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辦;惟長江為中國腹心之地,上下江面有二千餘里之遙,隨地可為偷漏,關於稅課者甚巨;地廣人眾,易起釁端。該督奏請移扎內江,不為無見。至應駐何處?原奏內稱或於鎮江、金陵,或於漢口、九江。臣等於長江形勢未經身歷,礙難懸擬;由通商大臣周歷查察,詳細核明何處最要、何處次要?會同各該督、撫妥為商定,擇要駐扎。所有原管鎮江、九江、漢口等處通商口岸各員,均由該大臣督飭隨時嚴密稽查;遇有中外交涉事件,即由該管口岸各員詳報該大臣核辦。至所稱閩、粵、浙三省由監督道員經理,將軍、督、撫稽查,自系各管各地,責無旁貸;惟事關中外交涉,仍恐辦理稍有歧異,或滋外國口實。臣等公同酌議:擬請將五口通商大臣移扎內江,所有上海及長江一帶中外交涉事件由通商大臣專管,而各督、撫兼理之。其閩、粵、浙三省中外交涉事件,照舊由各該將軍、督、撫專管,而通商大臣兼理之。按照臣等奏定章程,各新舊口岸稅銀並進出口船只數目各情形,按月呈報管轄之通商大臣稽察,並由該大臣按月咨報總理衙門及戶部,以憑查核。即將道光年間頒發「欽差大臣』關防作為通商大臣關防,凡沿海、沿江各監督道員以下,均歸該大臣統轄。各路地方官遇有中外交涉之事,由監督道員按約辦理;監督道員所不能辦理完結者,均由該大臣裁決。至廉俸一節,查前設三口通商大臣系裁撤長蘆鹽政,即以鹽政廉俸為三口大臣廉俸。今南省通商大臣並轄濱海、濱江六省洋務,地廣事繁;若照三口通商大臣廉俸,恐不敷用。似應查照各省總督廉俸之例,定為該大臣廉俸,庶足以資辦公。至應添設委員差役及沿江口岸應否設立行館之處?並由該大臣體察情形,奏明辦理。 |
2 | 再,此系通籌江海全局,事關數省;地方官倘或稍存成見,止顧一隅,必至遇事齟齬,有傷大局。應請飭下各督、撫、將軍等嚴飭管理關務各員務即破除積習,不分畛域,以收和衷共濟之效。 |
3 | 諭議政王軍機大臣等: |
4 | 恭親王等奏「遵議改設長江通商大臣」一折,各國於沿海五口通商歷年已久,均有舊章可循;而長江上下計有二千餘里,地處腹心,事關創始,自應將通商大臣改駐長江。惟應駐何處?該王大臣等無從懸揣;著曾國藩於鎮江、金陵或漢口、九江察度情形擇一扼要之處,咨商薛煥酌量具奏;該大臣沿江剿賊,於江面情形自必諳悉,諒能妥為籌劃也。至通商大臣廉俸以及委員差役並沿江口岸應否設立行館之處?即著曾國藩、薛煥悉心核定;廉俸於何處支給?委員差役應設若干?務當核實議定,未可稍涉浮冒。其上海及長江一帶中外交涉事件,固應歸通商大臣專管;而粵、浙、閩三省事務,通商大臣亦應兼理,以免歧異。薛煥現在辦理比利時國換約事宜尚未事竣,著於事竣後,或親赴長江沿途察看;或江面尚難行走,即由曾國藩酌定,會同具奏,候旨遵行。原折著鈔給閱看。 |
5 |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八。 |
6 | 九月初一日 |
7 | 九月初一日,福建巡撫徐宗干奏: |
8 | 臣前奏匯借洋商銀兩,奉上諭:『其利息如何計算、歸還如何辦理?著詳細具奏』等因,欽此。伏查先後借用洋商銀四十萬零四千八百八十兩,內貼息銀四萬八千八百八十兩。本年四月間,閩省西北兩路界連衢、溫各縣同時告警,又值台灣彰化會匪滋事;庫儲已竭、需用孔殷,複借洋商銀十萬兩,內貼息銀一萬一千兩。統共本利銀五十萬四千八百八十兩,內二十萬兩議明填給執照,兌至廣東抵完粵海關稅,仍劃作粵省應解閩省之餉;又三十萬四千八百八十兩,議在閩省海關稅項暨洋藥厘稅項下分期扣還。 |
9 | 御批:『該衙門知道』。 |
10 | --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十。 |
11 | 同治二年三月初八日 |
12 | 同治二年三月初八日,福州將軍兼管閩海閩稅務文清奏: |
13 | 查英、法、美三國奉准在於台灣海口開市通商,所有設關征稅一切事宜,先經前督臣慶端派委福建候補道區天民前往查辦。旋據委員區天民會同台灣鎮、道、府勘定台灣府屬淡水廳轄之八里坌地方,堪以設關征稅;適值彰北會匪滋事,未能克期會議。茲據區天民呈報:『英國領事官郇和現已移住滬尾、且有洋船停泊口岸,應即趕緊開關征稅;暫借滬尾守備舊署作為稅關,於本年六月二十二日先行啟徵。應議章程,容另行會議呈報』等情前來。奴才伏查台灣滬尾口通商事宜既經前督臣慶端派委區天民查辦,所有徵收稅銀,自應仍令該道一手經理,以資熟悉。謹附片奏報。 |
14 | 御批:『該衙門知道』。 |
15 | --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十五。 |
16 | 八月二十五日 |
17 | 八月二十五日,福州將軍耆齡、閩浙總督左宗棠、福建巡撫徐宗干奏: |
18 | 竊臣等承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稱:『署通商大臣李鴻章據福州關稅務司美裏登申稱:「現在台灣稅務由地方官辦理,一年收銀四、五萬兩。以洋藥而言,淡水、雞籠、台灣府、打狗港四處每年進口至少有五、六千箱,即可徵稅或十五萬兩、或十八萬兩。如外國人作稅務司辦理,台灣新關每年足可收銀三十萬兩,實是中國大有利益。請以雞籠口作淡水子口、打狗港作台灣府子口。緣雞籠與淡水相連、打狗與台灣府相連,照此辦理,只須稅務司一名即可辦理四口稅物。按月經費,亦不必多,或一千兩、或一千二百兩即可敷用;而一年所收稅銀,可以三十萬兩之多。請移咨福州將軍,即照稅務司章程轉飭派往台灣之副稅務司速往台灣遵照辦理」等情。察核所請,擬於通商條款及善後條約內所載「凡有嚴防偷漏,應由中國設法辦理」及各關現徵子口稅之法尚相符合,與另請添設口岸有間。查雞籠口、打狗港二處既經署理通商大臣體察情形,可以作為台灣、淡水子口,設立稅務司徵收洋稅;自應准如所議辦理。惟子口稅銀向祇徵收半稅,今查雞籠、打狗二口既須收洋商進出口正稅並收複進口半稅,則打狗一港可作台灣之外口、雞籠一港可作淡水之外口,所收稅銀仍歸台灣、淡水造報,行文查照。如果於稅課有益,別無窒礙;即妥議一切經費章程,會同奏明開辦』等因。 |
19 | 臣等伏查台灣一郡,自南至北延袤千有餘里,港口紛歧;現止滬尾一處設關開徵,稽察巡查本難周密。該稅司請以雞籠為淡水外口、打狗港為台灣府外口,設立副稅司一名專管四口稅務,布置較前周密,足杜洋商偷漏之弊;每年如可增銀三十萬兩,於稅課自有裨益。所有該稅司酌議章程有無格礙?業經飛錄台灣道、府體察情形,速籌詳辦。第重洋遠隔,風汛靡常;若俟議覆到日再行具奏,開徵未免耽延時日。臣等再四熟籌,先會札該稅務司派副稅司前往添設各口妥為試辦,遵照通商則例章程徵收洋商進出口正稅並收複進口半稅;一面飛飭台灣道、府暨通商委員督同籌辦,應否另行派員分駐添設各口,由該道、府等核議詳覆辦理。至台灣口稅務司薪水經費,業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議定每月給銀二千兩,辦公自屬裕如;其台灣通商委員另派各口員役公食,亦責成該道、府核定碓數,按月支發、據實報銷。各口徵收稅銀細數,由該稅務司隨時報明通商委員開折通報;並將收存銀兩按月解交閩海關庫,以備撥充京協各餉。至辦理詳細章程,俟該道、府等詳覆到日,另行奏咨。 |
20 | 御批:『該衙門知道』。 |
21 | --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二十。 |
22 | 同治三年正月十七日 |
23 | 同治三年正月十七日,閩浙總督左宗棠、福建巡撫徐宗干奏:臣等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據福州關稅務司美理登申請以台灣府、打狗港、雞籠口三處添設正口、子口,設立司稅經理,有益稅課;飭即妥議會奏開辦』等因。即經飛飭台灣道、府體察情形,速籌詳辦,並札派副稅司前往會同試辦;會折馳奏在案。 |
24 | 茲據署台灣道陳懋烈、署台灣府知府葉宗元會同通商委員延平府知府補用道馬樞輝會稟:『台灣本非通商口岸,自咸豐九年美國使臣請照和議條約在台灣開市完稅,奏定以淡水之滬尾口為美國通商馬頭。十一年六月英國領事官郇和到台,因鹿耳門外水淺潮大,不能停泊,由打狗港登岸晉郡,察看台灣府城海口淤滯,船只不能收泊,難作通商馬頭,亦定議淡水之滬尾設關;已於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二日開辦。茲美理登擬在府城添設正口,不至鹿耳門口;本地商船尚不能出入,洋船焉能進泊?若洋船有在鹿耳外寄椗,不免偷漏情事,則打狗港相距水程不遠,似可責成該處委員派撥巡船認真巡查,或押令徑赴打狗港盤驗;並移行文武汛口暨出示曉諭內地商民,不准與鹿耳門外寄椗洋船勾通貿易,其弊可絕,不必在府城設口也。惟雞籠頭與旗後港既有洋船停泊,應一律添設子口,均歸滬尾正口管轄。至稅務司所擬章程,應俟試辦之後隨時察看,同應需經費另行會議稟辦』等情:由省局司道核詳請奏前來。 |
25 | 臣等伏查台灣海口既經查明淤淺,應請毋庸設口。現在淡水廳所轄之雞籠一口已據具報於同治二年八月十九日開關啟徵,作為滬尾外口;其鳳山所屬之打狗港一口,應遵照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原咨一並作為外口,徵收洋商進出口正稅並複進口半稅,統歸淡水滬尾正口管轄。惟旗後港相距滬尾較遠,仍由台灣道、府會同辦理通商委員查勘,在於旗後酌設員役稽徵所收稅銀,就近解存府庫,歸滬尾造報。如有洋船在府港口外停泊,由管口委員移令地方官押令歸於旗後港盤驗徵收,以杜偷漏。 |
26 | 御批:『該衙門知道』。 |
27 | 二十五日 |
28 | 二十五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
29 | 本月十九日,軍機處交出閩浙總督左宗棠等奏「台灣府城未便設立稅口」等因一折,奉旨:『該衙門知道』,欽此。據原奏內稱『台灣海口查明淤淺,應請無庸設口。其雞籠一口,據報開徵作為滬尾外口;其打狗港一口,一並作為外口』等語。臣等查上年五月間據通商大臣李鴻章來咨:『據福州稅務司美裏登申稱:「淡水、雞籠、打狗、台灣四口每年進口洋藥甚多,請以雞籠作為淡水子口、打狗港作為台灣子口」等因,查核所請,於通商條約及各關現徵子口稅之法尚相符合,較與另請添設口岸有間;自可准將雞籠、打狗二港作為子口,以杜偷漏而益稅課』等語。當經臣等公議,以『子口祇應徵收半稅,如雞籠打狗二口果於稅務有益,若任洋船私自進出、偷漏走私,不若作為外口,徵收正、半各稅,仍歸正口報解』;咨行福州將軍會同該督、撫臣妥議:如無滯礙,即行奏明開辦。茲據左宗棠等查明具奏:『淡水一口早經開辦!雞籠、打狗二處均可作為外口;惟台灣府城海口查明淤淺,難以開辦』。臣等查台灣准其通商,系載在條約;能否變通辦理,必須與各國住京使臣會商,方能定見。總稅務司赫德於各口情形熟悉,各國使臣亦頗相信;現在赫德俟天津開河後,即可來京。擬俟該總稅務司到京後,臣等督同商辦。 |
30 | 御批:『知道了』。 |
31 |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二十三。 |
32 | 六月十五日 |
33 | 六月十五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
34 | 查同治三年四月初九日軍機處交出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奏「布路斯國遣使北來,由津赴京呈遞國書」一折,四月初八日奉旨:『該衙門知道』欽此。據原奏內稱:『於三月十五日接據大沽委員稟報:「現有布路斯國使臣名李福斯,航海北上,欲由津進京;據該國領事官來署呈出該使臣來函,內稱該使臣到京,欲見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轉呈該國君主國書」等因。並據崇厚函稱:「布國坐來兵船在大沽攔江沙外,將丹國商船扣留三隻;聞該國與丹國系屬世仇」各等語。臣等查攔江沙距大沽海口不遠,無論何國與何國為仇,總不應在中國洋面報複,致驚中國地方。且外國持論,往往以海洋距岸十數里外凡系槍炮之所不及,即為各國公共之地;其間往來占住,即可聽各國自便。今布國使臣李福斯初次奉使來京,一抵海口,即在攔江沙外滋事。若不令其將此事先行辦結,即與會商公事,不但無以折該使臣虛驕之氣,且恐各國以中國置之不較,將來借口執此為「攔江沙外各國公共洋面」之據。其勢可以無所不為,不可不就此豫防其漸。臣等正在函致崇厚辦理間,旋於四月十二日接到李福斯致臣等照會,內稱:「現年本國君主特簡為欽差入華全權大臣,飭令親齊國書赴京呈遞;現已到京,望定期拜謁」等語。臣等因即給予照覆,告以「在中國洋面扣留別國之船,乃顯奪中國之權,於中國大有關系。該使臣既系伊國派來,即應將伊國與中國大有關系之事先為辦結,方可定期接待」等因。臣等之所以先令該國辦結此事者,所爭原不在丹國而在大局,欲藉此以消其桀驁之心;且以辨明此地實系中國洋面,並非各國公共海洋。詎該使於接到臣等照覆後,僅將所扣丹國船三只放回二隻;複給臣等照會,內稱「該船被本國師船扣留,系屬按照歐羅巴所定軍法;其扣留處所,相去海岸遠近,亦屬萬國律例准拏敵船之處」。並稱此事國家定奪,非其所能干與等語。臣等因其狡辯推諉,又給照覆,告以「此次扣船處所,乃中國專轄之內洋;歐羅巴所定軍法,不能強中國以必知。既為全權大臣,又稱不能干與,或俟另簡真正有權之員前來共事。至定期會晤一層,總須俟此事完結,方可接待商辦」等因。該使知中國於此事所爭甚力,因遣向來住京之布國學生,現充該國翻譯官名璧斯瑪到署謝罪;並有照會前來,自認咎在布國,仍請定期接見。臣等再三斟酌,准其來署面晤;仍面告以扣留丹船一事,總須先為辦結,方能以公使接待。該使無理可爭,遂面允趕為辦結。旋據照會:「所留丹船一隻,本國領事已在天津預備洋銀一千五百塊,作為此船之價;俟本國商議妥當,此船應屬何人,即將此項交付」。並據璧斯瑪先後聲稱:「此件李公使須回國商明;因俄羅斯陸路行走取道較近,已於五月十二日出京」各等因。該使出京後,由該翻譯送到照會三件,均為商船在浙、閩洋面被人欺陵及擱淺等事;顯系該使自知失禮,欲摭拾已往之事藉以抵制。當由臣等行知通商大臣李鴻章,酌量辦理。現據察哈爾都統報稱:「該公使行抵張家口,於五月十九自雇車輛起身出口,經守口弁兵查驗放行。俟該使商明,再行相機辦理。 |
35 | 御批:『知道了』。 |
36 | 布國照會 |
37 | 為照會事。一千八百六十一年十二月,有得意志船一只名「阿勒拂勒得黑勒漫」,系給勒漫阿里思之船;在福建廈門口稟稱:『「阿勒拂勒得黑勒漫」之船,現在台灣梁各口淺閣;方欲前後推轉,忽由岸上左近鄉村之間來幾百餘人,各執槍刀逞強上船,欺侮滿船之人,搶擄物件,並劫奪貨財,共合搶去洋錢一萬塊。當即報明台灣地方官,懇請飭令該鄉人或賠船貨、或賠洋錢。乃屢經地方官諭,雖該鄉人有錢能賠,而該管官無權,不能壓令使陪』等語。本大臣查給勒漫阿里思船被鄉人搶奪,大為吃虧。而該管官無權,不能料理。相應懇請貴國王大臣查照中國、布國和約第三十三款,飭令台灣地方官設法拏獲鄉人,令其賠還;倘該地方官不能辦理,本大臣即請貴國王大臣按三十三款照中國例給與處分。本大臣久知貴國王大臣辦理和約之事,甚為明智、甚為公平;諒此事定然代本國辦理妥協也。為此照會。 |
38 | |
39 |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二十六。 |
40 |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
41 |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福州將軍兼管閩海關稅務英桂,閩浙總督左宗棠,福建巡撫徐宗干奏: |
42 | 臣等接准通商大臣李鴻章來咨:『案准總理衙門先後奏定閩海關洋稅從二十三結於部撥京餉,協餉之外,仍按結酌提四成解部,專款存儲;其廈門、滬尾、打狗等口,即自二十二結起批解四成等因。惟查閩海關徵收洋稅,從前概系紋銀;嗣咸豐六年間洋商多以鷹番完納,因其銀色不足,議照當時市價每百兩應加貼水二兩,奏明兌收。迨咸豐十一年間複因紋銀市價漸昂,會同英、法兩國領事議定:鷹番、捧兩項洋銀納稅每百兩加貼水六兩。同治三年以來,市廛紋銀以鷹、捧𥓮洋銀駁換每百兩貼水自八兩增至十兩有奇,各口洋稅除英、法兩國扣款系將原收補水撥交外,其三、四兩年分批解京餉等款,貼水賠墊甚巨。茲奉行提洋稅四成解京,若仍照前議補水徵解,委實無款可墊。當查通商條約章程載有「洋人納稅色有不足,隨時隨地議加補水」之語;隨飭通商委員商准英國領事,詳伊國住京大臣核辦。准英領事照會:「福州現時紋銀頗少,洋商納稅自應互用洋銀。而洋銀時價又早晚不同,在洋商轉非畫一;不若暫先定一准則:嗣後洋商凡系用洋銀納稅者,每百兩補水十兩;其遵用紋銀納稅者例無補水,聽從洋商之便。即於本年六月二十日開辦。惟從前洋商納稅貼水,本系六兩;增至十兩之多,事出權宜,非若條約之可確守。雖一面暫行開辦,一面應詳住京大臣查核;須俟奉到批回,方能定准」』等語。當經臣英桂飛飭通商各口委員依期開辦。 |
43 | 伏思各國商人自咸豐六年以後,概系攜帶洋銀來閩貿易;各口洋稅,概用洋銀完納,原系照約辦理。現在市間紋銀稀少,各洋商所帶鷹番則又成色愈下,雖每百兩原有貼水銀六兩,而易換紋銀仍屬不敷;已議定嗣後洋商完納關稅,凡用洋銀者,每百兩補水銀十兩。至六月二十日未經開辦以前,按日所繳洋稅,洋藥及上結留存未解稅銀,若因款須解京,複欲責成各洋商按照現議之數補足,姑無論各洋商以完繳在先,議增在後,勢必有所借口;且甫定新章即行轇轕,亦無以重信義而示懷柔。合無仰懇天恩,俯准將不敷補水銀兩在於洋稅項下作正支銷,俾得易換紋銀,依限分批兌解。 |
44 | 廈門、滬尾、打狗等口應收洋銀補水,業經飭令一律辦理;現尚未據具報開辦。 |
45 | 御批:『該衙門議奏』。 |
46 | --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四十四。 |
47 | 同治六年三月初八日 |
48 | 同治六年三月初八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
49 | 再,從前總稅務司李泰國在京時因各海關經費不敷辦公,走私偷漏亦難稽察,於稅餉有礙等語,向臣衙門再三申論。經臣等公同商酌,以關口之大小、稅務之繁簡,擬定經費之多寡,約計各海關按外國一年統支經費銀七十萬零二百兩,惟牛莊一關薪水在各關餘銀內酌撥;於同治二年五月間附片陳明,奉旨:『依議』,欽此。四年冬間,總稅務司赫德因牛莊經費由南洋各口轉撥,殊費周章,且每有向監督借支之事;而該關所收常,洋兩稅又較從前暢旺,擬於該關按月坐支銀一千五百兩,以資緝私、庶免貽誤等因,申呈到臣衙門。複經臣等於五年正月間照准奏陳,奉旨:『依議』,欽此。前後各折片,均行文各省欽遵辦理各在案。現在赫德來京將第十六結至二十三結各關所收洋稅匯總數目比較申報前來,除子口稅不計外,查第十六結至第十九結為前年四結,共收正稅銀七百八十萬兩有零;第二十結至第二十三結為去年四結,共收正稅銀八百五十四萬兩有零。該總稅司以去年所收正稅成數較多,遂有添設巡船擬增經費之請;其初議擬於奏定七十餘萬兩之外,每年另添經費約三十六萬兩之多。當經臣等再三論結,告以添置巡船雖於各口稽察一切不無裨益,而嗣後所收之稅暢旺與否,尚未可知;如果將來收至一千萬兩以外確有成效,屆時再議加增。且歷年所支經費,除核實動用外尚餘關平銀約十五萬兩;此時若擬添設巡船,不妨盡此項存款動撥。況從前奏明經費數目時,巡船一項本在其內;即或巡船不敷,勢須添買、添造,亦何得歲增款目如此之多!該總稅司始行罷議。本年二月十三日,複據赫德申稱:『山海、東海、台灣、淡水四關原定經費,實屬不敷辦公;請於該四關原定月給四千兩外,四關共月增銀二千五百兩,一年計加經費三萬兩之數』。臣等竊思通商各口船貨往來,徵收稅課,巡緝偷漏原未嘗盡恃洋人,然各海關自開端口以來,華洋交易有年,進出口貨物實藉稅務司帶領扦手上船認真查驗,關稅方能日有起色;非稍予以微利,誠恐另有要求,轉虞掣肘。且所請之數,尚屬無多;擬即照准,於本年五月三十日第二十八結起,在各該關洋稅項下按月照加增數目支發,作正開銷。如蒙俞允,即由臣等行知戶部及上海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並札知各關監督一體遵照辦理。 |
50 | 再洋船進口、出口及複進口均按四個月納船鈔一次;此項船鈔,按照條約原為建造塔表、望樓之用。同治元年七月間,由臣衙門設立同文館,延聘中外教習講授語言文字,其修金薪水一切籌款無著,即於船鈔項下酌提三成應用;以一成付赫德,為沿海各口興辦一切之需;徐六成存儲各關,按照條約為洋人在各口分設浮椿、號船、塔表、望樓等項經費:歷經照辦有年。現因各口所留六成船鈔往往那作別用,未能將塔樓等項一律修建;洋人私議,擬恿各國住京公使出頭向臣衙門辯論,將此項船鈔悉數交與領事官收辦。法國公使伯洛內上年並有照會致臣衙門,請將歷年所收船鈔一百餘萬發還該國自行修建塔樓等項;雖經辯論中止,但日後能否不至再申前議,實未可知。臣再四思維,與其交領事官收辦,致使中國不能過問;莫如交稅務司收辦,將來中國尚可稽察。公同商酌,擬將此項船鈔量行變通;除同文館所提三成仍照舊提用外,其餘七成從明年第三十一結起交與總稅務司收領,按照條約為建造塔樓等項本款之費。每屆年終,仍令將動用數目申報臣懣衙門及南、北洋通商大臣稽核。如蒙俞允,再由臣衙門行文南、北通商大臣轉飭各關遵照,並由臣等札知總稅務司一體遵辦。 |
51 | 御批:『依議』。 |
52 | --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四十八。 |
53 | 九月十五日 |
54 | 九月十五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
55 | 竊自外洋各國議款以來,於今十載。辦理一切事務,其綱領雖挈之於內,而實則行之於外;必須在外處置合宜,而後得勢、得機,在內不煩言而自解。本年五月,臣衙門因原議十年修約為期已近,奏請飭下南、北洋通商大臣於熟悉洋務各員中每處選派二員於十月咨送來臣衙門,以備查詢,仰蒙俞允;當經恭錄諭旨並鈔折行知遵照在案。 |
56 | 惟前奏止欲於選派各員內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於通盤大局尚待次第籌商。上年十二月,臣等函致上海通商大臣李鴻章,屬令校閱舊案,將條約詳為核校。旋據覆稱:『來歲換約,必厚集其勢,其求大遂所欲』。至於應如何防備?如何規畫?尚未論及。又函致兩江總督曾國藩,令將核定條約寄臣衙門,為思患豫防之計;迄未登核。竊思經理洋務,關系安危;若非洞達情形,不能得其要領。各國中財力以英為最強,其所重在通商;性情以法為最悍,其所重在傳教;俄則善柔陰很,時時注意於邊界。三者鼎峙而其餘群相附和,總不外乎惟利是圖。臣衙門與為周旋,恃筆舌以爭之,實恃理勢以折之;然勢有時藉理而伸,理亦有時因勢而屈。事多棘手,端在於此。溯自道光二十年以後辦理夷務,一次不如一次。逮至咸豐十年,戰守兩窮,於無可如何之中為萬不得已之舉;參稽眾論,維持大局,定議與各國互換條約。其時事在倉卒,更無別策可為國家立紓禍患,僅恃聊作羈縻;豈能毖後懲前,從容駁正!然昔日允之為條約,今日行之為章程;臣等即遇事竭力挽回,亦不過百分中之一、二。比來各國駸駸乎於條約外多方要索;臣衙門但可據理辯駁,無論如何嘵瀆,總不輕易允行。即如請覲遣使、銅線鐵路以及內地設行棧、內河駛輪船並販鹽挖煤、各省傳教而橫生枝節等事,皆其處心積慮,志在必遂者。平日屢次饒舌,均經堅持定議,再四折辯,未肯稍涉依違。惟轉瞬修約屆期,臣等私衷揣度,彼必互相要約,群起交爭;甚至各帶兵船希冀脅制,務滿所欲。若不允准,無難立啟釁端。然而臣等仍有所恃而不恐,則以辦理洋務,其綱領雖在內,其實事仍在外。彼此同肩斯任,尚可豫為之計,互相詢謀也。濱海沿江將軍、督、撫及南、北洋通商大臣懋膺朝廷股肱心膂重寄,經理有年;一切情形,無不閱歷。當此重修條約,凡彼所覬覦要挾、為我所必爭者,諒亦思之至熟。先事應如何籌備?臨事應如何折衝?在臣等朝夕圖維,斷不存推諉之見。而同舟必思共濟,若不逐處互相籌議,是國家如此重大事務,臣衙門獨行己意,於理既有所不可、於事亦有所不宜。方今各將軍、督、撫大臣上體宵旰之勤求,下顧商民之生聚,斷不肯如昔年之廣東諉諸上海、上海諉諸天津;及至事變已成,袖手旁觀,自幸其置身局外。惟現在各國使臣久住京師,此次議約自必麇集都城,並無廣東、上海之展轉;各處離京較遠,勢不能臨期商榷。而現時應議之事,即各處應辦切己之事。疑難在外,固當補救於內;艱巨在內,尤當匡助於外。返觀互証,彼此諒有同心。臣等逆料各國來歲種種不情之請,必將紛至沓來。但使無甚關礙,仍當酌度權宜;倘或萬不可行,斷無遷就之理。縱至決裂,亦非臣等所敢游移。然決裂而不豫為之備,不可也;決裂而不共為之備,尤不可也。自古中國與外國聯和,從無善策;況今日外國逼處於中國都城,而又濱海沿江要害之區節節盤踞,實為創局。此時兵力、財力兩有不逮,早經外國人暗中覷破;即使臣等駕馭,難保不啟戎心。此等情形,又與咸豐十年迥異;非特臣等知之,在外諸臣亦莫不知之。要當合力齊心,共圖良策。所有豫料各國必來爭執之請覲遣使,銅線鐵路以及內地設行棧、內河駛輪船並運鹽挖煤、開拓傳教等節,臣等擬先備具條說,密切函寄各該將軍、督、撫大臣屬令妥為悉心籌劃。其究應如何辦理之處?相應請旨飭下盛京、直隸、兩江、閩、粵、湖廣、江蘇、江西、浙江、山東各將軍、督、撫及南、北洋通商大臣各抒所見。至前江西撫臣沈葆楨現在總理船政,亦系交涉事宜;陝甘督臣左宗棠前在閩浙總督任內創議船政,上年冬間曾經奏明去閩之後,遇有船局陳奏事件仍由沈葆楨會銜等語。該大臣等素辦洋務,尚以大局為重。應請一並飭下通籌合算,詳細酌核;權今日之時勢,為未雨之綢繆,專折密陳。核計本年十二月即英約前期六個月先行酌改之期,各該將軍、督、撫大臣務於十一月內奏到,以便臣衙門再行妥議,請旨遵行。 |
57 | 諭軍機大臣等: |
58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豫籌修約事宜,請飭濱海沿江通商口岸地方將軍、督、撫大臣各抒所見」一折,前因原議十年修約為期已近,據該衙門奏請飭南、北洋通商大臣於熟悉洋務各員中每處選派兩員,於十月咨送來京,當經降旨允准;惟前奏止欲於選派各員內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於通盤大局尚待籌商。咸豐十年換約後,原因中國財力不足,不得不勉事羈縻;而各國詭謀譎計百出嘗試,尤屬防不勝防。轉瞬換約屆期,彼必互相要約,群起交爭;或多方脅制,以求暢遂所欲,均屬意中之事。值此時勢,惟僅恃筆舌以爭之,此外別無可恃。各該將軍、督、撫大臣受國厚恩,當此外患方殷,亟應合力齊心先事圖維,為未雨綢繆之計;著曾國藩、李鴻章、都興阿、英桂、劉長佑、吳棠、瑞麟、李翰章、崇厚、郭柏蔭、劉坤一、李福泰、馬新貽、丁寶楨、曾國荃、蔣益灃通盤籌劃。左宗棠、沈葆楨籌辦船政事宜,於洋務尤有關系;並著悉心酌核,妥籌速奏。本年十二月即英約前期六個月先行酌改之期,各該將軍、督、撫大臣務於十一月內奏到,毋稍延緩;俟總理衙門密函條說寄到時,諸臣其審時度勢、妥籌萬全以濟時艱而副委任,詳細覆奏,毋得徒托空言。原折著鈔給閱看。 |
59 | 總理衙門信函 |
60 | 夷務之興,數十年矣。其始中外隔越,未能洞達情形;議戰議和,迄未能了。迨後歧途百出,一誤再誤,以至於今。將欲曲突徙薪,又恐投鼠忌器;是今日所處之勢乃極險之勢、今日所值之時乃極難之時,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
61 | 泰西各國僻處海外,其先散而無統,不過一島夷耳。自有輪船、輪車,而遠者可近、遲者可速,互相要約,居然一列國也;其人所嗜者利、其人所好者兵,器械精良、心志堅韌,互相吞並,居然一戰國也。況海澨之波濤未息、山陬之游徼紛來,如西藏、安南及西北各邊界,皆英、法、俄等國與我陸路相通極為注意者。溯我朝議開海禁之初,天威震迭,外洋懾服。其時西人之來者甚少,輪船、輸車之制未備,五印度、新嘉坡、香港、上海、煙台等處之要路未據,不能聯絡聲勢;諸凡有備,故尚帖然。及至今日,彼之勢已合而不能遽離、彼之勢已強而不能遽弱,而我獨以離且弱者當之,於事曷克有濟!然彼雖不能遽離,而可離之機自在;彼雖不能遽弱,而可弱之勢仍存。特患無人焉統籌全局,因其勢力均敵而導之使離、因其溪壑難盈而制之使弱;此中沈幾觀變,大有權宜。遇事設施,須中要害。苟或時有未可、勢有未能,無妨暫時羈縻,而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以待異日之自強;固非空言道德所能談笑而卻兵戎,亦非徒抱殷憂所能涕泣而銷禍患。溯自庚申之變,根本重地,事機間不容發;各省雖能仗義勤王,均屬緩不及事。京師內外,類多遷避逃亡;其膽識較優、守而弗去者,熟察事機,均以不早定約見責。甚且滿、漢大臣聯銜封奏、文函載道,星夜迭催,令早換約;彼時不得不參酌輿論,保全大局。自議款以來,明知留此條約根株,易啟爭辯。其為時迫勢逼,倉卒未能盡善,在所必然;而不能不用此示信,以默求制馭之方。所有不得已苦衷,諸君子諒共鑒之!茲因修約屆期,業將籌議緣由縷晰上達;而意有未盡、且有不必豫行宣露者;因撮舉大要,具函布陳。尚祈宏展籲謨,廣求方略;必如何而後可不決裂、必如何而後決裂亦無所畏?慮周思密,事乃有成。至修約時必來爭執各端,奏明另備條說寄覽;不難據理直指其事之不可行,難在籌策使其事之可不行。此中竅要,並乞逐加詳酌,實事求是,弗貴空談;務於仲冬望間奏到,以便與同列公商。幸勿遲誤,是所切禱! |
62 | 總理衙門條說 |
63 | 總理衙門條說 |
64 | 一、議請覲。自古兩國修好,使臣入覲,加載史冊、具有典章;迨至宋時,儀節無不變易,未可為訓。我朝聖祖仁皇帝、高宗純皇帝、召見外國使臣,震懾天威,罔不讋慄。嘉慶年間,英使來朝,未克成禮而罷。咸豐十年,與各國換約,英、法皆請呈遞國書,照會數次;竟以儀節未定,事不果行。令以皇上衝齡、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因之停罷。彼即以阻其入覲為不以客禮相待,時來饒舌,言多憤激。雖曾以如欲請覲,必須行跪拜禮為說;彼即堅稱並非屬國,不能改從中華儀節,而終不肯謂覲可不行。昔韓昌黎「原道」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諸候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今夷並未自進中國而必以中國之禮繩之,其勢有所不能;若權其適中者而用之,未卜彼之能否聽從,而本衛門亦不敢主持獨創此議。第不許入覲,我實無辭。究應如何?惟希公同商酌! |
65 | 一、議遣使。西洋諸國自立約後,遣使互駐,交相往來;各處皆然,而中國則並無此舉。迭據各使臣來請派前往,本衙門以各國至中華通商、傳教,有事可辦,故當遣使;我中國並無赴外國應辦之事,無須遣使駁之。第十餘年來彼於我之虛實,無不洞悉;我於彼之情偽,一概茫然。兵家「知彼知己」之謂何?而顧不一慮及!且遇有該國使臣倔強任性、不合情理之處,惟有正言拆之,而不能向其本國一加詰責;此尤隔閡之大者。顧中國出使外國,其難有二:一則遠涉重洋,人多畏阻;水陸跋涉、寓館用度,費尤不貲,且分駐既多,籌款亦屬不易。一則語言、文字尚未通曉,仍須倚翻譯,未免為難;況為守廉優、才堪專對者,本難其選。若不得其人,貿然前往,或致狎而見侮,轉足貽羞域外,誤我事機;甚或勉強派遣,至如中行說之為患於漢,尤不可以不慮。上年本衙門奏准,令斌椿帶同學生鳳儀等附船赴泰西各處游歷,略訪其風俗人情,與出使不同;未可再為仿照。此後遣使一節亦關緊要,未可視為緩圖。究應如何?亦希公商酌定! |
66 | 一、議銅線、鐵路。此二事,俄使創論於前,英、法、美接踵於後;嘵嘵再四,不辦不休。彼但知往來迅疾,於貿易大有裨益;是以同心一意,求之甚切、持之甚堅。本衙門先以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為詞辯駁;彼悍然不顧。本衙門又以占我民間生計,勢必群起攘臂相抗、眾憤難當,設或勉強造成,被民間拆毀,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責令賠償;彼則以自能派人看守防禦為詞抵制。現因條約未載此事,如羅星塔、吳淞口等處英人私設電線,民因不便而毀之;洋商欲於上海租地界內修造鐵路,蘇松太道應寶時舉「七不可」以折之,尚未激成釁端。若明歲更議條約,彼必互相要結,強欲增入約內;斷非空言所能禁阻。應若何先事規畫、臨事折衝,俾其不便請行以杜後患之處?有地方之責者,請共商之! |
67 | 一、議內地設行棧、內河駛輪船。凡通商口岸,條約載有一定地方;歷年如祁門縣、安寧州以及通州、海口峽石鎮、張家口向不通商之處,私開行棧,層見迭出,歷經禁阻。至輪船欲進內河、壟斷居奇,必致華船生計日蹙;且內河窄狹,華船易遭磕碰,尤屬顯而易見。上年法國欲令小輪船駛入內河,經本處按約照會禁止,曾累向各國反複辯駁,並告以必欲設行內地、駛船內河,凡有華民鮮不從此失業,中國官員理應保護;且失業之後鋌而走險,商賈豈能複通!彼則以內地若有此項行棧、船隻,民間趨利,無患其不允從;即如現行海上輪船所用華人多於洋人,即其明証。本衙門又以洋人遍行內地,難於約束;必須一切抽厘、輸稅無異華商,遇有洋人不法之事亦按華民一律辦理。彼更堅執不允;相持日久,迄未定議。來歲換約各國得尺則尺、得寸則寸,必來爭論;彼時更難情導理喻。應如何設法似伐其謀?請共商之! |
68 | 一、議販鹽、挖煤。查通商章程善後條約第三款:「內地食鹽,系在禁例」。近來各國拖帶鹽船之案,不一而足;英則有鄭士貞、法則有彌樂納、美則有本立以及兆豐行、士吉行、華記行皆曾犯禁。雖經被獲議罰,漏網尚多,各國公使無不包庇商人。此時限以條約,尚且迭次私販;將來換約,勢必竭力爭添。至開挖煤窖,欲將自然之利供彼貪婪。上年湖廣大軍山,有洋商在彼開石尋煤;經本衙門照會英公使飭令禁止。又福建稅務司美理登欲租台灣雞籠山開採煤石,亦經彼處紳民稟請嚴禁。兩事雖已照辯論內地行棧、輪船之言斥駁,而利在必爭,根株依然未斷;來年換約,定為首先饒舌之一端。如何制令不行?亦希分商! |
69 | 一、議開拓傳教。自議款以來,傳教以奉明文;欲於此時禁止,勢萬難行。按照法國條約第十三款及上年通行諭單行事,一則曰循規蹈矩、一則曰不得絲毫干預地方公事;果能謹守,尚屬無妨。乃各省恃為護符,而教士一味袒庇,甚且從旁扛幫插訟,與地方官為難;聽之不可,治之不能。地方官申詳上司,咨達本衙門照會伊國公使冀令懾服,殊不知該公使與傳教士並非統屬,不能徑行其令,且亦多迥護;並藉外省未結案件、未還教堂等事,與本衙門爭論,幾於唇焦舌敝,未克逐漸挽回。複思天主教之入中國與佛、道二家相等,若照僧、道設官以治之,未始非權變之策,而究竟不無流弊;且令天下以引人入天主教為口實,更屬非宜。抱人心風俗之憂而存補偏救弊之念者,惟有平日聯絡紳民,陽為撫循而陰為化導;或啟其誤、或破其奸,是亦不禁之禁也。有何良策?並祈公商! |
70 |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五十。 |
71 | 十一月二十五日 |
72 | 十一月二十五日,福州將軍英桂奏: |
73 | 竊臣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六年九月十五日奉上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豫籌修約事宜」等因,欽此;並承准總理衙門密寄條說前來。臣查泰西各國惟英、法、俄三國勢均力敵,初亦各不相能;而既入中國,遂為一氣。他國又群相附和,互濟陰謀;始不過貽海濱之憂,今則成腹裹之患。即如閩省通商各口,先時尚能遵守條約;近於條約之外,每肆要求』。雖設法羈縻,而覬覦之心未嘗稍息。前准兩江總督臣曾國藩咨:『准總理衙門密函:明歲戊辰年又屆各國換約之期,令將歷年辦過事件應沿、應革逐條登答』。當經臣飭據通商總局司道暨各口通商稅務委員博訪輿情、參稽成案,將通商條約應行酌量增刪者,臚列十二條;又,福州、廈門、台灣三處通商稅務向經辦過,而此次必須載明及嗣後必須杜絕者,分列三十條:造具清冊,分咨曾國藩匯核暨總理衙門察照在案。 |
74 | 茲總理衙門豫料各國換約時必來爭執者六條,欽奉諭飭詳細覆奏。臣維洋人請覲一條,外夷進於中國,自應示以懷柔。第彼既以列國自居,勢難繩以中國之禮;若准行夷禮,瞻覲必致失儀,舉止之間傲慢生焉。且各國公使近住都城,此端一開,猶恐入覲之請將不以時;待其屢請而後屢拒,則更無辭責阻。為今計出權宜,英如告以我皇上衝齡踐位,內外大小政事悉秉承兩宮皇太后主之。惟親貴樞臣,得蒙召見;然尚垂簾聽政,承旨傳宣。此外,例准引見人員,僅蒙欽差大臣驗放,亦未能瞻仰天顏。此我朝體制昭然,非為洋人而設;申以名正言順之辭,或可杜其強辯狡爭之口。倘再堅辭固請,亦惟有允俟我皇上親政後,再當請旨遵行。 |
75 | 又議遣使諸國一條,歷考史冊,原事所有;惟西洋各國相距在數萬里外,臣工銜命遄往,遠隔重洋,不通語言,未諳文字,僅憑翻譯寄為耳目,難免亢則交爭、卑則見侮;且以中國之人初入其地,縱能稍通語言、文字,而彼中底蘊,我一時詎能深悉。然各國於中華虛實靡不周知,而中國於外國情形茫無聞見,豈慮其難通,遂不加諮訪;是就時論事,遣使之舉,亦所應行。惟各國住京公使一切事宜皆其專主;中國非外國可比。今議遣使,不過修好,餘事不能擅專;須先約明,庶免嘵瀆。至往返舟車之費,在彼寓館之資,既與通好,自不能惜。應請飭各省督、撫臣留心延攬通曉外國語言文字、為守兼優者,保送總理衙門考察,以備任使;酌定正、副員數,不必假以事權,亦毋須令其專駐。如遣用得人,自不致貽他患,彼亦無所挾持也。 |
76 | 又議銅線、鐵路一條,各國但以速傳遞、便貿遷為詞,自圖快捷方式;而於中國疆域之險阻、民間之廬墓田地,概置不顧。不知中國情形與各國迥異,各國地曠人稀,可以開設;中國人稠地密,勢有難行。且民間之田地、廬舍,尚可價買;而獨至墳墓,則雖重價亦難相強。然彼蓄意已久,似難理喻勢禁;並恐其明年別啟釁端,巧借名目,即取我中國之財以逞其陰險之計。現在上海洋場,彼已設立銅線;既未能先事拒絕,則惟有約以限制。如畿輔重地以及通都大邑,皆人煙稠密,萬難准行。即彼欲強為,亦喻以中國之事必順民情;民所不欲者,朝廷未嘗強也。此事易滋事端,彼國既通和好,而必與中國人民群構怨嫌,恐亦非彼國之利;使知眾怒難犯,或可稍緩其謀。其在通商海口百里以內,或准行用銅線、鐵路等事。然仍須民間願賣基地,會同地方官審度辦理,不得有所強占;庶於籠絡之中,不致有妨大局。 |
77 | 又議內地設行棧、內河輪船一條,查通商口岸,條約載有一定地方;洋人始踞之於沿海,繼進之於江漢等處,已屬得尺則尺,得寸則寸矣。恃彼輪船攬載中國貨物,使我江海船戶失業者,不可勝數。今複變計愈進,欲就內地開設行棧;若再准其占盡內地生理,立見民生困敝。而包攬商貨、抗納稅厘,更不待言。當此各省用兵全賴抽厘濟餉,軍需貽誤,其害頓在目前;此不能不以全力拒之。至其內河駕駛輪船,洋人用意與開設行棧相為表裏;行棧既不可設,輪船自不能行。但利之所在,彼必起而力爭,即難堅拒所請;亦必須令其按照內地完納稅厘,華商、洋商均無異致。蓋各口洋行貨物本系遵例完稅進口,豈有入於內地而轉不照驗輸完!若謂所設系屬洋行、所運系屬洋人而不完厘稅,則將進口之洋貨亦曰販自洋人、不納關稅出口之土貨亦曰販往外國,不納關稅可乎?此理之明著者;似尚可折服之也。 |
78 | 又議販鹽、挖煤一條,內地食鹽,本列禁於條約章程,而洋人猶敢包庇販私。然在犯禁,尚可執約察辦;設若准以販鹽添入條約,則中國鹺綱立形瓦解。況鹽斤一項,國課所關,民生所系,即在華民亦不准人人販運。在各省鹽法:定地營銷,按場捆配,引鹽有商、票鹽有販,地界不容侵灌、民食亦禁越銷;逋課販私,則更罪有定律:是國家之制度,斷難輕議變更。即如外洋各國以關稅為國用,必不聽別國之人亂其成法。現敦和誼、修好通商,當責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義。至挖煤一事,其中窒礙尤多。即台灣一處出產煤斤,洋人蓄心已久;然非近接生番,即屬地關氣脈。若堪採挖,華民亦早開山;倘准洋人擇地開採,勢必肇釁爭端。彼如堅請,亦惟定以中國向所採煤之內,會同地方官審度,始准設廠雇工開挖,以杜流弊而免爭端。 |
79 | 又請開拓傳教一條,各省入其教者,大率無識鄉愚;稍明義理者,鮮有聽其煽誘。惟密令地方官固結紳民隨時查察,陽為保護、暗事防維,潛破其奸,漸啟其悟,俾已入教者改悔自新,未入教者相與儆戒;即間有誤從其說,亦如僧道之無足重輕。教士縱欲為之開拓,亦將技無所施矣。 |
80 | 以上六條,總理衙門先舉其大者、重者而言。此外非理之求、不情之請,當不勝屈指計也。即如本年五月間,英使入閩經歷各口,先有「各處稅厘,欲於換約時赴京商定,概行停收」之論。我朝深仁厚澤、薄賦輕徭,中外共曉;祇以用兵日久、餉需浩繁,疆臣奏議抽厘,亦萬不得已之舉。設使粵氛早滅、回捻未萌,我皇上軫念民依,豈不早籌停止;何待該公使從旁置喙!且內地厘金徵諸華商,而彼尚以為有礙洋商銷貨,借口饒舌;此外欲圖要挾,從可知矣。就今日度勢權時,通盤籌劃:中國財力兩窮、兵民交困,事有不能不曲示羈縻者。惟是彼以我欲求和,必恃戰以相脅;嚴為之備,以防萬一之虞:此不能不如奕者之占先著也。臣愚以為事前當作思患之防,事後必圖自強之道。夫思患之防,當召重兵以入衛,集厚餉以供支。天津為畿輔咽喉,宜豫征勁旅分路扼屯。如現任廣東撫臣蔣益灃久練軍事、膽識兼優,其所部多敢戰之士;現在粵境敉平,似可早籌布置。此外各路軍營,尤不乏知兵文武;應請飭各統兵大臣酌舉所知,令選舊部精銳,借防剿捻梟為名,急趨天津及附近都城一帶屯扎,以厚集其勢。惟徵調多則統率須人、責成專庶事功有濟,並請迅簡威望素著、中外信服重臣專駐京師節制各軍,聽其調度使洋人知我有備,不敢肆意憑陵;縱令啟釁稱兵,亦免猝乘之患。所需軍餉,除用兵省分外,應由各省按月分籌,解交戶部及直隸藩署專款存儲,聽候隨時提撥。一面再請飭令沿江沿海各督、撫臣實力整頓營伍,其可團練處所並令認真舉辦,以期共濟時艱。又,自強之道,各省疆臣應咸切主憂臣辱之憤,並勵棐忱,精修戰具、汰簡師徒;並於用兵之省力籌平定,騰出制勝之師分屯以防海口。節此協濟之餉,滅厘以紓民力;庶民富兵強,則戰、守、和之權在我而不在彼矣。然其要不外用人、理財兩端,所謂有人才始有政事、有政事始有財用;我之自強者以此,馭夷者亦以此。 |
81 | 御批:『該衙門知道』。 |
82 | 同治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
83 | 同治七年九月二十四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
84 | 查咸豐八年英、法兩國所定條約,內有耶蘇、天主等教在中國傳習者一體保護,毫無刻待禁阻等語。迨至咸豐十年複經議准後,臣等接辦,明知耶蘇等教與中國不同,必多窒礙;是以竭力相持,未肯輕易互換。迨事機緊迫,眾議交催換約,不得不委曲求全,以顧大局。既換之後,無論如何棘手,總宜隨時酌核辦理得宜。乃近年來外間辦理教案,數年不結;拖延日久,變端百出。其間固有教民藉勢誇張,招怨生事;亦有平民憤激過深,故滋釁隙:是以外國不免有所借口。近如河南省南陽還堂一案,迭據撫臣李鶴年函稱:『南陽教堂之事為和約攸關,固不敢托持正議,要譽於紳民;亦不敢草率欺蒙,貽憂於大局』。並稱『南陽民人傳帖聚眾,其勢洶洶;現仍迅圖了結』各等語。複有江蘇揚州聚眾毆辱教士、福建台灣壯勇殺死教民兩案,據督臣曾國藩咨報,已將揚州之案訊辦,粗有頭緒;其台灣一案,尚未據督臣英桂將如何辦理情形咨報。而該國使臣屢次照會前來,請拏辦正凶,情詞迫切,爭執不已;並該國有兵船前往揚州、台灣兩處自行彈壓之說。臣等深恐決裂,難以收拾。一面照覆該國住京使臣飭領事官妥辦,一面飛咨曾國藩、英桂派委熟悉洋務之司道大員,會同該國領事官迅籌辦法,即日議結;務使華洋相安,不致橫生枝節。 |
85 | 臣等伏思耶穌等教既為條約所准行,彼系照約而請,我更難以顯為禁止;惟在我之修明正學,自能端其趨向,不必揚湯止沸,愈激愈堅。是以臣等遇有交涉事件,一經該使知會,無不立行該省屬令持平辦理。惟兩造之曲直、案情之虛實,臣等無從懸揣;全在各省大吏及各地方官相機處置,當行者就案完結、當拒者按約辯明,不致日久遷延,致貽後患。相應請旨飭下調任直隸總督前兩江總督曾國藩、閩浙總督英桂、河南巡撫李鶴年,各將現辦未結之案迅速設法完結。並請諭令各直省將軍、督、撫通飭各地方官如有傳教之洋人,務令士民各守本業,不得聽信浮言,無端尋隙;倘有不安本分教士滋擾地方,即知會領事官按約懲辦:務使民教相安,不致釀成巨案,庶足以靖教務而杜爭端。 |
86 | 諭軍機大臣等: |
87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豫、蘇、閩等省現辦傳教各案,中外未能相安」一折,據稱河南省南陽教堂一案,民人傳帖聚眾,其勢洶洶;江蘇揚州聚眾毆辱教士,曾國藩咨稱訊辦粗有頭緒;台灣壯勇殺死教民,英桂尚未將辦理情形咨報;而該國使臣屢請拏辦正凶,情詞迫切等語。傳教一事,既已載在條約,勢難顯為禁止;惟在自端趨向,崇正黜邪。現在辦理各件,務須妥慎籌維,當行者就案完結、當拒者按約辯明;不致日久遷延,橫生枝節,方為妥善。著曾國藩、英桂、馬新貽、丁日昌、卞寶第、李鶴年各將現辦未結之教案迅速設法了結,毋稍偏徇,致辦理不得其平,轉滋流弊。原折著各鈔給閱看。 |
88 | 又諭: |
89 | 本日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現辦傳教各案,中外未能相安,請飭迅速完案並通飭各省按約辦理」一折,河南南陽因還堂聚眾、江蘇揚州毆辱教士、福建台灣壯勇殺死教民,該國使臣屢請拏辦正凶,情詞迫切,必須迅速完案,方免事機決裂;已諭令江蘇、福建、河南各督、撫迅速辦理矣。惟思傳教一案,載在條約,自難顯為禁止;惟在修明正學、自端趨向,及能崇正黜邪,潛消隱患。遇有交涉事件,尤當持平辦理;當行者就案完結、當拒者按約辯明,庶可關其口而奪之氣。嗣後各該地方如有傳教之洋人,務令士民各守本業,不得聽信浮言,無端尋隙。倘有不守本分教士滋擾地方,即知會領事官按約懲辦;必使民教相安,不致釀成巨案。著各直省將軍、督、撫等通飭各該地方官妥慎辦理,毋稍偏徇,致滋流弊。原折著各鈔給閱看。 |
90 | 十月二十八日 |
91 | 十月二十八日閩浙總督兼理福州將軍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奏: |
92 | 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同治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欽奉上諭:『著將現辦未結之教案迅速設法了結』等因,欽此。伏查台灣海外孤懸,民情強悍;自准各國通商以後,華洋雜處,時虞構釁生端。並以台屬所產之樟腦,洋商不願赴官廠買運;頻年爭執,尤恐枝節橫生。臣等迭飭該管鎮、道、府、督率地方文武妥為撫馭,遇有中外交涉之案,隨時按約秉公辦理;暨飭台灣道將樟腦詳議章程,准令洋商自向華民收買。嗣因英、法二國交涉樟腦、教堂等事,有已據台灣道府稟報者、有由領事官稟經公使照會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行飭辦及由領事官照會地方官追賠未據報明者,共計七案;臣等當委興泉永道曾憲德帶印渡台,確查妥辦。續知領事吉必勛先後請調兵船赴台,節次要挾,意在構釁;複經飛催曾憲德克期馳往,並將委員查辦緣由咨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查照在案。 |
93 | 茲據曾憲德稟報:『九月二十四日馳抵台灣府城,調集卷宗,妥速辦理。查台灣樟腦向歸官售,洋商以價較昂,外勾奸民,潛入內山及梧棲等處不通商口岸設棧自行收買,駛運出洋,被官廠哨丁阻截;繼又有焚拆教堂,並華洋交毆謀死教徒各案。除業由台灣道、府督飭廳縣獲犯分別枷杖議結者已有五起,尚有未結案兩起;及樟腦應議章程,應與英國領事官面商定議。該領事吉必勛性情粗暴不諳公事;屢次請調兵船,要挾索賠。當經曾憲德督同署台灣府知府葉宗元親赴旗後口,與吉必勛面議;該領事一味狡執,甚至約辦之照會,屢次以病諉延。至十月初八日,忽聞吉必勛親帶洋將𠸏當、絨生管駕兵船兩號,前往安平。旋據安平協副將江國珍以英國帶兵官來署面稱欲來攻打地方等情,稟經台灣鎮總兵劉明燈派弁查探;吉必勛竟在安平張貼告示,詞甚悖謬。劉明燈諭令江國珍調集兵船,嚴密扼駐;並飭其約束兵丁,不得自我起釁。初九日傍晚,探知吉必勛乘坐絨生兵船駛回旗後,曾憲德複約吉必勛商辦未了各案,該領事又故意推托。至十一日,偕叶宗元往晤,始得見面。再三開導及引約詰責,該領事理屈詞窮,願將各案會商辦結;隨逐案議定趕辦,取有該領事覆文,別無異言。惟其駐泊安平之𠸏當兵船,堅不肯撤。十二日,複據江國珍飛報:英船在港開炮七次,居民忿欲爭鬥;劉明燈等會派員弁馳往勸諭彈壓,不准輕舉妄動。同日,又據澎湖協副將吳奇勛具報:該營領餉師船被洋將𠸏當牽去,並擄去管駕官孫廣才及水勇二名;經曾憲德照會吉必勛,詰以案經議妥,因何開炮、牽擄師船?明白照覆。詎十三日據安平協中營游擊鄭嗣林等赴郡面稟:「十二日夜四更後,洋將勾通奸匪,率領洋兵數十人繞出炮台,由僻巷潛進登岸,突入安平協署,殺傷兵勇;副將江國珍倉猝遇變,不知存亡。因夜深港雜,弁兵救援無及」等語。旋經查知江國珍眾寡不敵,已受傷後服毒殞命;並被殺死兵丁一名,壯勇十名,又受傷十三名。該協中、左、右三營軍裝火藥局庫,均被放火燒毀。該處軍民驚憤異常,洶洶欲鬥。時曾憲德尚在旗後,得信後與該口稅務司滿三德星夜折回郡城,擬即前往彈壓;而郡城紳商以兵連禍結為害非輕,情願往見洋將,令其交署登舟,靜聽查辦。當經該紳商黃應清等馳赴安平,詢據𠸏當聲稱:伊系奉令打仗,領事官作何在旗後議結,先無知會;如欲息戰,限日交銀四萬圓,遲則開炮逼城。該紳商等急欲了事,公同湊集洋銀四萬圓交𠸏當暫收為質。曾憲德先令滿三德向吉必勛詰責翻約用兵之咎;據稱伊令兵船停泊安平,並未令其開仗;𠸏當違令私自登岸,任意妄為。而𠸏當又堅謂伊系遵令行事,並無錯處;彼此執詞爭論。十六日,曾憲德、葉宋元偕至安平,邀集合洋官案約逐層嚴詰。吉必勛猶複強詞狡辯,回護己過;惟止欲令𠸏當退還紳商前質銀四萬圓。其前次約定各條,仍照原請辦結;一面自行申陳公使及香港官兵,另議𠸏當擅自用兵處分。詎𠸏當仍執前詞,先欲將已收四萬圓之內扣留一萬圓,賠補兵費;繼恐紳商赴香港控告,必須由地方官備送。當由紳士備銀一萬圓兌交吉必勛,𠸏當等立英文收字,各自蓋印,交台灣縣收存;𠸏當將收質銀四萬圓歸還紳商,並交還師船弁兵及協署房屋,自行帶兵登舟駛回旗後。尚留絨生一船,仍泊安平。經劉明燈札委候補副將蕭瑞芳署理安平協副將篆務,該處民心俱已安定』等情;並據劉明燈等會稟前來。 |
94 | 臣等查台灣英國領事兼署法國副領事吉必勛因怡記英商遣洋人必麒麟在不通商之梧棲港口岸勾通奸民設棧收買樟腦私運出口,致被截留,遭風漂沒;輒聽必麒麟主唆牽及教堂未結各案,飾稟公使請調兵船要挾索賠,任意刁難。迨經臣等委令道員曾憲德赴台查辦,該領事自應按約會商辦理;仍又先派兵船潛入安平,混稱奉文管轄中國地方,肆行恫喝。曾憲德與之議妥,逐一定案,接有覆文;並不將兵船撤退,轉縱洋將開炮牽船,擄禁弁兵,占據營署,逼死副將大員,殺傷兵勇多人,並將軍火局庫放火焚燒,索取兵費:種種違約妄為,實系有心構釁。且吉必勛等似此任性滋事,若仍留在台,勢必益無顧忌,後患愈深;並恐各口領事聞風效尤,關系更非淺顯。相應請旨飭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照會英國住京公使,迅將台灣口領事吉必勛、帶兵官𠸏當一並革任撤回,從嚴究辦;追出被索兵費銀圓,解台歸款;另派曉事之員接辦該圓通商事務,以杜後患而儆效尤。臣等仍諄飭台灣文武員弁遇有華洋交涉事件,務與領事官和衷按約商辦;其在台教士,並各妥為保護,毋許兵民稍有欺陵,俾免借口。至福建台灣安平協副將江國珍受傷後服毒殞命,大節凜然;並請飭部照例請恤,以慰忠魂。其傷亡兵勇,查明另行核辦。 |
95 | 諭軍機大臣等: |
96 | 英桂、卞寶第奏「台灣領事官縱令洋將違約妄為,請飭總理衙門辦理」一折,覽奏已悉。台灣領事官吉必勛於議結之案忽然翻約,縱令𠸏當開炮擄船、占據營署、逼死副將大員、殺傷兵勇、焚燒軍火局庫、索取兵費種種違約,實屬有心構釁,豈能稍事姑容;已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公使辦理矣。台灣物阜而民雜,近年各國通商,易於啟釁;英桂、卞寶第務擇為守兼優、通達事體之鎮道大員前往,遇事剛柔互用,按約辦理;並整頓營制吏治以肅官方,不可稍涉大意。未結各案,即著飭令曾憲德等迅速辦結。副將江國珍受傷歿命,殊堪憫惻!著交部照例請恤。其傷亡兵勇,並著英桂等查明辦理。 |
97 | 十二月初七日 |
98 | 十二月初七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
99 | 竊閩浙總督英桂等奏「台灣領事縱令洋將妄為,請飭總理衙門辦理」一折,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公使辦理』等因,欽此。伏查台灣樟腦一案,自同治二年以來英國使臣屢次照會,均以官廠把持、價值懸殊為言;迭經臣等咨行函知福建將軍、督、撫,以樟腦按約准令洋商辦運出口,地方官不得勒掯,必須及早設法辦妥,毋致借口生事。迄今數年,總未辦有端緒。適本年台灣又有兵勇殺傷教民一事,英國使臣於九月間照請拏辦正凶,已有「欲派兵船前往彈壓」之語;當經臣等一面照覆該使飭令領事官聽候妥辦,一面飛咨暨飛函知照福建督、撫務派妥員設法籌辦消弭,並奏請飭下閩浙總督英桂將現辦未結各案迅速完結等因在案。原因洋人性情操急,不能久待;一經決裂,將來難以收拾。如上月二十四日臣等接據英桂、卞寶第來函,則以樟腦一案已飭道員曾憲德體察情形,變通辦理;英國教堂一案,系由教師迷毒婦女起釁,該國兵船到台後即行駛回,尚易了結;並未提及領事吉必勛種種狡詐,縱令洋將逞凶等事。不謂甫隔數日,即據該督等奏報:領事吉必勛因洋人私運婦女、運樟腦被阻,牽及教堂,縱令洋將𠸏當開炮擄船、占據營署、逼死副將大員、殺傷兵勇、焚燒軍火局庫、索取兵費等情;是臣等從前所慮洋人藉端生釁不早辦結、必至決裂,今竟不出所料。此事固由該地方官辦理未能迅速,激成此變,但英國既經換約通商,領事遇有交涉事件,自應申請地方大吏妥辦;即令事有未平,亦應詳請住京使臣聽候核辦。何得縱令洋將擅用兵船,殺傷中國兵勇、逼死副將大員!實屬該領事有意尋釁,違背條約。臣等現已查照原奏,將該領事等逞凶違約情形照會各國使臣,責令將該領事、洋將從嚴懲辦。第恐其中仍有別情,該使未肯俯首引咎;將來照覆,必有一番狡辯。應伺照覆到時,看其如何措詞,臣等再行隨機折辯。 |
100 | 至原奏內稱『台灣焚燒教堂並華洋交毆、謀死教徒各案已結五起,尚有未結兩起』等因,究竟不知所謂已結者如何辦理?未結者是何情形?該督等折內聲稱『已與吉必勛會商辦結,該領事覆文別無異言』及所云開具清折咨送臣衙門,臣等均未收到。查中外交涉事件,必須彼此隨時知照,方不至有舛誤。倘中國督、撫尚未咨報,該國領事先經知照該使臣照會前來,臣等於外間一切辦理情形茫然不知,設有舛誤關系非輕;此次因該領事覆文該省並未送到,是以臣等給英使照會,無憑指實向其詰責。相應請旨飭下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第,務將折內所稱台灣辦理已、未結教案七起釁情由及與該領事面議各節並來往文件,詳細咨報臣衙門,以備查核;毋致該國照會來時,臣等茫無頭緒,致有歧舛。並請飭下該督、撫等於咨報此案時,務將始末情形據實直言,毋存回護之見、毋涉粉飾之詞,致滋彼族口實,以致辦理愈形棘手。 |
101 | 諭軍機大臣等: |
102 | 前據英桂等奏「台灣洋人違約妄為」等情,當經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使臣辦理。茲據奏稱台灣樟腦一案,迭經咨行該督、撫早為辦結,免致藉端生釁;乃遷延日久,致有開炮擄船、殺傷兵勇之事,現經該衙門將領事等逞凶違約情形照會該國使臣,令其從嚴懲辦;尚未接有照覆。惟該督、撫前奏台灣焚燒教堂並華洋交毆、謀死教徒各案,已結五起、未結二起及吉必勛覆文一切情形,未據咨報總理衙門,無憑辦理。中外交涉事件,必須彼此隨時知照,方免舛誤;豈可稍涉遲延!著英桂、卞寶第即將辦理已、未結教案起釁情由及與該領事面議各節並來往文件,趕緊詳細咨報該衙門核辦;並將此案始末情形據實咨報,不得稍有回護粉飾,致滋口實。 |
103 | --以上見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六十二。 |
104 | 二十一日 |
105 | 二十一日,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 |
106 | 上年十二月為英約前期六個月先行酌改之期,臣等先於上年五月奏請飭下南、北洋大臣各派熟悉洋務二員咨送臣衙門以備查詢,複於九月奏請飭下通商地方將軍、督、撫大臣各抒所見,均蒙俞允;歷經恭錄諭旨,並鈔折行知遵照在案。 |
107 | 嗣因為期已近,臣衙門豫派章京二員專司其事;南、北洋大臣派委之員,亦先後到臣衙門任差。各省將軍、督、撫大臣等覆奏,陸續由軍機處鈔交,其密擬條說並附各關條陳,均咨送臣衙門存閱;臣等複令各章京及南、北洋委員各陳所見備採。當經詳閱各項條議,雖不無同異,而於窒礙最甚者應行拒絕、其可權宜俯允者仍與羈縻相安,則其意皆大略相同。臣等與英使先期晤談,複提及不日修約,倘以萬不可行之事相干及照會內仍有失禮之語,即令失和,亦不能允等語。又銅線、鐵路兩事,另經臣等歷次舌戰,甫關其口。是以上年十二月初八日英使阿禮國派其翻譯柏卓安送到修約節略一件,似是恐有失禮,故不遽用印文照會;而節略後開款目五條,亦並未提及銅線、鐵路之事。大意以中國近年到處抽厘,有礙洋商生計;地方官不諳條約,以致貿易有虧。現在必得所益以償所損,請將商人完過半稅入內地之洋貨概免重征、徵收較重之稅則重新刪改、海關稅銀解歸省庫備用、內河准行輪船、長江添開碼頭、海關設立官棧等事。嗣令前派章京與英使所派參贊傳磊斯、副使雅妥瑪等會議數次,告以『中有數條礙難允行。且完過半稅入內地之洋貨,按照咸豐八年舊約從未向洋商重征;刻下仍作告示,通諭關卡遵照』。 |
108 | 本年四月,該使又送節略,請准洋商在內地開設棧房;複送節略二十九條,除洋貨應免重征一節未提外,前請各條悉列其中。此外添請者,則前收洋商厘金按數退還,各海口三十里內概停捐厘,洋鹽准運進口各關稅銀成色應歸一律,存票不論時日悉領現銀,洋人在內地開棧常住,應設外國官管理,長江添設碼頭十處,海面添立溫州碼頭一處,煤窯請於宛平、句容兩處先准洋人開挖,台灣樟腦等件應禁包攬、通商應定律例;其餘則聲明某稅請滅、某稅請免各等情。臣等再三酌度,以彼惟利是圖,不得不休。所求減免數條,除茶葉外,均非通行之貨,於稅並無大虧;是以允其減免,以由官試辦,有礙則止。厘局如果誤收洋商之捐,則允以查明給還。存票在三個月限內者,允給現銀;一年限內者,照舊抵稅。台灣樟腦,允其禁止包攬。長江口岸,則查從前外省所論情形,而議以蕪湖、大通、安慶三處內酌設碼頭;海口,則允以未開之瓊州換開溫州。各關銀色、通商律例,亦俱允行。至所請海口停厘、洋鹽進口、內地設官、開挖煤窯、內河輪船、內地棧房、稅銀解省,或關國政,或礙民生,則皆一概拒絕。嗣於會議時,彼複以輪船需煤婉商;始允以由南省大臣自行酌擇產煤處所試挖。如果得煤,華洋商人均准購用;其租機器、雇洋人與否,臨時核議,洋人不得自行租窯開挖。並將以上各層寫具節略,於五月間移覆;並又允其出示通諭內地民人,於赴內地洋商不得滋擾、以冀其停息棧房之議。 |
109 | 八月間,該使複送節略;於停厘、運鹽、設官、稅銀解省俱寢不提,獨於內河輪船,內地棧房、開挖煤窯等事始終堅執,志在必行;甚且節外生枝。如言內地棧房,則並牽及銅線鐵路而請讓些須。言開挖煤窯,則以雇洋人、租機器為不體面,且無利而不顧為;並牽及各礦須准洋人一並開挖。長江則謂已允碼頭三處,仍請在鎮江北岸或瓜州設關,又請在九江之湖口設關;海口,則請開溫州外,仍請開台州、泉州、廉州之北海以及未開之瓊州。存票,則請一年限內准領現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臣等正擬駁覆,該使複邀同美國使臣勞文來臣衙門會商以為之助。臣等力持前說,該使謂為背約;臣等當以該使所請多系條約所無,而加駁詰,議久始散。 |
110 | 十月,該使送來照會一件,是為辦理修約初用印文之始,大意仍與前來節略相同。惟措言不遜,仍有背約欺騙之言;且牽引咸豐八年用兵之事。蓋彼因婉商不行,不得不出於恫喝。適該副使來見,與之嚴辯;該副使遂請將照會發回,更正再送。及送至,則不遜之語全刪,而所請各事仍然如故;且黏單內提及使臣住京如何優待、朝覲如何禮節,將來自應次第商辦等語。美使亦來照會,雖未指明此節,而已有「現在中國出使大臣見其君主,相待甚優」之語。其於棧房等事,則極力從旁慫恿;歷稱棧房、電線請准設立,輪船請在長江上流鄱陽、天津通州白河行駛,鐵路請先自通州到京一路造辦、又請於西山煤窯到京之路先造本路,京師之西山、長江之兩岸、山東、粵東產煤之處俱請開挖等情。臣等除另行駁覆美使外,仍備文照覆英使:於內地棧房,則以洋人在內地須守中國律例,歸地方官管轄;一切差徭當與華民一律,以為鉗制。各礦,則以礦為中國產業,非通商買賣之事,開否須聽中國自主;若煤窯雇洋人、租機器一節,洋人既不顧為,不必勉強。輪船,則告以有礙內地民人生計;且引牛莊洋船裝豆,致上海沙船困歇以譬喻之。餘如碼頭、存票等事,亦俱分別駁覆。而於朝覲,則因本載條約,從前各使臣言及時,臣等斥之不能、許之不可,每設法延宕,以禮節難之;刻下外省各臣所請亦允否各別,臣等因該使此次雖經提及,核其詞氣尚非堅執,旋於面議時仍以禮節照前辯論。故駁覆文內,未經置議。嗣該使見棧房等事挾制術窮,又複當面婉懇;臣等以彼既已易倨為恭,若再不略示通融,慮其變羞成怒,勢必嘵嘵更甚。因將南省煤窯仍照前議,由中國試挖,准彼購用;輪船則以彼欲專在鄱陽駛用,以免風濤之阻;遂乘其意,允以九江關現有之中國輪船一隻,准其在鄱陽納費代伊拖帶所雇貨船。此英使請行各條,臣等或准或駁之大概情形也。 |
111 | 至中國政令向不以通商為務,而物產豐裕更無所需假於外洋,本不必以彼之極意要求,致蹈商賈行徑;惟彼有所求於我而我一無所責於彼,雖足以示中國寬大,特恐彼視中國太易,更生非分之思。是以臣衙門亦擬數條,向彼商辦。如禁止洋商包攬華商貨物,禁止洋商以洋旗私給華船;茶葉、洋藥均請加稅,絲斤則歸入各項稅則,議以每百征五為率;洋貨進口應將正、半兩稅齊完,嗣後運入內地方准華洋商人概免重征;洋商自置土貨於正、子兩稅外,另備半稅交關存儲以抵來路厘餉,倘出口複進別口或未出口即在本口售賣,此半稅即由關入帳;香港由中國設關收稅,商人不得充領事官;英國有益於在英之通商各國,則中國亦同之;其在中國貿易之國欲援中國與某國定章一體均沾,亦當照其條款一體遵守;英商在中國條約內已得之益,將來華商在英國亦一體照沾;洋商所領稅單運照,限十二個月為滿後、再限一月繳銷,違者不准再領;水手登岸滋事,應議定規條約束。以上各條,該使於包攬代報、私給洋旗、土貨另備半稅、洋貨正半兩稅齊完等條已允許,其餘或請改辦法、或不肯照行、或以照會各國公使為推托。此臣等會辦各條而彼有允、有未允之大概情形也。 |
112 | 伏查屆期換約,原應兩得其益。但彼既厚集其力,百出其計以肆其要求,勢不得不聚精會神,專與辯駁;得能駁倒一分,即隱就一分之益。至中國向伊所商各件,原以令其照辦以示兩得其平;又恐其於臣等所議辦者允行數件於彼不加損,而彼即強臣等將已駁者再允數件以為抵換,則於中國實有大虧。此刻下臣等所商辦於彼之事不能不列而又不能多列者,職此故也。且將來議定後,尚須將詳細辦法妥議章程;其各項收稅防弊諸端,原准隨時酌定,不必於此時一並籌議也。 |
113 | 現據英使複稱:業將以上來往議論各情,咨回本國秉政大臣轉奏;俟有回文,再行酌辦。臣等複給照會,屬將商辦而彼未允各件,一並咨回該國酌定。該使又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