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論脈第一》 |
1 |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氣血,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
2 | 隨時動作,傚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緊弦,沉潛水,支飲急弦,動弦為痛,數洪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審察表裏,三焦別分,知邪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
《扁鵲陰陽脈法第二》 |
1 | 脈,平旦曰太陽,日中曰陽明,晡時曰少陽,黃昏曰少陰,夜半曰太陰,雞鳴曰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 |
2 | 少陽之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搖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 |
3 | 太陽之脈,洪大以長,其來浮於筋上,動搖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 |
4 | 陽明之脈,浮大以短,動搖三分。大前小後,狀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 |
5 | 少陰之脈緊細,動搖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 |
6 | 太陰之脈、緊細以長,乘於筋上,動搖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 |
7 | 厥陰之脈,沉短以緊,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
8 | 厥陰之脈急弦,動搖至六分以上,病遲脈寒,少腹痛引腰,形喘者死;脈緩者可治。刺足厥陰入五分。少陽之脈,乍短乍長,乍大乍小,動搖至六分以上。病頭痛,脅下滿,嘔可治;擾即死。刺兩季肋端足少陽 也,入七分。陽明之脈,洪大以浮,其來滑而跳,大前細後,狀如科斗,動搖至三分以上。病眩頭痛,腹滿痛,嘔可治; 擾即死。刺臍上四寸,臍下三寸,各六分。從二月至八月,陽脈在表;從八月至正月,陽脈在裏。附陽脈強,附陰脈弱。至即驚,實則 。細而沉,不 即泄,泄即煩,煩即渴,渴即腹滿,滿即擾,擾即腸, 即脈代,乍至乍不至。大而沉即咳,咳即上氣,上氣甚則肩息,肩息甚則口舌血出,血出甚即鼻血出。變出寸口,陰陽表裏,以互相乘。如風 有道,陰脈乘陽也。寸口中,前後溢者,行風。 |
9 | 寸口中,外實內不滿者,三風、四溫。寸口者,勞風。勞風者,大病亦發,快行汗出亦發。軟風者,上下微微扶骨,是其診也。表緩腹內急者,軟風也。猥雷實夾者,飄風。從陰趨陽者,風邪。一來調,一來速,鬼邪也。陰緩陽急者,表有風來入臟也。陰急者,風已抱陽入腹。上逯逯,下宛宛,不能至陽,流飲也。上下血微,陰強者,為漏癖;陽強者,酒癖也。傴偷不過,微反陽,澹漿也。陰扶骨絕者,從寸口前頓趣於陰,汗水也。來調四布者,欲病水也。陰脈不偷,陽脈傷,復少津。寸口中後大前兌,至陽而實者,癖食。小過陽一分者,七日癖;二分者,十日癖;三分者,十五日癖; 四分者,二十日癖;四分中伏不過者,半歲癖。敦敦不至胃陰一分,飲 餌癖也。外勾者,久癖也。內卷者,十日以還。 |
10 | 外強內弱者,裹大核也,并浮而弦者,汁核。并浮緊而數,如沉,病暑食粥。有內緊而伏,麥飯若餅。寸口脈 倚陽,緊細以微,瓜菜皮也;若倚如緊,薺藏菜也。賾賾無數,生肉癖也;附陽者,炙肉癖也。小倚生,浮大如故,生 麥豆也。 |
《扁鵲脈法第三》 |
1 | 扁鵲曰:人一息脈二至謂平脈,體形無苦。人一息脈三至謂病脈。一息四至謂痺者,脫脈氣,其眼睛青者,死。人 一息脈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都息病,脈來動,取極五至,病有六、七至也。 |
2 | 扁鵲曰:平和之氣,不緩不急,不滑不澀,不存不亡,不短不長,不俯不仰,不從不橫,此謂平脈,腎 受如此,身無苦也。 |
3 | 扁鵲曰:脈氣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厭,裏急多言,頭眩目痛,腹滿,筋攣,癲疾上氣,少腹積堅,時時唾血,咽 喉中乾。相病之法,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在,候脈要訣豈不微乎?脈浮如數,無熱者,風也。若浮如數,而有熱者,氣 也,脈洪大者,又兩乳房動,脈復數,加有寒熱,此傷寒病也。若羸長病,如脈浮溢寸口,復有微熱,此疰氣病也,如 復咳又多熱,乍劇乍瘥,難治也。又療無劇者,易瘥;不咳者,易治也。 |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四》 |
1 | 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
2 | 病人循衣縫,譫言者,不可治。 |
3 | 病人陰陽俱絕,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
4 | 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
5 | 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
6 | 病人兩目 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
7 | 病人面黃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
8 | 病人面黃目赤者,不死;赤如 血,死。 |
9 | 病人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
10 | 病人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死。 |
11 |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
12 |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
13 |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
14 |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
15 |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
16 | 病人面黃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為青。雖有天救,不可復生。 |
17 |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 |
18 |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 |
19 |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積。 |
20 | 病人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
21 | 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竭內傷,百日復愈。能起傍徨,因坐於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 |
22 | 病人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
23 | 病人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
24 |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於口者,必死。 |
25 | 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
26 | 病人黑色出於額,上髮際,下直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
27 | 病人黑氣出天中,下至年上、顴上者,死。 |
28 |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死在三日中。 |
29 |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
30 | 病人面黑,目直視,惡風者,死。 |
31 |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
32 |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
33 | 病人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
34 | 病人目回回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
35 | 病人頭目久痛,卒視無所見者,死。 |
36 | 病人陰結陽絕,目精脫,恍惚者,死。 |
37 | 病人陰陽絕竭,目眶陷者,死。 |
38 | 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
39 |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複閉,而氣出多不反者,死。 |
40 | 病人口張者,三日死。 |
41 | 病人唇青,人中反,三日死。 |
42 | 病人唇反,人中滿者,死。 |
43 | 病人唇口忽乾者,不治。 |
44 |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 |
45 | 病人陰陽俱竭,其齒如熟小豆,其脈快者,死。 |
46 |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 |
47 | 病人舌卷卵縮者,必死。 |
48 |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
49 | 病人髮直者,十五日死。 |
50 | 病人髮如乾麻,善怒者,死。 |
51 | 病人髮與眉衝起者,死。 |
52 | 病人爪甲青者,死。 |
53 | 病人爪甲白者,不活。 |
54 |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
55 | 病人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 |
56 | 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 |
57 | 病人手掌腫,無紋者,死。 |
58 | 病人臍腫,反出者,死。 |
59 | 病人陰囊莖俱腫者,死。 |
60 | 病人脈絕,口張足腫,五日死。 |
61 | 病人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 |
62 | 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
63 | 病人臥,遺屎不覺者,死。 |
64 |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
65 | 肝病皮黑,肺之日庚辛死。 |
66 |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 |
67 |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
68 | 肺病頰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 |
69 | 腎病面腫唇黃,脾之日戊己死。 |
70 |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
71 |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
72 |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
73 | 黑欲重漆,不欲如炭。 |
74 |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
75 |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黃在脾,青在肝。黃色不可名者,病胸中。 |
76 | 診目病,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也;從下上者,陽明病也;從外入內者,少陽病也。診寒熱瘰癧,目中有赤脈,從 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
77 | 診齲齒痛,按其陽明之脈,來有過者獨熱,在右右熱,在左左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
78 | 診血者脈,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痺,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安臥,少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
《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五》 |
1 | 扁鵲曰:夫相死脈之氣,如群鳥之聚,一馬之馭系,水交馳之狀,如懸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之裏,不在榮衛,伺候交射,不可知也。脈病人不病,脈來如屋漏、雀啄者,死。又經言:得病七八日,脈如屋漏、雀啄者,死 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脈困,病人脈如蝦之游,如魚之翔者,死。脈如懸薄卷索者,死。脈如轉豆者,死。脈如偃刀者,死。脈涌涌不去者,死。脈忽去忽來,暫止復來者,死。脈中侈者,死。脈分絕者,死。脈有表無裏者,死。經名曰結,去即死。何謂結?脈在指下如麻子動搖,屬腎,名曰結,去死近也。脈五來一止,不復增減者,死。經名曰代。何謂代?脈五來一止也。脈七來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
2 | 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連年月而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具知也。設病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滑而微者,死。病若吐血,復鼽衄者,脈當得沉細,而反浮大牢者,死。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四逆,脈反沉細微者,死。病若大腹而洩,脈當微細而澀,反得緊大而滑者,死。此之謂也。 |
3 | 經言:形脈與病相反者,死。奈何?然:病若頭痛目痛,脈反短澀者,死。病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 |
4 | 病若腹滿而喘,脈反滑利而沉者,死。 |
5 | 病若四肢厥逆,脈反浮大而短者,死。 |
6 | 病若耳聾,脈反浮大而澀者,死 |
7 | 病若目䀮䀮,脈反大而緩者,死。 |
8 | 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為逆,逆者死,不可治。 |
9 | 脈來沉之絕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 脈來微細而絕者,人病當死。 |
10 | 人病脈不病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 |
11 | 人病尸厥,呼之不應,脈絕者,死。脈當大反小者,死。 |
12 | 肥人脈細小,如絲欲絕者,死。 |
13 | 羸人得躁脈者,死。 |
14 | 人身澀而脈來往滑者,死。 |
15 | 人身滑而脈來往澀者,死。 |
16 | 人身小而脈來往大者,死。 |
17 | 人身短而脈來往長者,死。 |
18 | 人身長而脈來往短者,死。 |
19 | 人身大而脈來往小者,死。 |
20 | 尺脈不應寸,時如馳,半日死。 肝脾俱至,則穀不化。肝多即死。 |
21 | 肺肝俱至,則癰疽,四肢重。肺多即死。 |
22 | 心肺俱至,則痺,消渴,懈怠。心多即死。 |
23 | 腎心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腎多即死。 |
24 | 脾腎俱至,則五臟敗壞。脾多即死。 |
25 | 肝心俱至,則熱甚,汗不出,妄見邪。 |
26 | 肝腎俱至,則疝瘕,少腹痛,婦人月使不來。 |
27 |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則為腫。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
28 | 心脈滿大,癇痸筋攣。 |
29 | 肝脈小急,癇痸筋攣。 |
30 |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
31 |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
32 | 腎肝并沉,為石水;并浮,為風水;并虛,為死;并小弦,欲驚。 |
33 |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
34 |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
35 | 脾脈外鼓,沉為腸,久自已。 |
36 | 肝脈小緩為腸,易治。 |
37 | 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溫身熱者死。心肝,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者為腸,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
38 |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緊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順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
39 | 脈至而搏,血衄身有熱者死。脈來如懸鉤,浮,為熱。 |
40 | 脈至如喘,名曰氣厥。氣厥者,不知與人言。 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
41 |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十至以上,是為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
42 | 脈至如火新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 |
43 |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
44 | 脈至如泥丸,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
45 |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
46 |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見四十日死。。 |
47 | 脈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脈至如委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
48 |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也,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熟,寒熱獨併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舂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
49 | 問曰:嘗以春二月中,脈一病人,其脈反沉。師記言:到秋當死。其病反愈,到七月複病,因往脈之,其脈續沉。複記言:至冬死。 |
50 | 問曰:二月中得沉脈,何以故處之至秋死也?師曰:二月之時,其脈自當濡弱而弦,得沉脈,到秋自沉脈見浮即死,故知到秋當死也。七月之時,脈複得沉,何以處之至冬當死?師曰:沉脈屬腎,真臟脈也,非時妄見。經言:王相囚死。冬脈本王脈,不再見,故知至冬當死也。然後至冬複病,正以冬至日死,故知為諦。華佗效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