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四 讀書雜志三》 |
1 | |
2 | 高𨞄王念孫 |
《伯夷列傳》 |
《伯夷列傳·可謂善人者非邪》 |
1 | 非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索隱》本作可謂善人者邪抑非也《注》曰:若夷齊之行如此可謂善人者邪又非善人者邪。念孫案:〈淮南王傳〉曰: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貨爐你曰豈所謂素封者邪非也語意並與此同疑《索隱》本是原文而今本為後人所改也《老子》曰:是以侯主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語意亦相似**跖 |
2 | 盜跖曰殺不辜《索隱》本跖作蹠《注》曰:蹠及注作跖並音之石反據此則正文本作蹠《集解》內當有蹠一作跖之語故云蹠及注作跖竝音之石反也今本正文作跖又脫去《集解》則與《索隱》不合乃或改其文曰:蹠與跖同竝音之石反斯為謬矣《正義》述正文亦作蹠字。 |
《老子韓非列傳》 |
《老子韓非列傳·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耼》 |
1 | 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眀。念孫案:史公原文本作名耳字明姓李氏今本姓李氏在名耳之上字眀作字伯陽謐曰聃此後人取神僊家書改竄之耳案《索隱》本出名耳字耼姓李氏七字《注》云:案許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時有本字伯陽非正也《老子》號伯陽父此傳不稱也據此則唐時本已有作字伯陽者而小司馬引《說文》以正之取古人名字相配之義而不從俗本其識卓矣又案經典《釋文·序錄》曰《老子》者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云字時文𨕖征西官福送於陟陽俟詩注引《史記》曰:《老子》字明遊天台山賦注及《後漢書》桓帝紀注竝引《史記》曰《老子》名耳字明姓李氏則陸及二李所見本竝與小司馬本同而今本云云為後人所改竄明矣又案文𨕖反招隱詩注引《史記》曰:《老子》名耳字眀又引列僊《傳》曰:李耳字伯陽然則字伯陽乃列僊傳文非《史記》文也若史公以《老子》為周之伯陽父則不當列於管仲之後矣。 |
《老子韓非列傳·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 |
1 | 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陽。念孫案:此當從宋本作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今本離合與宋本相反此後人依周〈秦本紀〉世之也《索隱》本出始秦與崩合合五百歲而離十一字《注》曰:案周秦二本紀竝云: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又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與此傳離合正反葢周秦二本紀皆言離五百歲而復合此言合五百歲而離故云離合正反若此文與周〈秦本紀〉同則何相反之有。 |
《老子韓非列傳·離辭》 |
1 | 然善層書離辭指事類情《正義》曰:離辭猶分析其辭句也。念孫案:離辭陳辭也昭元年《左傳》楚公子圍設服離衛杜《注》曰離陳也是其證枚乘〈七發〉云比物屬事離辭連類亦與此同。 |
《老子韓非列傳·𨒿自以為也故說者與知焉》 |
1 | 彼顯有所出事,迺自以為也故,說者與知焉,則身危。念孫案:此當以「𨒿自以為也故」為句,「說者與知焉」為句。為,成也。「也」讀為「他」,他故,他事也。謂人主顯有所出事、而實自以成其他事,此唯恐人之知其謀也,而說者與知之則身必危。《韓子·說難篇》作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是其明證矣他字古或通作也《墨子·僃城門篇》城上皆毌𢔶有室若也可依匿者盡除去之也與他同賈子脩政語篇是以明主之於言也必自也聽之必自也擇之必自也聚之必自也藏之必自也行之《說苑》〈君道篇〉自也皆作自他他字本作佗他之通作也猶佗之通作它耳《索隱》《正義》皆讀迺自以為也絕句失之。 |
《老子韓非列傳·大忠》 |
1 | 大忠無所拂無辭言無所擊排𨒿後申其辯知熙《韓子·說難篇》大忠作大意。念孫案:作意者是也意與言正相對必二者皆當於君心然後可以申其辯智也小司馬以大忠為匡君不知〈說難〉一篇皆謂進言者之宐順不宐逆意在得君不在匡君也蓋《史記》意字本作𢡃傳寫者脫其上半因譌而為忠矣。 |
《孫子吳起列傳》 |
《孫子吳起列傳·坐為計謀》 |
1 | 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念孫案:《文𨕖·報任少卿書·注》引此坐作主於義為長。 |
《孫子吳起列傳·此子三者皆出吾下》 |
1 | 此子三者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念孫案:于字本在三者下今誤在三者之上則文不成義《後漢書》朱浮傳注引此作此三者子皆出吾下《通鑑·周紀一》同《呂氏春秋》執一篇作三者子皆不吾若也。 |
《孫子吳起列傳·自喜名》 |
1 | 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念孫案:名宇後人所加自喜猶自好也孟嘗君傳贊好客自喜田叔傳為人刻廉自喜鄭當時傳以任俠自喜皆其證加一名字則非其指矣《太平御覽》皇親部引此無名字。 |
《五子胥列傳》 |
《五子胥列傳·縣吳東門之上》 |
1 | 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𡨥之入滅吳也。念孫案:縣吳東門之上縣本作著此後人依〈吳語〉改之也《華嚴經音義》上引《廣雅》以置著也是著與置同義吳世家曰抉吾眼置之吳東門〈越世家〉曰取吾眼置吳東門此曰抉吾眼著吳東門之上其義一也《說苑·正諫篇》曰抉吾眼著之吳東門語卽本於《史記》《呂氏春秋·知化篇》亦曰抉其目著之東門後人據〈吳語〉攺著為縣不知吳語自作縣《史記》《呂覽》《說苑》自作著也《匡謬正俗》八引《史記》作抉吾目著於東門《藝文類聚·人部》《初學記》《太平御覽·人事部》引《史記》竝作抉吾眼著吳東門之上此皆其明證矣。 |
《五子胥列傳·乃劫之》 |
1 | 乃劫之王如高府。念孫案:劫下本無之字哀十六年《左傳》曰白公以王如高府〈楚世家〉曰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此曰乃劫王如高府其義一也劫下不當有之字。 |
《仲尼弟子列傳》 |
《仲尼弟子列傳·其地狹以泄》 |
1 | 其城薄以早其地狹以泄《索隱》曰:《越絕書》泄字作淺。念孫案:泄字於義無取下文地廣以溪㴱與淺正相對則作淺者是也《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亦作淺葢泄或作洩形與淺相近淺誤為洩又誤為泄耳又案地可言廣狹不可言㴱淺地當為池字之誤也上言城故下言池池有廣狹㴱淺故此言狹以淺下言廣以㴱也越絕書《吳越春秋》並作池宗。 |
《仲尼弟子列傳·排藜藿》 |
1 | 原憲亾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念孫案:藜藿當為藜瞿字之誤也截卽今所謂灰雚也《爾雅》拜蔺龔郭《注》曰蒿雚似藜《莊子》〈徐無鬼篇〉曰藜藿柱乎鼬鼬之逗業藜藉皆生於不治之地其高過人必排之而後得進故言排〈越世家〉曰莊生家負郭披藜藉到門彼言披藜藿,此言排藜藋,其義一也。若藿為豆葉,豆之高不及三尺,斯不可以言排矣。〈月令〉曰:藜莠蓬蒿竝興《管子·小匡篇》曰蓬蒿藜種竝興昭十六年《左傳》曰:斬其蓬蔔藜截藜截與蓬蒿皆是穢草故云排藜蕹入窮閻若藿則非其類矣《魏書·李騫傳》騫贈盧元明魏收《詩》曰:稍旅原思藋,坐夢尹懃荊,則騫所見《史記》本正作藜藋也。凡書傳言藜藿者,皆謂採以供𠊊,故《大戴禮·曽子制言篇》曰:聚橡栗藜藿而𠊊之。《墨子·魯問篇》曰:短褐之衣,藜藿之羹,《韓子·五蠧篇》曰糲粢之𠊊,藜藿之羹,此皆與言藜藋者異義,不可比而同之也。藋、藿字形相似,故藜藋多譌為藜藿,《晏子春秋·外篇》百晏子東畊海滨堂下生藜藿門外生荊棘《韓子·外儲說左篇》曰孟獻伯相魯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淮南·脩務篇》曰藜藿之生蟆蟆然曰:加數寸不可以為爐棟《晏子》《韓子》與荊棘竝舉,《淮南》言不可為櫨棟,則藿字明是藋字之譌而校書者皆莫之或正,葢世人多聞藜藿,寡聞藜藋,所以沿誤而不知也。 |
《仲尼弟子列傳·冄季字子產》 |
1 | 冄季字子產。引之曰:此本作冄季產,字子二字,則後人據《家語》增之也。單行《索隱》本出冄季產三字,《注》云:《家語》冄季字產,《正義》曰:《家語》云冄季字子產,是《家語》以產為字,不與《史記》同。《史記》原文無「字子」二字明矣。《唐書·禮樂志》作冄季產,本於《史記》也。冄季產者,冄其氏,季其字,產其名也。《左氏春秋·僖十六年》:公子季友卒,《正義》曰:季是其字,友是其名,猶如仲遂、叔肸之類,皆名字雙舉,是其例也。《家語》改為冄季、字產,大誤。古人無以伯仲叔季為名者,惟杜預注《左傳》謂祭仲足名仲、字仲足,他人無此謬也。 |
《仲尼弟子列傳·邽㢲》 |
1 | 邽㢲字子斂,《索隱》本邽作邦,云《家語》㢲作𨕖,字子斂,文翁圖作國𨕖,葢亦由避諱改之𭄘氏作邽㢲,邽音圭,所見各異也。引之曰:作邦者是也。古本若非邦字,何以避諱作國?《廣韻》邦國也,又姓,出何氏《姓苑》,而邽字下不云是姓,然則古無邽姓,不得作邦,明矣。至唐初始誤為邽,故𭄘伯莊音圭,而《通典·禮十三》《唐書·禮樂志》及宋倉頓碑陰幷仍其誤。《索隱》謂《家語》㢲作𨕖,而不云邦作邽,則《家語》亦作邦可知。今本《家語》作邽者,後人以誤本《史記》改之也。 |
《商君列傳》 |
《商君列傳·諸庶孼公子》 |
1 | 商君者,衞之諸庶孼公子也。念孫案:公字後人所加。玉藻公子曰:臣螭是公子卽為鹭子旣言諸庶孼子則無馬更言公子呂不韋《傳》曰:子楚秦諸庶鬱孫亦不言諸庶孼公孫也文𨕖〈西征賦〉〈長笛賦〉注引此皆無公字。 |
《商君列傳·鞅欲變法》 |
1 | 孝公旣用衞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已衞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念孫案:鞅欲變法鞅字因上文而衍此言孝公欲從鞅之言而變法恐天下議已非謂鞅恐天下議巳也孝公恐天下議已故鞅有疑事無功之諫若謂鞅恐天下議已則與下文相反矣《商子·更法篇》孝公曰: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敎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公孫鞅曰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是其明證矣《新序》善說篇同。 |
《商君列傳·收司》 |
1 | 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蓮坐引之曰:收當為牧字之誤也《方言》曰:監牧察也鄭《注》《周官》禁殺戮曰司猶察也凡相監察謂之牧司《周官》禁暴氏曰:凡奚隸聚而出入者則司牧之戮其犯禁者酷吏《傳》曰:置伯格長以牧司姦盜賊皆其證也《索隱》本作牧司《注》云:牧司謂相糾發也一家有罪則九家連舉發然則必先司察而後舉發舉發而後收捕不得先言收而後言司矣《索隱》之牧司謂相糾發後人亦依正文改為收司而不知收非糾發之謂也。 |
《商君列傳·小都》 |
1 | 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念孫案:都大而縣小不得言集都為縣都卽鄉字之誤而衍者也〈秦本紀〉曰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六國表曰初聚小邑為三十一縣皆無都字。 |
《蘇秦列傳》 |
《蘇秦列傳·君而不任事》 |
1 | 奉陽君妬君而不任事。念孫案:君而當為而君言奉陽君旣妬賢而君又不任事也〈趙策〉作奉陽君妬大王不得任事是其證。 |
《蘇秦列傳·取淇卷》 |
1 | 據衛取淇卷則齊必入朝秦。念孫案:卷上本無淇字此後人據〈趙策〉加之也《索隱》本出據衛取卷四字《注》曰:〈地理志〉卷縣屬河南《戰國策》云據衛取淇《正義》曰:卷城在鄭州原武縣西北七里言秦守衛得卷則齊必來朝秦據此則正文內有卷無淇故《索隱》《正義》皆釋卷字而不釋淇字且《正義》但言守衛得卷則無淇字明矣又案索隱言《戰國策》云據綸取淇者謂《史記》作取卷而《戰國策》作取淇也後人據《戰國策》加入淇字則與《索隱》不合乃或於引《戰國策》之下加無卷字三字以申明之其意謂《史記》作取淇卷而《戰國策》無卷字也不知《史記》作取卷與《戰國策》作取淇者不同故《索隱》曰:《戰國策》云據衛取淇若《史記》作取淇卷則但云《戰國策》無卷字足矣何必更言取淇乎此不思之甚也。 |
《蘇秦列傳·湯武之士不過三千 卒不過三萬》 |
1 | 湯武之士不過三千車不過三百乘卒不過三萬趙餓作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無卒不過三萬句。念孫案:卒卽士也旣云士不過三千不當又云:卒不過三萬蓋《史記》本作湯武之土不過百里車不過三百乘卒不過三千與〈趙策〉小異文𨕖枚乘諫吳王書湯武之土不過百里李善注引《史記》蘇養說趙王曰:湯武之土不過百里是其證後人據〈趙策〉改土不過百里為士不過三千又改下文之三千為三萬斯為謬矣 |
《蘇秦列傳·見破於人 見臣於人》 |
1 | 今覀面而事之見臣於秦夫破人之與見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見臣於人也豈可同曰而論哉。念孫案:下兩見字皆涉上見字而衍《索隱》本出臣人之與臣於人七字《注》曰:臣人謂已為彼臣也臣於人謂使彼臣己也《正義》曰:破人謂破敵也破於人謂破敵破臣人謂已𢔶人為臣臣於人謂已事他人則無兩見字明矣〈趙策〉亦無兩見字。 |
《蘇秦列傳·距來》 |
1 | 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索隱》曰:距來者謂弩勢勁利足以距於來敵也。念孫案:小司馬緣文生義非也距來當為距黍黍來隸書相近故黍譌為來〈韓策〉作距來亦後人依《史記》改之《藝文類聚》軍器部《初學記·武部》《太平御覽·兵部》竝引《廣雅》曰:繁弱鉅黍弓也《荀子·性惡篇》曰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時力距黍皆疊韻字故《荀子》《廣雅》竝作鉅黍文𨕖閑居賦谿子巨黍異祭同機李善注引《史記》作巨黍距距巨古竝通用。 |
《蘇秦列傳·不從》 |
1 | 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念孫案:大王不從下脫親字當依〈楚策〉補 |
《蘇秦列傳·投從約書》 |
1 | 乃投從約書於秦《索隱》曰:投當為設今本並作投言設者謂宣布其從約六國之事以告於秦若作投甚為易解。念孫案:《索隱》旣云投當為設則不當又云:作投甚為易解葢正文投字本作設《索隱》之投當為設今本竝作投本作設當為投今本竝作設此是各本皆作設而小司馬以為當作投故曰:作投甚為易解也後人旣改正文設字為投又改《索隱》以就之而其義遂不可通矣。 |
《蘇秦列傳·愈充腹》 |
1 | 臣聞飢人所以飢而不食烏喙者為其愈充腹而與餓𣦸同患也《索隱》曰:劉氏以愈猶暫非也案謂飢人食烏頭則愈益充腹少時毒發而愍亦與飢𣦸同患也。念孫案:小司馬以愈充腹為愈益充腹亦非也〈燕策〉作偷充腹則愈卽偷字也鄭《注》表記曰偷苟且也言飢人食烏頭雖苟且充腹而與餓者同歸於𣦸也〈齊世家〉桓公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愈一小快卽偷一小快也淮南王傳王亦偷欲休《漢書》偷作愈《韓子》難一偷取多獸《淮南·人閒篇》偸作愈是偸與愈通也偸薄字《說文》本作愉從心兪聲其心字或在㫄或在下轉寫小異耳《鹽鐵論·非鞅篇》猶𠊊毒肉愉飽而罹其咎也。彼言愉飽,此言愈充腹,其義一也。愉愈偸字異而義同。 |
《蘇秦列傳·抱柱》 |
1 | 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于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𣦸。念孫案:柱上本有梁字。《文𨕖·獄中上梁王書·注》《太平御覽·人事部》引此並作抱梁柱而𣦸〈燕策〉及《莊子·盜跖篇》同。 |
《蘇秦列傳·北夷》 |
1 | 夫以宋加之淮北彊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一齊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魯衛彊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二齊也《索隱》曰:北夷謂山戎北狄附齊者。念孫案:此文言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魯衛是北夷之地去魯衛不遠小司馬以山戎北狄當之誤矣北夷當為九夷字之誤也〈燕策〉作北夷亦後人依《史記》改之〈秦策〉云楚苞九夷方千里〈魏策〉云楚破南陽九夷李斯上始皇書云:包九夷制鄢郢是九夷之地南與楚接此言齊并淮北淮北卽楚地也齊并宋與淮北則地與九夷接故又言齊并九夷也〈秦策〉言楚包九夷方千里此言九夷方七百里七百里卽在千里之中故言楚包九夷也淮南〈齊俗篇〉云越王句踐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是九夷之地東與十二諸侯接而魯為十二諸侯之一故此言齊并九夷與魯衛也上文言齊舉宋而包十二諸侯〈田完世家〉言齊南割楚之淮北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此言齊并宋與淮北又言并九夷與魯衛以上諸文彼此可以互證是今本之北夷乃九夷之誤,而不𢔶以山戎北狄當之也。 |
《蘇秦列傳·此苦言》 |
1 | 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苦言說秦。念孫案:苦當為若字之誤也此若言猶云此言上文云: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下文云:秦王聞若說若亦此也說亦言也連言此若者古人自有復語耳《管子·山國軌篇》曰此若言何謂也地數篇曰此若言可𢔶聞乎〈輕重丁篇〉曰此若言曷謂也《墨子·尚賢篇》曰此若言之謂也《禮記·曽子問篇》曰: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荀子·儒效篇》曰此若義信乎人矣皆竝用此若二字。 |
《蘇秦列傳·塞鄳阸》 |
1 | 殘均陵塞鄳阸。念孫案:塞本作安,此後人依〈燕策〉改之也。《索隱》本作安黽阸,安卽閼字也,閼亦塞也,《說文》閼,遮壅也。《列子·楊朱篇》謂之閼聰,張湛曰:閼,塞也。《爾雅》大歲𡉈甲曰閼逢,李巡曰:萬物鋒𦬆欲出,擁遏未通曰閼逢,《釋文》閼,烏割反,又:於虔反。於虔反之音,與安相近。閼鄳阸之為安鄳阸,猶閼逢之為焉逢單閼之為亶安董閼于之為董安于以遏徂旅之為以按徂旅也。後人依〈燕策〉改安為塞,不知安與閼同字,𨶚與塞同義,無煩改為塞也。 |
《蘇秦列傳·趙𢔶講於魏》 |
1 | 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趙𢔶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念孫案:趙𢔶講於魏當從〈燕策〉作已𢔶講於魏言秦兵困於魏之林中恐燕趙來擊則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已𢔶講於魏則又移兵而攻趙也下文曰:兵傷於譙石遇敗於陽馬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𢔶講於趙則劫魏不為制是其證今作趙𢔶講於魏者涉上下諸趙字而誤此謂秦𢔶講於魏,非謂趙𢔶講於魏也 |
《張儀列傳》 |
《張儀列傳·數讓之》 |
1 | 因而數讓之《索隱》曰:謂數設詞而讓之讓亦責也數音朔。念孫案:小司馬讀數為頻數之數非也秦初不見儀至是始一見卽責以數語而謝去之未嘗數數責之也數讀如數之以王命之數高注〈秦策〉曰數讓也《廣雅》曰:數讓責也數讓連文猶誅讓連文古人自有複語耳。 |
《張儀列傳·王業》 |
1 |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念孫案:去王下本無業字此涉上文王業而誤衍也王讀王天下之王此言秦不爭於三川周室而爭於戎翟則不能王天下故曰:去王遠矣下文司馬錯曰三資者偷而王隨之矣正對此句而言則王下不當有業字《索隱》本出去王遠矣四字《注》曰:王音于放反則無業字明矣〈秦策〉有業字亦後人依誤本《史記》加之故姚宏校本曰曾錢劉無業字《新序·善謀篇》亦無業字。 |
《張儀列傳·論其故》 |
1 | 臣請論其故。念孫案:論本作謁此後人以意改之也索隱本作謁,《注》曰:謁者告也今本旣改正文作論又改注文曰:論者告也案訓謁為告本於《爾雅》若論字則古無訓為告者後人之改謬矣〈秦策〉及《新序》竝作謁。 |
《張儀列傳·折韓》 |
1 | 秦折韓而攻梁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念孫案:折讀為制言韓為秦所制不得不與之共攻梁也制折古字通〈魏策〉作秦挾韓而攻魏挾與制義亦相近。 |
《張儀列傳·雖無出甲》 |
1 | 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念孫案:雖讀曰唯唯與唯古字通此承上文言秦兵之彊如是是唯無出甲出甲則席卷常山而折天下之脊也不更言出甲者蒙上而省也〈留侯世家〉曰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莊子·人閒世篇》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闕共捷語意竝與此同。 |
《張儀列傳·待弱國之救》 |
1 | 夫待弱國之救㤀彊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念孫案待當為恃今作待者涉上文待諸矦之救而誤也上言秦之攻楚急而諸矦之救楚緩故曰:楚待諸矦之救在半歲之外此言弱國不可恃而彊秦不可忽若改恃為待則非其指矣〈楚策〉正作恃弱國之救 |
《張儀列傳·兩虎相搏》 |
1 | 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引之曰:搏本作據徐廣音戟正是據字之音後人不知據字之義而改據為搏則與徐音不合乃又於音戟上加或字謬甚辯見〈楚策〉。 |
《張儀列傳·飯菽》 |
1 | 民之𠊊大抵飯菽藿羹。念孫案:飯菽當為菽飯菽飯藿羹相對為文〈韓策〉作豆飯豆亦菽也姚宏校〈韓策〉引春秋後語亦作菽飯。 |
《張儀列傳·督過之 過楚 不過》 |
1 | 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索隱》曰:督者正其事而責之督過是㴱責其過也。念孫案:督過皆責也《晏子春秋·雜篇》曰古之賢君臣有受厚賜而不顧其國族則過之臨事守職不萬其任則過之《楚辭·九章》曰信識馊之溷濁兮盛氣志而過之《呂氏春秋·適威篇》口煩為敎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高誘《注》曰過責也是督過皆責也若以過為過失之過則當言督過不當言督過之矣〈甘茂傳〉●代謂向壽曰公奚不以秦為韓求潁川於楚此韓之●地也公求而𢔶之是令行於楚而以其地德韓也公●而不𢔶是韓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爭彊而●徐過楚以收韓此利於秦案過楚謂責楚也《正義》謂說楚之過失以收韓亦失之張釋之《傳》曰:釋之見謝景帝不過也不過亦謂不責之也。 |
《張儀列傳·趙服》 |
1 | 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必四分其地。念孫案:服字義不可通趙服當為趙破字之誤也〈趙策〉作破趙而四分其地是其證。 |
《張儀列傳·入儀之梁》 |
1 | 乃具革車三十乘入儀之梁。念孫案:入儀之梁本作入之梁下文曰:故具革車三十乘而入之梁也是其證入下有儀字則文不成義此因上下文儀字而誤衍也〈齊策〉作乃具革車三十乘丙之梁丙卽入也。 |
《張儀列傳·喜》 |
1 | 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索隱》曰:此與《戰國策》同舊本作憙誤也。念孫案:〈殷本紀〉九侯女不憙深〈高祖本紀〉秦人喜〈封禪書〉而天子心獨喜其事祕《漢書·郊祀志》作憙又賈誼傳遇之有禮故羣臣自喜桓六年《穀梁傳》陳侯憙獵《墨子·魯問篇》國家喜音湛湎《荀子》堯問篇楚莊王以憂而君以喜漢有聞喜長韓仁銘又太尉劉寬碑陰河東郡聞憙泰山都尉〈孔宙碑〉逢祈字伯憙郤陽令曹全碑陰故市掾王尊女憙是喜字古通作憙不得以《戰國策》改《史記》也又案古今人表之司馬喜中山策作憙〈趙策〉曰無喜志而有憂色是《戰國策》喜字亦通作憙也。 |
《張儀列傳·不𢔶待異日》 |
1 | 陳軫過梁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𢔶待異日犀首見之。念孫案:《索隱》本軫語犀首云云本在上文吾為事來之下其不𢔶待異曰五字作一句讀軫言不𢔶待異口故犀首卽出見之也今本列《索隱》於不𢔶待之下而以不𢔶待為句異曰為句大謬。 |
《張儀列傳·秦𢔶燒掇焚扜君之國》 |
1 | 中國無事秦𢔶燒掇焚扜君之國有事秦將輕使重幣事君之國怠孫案中國無事與有事相對為文秦得燒掇焚于君之國與秦將輕使重幣事君之國相對為文《索隱》掇音都活反云云本在君之國下下《注》云:謂山東諸國共伐秦乃專釋有事二字今本以掇音都活反云云列入燒掇焚扦之下君之國之上而以秦得燒掇焚扦為句君之國有事為句其失甚矣單行本亦誤 |
《樗里甘茂列傳》 |
《樗里甘茂列傳·議之》 |
1 | 樗里子公孫與二人者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念孫案:議下本無之字此涉下聽之而誤衍也《羣書治要》引此作挾韓而議無之字〈秦策〉及《新序·雜事篇》竝同。 |
《白起王翦列傳》 |
《白起王翦列傳·邢邱》 |
1 | 秦嘗攻韓圍邢邱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集解》徐廣曰:平皋有邢邱《正義》曰:邢邱今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里平皋縣城是也。念孫案:邢邱魏地非韓地徐張之說非也此本作攻韓圍邢邢下邱字衍文耳〈秦策〉作秦嘗攻韓邢因於上黨是其證邢卽陘之𠎥字也上文曰: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正義》曰陘庭故城在曲沃縣西北二十里案今曲沃縣西北十里汾水旁有陘庭城卽桓三年《左傳》所謂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陘庭逐翼侯于汾隰者也〈秦策〉曰秦攻韓聞徑〈韓策〉曰秦攻硜韓使人馳南陽之地范雎《傳》曰:昭王四十三年秦攻韓汾垣拔之〈韓世家〉曰桓惠王五年秦拔我陘城汾友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降趙卽此所謂攻韓圍邢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者也又案宣六年《左傳》赤狄伐晉圍邢邱杜《注》曰:邢邱今河內平皋縣平皋故城在今溫縣東〈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一年攻魏取邢邱懷徐張彼注並與此注同范雎《傳》曰:使五大夫綰伐魏拔懷後二歲拔邢邱〈秦策〉曰舉兵而攻邢邱邢邱拔而魏請附是邢邱為魏地非韓地不得言攻韓圍邢邱也。 |
《孟子荀卿列傳》 |
《孟子荀卿列傳·不果所言》 |
1 | 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開於事情。念孫案:果信也以為迂遠而開於事情是不信所言也《廣雅》曰:果信也中庸果能此道矣謂信能此道也《孟子·離婁篇》果有以異於人乎謂信有以異於人也凡書傳言果然者皆謂信然也。 |
《孟子荀卿列傳·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愼到環淵接子田駢騶𠁗之徒》 |
1 | 念孫案:此本作自如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淳于髡愼到環淵接子田駢騶𠁗之徒自如者統下之詞稷下先生卽指淳于髡諸人而言下文曰:自如淳于髡以下又曰:自如《孟子》至于吁子〈匈奴傳〉曰自如左右賢以下至當反皆以自如二字連文〈田完世家〉曰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愼到環淵之徒此尤其明證也後人不曉自如二字之義而移如字於淳于髡諸人之上則文不成義矣。 |
《孟子荀卿列傳·為》 |
1 | 豈寡人不足為言邪。念孫案:不足為言不足與言也李斯傳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亦謂安足與謀也與為一聲之轉故謂與曰為《管子·戒篇》曰自妾之身之不為人持接也尹知章注為猶與也《孟子·公孫丑篇》曰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言得之與有財也〈齊策〉曰犀首以梁為齊戰於承匡而不勝言以梁與齊戰也〈韓策〉曰嚴仲子辟人因為聾政語言與聾政語也《韓詩外傳》曰:寡人獨為仲父言而國人知之何也言獨與仲父言也。 |
《孟嘗君列傳》 |
《孟嘗君列傳·一與文等》 |
1 | 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念孫案:文當為之字之誤也上文曰:文果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自此以下則皆稱孟嘗君而不稱文此句獨稱文則與上下文不合故知文為之字之誤也之字指食客言非指孟嘗君言《太平御覽·人事部》待士類引此正作一與之等 |
《孟嘗君列傳·偶人》 |
1 | 見木偶人與土偶人相與語。念孫案:偶《索隱》本作禺注曰音偶又音寫謂以土木為之偶類於人也是舊本作偶有偶寫二音後人攺禺為偶又攺注文曰:偶音遇斯為謬矣〈封禪書〉木禺龍欒車一駟《索隱》曰:禺一音寓寄也寄龍形於木一音偶亦謂偶其形於木也《後漢書》劉表傳論曰其猶木禺之於人也是偶人之偶古通作禺 |
《孟嘗君列傳·如有》 |
1 | 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偶人所笑乎。念孫案:如有如或也下文曰:如有齊覺悟復用孟嘗君則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袁盎傳〉曰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有殺弟之名柰何皆謂如或也或與有古同聲而通用說見《釋詞》。 |
《孟嘗君列傳·意疑孟嘗君》 |
1 | 人或毀孟嘗君於齊阍王曰:孟嘗君將為亂及田甲劫滑王湣王意疑孟嘗君愈孫案意下本無疑字意孟嘗君者意卽疑也疑其使田甲劫王也文選〈長楊賦〉注引《廣雅》曰:意疑也《呂氏春秋》去尤篇曰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梁孝王世家〉曰梁王隂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於是天子意梁王〈張儀傳〉曰甞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箜門下意張儀直不疑傳曰其同舍有告歸談持同舍郎金已去而金主覺𡚶意不疑皆其證也後人不知意之訓為疑故又加疑字耳《太平御覽·人事部》引此無疑字。 |
《孟嘗君列傳·為雄雄者》 |
1 | 此雄雌之國也勢不兩立為雄雄者得天下矣顧子明曰為雄下衍一雄字為雄二字屬下讀。 |
《孟嘗君列傳·朝趨市》 |
1 | 君獨不見夫朝趨市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曰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引之曰:朝趨市當作趨市朝朝音潮下文過市朝者卽承此文言之若讀朝暮之朝則與下明旦相夜矣《索隱》出朝趣市三字云趣音娶後又出過市朝三字云朝音潮謂市之行位有如朝外因言市朝耳則所見本已說為朝趣市矣李善注文選藉田賦引此亦譌 |
《平原君虞卿列傳》 |
《平原君虞卿列傳·罷𤸇之病》 |
1 | 躄者至平原君門請曰臣不幸有罷𤸇之病《索隱》曰:罷𤸇背疾言腰曲而背隆髙也。念孫案:躄非背疾則罷𤸇之病非謂腰曲而背隆高也罷𤸇卽指躄而言《說文》癃罷病也《廣雅》躄癃也是躄為罷難之病也故《淮南·地形篇》林氣多癃〈天官書〉《正義》引作林氣多躄癃癃躄躄字異而義同。 |
《平原君虞卿列傳·發》 |
1 |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索隱》本發作廢《注》曰:鄭氏云:皆目視而輕笑之未能卽廢棄之。念孫案:廢卽發之𠎥字謂目笑之而未發於口也鄭氏不達故誤解為廢窮然以此知正文之本作廢也若作發則不得有此誤解矣後人改廢為發遂失其舊乃或加發一作廢四字以牽合已改之正文則其謬益甚矣。 |
《平原君虞卿列傳·衍文十六》 |
1 | 今郝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以為韓魏不救趙也而王之軍必孤有以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念孫案:上文趙郝曰今秦善韓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故虞卿復舉其詞而駁之曰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然則此文當以必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為一似而必字之下王之事秦之上不當有以為韓魏云云十六字明矣此不知何處錯簡與上下文皆不相顾〈趙策〉及新序善謀篇竝無此十六字。 |
《平原君虞卿列傳·予秦地何如毌予熟吉》 |
1 | 趙王與樓緩計之曰予秦地何如毌予孰吉。念孫案:此本作予秦地如毌予孰吉如者與也言予秦地與不子二者孰吉也《新序》作予秦地與無子孰吉是其明證矣今本如土有何字者後人據〈趙策〉加之也〈趙策〉作與秦城何如不與何與孰同義〈趙策〉言何如則不言孰吉此言孰吉則不言何如後人又加何字斯為謬矣 |
《平原君虞卿列傳·彊怒》 |
1 | 天下將因秦之彊怒飛趙之獘爪分之。念孫案:此怒字非喜怒之怒《廣雅》曰:怒健也健亦彊也彊怒連文又與下句𡚁字𡭊文是怒卽彊也上文曰:吾且因彊而乘弱是其證。 |
《平原君虞卿列傳·危哉 危反》 |
1 | 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忿孫案此危字非安危之危危讀為詭詭詐也言其為秦之計甚詐也樓緩使趙王割地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心實則示天下以弱而益秦之灑名以為趙而實以為秦故曰:詭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又〈李斯傳〉今高有淫佚之志危反之行危亦讀為詭詭亦反也言其行之反常也曹大家注〈幽通賦〉曰詭反也《呂氏春秋》深徽篇曰言行相詭不祥莫大隱賈子傳職篇曰天子燕業反其學左右之習詭其師淮南〈齊俗篇〉曰禮樂相詭服制相反是詭與反同義古字或以危為詭《漢書·天文志》司詭星《史記·天官書》作危《淮南·說林篇》尺寸雖齊必有詭《文子·上德篇》作危。 |
《魏公子列傳》 |
《魏公子列傳·閒語》 |
1 | 侯生乃屛人閒語《索隱》曰:閒音閑閒語謂靜語也。念孫案:閒讀閒廁之閒閒私也〈項羽紀〉沛公道茝陽閒行謂私行也漢王閒往從之謂私往也王可以閒出謂私出也《韓子·外儲說右篇》秦惠王愛公孫衍與之閒有所言謂私有所言也《後漢書·鄧禹傳》因留宿閒語李賢《注》曰:閒私也。 |
《范雎蔡澤列傳》 |
《范雎蔡澤列傳·辯口》 |
1 | 齊襄王問雎辯口。念孫案:辯口本作辯有口謂辯給有口才也《太平御覽》居處部引此作辯有口有人事部辯類作辯有口陸賈《傳》曰:名為有口辯士朱建傳曰為人辯有口武安《傳》曰:粉辯有口皆其證。 |
《范雎蔡澤列傳·湖𨶚》 |
1 | 王稽辭魏去過載范雎入秦至湖閻。念孫案:湖下開字後人𡚶加之也《索隱》本出至湖二字而釋之曰案地理志京兆有湖縣本名胡武帝更名湖卽今湖城縣也《正義》說與《索隱》同皆但言湖縣而不言湖関〈地理志〉京兆尹●有周天子祠二所亦不言有湖闕《水經》河水注河水東逕湖縣故城北後范叔入闕遇穰侯於此亦但言遇穰侯於湖縣而不言湖闕又文選解嘲注引《史記》曰竊載范雎入秦至湖則無𨶚字明矣。 |
《范雎蔡澤列傳·砥砨》 |
1 | 周有砥硯忿孫案硯本作兒此因砥字而誤加石旁耳《說文》《玉篇》《廣韻》皆無硯字唯《集韻》有之《注》云:玉名范雎曰周有砥硯則北宋時《史記》本已譌作砨〈秦策〉正作砥戹。 |
《范雎蔡澤列傳·亾其 亾意亦》 |
1 | 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亾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索隱》曰:亾猶輕蔑也。念孫案:小司馬以亾為輕蔑義不可通亾讀如無或言亾或言亾其皆轉語詞也《莊子·外物篇》曰:抑固實邪亾其略弗及邪《呂氏春秋·審為篇》曰君將攫之乎亾其不與愛《類篇》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亾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韓策〉曰聽子之謁而廢子之道乎又亾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是凡言亾其者皆轉語詞也〈越語〉曰道固然乎𡚶其欺不穀耶〈趙策〉曰不識三國之憎秦而愛懷邪𡚶其憎懷而愛秦邪𡚶亦讀如無魯仲連傳亾意亦捐燕弃世東游於齊乎《索隱》斷亾意為一句《注》云:言若必無還燕意則捐燕而東游於齊案小司馬以亾意為無還燕意亦非也亾意亦者意亦也意亦者抑亦也或言意或言意亦或言意亾或言無意或言亡意亦皆轉語詞也〈齊策〉作意者亦捐燕棄世東游於齊乎意者亦轉語詞也 |
《范雎蔡澤列傳·繆為》 |
1 | 范雎繆為曰秦安𢔶玉秦獨有太后穰矦耳。念孫案:為猶謂也,言范雎以此言謬謂宦者也謂為一聲之轉,故謂或曰:為說見〈秦策〉蘇代僞為齊王曰:下。 |
《范雎蔡澤列傳·田文》 |
1 | 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玉〈秦策〉田文作田單鮑彪曰史之田文非也文去齊至是已十餘年不得行舍單豈論文也吳師道曰姚氏云:後語亦作文愚謂舉齊事言不必一時。念孫案:田文當依〈秦策〉作田單後語作文者校書者依誤本《史記》攺之耳吳曲為之說非也張載注〈魏都賦〉引《史記》正作田單。 |
《范雎蔡澤列傳·萬世之後》 |
1 | 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念孫案:〈秦策〉作臣竊為王恐恐萬世之後有國者非王子孫也此脫一恐字則與下文義不相屬。 |
《范雎蔡澤列傳·為友 結友》 |
1 | 貴而為友者為賤也富而為交者為貧也。念孫案:上句友字亦當作交隸書交字或作友形與友相似又因下文勝之友而誤《索隱》本作貴而為交《注》曰:言富貴而結交情漆者為有貧賤之時不可忘之也則上句亦作交明矣又廉頗〈藺相如傳〉臣嘗從大王與燕王㑹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友亦交之誤文選〈恨賦〉注太平御覧治道部引此並作願結交。 |
《范雎蔡澤列傳·持國秉政》 |
1 | 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政有之乎。念孫案:政字後人所加《索隱》本出持國乘三字而釋之曰案《左傳》云國子寔執齊秉服虔曰:秉權柄也據此則秉下本無政字持國秉卽持國柄也絳矦世家許負相條矦曰君後三歲而矦矦八歲為將相持國秉是其明證矣後人不知秉為柄之俗字故妄加政字《太平御覽》方術部引此作持國秉政亦後人依《史記》加之人事部引此正作持國柄。 |
《范雎蔡澤列傳·曷鼻》 |
1 | 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赐膝攣。念孫案:曷讀為遏遏鼻者,偃鼻也。偃鼻者仰鼻也故徐廣曰:曷一作仰《列女傳》辯通《傳》曰:鍾離春極醜無雙曰頭深目而鼻結喉是也偃過一聲之轉偃鼻之為過鼻猶偃豬之為過豬千金堰之為千金過也小司馬不解曷鼻之義而以為鼻如暢蟲其失甚矣。 |
《范雎蔡澤列傳·不》 |
1 | 豈不辯智之期與。念孫案:豈不豈非也又游俠傳不可謂不賢者矣不賢者非賢者也非不一聲之轉故謂非為不說見《釋詞》。 |
《范雎蔡澤列傳·不知止 不知足》 |
1 | 吾聞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念孫案:止足二字互誤足與欲為韻止與有為韻有古讀若以 |
《樂毅列傳》 |
《樂毅列傳·嚪秦》 |
1 | 令趙嚪秦以伐齊之利。念孫案:《索隱》本嚪下有說字,是也。《集解》引徐廣曰:嚪進說之意則正文內有說字明矣說秦伐齊其大指在嚪之以利,故曰:嚪進說之意高祖紀曰: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陷以利義與此同也。 |
《樂毅列傳·以身𢔶察》 |
1 | 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故假節於魏以身𢔶察於燕。念孫案:察讀為交際之際際接也言假魏節使於燕而以身𢔶接見先王也際與察古同聲而通用 |
《樂毅列傳·最勝》 |
1 | 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念孫案:最當為取字之誤也取與驟同驟勝者數勝也齊嘗破燕滅宋取楚之淮北故曰:驟勝之逍事也〈燕策〉正作驟勝。 |
《樂毅列傳·顧反》 |
1 | 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擊齊。念孫案:顧反者還反也《文𨕖·沈約鍾山詩·注》引《蒼頡篇》曰顧旋也穆天子傳吾顧見女郭璞曰顧還也故還反謂之顧反屈原《傳》曰:使於齊顧反諫懷王《呂氏春秋·觀表篇》曰郈成子為魯聘於晉過衛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顧反過而不辭《韓子·外儲說左篇》曰曽子之妻之古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趙策〉曰公子魏牟過趙趙王迎之顧反至坐前《淮南·人閒篇》曰陽虎赴圍而走顧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皆謂還反也。 |
《樂毅列傳·不化》 |
1 |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索隱》曰言子胥懷恨故雖投江而神不化猶為波濤之臣也。念孫案:小司馬誤解化字化者變也至於入江而不化猶言至死不變耳〈燕策〉作故入江而不改改亦變也上文曰: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不悔與不化意亦相近。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廉頗藺相如列傳·廣成傳舍》 |
1 | 舍相如廣成傳舍。念孫案:傳下本無舍字此涉《索隱》傳舍而誤衍也《索隱》本出廣成傳三字而釋之曰廣成是傳舍之名若正文本作廣成傳舍則《索隱》為贅語矣《太平御覽》居處部引此有舍字則所見本已誤左思魏都賦廣成之傳無以疇張載注引此作舍相如廣成傳與小司馬本同足正今本之誤。 |
《廉頗藺相如列傳·請奉盆缻》 |
1 | 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念孫案:奉當為奏字之誤也奏進也言請進盆缻於秦王前也上文秦王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故相如亦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𦈪秦王以相娛樂請奏盆𦈪正與請奏瑟相𡭊。今本奏作奉則非其指矣《文選·覀征賦·注》《太平御覽·器物部》引此並作奏上文又云:相如奉璧奏秦王。 |
《廉頗藺相如列傳·大功》 |
1 |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念孫案:大字後人所加攻城野戰之功對下文徒以口舌為勞言之而其大自見無所更加大字文選〈西征賦〉注《後漢書》寇恂傳注《太平御覽》兵部人事部疾病部引此並無大字《羣書治要》及《通鑑》周紀四同。 |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 畏匿之》 |
1 | 今君與廉頗同州藏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念孫案:廉頗當為廉君下文作廉君卽其證今作廉頗者涉上文而誤文選盧諶覽古詩注曹攄感舊詩注引此並作廉君《羣書治要》同畏匿之覽古詩注引作畏匿感舊詩注引作畏之臣案作畏之匿者是也今本之字在匿字下則文不成義。 |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破趙殺將扈輒》 |
1 | 秦破趙殺將扈輒於武遂城。念孫案:趙字本在殺字下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城作一句讀上文云: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下文云:大破殺趙蒽皆以破殺連文《史記》中若是者多矣今本趙字在殺字上則當以秦破趙為句案破謂破其軍非謂破其國不得言秦破趙明矣《索隱》本正作破殺趙將扈輒。 |
《魯仲連鄒陽列傳》 |
《魯仲連鄒陽列傳·過而為政於天下》 |
1 | 彼卽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索隱》解過而為政於天下云謂以過惡而為政也《正義》讀至過字絕句解云言秦得肆志為帝恐有烹醢納質徧行天子之禮過失也徐孚遠曰此解非也言秦未能并滅六國若尊之太過使得稱帝則為政於天下矣。念孫案:司馬與張固失之而徐亦未為得也過而為政於天下指秦言之非謂尊之太過也案高誘《注》《呂氏春秋》知士篇曰過猶甚也言秦若肆然而為帝甚而遂為政於天下則吾有死而已不忍為之民也過與大義亦相通〈秦策〉曰獘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言無過大王也〈魏策〉曰吾所賢者無過堯舜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大亦過也〈韓策〉曰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蘇秦傳〉過作大然則過而為政於天下猶言大而為政於天下耳《呂氏春秋》注訓過為甚甚與大義亦相通故趙岐注《孟子·梁惠王篇》曰甚大也。 |
《魯仲連鄒陽列傳·來吾君》 |
1 | 子安取禮而來吾君。念孫案:來下脫待字當依〈趙策〉補。 |
《魯仲連鄒陽列傳·辭讓使者三 解紛亂》 |
1 | 魯連辭讓使者三終不肯受。念孫案:辭讓下不當有使字葢衍文也〈趙策〉作辭讓者三《藝文類聚·人部》《太平御覽》封建部人事部引此竝作辭謝者三文選左思詠史詩注江淹上建平王書注引此並作辭謝皆無使字又緊諸書引《史記》作辭謝而今本作辭讓疑後人依〈趙策〉改之也又下文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文與〈趙策〉同而類聚人部御覽人事部《文𨕖》〈詠史詩·注〉〈北山移文·注〉《後漢書》〈桓榮傳·論·注〉〈荀𡿿傳·注〉引《史記》皆無亂字。 |
《魯仲連鄒陽列傳·反外》 |
1 | 𠊊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念孫案:外當為北北古背字言雖至𠊊人炊骨而士卒終無反背之心也〈齊策〉作士無反北之心是其證隸書外字或作外形與北相近故北誤為外《漢書·劉向傳》孝文皇帝居霸陵北臨廁張釋之傳北誤作外《方言》燕之北鄙今本北誤作外是其證。 |
《魯仲連鄒陽列傳·而能》 |
1 | 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說於田常之賢《漢書》作而不說田常之賢《新序·雜事篇》作能不說於田常之賢。念孫案:能與而同《漢書》作而《新序》作能其實一字也下文獨化於陶鈞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新序》而作能是其證也《史記》作而能者一本作而一本作能而後人誤合之耳能字古讀若而故與而通說見《經義述聞》能不我知下。 |
《魯仲連鄒陽列傳·包堯舜之術》 |
1 | 雖包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念孫案:包本作蒙此後人以意改之也《索隱》本作蒙《注》曰:蒙被堯舜之道則舊本作蒙明矣《新序》《漢書》《文𨕖》竝作蒙。 |
2 | 《史記》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