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一上

《卷一上》[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古經解鉤沉》卷一止
3
長洲余蕭客撰。
4
序録》
5
前序
6
古之人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三十而五經立。故漢、晉古注入申部者,唯毛萇、王弼、杜預不兼他經。孔安國二何、郭璞則《尚書》、《公羊》、《論語》、《爾雅》外各兼一。范甯《穀梁》,外兼二鄭𤣥,《毛詩》三禮外兼五。其在一經之中,注外復有他書及總羣經而有作,若鄭𤣥《六藝論》之類,皆不與本注悉數。獨以《玉海九經》舊目,較元明刋行注本。其幸者傳不傳參半,其不幸者傳其一,不傳其二。然隋、唐三志,注者百數十家,今存者十家,為書十有三。然則其一得傳,已非不幸講疏義疏,盛於六朝。今則唐唯四人得傳,賈、孔為盛。然公彥《三禮疏》中之《禮記》,頴達《周易疏》,外之𤣥談,已不復見。其自宋明帝《周易》而下,劉焯、劉炫書《春秋以前,有録無書,復非注之可比。蓋《毛詩箋傳一經,或有二家南北舊疏,九經至無一種。當時得失,未可強同,遺事餘文,零落可憫。暇日因讀注疏,摘其所引,并李鼎祚周易集解》二十七家舊說,益以史傳、稗官、百家雜注及《太平御覽》、《冊府元龜》諸巨編所載,凡涉經義,具有成書。今所不傳,盡《玉海》而止,罔不畢取,仍注所出。其不注者,周易則出李鼎祚集解,尚書以下即出本經,注疏逺自周室,迄于唐代,凡得三十卷。其間多寡,亦微有凖繩,辭條豐蔚,則撮其精英。一二僅存,則隨條輒録,名曰古經解鉤沉。言古以別於現行刋本,言經解,不言注疏,以并包異同鉤。沉則借晉楊方五經鉤沉之名,而義不必借。昔王應麟集、鄭𤣥《周易注,兩有刋本,其集鄭𤣥《古文尚書、古文論語》,賈逵《服䖍》、《古文春秋三書秘鈔,僅有存者。傳聞華亭一士大夫家,獨有尚書,間關求借,終莫得見。今既徧檢羣籍,知於厚齋所集,縱不悉全,或當得其七八,至於十之二三,訪求補入,亦無傷焉。羣經次第,畧依經典釋文,超《孟子》於《爾雅》。前者唐、宋書目,孟子》本入丙部,《玉海》始列在九經,而釋文本《老子》、《莊子》在《爾雅》。前今謂孟莊同時,州次部居,理合相代。每條先後,則依先儒世次,不以所出之書為斷。諸書屢見,則事從其朔。盈庭聚訟,則彼我兼通。窺豹則管亦一斑集,狐則裘非一腋。與夫存者雜而觀之,扶衰絶攬,體要質當。世表微君子,匡不逮焉。
7
後序
8
已卯杪秋,蕭客從事鉤沉載寒暑易》、《尚書古注,旁搜畧徧。而《周易》五卷既削稿,其後得交朱太學文游學博思,精所藏宋、元精本,率前日所未見及所求而不得。若王應麟集、鄭𤣥《尚書注》之類,莫不畢具。傳本往還,一瓻無費。越一歲辛巳,遂下榻滋。蘭精舍丹鉛,朝夕樂不為疲。至於左目,幾成青盲,而鉤沉得信而有徵於先儒言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焉。壬午二月,目疾甚,百方自療,四月未盡復,轉入虛,損頭不得俯不得回。顧行不得,盤旋回顧,盤旋暈耳,鳴輒通夕,不止人夀。河清半須藥物尚可懼。吳祐汗青之責,同子建論文之書,要之皓首,非今日之論哉!昔蘭臺歴載二十,《漢志》弗成。西鄉受詔期月,注文精密。故知練三都者十年。研兩京以一紀,大率作輟用。兼旁雜人事,蕭客擯絶交遊五年。專力窮則腴代樵蘇愁則娛同絲竹。上慙食時期月之敏下,非兩京、三都之精然。蜜蜂以兼采為味,秋菊則落英可餐,繪事以衆色成文。濉渙則餘波未絶周易二十二家集解序上三國志注表二書所言有庶幾之合。壬午夏五扶疾繕寫八月書二十九卷,畢先以己卯十月作前序。是歲九月作後序及録并前序為序録,第一卷許慎說文目在卷末京房注《易録》,入正卷,漢魏舊章,宋、元儒者所弗屑。然司馬文正類篇》一從許氏目在卷之十五。至於録居一卷,則自陸元朗經典釋文》以後無聞焉。今之所集先儒姓氏及所撰書名,僻者近半缺而不論,則讀者茫如隨條附見,則繁而寡要,不得不別為一卷。畧述源流,非敢自命古人造作同異,飾詩、書以驚愚,買名聲于天下者也。本名《古注疏,鉤沉文游曰疏,以命名始吳陸璣。其作注下之注始劉、宋張該,不若經解》之目本。后蒼《曲臺記義》雖不同新、舊,《唐書》已相承分類,遂定今名《前序曰:古經解鉤沉》者,亦今所追改也。前序體例,今不盡同者,具出于例。欲見撰集本意,故復并存。不必櫽括繩墨,盡與本書合也。
9
10
漢人、宋人說經殊旨,鴻溝東西,大約在李唐限斷。然盧仝啖趙《春秋開棄傳之宗,王弼、何晏《易象》有空文之注,逓相祖述。宋學要亦本自西京董仲舒、東京馬融,今集散失,盡取唐前,非欲獨宗漢學,實存稽古之思。王伯厚處宋諸儒末,獨能好古《易》、《尚書》、《論語》則集鄭𤣥注《詩》,則集齊、魯、韓三家。春秋》,則集賈逵《服䖍》、今祖述其意,旁及諸經,下盡隋、唐舊注。質伯厚獨集《漢注,初心不無牴牾,要亦孔門各言《爾志》之義。
11
趙宋初葉,注疏尊為科律,渡江至元,半為諸儒集矢其間所引復是注疏唾餘大率在不論不議之列。故蕭客初稿以各經注疏》、《周易集解》所載舊注為主。後因何晏、孔頴達、李鼎祚徵引繁多,更以注疏集解未載者為主。其客主之辨諸書則每見輒録注疏》。《集解》則但備一家及《精義要言什一二而已。
12
舊注散見他經疏中,仍為盡數分摘,蓋不在本經,便與諸書無異。至陸德明《釋文》,本為經典作音,故其所載先儒諸音今不傳者,亦每人存一二則。其涉舊注注疏所未及者,擇善而從,録其強半。陸淳《春秋》三書,專為啖、趙之學。兩家之卷帙雖亡,三書之採摭畧備。《今録其折衷三《傳》,理趣明者近數十條。唯此二陸不同諸書盡録之例。
13
舊注初見,備載姓氏書名,再見以下獨載書名,此定法也。其或先儒著書,異人同名,如劉向、雷氏並有《五經要義》及諸書援引不稱作者姓氏不能定其誰何,則雖初見獨出書名,或一人數書,如賈逵於《春秋》有《左氏長經章句》、《左氏解詁》、《左氏經傳》朱墨列三家經本訓詁。其可分屬者,或從諸書指實,或從文句排比,其疑不能決。則雖屢見獨載人名,其不立書名獨稱注解及音者再見以下配姓以相別。一經之內復有姓同,則少見者稱名。如《孝經注》王肅多王獻之一見則獻之稱名。王肅稱姓孟子注》,劉熙多劉向,一見則劉向稱名,劉熙稱姓。其從諸書元引稱人稱書者,則又不以初見再見為例。每條下注所出書名,非獨則古稱先,兼欲讀者便於覆對。然一書卷帙,多或盈千,若不注出某卷,幾與不注所出書同。今自諸書兩卷以上,便為分別注出。其體自唐李匡義《資暇集》、遼僧行均《龍龕手鑑》巳見《資暇》,中卷曰《禮記》,第十八卷《開元禮第七十六龍龕注鑇字云在《中阿含經》,第五十五卷注憻字云,出《阿差末經》第三卷,故程大昌《攷古編》引《通鑑演繁露》引《通典》兩用其法。然則王應麟集鄭氏易引書注卷,蓋非獨創各經本文,一以注疏本為正。其先儒舊本,字或異同,分注經文各字之下參讀後注,便知某本作某某本,有某字無某字,至義門學士紅豆侍讀,以《唐石經》及宋槧本校補校改,塗乙頗多。夫唐石宋刋,流傳既尠,其間同異,便屬沉淪。今摘其切於學者聞見,標以異字異句脫文諸目,直書經句,不作旁注。蓋據唐宋舊刻,正有明兩雝本之誤。又此集摘句附注,初非全寫經文,老成典型,知無復改竄經字之嫌也。
14
九經注疏》,其書尚存,於體不當入集。然缺文訛字,非得兩宋精本,不可是正。如《禮記疏義門》,先生見南宋刋本,已缺落數十處,故就《傳》是樓校北宋本,經月始出。其後吳門流傳,一北,宋本朱太學,楷字孔林,比對精善。今擇《疏》中訛不可意,校缺不可文句,從朱校本,補正百數十條,不敢謂識廬山真面,庶幾為讀《禮疏》者一挹西山朝爽。
15
校補缺誤,率用宋槧。惟趙岐《孟子章指》、毛斧季扆曾見章丘李氏所藏北宋蜀大字章句本,趙氏篇敘》從此校出,而斧季手校注疏不言章,指出自蜀本。惠松崖先生亦僅從旴郡重刋。廖氏本校録非世綵堂元本,然章指舊在各章章句》之末。今本混入疏中,零落大半。前輩或疑孫宣公疏裏有疏,不知孫疏首述章指末乃覆疏初非自疏前疏。今若必俟宋本,則孫疏二十八卷之疑終無可解,故從兩家所校,急為補入。
16
蕭客少無過人之性,中復貧病相兼,三十以後,居然濩落。此集雖麄立規條,然病中塗抹,易稿再三其間,或舊註失收,或前後倒置,或本非散失,誤行採入,不能保無一二牴牾,然亦有明知其誤。如崔寔有四民月令,無《禮記月令注》,而白帖指為注《月令。穀梁》有麋信,注無庾信注,而《太平御覽》兩三處並作庾注。司馬彪有《續漢書郡國志》,無《禮記》注,而《太平寰宇記》指為注《禮記》。若此之類,憑臆改定,則恐實有其書,棄而不録,則恐貽譏掛漏,承訛襲謬,受教大方,雖非闕疑,抑亦慎言之體録。
17
《古經解姓氏書目》諸經解並是今所採入,其散失之甚無一條可見者,不濫載其
18
19
20
子夏。
21
《易傳》三卷經典釋文一 二卷《隋書》三十二。 六卷。唐㑹要七十七。
22
四卷 《文苑英華》七百六十六。案:此散失,本非張弧所偽撰。
23
詩序 《詩攷》一案:此韓詩序
24
魏文侯
25
《孝經傳》劉昭注,補《後漢書》引」。《齊民要術引》。
26
孟仲子:
27
《詩論》毛萇《詩傳》引
28
29
申公
30
魯《詩》《漢書》八十八 魯訓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31
韓嬰
32
韓詩內傳》四卷。漢書三十
33
《詩敘》《水經》注引
34
轅固
35
《齊詩》釋文一 《齊詩傳》徐天麟《西漢㑹要》二十五
36
孟喜
37
《易章句》二篇《漢書》三十 十卷釋文一 八卷《隋書》三十二
38
后蒼。
39
《齊詩》 《漢書》注三十按:蒼與轅固並為齊詩,諸書引率,不稱作者姓名。今備其目於録,仍其無姓
40
名於本條,他多倣此。
41
戴德
42
《喪服變除》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43
《喪服記》《通典》引
44
戴聖
45
《石渠禮論》四卷《隋書》三十二 禮義《通典》九十二 禮議政和
46
《五禮新儀》:十一 《禮議奏》三十八篇西漢㑹要二十六
47
歐陽高
48
尚書章句》三十一卷漢書三十釋文一
49
施讐
50
《易章句》二篇
51
淮南王安。
52
《九師》、《道訓》二篇按《漢書》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法。
53
董仲舒
54
《公羊治獄》十六篇並《漢書》三十 《春秋决事》十卷。《隋書》三十。
55
 春秋決獄白孔六《帖》二十六 《春秋斷獄》五卷玉海
56
四十
57
孔安國
58
尚書音。 《釋文》一按《釋文》注,漢人不作音,後人所託。
59
詩序》《北堂書鈔引》
60
《古文孝經傳》一卷。隋書》三十二。
61
《古論語傳釋文一
62
夏侯勝 夏侯建
63
《尚書章句》各二十九卷
64
尚書解故》二十九篇並《漢書》三十
65
京房
66
《易章句》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隋書》三十二
67
嚴彭祖
68
《嚴氏春秋》《春秋》疏引
69
顔安樂
70
《公羊嚴氏記》十一篇《漢書》三十 顔氏春秋》春秋疏》
71
尹更始 汝南人《漢書》三十 議郎《西漢㑹要》二十六穀梁章句》十五卷舊唐書四十六
72
張禹
73
《孝經安昌侯說》一篇《漢書》三十
74
劉向
75
《周易繫辭義》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76
《尚書五行傳記》十一卷漢書三十
77
《春秋說晉書引
78
《五經要義》五卷。舊唐書》四十六。
79
《孟子注》李善《文選注》引
80
許商。
81
《尚書五行傳記》一篇《漢書》三十
82
劉歆
83
《洪範五行傳》《續漢志》十三
84
《左氏章句》《漢書》三十六
85
《爾雅注》三卷釋文一。
86
馮氏
87
嚴氏春秋章句》趙明誠《金石録》十四
88
侯苞
89
《韓詩翼要》十卷。《隋書》三十二。
90
鄭興
91
《周禮解詁鄭𤣥《周禮序》
92
《春秋條例》《後漢書》三十六
93
鄭衆 建初六年,以左馮翊為大司農。八年,卒影,宋本熊方《後漢書年表》九下
94
周禮解詁》《周禮序》
95
《春秋條例》《後漢書》三十六
96
《左氏章句釋文一
97
賈徽
98
《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99
賈逵
100
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三卷並《後漢書》三十六
101
《古文尚書訓》徐天麟東漢㑹要》十二
102
周禮解詁》《周禮序》
103
《春秋三家經本訓詁》十二卷
104
《左氏長經章句》二十卷並《隋書》三十二 三十卷舊唐書十六
105
《左氏解詁》三十卷釋文一 《左氏傳義》《公羊》疏引按王應麟集
106
賈服《春秋獨紅豆齋秘抄相傳,然與古文尚書、古文、論語》皆多補治,不為厚齋原本故,今據宋。
107
元以前書採舊注於厚齋三書,獨根括原引書作注,而闕三書之目。
108
《左氏》長義三十事《後漢書》三十六,《東漢㑹要》十三。  四十事
109
110
包咸 永平五年,以左中郎將為大鴻臚。八年,卒影宋本《後漢書年表九上
111
《論語章句》何晏《論語集解序》
112
衛宏
113
古文尚書訓旨《後漢書》七十九下
114
《毛詩傳》《經典釋文引》
115
薛漢
116
《韓詩章句》二十二卷隋書三十
117
景鸞 漢伯,梓潼人。常璩華陽國志》十下。
118
《月令章句》 同上按:諸引《月令》章句》,大率皆蔡中郎書,然不著姓氏者十居六七。景鸞戴
119
顒兩家既與蔡同不傳,亦無以見諸書徵引,必無一二偶及,故備録焉。
120
周氏
121
《論語章句》《論語序》
122
樊光 京兆人中散大夫釋文一
123
《爾雅注》六卷同上。 三卷《隋書》三十二。
124
李巡 汝南人中黃門釋文一
125
爾雅注》三卷同上。
126
阮諶 侍中《隋書》三十二
127
《三禮圖》十卷張彥逺《歴代名畫記》三
128
許慎
129
《五經異義》十卷。《隋書》三十二。
130
《五經通義》《初學記》引
131
許淑 字惠卿,魏郡人。《春秋疏》一
132
《左傳注》釋文一
133
張衡
134
《周官》訓詁冊府元龜六百五
135
馬融
136
《易傳》九卷。釋文一 《注》一卷《隋書》三十二《章句》十卷舊唐書四
137
十六
138
易音釋文一
139
《尚書注》十一卷
140
《毛詩注》十卷並釋文一。 《毛詩傳》成伯璵毛詩指說
141
《喪服經傳注》一卷
142
《周禮注》十二卷。並《隋書》三十二。 《周官傳》賈公彥周禮廢興
143
禮傳同上 《禮記注東漢㑹要十二
144
三傳異同說同上 《左傳注《初學記》引
145
《孝經注東漢㑹要十二
146
《論語訓說》《論語序》
147
崔寔
148
《月令注》白孔六帖引
149
延篤
150
左氏注》釋文一
151
何休
152
《左氏膏肓》十卷
153
《穀梁廢疾》三卷。並《通志》六十三。
154
《公羊墨守》十四卷。《隋書》三十二。
155
《公羊文謚例《公羊》疏引
156
《公羊》音訓《史記索隱引》。《困學記聞》引:
157
《論語注》《後漢書》七十九下
158
劉熙
159
《孟子注》七卷。《隋書》三十二。
160
潁容。
161
《左氏》條例五萬餘言《後漢書》七十九下。 《釋例》十卷《隋書》三十
162
 七卷。新唐書五十七。
163
盧植
164
《禮記注》二十卷釋文一。 十卷《隋書》三十二 《禮記解詁》
165
東漢㑹要十二。
166
《禮記音釋文引
167
服䖍
168
《左氏傳解誼》二十一卷。《隋書》三十二。 三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169
《訓解》《世說注》上之下
170
《左氏傳音》一卷。釋文一。 《音隱》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171
《左氏膏肓釋痾》十卷《隋書》三十二 五卷舊唐書四十六。
172
《春秋成長說》九卷。《隋書》三十二。 《成長義》公羊疏》二十四 七
173
新唐書五十七
174
荀爽
175
《易傳》《後漢書》六十二 《易注》十一卷。釋文一。 《章句》十卷。舊唐
176
書四十六
177
禮傳》
178
《春秋條例》並冊府元龜六百五
179
劉表
180
《易注》十卷。釋文一。 《章句》五卷。隋書三十二。
181
宋衷
182
《易注》十卷。釋文一。
183
鄭𤣥
184
《易注》十二卷。釋文一。 九卷《隋書》三十二 十卷新唐書五十七。
185
《尚書注》九卷
186
尚書音並釋文一
187
《喪服變除》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188
《三禮圖》《魏書引
189
《三禮音》各一卷。釋文一。
190
《左傳注 文苑英華引:按世說上之下鄭,注春秋傳》未成,盡以與服䖍為服氏注。
191
《左傳音《羣經音辨引》
192
鍼左氏膏肓。 發公羊墨守。 起穀梁廢疾《後漢書》:三
193
十五
194
《六藝論》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195
駁《五經異義》《後漢書》三十五
196
《孝經》注: 同上。案:《太平寰宇記》二十三卷曰:康成徹孫所作。
197
論語注》十卷。釋文一。 九卷《隋書》三十二
198
《論語》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論語孔子弟子目録一
199
《隋書》三十二。
200
《爾雅注》《周禮》疏引
201
202
髙貴鄉公
203
《左氏音》三卷。釋文一。
204
劉楨
205
毛詩義問》十卷《隋書》三十二。 九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206
陳羣
207
《論語義說》《論語序》
208
王基
209
《毛詩駁》一卷《隋書》三十二 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210
王肅
211
《周易注》十卷 《隋書》:三十二按本傳肅不注《周易》,但撰定父朗所作《易傳》,則諸引肅注
212
本王朗易傳,然諸志一不及朗,遂同班固遺親攘美之罪,至蘇易簡文房四譜》第五卷引顧野。
213
王輿地志曰:王朗為㑹稽太守,子肅隨之郡住東齋。注《周易》,則謬誤顯然。按朗與許靖書「大男」。
214
名肅生於㑹稽,即非隨父之郡明矣。
215
《尚書注》十一卷。《隋書》三十一。 十卷釋文一
216
《毛詩注》二十卷
217
《毛詩義駁》八卷並《隋書》三十二 雜義駁。《舊唐書》四十六。
218
《毛詩問難》二卷同上。
219
《毛詩音》釋文一
220
《周禮注》十二卷
221
喪服經傳注》一卷
222
《喪服要記》一卷
223
《禮記注》三十卷並《隋書》三十二。
224
《禮記音》一卷釋文一
225
《左傳注》三十卷
226
《孝經解》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227
《論語義說》《論語序》 《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228
董遇 𢎞,農人《魏志》十三 字季直,大司農。《魏志》注十三。周易注》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229
易音釋文引
230
《左傳章句》三十卷《隋書》三十二
231
《左氏》朱、墨別異《魏志》注十三
232
周生烈。 燉煌人。《魏志》十三 姓周,生名烈。《魏志》注十三。 字文逢,本姓唐。博士侍中釋文一 字文逸《論語序疏》
233
《論語義說》《論語序》
234
《論語義例:《魏志》注十三。
235
糜信 字南山,東海人。樂平太守。 釋文一按《冊府元龜》「糜信外復出一康信」,誤「一」為「兩」。
236
《春秋說要》十卷《隋書》三十二。 《春秋要》一卷册府元龜六百五
237
《穀梁傳注》十二卷。釋文一。
238
《穀梁音釋文引
239
孫炎。 樂安人,徵秘書監不就。《魏志》:十三 字叔然,《魏志》注十三。字叔言。顔氏家訓》下。
240
《周易》例
241
春秋例》並《魏志》十三
242
《周禮》注陳祥道《禮書引》
243
《禮記注》二十九卷釋文一。 三十卷。《隋書》三十二。
244
《爾雅注》三卷釋文一。 七卷《隋書》三十二。 六卷。舊唐書四十六。
245
二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246
《爾雅音義顔氏家訓》下 《音》一卷釋文一
247
王弼
248
《論語釋疑》三卷。《隋書》三十二。
249
《論語音釋文引
250
何晏
251
《周易私記》二十卷
252
《周易講疏》十三卷 並冊府元龜六百五。按晏本傳及諸書並不載,此二書,未知。
253
王欽若所本隋書有周易私記二十卷,不注撰人,下接周易講疏十三卷,注云何妥撰,恐編冊。
254
府時誤妥為晏復,誤兩書為一人。然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晏說,而不詳書名,故備其目。
255
《論語音釋文引
256
嵇康
257
左氏音》三卷。釋文一。
258
古經解鉤沉》卷一
259
欽定四庫全書
260
古經解鉤沉》卷一下
261
長洲余蕭客撰。
262
序録下
263
264
虞翻
265
《周易注》十卷。釋文一。 九卷《隋書》三十二
266
陸績
267
周易述》十三卷。釋文一。 《注》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268
射慈。 字孝宗,彭城人。 《吳志注》十四按《孫休傳》作「射慈」,《孫奮傳》作「謝慈射」,即謝姓之改。見《廣韻》四十禡,「射」字注。
269
《喪服變除圖》五卷。《隋書》三十二。
270
姚信 字德祐,吳興人。太常卿。冊府元龜六百五。
271
《周易注》十二卷。釋文一。 十巻隋書三十二
272
薛綜
273
《述鄭氏《禮》《五宗圖》《通典》引
274
韋昭
275
《毛詩答雜問》七卷
276
《孝經解讚》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277
魯論《解》羅願《爾雅翼引》
278
徐整 文操,豫章人,太常卿釋文一。
279
《毛詩譜暢同上 《譜》三卷。《隋書》三十二。
280
281
譙周
282
喪服集圖》《通典》引
283
《論語注》十卷
284
《五經然否論》五卷並《隋書》三十二
285
向秀
286
《易義》釋文一
287
杜預
288
《喪服要集》二卷。《隋書》三十二。 《要記》北堂書鈔九十二 要集
289
《議》三巻舊唐書四十六
290
《春秋長厯《晉書》三十四
291
《春秋釋例》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292
《左傳音》三巻通志六十二
293
束晳。
294
《五經通論》冊府元龜六百五
295
衞瓘 字伯玉庾肩吾書品》 河東安邑人侍中張懐瓘書斷中。
296
《論語注》八卷。釋文一。 《集注》六巻《隋書》三十二。 十卷舊唐
297
書四十六
298
裴秀
299
《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晉書三十五
300
劉兆 字延世,濟南東平人。《晉書》九十一。
301
《春秋調人》七萬餘言同上
302
《公羊注》《文選》注引
303
京相璠。 裴秀客《隋書》三十二
304
《春秋土地名》三卷。同上。
305
盧欽 子若,范陽人。尚書僕射。《晉書》四十四。
306
公羊序《春秋》疏引
307
司馬彪。
308
《禮記》注樂史,《太平寰宇記引》
309
鄒湛
310
《周易統畧論》三巻舊唐書四十六
311
劉寔 子真,平原人。《文選注》:四十九
312
《春秋條例》十一卷。《隋書》三十二 二十卷玉海四十
313
繆播 宣則,蘭陵人。中書令《晉書》六十。論語旨序》三卷《隋書》三十二 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314
《論語音釋文引
315
楊乂 字𤣥舒,汝南人。司徒左長史。釋文一。
316
《易卦序論》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317
陳劭 字節良,東海襄賁人。陳留內史。《晉書》九十一。
318
《周禮論》釋文一 《周官論評》十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周官》:
319
禮異同評。《通志》六十四
320
楊方 字公向,髙梁太守。 《晉書》:六十八。按《冊府元龜》作「陽方」
321
五經鉤沉》十卷。《隋書》三十二。 鉤深舊唐書四十六
322
孔晁 《五經博士《隋書》三十二
323
《尚書義問》三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324
《穀梁傳指訓》五卷 《隋書》:三十二。按《隋書》、《通志》俱作孔君」,不言名而程端學《春秋》
325
《本義》十四巻引孔晁。
326
劉逵 侍中。
327
《喪服要記》二卷
328
袁凖 給事中
329
喪服經傳注》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330
《喪服傳》《通典引》
331
孫毓。 字休朗釋文一 北海人,長沙太守《毛詩指說》
332
《毛詩異同評》十卷
333
《左傳義注》十八卷並《隋書》三十二。 二十八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334
《左傳賈服異同畧》五卷《隋書》三十二
335
欒肇。 字永初,太山人,尚書郎。 釋文一史記索隱十八
336
《論語釋疑》十卷。《隋書》三十二。 《論語義》《史記索隱》十八 《論語》。
337
《新唐書》五十七
338
《論語駁》二卷。舊唐書五十六。 三卷通典六十三
339
江熙 字太和,兖州別駕。冊府元龜六百五
340
《公、穀二傳評》三卷玉海四十
341
《論語集解》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隋書》三十二
342
韓康伯
343
《易音趙汝楳《周易輯聞引》
344
黄穎 南海人,廣州儒林從事。釋文一周易注》四卷。《隋書》三十二。 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345
張軌
346
《易義》十卷崔鴻《十六國春秋》七十
347
干寳
348
《周易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349
《周易爻義》一卷。《新唐書》五十七。
350
《周易𤣥品》二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351
易音釋文
352
《周禮注》十二卷。《隋書》三十二。 十三卷。釋文一
353
《周禮音》《羣經音辨引
354
《春秋》左氏義》《晉書》八十二 《左氏函傳義》十五卷。《隋書》三十。
355
 左氏承傳義冊府元龜》六百五 《春秋義函傳十
356
六卷。《通志六十三。
357
王廙 世將,琅邪臨沂人。王敦用為荊州刺史《歴代名畫記》五
358
《周易注》三卷。《隋書》三十二。 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舊唐書四
359
十六
360
賀循。
361
《喪服要記》十卷。《隋書》三十二。
362
葛洪
363
《喪服變除》一卷
364
郭璞
365
《毛詩拾遺》一卷。並同上。
366
《爾雅音》一卷釋文一 《音義》《舊唐書》四十六 《音畧》二卷。通志
367
六十三
368
《爾雅圖讚》二卷釋文一 圖譜冊府元龜六百五
369
李軌 江、夏人祠部郎中釋文一
370
《周易音》一卷。《隋書》三十二。
371
尚書音。
372
《周禮音》一卷
373
《儀禮音》一卷
374
《禮記音》二卷並釋文一
375
左傳音》三卷。《隋書》三十二。
376
《公羊音》一卷
377
《穀梁音並釋文一
378
李充 字𢎞度,中書侍郎。《史記》索隠十八。
379
《論語集注》十卷。釋文一。 《論語釋》《隋書》三十二
380
《論語音釋文一
381
劉智
382
喪服釋疑 《通典》引按《隋志》注,梁有《喪服釋疑》二十卷,孔智撰。亡而《通典》數處並引晉劉。
383
智無孔智。
384
張璠 安定人,著作郎釋文一
385
《周易注》八卷。《隋書》三十二。 《集解》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
386
《舊唐書》四十六。
387
《周易畧論》一卷新唐書五十七
388
李顒 字長林,江夏人,本郡太守釋文一
389
《尚書集解》十一卷隋書十二 《集注》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390
《尚書新釋》二卷。《隋書》三十二
391
《尚書要畧》二卷《新唐書》五十七
392
謝沉 字行思,㑹稽山隂人。《晉書》八十二。 著作郎《毛詩指說》。
393
《尚書注》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十三卷。舊唐書四十六。
394
孔倫 字敬序,㑹稽人,廬陵太守。釋文一。
395
《喪服經傳集注》《隋書》三十二
396
徐乾 字文祚,東莞人。給事中。釋文一。
397
《穀梁傳注》十三卷。同上。
398
徐邈 《字仙民顔氏家訓》下 東莞姑幕人,驍騎將軍。《晉書》九十
399
《穀梁傳義》十卷
400
《五經音》十巻並《隋書》三十二
401
薄叔元。
402
《問穀梁義》二巻
403
范甯
404
《尚書注》十卷
405
《穀梁傳例》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406
穀梁音《羣經》音辨引
407
答薄氏穀梁駮》《穀梁疏》引
408
孫綽。
409
《論語集注》十卷。釋文一。
410
蔡謨
411
《毛詩》疑字議《初學記引》
412
《喪服譜》一巻隋書三十二
413
謝萬
414
《孝經集解》一卷同上。
415
謝道韞
416
《論語贊》藝文類聚引》
417
王愆期 字門子,河東人,散騎常侍釋文一
418
《公羊經傳注》十二卷。同上。 十三卷。《隋書》三十二。
419
范宣 字宣子,陳留人。《晉書》九十一。
420
《禮記音》二卷釋文一
421
禮論難》《晉書》九十一。
422
袁宏
423
《孝經說》邢昺《孝經序疏》
424
桓𤣥
425
《周易繫辭注》二卷
426
殷仲文
427
《孝經注》十巻並《隋書》三十二
428
429
范長生 涪陵丹輿人李雄丞相。《十六國春秋》八十。 自稱蜀顔氏家訓》下
430
《易注》十卷。釋文一。
431
北涼
432
劉昞 字彦明,燉煌人。蒙遜克酒泉,拜為秘書郎中。《十六國春秋》九十七。
433
《周易注《十六國春秋》九十三
434
435
戴顒
436
《月令章句》十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437
雷次宗。
438
《詩序義》二卷
439
《喪服經傳畧注》一巻並《隋書》三十二
440
周續之
441
《詩序義》釋文一
442
《毛詩》音 顔氏家訓引顔師古《匡謬正俗引》
443
荀柔之 潁川,潁隂人,奉朝請釋文一
444
周易繫辭注》二巻隋書三十二
445
易音冊府元龜六百六
446
荀昶 字茂祖,中書郎。冊府元龜》六百六。
447
《孝經集解》《文苑》英華七百六十六
448
何承天
449
《禮論》三百巻《隋書三十二 三百七卷。舊唐書四十六。
450
徐爰 長玉,琅邪人。大中大夫。竇蒙述書賦注》上。
451
易音:
452
毛詩音並冊府元龜六百六 音義》《毛詩指說》
453
《禮記音》二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454
任預 太尉參軍《隋書》三十二
455
《禮論條牒》十卷同上
456
崔凱
457
喪服駁《通典》引
458
《喪服難問》六卷。《隋書》三十二。
459
庾蔚之 字季隨,員外散騎常侍。冊府元龜》六百六。
460
喪服要記注》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461
《禮記義疏》孔穎達《禮記疏序》
462
賀道養 賀瑒伯祖《南史》六十二
463
《春秋序注》一卷。《隋書》三十二。
464
後魏
465
崔浩
466
《周易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467
劉芳 伯文,彭城人。侍中《魏書》五十五詩義疏》《御覽》引《詩攷引》 詩義荃《御覽引》
468
《毛詩箋音義證》十卷《北史》四十二
469
常爽: 字仕明,河內溫人《魏書》:八十四
470
《六經畧注》冊府元龜六百六
471
衛冀隆。 遼西人國子博士《魏書》七十二
472
《難杜氏春秋》六十三事同上
473
秦道靜 樂陵人《北史》四十七
474
釋衛氏《難杜》《春秋》疏引》
475
南齊
476
劉瓛 字子珪,沛國相人、彭城郡丞。《南齊書》三十九。
477
《周易乾坤義》一卷。《隋書》三十九。 九卷册府元龜六百六 周
478
易注《文選注》三十
479
《周易繫辭義疏》二卷。《新唐書》五十七。
480
《毛詩序義疏》一卷《隋書》三十二。
481
《孝經說》孝經序疏》
482
顧歡 景怡,吳興鹽官人。 《南史》七十五吳自牧夢、梁録十七 一字元平宋本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六十三
483
《周易繫辭注》《南齊書》五十四
484
王儉
485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 《隋書》:三十二,按:任昉撰。儉集序但言占,今《集記》不言喪。
486
487
丘季彬 尚書儀曹郎《隋書》三十二
488
《禮統》六卷同上
489
490
武帝
491
周易講疏》三十五卷。《隋書》三十二。
492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卷
493
《周易開題論序》十卷並舊《唐書》四十六
494
文言義梁書三
495
《易大義》二十卷。《新唐書》五十七。 二十一卷。通志六十三。
496
《易大義疑問》二十卷。《新唐書》五十七
497
易音釋文
498
《孝經義疏》十八卷。《隋書》三十二。
499
《論語音釋文引
500
簡文帝
501
《毛詩十五國風義》二十卷。《隋書》三十二。
502
元帝
503
《左傳音釋文引
504
伏曼容 公儀,平昌安丘人,臨海太守。《梁書》四十八。
505
《周易注》八卷。《隋書》三十二。
506
褚仲都 天監中,歴《五經》博士。宋本《咸淳臨安志》六十三。
507
《周易講疏》十六卷。《隋書》三十二。
508
崔靈恩 清河,武城人。桂州刺史。《梁書》四十八。
509
《毛詩集注》二十四卷毛詩指說 二十二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510
《周禮集注》四十卷。同上。 二十卷。《通志六十四。
511
《三禮義宗》四十七卷。梁書四十八。 三十卷。《南史》七十一。
512
《春秋經傳解》六卷
513
《左氏傳立義》十卷
514
春秋申先儒傳論》十卷。並《通志》六十三
515
《左氏條例》十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516
何𦙍
517
《毛詩隱義》十卷。《隋書》三十二。
518
《禮記隱義》二十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519
賀瑒 德璉,㑹稽山隂人,步兵校尉,領《五經》博士《梁書》四十八
520
《禮記新義疏》二十卷。《隋書》三十二。
521
《禮論要鈔》一百卷舊唐書四十六
522
周捨 䕶軍《隋書》三十二。 汝南人《太平廣記》二百四十六
523
《禮疑義》五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五十二卷。通志六十四。
524
皇侃 吳郡人國子助教《梁書》四十八
525
《禮記講疏》五十卷同上 四十八卷《隋書三十二。 講說
526
《南史》七十一。
527
《禮記義疏》九十九卷《隋書》三十二
528
《論語義》十卷。梁書四十八。 義疏《隋書》三十二 《論語音
529
530
《孝經義疏》三卷。《通志六十三。
531
賀述。
532
《禮統》十二卷玉海三十九
533
嚴植之。 中撫軍記室參軍册府元龜六百六
534
《孝經注》《隋書》三十二
535
536
周𢎞正 字思行,汝南安城人,尚書右僕射。陳書二十四。
537
周易講疏》十六卷。同上。
538
張譏 直言,河南武城人,國子博士陳書三十三
539
《周易義》三十卷。同上。 講疏《隋書》三十二
540
戚袞 公文,鹽官人。梁江州刺史陳大建十三年卒。宋本《咸淳臨安志》六十三。
541
《周禮音》釋文一
542
沈文阿 字國衞,吳興武康人,國子博士陳書》三十三
543
《春秋義疏》釋文一 《春秋左氏經傳義畧》二十五卷
544
隋書》三十二。 二十七巻舊唐書四六 三十巻冊府元龜六百
545
546
王元規 正範,太原晉陽人,陳尚書祠部郎、隋秦王府東閣祭酒。陳書十三。
547
《左傳音》三巻同上
548
施乾 博士冊府元龜六百六
549
《爾雅音》釋文一
550
謝嶠 國子祭酒釋文
551
《爾雅音》冊府元龜六百六
552
顧野王
553
《孟子釋孟子疏引
554
《爾雅音》釋文一
555
後周
556
沈重 字子厚,吳興武康人,露門博士。《北史》八十二。
557
《毛詩音》二卷
558
《周禮音》一卷。並同。
559
禮記音》二卷周書四十五。
560
樊深 字文深,河東猗氏人,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四十五。
561
《七經異同說》三卷同上。 《七經論》《隋書》十二
562
《七經義經畧論》并《目錄》三十一卷《周書》四十五 義綱
563
二十九卷。《隋書》三十二。 《義綱畧論并目録》三十卷
564
冊府元龜六百六 義綱畧《通志》六十三
565
衛元嵩 成,都人,賜爵持節、蜀郡公。元包經傳一。
566
《三易異同論》李江《元包經傳》注
567
熊安生 植之,長樂阜城人,露門學博士《周書》四十五。
568
《禮記義疏》三十卷《北史》八十二 四十卷。《通志六十四
569
庾信
570
《穀梁傳注》太平御覧引》
571
572
何妥 字栖鳳,西城人。國子祭酒。《北史》八十二
573
《周易講疏》十三卷。《隋書》三十二。 三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574
顧彪 仲文,餘杭人。秘書學士。宋本《咸淳臨安志》六十三。《尚書疏》二十卷。《隋書》三十二。
575
李孟悊
576
《儀禮》章疏賈公彥儀禮疏序》
577
劉焯
578
尚書正義孔頴逹尚書疏序。
579
夏侯伏朗。
580
《三禮圖》十二卷《歴代名畫記三
581
劉●
582
毛詩述義》四十卷。《隋書》三十二。 述議《北史》八十二
583
《春秋攻昧》十卷。同上。 十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584
《春秋述議》四十卷《北史》八十二。 三十七卷。舊唐書四十六
585
三十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586
《春秋規過》三卷。《新唐書》五十七。
587
《千文孝經述議》五卷。《隋書》三十二。 述義》《舊唐書》四十六
588
辛彥之 隴西人,洛州刺史。《隋書》五十七。
589
《五經》異義 《北史》八十二按《禮記疏》引《異義》一條,載張華事,《考》諸書目既無《禮記》,異義當。
590
為辛彥之書
591
魏真克 鉅鹿人邢昺《孝經序疏》
592
《孝經訓注》 同上。按新唐志有魏克已注《孝經》一卷,列在賈公彥下,未知即一人否。
593
594
江灌 字德源,陳尚書令,至武德中,為隋州司馬。歴代名畫
595
記三,按竇蒙《述書賦注上卷載江灌,字道羣,陳留人,晉侍中,中䕶軍,不言作爾雅贊,當從張彥逺為唐。
596
597
《爾雅贊》二卷名畫記
598
陸德明
599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四卷舊唐書四十六 《易疏》十五卷
600
冊府元龜六百六 二十卷。《周易啓䝉翼傳中篇。
601
孔穎達
602
《毛詩譜》胡三省《通鑑》音注引
603
魏徵
604
《周易義》六卷。通志六十三。
605
裴瑜
606
爾雅注》五卷。宋史二百二。
607
《爾雅音》芥隱筆記引
608
崔憬
609
《周易探𤣥》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610
僧一行。
611
《易纂》程㢠《周易古占法引》
612
丁公著。 蘇州人。《通鑑》二百四十一。
613
《孟子》音孫奭《孟子音義序》。 《手音》一巻宋史二百二
614
啖助
615
《春秋集傳》
616
《春秋例統並《新唐書》二百
617
《春秋集注》陸淳《春秋纂例》一
618
趙匡
619
《春秋集傳》損益同前
620
《五經辨惑說》《春秋纂例引》
621
施士丏 太學博士《韓愈集》二十四毛詩說》韓集注引
622
王隱
623
《周易要削》三卷。宋史二百二。
624
張鑑 蘇州人中書侍郎、平章事。《舊唐書》百二十五。
625
《三禮圖》十二卷。冊府元龜六百六。 九卷。《通志》六十四。
626
《孟子音義》三卷。《新唐書》五十九。
627
陸淳
628
《春秋集注》二十卷
629
韓愈
630
《論語注》十卷。並《新唐書》五十七
631
盧仝
632
《春秋摘微》四卷讀書志一。 一卷。通志六十三。
633
李瑾 試左武衛兵曹。通考》百八十二
634
《春秋指掌》十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指掌圖》宋史》二百二按通考引。
635
崇文總目:碎玉一篇,在指掌十五篇中,通志列指掌十五卷,《碎玉》一巻為兩書,誤。
636
劉軻 韶右人范攎雲、溪友議三 慕孟軻為文,故以名焉王定唐摭言》十。 字希仁,元和末進士,卒於洛州刺史。計敏夫《唐詩紀事》四十六。
637
《三傳指要》十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638
成伯璵 中山人衛湜禮記集說》卷首
639
《禮記外傳》四卷《新唐書》五十七 十卷宋史二百二
640
陸善經
641
《孟子注》七卷。新唐書》五十七
642
蘇鶚
643
周易開𤣥闗》一卷姚應績編,晁公武《讀書志》一
644
東鄉助。 朝散大夫、守江陵少尹。啓蒙翼傳》中篇。
645
《周易物象釋疑》一卷。《新唐書》五十七。
646
張轅
647
《周易啓元》《周易古占法引》,趙汝楳筮宗引。
648
李翺
649
《易銓》三卷玉海》三十六 七卷董真卿《周易㑹通》卷首。
650
陸希聲 吳人《宣和書譜》四 相昭宗計敏夫《唐詩紀事》四十八易傳》二卷《新唐書》五十七 十卷葛立方,韻語陽秋八 六卷玉海三十
651
 十三卷。宋史二百二。
652
《春秋通例》三巻新唐書》五十七
653
陳岳 吉州,廬陵人《唐摭言》十 鍾傳江西從事。《新唐書》五十七。
654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讀書志一
655
時代無考。諸史無傳,諸書目雜出於晉、宋、齊、梁之間,不明指何代,今列為無,考諸傳記或
656
有附見,姑俟續出。
657
陳銓 《喪服注》釋文
658
聶氏 《周禮》音釋文引
659
劉昌宗 《尚書音》《集韻引。 《毛詩》音匡謬正俗引》。 周禮》音一。
660
卷 《儀禮音》一卷 《禮記音》五卷並釋文一 《左傳音
661
集韻引。
662
姚規 《周易注》七卷
663
崔覲 《周易注》十三卷 《周易統例》十卷傅氏。 《周易注》十三卷。並《隋書》三十二。 十四巻啓䝉、翼傳中篇盧氏 《周易注》十卷
664
舒援 《毛詩義疏》二十巻
665
謝氏 《禮記音義隱》一卷
666
雷氏 《五經要義》五卷
667
邯鄲綽 《五經析疑》二十八卷並《隋書》三十二 三十卷舊唐書四
668
十七
669
綦母邃 《孟子注》九卷隋書三十二蘇寛。 《春秋義疏《春秋義序》
670
閔因。 公羊序
671
戴宏 《公羊序》並《公羊》疏引
672
梁氏 《喪服集說》《通典引》
673
王愷冲 《周易注》十卷
674
賀述。 《禮統》十三卷並舊唐書四十六梁正 《三禮圖》聶崇義三《禮圖引》韋輝光 《毛詩問《御覽引》
675
鄭氏 《月令箋》山堂考索續集引》
676
姓氏無考。
677
詩傳》 《荀子引》 褚少孫補《史記引》《韓詩外傳》引《說苑》引: 論衡引 易大傳 《漢書》引案所引文非《繫辭》《魯詩說》二十八卷《漢書》三十
678
《禮服傳》
679
《喪服文傳》並《白虎通引》
680
《魯詩傳》 何休公羊解詁引文選注引吳仁傑兩漢刋誤補遺引。 《月令》篇名
681
《月令記》並蔡邕集引
682
尚書詁訓。虞翻。疏引見《吳志注。
683
《穀梁序》常璩,《華陽國志》引
684
《春秋》古地《水經注》引
685
《春秋穀梁說》盧辯《大戴禮注》引
686
舍人《爾雅注》二巻 漢武帝時,待詔釋文一《尚書內傳》《北堂書鈔》引
687
《論語隱義注》三巻
688
《禮記音義隱》七巻並《隋書》三十二喪服條例》《禮記》疏引
689
《五經釋例》《藝文類聚引》
690
《齊詩內傳》《漢書》注引
691
《毛詩草蟲經》 初學記引蔡卞毛詩名物解引埤雅引 春秋地名《初學記》引
692
《春秋井田記》: 《後漢書注引史繩祖學齋佔畢引》《春秋文義》: 《通典》引《政和五禮《新儀》引。《禮記傳》《通典引》
693
春秋大傳》余知古渚宮舊事引
694
《毛詩》題綱。
695
《毛詩義注》:
696
五經義
697
《五經析疑駁》。
698
《論語》隱義並御覽引》
699
《爾雅注》行均龍龕手鑑引
700
書名無考。
701
賈誼 文瑩《湘山野錄引》江少虞《皇宋事實類苑引》 服䖍 釋文引《湘山野録》引 延篤 蔡景君 侯果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莊氏周《易》疏《引》 劉知幾王元亮《唐律疏議》注引以上易 《劉蕡薛季宣《尚書古文訓引》書 張敷 鄭坤 劉氏 南公並《禮記》疏引《禮記》。 彭汪 《春秋正義》引案:《正義》引作「仲博」,考《釋文》蓋「汪」字。《左氏》。 董仲舒釋文引 戴氏《公羊》疏《引》《公羊》 劉向釋文引 繆協《論語》疏引 范甯 《釋文引》案晁公武《讀書後志》一巻,曰皇侃《論語疏》,引范甯說,則《隋志》范廙《論語別義》十巻,或是范甯之誤。 顔延之《論語》疏引 梁武帝 《釋文引》李匡義《資暇集》引。《論語》。 目
702
鉤沉一。序錄       一下序録下
703
《周易》       二下周《易》下
704
尚書上      四尚書中
705
尚書下      六毛詩上
706
毛詩》下      八《周禮》
707
《儀禮》上      十《儀禮》下
708
十一《禮記》一     十二《禮記》二
709
十三《禮記》三     十四《禮記》四
710
十五《左傳》一     十六左傳二
711
十七左傳三     十八左傳四
712
十九左傳五     二十《左傳六
713
二十一左傳七    二十一下左傳七下
714
二十二《公羊》     二十三穀梁
715
二十四孝《經》     二十五《論語》
716
二十六孟子上    二十七孟子下
717
二十八爾雅》上    二十九《爾雅》中
718
三十《爾雅》下
719
古經解鉤沉》卷一
URN: ctp:ws90531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