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

《卷一》[View] [Edit] [History]

1 封域
2 星野建置山川形勝
3 海外蒼茫島嶼,自古未有建郡縣者。隋開皇中,略澎湖;至元末,置巡司。而北港、台灣,前明始見於簡編;初為逋藪,繼作倭巢。自偽鄭拾荷蘭之遺,城市室廬,頗近中土。迨入國朝版圖,聲教遐訖,經營而締造之,歷七十年;天獻其祥、地不愛寶,千峰作鎮、百川匯流,巍然為東南之保障。所謂聖人懷柔及河喬嶽者,寧以海外異哉!志封域。
4 星野
5 建置
6 山川
7 形勝
8 星野
9 台灣,「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10 附考
11 福建,天文牛、女分野。按牛、女於辰為醜,銀海之屬、星紀之次。銀海,元武象也;星紀,吳、越分也。說者謂台在泉州之窮南,去省會遠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州之極東,去吳、越更遠矣,不宜為星紀之次。雖曰天覆罔極,而至窮南、極東,星土不無少異;遂有以台郡分野,當在女、虛之交者。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以台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何異坐井之見?即以近事考之,明時澎島統於泉,泉分野非從省會為牛、女乎?則台依泉為牛、女分,自可無疑矣。更以近地考之,台海西界於漳、南鄰於粵,而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焉有台之錯壤相接,獨不屬之牛、女乎?唐一行有云:『星紀當云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台郡宅東南,分野仍屬牛、女;又與一行之說相符「島上附傳」
12 閩分野,「史記」「天官書」、前漢「天文志」皆云屬牽牛、婺女之分,「明一統志」謂屬牛、女之分;劉向、蔡邕、皇甫謐謂屬牛、女、斗三星之分。魏陳卓云:『會稽入牛一度』;閩距會稽實在周天度數一千四百六里之內,謂九閩咸隸會稽牛一度。或云閩、越在南而星紀在北,於相配之義未協;或云晉史墨以得歲卜越,星紀在北而指於南,或閩、越亦從其所指而言。「天文志」云:『東南負海為星紀。負海者,以其雲漢之陰也』。「通志」云:『疏星野者,大都指「禹貢」維揚,而以星紀之次屬之,為會稽域內。則閩在東南,距揚州三千里,巳在分度一千四百六里之外;況台在東南負海,距廈一十二更,水程何止一千餘里哉』?集諸書之說,而折衷其意可耳「舊志」
13 台灣海島之地,其域不在九州島之限。按古四譯館因外彞來貢,以外彞分方紀星。台灣原屬島彞,其次為鶉尾、其宿為翼、其辰為巳。宋「天文志」云:『鶉尾在翼、軫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隨南極而半入海,呂宋、淡水、台灣是也』。利瑪竇云:『鶉尾之次,於律仲呂,岡山分野』台有大、小岡山。「爾雅」云:『鶉尾,軫、翼也』。郭璞注云:『軫、翼,南方之傾、地勢之下,翼巳之間,火星所屬;故謂之鶉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開禧起翼二十度,宋元會元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時書又起翼二十度;本朝欽天監所定時憲書,則止十七度整。呂宋居於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台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醜地牛、女之分,與巳位無涉;故占驗之家概以台灣同島彞一體測驗,而以里差詳之。台灣為翼九度;諸羅在台北,角木遠照,斜插隱見,屬翼八度七分之三;鳳山在台南,亦同屬翼九度杪。牛女、星紀約略之見,不可從也「諸羅志」
14 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伊古以來未有非之者。而說者曰:『呂宋居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台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夫台之去呂宋也,水道七十更有奇;其去日本也,水道亦七十更有奇。二島不在九州島之內,荒遠難稽,星野實不足據。若由台開棹中流,至澎四更焉止矣;由澎至廈,七更焉止矣。澎舊隸同安,星野其能別異乎?澎不能別異,而謂台星野其能別異乎?且自省會達雞籠,水道亦祗七更;浮嶼如關童、白畝以及旗乾石等處,似蛛絲馬跡,脈絡昭然可尋。是鳳山星野,當依郡乘從閩省牛、女,確乎其不可易也。倘謂鳳山星野入翼九度、諸羅星野入翼八度,則同郡之地至差一度,而呂宋水道去台六、七千里而遙者,反謂其入翼十度;舍耳目之近而持渺茫無據之論,未敢以為信也「鳳山志」
15 建置
16 台灣府在東南大海中北路淡水直對福州省城、南路赤山直對南澳,離福建福州府一千二百六十里陸行自閩縣至泉州同安縣五百四十里,水行自廈門至澎湖水程七更、澎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舊志以六十里為一更,計七百二十里,古荒服地。隋開皇中,遣虎賁陳棱略澎湖三十六島。元末,置巡司。明洪武五年,徙其居民置漳、泉間。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干掠近海地,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干遁入台,大猷不敢進,留偏師駐澎。道幹旋遁占城,澎之偏師亦罷,設巡檢以守澎湖。萬歷間,海寇顏思齊據有台灣,鄭芝龍附之。尋棄去,荷蘭取其地,因築赤嵌城以居即今安平鎮城。本朝順治初,鄭芝龍子成功叛據廈門。十六年,由海道犯江寧敗歸,逐荷蘭據之,設郡縣成功死,傳子經;經死,傳子克塽。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謀取台灣。二十二年,靖海將軍施琅攻澎湖,克之;鄭克塽降。二十三年,廷議設府一,曰台灣,隸福建布政使司;領縣三,曰台灣、鳳山、諸羅康熙六十一年朱一貴作亂,踞府治;總督滿保會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藍廷珍以七日剿滅。雍正元年,增設縣一,曰彰化;並增設淡水廳。五年,增設澎湖廳。今領四縣、二廳: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澎湖廳。
17 附考
18 「文獻通考」云:『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旁有毗舍耶一作那國,語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類。喜鐵器,臨敵用鏢;鏢以繩十餘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按澎湖東南,即今台灣;其情狀相似,殆即毗舍耶國也「台海使槎錄」
19 台灣於古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著「遠游編」載「東番記」一篇稱台灣為「台員」,蓋南音也。然以為古探國,疑非是「台灣隨筆」
20 台灣,海中番島。「名山藏」所謂「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考其源,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澎湖為外援。明萬歷間,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台灣。思齊剽掠海上,倚為巢窟。台灣有中國民,自思齊始「蓉洲文稿」
21 明給事中何楷疏:『台灣在澎湖島外,水路距漳、泉約兩日夜。其地廣衍高腴,可比一大縣;中國版圖所不載。初,窮民至其處,不過規漁獵之利巳耳。其後見內地兵威不及,往往聚而為盜。近則紅夷築城其中,與奸民私相互市,屹然成大聚落矣「春明夢餘錄」
22 台灣,古未隸中國版圖。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通志」作鄭和舟下西洋,因風泊此。嘉靖四十二年,林道干寇亂邊海,都督俞大猷逐道幹入台;偵知港道紆回,不敢進,留偏師駐澎,時哨鹿耳門外。道乾以台非久居所,遂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從安平鎮二鯤身隙間遁去占城占城屬廣南;今尚有道干遺種。道干既遁,澎之駐師亦罷,因設巡檢守之;尋裁。天啟元年,漢人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即今日本;甲螺,即頭目之類,引倭屯於台,鄭芝龍附之;尋棄去。久之,荷蘭紅毛舟遭颶風飄此,愛其地,借居於土番不可,乃紿之曰:『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遂許之。紅毛剪牛皮如縷,周圍圈匝巳數十丈;因築台灣城居之今安平城。巳複築赤嵌樓,與相望。設市於城外,而漳、泉之商賈集焉。國朝順治七年庚寅,甲螺郭懷一謀逐紅毛;事覺,被戮。辛丑,鄭芝龍子成功自江南敗歸其勢日蹙,孤軍廈門。適甲螺何斌負債逃廈,誘成功取台地。舟至鹿耳門,乘大霧駢進。荷蘭歸一王以死拒戰,成功告之曰:『此地先人故物,今珍寶聽而載歸,地仍還我』。荷蘭知不敵,乃遁去。成功遂入據之,改台灣為安平鎮、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縣二:曰天興、曰萬年。成功死,子經改東都為東寧、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康熙二十一年,福建總督姚啟聖用間諜陰散其黨,約偽賓客司傅為霖為內應;垂成事洩,為霖遇害。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統舟師進徵。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戒軍士毋得妄殺。軍士苦水咸,島岸突湧甘泉,遂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平;克塽震懾,遂籍府庫、納地歸誠「舊志」
23 隋開皇中,常遣虎賁陳棱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犛耳為記「海防考」
24 洪武五年,湯信國經略海上。以澎湖島民叛服難信,議徙近郭。二十一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繼而不逞者潛聚其中,倭奴往來停泊取水,亦必經此。嘉、隆以後,海寇曾一本等屢嘯聚為寇「赤嵌筆談」
25 澎湖,一名彭蠡湖「樵書」二編
26 明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留偏師駐防澎湖;尋罷,仍設巡檢司。後並裁。至萬歷二十年後,增設澎湖游兵。三十五年,設衝鋒游兵以備倭。天啟二年,紅毛據澎湖。四年,巡撫南居益遣總兵俞咨皋擒其渠帥,獻俘於朝「漳州府志」。按萬歷末,紅毛據台灣,築城;至是,複築城淤澎湖,皆求互市也
27 山川
28 台灣府
29 台郡負山面海,台山自福省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關潼、白畎;是台灣諸山之龍起處也「使槎錄」云:『此為郡治祖山』。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台之雞籠山,始結一腦;磅礡繚繞千餘里,或山谷、或平地,諸山屹峙,不可紀極。大約台山背東溟、面西海,而郡邑居其中。木岡山為郡之少祖台地祖山,自福州渡海從北而來,而郡治又近南,故以木岡山為少祖,在府治東北,長一百三十餘里。巍峨特聳,其頂每有雲霧,天氣清則見。山南三十餘里,為台灣縣治。自木岡山南至沙馬磯頭山,在府治西南四百六十里;其西盡大海,其東北為鳳山縣治。自木岡山北至玉案山,其西北三十里為諸羅縣治。自玉案山北至大武郡山,其西北四十里為彰化縣治。自大武郡山北至雞籠鼻頭山,在府治東北六百三十里;其北盡大海,其西南三百五十里為淡水廳治。大海環繞台郡,為閩省外障,其山皆向內地。北路之後壟港,與興化南日對峙;後壟而上有竹塹,與海壇對峙;竹塹而上有南嵌社,與福州閩安鎮關潼對峙;自南嵌至上淡水,與北茭相望;淡水至雞籠城,與沙埕烽火門相望。南路鳳山縣之彌陀港、萬丹港、岐後港、東港、茄藤港,則與漳州之古螺、銅山、懸鐘等處相望,隨順風時駕駛,針路皆以卯酉為方向,不用斜轉;惟鹿耳門居府治之西北、澎湖又居鹿耳門之西北,與泉州府同安縣之廈門東南斜對,針路以巽乾為方向。
30 澎湖憑山環海,有五十嶼。巨細相間,坡隴相望,回環五十五澳。澎湖諸島皆平岡無峰巒,舟行稍遠,輒伏而不見;漸近時,登鷁首高處憑眺,恍惚天際微雲一抹。
31 台灣縣
32 木岡山:在縣治東北三十三里。蒼翠蜿蜒,聳峙雲端;為邑少祖山。
33 卓猴山: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34 番子湖大山:在縣治東北五十三里。拔地而起,與木岡山相聯屬。
35 柳林山:在縣治東北五十五里。列阜如屏,延亙綿邈。
36 大烏山:在縣治東北□□里。與番仔湖大山相聯屬。
37 南子仙山:在縣治東七十里。
38 目貓徽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
39 東方木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內多曠土;以近生番,禁止開墾。
40 旗尾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與鳳山縣接界。
41 銀錠山:在縣治東六十里二山以形似名
42 羅漢門山:在縣治東六十里。四山環繞,有內門、外門。
43 小烏山:在縣治東五十五里。
44 分水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45 土樓山:即大坪山。在縣治東四十里。
46 角帶圍山:在縣治東南二十六里。過此則岡山,屬鳳山縣。
47 猴洞山:在縣治東南三十五里。
48 香洋山:在縣治東南四十三里。■〈三咅〉嶁絡繹,若擁平疇。
49 豬母耳山:在縣治東南五十八里。低小若邱陵然。
50 湖內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山勢與豬母耳若遠若近、若合若離。
51 虎頭山:在縣治東三十五里。
52 嵌頂山:在縣治東七里。
53 魁斗山:在縣治南□里。三峰陡起,狀若三台環拱郡學;形家謂文明之兆。
54 大崎越嶺:在縣治東六十二里。
55 內門嶺:在縣治東六十里。
56 雁門關嶺:在縣治東五十里。
57 七鯤身:在縣治西南十里。一鯤身與安平鎮接壤,自七鯤身至此,山勢相聯如貫珠,不疏、不密。雖在海中,泉甘勝於他處,多居民。距里許,為二鯤身;有居民。再里許,為三鯤身。又里許,為四鯤身。又里許,為五鯤身。又里許,為六鯤身。又里許,為七鯤身。自打鼓山下起,七峰宛若堆阜;風濤鼓蕩,不崩不蝕。多生荊棘,望之鬱然蒼翠。外為大海、內為大港,採捕之人多居之。「赤嵌筆談」云:『康熙辛丑,我師與賊戰於鯤身,正值炎歊,隨地掘尺餘皆甘泉』。
58 鹿耳門:在縣治西,水程三十里。水中浮沙突起若隱若現,形如鹿耳,鎮鎖水口。港道窄隘,行船者以竹插標志之,名為「蕩纓」。
59 北線尾:在縣治西北一十二里,與鹿耳門接壤。其南即安平鎮,中一港名大港;紅毛時水深,夾板可入。今淤淺。
60 海翁線:在縣治西北一十二里。海洋中浮長沙線一條,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止,不知其幾千里。其南有一港,港口大,澳甚深,號海翁窟,土名隙子洋;船多泊此候潮。
61 台江:在縣治西門外。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壟、茅港尾舊志不載,今據沈文開「輿地圖考」增入
62 二贊行溪:在縣治南二十里。合岡山、紅毛寮二溪,由喜樹港入海。台、鳳分界處;溪北屬台灣、溪南屬鳳山。
63 分水溪:在縣治東□□里。源出分水山,經水蛙潭,南流至羅漢門,受石門坑水,匯為長潭,清瑩可鑒。
64 岡山溪:在縣治東南三十里。源出大岡山後。台、鳳二邑交界。
65 紅毛寮溪:在縣治東三十里。源出深溝。
66 咬狗溪:在縣治東二十五里。源發湖內山。下流為許寬溪。
67 許寬溪:在縣治東一十五里。由咬狗溪流入,徑鯽魚潭會蔦松溪。
68 卓猴溪:在縣治東三十里。發源於卓猴後山,合洋子港之水會於蔦松溪。
69 大目降溪: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有南溪、中溪;合咬狗溪、鯽魚潭徑蔦松溪入海。
70 蔦松溪:在縣治北一十里。咬狗溪、大目降溪、卓猴溪合洋子港之水並匯於此。
71 新港溪:在縣治北一十五里。通木岡山溪,南出大目降、西過廣儲西里,又西至武定裏、洲子尾,匯新港西入海。台、諸分界處;溪南屬台灣、溪北屬諸羅。
72 德慶溪:俗呼坑仔底,源出小東門。
73 福安坑:在縣治南,源出小南門。
74 大橋港:在縣治北五里。
75 小橋港:在縣治北一十里。與大橋港合流。
76 加老灣港:在縣治西北一十五里、鹿耳門之北。沙線一條,灣曲不堪,泊巨舟。其西南為大洋。
77 隙子港:在縣治西北水程三十五里、鹿耳門外之北。北風時,可泊巨舟百餘艘;南風不可泊。外為大洋。
78 安平鎮港:在縣治西一十五里。潮汐與鹿耳門、七鯤身相聯。北至洲子尾,受新港溪流;西至瀨口,受岡山溪流。港內寬衍,可泊千艘。
79 喜樹港:在縣治西南一十里、二贊行溪下流。
80 深溝:在縣治東四十里;俗名深坑子。源出角帶圍內山,其水淺而長流。
81 石頭溝:在縣治北三里許;俗名石頭坑。無水源,受眾流經海會寺、過大橋由柴頭港入海。
82 鯽魚潭:在縣治東北一十里。
83 大井:在西定坊。來台之人在此登岸,名曰大井頭。開闢以來,生聚日繁、商賈日盛,填海為宅,市肆紛錯。「舊志」云:『開鑿莫知年代。相傳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到台,曾於此井取水。又傳系紅毛所浚;紅毛築赤嵌城,恐有火患,鑿此井以制之』。
84 烏鬼井:在鎮北坊。紅毛所鑿,水源甚盛,大旱不竭。南北商船悉於此取水,以供日用。
85 鳳山縣
86 鳳山:在縣治南三十里。橫列邑治東南,形若飛鳳,旁有二小峰如翅;故名。東北有數小峰,錯落如鳳卵,曰鳳彈山;文廟案山也。西南小崙形如鳳鼻,曰鳳鼻山;又邑治之拱對案山也。
87 小滾水山:在縣治南三十五里。與大滾水山相聯,離十里許。
88 琅嶠山:在縣治南二百四十里,綿亙蜈蜞嶺左。山高而險,下有生番。
89 朝華離山:在縣治南二百七十里。
90 網翠山:在縣治南二百八十里。
91 小琉球山:在縣治南一百里。大海中突起一峰,蒼鬱蔥翠。周圍三十餘里,中無人居。多產竹木、椰子。下多巉岩巨石,船灣泊甚難;為鳳山水口。
92 卑南覓山:在縣治南二百二十里。與崇爻山相聯。
93 沙馬磯頭山:在縣治南三百七十里。巃嵷磅礡,直抵海中。呂宋往來船,皆以此山為指南。
94 老佛山:在縣治南三百八十里。與網翠山兩峰並峙,皆自沙馬磯回轉而東。
95 觀音山:在縣治東南十五里。起伏盤曲,中一峰屹立若菩薩端坐,眾小峰拱峙於側;故名。
96 大龜文山:在縣治東南七十里。與卑南覓山相連。
97 芋匏山:在縣治東南七十里。與諸邑內優山連界。
98 大烏萬山:在縣治東南二百七十里。自朝華離至此山,皆背立於傀儡山後;與網翠、老佛山連絡。
99 大柴高山:在縣治東南三百里。
100 霄馬乾山:在縣治東南三百三十里。
101 赤山:在縣治東十里。由鳳山過淡水溪,陂陁平衍,時有火出其上。又有自鳳彈而聯於東北者,亦名曰赤山。以土色赤,故名。
102 傀儡山:在縣治東六十里。聳出重霄,常帶雲霧。上為野番所居,人跡罕到。內地舟至澎湖,即見此山。南為蜈蜞嶺;過嶺為山後矣。
103 崇爻山:在傀儡山後。不知道里遠近。
104 彌濃山:在縣治東七十里。
105 北葉山:在縣治東八十里。傀儡山之分支也。
106 大滾水山:在縣治東北二十里。
107 七星山:在縣治東北三十里,聯絡於觀音山之北。七峰上石圓,密如星。
108 尖山:在縣治東北三十五里。孤峰秀削,勢若玉筍;故名。
109 半屏山:在縣治北七里。自岡山迤𨓦而南,近附邑治。形如列屏,故名。
110 龜山:在縣治左近,接半屏山。中多喬木,繁陰密蔭。
111 小岡山:在縣治北三十里。
112 大岡山:在縣治北三十五里,與小岡山相聯,不甚高。大岡在北、小岡在南,兩相對峙。小岡山頭有巨石,圓秀如冠,為紗帽石。內地舟來台,過澎湖東,即見大岡山與台灣猴洞諸山、諸羅南馬仙山相接處也。
113 漯底山:在縣治西北一十五里。平原曠野,中浮一邱;頂寬平,有小竅出水,若霖雨泥淖。其深無底。
114 打鼓山:在縣治西南七里。俗呼為打狗山。秀起海邊,勢若長蛇,故又名蛇山。在邑治右,隔海參差,遠近浮沉而列於打鼓山左右者,西有石佛;石佛之北有石塔、石佛之南有涼傘礁。舟人經此,必鳴金焚紙錢。
115 旗後山:在縣治西南十二里。
116 蘭坡嶺:在縣〔治〕北三十里。
117 蜈蜞嶺:在縣治南三十里。
118 石塔嶼:在縣治西七里。
119 石佛嶼:在縣治西十里。
120 涼傘嶼:在縣治西十五里三嶼皆屹立海中
121 巴六溪:在縣治東南五十里。源發於山豬毛後山,其下為淡水溪。
122 淡水溪:在縣治東南三十里。源從巴六溪來,過大澤機社、搭樓社、阿猴社,受巴六溪之水,西出而為西溪。瀠回數十里,與赤山之冷水溝合流入海。
123 濁水溪: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源出大滾水山;水出常濁,故溪流亦濁。南合小岡山之水,受鯽魚潭流,會彌陀港入海。
124 大澤機西溪:在縣治東北四十二里。源從大澤機西南山出,北過搭樓社東與北溪合,轉而西北流入阿猴溪;西為淡水溪,會於東港入海。
125 大澤機北溪: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源從大澤機內山,北出羅漢門社南,西流至搭樓社東轉,而西北與阿猴溪合;西為淡水溪,會於東港入海。
126 岡山溪:在縣治北三十五里。源出大岡山北,西流過嘉祥里、依仁里為二贊行溪;經長治裏,合喜樹港入於海。
127 力力溪:在縣治西六十里。其源發於東南大山,會東港入海。
128 放䌇溪:在縣治西七十里。源出於東南大山,經放䌇社,會關帝港、茄藤港,西出為鱉興港,入海。
129 東港: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130 中港:在縣治東南五十里。潮過赤山北轉而東,過上淡水,南受下淡水雜流入海。
131 關帝港:在縣治東五十里。
132 茄藤港:在縣治東五十里。向系內海,可通舟楫。乾隆十三年,經裏民修浚,自府港直達縣治之彌陀港,民甚便之。嗣為港邊磱里、相美二瘟奸民藉端抽稅,互相爭控,因而禁塞;販運悉由外洋,多有不測。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覺羅四明檄委台灣知縣夏瑚、鳳山知縣秦其煟會勘,捐俸疏浚,仍通舟楫;並飭二縣每歲秋季挑挖一次,以免壅塞。
133 鱉興港:在縣治東六十里。
134 蟯港:在縣治西北十五里。
135 彌陀港:在縣治西北二十里。水逐大海出入。
136 萬丹港:在縣治西十里。其北為竹仔港,再北為蟯港。
137 打鼓港:在縣治西南七里。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門成南北二支。南入為前鎮港,又入為鳳山港;北入為硫磺港。
138 冷水港:在縣治東南四十五里。俗名冷水坑。淡水溪會於此。
139 湯泉:有二:一在下淡水社;源出赤山,水流如湯,亦無定處。一在大滾水山;山不甚高,其上瀵湧出泉而溫,故名。相去十餘里。
140 龍目井:在阿猴林內竹仔寮;為小竹橋、觀音山二莊交界。兩井相連,狀如龍目,故名。相傳沉痾者飲其水,即愈。
141 諸羅縣
142 大武巒山:在縣治後東南。人跡罕至。為邑主山。
143 消離山:在縣治東南八十五里。
144 鹿馭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
145 虎頭山:在縣治東南九十五里。
146 內加拔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
147 琅包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
148 烏山:在縣治東南一百一十里。
149 東西煙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
150 ■〈人上番下〉米基山:在縣治東南一百二十里。亦邑治左肩外輔。
151 玉案山:在縣治東南三十里。山勢東折而南,繚曲向北。亦邑治左臂;位踞離明,為學宮對山。
152 大石門山: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153 小石門山:在縣治東南三十五里。
154 大武壟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155 火山: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山多石,石隙泉湧,火出水中。
156 嵌頭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
157 皂羅袍山:在縣治東南一百八十里。人跡罕至。
158 筆架山:在縣治東南九十里。
159 翁仔上天山:在縣治東南八十里。山極峻險,豎脊挺步如老翁扶笻天際。
160 糞箕湖山: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161 小龜佛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
162 赤山:在縣治東南五十里。
163 枋岸山:在縣治東十五里。
164 鹿楮山:在縣治東六十里。
165 大利山:在縣治東六十里。
166 鹿埔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與鹿楮、大利山俱為邑治右肩外輔。
167 阿里山:在縣治東十里。極遼闊,內有八社。
168 大龜佛山:在縣治東三十一里。為邑治左肩。
169 大武膋山:在縣治東一百二十里。
170 馬椆山:在縣治東南二十里。
171 五步練山:在縣治東南八十里。
172 玉山:在縣治東北,大武巒山之後障也;人跡罕至。三峰並列,終歲雪封,如紗籠香篆。冬日晴明,乃得見;有頃,則雲霧複合矣。見時非風即雨,甚驗。
173 大福興山:在縣治東北十里。一名大目根山。
174 覆鼎金山:在縣治東北十里。與大福興山俱為邑治右肩。
175 葉林山:在縣治東北七十里。與大武巒山相接,自東旋北。為邑治右肩。
176 鼎蓋梁山:在縣治東北六十里。
177 梅坑山:在縣治東北四十里。
178 奇泠岸山:在縣治東北五十里。
179 尖山子山:在縣治東北四十里。
180 牛朝山:在縣治西北十里;為邑治作護沙。其下複自右旋左,蛇伏於草地。尾有小山,逆於水口;為邑治鎖鑰。
181 半月嶺:在縣治東南十五里。高聳天際,形似上弦之月;故名。
182 荷包嶼:在縣治西三十里。
183 北門嶼:在縣治西南五十里、沙馬溝之右。
184 南北鯤身:在縣治西南七十里。皆沙阜堆聚,與七鯤身同。
185 青鯤身: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面臨大海。
186 青峰闕: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面臨大海。
187 八掌溪:在縣治南二十里。源發玉山;西入冬港,南由青峰闕入海。
188 上下急水溪:在縣治南四十里。源發關仔嶺內山,由內連桁口入海。
189 嘓溪:在縣治南三十里。源發大武壟山十八重溪北,匯於蚊港入海。
190 灣裏溪:在縣治南七十里。源出噍吧哖社內山;南過大武壟山,合卓猴山之流,徑石仔瀨過赤山、出歐汪溪入海。
191 新港溪:在縣治南八十里。源出木岡山,流徑洲仔尾入海。溪南為台灣界,溪北為諸羅界。
192 加拔溪: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193 白水溪:在縣治東北二十五里。源發玉案山。
194 三迭溪:在縣治北二十里。發源阿里山南,歷雙溪口莊之南,為笨港。由楫仔寮莊入海。
195 石龜溪:在縣治北二十五里。發源奇泠岸山;歷他里霧莊,至雙溪口,與三迭溪合。
196 阿拔泉溪:在縣治北三十里。源出阿里山。過竹腳寮山,為阿拔泉渡;西合虎尾溪入於海。
197 虎尾溪:在縣治北六十五里。源出水沙連內山;過水沙連社,合貓丹社之濁流,西過黃地崙布嶼,出白沙墩之北,至台仔挖入海。溪南屬諸羅界,溪北屬彰化界。水濁而迅,泥沙滾滾。人馬、牛車渡此疾行;稍緩,則有沒腹埋輪之患。夏、秋水漲,有竟月不能渡者。
198 牛朝溪:在縣治西五里。發源大武巒山;歷大福興山,為龜仔港。又西至猴樹港,南出青峰闕入海。
199 九重溪:在縣治西南五十里。
200 十八重溪:在縣治西南六十里。有橋。
201 歐汪溪:在縣治西南八十里。
202 鐵線橋港:在縣治南五十里;倒風港分入。有橋。
203 洋子港:在縣治南。源出新港之南,東入為洋子港;新港之北,東入為灣港、竿寮港、直加弄港、西港仔、含西港。含西之支分為卓加港,西南入於海。
204 茅港尾港:在縣治南六十里。有橋。
205 土地公港:在縣治西北三十五里。
206 笨港:在縣治西三十里;由三迭溪分入。
207 冬港:在縣治西三十五里。
208 猴樹港:在縣治西南三十里。源從牛朝溪入,南出青峰闕入海。
209 鹽水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里;由冬港東入。
210 井水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里;鹽水港分支於此為是港。
211 蚊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西面臨海,從青鯤身歷南北鯤身;東旋青峰闕為蚊港。
212 倒風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分三支:北為鐵線橋港、南為茅港尾港、西南為麻豆港。麻豆南曰灣裏溪。
213 龜子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由猴樹港東入。
214 灣港:在縣治西南七十五里。
215 直加弄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216 西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217 竿寮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218 含西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219 卓加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含西港之支也。西南為大海。
220 馬沙溝: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西臨大海。
221 溫泉:在玉山下。有土番至者云:『於山深處得之;泉上湧,氣蒸騰如沸。凡數處』。
222 紅毛井:在縣署左。鑿自荷蘭,因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冽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今更名蘭井,為邑治八景之一。
223 彰化縣
224 大武郡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由牛相觸分支右出,橫亙二十餘里,結縣治。
225 內木珊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226 牛相觸山: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南北兩峰由水沙連分支,如牛奮角相觸。中隔一溪,溪南為諸羅斗六門界、溪北為彰化大武郡山界。
227 阿拔泉山: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山麓之水發源阿里山西北,經竹腳寮山西轉,即為諸羅之阿拔泉渡。
228 太平頂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
229 燕霧山:在縣治東南十五里。
230 白沙墩山:在縣治東南七里。
231 南投山:在縣治東四十里。
232 北投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233 萬丹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234 竹腳寮山:在縣治東七十里。內有埔,漢人耕種其中。
235 筊荖山:在縣治東四十五里。方言:「筊荖」,竹器也;因山形以名。
236 大吼山:在縣治東四十五里、九十九峰下。
237 虎仔坑山:在縣治東五十里。左連八娘坑山、外觸口山。
238 內觸口山: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清水、濁水二溪徑此會合西出。北連集集山、八仙山、風爐山,南連清水溝山、牛穩格山、豬母朥山。
239 水沙連山:在縣治東九十里。內有大湖,四面皆山;其二十四番社隔湖負山而居,路極峻險。內南港有吷山、木扣山、卓咯山、丹山、頭圍山、二圍山、木武郡山,北港有貓里眉山、致霧山、福骨山。
240 樸子籬山:在縣治東九十里。
241 寮望山:在縣治東三里、大武郡山之北。廣漠平沙,孤峰秀出。其下為半線營壘,北為貓羅社。
242 貓羅山:在縣治東二十五里。與諸羅玉案山南北斜照。
243 火焰山:在縣治東七十里;夾貓羅、貓霧捒二山之東。
244 阿里史山: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
245 登台山: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
246 大谷埔山:在縣治東北七十里。
247 黃竹坑山:在縣治東北五十里。
248 貓霧捒山: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有曠埔,漢人耕種其中。
249 大肚山:在縣治北十七里;與寮望山對峙。山後為貓霧捒社,護彰化縣治。
250 沙轆山:在縣治北三十五里。
251 牛罵山:在縣治北四十五里。
252 岸里山:在縣治北□□里。
253 九十九峰:在縣治東七十里。玉筍瑤簪,排空無際。
254 直加連嶼:在縣治東南九十里。
255 東螺溪:在縣治南四十里;分自虎尾溪。北折而西,過馬辰、樹仔腳、貓兒乾,匯於海豐港入海。遵海而北,為三林港。
256 西螺溪:在縣治南五十里。
257 貓羅溪:在縣治東北二十里。由萬斗六溪入,會於大肚溪。
258 清水溪、濁水溪:二溪並在縣治東南六十里。源出水沙連內山,兩支齊下,瀦為大湖,匯虎尾東、西螺諸溪入海。
259 萬丹溪:在縣治東五十里。源出內山,西匯為葫蘆肚,徑城頭坑,會萬斗六溪。
260 萬斗大溪:在縣治東北二十里。發源於火焰後山,流入貓羅溪。
261 大肚溪:在縣治北十里。溪闊水險,源發南投山。過北投貓羅社、柴坑仔社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峰之流為草港,入海。草港之北,為水裏溪。
262 蛤滿溪:在縣治北四十五里。即大甲溪中條,淡、彰交界處。
263 牛罵溪:在縣治北四十五里。
264 大甲溪:在縣治北四十里。溪面甚闊,險於大肚。源發岸里社內山;過樸仔籬山,南分於牛罵溪,西入海。
265 海豐港:在縣治南六十里;海𣿭。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
266 鹿子港:在縣治西十五里。港口有水柵,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烏魚;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
267 三林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海𣿭。港口有網寮捕魚;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268 水裡港:在縣治北二十里。海𣿭小港。
269 淡水廳
270 香山:在廳治南十里。
271 嘉志閣山:在廳治南六十里。
272 老衢山:在廳治南十五里。
273 大甲山:在廳治南一百里。
274 後壟山:在廳治南四十五里。
275 蓬山:在廳治東南一百里。
276 銀錠山:在廳治東南九十六里。象形,舊名鐵砧。
277 宛里山:在廳治東南八十五里。
278 南日山:在廳治東南九十四里。
279 貓盂山:在廳治東南九十里。
280 礁荖叭山:在廳治東南五十五里;亦名打那拔山。小峰錯落,近海;在宛里山北。
281 貓里山:在廳治東南六十里。
282 交眉山:在廳治東南七十里。生番所居。
283 合歡山:在廳治東南六十里。生番所居。
284 南山:在廳治東十里。
285 三台山:在廳治東八十里。生番所居。
286 磺山:在廳治東一百八十里。其土生硫,故名。內有雞柔山,外為北投社;西極港口,循港而東為關渡門。「稗海紀游」云:『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坐蟒甲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投社。呼社人為導,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暴氣蒸鬱,覺悶甚。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從者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約行二、三里,波兩小溪,皆履而涉。複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虯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樹上禽聲萬變,耳所創聞,目不得睹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複越峻坡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餘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餘攬衣即穴傍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複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餘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傍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
287 左傍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還,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288 小龜崙山:在廳治東北一百里。
289 佑武乃山:在廳治東北一百里。山極高大,並合歡山障南日諸山之後。巃嵷盤礡,遙接關渡門諸社及查內山。
290 查內山:在廳治東北五十里。生番所居。
291 大雞籠山: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大海中一望巍然,日本洋船以為指南。
292 椰里歷山:在廳治東北三十五里。
293 蛤子難山:在廳治東北五百里。
294 關渡門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六十里。
295 海山:在廳治東北一百五十五里。
296 篷峙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八十里。
297 雞柔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八十五里。
298 小鳳山:在廳治北十里。路多崎嶇,為廳治右臂。
299 岸里山:在廳治北五十五里。山險深峻,內有新附五社。
300 南嵌山:在廳治北一百里。
301 太平山:在廳治北一百四十里。
302 大遯山:在廳治北一百六十五里小雞籠。蜿蜒而南,矗起屹立於淡水港東北,即奇獨、龜崙山也。勢趨內山,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枚舉;諸山起祖於此。
303 八里岔山:在廳治北一百八十里。自關渡門穿港而西,雄偉傑出於淡水港東南;是為東南之鎮山。
304 小雞籠鼻頭山:在廳治北二百一十里。山下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
305 金包里山:在廳治北二百二十五里。
306 山朝山:在廳治北五百三十五里。自雞籠山分支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遙峙,高不可極。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番所居,人跡罕到。
307 虎頭山:一名倒旗山。在廳治西南七十里。
308 買豬末山:在廳治東北二百一十里。
309 峰紫峙嶺:在廳治東北二百三十五里。
310 大雞籠嶼: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與社皆在西面。又有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上建石城,即郡城八景之「雞籠積雪」也。台地無霜雪,獨此嶼極北寒甚,冬有積雪。今設汛防其地;以在大海中,欲至其地,必先舉烽火,社番駛艋舺以渡。
311 獅球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四十里。濱海有大山如獅、小山如球,又名為「半月沉江」。與峰紫峙嶺北連界。
312 桶盤嶼: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八里。屹立海中,離大雞籠水程八里。此處可泊巨艦。
313 燭台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六十里海中。
314 香爐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六十五里海中。
315 雞心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八十里。形如雞心。
316 旗竿石:在廳治東北二百七十里。兩石對峙海面,比燭台更高。離大雞籠西北水程二十里。
317 羅漢石:在縣治東北二百八十里。或立、或欹,形狀奇古。
318 跳石:在廳治東北二百八十五里。亂石迭於水面,自八里坌至大雞籠城跳石而行,計長四十五里;惟土番能之。
319 中港溪:在廳治南三十里。源發合歡大山;流於嘉志閣之北,出中港社,西入於海。
320 後壟溪:在廳治南四十五里。源發貓里山;過嘉志閣社之西,為後壟港,入海。
321 嘉志閣溪:在廳治南六十里。
322 礁荖叭溪:在廳治南五十五里。源發佑武乃山;出南日、礁荖叭二山之南,為礁荖叭港,西入於海。
323 大安溪:在廳治南九十二里。險如大甲溪而較狹;夏秋水漲,必待水落邊海而行。源發水沙連內山。北過岸里、南日二山,支分於南日社之後者,曰房裏溪;支分於銀錠山之北者,曰貓盂溪。西匯於雙寮海口而入於海。
324 蓬山溪:在廳治南一百一十里。分自大甲溪;西北過蓬山,又西為港,入海。
325 鳳山溪:在廳治東北十里。源發查內山;西流於小鳳山埔,入於海。
326 霄裏溪:在廳治東北九十五里。
327 田厝溪:在廳治東北一百一十里。
328 茄冬溪:在廳治東北九十里。
329 長豆溪:在廳治東北一百四十里。源發八里坌山南,西入於海。八里坌山之北,為淡水港。
330 山朝溪:在廳治東北三百五十五里、八尺門之南。東為大海。
331 竹塹溪:在廳治北十五里。潮過竹塹社,受眩眩山水;又東行,受查內山水,西入海。
332 大溪:在廳治北五十里。源發自查內山北;又源發於合歡山者,咬吧里溪、田厝溪、茄冬溪,合北內山之流為霄裏溪。過小龜崙山,匯於南嵌社,為南嵌港;西入於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
333 磺溪:在廳治北一百八十五里。源發磺山;西過內北投,出關渡門入於海。東北為雞籠港,港以東為八尺門港。
334 眩眩溪:在廳治西五里。源發眩眩內山;合鄰仔叭荖山之流,為竹塹溪;西出為港,入於海。
335 吞霄溪:在廳治西南七十里。源發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海。
336 中港:在廳治南三十里。
337 勞施港:在廳治南一百里。台屬小商船往來貿易。
338 蓬山港:在廳治南一百三十里。由蓬山溪徑此入港;口多石,商船到此載芝麻。
339 蛤仔難港:在廳治東北五百五十里。有二;合諸山灘流與海潮匯。蛤仔難三十六社,散處於港之左右。
340 淡水港:在廳治北二百里。海口水程十里,至關渡門。內有大澳,分為二港:西南至擺接社止,東北至峰紫峙止。番民往來,俱用蟒甲。澳內可泊大舟數百,內地商船間亦到此。
341 八尺門港:在廳治北二百二十里、雞籠港之東。隔港為山朝、黑沙晃諸山。
342 雞籠港:在廳治北二百五十里。三面皆山,獨北面瀚海。港口又有雞籠、桶盤二嶼,包裹周密;可泊商船。
343 造船港:在廳治西北十五里。
344 南嵌港:在廳治西北一百三十里。自竹塹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內多一溪十數彎折者。潮過小鳳山至南嵌社,南受查內山水、東受關渡門水,西入海。
345 溫泉:在山朝山內。
346 龍目井:在大雞籠山之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冽冠於全台。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347 澎湖廳
348 虎井嶼:在廳治南水程二十里。
349 雞籠嶼:在廳治南水程八里。
350 桶盤嶼:在廳治南水程十二里。
351 金雞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
352 南嶼:在廳治南水程一百里。亦稱大嶼。
353 布袋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
354 八罩山嶼:在廳治南水程八十里。居民稠密。
355 鐵砧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上有石板三、四丈如攻鐵之砧,故名。
356 頭巾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以形似名。
357 將軍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舊名尾薯田。上有將軍廟。
358 馬鞍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舊名雞腎。
359 狗沙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有魚名狗沙,此處獨多。
360 船帆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一名船篷。
361 半坪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分東、西。
362 味銀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相傳紅毛捆載過此,船擊破,土人入水探銀,故名。
363 鐘仔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亦名碀子。
364 西吉嶼:在廳治東南水程八十里。
365 香爐嶼:在廳治東水程三十里。一名鼎灣嶼。
366 林投嶼:在廳治東十九里。
367 陽嶼:在廳治東水程四十五里。
368 陰嶼:在廳治東水程四十三里。
369 東吉嶼:在廳治東水程八十里。東、西二吉,渡海時必驗此以定去向;乃入台之指南車也。
370 鋤頭增嶼:在廳治東水程八十里。
371 大山嶼:在廳治東北二十五里。
372 碇齒嶼:在廳治東北水程四十三里。一名碇扚。
373 奎璧嶼:在廳治東北二十五里。
374 北崎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里。或稱後埭、或稱尾虎,皆此嶼也。
375 險礁嶼:在廳治北水程四十里。又名屈瓜嶼。
376 白沙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有南、北二處。
377 籃笨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即籃飯蓋。
378 雁淨嶼:在廳治北水程十九里。
379 員貝嶼:在廳治北水程二十三里。亦稱灣貝。
380 吉貝嶼:在廳治北水程六十五里。
381 鎮海嶼:在廳治北六十里。
382 中墩嶼:在廳治北三十五里。
383 大倉嶼:在廳治北水程十五里。
384 目嶼:在廳治北水程八十里。形如人眼,又名月眉。
385 姑婆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
386 空殼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不生一物,故名。
387 土地公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
388 金山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
389 鳥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八里。
390 丁字門嶼: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即小門澳。
391 大貓嶼:在廳治西水程六十里。
392 小貓嶼:在廳治西水程六十里二山多異石如貓;又名大烈、小烈
393 花嶼:在廳治西水程五十里。
394 草嶼:在廳治西水程八十里。
395 墨嶼:在廳治西水程八十里。
396 西嶼: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
397 四角仔嶼:在廳治西南水程五里。
398 天后澳:在澎湖中央即媽宮澳;澎湖廳駐札處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各澳即在各嶼中
399 案山仔澳:在廳治南七里。
400 雞母灣澳:在廳治南十六里。亦稱雞母塢。四面皆山,商船多避風於此。又名䗩子灣。
401 風櫃尾澳:在廳治南二十五里。可容小艇。
402 禪垵澳:在廳治南二十二里;即井仔垵。在風櫃之東。捕魚者居之。
403 嵵里澳:在廳治南二十里。
404 豬母落水澳:在廳治南十七里。與禪垵相鄰,可以寄泊。
405 西垵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即網垵。在八罩之南。捕魚者多在此。
406 按毛潭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即挽門澳。在八罩東崖。
407 布袋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八罩嶼北。外狹內廣,狀如布袋。
408 水垵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八罩之西崖。上多人家。春夏行舟,從此地取水。
409 大花宅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旁有小花宅澳以上五澳,總名八罩山
410 將軍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
411 沙釣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澳狹水淺,巨艦不得進。
412 承質澳:在廳治南水程一百里。越此而西,有壺內澳;冬春波浪少平,可以寄泊。
413 烏嵌澳:在廳治東南十五里。
414 雙頭挂澳:在廳治東十三里。亦名雙頭跨。可避北風。
415 文良港澳:在廳治東二十五里;即龍門港。居民頗多。
416 東西衛澳:在廳治東六里。可泊船者,惟東衛澳;西衛,則無澳而兼名之者也。
417 鎖管港澳:在廳治東十六里。又名墨嶼。
418 林投澳:在廳治東十九里。
419 間子澳:在廳治東十九里。
420 文澳:在廳治東北四里。即暗澳。
421 奎璧港澳:在廳治東北二十五里。
422 蚱腳嶼澳:在廳治東北七里。與案山仔相鄰。
423 尖山仔澳:在廳治東北二十二里。
424 紅羅罩澳:在廳治北二十里。即紅林罩。
425 紅毛城澳:在廳治北二里、媽宮之後。
426 鎮海澳:在廳治北六十里。
427 港尾澳:在廳治北六十里、鎮海之西。南風可泊舟。
428 大赤嵌澳:在廳治北六十里。
429 小赤嵌澳:在廳治北五十八里。
430 城前澳:在廳治北四十里。亦名長岸仔。
431 瓦硐港澳:在廳治北五十二里。
432 後寮澳:在廳治北二十五里以上七澳,名為大北山
433 吉貝澳:在廳治北水程六十五里。此澳附於鎮海。
434 沙港底澳:在廳治北二十二里以下四澳,俱在大山嶼
435 西溪澳:在廳治北十九里。
436 白猿坑澳:在廳治北二十五里。
437 青螺澳:在廳治北二十二里。
438 後窟潭澳:在廳治西北三里。一名潭邊。
439 通梁港澳:在廳治西北五十里。
440 橫礁澳: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西嶼之東。
441 小門澳: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
442 小果葉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人煙頗密,小舟多聚泊焉。
443 新城澳:在廳治西一里。亦稱煙墩腳。
444 竹篙灣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五里、西嶼之北;南風泊船地。其西北有二處,曰南吼門、大吼門;波濤洶湧,舟楫罕通。
445 大果葉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六里。有石伏水,舟不敢犯。俗呼為師公礁。
446 牛心灣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即鐵線澳。商船來台,多由於此。
447 緝馬灣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在裏;西嶼之南。北風可寄泊。
448 大池角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八里。
449 小池角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六里。
450 後灣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八里。
451 內塹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
452 外塹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二里二塹在西嶼之背,懸聳天半;為渡廈之標准
453 附考
454 台地諸山,似皆西向;「皇輿圖」皆作南北向,初不解。後有閩人云:『台山發軔於福州鼓山,自閩安鎮官塘山、白犬山與前關同、白畎字異音同過脈至雞籠山,故皆南北峙立。往來日本、琉球海舶,率以此山為指南』「使槎錄」
455 台地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赤嵌集」
456 大海洪波,止分順逆。凡往異域,順勢而行。惟台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墨洋。驚濤鼎沸,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得還中土「赤嵌集」
457 由大■〈山上登下〉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紅水溝色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入鹿耳門,色黃白如河水「赤嵌筆談」
458 泛海不見飛鳥,則漸至大洋;近島嶼,則先見白鳥飛翔「赤嵌集」
459 海吼,俗呼海叫。小吼如擊花羫鼓,點點作撒豆聲,乍遠乍近、若斷若連。臨流聽之,有成連鼓琴之致。大吼如萬馬奔騰,鉦鼓響震,三峽崩流、萬鼎共沸;惟錢塘八月怒潮差可徬佛,觸耳駭愕。餘常濡足海岸,俯瞰溟渤;而靜淥淵渟,曾無波灂,不知聲之何從出。然遠海雲氣巳漸興,而風雨不旋踵至矣。海上人習聞不怪,曰:『是雨征也』。若冬月吼,常不雨;多主風「稗海紀游」
460 廈門至澎湖,水程七更;澎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志約六十里為一更,亦無所據;按「樵書」二編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為十更,以焚香幾枝為度。船在大洋,風潮有順逆、行使有遲速,水程難辨;以木片於船首投海中,人從船首速行至尾,木片與人行齊至,則更數方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則為不「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船尾,則為「過更」:皆不合更也。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云系明王三保所遺』。餘借錄,名曰「洋更」「赤嵌筆談」
461 玉山在萬山中,其山獨高,無遠不見。巉岩峭削,白色如銀,遠望如太白積雪。四面攢峰環繞,可望不可即;皆言此山渾然美玉。番人既不知寶,外人又畏野番,莫敢向邇。每晴霽,在郡城望之,不啻天上白雲也「番境補遺」
462 大岡山之頂,蠣房殼甚多;滄海桑田,亦不知其何侍物也。山上有湖,雨則水滿。山陰有古石洞,莫測其所底;或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其下通於海雲「舊志」
463 港西里赤山之頂,不時山裂,湧泥如火焰,隨之有火無煙;取薪芻置其上,則煙起。名曰火山「鳳山志」
464 南仔仙山後,有火出石畔,撲之亦滅、吹之輒起「台灣風土記」
465 仙人山,在沙馬磯頭。其頂常帶雲霧,非天朗氣清不得見也。故老言:時有絳衣、縞衣者對奕;說近無稽。然生成之石棋盤、棋凳猶存「鳳山志」
466 諸羅貓羅、貓霧二山之東,山上晝常有煙、夜常有光;在野番界內,人跡罕到「舊志」
467 玉案山後山之麓,有小山;其下水石相錯,石罅泉湧,火出水中,有焰無煙。焰發高三、四尺,晝夜不絕。置草木其上,則煙生焰烈,皆化為盡同上
468 入大武郡山行十餘日,有石湖,其社曰茄荖網。湖大里許,天將雨,湖輒水漲丈餘。或以為湖底有眼通海同上
469 水沙連,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為潭。廣可七、八里,曲屈如環,圍二十餘里;水深多魚。中突一嶼,番繞嶼以居,空其頂;頂為屋,則社有火災。岸草蔓延繞岸,架竹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種稻,謂之浮田。隔岸欲詣社者,必舉火為號,番劃蟒甲以渡。嶼圓淨開爽,青嶂白波,雲水飛動,海外別一洞天同上
470 水漣潭,在半線。方廣二丈餘,形若井,崇山環列。天將風雨,則水漲發聲如潮;番民以占陰晴同上
471 八里坌潭,在八里坌山絕頂。形三角,類人力為之。周可數畝,清深莫測。土番間因逐鹿而至,漢人罕能陟也「諸羅志」
472 劍潭,在北淡水大浪泵社二里許。番劃艋舺以入水,甚闊。有樹名茄冬,高聳障天,大可數抱;峙於潭岸。相傳荷蘭人插劍於樹,生皮合,劍在其內;因以為名「台灣志略」
473 關渡門,從淡水港東入,潮流分為兩支:東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紫峙;西南,由武朥灣至擺接。各數十里而止;包絡原野,山環水聚,洋洋乎巨觀也「諸羅志」
474 凡水皆東流,邑治之水獨西;台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閩、粵間,水源自山匯流揚波,謂之溪。溪漸於海,潮汐應焉,謂之港;海汊無源,潮流而瀦,隨其所到以為遠近,亦謂之港同上
475 大岡山,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霽則見。上有仙人跡、鐵貓兒碇、龍耳甕在焉。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先鳴「台灣紀略」
476 奇泠山,即奇嶺社之山;高百丈。台灣最暖,此山獨積雪,至春杪不化同上
477 由斗六門東入,渡阿拔泉;又東入,為林■〈王冀〉埔,亦曰二重埔。土廣而饒,環以溪山,為水沙連及內山諸番出入之口,險阻可據。有路可通山後哆囉滿「諸羅志」
478 形勝
479 台灣府,東抵羅漢門莊內門六十五里,是曰中路;西抵澎湖三百二十里水程四更,計二百四十里;澎湖縱橫皆八十里;南抵沙馬磯頭四百六十里,是曰南路;北抵雞籠六百三十四里,是曰北路。東西廣三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一千九十四里。台灣縣附郭,東至羅漢門莊內門六十五里,西至海三里,南至二贊行溪鳳山縣界二十里原至依仁里交界僅十里;雍正十二年改,北至新港溪諸羅縣界二十里溪以南有新港社、新化里,原屬諸羅;雍正十二年,改溪南屬台灣、溪北屬諸羅。廣六十八里,袤四十里。鳳山縣,東至港西旗尾溪五十五里,東南歷大澤機檳榔林七十里。西至打鼓港一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二贊行溪台灣縣界七十里。廣六十里,袤四百四十里;距府九十里。諸羅縣,東至大武巒山二十一里,西至大海三十里,南至新港溪台灣縣界八十里,北至虎尾溪彰化縣界五十里。廣五十一里,袤一百三十里;距府一百里。彰化縣,東至南、北投大山二十里按內山深處難以里計,此據近縣山麓而言。西至大海二十里,南至虎尾溪諸羅縣界五十里,北至大甲溪四十里。廣四十里,袤九十里;距府二百里。淡水廳駐竹塹,東至南山十里,西至大海七里,南至大甲溪一百一十九里,北至大雞籠城二百七十五里。廣十七里,袤四百八十四里;距府三百五十九里。澎湖廳,東至東吉嶼八十里,西至草嶼八十里,南至南嶼一百里,北至目嶼八十里。距府二百四十里皆系水程,故不計廣袤
480 台灣府處大海之中,坐東南、面西北,為江、浙、閩、粵四省之外界「福建海防志」。緣高邱之阻以作屏,臨廣洋之險以面勢「蓉州文稿」。澎湖為門戶,鹿耳為咽喉「鳳山縣志」。七鯤身毗連環護,三茅港匯聚澄泓「客問」。誠天設之險「方輿紀要」,為海疆最要「平台異同」。郡中八景,曰「東溟曉日」、「西嶼落霞」、「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澄台觀海」、「斐亭聽濤」。
481 台灣縣,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島上附傳」。木岡山高聳特拔,羅漢門局勢弘敞「台灣志略」。外環大海,雲漲霞平;內阻重山,沙迷霧列「客問」。極東南之奧「諸羅雜記」,扼鳳、諸之衝「台灣風土紀」。控南澳、阻銅山「蓉州文稿」,四省藩屏,諸島往來之要會「澄台記」。邑中八景,曰「木岡挺秀」、「蓮湖飄香」、「北線回瀾」、「赤嵌遠眺」、「龍潭夜月」、「金雞曉霞」、「井亭夜市」、「郡圃榕梁」「縣志」八景作「鹿耳連帆」、「鯤身集網」、「赤嵌夕照」、「金雞曉霞」、「鯽潭霽月」、「雁門煙雨」、「香洋春耨」、「旗尾秋搜」
482 鳳山縣,址因故鎮「鹿耳門即事」,僻處海邊「台灣風土記」。蔥鬱宏開,離奇盤結「客問」。大岡、小岡,嶢屼嵬崔;半崩、半屏,參嵯嵓崿「台灣賦」。磯聳沙馬,林險阿猴「台灣志略」。傀儡高峰,近接天際;琉球孤嶼,遠映海中「縣志」。所謂奇觀勝概,約略如此「舊志」。邑中八景,曰「鳳岫春雨」、「泮水荷香」、「琅嶠潮聲」、「岡山樹色」、「翠屏夕照」、「丹渡晴帆」、「淡溪秋月」、「球嶼曉霞」。諸羅縣,全台鎖鑰,徑道蜿蜒宋永清論。南自新港,北至虎尾「台灣風土記」。迭岫參差,連岡撼戛「客問」。白玉山插翠青霄,大武隴深入邃海「台灣志略」。其嵷巃之回環者,不可紀極;其浩瀚之奔流者,無不朝宗「舊志」。千里之雄圖,上游之要地「縣志」。邑中八景,曰「玉山雲淨」、「龍目泉甘」按龍目泉今隸淡水;乾隆二十七年知縣衛克堉改定曰「蘭井泉甘」、「檨圃風清」、「梅坑月霽」、「北香秋荷」、「水沙浮嶼」按水沙嶼今隸彰化;乾隆二十七年,知縣衛克堉改定曰「南浦春草」、「月嶺曉翠」、「牛溪晚嵐」。
483 彰化縣,迭嶂如屏,連峰插漢「稗海紀游」。山有火焰、姑婆之奇,溪有虎尾、大甲之險「台灣志略」。近防三林、鹿子,遠控淡水、雞籠「通志」。固海山之僻壤,亦宇宙之奧區「客問」。邑中八景,曰「焰峰朝霞」、「鹿港夕照」、「鎮亭晴雲」、「線社煙雨」、「虎溪春濤」、「海豐漁火」、「眉潭秋月」、「肚山樵歌」。
484 淡水廳,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台海使槎錄」。淡水江,北海之津梁「客問」;小雞籠蜿蜒而南,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枚舉「舊志」。西通大海,東結層巒「使槎錄」。圭心、石門、蓬山、後壟,重洋砥柱,攫浪搏潮「客問」;洵扼要險區也「赤嵌筆談」。廳治四景:曰「坌嶺吐霧」、「戍台夕陽」、「淡江吼濤」、「關渡分潮」乾隆二十九年,署同知陶紹景新增
485 澎湖廳,五十嶼巨細相間,坡隴相望「舊志」。險口不得方舟,內溪可容千艘「方輿紀要」,為漳、泉南戶「海防志」;東則海壇、西則南澳,誠天設之險「方輿紀要」
486 附考
487 台灣為土番部族,在南紀之曲,當云漢下流。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北至雞籠城,與福州對峙;南則河沙磯,小琉球近焉。周袤三千餘里,孤嶼環瀛,相錯如繡「上附傳」
488 自鷺門、金門迤邐東南以達於澎湖,可數千里;風濤噴薄,悍怒激斗,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於南風炁,南則入於萬水朝東,皆有不返之憂。又東至鹿耳門,夾以七鯤身、北線尾,海道紆折,僅容數武;水淺沙膠,雖長年三老,不能保舟之不碎。餘乃山羅嶕湧,無由以入。其險且不測如此同上
489 雞籠山島野夷,亦謂之東番。萬歷四十四年,倭脅取其地。東番諸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鏢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國「方輿紀要」
490 台灣處大海之中,地形坐東南、面西北;自東北而至西南如列屏,為中國江、浙、閩、粵四省之外界。西北近海,多平地可耕,土番及人民聚落以百數。山背東南,一望洸洋,舟楫所不到,土番加嘮使種類居焉。自紅夷以至鄭氏,皆不能綏附;聞中國盛德,悉來臣服,贄其方物。故我國家邊陲極於海東數萬里,置郡縣為疆界,實亙古所未有「福建海防志」
491 台灣在福建之東南,地隔重洋;形勢延袤,可至者凡千六、七百里。外此則生番所居,與熟番阻絕;遠望皆大山迭嶂,莫知紀極,可以置而不議。府治南北千有餘里,越港即水師安平鎮;又有七鯤身,沙線潮平,可通安平,港內為水師戰艘、商民舟楫止宿之地。港名鹿耳門,出入僅容三舟,左右皆沙石淺淤焉。此台灣之內門戶也。衡渡至澎湖,島嶼錯落,有名號者三十六島。澎湖溝底皆大石參錯,凡港泊,有南風、北風二者殊澳。此台灣之外門戶也。然台灣之可通大舟者,尚有南路之打鼓及東港、北路之上淡水,凡三處;而惟上淡水可容多船,港門為正也。其可通小舟者,尚有南路之蟯港、北路之咸水港及八掌港、笨港、海豐港、鹿子港、大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凡十二處;而笨港並有小港可通鹿耳門內,即名馬沙溝是也。總之,台灣三路俱可登岸,而惟鹿耳門為用武必爭之地者,以入港即可以奪安平而抗府治也。奪安平,則舟楫皆在港內,所以斷其出海之路;抗府治,則足以號令南北二路而絕依附之門。故一入鹿耳門,而台灣之全勢舉矣。或云:鹿耳門為天險門戶,而又上設炮台,防亦密矣;萬一攻之不入,兵法有攻堅而瑕者亦堅,其謂之何!不如由北路之上淡水進兵,所謂行師如過於衽席之上者;謀非不臧也。而不知由北路進兵,則其勢主緩,緩則必以眾而臨寡、以強而並弱;由鹿耳門進兵,則其勢主捷,捷則有以反主客之形、成控制之師。而且安平不據,澎湖尚孤,彼賊徒者急而揚帆,不無他虞也。是故覘台灣之形勢,而必講明於得入鹿耳門之要為最急「理台末議」
492 台郡無形勝可據,四圍皆海,水底鐵板沙線橫空布列,無異金湯。鹿耳門港路紆回,舟觸沙線立碎;南嶕樹白旗、北嶕樹黑旗,名曰蕩纓、亦曰標子,以便出入。潮長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丈,入門必懸起後柁乃進「赤嵌筆談」
493 鹿耳門內浩瀚之勢,不異大海,其下實皆淺沙。深水可行舟處,不過一線,而又左右盤曲;非素熟水道者不敢輕入,所以稱險「稗海紀游」
494 台郡往來船隻,必以澎湖為關津。從西嶼頭入,或寄泊峙內,或媽宮、或八罩、或鎮海嶼,然後渡東吉洋;凡四更,船至台灣,入鹿耳門。行舟者皆以北極星為准;黑夜無星可憑,則以指南車按定子午格巽向而行。倘或子午稍錯,南犯呂宋或暹羅、或交趾,北則飄蕩莫知所之。此入台者平險遠近之海道也。至若台灣郡治之海道,自鹿耳門北至雞籠,十九更;自鹿耳門南至沙馬磯頭,十一更。苟遇颶風,北則墜於南風炁,一去不可複返;南則入於萬水朝東,皆極險。此又居台者之不可不知也「舊志」
495 放洋全以指南針為信,認定方向,隨波上下,曰針路。船由浯嶼或大■〈山上登下〉放洋,用羅經向巽巳行,總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澎湖西嶼頭、貓嶼、花嶼,可進;若遇黑水溝,計程應至澎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仍收泊原處候風信。由澎湖至台灣,向巽方行。近鹿耳門隙仔,風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風,仍回澎湖「赤嵌筆談」
496 海洋泛舟固畏風,又甚畏無風。大海無櫓搖、棹撥理,千里萬里、祗藉一帆風耳。自大放洋後,初渡紅水溝、再渡黑水溝。台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窪,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時時以楮鏹投之;屏息喘喘,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紅水溝不甚險,人頗洩視之。然二溝在大洋中,風濤鼓浪,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聞鉦鼓作於舷間;舟師來告,望見澎湖矣。登鷁尾高處憑眺,祗覺天際微雲一抹如線;徘徊四顧,天水欲連。一舟蕩漾,若纖埃在明鏡中「稗海紀游」
497 獨坐舷際,時近初更;皎月未上,水波不動。星光滿天,與波底明星相映;上下二天,合成圓器。身處其中,遂覺宇宙皆空同上
498 海上夜黑,不見一物,則擊水以視。一擊而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傾撒水面;晶光熒熒,良久始滅,亦奇觀矣同上
499 離澎湖,海水自深碧轉為淡黑。回望澎湖諸島,猶隱隱可見;頃之,漸沒入煙雲之外。前望台灣諸山,已在隱現間;更進,水變為淡藍,轉而為白。而台郡山巒,畢陳目前矣同上
500 海舶已抵鹿耳門,為東風所逆,不得入;而門外鐵板沙又不可泊,勢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澎湖島澳,又不得不重回廈門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矣。海上不得順風,寸尺為艱同上
501 海風無定,亦不一例。常有兩舟並行,一變而此順彼逆,禍福攸分同上
502 台灣至澎湖五更,澎湖至廈門七更。廈門至上海四十七更,寧波近上海十更。俱由廈門經料羅至金門之南澳,可泊數百船。沿海行,至惠安之崇武澳,泊船可數十;經湄洲至平海澳,可泊船數百;至南日澳,僅容數艘。南日至古嶼門,從內港行;古嶼至珠澳,複沿海行。二地皆小港。南日、古嶼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則海壇環峙諸山也。白犬、官塘,亦可泊船。至定海,有大澳,泊船百餘。至三沙、烽火門、北關澳,亦如之。此為閩、浙交界。至金香、鳳皇、三弁、石童、雙門、牛頭門,盡沿海行。至石浦所、亂嶕洋、崎頭門、舟山、登厝澳,盡依內港。其登厝澳之東,大山迭出,即舟山地;赴上海、寧波,至此分䑸。從西由定海關進港數里,即寧波;從北由羊山放大洋至吳淞進港數里,即上海。九月後北風盛,尤利涉。自登厝澳從西北放小洋,四更至乍浦;海邊俱石岸,北風可泊於羊山嶼。向北過崇明外五條沙轉西,三十四更入膠州口。過崇明外五條沙對北,三十二更至成山頭;向東北放洋,十一更至旅順口。由山邊至童子溝島向東,沿山七更至蓋州;向北放洋,七更至錦州府「赤嵌筆談」
503 羅漢門在郡治之東;自猴洞口入山;崇岡複嶺,多不知名。行數里,為虎頭山;諸峰環列,樹惟槺榔。過大灣崎、蘆竹坑、咬狗坑,又東南經土樓山,壁平如削;上則獮猴跳擲,虞人張羅以捕。稍前,為迭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門關嶺,回望郡治,海天一色。去關口裡餘,中為深塹,可數十丈。緣崖路狹,不堪旋馬;一失足,便蹈不測。五里,至石頭坑。四里,至長潭;清瑩可鑒。潭發源於分水山後,由羅漢門坑入岡山溪,同注于海。自番子寮迤邐至小烏山後,入羅漢內門。峰回路轉,眼界頓開;沃衍平疇,極目數十里。東則南仔仙山、東方木山,隔淡水大溪為旗尾山;西則小烏山,南為銀錠山,北為分水山、目貓徽山。層巒迭巘,蒼翠欲滴;暝色尤堪入畫。民莊凡三:外埔、中埔、內埔;居民約二百餘口。內埔汛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勻昆諸地,則寥寥三十餘人而已。先是,由長潭東南行,至夏尾藍、腳帛寮,轉北至外埔莊;後以逆黨黃殿潛蹤內埔,而甕菜岑、鼓壇坑尤為奸匪出沒之所,禁止往來。外埔東南,由觀音亭、更寮崙、番子路頭至大崎,越嶺即為外門。去大傑巔社十二里,中有民居,為施裏莊、北勢莊。莊盡番地,往年代納社餉,招佃墾耕;繼以遠社生番乘間殺人,委而去之。今則茀草不可除矣。自社尾莊、割蘭坡嶺可赴南路,由木岡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羊腸鳥道,觸處皆通;峻嶺深谷,叢奸最易。土人運炭輦稻,牛車往來,徑路逼狹,不容並軌;惟約晝則自內而外、夜則自外而內,因以無阻。夏秋水漲,坑塹皆平,則迷津莫度矣「使槎錄」
504 上淡水在諸羅極北,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朥灣,行四十餘里;北河源出楓仔嶼,行百餘里。俱至大浪泵會流,出肩脰門即關渡門入淡水港,曲折委宛五十餘里而歸於海。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二十餘丈,今圯。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兩山南北,重岡複嶺,灌莽叢翳。南則武朥灣、裏末、擺接、秀朗諸社,北則麻少翁、外北投、內北投、大浪泵、麻里即吼、楓仔嶼諸社。磺山在內北投濱河,山僅數仞,寸草不生。自淡水經楓仔嶼上下十里,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稍進為雞籠港,港道狹隘。港口有紅毛石城,非圓非方,圍五十餘丈、高二丈。遠望為小雞籠嶼,番不之居,惟時於此採捕。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難諸社;深箐鳥道,至者鮮矣。南路界盡沙馬磯頭,相傳地脈直接呂宋。凡舟赴呂宋,必由此東放大洋;有澳名龜那禿,北風時大船可泊。沙馬磯頭之南,行四更至紅頭嶼;皆生番聚處,不入版圖。地產銅,所用雜物俱銅器同上
505 竹塹過鳳山崎,一望平蕪;捷足者窮日之力,乃至南嵌。時有野番出沒,沿路無村落,行者亦鮮;孤客必倩熟番持弓矢為護而後行。野水縱橫,或厲、或揭,俗所云九十九溪也。遇陰雨,天地昏慘,四顧淒絕。然諸山秀拔,形勢大似漳、泉;若碁置村落、設備御,因而開闢之,可得良田數千頃同上
506 關渡門從淡水港東入,潮流分為兩支:東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仔峙;西南內武朥灣至擺接,各數十里而止。包絡原野,山環水聚,洋洋乎巨觀也同上
507 淡水至雞籠,有東西兩路:西由八里坌渡炮城,循外北投、雞柔、大遯、小雞籠,金包裹諸山之麓至雞籠內海,可一百二十里。沿路內山外海,多巨石巉岩碁跱,相去數武;其下澗水淺深不一,行人跳石以渡,失足則墜於水。東由關渡門坐蟒甲乘潮循內北投、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溯灘河可四十里而登岸。逾嶺十里許,即雞籠內海同上
508 淡水者,台灣西北隅盡處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與閩之福州府閩安鎮東西相望,隔海遙峙,計水程七、八更耳。山下臨江陴𨺙為淡水城,亦前紅毛為守港口設者。鄭氏既有台灣,以淡水近內地,仍設重兵戍守「稗海紀游」
509 緣海東行百六、七十里至雞籠山,是台之東北隅。有小山圓銳,去水面七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也。過此而南,則為台灣之東面。東面之間,高山阻絕,又為野番盤踞,勢不可通。而雞籠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舟至即沉。或云:名為「萬水朝東」;勢傾瀉,卷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二說未詳孰是同上
510 淡水登舟半日,即望見官塘山一作關童。自官塘趨定海行大海中,五、六十里至五虎門。兩山對峙,勢甚雄險,為閩省門戶。門外風大鼓蕩,舟甚顛越。既入門,靜淥淵渟,與門外迥別。更進為城頭土音亭頭,十里至閩安鎮,數十里至南台大橋「稗海紀游」
511 澎湖島北起北山,南盡八罩澳。北山、龍門港、丁字門、西嶼頭,倭所必由,為最要地。媽宮前里澳,為次要地。春汛以清明前十日為期,駐三個月;冬汛以霜降前十日為期,駐二個月。浯、銅二寨分兵為聲援。汛畢,險要地各有兵船哨守,命曰小防「漳州府志」
512 泉州順風二晝夜至澎湖,溝水分東西流。一過溝水,則東流達於呂宋;回日過此溝,則西流達於漳、泉同上
513 水至澎湖漸低,近流球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澎湖以下,遇颶風發,漂流落漈,回者百無一「續文獻通考」
514 觀澎湖諸島,夏月正值南風,由媽宮澳入港,順駛最易。惟出港逆風,未前時計;或收入八罩,從挽門潭上岸。登天後山四望,則三十六島嶼形勢盡在目前「赤嵌筆談」
515 澎湖島在琉球國,水行五日;地近福州、泉州、興化、漳州四郡界。天氣晴明,望若煙霧「明一統志」
516 海中島嶼最險要而紆回,則莫如澎湖。蓋其山周回數百里,險口不得方舟,內溪可容千艘,海中舊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耳。東則海壇、西則南澳,誠天險之設,何可棄以資敵「方輿紀要」
517 福州海中有澎湖島,相去三千里,晴日仿佛可見;有參將領兵駐之。自福州順風而往,不半日至也「玉堂薈記」
518 澎湖僻在興、泉外海,其地為漳、泉南戶;日本、呂宋、東西洋諸國皆所必經。南有港門,直通西洋「福建海防志」
519 鄭成功竊踞台灣,用澎湖為外藪。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將軍施琅統兵自銅山攻破,據之。八月,遂克台灣「諸羅雜識」
520 澎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即漳、泉亦可憂也。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台灣「方輿紀要」
521 澎湖媽宮、西嶼頭、北港、八罩四澳,北風可以泊舟。若南風,不但有山有嶼可以寄泊,而平風靜浪,黑溝、白洋皆可暫寄,以俟潮流。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貝沉嶕一線,直至東北,一目未了;內皆暗嶕布滿,僅存一港蜿蜒。非熟習深諳者,不敢棹至「海國聞見錄」
URN: ctp:ws86488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