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五行

《五行》[View] [Edit] [History]

1 經1五行: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義形於內謂之惪之1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禮形於內謂之惪之行,不形於內謂之2行。智形內謂之惪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聖形於內謂之德3之行,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1]■
2 經2惪之行五,和謂之惪,四行和謂之善。善,人4道也。惪,天道也。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智,無中心之智則無中心5之悅,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
3 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聖,無中心之聖則無中心之悅,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2
4 經3五行皆形於內而時行6之,謂之君子。士有志於君子道,謂之志士。善弗為無近,德弗7志不成,智弗思不得。思不精不察,思不長不得,思不清[3]不形,[不形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8[則]無德。
5 經4不仁,思不能清。不智,思不能長。[不仁不智],未見君子,憂心9不能惙惙[4];既見君子,心不能悅[5]。《詩》曰:「[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之,亦既觀之,我心則10悅。」此之謂也。
6 不仁,思不能清。不聖,思不能輕。不仁不聖,未見君子,憂心不能忡忡;既見君子,心不能降。■
7 經5仁之思也清,精12則察,察則安,安則溫,溫則悅,悅則戚,戚則新(親),新(親)則愛,愛則玉色[6],玉色則形,形則仁。■13
8 經6智之思也長,長則得,得則不忘,不忘則明,明則見賢人,見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形,形14則智。■
9 經7聖之思也輕,輕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形15則聖。■
10 說7「聖之思也輕」。思也者,思天也;輕者尚矣。
11 「輕則形」。形者,形其所思也。酉下子思輕於翟,路人如斬;酉下子見其如斬也,路人如流。言其思之輕也。
12 「不忘則聰」。聰者,聖之藏於耳者也,猶孔子之聞輕者之鼓而得夏之廬也。
13 「聰則聞君子道」。道者,天道也,聞君子道之志耳而知之也。
14 「聞君子道則玉音」。□□□□□□而美者也,聖者聞志耳而知其所以為□者也。
15 「玉音則形」。□□□□。
16 「形則聖」。□□□□聖。
17 經8「[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慎其獨也。■16
18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君子慎其17獨也。■
19 說8「鳲鳩在桑」。直也。
20 「其子七兮」。鳲鳩二子耳,曰七也,興言也。
21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淑人者□,儀者義也。言其所以行之義之一心也。
22 「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
23 「君子慎其獨」。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獨然後一,一也者,夫五為□心也,然後得之。一也,乃德已。德猶天也,天乃德已。
24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燕燕,興也,言其相送晦也。方其化,不在其羽矣。
25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
26 「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
27 經9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君子之為德也,18有與始,無與終也。
28 說9「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言與其體始與其體終也。
29 「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無與終」。有與始者,言與其體始;無與終者,言舍其體而獨其心也。
30 經10金聲而玉振之,有德者也。■金聲,善也;玉音,聖也。善,人19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後能金聲而玉振之。
31 說10
32 「金聲而玉振之」。………
33 ………□□□由德重。善也者,有事焉者,可以剛柔多合為。故□善□□□。
34 「德,天道也」。天道也者,己有弗為而美者也。
35 「唯有德者然後能金聲而玉振之」。金聲而玉振之者,動□而□□形善於外,有德者之□。
36 經11不聰不明,[不明不聖],不聖不20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樂,不樂無德。■[7]
37 說11「不聰不明」,聰也者,聖之藏於耳者也;明也者,智之藏於目者也。聰,聖之始也;明,智之始也。故曰。
38 「不聰明則不聖智」,聖智必由聰明。聖始天,智始人;聖為崇,智為廣。
39 「不智不仁」,不智所愛則何愛,言仁之乘智而行之。
40 「不仁不安」,仁而能安,天道也。
41 「不安不樂」,安也者,言與其體偕安也,安而後能樂。
42 「不樂無德」,樂也者流體,機然忘塞,忘塞,德之至也,樂而後有德。
43 經12不變不悅,不悅不戚,不戚不新(親),不新(親)不愛,不愛不仁[8]。■
44 說12「不變不悅」。變也者,勉也,仁氣也。變而後能悅。
45 「不悅不戚」。悅而後能戚所戚。
46 「不戚不親」。戚而後能親之。
47 「不親不愛」。親而後能愛之。
48 「不愛不仁」。愛而後仁。
49 經13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21不簡,不簡不行,不行不義。■
50 說13「不直不肆」。直也者,直其中心也,義氣也。直而後能肆。肆也者,終之者也;弗受於眾人,受之於孟賁,未肆也。
51 「不肆不果」,果也者,言其弗畏也,無介於心□也。
52 「不果不簡」,簡也者,不以小害大,不以輕害重。
53 「不簡不行」,行也者,言其所行之□□□
54 「不行不義」,□□□□[9]義也。
55 經14不遠不敬,不敬不嚴,不嚴不尊,不尊不恭,不恭無禮。■
56 說14「不遠不敬」。遠心也者,禮氣也。質近者,□弗能□,□□□敬之[10]。遠者,動敬心,作敬心者也。左麾而右飯之,未得敬□□□
57 「不敬不嚴」,嚴猶==,==者,敬之積者也。
58 「不嚴不尊」,嚴而後己尊。
59 「不尊不恭」,恭也者,[用上]敬下也。恭而後禮也,有以禮氣也。
60 經15未嘗22聞君子道,謂之不聰。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聞君子道而不知23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
61 說15「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同此聞也,獨不色然於君子道,故謂之不聰。
62 「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同此見也,獨不色賢人,故謂之不明。
63 「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聞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謂之不聖。
64 「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見賢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為之,故謂之不智。
65 經16見而知之,智也。聞而知之,聖也。明明,智也。虩虩,聖也。「明明在下,虩虩26在上」,此之謂也。■
66 說16「聞而知之,聖也。」聞之而遂知其天之道也,聖也。
67 「見而知之,智也。」見之而遂知其所以為之,口口智也。
68 「明明,智也。」智也者,由所見知所不見也。
69 「虩虩,聖也。」口口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0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謂也。」明者始在下,赫者始在上,口口口口口謂聖智也。
71 經17聞君子道,聰也。聞而知之,聖也。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11]。行之而時,德也。見賢人,明也。見而知之,27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敬之,禮也。聖[12],智禮樂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則樂,樂則有德,有德則邦家興。文王之見也如此。「文29王在上也,於昭於天」,此之謂也。■
72 說17「聞君子道,聰也。」同此聞也,獨色然辯於君子道,(道者)聰也,聰也者,聖之藏於耳者也。
73 「聞而知之,聖也。」聞之而遂知其天之道也,是聖矣。
74 「聖人知天之道。」道者,所道也。
75 「知而行之,義也。」知君子之所道而摋然行之,義氣也。
76 「行之而時,德也。」時者,和也;和也者,惠德也。
77 「見賢人,明也。」同此見也,獨色然辯於賢人,明也。明也者,智之藏於目者,明則見賢人。
78 「賢人見而知之,智也。」曰:何居?孰休烝此而遂得之,是智也。
79 「智而行之,仁也。」知君子所道而媆然安之者,仁氣也。
80 「[行](安)而敬之,禮也。」既安之矣,而又愀愀然而敬之者,禮氣也。口口口口天道口。
81 「仁氣,禮樂所由生也。」言禮樂之生於仁義口口口口口口。
82 「五行之所和,和則樂。」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樂者,言其流體也,機然忘塞也。忘塞,德之至也。
83 「樂而後有德,有德而國家興。」國家興者,言天下之興仁義也,言其口口樂也。
84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此之謂也。」言大德備成矣。
85 經18見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30而行之,義也。行而敬之,禮也。仁,義禮所由生也[13],四行之所和也。和31則同,同則善。■
86 說18「見而知之,智也。」見者,口也;智者,言由所見知所不見也。
87 「知而安之,仁也。」知君子所道而媆然安之者,仁氣也。
88 「安而行之,義也。」既安之矣,而摋然行之,義氣也。
89 「行而敬之,禮也。」既行之矣,又愀愀然敬之者,禮氣也。
90 所安所行所敬,人道也。
91 「仁,禮[智]所由生也。」言禮智生於仁義也。
92 「四行之所和。」言和仁義也。
93 「和則同。」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同者,守約也,與心若一也,言舍夫四也,而四者同於善心也。同,善之至也。
94 「同則善矣。」口口口口口口口人行之大,大者,人行之口然者也。《世子》曰:人有恆道,達口口口。[14]
95 經19顏色容貌溫變[15]也。以其中心與人交悅也,中心悅焉。遷32於兄弟,戚也。戚而信之,新(親)也。新(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愛人,仁也。■
96 說19「顏色容貌戀戀也」,戀戀也者,勉勉也,遜遜也,能行戀戀者也。能行戀戀者,□□心悅,心悅然後顏色容貌溫,以悅戀也。
97 「以其中心與人交悅也」,轂轂□□□□□□……
98 「中心悅焉」,……是□悅已。人無悅心也者,弗遷於兄弟也。
99 「遷於兄弟,戚也」,言遷其悅心於兄弟而能戚也。兄弟不相能者,非無所用悅心也,弗遷於兄弟也。
100 「戚而信之,親也」,言信其[體]也。剮爾四體,予汝天下,弗為也。剮汝兄弟,予汝天下,弗迷也;是信之已。信其[體]而後能相親也。
101 「親而篤之,愛也」,篤之者厚,厚親而後能相愛也。
102 「愛父,其殺愛人,仁也」,言愛父而後及人也。愛父而殺其鄰之子,未可謂仁也。
103 經20中心33辯然而正行之,直也。直而遂之,肆也。肆而不畏強御,果也。不34以小道害大道,簡也。有大罪而大誅之,行也。貴貴,其等尊賢,義也。■35
104 說20「中心辯然而正行之,直也」,有天下美食於此,籲嗟而予之,中心弗迷也。惡籲嗟而不受籲嗟,正行之,直也。
105 「直而遂之,肆也」,肆者,遂直者也。直者,□貴□□□□□□□□□□肆也。
106 「肆[而]弗畏強御,果也」,強御者,勇力也,謂□□□□□□□□□之以□□□,無介於心,果也。
107 「不以小道害大道,簡也」,簡也者,不以小愛害大愛,不以小義害大義也。見其生也,不食其死也,祭親執誅,簡也。
108 「有大罪而大誅之,行也」,無罪而殺人,有死弗為之矣;然而大誅之者,知所以誅人之道而[行]焉,故謂之行。
109 「貴貴,其等尊賢,義也」,貴貴者,貴眾貴也。賢賢,長長,親親,爵爵,選貴者無私焉。其等尊賢,義也。尊賢者,言等賢者也,言選賢者也,言加諸上位。此非以其貴也,此其義也。貴貴而不尊賢,未可謂義也。
110 經21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遠而莊之,敬也。敬而不懈,嚴也。嚴而畏36之,尊也。尊而不驕,恭也。恭而博交,禮也。■
111 說21「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外心者,非有他心也。同此心也,而有謂外心也,而有謂中心。中心者,媆然者;外心者也,其==廓然者也,言此心交遠者也。
112 「遠而莊之,敬也。」敬者,口口口口口口。
113 「敬而不懈,嚴也。」嚴者,敬之不懈者,口之積者也,是厭口口口口口口
114 「嚴而威之,尊也。」口之又從而畏忌之,則夫間何由至乎哉?是必尊矣。
115 「尊而不驕,恭也。」言尊而不有口口已事君與師長者,弗謂恭矣。故廝役人之道口口恭焉。恭生於尊者也。
116 「恭而博交,禮也。」博者,辯也,言其能柏(?)然後禮也。
117 經22不簡,不行。不匿,不察37於道。有大罪而大誅38之,簡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38誅也,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察於道也。■
118 說22「不簡不行。」簡也,簡則行矣。
119 「不匿,不辨於道。」匿者,言人行小而軫者也。小而實大,大之口者也。《世子》曰:「知軫之為軫也,斯公然得矣。」軫者,多也;公然者,心道也。不周於匿者,不辨於道也。
120 「有大罪而大誅之,簡;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口誅,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不辨於道也。
121 經23簡之為言猶練39也,大而晏者也。匿之為言也猶匿匿也,小而防者也。簡,義之方也。匿,40仁之方也。強,義之方。柔,仁之方也。「不競不浗,不剛不柔」,此之謂41也。■
122 說23「簡為言,猶衡也,大而罕者。」直之也。
123 「匿為言也,猶匿慝,小而軫者。」直之也。
124 「簡,義之方也;匿,仁之方也。」言仁義之用心之所以異也。義之盡,簡也;仁之盡,匿。大義加大者大仁加小者,故義取簡而仁取匿。
125 「《詩》云:不竟不求浗,不剛不柔,此之謂也。」竟者強也,浗者急也,非強之也,非急之也,非剛之也,非柔之也,言無所爭焉也。此之謂者,言仁義之和也。
126 經24君子集大成。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也,各止於其里。大而42晏者,能有取焉。小而軫者,能有取焉。胥膚膚達諸君子道,謂之賢者。君43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知而事之,謂之尊賢者也。前,王公之尊賢者也;後,士之尊賢者也。■
127 說24「君子集大成。」成也者,猶造之也,猶具之也。大成也者,金聲玉振之也。唯金聲而玉振之者,然後己仁而以人仁,己義而以人義。大成至矣,神耳矣!人以為弗可為也,無由至焉耳,而不然。
128 「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各止於其里。」能進端,能充端,則為君子耳矣。弗能進,各各止於其里。不藏欲害人,仁之理也;不受籲嗟者,義之理也。弗能進也,則各止於其里耳矣。充其不[藏]欲害人之心,而仁覆四海;充其不受籲嗟之心,而義襄天下。仁覆四海,義襄天下,而誠由中心行之,亦君子已!
129 「大而晏者,能有取焉。」大而晏者,言義也,能有取焉也者,能行之也。
130 「小而軫者,能有取焉。」小而軫者,言仁也;能有取焉者也,能行之也。
131 「胥膚膚達諸君子道,謂之賢。」胥膚膚也者,言其達於君子道也。能仁義而遂達於君子道,謂之賢也。
132 「君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君子知而舉之者,猶堯之舉舜,商湯之舉伊尹也。舉之也者,誠舉之也。知而弗舉,未可謂尊賢。
133 「君子從而事之」也者,猶顏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誠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謂尊賢也。
134 「前,王公之尊賢者也,後,士之尊賢者也。」直之也。
135 經2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所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16]諾,莫敢不諾;[心曰]45進,莫敢不進;[心曰]後[17],莫敢不後;[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淺,莫敢不淺。和則同,同則善。■46
136 說2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所役也」,耳目者,悅聲色者也;鼻口者,悅臭味者也;手足者,悅佚愉者也。心也者,悅仁義者也。此數體者皆有悅也,而六者為心役,何也?曰:心貴也。有天下之美聲色於此,不義,則不聽弗視也。有天下之美臭味於此,不義,則弗求弗食也。居而不間尊長者,不義,則弗為之矣。何居?曰:幾不[勝]□,小不勝大,賤不勝貴也哉!故曰心之役也。耳目鼻口手足六者,人□□,[人]體之小者也。心,人□□,人體之大者也,故曰君也。
137 「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唯,耳目鼻口手足聲貌色皆唯,是莫敢不唯也。諾亦然,退亦然。
138 「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淺,莫敢不淺」,深者甚也,淺者不甚也,深淺有道矣。故父呼,口[含]食則吐之,手執業則投之,唯而不諾,走而不趨,是莫敢不深也。於兄則不如是其甚也,是莫敢不淺也。
139 「和則同」,和也者,小體戀戀然不患於心也,和於仁義。仁義,心[也]。同者,與心若一也,□約也,同於仁[義]。仁義,心也,同則善耳。
140 經26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喻而知之,謂之進之。闢而知之,謂之進之[18]。47幾而知之,天也。「上帝賢汝,毋貳爾心」,此之謂也。■
141 說26「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弗目也,目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目之也者,比之也。「天監在下,有命既集」者也,天之監下也,集命焉耳。循草木之性,則有生焉,而無好惡。循禽獸之性,則有好惡焉,而無禮義焉。循人之性,則巍然知其好仁義也。不循其所以受命也,循之則得之矣,是目之已。故目萬物之性而[知人]獨有仁義也,進耳。「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此之謂也。文王源耳目之性而知其好聲色也,源鼻口之性而知其好臭味也,源手足之性而知其好佚愉也,源心之性則巍然知其好仁義也。故執之而弗失,親之而弗離,故卓然見於天,著於天下,無他焉,目之也,故目人體而知其莫貴於仁義也,進耳。
142 「譬而知之,謂之進之。」弗譬也,譬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譬丘之與山也,丘之所以不口名山者,不積也。舜有仁,我亦有仁,而不如舜之仁,不積也。舜有義,而我亦有義,而不如舜之義,不積也。譬比之而知吾所以不如舜,進耳。
143 「喻而知之,謂之進之。」弗喻也,喻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喻之也者,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求之弗得,寤寐思服。」言其急也。「優哉游哉,輾轉反側。」言其甚急也。如此其甚也,交諸父母之側,為諸?明有死弗為之矣。交諸兄弟之側,亦弗為也。交諸邦人之側,亦弗為也。畏父兄,其殺畏人,禮也。由色喻於禮,進耳。
144 「幾而知之,天也。」幾也者,賚數也。唯有天德者,然後幾而知之。
145 「上帝臨汝,毋貳爾心。」上帝臨汝,口幾之也;毋貳爾心,俱幾之也。
146 經27天施諸其人,天也。其48人施諸人,狎[19]也。(其人施諸人,不得其人不為法。)■
147 說27「天生諸其人,天也。」天生諸其人也者,如文王者也。
148 「其人施諸人」也者,如文王之施諸閎夭、散宜生也。
149 「其人施諸人,不得其人不為法。」言所施之者,不得如散宜生、閎夭者也,則弗為法也矣。
150 經28聞道[20]而悅者,好仁者也。聞道而畏者,好49義者也。聞道而恭者,好禮者也。聞道而樂者,好德者也。■50
151 說28「聞君子道而悅者,好仁者也。」道也者,天道也,言好仁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仁也,故能悅。悅也者,形也。
152 「聞君子道而威,好義者也。」好義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義也,故能威。威也者,形也。
153 「聞道而恭,好禮者也。」言好禮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禮也,故能恭。恭者,形也。
154 「聞道而樂,有德者也。」道也者,天道也,言好德者之聞君子道而以夫五也為一也,故能樂,樂也者和,和者德也。
155 附錄《德聖》
156 四行成,善心起,四行形,聖氣作;五行形,德心起,和謂之德,其要謂之一。其愛謂452之天,有之者謂之君子,五者一也。■清濁者,德之[人](居),德者清濁之淵,身調而神453過,謂之玄同。■聖之𮛾然者,言夜然者,發揮而盈天下者。聖,天知也。知人454道曰知,知天道曰聖。聖者聲也,聖者知,聖之知知天,其事化翟,其謂之聖者,取諸455聲也,知天者有聲。知其不化,智也;化而弗知,德矣;化而知之,叕也。道者、德者、一者、天者、君子者,其閉塞謂之德,其行謂之道,其賢口者口備口口口457口口,故曰奮然作矣。口至之者。……賢者以……經經者至率(素)至青(精)何以能為者……廣……則……目為者有聰明焉不可……為者手足不用……不用焉……460口可以口度為者……度為者……知……461……坐而忘退聰明去知俞己而上同……462……姓者謂所受口口有厚薄,其之善同後為之,後之已高,所登愈高,463……其所受,受其有也,口口有也,不可以求得也。464
157 --------------------------------------------------------------------------------
158 [1]帛書本此段次序為仁、智、義、禮、聖。與竹簡次序不同。
159 [2]據帛書本補。
160 [3]帛書作「輕」。
161 [4]帛書作「精長」。
162 [5]帛書此兩句作「思不精長,不能悅」。
163 [6]帛書以上幾句補作「溫則見君子道,見君子道則不憂,不憂則玉色」。玉色,《荀子法行》:「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縝慄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並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氏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此之謂也。」
164 [7]帛書本此章在經十四「不遠不敬」後。
165 [8]帛書以上幾句作「不戀不悅,不悅不戚,不戚不親,不親不愛,不愛不仁」。
166 [9]淺野本補作「行而後能」義也。
167 [10]淺野本補作質近者,「中」弗能「遠,外不能」敬之。
168 [11]帛書本經作「聖」,說作「義」,「聖」可能有誤。
169 [12]帛書本此句脫漏,但說中有「仁氣,禮樂所由生也。言禮樂生於仁義………」等。
170 [13]帛書本此句作「仁義,禮智之所由生也。」
171 [14]此一大段帛書本在經二十一「以其外心與人交」之後。
172 [15]帛書本作「戀戀」
173 [16]據帛書本補,下同。
174 [17]帛書本作「退」。
175 [18]帛書本此兩句次序相反。
176 [19]帛書本作「人」。
177 [20]帛書本作「君子道」。
URN: ctp:ws99261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