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Search for "建中七年 (1231/2/4 - 1232/1/23)"
Search details:
Scope: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Condition : Contains text 「建中七年 (1231/2/4 - 1232/1/23)」
Total 15

卷11 經部·書類一

1
袁燮撰。和叔,潔齋其自號也,鄞縣人。淳熙辛丑進士,官至顯謨閣學士。謚正獻。事跡具《宋史》本傳。燮之學出陸九淵。是編大旨在於發明本心,反覆引申,頗能暢其師說。而於帝王治跡,尤參酌古今,一一標舉其要領。王應麟發明洛閩之學,多與金溪殊軌。然於燮所解「儆誡無虞」諸條,特採入《困學紀聞》中。蓋其理至足,則異趣者亦不能易也。其書《宋史藝文志》作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為燮子喬錄其家庭所聞,至《君奭》而止。則當時本未竟之書,且非手著。紹定四年,其子甫刻置象山書院。蓋重其家學,不以未成完帙而廢之。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尚存其名,而諸家說《尚書》者罕聞引証。知傳本亦稀,故朱彞尊作《經義考》注云「未見」。今聖代博採遺編,珍笈秘文,罔不畢出,而竟未睹是書之名,則其佚久矣。謹從《永樂大典》所載,採輯編次,俾複還舊觀。以篇帙稍繁,厘為一十二卷。蠹殘剩簡,複顯於湮沒之餘,亦可云燮之至幸矣。喬字崇謙,嘗為溧陽令。與燮相繼而卒,未顯於世。故《宋史》但有其弟甫傳,而不立喬傳。據真德秀所作燮《行狀》,稱燮有子四人,喬其伯子,甫則其叔子云。

卷19 經部·禮類一

1
鄭伯謙撰。伯謙節卿,永嘉人。官修職郎、衢州府學教授。王與之周禮訂義》,首列宋代說《周禮》者四十五家,伯謙為第三十一,居黃度、項安世之間。蓋寧宗、理宗時人。是書發揮《周禮》之義。其曰《太平經國書》者,取劉歆「周公致太平之跡」語也。首列四圖:一曰《成周官制》,一曰《秦漢官制》,一曰《漢官制》,一曰《漢南北軍》。所圖僅三朝之職掌宿衛,蓋其大意欲以宮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統於太宰,故惟冠此四圖,明古制也。其書為目三十:曰《教化》、《奉天》、《省官》、《內治》、《官吏》、《宰相》、《宮民》、《官刑》、《攬權》、《養民》、《稅賦》、《節財》、《保治》、《考課》、《賓祭》、《相體》、《內外》、《官制》、《臣職》、《官民》、《官衛》、《奉養》、《祭享》、《愛物》、《醫官》、《鹽酒》、《理財》、《內帑》、《會計》、《內治》。其中《內外》一門、《會計》一門,又各分為上、下篇,凡論三十二篇。皆以《周官》制度類聚貫通,設為問答,推明建官之所以然。多參証後代史事,以明古法之善。其論《天官玉府》諸職一條,車若水腳氣集》頗稱之。然其間命意,間有不可解者。如《齊東野語》記韓侂胄之敗,殿司夏震尚聲喏於道旁。《梅磵詩話》記紹定臨安大火,九廟俱毀,獨丞相史彌遠賜第以殿司軍救撲而存。故洪咨夔詩有「殿前將軍猛如虎,救得汾陽令公府。祖宗神靈飛上天,痛哉九廟成焦土」之句。其時武統於文,相權可謂重極,而此書《宰相》一篇,尚欲更重其權。又宋人南渡之餘,湖山歌舞,不複措意中原,正宜進臥薪嘗膽之戒,而此書《奉養》一篇,乃深斥漢文帝之節儉為非,所論皆不可為訓。毋乃當理宗信任賈似道時,曲學阿世以干進歟?以他篇貫通《經》義,尚頗有發明,舊本流傳,久行於世,姑節取焉而已。

卷21 經部·禮類三

1
吳澄撰。有《易纂言》,已著錄。案危素作澄《年譜》,載至順三年澄年八十四,留撫州郡學,《禮記纂言》成。而虞集《行狀》則稱成於至順四年,即澄卒之歲。其言頗不相合。然要為澄晚年手定之本也。其書二年官武進令時,表上於朝,得擢直秘閣。後終於朝散大夫,直寶謨閣,知袁州紹定辛卯,趙善湘為鋟版於江東漕院。越九年,湜複加核訂,定為此本。自作《前序》、《後序》,又自作《跋尾》,述其始末甚詳。蓋首尾閱三十餘載,故採摭群言,最為賅博,去取亦最為精審。自鄭《注》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書之涉於《禮記》者,所採錄不在此數焉。今自鄭《注》、孔《疏》而外,原書無一存者。朱彞尊經義考》採摭最為繁富,而不知其書與不知其人者,凡四十九每一卷為一篇。大旨以《戴記》經文龐雜,疑多錯簡,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類相從,俾上下意義聯屬貫通,而識其章句於左。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類相從。凡《通禮》九篇、《喪禮》十一篇、《祭禮》四篇、《通論》十一篇,各為標目。如《通禮》首《曲禮》,則以《少儀》、《玉藻》等篇附之,皆非小戴之舊。他如《大學》、《中庸》依程朱別為一書,《投壺》、《奔喪》歸於《儀禮》,《冠義》等六篇別輯為《儀禮傳》,亦並與古不同。虞集稱其「始終先後,最為精密。先王之遺制,聖賢之格言,其僅存可考得,既行。而澔父大猷師饒魯,魯師黃𠏉,𠏉為朱子之壻。遂藉考亭之餘蔭,得獨列學官。其注《學記》「術有序」句,引《周禮鄉大夫》「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周禮鄉大夫》實無此文。注《檀弓》「五十以伯仲」句,引賈公彥《儀禮疏》,乃孔穎達《禮記疏》文,正與賈說相反。頗為論者所譏。然朱子注《詩》「騋牝三千」引《禮記》「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禮記》無此文。注《孟子》「神農之言」引史遷「所謂農家者流」,《史記》無此文。蔡沈注《書》「厘降二女於媯汭」引《爾雅》「水北曰汭」,《爾雅》無此文。坊賈所合並也。初,延祐科舉之制,《易》、《書》、《詩》、《春秋》皆以宋儒新說與古注疏相參,惟《禮記》則專用古注疏。蓋其時老師宿儒,猶有存者,知《禮》不可以空言解也。浩成是書,又在延祐之後,亦未為儒者所稱。明初,始定《禮記》用浩注。胡廣等修《五經大全》,《禮記》亦以浩注為主,用以取士。遂誦習相沿。蓋說《禮記》者,漢唐莫善於鄭、孔,而鄭《注》簡奧,孔《疏》典贍,皆不似浩注之淺顯。宋代莫善於衛湜,而卷帙繁富,亦不似浩注之簡便。又南宋寶慶以後,朱子之學大表而存之,各有所附。而其糾紛固泥於專門名家之手者,一旦各有條理,無複餘蘊」,其推重甚至。考《漢書藝文志》,《禮記》本一百三十一篇,戴德刪為八十五,戴聖刪為四十九。與《易》、《書》、《詩》、《春秋》經聖人手定者固殊。然《舊唐書元行衝傳》,載行衝上《類禮義疏》,張說駁奏曰「今之《禮記》,歷代傳習,著為經教,不可刊削。魏孫炎始改舊本,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徵因孫炎所修更加整比,兼為之注,其書竟亦不行。今行衝等解徵所注,勒成一家。然與先儒第乖,章句隔絕。

卷57 史部·傳記類一

1
不著撰人名氏。所記皆南宋末忠節事跡,故以「昭忠」名篇。自紹定辛卯元兵克馬嶺堡,總管田璲等死節,迄於國亡徇義之陸秀夫文天祥謝枋得等,凡一百三十人。詳其詞義,蓋宋遺民之所作也。每條先列姓名官爵於前,而記其死難事實於後。其文間有詳略,而大都確實可據。以《宋史忠義傳》互相校核,其為史所失載者甚多。即史傳所有,亦往往與此書參錯不合。如紹定辛卯西和州徇難之陳寅,《宋史》亦有傳。而其同死之守將楊銳則史竟失載其戰沒事,且訛其姓為「王銳」。又《宋史林空齋傳》,以空齋為林同之子,考此書方知即同之號。史又誤以劉仝子為劉同祖,並失載其被執自縊及其妻殉節等事。凡此皆當以是書為得實。又張世傑在崖山及謝枋得被徵事,所載亦比諸書為詳。考袁桷清容居士集》、蘇天爵《滋溪文集》,均有修《元史》時採訪遺書之目,不載此名。孔齊至正直記》所列修史應採諸書,亦無此名。知元時但民間傳錄,未嘗上送史館。故至正間纂修諸臣無由見也。此本乃舊傳抄帙,文字亦間有訛脫,而大略尚可考見。謹著之於錄,庶一代忠臣義士未發之幽光,複得以彰顯於世。

卷71 史部·地理類四

1
張禮撰。字茂中,浙江人。元祐元年與其友楚人陳微明游長安城南,訪唐代都邑舊址,因作此記,而自為之注。凡門坊、寺觀、園囿、村墟及前賢遺跡見於載籍者,敘錄甚備。如《嘉話錄》載慈恩寺題名始於張莒,禮則引《唐登科記》謂進士中有大中十三年及第之張台,而無張莒。又《長安志》載章敬寺本魚朝恩莊,後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為名。禮則以宋代寺基與志所載地理不同,而疑其已非古址。皆能據所目見而考辨之。其徵據頗為典核,所列金石碑刻名目,亦可與《集古錄》諸書互相參証。每條下間有續注,不知何人所增。中有金代年號,其「薦福寺」一條,又有「辛卯遷徙」之語。案辛卯為金哀宗正大八年,史載是年四月,元兵克鳳翔兩行省,棄京兆,遷居民於河南,所云遷徙,當即此事。

卷86 史部·目錄類二

1
曾宏父撰。宏父字幼卿,自稱鳳墅逸客,廬陵人。是書雖遠引石經及秘閣諸本,而自述其所集鳳墅帖特詳。凡所徵摭,皆有典則,而藏書家見者頗希。國朝初年,朱彞尊得射瀆抄本,自為之跋。有珊瑚木難之喻。此本末有此跋及彞尊名字二印,蓋猶其手跡。然跋中謂宏父名敦,以字行,則未免舛誤。考宋有兩曾宏父,其一名敦,字宏父,為曾布之孫,曾紆之子。後人避寧宗諱,多以字行,遂與此宏父混而為一。實則與作此書者各一人也。跋又謂陳思寶刻《叢編》,其援據頗廣,顧不及此。考鳳墅帖刻於嘉熙、淳祐間。《鋪敘》諸石刻,斷手於戊申仲春,亦在淳佑八年。若《叢編》則成於紹定辛卯,實理宗即位之七年,相距凡十七八年,何由預見曾刻?彞尊亦偶誤記也。近厲鶚等刻《南宋雜事詩》,直題此書為曾敦撰,是承彞尊之訛矣。

卷103 子部·醫家類一

1
舊本題葉氏廣勤堂新刊,蓋麻沙本也。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嘉定庚辰徐正卿初刊序,稱東嘉王叔權作。又有紹定四年趙綸重刊序,稱澧陽郡博士王執中作,而疑叔權為執中字。以字義推之,其說是也。其書第一卷總載諸穴,二卷至末分論諸証。經緯相資,各有條理,頗為明白易曉。舊本冠以崇寧中陳承、裴宗元、陳師文等校奏醫書一表,與序與書皆不相應。考裴宗元、陳師文等即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人,殆書賈移他書進表置之卷端,欲以官書取重歟?然宋代官書,自有王惟德《銅人針灸經》,曷可誣也。

卷104 子部·醫家類二

2
案元硯堅作《東垣老人傳》,稱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則當生於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時年五十五,入元十七年乃終。故舊本亦或題元人,而《元史》亦載入方技傳也。初,杲母嬰疾,為眾醫雜治而死,訖莫知為何証。杲自傷不知醫理,遂捐千金,從易州張元素學,盡得其法,而名乃出於元素上,卓為醫家大宗。是編發明內傷之証,有類外感,辨別陰陽寒熱,有餘不足,而大旨總以脾胃為主。故特制補中益氣湯,專治飲食勞倦,虛人感冒。法取補土生金,升清降濁,得陰陽生化之旨。其闡發醫理,至為深微。前有自序,題丁未歲,序中稱此論束之高閣十六年。以長歷推之,其書蓋出於金哀宗正大九年辛卯也。
1
王好古撰。好古進之,趙州人。官本州教授。據好古所作《此事難知》序,蓋其學出於李杲。然此書海藏黃耆湯條下,稱杲為東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湯條下,稱先師潔古老人。則好古實受業張元素,殆如趙匡、陸淳同受春秋於啖助,而淳又從匡講問歟。自跋稱是書已成於辛卯金哀宗正大八年。至丁酉春元滅金之第四年,為人陰取之。原稿已絕,更無餘本。予職州庠,杜門養拙,齏鹽之暇,無可用心,想像始終,十得七八。試書首尾,僅得複完。前有自序,亦題丁酉歲。蓋初成於金末,而重輯於元初也。其書以十二經為綱,皆首以傷寒,附以雜証。大旨祖長沙緒論,而參以東垣易水之法,亦頗採用《和劑局方》,與《丹溪門徑》小異。然如半硫丸條下注云,此丸古時用,今時氣薄不用。則斟酌變通。亦未始不詳且慎矣。其曰《醫壘元戎》者,自序謂良醫之用藥,若臨陣之用兵也。此本為嘉靖癸卯遼東巡撫右都御史餘姚顧遂所刻,萬歷癸巳,兩淮鹽運使鄞縣屠本畯又重刻之,體例頗為參差。蓋書帕之本,往往移易其舊式。

卷118 子部·雜家類二

2
踸踔西階,逾三十年。未嘗一日忘科舉業也。故自丁卯迄乙卯,以鎖廳舉而試者亦三。春闈率不偶,積階至忠翊。今上皇帝賚賜,予換文階。舊制,宗姓換階視見服官品,忠翊則應得京秩。新制裁革,回視初薦,僅循從事丞處之麗水。君平昔游際貴達,方將汲引,而君疾不可複起矣。年五十七,紹定四年十一月終。

卷141 子部·小說家類二

2
自此二篇以下至十三卷,悉為雜說,略如語錄之體,殊不相類。疑此二篇本自為一卷,殿全書之末。別以語錄為第十三卷,詩文為第十四卷,附綴於後。後人因篇頁不均,割語錄之半移綴此卷,故體例參差也。壬辰之變,祁在汴京目擊事狀,記載胥得其實,故《金史》本傳稱祁此志於金末之事多有足徵,哀宗本紀全以所言為據。又若《大金國志》稱樞密使伊喇蒲阿出降於元,此志不書出降,與《金史》相合,可証《大金國志》之誤。《元史》稱壬辰正月太宗自白坡濟河而南,睿宗由峭石灘涉漢而北,以渡河涉漢同在一時,而此志則載睿宗涉漢在辛卯十一月,太宗渡河乃在壬辰,與《金史》及姚燧《牧巷集》、蘇天爵《名臣事略》所紀相合,可証《元史》之誤。又如載天興元年劉元規使北朝,不知所終,而《金史》本紀不書其事;載薩克蘇媒孽李元妃,本紀不著其名;載大定十七年三月朔,諸國使臣朝見,遇雨放朝,與周輝《北轅錄》合,而本紀但載十六年三月朔日蝕放朝一條;載金代鈔法凡八易其名,而《金史食貨志》失載通貨改為通寶,通寶又改為通貨一條;皆足以補正史之闕。至於金史交聘表稱,大定十六年,宋湯邦彥充申請使,此志作祈請使;圖克坦烏登傳稱天興元年正月朝廷聞大兵入饒風關,移烏登行省閿鄉以備潼關,此志書其事於正大八年,完顏思烈傳載王渥從思烈戰歿,此志作從持嘉哈希;李英傳稱與元兵遇於霸州敗死,此志作遇於潞州;郭阿林傳稱宋兵大至,遂戰歿,此志作馬倒被擒,不知存歿;師安石傳贊稱以論列侍從,觸怒而死,此志則云既居位,人望頗減;皆有異詞。其他年月先後,姓名官階,與史不同者甚多,皆足以資互考。談金源遺事者,以此志與元好問《壬辰雜編》為最,《金史》亦並稱之。《壬辰雜編》已佚,則此志尤足珍貴矣。世所行本皆八卷,雖傳是樓藏本亦然。國朝郭朝釪編纂金詩,所採錄僅及前七卷,知其未見全帙。此本一十四卷,與王惲渾源世德碑相合。當猶從元本傳錄。錢曾《讀書敏求記》稱陸孟鳧家鈔本《歸潛志》凡十四卷,蓋即此本也。

卷159 集部·別集類十二

1
林亦之撰。亦之學可,號月漁,福淸人。林光朝之弟子也。光朝講學於紅泉,及卒,學者請亦之繼其席。趙汝愚帥閩,嘗薦於朝,未及用而卒。景定間贈迪功郎。原集刊於紹定辛卯劉克莊序稱:「嘗謂艾軒高處逼《檀弓》、《穀梁》,平處猶與韓並驅。至於《網山》論著,句句字字,足以明周公之志,得少陵之髓。其律詩高妙者,絕類唐人。疑老師當避其鋒。他文稱是」云云。其推之可謂至矣。今觀此本,詩僅二卷,而挽詩居一卷。文凡六卷,而祭文居二卷,祝文聘書居一卷,青詞、募疏之類不軌於正者,又居一卷。殊不類克莊之所稱。

卷163 集部·別集類十六

2
蓋裒輯而成,非其原本。如詩餘中有《和呂居仁侍郎》一首,居仁即呂本中字,呂好問之子也。為江西派中舊人,在南北宋之間。寶祐四年,潛論鄂渚被兵事,稱年將七十。則其生當在孝宗之末,何由見本中而和之?則捃拾殘剩,不免濫入他人之作。本傳載潛紹定四年有《論京城大火疏》,又有《豫畜人材疏》。端平元年有《陳九事疏》。為江西轉運副使時有《奏造斗斛等十五事疏》。知太平州時有《論急救襄陽疏》、《請分路取士疏》。知鎮江府時有《言邊儲防禦十五事疏》。為浙西制置使時有《申論防禦江海疏》。為吏部尚書時有《乞遴選近族疏》。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