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五》[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堂肆考卷一百四十五 明。 彭大翼 撰釋教。
3
佛。
4
袁宏《漢書》:「浮屠,佛也。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羣生也。《佛地論》,佛姓釋伽》,號《牟尼要覽》,小名「天中天」。按《列子》,西極之國有化人来」,周穆王事之,作中天之臺」。又秦始皇時,沙門室利房等至,帝囚之,夜有金人破户以出,信此,則周、秦已有佛矣。
5
手指天地。
6
《傳燈録》:周昭王二十四年,釋迦佛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涌金蓮花,自然捧䨇足,分手指天地,作獅子吼聲。年十九出家,號天人師住世。四十九年,將金縷僧迦黎衣●法與摩訶迦葉,自一祖迦葉●至三十二祖●忍。又佛運綂紀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中天竺國浄梵王妃摩耶夫人生太子悉達,多三十二歲,於菩提場中成,無上道,號佛世尊於周穆王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於拘尸羅國婆羅䨇樹間入●槃。至晉、宋、周、隋等十餘家書,竝云佛生周莊王九年。魯莊公七年癸巳,歳四月八日,常星不見。至匡王五年七十九歲,●於拘尸那城䨇樹下,塟於囘鹿山,數說不同,竝存之以僃。㕘考。《集覽》云:梵語●槃,華言示寂也。佛以人●精神,常在佛之●,示寂而已,非真死也。《楞伽經》云:●槃乃不生不●之地,一切脩行之所依,世人誤認以為●,非也。
7
掌着地界。
8
《維摩經》佛,以四大海水入大毛孔,不撓魚鱉,性彼大海,本相如故,又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着右手掌中擲過恒河沙國界之外,其中人不覺不知,不使人有往来,想一千世界,謂之小千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
9
出家
10
本相經佛,初為太子,年十九,踰城出家學道,勤行精進。禪定六年,成道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又佛初出家,乃於檀特山中學,非非想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佛出世。
11
《續博物志》:佛以三月十五夜出世,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
12
聖人
13
吳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對曰:「丘博識强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信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時聖,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有間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者,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
14
仙子
15
唐詩西方金仙子崇議乃無明,金仙子謂佛也。又佛曰空王,曰法王,曰象王,曰輪王,曰鐙王,曰梵帝。蘇東坡記:開元寺,吳道子畫佛,西方真人誰所見?衣被七寳從雙狻。當時脩道頗辛苦,栢生兩肘鳥巢肩,初如濛濛隠山玉,漸如濯濯出水蓮,道成一旦就空滅,奔會四海悲人天。
16
佛身
17
十住,論佛身七處平滿,謂以兩手兩肩兩足及額也。佛地經佛表裏八處平滿菩薩經佛者,有大神力身、紫金色韻。府西天有佛,其形長一丈六尺,而黃金色,故東坡詩「問禪不契前」三語施佛,空留丈六身。
18
佛心
19
唐宣宗問●辯禪師何為佛,心對曰:佛者西方之語,華言覺也。謂人智慧覺照為心心者,佛之別名有萬千異號,其體惟一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又文粹佛之心,以空化執智化也。以福利化,欲仁化也。以縁業化,妄術化也。以地獄化,愚刼化也。故中下之人,聞其說,利而畏之,所謂救溺以手、救火以水,其於生人亦幸矣!
20
琉璃喉。
21
三昧經佛咽喉,如琉璃筒、珊瑚口。
22
大智論佛口,色如珊瑚。
23
珠睂
24
瓔珞經佛,睂象珠火。
25
金面
26
脩道經》佛面光如金花,又月面雲眸,雪齒金容,俱佛像也。北魏孝昌三年二月,洛陽平等寺金身兩目埀泪,遍體俱濕,時人稱為佛汗。如此者三日。而明年,爾朱榮入洛,誅戮百官殆盡。
27
現足
28
世尊入般●槃,一祖迦葉,至雙林樹間,悲戀號泣。佛於金棺內現出雙足,按世尊如來瞿曇南無皆佛號化身。
29
有僧問風穴曰:如何是佛穴?」曰「金沙灘頭馬郎婦,世言觀音化身,按馬郎嘗見美婦賣魚,遂求為婦婦,曰:「適體不安,少安相見」。未幾,而●忽有僧來云:「此菩薩也」。以錫杖挑骨,凌空而去。又《續●語録》:延州有婦人,甚有姿色,少年子弟悉與狎,數歲而没人,塟之道左,大厯中,有胡僧敬禮其墓,曰:「斯乃大慈悲喜,捨俗之欲,無不狥焉」。此即鎻骨。菩薩順縁已盡,衆人開墓,視其骨鈎,結如鎻狀,遂與起塔馬郎婦事,大率類此。觀音大士本是男身,化身為女。
30
馬䭾經
31
大藏一覽,漢明帝永平二年,上偶夢金人巍巍丈六飛,至殿庭,光明炳耀,訪問羣臣。通事舍人●毅對曰:「臣聞西域有得道者,其名曰佛,陛下所見,得無是乎?」帝遣博士王遵、蔡愔等十八人同往西域求佛法。至月,氐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梵僧帶白㲲畫釋迦像,經四十二章白馬䭾之迎至洛陽,上大悅,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遂譯《四十二章經。中國有三寳自此始。摩騰竺、法蘭二僧皆中天竺人,三寳謂道寳經寳師寳也。
32
龍聽法。
33
《隋書經籍志》:釋迦住世教化四十九年,天龍人鬼竝來聽法。
34
永寧金像。
35
魏作永寧寺,鑄金像,高一丈八尺者一,如中人者十,玉像二,為九層浮屠,掘地築基,下及黃泉浮屠,高九十文,上刹復高十丈。每夜靜,鈴鐸聲聞十里。
36
滎陽玉像
37
唐高祖仕隋時,太宗方幼而病,為刻玉像于滎陽佛祠,以祈年五代。周世宗即位之明年,國乏錢,乃悉詔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說,身世為妄,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其所惜哉!」由是羣臣皆不敢言。
38
舍利子。
39
釋氏要覽注》:釋迦佛既化,弟子阿難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瑩堅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龍舒心經》曰:舍利子亦云舍利弗,乃佛弟子名,以其母眼似舍利,弗鳥之眼,故因其母而立名。或云舍利鳥,則此間所謂鶖鳥,其眼圓,因以舍利稱其母。此言舍利子若曰:婦人,舍利者之子也。
40
法喜妻。
41
菩薩問維摩居士父母妻子眷屬是誰?」答曰:「智度為母,方便為父法,喜為妻,慈悲為女,善心,成實為男」。畢竟空寂為舍。按法,喜者,謂見法生歡喜也。東坡詩曰:「雖無孔方兄,願有法喜妻」。
42
般若臺。
43
清凉禪師曰:「夫般若者,苦海之慈航,昏衢之巨燭也。昔陳文達誦《金剛經》,有人入㝠府,見築臺,云此待陳文達按般若。梵云般若此云。智慧言人受超薦,則能智慧,也兠率宮。
44
佛生於兠率天,亦曰兠率,宮舍衛城。
45
世尊凡至食時着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妙喜國。
46
佛言有國名妙喜、維摩,詰於彼國,寂沒而来,此生也金界。
47
佛書有金色境界佛。
48
寳洲
49
佛書有南無寳洲佛。
50
蜂臺
51
蜂臺,佛誦經臺也,唐詩把菊坐蜂臺獅座。
52
獅子座,即佛座也。
53
銖衣
54
唐詩銖衣千古佛。
55
玉鏡
56
藝文運光玉鏡。道茂。金輪,言佛法妙也慈雲。
57
雞跖集如來,慈心如大雲。䕃注世界,藝文慧雲。匪由觸石,法雨起乎悲心。
58
慧日
59
頭陀寺碑䕃法雲於真際則火宅晨涼曜慧,日于康衢則重昏夜曉慧日。一云,佛日唐李士謙善談●理,有客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言三教之道,若三光竝明也,客不能難。
60
梵輪
61
唐詩「花沒梵輪前」。梵輪,佛鏡也。又曰仙輪福舍。
62
藝文效彼毗城建,兹福舍毗城。佛國毗耶,城也恒沙。
63
恒沙,佛教所施,即世界也。又佛法之妙境,謂之●津法界。
64
法界,謂佛法所施之地,盡法界而虛空也,玉毫光。
65
玉毫光,佛光也。藝文玉,毫朗照出,天人之表金粟影。
66
金粟影,佛影也。發迹經浄,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來,又祖庭事苑、佛維摩,詰是金粟如來。
67
極樂界。
68
佛書經言西方浄土,以七寳裝,嚴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蝡動之類,常清浄自然,無一切雜穢,故名浄土。其人生蓮花中,長生不老,衣食宅宇,隨意化成,其景序常春,無復寒暑,大受快樂,無一切苦惱,故名極樂,世界大願船。
69
浄土文菩薩乘大願船住生●海,就北世界呼,引衆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有往者,無不得生。
70
彼㟁
71
梵經云:波羅宻多此,云到彼㟁西,土俗以佛地為彼㟁,葢衆生輪囘,作業之地,如在海中,故謂之此㟁,則佛地所以謂之彼㟁。
72
此域
73
佛家以道為此域。
74
象教
75
象教者如來既化,諸大弟想慕不已,遂刻木為佛,瞻敬之以形象教人也。故杜詩曰:「方知象教力」。又劉禹錫記:「自白馬東來而人知象教」。佛衣始●,而人知心法聲聞。
76
《●燈錄》,因聲得教者,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語言運動聞,有菩提●槃、三阿僧祗刼脩成佛者,皆屬聲聞。又要覽諸佛聖教聲聞為上首。
77
龍音:
78
《十方佛名經》有鸞歩龍音佛、金乘珠藏佛螺髻。
79
世尊於肉髻中出百寳光,肉髻如青螺,故曰螺髻,日月燈。
80
《佛名經有三萬億、日月燈、明佛旃、檀海。
81
《觀佛三昧經》有《五百●檀海、佛止觀經》。
82
杜詩白首,重聞止觀經,按佛經止能捨樂,觀能離苦」。又云:「止能脩心,能斷貪愛,觀能脩慧,能斷無明,止如定而後能靜,觀則慮而後能得也」。
83
入定影
84
《初學記》輕飛入定影。
85
浄因。
86
唐詩年來百事,皆無結懽,與湯師結浄因浄,因即浄業,葢禪學也。又佛祖不立文字,以心●心,是謂正因勝果。
87
湖州法華山樵夫,得青蓮一枝,掘地有石匣,藏一童子,舌根不壊花自舌出,是人誦《法華經》,致此勝果,因以名其山。又《法華經》有人聞是品能隨喜讃善者,是人口中常出青蓮香。
88
《紺馬》
89
《藝文》:「天琴夜下紺馬,朝翔紺馬,佛所乘也。火龍。
90
藝文如花,譬象若火」。疑「龍」,言佛像也真如。
91
馬師云:「真如有變易,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浄戒回六賊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作大智若真,如無變易,是外道也」。唐僧懐素詩:「醉裏得真如劉禹錫詩心會真,如不讀經,真如謂禪理也。
92
大覺。
93
佛妙道有上●,曰大覺,曰妙覺。又有五覺衆生覺聲聞覺三乘覺菩薩,覺佛覺。
94
共命鳥。
95
佛書有共命鳥二首:一身即迦陵,頻伽鳥也䕶禪龍。
96
唐詩鳥聚疑聞法龍參、若䕶禪優曇花。
97
見祝壽,又《蘇東坡詩》:《優鉢曇花》豈有花問師此曲唱誰家已從子美識,桃竹更向安期覔,●●宴坐林間時,有虎高眠榻。後不聞鴉勝遊,自古兼支許為採,松枝寄一車。
98
沙門果。
99
《●燈録》:沙門果非因果之果,非有非無非真,非妄非生,非死無迷。無悟不曾出,世不入●。槃不曾生諸惡道亦不曾為人,亦不曾成物,亦不曾為諸天。常自無為,湛然常寂。
100
毒龍狂象。
101
《唐詩》:「毒龍拏兮赫然狂象。奔兮沉醉。皆佛家所有事也,「愛馬心猿」。
102
藝文三循祛愛馬,六念静心猿佛言,除慾累也。《摩尼珠》。
103
佛珠曰「摩尼珠」,以喻法性圓明清浄,不染穢汚也。故唐詩唯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
104
隨坐衣。
105
梵語云「尼師壇」。又云「尼師但那」,此云「隨坐」。衣,唐言坐具也。
106
貝葉經
107
唐詩貝葉經文手自書西域,佛經多以貝多葉書之蓮花偈。
108
即佛語也。
109
禪枝
110
庾信《安昌寺碑》:禪枝四靜慧室三明杜子美《遊脩覺寺詩》,禪枝宿衆鳥。
111
心樹
112
佛教若生心,樹願結因芽。無量心
113
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授與饒,益是慈,相除去衰損,是悲相慶慰,得捨是喜,相忌壊平,等是捨相!」
114
不住法。
115
《金剛經》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光明照見,種種色色,又有所謂不住色而行布施,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也。如是布施,是不住於相,其福徳不可思量,又有不住天,謂天運無常以成四時也。
116
梵唄
117
梵語唄者華言,止斷外事,葢讃詠之聲也。清而不濁,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滯。遠聽則汪洋峻雅,近聽則從容和肅。昔曹子建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音,清響哀惋,獨聽良乆,乃摹其節,冩為梵唄,此梵唄所自始也。一說梵唄是趙石勒時事。
118
法供。
119
佛諸供,養中唯法供養最重,遙源濬波。
120
《文選》●關幽鍵,感而遂通,喻法藏也。遙源濬波,酌而不竭,喻法海也。
121
妙臺慧殿。
122
藝文,上微妙之臺昇,智慧之殿,言佛道之至妙也。又法華經佛,以慈悲為室,以通慧為門。
123
忍草靈花。
124
唐詩晨行踏忍草夜誦,得靈花心香意葉。
125
佛言牕舒意,葉室度心香又曰意樹發,空花心蓮吐輕馥。
126
愛河欲網。
127
佛言善度愛河,能褰欲網覺路迷川。
128
佛經以黃金為繩,以界八道,故李白歸山寄孟浩然詩:「金繩開覺路,寳筏渡迷川」。
129
莊嚴相。
130
言佛像之光彩也。
131
方便門。
132
方便門,佛教也。藝文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無生篇。
133
《無生篇》,釋典也。《文選》《暢》以《無生之篇無生觀。
134
無生觀佛境也」。又曰:「無生鄉,唐詩試將有漏軀,聊作無生觀」。
135
戒定慧。
136
白居易文法要有三:曰戒定、慧戒,生定,定生慧慧,生八萬四千。法門是三者,迭相為用,若次第言之,則定為慧。因戒為定根根,植則苗茂,因為果樹,樹培則果滿無因,求滿猶夢果也。無根求茂,猶揠苗也。
137
律法禪
138
白居易問惟寛禪師曰:「既為禪師法,何以說法師?曰:無上菩提,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漢,在處立名,名雖不一,水則無二。
139
白法●言:
140
白法、●言,皆禪學也。唐詩白法,調狂象,●言問老龍,雕談妙辯。
141
雕談妙辯,皆佛論也。唐詩雕談筌奥,㫖妙辯●●,津香積飯。
142
維摩居士遣八菩薩往衆香國禮佛言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以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于是香積如來,以衆香鉢盛飯與之。
143
伊蒲饌。
144
東漢楚王英詣闕,以縑贖罪,詔報曰:「王好黃老之言,尚浮屠之教。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饌」。注云:「伊蒲塞即優蒲塞也。或云:伊伊蘭花,蒲即菖蒲花,西域以之供佛,故曰伊蒲饌」。
145
慧劒。
146
維摩經以智慧劒,破煩惱賊戒珠。
147
法華經精,進脩靜戒,猶如䕶明珠見性。
148
要覽禪者,定慧之通稱,明心達理之趨也。達磨觀此上機縁繁紊,乃曰「不立文字者,恐其執文滯相也。直指人心,乃見性成佛者,明其頓了無生也。
149
忘心
150
黃蘖示要論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一念計生●即落諸魔,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凡人皆逐境生心,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妄滅。若見善相諸佛來迎,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畏心,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
151
七燈
152
藝文輪斷:七燈,暉燈,佛燈也。三車:
153
《●燈錄》:佛有三車,謂羊車、鹿車、牛車也。法達問六祖曰:「經說三車、大牛車與白牛車,如何區別?祖曰:「汝自迷背,不如坐郤。白牛車,更於門外覔三車法華經大白牛,肥壯多力,以駕寳車,葢喻大乘法也。古詩有「時與我論三車」,杜詩白牛車,逺近古禪師」語。錄設有人道得言語尖,新中㫖趣,都總不知,必無實行,只謂之鸚鵡車,可也七能。
154
《●燈錄》:嵩神謂元珪禪師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捩上帝東,天行而西,天曜乎?」曰:「不能」。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岳,而結四海乎?」曰:「不能」。曰:「是謂五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成空業,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衆生界,佛能知羣有性而窮億,刼事而不能化,導無縁是,謂三不能也。空業亦不牢久,無縁亦謂無期,衆生界本無增減。
155
八解
156
八解沙門浴池,名佛言英妙。八解心高超,七花意,又云七花屏塵想,八解《濯芳襟》。
157
三塗六道。
158
三塗:一曰色慾,門上尸,道天塗界。二曰憂慾,門中尸,道地塗界。三曰貪慾門,下尸,道人塗界。六道,謂天道、人道、魔、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也。唐傅奕曰:「偽啓三塗謬張,六道三塗,亦曰三惡。
159
三明六入
160
文選氣茂三明情超。六入三明,謂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入謂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又有六度,謂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布施以廣義,持戒以守信,忍辱以為謙,精進以思敬,禪定以守静,智慧以通理,是謂六波羅宻。
161
五分法身
162
王介甫《金陵語錄》:五分法身》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隂,故戒超色,隂定超受隂慧,超想,隂解脫超行,隂解脫知,見超識隂。
163
三●法門
164
《古禪師語錄》體中●句中「●●中●此三●法門是佛祖正見學人,但入得一●,已具正見。若不達此三●別有解悟皆是邪?見體中●即函葢「乾坤」句句,中「●即隨波逐浪句●中●」即截斷衆流」句。
165
第一機。
166
雲門問臥童長連牀上,學得是第幾機?曰:「第二機」。雲門。曰:「作麽生是第一機」童,曰「峭●草鞋」。
167
不二門
168
文殊謂維摩詰曰:「何等是不二法門?」摩詰黙然文殊曰:「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言語,是真入不二法門也」。又佛教有方,便門藝文,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169
超九刼:
170
初學記》始出四門,終超九刼四門,謂在家男女惡門,大慚愧,門努力門迴向門。
171
消三幡。
172
文選消一,無於三幡」。言三幡雖殊,消令為一,同歸於無也。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
173
三縁。
174
古禪師語錄:第一為了,自己輪迴生死,二為紹隆、三寳,三為六道,四生皆令解脫。
175
四諦
176
龍舒心經四諦,謂苦集滅道是也,苦謂一切生老病死之類。集謂一切聚集骨肉之類,滅謂壊滅道,謂脩行之類。諦者,以理審諦,非徒說也。《經》又云見苦斷集,因滅脩道。
177
三藐
178
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阿此云無梵語耨多羅,此云上梵語三,此云正梵語藐此云等梵語菩薩,此云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乃無上正等,正覺謂無上真性也。
179
四智
180
《●燈録:四智者,謂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所作智。六祖謂智通曰:若悟三身,即名四智,三身者,清浄法身,汝之性也。圎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181
三業:
182
顔魯公文如来以身意口,三業難調,伏也,浄尸羅以息其內,以行住坐臥四威儀攝,善心也,明布薩以照其外,故曰波羅提木义,是汝之師。
183
四恩
184
大乘本生經恩有四種:一父母,二師長,三國主,四施主,三天。
185
佛家有三天,謂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也。《唐詩三天接畫。梁又佛書有諸天,皆言勝樂之事。杜詩諸天合在藤蘿外。
186
八風
187
《寳積經》及《大毗婆娑論》,以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為八風要覽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見前排撥名毀不見前,讃美為譽,見前讃,美為稱,見前排撥名譏逼迫身心,名苦悅適心意,為《樂寒山子》詩「八風吹不動,黃山谷詩八風吹得行。
188
七聖財。
189
報恩經人生,世間禍福從。口生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火能燒一世惡口能燒無數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故口舌,皆鑿身之斧也。七聖財,謂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捨六忍辱,七定慧。七者能資用成佛,故名財。
190
三世火。
191
僧靈一詩燈●三世火樹老,五株松三。世謂去「來」,今也。三世火,謂燈火常明也。
192
三昧
193
佛法妙處,恒在三昧。三昧,謂調直定也。佛言雜記道家云,貞一儒者云,致一釋氏云:「三昧,其義通也,言一即有二,遂至於三言,三即昧在其間,反覆存之而已。
194
六通
195
華嚴經一天眼二,天耳,三地心,四宿命,五神足,六漏盡,謂之六通。
196
四大
197
圓覺經我今四大和合,所謂毛髮、爪齒、皮肉、筋骨,腦髓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涎沫津液,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198
六根
199
龍舒心經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界,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界眼、識色處為眼識界耳聞聲處為耳識界、并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謂之六識界。摠為十八界五藴。
200
道院集五藴,謂色受想行,識也,色謂色,身有形,或黃或白是也。受謂一切受苦、受樂受用是也。想謂一切,思念是也。行謂所行之事識,謂曉解世間事。五藴即五隂六宗。
201
達磨祖師立六宗:一曰有相宗,二曰無相宗,三曰定慧宗,四曰戒行宗,五曰無碍宗,六曰寂靜宗。又《●燈錄》有五宗,曰臨濟宗,曰溈仰宗,曰曹洞宗,曰雲門宗,曰法眼宗。又有三宗,曰眼宗、耳宗、心宗。
202
八正
203
八正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如来開此」八者大䕃,其人交䘮失於道者。
204
五衍
205
文選:「如来乗五衍之安車,又云「憑五衍之載,拯溺逝川」,言人為不善,有如逝川之流,而如來教化之使濟也,成佛在羅漢之先。
206
廣額屠兒在湼槃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按屠兒廣額日殺千羊,而能發心成佛,在諸大菩薩及阿羅漢之先,所謂一日克己,天下歸仁」,固有是理。
207
成佛在彌陀之後。
208
佛經如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皆久已造佛境而不肯成佛,普賢則廣大修習,圎滿未退,名未息願文,殊則深入善權,廣化衆生,故未取道,觀世音於阿彌陀佛滅後,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徳山王,如來大勢,至繼觀音成佛,號善住功德寳王,如来至文,殊為七佛導師,又云過去無鞅數佛,皆其弟子成佛之時,以恒沙諸佛世界為一佛刹,則諸佛功徳未有如文殊者也。
209
武后造寺。
210
唐武則天建佛寺,御史張廷珪上疏曰:「佛者以覺知為義,因心而成,不可以諸相見。故經云: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有邪行,不能見如來。又云:如者不生,來者不滅。又《道院集》晁逈曰:本覺為如,今覺為来,故曰:如來阿育造塔。
211
文公譚苑錢鏐曰:釋伽真身舍利塔見于明州鄞縣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而此震旦得十九之一也。宋太宗命取舍利禁中,度開寳寺地,造浮屠十一級,以藏舍利,上謂近臣曰:「我曩世嘗親佛座,但未通宿命,不能了了見之」。
212
梁武捨身
213
《梁武帝本紀》:「帝溺信佛道,凡三捨身,日止一食,膳無鮮腴,唯豆羮糲飯而已,身衣布衣。侯景之亂,以所求不供,憂憤成疾,崩于浄居殿。
214
後主頓顙。
215
《江南野史》:李後主酷信浮屠,朝退,與后上僧伽帽,衣袈裟,誦佛書,拜跪頓顙,至為瘤贅。親為桑門,削作厠,簡子試之腮頰,少澁滯者再為治之。其手不扠學佛,握印而行。僧犯姦,有司具牘還俗。後主令禮佛,三百拜,免刑迎骨。
216
唐韓愈遷刑部侍郎,憲宗遣使往鳳翔法門寺塔,迎佛指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民瞻奉施捨,惟恐弗及。至為夷法灼身,體委珎貝,騰踏於路。愈聞惡之,表諫「乞付有司,投諸水火。佛如有靈,能作禍福,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大怒,貶愈潮州刺史。
217
獻牙
218
五代時,有僧遊西域,得佛牙以獻,明宗以示大臣,趙鳯言世●佛牙火不能傷,請驗其真偽,因以斧斫之,應手而碎,方是時宮中施物已及數千,因鳯碎之,乃止。
219
山堂肆考卷一百四十五
URN: ctp:ws83139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