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馬、驢、騾第五十六。相牛馬及諸病方法》 |
1 | 服牛乘馬,量其力能;寒溫飲飼,適其天性:如不肥充繁息者,未之有也。 |
2 | 諺曰:「羸牛劣馬寒食下」,務在充飽調適而已。 |
3 | 陶朱公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合累牛、騰馬,遊牝于牧。……仲夏之月,……遊牝別群,則縶騰駒。……仲冬之月,……馬牛畜獸,有放逸者,取之不詰。」 |
4 | 凡驢、馬駒初生,忌灰氣,遇新出爐者,輒死。 |
5 | 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光;脊為將軍,欲得強;腹脅為城郭,欲得張;四下為令,欲得長。 凡相馬之法,先除「三羸」、「五駑」,乃相其餘。大頭小頸,一羸;弱脊大腹,二羸;小脛大蹄,三羸。大頭緩耳,一駑;長頸不折,二駑;短上長下,三駑;大髂短脅,四駑;淺髖薄髀,五駑。 |
6 | 騮馬、驪肩、鹿毛、馬、驒、駱馬,皆善馬也。 |
7 | 馬生墮地無毛,行千里。溺舉一腳,行五百里。 相馬五藏法:肝欲得小;耳小則肝小,肝小則識人意。肺欲得大;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奔。心欲得大;目大則心大,心大則猛利不驚,目四滿則朝暮健。腎欲得小。腸欲得厚且長,腸厚則腹下廣方而平。脾欲得小;膁腹小則脾小,脾小則易養。 望之大,就之小,筋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馬也:皆可乘致。致瘦欲得見其肉,致肥欲得見其骨。 馬,龍顱突目,平脊大腹,䏶重有肉:此三事備者,亦千里馬也。 「水火」欲得分,上脣欲急而方,口中欲得紅而有光:此馬千里。馬,上齒欲鉤,鉤則壽;下齒欲鋸,鋸則怒。頷下欲深。下脣欲緩。牙欲去齒一寸,則四百里;牙劍鋒,則千里。「嗣骨」欲廉如織杼而闊,又欲長。目欲滿而澤;眶欲小,上欲弓曲,下欲直。「素中」欲廉而張。 「陰中」欲得平。「主人」欲小。「陽裏」慾高,則怒。 額欲方而平。「八肉」欲大而明。「玄中」欲深。耳欲小而銳如削筒,相去欲促。𩭳欲戴;中骨高二寸。「易骨」欲直。頰欲開,尺長。 膺下欲廣一尺以上,名曰「挾尺」,能久走。「 鞅」欲方。喉欲曲而深。胸欲直而出。「鳧」間欲開,望視之如雙鳧。 頸骨欲大,肉次之。髻欲桎而厚且折;「季毛」欲長多覆,肝肺無病。 背欲短而方,脊欲大而抗。脢筋欲大,「飛鳧」見者怒。 「三府」欲齊。尻欲頹而方。尾欲減,本欲大。 脅肋欲大而窪,名曰「上渠」,能久走。 「龍翅」欲廣而長。「升肉」欲大而明。「輔肉」欲大而明。 腹欲充,腔欲小。「季肋」欲張。 「懸薄」欲厚而緩。「虎口」欲開。 腹下欲平滿,善走,名曰「下渠」,日三百里。 「陽肉」欲上而高起。髀欲廣厚。「汗溝」欲深明。「直肉」欲方,能久走。「輸鼠」欲方。「肭肉」欲急。「間筋」欲急短而減,善細走。 「機骨」欲舉,上曲如懸匡。馬頭欲高。 「距骨」欲出前。「間骨」欲出。前後曰。「附蟬」欲大。前後目。 股欲薄而博,善能走。 臂欲長,而膝本欲起,有力。肘腋欲開,能走。膝欲方而庳。髀骨欲短。兩肩骨欲深,名曰「前渠」,怒。 蹄欲厚三寸,硬如石,下欲深而明,其後開如鷂翼,能久走。 |
8 | 相馬從頭始: 頭欲得高峻,如削成。頭欲重,宜少肉,如剝兔頭。「壽骨」欲得大,如綿絮苞圭石。白從額上入口,名「俞膺」,一名「的顱」,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大凶馬也。 馬眼欲得高,眶欲得端正,骨欲得成三角,睛慾得如懸鈴、紫豔光。目不四滿,下脣急,不愛人;又淺,不健食。目中縷貫瞳子者,五百里;下上徹者,千里。睫亂者傷人。目小而多白,畏驚。瞳子前後肉不滿,皆凶惡。若旋毛眼眶上,壽四十年;值眶骨中,三十年;值中眶下,十八年;在目下者,不借。睛卻轉後白不見者,喜旋而不前。目睛欲得黃,目欲大而光,目皮欲得厚。目上白中有橫筋,五百里;上下徹者千里。目中白縷者,老馬子。目赤,睫亂,齧人。反睫者,善奔,傷人。目下有橫毛,不利人。目中有「火」字者,壽四十年。目偏長一寸,三百里。目欲長大。旋毛在目下,名曰「承泣」,不利人。目中五采盡具,五百里,壽九十年。良,多赤,血氣也;駑,多青,肝氣也;走,多黃,腸氣也;材知,多白,骨氣也;材□,多黑,腎氣也。駑,用策乃使也。白馬黑目,不利人。目多白,卻視有態,畏物喜驚。 |
9 | 馬耳欲得相近而前豎,小而厚。一寸,三百里;三寸,千里。耳欲得小而前竦。耳欲得短,殺者良,植者駑,小而長者亦駑。耳欲得小而促,狀如斬竹筒。耳方者千里;如斬筒,七百里;如雞距者,五百里。 |
10 | 鼻孔欲得大。鼻頭文如「王」、「火」字,欲得明。鼻上文如「 王」、「公」,五十歲;如「火」,四十歲;如「天」,三十歲;如「小」,二十歲;如「今」,十八歲;如「四」,八歲;如「宅」,七歲。鼻如「水」文,二十歲。鼻欲得廣而方。 |
11 | 脣不覆齒,少食。上脣欲得急,下脣欲得緩;上脣欲得方,下脣欲得厚而多理,故曰:「脣如板鞮,御者啼。」黃馬白喙,不利人。 |
12 | 口中色欲得紅白如火光,為善材,多氣,良且壽。即黑不鮮明,上盤不通明,為惡材,少氣,不壽。一曰:相馬氣:發口中,欲見紅白色,如穴中看火,此皆老壽。一曰:口欲正赤,上理文欲使通直,勿令斷錯;口中青者,三十歲;如虹腹下,皆不盡壽,駒齒死矣。口吻欲得長。口中色欲得鮮好。旋毛在吻後為「銜禍」,不利人。「刺芻」欲竟骨端。「 |
13 | 齒,左右蹉不相當,難御。齒不周密,不久疾;不滿不厚,不能久走。 一歲,上下生乳齒各二;二歲,上下生齒各四;三歲,上下生齒各六。 四歲,上下生成齒二;五歲,上下著成齒四;六歲,上下著成齒六。 七歲,上下齒兩邊黃,各缺區,平受米;八歲,上下盡區如一,受麥。 九歲,下中央兩齒臼,受米;十歲,下中央四齒臼;十一歲,下六齒盡臼。 十二歲,下中央兩齒平;十三歲,下中央四齒平;十四歲,下中央六齒平。 十五歲,上中央兩齒臼;十六歲,上中央四齒臼;十七歲,上中央六齒皆臼。 十八歲,上中央兩齒平;十九歲,上中央四齒平;二十歲,上下中央六齒平。 二十一歲,下中央兩齒黃;二十二歲,下中央四齒黃;二十三歲,下中央六齒盡黃。 二十四歲,上中央二齒黃;二十五歲,上中央四齒黃;二十六歲,上中齒盡黃。 二十七歲,下中二齒白;二十八歲,下中四齒白;二十九歲,下中盡白。 三十歲,上中央二齒白;三十一歲,上中央四齒白;三十二歲,上中盡白。 |
14 | 頸欲得䐊而長,頸欲得重。頷欲折。胸欲出,臆欲廣。頸項欲厚而強。迴毛在頸,不利人。 |
15 | 白馬黑毛,不利人。肩肉欲寧。「雙鳧」欲大而上。 |
16 | 脊欲得平而廣能負重;背欲得平而方。鞍下有迴毛,名「負尸」,不利人。 |
17 | 從後數其脅肋,得十者良。凡馬:十一者,二百里;十二者,千里;過十三者,天馬,萬乃有一耳。 |
18 | 腋下有迴毛,名曰「挾尸」,不利人。 |
19 | 左脇有白毛直上,名曰「帶刀」,不利人。 |
20 | 腹下欲平,有「八」字;腹下毛,欲前向。腹欲大而垂結,脈欲多;「大道筋」欲大而直。 |
21 | 腹下陰前,兩邊生逆毛入腹帶者,行千里;一尺者,五百里。 |
22 | 「三封」欲得齊如一。 |
23 | 尾骨慾高而垂;尾本欲大,欲高;尾下欲無毛。 |
24 | 「汗溝」欲得深。 |
25 | 尻欲多肉。莖欲得麤大。 |
26 | 蹄欲得厚而大。 |
27 | 踠欲得細而促。 |
28 | 髂骨欲得大而長。 |
29 | 尾本欲大而張。 |
30 | 膝骨欲圓而張,大如杯盂。 |
31 | 「溝」,上通尾本者,蹹殺人。 |
32 | 馬有「雙腳脛亭」,行六百里。迴毛起踠膝是也。 |
33 | 䏶欲得圓而厚,裏肉生焉。 |
34 | 後腳欲曲而立。 |
35 | 臂欲大而短。 |
36 | 骸欲小而長。 |
37 | 踠欲促而大,其間纔容靽。 |
38 | 「烏頭」欲高。 |
39 | 後足「輔骨」欲大。 |
40 | 後左右足白,不利人。 |
41 | 白馬四足黑,不利人。 |
42 | 黃馬白喙,不利人。 |
43 | 後左右足白,殺婦。 |
44 | 相馬視其四蹄:後兩足白,老馬子;前兩足白,駒馬子。白毛者,老馬也。 |
45 | 四蹄欲厚且大。四蹄顛倒若豎履,奴乘客死,主乘棄市,不可畜。 |
46 | 久步即生筋勞;筋勞則「發蹄」,痛凌氣。久立則發骨勞;骨勞即發癰腫。 |
47 | 久汗不乾則生皮勞;皮勞者,𩥇而不振。 |
48 | 汗未善燥而飼飲之,則生氣勞;氣勞者,即𩥇而不起。 |
49 | 驅馳無節,則生血勞;血勞則發強行。 |
50 | 何以察「五勞」?終日驅馳,舍而視之:不𩥇者,筋勞也;𩥇而不時起者,骨勞也;起而不振者,皮勞也;振而不噴者,氣勞也;噴而不溺者,血勞也。筋勞者,兩絆卻行三十步而已。骨勞者,令人牽之起,從後笞之起而已。皮勞者,夾脊摩之熱而已。氣勞者,緩繫之櫪上,遠餧草,噴而已。血勞者,高繫,無飲食之,大溺而已。 飲食之節: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何謂也?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 何謂「三時」?一曰朝飲,少之;二曰晝飲,則胸饜水;三曰暮,極飲之。 夏即不汗,冬即不寒;汗而極乾。 |
51 | 飼父馬令不𨷖法: |
52 | 飼征馬令硬實法: |
53 | 驘: |
54 | 驢,大都類馬,不復別起條端。 |
55 | 凡以豬槽飼馬,以石灰泥馬槽,馬汗繫著門:此三事,皆令馬落駒。 |
56 | 治牛馬病疫氣方: |
57 | 治馬患喉痹欲死方: |
58 | 治馬黑汗方: |
59 | 又方: |
60 | 馬中熱方: |
61 | 治馬汗凌方: |
62 | 治馬疥方: |
63 | 又方: |
64 | 又方: |
65 | 又方: |
66 | 治馬中水方: |
67 | 治馬中穀方: |
68 | 又方: |
69 | 又方: |
70 | 治馬腳(生附骨,不治者入膝節,令馬長跛)方: |
71 | 治馬被刺腳方: |
72 | 馬炙瘡: |
73 | 治馬瘙蹄方: |
74 | 又方: |
75 | 又方: |
76 | 又方: |
77 | 又方: |
78 | 又方: |
79 | 又方: |
80 | 又方: |
81 | 又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
82 | 治馬大小便不通,眠起欲死,須急治之,不治,一日即死: |
83 | 治馬卒腹脹,眠臥欲死方: |
84 | 治驢漏蹄方: |
85 | 牛,歧胡有壽。 眼去角近,行駃。眼欲得大。眼中有白脈貫瞳子,最快。「二軌」齊者快。頸骨長且大,快。 「壁堂」欲得闊。倚欲得如絆馬聚而正也。莖欲得小。「膺庭」欲得廣。「天關」欲得成。「俊骨」欲得垂。 洞胡無壽。旋毛在「珠淵」,無壽。「上池」有亂毛起,妨主。倚腳不正,有勞病。角冷,有病。毛拳,有病。毛欲得短密,若長、疏,不耐寒氣。耳多長毛,不耐寒熱。單膂,無力。有生癤即決者,有大勞病。 尿射前腳者快,直下者不快。亂睫者觝人。後腳曲及直,並是好相,直尤勝。進不甚直,退不甚曲,為下。行欲得似羊行。 頭不用多肉。臀欲方。尾不用至地;至地,劣力。尾上毛少骨多者,有力。膝上縳肉欲得硬。角欲得細,橫、豎無在大。身欲得促,形欲得如卷。「插頸」欲得高。一曰,體欲得緊。 大膁疏肋,難飼。龍頸突目,好跳。鼻如鏡鼻,難牽。口方易飼。 「蘭株」慾得大。「豪筋」欲得成就。「豐岳」欲得大。蹄欲得豎。「垂星」欲得有「怒肉」。「力柱」欲得大而成。肋欲得密,肋骨欲得大而張。髀骨欲得出俊骨上。 易牽則易使,難牽則難使。 「泉根」不用多肉及多毛。懸蹄慾得橫。「陰虹」屬頸,行千里。「陽塩」欲得廣。當「陽塩」中間脊骨欲得䆘。 常有似鳴者有黃。 |
86 | 治牛疫氣方: 又方: 又方: 治牛腹脹欲死方: 又方: 治牛疥方: 治牛肚反及嗽方: 治牛中熱方: 治牛虱方: 治牛病: |
87 | 《家政法》曰:「四月伐牛茭。」 |
88 | 《術》曰:「埋牛蹄著宅四角,令人大富。」 |
《養羊第五十七。氊酥酪乾酪法,收驢馬駒羔犢法,羊病諸方並附》 |
1 | 常留臘月、正月生羔為種者上,十一月、二月生者次之。大率十口二羝。羝無角者更佳。擬供廚者,宜剩之。 |
2 | 牧羊必須老人及心性宛順者,起居以時,調其宜適。卜式云:「牧民何異於是者。」唯遠水為良,二日一飲。緩驅行,勿停息。春夏早放,秋冬晚出。 圈不厭近,必須與人居相連,開窗向圈。架北墻為廠。圈中作臺,開竇,無令停水。二日一除,勿使糞穢。圈內須並墻豎柴柵,令周匝。 |
3 | 羊一千口者,三四月中,種大豆一頃雜穀,并草留之,不須鋤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若不種豆、穀者,初草實成時,收刈雜草,薄鋪使乾,勿令鬱浥。既至冬寒,多饒風霜,或春初雨落,青草未生時,則須飼,不宜出放。 積茭之法:於高燥之處,豎桑、棘木作兩圓柵,各五六步許。積茭著柵中,高一丈亦無嫌。任羊繞柵抽食,竟日通夜,口常不住。終冬過春,無不肥充。若不作柵,假有千車茭,擲與十口羊,亦不得飽:群羊踐躡而已,不得一莖入口。 不收茭者:初冬乘秋,似如有膚,羊羔乳食其母,比至正月,母皆瘦死;羔小未能獨食水草,尋亦俱死。非直不滋息,或能滅群斷種矣。 |
4 | 寒月生者,須燃火於其邊。 |
5 | 凡初產者,宜煮穀豆飼之。 白羊留母二三日,即母子俱放。羖羊但留母一日,寒月者,內羔子坑中,日夕母還,乃出之;十五日後,方喫草,乃放之。 |
6 | 白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動,則鉸之。五月,毛床將落,又鉸取之。八月初,胡葈子未成時,又鉸之。 |
7 | 作氊法: |
8 | 令氊不生蟲法: |
9 | 羝羊,四月末,五月初鉸之。 |
10 | 作酪法: |
11 | 作乾酪法: |
12 | 作漉酪法: |
13 | 作馬酪酵法: |
14 | 抨酥法: |
15 | 羊有疥者,間別之;不別,相染污,或能合群致死。羊疥先著口者,難治多死。 |
16 | 治羊疥方: |
17 | 又方: |
18 | 羊膿鼻眼不淨者,皆以中水治方: |
19 | 羊膿鼻,口頰生瘡如乾癬者,名曰「可妒運」,迭相染易,著者多死,或能絕羣,治之方: |
20 | 治羊「挾蹄」方: |
21 | 凡羊經疥得差者,至夏後初肥時,宜賣易之。不爾,後年春,疥發必死矣。 |
22 | 凡驢馬牛羊收犢子、駒、羔法: |
23 | 《家政法》曰:「養羊法,當以瓦器盛一升鹽,懸羊欄中,羊喜鹽,自數還啖之,不勞人收。」 |
24 | 「羊有病,輒相污,欲令別病法:當欄前作瀆,深二尺,廣四尺,往還皆跳過者無病;不能過者,入瀆中行過,便別之。」 |
25 | 《術》曰:「懸羊蹄著戶上,辟盜賊。澤中放六畜,不用令他人無事橫截群中過。道上行,即不諱。」 |
26 | 《龍魚河圖》曰:「羊有一角,食之殺人。」 |
《養豬第五十八》 |
1 | 《爾雅》曰:「豕子豬,𤡪,豶。幺,幼。奏者,豱。」「三豵,二師,一持,所寢橧,四𤠻皆白豥。」「其跡絕有力,𤜸。牝,豝。」注云:「彘、豬也。其子曰豚。一歲曰豵。」 《廣雅》曰:「豨、豠、彘、鬯,皆豕也。豯、,豚也。」「豰,艾䝌也。」〉 |
2 | 母豬取短喙無柔毛者良。 牝者,子母不同圈。牡者同圈則無嫌。圈不厭小。處不厭穢。亦須小廠,以避雨雪。 春夏草生,隨時放牧。糟糠之屬,當日別與。八、九、十月,放而不飼。所有糟糠,則蓄待窮冬春初。 初產者,宜煮穀飼之。其子三日便掐尾,六十日後犍。十一、十二月生子豚,一宿,蒸之。不蒸則腦凍不合,不出旬便死。 |
3 | 供食豚,乳下者佳,簡取別飼之。愁其不肥——共母同圈,粟豆難足——宜埋車輪為食場,散粟豆於內,小豚足食,出入自由,則肥速。 |
4 | 《雜五行書》曰:「懸臘月豬羊耳著堂梁上,大富。」 |
5 | 《准南萬畢術》曰:「麻鹽肥豚豕。」〈「取麻子三升,擣千餘杵,煮為羹,以鹽一升著中,和以糠三斛,飼豕即肥也。」 |
《養雞第五十九》 |
1 | 《爾雅》曰:「雞,大者蜀。蜀子,雓。未成雞,僆。絕有力,奮。」「雞三尺曰鶤。」郭璞注曰:「陽溝巨鶤,古之名雞。」 《廣志》曰:「雞有胡髯、五指、金骹、反翅之種。大者蜀,小者荊。白雞金骹者,鳴美。吳中送長鳴雞,雞鳴長,倍於常雞。」 《異物志》曰:「九真長鳴雞最長,聲甚好,清朗。鳴未必在曙時,潮水夜至,因之並鳴,或名曰『伺潮雞』。」 《風俗通》云:「俗說朱氏公化而為雞,故呼雞者,皆言『朱朱』。」 《玄中記》云:「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桃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皆隨而鳴也。」〉 雞種,取桑落時生者良,春夏生者則不佳。 雞,春夏雛,二十日內,無令出窠,飼以燥飯。 雞棲,宜據地為籠,籠內著棧。雖鳴聲不朗,而安穩易肥,又免狐狸之患。若任之樹林,一遇風寒,大者損瘦,小者或死。 燃柳柴,殺雞雛:小者死,大者盲。 |
2 | 養雞令速肥,不杷屋,不暴園,不畏烏、鴟、狐狸法: |
3 | 取穀產雞子供常食法: |
4 | 瀹雞子法: |
5 | 炒雞子法: |
6 | 《孟子》曰:「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7 | 《家政法》曰:「養雞法:二月先耕一畝作田,秫粥灑之,刈生茅覆上,自生白蟲。便買黃雌雞十隻,雄一隻。於地上作屋,方廣丈五,於屋下懸簀,令雞宿上。并作雞籠,懸中。夏月盛晝,雞當還屋下息。并於園中築作小屋,覆雞得養子,烏不得就。」 |
8 | 《龍魚河圖》曰:「玄雞白頭,食之病人。雞有六指者亦殺人。雞有五色者亦殺人。」 |
9 | 《養生論》曰:「雞肉不可食小兒,食令生蚘蟲,又令體消瘦。鼠肉味甘,無毒,令小兒消穀,除寒熱,炙食之,良也。」 |
《養鵝、鴨第六十》 |
1 | 《爾雅》曰:「舒鴈,鵝。」 《廣雅》曰:「鴐鵝,野鵝也。」 《說文》曰:「鵱鷜,野鵝也。」 晉沈充《鵝賦·序》曰:「於時綠眼黃喙,家家有焉。太康中得大蒼鵝,從喙至足,四尺有九寸,體色豐麗,鳴聲驚人。」 《爾雅》曰:「舒鳧,鶩。」 《說文》云:「鶩,舒鳧。」 《廣雅》曰:「鸗、鳧、鶩,鴨也。」 《廣志》曰:「野鴨,雄者赤頭,有距。鶩生百卵,或一日再生;有露華鶩,以秋冬生卵:並出蜀中。」〉 鵝、鴨,並一歲再伏者為種。 大率鵝三雌一雄,鴨五雌一雄。鵝初輩生子十餘,鴨生數十;後輩皆漸少矣。 欲於廠屋之下作窠,多著細草於窠中,令煖。先刻白木為卵形,窠別著一枚以誑之。生時尋即收取,別著一煖處,以柔細草覆藉之。 伏時,大鵝一十子,大鴨二十子;小者減之。數起者,不任為種。其貪伏不起者,須五六日一與食,起之令洗浴。 鵝鴨皆一月雛出。量雛欲出之時,四五日內,不用聞打鼓、紡車、大叫、豬、犬及舂聲;又不用器淋灰,不用見新產婦。 雛既出,別作籠籠之。先以粳米為粥糜,一頓飽食之,名曰「填嗉」。量而死。然後以粟飯,切苦菜、蕪菁英為食。以清水與之,濁則易。入水中,不用停久,尋宜驅出。於籠中高處,敷細草,令寢處其上。十五日後,乃出籠。 |
2 | 鵝唯食五穀、稗子及草、菜,不食生蟲。鴨,靡不食矣。水稗實成時,尤是所便,噉此足得肥充。 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過此肉硬。 大率鵝鴨六年以上,老,不復生伏矣,宜去之。少者,初生,伏又未能工。唯數年之中佳耳。 |
3 | 《風土記》曰:「鴨,春季雛,到夏五月則任啖,故俗五六月則烹食之。」 |
4 | 作杬子法:純取雌鴨,無令雜雄,足其粟豆,常令肥飽,一鴨便生百卵。 取杬木皮,淨洗細莖,剉,煮取汁。率二斗,及熱下鹽一升和之。汁極冷,內甕中,浸鴨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鹹徹則卵浮。〈吳中多作者,至數十斛。久停彌善,亦得經夏也。 |
《養魚第六十一。種蓴、藕、蓮、芡、芰附》 |
1 | 《陶朱公養魚經》曰:「威王聘朱公,問之曰:『聞公在湖為漁父,在齊為鴟夷子皮,在西戎為赤精子,在越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萬,家累億金,何術乎?』 「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謂魚池也。以六畝地為池,池中有九洲。求懷子鯉魚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鯉魚長三尺者四頭,以二月上庚日內池中,令水無聲,魚必生。至四月,內一神守;六月,內二神守;八月,內三神守。『神守』者,鱉也。所以內鱉者,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為之長,而將魚飛去;內鱉,則魚不復去,在池中,周遶九洲無窮,自謂江湖也。至來年二月,得鯉魚長一尺者一萬五千枚,三尺者四萬五千枚,二尺者萬枚。枚直五十,得錢一百二十五萬。至明年,得長一尺者十萬枚,長二尺者五萬枚,長三尺者五萬枚,長四尺者四萬枚。留長二尺者二千枚作種。所餘皆貨,得錢五百一十五萬錢。候至明年,不可勝計也。』 「王乃於後苑治池。一年,得錢三十餘萬。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 「所以養鯉者,鯉不相食,易長又貴也。」 |
2 | 又作魚池法: 蓴: |
3 | 種蓴法: |
4 | 種藕法: |
5 | 種蓮子法: |
6 | 種芡法: |
7 | 種芰法:〈一名菱。秋上子黑熟時,收取,散著池中,自生矣。 《本草》云:「蓮、菱、芡中米,上品藥。食之,安中補藏,養神強志,除百病,益精氣,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多蒸曝,蜜和餌之,長生神仙。」多種,儉歲資此,足度荒年。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