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View] [Edit] [History]

Author皇甫謐
DynastyJin
Base text
《欽定四庫全書》本《鍼灸甲乙經》
Data itemctext:320987
Search:
針灸甲乙經》,全名《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公元256-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編輯整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所編著而成。

全書共十二卷。其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第一卷到第六卷是論述基礎理論的。

第一卷論述中醫基礎理論,來源為《內經》和《難經》。

第二卷論述經絡理論,來源于《內經》和《難經》。

第三卷論述腧穴理論,來源于《明堂孔穴》,其理論主要包括腧穴名稱、定位、歸經、交會及刺灸禁忌等。所論述腧穴共349個,包括了正中線上單穴49個和兩側雙穴300個。其腧穴編排體例也是按照身體的部位劃分,頭面部、軀幹分區編排,而四肢則是分經編排,為後世學習經絡作為參考。書中還補充了手少陰經穴和三陰交作為交會穴。在穴位治療方面,書中提到了水溝治療癲疾、列缺治療表証等,對後世的針灸發展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第四卷論述脈診的內容,來源于《內經》。

第五卷論述針道,來源于《內經》和《明堂孔穴》中的刺激禁忌部分。

第六卷是論述病機,來源于《內經》。

從第七卷開始直到第十二卷都是論述臨床治療的病機和主治,治療病機來源于《內經》,主治來源于《明堂孔穴》。

本書使針灸理論系統化,理論詳實,內容實用,可操作性強,為針灸學的經典文獻。後世醫家均視《甲乙經》為針灸經典,並在此基礎上繼承和發展。

因為它輯選了《黃帝內經》的部分原文,所以可以視作《內經》最早分類輯本,對於內經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可供校訂《內經》參考。同時本書也保留了最早的孔穴專書——《明堂孔穴》的原文,為研究和還原《明堂》提供了可信的文獻依據,這是本書的最大價值,也是作者皇甫謐對于針灸的最大貢獻。其文獻學價值可見一斑。

1.

2.
卷一
  精神五藏論第一
  五藏變腧第二
  五藏六腑陰陽表裏第三
  五藏五官第四
  五藏大小六腑應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經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十分漏刻第九
  營氣第十
  營衛三焦第十一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津液五別第十三
  奇邪血絡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3.
卷二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
  奇經八脈第二
  脈度第三
  十二經標本第四
  經脈根結第五
  經筋第六
  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第七
4.
卷三 諸穴
  頭直鼻中髮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
  頭直鼻中入髮際一寸循督脈卻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
  頭直俠督脈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頭直目上入髮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
  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頭自髮際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脈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兩傍俠脊各一寸五分下
  背自第二椎兩傍俠脊各三寸行至二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耳前後凡二十穴第十一
  頸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脈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腋脅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鳩尾循任脈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章門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陰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陽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陽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陽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陰及股并陰蹺陰維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陽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陽及股并陽維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陽及股并陽蹺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5.
卷四
  經脈第一
  經脈第一
  經脈第一
  病形脈診第二
  病形脈診第二
  三部九候第三
6.
卷五
  鍼灸禁忌第一
  鍼灸禁忌第一
  九鍼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
  繆刺第三
  鍼道第四
  鍼道終始第五
  鍼道自然逆順第六
  鍼道外揣縱舍第七
7.
卷六
  八正八虛八風大論第一
  逆順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論第二
  五髒六腑虛實大論第三
  陰陽清濁順治逆亂大論第四
  四時賊風邪氣大論第五
  內外形診老壯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論第六
  陰陽大論第七
  正邪襲內生夢大論第八
  五味所宜五髒生病大論第九
  五髒傳病大論第十
  壽夭形診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論第十一
  形氣盛衰大論第十二
8.
卷七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
  足陽明脈病發熱狂走第二
  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第三
  太陽中風感於寒濕發第四
  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
9.
卷八
  五髒傳病發寒熱第一
  五髒傳病發寒熱第一
  五髒六腑脹第三
  水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第四
  腎風發風水面腫第五
10.
卷九
  大寒內薄骨髓陽逆發頭痛第一
  寒氣客於五髒六腑發卒心痛胸痺心疝三蟲第二
  邪在肺五髒六腑受病發咳逆上氣第三
  肝受病及衛氣留積發胸脅滿痛第四
  邪在心膽及諸髒腑發悲恐太息口苦不樂及驚第五
  脾受病發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
  腎小腸受病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發少腹腫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陰脈動喜怒不時發疝遺溺癃第十一
  足太陽脈動發下部痔脫肛第十二
11.
卷十
  陰受病發痺第一
  陰受病發痺第一
  陽受病發風第二
  陽受病發風第二
  八虛受病發拘攣第三
  熱在五髒發痿第四
  水漿不消發飲第六
12.
卷十一
  胸中寒發脈代第一
  陽厥大驚發狂癇第二
  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發尸厥第三
  氣亂於腸胃發霍亂吐下第四
  足太陰厥脈病發溏泄下痢第五
  五氣溢發消渴黃癉第六
  動作失度內外傷發崩中瘀血嘔血唾血第七
  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第八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髮厲浸淫第九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髮厲浸淫第九
13.
卷十二
  欠噦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㵪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饑第一
  寒氣客於厭發喑不能言第二
  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第四
  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第五
  手足陽明脈動發口齒病第六
  血溢發衄第七
  手足陽明少陽脈動發喉痺咽痛第八
  氣有所結發瘤癭第九
  婦人雜病第十
  小兒雜病第十一
[Versions of this work (1)]
URN: ctp:wb75773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