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三十卷 会通类

《三十卷 会通类》[View] [Edit] [History]

1
七、气味
2
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见疾病类四。
3
肺者气之本。藏象二。
4
气因于中。疾病三十四。
5
气内为宝。论治十八。
6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藏象九。
7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藏象二十七。
8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经络二十三。
9
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疾病七十九。
10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经络二十四。
11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藏象十二。
12
食入于阴,长气于阳。疾病六十四。
13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主阴,浊者主阳。藏象十九。
14
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 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名曰酒悖。藏象二十一。
15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刺八。
16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疾病二十一。
17
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论治七。
18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疾病五十八。
19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论治类八。
20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阳一。
21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22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论治七。
23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论治三。
24
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运气类四十一。
25
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论治四。
26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藏象四。
27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疾病二十四。
28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九针论》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疾病二十五。
29
厥阴在泉为酸化;少阴在泉为苦化;太阴在泉为甘化;少阳在泉为苦化;阳明在泉为辛化;太阳在泉为咸化。运气二十四。
30
帝曰:其于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运气三十。
31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疾病五。
32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脏之气也。藏象八。
33
甚则以苦泄之。运气十七。
34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脾,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藏象五、六。
35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疾病六十一。
36
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论治九。
37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有病口苦者,病名曰胆瘅。疾病六十一。
38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针刺四十七。
39
八、论治
40
不治已病治未病。见摄生类七。
41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治;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脉色十二。
42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阴阳四。
43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运气二十四。
44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不必治,治之无功矣。藏象十一。
45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经络十二。
46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针刺九。
47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脉色二十五。
48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针刺十三。
49
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脉色十七。
50
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论治十七。
51
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标本二。
52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疾病二十四。
53
标本逆从,治有先后。标本五。
54
病反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中标之方。标本类三。
55
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标本二。
56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脉色三十二。
57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虚而泻之,是为重虚,重虚病益甚。针刺八。
58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针刺五十三。
59
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60
针刺三十一。
61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脉色五。
62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经络三十三。
63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实者责之。疾病类一。
64
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运气十四。
65
诛伐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绝人长命,予人夭殃。针刺十五。
66
帝曰: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 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疾病九十四。
67
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疾病三十三。
68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疾病二十四。
69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经络二十三。
70
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针刺二十九。
71
起所有馀,知所不足。脉色七。
72
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经络六。
73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针刺二十八。
74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脉色十九。
75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论治十。
76
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疾病五十六。
77
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馀。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刺五十九。
78
五虚勿近,五实勿远。针刺九。
79
形气不足, 病气有馀,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馀,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故曰有馀者泻之,不足者补之。针刺五十六。
80
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
81
运气二十九。
82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运气二十三。
83
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运气二十四。
84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运气二十八。
85
帝曰:客主之胜复,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折之,不足者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馀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运气三十。
86
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运气三十四。
87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运气十七。此在太阳司天条下,馀俱当考。
88
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运气十六。
89
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针刺五十五。
90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藏象二十四。
91
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疾病六十。
92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运气二十。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也。针刺三十五。
93
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针刺三十五。
94
厥逆之治,灸石有忌。疾病三十八。
95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疾病四十八。
96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针刺九。
97
天地淫胜病治。运气二十五。
98
邪气反胜之治。运气二十六。
99
六气相胜病治。运气二十七。
100
六气之复病治。运气二十八。
101
本经十二方:小金丹治五疫。论治二十。鸡矢醴治鼓胀。疾病五十五。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治脾瘅。疾病六十一。以千里水煮秫米半夏汤,治目不瞑。疾病八十三。以四乌 骨、一 茹,二物并合,丸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治血枯。疾病六十三。以生铁洛为饮,治阳厥。疾病六十四。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治季春痹。疾病六十九。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治酒风。疾病三十二。
102
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姜一斤,桂心一斤,渍酒中,浸以绵絮布,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针刺三十二。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治尸厥。针刺三十。合豕膏冷食,治猛疽。锉 翘草根各一升煮饮,治败疵。俱疾病八十六。
103
九、针灸
104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则过,用之不殆。见论治类八。
105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运气四十三。
106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馀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藏象三十一。
107
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经络二十五。
108
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藏象十九。
109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凡刺之方,必别阴阳。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110
标本四。
111
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 ,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脉色十九。
112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患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113
藏象九。
114
病之起始也,可刺而已。论治八。
115
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脉色二十五。
116
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 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疾病二十。
117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118
疾病二十一。
119
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疾病二十。
120
十二经病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足少阴经病,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疾病十。
121
有馀有五,不足有五。有馀泻之,不足补之。疾病十八。
122
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 石也。无益其有馀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疾病六十二。
123
血气有馀,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脉色三十一。
124
有病肾风者,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疾病三十一。
125
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经络六。
126
六经之厥,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疾病三十五。
127
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针刺五十六。
128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论治十五。
129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馀也,表里俱当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 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脉色十五。
130
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131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经络三十三。
132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经络二十。
133
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经络类六。
134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经络八。
135
十五别络病刺。经络五。
136
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经络十五。
137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针刺五十四。
138
刺上关者, 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 。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经络十。
139
刺胸腹者,必以布HT 著之,乃从单布上刺。针刺十九。
140
五脏热病死生刺法。疾病四十四。
141
脏腑之咳,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疾病五十二。
142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疾病八十八。
143
诸经疟刺。疾病五十。
144
五脏背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经络十一。
145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疾病十六。
146
紧则先刺而后灸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针刺二十九。
147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刺十。
148
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经络类三十四。
149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经络七。
150
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疾病四十八。
151
五逆,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疾病类九十二。
152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疾病九十四。
153
诸经根结病刺。经络三十。
154
十二经筋痹刺。疾病六十九。
155
口问十二邪之刺。疾病七十九。
156
阴阳二十五人之刺。藏象三十一。
157
脏腑诸胀针治。疾病五十六。
158
周痹众痹之刺。疾病六十八。
159
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须穷刺法。运气三十一。
160
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运气三十九。
161
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运气四十一。
162
神失守位邪鬼外乾之刺。运气四十三。
163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针刺五十六。
164
十、运气
165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帝曰:病之生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馀,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见藏象类六。
166
天运当以日光明。疾病五。
167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是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针刺十三。
168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论治十一。
169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论治十二。
170
百病之气,一日分为四时。疾病二十三。
171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疾病五。
172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 ,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腠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运气三十六。
173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阴阳五。
174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为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经络二十三。
175
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经络二十六。
176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房至毕为阳,昴至尾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经络二十五。
177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摄生四。
178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脉色九。
179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经络二十九。
180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疾病类二十七。
181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疾病三十四。
182
藏主冬,色主春,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针刺十七。
183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针刺十九。
184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针刺十八。
185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针刺十九。
186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论治九。
187
身形应九野。天忌。经络三十五。
188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摄生六。
189
脾不主时。藏象七。
190
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运气十二。
191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运气二十九。
192
乘危而行,不速而至,炎威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运气十三。
193
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 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针刺三十五。
194
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论治七。
195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针刺六。
196
十一、奇恒
197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见论治类十四。至数脉变以下数句,又见脉色十。
198
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论治十八。
199
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200
脉色七。
201
黄帝曰:呜乎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运气六。论治十八。
202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摄生五。
203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运气一。
204
脉色五、疾病五俱略同。
205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藏象九。
206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藏象十六。
207
岐伯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针刺九。
208
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运气十六。
209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阴阳三。
210
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论治十九。
211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燥胜则地乾,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运气四。
212
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213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运气十五。
214
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针刺二十。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运气十八。
215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运气九。
216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阴阳四。
217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运气十二。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疾病六十六。
218
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运气类三。
219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运气十。
220
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藏象三十一。
221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运气三。
222
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无形无患。运气九。
223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针刺九。
224
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为身宝。针刺二十七。
225
无道行私,必得天殃。针刺二十八。运气三同。
226
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论治十七。
227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脉色九。
228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经络十四。运气五、十七。
229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藏象一。肖者瞿瞿四句,又见运气十一。
230
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经络七。
231
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运气十八。
232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运气三十二。
233
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运气二十九。
234
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运气二十三。
235
乘危而行,不速而至,炎威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运气十三。
236
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运气二十一。
237
先至为主,后至为客。疾病七。
238
帝曰: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针刺十三。
239
下有渐洳,上生蒲苇,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针刺三十五。
240
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浓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疾病七十六。
241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论治二。
242
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气血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手毒者,若使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针刺十一。
243
约方者,犹约囊也。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针刺二十九。
244
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 也。针刺五十二。疾病一。
245
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针刺九。
246
八尺之士。经络三十三。
247
人长七尺五寸者。经络十八。
248
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藏象十三。
249
不失人情。脉色八。
250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色十二。
251
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经络二十三。
252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经络六。
253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疾病三十四。
254
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名曰酒悖。藏象类二十一。
255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藏象二十七。
256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经络二十三。
257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藏象二十三。
258
比类从容: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俱疾病九。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俱论治十八。
259
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疾病七。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从容之葆。俱论治十九。从容不出,人事不殷。疾病八。
260
至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脉色五。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气味二。循经守数。按循医事。论治十八。诊无人事治数之道。论治十九。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运气三。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运气一。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运气十七。
261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论治十五。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针刺十六。胜至则复,无常数也。无问其数,以平为期。俱运气二十九。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运气二十三。先至为主,后至为客。疾病七。
262
权衡: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论治八。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藏象十二。平治于权衡。论治十五。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论治十四。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运气十。
263
参伍:参伍不调者病。脉色二十五。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脉色一。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脉色十七。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针刺十三。伍以参禁,以除其内。针刺四十八。
264
门户:仓禀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疾病九十一。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论治十七。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针刺三十八。口鼻者,气之门户也。疾病七十九。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摄生六。
265
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经络十二。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针刺十。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针刺十三。推阖其门,令神气存。针刺十四。少阳司天,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运气十七。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疾病五。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疾病二十八。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针刺三十四。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补虚者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疾病二十。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运气四。魄门。藏象二十三。
266
隐曲: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疾病六。不得隐曲。脉色二十九。隐曲不利,互引阴股。运气二十七。
267
肾风之状,隐曲不利。疾病二十八。隐曲之疾。运气三十。
268
为故:适其至所为故也。论治三。适事为故。论治四。以汗为故而止。运气二十五。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针刺六。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针刺十四。刺筋上为故。以热为故。刺无伤脉肉为故。俱针刺五十。刺肌肉为故。针刺三十六。必端内针为故止。针刺五十四。
269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
270
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271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此节乃病能论尾,观其辞意,皆释经文未明之义,而与本论无涉,且其有见于经者,有不见于经者,王氏谓古经断裂,缪续于此者是也。故不载正条,收类于此。
272
附:王太仆法言: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无水也。溏泄而久,止发无恒,是无水也。故心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虚则寒动于中,心虚则热收于内。又热不得寒,是无水也。寒不得热,是无火也。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有者泻之,无者补之,虚者补之,盛者泻之。是以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热,热之而昏躁以生,此则气不疏通,壅而为是也。纪于水火,馀气可知。疾病一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脏腑之原,有寒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论治七注。塞因塞用者,如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更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满,药入或减,药过依然,气必更虚,病必渐甚。乃不知少服则资壅,多服则宣通,峻补其下以疏启其中,则下虚自实,中满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论治四注。
URN: ctp:ws85787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