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廣東通志卷十二 |
《山川志》 |
《山川志··肇慶府》 |
1 | 高要縣。 |
2 | 山寶月臺。 在城北平地突起,望之如臺,宋守包拯建星巖書院,其上乆圯。 |
3 | 石頭岡。 在城東一里,突起十餘丈,巨石嶙峋,府城第一重下闗也,閱江樓在其上。 |
4 | 登雲臺。 在城西一里,高二丈,其頂寛平,因以臺名相連為龍頂岡,為三台岡。 |
5 | 石頂岡。 在城東五里,縱横巨石,浮出水際,府城第二重下闗也,崇禧塔建其上。又東五里渡頭有元魁塔。 |
6 | 進唐岡。 在城東南五里,為學宫南山,上有文明塔,稍東為高榕岡,其上有㢲峰塔。 |
7 | 定山 在城北六里,一名定山,一名石室山,一名員屋山,一名高星山,廣六十餘丈,高二百餘丈,謂之崧臺。其下有石室、南北二門,狀若人工,其中室櫳高約五丈餘,寛廣可坐百餘人,東壁有「景福」二「大」字,唐李邕書也,直北梯石而上,有斗魁臺。 |
8 | 白沙岡 在城西七里,秀拔高聳,為郡之來脈王侯峯。 在城東南七里,高百餘丈。 |
9 | 北嶺 在城北十里,高千丈,盤亘百餘里,為府治後山,峯巒連屬,宛若屛障,其中一峰屹立,雄傑,名將軍嶺。 |
10 | 雙源洞。 在北嶺前,洞口石如堵崖,高丈許,深暗不可入。 |
11 | 七星巖。 連屬崧臺,七巖列峙如北斗狀,中為石室巖,東為屛風巖、閬風巖,西為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西北為阿坡巖。諸峯皆壁削離,竒嵌空秀峙,瀝湖環之,亦端州一竒觀也。 |
12 | 石洞。 在城北十五里,穹窿𢎞敞洞門高十餘丈,洞中石森立如㦸獅,子岡與石洞相接。 |
13 | 河鼓巖。 在城北二十里,狀如石室,有兩門皆南向,中積水如叠鼓,諸巖皆水環石,獨此巖石環水。 |
14 | 小湘峽。 在城西二十里,高五十丈,羣峰矗峙,大江西連為大湘峽。 |
15 | 雲從山。 在城南二十里,高百餘丈,層巒叠巘,秀出天表,雲見則雨,故名稍南為寳蓮臺。高三丈,其阜若臺九洲岡。 在城東南二十里,高三十丈。羚羊峽。 在城東三十里,高百餘丈,延袤二十里,夾束江流,為郡之鎻鑰,相傳山有羊化石,因名。又名靈羊,一名高峽山,古有峽山寺,今名靈山寺。峽東對岸山有石硯坑,即唐宋采硯坑也。 |
16 | 銅鼓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千丈,山色㝠黑則雨,鮮潔則晴,郡人以為隂晴之驗。又十里為茍徑山、頂湖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高千餘丈,山頂有湖,四時不竭。山半有白雲古刹,繞寺産佳茗。東北四里有飛泉洞,瀑布飛流,如萬斛珠,上有方石容二十人。 |
17 | 新婦嶺。 在城南四十里,頂上平濶,內有池,水深數尺,旁一石,若新婦洗粧,故名。 |
18 | 紫荆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高百丈,接界高明,西連有南蓬嶺、官棠山。 |
19 | 神符巖。 在城南五十里土山,戴石峭立如壁,巖口有井,嵗旱取水禱雨,謂之龍井。 |
20 | 爛柯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高百餘丈,峯如卓筆,俗傳樵子觀碁處,後人於石上鐫爛柯處三大字,徑尺餘,叠石為蓮聖庵。 |
21 | 白豬岡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百丈,有石如豬,嵗旱,鄉人禱雨,以白泥塗石。 |
22 | 九坑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五百餘丈。出泉九派,舊有茶園四十四所。 |
23 | 望夫山 在城西八十里,高三百丈,盤亘數十里,屹然際天,內有猺人。 |
24 | 金洲岡。 在城東稍南九十里,巨石嶙峋,高數十丈,屹立水濵,旁為大頂,岡上有金洲塔。 |
25 | 勞山 在城東北一百里,高五百餘丈,山徑險狹,樵者勞焉,故名。 |
26 | 騰豺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山勢險,峻水西江。 在城南,經廣西數千里,東流而來,出高峽滙北江,南入於海,亦名大江,即端溪也。 |
27 | 瀝湖 又名瀝水,在城北五里,源出北嶺諸澗,環繞石室諸峯,有躍龍橋。 |
28 | 新江口。 在城南五里,即新興縣之新江,水北流一百餘里,至此會入西江。 |
29 | 宋崇水 在城東南二十里,源出良村都諸山,西北流入於江,以經宋崇舊郡址得名。 |
30 | 新宅水 在城南二十里,源出茍逕山,東流,經蓮塘,都注於新江。 |
31 | 東洲沙。 即中心洲在城東四十里,羚羊峽口外江中,居千餘家。 |
32 | 古婪水 在城東七十里,源出四會界,南流經横查都入西江,今名横查水。 |
33 | 博峒水 在城西南七十里,源出東安縣書山,東流,經博峒村入西江。 |
34 | 貝水 在城東八十里,一名鴉雀水,源出四會縣高沙陂,南流四十里,經寳查都入西江,一名安南水,亦名飛水。 |
35 | 典水 在城東南八十里,一名蒼梧水,在典水都源,出爛柯山,初成瀑布,東流,屈曲二十里,入於西江清岐水。 在城東九十里,即四會縣。綏江自陶冶山分支,南流二十里,與西江合,舊名古武水。 |
《山川志·四會縣》 |
1 | 山金岡山 在城北一里,高十餘丈,縣治之主山也。一名金山,一名金雞山,上有登金亭,又有濓溪書院,俱廢。 |
2 | 鳳翔山 在城東三里,高十丈,有鳳翔之勢,又俗名社山。 |
3 | 倉岡山 在城西三里,高三十餘丈,山勢圎平。昔南漢劉氏嘗建倉於上,其故址猶存。西南一面,樹木森翳,俯瞰大江,下有龍華寺。 |
4 | 牛眠嶺 在城南五里,形勢平坦,亦名塞水山。又南五里為千嵗嶺,形勢峻拔,縣之案山也。 |
5 | 鳳頭岡。 在城東北十里,高十餘丈,相對岡。 在城東南十里,兩山屹峙,河、濵各高十餘丈,周里許縣治之襟喉也,稍南為尖峯嶺。 |
6 | 正山 在城西南十里,又名烈女山,相傳文氏女許嫁,而夫厄於虎女,歸夫家,父母欲奪其志,乃潛居此山,親黨求之,莫知所在。各舊志名廣正山,本一山而異名也,山有新婦石。 |
7 | 陶冶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綏江水至此分流,嵗嶺岡。 在城西北十五里,土人呼為「豸嶺岡」。又西二十里為白華山,高三百丈,綿延數十里。醉翁岡。 在城東南十七里,形如醉翁。又有小岡在前,名壺瓶岡。 |
8 | 思子山。 在城東二十五里,高三十餘丈。又東五里為六士山,六峯聳列若六士然。 |
9 | 龍子嶺。 在城東稍北三十里,高百餘丈扶盧山。 在城東四十里,高百餘丈,周四十里,上有池水,四時澄澈,花木繁茂。昔六祖嘗隱此山,六祖姓盧,故名上。有六祖庵,稍南為仙嶺,為將軍嶺。 |
10 | 塌岡 在城北四十里,又名塌山岡、百僚山。 在城北五十里,高五百餘丈,四面崇岡叠嶂,若百僚拱峙。 |
11 | 三貴山 在城北五十里,三峰峻拔,迴出重霄,高千餘丈,周三十餘里。為綏邑群山之祖。 |
12 | 獅子岡。 在城北五十里,高百餘丈,稍東為大甫山,高四百餘丈。 |
13 | 白馬山。 在城北六十里,高百餘丈,如萬馬奔馳,故名。 |
14 | 石燕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高五十餘丈,巉巖窟穴,秋燕多入其中,向傳穴中有石鐘石佛。 |
15 | 水綏江。 在城南一里,一名滑水,又名綏建水,發源廣西,可通舟楫,流經廣寧縣,屈曲而來,東南至縣前江面空濶,環繞而東十五里至陶冶山下,分為二派。一派西南流出高要縣清岐水入西江。一派東南流,出南津口入北江,是謂三江之會。 |
16 | 龍江水 在城東二里,源自三貴、大甫、獅子岡諸山,逶迤而下,南出金岡山後,繞縣東,經龍橋滙、綏江水。新興縣。 |
17 | 山峽岡 在城北一里,高二十丈,為縣後障。舊有梓潼廟。 |
18 | 蟠龍岡。 在城西南二里,高三十餘丈,相傳越王佗登高于此」。又名歌舞。岡自縣南一里又突起一岡曰接龍岡。 |
19 | 巨福山。 在城北二里,高十餘丈,與峽岡對峙,下有眞武廟,又北六里曰端峯,山端正不欹,八里曰延長山,二十里曰雲塢山,俱高百餘丈。 |
20 | 望州嶺 在城東五里,高七十餘丈,登之闔邑,皆見佐隍山。 在城西七里,高三十餘丈,繞縣之右,因名相連,有寳蓋山。 |
21 | 十里峯。 在城東十里,高百餘丈。峯巒嵯峨,草木葱鬰。相連為秀羅山。 |
22 | 相思山 在城南十里,高百餘丈。又南二十里為霍山,四十里為筆架山。 |
23 | 羅傘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高百餘丈。又東十里為羅陳山。 |
24 | 雲斛山。 在城北稍東十五里,高百餘丈。遇旱,禱之石中,泉出即雨。 |
25 | 桐山 在城西十五里,高百丈,山頂有寺,名小西天。又西連碧岡山、雲幹山。 |
26 | 思防山 在城東二十里,高七十餘丈,山勢峭拔,難登相連,為嵐岡山,為大羅山。 |
27 | 新寧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高二百餘丈,長二十餘里,山徑紆曲土,人名二十四山。 |
28 | 宜路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平岡陂陁,行人宜之,稍北為小溫峯,高三百餘丈。 |
29 | 通利山 在城東三十里,形勢平坦,産竹木利民。《文獻通考》載新州有利山,即此相連為碧雲山,為慈雲山錦山。 在城南三十里,高百餘丈,有水出此,名錦山水。 |
30 | 龍山 在城南三十里,高二百餘丈,周五十餘里,蜒蜿如龍蟠。上有天寧國恩寺,即龍山寺為曹溪。第六祖盧能托生地,各舊志載六祖故居,其址即寺前地也,寺中有覺軒。 |
31 | 索山 在城西稍南三十里,高百餘丈,天露山。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高峻揷,天頂,有巨石泉出其旁,注為龍潭。鄉人立廟祀龍神,嵗旱,以石投之,有聲如雷,即雨。 |
32 | 崖樓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聳峻壁立,上有飛崖,勢若樓臺,又名崖牢山。。 |
33 | 熙隆山 在城東四十里,高七十餘丈,相連為雲秀山,為雲石山。 |
34 | 布辰嶺。 在城東四十里,高百餘丈、大塘抝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高五十餘丈,路通恩平。 |
35 | 賢嶺 在城東南四十里,高百餘丈,相傳是山之秀多鍾賢,士以此得名,土人呼為「圓嶺」。東南十里為大面嶺、雙官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高百餘丈,數峯相聨,兩峯秀出。 |
36 | 老香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三百餘丈,周五十餘里,峻嶒叢木,與高要、高明接界。 |
37 | 風門㘭山。 在城西五十里,高五十餘丈。猫爪嶺。 在城南五十里,高百餘丈,王高尖山。 在城南五十里,高百餘丈,南屬陽春,北屬新興,為兩邑險要。 |
38 | 鳳華山 在城東六十里,高四十餘丈,翩然如鳳翔,故名,下有真覺寺。 |
39 | 獨鶴山 在城東南七十里,高二百餘丈,俗呼為獨鶴尖」,相傳峯頂,常有一鶴棲鳴,故名乃恩平、開平、新興三縣之交界也。 |
40 | 儀峝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西連贅峝山,千崖萬壑,深杳莫測,猺人居之。 |
41 | 羅漢山 在城東南一百里,高百餘丈。山北草木蒼翠,山南獨無草木、白石,磥砢相連,為府君嶺。 |
42 | 冬瓜嶺,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高二百餘丈。路通陽春、羅定、東安。 |
43 | 水文脈水 在縣城內,即學宫前水渠也。 |
44 | 洞口。 在城北十里納錦水。盧溪水滙流而北,洞口有迴瀾塔。 明萬厯時建。 |
45 | 新江 諸水合于洞口,謂之新江。北流五十里至東安縣地方。又九十里,經新橋出新江口,入肇慶府西江。 |
46 | 井干湖。 在城北二十里,其深莫測,多魚嵗旱,土人擊水面則有雨。 |
47 | 錦山水 發源錦水西流數十里,至東安界,又北流,繞縣西,至洞口,與盧溪水合。 |
48 | 通利水 發源通利山,西北流,合盧溪、天露水。 發源天露山,北流四十里,合盧溪水、允河水。 發源布辰嶺西流,與通利水合,客朗水。 在城西北四十里,發源芙蓉都、東安縣界,東流入盧溪。 |
49 | 盧溪水 發源風門抝山,上為思龍水,自龍山寺以下名盧溪,北流繞縣城東,至洞口,與錦水合,北流陽春縣。 |
50 | 山磁石山。 在城東南三里,高十餘丈,一峯特起四面平坡。 |
51 | 凉繖岡 在城北十里,高五十丈,盤旋宛曲為縣,治主山稍西。有翹石巖、魚王石。 |
52 | 黃坭岡。 在城西十五里,平坦多石,稍南為白豬石,岡上有石如豬。 |
53 | 射木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高百餘丈,巍峩蓊鬰,縣治之。案,山也,一名雲靈山,雲羃其上,必雨開則霽。上有射木神祠。 |
54 | 崆峒巖。 在城西南十五里,深廣數十丈,中有石乳石鐘,又有暗洞炬行十餘丈。 |
55 | 鐡坑山。 在城東二十里,高七十餘丈。山勢盤旋,古木森翳。 |
56 | 鵞抱嶺。 在城南二十里,巓上一石,如鵞抱狀,又南十里為天馬山,高百餘丈,縣治面之。 |
57 | 潭西石巖。 在城北二十里,巖深廣十餘丈,相傳中有石乳,若人物鳥獸之狀,稍北有龍蛻巖,又有赤豹巖,相傳童眞人騎,赤豹出入,處又相連,有那虹石,有大瑯石,皆有洞穴。 |
58 | 潭來嶺。 在城東北二十里,高百餘丈。石緑山。 在城西三十里,高數十丈,上有亂石,其色澹碧,每雨過山下,常有緑石,又西十里為旗鼓山石壁。 在城北四十里石攢簇水次,凡數十峯。東為那烏石,西為潭,葛石石峯,數十相倚。 |
59 | 鸚鵡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高三十餘丈。明萬歴辛巳,大雨,山裂,下成深潭。 |
60 | 石窟巖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朗軒,豁石壁,多鳥獸之狀,相連為鑼。湖山高五十丈,上有湖。 |
61 | 白水嶺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八十餘丈。鳳凰岡。 在城西南六十里,高五十丈,山形宛如鳳石角巖。 在城西北六十里,高二十餘丈,穴廣五十丈,高丈餘,中有石泉,舊志謂之石脚巖銅石巖。 在城北八十里,高二十餘丈。相傳內有古佛,宋咸平初,以太宗御書賜藏石。室前有德慧禪寺, |
62 | 珠環山。 在城東南八十里,高六十餘丈,諸峯如珠纍纍,為陽江界。稍東為馬鞍山,高百餘丈,將軍岡。 在城東北八十里,高三十餘丈,岡壠起伏,宛如波浪。按舊志,唐姜晦貶春州司馬,提兵陟此,因名雲霖巖。 在城北九十里,巖穴深邃,前明後,暗有水,流為雲霖渡。 |
63 | 牛枙嶺。 在城北一百里,,高五十丈,與新興分界。西有鉛坑,岡出鉛砂。 |
64 | 石人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平坦上,有巨石如人。又西十里為丫髻山,高百餘丈,秀麗若簪花,然響石巖。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山多石,無草木,有穴三四,圓敞如屋。又西北十里為寶帶,巖高朗,軒豁四壁,垂乳多竒觀。 |
65 | 雲浮山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高百餘丈,雲浮水出其下。 |
66 | 木欄山。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高三十餘丈,林密若欄杆,然故名。 |
67 | 羅黄山 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高百餘丈,有瀑布落而成,川名羅水,山下多羅、黄二姓。 |
68 | 水舊學水 在城南二里,源出射木山,繞縣南門,西流入漠陽江。 |
69 | 博麻水 在城東北二十里,源出潭來嶺,西南流,至城北十里曰北瀧水,入漠陽江。 |
70 | 羅鳳水 在城北五十里,源出白水嶺,其流曲折,西入漠陽江。 |
71 | 雲霖水 在城北八十里,自雲霖巖流入雲浮水,名雲霖渡。 |
72 | 雲浮水 在城北一百里,源出雲浮山至黄坭灣,始可用舟楫,經陽春縣,直抵陽江縣入海,是為漠陽江、羅水。 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源出羅黄山,東流入于漠陽江。 |
73 | 麻陳水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電白縣東諸山,下流合羅水,入於漠陽江。 |
《山川志·陽江縣》 |
1 | 山鼉山 在城內脈,由東山突起平陂,延迤半里許,其形如鼉。 |
2 | 金雞石。 在城北小洲上,相傳宋時有金雞飛立石側,故名。北一里曰北山,高三十丈,頂有石,可容十餘人,名仙人石。北五里曰千金山,北二十里曰北甘山,高三百餘丈。四十里曰麒麟岡,曰渴村山,五十里曰東岸山,六十里曰高嶺石洞可容千人,泉出其下,俗名鐡城東山。 在城東一里,高六十餘丈,舊有熙春臺、瑞禾亭、彌陀院俱廢。山頂有石塔,東三里曰王母岡,五十里曰琨山,高三百丈,峯如卓珪,九十里曰斜嶺。 |
3 | 箕岡 在城南二里。又南四里為望海,岡高百餘丈,上有望海臺,今圯。又南十五里為尖山,高六十餘丈,峯小而銳。 |
4 | 頓鉢山。 在城西南二里,臨瞰江水,形如覆鉢縣之水口山也,對岸有石覺寺。案山如鉢,故云。明萬歴建塔於上。 |
5 | 大坑山 在城東南十里,高二十餘丈,東南二十里曰峽岡,高二百餘丈,兩岡對峙。又東為石鶴山、那湖山、香爐山、蘇峒山、南坑山,皆有猺居。 |
6 | 茶托岡。 在城西二十里,形如茶托,西三十里為厮打岡。 |
7 | 鳳凰山 在城東北二十里,亦名北甘山,高千丈,相傳有鳳凰巢。其上北派為石龍山,南派為隨峝山,又南派為官山,俱高百餘丈。 |
8 | 鴈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高一百丈,旱有雲覆必雨,農家以為占候。西南六十里曰丞相嶺,高百丈,相傳宋相畱正任陽,江尉遊此,故名。 |
9 | 北津山 在城南三十里,高百餘丈,對峙為南津山,二山之間為獨石,南津山側為銀坑山,稍西為馬母山,皆在海中。 |
10 | 朝官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百餘丈,西北六十里曰石坑山。其東派為羅嶺、為珠。環山為蟠龍山,為雨霖山,為烏石山,綿亘相接。 |
11 | 羅琴山 在城西五十里,高三百餘丈。相傳晉尚書郎羅含常攜琴遊其上,故名上有猺西六十里曰退前嶺,山路險峻,行者難前。 |
12 | 馬銜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二百丈,相連為合溝山,為秀石山,有猺居之。 |
13 | 海朗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臨海,高百餘丈,亦名鎮海山。 |
14 | 合門山。 在城東北六十里,高類馬銜山,夾蓮塘水對峙如門。東北九十里曰三龍山、曰那龍山。俱有猺居海陵山。 在大海中,去城南約七十餘里,極高峻,周三百里。一名羅洲,舊名螺洲,又名螺島,其中峯名草黄山。東峯為平章山,即張世傑葬處。下有平章港,即世傑覆舟處。西北為鶴洲山,又西為麻龍渡,山四面皆大海。又東南為三汲山,屹然海中,此外皆大洋,稍東約百餘里為小鑊山,又東為中鑊山,又東為大鑊山,皆在大海中。望之俱如覆釜,已非陽江境,以海防所及,故查載之紫蘿山。 在城東南九十里,高四百丈。唐時有瑞光燭天,郡守上其事,勅置禪院,開山叢棘中,發石龕,得古經一函,曰大佛名經,有碑存。 |
15 | 郎官山。 在城西一百里,高四百餘丈,上有龍潭。又西為箭幹山,為鹿圍山,為虎頭山。 |
16 | 王公嶺。 在城西一百三十里,懸崖最險,明萬歴間,叅將王揚德開路,便之,故名。 |
17 | 望夫山 在城西一百六十里,高四百丈,綿亘數十里。界連電白,上有石如人,引領狀,故名。旁有丫髻石,稍南為鐡帽頂山。 |
18 | 梅峝山。 在望夫山之北,高二百餘丈以産梅,故名雙魚石角。 在奉裁雙魚所,左側臨大海,頗險。又西南五里曰筶杯,石雙,屹大海中雙魚所,舟航所從,出入亦一險要也。稍東為馬鞍山,又東為糞箕山,皆屹立大海中。 |
19 | 水鼉江水 即恩江,又即漠陽江,在城西百步,發源陽春縣雲浮山,經陽春縣,流至陽江縣西,又名龍濤水,南流,直通北津港。 |
20 | 大海 在城南三十里北津港之外蓮塘河。 在城東六十里,發源恩平白馬山,一名琨水,經蓮塘驛,西南流入鼉江。 |
21 | 沙河水 在城西北六十里,,發源烏石山,經南河都民資灌漑,流四十餘里,合龍濤水,由北津港入海。港在城南三十里。 |
22 | 丹陽水 在城北八十里,即大墟河,發源梅峝山,歴程村河口,南由豐頭港入海。港在城西南四十里三丫河。 在城東南九十里,源出紫蘿山,西南流,至三丫港入海。港在城東南六十里。 |
23 | 丹城河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又名織籠水,源出梅峝山,東南流入丹陽水。 |
24 | 儒峝水。 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源出望夫山,又名望夫河,南流由北額港入海。港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白石港。 在奉裁雙魚所前。 |
《山川志·高明縣》 |
1 | 山碧玉山 在城內,儒學扆之。又東北隅為蒼玉山,亦在城內。 |
2 | 青玉山 在城內縣治扆之春富山。 在城北一里,壁立崚嶒,上有石巖、花草,方春尤盛。西為慶林山。 |
3 | 文峯。 在城南二里,儒學之面山也。峯如卓筆,故名。又南三里為鳳山,形似飛鳳。 |
4 | 白鸛岡。 在城東南五里,又十里為豸岡,又十五里為水蕉山。 |
5 | 朋峯。 在城北十里,高三百餘丈,兩山並峙,形如朋字,稍東北為官徑,山脉自老香山來,東西連綿數十里,中通徑二十里,高明至郡,必經之路也。 |
6 | 五龍山。 在城東北十里五山奔伏,中有圓阜,俗呼五龍爭珠山。 |
7 | 龍虎山。 在城西南十里,兩山對峙,左一石蹲如虎,右一石蟠如龍。 |
8 | 鶴山 在城東北十五里,高五百餘丈,世傳有仙鶴止其巓,故名。 |
9 | 平頭逕。 在城西北十五里,又名鸕鷀峽,高二十餘丈,鹿峝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高二百餘丈,拱向縣治,羅列如屛,亦名鹿洞尖。 |
10 | 表山 在城西二十里,高百餘丈,高出衆山之表,故名馬鬃岡。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又東五里為靈雲山,舊名師姑山,高百餘丈,連接有三台山,三峯聨峙歌樂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高百餘丈,峯巒聳秀,四時風聲,如奏音樂。 |
11 | 龍岡 在城南三十里,一名龍峝,一石方二丈餘,曰聚仙臺,又有三生石。 |
12 | 千嵗山。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高百餘丈,形勢突兀,與文儲山相接。 |
13 | 仙跡岡。 在城東四十里,高四十丈,石上一跡,宛若人足。世傳仙人跡。稍北為龜峯山,高十餘丈,上有靈龜、塔、粟砦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高二百餘丈,其形嶻然,中有石壁飛瀑,下流成潭,名武陵溪。 |
14 | 皂幕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即奢山,高千餘丈,延袤百餘里。郡國志云:山有丹砂,俗音訛砂為「奢」。 |
15 | 雲峋嶺 在城東南四十里,接新會界。其東麓與南海大楂嶺相連。 |
16 | 文儲山。 在城西五十里,羣峰崚嶒,上有飛泉,下流成淵,名曰「聖潭」,鄉人祈雨輒應。 |
17 | 雲宿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百餘丈、老香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高三百餘丈,延袤五十餘里。 |
18 | 水倉步水 在城南門外,一名滄溪,亦名倉江,源出老香山,即各舊志所云鈎源水,東南流,繞縣而東,又名三洲水,流至南海鎭涌堡界,入西江。 |
19 | 鹿峝水 在城東南五里,源出鹿峝山,東北流入倉步水。 |
20 | 清㤗水。 在城東南十五里,源出皂幕山,東北流入倉步水。 |
21 | 步州竇水。 在城東二十里。 |
22 | 峽口暗竇水 在城東南二十五里,自石竇中洩出灌田。 |
23 | 范州水: 在城東三十里,源出靈雲山,南流入倉步水、雲宿水。 在城西南五十里,源出雲宿山,東流入倉步水。 |
《山川志·恩平縣》 |
1 | 山石神山。 在城北二里,高百丈,又名鰲山為邑後障那西尖山。 在新城後八里,高百餘丈。獅子山。 在城東八里,由石神山斷而復起,有巨石如獅狀。 |
2 | 龍鼉山 在城西十里,高三百餘丈。即鼉山,又名大人山,有龍口泉,小水流入縣西,名半亭水,入于南門。河旁有紫霞洞石壁,竒絶林木,盤鬰山下,有廟,為禱雨之所。 |
3 | 鳳凰山 在城南十里,高百餘丈,縣治案山也。又南十里為白馬山,高二百餘丈。 |
4 | 石圍口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高二十餘丈。西北三十里曰溫泉山,其形峻峭,下有溫泉,一名馬蹄岡、金婆山。 在城南稍東三十里,高百餘丈。 |
5 | 藍坑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高二百餘丈,綿延三十里,材木産焉。 |
6 | 印岡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十餘丈。又西二十里為雙羅山,稍南為那吉岡。 |
7 | 石徑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高二十餘丈。雲立山。 在城西北四十五里,高二百餘丈,連綿三十里,下有泉甚熱,上蒸滃然如雲。 |
8 | 羅漢山 在城東六十里,已析入開平界連本縣金雞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高五十餘丈,鼔角樓山。 在城東北七十里,高二百餘丈,其後為鴻嘴山,高三百餘丈,上有雙石頂。 |
9 | 觀音山 在城西八十里,高二百餘丈,連綿陽春界稍南為雙穴,徑為茶山,為君子山。又南為上水、竹峝、馬頭岡。 在城北八十里,高二十丈,稍東為雲岫山、清油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高百餘丈。金臺岡。 在灣雷海中,形如覆船,初號覆船山,即灣雷山。。 |
10 | 天露山 在城北一百里,俗呼鐡鑪山,高三百餘丈。北為新興境,南為恩平境,西為陽春境,下為仙壇山,稍東為獨鶴山。 |
11 | 水南門河 在城南一里,源有二,一出雙穴,逕一出上水竹峝流,至縣西,繞縣南,迤東達于開平蜆岡,東南八十里為灣雷海。 |
12 | 半亭水 在城西十里,源出龍鼉山,流入南門河,交會處極深,俗名相公潭。 |
13 | 横槎水 在城南十里,源自藍坑山,北流入南門河。潭流水。 在城北二十五里,其源自雲岫山南流入于南門河。 |
14 | 牛岡渡水。 在城北六十里,源出天露山,東南流入南門河。 |
《山川志·廣寧縣》 |
1 | 山福星山 在城北,圓秀如覆釜,城跨其上龍異山。 在城北二里,又北四十里曰先鋒嶺,高五十餘丈。 |
2 | 樂安山 在城西三里,高八十餘丈。又西三十里曰烏石山,高五十餘丈。 |
3 | 獅子山。 在城南三里,高五十丈,上有巖,登望竒絶。南十里曰三台山,三峯鼎峙,高百餘丈,為邑案山、黄蠟坑山。 在城東二十里,高百餘丈。又東十里曰犀牛山,高百餘丈。 |
4 | 黃盤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高二十餘丈。又北三十里曰銀坑坪,山高五十餘丈。 |
5 | 破鐡嶺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三十餘丈。石澗山。 在城南三十里,高百餘丈,泉自竇出,旱則聲聞,數里雨則止。相傳竇穴中有巨鯉,游泳必雨,人以為驗。 |
6 | 峽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兩山夾峙,懷集水從中出。旁山綿延,多竹木。 |
7 | 高望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千丈,林木蒼秀,澗泉澄澈,登巓、一望諸山,皆在其下。 |
8 | 圓嶺山 在城北五十里,高三百餘丈,横亘十五里,為縣治發脈之處,有九十九坑。 |
9 | 潭圃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高二十餘丈,山勢坦平春水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上多林木。 |
10 | 三宿山。 在城西七十里,高百餘丈,上有三峯如列宿,一名三足山。 |
11 | 烏泥坑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高五十餘丈,又東二十里曰梅峝山,曰葵峝山。 |
12 | 花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高五百餘丈。又西二十里曰赤坑山,路通廣西懷集縣。 |
13 | 水槽嶺。 在城東南九十里,唐羅隠南遊,過此渴甚,鑿石得水,書「清凉池」三字于石上。 |
14 | 森峝山。 在城西一百里,高百餘丈。山森秀多林木,北連膺峝山,延亘百餘里,向為猺藪。 |
15 | 石燕山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高百餘丈,稍南為五馬山,又名石馬山,亦高百餘丈,上有泉,常不竭,名曰天池、龍岡。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高五十餘丈,蜒蜿數十里。又南為潭口山,又南為小涇口。 |
16 | 水石澗水 在城南三十里,發源石澗山,東流五里入綏江。 |
17 | 東鄉口 源有三:一出破鐡嶺,南流繞城西,一出黄盤山,繞城東,一出黄蠟坑,繞城南,總歸于東鄉口,入綏江烏龍潭。 在城西四十里。 |
18 | 綏江 在城西四十里,源自廣西懷集縣流入縣界,受諸溪澗水,東南流,注于四會。 |
19 | 新招水 在城西南五十里,發源高望山,流數十里,經舊新招縣址入綏江。 |
20 | 顧水 在城北四十里,源出清遠縣,流至縣界顧溪舖,名為顧水,入于綏江。 |
21 | 春水 在城東南六十里,發源春水山,西流三十餘里入綏江。 |
《山川志·開平縣》 |
1 | 山北獵山 在城南稍西二里,高百餘丈,形如旗幟,綿亘三十里。 |
2 | 叠書山。 在城東七里,高三十餘丈。又東八里為游魚山,二十里為馬鞍山。 |
3 | 雙飛蝴蝶山 在城東南十里,高二十餘丈。 |
4 | 金山巖。 在城西北十里,一名西巖,上有飛瀑如練盤,石可坐數十人,九日登高于此。 |
5 | 馬頭岡。 在城西十五里,高十餘丈。又西十五里為羅漢山,西界恩平。 |
6 | 羊額嘴馬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與游魚山對峙,為縣之捍門水口。 |
7 | 獅子山。 在城東北二十里,以形象得名。北:顧嶺。 在城北二十里,高五十餘丈。薛公巖。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一名寶光巖,又名寂感巖,石室天成,深一丈餘。 |
8 | 梁金山 在城東三十里,高百餘丈,相傳道人梁金修煉於此。 |
9 | 百足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百餘丈,下有三山如龜雲宿山。 在城西北三十五里,高百餘丈,常有雲氣幕之,又雲獨山雲,益山綿連,皆為雲、宿、山東派也。 |
10 | 䕶冲山。 在城南四十里,高五十餘丈。又南十里為石井山。 |
11 | 獨鶴山 在城西稍北四十里,高二百餘丈。相傳峯頂,昔有一鶴棲鳴,故名。 |
12 | 紙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高百餘丈,水合水嘴。 在城東南半里,雙橋、長静二水,至此會合,東南流十里為長潭,十三里為川海,十四里為大灣,三十里為交羅海,三十五里為長沙海,沿流而東,水勢益壯,四十里為梁邊海,六十里為潭江,直達新會,厓門入大海。 |
13 | 清水塘 在城東五里。 |
14 | 八丫塘。 在城西二十五里獨鶴水。 在城西四十里,源出獨鶴山,東南流為長静二水,至縣西入大河。 |
15 | 水坪海。 在城東北四十里,發源新會縣之皂幕山,西南流為雙橋水,流至縣東門入大河。 |
16 | 蜆岡水 在城南四十五里,自恩平南河流至長沙會合東流。 |
17 | 水口 在城東南四十五里,發源皂幕山,南流與長沙合。 |
18 | 黄泥潭。 在城南七十里。 |
《山川志·德慶州》 |
1 | 山香山 在城北稍西二里,高二百餘丈,周十餘里,為州之主。山昔多香草,故名,又名利人山,上有潄玉泉、潄玉橋、乾明寺、浮香亭、豁然亭、松關亭、環翠庵、覽秀樓,俱廢止。有乾明寺,今更名香山寺。 |
2 | 登高岡。 在香山稍東,即侍郎岡州人九日,於此登高,又稍東為青雲岡。 |
3 | 峻嶺 在城西五里,又西十五里曰杉嶺,俱高百餘丈。 |
4 | 藿山 在城東北五里,高百餘丈,峯巒鬰秀,有草如藿香,故名稍東為櫨山,高五十餘丈。 |
5 | 茗山 在城東十五里,高百餘丈,産茶。 |
6 | 峽山 在城西二十里,高百餘丈,南北岸對峙甚隘,江水中流,春夏多雨,水迅急,舟行最險。 |
7 | 端山 在城北二十里,高三百餘丈,其形端正。北三十里曰佛子嶺,山勢嵯峨,路通封川縣界藜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高百餘丈,又名禮嶺,産藜竹。又西北三十里曰障山,山形似障。 |
8 | 錦石山 在城西五十里,高百餘丈,上有石柱,直插雲漢。《方輿勝覽》云:漢大中大夫陸賈說,南越時設錦步帳而登,俗呼為「錦裹石」,又呼為「和尚石」,山下有陸賈祠。 |
9 | 都計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五十餘丈,相傳昔有仙人騎鹿遺跡。 |
10 | 西源山 在城東六十里,高六百丈,周三十里。一峯高出雲表,頂有池,四時不竭。又東為樵雲山,高二百餘丈,下有瓊響泉。 |
11 | 大廣山 在城北六十里,高五百餘丈,山半有龍浮寺,有紫竹庵、金蓮庵,俱廢。有瀑布泉,飛流如練。東為高良山。 |
12 | 三洲巖 在城東七十里,相傳昔有皓叟修眞于此」。宋李綱書「玉乳巖」三大字,舊有濂溪書院,今圯。又東為瑞洞巖。 |
13 | 文筆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高二百餘丈,又名象牙山,稍北為竇嶺。 |
14 | 勞山 在城東北八十五里,高百餘丈。靛湖山。 在城北一百里,高五百餘丈,山頂石上有巨人跡,稍西相連,為金釵山,亦高五百餘丈。香爐山。 在城東一百里,其形如爐。 |
15 | 焦石山 在城東北一百三十里,高三百餘丈,相傳葛仙煉丹其上,又名社山,有葛仙園。今無攷。 |
16 | 查各舊志有思耆山、平定山,今查境內無此二山。又載德慶州界凡五十四山,猺人雜處,古蓬山其一也。查州內諸山除入志外。金林鄉有猺山三十七,悅誠鄉有猺山十二,晉康鄉有猺山八,豈止五十四山耶?特以山為猺山,向無正名,故不入。記載即古蓬山。今遍查境內,並無此山,惟西寧縣境永安都有古蓬村,在叢山中,或即是耳。 |
17 | 水大江 在城南五十步,即西江也,一名錦水。 |
18 | 端溪水 在城東十里,其源出於端山,南流入於大江口。有三元塔。 |
19 | 晉康水 在城東南十五里,即羅定州之南江口麻墟水。 在城東二十里,源出封川縣,經金釵山,東南流入大江。舊志作馬墟水,又東二十里為書堂水,源出猺山,南流入江,乃宋進士石處道讀書處。 |
20 | 陸溪水 在城西四十里,源出佛子嶺,東流三十里,南入大江。 |
21 | 思夫水 在城東六十里,源出西源思夫村,南流入江。靈陵水。 在城東一百里,一名溫水,即悅城水口,源自車牛界山,流百餘里,入于大江,可通舟楫。水口有孝通廟,即龍母廟也。大江對岸,東安界有青旗山,林木蓊茂,人不敢伐。 |
《山川志·封川縣》 |
1 | 山登高山。 在城北半里,高三十餘丈,九日於此登高,上有景星寺,又有望雲臺,今俱圯。北三里曰牛頭嶺,斜與登高山並峙。六里曰白石岡,上多白石九里,曰劉王岡,相傳有劉謙、劉隱墓,今不可攷。二十里曰續嶺、斷續、錯落、巖巘、蔥菁。 |
2 | 東山 在城東一里,一名掛㮄山,高五十丈,形如列屛,相連為紗㡌山四里曰先鋒山,十里曰仙鳳山,二十里曰仙人山,三十里曰圓珠山,四十里曰鳳凰山,産鶴膝竹。 |
3 | 大圍山。 在城西北一里平岡。前有光孝寺、白沙嶺。 在城東南三里,高八十餘丈,一名天馬山。拱抱縣治西江滙,其下建太乙文塔其上,稍東相連為緑衣嶺。 |
4 | 會龍山 在城南隔江,高五十餘丈,層峯叠秀縣之案山也。 |
5 | 西山 在城西南十里,隔江即錦錢山,高五十餘丈,峯巒峭拔,㫄石高丈餘,有巨人跡,嵗旱,以水濯之,則雨名聖石。 |
6 | 封門山 在城東北二十里,高八十餘丈,峯巒秀蔚,兩厓如門,縣取封山、錦川,合以為名,下有靈,䑕石相傳,仙䑕所依,鄉人祀之,嵗不害稼。東北二十五里曰相思山,曰石門嶺,四十里曰嵐岡山,上有古佛寺,廢址,祈雨輒應。 |
7 | 雞籠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百餘丈,接連廣西猿嶺。 在城北三十里,高三十餘丈,平岡漫坡,或起或伏。北五十里曰萬家石,三石,周迴五里,故名。六十里曰南龍岡,七十里曰鑼皷岡,相傳夜有鑼皷聲。 |
8 | 豐壽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百餘丈,又名霹靂山,上有石池,泉湧其中。遇旱,汲其水,禱即雨。東北七十里曰龍石山,有斑石,五色雜錯。 |
9 | 麒麟山 在城北八十里,高百餘丈,秀出天表縣之鎭山也。下有唐狀元莫宣卿祠,今圯九十里曰荔枝巖,內可容三百人,㫄有雲巖寺。 |
10 | 白馬山。 在城東北一百里,高百餘丈,與麒麟山對峙,有泉,注如練。明正德間,改名白鶴山。東為老鴉。逕三峯山。 在城北偏西一百三十里,高百餘丈,稍南為螺髻巖,可容數百人。 |
11 | 留連山。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高百餘丈,叠巘重巒,茂林修竹。 |
12 | 水西江 在城南五十步,又名錦水,自蒼梧至靈洲合賀水,環城西十餘里,稍南復東,經徳慶、高要三水而南,入于海。 |
13 | 蟠龍水 在城南十里,隔大江,源出廣西蒼梧縣,曲折東流數里,入於江,其水宛轉如蟠龍。有新婦磧,形如笄,因名。又㫄有鴉頭石磧。 |
14 | 賀江 在城西十里,一名封溪,源自廣西經賀縣,由廣東開建縣會金縷諸水南流,名為賀江口,至靈洲入於西江。 |
15 | 靈洲 在賀江水口廣一里,長五里,水環匝之,上多蘆葦,鳬鷖所棲,春夏泛溢,洲常不没,相傳與水浮沉,因以靈名。 |
16 | 谷墟水 在城東十三里,源出麒麟山,南流至小口村入西江。 |
17 | 東安水 在城西北二十里,源出蒼梧縣東安鄉,東流入賀江。 |
18 | 廣信河 在城北一百里,源出老鴉,逕西流,入于扶靈水,至賀江。 |
19 | 扶靈水 在城北一百里,源自留連山,西流入賀江靈潭。 在城北一百里,相傳有龍出焉。 |
《山川志·開建縣》 |
1 | 山狼嶺 在城東南十里,高七十餘丈,群峯蹲踞若狼。 |
2 | 鴈山 在城北十里,形勢頗平,有如鴈行。 |
3 | 似龍山。 在城東十五里,高六十餘丈,其形蜿蜒如龍山,下有醴泉,今無。 |
4 | 昭●缺字:⿰山甬山。 在城東二十里,高七十丈,下有䑕石,㫄有三穴,能容人。 |
5 | 黎水山。 在城東南二十里,高五十餘丈,兩山對峙,流水中出。 |
6 | 野●缺字:⿰山甬山。 在城東二十五里,高一百餘丈,相連為水,石巖峯巒森立,水環其下。中有巖穴,曲折竒怪,穴中流水,莫知其源。 |
7 | 大水山 在城東三十里,高百丈,稍南,為羊梯山,有猺居之。 |
8 | 潭霜山 在城北三十里,高百餘丈,大玉山。 在城西三十五里,高七十餘丈,青碧如玉,稍北為小玉山,高八十餘丈。其勢突兀,以發脈自大玉故名。 |
9 | 水㵼山 在城北四十里,高五十餘丈。又北為白蓮峝山。 |
10 | 忠讜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三百餘丈,與廣西懷集縣交界。《舊志》産人讜直因名。 |
11 | 古今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高百餘丈,㫄為黄沙嶺、圓珠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高二百餘丈,其形如珠。縣內各山惟圓珠、忠讜二山為衆山之望石壁山。 在城東北六十里,群峯削峻,四時常有雲氣、石室山。 在城東北六十里,高一百餘丈,萬山巍峩石有如奥房者,又有如庭軒者,故又名萬石嶺,附近叢山,多為猺人所居。 |
12 | 水開江。 在城西五十步,源自廣西經賀縣入開建,合金裝、金縷諸水,流入封川界,即賀江。 |
13 | 似龍水。 在城東十里,源出似龍山,西流合金縷水、昭●缺字:⿰山甬水。 在城東二十里,源出昭●缺字:⿰山甬山,西流,合金縷水、黎水。 在城東南二十里,源出黎水山,西流入開江,因流經狼嶺,又名狼嶺水。 |
14 | 金縷水 源出野●缺字:⿰山甬山,以經金縷村得名,水聲清響,人呼為龍吟水,西入開江。 |
15 | 金裝水。 在城東北二十七里。其源自大水山西流三十里入開江,以其流經潭霜山,故又名潭霜水。 |
16 | 羊梯水。 在城東三十里,源出羊梯山,北流入金裝水、大玉水。 在城西三十里,源出大玉山,南流入開江小玉水。 在城西二十五里,源出小玉山,南流入開江。忠讜水。 在城東北五十里,源出忠讜山,南流入金裝水。 |
17 | 蓮塘水 在城西北五十里,源出圓珠山,東南流四十里,經蓮塘村入開江。 |
《山川志·高州府》 |
1 | 茂名縣。 |
2 | 山觀山 在城西半里,又名仙山,又名昇眞岡。晉永嘉間,潘茂名昇仙處,上有昇眞觀,㫄有鑑江亭,又名會心亭,俱廢。又有觀山觀,今為觀山寺。 |
3 | 潘山 在城東一里,高五十餘丈,一名東山,前有潘仙坡,有石如船,相傳晉永嘉中,羽士潘茂名嘗於此煉丹,有潘仙祠,又有洗夫人,廟東二十里曰射牛山,今名石牛山,三十里曰雲爐山。 |
4 | 南宫嶺 在城南一里,高十五丈,為郡南水口。砥柱南二里,曰茂嶺,高四十丈。昔潘茂名煉丹,其上草木鬱茂,四時不凋。下有南州,相傳唐天寶中大風。 |
5 | 雷雨忽作,河中湧出一洲,因建亭於上,名小瀛洲,今亭廢。 |
6 | 馬鞍山。 在城西二里,高十五丈,西為觀仙嶺,又西十里曰佛子山,高四十餘丈。有佛祖庵,故名。 |
7 | 小華山 在城北二里,高二十餘丈。 |
8 | 仙井嶺 在城西北二里,高二十餘丈,山傍有井。世傳潘茂名煉丹仙坡,烟從井出,故名。 |
9 | 筆架山。 在城東南十里,三峯高聳,形如筆架,又名文筆山。 |
10 | 石龜山 在城東北十里,高三十丈,其下有溪,澄清如鏡。 |
11 | 百祿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高二十餘丈。黄花石嶺。 在城南二十里,高二十餘丈。尖岡。 在城南稍東二十里,一名文峯那石山。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高八十餘丈。左為蠶山,以形似名,今呼為商王山。 |
12 | 銅魚山。 在城東四十里,形如遊魚,山下有井曰石井,相傳井內生花。其年,士子必有登科第者。 |
13 | 謝賴山 在城東四十里,高一百餘丈,相連為雲間山。 |
14 | 石鼓嶺 在城西南四十里,上有大石圓,如鼔鼓樓嶺。 在城西北四十里,高三十餘丈。寶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形如圓珠,下有送龍岡,西去二里即舊電白縣城,今圯。 |
15 | 鑑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高六十餘丈,下有清溪如鏡,名為鑑水。 |
16 | 射狼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高四十餘丈,相連為石狗山,以形似名。 |
17 | 靈湫山。 在城東五十里,高六十餘丈,上有巖洞,下有泉,曰龍湫,禱雨輒應,設祠祀之,相連為雲曇山。 |
18 | 淋水山 在城北五十里,高五十餘丈,界連信宜縣。 |
19 | 公茄嶺 在城西北五十里,高三十餘丈。高凉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百餘丈,本名高梁,以羣峯高聳,盛暑如秋,故名 |
20 | 大應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高八十餘丈,延袤接連信、宜縣。 |
21 | 商王山。 在城西北七十五里,高九十餘丈,綿、延接化州界。 |
22 | 白水嶺 在城東北八十里,高百餘丈,飛泉直瀉,白石分明。 |
23 | 大帽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高百餘丈,延綿數十里。 |
24 | 王嶺 在城南一百里,高三十餘丈。赤嶺。 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高三十餘丈。白藤嶺。 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高廣綿亘,界連西寧縣。 |
25 | 西河山 在城東南一百四十里,高二十餘丈。 |
26 | 水新河 在城東南一里,發源射牛山,繞城西流,合鑑江,又名東河。 |
27 | 上宫灣。 在城北二里,淵深莫測,水與府治後石井相通,灣上崖石高峻,為郡北路咽喉,明建小函谷闗,以扼其要。 |
28 | 下宫灣 在城西門,自上宫灣流二里至此,名下宫灣。鑑江。 源出鑑山,西流合竇江,瀠繞郡後,西南流,至城西支,分一渚:西岸有寶江塔,其水至化州,合羅江,出吳川限門入海。海。 在城東南一百一十五里。 |
《山川志·電白縣》 |
1 | 山莊山 亦名莊峝山,在城北二里,高五十餘丈,為邑主山。又北八里為馬鞍山,高二十餘丈。 |
2 | 白蕉嶺 在城西南三里,高四十餘丈,又西南七里,為烟樓,山髙三十餘丈。 |
3 | 輔弼山。 在城東北五里,高五十餘丈。又東北十里為緑嶺,高二十餘丈。 |
4 | 莊峝山。 在城東十里,高一百餘丈。又東十五里為鸚鵡山,高五十餘丈。 |
5 | 員嶺岡。 在城西十里,高二十餘丈,相連為烏石山,其石皆黑,因名 |
6 | 蓮頭山 在城南十里海濱,高八十餘丈,三峰並峙,形如並頭,蓮邑之案山也。 |
7 | 雞籠山 在城西南十里海濱高二十餘丈,又西十里為登高嶺,又南二十里為横山。 |
8 | 㡌澇山 在城北十里,高六十丈。遇旱,山有雲如㡌,即雨。以山有虎穴,故又名虎牢山。 |
9 | 龍陣山 即龍潭山在城北十五里,高五十丈,山麓有石,巖中湧,清泉為潭。 |
10 | 赤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高五十餘丈,又東為緑荳山。 |
11 | 雙木山 在城西二十里,高一百餘丈,相連為文字嶺,流桴山。 在城東南二十里,高百餘丈。小汾洲。 即小放雞山在城西南二十里海中,又西為大汾洲,即大放雞山,上有神廟,相傳昔有人牧雞於此,乆之不見,人以為神,凡過此,皆祀以雞。 |
12 | 小青峙山 在城東南海中,約二十餘里,又東南為大青、峙山二山,挺拔波中,為邑捍衛。 |
13 | 熱水山。 在城西三十里,高二百餘丈,山下有泉如鼎沸。秦始皇置溫水郡,後廢。又西十里為龍門山,題字嶺。 在城北三十里,高百餘丈,上有巨石,卓立如碑,字跡隱然成列,石有馬蹄痕,相傳仙人乘馬,題詩於此東連鹹水山。 |
14 | 山厚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聳立海㫄圓正而秀千嵗山。 在城北四十里,高二百餘丈,横亘連綿,雲霧常罩其上,俗呼為簕笱山。又北十里為佛子山,上有石如樓。 |
15 | 清湖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高一百二十餘丈,清湖在其下。 |
16 | 花山 一名雙甑山,在城北五十里,高二百餘丈。又北為要龍山。 |
17 | 石壁山 即碧山在城西五十五里,高百餘丈,危如削壁,不可以登,相連有竒壁山,綿亘二十餘里樂山。 又名安樂山,在城西六十里,高百餘丈,雄峙一方。 |
18 | 尖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高五十餘丈,其形尖秀,山下有泉,亦名鼻岡。又北為鵞掌閘,山高百餘丈,望夫山。 在城東北七十里,界連陽江。。雄峙東北,㫄有兩峯峭拔,雲外翠若雙環,名丫髻石。 |
19 | 浮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亦名湖山,又名瑚山,高三百餘丈,周圍三十里。《寰宇記》載堯時洪水此山,高出若浮,民居其上,得免昏墊。 |
20 | 晏鏡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高八十餘丈。又南五里,臨海為晏鏡嶺。又西南十里海,中為石狗山蕉林閘山。 在城西北九十里,高一百餘丈,又西為陀埇閘山、石龜山,又北為緑段山、那霍閘,山東瓜閘山相連,綿亘數十里。 |
21 | 羅浮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高一百餘丈,白石嶙峋相傳為仙人,牧羊所化。 |
22 | 水泉水小河 在城東二里,源發莊山之東,俗呼東河。又城西二里,名浴龍河,源發莊山之西,二水俱南流,由蓮頭港入海。 |
23 | 崩河 即大橋河在城西五里,自石壁山發源,南流,由蓮頭港入海。 |
24 | 大海 繞縣東南海岸,離城六里,一望汪洋,邑之巨浸也。 |
25 | 麻西河 在城東十里。自㡌澇山發源,上為齷齪河,即射合水,南流由山厚港入海。 |
26 | 蓮頭港 在城南十里,納泉水、浴龍諸水入海。 |
27 | 五村河 在城東三十里。自鹹水湖發源滙陽江、儒峝河,由五藍渡南流入海。 |
28 | 熱水河 在城西三十里,自熱水山溫泉發源,通潮水入海。又西十五里為寨頭河,自安樂山發源,亦通潮水入海。 |
29 | 鹹水湖。 在城北三十五里,又東五里為清湖,其水清映雲、漢,撓之不濁。 |
30 | 山厚港 在城東南四十五里,納麻西水入海石塔河。 在城西六十里,自田頭泉發,源由赤水港入海。 |
31 | 三橋河 在城西七十里。自蕉林閘發源,西南流,由吳川縣界入海。 |
32 | 龍珠河 在城西北九十里,自羅浮山發源,西南流,由吳川縣入海。 |
33 | 赤水港 在城西南一百里,納石塔河水入海。 |
《山川志·信宜縣》 |
1 | 山東山 在城東半里,高二十餘丈,上有木身生竹葉,俗呼神仙竹。又東為宜山。 |
2 | 登高山。 在城北半里,土阜蔚起,上有翔鳳臺、喜雨亭,今圯九日,士庶登高於此,今名太平山。 |
3 | 鳳凰山 在城西南一里,高十餘丈,形如飛鳳,投飲于江。 |
4 | 龍山 在城東二十里,高三百餘丈,山南有石孔,約深五丈,謂之風筶。北有石孔,其深莫測,謂之雨筶」。相傳有龍伏於此,綿亘數十里,接茂名、西寧二邑界。 |
5 | 大間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高千丈,間於茂名信、宜之間,故名其左為皓鸞山。 |
6 | 龎瀑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高三十丈,頂上有石,室可坐數十人,洪崖陡起。飛泉下注,今名東坑山。 |
7 | 雲岫山。 在城西三十里,高百餘丈,雲霞常蓋。其上 |
8 | 趙山。 在城北三十里,高二十餘丈,頂有巨石,雨後每出翠雲。舊有趙姓居此,故名。 |
9 | 六豪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即六毫山,高百餘丈,通羅定州界猺人所居。 |
10 | 馬鞍山。 又名營屯山,在城東北五十里,高三十餘丈,上有兩峰,高聳如鞍。 |
11 | 古樓山。 在城東北七十里,高二百餘丈,上有三峰,重叠如樓。 |
12 | 宋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高十餘丈,白馬山。 在城北一百里,高四十餘丈,有石如馬,麗水出其下,與廣西北流縣接界。 |
13 | 雷公嶺。 在城東北一百里,高二百餘丈,又名招義山、硃砂嶺。 在城東北一百里,高三百餘丈,上有三峯石,多赤色,古名胭脂山。 |
14 | 歐嶺 在城西北一百里,一峯特起高十餘丈,元末有歐姓居此界,接北流縣。 |
15 | 水東川水 源出雷公嶺,西南流,繞縣城南,又西川水源出歐嶺,東南流,繞城南,二水俱入竇江。 |
16 | 譚峩江 源出大間山,東流,合西川水,入竇江特亮江。 源出宋山,東南流入西川水,歸竇江麗水江。 源出白馬山下,南流合東川水,繞城東至竇江。 |
17 | 竇江 即東川、西川諸水流會。城南曰竇江,水口有巨石屹起,鎻東西二水曰三丫水。又㫄有石曰羅竇洞,亦在水中,石筍聳起,形如小舸。明嘉靖時,改曰小瀛洲。竇江水流至茂,名曰鑑江。 |
《山川志·化州》 |
1 | 山寶嶺 在城西南隅,城垣跨其巓州,堂靣之舊有覽勝亭,今圯。 |
2 | 南闗嶺。 在城外西南隅,係平岡舊城,基跨其上。 |
3 | 龍母山。 在城外東南隅,舊城基跨其上,一名南山石牛嶺。 在城西半里,高十丈,下有宋學士范祖禹墓,又西半里為三里坡。 |
4 | 登高嶺。 在城北半里,高二十餘丈,上有亭東勝山。 在城東隔羅江半里,高二十餘丈,與帽子嶺相對,而兹山尤佳,故名。 |
5 | 千秋山 在城東隔羅江二里,高三十餘丈,今名東山,多穀嶺。 在城南五里,高十丈,四畔皆田,登山環望,秋成多穀,故名。 |
6 | 潘照山 在城西北五里,高二十餘丈。㡌子嶺。 在城西十里,高二十餘丈那陽山。 在城南十里,高二十餘丈。銅岡山。 在城東北十里,高二十餘丈。相連有金蓋山,有望仙嶺,㫄有龍泓泉,泉孔尺許,湧出不竭。 |
7 | 畧嶺。 在城南十五里,一名樂嶺,高二十餘丈。 |
8 | 香積山 在城西二十里平岡土阜上,有香積庵。 |
9 | 鸎歌嶺: 在城南二十里,高十餘丈。石龜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高八丈,上有大石,形如龜扣之,聲響若鐘。 |
10 | 大石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高十丈,山有大石,故名下有大石庵。 |
11 | 龍山 在城南三十里,高五十餘丈,形屈曲如龍,故名麗山。 一名尖岡,在城北三十里,高六十丈,山色秀麗,為州之鎭山,其右有高材山、浮梁山,脈絡相連,綿亘於此。 |
12 | 豸山 在城西四十里,一名謝獲山,高一百餘丈,形如豸,故名。 |
13 | 黄姜嶺 在城西南四十里,高十餘丈,又二十里為塘㙍嶺。 |
14 | 琉璃山。 在城西四十五里,高一十五丈,有泉名琉璃泉,建庵其上,名琉璃庵。 |
15 | 冷水山 在城北五十里,高一百丈,下有水常冷,故名路通,西粤最險。 |
16 | 石城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一名古城山,高一百餘丈。山後峻,前舒登巓,遠望四山,羅繞如城,故名。 |
17 | 謝畔山 在城西五十五里,高一百餘丈。官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山勢高聳,諸山環拱,若揖龍王山。 一名來安山,在城北八十里,高二百餘丈,周圍六十里,上有天池,相傳仙人羅辯騎白牛化為龍,舊設龍化縣及辯州,本於此。山有三十三峯,著名者三:其第一峯高揷霄漢,惟一徑可登,昔人避兵於此,名來安」。其二名玉盆峰,其三名響泉峰。 |
18 | 烟霞洞。 在龍王山之東,多巨石,有巖焉,下臨深澗,有板浮,水靣入數百歩,至巖下,有試劍,石裂為三,有將軍石一大一小。 |
19 | 鹿踏山。 在城西北九十里,高五十丈,山勢陡峻,上有鹿踏仙跡。 |
20 | 石碓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高十丈,上有石如碓者五六,相傳仙羅辯煉丹遺跡也。 |
21 | 馬瀑嶺。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高四十丈,有瀑從石噴出。 |
22 | 畬禾嶺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平岡坦阜,周圍十餘里,猺人耕種於上。 |
23 | 雞籠山 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高一百餘丈,綿亘十餘里,接廣西陸川界。 |
24 | 水羅江 即茂名水,自鑑江流至州城東滙羅陵,二水合流為羅江,南流十餘里為平源江,至吳川入海。江中有沙洲,名驪珠臺,俗傳州為龍,而此其珠也,下有蟠鼉石。 |
25 | 平樂水 源出畬禾嶺,東南流,合陵羅二水、羅水。 源出廣西北流縣莪石山,下流至州北,與陵水合。水中有横石立石,流至州城之東北,為羅江,南流至吳川入海。 |
26 | 陵水 源出廣西北流縣扶來山,即浮來水,合羅水,至州城東北入羅江。 |
27 | 高源水 源出廣西北流,縣流合陵水、 |
《山川志·吳川縣》 |
1 | 山蓬高山。 在城內之北小阜,高四丈,儒學扆之。 |
2 | 學案山。 在城南一里平岡小阜,故舊志不載雙嶺。 在城東二里,高二十五丈,與文翁山竝峙。又南為白象山,高十五丈,皆細沙堆結。 |
3 | 文翁嶺。 在城東三里,高三十丈,稍北為水辰山,高十餘丈。 |
4 | 招義山。 在城西北四里,高十餘丈,飛雪嶺。 在城南海中,高數十餘丈,下有沙為麻練沙。 |
5 | 近信山。 在城西二十里,相傳昔有碁仙遊此,又西二十里為麗山,高三十餘丈。 |
6 | 高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高二十餘丈。南巢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高二十餘丈,西界化州,昔有樹鶴巢其上。 |
7 | 特思山。 在城西五十里,高百餘丈,一名文筆,峯其山,雲起則雨,每遇旱,邑人思而望之,故稱特思三台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高二十餘丈,三峯連峙,望之如寶蓋、三台。 |
8 | 特呈山。 在城西南約八十餘里,海中形圓而秀遠。拱縣治上。有溫通閣。 |
9 | 馬鞍山。 在城西南,約百餘里,海中突起二峰,形如馬鞍,故名。 |
10 | 水吳水 在城西一里,上接化州平源江、納羅江、鑑江、竇江及電白、三橋河諸水,流至縣名吳水,繞縣南,至限門入海。 |
11 | 海 在城南,上由陽電下抵雷瓊,望之無際,惟一線通入限門,潮汐日至,最稱洋溢。 |
12 | 洞雷水。 在城東五里,無水,源隨潮上,下芷䒓沙。 在城西南十里,又西南,為南二都,地方東南為南三都地方。 |
13 | 麻練沙 在城南十五里,下流為新塲海限門港。 在城南二十里,納竇江、鑑江、羅江諸水入于海,兩岸砂磧堅鋭,逾鐡水道,曲折而出,舟極難行,洵為天塹。 |
14 | 博桌水 又名東岸水,在城西四十里,源發麗山下板阜地方,東流會於吳水,至限門入海。 |
15 | 平城江 在城西六十里,源發化州那陽山,又為平澤水,東南流至平定橋,為平城江,至林公渡為陵洞水,合吳水至限門入海。 |
16 | 石門港。 在城西南八十里,即石城縣石門入海之水,到此為海濱。大港水濶二十餘里。 |
17 | 碙州 在城南一百四十里,大海之中,一島可居數千家,即舊翔龍縣。宋帝昺即位,於此舊設有翔龍書院,久廢。 |
《山川志·石城縣》 |
1 | 山三台山。 在城中,縣治後三峯,高九丈,北城跨其上,東連城外白霧嶺,高九丈,西連城外迴龍嶺,高八丈,五峯聨絡如屏,為縣之主山。 |
2 | 硃砂嶺。 在城東半里,又東一里為馬鞍山,東八里為那良山,皆高十餘丈。東十五里為白藤山,高六十丈﨑嶺。 在城西一里,高十五丈。 |
3 | 紅頭嶺 在城西五里,高八十丈,與﨑嶺拱交為縣,水口稍北,有仙人竈石,相傳為仙人煉丹處。謝建山。 在城北五里,高一百餘丈,層巒叠巘,烟晴萬狀。 |
4 | 音舖山 在城南六里,高十餘丈。峽山。 在城南七里,高二十餘丈。望恩山。 在城南十里,今名和尚嶺,高三十餘丈。 |
5 | 東勝山 在城西十里,高五十餘丈,高峯山。 在城北十里,高百餘丈,遠望如城,又名石城岡,縣以此名。 |
6 | 謝鞋山。 在城東南十里,高六十餘丈。又東南四十里為雞籠山,在港水邊,其形如籠四,靣如削,高十餘丈。 |
7 | 三峰山 在城北十二里,高三十餘丈。那樓山。 在城北三十里,高百餘丈,險而難登,其狀如樓。 |
8 | 石屋山 在城北四十里,高二十餘丈,頂上有二石,疊如屋,可容五六人。東為謝善山。 |
9 | 牛槐嶺 在城東北四十里,高十餘丈。石門。 在雞籠山之前,兩崖峭立,其形如門。潮來,舟通潮退門,限露出,舟不得前。 |
10 | 石籬山。 在城北四十里,高百餘丈,通博白縣地。其山西南北,三靣峻壁,東靣稍平,石狀如籬。 |
11 | 仙人嶂。 在城北五十里,高二十餘丈。尖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高百丈,最尖秀。横山。 在城西稍南六十里,高二十餘丈。文鳳嶺。 在城西北六十里,高百餘丈。其山中峯高聳,兩腋連峙,數峯如鳳,又名文峯。 |
12 | 丹兠洞。 在城北八十里,今名仙人洞,僅容人,或寛或狹,曲折難窮」。 |
13 | 石洞山。 在城東北八十里,高三十餘丈。深田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高二百餘丈,連綿百餘里,古木叅天,千峯萬壑,人跡罕到。又西十里為長臂山,高百餘丈。 |
14 | 横石山。 在城東北九十里,高二十餘丈。六吉山。 在城東北一百一十里,高三十餘丈。 |
15 | 天堂山。 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高百餘丈,有水泉不涸。元末,民避難於此。 |
16 | 水賀江。 源出尖山,向南流,合九洲江入西海羅江。 一名清溶水,又名幹水,源出白藤山,西流繞過縣城,至九洲江入西海。 |
17 | 南廉江 源出廣西容縣東北,向西南流,可行小舟至九洲江入西海。 |
18 | 九洲江 在城西北二十里,諸水皆滙于此,入西海,冬淺沙渚露出有九。 |
19 | 龍灣 在城西三十里,相傳昔有二龍起於此,即各舊志所云龍化水,今則淤没矣。 |
20 | 龍湖 在城東北三十二里,今名舊州湖,即舊羅州地,禱雨多應。 |
21 | 清湖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通南廉江,周圍三里兩家灘。 在城南五十里,源出雷州府遂溪縣,東流,會東橋、南橋水,入東海。 |
22 | 東海 在城東南六十里。 |
23 | 急水港 在城西七十里,納九洲諸水,入西海溫泉。 在城東北八十里、石洞山之北,冬夏如沸佛子港。 在城西一百里。 |
24 | 西海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零禄港: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又名零烈水、官寨港。 在城西一百三十里,與合浦縣交界,又名英羅港。 |
25 | 東橋水 源出化州謝獲山,又南橋水,源出化州謝畔山,俱南流,由石門入東海。 |
26 | 合江 源出廣西陸川縣,南流,合九洲江入西海,渡子江。 今名沙鏟河,源出廣西博白縣南流,合賀江、九洲江,入西海。 |
27 | 廣東通志卷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