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上

《卷上》[View] [Edit] [History]

1
晉人論豪士如王山,千人亦見,萬人亦見,以其崢嶸顯著,人所易見、易識者也(趙德麟云)。
2
自唐末更五代,天下大亂,江南雖偏霸,然文獻獨存,得唐遺風。
3
劉原父,謂蘇才翁家大父以來,收古書畫甚眾,至君尤備。
4
王性之銍家,有李主與徐鉉書,凡數紙,所謂小字如聚針釘者。
5
僧智永名法極,王右軍七代孫,年百歲乃終。(《會稽志》)
6
篆法,自秦李斯,至宋吳興道士張有而止。後世的的,有所據依。(趙子昂云)
7
秦少游家,有唐人書《憲宗紀》。趙德麟贊其後云:「一十四年,蛇蟠蟻結。風移俗替,利動義缺。君子之病,小人所悅。」
8
曾公子宣與劉蹈公允,說原父晚年,病不識字,日月兒女,皆不能認。人言永興多發古冢求物,致此。
9
劉原父在長安,得先秦彝鼎數十,銘識奇奧,皆按而讀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每曰:「我死,子孫烝嘗我。」朝廷每有禮樂之事,必即其家取決焉。
10
張芸叟見虢令陳偲說:「鳳翔東塔上,有石,照見南山草木鳥獸。」
11
龐丞相之子元直,字溫叔。性寡嗜好,獨畜奇石,大小形似,皆有名品,澤以清泉,終日置之坐隅,憂患皆忘。往使江南,訪求岩壑,或有得者,不吝資費也。
12
趙元考彥若,有《史例論》三卷、《唐典備對》六卷、《紀元新錄》十卷。游師雄有《分疆語錄》三卷。
13
韓子蒼云:「王右軍清真,為江左第一。意其為人必能一死生、齊物我,不以世故嬰其胸中。然其作《蘭亭敘》,感事興懷,有足悲者,蕭統不取有以也。淵明游斜川,亦悼念歲月,然卒之縱情忘憂,乃知彭澤之高,逸少不及遠甚。」
14
世傳武中令行德,身長九尺,材力絕人。
15
吏部侍郎徐度敦立,自言少多與前輩游,迨識朱松喬年及張栻定夫,始得為文之法。
16
周子充聞徐敦立言,政和、宣和間,後生少讀史。一日,沈狀元晦,以博學至京師,東南士子,翕然宗之,來者滿門,聞舉古事,莫不竦聽。惟歙人金彥亨在下坐,數搖其首,鄉人間故。則云:「某事誤,某事非。」退而考按,信然。
17
陳去非善行草,得晉人筆意。
18
五代僭偽諸國,獨江南文物為盛,然每歲科舉,取人甚少,多用上書言事拜官。唯廣順二年,始命江文蔚知貢舉,放進士廬陵王克正等三人而止(王克正字守節)。
19
周子充嘗記其祖母張秦國,道祖父之言,舊小吏事上官極恭,太守禮上法曹,與他掾,窄袖捧案。
20
唐人尚氏族,至今譜牒具存,故雖斷碑缺文,猶可以世考知其人。以此,知學者不可不明譜系。
21
吾家蓄唐某縣印函,製作精古,上刻字云:攝令李諒,元和三年九月云云。四年二月內到縣行用,尚有數字,湮滅不可識。
22
張伯雨有金銅舍利匣,上刻云:「維梁貞明二年,歲次丙子,八月癸未朔,二十日壬寅。隨使都教練使、右廂馬步都虞侯親軍左衛營都知兵馬使、檢校尚書右僕射、守崖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謝崇勛,捨靈壽禪院。」蓋有四竅出煙,有環,若含鎖者,或疑燒香器。李商隱詩云:「金蟾嚙瑣燒香入。」又云:「瑣香金屈戌。」是則驗其為燒香器之有瑣者。
23
朱文公嘗登雲谷。晨起,穿林薄中,無露水沾衣,但見煙霧在下,茫然如大海洋,眾山僅露峰尖,煙雲環繞往來,山如移動,天下奇觀也。
24
趙子昂學士,嘗以皇象章草,與王右軍參考,十得八九,蓋右軍草書,本出於此。
25
宋紹興中,秦檜修禮樂以文太平,用內侍邵諤主之。時方造玉輅及鹵簿儀仗,百工皆隸之,謂之邵局,故渾儀禮器,猶鑄諤姓名。
26
賀方回故居,在吳中昇平橋,所居有企鴻軒,郡志誤作醋坊橋。方回有二子:曰房、曰廩。廩字豫登,紹興二年二月甲子,進方回手校書五千餘卷,得官,特添差平江糧料院。方回葬義興之筱嶺,其子孫尚有存者。
27
金人馬定國,嘗考石鼓字畫,以為宇文周時所造,作辯萬餘言。余按元魏景明三年,帝躬御弧矢,射遠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銘射所,此《北史·宣武本紀》所載。今世尚有碑刻,其詞有云:「慨岐陽之末訓。」又云:「有彼岐陽。」由此觀之,石鼓決非宇文周之物也。
28
晏十五叔原志文,晁四以道作,今不見其集中。世稱叔原長短句,有六朝風致,是未見詩文高勝處也。
29
元祐中,叔原以長短句行,蘇子瞻因黃魯直欲見之,則謝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舊客,亦未暇見也。」(邵澤氏)
30
叔原監穎昌府許田鎮,手寫自作長短句,上府帥韓持國,持國報書,得新詞盈卷。蓋才有餘而德不足者,願有餘之才,補不足之德,不勝門下老吏之望云。一鎮監敢以杯酒間,自作長短句示本道,大帥之嚴,猶盡門生忠於郎君之意,在叔原為甚豪,在韓公為甚德也。
31
程叔微云:伊川先生聞叔原誦夢魂,慣得無拘束,又踏楊花過野橋長短句。笑曰:「鬼語也,意亦賞之。」程晏二家有連云。
32
葉左丞少蘊嘗居在郡之鳳池鄉,門前有橋名「魚城」(《石林總集》)。政和中,寓居城東布德坊。
33
暢師文字純,父洛陽人,好奇尚怪。盧處道摯任陝西廉訪副使日,純父僉司事,同按部鞏昌。一日總帥汪公言於盧公曰:「吾意欲邀兩公至家小飲,而僉事性頗不常,不敢造次,公試覘之。」按事之暇,盧從容語之曰:「總帥公連姻帝室,家世勳伐如此,吾察其意,似欲屈我輩一至其家者,或可一報謁否?」是時,憲綱猶得相往復也。純父欣然曰:「何不可之有?彼帥府雖水亦不當飲,汪公今時重臣,相好有素,使其設具見招,固當一往也,且不當緩,明日即可矣。」汪公即張具以俟。翌日,聯騎而往,茶罷命酒,賓主歡然,無不引滿,至所謂正飯者,主人親置之案,且持箸侑食。純父忽頤使其童,瀉羹于地,羅籠餅其側。主人命再供,既至復如前,逕推案上馬而去,舉坐不樂而罷。盧後問之故,乃作色曰:「獨不見其犬乎?或寢或訛,列于庭下,是不以犬見待,且必以犬見噬也,吾故飼之而出耳。」及歸,郡官例送至第一驛。行次,見水清澈,乃駐馬曰:「此水可濯吾足。」諸公請先往,汪不獲已留知事者以俟之。洗畢,呼知事者取靴來,其人固已不堪矣,勉為之前,手奉靴以進。乃取靴反向,以扣其面曰:「汝聞吾靴。」知事乃即奪靴,投溪流中,躍馬疾馳至驛,泣訴之,皆為絕倒,使人別持靴與之。後處道赴湖南憲,舟次郢州驛,夜與劉致時中坐白雪樓上,更闌燭盡,無可晤語。盧曰:「純父分司,去此未久,必有佳話。」因呼驛二姬生者沃之酒。問之,姬乃曰:「其未至也。」聞為性不可測,供頓百需,莫不極其嚴潔。既至,首視廚室怒曰:「誰為此者。」館人曰:「典史。」攝之前跪,而嫚罵之,眾莫曉所謂。良久,其童從旁言曰:「相公不與吏輩同饗爨,當別甓小灶。且示以釜之大小,薪之短長,各有其度,俾別為之。」典史者,奔去持鍋負薪,與泥甓偕至,仍命典史躬自塗塈之。既畢,復怒ㄏ典史跪之。曰:「吾固知汝不克供職,行且決罷汝矣。」眾亦莫曉所謂。其童又言曰:「釜腹有煤,未去也。」令館人脫釜,覆之地,以手拭煤,塗典史之面,而叱出之。一日,作餛飩八枚,召知府畢食之。其法,每枚用肉四兩,名為滿碟紅。知府不能半其一,彼則享已盡矣。時所供醯頗ㄤ,知府云:「敝舍有佳者,當令姬副使送膳夫所。」少頃,知府遣姬以碗盛醯至。問曰:「何物也?」姬應之曰:「知府送酢。」即令跪階下飲之至盡。曰:「為我謝知府。」出而哇之,二公因相顧大笑。處道曰:「純父有潔疾。與人飲必欲至盡。以巾拭爵,乾而授之,則喜;苟有餘瀝,必怪之。自飲亦然,食物多手自制,水惟飲前桶,薪必以尺,蔥必以寸。喜盥手,日不知其幾,而浣足亦必以再濯也。性疑忌,夫人之面,家童罕見之,出必鑰其戶,溷置寢室中。每畜涕滿口,以漱其齒,久而後咽,喉中有聲,見者輒欲嘔,而彼守之終身。與人語,輒示以臆,或以手指,喻而不言,唯其童艮子能知之。」有馬卒頗慧,其童語之曰:「凡公有指令,不可問,當為言之。」忽一日呼之前,以食指立置其鼻,復以右手如擊物狀,數點而止,退而請於其童。乃曰:「令汝呼釘馬腳色回鶻爾。」已而果然。又一日,持鈔一貫,以兩手作一小規,復開兩手尺許,動其喙如噍物者。其童曰:「此欲食豬大髒耳。」其先夫人貴家女,衾褥甚盛,方睡未起,以水沃其頂至踵,方食,以灰投食器中,遂感氣疾,喪明而歿。其為侍講日,時中與文矩子方過其居,值其濯足,聞客至,輟洗,迎笑而出。曰:「佳客至,正有佳味。」於臥內取四大桃置案上,以二桃洗於濯是水中,子方與時中人持一顆去。曰:「公洗者自享之,無二桃污三士也。」乃大笑而別。或謂其書似米元章,時中曰:「不唯其書似元章,其風有甚於元章者矣。」
34
洞庭以種橘為業者,其利與農畝等。宋政和元年冬,大寒,積雪尺餘,河水盡冰,凡橘皆凍死。明年,伐而為薪取給焉。葉少蘊作《橘薪》以志其異。
35
天歷二年冬,大雨雪,太湖冰厚數尺,人履冰上如平地,洞庭柑橘,凍死幾盡。明年秋,水。又明年春,三吳之人飢疫,死者數十萬。
36
葉少蘊得陳州蔡寬夫書云,旋為篸花作幔。
37
虎邱有清遠道士養鶴磵。
38
王仲弓實,人物高勝,雖貴公子,超然不犯世故,居官數自免。博學多聞,尤長於醫,及與前世婁昌言、常穎士、宋道友諸人遊。
39
郭茂茜,字德粲,太原人。通音律,善漢隸,尤精古樂府,有所纂《樂府詩集》行於代。
40
世言李成惜墨如金。(葉少蘊)
41
范陽張褘,字子偉。少不婚宦,居京口,得故刁約景純之廢圃,結茅齋居焉,啜菽飲水,嘯傲長松修竹之下,十有餘年。一日,聞江東湖湘山水之勝,杖策獨行,登廬阜,汎彭蠡,絕洞庭,南至衡山,幾年而後返,所過雖兔迒鳥道,入跡所不及,必皆窮搜極覽,以盡其意,隨輒疏錄,名之曰《山水漫遊記》。
42
葉少蘊閱故書,得朱朴所為《日歷》,自記其初得為相時事。昭宗拔於國子博士,以為相,不可謂無意。然所謂朱樸,觀其言鄙淺險躁,妄庸人也。不知何以能遽取重如此?
43
金華洞,有韓無咎諸人同游題云:「淳熙改元,七月既望,陳岩肖子象、陳良祐天與黃掞子餘、趙師龍得言、韓元吉無咎觀稼秋郊。自智者山,來謁雙龍洞,篝燈蒲伏,遍閱乳石之狀,寒氣襲人,酌酒竹陰,支筇至中洞,飲泉乃歸。」
44
韓無咎《題北齊校書圖詩》云:「高齊校仇誰作圖,一時紬書亦名儒。網羅卷軸三千餘,俗傳非真類迂愚。雌黃是正定不無,虛文末學徒區區。豈識治道通唐虞,文林高館希石渠。後來御覽嗟何書,修文偃武事益誣。轉頭鄴城已邱墟,峨冠廣袖長眉須。丹青寫此猶不渝,高鬟侍女曳紅裾。兩騅帕鞍立奚奴,罷琴涉筆傾酒壺。蘭臺供擬信樂歟,不知畫手安用摹。無乃逞巧聊自娛,千年視之一欷歔。君不見文皇學士十八人,謀猷事業皆功臣。瀛洲舊圖應更真,請君尋觀為拂塵。」復書其後云:「齊文宣太保七年,詔樊遜校定群書供皇太子。遜與諸群秀高乾和、馬敬德、許散愁、韓同寶、傅懷德、古道子、李漢子、鮑長暄、景孫及梁王主簿王九元、水曹參軍周子深等十一人,借邢子才、魏收諸家本,共刊定秘府紕繆。於是五經諸史,殆無遺缺,此圖之所以作也。」黃太史所謂士大夫十二員,今范明州謂逸其半者皆是矣。至唐已隔周、隋二代,不知何自得其容貌仿佛耶?高氏起索虜,以兵力奮,然敦尚儒風,立石經,興黌序,定《尚書》於涼風堂,質經義於春宮,意當時文士亦歆艷之。故相傳於圖畫哉,流及後裔。文林之館既興,御覽之書繼作,無愁之聲,已播於天下,不救其亡,故餘感而賦之云。
45
無咎有《朔日行記》。
46
昔柳子厚記其先友六十七人于其父墓碑之陰,考之於傳,卓然知名者蓋二十人。子厚曰:「先君之所友,天下之善士舉集焉。」
47
袁高(恕子)、姜公輔、齊映、嚴郢、杜黃裳、楊憑(弟凝)、裴樞、穆贊(寧子)、李墉、梁肅、韓愈、許孟容、袁滋、盧群、鄭餘慶、奚陟、盧景亮、楊於陵、高郢、柳登(芳子,弟冕)。
48
謝師直謂劉貢父曰:「王介父之知人也,能知中人以上者,自中人以下,或不能知,由其性韻獨高而言。」貢父曰:「子好奕棋,請以棋為喻。李重恩天下之善奕者也,與重恩敵者知之,過重恩者知之,下於重恩,或倍蓰,或什五,重恩有不知者乎?介父輕處人以顏子、孟軻,得其說者悅而服之。故謂介父善知人。」
49
貢父所居,在宋門城下,脅有地可方尺餘,去地一丈以上。每登以眺遠,其子戲曰:「閶闔臺」。
50
田承君有廬在亂山中,前有竹,傍有溪,溪畔有大石,前後樹以梨棗。日與二弟穿竹渡溪,倦則坐石上,或藉以草,葛巾草履,詠而歸,足以遺老而忘憂。
51
宋次道為修撰日,言館閣四部書猥多舛駁,請以《漢·藝文志》目,購尋數本,委直官重複校正,然後取歷代至唐錄所載,第為數等,擇其善者校留之,餘置不用,則秘書得以完善也,蘇子容撰志文。
52
次道撰著,有《書聞集》十二卷,《後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二十卷,《大唐詔令》一百三十卷,《續唐武宣懿僖昭哀六朝實錄》總一百四十八卷,《東京記》三卷,《長安》、《河南志》各二十卷,《閣門儀制》十三卷,《集例》三十卷,《例要》五卷,《蕃夷朝貢錄》十卷,《三川官下錄》、《入蕃錄》、《春明退朝錄》各二卷,《韻類》、《宗室》各五卷,《安南錄》三卷,《元會故事》一卷,《諱行後錄》五卷,《寶刻藂章》三十卷。其家書數萬卷,多文莊宣獻手澤與四朝賜札,藏秘惟謹。或繕寫別本,以備出入,退朝則與子弟翻讎訂正,故其所藏,最號精密。平生無他嗜好,惟沈酣簡牘,以為娛樂,雖甚寒暑,未嘗釋卷也。
53
劉禹錫,唐卿嘗謂翻討書傳最為樂事,忽得異書,如得奇貨,人知其如此,故求怪僻難知之籍,窮其學之淺深。唐卿皆推其自出以示之,有所不及見者,累日尋究,至忘寢食,必得而後已。故當時士大夫,多以博洽推之。
54
呂縉叔夏卿,在唐史局,論史書。謂陸羽秦系避僭藩辟命,終窮不仕,宜列隱逸。閻立德、王璵,由藝術躐取高位,宜附方技。其表善、抑惡之意切矣。
55
山陰陸氏,贈光祿卿。昭生尚書吏部郎中直史館軫,軫生國子博士珪,字廉叔,娶毗陵邊氏,兵部調之女,生四子:曰佖、曰佃、曰傅、曰倚。
56
呂居仁《師友雜志》,記陽翟卒某,前輩賢者,蘇子容妻弟,而失其名與字。後見《蘇魏公集》中,有《朝請郎卒君墓志》,始知其名雍,字化光,有文藝節行。
57
泉石之美與夫彿老之宮,岳瀆之祠,瑰偉之觀,人跡所罕至者,皆得以窮探而歷覽。晚帥高陽,土瘠且陋,無臺榭可以眺望,無林樾可以游息。獨城之東北隅,有故壕水,其袤二里,廣二百尺。昔嘗瀕水為臺而功未竟,乃因其舊址,畚築而成之,得廢堂四十楹,徙置其上,前值水,後為閣道以屬於城,又構小榭於其西,以休賓佐云。
58
唐子西嘗為關注子東言,羅浮山道士觀,忽有老虎來廊廡間。子西瞿然。道士曰:「此郭文先生守丹灶虎也,年深爪牙落盡,亦復無聲,可狎而玩,然其視眈眈,光採射人,若不馴擾也。」子東因賦《啞虎詩》,見文集中。又子東《詠俞仲羲屏上王內史》云:「手追心慕漫悠悠,寫向丹青入臥遊。絕勝山陰問陳跡,茂林修竹想風流。」
59
吏部侍郎葛立方,因陛對。高宗從容語及前代書法曰:「唐人書雖工,至天然處,終不及魏晉,如鋪算之狀,皆非善書。」立方對曰:「古人論書,先論筆法,若不能求用筆意於點畫之外,便有鋪算之狀矣。」上曰:「然。」
60
黃魯直書遒媚,米元章書俊拔,薛道祖書溫潤。
61
淳熙、紹熙間,尤常伯延之、王左曹順伯兩公酷好古刻,以收儲之富相角,皆能辯別真偽。(倪文正云。)
62
《逸少十七帖》盱眙本,較之閣帖太肥,無標韻,然其骨骼尚具體也。
63
凡學士撰述,院吏以官紙書詞頭及常式,學士乃於其下起草。
64
陳去非善行草,得晉人意。
65
士大夫家多蓄前代墨跡,未必知始末也。
66
世以畫名家者多矣,然其人不足貴,君子不道也。
67
桓寬鹽鐵論》云:「夫以桑大夫之辯,加以憑勢恃貴,卒見屈於賢良文學,信功利之不勝仁義也。」
68
又跋《絳帖》云:此帖乃林中書攄家舊物,其背紙,皆用門狀謝書,知其為林中書舊物不疑。祖義得之於常賣擔,止九冊,欠一冊。林政宣間為執政,方當太平極盛之時,其所藏碑刻,莫非精好,故知此帖為難得也。方其盛時,自謂蓄藏,可以傳世,曾不百年,已皆散而為他人之有。林乃蔡京黨,以非道冒顯位,其子孫不肖,家業一空久矣,奚獨此帖?世間物無常主,賢者之後,猶不能常有,而況於林乎?然觀其帖背,謝送惠書,其送饋之物,極為微鮮,政宣視祖宗侈費矣,然不過如此,則知今之侈費尤甚也。背紙更百年,略不蒸動,又以見當時一藝之微,亦非今日所及。」
69
程正叔嘗游秦中,歷觀漢唐諸陵,無有完者,唯昭陵不犯。陵旁居人,尚能道當日儉素之事,此所以歷數百年,屢經寇亂而獨全也。
70
天台山有餘爽題詩,甚佳。《福聖觀》三章云:「九峰回合抱瓊田,石蕊雲英漱瀑泉。聞說丹成從此路,玉虹芝駕上青天(一)。紫府金庭太帝宮,露壇蒼檜響天風。上清神虎何年見,雲錦空傳兩玉童(二)。子晉鸞飛侍帝班,吹臺今在碧雲間。高秋白月霜風夜,時有笙簫赴洛還(三)。」《玉京洞》三章云:「羽駕歸來洞已扃,洞門深瑣讀殘經。瓊臺一覺仙都夢,不覺松根長茯苓(一)。東臨滄海宴群仙,誤入桃源小洞天。一局殘棋消幾刻,老龍須甲已蒼然(二)。半山松柏散天聲,芝蓋當年謁赤城。我是上皇芸閣吏,玉京應有舊題名(三)。」又《題桐柏崇道觀》云:「乘風御雲氣,來訪真人家。玉闕散朝彩,瓊臺煥晨霞。高臨太元天,下眄赤水涯。陰魄位霜采,陽精散丹華。桐君奉元書,奼女弄絳紗。祥虹混五色,神芝秀三葩。煌煌王母裾,飄飄紫皇車。飆輪動無跡,風馬去亦賒。矯首挹浮邱,躡履追皇媧。珠宮俯台斗,石梁礙流槎。操持卻日鞭,跨踏食月蛙。龍旗拂煙鶩,鶴袂策雲斜。清都隱虛無,金庭鬱嵯峨。橫霄雜美氣,空界流浩波。橐龠勞吹噓,吐納煩羲和。倏爾度灰劫,超然絕塵羅。靈簫步何徐,玉斧鬢已皤。飛駕逐鳳吹,班驎奏鸞歌。寧留飯青精,幸我栽胡麻。交梨營肝膽,大棗醒齒牙。咽嗽華池津,咀嚼碧奈花。有待越三井,思慮何由耶。」
71
廖明略謂:「范曄之文,秀整溫繹。」
72
關子東云:「叔父廬州使君蔚宗,平生好事,多蓄書畫,嘗有褚河南所模《虞永興枕臥帖》。落筆精微,僅如絲髮,既存骨氣,復有精神,米元章愛之重之。叔父游宦交廣二十餘年。先兄長源,叔父長子也。至崇寧間,解后元章於京口,是時叔父已捐館,從長源求此書。長源靳之曰:『惟得公陸探微師子』乃可從之。』長源復靳曰:『此畫不足以當此帖,更得公案上盈尺朱砂乃可。』又從之。長源又靳之曰:『細思二物皆有愧虞帖,非得公頭,不可有此帖。』及長源不赴其約,於是移書曰:『頃在揚州,蔚宗待我甚厚,示以此帖,追想筆法,寫一通去,較其所藏,妙若刻楮,不復能辨矣。』(元章《取頭帖》)又云:『襄陽漫士米公筆法,一代餘波,為畫亦複造微入妙,其子元暉書畫,自謂非古今畫家者流,識者或不以為過。元暉作遠山長雲,出沒萬變,古未有輩,安得匹紙以盡其筆勢之妙乎?至於林麓近而雄深,岡巒遠而挺拔,木露乾而想高茂,水見涯而知渺彌,皆發於筆墨之分,此常人之所難,而元暉之所易也』。」
73
車溪贇上人為子東言:「嘗與其徒月夜登閣聽江,貫道鼓琴。貫道信手忘絃,曲盡其妙,於是據琴而弗彈,坐客皆自失,莫不超然得意於絲桐之表,隆茂宗乃畫為《據琴圖》。」
74
樓大防言,樂之本在聲,無知之者,而力求於尺度秬黍之未,為可歎也。(修《太常寺記》)黃鈞《太常寺壁記》云:「後世以儀為禮,以器為樂,其於聖賢之道遠矣。惟儀與器,又皆因陋就寡,浸非六經之故。」
75
餘姚虞氏,實世南之裔,有為農者,故譜系尚存。自舜氏以來,莫不可紀,如漢之翊,吳之翻,凡有名於史者,皆略載其行事,歷晉、宋、齊、梁、陳、隋皆嘗上於朝,而名臣為之修纂。齊則王儉修之,它皆類是。玉山魯氏,有譜亦然,唐史所載甚詳。至武氏而譜法大壞,唐人猶能各守其閥閱,今則亡矣。宋惟一二名門,如杜祁公,上世自三代、春秋諸侯之子孫,千有餘歲,不絕世譜。
76
王順伯博雅好古,蓄石刻千計,單騎賦歸,行李亦數篋,家藏可知也。評論字法,旁求篆隸,上下數千載,袞袞不能自休,而一語不輕發。
77
趙州石橋,色深碧,而累甃堅致,中為大洞,跨水兩旁,橋基各為小洞三,若品字,多前人題刻。
78
劉原父有詩云:「蒼茫六合外,渺莽三皇初。近既未必有,遠亦未必無。」
79
樓大防云:「家有唐氏《風憲記》,晁以道纂,記許氏文字。」
80
唐李後主謂:「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獨獻之俱得,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觀此言,則是終無有得其全者。
81
葉夢得少蘊鎮許昌日,通判府事韓晉公表,少師持國之孫也,與其季父宗質彬叔,皆清修簡遠,持國之風烈猶在。其伯父,丞相莊敏公玉汝之子,宗武文若年八十餘致仕,耆老篤厚,歷歷能論前朝事。王文恪公樂道之子實仲弓,浮沉久不仕,超然不嬰世故,慕嵇叔夜、陶淵明為人。曾魯公之孫誠存之,議論英發,貫穿古今。蘇翰林二子迨仲豫過叔黨,文采皆有家法。過為屬邑郾城令,岑穰彥休已病,羸然不勝衣,窮今考古,意氣不衰。許亢宗幹譽,沖澹靖深,無交當世之志,皆會一府。其舅氏晁將之無斁,自金鄉來,過說之。以道居新鄭,杜門不出,遙請入社,時相從於西湖之上,輒終日忘歸,酒酣賦詩,唱酬迭作,至屢返不已。一時冠蓋人物之盛如此。(《許昌唱和集》)
82
「風月勝日,時一展玩於嵁岩之間;雖伯牙之弦已絕,而山陽之笛尤足慰其懷舊之思」云。(同上。)
83
王實仲弓,許昌人,文恪公陶之子。未冠,從司馬溫公學,溫公不以膏梁蓄之,教以名節,授《禮》、《易》二經。仲弓亦超然,不以仕宦進取為意。韓少師持國,歸以女,仲弓又從受《詩》,祖陶、謝、韋、杜,故其文典雅溫麗,華暢而不靡。詩靜而深,婉而厲,有一唱三歎之音。未嘗急於人知,人亦不皆知仲弓也。惟范蜀公以耆老退居,忘年接之。元祐初,梁右丞壽首薦於朝,為籍田令。秩滿,蘇尚書軾鎮中山,辟為屬,不行。自是浮沉,遂欲遠去世故,家與范忠宣公有連,末尤為忠宣所許。崇寧初強起,一守信陽,歸即謝事挂冠。里中葉少蘊守許昌,下車即往過之,視其貌盎然,不為崖異而簡遠蕭散,若初未嘗與世交者。口吃不能極語,徐聽其言,袞袞皆有遠致。善飲酒,所居鳳臺園,有修竹萬餘本,道潩水貫其中,水木幽茂,不覺在城市間。聞東南山水之勝,輒拊髀雀躍。靖康之難南渡,死於鄂之咸寧。遺令不為銘文,而前自志其大略,使納之壙中,其曠達無累於世如此。
84
林虙,字德祖,其先福州福清人,今為吳縣人。祖概集賢校理,父旦直秘閣。虙少穎悟絕人,能傳其祖父業,年數歲,伯父希嘗獲古鑑,背有「龍朔」二字,虙從旁曰:「是非唐大帝時物乎?」希奇之曰:「是兒眉過於目,當復以文名,可繼其祖矣。」乃以德祖字之。既長,益刻苦,自淬礪,故其學早成。紹聖四年進士及第,調宜興主簿,改潤州教授,入為太學錄,復為常州教授。常州號多士,籍於學者常千餘人。時方以三舍取士,虙乃身為勸率,從者風靡,大司論天下貢士,常州得人為最。上為下詔褒美,特改宣德郎,用從官薦,詔詣政事堂,改揚州教授,擢河北西路提舉學事。陛對日,上首以久歷師儒,顧問甚渥,且使遍行所部,推廣風旨。虙頓首奉詔,因請加賜鄒、兗二國謚,復捐公廨菜圃歸於學,示不以利自封,除開封府左司錄。一日,上章請老,夜自書牘,旦報可,家人無知者。即日束裝出國門,士大夫奔走出餞皆不及。既歸,杜門一室,間與宗族故黨,嘯詠山水間,無一言及世事,卒年六十六。虙為人博學強敏,有志操,自六經、諸子而下,錯綜貫穿,無不記誦。為文章,捉筆數百言,閎易敷暢,初若不經意,然論辯研核,皆有所抵宿,其所欲為,自信不疑。晚喜浮屠外生死說,不肉食十四年。始疾,即不呼醫飲藥,逮屬纊不亂。所著書有:《大雲集》、《元豐聖訓錄》、《易說》、《詩義》、《書解》、《禮記解》、《道德經解》、《子箴》。
85
趙師睾,家在吳之晝錦坊,有聚奎、榮桂二堂,又有宗表玉輝與間。
86
見白玉荷杯,制作精妙,上刻「臣林泉造」。
87
柳子厚言,僕早好觀古書,家所蓄晉魏時尺牘甚具。又二十年來,遍觀長安貴人好事者所蓄,殆無遺焉。以是善知書,雖未嘗見名氏,望而識其時也。
88
祥符中,郡國多獻古鼎、鐘、盤、敦之器,而其上多科斗文字。夏英公乃學為古文奇字,至偃臥以指畫膚,其勤若此。
89
唐人臨模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氣韻。米元章得其氣韻,而失其形似。氣韻形似俱備者,惟吳興趙子昂得之。
90
鄂州圖經云:李陽冰篆鄂字,上有四口,空中鬼為之哭。繆篆,讀如綢繆束薪之繆。漢以來,符璽印章書也。
91
觀古銅器及太湖靈壁等石,先看皮毛。
92
李明仲(誠)所著書,有《續山海經》十卷、《古篆說文》十卷、《續同姓名錄》二卷、《營造法式》二十四卷、《琵琶錄》三卷、《馬經》三卷、《六博經》三卷。
93
張謙仲有「真靜齋」,程致道作銘。
94
句容縣西五里石門村,有吳故衡陽太守葛府君之碑,僕野田中。近歲,一村大疫,巫言立此碑則安,民始共起立之。已二三年,人猶未有省者。至元三年正月,童邱戚光,始屬友人樊楷仲式與縣之好事者觀之,以其石理甚粗,文皆漫滅,可模者只額十一字耳。
95
「甘棠陰裏片雲開,馬首雲山一笑回。煩過縣西三四里,倩人模取古碑來。」(戚光)「人世寥寥隔幾塵,石門下馬獨傷神。古碑字斷苔封雪,荒塚䡮消草自春。聊得踞龜談往事,應無化鶴訪遺民。童邱別有人稽古,何日同來薦白蘋。」(樊楷。)「倉頡四目光熒熒,手裂混沌人文形。長天蕩蕩幾周星,籀斯邈次猶典型。自從鐘衛變楷法,江左草聖如飄翎。萬錢裝池金石錄,大字只數《瘞鶴銘》。寧知廢塚六尺碣,霜鈸風射橫荒垌。額題衡陽幸未沒,往往呵護煩神靈。叢祠淒悄附覡語,田翁蕘豎爭來聽。登時扶樹剜枯蘚,鬱若山立蒼嶺嵤。童邱戚實頗好古,馳書樊式敲晝扃。披鞍馬上往訪之,眼明鸞鵠凝其停。試融䗶汁脫墨本,攜歸信拭開軒欞。浯溪以前合第一,向後但覺紛伶俜。潁川先生遍披摭,胡獨不遇餘干齡。似聞旗蓋既入洛,白日慘淡紅塵腥。孫陵岡頭杜宇哭,禿樹薜荔重重青。況乃功臣子孫盡氓隸,豈有澆酒提罌瓶。翁仲無言倒沼底,髑髏噓火寒于冰。尚喜點畫足傳世,未與霜草俱凋零。」(項炯)「吳國衡陽守,神明閟夜臺。偶憑巫覡語,竟免縣人哉。斷隴生青草,荒碑臥綠苔。石門秋日落,不見子孫來。」(陸友仁)按:湯泉知名者七,所謂匡廬、汝水、尉氏、驪山、鳳翔之駱谷、和州之惠濟、與渝州之陳氏山居也。皆棄於窮山之中,惟驪山當往來之衝,華堂玉甃,獨為勝絕(燕之昌平李陵臺亦有溫泉)。奎章閣壁,有徽宗《盡承平殿曲宴圖》,并書自製《曲宴記》云云。
96
趙子昂家,智永《千文》,為湯君載借摹,易去一百六十五字。
97
廉廷臣蓄唐雷迅琴,乃貞元三年斫。
98
李順父有周伯吉父槃銘,一百三十字。家人折其足,用為餅槃。鮮于伯機驗為古物,乃以歸之。
99
謝景初師厚,知制誥希深之子。詩極高,豫章黃魯直娶其女,自以為從師厚得句法。而師厚之姑,實歸梅聖俞,其淵源所從來遠矣。
100
吳令昇知靈壁縣日,會朝廷定樂,下縣造石磬。磬成,每沂流進入。縣境別有一河,號清河,取都城稍徑,或由此河載磬入,則其聲卒不協律,此理殆不可曉也。
101
唐、宋制:諸笏,服朱紫者以象,前詘後直;服綠者以木,上挫下方,假攝官者同。
102
若教樂,淫聲、過聲、凶聲、慢聲皆禁之。淫聲,若鄭、衛之音;過聲,失哀樂之節;凶聲、亡國之音,若桑間濮上者;慢聲,惰慢不恭。
103
袁長伯父,謂趙子昂詩法,高踵魏晉;為律詩,則專守唐法,故雖造次酬答,必守典則。又云,嘗聞善書者云,大篆不得入小篆,隸書最懼入八分。
104
宋人書,習鐘法者五人:黃長睿伯思、洛陽朱敦儒希真、李處權巽伯、姜夔堯章、趙孟豎子固。
105
姜堯章作《絳帖評》,旁証曲引有功於金石,缺亦疑之。趙子固謂其書精妙,過於黃、米。
106
「龍眠神氣洞馬腹,晚修靜業追前非。」
107
京師人家,有王晉卿都尉「寶繪堂畫帙」,仙佛、折枝、禽畜凡三帙。後入宣和內府,徽宗自書畫人姓名,復加寶璽其上。
108
韓侂胄閱古堂圖書,皆出向冰若水鑒定。
109
蔡君謨所摹右軍諸帖,形模骨肉、纖悉具備,莫敢踰軼。至米元章,始變其法,超規越矩,雖有生氣,而筆法悉絕矣。
110
魏晉隸書,以扁古為工,至唐虞永興、褚河南,猶守舊法。唐世碑刻,作字逾廣,遂以長勁為能,而晉悉變矣。近世能書家,不屑顏、柳,競為李北海書,而隸體遂絕。餘拙於書而善鑒(未有能易餘言者,
111
梵隆為葉少蘊門僧,久居弁山,故其作畫極多。德壽宮評畫,以隆為龍眠嫡嗣。
112
燕文貴,為翰林藝學將仕郎守,雲州雲應主簿。
113
累代畫家,以王士元、郭忠恕為第一,聞《畫史》言尺層疊,皆以准繩為則,殆猶修內司法式,分秒不得喻越。
114
清獻趙公祖墓,與陶山陸右丞祖墓相近。紹興間,陸氏墓地為攢陵,清獻旁近墓地,亦皆歸朝廷,而不絕其祀祭。先朝陵寢,遭賊髡之酷,痛通于天,而趙氏祖墓。(復歸王氏)
115
鄭潛庵先生,太末人。兩入翰林,纂修凡例,多出其手。清言介行,每談數百年承平事,不絕口。時則有新安汪尚書孫漢卿為應奉,廬山曹端明子愚為編修,四明袁樞密從孫伯長為檢閱官。
116
趙子昂,謂薛道祖書誠美,微有按模脫墼之嫌,袁伯長自以不能書而深識其語。嘗謂米元章書,政如黃太史作詩之變,芒角刷掠,求於匱蘊川媚則蔑有。其學魯獨居男子,於道祖見之,懷素書,多蘇才翁兄弟所贗作,至金昌諸人,尤競習此體。
117
南康黃可玉,耆古,剛潔人也。
118
書世倫堂雅集詩後》:吾鄉盛時,比屋皆故家大官。咸淳中,賈相擅國,絕惡四明,由是衣冠皆為月集,悉不敢議時事,卒至國亡,無賣降於外者。當至元末年,諸老先生猶無恙。時則有深寧王先生師表模範,世倫雅集,猶有洛社耆英之遺意。甫三十有四年,風塵變更,乘虯上征,無有一人在者。覽先群公之遺墨,不勝悲慕,世倫主人,於是下世亦二十年矣。桷以契家子,猶得從封胡羯末之後,願相與勉焉,以圖無斁。(袁伯長《清容集齋語》)
119
吾子行,沈困市隱,豐碑巨碣,不能以自見,寫其幽曠,托焉以自逃者也。
120
《定武禊序》、唐文皇模本所刻。故毫髮無踰矩,至遍賜諸王群臣,則皆一時能書所臨。精神橫逸,雖抵掌相似,然猶以為優孟也。餘所見元嘉賜本第一,神龍第二,蘇才翁家第三,才翁本,則祖神龍,褚河南誤字本第四,馮承素本第五,褚廷誨本第六,陸東之本第七,趙模本第八,最後見米老所效褚河南第九,效馮承素第十,紹興內府藏本第十一,(缺)本皆臨書,與定武微異。又皆繭紙,非雙鉤響拓所作。獨張似之家絹本,云是湯普徹所模本不同耳。
121
評書家,嘗言率更書難雙鉤。蓋其落筆,全在骨法,若填補肥媚,則失其體。舊見唐彥猷摹歐帖,筆意絕近,此卷殆仿彿之矣。(《隅隩帖》)
122
李伯時《雅集圖》,有兩本,在元豐間宴於王晉卿都尉之第所作。一蓋作於元祐初安定郡王趙德麟之邸。劉潛夫書其後云:「重屏圖」,至汝陰王明清,始定正坐者,為南唐李中主像。嘗見樓宣獻公家,周文矩所畫初本,前有徽宗御書《白樂天偶眠》一章云:「放杯書案上,枕臂火爐前。老愛尋思事,慵多取次眠。妻教卸烏帽,婢與展青氈。便是屏風樣,何勞畫古賢。」此白樂天詩。
123
江南李中主,兄弟四人,圍棋屏上書樂天前詩,紙上著色,人皆如生。
124
袁伯長,有李後主所用玉筆管,上有鐫字,文鏤甚精。云得之史丞相家,賈似道「悅生」印,亦在其處。
125
蔡君謨云:「智永《真草千文》,蓋七百本,唐初尚多存者,太宗取其最精者,模寫勒石,云『律呂調陽者』是也。」今宋宣獻家,及王閣老叔原家,各藏一本。
126
又云:「辛卯秋,汴渠涸,於宿州界上岸旁得一泉,甘美清涼,絕異常水。其鄉人言,水漲則不見;冬涸,則其泉涓涓可愛。餘以水品中不在第三,然出沒不常,不可以定論也。顧野王玉篇》,惟越本最善,末題會稽吳氏三一娘寫。問之越人,無能知者,楷法殊精。」
127
蒲葵扇,《唐韻》棕字注云:「蒲葵也,乃棕扇耳。」
128
宣和間,徽宗賜大主御筆檀香板,應游玩處所,並許直入。
129
宋師下江南,金陵城破,自城下水窗兵入。故劉貢父有:「蟻潰何堪值水窗」之句。
130
陟釐,乃水苔,今取以為紙,名苔紙。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萬番,南越所獻也。漢人言陟俚,陟俚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斜側,因以為:名焉。
131
朱文公,謂尤延之論古人筆法來處,如周太史奠世系,真使人無間然。
132
吳興朱文中,尚奇,每仿古物,立怪名以紿流俗。廬於弁山之下,山多岩谷,乃披荊棘求其壯觀者,題作前人題署姓名年月,皆詭異,不可考據。
133
蘇子由有《賦松石圖詩》曰:「物生真偽竟何有,適意一時寧辯真。」知言哉!
134
宋紹興中,郎官周紫芝《乞旌表蘇庠札子》云:「臣閒嘗觀漢之光武,以英睿之姿,撥亂反正,不數年而天下定。即位之初,未遑他事,惟務側席幽人,聘禮高士。自眾人觀之,疑若急其所緩,後其所先。殊不知舉逸民,則天下歸心焉,蓋深得乎聖人之意者也。竊見鎮江府蘇堅之子庠,人物文彩,一時之勝,而抱泉石煙霞之念,至於終身,可謂賢矣。往者朝廷,束帛羔羊,屢賁其門,庠雖不變所守,高臥不至,而聖主之恩所以光寵於庠,豈不大哉!庠既以是終殞於地下,倘不稍加旌異,則無以見朝廷敦尚名節,終始不倦之意。臣愚伏望聖慈,表其門閭,賜以美號,付之史館,使傳萬世,非特後之鄙夫,聞其風者,莫不興起,庶幾識者以謂庠能終始其節而不變,朝廷能終始於禮而不倦。亦不可謂無補於聖化之萬一也,取進止。」
135
宋制:太廟及宮殿皆四阿,施鴟尾。社門、觀、寺、神祠亦如之,其宮內及京城諸門、外州正衙門等,並施鴟尾,自外不合。
136
趙子昂學士,言嵇侍中廟,在湯陰縣西門外二里。延祐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彰德朱長孺,道邦人之意,求書「晉嵇侍中之廟」六字。趟每敬其忠節,不辭而書之。運筆如飛,若有神助。是夜,京口石民瞻,館于書室中,夢一丈夫,晉人衣冠,蓬首元衣,血流被面。謂民瞻曰:「我嵇侍中,今日趙子昂,為餘書廟額,故來謝之。」言訖而去,有聲甚遠。民瞻既覺,猶汗流,亦異夢也。
137
朱昂,字舉之,其先京兆人,世家渼陂。唐天復末,徙家南陽,梁祖革命,父葆光與唐舊臣顏蕘、李濤數輩,挈屬南渡,寓於潭州。每正至,必序立於南岳祠前,北望號慟,殆二十年。後惟濤北歸,而葆光遂家于衡山。
138
王著,字知微,一字成象,太祖同時人。即模閣帖者,有硯格書奩銘:「爰有愚叟,栖此陋室。風雨可蔽,戶庭不出。知足為富,娛老以逸。貂冠蟬冕,虎皮羊質。處之弗疑,永爾終吉。」此徐鉉自銘,親篆其文,刻石置齋中。
139
李煜葬北邙,故吏張佖任河南,每清明,親拜其墓,哭之甚哀。煜子孫陵替,常分俸周給。
140
「滔滔大川,江湖之紀。藹藹名士,東南之美。詳究典型,優游文史。才賢湊焉,國華有煒。」此宋三朝史得院舊所纂《徐鉉、張佖等列傳》贊。
141
張洎素與徐鉉厚善,因議事不協,遂絕。然手寫鉉文章,訪求其筆札,藏篋笥,甚於珍玩。
142
鄭文寶仕李氏時校書郎,歸宋,不復序故宮。時煜以環衛奉朝請,文寶欲一見,慮守衛者難之,乃披蓑荷笠,作漁者以見。陳聖主寬宥之意,宜謹節奉上,勿為他慮,煜忠之。
143
唐洵,字彥猷,好蓄硯,客至,輒出而玩之,有《硯錄》三卷行于世。
144
沈立,有《名山都水記》三百卷。
145
鮮于伯機作「霜鶴堂」,落成之日,會者凡十有二人,楊子構肯堂、趙明叔文昌、郭佑之天錫、燕公南、高彥敬克恭、李仲賓侃、趙子昂、趙子俊、張師道伯淳、石民瞻岩、吳和之文貴、薩天錫。
146
宋乾德二年,南郊,陶榖為禮儀使,法物制度,多轂所定。時范質為大禮使,以鹵簿清游,隊有甲騎,具裝莫知其制度,以問於榖。榖曰:「正明丁丑歲,河南尹張全義,獻人甲三百副,馬具裝二百副,榖嘗見而記之。其人甲以布為裏,黃絁表之,青緣畫為甲文,紅錦緣青絁為下裙,絳韋為絡,金銅鋏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目,背連膺纏以紅錦,騰馬蛇具裝,蓋尋常馬甲,但加珂拂子前膺及後鞧爾,裝入悉以焚毀。」質即令有司如其說,造以給用。又乘輿大輦,久亡其制,榖立意造之,至今用焉。
147
吳淑,字正儀,潤州丹陽人。父文正,事偽吳至太子中允。好學,多自繕寫書,淑善筆札,好篆籀,取《說文》有字義者千百八條,條撰《說文五義》三卷行于世。
148
僧曇域《補說文》三十卷,錢承志撰《說文正隸》二十卷行于世。
149
周官毆方良,音驅罔兩。
150
吳中人家有王摩詰《自寫真》,其風度高絕,非復世人也。上有張芸叟書贊曰:「虛而不欹,涅而不緇,若實若虧,不迎不隨,濟名沒身,德形支離。水際石上,枯松一枝。援筆自寫,神留幹移。四百年外,適與我期。終日偶坐,亦莫知乎異世為同時。嗟!余何知?徒能規公之畫,炙公之詞。噫嘻!其畫其詞,豈余之師?」浮休家又有薛稷《一鶴圖》,所謂「少保畫六鶴,同時飛沖天,一鶴墮人間」者,遂號為「茆齋三友」。
151
餘家有後唐人共贇所書《放生軌儀》一卷,行筆精緊,有印錢畫沙之妙。不知何人,而楷法如此。題云:「吳興元年歲次庚寅九月一日,寓四天王寺金毗羅院,於藏經中,鈔寫《漢命放生軌儀法》一卷,文林郎前攝梁州司馬共贇書。」
152
漢田蚡,學田盂諸書。
153
《酒齋》、《鱠杖》、《古文奇字》、《銘石書》、《名跡》。
154
「太平文藻」,米元章印文。吳彥明家藏米帖上有此印。
155
《瓠史》:「梁肅琛於北僧處瓢中,得《漢書序傳》。」
156
朱希真常言,山陰富水竹,有洛陽許下氣象。
157
張九齡,一名博物,見徐浩所撰碑銘。
158
翟公巽參政墓,在丹陽九靈山,其父秘書監知應天府思墓,在丹徒錢爐山,思之孫兵部侍郎紱,亦葬其山之東南。
159
米元章墓,在丹徒黃鶴山。芾之父,左衛將軍、贈中散大夫,母贈丹陽縣太君閻氏皆葬于此。
160
京西轉運使蘇舜元墓,在丹徒五老山,蔡端明君謨志銘。蘇子美墓,在石門村。
161
南唐雖僭偽一方,風流特甚,逮今楮墨書畫,皆為世寶,人物文章亦勝。
162
長安安信之子允,為邵澤民言,舊藏《退之集》第二、十六二卷,繭紙正書,有退之親改定字,後為張浮休取去。
163
金谷園,吳越錢氏時,廣陵王元璙所作,今朱氏樂圃是其地。
164
寶帶橋,一名小長橋。故老相傳,為澹臺湖,其墓尚在。
165
蘇子美滄浪亭,故跡依然,有甃井方石,上刻字兩行云:「滄浪亭弈局,慶歷丙戌,子美題。」郡人陳伯雨有詩云:「整履上飛虹,風高退酒容。葉黃翻亂蝶,樹老臥蒼龍。古徑秋霜滑,空山暮靄濃。滄浪棋石在,題筆暗塵封。」
166
趙忠簡公家,故藏韋偃畫松絕妙。上題云:「韋偃歲寒圖。廣政二年十月七日奉旨,將仕郎守將作監臣黃居採識。」旁有小古印及「得全堂」諸印。忠簡在貶所,嘗失之,其孫盛後於他書畫複得之,至今藏其家云。
167
陳瀧伯雨,五世祖而上,居濟。而下,渡紹興。初曾祖始家於吳,二子:鐸字子振、錡字子敬。
168
趙子昂學士論書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而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雋氣,此又在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169
歐陽公《集錄》,古文自穆王以來,莫不有之,而獨無前漢時字,求之久而不得。其後劉原父於長安,得前漢數器,以其銘刻遺之,由是大償素願,蓋其難得如此。
170
趙德甫《金石錄》謂,西漢文字,世不多有,殆不可曉。胡承公《資古紹志集》云云,獨尤延之以為西漢刻石文,自昔好古之士,固嘗博採,竟不之見。如陽朔磚字,要亦非真,聞是新莽惡稱漢德,凡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嚴其禁,略不容留。至於秦碑,乃更加營覆,遂得不毀,故至今猶有存者。(洪氏《隸釋》有前漢哀帝建平五年郫縣一碑,或謂乃後人偽為者。)
171
西漢而上,紀功述事,多寓之金刻。自東漢以來,石刻始盛,而金刻鮮矣。歐陽公《集古錄》,恨獨缺西漢字。逮劉原父出守永興,多移古物奇器,因模林華宮行鐙,蓮勺宮博山爐槃及谷口銅鬲三銘遺之。於是,始得西漢字,以補其缺,而石刻卒無有也。或謂西漢至今,歷年甚久,所刻石皆以缺壞磨滅,因不復有,東漢則以年所差近得存。此說非也,周宣王《石鼓文》,秦二世《泰山詔》今尚在,豈西漢石刻,獨已缺壞磨滅。當是西漢之俗,猶為近古,其有功德,獨銘之鐘鼎彝槃,而冢墓碑刻,則自東漢以來始有耳。
172
趙伯昂攜懷素《狂僧帖》,玉馬玉人,劍璏㻫琫,李超潘谷等墨來觀。
173
畢少董作《醉蘇堂》,蔣璨宣卿為銘曰:「畢子飄零,放浪南國,家無擔石,聚書佩玉,惟東坡老,百行一德,發為文章,散作翰墨。筆端翻瀾,泉石竹柏,容我耽酣,無有醒日。四海一家,天地枕席。何以解酲,視此挂壁。」
URN: ctp:ws92191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