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蓋聞天玄設象,運日月以遊衡,地道綱維,布山河而列政。有王屋山者,在洛陽京北百餘里,黃河之北,勢雄氣壯,岡阜相連,高聳太虛,倚懸列宿,西接於崑丘,束連於滄海。謹按《龜山白玉上經》日:洞天週迴萬里,山水之源。《圖經》日:上則接於崑丘,下即侵於蓬島,最高者首名天壇山也。《黃帝內傳》云:為之瓊林臺。《真誥》云:瓊林者,即清虛小有之別天也。其下即生泡濟之水,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長生耳。昔黃帝上壇,見一級,高可及二丈許,下石二級,可高七十尺許,四方壁立,迺造化融成。黃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遂迺克伏蚩尤之黨,自此天壇之始也。其上多石,可生草木,實為五嶽、四犢、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諸元會日,五更之初,天氣晴明,輒聞仙鐘從遠洞中發寥寥之聲,清宛可入耳。將日出,則赤氣炯炯,可以見生死之情狀,觀天地之變化;當曉時分別之際,則聞仙鸚報曉,往往飛嘶下地,象小於家鸚,其毛如雪。又壇心有石燈臺,四門中高可丈餘,製造甚奇,鎮於洞天。諸元會日,靈山真聖皆朝會壇所,考校學仙之人,及世問善惡籍錄之案;是日往往則陰雲蔽固,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學修仙之人,投簡奏詞醮謝。其下壇隅,有《造石燈臺小碣記》云:天寶八年,新安尉公使內使官圖令符筵喜,因為國為民醮壇置碣。陰刻盧全、高常、嚴固,至大和五年,凡字缺損。壇心高突,秀出群峰,每日初出,影西度掩西方山脊,亦可及千里餘。上無飛烏,風若松聲,太虛中孤危而四面無礙,人立于上,沖和血氣,狀如勇心,直經而立,目視歷歷,亦可自辯其形影,似憑高眺遠,飛越崖谷,長天未曉,身若浮萍。又如精氣所乘,颼不得落,此果乃真仙遊行之處也。心若不志,銷爍其精魄耳,似有怖懼。凡有道之士,身若輕舉,天明日朗,則夜聞人語笑之聲,或簫鼓奏于其上。又壇西有懸泉j名日太一泉,其水味甘如'醴」其泉一水流如線,落在石蚪中,深可數尺、千人飲之不耗,經年不'伋如故。次西一石巖,名日黑龍洞,洞上半崖高數十丈,有一洞,深二丈許,正射西北天門,名日按雲庵,舊有葛梯,人登躡可到,昔太一元君修道于此。其太一泉水袱流其下,束為濟水,其泉次南,有一巖曰紫金堂,昔軒轅黃帝駕憩于此松堂側,其道徑甚臉。至一石門,側身可上,乃至壇頂,其名門白東天門,門束有換衣亭。壇頂上有三清殿,東西有廊應,壇畔有四角亭,臨崖百尺,托欄四望,南視嵩峰少室,大河如帶,西有王附山,東北有王母三洞壇,東北稱有一·石一長丈餘,闊尺許,突出崖頭,下探百丈,登壇人供侍香火,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不敢上石,名日定心石。北望析城山,東北望太行,東觀日出,如生,滄海,四面瞻視,群山卑如丘阜,方顯洞天之獨尊,高表神仙之聖跡。壇束一峰甚秀,名日日精峰;壇西峰名日月華峰;峰南一平嶺,號日躡雲嬌,下有一澗,名日避秦溝。西南下十八盤,次南白仙人橋,東有伏龍嶺,南一小峰,名臼鸛子峰。次下仰天池,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壇頂至上方院八里,又曰中巖臺,乃司馬子微修行遊息之所。前下紫微溪,至陽臺觀八里,中有仙貓洞、不老泉,觀東有燕真人洗丹井,仍存在;陽臺觀,東北百餘步,俗呼燕家泉;其觀前分八岡,名尸人仙岡。昔司馬承禎天師,河內溫城人也,乃西晉司馬宣王之後,今溫縣西二『十'里招賢城是也,尚有晉三帝墳在焉中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師司馬天師,天師住天台山紫霄峰後,睿宗宣韶住上方院。其司馬初師嵩嶽潘師正,師正師茅山王昇真,昇真師華陽隱居陶仙訪,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於開元十二年劫修陽臺觀,明皇御書寥陽殿榜,內塑五老仙像。陽臺有鐘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日萬象鐘;有壇曰法象壇;有鐘樓名日氣象樓。殿西北有道院,名日白雲道院,司馬號白雲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廟堂,先生撰文一部,日《白雲記》,篆書別為一體,號曰金剪刀,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時,注《太上昇玄經》及《坐忘論》,亦行于世。至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雙鶴繞壇西北而去,彼時白雲自堂中出,聞簫韶之音,此先生顯化之驗也。王屋縣宰崔日用聞奏,明皇異之。先生神化時,年八十有九,謐贈銀青光祿大夫,謐白雲先生。堂西壁上畫先生遊行,乘駕黃犢車,白雲步步相隨。觀西有山神廟,即王屋山神也,天寶年,其神用陰兵助郭子儀破安祿山,後明皇封為總靈明神天王,仍劫修其廟。觀南有太山廟,南王屋縣去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綠夏赤,秋白冬紫,水味甘美。壇東南附山,名青羅峰,下有青羅仙人觀,碑存焉。壇北有五斗峰,通麻籠、藥櫃二山。王,屋山中有洞,探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日王屋也。藥櫃山次束,有趙老纏,昔趙真人修道于此,及四真人煉丹于此,有石室二十餘問,霍仙人修煉于此,名霍師堂。壇束南有山名齊嶺,下有山名垂簪峰。又側有清虛小有洞,洞內周游萬里,昔唐建三清殿及清虛觀,其洞內因兵火居民避亂,一穢氣所觸,民出後,有石落塞合洞門。《真誥》云:其洞中日月晝夜光明,輝映朗接太虛,與外日月無異,此乃為日月伏根也。日日神精,月日陰精,明照在洞天之中,天亦高大,星宿雲氣,無草木萬類。其洞宮之中,有金玉樓殿,及多寶貝、黃金、瑁璃、瓊璧,不可名狀,有五闕五山,加於五嶽,上生紫林、方華、星髓、金津、碧毫、朱靈,夜榮細實,並壺中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乃長生神仙矣。洞主王君掌校仙籍、善惡之錄,處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夫人郭靈蓋、右夫人楊玉華,責神策玉璽,見授王君,為太素清虛真人,領清虛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左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給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素寶玄秘籍》,《上品九仙靈文》、《山海妙經》盡掌之焉。又總洞中明景三天寶錄,得乘龍跨虎,金輦瓊輪八景飛輿,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寢宴太極也。小有洞天者,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太上所保,故重其任,以委群真矣。元始天王日: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總首也。齊嶺東一山,名日玉陽山,山束次南有瀑水如練,長百尺,落半崖澗下,有深潭,名日擅鐘泓,其山名西玉陽山。靈靈都官東北有山,名東玉陽山,山有洞深百尺,國家時投金龍于此。洞傍有一憩鶴臺,高數丈,上有鶴跡存焉。昔因周靈王太子王子晉,與師浮丘公游天壇回,憩鶴于此。天壇四面附山峰巒澗嶺、泉谷勝跡、總目于后。 |
2  | 頌日 |
3  | 王屋天壇福地玄,請虛小有洞天仙。 |
4  | 無窮勝境於人物,有感神通今古傳。 |
《唐睿宗賜司馬天師白雲先生書詩并禁山勃碑》 |
1  | 睿宗大聖皇帝書:敬問天台山司馬鍊師:惟彼天台,凌于地軸,與四明而蔽日,均八洞而藏雲,珠闕玲瓏,琪樹璀璨,九芝含秀,八桂舒芳,赤城之域斯存,青溪之人攸處。司馬鍊師德超河上,道邁浮丘,高游碧落之廷,獨步青元之境。朕初臨寶位,久藉徽猷,雖堯帝披圖,翹心齧缺,軒轅御曆,締想崆峒,緬惟彼懷,寧方此固。夏景漸熱,妙履清和,思聽真言,用稜蒙蔽,朝欽夕佇,邊滯心飛。欲遣使者專迎,或遇鍊師驚懼,故令兄往,願與同來。披叔不遙,先此無恙,故勁。 二日 |
2  | 鍊師道實徵明,德惟虛寂,凌姑射之遐軌,激具茨之絕風,自任煉藥·名山,祈真洞壑,攀地肺之紅壁,坐天台之白雲,廣成以來,一人而已。足可發揮仙圃,鮪藻玄關,海嶽為之增輝,風霞由其動色。弟子緬懷河上,側佇巖幽,鶴馭方來,鳳京爰降,對安期之烏,一聞稷丘之琴,順風訪道,諒在玆日。所一進明鏡,規制幽奇,隱至道`之精,含太一易之象,藏諸寶匣,銘佩良探,故劫。 |
3  | 二十八日 |
4  | 先生道風獨峻,真氣孤標,餐霞赤城之表,馭風紫霄之上,遁俗無悶,逢時有待,靈謁蓬萊之府,將還桐相之巖,鴻寶少留,鳳裝二難駐。閑居三月,方味廣成之育,別途萬里,空懷子陵之意。然行藏異·跡,聚散但理,今之別也,亦何恨哉!白雲悠悠,杳若天際,去德方遠,有勞口心,敬,遣代懷,指不多及,故劫。 十九日 |
5  | 開元神武皇帝勁:司馬鍊師以吐納餘暇,琴書自娛,瀟灑白雲,趁馳玄圃。高德可重k,奮違蘿薜之情,雅志難目,敬順松喬之意。音塵一問,俄歸葛氏之天(台,道衛斯成,項縮長房之地脈。善自攻愛,以司保·童顏,志之所之。略陳鄙什。既叔前攤之意,扔懷後別之責,,故遣此書,指他不多及,勁。 十五日 |
《睿宗御製五言送司馬鍊師還天台山》 |
1  | 紫府求賢士,清溪祖逸人。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 |
2  | 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調神。 |
3  | 地道踰稽嶺,天台接海濱。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
《五言》 |
1  | 杜子美 |
2  | 萬古仙壇景,港通小有天。名山人實讚,瀾叫語真磚。 |
3  | 氣象乾坤上,根元宇宙先。個朝祟聖邊,道法普周全。 |
《五言長句》 |
1  | 金門羽客林仙人 |
2  | 此境極岧嶢,登臨近斗杓,天元諸聖會,地勢萬峰朝。 |
3  | 西揖崑丘峻,東連蓬海遙。泉甘生玉頂,壇穩壓金腰。 |
4  | 泰華三峰立,黃河一帶漂。五更觀海日,半夜聽簫韶。 |
5  | 游月低龍嶺,寒煙鎖虹橋。雪雞聲喔喔,風竹韻蕭蕭。 |
6  | 雲屋香煙起,芝燈瑞彩銷。麻籠騰秀氣,藥櫃顯靈苗。 |
7  | 丹井猶清淺,神鐘又寂寥。八岡齊岌岌,雙鶴對飄飄。 |
8  | 瀑水銀垂線,霞城綺建標。池清深見底,柏聳翠凌霄。 |
9  | 道館新居壯,真公舊事遼。幾瞻青嶂上,時有白雲飄。 |
10  | 石室虛難問,臺松老不凋。巖花鋪錦繡,溪溜漱瓊瑤。 |
11  | 洞壑非塵趣,林巒隔世囂。軒皇開綵仗,王母鸞軺。 |
12  | 旦暮陰陽變,炎涼節候調。暝猿啼復歇,晴靄合還消。 |
13  | 歌詠聊能紀,工夫豈易描。妙齡希郵桂,晚歲樂顏瓢。 |
14  | 有志追伊霍,無才佐舜堯。披圖常景仰,洒翰益傾翹。 |
15  | 聲色情俱泯,希夷興已超。何當歸卜隱,高蹈訪松喬。 |
《七言三首》 |
1  | 萬壑松蘿拂紫煙,丹臺祕邃集神仙。乾坤結秀真靈嶽,日月飛根照洞天。 |
2  | 塵世暗移知幾代,繙桃初熟未經年。時人莫測幽微事,五色雲封種王田。 |
3  | 清虛小有洞中天,銀座金腰玉頂堅。芝草秀從龍漢劫,丹砂結自赤明年。 |
4  | 洗參井紀燕蘿子,聚虎平川白水仙。寄語避秦溝裹客,茅齋先蓋兩三橡。 |
5  | 白石磷磷上接天,青松鬱鬱下臨川。草生福地皆為藥,人在名山總是仙。 |
6  | 待客遠尋巖下蕨,烹荼滿酌洞中泉。前生恐是白雲子,今世還來臥翠顛。 |
《七言三十韻》 |
1  | 通真道人 |
2  | 擺脫塵纓淡無欲,閒閱圖經尋嶽漬。 |
3  | 林泉何處愜予心,收拾琴書將卜築。 |
4  | 崎嶇不敢千里辭,束自太行入王屋。 |
5  | 先探藏花塢裹春,蟠桃畢竟何時熟。 |
6  | 燕羅故宅陽臺宮,九龍戲珠畫幌簇。 |
7  | 丹井沉沉浸月明,丫髻仙童抱參彫。 |
8  | 昂頭貪看華蓋峰,驀然俟入紫微谷。 |
9  | 上方樓閣與雲閑,金碧交光射林麓。 |
10  | 避秦溝有避秦人,夜半聞歌採芝曲。 |
11  | 策杖窮躋瘦龍嶺,臉似劍關西向蜀。 |
12  | 捫參歷井上沖真,千仞斷崖橫獨木。 |
13  | 自辰及酉腳力窮,恰到紫金堂下宿。 |
14  | 再拜新嘗太一泉,頓覺灑然消病骨。 |
15  | 恍兮惚兮九霄間,萬頃嵐光醒醉目。 |
16  | 恭叩仙壇檮真境,壇與天通隔塵俗。 |
17  | 銀座金腰玉頂寒,帝遣仙官分部屬。 |
18  | 小有中藏萬里地,都壓洞天三十六。 |
19  | 日精月華左右奇,黛色倚空如削玉。 |
20  | 東觀大海日輸紅,西望窮邊壇影綠。 |
21  | 煉丹爐下土猶香,抱出神丹知幾斛。 |
22  | 處山使者持太阿,保護聖軀誰敢黷。 |
23  | 王母洞深非可測,雷霆屢震蛟龍窟。 |
24  | 遙指三官校勘臺,樵人幾度聞絲竹。 |
25  | 抱朴巖前採藥童,手撚金芝身薜服。 |
26  | 北斗平連北斗星,自是天關通地軸。 |
27  | 麻籠藥櫃翠相接,瑞草靈苗香馥郁。 |
28  | 或聞仙犬吠仙燈,或睹仙人跨仙鹿。 |
29  | 奇蹤異跡難盡言,更欲題詩毛穎禿。 |
30  | 短歌聊寄名利人,誰肯同來伴幽獨。 |
31  | 一聲長嘯坐孤石,紫雲悠悠送黃鵲。 |
32  | 箇中疑是麻姑仙,玲笑世問光景促。 |
《五言一首》 |
1  | 壁立三千仞,壇高接尾箕。頂藏青玉髓,腰隱紫金芝。 |
2  | 月掛虛皇殿,雲封太一池。洞天人跡少,鶴宿萬年枝。 |
《清虛小有第一洞天》 |
1  | 齊人杜仁傑撰 |
2  | 三言 |
3  | 坤所載,乾所燾。象與形,熟朕兆。 |
4  | 緯五行,環二曜。流而川,何浩浩。 |
5  | 四淇晏,九河導。峙而山,亦多號。 |
6  | 神有嶽,山有嬌。粵天壇,極道妙。 |
7  | 巉孤撐,未易到。日出沒,見遺照。 |
8  | 偃束西,絕海徹。倏光怪,來炤懼。 |
9  | 大龍燭,細螢燸。不恒出,赴感召。 |
10  | 笙嘹亮,鶴窈窕。羽人路,此其要。 |
11  | 青螺堆,玉簪峭。左參井,右丹鼇。 |
12  | 揭清虛,不二竅。昔王人,往昭告。 |
13  | 始軒轅,未徽廟。接柴望,咸親燎。 |
14  | 莽竭灰,起天燒。摧楝宇,失朱縹。 |
15  | 群鹿豕,雜蓬曹。予何為,一來弔。 |
16  | 必甚廢,乃大造。聖之作,賢者紹。 |
17  | 蚓玄元,語祕奧。探逾遠,理益耀。 |
18  | 微是理,萬有耗。文雖徑,實非剽。 |
19  | 庶今來,永為詔。 |
20  | 至元二十六年五月 日 |
《元特賜玉天尊之記》 |
1  | 中巖知官陳道阜撰 |
2  | 夫天壇者,蚓自軒皇,至于迄今,甲其倚素盛也。今皇太后為龍飛九五,書軌混同,風雨時若,人天浹洽,諸侯'〞來賓,萬方作`父,乃命朝請大夫甄用監大卿識列門,寶奉寶香,至于天壇,戴?三奠之禮,告爾神祇,保安宗社。況此道山居華夷之地,作洞天之冠也,峰巒疊翠,峭壁巍峨,晨昏倒景,二參天霽,瑞物神人,似不可幾及。時數流化,造物更移,神人圯毀,山嶽崩摧,公乃回奏太后。聖意云:此乃興龍之地,皇我邦國之神,乃我之事,不可廢也。命工琢玉像,儀尊聖,申命奉訓大夫昊天祐捧玉像信物安鎮洞天,永保皇圖,基南山之固,諒瞑渤之大耶。本宮提點、傳道寧囑僕萬紀森代之盛,於是讚一寫一玉騰巍瓖象帝先,皇恩特一賜鎮山川。聖朝咫尺豐登了,永祝吾皇億萬年。 |
3  | 至大二年八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