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十三

《卷五十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輔通志卷五十三
3
古蹟
4
邦國之志,古蹟周官誦訓道方、志土訓道,地事之遺意也。其事既徃所可求者,惟蹟而已,而時代久逺,傳聞異辭,傳㑹而失實者,惟北方為甚。蓋自邃古以後,漢唐以前,帝王都㑹,並在於北,其間聖賢豪傑始終之迹,㑹盟戰鬬,經歴之所,忠孝節義,高人達士,遺踪之所留,紛𧷤遐荒,欲既其實,厥維艱哉!今
5
京畿乃古幽、冀二州地,軒轅都𣵠,鹿合符、釡山,舜肇幽州,禹疏九河,導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夷齊産孤竹,召公國、北燕事,具《尚書史記》,信而有徵,然其文甚略,郊圻、城郭、壇坫以及車轍馬跡之所經,不可得而詳也。他如齊桓之刜令支,漢祖之攻東垣,光武之渡滹沱,唐太宗之征高麗,周世宗之復三關,凡正史所載歴代兵爭之地,其事顯著,而多無蹟之可求,舊志寥寥數簡,舎故城而外,多載近代亭臺池館,其事淺末,無足道者。又或土人無知,因事具書傳,而妄搆其蹟以成之,其譌舛尤甚。巢、許、箕、潁逺在河南,而誤指行唐延陵季子自齊反,呉子死𦵏于嬴博,則嬴博不宜在齊之北境,七國分疆,莊子楚産,就其寓言,亦第謂曽遊於梁,不聞其至燕,乃以地有漆園,而謂周曽吏于此,此皆事蹟顯然,易辨者,猶相䝉若此,况禆官野史草鄙無稽之說乎?今去其譌謬,而旁羅唐宋以來文人才士所記述以増益之,其介在疑似者,亦未敢盡薙,葢舊志所陳,僅千百之十一耳,與其過而廢也,寧過而存之,以俟博物洽聞者考訂焉?
6
順天府:
7
薊縣故城 今大興縣治《水經》,濕水過廣陽薊縣北,注濕水,又東北逕薊縣故城南餘詳建置巻
8
廣陽故城 在良鄉縣東,漢置,屬廣陽國,後漢屬廣陽郡,晉屬燕國,後魏屬燕郡,北齊省。《水經注》,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東逕廣陽故城北。《括地志》,廣陽故城在良鄉縣東北三十七里。
9
陽鄉故城 在良鄉縣西南,漢置,屬涿郡,後漢廢地理。《風俗記》,涿縣東五十里有陽鄉亭,後分為長鄉縣」。《寰宇記》:「陽鄉故城,在今縣西北二十七里。
10
方城故城。 在固安縣南,本燕方城邑,漢因置縣,屬廣陽國,後漢屬涿郡,晉屬范陽國,後魏屬范陽郡,後幷入宻雲。《括地志》:方城故城,在固安縣南十七里。《縣志》:方城即今縣西南方城村。
11
臨鄉故城 在固安縣南,漢置,屬涿郡,後漢省入方城。《水經注》:巨馬水上承䕶陂,於臨鄉縣故城西,東南逕臨鄉南。《地理記》曰:方城南十里有臨鄉城,故縣也。《括地志》:臨鄉故城,在固安縣南五十七里。
12
潞縣故城。 在通州東。漢置曰路,屬漁陽郡。後漢因之,改為潞。金於縣置通州,屬大興府。明初省入州。州《志》今州東八里甘棠鄉。有古城,周四里許。如縣故墟,葢隋、唐時潞縣治。
13
漷陰故城 在通州南四十里,本漢泉州地,屬漁陽郡。遼置漷陰縣,屬析津府。元陞為漷州,屬大都路。明復為縣,屬通州。
14
本朝併入州縣,志渾河出其東南,而萬艘經泊漷水,環於西北,而三𣲖分流,長堤如龍,蜿蜒相接,㑹於城陰,亦形勝之地也。
15
臨泃故城 在三河縣東南,石、趙置城於此,亦曰臨渠城。唐置縣,屬幽州,尋省入潞。後改置為三河,屬薊州。《水經注》,洳水東入於泃河。泃河又東逕臨河城北,屈而歴其城東城邑。考舊城在今縣東三里,泃河南。
16
武清舊城。 在今武清縣東。唐置,屬幽州。明初移今治縣。志故城在今縣東邱家莊南,東距白河十七里。明洪武初,因水患,遷於縣西八里元衛帥府鎮撫衛,即今治也。
17
昌平舊城 在今昌平州東南。漢置,屬上谷郡。後魏省入軍都。《水經注》魏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括地志》:「昌平故城在今縣東南六十里」。
18
軍都故城。 在昌平州東,漢置,屬上谷郡。後魏屬燕郡,天平中,以東燕京寄治于此。後周廢。《寰宇記》:昌平縣在幽州西北九十五里。本漢軍都縣。後魏移軍都于今縣東北二十里更於故縣置東燕州及昌平郡昌平縣。後州郡廢,而縣屬幽州。縣志:五代唐改曰燕平縣,徙治曹村,又徙于白浮圖城。
19
萬年故城 在昌平州西南。後魏置,屬平昌郡。隋省狐奴故城。 在順義縣東北,漢置,屬漁陽郡。後漢因之。三國,魏省。晉復置,屬燕國。後魏廢。水經》濕餘水,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西入于沽河。又沽水,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餘水合,為沽河,注沽水。西南逕狐奴山西,又南逕狐奴縣故城西。縣志狐奴縣。舊城在縣東北三十里。
20
安樂故城 在順義縣西南,漢置,屬漁陽郡。後魏併入潞。《水經注》魏氏《土地記》曰沽水又南逕安樂縣故城東。縣志,縣西北六里有安樂莊。
21
順州故城。 今順義縣治詳建置巻
22
漁陽故城 在宻雲縣西南三十里。戰國時,燕置漁陽郡。漢更置縣為郡,治三國,魏廢。後魏復置,屬漁陽郡。隋郡治,無終縣,省。唐復置為郡治,屬薊州。遼、宋、金、元皆因之,明廢。《括地志》:漁陽故城,在宻雲縣南十八里漁水之陽。
23
厗奚故城。 在宻雲縣東北塞外,獷平城東北,漢置,屬漁陽郡。後漢因之曰傂奚,晉廢,後魏宻雲郡治。此《志疑為提携」。《水經注》,鮑邱水又南逕傂奚縣故城東。
24
獷平故城 在宻雲縣東北,漢置,屬漁陽郡。後漢因之,晉省。《水經注》,鮑邱水又西南逕獷平縣故城東」。
25
白檀故城 在宻雲縣東北塞外,漢置,屬漁陽郡,後齊廢入宻雲。《水經》注,濡水又東南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
26
滑鹽故城 在宻雲縣塞外厗奚城東北,漢置,屬漁陽郡。後漢省。《水經注》,大榆河又東南逕舊漁陽郡之滑鹽縣南,左合縣之北谿水,其水南流逕滑鹽縣故城東,世謂之斛鹽城。
27
要陽故城 在宻雲縣東北塞外,漢置,屬漁陽郡。後漢省,後魏復置,屬宻雲郡。北齊廢。《水經注》,濡水又東南與要水合,水出塞外,東南流,逕要陽縣故城東,本都尉治縣。《志》要陽故城在東南六十里。
28
安樂故城 在宻雲縣東北,後魏置,屬安州。後齊廢,隋復置。唐改為宻雲郡,屬檀州。縣《志》:安樂故城,在今縣東北一百八十里。
29
宻雲舊城。 在今宻雲縣治後。詳建置卷
30
良鄉舊城。 在房山縣東,漢置,屬𣵠郡。後唐末改置。今良鄉縣,城廢,縣志良鄉故城在涿州北四十里
31
益昌故城 在霸州東北,漢置,屬涿郡,後漢廢。《水經注》:巨馬水東逕益昌縣故城南。地里《風俗記》曰:「方城縣東八十里有益昌城故縣也。
32
文安舊城 在今文安縣,東漢置,屬勃海郡。唐徙今治縣志,今縣東北有栁河鎮,故城上有漢縣令趙䕫祠,即文安故城也。
33
東平舒故城 今大城縣治。《水經》注,枝水又逕東平舒縣故城南,縣志故城。基址在今縣北。餘詳建置卷
34
西章武故城 在大城縣南。後魏置,屬章武郡。齊省。縣《志》,章武城在今縣南四十七里,以在章武之西,故加「西」也。
35
平谷舊城。 在今平谷縣東北,漢置,屬漁陽郡。後魏併入潞。《後漢書注》:「平谷縣故城在今潞縣北」。《水經注》:「泃水又東南逕平谷縣故城東南,與洳河㑹」。洳水又東南流,逕平谷縣故城西。縣《志》,古縣城在今縣東北十二里,今名城子莊。
36
征北小城 在大興縣東,後漢末公孫瓚所築。晉置征北將軍,嘗治此,因名征北小城。建興初,劉琨所屯也,址久堙。
37
迴城 在大興縣東南,名勝志》,迴城在薊縣東。唐遷營州於薊,為築此城近邱旁。
38
君子城。 在宛平縣西西山口,俗名君子口寰宇記》。石勒每破一州,必簡別衣冠,號「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綽、裴憲等還,襄國經此。
39
納降城。 在宛平縣西南。唐㑹要,幽州域內有經畧軍,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故丁零川也,後置納降軍使戍守於此。西南又有安塞軍、赫連城。閭城在宛平縣西南三十五里,亦曰關城,故城址在焉。
40
牙城 在宛平縣西南五里,相傳唐藩鎮牙地也。舊燕城。 在宛平縣西南。《遼史地理志》:晉高祖以遼有援立功,割幽州等十六州以予,太宗,陞為南京,方三十里,即遼故都也。
41
土城 在宛平縣西北八里,即元大都故城也,俗謂之土城闗。
42
韓城 在固安縣東南十八里。《困學紀聞》: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名勝志》,韓侯城,今縣南名韓砦營」者是。
43
楊六郎城 在永清縣信安鎮,相傳楊延昭所築常道城。 在東安縣西北五十里。《魏書》地形志安,次有故萇道城。
44
石梁城 在東安縣東南。唐武德中,曽移安次治于此。《方輿紀要》:石梁城在舊州頭東南五十里,或云南北朝時所置戍守城也。
45
崧州舊城。 在東安縣西北七十里,遼古納王所置州也。
46
葛城 在東安縣南三十五里,相傳宋建,屯守于此狼城。 在東安縣南四十里,宋信安軍之狼城寨也。縣志有裏外二狼城,相距五里,舊有河一道,流經其間。
47
古城 在香河縣北五里,相傳唐太宗東征所築以屯兵者。今遺址尚存,高五尺許。
48
紻城 在三河縣西北三十里,《水經注,泃河,南逕紻城東而南,合五百溝水。
49
長城 在武清縣西南三十里,延袤數百里,相傳戰國時燕所築。
50
秦城 在寶坻縣東南十里,相傳秦始皇築。
51
軍梁城。 在寶坻縣東南二百里。志稱五代時劉仁恭所築,亦作軍糧城。
52
芹城 在昌平州東三十里。《隋圖經》昌平縣有芹城,古疑城。 在昌平州西北二十五里南小口之西共城。 在宻雲縣東北五十里。《括地志》:在檀州燕樂縣界,即舜流共工之地。一作「龔城」。
53
狸陽城 在宻雲縣南。
54
博陸城 在宻雲縣東南。《漢書注》:「漁陽有博陸城,在君山之陽,處平陸之上,匝帶川流,面據四水。
55
廟城 在懷柔縣南五里,俗傳契丹蕭太后家廟五栁城。 在懷柔縣。《遼史地理志》,唐貞觀六年置懷柔縣,治五栁城。
56
垣城 在涿州北。《水經注》:垣水逕垣縣故城北。欒城。 在涿州東二十里,其相近有田城。相傳皆遼人所築。
57
信安城 在霸州東五十里。《九域志》:宋太平興國六年,以淤口寨置破鹵軍。景徳二年,改信安軍。金大定七年降為信安縣,屬霸州。元光初,升為鎮安府,尋俱廢。今為信安鎮。
58
狼臧城 在霸州東七十里,名勝志狼臧城,去信安城三十里。
59
拆城 在霸州東八十里,宋楊延朗屯兵于此,今為拆城里。
60
南關故城 在霸州南。《九域志》:州有南關城,趙武靈王所築。
61
平曲城 在文安縣。《括地志》:平曲縣故城,在瀛州文安北七十里。
62
南北盧蒲城。 在文安縣西二十七里。
63
三角城。 在文安縣西北二十里石勒築,以備燕廣陵城。 在文安縣西北七十里,與保定縣接界,宋時聚糧於此,以守益津闗。
64
平陵城 在大城縣東北一百十里,漢蘇建封平陵侯即此。
65
二里城。 在保定縣北,宋時積糧於此。
66
雄武城 在薊州東北。
67
安逺城。 在薊州西北,唐末置安逺軍即此。
68
洪水城。 在薊州東北。
69
平安城 在遵化州西南五十里。
70
徐太傅城 在遵化州喜峯口,名勝志:喜峯口關東北有小城,相傳明徐達所築,歲久彌堅,逺望如碧玉,懸崖𨺗聳,人亦𢁙邈。
71
鹽城 在遵化州北,方輿紀要》,唐守捉城也。
72
陰鄉廢縣 在宛平縣西南二十五里,漢置。
73
廣平廢縣。 在宛平縣西。唐置。
74
幽都廢縣 今宛平縣治,唐置,遼廢。
75
玉河廢縣。 在宛平縣西四十里。五代時,劉仁恭置通澤廢縣。 在永清縣西,隋置,尋廢。《寰宇記》,永清縣在幽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本漢益昌縣地。隋大業七年,於今縣西五里置通澤縣,隋末廢縣。志今有北通澤村,在縣西。
76
武隆廢縣。 在永清縣治詳建置卷。
77
安次廢縣。 在東安縣西北,漢置,屬渤海郡。後魏改為安城,屬燕郡。隋仍曰安,次屬涿郡。元升為東安州。《水經注》,聖水又東逕渤海安次縣故城南」。《寰宇記》:安次縣在幽州東南一百里。《縣志》:漢安次故城,在今縣西北四十里。其址尚存,俗呼古縣。
78
廣武廢縣。 在昌平州西。後魏僑置徧城郡,以縣為郡治,屬東燕州,齊廢。
79
行唐廢。縣 在宻雲縣東,遼置,屬檀州。金廢。
80
燕樂廢縣。 在宻雲縣東北八十里。後魏置為安州廣陽郡治,五代時廢。《續通典》:燕樂縣,五代時廢為燕莊,其地平曠可屯。
81
范陽廢縣。 今𣵠州治。詳建置巻
82
西鄉廢縣。 在𣵠州西北二十里。漢置,屬涿郡,後漢省。《水經注》,「聖水又東與挾河合,東逕西鄉、縣故城北,世謂之都鄉城」。《寰宇記》:「西鄉故城在范陽縣西北二十五里」。
83
益津廢縣。 在霸州,治東州。志州城東北隅有瀦水,故益津縣治也,廣三里許。餘詳建置巻
84
豐利廢縣。 今文安縣治詳建置卷
85
黎谿廢。縣 在薊州,《金史地理志》薊州舊有黎谿縣,廢置。俱未詳。
86
舊威州 在良鄉縣西北石堡村,唐置。
87
舊師州。 在昌平州,唐置。
88
舊慎州 在良鄉縣,唐置。
89
舊𡗝賓州 在良鄉縣,東唐置。
90
舊黎州 在良鄉縣,唐置。
91
歸順廢州。 今懷柔縣,唐置。
92
臨朔宮。 在大興縣界,唐王逺知傳:「隋焬帝幸涿郡,召逺知見臨朔宮。
93
崇真宮。 在大興縣南,元至元中建真人張留孫呉全節,相繼居此,俗呼為「天師菴」。泰定元年,有瑞鶴臨祠壇學士呉澄有《瑞鶴記》。
94
碣石宮。 在宛平縣西。《史記正義》:碣石宮在幽州薊縣西三十里寧臺之東。
95
長慶宮。 在東安縣西南。縣志舊在廣平淀,今次平屯,乃其舊址。
96
永福宮。 在昌平州南二十里。明𢎞治十七年,建瑞雲宮。 在房山縣西北二十餘里,一名盤寧宮,在金太祖陵側。
97
玉泉行宮。 在宛平縣西玉泉山。《金史地理志》,宛平有玉泉山行宮。
98
景命殿。 在通州永樂店,明萬歴三十六年,建為孝定皇太后祝釐地也。
99
涼殿 在懷柔縣,遼建。《遼史地理志》,順州建涼殿春賞花,夏納涼。
100
崇文閣。 在大興縣,即今國子監彛倫堂址也。元延祐六年,建呉澄有《崇文閣碑記》。
101
大悲閣。 在大興縣東南。
102
中心閣。 在宛平縣北,元建以其在都城中,故名。閣東十餘步有臺,繚以垣上,有碑刻「中心臺」三字。
103
鏡光閣。 在宛平縣北,有海印寺。明宣德間,改慈恩寺,寺有鏡光閣,今廢。
104
黃金臺。 在大興縣東南十六里。《太平御覽》:燕昭王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士,謂之黄金臺。名勝志》:黄金臺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燕昭王於易水東南築黃金臺,延天下士,後人慕其好賢之名,倣築於此。
105
晾鷹臺。 在永定門外南海子內大興縣界也。帝京景物畧:海子中有殿殿,旁晾鷹臺,臺臨三海子,築七十二橋,以渡元之舊也。
106
謊糧臺。 在大興縣東南六里,相傳唐太宗征高麗時,嘗虛設囷倉於此,以疑敵人。
107
聚燕臺。 在大興縣之采育《帝京景物志》:采育東南二十里有阜,高一丈,廣三四十尺,曰聚燕臺。歲秋社,燕辭巢日,必各將數千百,聚此臺呢喃一二日,然後分翔而去,故名。
108
寧臺 在宛平縣西四十里。
109
拜郊臺 在宛平縣西南七里,金大定間,拜天於此看花臺。 有二:一在宛平縣西玉泉山。春明夣餘録,玉泉山隆教寺西越澗有長嶺嶺,半為金章宗看花臺。臺畔有古松一株,一在宻雲縣北三十里,相傳遼蕭后嘗登此。
110
釣魚臺。 在宛平縣西十里花園村玉淵潭上,泉水至冬不竭,金時遊幸處也。王鬱嘗隱此。
111
祭星臺。 在宛平縣西,客話來青軒之前。兩腋皆疊嶂環列。賓軒為金章宗祭星臺。
112
駐蹕臺。 在宛平縣西。《元史》:永業二年,發軍士築駐蹕臺於承天䕶聖寺東。
113
豐臺 在宛平縣西草橋南。《春明夢餘録》:右安門外西南泉源湧出,為草橋河,接連豐臺,為近郊養花之所。元人園亭,皆在於此。
114
逺風臺。 在宛平縣右安門外,元韓氏南莊也。《榆欓別録》:豐義門外,西南行四五里,有鄉曰宜遷,地偏而囂,逺土腴而氣淑,郊邱帶乎左橫岡,亙其前,中得井地計三九之一。卜築耕稼,植花木,鑿池沼,覆簣池旁,架屋臺上,𨽻其榜曰「逺風」。
115
雀臺 在固安縣西南十八里,傳是趙李牧故蹟。縣志》:雀臺高丈餘,廣平數百步,其地有雀臺寺。
116
武毅漢軍臺。 在永清縣南二十五里。
117
武毅番軍臺,亦在永清縣,相傳皆宋初所築。
118
奕臺 在東安縣西八里,臺高一丈六尺,周一百二十步,制如土樓,元人㸃軍於此。今其地有左奕村。
119
印臺。 在東安縣南,一名砥柱臺。縣志印臺在東沽港、半截河之西,北接九河,南連大海。
120
呼鷹臺。 在通州漷縣馬頭西南二十五里,得仁、務、西元至大間所築。
121
將臺。 在通州西二十五里,名勝志將臺有三,其二在州城西。徐達建。或曰:唐薛仁貴征遼駐此,用席壘土為之。其一在州城北,通京師東直門中路。舊傳慕容氏拜將臺也。
122
虛糧臺。 在通州城東,有臺十餘座,相傳趙德鈞屯兵於此。
123
駐馬臺。 在寶坻縣南,相傳金章宗嘗駐此。一名歇馬臺。
124
龍虎臺。 在昌平州西二十里,地勢高平如臺,廣二里,袤三里。舊志:臺在舊縣西十里,去京師百里,當居庸闗之南。
125
仙臺 在懷柔縣東十里,高十丈,下有深洞,可容百人。
126
孤臺 在懷柔縣北三里。舊有金勝寺墖。
127
展臺 在𣵠州西南二十里,相傳燕昭王所築仙臺。 在涿州西南五十里。《水經注》:「濡水出燕王仙臺東。臺有三峯,甚為崇峻。騰雲冠峯,高霞翼嶺。岫壑冲深,含烟罩霧。耆舊言燕昭王求仙處。
128
華陽臺。 在𣵠州城內西北隅。客話舊傳燕丹與樊將軍置酒華陽館,即此。
129
歇涼臺, 在房山縣西二十里,金章宗避暑於此。今茶樓山頂,遺址猶存。
130
龍門臺。 在房山縣西。《寰宇通志》:龍門臺去縣二百里,上曰玉河臺,四面皆山,其下深澗莫測。
131
霸臺 在霸州治後,相傳宋時將臺也。今圯改題於州治左譙樓之臺」。
132
孟母臺。 在文安縣東北,栁河其下有洞深廣,不測釣臺。 在大城縣東北,子牙鎮鹽河中,相傳太公嘗居此,所謂北海之濱也。浮出水面,土人云「常隨水高下,雖大浸不没」。
133
鳳凰臺。 在大城縣東北十五里,晉石勒四年,鳳凰見於此,因築臺縣,志臺在縣南,可逺眺。
134
舞劍臺。 在薊州盤山,帝京景物畧,李靖舞劍臺石最堅不可鑿,有唐李從簡來游,數字石刻,徑五寸許。
135
燕角樓 在大興縣東南,遼建。
136
披雲樓。 在大興縣南。天府廣記》:在京城南,舊有題額,是金章宗手書上有逺樹影,雖風雨晦明皆見。
137
齊政樓。 在宛平縣海子東岸,元時所建。
138
雁月樓 在永清縣信安鎮。
139
土樓 在東安縣東六里。宋時為土兒衛臺,高一丈二尺,周一百二十步。舊建樓臺其上。
140
通㑹樓。 在涿州城州志:城之中有夾城,如人之束帶,中有券,門曰通㑹,上有重樓、三楹,𣵠鹿記,通㑹,在郡中,上有亭臺幕次,左鼓右鐘,春秋降雨,郊原隴畝,濃雲宻靄,一望不分,郡中之佳境也。
141
萬柳堂 在大興縣南花園村,《天府廣記》:萬柳園元亷希憲別墅在城西南,為最勝之地。
142
遂初堂》 在大興縣南天府廣記遂初,堂元詹事張九思別業,繞堂花竹水石之勝甲於都城。
143
賢樂堂 在宛平縣《趙孟頫集》:延祐四年,詔作林園於大都建德門外,以賜太保,曲出,且曰:「令可為朕春秋行幸。駐蹕地,名其堂曰賢樂」。
144
大隱堂。 在霸州南,明大司馬王遴之別業也。靈芝堂。 在薊州治內,明景泰間,芝草産於堂後,故名。
145
玩芳亭。 在大興縣南,《天府廣記》、玩芳亭、元栗院使別墅亭多花草,一時文人騷客來游賞者,多有題咏。
146
南野亭 在大興縣南,前臨澗水。
147
垂綸亭。 在大興縣西南。《天府廣記》:元學士,宋本故居,在都城之西。
148
匏𤓰亭。 在大興縣東天府廣記》,匏𤓰亭元趙叅謀別墅參謀趙禹卿嘗種𤓰以製飲,其當時目為「匏𤓰」,故名。
149
雙清亭。 在大興縣東南,通惠河上,相傳元都水張經歴園也。
150
潄芳亭 在大興縣東。《天府廣記》:潄芳亭在齊化門外道。士呉閑閑,全節所建。燕地未有梅花呉,從江南移至,作亭以覆之。
151
東郭草亭。 在大興縣東南,明興濟伯楊善別業婆娑亭。 在宛平縣西元馬文友別墅。
152
飲山亭 在宛平縣西,亦馬文友所築。
153
鰕菜亭 在宛平縣北,德勝門,水關西。明戴大圓建玉淵亭。 在宛平縣玉淵潭上,俗呼百官㕔,葢元時士大夫休暇宴遊之所。
154
雅集亭。 在宛平縣西,《黃圖志》:盧溝橋畔有元符氏雅集亭。
155
望湖亭。 在宛平縣西玉泉山,裂帛湖上。袁宗道集華巖寺後,有竇,深不可測,其上為望湖亭,見西湖明如半月。
156
飛泉亭。 在宛平縣。《天府廣記》:飛泉亭在五華山西北,有泉自山畔湧出,建亭於上以翼之。泉水東南流,逾尋丈許,伏而不見。至玉泉山趾湧出,蓋玉泉之源也。
157
督亢亭。 在固安縣及涿州界。《後漢書郡國志》涿郡方城有督亢亭。
158
崔氏園亭 在通州南。《寰宇通志》:崔氏園亭在漷縣南小安村,邑人崔禮隱居於此。
159
交亭 在通州《松漠紀聞》。潞縣三十里至交亭獨秀亭。 在通州漷縣北二里,遼太尉司徒郭世珍遊息之所。
160
清泠亭 在武清縣河西務王機桃栁堤,記萬歴丁亥,權河西地官袁公浚池蓄水,以防泛決,廣百丈許,四周築堤,間樹桃栁而署其名曰南蕩池,北又浚月池建清泠亭。
161
聖水泉亭 在宻雲縣南,山不出泉,惟南十里山𪋤有二泉,相去僅數尺,滙為一流,故稱聖水泉。戚繼光搆亭疏二水,環抱其間不匝月,駸駸稱勝跡矣。
162
武平亭 在文安縣北七十二里。《括地志》:武平亭今治渭城。
163
避暑亭 在薊州西北五里,相傳金章宗避暑於此懸石亭。 在薊州盤山懸空石上,戚繼光建。
164
津津亭 在薊州盤山大顛,明僧常増施茶處,有石刻易「飲處」三字。
165
干越王廨。 在大興縣界,幽州有干越王廨,在燕京子城,為宴集之所。
166
永平館。 在大興縣南十一里,一名碣石館。遼史地理志:燕京外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門有樓閣、毬塲,在其南,東為永平館。
167
望京館。 在大興縣東北五十里,《天府廣記》在孫侯村,遼建為南、北使臣宿息餞飲之所。
168
金溝館。 在宻雲縣東北四十五里。縣志:宋王曽上契丹書,由檀州至金溝館,即今金溝莊。
169
大安館。 在房山縣西北大安山,劉仁恭創宮觀師事,方士王若訥處也。
170
文丞相館。 在永清縣,宋相文天祥北上,次信安館人,供帳甚盛,天祥達旦不寐,題旅恨詞於壁。
171
古墨齋。 在宛平縣署,明萬歴中知縣李蔭掘地,得唐李邕《雲麾將軍碑記》建此。
172
來青軒 在宛平縣西香山客話來青軒五楹,闌楯外,垣以磚甓,下臨絶壑、玉泉諸峯,按伏其前。張昇集來青軒上坐,見兩山廻合平疇,外衍飛鳥,出沒雲際。寺門有泉石橋跨之,其流入西湖。李東陽集軒居山半,俯瞰叢樹,青黃相雜,循廊而上,殿閣崇麗,與平坡並峙。
173
韋園 在大興縣南,左安門外二里。明嘉靖時,太監韋霦建寺觀崇麗臨流一亭,尤為遊履所凑。
174
曲水園 在大興縣東,明駙馬萬煒建園石牆,一徑皆竹,竹盡而西,迢迢皆水曲。廊亭臺皆東西濱水。其中有松化石,其半尚存木質。
175
宜園 在大興縣東,明冉駙馬園也。園有石假山,名萬年聚。
176
鹿園 在大興縣東方,廣十餘里,地平如掌古樹,偃仰帝京。景物畧金,章宗故園也,今曰藍靛厰。
177
杏花園。 在大興縣東天府廣記》:元人董宇定。杏花園在上東門外,植杏千餘株,故名。
178
李園 在宛平縣西,天府廣記:海淀李戚畹園,方廣十餘里,中建挹海堂,堂北有亭亭,懸「清雅」二字,明肅太后手書也。婉轉起伏,殆如眞山。山畔有樓,樓上有臺,西山秀色,出手可挹。園中水程十數里,嶼石百座,靈壁、太湖,錦川百計,喬木千計,竹萬計,花億萬計。閩中葉向高曰李園,不酸,米園不俗。又有新園,在大興縣三里河東。
179
栗園 在宛平縣西。《遼史百官志》南京栗園司典栗園。
180
萬春園 在宛平縣南海子,宋時進士登第,恩榮宴後㑹,同年於此。
181
勺園 「在宛平縣西天府《廣記》米:太僕勺園園僅百畝,一望盡水,長堤大橋,幽亭曲榭,路盡則舟,舟窮則廊,高栁掩之,一望彌際,米太僕明米萬鍾仲詔也。
182
梁家園。 在宛平縣西。《天府廣記》:梁園在京城外之西南,廢城邉,引涼水河入其中,亭樹花木,極一時之盛。
183
張園 在宛平縣西,燕都遊覽,志太傅惠安伯張公園牡丹、芍藥各數百畝。花時主人,制竹兠,供遊客,行花塍中。
184
齊園 在宛平縣西。《燕都遊覽志》:齊園在西直門稍右,園盡則高梁橋矣。園中海棠甚多,西鑿一曲,磵引橋下水灌之,上作板橋,亭邉有叢竹。
185
松園 在昌平州東,延袤里許,皆松檜成林。
186
蘋果園 在房山縣上方兠率寺後園中蘋婆二株,結實甚繁。
187
盧植故宅。 在𣵠州十五里,地名盧家濼。秦博士盧敖子孫世居於此。
188
霍原宅 在房山縣南,晉霍原隱處,冊府元龜原山,居積年。門徒數百。
189
酈道元,故居。 在涿州南二十里。《水經注》: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上承督亢溝水,歴紫淵東余、六世祖、樂浪府君,自𣵠之先賢鄉,爰宅其陰,西帶巨川,東翼兹水,其水東南流,又名為酈亭溝。
190
義井精舎。 在大興縣東,遼時築義井,精舎于開陽之郭,傍有古井,因名。
191
鄭公莊。 在宛平縣西。《燕都遊覽志》:萬壽寺左度橋而南,有亭在平疇亭外,俱稻田縁堤。蓮芡,鄭戚畹園也。
192
白石莊 在宛平縣西。《燕都遊覽志》:駙馬都尉萬公白石莊在白石橋北,臺榭數重,古木多合抱,竹色,蔥倩盛夏不知有暑,附郭園亭,當為第一。
193
唐㑹莊 在三河縣境,屯政考縣,多曠土,宜耕屯,有唐㑹莊,為昔時懇植之址。
194
燕山竇氏莊。 在昌平州東山口內二里,相傳有古槐大十數圍,中可容十人座。
195
相公莊。 在文安縣西北三里,唐工部尚書張仁憲故里。
196
采育。 在大興縣東七十里,古安次縣,采魏里也。明初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人呼采育」,合新舊而名之也。署以三蓄為賦,計營五十八。舊有鵝鴨城。
197
御馬苑。 在通州西二十里鄭村壩。
198
盧丑宅 在東安縣常道城東南二十五里。
199
安墟 在東安縣界。舊志東安縣,古安墟,黄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合符釜山。
200
柴市 在大興縣,宋文天祥被戮於此。
201
燈市 在大興縣崇文街西,燕都遊覽志燈市南北兩㕓,珠玉寶器,日用微物,靡不畢具,相對俱高。樓樓設𣰽毺,簾幕為飲宴,地夜則燃燈于上,望如星。衢市自正月八日始,十八日罷。鬻燈在市西南,今名燈市口。
202
𣙜場。 在霸州,宋詔雄霸安肅軍置三𣙜場於南北境貿易,後廢。
203
棗林 在通州南,方輿紀要縣境小阜也。
204
栁林 在通州南,故漷縣西。
205
齋堂村。 在宛平縣西,山北百餘里淥水亭雜識元豫章熊自得。偕崇眞張眞人往居撰《燕京志》。歐陽元功、張仲舉皆有詩送之。
206
樓桑村。 在涿州。《天府廣記》:樓桑在涿州東南,為漢昭烈故里。有桑高十丈,亭亭如樓。昭烈為兒,時與宗兒戲,桑下指為帝王羽葆也。桑側有昭烈古廟,唐乾寧中建。又其東北數里,張桓侯之故居在焉。
207
張華村 在固安縣東北。《天府廣記》:張華宅在固安縣東北八里,猶有八角井,乃其故宅村中,今多張姓,是其後人固安。册有曰「張華里者,萬歴中知縣胡其俊審編之次,重其姓諱,更唱曰賢,今則編張賢里。
208
永平府:
209
肥如故城。 在府治北,漢置,屬遼西郡。隋省。唐復為平州治,尋改曰盧龍。《水經注》,濡水出肥如東北元溪,西南流,逕縣東,東屈南,轉西迴。又逕肥如縣故城。
210
孤竹故城 在府城南。《括地志》:孤竹故城,在盧龍城南十二里。《文獻通考》:平州殷時,孤竹國地。今盧龍縣有孤竹城,伯夷叔齊之國也。
211
令支故城。 在遷安縣西,漢置,屬遼西郡。遼名安喜,金改為遷安。《水經注》,「濡水東南流,逕令支縣故城東。《縣志》:安喜故城在縣西北七十里,即古令支城也。
212
撫寧舊城。 今縣治縣志明。永樂三年於故縣置撫寧衛。成化三年,議者請復縣於舊治,乃於衛東立縣合為一城,即今縣城也餘詳《建置卷
213
海陽故城 在灤州西南。漢置,屬遼西郡。後齊省。遼名望都,金名海山,水經注「濡水東南與新河合」。新河又東逕海陽故城南。
214
黃洛故城 在灤州,遼屬平州。《遼史》:灤州永安軍。本古黄洛城,在盧龍山南。
215
右北平故城 在玉田縣界,後漢置。《括地志》,漁陽縣東南七十里右北平城,以燕山為版築。水經:鮑邱水,東逕右北平郡故城南。
216
土垠故城 在豐潤縣東,漢置,屬右北平郡。後漢為郡治,北齊廢。《方輿紀要》:土垠廢,縣在豐潤縣西北六十里。縣志有南闗城,在縣東十里,即土垠故城也。
217
徐無故城 在豐潤縣北,漢置,屬右北平郡。晉為北平郡,治。後魏改屬漁陽郡。後周省入無終。《水經注》徐無縣故城,王莽之北順亭。
218
長城 在府城北。《隋書地理志》,盧龍有長城。
219
茂鄉鎮城 在灤州西七里。
220
龍紀城。 在遷安縣北二十里,周二百餘步。相傳遼蕭后所築,遺址猶存。
221
五花城 在撫寧縣東,其城連環若五花然,相傳唐太宗所築。
222
山西城 在撫寧縣西南五十里,故址猶存,相傳唐太宗征遼所築。
223
鳳凰城 在昌黎縣西道者,山之右。寛廣可容百人獨莫城。 在灤州南九十里。
224
倴城。 在灤州西南六十里。
225
唐山上城 在灤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226
李家莊城。 在灤州南四十里。
227
栢家莊城 在灤州南五十里。
228
稻地土城 在灤州西一百二十里。自獨莫城以下,皆元時屯兵處也。
229
獨幽城 在樂亭縣東南十里。
230
朝鮮廢。縣 在府城東。《隋書地理志註》:舊置北平郡,領新昌、朝鮮二縣。後齊省朝鮮入新昌。
231
臨渝廢縣。 在撫寧縣北。漢置,以縣有渝水為名,屬遼西郡。晉省。唐復置,屬平州,後改曰石城。
232
舊營州 今昌黎縣詳建置卷。
233
纍廢縣。 在昌黎縣東,漢置,屬遼西郡。後漢省。《水經注》「濡水東南至纍縣碣石山。
234
馬城廢縣。 在灤州南。唐置,屬平州。《元省《州志》馬城廢。縣在州南二十里。
235
舊溟州 今樂亭縣治元置,是為《東溟,史》作漠州餘詳建置卷
236
驪成廢縣。 在樂亭縣西,漢置,屬右北平郡。後漢省。輿地《廣記》:「碣石,今石城縣,故驪成也。
237
俊靡廢縣。 在豐潤縣北,漢置,屬右北平郡,晉廢。《水經注》「灅水出右北平俊靡縣」。《方輿紀要》,俊靡廢。縣在豐潤縣北。
238
永濟廢縣。 今豐潤縣治。金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濟務置。
239
盧龍故軍。 在盧龍縣,唐置,屬平州。
240
栁城廢軍。 在昌黎縣西南,唐置,屬平州,遼廣寧縣地。金曰昌黎縣。志桞城在縣西南六十里靜安社,即故軍也。
241
臨渝宫。 在盧龍縣。《隋書地理志》,盧龍有臨渝宮、黃山宮。 在遷安縣西。魏太安三年,起行宮於遼西黄山。
242
丹陽宮。 在灤州東南三十里。金置。
243
石城行宮 在灤州,金建行宮於石城。
244
長春,行宮。 在灤州西南。《金史地理志》,石城有長春行宫。
245
御林 在玉田縣。金大定二十年,以玉田行宫之地,偏林改為御林。
246
昌國署。 在樂亭縣東十七里,元時為屯田署,今猶稱為署里。
247
豐閏署。 在豐潤縣。《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二年,立豐閏,署領屯田八百三十七戶。
248
煉鐵鑪。 在遷安縣。潵河之濱有攬船樁石,舊嘗為鑄鐵之所。
249
千金冶。 在灤州南,名勝志冶,在灤州南二十里,即漢夕陽鐵官也。
250
溫泉柵。 在灤州南境。
251
溫泉鎮。 唐書地理志》,石城有溫昌鎮。
252
建昌鎮。 在遷安縣
253
韓城鎮。 在豐潤縣南五十里許奉使行程録鎮有居民可二百家,並無城。
254
越支社。 在豐潤縣南,方輿《紀》要「越支社」亦曰「越支埸,有宋家營鹽課司。
255
望海臺。 在府城東。
256
清風臺。 在府城南,孤竹城,夷齊廟後,高據懸崖,平臨灤水,長松翠栢,交暎臺側。
257
釣魚臺。 在府城南三十里。
258
仙人臺。 在昌黎縣北十五里水巖山之上有石刻圍,棋爛柯仙人,像金天㑹,十五年建。
259
擂鼓臺。 在灤州西百里。
260
將臺。 在灤州西八十五里。
261
千里臺。 在灤州北十里,周圍草埸百餘頃,古料,馬臺也。
262
鳴逺樓 在府治前明初建。
263
望高樓。 在府城上。
264
登海樓。 在山海衛。
265
聖祖御製文集,山海關澄海樓,舊所謂關城堡也,直峙海滸,城根皆以鐵釜為基,過其下者覆釡,歴歴在目,不知其㡬千萬也,葢城臨海,衝濤水㴬,時非木石所。
266
能久固昔人巧出此想,較之鎔鐵屑炭,更為奇矣。
267
文㑹亭。 在府治西北,下臨灤河。
268
金泉亭 在灤州治西,地高多泉,瀦而為池,池方數畝,中産蓮。
269
濯清亭。 在灤州灤河西岸,金置。
270
令公村。 在豐潤縣西十五里。
271
種玉田。 在玉田縣北三十里,即陽翁伯種玉處。《水經注》:「山有陽翁,伯玉田在縣西北,有陽公壇,社即陽公之故居也」。《搜神記》於種石處四面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之地,名曰玉田。「翁伯」一作「雍伯」。
272
天橋柱。 在昌黎縣碣石山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里,山頂有大石如柱,立巨海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名天橋柱。
273
謊糧坨。 在豐潤縣西北十五里,相傳唐太宗以誑高麗。
274
雙雁坨。 在灤州城南。《郡志》明成化中瘞二雁而名。
275
保定府:
276
樂鄉故城 在府東南。漢置,屬信都國。後漢省。晉復置,尋省。後魏復置,北齊省入永寧,仍改曰樂鄉。《水經》注「濡水東北逕樂城南。《寰宇記》: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
277
廣望故城 在府西南,漢置,屬𣵠郡,後漢省。《水經注》:「博水東逕廣望故城北」。《寰宇記》:「故城在縣西南五十里」。
278
樊輿故城 在府東南,漢置,屬𣵠郡,北齊省入永寧。《水經注》:「易水逕樊輿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北新城縣東二十里有樊輿亭,故縣也。
279
清苑舊城。 在府東北,縣本樂鄉,北齊移永寧縣理此。隋改清苑縣志,清苑故城在今縣東北七里。餘詳建置卷
280
北平故城 在滿城縣北,漢置,屬中山國。後魏分置。永樂,後周省,改北平曰永樂,唐始曰滿城。《元和志》:滿城縣東北至易州一百四里。天寶元年改以縣北故滿城為名。
281
永樂故城 在滿城縣西北,後魏置,後周省。舊志城在縣西北五里魚條山下。
282
范陽故城 在定興縣南,秦置,隋改曰遒縣,唐廢,金始改置定興。《史記》:張耳陳餘畧地燕,趙蒯通說「范陽令先下」。《元和志》:范陽故城在易縣東南三十二里。
283
望都故城 在慶都縣西北,本戰國時趙慶都邑。秦有慶都縣。漢改置望都縣,屬中山國,高齊廢,隋復置,尋又廢,唐初復置。唐書《地理志》,望都武德四年分安喜、北平二縣置,貞觀八年移於今治。舊志:故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
284
唐縣舊城。 在今唐縣東北,漢置。《水經》注「唐縣南、北二城,俱在𣸦水之陽」。舊志,漢置唐縣,自北齊廢縣。後隋改置於左人城。唐時復移今治,而漢時故城遂廢。
285
高昌故城 在唐縣東北。《水經注》:唐城南如東十餘里有一城,俗謂之高昌縣城」。《舊志》,高昌社在縣東北十八里,有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亦名堯城。
286
蠡吾故城。 在博野縣西南。漢置,屬涿郡。北齊廢入博野元省。後復置博野縣於今蠡縣界,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遷於西南十八里,即今治也。舊志蠡村有蠡吾故城,後魏時為滹沱水所掩,東南城角獨存。
287
侯世故城 在蠡縣東北,《水經注𣸦水又東北逕侯世縣故城南。
288
容城故城 在容城縣西北。《遼史》《地理志》,容城縣先屬𣵠州,故城在雄州西南」。《舊志》,古城在縣北十五里城子村。
289
曲逆故城。 在完縣東南。漢置縣,屬中山國。後漢改曰蒲陰。北齊廢入平縣。《漢書陳平傳》:「高帝南過,曲逆上其城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雒陽與是耳」。
290
大易故城 在雄縣治西北十五里。漢置易縣,晉曰易城。《寰宇記》:歸義縣東南之十五里有大易故城,燕桓侯別都,後魏移理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即今縣理。又有小易城,在大易城北二里。
291
安國故城 在祁州南。漢初為侯國,後為縣,屬中山國,北齊廢。舊志:安國城在州東南六里,即漢安國縣。《束鹿志》,安國故城即安定故城。
292
蒲陰故城 今祁州治清類天文書,今天㑹初,祁州別築西城,移州治焉。元復移於東城舊治,葢即一城中分為東西,非更築新城也。餘詳建置卷。
293
貰縣故城。 在束鹿縣西南,漢置,屬鉅鹿郡,尋廢。《通典》鹿城有漢貰縣,故城在西南。
294
𨜇縣故城。 在束鹿縣東,漢置,屬鉅鹿郡。後漢曰鄡後,魏曰
⿰⿱日來阝
。北齊移安國縣於此。隋改置安定縣,而故城廢
295
西梁故城 在束鹿縣西南,漢置為侯邑,屬信都國,後漢省。《水經注》:衡漳水逕西梁縣故城東。《寰宇記》:束鹿縣南六十里有西梁故城尚存,城有二重。舊志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車城村,有車城莊,即古西梁縣。
296
束鹿故城 在束鹿縣北,今有舊城集。隋曰鹿城,屬信都郡。唐改曰束鹿,屬深州。明志故城在今縣北三十五里。
297
唐興故城 在安州東南,古名西呵城。唐置唐興縣。宋置唐興砦。金改葛城縣,明初省。舊志故城在州東南二十里。
298
高陽故城 在今高陽縣東,《名勝志》,北朝邢子勵作《高陽記》,謂高陽城周迴九里,顓頊所築,基址尚存。舊志:明洪武三年,河溢縣圯,遷豐家口,即今治。東去古城二十五里。
299
廣養城。 在府東六里,城周五里,南有河藪,昔燕昭王牧馬地。
300
養老城。 在慶都縣北二十里。
301
清涼城 在博野縣東南,亦曰將。梁《魏書地形志》,蠡吾有清涼城」。縣志:城在縣東南四十里。
302
柏陵城 在府南,漢為侯國,尋省。《漢書》作「柏暢辟陽城」。 在府西南三十里。五代時營壘也。晉開運二年,符彥卿等敗契丹於此。
303
白城 在府西南,名勝志,白城,清苑鄉名。
304
徐城 在安肅縣東。《九域志》安肅縣有古徐城,周景王時,大將徐峻所造。又徐城在淶水縣北。
305
敵城 在安肅縣東南三十里,相傳戰國趙將趙䓤顔聚與秦將王翦相持處。又空城在縣西南三十里。
306
解王城 在安肅縣西北四十里。
307
桑邱城 在安肅縣西南。《括地志》:桑邱城俗名敬城,在遂城縣。按遂城即在安肅縣西二十五里,今為遂城社。
308
長安城 在定興縣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記:在易縣東南二十七里。
309
百樓城 在定興縣西南二十五里,相傳唐太宗征遼還,築城於此,以息將士。兵法,百樓不攻,遂以名。今為百樓村。
310
中人城。 在唐縣西北,古鮮虞地。《博物記》:「唐關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在縣西四十里。張曜《中山記》:中山郡初治中人城,城中有山,故亦謂之中山城」。《水經注》:復謂之廣唐城。《括地志》: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縣西北四十里。
311
左人城。 在唐縣西北。《博物記》:「左人唐西北四十里」。《水經注》「𣸦水逕左人城南」。《寰宇記》:「左人亭即今唐縣城」。
312
鴻城 在唐縣西北七十里,一名洪城。其地有鴻城社、鴻山關。《九州志》,唐有鴻郎城,相傳堯子丹朱所居。
313
符城 在唐縣西南。舊志:符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唐河西岸。符堅追慕容垂至此築,後訛為伏城,故今驛名伏城。
314
王陵城。 在唐縣西三十五里唐河東岸。漢高帝困於白登,王陵援兵至此築。
315
灌嬰城 在唐縣西四十里唐河西岸,與王陵城相望,即灌嬰所築。
316
樂羊城。 在唐縣西,《水經注》𣸦水又東逕樂羊城北,魏使樂羊滅中山。其故城中山所造故城得名。
317
賈復城 在唐縣北五十里。漢賈復追銅馬五番賊於此築,俗訛為寡婦城。《元和志》:寡婦故城在唐縣北九里。
318
軍城 在唐縣西北九十里。宋楊延昭築城屯軍,故名。明嘉靖中水衝,城斷為二。
319
雹水城 在唐縣西三十里唐河東岸。
320
大茂城 在唐縣西北一百里唐河北岸。
321
栁宿城 在慶都縣東南四十五里,有栁宿村,村西二里有栁宿河。
322
堯城 在完縣西南八里。有堯城社、堯城村。
323
甘城 在完縣西北三里。今有甘城村。
324
夏屋城 在完縣西北,《水經注蒲水逕安陽關下,出關北流,又東流,逕夏屋故城。
325
陽城 在完縣東南五十里。《水經注》:陽城故城,在陽城淀西北蒲陰縣東南三十里。
326
朝陽城 在完縣西。舊志:縣西南十里有朝陽村、郭丹城。 在蠡縣東北四十里。《九域志》,宋與契丹築,以約和,今名為和甸。
327
亞谷城 在雄縣東。漢景帝封降王盧它為亞谷侯,即此地。
328
易京城。 在雄縣西北,漢公孫瓚所築。
329
楊闗城 在雄縣西,宋楊延昭守三關時所築祭過城。 在安州西北。《水經注徐水東南逕一故城北,俗謂之祭過城。
330
安都城。 在高陽縣西南三十八里。舊志:宋熙寧中,議移廣信軍於此,因築此城。
331
三臺城 在新安縣西二十里城冢,記燕、趙分易水為界,築三臺城以耀武。漢因置縣。城周五里,今遺址尚存。舊志城亦名劉盆子砦,下有祠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
332
北平廢郡 在完縣東北。漢置北平縣,屬中山國。後魏改置北平郡。北齊郡廢,復置北平縣。宋置北平砦於故縣。慶歴二年,於北平砦置北平軍。四年,即縣治置軍,以砦屬焉。後廢。
333
永寧廢。縣 在滿城縣界。漢末,與魏析置永寧縣,屬高陽郡。北齊移入清苑
334
北新城廢縣 在安肅縣西南,漢置。舊志,後魏去「北」字。北齊仍曰北新城縣,尋省入清苑。新志在縣西南二十里。
335
遂城廢縣。 在安肅縣西,燕武遂地。後魏南營州地,隋置遂城縣。宋置唐信軍。金升為遂州。後廢為遂城縣,𨽻保州。元省入安肅,後復置州而縣廢。新志在今縣西二十五里為遂城社。
336
新昌廢縣。 在新城縣東三十里。漢置,屬涿郡。後為侯邑。後漢廢,唐復置,屬𣵠州。宋初因之。後省《寰宇記》。漢新昌故城,在固安縣南三十里。
337
陸城廢。縣 在蠡縣南。漢置,屬中山國。武帝時為侯邑,後漢廢入蠡吾。《舊志》,陸城廢,縣在今縣南十五里。魏、隋時移今治。又晉改博陵縣。本合博陵陸城為名
338
歸義廢縣。 在雄縣西北三十五里。唐武德年,以故易縣地置,屬𣵠州。五代、晉時仍曰歸義,金併入歸信。
339
晏城廢縣 在束鹿縣西。隋書地理志鹿城,開皇十六年又置晏城。大業初廢。
340
光春宮。 在安肅縣界。《金史章宗紀》:泰和三年,勅行宮名光春,其朝殿曰蘭臯,寢殿曰輝寧。
341
建春宮。 在新安縣西南,為金章宗行宮,明改為行太僕寺。
342
天寧臺。 在安肅縣西黒山。
343
元武臺。 在安肅縣馬哥莊。
344
北臺 在唐縣中山城北,慕容垂都中山,時登此以望馬耳雙峰。
345
天風臺。 在唐縣西北葛洪山巔,洪隱居修煉之所冷空臺。 在葛洪山,與天風臺對峙。
346
堯母臺。 在慶都縣東。按《地志》,伊祁山,堯母所居也,故築臺於此。
347
大宋臺。 在蠡縣大宋村東。
348
百尺臺。 在蠡縣大百尺村北。
349
城子臺。 在雄縣東南八十里外高中平,地勢特出駐駕臺。 在雄縣東七里,周世宗駐蹕於此。
350
流星臺。 在雄縣西三里。
351
涼馬臺。 在雄縣西北三十里,高數丈,上容萬餘人,城
記燕、魏分易水為界,築以耀武。
352
慷慨臺。 在安州署內,明嘉靖時,知州張寅建取燕、趙慷慨之意。
353
望馬臺。 在安州西北十二里,宋楊延昭所築釣魚臺。 在安州東北三里,元隱士垂釣處。
354
秋風臺。 在安州城北,燕丹送荊軻處。
355
高陽臺。 在高陽縣東舊城,宋曽布鎮高陽時,築萬卷樓。 在府治內,元大帥賈輔建藏書數千卷,延郝經居之,以肆其觀,覽經有記。
356
橫翠樓。 在府治東北,元張柔建。
357
鳴霜樓。 在府治東北。明宣德間,知府張監建後守章律叠石為臺,建層樓於上。
358
卷石樓。 在府北,郭明知縣崔泌之築。
359
應奎樓。 在清苑儒學,東南臺六丈,結樓於巔,下作四洞可徃來,俗為穿心樓。
360
宣化堂。 在府治元順天路㕔事。至元中治中,周孟戡建劉,因有記。
361
讀書堂 在滿城縣抱陽山東北巖下,唐張說讀書處。又讀書堂在鐵佛寺,元郝經所居。
362
抱陽南軒 在滿城縣抱陽山,繼至巷中。宋紹聖間,邢仲良父子講業於此。
363
碩果園。 在府北,郭明清苑令崔泌之築。
364
矮松園。 在府城西南隅。
365
高氏園。 在府城東北隅。元,郡人所創。內有翠錦堂、桃園。 在博野杜家莊。
366
銅園 在博野縣苑村,土黃色不毛,後人以土炒煉銅地,始可藝。
367
衆樂園。 在舊高陽城內,宋曽布知瀛州時,建洞賓池。 在安肅縣南,相傳呂仙曽浴此。
368
鳯池 在舊高陽城西,相傳顓頊時有鳯凰集。此又有洗馬池,亦謂顓頊時浴天馬於此。
369
蓮花池 在府治南,元張柔所鑿,引鷄距河水,建臨漪亭於上。明知府張烈文重修萬歴間,知府查志隆復拓其地,増堂寢、門廡、庖廚、臺榭,扁曰「水鑑」。
370
本朝康熙丁亥,知府李紳文重修。雍正十一年奉。
371
旨各省設立書院,即於此地修建,増葺講堂書屋,改名蓮池書院。又蓮花池在新安縣西南金章宗觀蓮處,邑人張刺、史光逺起臺於池北,曰看花。
372
君子亭。 在府蓮花池西,通志:紅蕖緑,水亭築中央為府,中名勝。
373
水哉亭 在府城外西南隅水閘上,明邑令崔泌之建。
374
勞勞亭 在府北郭外,明邑令崔泌之建。今為皇華亭。
375
擬江亭。 在安肅縣南,元大德中建。
376
北海亭 在定興縣東南十五里,明太常卿鹿善繼講學之所,茅元儀題。
377
紫泉亭 舊在新城縣西北隅,明景泰年,移入儒學明倫堂後,名文㑹亭。
378
解瀆亭。 在唐縣。漢靈帝陽嘉元年,封為侯國。《後漢書註》解瀆亭在義豐縣東北」。
379
三梁亭 在完縣,《水經注》「博水逕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
380
濯纓亭 在完縣西五雲泉,上。宋神宗時建。
381
望山亭。 在雄縣城內。元皇統二年建,後改為均樂亭。
382
安郭亭。 在祁州東南。漢元朔五年封為侯國。《水經注》,𣸦水逕安國亭南。
383
雲錦亭。 在安州東南堤上,元完顔安逺建。
384
安陽亭 在安州東南堤上。明嘉靖間,知州張寅建高陽關射亭。 在高陽縣舊城,宋初建。
385
河橋亭 在高陽縣馬家河、𢎞濟橋北,馬崙建萬木亭。 在高陽縣北門外,邑人王揚建。
386
大人圃。 在清苑治後,與君子亭相對。郡守徐曰:仁祀陽明先生。
387
射圃 在府隙地。
388
春圃 在府東門外,歲迎春於此。
389
百花嶼。 在府南雙溪之上。
390
白團衛村。 在府西南,舊志作白壇衛村。石晉敗契丹於陽,師還,至白團衛。
391
亷梁村。 在府西南十里。宋咸平二年,敗契丹於亷梁路。《新志鷄水經此,有石梁,謂之亷梁。
392
黃村 在定興縣治故范陽縣地。金大定六年以范陽縣黃村置。
393
侯駝村。 在慶都縣東二十里,名勝志村,産米香,滑異常稻。
394
盤古村。 在完縣西北五十里分水山下舊志村,為盤古氏故里。
395
荊軻里 在安肅縣赤魯村。
396
田光里 在安肅縣田村。
397
張豐里 在安肅縣,又有張華里。
398
僊姑里。 在安州,即今祭頭村,宋郝僊姑飛昇處古塘。 在清苑城東四十里,開公員外養魚池、浣衣塘。 在安肅縣白塔村。舊志:孟姜女浣衣處栁塘。 在新城縣治後,栁依北城,春青獨早萬歴間,知縣王好義栽栁千株,築臺其中。
399
濼西莊。 在滿城縣一畆泉旁,宋程灝先世居此,駐蹕莊。 在新城縣西北三十五里。元至治中,英宗遊畋至此,俗呼為高密店」。
400
陳平宅。 在完縣北門。
401
雙栁,居 在新安縣。
402
雲宿舎。 在新安縣,俱孫徴、君奇逢寓舍。
403
麒麟塜 在安肅縣北,舊志明永樂間來獻,斃於此,壘土成墳,上建遊亭。
404
牛樁 在安肅縣西,遂城南里許。舊志以遂州城形似牛,故建此以鎮。
405
河間府:
406
武垣故城 在府城西南。本趙地。漢置縣,屬涿郡。隋省。唐復置,後省。《寰宇記》,武垣城有二:西武垣城,在郡西南三十八里。城東微北。又有東武垣城,在郡南二十五里。《府志》:武垣城在河間縣西南三十里肅寧縣境內,去縣東南十餘里,有內外二城,俗名元城,遺址尚在。
407
州鄉故城。 在府城東北,漢置,屬涿郡,後省。《寰宇記》,故城在今郡東北四十里。
408
束城故城。 在府城東北。本漢束州,屬渤海郡。晉屬章武。北齊廢。隋置東城縣,屬河間郡。宋省為鎮,尋復置縣。元置廵檢司。明廢府。志故城在府東北六十里如林鄉。其城舊有三重。
409
趙都軍城。 今府治詳建置巻
410
樂成故城 在獻縣東南。漢置,為河間國治。後漢省,尋復置。晉、魏皆曰樂成。《地理志》,故城在樂壽縣東南六十里。《寰宇記》,後魏太和年間,移縣治樂壽,而此城廢。
411
中水故城。 在獻縣東南,本漢縣,屬𣵠郡,北齊省。《漢書地理志》註在易、𣸦二水間,故名中水。《寰宇記》:故城在樂壽縣西北三十二里,齊天保七年省。
412
阿武故城 在獻縣西北。本漢縣,屬涿郡。後漢省。《寰宇記》故城。在樂壽縣西北三十九里。
413
阜城舊城。 在今阜城縣東,漢置,屬渤海郡。《舊唐書》《地理志》,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今城隋築」。《寰宇記》,齊天保年移今治」。
414
弓高故城。 在阜城縣南二十七里,漢置,屬河間國。晉省。《水經》注「故城在阜城西南」。
415
蒲領故城。 在阜城縣,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水經注》,「衡漳又東逕蒲領縣故城南」。《寰宇記》:故城在縣北三里。《縣志》在縣東北十里,俗呼蒲領關。魯城縣北六十里亦名蒲領,因東漢末黃巾之亂,有蒲領人寓此立城,因名。
416
鄚縣故城 在任邱縣北三十里。漢置縣,屬涿郡。唐為鄚州。開元中,改鄚為莫明,廢《寰宇記》,廢鄚縣城,在鄚州東北三里
417
阿陵故城。 在任邱縣東北,漢置,屬涿郡。《寰宇記》,故城在縣東北二十里。後魏孝昌三年,常徙鄚縣理此。周宣德年,復還舊治,城遂廢。
418
高郭故城 在任邱縣西十七里,漢置,屬𣵠郡。後漢省。《寰宇記》:故城在鄚縣西南二十六里,滹沱河經其南面,亦稱裏角城。
419
成平故城 在交河縣東,漢置,屬渤海郡。後魏徙治景城,城廢。《寰宇記》:故城在景城縣南二十里。《九域志》,竇建德嘗居此,亦謂建德城。
420
建成故城 在交河縣東,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寰宇記》故城在景城縣東南三十里。
421
臨津故城。 在今寧津縣西,漢胡蘇亭。隋置胡蘇縣。唐改名臨津縣。志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保安鎮
422
臨樂故城 在寧津縣北,本趙地,漢置縣,後漢省。《水經注》「無棣溝自南皮縣東逕樂亭北」,《地理志》之臨樂故城也。
423
修縣故城 在景州南,漢修縣,晉改為蓨。唐屬冀州。元為景州,治尋復為縣,屬景州,今省。《括地志》,故城在今縣南十二里,俗名南條城。《水經注》,清河又東北逕修縣故城南。《縣志》,南條城在州南十三里。又有故城,在州東九里。
424
修市故城。 在景州北,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水經注》:桑杜舊溝又東逕修市縣故城北。《地里風俗記》曰:「修縣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縣也」。
425
重平故城 在呉橋縣南,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縣志呉橋。縣南三十里有重合城,即重平」之訛。
426
東光舊城 在今東光縣東,漢置,屬渤海郡。金元為景州治
427
長河故城 在故城縣治,即唐之白橋。漢置廣川縣,北齊省。隋改名長河。唐元和年,移就白橋,於永清河西岸置縣。後又移置小胡城,而此城廢
428
歴縣故城 在故城縣北,漢置,屬信都國,後漢省。《水經注》,清河又東北逕歴縣故城南廣川縣西北三十里有歴城亭,故縣也。
429
乞活城。 在府城北六里。《郡國志》:晉大安中,幷州刺史東瀛公騰掠敵人萬戶於山東,恐有叛志,築城以居之,任其乞活,故名。
430
蕭陵城 在府西北五里。縣志魏武垣有小陵城,蓋「小蕭聲近而訛也。
431
高麗城。 在府城西北十二里,基址尚存。
432
簡子城。 在阜城縣東南三十里,亦名東城圖經,趙簡子所築,今名簡城。
433
定陽城 在阜城縣境內,又名沙邱城,俗訛為宅陽城。
434
灄城 在任邱縣南二十六里,舊志俗訛為謁城」,《潞志》任邱有灄城是也。
435
古城 在寧津縣東四十里。《府志周迴五里,內有土臺,相傳光武屯兵於此築。
436
永州城 在寧津縣東。縣志相傳隋末所置,即今楊盤鎮。
437
九城 在景州治西,有邸,閣內有晉蓚令孔𨋾《清德碑》。
438
西光城 在東光縣西三里,《寰宇記》,後魏葛榮畧取其地對東光築城,故名。
439
蠒城 在東光縣。《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遺址尚存棘津城。 在故城縣北。《後漢書郡國志》廣川有棘津城」。
440
景城廢縣。 在獻縣東九十里。漢置。東漢省。隋復置,宋省。
441
樂壽廢縣。 在獻縣西南十里。《寰宇記》,後魏太和年間,移樂成縣於樂壽亭,因名。大業年,又移今治。
442
長豐廢縣。 在任邱縣東北,唐置,屬莫州。宋省。《唐書地理志》本利豐,開元十年更名。
443
龍𬱃廢縣 在景州東三十里,漢置,屬平原郡。後漢省。漢元朔五年,封為侯國。縣《志》,弓高城外有龍𬱃村,即漢侯邑。
444
安陵廢縣。 在呉橋縣西北,漢置,屬平原郡。後漢省。地理。《風俗記》修。縣東四十里有安陵故縣。
445
將陵廢縣。 在呉橋縣東南三十里,趙塞鎮、北侯井,廢縣。 在東光縣西,漢置。後漢省。《寰宇記》在弓高城西北三十五里房將池側,池形窄,小似井,縣置於側,因名。
446
日華宫。 在獻縣漢河間,獻王築以待學士者,今廢金城宮。 在獻縣。隋竇建德建
447
永樂行宮。 在獻縣城東五里,明永樂年建。
448
蒲縈臺。 在府治後,《郡國志》泰始皇東遊,有蒲甚勁,用以繫馬,故名,亦名瀛州第一亭。
449
高陽臺。 在府治東北,與瀛臺相望,宋曽布築瀛臺。 在府治東南府,志臺高五丈,濶倍之四,望極逺,與高陽臺相望,後廢為駐旗臺。
450
封臺。 在獻縣,有伯夷、叔齊廟。
451
琴臺 在阜城縣,府志阜城西墉下。水中。魏稽康彈琴處。
452
望夫臺。 在肅寧縣城北。
453
虞邱臺 在任邱縣北,縣志漢吾邱壽王讀書處「吾虞」聲相近,遂訛為虞。
454
燕臺 在任邱香城舖之北,今圯。
455
莎臺 在任邱城西,兩莎之間,巨臺並峙。
456
七星臺 在寧津縣北十八里。
457
鳳凰臺。 在寧津縣西北三十五里。
458
土臺 在寧津縣東四十里古城內。
459
峯臺 在寧津縣北三十里。
460
廣川臺。 在景州東城上州,志臺高三丈,元縣尹呂思誠移董子祠於此,因名又名《讀書堂》。
461
祭風臺。 在呉橋縣縣。志臺在城南黃河堤上,高數丈,舊有與㸃亭風、景佳麗邑中最勝,今皆頽廢。
462
釣魚臺。 在呉橋縣城西北二十里,臺方里許遺址猶存。
463
燕臺 在東光縣北二十里,又名《燕友臺畿輔。舊志:魏曹丕築,以燕友故名。齊桓公北伐,嘗射雉於此,亦名射雉臺。
464
胡蘇臺。 在東光縣儒學東南,高二丈,周二十餘丈,又名鐘鼓臺。
465
吾與亭。 在府城南門外堤上,知府張問明建一鑑亭。 在府通濟橋北,知縣夏之臣、邢有忭建碧波亭。 在獻縣東四十里,即今官亭。
466
華陽亭 在阜城縣西,晉嵇康學琴處上有琴臺、洗心亭。 在阜城縣東二十五里。邑人大理卿,周東建。
467
觀蓮亭 在任邱縣北,雄關內,知縣倪璣建。
468
種玉亭 在任邱縣東。解元金一鳳建。
469
胡蘇亭 在寧津縣,《寰宇記》:在臨津縣西南二十五里。按今寧津即唐臨津。
470
居園亭 在故城縣東二里。元高孟初載酒嬉,遊處瀛州南樓。 在府治唐沈佺期有《望瀛州南樓寄逺》詩。
471
瀛海樓。 在府治西南。元至正間,建明正德年移於資勝寺前。
472
山雨樓 在呉橋縣治前明知縣劉鉞。建順治年,知縣王家楫重修。
473
雙豐樓。 在故城後,廢為雙豐臺。
474
成趣園 在獻縣,舊志金梁子直隱居處學士党懷英等詩文在焉,日久湮沒,萬歴年,居民掘得石刻,六方知縣張汝藴置之學宫,目為「墨寶」。
475
一竹園。 在任邱縣城東北二里,明郎中張經建先春園。 在任邱縣城東一里。明太僕章甫建樂隱園。 在任邱縣城東北隅,明僉事劉勃建最古園。 在任邱縣東南隅,明郎中李禎垣。建石家園。 在交河縣西縣,志以石家園改置,俗傳石崇行舟處。
476
瀾園。 在呉橋縣北城濠上。范文忠公建,內有快風亭、澄碧堂、如石山房諸勝,今廢。
477
禮鶴堂 在任邱縣城北三里。明郎中邊仲建蘭谷草堂。 在任邱縣知縣周瑢建。
478
君子館。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河間有君子館」。
479
海月、軒。 在府城通濟橋旁。
480
桂巖山房 在任邱縣城東南隅,明都御史邊憲建蘿月軒。 在任邱城東,明廵撫謝淮建。
481
劉炫宅。 在府城內府,志炫、北齊人強記黙識,五事並用,無所遺失。宅久廢。
482
劉晝宅 在阜城縣南義門鄉。
483
扁鵲故宅 在任邱縣,明志在廢莫州東,門外有藥王祖業莊,又北三里有冡廟。
484
高熲宅。 在景州城北。
485
劉淑精舍。 在獻縣東南。《括地志》:淑精舍在樂城,淑漢人,隱居於此。
486
澹臺故居。 在故城縣西南四十里澹村,原屬武城,後縣移衛河東,因改屬故城。
487
樂成。 在府治劉仁軌,封樂成男,因名。
488
顧義鄉 在任邱莫州南二十五里。
489
長邱鄉 在任邱東北
490
順成鄉。 在東光縣西北三十里。漢昭帝封鈎弋夫人父為順成侯,即此。
491
詩經村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府志》舊傳「毛萇設教處」。
492
賈島村 在景州西南五十里。舊志:唐賈島祝髪於雲蓋寺,村基尚存。
493
董學村 在故城縣西北四十里。縣志漢董仲舒下帷處。
494
孝子村。 在故城縣,元孝子侯秀故居。
495
劉長鄉故里 在河間縣治內。
496
安城故里 在東光縣,漢竇太后故居。
497
御莊 在阜城縣南七里,縣志莊,為劉豫始生之地。劉智社。 在景州南三十里,元蓨、尹劉思誠行田至此,勸化社民。
498
天津府。
499
泉州故城。 在府西北,漢置縣,屬漁陽郡,後魏省。《水經注》:清河東北至泉州縣北,入滹沱。又沽河東南逕泉州縣故城東,王莽之泉調也。
500
漂榆故城。 在府東。《水經注》,清河又東逕漂榆邑故城南,俗謂之角飛城」。《趙記》云:「石勒使王述煮鹽於角飛」,即城異名矣」。
501
乾寧故城 今青縣治詳建置巻
502
參戶故城。 在青縣南。漢元朔三年,封河間獻王子,免為侯國,後漢省。《元和志》:參戶故城,一名木門城,在長蘆縣西北四十里。《輿地志》,中有大樹,故名木門。
503
盧臺故城。 在青縣南。《寰宇記》:乾寧軍,本古盧臺軍地。其盧臺故城,在御河南七十步。《縣志盧臺城在衛河之西南,週迥三十里。遺址尚存。
504
千童故城 在滄州東南。漢置縣,屬渤海郡。後漢改為饒安,宋省為鎮。《水經注》,無棣溝又東南逕千童縣故城東。《元和志》:饒安縣本漢千童縣,即泰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辶𦮔萊,置此城以居之,故名。
505
定縣故城。 在滄州東南,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水經》注《地理風俗記》,「饒安縣東南三十里有定鄉城故縣也」。
506
乾符故城。 在滄州東,本隋魯城縣,屬河間郡。唐改為乾符。後周併入清池,名勝志。魯城在州東北七十里,又三十里為乾符城。州志:乾符故城,在州東北八十里。
507
南皮故城 在今南皮縣北。秦置。漢屬渤海郡。後漢為渤海郡治。晉及後魏因之,後移於今治。《續通典》,南皮縣,西去景州六十里。縣北有迎河,河北有南皮城,即漢、晉渤海郡治。《史記》:齊桓公伐山戎,至此繕修皮革,因築焉。《府志》:故城在縣東北八里。
508
高樂故城 在南皮縣東南。董鎮村,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水經注》,無棣溝又東逕新鄉城北,即《地理志》高樂故城也」。《寰宇記》: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今謂之思鄉城,亦曰西鄉城。
509
高城故城。 在鹽山縣南,漢置,屬渤海郡。後漢曰高成,隋更名鹽山。《水經注》:「無棣溝又東南逕高城縣故城南」。《寰宇記》:「故城在鹽山縣南四十里」。《縣志》,舊城鎮在縣東北三十里馬大口」。
510
栁縣故城 在鹽山縣東,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水經注》:「浮瀆又東北逕栁縣故城南」。《寰宇記》:「故城在鹽山東七十里」。《府志》:在鹽山東五十里。
511
無棣故城。 在慶雲縣東。隋置,屬渤海郡。唐屬滄州。宋、金、元皆因之。明廢縣。志故城在今縣東南五里,周八里,鬲津河東南。
512
黒堡城。 在府西二十里,地名稍直口。
513
呂彭城 在府西北二十里,相傳彭越、呂布嘗軍此軍糧城」。 在靜海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元海運時屯糧之所。
514
燕留城 在滄州東北。《括地志》:燕留故城在滄州長蘆縣東北十七里,即齊桓公分溝,割燕君所至,地與燕,因築此城,故名燕留。
515
五壘城。 在滄州南。《輿地志》,漢封河間獻王子雍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因名。
516
麻姑城 在滄州北。《寰宇記》:麻姑城在乾符廢縣界,漢武東廵至此,祀麻姑,因名。
517
北皮城 在南皮縣西北。《水經注》:「清河又北逕皮城東」。《地理風俗記》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
518
甘羅城 在鹽山縣東南三十里望樹鎮,西南故址尚存。
519
合騎城。 在鹽山縣北。新志郛:堤城在縣北七十五里,又名合騎城,漢公孫敖封合騎侯,即此。
520
荻苴城。 在慶雲縣東,新志在縣東接海豐縣界,與無棣城相對,覆鬴河界其中,相傳為龍,且所據俗名龍且城。
521
興濟廢縣。 在青縣東南三十里,衛河東岸。本范橋鎮地。金置縣,屬滄州。元併入㑹川縣,復置。
522
本朝順治六年廢為鎮,入青縣。
523
長蘆廢縣。 今滄州治,亦名幞頭城。漢參戶縣地。隋置長蘆縣,屬河間郡。唐屬滄州,宋省。
524
清池廢縣。 在滄州東南四十里。本漢浮陽縣,隋改為清池。唐移滄州來治。宋、金、元皆因之,明省入州。
525
浮水廢縣。 在滄州東五十里。隋置,屬渤海郡。後省入鹽山。唐復置,屬滄州。貞觀初省。
526
章鄉廢縣。 在滄州東南,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寰宇記》、《十三州志》,饒安縣東南二十里有童鄉亭,葢即章鄉也。
527
中邑廢縣。 在滄州界。漢置,屬渤海郡。後漢省。海津鎮。 今府治。元延祐三年置鎮。至正九年,立鎮撫司。明永樂初,由此下滄州。二年,築城置戍,立天津左、右三衛。
528
釣臺 在青縣北六里,名勝志》,宋時置砦於此鳯凰臺。 在靜海縣西五里。
529
望海臺。 在滄州東北,一名漢武臺,俗云漢武帝廵海上所築。唐太宗自高麗班師,次漢武臺,顧問侍臣,對曰:「是燕、齊之士為漢武求仙處」。新志:望海市臺在州東四十里。
530
釣魚臺。 在南皮縣西十里,相傳呂尚困棘津時,釣此。
531
醼友臺 在南皮縣北半里。《寰宇記》:魏文帝與呉質等重遊南皮,築此臺醼友,故名,又名《射雉臺》。
532
石苞臺 在南皮縣南十三里城,《冢記南》,皮有石苞墓」,即此。
533
觀臺 在南皮縣東四里,《寰宇記》,袁譚所築,魏武擒譚於此。
534
武帝臺 在鹽山縣東北七十里,韓村鎮東三十里,此南臺也。
535
文星臺。 在慶雲縣東南隅。舊志高可逺眺清曉,見日出海,炯然奇觀也。
536
延陵臺。 在慶雲縣西南七里,旁有季札、長子墓、峭帆亭。 在青縣盧臺城中。
537
盟亭 在滄州南,古燕、齊之界,二國嘗盟此。
538
遇士亭 在南皮縣西北三里,相傳暴勝之遇,雋不疑處。
539
將相鄉。 在舊滄州東南,有程家林,以唐程日華父子相繼居此,故名。
540
平津鄉 在鹽山縣南四十二里。漢封丞相公孫宏為平津侯,即此。
541
高適故里。 在南皮縣東南六十里。今改夜珠、高家石崇宅。 在南皮縣城內。
542
清風樓。 在滄州,晉泰康中建元薩天錫錄囚駐節於此,有《清風樓》詩。又望瀛樓在州西門外。昔為一郡之觀,今廢。
543
刁公樓。 在南皮縣東南七十里。一名尚書樓,晉尚書刁協故居。
544
魏家莊。 在南皮縣西六里。元至正年,董搏霄守長蘆,屯兵於此。
545
曹公固 在南皮縣東南二里,曹操因京兆雋不疑家為固,以攻袁氏,因名。
546
韓信壘。 在慶雲縣南二十里,與荻苴城相對。相傳韓信自趙下齊,道經於此,俗呼「掛甲口」。
547
畿輔通志卷五十三
URN: ctp:ws96809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