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三十卷 會通類

《三十卷 會通類》[View] [Edit] [History]

1
七、氣味
2
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見疾病類四。
3
肺者氣之本。藏象二。
4
氣因於中。疾病三十四。
5
氣內為寶。論治十八。
6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藏象九。
7
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藏象二十七。
8
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經絡二十三。
9
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疾病七十九。
10
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經絡二十四。
11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藏象十二。
12
食入於陰,長氣於陽。疾病六十四。
13
受穀者濁,受氣者清。清者主陰,濁者主陽。藏象十九。
14
酒者,水穀之精,熟穀之液也。其氣 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名曰酒悖。藏象二十一。
15
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針刺八。
16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疾病二十一。
17
治其王氣,是以反也。論治七。
18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疾病五十八。
19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論治類八。
20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陽一。
21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22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論治七。
23
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論治三。
24
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運氣類四十一。
25
帝曰: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論治四。
26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味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味鹹,其臭腐。藏象四。
27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髒,病隨五味所宜也。疾病二十四。
28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九鍼論》曰: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疾病二十五。
29
厥陰在泉為酸化;少陰在泉為苦化;太陰在泉為甘化;少陽在泉為苦化;陽明在泉為辛化;太陽在泉為鹹化。運氣二十四。
30
帝曰:其於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運氣三十。
31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濃;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疾病五。
32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五髒之氣也。藏象八。
33
甚則以苦泄之。運氣十七。
34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甘傷脾,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鹹。藏象五、六。
35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疾病六十一。
36
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論治九。
37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有病口苦者,病名曰膽癉。疾病六十一。
38
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鍼刺四十七。
39
八、論治
40
不治已病治未病。見攝生類七。
41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治;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脈色十二。
42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陰陽四。
43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髒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運氣二十四。
44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不必治,治之無功矣。藏象十一。
45
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經絡十二。
46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髒血氣之診。針刺九。
47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脈色二十五。
48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針刺十三。
49
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脈色十七。
50
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論治十七。
51
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標本二。
52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疾病二十四。
53
標本逆從,治有先後。標本五。
54
病反其本,中標之病,治反其本,中標之方。標本類三。
55
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標本二。
56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脈色三十二。
57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虛而瀉之,是為重虛,重虛病益甚。針刺八。
58
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鍼刺五十三。
59
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60
針刺三十一。
61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脈色五。
62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經絡三十三。
63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虛者責之,實者責之。疾病類一。
64
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濃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運氣十四。
65
誅伐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絕人長命,予人夭殃。針刺十五。
66
帝曰: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 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疾病九十四。
67
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矣。疾病三十三。
68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疾病二十四。
69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經絡二十三。
70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針刺二十九。
71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脈色七。
72
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經絡六。
73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髒氣壞矣。針刺二十八。
74
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脈色十九。
75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甘藥。論治十。
76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疾病五十六。
77
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刺五十九。
78
五虛勿近,五實勿遠。針刺九。
79
形氣不足, 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針刺五十六。
80
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
81
運氣二十九。
82
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運氣二十三。
83
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運氣二十四。
84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運氣二十八。
85
帝曰:客主之勝復,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餘已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運氣三十。
86
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後辛;少陰之主,先甘後鹹;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運氣三十四。
87
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必折其鬱氣,先資其化源,抑其運氣,扶其不勝,無使暴過而生其疾。食歲穀以全其真,避虛邪以安其正。適氣同異,多少制之,同寒濕者燥熱化,異寒濕者燥濕化,故同者多之,異者少之。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運氣十七。此在太陽司天條下,餘俱當考。
88
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運氣十六。
89
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針刺五十五。
90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髒而當死。藏象二十四。
91
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疾病六十。
92
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運氣二十。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也。針刺三十五。
93
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針刺三十五。
94
厥逆之治,灸石有忌。疾病三十八。
95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疾病四十八。
96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針刺九。
97
天地淫勝病治。運氣二十五。
98
邪氣反勝之治。運氣二十六。
99
六氣相勝病治。運氣二十七。
100
六氣之復病治。運氣二十八。
101
本經十二方:小金丹治五疫。論治二十。雞矢醴治鼓脹。疾病五十五。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治脾癉。疾病六十一。以千里水煮秫米半夏湯,治目不瞑。疾病八十三。以四烏 骨、一 茹,二物并合,丸以雀卵,飲以鮑魚汁,治血枯。疾病六十三。以生鐵洛為飲,治陽厥。疾病六十四。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治季春痺。疾病六十九。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治酒風。疾病三十二。
102
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姜一斤,桂心一斤,漬酒中,浸以綿絮布,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針刺三十二。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治尸厥。針刺三十。合豕膏冷食,治猛疽。銼 翹草根各一升煮飲,治敗疵。俱疾病八十六。
103
九、針灸
104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則過,用之不殆。見論治類八。
105
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運氣四十三。
106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藏象三十一。
107
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謂逢時。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經絡二十五。
108
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藏象十九。
109
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凡刺之方,必別陰陽。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110
標本四。
111
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 ,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甘藥也。脈色十九。
112
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是故用針者,察觀病患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113
藏象九。
114
病之起始也,可刺而已。論治八。
115
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脈色二十五。
116
五髒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 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疾病二十。
117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118
疾病二十一。
119
瀉實者氣盛乃內鍼,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帝曰:補虛奈何?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疾病二十。
120
十二經病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足少陰經病,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發,大杖重履而步。疾病十。
121
有餘有五,不足有五。有餘瀉之,不足補之。疾病十八。
122
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 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疾病六十二。
123
血氣有餘,肌肉堅致,故可苦以針。脈色三十一。
124
有病腎風者,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疾病三十一。
125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經絡六。
126
六經之厥,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疾病三十五。
127
氣滑即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針刺五十六。
128
平治於權衡,去宛陳 。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髒,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論治十五。
129
太陽髒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俱當瀉,取之下俞。陽明髒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髒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髒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 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脈色十五。
130
足陽明,五髒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131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經絡三十三。
132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經絡二十。
133
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痺也。經絡類六。
134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鍼所及,與法相同。經絡八。
135
十五別絡病刺。經絡五。
136
十二原者,主治五髒六腑之有疾者也。經絡十五。
137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針刺五十四。
138
刺上關者, 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經絡十。
139
刺胸腹者,必以布HT 著之,乃從單布上刺。鍼刺十九。
140
五髒熱病死生刺法。疾病四十四。
141
髒腑之咳,治之奈何?岐伯曰:治髒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疾病五十二。
142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疾病八十八。
143
諸經瘧刺。疾病五十。
144
五髒背 ,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經絡十一。
145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疾病十六。
146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針刺二十九。
147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刺十。
148
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經絡類三十四。
149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經絡七。
150
無刺 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疾病四十八。
151
五逆,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疾病類九十二。
152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髒及二三四髒者,乃可刺也。疾病九十四。
153
諸經根結病刺。經絡三十。
154
十二經筋痺刺。疾病六十九。
155
口問十二邪之刺。疾病七十九。
156
陰陽二十五人之刺。藏象三十一。
157
髒腑諸脹針治。疾病五十六。
158
周痺眾痺之刺。疾病六十八。
159
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鬱,須窮刺法。運氣三十一。
160
司天不遷正不退位之刺。運氣三十九。
161
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運氣四十一。
162
神失守位邪鬼外乾之刺。運氣四十三。
163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針刺五十六。
164
十、運氣
165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濕,濕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帝曰:病之生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帝曰:善。見藏象類六。
166
天運當以日光明。疾病五。
167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是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髒,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針刺十三。
168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論治十一。
169
化不可代,時不可違。論治十二。
170
百病之氣,一日分為四時。疾病二十三。
171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疾病五。
172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 ,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腠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運氣三十六。
173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陰陽五。
174
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為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經絡二十三。
175
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經絡二十六。
176
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房至畢為陽,昴至尾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經絡二十五。
177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攝生四。
178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脈色九。
179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經絡二十九。
180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疾病類二十七。
181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疾病三十四。
182
藏主冬,色主春,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鍼刺十七。
183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髒。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鍼刺十九。
184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針刺十八。
185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鍼刺十九。
186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論治九。
187
身形應九野。天忌。經絡三十五。
188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攝生六。
189
脾不主時。藏象七。
190
德化政令災變,不能相加也。勝復盛衰,不能相多也。往來小大,不能相過也。用之升降,不能相無也。各從其動而復之耳。運氣十二。
191
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乃止耳。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運氣二十九。
192
乘危而行,不速而至,炎威無德,災反及之,微者復微,甚者復甚。運氣十三。
193
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 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針刺三十五。
194
治其王氣,是以反也。論治七。
195
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針刺六。
196
十一、奇恒
197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見論治類十四。至數脈變以下數句,又見脈色十。
198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論治十八。
199
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200
脈色七。
201
黃帝曰:嗚乎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運氣六。論治十八。
202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攝生五。
203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於天氣。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運氣一。
204
脈色五、疾病五俱略同。
205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藏象九。
206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藏象十六。
207
岐伯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鍼刺九。
208
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運氣十六。
209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陰陽三。
210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論治十九。
211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運氣四。
212
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天制色,地制形,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213
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運氣十五。
214
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衝,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針刺二十。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運氣十八。
215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運氣九。
216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陰陽四。
217
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運氣十二。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疾病六十六。
218
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運氣類三。
219
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運氣十。
220
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洩之,天將厭之。藏象三十一。
221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運氣三。
222
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搏,成敗之所由也。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無形無患。運氣九。
223
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針刺九。
224
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為身寶。鍼刺二十七。
225
無道行私,必得天殃。針刺二十八。運氣三同。
226
治之極於一。一者因得之。論治十七。
227
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脈色九。
228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經絡十四。運氣五、十七。
229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藏象一。肖者瞿瞿四句,又見運氣十一。
230
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經絡七。
231
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運氣十八。
232
彼春之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運氣三十二。
233
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運氣二十九。
234
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運氣二十三。
235
乘危而行,不速而至,炎威無德,災反及之,微者復微,甚者復甚。不恒其德,則所勝來復;政恆其理,則所勝同化。運氣十三。
236
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運氣二十一。
237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疾病七。
238
帝曰: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針刺十三。
239
下有漸洳,上生蒲葦,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針刺三十五。
240
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濃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夫木之早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於人乎?疾病七十六。
241
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患問所便。論治二。
242
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氣血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咒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痺。手毒者,若使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針刺十一。
243
約方者,猶約囊也。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針刺二十九。
244
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 也。針刺五十二。疾病一。
245
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針刺九。
246
八尺之士。經絡三十三。
247
人長七尺五寸者。經絡十八。
248
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藏象十三。
249
不失人情。脈色八。
250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色十二。
251
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經絡二十三。
252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經絡六。
253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疾病三十四。
254
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名曰酒悖。藏象類二十一。
255
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藏象二十七。
256
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經絡二十三。
257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藏象二十三。
258
比類從容: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俱疾病九。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俱論治十八。
259
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疾病七。不知比類,足以自亂。從容之葆。俱論治十九。從容不出,人事不殷。疾病八。
260
至數: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脈色五。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氣味二。循經守數。按循醫事。論治十八。診無人事治數之道。論治十九。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運氣三。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運氣一。數之可數者,請遂言之。運氣十七。
261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論治十五。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針刺十六。勝至則復,無常數也。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俱運氣二十九。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運氣二十三。先至為主,後至為客。疾病七。
262
權衡: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論治八。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藏象十二。平治於權衡。論治十五。陰陽反作,治在權衡相奪。論治十四。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運氣十。
263
參伍:參伍不調者病。脈色二十五。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脈色一。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脈色十七。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針刺十三。伍以參禁,以除其內。針刺四十八。
264
門戶:倉稟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疾病九十一。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論治十七。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針刺三十八。口鼻者,氣之門戶也。疾病七十九。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攝生六。
265
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經絡十二。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針刺十。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針刺十三。推闔其門,令神氣存。針刺十四。少陽司天,五之氣,陽乃去,寒乃來,雨乃降,氣門乃閉。運氣十七。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疾病五。風中五髒六腑之俞,亦為髒腑之風,各入其門戶。疾病二十八。凡刺熱邪越而蒼,出游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針刺三十四。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補虛者候呼內針,氣出鍼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鍼,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疾病二十。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運氣四。魄門。藏象二十三。
266
隱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疾病六。不得隱曲。脈色二十九。隱曲不利,互引陰股。運氣二十七。
267
腎風之狀,隱曲不利。疾病二十八。隱曲之疾。運氣三十。
268
為故:適其至所為故也。論治三。適事為故。論治四。以汗為故而止。運氣二十五。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針刺六。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針刺十四。刺筋上為故。以熱為故。刺無傷脈肉為故。俱鍼刺五十。刺肌肉為故。針刺三十六。必端內針為故止。鍼刺五十四。
269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
270
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
271
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此節乃病能論尾,觀其辭意,皆釋經文未明之義,而與本論無涉,且其有見於經者,有不見於經者,王氏謂古經斷裂,繆續於此者是也。故不載正條,收類於此。
272
附:王太僕法言: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水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疾病一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髒腑之原,有寒熱溫涼之主。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論治七註。塞因塞用者,如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更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氣必更虛,病必漸甚。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則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論治四注。
URN: ctp:ws85787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