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十三

《卷五十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浙江通志卷五十三

水利

水利·杭州府

1
仁和縣城外河道
2
上塘外沙河。 自草橋門北繞城東,過永昌壩,至蔡湖橋,北達菜市門外河,沿城轉西過東,復過西轉,北至徳勝橋,與上塘、運河水合。唐書地理志:咸通二年,刺史崔彥曾開咸淳臨安志,潮水衝擊錢塘江岸,奔逸入城,勢莫能禦,開三沙河以決之,曰外沙中沙裏沙。宋政和元年,郡守張閣表識其處,近南有壩。成化,杭州府志,今遺跡俱無存。
3
謹按沙河,成化,杭州府志載入錢塘,今查三沙河首尾俱在仁和縣,故改入仁和。前沙河。 在菜市門外,東南接外沙河,北達後沙河。《咸淳臨安志》,蘇軾嘗於此督役開湯村、運鹽河,後沙河。 在艮山門外壩子橋北。
4
蔡官人塘河。 在艮山門外九里。松塘東由姚陡門通何□店、湯鎮、赭山。
5
赤岸河 在赤岸之南,自運河入港,通髙塘、橫塘諸河,去城東北三十五里。
6
施何村河。 在桐扣山水達堰東,去城東北四十五里。
7
方興河 在臨平鎮東,去城東北六十里。東通海寧縣長安壩。
8
謹按:赤岸河、施何村河、方興河,皆南宋時運河也,其名雖殊,實一道耳。凡舟由蘇州、嘉興而來者,過長安壩,從方興河入艮山水門,抵斷河而止。
9
上塘河 在艮山門外,成化、杭州府志,自徳勝橋東至長安壩,又東抵海寧城百有餘里一帶土田水利,俱賴此河,嵗久河不開濬,沙壅漸髙,而隔塘諸筧低入河底,每為走洩,天稍無雨,水即涸竭,苖槁無濟,舟阻不行。明天順間,知府胡濬以郎暹言,同知縣周博,起夫開濬,旱乾獲利,舟行通便。
10
國朝雍正五年,巡撫、李衛委杭防同知馬日炳動支海寧縣邑,紳陳邦彥捐輸銀開濬,自艮山門外施家橋起施家堰,止計七千七百九十九丈。
11
下塘河 在武林水門外,經清湖閘入運河。國朝雍正五年,巡撫、李衛委分司徐有緯動支帑銀,開濬自驛橋起,至清湖閘,計三百二丈。
12
新開運河。 在武林門外北,新橋之北,通蘇湖、常、秀等河。《宋史河渠志》:浙西運河,自臨安府北郭務至鎮江江口牐六百四十一里。淳熙十一年,臣僚言:「運河之濬,自北闗至秀州杉青,各有牐堰,自可瀦水,惟沿河上塘有小堰數處,積久低陷,無以防遏水勢,當時加修治。兼沿河下岸涇港極多,其水入長水塘、海鹽塘、華亭塘,由六里堰下私港散漫,悉入江湖,以私港深運河淺也。若修固運河下岸一帶涇港,自無走洩」。上以為然。十四年七月不雨,臣僚言奉口至北新橋三十六里,宜開濬。從之。《咸淳臨安志:淳祐七年夏大旱,運河乾涸。安撫趙與𥲅奏請開掘修築塘路:一,自北新橋至狗葬,開闊三丈,深四尺,一自狗葬,至奉口開濶一丈。趙與𥲅請開河奏,勘得臨安府客旅船隻,經由下塘,係有二路:一,自東遷至北新橋,今已斷流,米船不通。一,自徳清沿溪入奉口至北新橋間,有積水去處,亦皆斷續,每未一石歩擔費幾十餘千,米價之増,實由於此。若不急行開浚,事闗利害,今委官相視,見得自奉口至梁渚,僅有一線之脈,止可載十餘石。米舟自梁渚至北新橋,則皆乾涸不可行舟,共三十六里,計五千五百三十九丈五尺,除已雇募鄉夫,差委官屬分段開掘外,又契勘塘岸一帶,多係久失修築,日漸隳坍,縴路狹窄,艱於行舟。今就此河掘,令深闊幫築塘路,庶幾水陸皆有利濟,實一舉而兩得。成化杭州府志:元至正末,張氏軍船往來蘇、杭,以舊河為狹,復自五林港口開浚至北新橋,又直至江漲橋廣二十餘丈,遂成大河,因名新開運河。
13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巡撫王然奉㫖重濬,自一都十五啚登雲橋起,至泥壩內戚家橋,止計三百九十丈。二都十一啚柴,公橋起至南石橋內張家浜,止計一百二十丈。二都十五啚駝子,橋起至北石橋,止計三百四十丈。三都七啚石,灰橋起至禮佛橋內謝家,浜止計一百七十丈。四都、七啚義橋起至治平寺內河港口,止計一百八十丈。又五杭橋東太平橋港,凡一百一十五丈,俱挑濬深濶。
14
宦塘河 去城西北三十五里,南接北新江漲橋河,北達奉口河,咸淳臨安志,淳祐七年旱,安撫趙與𥲅開濬。
15
奉口河 去城西北四十五里抵徳清縣界。國朝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動,給帑銀一千三百有竒,委員開濬。
16
臨平湖。 在縣東長樂鄉,往時周四十里,溉田三百餘頃,唐後湖日淤近,多廢為桑田魚池,僅存小河。謹按陳善府志曰:仁和之水,其河渠之大者有三:曰上塘,曰下塘,曰宦塘。上塘自艮山門迄長安壩,下塘自北闗迄大麻村,宦塘自髙橋迄奉口,洪流鉅浸,分為支河者無算,旁近之田,仰以給溉潤焉。下塘上塘髙下相去七八尺,以一塘為隔,上恒苦旱,下恒苦澇,故置筧閘以為蓄洩,而一郡之田皆成沃土云。
17
五里塘在艮山門外五里,舊尉司衙側 走馬塘在艮山菜市門外 謝家塘在菜市門外一里 菜市塘在菜市門外三里 土塘一在菜市門外十二里,宋殿司右軍教塲之側,一在團圍頭石塘北 月塘在艮山門外 沈家塘在縣北二十五里 宦河塘在北新橋之北,接連運河大塘,長三十六里。其西又有一塘曰西塘,袤十八里,直抵安溪。宋淳祐七年,安撫趙與𥲅修築西塘頽圯,亦加築治。 大雲寺灣塘在五都二啚
18
國朝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動 ,給帑銀四百兩,委員重修。 運河下塘自北新橋北直抵石門縣界,橫亙九十餘里,其地有三里漾,十二里,漾蘆葦水濼,無塘遮護,遂為盜藪。正統七年,通判易輗條上利害,巡撫侍郎周忱相度便宜,修築塘岸一萬三千二百七十二丈四尺,橋七十二座,水陸國朝並行,便於漕餉。劉兆麒廵撫,范承謨以是塘河路 。康熙九年,總督利濟攸闗遂酌議興工計水闕共一千三百六十三丈,每丈工料八兩,坍塌石塘共四千二百九十五丈,每丈工料四兩七錢,無石塘路共一千二百二十五丈,每丈工料五兩,約需銀四萬兩。是時,督、撫、布、按捐俸紳士,義民樂輸,委耆民施國賢董其事。厯一載築成石塘四千三百八十三丈,橋六百二十三洞,雖以工費不繼,未及竣工,然往來利渉,漕艘通行,商民稱便焉。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動給帑銀八百六十兩有竒,委知縣王廷藩、縣丞于平修築北新闗外一帶塘岸。 永和在永和鄉,當仁和、海寧二縣之間,俗謂之三里險,即白龍潭也。宋紹定己丑,邑士范武捐財以助修築,塘成,嵗無水患,邑宰范光名曰永和隄許應龍《永和隄記,運河有塘衣帶,浙水綿亘千餘里,闗提封者六州,帶主管者十縣,仁和首當其一,郵遞輦運,憧憧旁午,惟永和堤阻鼎湖、白龍潭之險,卯風湍流,夤夕鼓蕩,一有綫溜,則膏腴數百頃,瞬刻就浸,繄欲經久不擾,是豈一日一人之力哉?邑有范、任二君,倡為義役,乃悉心討究,謂土力屢潰於成也,於是率衆僦工,築以石,樁以松,迄成二百五十丈,為錢數千緡,范君為費獨當什五,董視犒賚尤詳焉,傍築道茂菴,給伏臘,俾早晏廵徼,事無遺慮,整如也。肇始於紹定己丑之春,告成於是嵗良月之望,隄成,請記顛末。
19
裏沙河堰在武林門外 上堰在小北門外 下堰在餘杭橋側雋家堰在沈塘灣,去城東北一十八里。 金家堰在臯亭鋪,去城東北二十五里湯家堰在臨平鎮西北十里 梅潭堰在臨平鎮中,舊名梅潭壩。 費仁堰在臨平鎮東二里蓮花鋪左,俗稱費兒堰。 呉家堰在臨平鎮東三里永和塘,去城東北四十五里。 施家堰在臨平鎮東四里,舊名施家壩
20
永昌壩在永昌門外,通錢塘江。明洪武二年建。 會安壩在艮山門外,洪武五年建。豬圏壩在武林門外陸家塲,洪武三年建。 徳勝壩在城東北五里夾城巷內,洪武五年建。 石灰壩在徳勝橋東 雋家壩在沈塘灣東,去城東北二十五里。 周家壩近華橋 宅前壩近北荘。 胡家壩在施家壩東五里 車前壩近餘慶橋 毛家壩。 八道壩俱近超山 諸家壩在呉下村 葉家壩在戴家橋北 范家壩薛家壩 戴家壩俱在東北區
21
徳勝閘在徳勝壩 雋堰閘在雋堰壩 臨平閘在臨平鎮三閘,俱在運河,官塘一帶潦漲河溢,皆由此洩入下塘。明天順間,知府胡濬重修。國朝康熙十年,士民郭定生等以諸閘為土豪阻塞, ,具呈督撫,令如舊開濬修築,上下塘均受其利。小林大閘在仁和縣十五都,十七都東西界間閘莫詳所始,以運河塘下髙田不與下塘河接,旱無車灌,置此蓄洩。隔塘白洋石目二筧下流,其為塘下髙田之利最溥。年久坍圯。明天順間,知府胡濬、知縣周博重建一鄉蒙利,溉田數千。 清凉閘在艮山門外臨江八啚清凉橋,國朝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 ,仁和知縣董怡,曽重修。 柳林閘在武林門外 鳳口陡門閘在縣西北,奉口 勞家陡門閘在縣西北勞家村。 唐涇陡門閘在縣西北唐涇。 小林閘一名元鎮閘,在小林。 臨平湖四閘在臨平鎮東南五里。 南陡門閘在武林門北里半 北陡門閘在武林門外二里。 潘公閘在臨平鎮東龍興橋西 娑婆閘在呉家堰東
22
雋堰西筧 李王塘筧 金家堰筧。 石目鋪筧白洋筧 馮家筧俱在運河官塘一帶 曹家渠河底石筧在臨平鎮西西,茅橋甃石於運河之下,以洩曹家渠之水,暗注於下河。以上七筧,不知建自何代,宋、元間屢修。明天順間知府胡濬相度筧門太低者,重砌令髙,其檢水閘圮者重修,令民以時啟閉。崇禎十四年,大旱,諸閘筧俱髙,不能洩水,當事議去運河底石洩水至下河,可救田數十頃,比洩水後,石縫不能合,多方彌綸,水終漏下,里人陶子昻獻䇿截運河兩邊水戽,乾以猪肝雜瓦灰搗爛合石縫,不半日而石底如故,至今猶堅固也。

水利·海寧縣》

1
縣市河 在縣城內,北通二十五里塘河,自城北拱辰水門入,東南經勝安橋,透安戍水門,會淡塘河萬厯,杭州府志,隆慶六年十月,重濬。呉遵重濬市河記:海寧縣市河者,郭內之通渠也,其源出西湖達二十五里塘河,自城北拱辰門入,東達春熙、西達、安戍二水門,舟楫往來,脈絡條惕,豈惟利商賈通貿易,而一邑之文運實闗焉。宋元迨今,日就堙塞,嘉靖己酉,縣尹、廉泉髙侯嘗一治之,未幾島夷蹂躙,中外戒嚴,盡塞諸水門,以杜奸萌,小民並縁侵竊,河遂成周行邑中,市井蕭疎,科第稀曠,民病久矣。隆慶壬申三月,廉訪少浦徐公按部至邑,諸生以請,公毅然曰:「地運之繫河渠,猶血脈之周營衛,一日閼遏,斯病矣!矧兹渠利厚且廣,而今梗之,是誠予責也」。乃下教曰:「《周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凡犯禁者執而誅罰之,兹渠之便,實由於民,茍繩以周法,則民大者流,小者刑,殆将弗堪。其議舍所罰而令各分工任事,興利除疾,固民所樂趨也。檄文月至踰數百里外,無忘昕夕,迺命丞崔穎經其北,朱廷芳理其東,典史戴中疏其西,覈驗成績,長吏以時督察之,於是縣尹良禎、余侯供命惟謹,丞若尉咸事其事,均勞祗役,善崩者甃以堅石,既固者,仍其宿址,濬深一丈四尺,廣加深十之二,余侯復捐俸新三水門,凡數閲月而竣事,居者寧宇,行者比,舟士忭民懽相與,伐石徵言為記。
2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秦嘉系重濬秦嘉系重濬市河,記市河之源,首自西湖,達於二十五里。塘河自拱辰水門入,遶城東經勝安橋,過安戌水門,西出會淡塘河。宋、元間,縣東有賦亭驛,舟楫往來。元末移驛長安,併作水驛。自此河漸堙塞,後因市房稠密,始而架閣,後漸填砌石岸,僣塞官河,城水不通。嘉靖間,令蔡完稍為開濬,經今百餘年,泥沙壅塞,地脈阻絶。今力行開濬,興復舊制,使城市之水瀠洄流遶。工始於順治十年十月,甫越月而告成。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湖州知府呉簡民開濬,自拱辰門起,至安戍門,止可通舟楫。
3
淡塘河 在縣西北二百歩,其派自錢塘來,東抵縣城壕,西則堙塞,北通運塘河。
4
二十五里塘河 自拱辰水門透西南二十五里,會於運河,而達長安壩。《宋史河渠志》:淳熙二年,兩浙漕臣趙磻老言:「長安牐至許村一帶漕河淺澁,請出錢米,發兩岸人戸出力開濬」。從之。
5
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許三禮重濬。許三禮《濬河記》:余癸丑冬,抄來牧海昌,適值河流淺涸,舟楫難施,未幾告竭,詢及里中父老,僉曰寧處省會之東,地獨髙阜,河道淺狹,旱易乾澇易溢,民間苦此甚久。乙卯冬,躬率分委,萃力鳩工,自宣徳門外開起,東至袁花,北至郭溪,止丙辰秋,又開自拱辰門起,北至長安,西至許村,止民情鼓舞,告厥成功,今積雨不灾,久旱不涸,由是溯中塘,窮六十里,河源相薛家壩址,開其壅塞,轉西安戍門外,淡塘又轉拱辰門外官河至髙家筧,竟不知瀠洄於何所?云訪之當年瓦石堰、髙家筧舊有雲洞故跡,今則移建鄭家筧下,距河底三尺,淺則存,溢則出,得達下河,繞宣徳門仍歸袁花,以見河源通塞之故,俾将來有以考述,故誌之。康熙十五年八月,記陳敱永開河丈尺碑,我寧地髙河狹,天稍亢陽,則隴畝難溉,旱魃肆虐,河底成塗。許邑侯屬黎元而告之曰:邑內頻荒,苦無蓄水,俟農隙而濬深之,先開城壕,廣二丈四尺,深一丈二尺,次及硤石塘,自附城至郭店約九里,廣二丈四尺,深一丈二尺。自郭店往,西至朱家橋又五里,廣三丈,深一丈二尺。自郭店北至斜橋,計十里,濶三丈,深一丈二尺。次濬袁花塘,至洄水橋遙二十里,仍廣二丈四尺,或三丈,深一丈二尺,徐及硤川、袁花,鎮河去汙,積復舊道,一月之內,侯自督理,天不雨雪,民皆子來不彌月,爰告厥成,迄丙辰、丁巳,兩年夏秋之交,雨暘不時而田禾豐稔,咸侯之徳也。又開新塘三條,自郭店至斜橋,自斜橋徂西至萬興橋,半屬石門縣,自郭店徂東至洄水橋,天衢坦易,其利溥哉!爰請立碑,刋定丈尺,庶後則而傚之,其利萬年矣」雍正五年,廵撫臣李衛委湖州知府呉簡民、杭防同知李飛鯤,動給邑紳陳邦彦,捐輸銀重濬,自鎮海門外弔橋起,直抵長安鎮,迤西至施家堰,仁和縣界止。
6
六十里塘河 在縣東西湖水,從仁和至海寧,繞城南而東,抵黃灣,為六十里塘。河至此,而上河之水與下河會,積漸淤塞。
7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秦嘉系開浚鹽艘,民舟往來咸利。康熙五十七年,廵撫朱軾復加開濬。
8
硤石鎮市河。 在縣東北六十里。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許三禮開濬,自宣徳門外起,至郭溪止。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湖州知府呉簡民重濬,自宣徳門外弔橋起,由郭店至北施家橋止。
9
袁花塘河 在縣東五十里。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許三禮開濬,自宣徳門外起,東至袁花。雍正七年,總督臣李衛委湖州知府呉簡民重濬,自春熙門外起,由教塲橋至東新倉港止淡塘在縣西北二百歩,宋嘉定間,築今河為沙塞,其南之半,橋道可識。 鹹塘在縣西南一里,與淡塘相對 二十五里塘在縣西北,長二十五里,由縣達長安鎮。宋紹熙九年,令陳恕募民築岸,廣三丈,髙三尺,甃以石,人號「甘棠堤」 運塘自荘婆堰北石門縣界牌起至許村,西至仁和縣界三十餘里 新江塘在縣東北十里 洛塘在縣北,長四十里 袁花塘在縣東,長六十里 新塘即備塘,在縣東,自天妃廟東抵黃山,長五十里。 六十里塘在縣東黃灣,長六十里
10
黃家堰在縣西五十里 通浦堰俗呼衝浦堰,在縣西北五里。 李六堰在縣東五里 凌家堰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莫家堰在縣西北四十七里水沒堰在郭店西二十里。 瓦石堰在縣東北里半堰,東有劉郎堰,今廢。莊婆堰在縣西北三十里。元至大間,有蔣化主建石橋於上,長四十丈,其堰開而不閉,以通太湖之水,大利於民。至正初,庸田司復置堰,設車注之具。六年,以不便民復開,後改為橋。長安舊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長安鎮。宋熙寧元年,詔杭長安堰監護使臣,以管斡河塘繫衘,常同所屬令佐巡視修固,以時啟閉」。 長安新堰在長安鎮長安,乃舟車往來南北衝要之地,舊有堰車上下船,官使不便,而商民之舟多留者。元至正七年,松江上海縣民韓日升、李克復捐財買地置堰,而於舊堰之西為壩。車船者,州判官呂呼圖克岱爾董役,有成堰旁鄰民周姓,亦以附近田三畝拓之,由是堰益増廣,至今兩為民便。
11
張飛壩 楊灣壩 上圩壩 張宅壩  葉公壩俱在西北區。 楊公壩在東南區 蔓藤壩在二十二都十三啚  南鍾壩在二十二都,四啚東屬海寧,西接桐鄉,後填塞
12
國朝順治二年,廵撫蕭起元復行修築。康熙十四年,居 民呈請修壩廵撫陳秉直委杭、嘉兩知府確勘修築。
13
長安三閘在長安鎮,相傳始於唐。宋紹聖間,鮑提刑累沙羅木為之,重置斗門,二後壊於兵火。八年,呉運使請易以石埭,紹熙二年,張提舉重修,自下閘九十餘歩至中閘又八十餘歩,至上閘蓋由杭而西,水益走下,故置閘以限之。崇寧二年,有㫖易閘旁民田以濬兩澳,環以隄上澳九十八畝,下澳百三十二畝,水多則蓄於兩澳,旱則決以注閘,入元閘,廢兩澳,為民所侵。至正十年,庸田使司汪僉事命本州達嚕噶齊丹珠爾、知州張光祖修三閘,以栢木為之,上置鐵環,遇旱則閉,水則開焉,明天順間,知府胡濬重修。 許村閘在許村莫詳所始,天順間,知府胡濬重修。 寺涇閘。 姚沈閘 范沈閘。 石家閘。 石家筧閘洪範閘。 王家筧閘明水利僉事伍因見筧筒壅塞,設此石閘,共七處。自拱辰門外運河一帶至臨平,以蓄上河之水,民甚利賴,是為伍公七閘,今閘址尚存。  沈木閘。 黄灣閘今廢
14
濮家陡門 朱家陡門 俞家陡門 馮家陡門黃仲二筧 尹千二筧 沈千六筧 鄔馬涇筧瑞谷筧 徳洋涇、筧。 朱涇筧 寺涇筧。 蔡、沈筧 姚沈筧 丁沈筧。 萬沈筧。 梁廣筧又名為國閘。 嚴太師筧。 周徐,筧 方姚筧 馮馬筧戈家筧 石家筧。 毛家筧 王家筧。 尹家筧鄭家筧 郭馬筧俱在運河塘,自北門至長安鎮,袤延二十五里。相傳昔有戚夫人,過此見河南一帶窪下,屢為水害,不能耕種。教以木板為筒,於運河之底,透出下塘,水澇則洩,旱則閉。其名曰筧,大為民便。有司設筧戸,常令按視修治。天順間,杭州知府胡濬以海寧諸堰閘塘筧嵗久圯塞,躬為督治,弛張損益,各中其度。 湯家筧在六十里塘 髙家筧。 向家筧。 蔡家筧 萬家筧。 周經筧 沈家短筧。 何八筧 朱:八三筧 起玘筧。 陸家筧 呉涇筧 惠因庄筧。 郭菴短筧以上雜筧附録富陽縣。
15
慶春河 在東門內。富陽縣,志縣壕東至觀山,西至莧浦置陡門二。宋宣和四年,縣令呉仿開。
16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朱永盛開濬東門一帶。雍正七年,總督、李衛委富陽知縣朱永齡開濬城內并北門外一帶河道,城外西北建壩閘一座,以蓄潮水,富春江。 在縣南,即浙江之上流。
17
陽陂湖 在縣北十里,周十六里六十四歩,溉田萬畝。《唐書地理志:貞觀十二年,令郝□開富陽縣志:明洪武二十六年,知縣盧仁丈量湖面計六百三十五畝,則民地科税。嗣後以湖屬官蠲免科税,民多請佃,沿隄湖為蕩,取芙蓉、菱芡以種之,瀦水畜魚。後因兵變,隄為捕魚者,所決,湖遂涸。
18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徐啟業委縣丞趙崧修築,仍得溉田,民不苦旱。二十二年,知縣錢晉錫重修濬馬翀陽陂湖堤閘,記吾里有陽陂湖者,唐貞觀間,邑令郝□所開以蓄水也,并造東西兩閘,延袤六里許,其水溉田萬餘頃,登封間邑,令李濬以水,不障則難積,乃為之築隄。貞元間,鄭杲以隄不髙則易瀉,又為之増益,馬由是嵗雖旱不為患。明初,邑令盧仁丈其中之,淤者六百餘畝,民多請佃,今所謂湖田是也,里人以害稼力爭,乃蓄水如故,嗣後數百年來,遇旱輙涸,嵗月既久,漸成汚萊,余目擊而心傷之。康熙五年,偕邵子旭如請於邑,令徐侯啟業詳憲,委邑丞趙崧勘隄之形勢而修焉,度田宅,役逺者計畝輸值,近者出工挑濬,漏者塞之,低者増之,缺者培之,余不敢憚勞,躬親勸督,不閱月而告竣,自後隄既堅固,湖水滿盈,旱不為灾,田成膏腴,時有佔為己業者,徐侯報憲,給示勒石,禁止并放水捕魚之害,今又二十年,向之塞者、増者,培者傾圯如故,東西兩閘或坍或漏,雖暫修葺,終非經久之䇿。乙丑春,余以其事達於今,令錢侯侯單騎詣湖上,周行相視,呼旁湖之父老,諭以修之之法,閘低者加之,使髙,隄狹者築之,使廣湖淺者濬之,使深佃戶出工産戶輸值,計畝不足,則設法捐助,速奏厥成,且請命近湖之老成者管攝隄閘、防盜水,遏畜踐,詳示佔佃而永禁之。時康熙乙丑孟夏記湧泉湖。 在縣西二十五里,溉田四百餘畝。小謝湖。 在縣南二十里,大江之隂,溉田二千餘畝。烏狗塘在縣北十五里臨湖村,又名無垢。明嘉靖六年,里民何□捐田一畝,塘二口銀三十兩,重修堰澳,灌田二千七百餘畝。 清慈塘在縣北十五里臨湖村 木𤓰塘在臨湖村 朱林塘在春明里,里人孫彥等修 宋家塘在縣北三十里白昇村,明洪武二十七年監生王敏等築。 施家塘在縣西十五里靈泉南山下。洪武二十六年官築。 五姑塘在麗景村,洪武二十六年官築 陽陂塘在臨湖村、呉公隄即春江隄在縣南臨江,自莧浦至觀山三百餘丈,唐登封元年,令李濬築以捍水患,貞元七年,令鄭杲又増修之,嵗久隄圮,明正統四年,知縣呉堂重築,民獲安居,感其徳,遂以名隄。陳觀《呉公隄記》:富春居杭上,流背山面,江下通錢塘,潮汐往來,上接衢、婺、睦、歙諸水㑹流,每天風悍濤,奔潰激射,號為險絶,矧自觀山起,至莧浦橋,止東西三百餘丈,適當邑城之南,其捍潮禦浪,惟築堤為可備,前代興廢,未暇究論,自唐萬嵗登封六年,縣令李濬所築者,去舊城一百歩許,迄令數百餘嵗而雨,洗風淘隄,因以壊漸逼城居為患,不小,民日以憂宣徳,乙卯,侯始來治兹邑,顧兹頽圯,慨然興懐,乃請於上官得允,㑹嵗歉未遑也。正統四年,秋榖既登,遂專力修築,經始於是年十月八日,率父老遍厯江滸,驗里分肥瘠,限以丈尺多寡,得使人平力均,於是夫匠雲集,樁石山積,復親授方畧,定立三級,下承以樁,上疊以石布,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閲月,厥工告成,上堅下固,儼若天造竣事之日,里父老子弟以侯姓易隄之名,復徵予記云 偃虹隄在縣北三十里岔口前,溪流深,國朝闊,水潦,病渉里人邵士荘築長亘里許,狀如偃虹。 ,康熙二十年故名
19
凌皓堰。 楊橫堰俱在春明里 陶溪堰。 杜公堰一名松元堰 長泉堰。 陳塘堰俱在安辰里 東泰堰即姚婆堰黃山堰。 黄鶯堰。 潭堰 松山堰。 青山堰俱在長夀里 後歩堰 大公堰。 梓堰 風溪堰。 朱壩堰。 應墓堰又名應家堰。 涌泉堰俗名滴泉堰 青山堰。 石嶺堰俱在白昇里 汪家堰。 白洋堰俱在開化里涌泉湖堰。 烏枝堰。 閘堰 大山堰。 馬山下堰今名唐山堰,俱在惠愛里右。烏枝四堰:曰烏枝、曰閘、曰大山,曰馬山下。其水一自湖南山而南流,一自臨湖村而西下遞南者,恐其奔迅而無防,則障以烏枝堰。自東者浸滛幾十里,又懼長流而不返也,故築大山馬山下二堰以遏其東奔之勢,田禾資四堰之水利者不下二千畝,惟馬山下堰最下又加以山泉,然一堤不足以捍二水。明萬厯時,知縣喻効龍督令業戸馬貴等修築馬山下堰,堅而田禾。 髙厚恙矣。 麻車堰在臨湖里。以上諸堰,皆江陽田所賴。 普濟堰溉新橋坂田二千七百餘畝,在馴雉里。開化邵嘉捐貲築邵嘉普濟堰,記富春,北郭十里,過上新橋至大坂,田將萬頃,居民耕耨其中,無深濶大溪以資灌溉,所恃築為堰焉,澇則洩旱,則蓄嵗不為灾,此普濟堰所宜築也。堰據泉塘坂東,其水一自開化,白昇南流,一自臨湖周公塢東下,水勢洶洶,頗易盈涸,溢則下田均沒,決則髙田盡槁。明嘉靖初,里民何□等捐資修砌,成小堰,享其利者百餘年,厯久圯裂,余每過此惻焉,爰集匠氏,即於小堰下流輦山,石溝澗壑為費若干緡,出自獨任而壅者,疏淺者浚,傾者層而甓,缺者甃而補,卓然以立,湛然以深,名曰普濟,蓋所溉廣也,厚凡三百尺,髙二十尺,上濶百二十尺,下濶百五十尺,猶念善始者,必期善終,更募居民,嵗時經理,置田若干畝,充工食,備補葺,於以綿嵗月而防暴漲,工既竣,父老集而環觀焉,咸謂普濟之利靡有窮也徐埭堰。 彈堰俱在馴雉里 長泉堰在祥風里。以上諸堰皆江右田所賴 武婆堰又名武溪堰 橫河堰。 店弄堰。 河塘堰。 罟山潘堰俱在麗景里 青山堰。 塔堰 大堰 戴家堰。 屠家堰。 小橫堰。 橫堰 張家堰。 石堰 裘堰 舊楊堰 路堰 月程堰潘塘堰。 甲堰。 瓦竈堰。 人盤堰。 孫魚堰東枝堰。 下路堰。 石佛堰。 上枝堰。 前溪堰俱在大源里 塘子堰。 重塘堰一里兩見。 黃毛堰俱在望仙里 謝塘堰。 閬塘堰。 西了堰。 浦裏堰。 上壩堰。 小謝胡堰。 下壩堰俱在江隂里,以上諸堰皆江隂田所賴白石堰在慶護里。 羅漢堰在感化里 橫泥堰在縣東十餘里,舊因水壊,明永樂九年,知縣王必寧建言修築。
20
笋壩在慶護里 橫溪壩在儀鳳里 臧村壩。 梅川壩 梅樣壩在棲鶴里 桑壩俗名棗壩 寺壩俱在祥鳳里 安禾壩支下壩俱在善政里 湖山砩在善政里中,約廣二里,波光蕩漾,出自天成,有灌溉之利,無疏鑿之勞,此水利之最渥者也。去湖三里有長川,湖嶺在其左,陸石坎在其右,南抵黄天宕,北至大佛山,源流浩浩,故厚築安禾支下壩以殺水勢,共溉田一千餘畝,苐安禾之壩無虞,惟支下壩久為積水所壊,明萬厯時,令喻效龍親詣本所,督令得水之民,量田出費,捐助無礙官帑,下砌以石上築以土,遂免旱澇之患。
21
徐岱閘在惠愛里 塔堰閘詳見「塔堰」。 孫浦閘在太平、望仙二里胡公閘在縣南臨江。明天順間,杭州知府胡濬置。

水利·餘杭縣》

1
南渠河 在縣南一里。
2
餘杭塘河 在縣東南三里詳見「錢塘,南上湖。 在縣南五里,塘髙一丈四尺,上下各廣二丈五尺,周迴三十二里二十八歩,與下湖相接,南下湖。 在縣西二里,塘髙一丈四尺,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五尺,周迴三十四里一百八十一歩。水經注縣後谿南大塘。陳渾立,以防水在後,漢熹平二年。《咸淳臨安志》:陳渾開湖,溉公私田一千餘頃。《唐書地理志》:寳厯中,令歸珧因陳渾故迹置,又築甬道,通西北大路,髙廣徑直百餘里,行旅無山水之患。《咸淳臨安志》:熙寧中,因水衝,激㟁漸低,紹聖中,縣令李元弼率民築増三尺州,又差捍江兵士及濠寨官助之,塘漏則以藁為箔捍護。慶厯以後,不復修治,遂致堙塞。又南湖東南嶽廟側有石櫺橋、五畝塍二處,皆陳渾遺蹟。昔湖水深低,則引兩湖之水由此入安樂鄉,其塍上下各濶丈餘,後湖堙塞,民侵湖成田,梅月連雨,必苦大浸,欲其快於流洩,於是塍與橋弗修。宣和中,知縣江袠躬訪利害,紹復前蹟。陳無玷《開湖記》:苕水發源天目經兩郡六邑以入於具區,六邑者二,當天目之麓,山隘地髙,水經三邑處,其下流水勢奔放,不可為力,餘杭界其間,襟帶山川,地勢平徹,當苕水之衝,洪流嵗常一再至,久雨或數至,倐忽瀰漫,髙處二丈許,然不三日輒平,其為患雖亟除,而難卒以禦也,故隄防之設,比他邑為重,餘杭之人,視水如寇盜,隄防如城郭旁郡,視餘杭捍蔽,如精兵所聚控扼之地也。東漢熹平中,陳公為是邑,始築南湖以為水瀦並溪者曰南下湖,環三十四里,並山者曰南上湖,環三十三里洪流,從髙赴卑,其勢悍甚得所謂石門函者,則折而滙於湖,既就寛平,其暴必殺,溪流紆餘,徐引而東湖之水洩於南渠河,河流而東,接東溪五福渠之水,以入於呉興,其派別而北者,為黄母港十二里,與苕溪㑹於其㑹,處節以石埭,曰西函溪,流方漲則閉以固東鄉之田,竢其稍落,則啟函以走渠港之潦,下田函乾水不儲,浸若旱暵,亦開函以灌溉膏腴千頃,餘無水旱,號為沃壤,衣食萬室,出賦輸公,無慮萬斛,而計其為旁利又倍蓰也。其為塘㟁,規模甚工,得周官善防之意,厯年寖逺,溪湖皆髙,堤堰傾圮,水或逆行,漂沒廬舍,西函既自疎罅,守者貪賂,竊開以度舟水,因大至官趨救,目前遽塞之以弭患,自函之塞,十嵗九潦,民日以困,土脈沮洳,殆成棄地。今大夫江公以宣和四年來臨此民,屬兵火之餘,眎民瘠甚,為之惻然,思所以振之者,徧諏耆老得溪湖利病甚詳,民以厭患於闕防,來告大夫乃以是年冬度工賦事,民歡趨之,始闕西函,次五畝塍,次縁湖之㟁、當溪之衝者,曰紫陽灘、尹家塘,次護郊之隄,曰中隔塘,次縁溪之㟁,當西函之左右者,西踰明星瀆,東接廟灣之塘,次上湖,可洩者渠河受水處,曰石櫺橋,次縁溪之㟁,當石門之左者曰閑林塘,南㟁皆全矣。凡北㟁之塘與南對修西北之外,曰五里塘,西山之橫隴當溪之衝者,曰龜邊塘,及東鄉之外,盡十四壩之塘,一皆圓治,於是決渠之岸無偏強之患,其下流逺近,與錢塘接境之田,犬牙綺錯,而塘在吾邑者,曰廟灣、曰許家壩、曰菱蕩、曰塘口、曰蜃潭、曰化灣,與其西岸石瀨、曹橋之間,十餘壩之岸,亦皆増葺,凡隄防之設西函最為鉅大。夫躬勸相撫,循之以迄役,凡函之制,堅厚精密,經始十二月甲寅,落成於明年三月己巳,其髙七仞,其厚一百三十丈,兩涯橫敞,其中開閉處小陿,從陿度,敞去相尋有半,加膚寸焉,故石之工九百九十,役庸萬有六千三百,用緡錢四十三萬皆函之氓,計畝樂輸,足用無贏,不愆於素。自餘堤防,由東塘而上,分委邑佐董之,各因其地之民,故役不勞而功並集,由廟灣而下,則因其塘長而語之,靡不聽令併力以趨。洎成如期,若五畝塍者,他時蓋為防,今不盡復,水無所趨齧,中隔塘闕,為城邑病,故今五畝塍之制,其髙下僅可隱人,其長止四百九十五尺,其北田岸漸髙屬於山足者凡五百尺,下於塍尺許皆空不築湖。水過五尺,則般塍北空處以流過六尺則般塍,以流水之留塍下止五尺溪流平,則五尺之水復自石門函還,納於溪西湖水般塍者勢緩不為東郡,及南渠河病,無玷承公命,直書其事,俾後有考。宣和五年四月朔記。萬厯杭州府志》:紹熙甲寅,畿漕黃黼重修徐安國重修南湖塘記》:紹熙五年秋八月,霖潦不止,洪發天目諸山,倐忽水髙二丈許,衝決塘岸百餘所,漂沒室屋千五百餘家,適侍御黃公黼,弭節畿漕,悼湖塘之廢,重為三州六邑之害,鋭意興復,力請於上,取棄地於馬監,發陳粟於豐儲,出錢幣於漕庫闗器用於殿司,揆時庀徒,悉募饑民,羸者以畚壯者以築日役數千人,所活甚衆,填築敗岸,幫廣舊隄,列木以捍基,編竹以簣土増髙,既隆於舊,橫敞復袤於前,環視上下兩湖數十里間,如連岡之隱起,堅壁之橫亙,邑既籍定,民可耕殖,復以溪塘環繞一邑,補治如初,獨閑林塘附湖,當溪水之衝,隨築隨隳,迺去其激水之平陸,以實敗岸之罅隙,沿舊隄幫築,其址益厚,綿五十餘丈,工以夫計二十萬四千二百二十有四錢,以緡計二萬八千二百九十有二,米以石計六千六百一十有六,經始以是年十月九日至慶元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訖事,邑令周章董工役簿呂大勲主錢榖,丞鄭昌時、徐夀卿尉胡輔之佐其事,漕屬李耆明、葉時兼護之,始終盡瘁焉。嘉靖《浙江通志》:元至正十三年,餘杭尹常野先増築南湖塘,又増築縣西官塘十八里。成化杭州府志》:明永樂二年,戸部尚書夏元吉増築濶厚,以防水患。萬厯杭州府志》:正徳十三年十二月,提督蘇杭水利河道工部郎中朱袞築南湖餘杭縣志,萬厯三十七年,重濬竪碑八座,以三官廟為東界,下鳳山為南界,鱔魚港為西界,石涼亭為北界,東嶽廟為東南界,三賢祠為東北界,荒蕩為西南界,石門橋為西北界湖,中築十字長堤,堤上蒔桑萬株,一便固隄,一便召佃,充五年一小濬,十年一大濬之需,仍於溪旁築塘二,以固隄防,湖堤內設閘二,以節崩漏,設壩二以防衝齧,四隅各設夫二,以察損壊,規制可垂久逺。戴日強濬湖築塘說:南湖為豪民肆佔,不能受水,橫潰衝決,塘隄傾坍。萬厯三十六七年間,洪水漂流時,錢塘聶公擊目慘心,慨然擘畫,申當道建議濬復南湖,鳩工經費,議論鑿鑿上疏以沒入貂翼銀四萬餘金,動四萬衆民力而湖工興築,㑹聶公行取繼雲間,楊公董其事日,強受命,來令此土,適丁,其時,乃率僚佐督部役,蚤夜經營塞者通之,淤者平之,缺者補之,坍者填之,用民之力以濬湖土,運湖之土以培湖塘。三年告成,湖身周圍三十餘里,湖塘髙四丈,濶五丈,視昔之塘三倍之,湖之設以分溪之流也,溪身平陂,惟賴南北兩岸塘隄挾持,水始安瀾,順流而下,無旁溢之患。蓋湖者溪之吐納湖不濬則溪水以無分而為害。塘者溪之闗闌,塘不築則溪水以四分而為害。北塘毀餘邑十六壩,首被之浸潰於仁和、徳清,而呉興受其害,南塘毀餘邑,靈源、章鄭諸鄉首被之,浸潰於錢塘,崇徳而嘉禾受其害,明乎三郡之利,在濬湖之深,築塘之固矣。且其沿溪兩岸,上自臨安下抵錢塘,延袤五十餘里,鱗次二十四塘中,置瀽洞斗門以備蓄洩,而瓦窑、鳳儀、月灣、响山、土橋諸塘相繼營築。今湖工告成,諸塘安堵,東南半壁,實嘉賴之,爰為圖說,以備考覽。金學曾南湖告成記:南湖漢陳渾因大禹迹為之,縱橫一萬三千七百畝,後堙塞。唐寳厯間,歸珧修之。宋崇寧末,楊時又修之,三賢皆載祀典,天目諸山之水注入南湖,其下流杭、嘉、湖三郡,受之瀦積,以緩其衝,潰暵旱時,引溉溝塍,咸被其澤。數百年來,稱東南一大利藪。嘉靖初,侍御傅公始清復,亦僅還湖八千一百六十畝。嵗戊申,水利大叅王公偕錢塘令聶君上其事,中丞髙公直指鄭公,咸以興湖為急務,相度湖勢,除髙田七百四十畝以補軍屯,以召民佃,其他盡斥為湖竪界石八座,築十字堤蒔桑,以充濬需,築塘設閘,以三十七年十一月鳩工,三十八年十二月竣役。是役也,綜理則錢塘令聶君心、湯楊君萬里、餘杭令戴君日強,分委則錢塘丞熊日忠、富陽丞鄭舜卿、餘杭尉陳時嘉,均著勞績云。
3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宋士吉於滾壩上襄,更築輔壩,廣袤髙下與滾壩等宋士吉増南湖五畝塍,輔壩記南湖上下各三十餘里,能水有所瀦,亦有所演,以節宣其流,以有五畝塍滾壩,故父老謂余言壩甚廣袤,而髙下,畫一有尺寸不可踰者,蓋壩砥洶湧於下趨,似宜髙然稍髙,則東南有徐流之利,西北受泛溢之灾矣,引洪流於上洩,似宜低然稍低,則西北獲安瀾之居,東南被衝激之害矣,乃兹壩之準也,酌其高下,量其盈縮,使水來有所瀦瀦,不至於溢去,有所流流,不至於湧,如璇璣玉衡,累黍不差,每春夏水漲時驗之良,然士吉受任以來,講求邑中水利,因見滾壩木漸以朽石,漸以圯土之勢,漸以頽,則壩之力漸以薄,徒培修之無益也,欲計萬全,其惟於滾壩、上襄更築輔壩乎?因詳請於撫臺,朱公,報可,遂督同水利官沈元斌及縣丞王家善、典史馬應舉,倡南鄉十八都民,飭財鳩工尚義者,以次樂助。是役也,經始於康熙元年十月,告成於次年夏五月,凡木石費千金,人工以萬計,竪木必深,壘石必堅,積土必厚,其廣袤髙下,一與滾壩等,滾壩既修,輔壩増築,二壩相依,百年鞏固矣,蓋南湖為分溪水,而濬滾壩為節湖水而達輔壩,又以護滾壩而増因,畧紀其始末,以貽後之盡心水利者。十年九月,廵撫范承謨酌濬南湖,委杭州知府嵇宗孟,㑹同仁、錢徳清,分土分工,本縣知縣張思齊晝夜監督開濬,閲三月告成。
4
北湖 在縣北五里,塘髙一丈,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唐書地理志:寳厯中,令歸珧開,溉田四千餘頃。
5
查湖 在縣北三十五里,溉田甚廣,塘髙一丈二尺,上廣一丈七尺,下濶二丈二尺。
6
南湖塘在縣南三里欽徳鄉文山界,自望湖亭至岳廟前,舊名尹家塘。 南湖草塘在縣南三里招徳鄉,舊名天塘。 北湖塘在縣北八里郎王界 查湖塘閑林塘在縣西,號魚行塘。 石門塘 中隔塘並在招徳鄉樓東塘號月塘灣 碧塘頭接錢塘界 和尚壩塘 東塘接寺中壩塘 聞壩塘 化灣壩塘 下湖塘 西海塘 義林壩塘 郭家壩塘 里新壩塘並在安樂鄉項家塘在縣南二里淨土寺側 塍湖塘即純湖塘,在同化鄉 謝家塘在縣西北五里郎王界。同化鄉 錢家埠塘在縣東八里碧塘頭 舖路官塘在縣東三里,招徳鄉至錢塘界。以上俱古之所有,今每年加築廣厚堤,防水患瀆塘在縣北一十里,舊名和尚壩塘。 下陡門塘在縣北十二里仙澤界,並同化鄉。 鎮前等塘在縣北一十七里 喻家塘在縣北一十八里洪髙白社塘在縣北二十里 邊溪塘在縣北二十二里,並在孝行鄉後岸塘 上母塘並在縣北二十八里 茭溪塘在縣北三十五里並長安鄉 溪西北夾塘在縣東一十里,免函界 免函塘在縣東一十五里,係西函、斗門塘。 鳳儀塘在縣東半里,苕溪南岸,自通濟橋東至錢家埠塘西門塘在縣西半里。苕溪北岸,自總舖至龜邊塘,舊名五里塘。 廟灣瓦窰塘在縣西二里,苕溪南岸自石門塘至通濟橋以上,俱明永樂二年戸部尚書夏原吉、大理少卿袁復増築,以防水患,每年加修。 新灣塘 月灣塘 响山塘土橋塘並明令戴日强修築,陳禹謨重築瓦窰塘記:萬厯三十七年,戴侯來,令邑諮訪民瘼,惟水患為最劇,蓋苕之冇南湖主蓄洩分殺,至於溪水約束,全賴塘以隄防隄防不固,患仍決裂。上年新灣塘決矣,未幾月,灣塘又決矣。瓦窰塘勢據上流,天目直瀉之水正當注射,塘勢單弱,不支衝禦,岌岌乎殆哉!於是偕邑丞、衛君暨耆老數十輩,計塘之最險者三百九十丈,次險五百一十丈,議當下用樁石以固其基,上培泥土以厚其勢,侯捐俸六十金,餘照新月二塘例,委任於衛君君固,楚人瀕於江素習治水法,慨然以堅築自任,於是擇老成精練之人以分佐之,如督工則有金標,採樁則有鄔羔、蕭橋,土工則有曹賢、蔡應文,喻森斵石則有周安文植、潘相等。至於錢糧收給,則有郜業,各殫心力以供趨赴,而侯則日往一視精心,以總覈而責成之。起於萬厯三十九年之七月,至次年十一月落成。 塘塢塘在縣北二十五里,後杳界 古城塘在縣北六十里古城界 雙清塘在縣北二十里 汼塢塘在縣北一十五里費野中嶺塘在縣北一十五里 龜邊塘俗呼龜鼈塘,在縣西一十二里盛宅界 全塢塘 丁墓塘 五里塘。 上湖壩塘苧山壩塘 沌湖壩塘並在同化鄉 鹿景塘 亭子壩塘 六景塘 仇山大壩塘並在孝行鄉 插壩塘 陶村塘壩 姚湖塘壩 係湖壩塘。 石瀨塘。 陳家壩塘 祥壩塘塍 黃湖塘並在常熟鄉。感塘 荘前壩塘。 吳山壩塘 曹村壩塘 夾堰塘 前村倉畈、壩塘並在長安鄉以上俱明洪武二十八年工部差辦事官王真等開挑瀦水
7
東郭堰在縣東三里南渠河上,後漢縣令陳渾置,堰廢已久,今呼東程為堰下。 曹村壩堰在縣北二十四里長安鄉,舊市界即曹村塘。 黃公堰在縣西北三十里孝行鄉進賢界 千秋堰在縣南二里,唐㑹昌二年,廢呉越王復置,宋咸平中又廢。景徳四年,令章得一復置,亦號新堰斗門。政和中,令孫延夀以陡門漲沙易於衝決,築土以塞之,邑人云:「縣之東南惟安樂一鄉,地勢下而田畝廣,常患天目湍水暴至,故昔人開湖以殺水勢,築塘隄以防泛溢,又於溪南岸作大陡門二千秋堰,陡門西函陡門小函二,許家壩化函陡門是也。溪水漲,則下板以防水入溪,水退壩中,水髙則啟板以洩之,旱則修千秋堰以遏溪流,令水自陡門入南渠河,以灌安樂鄉之田,自縣至錢塘界,溪流皆深濶不可為堰,獨千秋堰有灘,水淺可施,人力陡門當安樂上流,水勢亦順,今既廢陡門,則此堰亦廢」。
8
龍光斗門在縣北隅,宋紹興三年,左從事郎、餘杭縣丞章籍建 義林圍陡門。在安東鄉,免函界 西函陡門。 東橋陡門並在縣東十三里許家畈陡門在縣東十五里安樂鄉支港界。 苧山畈、上陡門、苧山畈、下陡門並在縣北十二里周化鄉仙澤界。 喻家斗門在縣西北十里長熟鄉山後界 下山陡門。 頓村陡門並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常熟鄉山前界。 黃壩陡門。 姚壩陡門並在縣東北三十里,常熟鄉黃坑界以上陡門,俱係前代建置修築,瀦泄水勢,以利田畝 黃家陡門在縣東北五里東塘界 鄭家陡門在縣北三里郎王界 寺中壩陡門在縣東北五里東塘界 班湖壩陡門在縣東八里東塘界 祥壩陡門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前界 中壩陡門。 陳家壩陡門並在縣東北二十里黃坑界。 插壩陡門。 石瀨壩陡門並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後。 天竺陡門在縣西北五里盛宅界以上陡門,俱於明洪武年間建置,以防水患。遇霪雨水漲,則下函障隔水勢,水退則啟函以泄渠港之潦。徐、沛復天竺陡門,記天竺堰陡門,不知創自何代,引苕溪水入經子河,抵蓮花橋東流,與龍光陡門合流,溉千畝,膏澤萬家,為餘邑一大榮衛龍光典守有人,疏通若故,而天竺為上流之衝,易於淤塞。自宋淳祐、厯元、泰定屢修屢湮,至明正徳間,邑侯喻公重濬,民甚利之,迄今又淤,一遇旱澇,稼穡卒痒。今年夏秋間,江公必暉以佐郡署篆屬邑,時邑庠生朱朝相、沈煥然,邑民周澄等相與陳請,謀復陡門,故道公建白郡侯。胡公既聞當道可之,召附田居民,照産出貲採石鳩工為永久計,舊陡門凡二外者,甃以石則増葺焉。內者原用瓦筒,通水故易,傾則改築石函,制如外。其經流之處,延袤數里,湮者濬,髙者剷,侵佔者清理。判部曹君子華,朱沈二生,各殫心力,恪恭乃事,始於七月中旬落成,於九月初吉,又設編役,以時啟閉,旱澇有備云。
9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張思齊捐貲改築天竺陡門,以「井」字式為八字式,以便啟閉,復開濬港,導引溪流,入溉田畝,民利賴之

水利·臨安縣》

1
錦溪 在縣南一里,流至縣東獨山潭,與南溪合流至餘杭縣,名苕溪。
2
謹按臨邑諸溪,發源於衆山,合流於苕溪,故諸溪之名,詳見山川,兹不具載,然地髙水瀉,易於涸竭,惟設塘堰以備蓄洩,時啟閉以資灌溉,定例堰開於四月,朔閉於九月朔,舟筏轉輸,必以其時,凡以為溉田之計者至矣。
3
湖塘在縣西一百五十歩。谷昌鄉古築塘塍」,作「行路」,今廢。 項家塘在縣南三里凈土寺之側 呉諸塘在縣東四里 小塘在縣北五里以上宋元時築。 夏家塘在縣東一十八里 青同灣塘 化桐塢塘。 乾陂塘並在縣西五里 後墅塘在縣西八里 孫家塢塘在縣北八里,並在國昌鄉。 東泉塘在縣北一十八里 水鞠塘在縣北一十八里蝦蟇塢塘在縣北一十八里,並在靈鳳鄉。以上俱洪武二十七年及三十年間開挑築塘患塘在南北鄉萬厯間,築塍百餘丈
4
上橫堰。 後郎堰。 湖塘堰一名湖陶堰,俱在永安鄉。 黃沙堰西華堰。 閬川堰俱在金岫鄉 洪堰。 萬庾堰一名胡家堰。 五袴堰。 竹林堰俱在衣錦鄉 乾堰。 長橋堰。 子堰。 黒龍堰。 長潭堰。 下洪堰俱在國昌鄉,自上橫堰至此,皆西鄉之堰。 戴武堰 八畝堰。 郜溪堰。 倒畈堰。 弼堰俱在金岫鄉 西溪堰。 玉溪堰。 青龍堰 青堰 大坂堰俱在辰隆鄉。 馬堰 盛家堰新堰。 弼堰。 細田堰。 江家堰。 杜堰 八畝堰俱天目鄉 新溪堰。 郎山堰。 下郎堰。 章家堰樊家堰 新堰 堂子堰。 甘棠堰。 子堰俱福興鄉 鄭堰 巫山堰 横山堰。 劉堰 上金下金堰。 俞家堰。 東山堰。 徐家堰。 蘭嶺堰魚躍堰。 金鐘堰俱衣錦鄉 黒龍堰。 筍嶺堰。 蕭條堰。 八畝堰。 上掛下掛堰 琴山堰。 積水堰 小堰。 胡家堰。 俞村堰。 白塘新堰俱靈鳳鄉郜家堰在奉東鄉 金波堰在新西鄉 蘆堰 杜堰奴堰。 泥𤓰堰。 寮堰 遼堰俱髙陸鄉 朴樹堰、楊山堰。 沃山堰。 烏潭堰。 龍口石堰 石堰龍門堰。 東荘堰。 烏獨堰。 猴山堰俱慶雲鄉。後昌堰 大石堰 上下堰 為頭堰。 猷溪堰俱髙陸鄉 麻窄堰。 楊木堰。 青山堰。 郎家堰俱慶雲鄉 廟潭堰。 九畝堰。 竹殺堰俱山川鄉 五柳堰在國昌鄉 馬堰 濟川橋堰在辰隆鄉。 鶚八堰在福興鄉桃花堰在大雲鄉。 觀家堰在慶雲鄉

水利·於潛縣》

1
浮溪 在縣西二里,源自天目山至縣郭七十里,下入桐廬縣,溉田五十三頃二十五畝。
2
紫溪 在縣南三十里,溉田四十三頃五十畝。《唐書地理志》:貞元十八年,令杜泳開又鑿渠三十里,以通舟楫。《咸淳臨安志》:深五尺,濶二丈,溪下有燕尾灘,最為險患,操舟者病焉。紹熙間,令邵文炳鑿去銛利之石,其害遂息。邵文炳《興復水利記》:潛縣崇岡複嶺,迴繚重迾,水之發於山者六十有三,源集而成溪。一曰天日之源,幽深峻極,渟為龍淵,三池釃流,自北東橫亙而少,西經白塔為東溪,其北曰眉山之源,眉山而西曰千秋之源,皆自宣城穿嶺而下,過朱村併而為西溪,三水奔湍,滙於甲子岝㟧山之麓,合流南注而為紫溪,此其大源也。餘皆止發於潛之境,其來自近旋轉,合附環邑左右,勢傾而南下,無以宿水,溪行羣山間,廣不能三十丈,或束而約,則纔數尋爾,淺灘鳴瀨,五日不雨,田未病而溪涸矣。昔人視其勢而約之以埭,導其流以溉田,葢莫推其所自後之私,其利者稍増益之,凡為大堰百四十有七所,其細流為堰者又二百二十有三所,山狹窮處,溪流不逮,亦疏鑿以為塘,然而潛之地山居其六七,窮谷之民,尺寸所必爭,無曠土平澤以廣其灌注,凡為塘一十二所而已。田事將興,勸耕於郊,視溪塘之遺跡,而申農里之教令,故大堰各立,長董率共利之人,察其決壊而増築之,相畎畝之枯潤,時其疏瀹而均注之。先後有次第髙下,有承接背約則有罰,甚則有刑小堰各從民便,使自為之,或一家得專,或衆有私約而不立之,長増視其大小,如其堰之政總之,溉六鄉十二管之田,凡四萬九千七百七十畝,有竒,非溪塘之所,及止於此地之傾側,山之重峴而不得盡其利也。文炳求之邑而考宋中興之斷簡,求之野而得開寳之遺書,熟究之而事明,叅覈之而圖具,然後隨緩急之宜,以次修復,民用樂從,咸即其舊,聨比而籍載之,為一論次,以存其槩。
3
謹按咸淳志曰:潛邑環境,皆山非澤國,比由天目、眉山、千秋嶺而發者,皆自北而南,由獲柳蘆嶺而發者,皆自西而東,由橫塘頂山而發者,皆自東而西,逶迤曲折,至縣南七里,始合而下紫溪,西與唐山合,而下至樂延乂合湖之源,下至印渚,滙於桐江,邑中所藉以為命者塘堰是也。陳善云:余稽舊蹟,●踰七十,堰幾四百,塘亦數十」。今所存幾何,叅考諸志異同不一,兹據萬厯府志採入,其舊志所載,今已不存,槩勿録。
4
元豐塘在長安鄉,宋元豐三年,於潛令崔遹開為邑,人利至今呼之為崔長官塘。慶元間,令邵文炳、重浚、邵文炳重開元豐塘,序長安之鄉,小嶺之下,有塘曰元豐,愚民盜塘而田,經界既正,不可復奪,而塘之所存,隱然成陸矣,咨訪耆老,求其故而疏闢之,取田戸百二十家之夫,以用其力,給其食用,凡三百有四闕而罷,其廣百有四丈,其深丈有五尺,水由地中,翕然泌涌,如井之有源,混混乎弗竭也,於是別為三渠,其東之深與塘底直,覆以大石,鑿方竇,廣八寸許,塘水自石竇旋轉而入於渠,其西髙可五尺餘,為第二渠,如前之制,又髙五尺,累石為門,於二渠之中,斵石為板,橫亙其下,又積石於水門之外,釃三流以注之,田植板幹以謹其閉,縱小旱則啟其中之水門而縱之,中旱則開其西,大旱則開其東,已泄而復閉,逾三日則塘復盈,宛轉無窮,視他塘為最,其水自地發,非山源之所注,老農目之以旋水,既從其竇也,旁行曲折於三流之分,又不止今所灌之田而已。夫天造地設,待人而成,百十有一年之間,堙廢者再,事之難成而易毀者,𩔖如此,不及今求以復之,則他日又將不可考矣,然猶慮其未幾而復壊也,乃申以董齊之約,擇其里之善事,而可長者凡八人,嵗一更之周而復始,疏鑿之以時閉,縱之以後先,繕補之有備,決毀之有防,條畫具在,使其守而弗失,則塘之利庶乎其無窮也。 樂平官塘在長安鄉元豐塘西,令邵文炳築治。邵文炳重築樂平官塘,序去元豐而西里許地曰樂平畈,受延湖之源而屬於大溪,最為陡峻。舊有官埭,溉並溪之田僅千畝,與所謂元豐塘者,蓋相為表裏也。山溜旁衝注埭墺奔洪,暴漲壅沙,以遏其上流,溪源亦激射,而埭乃隨壊,民力不能致經久之利,拱視而莫之救,溪涸立待安於旱,乾以倖蠲租而已,今耆老咨嗟,求以新之,於是相與講成敗之故,得利害之實,乃伐石作址,累石為髙,橫絶溪流,厚丈有六尺,長十有二丈,髙與溪岸等,列木作榥,以護其旁,使奔流不得齧,射而震撼滿其上,則平漫而駃之導,渠自埭口南東而下,渠之兩旁,又釃為輔渠,六分注均及由近而逺渠之所屬,無不沾溉。然決防之患始於蟻穴,責之長以謹,視嵗補而加勤,豈惟樂平之田恃此以無憂,上下用勸百四十七堰之規,相為不朽,則異時為政者之所當念也。 清漣上塘去元豐塘五六里,令邵文炳復興,邵文炳清漣上塘序渡,上濠溪而南,為范家塢層山之麓,細流所瀦,曰清漣塘,取其淵渟而凝碧也,轉而名清蓮,又止名為蓮,蓋傳久而失之也。塘之深丈餘,東狹而西長,南北相去畧等,周廣九十有一丈,累石而四圍之,堅髙可以衛水,山徑奔流,亦不得而衝齧也。塘之下鑿渠而深之,東流為澳,又北東而接於樂延、樂延之地,聚落延袤,別為東西村,其東專漣塘之利,其西又有上塘,亦名之以湖,漣、周、廣視清漣塘而有加焉,水自地中泉自發越與元豐塘亦畧相似,別為二渠,其一自塘之東,經北而下,其一自塘之西,循村巷,宛轉而北,又旋而復西水之所及,視東渠為頗逺,二塘與元豐塘相望隔五六里許,皆日就壅,不足為旱乾之備,而民亦無有告其上者,人情可與樂成而怠於興作,固應爾也。今雖以次興復,而雨暘時敘,嵗適登稔,竊懼民猶以為徒設而後日之不加修也,則終廢而無以獲其利,故復申其說以備告之。 容塘 徐博家前塘 皂角塘 祐塘 溫塘 徐太家前塘 浪後塘 墓後塘 余三家塘 徐五十一家前塘俱在豐國鄉景村塘在縣西三十里波亭前鄉。 中門塘在縣南二十里 清源塘在縣南五里,並在潛川前鄉 東塢塘在豐國前鄉 寺塢塘在潛川前鄉寺塢口 白蟮塢塘在潛川後鄉上豪坂 赤嶺塘在潛川後鄉赤嶺腳青塘在潛川後鄉青塘嶺。 寺塢裏塘在潛川後鄉樂平畈。 七坑漸水、坂塘在潛川後鄉七坑坂 漸水坂塘在長安前鄉七坑坂 大山坂塘在長安前鄉大山脚 桑午塘在長安前鄉桑午村。 赤山脚塘在長安前鄉,赤山腳
5
謹按,自元豐塘至清源塘,萬厯杭州府志僅載容塘中門塘二塘,餘皆不載,兹並録之,以備考覈。烏金● 黃嶺● 大塢外頭● 大塢口● 灑源● 何荘● 溪西● 觀堰俱在潛川後鄉 下鼓橋●。 羅湛灣● 何干●俱在維新前鄉 桃源●泥後● 太陽堰。 徐村● 湖潭●。 錢家●方員● 富王● 昔口● 髙婆堰俱在波亭前鄉。南山● 扶西堰。 蘭●俱在豐國後鄉 城後堰。在潛川前鄉,自烏金●至此,皆西境之●堰。 滴水● 陳干● 化干● 城門●俱在維新前鄉 趙家● 石山● 龍潭● 長干● 新廟●俱在維新後鄉 柴堰 甲子堰俱在波亭後鄉。 觀政堰。 浮溪堰。 管堰俱在豐國鄉 青山●在維新前鄉 眉山● 埂子●。 長橋●。 前流● 許村● 亭子●。 婆羅●。 陪泥●,《坎》下●》。 溪東● 鳳亭● 凌中● 溪西●凌捨●俱在維新後鄉。 洗馬● 洪橋●。 昌升●西落● 長林堰俱在嘉徳前鄉 黃沙堰。 沈堰湧堰俱在嘉徳後鄉。 泥黃堰。 筲箕堰。 巫山堰 田干堰。 鶴堰 秋堰俱在波亭後鄉 陳堰 黃山堰郭西堰俱在坊郭 正青● 浪堰 波眉堰。 梅樹堰。 烏勞堰。 西坂堰。 下盛堰。 大河堰。 小河堰俱在嘉徳後鄉。 東闗堰在嘉徳前鄉,自滴水●至此,皆北境之●堰沙堰。 亭子堰。 毆口上堰 化口堰俱在豐國前鄉。新橋● 溪西● 盛湖● 泥黃● 趙家●盈堰。 泥頭●俱在豐國後鄉 牛毛● 胡家堰髙坎堰 曹家堰。 楓樹● 雲塢堰。 羅家堰俱在豐國前鄉 泥塘● 鳩吉堰。 牛欄● 黃泥●烟口●俱在潛川前鄉。 牛塘● 甎橋●俱在潛川後鄉。 孔堰 浮堰 蔣堰 查堰 上施堰。 下施堰、余堰。 榮堰 運堰 小堰。 上徐家堰。 周家● 遷堰 烏堰 橋塢●。 郭寄堰 黃山●上充塢● 洪家塢●俱在長安前鄉。 青山●在潛川後鄉,自沙堰至此,皆東境之●堰。

水利·新城縣》

1
胡公渠。 引新堰水注之,堰去城八里,水不能達。明天順間,郡守胡濬相度,命築塔山堰,開溪導流以入濠。濠內地舊為民産,邑人袁穟首捐地十餘畝為倡,衆皆效之。遂以其地鑿渠,引水接通城河,凡五里許。負郭田,不憂旱者五千畝。民徳之,名胡公渠。崇禎辛未,近城溝濠,為居民侵塞,令許徵芳勘視,侵者復之,塞者通之,水注城隍如故。
2
國朝康熙十年,濠淤漸平,知縣張瓚重濬深浦。 去縣南二十五里,濶二十丈,深淺無度,潮水往來,溉田五十頃。
3
官塘在縣北五里城郭鄉官塘堰水溉田。有九澳。唐永淳元年開,曰東山澳,曰西山澳,曰中澳,曰朱家澳,曰亭子澳、曰丁路澳、曰袁都宅澳,曰真堰,澳曰板澳。宋慶元間,縣令劉景修重濬。元至元間,令劉弼重開。明洪武二十七年,監生楊昶重修。嘉靖間,知縣袁澤加濬。因塘塍沁泄,乃築石立閘,名袁公閘蓄水,至今為利。 裏塘在新登鄉 告山塢塘在折桂鄉 杜家塘在祥禽鄉 百丈官塘在太平鄉 母子嶺塘。 柘州塘金家塢塘 汪瀨塘以上四塘,俱在太平鄉。 中塘在廣陵鄉東周塘一作「東洲,在七賢鄉。 太師塢塘。 袁家塘惠洲塘 葉村塘以上四塘,俱在七賢鄉 長盤塘在永昌鄉古溪塘。 麻車塘俱在昌東鄉 髙塘 郎家荘塘俱在昌定鄉 蓮塘在縣南一十八里太平鄉。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差監生揚昶重修。鐵母塘 湯家荘塘俱在昌西鄉,此皆南境之塘。
4
東齊堰 白石堰。 師姑堰。 羅堰。 徐塢堰。 慕珠堰。 寺堰。 萬堰。 華堰 廟堰 蔡堰 馬堰 於堰 凌堰 仙人堰以上俱在南新鄉 石堰麻基堰。 羅堰。 長潭堰。 萬堰。 何堰。 古城堰。 施堰。 阮堰。 潘堰 桐樹嶺堰以上俱在寜善鄉駱堰。 桑堰 槎坑堰。 阮堰。 施堰。 唐湖堰。 溪西堰。 青山頭堰。 弓家堰。 下橫溪堰、潘家山下堰。 菖蒲堰 錢畈堰。 拓頭堰,天家堰。 孫澤堰。 十畝堰以上俱在廣陵鄉 煉溪堰查村堰舊名查家堰,後圯
5
國朝康熙八年,知 縣張瓚重修。 火堰 胥口堰。 金鷄堰。 袁村堰。 金慈堰。 塘裏堰。 金家堰。 橫溪堰。 碧東堰以上俱在新登鄉 木公堰。 蘭堰 施家堰。 白果堰。 馬公山下堰。 長蘭堰。 寺前堰。 馬公塘堰。 麻車頭堰。 麻車橋堰以上俱在七賢鄉 牛堰 潘堰 楊家堰。 何蘆堰。 卸堰 沙堰丁家堰。 赤松堰。 陳堰 新堰以上俱在折桂鄉。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差監生楊昶開築 後凹堰。 芝林堰一作「知臨」,洪武二十七年開築 上珠堰。 曜堰 仙人堰以上俱在南安鄉 劉公堰在縣西五里魚池山下祥禽鄉,永樂十年,知縣劉秉開築,南至紹澤,北至官塘、五里橋,溉田千餘畝 直堰在折桂鄉,自東齊堰至此,皆西境之堰。 童家堰。 黄現堰。 東洲堰俱在東洲鄉 天桂堰在天桂山下七賢鄉。明萬厯元年,侍郎方亷捐貲偕得水人戸,建築石堰一十四丈,有竒灌田數百餘畝。國朝康熙八年,知 縣張瓚重修 董公堰。 青山堰。 髙堰 汪家堰。 木倉堰。 糖餅堰。 周家堰。 塘塢堰。 何家堰以上俱在永昌鄉
6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 縣張瓚重修。 包奏堰。 新堰俱在縣北八里,唐永淳間,太師杜稜創置疏,導而注之城濠,嵗旱則均之田畝。宋慶元二年,邑令劉景修重修,水潦輒壊。元至元二十四年,縣尹劉弼視度地宜,於是編木累石,髙塍堅壩,慮春漲之湍悍洶湧,則壅其流而堰不支也,乃隆其兩旁,窪其中流,以抑其浩蕩之勢,慮水溢出噴薄,久則陷其趾而塍不固也,乃聯木為牌,置之下堰以殺其勢,堰既成而溝尚壅塞。前邑丞張世榮嘗開許村一溝,縣尹劉公召其鄉老,使之,依山鑿渠,疏通水道,一自堰下流至沙塾邊,東流入於許村,西流入於杜墓坂,一自聞家山下承田內堰,至鳳翥橋,東流入於周家埭,以至呉公埭,遂及小荘坂西流入於官塘坂,與朱家澳合,至白塔坂,遂及城下。 松溪堰。 袁家堰。 雙港堰以上俱在昌東鄉神仙堰 桐坑堰俱在昌定鄉 潘家堰在昌西鄉,自童家堰至此,皆東境之堰。 塔山堰即胡衙壩,在縣西二里。明天順間,知府胡濬因附郭田旱澇無備,委醫學訓科方鏞督理,築壩鑿溝,引水入城濠,遶城東西至南門置閘放水,由城東官溝抵鷄鳴山入溪,民甚利之。嵗久坍塌,每遇夏旱,費工累築,水不能達。且溝至袁家門,前有小溪一帶,水碓一輪,其流徑衝城南背,學宫反跳。萬厯三年,知縣溫朝祚撤去水碓,將小溪築塞,使葛水歸。一環抱學宮,查承受堰水田,派銀築壩注水入濠閘,亦移就學左放水灌溉。國朝雍正七年,署巡撫觀風整俗使蔡士𡵕委新城縣 ,知縣羅爌修築永昌、昌東、昌定、東洲、七賢五鄉,衝坍堰壩。

水利·昌化縣》

1
白獺湖。 在縣西南一里,橫亙半里許湖塘在縣東南五里。 雲老大塘在縣南十里 泥皛波塘在縣東四里 赤源西塘在縣南十五里。以上俱洪武二十九年工部差人材李榮等到縣開挑 朱源塘在縣西南十五里 梓口塘在縣東五里 泥浪在縣東南十五里。以上俱在東境
2
前村堰在縣西七十五里 楊舒堰在縣西七十三里 王村堰在縣西七十九里 自堰在縣西二十里 北郊堰在縣西十八里 巨溪堰在縣西十七里 髙梨堰在縣西十里 白山堰在縣西七里下阮堰 東堰俱在縣南十五里 雲老堰。 林村堰、祝家堰俱在縣西四十八里。 飛堰在縣西五十五里 劉家堰在縣西八十七里 嶺下堰在縣西三十六里 朱旱堰在縣西六十餘里後溪堰在縣西八十里。自前村堰至此,皆在西境。 山干堰。 朱儒堰。 禁頭堰在縣西五十五里 大陳堰在縣西六十五里。 葛干堰在縣西四十三里。 南岸堰在縣西三十八里 楊溪堰在縣西三十五里 頰口堰在縣西四十里 楊干堰。 下茆堰在縣西三十三里 朱浪堰在縣西三十里 楊堰在縣南三十里 石鵬堰在縣西三十二里 無他堰在縣西二十八里 郡干堰在縣西三十四里。 細干堰在縣西二十二里 馬篠堰在縣南五十八里、獅石堰在縣西六十里 龍塘堰在縣西六十里 楊村堰在縣西四十九里 髙頭堰。 洲頭堰在縣西四十里 老軍堰在縣西五十一里。 落子堰在縣西四十五里。 雲溪堰在縣西四十五里蜃溪堰在縣西五十八里。 峽村堰在縣南二十八里 官橋堰金村堰。 秀下堰在縣南二十六里 伽溪堰在縣南十五里河清堰在縣南二十里 塘溪堰一作「塘堰,在縣南四十二里。 杜堰在縣南四十五里。 楊溪堰。 良和堰在縣南三十二里。 角堰在縣南三十五里 住堰在縣南三十三里 潘干堰一作「潘堰」,在縣南三十六里 石堰一作「石壁堰,在縣南二十二里。 石岸堰在縣南二十里沈堰在縣南四十三里 廟堰 湍源小堰俱在縣南四十六里洪嶺堰在縣南四十八里 余村堰在縣南四十里 陳堰在縣南三十八里 黃堰自山干堰至此,皆南境之堰 六畝堰在縣西七十八里 酆茶堰在縣西八十五里 竹領堰一作「竹山」堰,在縣西九十里奥村堰在縣西十三里。 澞溪堰在縣東八里 梓口堰在縣東五里,自六畝堰而下至此,皆在北境。 石湖潭堰在縣西八里 岸堰在縣西六十二里 石壁灣堰在縣西五里
3
附戴經邦《纂修水利記》:「環昌之塘四,本來無源,因旱澇為盈涸,茍深濬而固其隄,則旱不竭而澇不溢,殊稱便易,苐灌田無幾耳,若堰則利漙而功百倍焉。如溪之西北諸堰,自酆茶、竹山獅石而下,灌田三萬餘畝,東南諸堰,則洪嶺、潘干、澞溪、石壁等處所灌亦以萬計,民生國賦,蓋其重哉?兹荷撫院軫念,移文郡縣,令甿庶修築,工成撰誌,直欲興全浙之長利也。苐昌之堰,勢有二,在山澗者,長不過十數丈,令堰長督同人戸,鑿石堅砌,使通溝洫,不時補塞,巵漏則成工易,在大川深溪者,延袤百餘丈,方累石扞泄,一遇山濤四出,奔流衝激,則飄石如蕩芥,復夷而為灘,為沙礫矣。且平時商船往來,每每折損堤築,妨農事尤甚,為民生慮者,當令有田之家,計畝出銀,幾許堰長一一書簿募工為石堰,髙若干尺,長若干丈堅固,若城塹則湍悍無虞也,不則於近堰之所,共置山一段,畜篠備築,屆春夏,令貨船便帶土石,以助修砌,則不惟農工商賈兩利俱存,且使堤不闕剪,而上田揚塵,下田龜拆之患可免矣。戴弁條列水利文,粵稽昌之水勢,皆自西來水源因之,大要則南條北條,然又各有支流,總名則曰溪,周禮謂兩山之間有川焉是也。姑以其大者言之,其西北有六:一發源於昱嶺,東過頰口,又東為巨溪。又東滙為灣水潭,南㑹於河橋,一發源於蕨箕田,經同山㑹於頰口。一自寧國縣界經百丈麓入巨溪,一自千頃山至箕山而入晩溪,一自七里洞出塌水橋,而俱入晚溪,一發源於黃花闗,逆流出長春橋而入於灣水潭。其東南有五:一發源於大明山,東過龍鬚橋、石鏡山,㑹於河橋。一過銅坑,分為沈溪,出章村而入於大溪。一過銅坑,分為貢源,以入於大溪。一過銅坑,分為良溪,而入於大溪。二條之間,雖南北分播不齊,皆合流,過小柳、大柳,經分水㑹桐江而入錢塘。然由西而東,形勢浸下,利於田則作堰六十有五,別作溝澮以引之,即周禮所謂以防止水,以遂均水。其間冇官立之長者,有私舉為首者,皆所以率工修築。然田之近溪者,旱則上流可壅,澇則下流可洩,頗為民利,乃若不成溪流者,則旱澇無可恃。昔人嘗因澤為塘者三,皆屬於官,一在朱源,一在泥皛,一在雲老,各立長以遞領之。此之謂以瀦蓄水,亦周禮遺意也。
4
浙江通志卷五十三
URN: ctp:ws89007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