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一

《卷十一》[View] [Edit] [History]

五星凌犯》

1
乾化二年五月壬戌夜,熒惑犯心大星,去心四度,順行。司天奏:「大星為帝王之星,宜乎修德以答天譴。」其年六月五日,太祖崩。
2
貞明四年十二月癸亥鎮星文昌上將。天祐十五年也。是日與唐兵大戰於胡柳坡,唐幽州節度使周德威歿於陣。
3
後唐同光三年九月己亥熒惑在江東犯第一星。是年,天下大水。
4
長興四年八月己未夜,五鼓三籌,熒惑近天高星,歲星近司怪星,太白軒轅大星。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明宗崩。
5
清泰三年五月丙申夜,熒惑歲星相犯于軒轅,又犯大星。其年,降制除晉高祖為鄆州節度使,晉祖不受詔。
6
開運元年十月壬戌夜,熒惑犯哭星。司天監趙延義奏:「玄枵鬼方,陰之所治,司命哭位,生乎熒火,猛而代,其徵也急,齊地將有覆破象,多伏法而死者。」其年十二月,青州叛帥楊光遠子承勛斬其同謀逆人邱濤等,以城降。光遠尋亦被誅。
7
乾祐二年十一月辛亥夜,鎮星始出太微之左掖門。戊辰歲八月己丑鎮星太微垣,犯上將、左右執法、內屏謁者,句已往來,凡四百四十三日,方出左掖。
8
顯德六年六月十八日熒惑與心大星合度,光芒相射。其月十九日世宗崩。先,熒惑句已於房、心間,凡數月,至上臨崩之前一夕,與心大星合度。是夜順行。

星聚》

1
後唐同光二年八月甲申歲星熒惑合,在翼十四度。
2
天成三年九月庚辰鎮星歲星合於箕,辛巳太白熒惑合於軫。
3
天福三年四月癸巳夜,五鼓三點後,太白鎮星合。太白鎮星北一寸,光芒相接。鎮星在婁宿二度,順行黃道內一度。太白在婁宿二度,順行黃道內一度。宿度在徐、魯之分,日辰在荊、楚之分。
4
天福十二年六月鎮星太白歲星熒惑聚於張宿占云:「有帝王興於周者。」漢高祖起義兵,自平陽趨洛以應之。及隱帝將嗣位,又封周王。暨周太祖登位,以姬姓之後,復繼宗周,天人之符,乃有所屬。

流星》

1
乾化元年十一月甲辰夜,東方有流星如數升器,自畢宿口曳光三丈餘,有聲如雷。
2
後唐同光三年六月庚寅夜一鼓,西南有流星,約七十餘,皆有尾迹,西南流。其年七月,貞簡皇太后崩。
3
長興二年九月丙戌夜二鼓初,東北方有小星,流入北斗魁滅。至五鼓初,西北方次北有流星,狀如半升器,前小後大,速流入奎滅。尾迹凝天,屈曲如雲而散,光明燭地。又東北有流星如大桃,出下台星,向西北速流,至斗柄第三星旁滅。五鼓後至明,中天及四方有小流星百餘,流注交橫。
4
清泰元年九月辛丑夜五鼓初,有大星如五斗器,西南流,尾迹長數丈,色赤,移時盤屈如龍形,蹙縮如二鏵,相鬭而散。又一星稍小,東流,有尾迹凝成白氣,食頃方散。
5
天福三年三月壬申夜四鼓後,東方有大流星,狀如三升器,其色白,尾迹長二尺餘,屈曲流出河鼓星東三尺,東流丈餘滅。
6
顯德三年正月癸亥五鼓後,有大星出南斗傃,東北流丈餘滅。

山摧》

1
後唐長興三年七月,夔州奏,赤甲山崩。

水溢》

1
開平四年十月,青、宋、冀、亳水,詔令本州以省倉粟、麥等賑貸。
2
後唐同光二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今年秋,天下州府多有水災,百姓所納秋稅,請特放加耗。」從之。
3
三年六月九月,大雨,江、河決,壞民田。七月,洛水泛漲,壞天津橋,漂近河廬舍,艤舟為渡,覆沒者日有之。鄴都奏:「御河漲,於石灰窰口開故河道,以分水勢。」鞏縣河決,沖注廒倉。八月敕:「如聞天津橋未通往來,百官以舟船濟渡,因茲傾覆,兼踣泥塗。自今文武百官,可三日一趋朝,宰臣即每日中書視事。」
4
四年正月敕:「自京以東,幅員千里,水潦為沴,流亡漸多。宜自今月三日後,避正殿,減膳,徹樂,省費,以答天譴。應去年經水决處鄉村,有不逮及逃移人戶差科,夏秋兩稅及諸折料,委逐處長吏切加點檢,並與放免,仍一年內不得雜差遣。應在京及諸縣,有停貯斛斗,並令減價出糶,以濟公私。如不遵守,仰具奏聞。」
5
長興三年七月,諸州大水,宋、亳、潁尤甚。宰臣奏曰:「今秋宋州管界,水灾最甚,人戶流亡,粟價暴貴。臣等商量,請於本州出斛斗,依時估出糶,以救貧民。兼大水之後,頗少宿麥,窮民不辦種子,亦望本州據人戶等第,支借麥種,自十石至三石,候來年收麥,據原數却令送納。」從之。
6
清泰元年九月,連雨害稼。詔曰:「久雨不止,禮有祈禳,禜都城門三日不止,仍祈山川,告宗廟社稷。宜令太子賓客李延範等禜諸城門,太常卿李懌等告宗廟社稷。」
7
天福四年七月,西京大水,伊、洛、瀍、澗皆溢,壞天津橋。八月,河決博平,甘陵大水。
8
六年九月,河決於滑、邢,一溉東流。居民登丘冢,為水所隔,詔所在發舟船以救之。兖州、濮州界皆為水所漂溺,命鴻臚少卿魏玭、將作少監霍廷讓、右領衛將軍安璿、右驍騎將軍田畯,于滑、濮、澶、鄆四州,檢河水所害稼,并撫問遭水百姓。兖州又奏:「河水東流,闊七十里,水勢南流入沓河及揚州河。」至七年三月,命宋州節度使安彥威率丁夫塞之。河平,建碑立廟於河決之所。
9
七年四月,詔曰:「近年已來,大河頻決,漂蕩戶口,妨廢農桑,言念蒸民,用茲凋弊。凡居牧守,皆委山、河,既在封圻,所宜專切。今後宜令沿河廣晉府、開封府尹,逐處觀察防禦使、刺史等,並兼河堤使名額,任便差選職員,分擘勾當。有堤堰怯薄、水勢沖注處,預先計整,不得臨時失於防護。
10
開運元年六月,黃河、洛河泛溢,壞堤堰,鄭州原武滎澤縣界河決。
11
廣順二年七月,暴風雨,京師水深二尺,壞墻屋不可勝計。諸州皆奏大雨,所在河渠泛溢害稼。
12
三年六月,諸州大水。襄州漢江泛溢,壞羊馬城,大城城內水深一丈五尺,倉庫漂盡,居人溺者甚衆。

火》

1
後唐天成四年十一月,汝州火,燒羽林軍營五百餘間。先是,司天奏:「熒惑入羽林,請京師備火。」至是應之。
2
長興二年四月,汴州封禪寺門上忽有火起,延燒近寺廬舍,相次黎福縣亦火。
3
三年十二月,懷州軍營內三處火光自起,人至即滅,不焚廬舍。
4
天福三年十一月,襄州奏,火焚居民千餘家。
5
顯德五年四月,吴越王錢弘俶奏:「十日夜,杭州火,焚燒府署殆盡。」上命中使齎詔恤問。

蝗》

1
開平元年六月,許、陳、汝、蔡、潁五州蝝生,有野禽羣飛蔽空,食之皆盡。
2
後唐同光三年九月,鎮州奏飛蝗害稼。
3
天福七年四月,山東、河南、關西諸郡蝗害稼。至八年四月,天下諸道州飛蝗害稼,食草木葉皆盡。詔州縣長吏捕蝗。華州節度使楊彥珣、雍州節度使趙榮命百姓捕蝗一斗,以祿粟一斗賞之。時蝗、旱相繼,人民流遷,飢者盈路,關西餓莩尤甚,死者十有七八。朝廷以軍食不充,分命使臣諸道括借粟麥,晉氏自此衰矣。
4
乾祐元年七月,青、鄆、襄、齊、濮、沂、密、邢、曹皆言蝝生。開封府奏,陽武雍丘、襄邑等縣蝗。開封尹侯益遣人以酒肴致祭,尋為鸜鵒食之皆盡。敕禁羅弋鸜鵒,以其有吞蝗之異也。
5
二年五月,博州奏,有蝝生,化為蝶飛去。宋州奏,蝗一夕抱草而死。差官祭之,復命尚書吏部侍郎段希堯祭東岳,太府卿劉皥祭中岳,皆慮蝗螟故也。

木氷》

1
天福十二年十一月二日旦,天大昏霧,木有冰。至十一日,霜露著草皆為冰。時魏府杜重威叛命,車駕親征,駐蹕城下。其月二十七日,杜重威乞降。至來年正月二十七日高祖崩。
2
廣順三年十一月一日,雨木冰。其月,命宰臣馮道奉迎太廟神主赴東京新廟。是日上親迎神主于西郊。至來年正月十七日,太祖崩。

雜灾變》

1
後唐同光三年九月丁未夜,徧天陰雲,北方有聲如雷,雉皆雊,俗呼曰「天狗墜」。
2
天成二年二月己酉,日中有黑氣,狀如雞卵。其年十二月壬辰酉時,西南方有赤氣如火焰,約二千里。占者云:「不出二年,其下當有大兵。」
3
應順元年四月九日,白虹貫日。是日,愍帝遇弑于衛州。
4
清泰元年十月辛未巳時,有雉金色,自南飛入中書,止于政事堂屋脊上,吏驅之不去。良久北飛,于民家得之。其月,僕射、平章事李愚罷相,守本官吏部尚書;劉昫罷相,守右僕射。
5
三年三月,有蛇鼠鬭于獅子門外,鼠殺蛇。其年,晉高祖起義兵于太原。
6
天福二年正月二日夜初,北方有赤氣,西至戌亥地,東北至丑地,南北闊三丈余,狀如火光,赤氣內見紫微宮及北斗諸星。至三點後,內有白氣數條,次行至西,夜半子時方散。開運元年正月乙未,大霧中有白虹相偶。占者云:「海淫所興,其將有戰。」時車駕在澶州,與契丹相守。
7
其年七月一日,改元開運,是夜大雷雨,明德門內井有石槽,槽有龍首,其夕漂流十數步而龍首斷焉。占者云:「石,國姓也,而龍首斷焉,大不吉之象。」晉祚果絶于開運。
8
開運二年正月,東京封邱門外石壕內,有文若大樹花葉芬敷之狀,相連數十株,宛若圖畫。唐景福中,盧彦威鎮滄州,壕水如此,時有高尼辭州人曰:「時將不安,宜速避之。」至光化元年,果為幽州劉仁恭所陷。
9
乾祐元年三月,中書廚釜鳴者七。是月中書侍郎平章事罷免,勒歸私第。
10
三年正月,有狐出明德門樓,獲之。比常狐毛長,腹別有二足。其年閏五月癸巳,京師西北風暴雨,至戴婁門外,壞營舍瓦木,吹鄭門門扉起十餘步落,拔大樹數十,震死者六七人,平地水深尺餘。其年十一月,帝與左右郭永明等同謀大臣楊邠、王章、史宏肇等,至其月二十二日隱帝遇害。
11
廣順三年六月,河南、河北諸州,旬日無鳥,既而聚澤、潞之間山谷中,集于林木,壓折樹枝。是年,人疾疫者甚衆,至顯德元年,河東劉崇為周師所敗,伏屍流血,故先萌其兆。
12
顯德元年三月,潞州高平縣有鵲巢于縣郭之南平地,巢中七八雛。
13
六年二月癸巳,有一人敝衣冠,闌入中書,升政事堂。吏叱之曰:「爾何人,據牀而坐?何人遣爾至此?」其人曰:「宋州官家教我來此。」吏具其事白于宰臣,宰臣密令遣之,尋不知所適。其年六月十九日世宗崩。明年正月四日,大宋受命。其年六月辛卯辰巳間,京師天地晦冥,澍雨驟降,雨中有腥氣。是日世宗崩。

雜録》

1
後唐同光二年九月,司天奏,請禁天下造私歷者。從之。
2
廣順三年八月敕:「自今後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讖記、七曜歷、太乙雷公式法等,私家不得有及衷私傳習,有者並須焚毀。司天臺、翰林院本司職員,不得以前代所禁文書,出外借人傳寫。其諸時日、五行、占筮之書不在禁限。每年歷日,須候本司再算造奏定,方得雕印,本司不得衷私示外,如違准律科罪。」
3
顯德三年八月敕:「應諸色陰陽占卜書,宜令司天臺、翰林院集官詳定。其書如是曾經前代聖賢行用、合正道者,只可存留;其有淺近妖妄不依典據者,並可毀廢。」

功臣》

1
開平三年十月,詔曰:「太保韓建,每月旦、十五日入閣稱賀,即令赴朝參,餘時勿用入見。」示優禮也。
2
乾化元年正月敕:「許昌雄鎮,太保韓建,朕用之布政,民耕盜止,久居其位,庶可勝殘矣。宜令中書門下不計年月,勿議替移。」
3
後唐同光三年八月內詔:「冊吳越王錢鏐,其印宜以『吳越國王之印』為文,仍令所司以金鑄造。」示異禮也。
4
天成四年六月敕:「故平盧軍節度使霍彥威,勲名顯著,宅兆已營,爰遵定諡之規,俾議送終之制,宜以三公禮葬。」
5
長興二年四月詔曰:「周崇呂望,有尚父之稱;漢重蕭何,有不名之禮。錢鏐冠公侯之位,疏吳越之封,宜示異恩,俾當縟禮。其錢鏐宜賜不名。」其年六月,以唐文正公魏徵八代孫韶為涇州安定縣主簿。
6
天福二年七月,以唐忠武公李晟五代孫艥為將仕郎、耀州司戶參軍。

封建》

1
開平元年四月,封湖南節度使馬殷楚王五月,封河南尹張全義魏王兩浙節度使錢鏐吳越王;皇兄全昱為廣王,依舊守太師致仕;皇從子友謙為冀王,友諒為衡王,友能惠王,友誨為邵王
2
二年正月,追封皇從子友寧為安王,友倫為密王五月,封滄州節度使劉守文為大彭郡王幽州節度使劉守光河間郡王許州節度使馮行襲為長樂郡王。
3
三年二月,進封靈武節度使韓遜潁川郡王四月,進封易定節度使王處直為北平王福建節度使王審知為閩王,廣州節度使劉隱南平王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大彭郡王山南東道節度使楊師厚弘農郡王追封故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晉王七月,進封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燕王
4
四年四月,進封廣州節度使劉隱南海王。追封皇兄存為朗王。六月,追封皇伯義方為潁王,皇叔義譚為韶王
5
乾化元年五月,進封延州節度使高萬興渤海郡王
6
二年二月,追封故魏博節度使羅弘敬為趙王
7
後唐同光元年十一月,進封延州節度使高萬興平王
8
二年二月,改封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張全義齊王三月,進封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南平王四月,封夏州節度使李仁福朔方王
9
天成二年五月,封福建節度使王延鈞琅琊王六月,封湖南節度使馬殷楚國王
10
三年七月,追封僞蜀主王衍順正公,以諸侯禮葬。進封福建節度使王延鈞閩王
11
長興四年二月,封東、西兩川節度使孟知祥蜀王五月,封皇從子從溫兗王從璋洋王從敏涇王。追封故夏州節度使李仁福虢王七月,進封兩浙節度使錢元瓘吳王
12
應順元年正月,封荊南節度使高從誨南平王湖南節度使馬希範楚王。進封兩浙節度使錢元瓘吳越王
13
清泰元年六月,封幽州節度使趙德均為北平王青州節度使房知温為東平王七月,封鳳翔節度使李從曮西平王
14
天福元年十二月,追封故東丹王李贊華為燕王
15
二年五月,封魏博節度使范延光為臨清王青州節度使王建立臨淄王,封鳳翔節度使李從曮岐王十一月,進封兩浙節度使錢元瓘吳越國王。追封故昭義節度使李嗣昭韓王
16
三年四月,進封鳳翔節度使李從曮秦王青州節度使王建立東平王九月,改封鄆州節度使范延光為高平郡王
17
五年三月,進封昭義節度使王建立韓王九月,進封青州節度使楊光遠為東平王十一月,進封福建節度使王延羲為閩國王。
18
六年十二月,封兩浙節度使錢弘佐吳越國王
19
七年正月,追封皇弟敬德為福王,敬殷為通王
20
八年三月,進封淄青節度使楊光遠為壽王
21
天福十二年七月,封湖南節度使馬希廣為楚王十月,封魏博節度使高行周鄴王七月,追封故韓王王建立秦王
22
乾祐元年八月,封兩浙節度使錢弘俶為嗣吳越國王二年十一月,封兩浙節度使錢弘俶母吳氏為順德夫人。封贈之制,婦人有國邑之號,死乃有諡。近梁朝賜張全義妻儲氏為賢懿夫人,又改莊惠,蓋當時特恩,非舊典也。
23
三年十二月,追封故順德太夫人吳氏為恭懿夫人。
24
廣順元年正月,進封鄆州節度使高行周齊王,封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南陽王淄青節度使符彦卿為淮陽王夏州節度使李彝殷為隴西郡王荊南節度使高保融渤海郡王靈武節度使馮暉陳留郡王。追封故樞密使楊邠弘農郡王,故三司使王章為琅琊郡王,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宏肇為鄭王四月,追封故許州節度使劉信蔡王
25
二年六月,追封故靈武節度使馮暉衛王八月,追封齊王高行周秦王
26
顯德元年正月,進封山南東道節度使南陽王安審琦陳王淮陽王符彥卿衛王渤海郡王高保融南平王隴西郡王李彝殷為西平王四月,追封故中書令馮道瀛王七月,進封衛王符彥卿魏王
27
六年二月,追封故陳王安審琦齊王

雜録》

1
後唐天成元年七月,中書門下奏:「湖南節度使馬殷楚國王。禮文不載國王之制,請約三公之儀,用竹冊。」從之。

封嶽瀆》

1
開平元年九月,封鎮東軍神祠為崇福侯。從兩浙奏也,其年十一月,封福州閩縣玷琦里石廟為昭福祠。從福建奏請也。
2
後唐長興二年七月,封故閩越王無諸富義王福建節度使王延鈞奏也。
3
四年七月,封泰山三郎為威雄大將軍。時上不豫,劉遂清引泰山僧進風藥,用之小康。其僧請封泰山三郎,遂從之。時以為妖惑之甚。
4
清泰元年六月,封吳岳成德公為靈應王。初,廢帝在鳳翔,將謀入纂大位,潛令人禱吳嶽,冀獲資助。及即尊位,乃詔有司別議封崇。中書門下奏:「唐天寶十載正月,封吳山為成德公,與沂山、會稽、毉巫閭同封。至至德二載十二月,改吳山為嶽,祠享官屬一同五嶽。今國家以祈禱靈應,宜示殊禮,臣等商量,請加封為靈應王。」從之。其年十一月敕:「杭州護國廟故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順義保寜王,銅官廟改封福善通靈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城王,越州城隍封興德保閩王。」從两浙節度使錢元瓘奏也。
5
天福二年五月敕:「青草湖廟安流侯改封廣利公,洞庭湖廟利涉侯改封靈濟公,磊石廟昭靈侯改封威顯公,黃陵二妃懿節廟改封昭烈廟。」湖南節度使馬希範奏也。其年八月敕:「唐魏國公李靖宜封靈顯王。」按史傳鄭州東陂田,後魏孝文皇帝賜僕射李仲顯,俗因謂僕射陂,仍立祠廟,年祀綿遠,時俗誤傳為李靖祠。明宗征朱守殷經過,制贈太保,遣左散騎常侍蕭希甫就行冊命,仍立石記於廟,目為唐衛公李靖之祠。暨今封王,蓋傳習之誤也。
6
七年十月,封襄州利市廟為顯正王。
7
乾祐三年八月,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湖南節度使馬希範奏也。
URN: ctp:ws91163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3.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