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十六

《卷二百十六》[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二百十六:杭州府浙江省治東南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三里,東至赭山海口六十里,西至嚴州府桐廬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二十八里,北至湖州府徳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蕭山縣界二十八里,西南至金華府浦江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嘉興府石門縣界一百二里,西北至安徽寜國府寜國縣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里。
3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4
建置沿革,《禹貢》●州之域。春秋為越西境。戰國屬楚,秦置錢唐縣,屬㑹稽郡。漢為㑹稽郡咸淳臨安志》,漢高帝六年屬荆國,十二年屬吳國,景帝三年,復屬㑹稽郡。西部都尉治。後漢永建四年,分屬吳郡。按漢書地理志,後漢郡國志於潛屬丹陽郡。丹陽即秦之鄣郡也。至三國,吳寳鼎元年,分餘杭、臨安、於潛屬吳興郡。晉及宋、齊、梁因之。陳禎明元年,置錢唐郡,屬吳州。隋廢郡,置杭州,仁夀中,置總管府,大業初,府罷。三年,改曰餘杭郡。唐武徳四年,復置杭州,天寳元年,改餘杭郡,乾元元年,復為杭州,屬江南東道。按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是時浙江諸州俱屬江南道,至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杭州屬江南東道。景福二年,移鎮海節度使來治。唐書方鎮表:至徳二載置江東防禦使,治杭州。乾元元年,置浙江西道節度副使兼餘杭軍使,二年廢。龍紀二年,置杭州防禦使,景福元年賜號武勝軍,二年廢。光化初,徙鎮海軍節度使治杭州。。五代時,錢鏐建吳越國,鏐都杭州,稱西府。宋仍曰杭州餘杭郡。淳化五年,改寜海軍節度屬西浙路,大觀元年,升為帥府,領兩浙西路兵馬鈐轄。建炎三年,以為行在所,升臨安府為浙西路治。元至元十三年,立兩浙都督府。十五年,改杭州路。元史世祖紀:至元二十二年,改元帥招討司為上、中、下三萬户,府杭為中萬戸府。明初,改杭州府鄭曉吾學編》:周王橚,洪武三年封吳國錢塘,七年置杭州䕶衛,後以財賦重地不可封,改封周,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
5
本朝因之。領縣八、州一。
6
錢塘縣附郭在府治西偏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清泰、望江二門,與仁和縣分界,西至餘杭縣界四十五里,南至富陽縣界七十里,北至湖州府徳清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二十八里,西南至富陽縣界六十五里,東北至仁和縣界四里,西北至餘杭縣界四十里。秦置錢唐縣,屬㑹稽郡,漢為㑹稽西部都尉治。後漢省入餘杭縣,吳復置,屬吳郡。晉、宋、齊、梁因之。陳禎明初,於縣置錢唐郡,隋仍廢為縣,屬杭州。大業三年為餘杭郡,治唐曰錢塘為杭州治。五代及宋初因之。南宋為臨安府,治元為杭州路,治明為杭州,府治 ,本朝因之。仁和縣附郭在府治東北偏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十三里,東至海寜州界六十里,西至錢塘門與錢塘縣分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二十八里,北至湖州府徳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蕭山縣界二十八里,西南與錢塘縣分界,東北至嘉興府石門縣界一百二里,西北至徳清縣界七十里。漢錢唐縣地。五代梁龍徳二年,吳越割錢塘鹽官各半,及富春之長夀、安吉二鄉置錢江縣,與錢塘縣為杭州治。宋太平興國四年,改曰仁和。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海寜州在府東少北一百七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嘉興府海鹽縣界八十三里,西至仁和縣界四十七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四十里,北至嘉興府石門縣界三十里,東南至紹興府餘姚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蕭山縣界五十四里,東北至海鹽縣界七十八里,西北至湖州府徳清縣界四十八里。漢海鹽縣之鹽官地。三國,吳置海昌都尉於此,後改置鹽官縣,屬吳郡。晉、宋、齊、梁因之。陳永定二年於縣置海寜郡,尋廢。隋屬餘杭郡,唐武徳四年屬東武州,七年省入錢塘縣,貞觀四年復置,仍屬杭州,五代因之,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元貞元年升鹽官州,天厯二年改海寜州,明洪武二年降州為縣,仍屬杭州府三。本朝因之,乾隆 十八年改為州。富陽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錢塘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新城縣界三十里,南至紹興府諸暨縣界八十五里,北至餘杭縣界三十里,東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金華府浦江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錢塘縣界五十里,西北至臨安縣界四十五里。秦置富春縣,屬㑹稽郡,漢因之。後漢屬吳郡三國。吳黃武五年置東安郡,七年郡廢,仍屬吳郡,晉咸安二年改曰富陽,宋、齊因之,陳屬錢唐郡,隋屬餘杭郡,唐屬杭州,五代吳越時復曰富春,宋太平興國三年仍曰富陽,建炎中,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餘杭縣在府西北七十里,東西距四十三里,南北距八十四里,東至錢塘縣界二十六里,西至臨安縣界十七里,南至富陽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湖州府武康縣界五十九里,東南至錢塘縣界三十里,西南至臨安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武康縣界六十五里,西北至湖州府安吉縣界七十五里。秦置餘杭縣,屬㑹稽郡,漢因之。後漢屬吳郡三國,吳寳鼎元年改屬吳興郡,晉以後因之。隋開皇中,於縣置杭州,大業三年屬餘杭郡,唐屬杭州,五代因之,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臨安縣在府西北一百里,東西距五十三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餘杭縣界十八里,西至於潛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新城縣界四十里,北至湖州府孝豐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富陽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新城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餘杭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於潛縣界五十里。秦餘杭縣地,漢因之,後漢建安十六年分置臨水縣,屬吳郡。三國,吳寳鼎元年屬吳興郡,晉太康元年改曰臨安,宋、齊因之,後省。唐武徳,七年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省入於潛。垂拱四年復分餘杭,於潛地置臨水縣,光化元年復改臨安,屬杭州。五代梁開平二年吳越改曰安國縣,并置衣錦軍。宋太平興國四年改順化軍,尋廢軍,復為臨安縣,建炎三年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於潛縣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臨安縣界三十里,西至昌化縣界三十里,南至嚴州府分水縣界六十里,北至安徽寜國府寜國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新城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昌化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湖州府安吉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昌化縣界五十五里秦,鄣郡地,漢置於朁縣,屬丹陽郡。後漢曰於潛三國,吳寳鼎元年分屬吳興郡,晉以後因之。陳屬錢唐郡,隋為於灊縣,屬餘杭郡。唐武徳七年於縣置潛州,八年州廢,還屬杭州。五代因之,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新城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富陽縣界二十里,西至於潛縣界七十五里,南至嚴州府桐廬縣界二十里,北至臨安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富陽縣界二十一里,西南至嚴州府分水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臨安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於潛縣界七十七里。秦富春縣地,漢因之。三國吳析置新城縣,屬東安郡,尋省入桐廬。晉太康末復置,尋又廢。咸和九年又置,屬吳郡,宋、齊因之。陳屬錢唐郡,隋省入錢,唐大業十四年復置,唐武徳七年省入富陽,永淳元年復置,屬杭州。五代時,吳越改曰新登縣,宋太平興國五年復名新城,建炎三年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本朝因之。 昌化縣在府西二百十里,東西距九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於潛縣界十五里,西至安徽徽州府歙縣界七十五里,南至嚴州府淳安縣界七十五里,北至安徽寜國府寜國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嚴州府分水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淳安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於潛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徽州府績溪縣界八十里,漢於潛縣地。唐垂拱二年析置紫溪縣,萬嵗通天元年又析置武隆縣,聖厯三年省武隆入紫溪,長安四年復置武隆縣,神龍元年改曰唐山,大厯三年皆廢。長慶初復置唐山縣,屬杭州。五代梁時,吳越改曰金昌。後唐同光初,復曰唐山,晉天福七年改曰橫山,又改曰吳昌,宋太平興國三年改曰昌化縣,建炎三年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因本朝 之。
7
形勢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隋書地理志西界浙江,東奄左海唐杜牧集江海上㳺,東南巨屏,宋范仲淹謝表。包絡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島蠻,蘇軾表忠觀碑。南跨吳山,北兠武林,左帶長江,右隣湖曲,山停水聚,元氣融結,楊孟瑛開西湖路疏。據東南之都㑹,號繁盛之樂土,山川秀麗,井邑浩穰,葛澧錢塘賦
8
風俗水行山處,以船為車,檝為馬呉越春秋》。郡中爭厲,志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絃誦之聲,《後漢書張霸傳》。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隋書地理志》:衣冠萃止,儒術為盛。杜佑通典》: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俗奢靡而無積聚,《宋史地理志》家文雅而人英茂。趙與●《建學記》
9
城池杭州府城周三十五里有竒。西南屬錢塘,縣治東北屬仁和縣。治門十:東南曰●潮、曰望江,正東曰清泰,南曰鳳山,皆近江。正西曰湧金,西南曰清波,西北曰錢塘,皆近湖。北曰武林,東北曰廢春,曰艮山。又水門四。其濠東起永昌壩,並清泰至慶春門,長一千丈九尺。自慶春歴艮山、武林至錢塘門,長二千六百二十三丈。隋創,元末改築。明代累修。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五年重修,乾隆年間屢修。又順治七年増築滿洲駐防營於城內西北隅,周十里,凡五門,乾隆年間重修。海寜州城周七里。有竒門五濠,廣五丈,南臨海,無濠,元末因宋址築。 本朝雍正五年修,乾隆三十年重修。富陽縣城周六里。門四環城有濠,東南臨江,明嘉靖中築。 本朝康熈雍正中修,乾隆三十一年重修。餘杭縣城周三里有竒門四,南臨苕溪,明嘉靖中築。乾本朝,雍正六年修, 隆三十一年重修。臨安縣城周五里。門四:有濠。唐末吳越依太廟山築,號衣錦城,後圮。明嘉靖中設土垣。於潛縣城周五里門,三元末築有濠。新城縣城周三里門四,明嘉靖中築,有濠。 ,本朝雍正五年重修。昌化縣城周七里。門三:有濠,元末築。明隆慶中立東、西二闗 。本朝康熈三十六年修。
10
學校杭州府學在府治東,宋紹興中建籍,本朝屢經修葺入學二十五名,商 二十名、錢塘縣學在縣治東北,明洪武三年建修,本朝順治十三年重建康熈年間屢 ,雍正六年重修入學二十五名,商籍十五名、仁和縣學在縣治北,明天順三年改建 。本朝順治康熈年間,修雍正九年重修,入學二十五名,商籍十五名 ,按他省商籍,俱於乾隆四十三年裁併恩,特惟杭郡以人材較多,䝉 許入學如舊、海寜州學在州治東南,宋紹興中建 ,本朝康熈年間,屢修入學二十五名、富陽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元年建 ,本朝康熈年間,屢修入學二十名、餘杭縣學在縣治東北,明嘉靖三十年遷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修,入學二十名、臨安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咸平中建修,本朝順治間,重建康熈九年 入學二十名於潛縣學在縣治南,明萬厯四十一年改建 ,本朝康熈雍正年間,屢修入學十六名、新城縣學在縣治東北,明崇禎五年改建十,本朝康熈雍正年間,屢修入學六名。、昌化縣學在縣治東,宋熈寜中建六,本朝康熈十六年修入學十 名敷文書院在仁和縣萬松嶺上,舊名萬松書院,明宏治十一年●政周木因故報恩寺址建王守仁,聖祖御有記水,本朝康熈五十四年重修, 題浙 敷文扁額,雍正十一年。
11
世宗憲皇帝賜帑銀一千兩,以資膏火。乾隆四年七年三 ,皇上加賜帑銀一千兩。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翠華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六次臨幸。俱有
12
御製題《敷文書院詩》。又崇文書院在錢塘縣棲霞嶺之 陽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熈四十四年,聖祖御題「正學闡教扁額天真書院」在天真山麓,明王守 ,仁講學之所,萬厯中,行人薛侃建以祀守仁紫陽書院在紫陽山麓。康熈二十四年,建敬一書院,在孤山,康熈二十四年建朔望,會衆宣讀。
13
聖諭集師儒講學於此,海寜州黃岡書院在州東三十六 里,宋邑人賈氏置義塾,元至正間,改為書院,正學書院在州治。東康熈十三年,知縣許三禮建餘杭縣,龜山書院在縣治南,宋崇寜末,楊時知縣事有。
14
遺愛於民,因立書院以祀。又各州縣並設有社學。
15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六萬七千三百四十三,滋生人丁一百六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田賦田地、山蕩、塘漊等共三萬六千四百五十二頃七畝二分,零額徴地丁銀三十四萬六千九百九十八兩一錢六分,零米一十七零萬六千九百一石八斗四升二合
16
山川吳山在府城內西南隅,舊名胥山,上有子胥祠,唐元和十年,刺史盧元輔作胥山銘 ,本聖祖仁朝康熈三十八年 皇帝南廵
17
御製《登吳山詩》:吳山東麓地居府城之中,乾隆十六年 翠華臨幸恭建御行宮,於此有雅宜仙致熈春仙館、明秀澄觀、琅玕瀟 書觀風、浙水御製照韻玉館諸扁額。乾隆十六年,有巡幸杭州,恭依 三月三日至杭州駐蹕七言八韻。皇祖詩韻七言律詩,二十二年有韻,再依 。御製至杭州行宮駐蹕五言八
18
皇祖巡幸杭州詩韻詩二十七年有律恭依 御製三月朔日登杭州駐蹕七言皇祖巡幸杭州詩三叠韻回蹕杭州,詣三十年有皇太后行宮問安,即事。有作七言律詩,皇御製至杭州詣,有作七言律,恭依 太后行宫問安。
19
皇祖巡幸杭州詩四疊韻,又韻玉館五言律詩。四十五年 有皇御製至杭州即事成什七言律,恭依乙酉詩韻詩四十 祖巡幸杭州詩》五疊韻,又韻玉館叠皇祖巡。九年有恭依叠韻。又《韻玉館叠乙酉韻詩》 《幸杭州詩》六
20
皇祖吳山詩韻詩曹學佺名勝志:由崖而上,兩旁竒石崚, 増骨,立名瑞石山。有瑞石洞,乾隆二十二年二十,翠華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臨幸並有。
21
御製詩,其左為紫陽洞,乾隆四十五年,翠華臨幸,有御製詩七絶一首,又側為槖,駝峯旁有巨石嵌空,名飛 來石。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翠華、臨幸並有衣洞,有泉曰青衣泉,遡山西,上有寳月,御製詩。後有青山東北為蛾眉山,又東為淺山,正東為金地山,金地之支為竹園山,宋臨安尹趙與●建閣。其上扁曰竹山,淺山之支為七寳山,有青霞洞。七寳之支,即瑞石山也。諸山蔓衍相屬,總曰吳山。又有雲居山,在吳山西,上有雲居寺,又名聖水寺,為中峯駐錫。孤山在錢塘縣西二里裏外,二湖之間,一嶼聳立,旁無聨附為湖。山勝絶處亦曰孤嶼,又名瀛嶼。 本朝康熈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南廵臣民恭建寺, 行宮於此,雍正五年改。
22
名聖因,乾隆十六年 皇上法
23
祖省方巡幸江浙,就寺址中界為二,復建 行宮御書額:曰明湖福地,曰月波雲岫,曰繡壁空青、有宫諸御製聖因行宮即景自紹興一日渡江至聖因行詩,又有西湖行宮八景,曰四照亭竹、涼處緑、雲逕瞰碧樓、貯月泉鷲香亭、領要閣、玉蘭館詩各一首。御製二十二年有宮詩。二十七年有 駐蹕聖因行。
24
御製至「聖」因行宮駐蹕並再題西湖行宮八、景詩三十, 年,復御書額曰「鏡沼澄懷」,又有西湖行宮八景重詠詩四十,御製至聖因行宫駐蹕並御製五年有湖行宮八景詩。四十九年有 四題西
25
御製至聖因寺行宮駐蹕並西湖八景詩,孤山北麓,宋 處士林逋●居於此,舊多梅為逋,手植梅徑猶存。御製乾隆二十七年律詩四十五年 孤山看梅七言。
26
御製孤山後寫望用林逋韻。七言律詩,山上有寺,乾隆 三十年、四十五年」,俱有御製孤山寺,用張 。祜詩韻詩。靈隠山在錢塘縣西十五里。酈道元水經注:靈隠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圍其上。開散狀似蓮花。昔有道士長住不歸,因以稽留為山號。樂史。太平寰宇記:許由葛洪皆●此山。山南有一石,狀似人形,兩髻分明,俗謂之女兒山。府志:山在縣西十二里,一名靈苑,又名仙居其山如引兩臂,南垂臙脂嶺,北垂駝巘嶺。其南澗水出自白雲峯北澗水出,自西源峯經合澗橋,出靈隠浦入西湖,謂之錢源。 按漢志,錢唐縣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水經注、元和志、寰宇記諸書皆止稱靈●,而不詳武林。葉紹翁四朝見聞録謂武林即靈●,自後多主其說。或以城內小阜今名祖山者為武林,非是,詳見下。集慶山,在錢塘縣西山前,路折而南曰飛來,峯曰上、中、下三竺,三面阻山,中路直關,若函谷然,長松夾道,唐刺史●仁敬所植凡九里,曰九里松。粟山,在錢塘縣西十七里。隋書地理志:錢唐縣有粟山。寰宇記:山下飛泉二里有石杵,濶二丈,長一丈四尺。吳大帝刻字尚存,縣志下有石人嶺,峻拔凝立,宛如人狀。龍山在錢塘縣南五里,一名臥龍山,又名龍華山,天目分支沿江蜿蜒而東,結脈於此。宋淳熈十二年,大閲於龍山南,下為包家山,有冷水峪,多桃花,為春日遊覽之勝,名桃花闗。又有育王山,即龍山峯之最高者。有登雲臺,乃錢氏郊天之所,宋圜丘亦在焉。有靈化洞,深百餘步。方山在錢塘縣北四十里,一名金印山,盤曲而上,凡九灣石磴,百級至頂乃方正,故名。定山在錢塘縣東南四十里。水經注:縣東有定包諸山,皆西臨浙江。寰宇記:定山在縣南四十七里,突出浙江數百丈,江濤至此輒抑聲過此,便雷吼霆怒,上有可避濤處,行者賴之。舊志一名獅子山。浮山,在錢塘縣東南四十五里。咸淳志:蘇軾守杭日,開河奏云:「潮水自海門東來,●若雷霆而浮山峙於江中,與漁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洄洑激射,其怒百倍,沙磧轉移,狀若鬼神,今號浮山頭,最為險處。南屏山在錢塘縣西南三里,峯巒聳秀,環立若屏,中穿一洞,上有石壁刻。宋司馬翠華光書有本朝乾隆三十年 臨幸。
27
御製䇿馬由南屏復至天竺詩,北有淨慈寺,寺前一峯 曰雷峯,上有塔,吳越王妃建。 。本朝乾隆四十五翠華年,四十九年 南巡並有。
28
御製詠雷峯塔詩》:其西為九曜山,去城五里餘,山西 南為太子灣,以宋莊文景獻二太子䂎園而名丁家山在錢塘縣西,瀕湖水影山光上下相接,又名蕉石鳴琴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四。翠華十五年有 南巡俱
29
御製題丁家 山詩大慈山在錢塘縣西南十里九曜山西圓岡雙峙,●若覆釡,上有越王臺赤山在錢塘縣西南十二里。舊志:自太子灣而西有玉岑山,又西南即赤山,與九曜山相接,自西湖出江干,取途於此,俗名赤山埠,西走富陽,南出江灘。秦望山在錢塘縣西南十二里。晏殊輿地志:秦始皇東遊登此山,瞻望,欲渡㑹稽,故名後唐。同光中,錢氏於山建上清宮。咸淳志:近東南有羅刹石,橫截江濤,商船海舶經此多為風浪掀覆,因呼為羅刹,每嵗仲秋既望,必迎潮設祭,後改名鎮江石。五代梁開平中為潮沙漲,沒五雲山,在錢塘西南二十里,高千丈,繞山盤曲而上,凡七十二灣,石磴千餘級山,半有伏虎亭至巔,平岡名月輪山,江三折當其前有天井二,大旱不竭。焦山在錢塘縣西南四十里,高一千二百丈,周二十里,縣境諸山,此為最高。界石山,在錢塘縣西南四十九里,浙江經其下。舊志有白巖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高九百二十丈,周十五里,有蜂房巖、寳鑑池、蓮花峯諸勝黄梅山在錢塘縣西南五十里,高八百丈,周十里,山多植竹,里人取以造紙。西山在錢塘縣西南六十里,高七百丈,周二十里,其西即富陽縣廟山,巨石壁立,如城,突出江心,潮勢至此方殺巨石山在錢塘縣西北。隋書地理志:錢唐縣有石甑山。咸淳志:石甑山巍石如甑,上有七層,古塔妙絶人工有落星二石,吳越號夀,星寳石山後改為巨石山。舊志:山在西湖北,一名寳石。山塔曰寳叔塔,一作寳所塔,吳越臣吳延爽所建,下為寳稷山,又名寳石山。南麓有纜船石,相傳秦始皇東遊汎海,艤舟於此,亦名石佛山,巨石之北曰霍山。履泰山在錢塘縣西北十二里葛嶺西,其上為棲霞嶺,其北為古劍闗,左曰寳雲山,右曰仙姑山,兩山夾立,若劍門然。宋置巡司於此,水流其間曰桃溪。 按履泰山即棲霞嶺。西湖遊覽志有此名,實無山也,或因下有履泰將軍廟,故訛載耳。祖山在仁和縣武林門內里許,一名虎林山,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廣不滿百步,上有夀聖寺,俗稱祖山寺。宋楊至質虎林山記耆舊言錢氏有國時,此山夐在郭外,叢薄䝉密,異虎出焉,故名虎林。吳音承訛,轉虎為武耳。葉紹翁四朝見聞録云:虎林即靈隠山,因避唐諱,改為武林。淳祐志斷之,以為漢志明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決非城內之山。自漢巳名武林,亦非避唐諱為武,蓋此坡為城中勝地,或者自寓武林之名於此耳。鳯凰山,在仁和縣南十里,與錢塘縣接界,自唐以來,州治在山右,宋建行宮山,遂環入禁苑,其頂砥平可容。萬馬有宋時御敎●山下有洗馬池,元末張士誠築城,始截山於城外舊志山左矙大江有金星洞、郭公泉,其西岡石筍林立。錢鏐名曰排衙石,刻詩石上,亦名排衙山 。本朝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翠華臨幸有山詩,又題御敎場七言絶句,排衙石口號,御製登鳯凰,御製七言絶句,又於山上建澄觀臺及船室,各有 詩并御書江湖曠覽扁額。四十九年,有石詩,御製登鳯凰山澄觀臺詩,詠排衙。獨山在仁和縣北三十里,亦名金鏊,山上常有雲霧,橫溪水繞其下。龍珠山,在仁和縣北四十里。咸淳志:形圓如珠,臯亭黄鶴,衆山相望,一名巧山。曹學佺名勝志俗傳:錢王七夕登山,乞巧於此,又名珠山。三峯山,在仁和縣北四十里,東、西、南三峯鼎峙,相去各半里。又東峯之北半里有石青山,突起坂中,形如覆掌,上有巨石如屏。、臯亭山,在仁和縣東北二十里。唐書地理志:錢唐有臯亭山。咸淳志:山高百餘丈,雲出則●有水甕及桃花塢。元史巴延傳:至元十三年,進軍臨平鎮,次臯亭山,即此黄鶴山在仁和縣東北三十八里。咸淳志:巔有龍池,一名渥洼,北塢有龍洞,石裂為路,深險不可迫視。山腰有黄鶴仙洞,深●而黒母山在仁和縣臯亭山東北,西與黄鶴山相接,本名鳯凰山,於羣山中最為高聳,直上五百丈,綿亘十五里。張翼左右如母顧子,亦名母顧山。佛日在仁和縣母山東北,峯石秀麗,左有池,亦名渥洼池,其水清冽。石姥山在仁和縣東北四十二里有石端,聳如人立。咸淳志:有嶺南接運河塘赤岸嶺西有真珠塢,其西為烏頭山,峯鋭而秀。桐扣山,在仁和縣東北五十里,下有石鼓湖。異苑:晉武帝時,臨平湖圮,出一石鼓,打之,無聲。張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言聲聞數十里。臨平山,在仁和縣東北五十四里,平曠逶迤,無崇岡修阜,其嶺一名邱山,唐置臨平監於山下。咸淳志:上有塔有龍洞。礪洞有天井,在山頂,雖旱不涸,下有藕花洲,即鼎湖也。山下又有磨劍池,有淬石,俗傳錢王磨劍於此。超山在仁和縣東北六十里,縣境東北諸山多臯亭,黃鶴之支隴,此獨超然突峙,因名有龍洞可禱雨。宋郡守趙抃題其石崖曰「海雲洞」石膏山,在仁和縣西北五十七里。杜佑通典:錢塘有石膏山。咸淳志:山出石膏色若雪,一名稽留山花山,在海寜州東五十里,坦衍蟠薄如岡,如陀,多松竹,其東二里有黃山,又東半里曰菩提山,相傳即干寳,故居頂有靈泉。石墩山,在海寜州東少南五十四里,為海上要地,下有小港,外通大洋,設寨防守。妙果山,在海寜州東六十里,其尾為●花山,因鑿斷判於妙果名龍尾山,●花塘經其下大尖山,在海寜州東六十里,南臨大海,北距智河,上有峯高九十九丈,最為險要。 本朝建烽堠墩臺於上,有小尖山,在石墩山東,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翠華臨幸四次有及尖山禮。大士詩:山有觀海閣、御製登尖山,觀海御書:海濶天空扁額,觀音殿,塔山以上有塔,故名俱有御書補陀應現扁額,其南為「御製視塔山 誌事詩金牛山在海寜州東八十三里。寰宇記:昔吳、楚間有金牛,出自毘陵,奔來此山而沒。舊志:在縣東接海鹽界,高三百丈,周十九里,山側有洞,深不可測。黄灣山在海寜州東南六十五里,本名盈山,形勢峭拔,旁近大海。有黄灣浦,與嘉興府海鹽縣澉浦相接,北通峽石、●花諸鎮,舊立寨於此巖門山在海寜州西南四十里,山上有塔,宋設鹽場於此,其東十三里有蜀山,隋志鹽官有蜀山是也。宋嘉定中,潮決淪入海。赭山在海寜州西南五十里,與仁和縣相接,土石皆赤,因名。瀕海産鹽,先有鹽●,其南岸對峙者為蕭山縣。龕山東接鼈子門,為江海門戸。宋乾道四年射獵於此,明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犯境,因為戍守重地,其東半里有文堂山,亦沿海扼要處。明永樂初,徙赭山巡司於此。硤石山,在海寜州東北六十里,一名紫微山,唐白居易嘗登此,因以其官名之。兩山相夾,中通河流,山之東有峽石鎮。沈山,在海寜州東北六十里硤石鎮,東接海鹽縣界,土人呼為東山。舊志:宋時臨海、南陽二郡太守沈景葬,此因名,或以為審食其葬處,故名審山,誤也。昔海鹽令周顒至此,謂其林境清灑,亞於鍾山故山北,亦名北亞山。談家山在海寜州東南七十里,又東二里為烏龍山,壁立昂起,上有烏龍井,大旱不竭相近有白鶴山。觀山,在富陽縣治東,孤峯高聳,橫截大江,為縣東水口。三國時,孫氏建道觀於山上,因名亦曰石頭山。隋書地理志:富陽有石頭山。寰宇記:石頭山有觀濤所是也。下有四亭,曰逸雲、耕春、澄江、虛泉。吳鼻山在富陽縣東五里,亦名湖鼻山,俗名大嶺,山山●峭峻,下瞰大江,路狹而險。宋乾道中邑令陸楠鑿路攔石以䕶往來,寳慶中,令趙汝捍易為石壁。赤亭山在富陽縣東九里,周四十里。孤圓聳秀,江流其下,羣峯環拱,望如華葢。寰宇記:嚴光釣於赤亭山,即此一名。雞籠山,一名赤松山,俗傳赤松子嘗憩此。貝山在富陽縣西三十里,西屬新城縣界,山頂有湖,流為步溪,南入江。又西為紫㣲山,在江中。陽平山在富陽縣南十五里,一名陽城山,後漢孫鍾種●,其上有異。兆鍾卒,子堅因葬鍾於此,嘗有紫雲,蔓延數十里。又天鍾山亦在縣南十五里,上有竒石,有石泉,奔流瀑布懸崖傾,注如匹練,亦名小天竺。亭山,在富陽縣南十八里,晉孫晷建亭其上,因名山頂。石穴出白泉,逆流而下,為龍門灣,又分數派懸流飛瀑泉石,竒勝。靈巖山在富陽縣南三十里,一名湖南山,峯巒秀麗,巖壑幽奇,巖下有池名龍潭,中有龍子,狀若蝘蜓,嵗旱禱之則雨。宋嘉定中,賜名仁惠祠。小●山在富陽縣北一里為縣治主山。宋陽夏公謝絳遷居於此。子景初,景溫築書室於山之半,今故基雙松尚存。樟巖山在富陽縣北五里,高出衆峯,巖有大樟,故名。又曰:橫山山有石巖,龍藏其中,西北有穴,久晴則起霧如陶烟,乃雨●也。姥岑山在富陽縣北二十五里,山腹有水沼,赤萍生其中,山下有廟,俗號為姥岑王。嵗旱,禱必雨。又白龍山在縣北二十里,●若屏風,與姥岑相連。西巖山在富陽縣北三十里,當篠路大路之西。咸淳志:巖下有洞洞口,有池早,晚與潮應。有葛洪煉丹鼎,山下有石,扣之鏘然,人號石鼓。舊志:山巖峭壁屹峙,瀑布飛流其間,自左而下,地平如掌峯,環水繞竒秀挿天。靈峯山在富陽縣東南四十里,高出衆峯,絶頂平衍,有田數畝,泉源不竭。湖洑山在富陽縣西南五十里。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山甚幽䆳,重疊險逺,每時有●攘,人皆逃避於此。舊志:山廣一百三十里,上有石樓石城。申屠山,在富陽縣西南五十餘里,高三百丈。陳剛中記曰:峯巒重疊,端若拱揖,湍水怪石,千巧萬狀,中有平田,如設萬席。此申屠剛違新莽之禍,申屠蟠晦黨錮之名,避地結廬,於今千載,子孫家焉。安樂山在餘杭縣東三里,相傳吳越王之子嘗於此築庵養疾而愈,故名有舊倉城,其麓為桃源山,有水源流入官河。稽亭山,在餘杭縣南九里。咸淳志相傳秦皇東遊至此,登望㑹稽,故名。由拳山在餘杭縣南二十八里。晉書:郭文辭家入餘杭,大辟山中。元和志:由拳山晉●士郭文舉所居,旁有由拳村出好,藤紙寰宇,記由拳山本餘杭山,一名大辟山,又名青障山,高峻為最,在縣南十八里。舊志:一名郭公山 。按晉書●逸傳,郭文字文舉諸書或稱名,或稱字。今皆依原本載入。仇山在餘杭縣北十五里,下有仇溪。咸淳志:舊有仇王廟,因名,又謂之白鹿山,宋晉陽太守嚴昆葬此。有白鹿繞墓,刺史孔嚴表聞於朝,因名鳯凰山在餘杭縣東南五里竒石森立,澗水迴環,逶迤而西,左俯大江,直望海門,勢若鳯凰欲飛之狀。大滌山在餘杭縣西南十八里,與臨安縣分界,高六百九十餘丈,周五十里。咸淳志此山清幽大,可以洗滌塵心,故名穹崇千尺,迥壓羣巒。時有卿雲簫吹,往來清越崖間,多靈芝異草,人所不識。中峯曰白鹿,山上有許邁丹竈遺跡,有大滌、棲真、石室、白茒、歸雲、鳴鳯、龍蜕諸洞。丹泉翠蛟撫掌桃花、洗藥、飛玉諸泉。道書:第三十四洞天名曰大滌元蓋之天 。按晉書郭文傳,文辭,家遊名山,入吳興餘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則大滌舊名大辟,唐以後乃易今名。羅隠詩「蒼蒼大滌山是也。寰宇記即以由拳山當之,恐未確。又据干寳捜神記,由拳即嘉興縣名,吳大帝時,郭暨猷自由拳來●居於此,是姓郭之●士,不止一文,而由拳之得名又別有所自矣。天柱山在餘杭縣西二十里,與大滌山相峙。道書謂五十七福地四面陡絶中突,一峯聳翠參天其前則青壇山不甚高,而竒秀為諸山甲,其連麓者為九鎖山,紆迴曲折,其上即洞霄宮也。 按傳記所載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國,一在舒州,一在夀陽,一在餘杭者,是巳,洞霄以為主山,故古名天柱觀。黄山在餘杭縣西南二十五里,左大滌右天柱岡脈超出雲表,上有伏虎巖,即郭文舉為虎探骨處。舟航山,在餘杭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志古老云:禹治水維舟,此處東坡詩看山識禹功,蓋謂是也。將軍山,在餘杭縣西北四十里,廣千餘畝。又西北五里有齊亨山,高千餘丈,上接徑山,有天井、龍潭瀑布數十丈。徑山在餘杭縣西北五十里,南去臨安縣三十里,高三千餘丈,周五十里,乃天目山之東北峯,以山徑通天目,而名有東西二徑,盤折而上,各髙十里許。七峯羅列最為幽勝,其地最高,浙西諸山皆在其下。宋高、孝二宗皆嘗遊於此。七峯者,左曰晏坐,曰朝陽,右曰鵬搏,曰凌霄、曰御愛,北曰天顯,前曰堆珠。而凌霄最高秀,為山之主峯。又有喝石、玉芝、諸巖冷,凡石壁諸塢千丈,積雪諸坑。明月、洗硯、諸池、甘露、龍鼻諸泉,其風嘯嶺則在山南塔下,為臨安大道。東有直嶺,通邑城。高陸山在餘杭縣西北七十五里,南界臨安,北界安吉雙溪之源出焉。安國山在臨安縣治東北,一名太廟山,為縣治主山。錢鏐建城於此獨山在臨安縣東四里,為南錦二溪㑹合之處,俗謂之水口山,錢鏐號為鎮水山。姥山在臨安縣東二十里,高一千五百丈,周二十里。又公山在縣東二十里,高二千一百丈,周二十八里。玲瓏山在臨安縣西十二裏。咸淳志:西山屹起,盤屈凡九,折上通絶頂名九折巖,南行百步,有亭名三休。蘇軾登玲瓏山詩: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巖,前巧貯風。衣錦山,在臨安縣南一里。唐書地理志:臨安有石鏡山。寰宇記:有石鏡在山之東,峯徑二尺二寸,其光如鏡之鑒物分毫不差。舊志:錢鏐少時遊此,顧其形服,冕旒如王者狀。其後唐昭宗升衣錦營為衣錦城,并改石鏡山,名衣錦山。鏐遊衣錦城,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錦,號其幼所嘗戲大木曰衣錦將軍,其相接者曰功臣山,本名大官山,昭宗詔改名。雙林山在臨安縣北十二里,一名寳林山,上有天掌、驪珠、蛾眉、雲筆諸峯,及瀉玉巖、浣雲池,又有萬菊軒、迎暉亭,凡八景。九仙山在臨安縣西南十二里,相傳葛洪許,邁棲隠之地。蘇軾有宿九仙山詩,自註云:九仙,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也。舊志:山巔有望江,石登之可見。浙江又有瀑布瀉下如萬斛珠,即仇溪之源也。垂霤山在臨安縣西南十二里,一名懸霤山。晉書許邁傳:餘杭郡垂霤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岳,陳安世、茅季偉常所遊處,於是立精舍於●嶺之洞室。臨安山,在臨安縣西南十八里,一名安樂山。晉書:郭文自王導園中逃歸臨安,結廬山中。及蘇峻反,破餘杭而臨安獨全,人以為知幾。寰宇記:縣取此山為名。南有郭文舉宅墓天目山在臨安縣西北五十里,與於潛縣接界。山有兩目,在臨安者為東天,目在於潛者曰西天目,即古浮玉山也。山海經: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苕水出於其陰。郭璞地記: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鳯舞到錢塘。水經注:於潛縣北。天目山極高峻,崖嶺竦疊,西臨後澗,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東面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名曰蛟龍池。元和志:山在於潛縣北六十里,有兩峯峯,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道,書第三十四洞天天目山,周一百里,名太㣲元蓋洞天。舊志:東西兩目,延袤五百五十里。東天目在臨安縣西北五十里,高三千九百丈。有大仙將軍、寳珠等峯,洗眼、浮玉、白龍、煉丹等池,瀑布、玉劍等。泉西。天目在於潛縣北四十五里,高二千五百丈。有十二龍潭三十六洞。其峯有翔鳯、天柱、玉柱,香爐、象鼻,其巖有獅子響水,紫㣲芝草。其水有冷水谷,龍穴其石,有石城、石門、石室、石鼓、石版、泉石之勝,冠於東南。井戈山在臨安縣西北六十里,通安吉縣,蹊徑縈紆,深窈難行,如負戈入井,因名石柱山在於潛縣東北五里為縣主,山上有石,天然成柱,高二丈,濶二丈,有古●十數字。岝㟧山,在於潛縣西二里,東臨西溪,有絶壁,高四十餘丈,可坐千人。晉謝安嘗登此。西菩山在於潛縣西十三里,九嶺交陳,雙峯對峙,中有飛泉三疊,怪石萬狀。其西有煉丹巖,石色赭赤,屹立萬仞,巖下有石室。金鵞山在於潛縣南一里,又南六里為地風山風,多自石穴中起西溪經其下。又縣南二十九里有金樓山,一名霞山。馬頭山在於潛縣南四十五里,以形似名,高一千二百丈,周四十五里。泉甘土肥,可以樹蓻。又五里為閻湖山。白雲山在於潛縣南五十里亘嚴州,府分水縣境。望之,●天稍陰翳,則白雲瀰漫,遇冬先雪。白山在於潛縣南五十八里。水經注:白山峻極,北臨紫溪。舊志:山上有浮石純白,故名。青黛山在於潛縣西南二十里。寰宇記:山有石穴,冬夏常暖,石色如黛,故名。大雷山,在新城縣西八里,高峙羣峯之表為縣主,山上有龍池。又西二里有天柱山,一名為皇甫山,唐大中間嵗旱,一老人曰:何不禱於此!農父追問之,曰:皇甫,真君也,因名下有龍池。仙坑山在新城縣西二十里産茶,下有蜕龍洞,洞門九重,其深莫測,中有躍龍池,昔人得龍蜕骨,於此相近。又有㠙山,一名崤山,周七十里,有巖洞泉池之勝。石羊山在新城縣西四十里,高一百五十里,下有徐凝墓龍邱山,在新城縣西五十里。寰宇記:南新縣有龍邱山,即此。三九山,在新城縣西五十一里,中有仙洞。寰宇記:南新縣有三九山,在縣西即此。漁洲山,在新城縣西六十五里,上有合靈池,巖上三池,深皆莫測。百丈山在新城縣南五里,一名卓筆峯,鼉江繞其北,其西有緑衣山,舊名烏衣山,高三百餘丈,周八十五里。北山在新城縣北三十里,一名三貝山,俗名官山,頂有龍池。宋晁無咎有遊北山記。釋子山。在新城縣北二十里有靈耀寺,晉悟空大師嘗與郭文舉築庵於上,故名。鄭家山在新城縣西北四十里有石馬雨花諸巖,下有新婦洞,有泉,可溉田。寰宇記:南新縣有新婦洞,在縣東,有潭,深八九尺,即此。唐山在昌化縣治北,延袤五里許,為縣治之障。又武隆山在縣治西北里許,唐置武隆、唐山二縣,取此二山為名。又青山在縣治前雙溪南岸,延袤四里,其狀如屏,亦名南屏山,亦名官山。百丈山。在昌化縣西三十里,高一千五百丈,周迴二十里。張勃吳錄:於潛縣有朁山。水經注:紫溪水出縣西百丈山,即潛山也。吳興地記曰:尭時洪水此山潛水中,不沒者百丈,因名。舊志:百丈山上有玉仙洞,又有太公潭,相傳以泰伯採藥名。今山多出靈藥,其北即大鵠山。昱嶺山在昌化縣西七十里,西去安徽徽州府一百二十里,嶺高七十五丈,山●險阻,舊置闗於此龍塘山,在昌化縣西七十里,由十八里曲嶺而上,怪石森立,上有龍洞,有龍池二,一廣二百餘步,一廣十餘畝。仁山在昌化縣南二十五里,下有溪,流九曲,又南五里為石筍山,巨石如筍。金山在昌化縣南三十五里,上有玉嶺,石壁削立百餘丈,泉瀑飛流,下有石穴,曰龍孔泉,可資灌溉。又南五里有石室,山高千丈,有石如室。佛跡山在昌化縣南五十里,高千丈,延袤三十七里,崖石峭峻,登者必窮日始至其嶺。栁相山,在昌化縣東南三十里,高一千八百丈,延袤一百二十里。栁溪經其麓,東接於潛。紫溪,南入分水縣界。福泉山,在昌化縣西南五十里,高千丈,周五十里。其最高峯曰銅坑,甚深窈,亦名銅坑山,東接分水,南帯淳安,西亘績溪,絶頂有龍池三。晚山、在昌化縣西北十里寰宇記山,悉松木真墨所出。咸淳志:高一百四十丈,周圍三十里。晉許游所居山下溪灘,號許游灘。千頃山。在昌化縣西北六十里,高一千六百丈,綿亘六十里,巔有龍潭,廣數百畝,中有金銀魚。左有樂利,峯壁立孤峭,其連屬者曰大鵠山、●凌霄,漢上有龍池,濶三百畝,與千頃山,皆接安徽寜國縣界。又西北二十里有龍池山,曲徑盤旋嶺,有龍塘,頗竒勝。葛嶺在錢塘縣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傳葛洪煉丹於此,有初陽臺,宋高宗即其地創集芳園。咸淳二年,賜賈似道翠華第於西湖葛嶺,即此。 臨幸有。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御製葛嶺詩》:初,《陽臺詩》四十九年有御製葛嶺詩棲霞嶺在錢塘縣葛嶺西,一名劍門嶺,舊多桃花,開時爛然如霞,故名上有棲霞洞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翠華十五年、四十九年, 臨幸俱有。
30
御製過棲霞嶺詩,嶺西有金鼓洞,乾隆四十五年四十 九年,翠華臨幸有詩御製金鼓洞風篁嶺在錢塘縣西南,高峯前嶺最高峻,修篁怪石,風韻蕭爽,因名龍井在其下。秦觀記曰:舊名龍●,葛洪嘗煉丹於此,産茶最勝嶺,為御製龍井八詠之一。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四十九年,翠華、臨幸俱有御製詩。慈雲嶺在錢塘縣清波門外方家峪,本朝乾隆四十五年,翠華臨幸有詩一首,御製慈云嶺。萬松嶺在仁和縣南鳳山門外,舊多松唐。白居易詩「萬株松翠華樹青山上」,即此。乾隆四十九年 臨幸有。
31
御製萬松 嶺詩、黄犢嶺在仁和縣東北六十里,唐邱隠士每乘黄犢采藥,故名篠嶺,在富陽縣北二十五里,路通餘杭。明初李文忠自富陽北趨餘杭,道出於此桐嶺,在富陽縣北三十五里,接餘杭縣界,南宋時設千戶守禦於此。宋末,土人石氏兄弟立鄉寨曰保安寨,並死國難。明嘉靖中,薛綱亦屯兵嶺上以拒倭石屋嶺在臨安縣西北十二里,一名闌干嶺。縣志:吳越王妃戴氏家於瑯壁,嵗一過此,設石闌以衛,故名。獨松嶺在餘杭縣西北七十五里,有關在其上,嶺路險狹,東南直走臨安西北,則道安吉趨廣徳,為江、浙二境要隘蘆嶺在於潛縣西三十里,迤南曰金雞嶺,北曰羅紋,謂之三嶺,皆與昌化縣接界。浮雲嶺在於潛縣東南四十里,高二百五十丈,接新城縣界,水凝嶺在於潛縣東北九十里,高三百丈,接安吉縣界、千秋嶺,在於潛縣西北五十五里天目山支麓也,接安徽寜國縣界。五代梁乾化三年,淮南將李濤出千秋嶺攻吳越,衣錦軍即此。宋南渡後,亦置兵戍守,有千秋闗。青牛嶺在新城縣西北八十里,一名寳福山,山有多福寺,上接天目,秀拔萬仞為縣境,諸山之宗通於潛大路紫●嶺,在昌化縣東一里,又縣西三十里為黄花嶺,五十里為車盤嶺,皆路出安徽徽州。南高峯,在錢塘縣西十二里,東抱西湖,南俯浙江,舊有塔在其上,峯頂有鉢盂潭。潁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潭側有白龍洞。北高峯,在錢塘縣西,即靈●山最高,處石磴數百級,曲折三十六灣,竒勝與南高峯相埒,二十二年。 本朝乾隆十六年,翠華臨幸俱有御製詩。飛來峯,在錢塘縣靈隠山東南。輿地志:晉咸和中,西僧慧理登此山,嘆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峯,不知何年飛來!」因號其峯曰飛來,亦名靈鷲峯 。本朝康熈二十,聖祖南八年 巡有。
32
御製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翠華經過,俱有御製詩。月桂峯在錢塘縣西南十里風篁嶺之北。元末巴延平宋登此峯以覽臨安形勝蓮花峯在於潛縣北天目山,支隴竒巒,層疊二十餘里,多松杉。理公巖,在錢塘縣靈●山西。陸羽記云:昔慧理宴息於下,後有僧於巖上,周圍鐫小羅,漢佛菩薩像。又靈●山南有玉女巖,即女兒山。西巖在臨安縣西三十里有洞其水,一日潮再至,與海潮相應。白居易詩:「洞口靈池應海潮」。大鳴巖,在於潛縣北三十里,四圍甃石如小城。相傳:吳越錢氏嘗屯兵於此,巖頂平廣可十餘畝,有池濶四丈,雖旱不竭。皇甫巖在於潛縣東十五里。後漢皇甫嵩嘗破妖賊,許生於此,故名滴水巖在昌化縣西七十五里,石壁環列,如城巖水注,下資以灌溉。紫雲洞在錢塘縣棲霞嶺上。西湖遊覽志:●空如懸,陰涼徹骨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翠華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經過俱有。
33
御製詩呼猿洞,在錢塘縣靈●山下,廣丈許,高二尺。宋僧智一善嘯,嘗養猿於山間,臨澗長嘯,衆猿畢至,好事者每來施食,又鄭顛仙廬亦在洞口龍●洞,在錢塘縣天竺山理公巖北,有石洞,世傳徹浙江下過蕭山,有採石乳者入洞,聞波浪聲洞,為御製龍井八詠之一。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四十九年,翠華經過,俱有御製詩。水樂洞在錢塘縣南,高峯西烟霞嶺下。咸淳志:巖石嶓峙,有洞虚㘭,泉味清甘,聲如金石,熈寜二年,守鄭獬名曰水樂,本朝康熈十六年。
34
翠華臨幸有用蘇軾韻詩,二十二年、三十年,並有御製水樂洞御製詩。石屋洞在錢塘縣南高峯下水樂洞後高敞如屋周圍,鐫羅漢及諸佛像,洞色蒼翠,其竇深窈,若螺形極底有泉黄龍洞在錢塘縣棲霞嶺後。宋淳祐間,有僧慧開字無門說,法吳興之黃龍山,後棲保寜寺,偶卓錫於此,有石●谺不合如礪,忽然出泉,色紺而冽,澄若重淵,人以為龍隨錫至故名一名無門洞年。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翠華經過,俱有石佛詩、御製詩並黃龍風水洞在錢塘縣南二十里。咸淳志:洞極大,流水不竭,頂上又一洞立夏,清風自生立秋則止,故名中多石子紅㸃,如丹持出,即隠置於內如故烟霞洞在錢塘縣西十六里洞中,舊有石刻羅漢六,吳越王別刻十二,共成十八,旁有佛手巖竒石,玲瓏下垂,其尤異者,有石笋五枝,如手節下指,故名金星洞在仁和縣鳯凰山介亭下,洞生金星草,因名宋蘇軾有銘玉仙洞在臨安縣南四十里,洞深二十餘丈,峻壁擁石,高十丈許,左青右黃,有玉芝寳座及仙人跡,二柱屹立,色甚潔白漁泉洞在新城縣西三十五里,山前石門屹立通西,天目中有龍池、石燕洞在昌化縣西四十五里,洞門高丈餘,中如巨室,可容數十人,有清泉,四時不竭,昔有石燕飛出,故名泥塢在於潛縣東三十里,與臨安縣接界。東闗溪水出此、小石門在昌化縣西北五十里,雙崖並峙,峻絶不可登、三生石在錢塘縣下天竺寺後山。唐李源與僧圓澤善,同至三峽,期後世見於杭州葛洪川畔。後十二年,如期再翠華至,相遇於此。 臨幸俱有。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御製詠三生 石詩在海寜州南。元和志:在鹽官縣南七里。舊志:在縣南十里,東連海鹽,西接浙江,潮汐往來,衝擊不常。沿海有塘,自唐以來,歴代修築,詳見後海塘下。浙江在府城東南,自嚴州府桐廬縣流入富陽縣為富春江,經錢塘、仁和兩縣界為錢塘江,又東至海寜州界,海門入海。史記,秦始皇三十七年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虞喜志林:今錢唐江口,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投山,下折而曲,故名浙江。水經注:浙江水自新城東北逕富春縣南,又東北逕亭山西,江北即臨安縣界,又東逕餘杭縣,又東北至錢塘縣,縠水入焉,又東流於兩山之間。江川急濬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吳越春秋以為子胥文種之神也。元和志:浙江在錢塘縣南十二里,江源自歙州界東北流,經界石山,又東北經州理北,又東北流入於海。江濤晝夜再上,每年八月十八日,數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泝濤觸浪,謂之弄潮。通志:錢塘江即浙江,亦名曲江,枚乗七發,云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是也。以其風波險惡,又名羅刹江海。潮由鼈子門入,為龕,赭諸山所束,抝怒不洩,起而為濤,奔騰衝激,逆流數百里,至富春江始平,江岸受囓易致,翠華衝潰,故歴代築塘以捍之, 經過有。 本朝乾隆十六年,御製錢塘江詩安按江有三源:西曰新安江,亦曰歙港。 為正源,自 徽徽州府流入嚴州府,經淳安入建徳縣界,東南曰東陽江,水經謂之吳寜溪,亦曰婺港,源出金華府東陽縣,西流。經義:烏金華至蘭溪西南曰信安江。漢志謂之縠水,亦曰衢港,源出衢州府江山縣東北,經流西安龍游湯溪,至蘭溪縣西而㑹東陽江。二江合流,北至建徳縣東南二里而合新安江並流,東北經桐廬、富陽至錢塘縣南而為錢塘江,又東北至紹興府北,與錢清、曹娥二江滙為三江海口。今蕭山西峯皆築堤捍江,不復與錢清、曹娥二江相滙。又金華府之浦陽江北流逕諸暨縣,舊入錢清江以至海,今為麻溪壩所隔,亦全趨錢塘江,其大不減婺、衢二港。富春江在富陽縣西南,自桐廬經富陽入錢塘。水經謂浙江之原,西自嚴灘東通海道是也。鼉江在新城縣南五里,其上流曰葛溪,有三源,一出縣西漁洲山,曰漁洲溪,一出縣西七十里之回源池,曰釡源溪,一出縣六十里靈隠洞曰盤石溪,至南新鎮合流,又東合分水縣之佘源水,為三溪口。又東南受湘溪水,又東出青雲橋,名鼉江,經雙江口㑹松水,又至縣東南十里滙為緑渚。又十里滙為深浦,又南至峴口入大江。西湖在錢塘縣西。水經注:錢塘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舊志:西湖即古明聖湖,三面環山,溪谷諸水,滙而為湖,周三十里,以在郡西,故名西湖,一名錢塘湖,亦名上湖,又有外湖裏湖後湖之稱。唐大厯中,刺史李泌以江水鹵惡,開六井,鑿陰竇,引湖水灌之。長慶初,刺史白居易重修六井,甃函筧以蓄洩湖水,溉田千頃,又引入運河以利漕吳。越時湖葑蔓合,乃置撩湖兵千人,專一開濬,又引湖水為湧金池,以濟運河。宋初,稍廢不治。天禧中,王欽若奏為放生池。元祐五年,蘇軾知杭州,取葑泥積湖,中為長堤,以通人行,夾道雜植花栁中為六橋,今稱蘇公堤。紹興九年,從張澄請,招置廂軍兵士二百人,專一濬湖。淳祐中,守臣趙與●因湖水旱竭,引天目山水桔橰運之,仰注西湖,以灌城市。明正徳三年,郡守楊孟瑛大加濬治,毀民田蕩三千四百餘畝,湖始復舊。又於裏湖西岸築堤,名楊公堤堤,各開六橋以通水。自北新路第二橋入靈竺路為趙公堤,以宋趙與●所築也。自斷橋至孤山為白公堤,相傳唐白居易築舊稱西湖,十景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峯落照南屏。晚鐘麯院荷風花,港觀魚栁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峯插」,雲其山川秀發,景物華麗,邦人士女四時嬉遊簫鼓之聲」,不絶三十八年。 本朝康熈聖祖仁皇帝南巡,駐蹕西湖,名勝遞増,並荷雷峯落,照為賜題詠,建亭勒石更●院荷風為曲院,風雷峯西照南屏,晚鐘為南屏,曉鐘兩峯挿雲,為雙峯挿雲,雍正二年奉。
35
㫖疏濬西湖驛鹽道王鈞捐資助濬,至四年告成,督臣李 衛奏置海寜田千頃,以供嵗修之費,乾隆十六年,翠華臨幸有湖西湖晴泛,題西湖十景西湖嬉,春詞六御製泛舟西御製首諸詩。二十二年,有泛舟西湖,即景雜詠諸詩,二 ,西湖十景疊,舊作韻御製。十七年有西湖作題西湖十景再疊舊作韻諸詩, ,曉晴泛舟。御製三十年有五首題「西湖十景三疊,舊作韻西湖晴 西湖●泛御製泛五首諸詩。四十五年有西湖詠南宋事諸詩, 題西湖十景四疊,舊作「韻」臨平湖在仁和縣臨平山東南五里。張勃吳録:赤烏十二年,寳鼎出臨平湖。三國吳志:天璽元年,吳郡言:臨平湖開自漢末,草穢壅塞,今更開通。長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又於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餘,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年大赦。俄而晉武帝平吳,通志:湖在縣東長樂鄉,周迴十里。南宋為運道所經,中有白龍潭,風波最險,紹定中築塘捍之。晉永和後,湖日淤,多廢為桑田漁池,僅存小河,今上塘河所經也。,像光湖在仁和縣東北十五里長樂鄉。咸淳志:唐神龍元年湖有五色光明,掘地得石佛,因名御息湖在仁和縣東北十八里,一名詔息湖。水經注:浙江北合詔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巡狩所憩,故有詔息之名硤石湖在海寜州東北六十里,廣三十二,又源自茶湖,南通麻涇港,西南流入洛塘河,東達海鹽縣界彭墩湖在海寧州東北七十里,西南通硤石湖,東北至白●港入海、黄道湖,在海寜州東北八十里彭墩湖北,北接海鹽縣界,舊名鸕鷀湖,上有黃道神祠,因名,硤石湖水所注也陽陂湖在富陽縣北十四里。唐書地理志:貞觀十二年,令郝砆開通志湖,周十六里,溉田萬畝。明末,湖涸二。本朝康熈五年修築,二十 年重濬。小謝湖,在富陽縣南二十里,溉田二千餘畝。又湧泉湖在縣西二十五里,溉田四百餘畝。。南湖在餘杭縣。南唐書地理志:縣南五里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寳厯中令歸珧因漢令陳渾故跡置。舊志,苕溪自天目乗高而下,縣地平行,首當其衝。漢熹平二年,縣令陳渾始築兩湖以瀦水,其並溪者曰南下湖,環三十里,並山者曰南上湖,環三十二里,於湖西北為石門函,以納溪水,又於湖東南五畝塍立滚壩,其派別北出為黃母港,流十二里,與苕溪㑹於其㑹處,節以石埭,曰西函。西函在縣東十三里,後堙廢。唐令歸珧因舊重修,宋明以來,相繼修築,十餘里十。本朝康熈初,知縣宋士吉於滚壩上更築輔壩, 年,巡撫范承謨又濬。北湖。在餘杭縣北三里。唐書地理志:北湖亦歸珧所開,溉田四千餘頃。舊志:北湖在縣北五里,周六十里,引苕溪諸水以灌民田。又有查湖在縣北三十五里,滙諸山之水溉田甚廣。龍山河在錢塘縣南,自鳳山水門至龍山閘接錢塘江,舊有河計十二里置閘以限潮水。宋時,濵江綱運由此入城,後以近大內,不通舟楫。元延祐三年,行省丞相托克托濬之,立上下二閘。明時以河高江低,改閘為壩,後仍置閘五。本朝康熈二十四年,廵撫趙士麟重濬雍正, 年又濬大河在錢塘縣治西,舊為鹽橋運河有渾水閘。承龍山閘水自鳳山水門入城,亦名茅山河,北與小河合,復北合西河,出武林水門。小河一名市河,在縣西南鹽橋西南,通茅山河,北合西河,亦名便河。清湖河在錢塘縣治西,亦曰西河,引西湖水自西南清波門入,曰流福溝,東北流,與湧金池水合,又北與曲阜橋河合。又東與市河合,出武林水門外沙河在仁和縣東,即東運河,亦名菜市河,自永昌門北流繞城,與外河合,循城西折合前沙河、後沙河而為艮山河,西入泛洋湖,又轉北與運河合。前沙河在仁和縣慶春門東,其東南接外沙河,北達後沙河,可通湯鎮、赭山、仁和、鹽●後沙河在仁和縣艮山門外,南接城內,運河東北流為蔡官人塘河,又歴縣東北三十五里赤岸嶺,南為赤岸河。又至桐扣山下為施何村河,又東北至臨平鎮,前為方興河,東達海寜之長安壩,宋時運道也。餘杭塘河在仁和縣北。水由餘杭縣南㑹南渠、南湖諸水,東流七十里,至江漲橋,合下塘河即府界,運河之上流通舟楫。上下塘河,在仁和縣北,自武林水門接城內大河、西河諸水過清湖上、中、下三閘,東與外沙河、菜市河,泛洋湖諸水,合分為兩派,一派由東北上塘至長安壩曰上塘河,一派由西北至江漲橋與子塘河合,又餘杭塘河亦西來㑹焉。又出北新闗橋曰下塘河,西北接新開運河至塘西鎮入石門縣界。元末,張士誠以舊河窄狹,自塘棲南五林港開河至江漲橋,因名新開運河,亦名北闗河。 本朝康熈四十七年重濬,雍正五年,又濬上塘河,自艮山門施家橋至施家堰,止長七千七百七十九丈,濬下塘河,自驛橋至清河閘,長三百二丈。宦塘河在仁和縣西北三十五里,南接北新江漲橋河,北達奉口河。又奉口河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南接錢塘、奉口大溪,北入徳清縣界。 本朝雍正七年重濬。市河,在海寧州城內上流,自二十五里塘河由城北門入,又出西水門,合淡塘河 ,本朝順治十年嘗濬,至雍正七年又濬,可通舟楫。六十里塘河,在海寜州東,自市河抵黃灣六十里,入減水河,通鹽艘民舟并資灌溉。袁花塘河在海寜州東五十里,源自州城濠東流,通海鹽縣澉浦、郭店、塘河,在海寜州北十二里,其派自新江塘河而南曰止溪溪,南曰胭脂涇。相傳范蠡載西子泛舟處,東經橫塘,南抵縣城洛塘河,在海寜州北三十里新江塘之北,東流入硤石。南湖旁有支港,小河經硤石鎮為市河,迤北注嘉興境之長水塘河。新江塘河,在海寜州東北二十里,一名㳯江塘,源自徳清縣大麻溪流入運河,其東南流,通●花塘河、淡塘河,在海寜州城西北二百步,北通運塘河,東抵縣城濠。宋嘉定間,邑南海岸傾陷,築堤以障潮水,約長六七里,其西堙塞。二十五里塘河,在海寜州西北,舊名湖塘,以通湖水也。源自西湖達運河,至長安壩,東流二十五里,經縣西北通市河。宋陳恕浚河築塘,加廣一丈,民甚利之,號甘棠堤。運塘河在海寜州西北三十餘里莊婆堰自仁和縣流入,又東北入石門縣界,宋時運道所經也。自後改由新開河由徳清入石門,而此河漸淤。慶春河在富陽縣東門內,自觀山達後河,西通莧浦,東合大江。西溪在錢塘縣靈隠山西北,自松木●水口沿山十八里,滙餘杭塘河,合新開運河曲水灣環羣山四繞居民以梅為業,樹多臨水,花時彌漫如雪。 ,本朝康熈三聖祖駕,十八年 幸。
36
御製五言詩一章:乾隆十六年 ,翠華臨幸,有御製五言古 詩一首。九溪在錢塘縣西南十二里風篁嶺衆山之泉,環流於此,東流入江,稍西為十八澗横溪在仁和縣北二十五里,獨山之旁多小池,産菱芡蒲魚之屬,流達新開運河白洋溪在富陽縣北二十里,㑹開化諸山之水,溉田數頃。又錦溪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善政溪,以波紋若錦,因名,停辭溪在餘杭縣東二十一里,亦名東溪,源出青障山,東北流入錢塘縣界,又北流入徳清縣界,合苕溪雙溪在餘杭縣北三十五里有二源,一出天目山,一出髙陸山,至雙橋合流,又東入徑山港,達於苕溪。徑山港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徑山,東流合苕溪,可通舟楫。仇溪在餘杭東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臨安縣九仙山,經高陸山,東流八十六里至仇山之北。一出獨松嶺,東流八十里,亦至仇山下合流,又東流十里入苕溪。苕溪在餘杭縣治南,源出臨安縣天目山之陽,亦名南溪,東南流,至縣東獨山下,合石鏡溪,又東流百五十里,經本縣南,又東北流二十七里入錢塘縣界,過縣西北四十五里奉口,亦名奉口溪,又東北流入徳清縣界,此為東苕水。故老相傳,夾岸多苕花,每秋飄散水上如飛雪,故名錦溪在臨安縣南石錦山下,一名石鏡溪,發源乾塢,東流至獨山,合苕溪。東闗溪在於潛縣東源出泥塢,其流迂逺,下流合虞溪入西溪。又雙清溪源出天目山南麓,正清溪源出蓮花峯,皆流入西溪。桐溪在於潛縣西,東南流入分水縣界。水經注:桐溪水出於潛縣北天目山,東西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名曰浣龍池。池水南流逕縣西為西溪,又東南與紫溪合,名為紫溪流,逕白山之陰,至桐廬縣東為桐溪縣。志謂之西闗溪,源出翔鳯林之尖頂,經細荊口,有潭,形如仰箕,名曰箕潭。瀑布又從峻壁下注滙,為蛟龍上、中、下三池,又東與東闗溪合,又南與雙清、正清二溪合,又南至雙溪口,與虞溪合。又南經縣西,岝㟧山名為錦江,又南流名浮溪,又南合藻溪水,又南合交溪水,又東南與昌化、紫溪合,因通名紫溪,又東南流,經白石山之陰,又西南流,復折而東,周旋盤迴,是為印渚,又南入分水縣界。交溪在於潛縣西十五里有二源,一出縣西南浪山塢曰浪溪,一出縣西北白沙闗,曰栁源。二水合流名交溪,又東南合昔溪水,入西溪。紫溪在於潛縣南三十里,源出昌化縣南縣,東流經縣,又西南合桐溪。水經注:紫溪水出於潛縣西百丈山,東南流,名為紫溪。中道挾水有紫色盤石,長百餘丈,望之如朝霞,又名為赤瀨,蓋以倒影在水故也。又東南流至白石山,一名廣陽山,甚峻極,北臨紫溪,又東南連山夾木,兩峯交峙,反顧對石,往往相捍十餘里,下積石磊砢,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爭暉,名曰棲林」。唐書地理志:於潛縣南三十里有紫溪水溉田,貞元十八年,令杜泳開。舊志有:上溪在昌化縣西北六十里,東流十七里為巨溪。又東為雙溪,中有洲水,分南北過此,復合為一。又南十五里至下阮村名下阮溪,又南至栁相山,下為栁溪,又東入於潛縣界,至縣東南四十里合西溪。虞溪在於潛縣北有二源:一出豪千闗,一出千秋闗,南㑹桐嶺闗水,至縣北七里合流,又南至雙溪口入西溪。藻溪在於潛縣東南二十里,源出落雲山,西北流,合周冕、横塘諸小水,又西入浮溪。其周冕、橫塘二水源俱出落雲山佘溪在新城縣西二十五里,源出嚴州府分水縣界,至巖石嶺,東流與舊溪合,為三溪口。松溪在新城縣北五里,源出臨安縣錦溪,分流滙諸山谷之水,由縣西北三十里之依嶺入縣界,東南流入鼉江。伽溪在昌化縣南二十五里,源出縣西南峽川,東流入栁溪。又上博溪在縣南三十里,源出縣西南五十里貢嶺,東南流入伽溪,在縣南三十里,合蕭、蒲二源之水,迂迴九曲,入上博溪奥溪在昌化縣西六里,源出安徽寜國縣界,東南流入晚溪。又董溪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百丈山。厯溪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千頃山,皆東流入晚溪。又平渡溪在縣西南一里,源出佛子嶺。瀘溪在縣東一里,源出黃蘖山,皆流入雙溪。雲溪在昌化縣七十里,源出昱嶺,東流入巨溪。又仁里溪在縣西北百里,源出寜國縣界,東南流入巨溪。蜃溪在縣西六十里,源出淳安縣界。楊溪在縣西八十里,源出龍塘山。頰口溪在縣西五十里,源自石門之西,下流皆入雲溪。湖洑水在富陽縣西南九十里,源出湖洑山,自金沙而來,東入浙江。步溪水,在富陽西西三十里,源出貝山,一名步橋水,分為二派,又合流㑹莧浦南入江。又有私水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天目山,伏流百六十里,復見東流,合步溪入莧浦。五泄水,在富陽縣東南八十里,接諸暨縣界,有泉自紫、閬發源滙為溪,兩山夾之,壁立二百餘丈,歴五級,下注絶壑,故名五泄。上三泄,地屬富陽。下二泄地屬諸暨。白水在臨安縣東北,源出縣北二十里大錢山,飛瀑燦爛,亦名燦水,流經縣東北二十五里,合徑山水入仇溪。栁浦,在仁和縣鳯凰山下,六朝時謂之栁浦埭。劉宋泰始二年,吳喜擊孔顗等於㑹稽喜,至錢塘,進軍栁浦,又自栁浦渡趨西陵。隋時嘗移州治此。百尺浦在海寜州西四十里。輿地志:越王起百尺樓望海,故名。莧浦。在富陽縣西一里,一名闗浦,即恩波橋浦,濶六十步,東合步橋諸水,入浙江。唐書地理志:登封二年,令李濬時築堤,東自海西至於莧浦,以捍水患。貞元七年,令鄭早又増修之。蛇浦在富陽縣西南三十五里,相傳嘗有巨蛇渡江而南,沿山而下,其徑尚存,俗稱蛇路灣,或號龍溪,北流入江。又剡浦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龍門山,其流深廣,巨舟可入。漁浦在富陽縣東南四十里,自朱坑岡而來七里為前溪,下流入江。五代錢鏐拒劉漢宏水軍由漁浦出,即此。孫洲在富陽縣西南四十二里,周二十三里。寰宇記:縣前江中有沙漲,孫堅為郡,吏趨府,鄉人餞之洲上。父老曰:此沙狹而長,君其為長沙太守乎!後如其言,因名孫洲。王洲在富陽南南五十里,周五百步。元和志:王洲出橘,為江東之最。桐洲在富陽縣西南五十里,有瀨世傳為子陵垂釣處。梅梁潭在富陽縣東,與潮消長,旁有山,唐咸通中,㑹稽建禹廟,嘗伐梅木為梁。一夕,風雨晦暝,梁忽不見,數日,風雨又作,梁復在焉,視之赤萍滿腹,遂謂此梁為梅潭之龍也。宋嘉泰中,禱●有應。岝㟧潭在於潛縣岝㟧山下,潭有石如磨,下有三趾,見於水面天井潭在於潛縣石柱山南,深不可測羊頭潭在昌化縣西北七十里,有石壁對峙,舊名龍門,中有瀑布百尺,下注深潭。潭底有石如羊頭,故名。明星瀆在餘杭縣東一里,外接南湖之西函。宋時投龍簡於大滌洞,必先祭此、湖山砩在富陽縣南善政里,廣二里許,溉田二千餘頃,水利甚渥。湧金池在府城湧金門內,相傳吳越將曹杲引西湖水注此。獅子池在餘杭縣東南五里獅子山西,水色瑩潔,蠶月,邑人取以澡絲。。虎跑泉在錢塘縣大慈山虎跑禪寺,唐元和中,釋性空居此,苦無水,忽神告曰:「明日當有水」。是夜,二虎跑地泉湧出,故名 。本朝康熈聖祖南三十八年 巡有。
37
御製七言詩一章,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 ,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皇上翠華、六幸》」俱有跑泉,用蘇軾韻諸詩,御製題「虎跑泉」及「虎」參寥泉在錢塘縣西湖智果寺宋僧道潛,號參寥子能詩。蘇軾在黃州,夢與賦詩有「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之句。後七年守杭州,參寥居智果院。軾於寒食之明日訪之汲泉,鑽火烹黃蘗茶,忽悟所夢,作《應翠華夢記》。俱本朝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經過 ,有御製參寥泉,用宋 ,韓淲韻詩、六一泉在錢塘縣孤山下。宋歐陽修自謂六一居士,與西湖僧惠勤善。後蘇軾守杭州,有泉出惠勤講堂,後因懷修名曰六一泉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翠華五年、四十九年, ,經過俱有
38
御製詩並泉額,上建堂名述古。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御書六:一御製,年俱有堂詩 題述古渟泉在錢塘縣孤山麓聖因寺寒碧,一●澄澈可鑒。康熈四十六年,聖祖御書渟泉二 字勒石、玉泉在錢塘縣西淨空院南。齊建元中,釋曇超說法龍君來聴撫,掌出泉」。今龍池前小池深不尋丈,清澈可鑒,異魚游泳其中,吳越建寺詳下。、冷泉在錢塘縣飛來峯下
39
昔時深廣可通舟,宋紹興中,曽建石閘蓄水,泉上有亭。唐刺史元藇建白居易有記 。本朝乾隆十翠華六年、四十九年 ,經過俱有。
40
御製題冷泉亭子詩,又白沙泉在靈●西菩院方丈, ,右泉從白沙流出,上有亭,亦唐刺史元藇建。噴玉泉,在仁和縣東北臯亭山,崇光寺後,其味清甘。石壁舊鐫「噴玉」二字。撫掌泉。在餘杭縣大滌山洞霄宮前深三尺許。清冷可。鑑舊傳:錢武肅王至宮,有雙鶴飛舞其上,因撫掌招之鶴下泉湧,故名。丹泉在餘杭縣大滌洞,泉源最高,歴天柱而下,●隠若雷,至洞西百餘步乃出,甘冽不竭,有方池瀦焉。寒泉在新城縣西六十裏庵頭山石巖下,泉湧如輪,冬夏不竭,灌田數百畝。東坡泉在昌化縣治南雙溪西數十步石竅中出蘇軾,始尋源得之,後人鑿石為●,因名六井在府城內,唐李泌所鑿引西湖水,其最大者在清湖中,為相國井,其西為西井,北為金牛井,即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為方井,為白龜池。又北而東至錢塘縣治之南,為小方井。嘉祐中,郡守沈遘以金牛井廢,乃作南井。今相國井及西井尚存,餘湮廢。吳山井在府城內。寰宇記:吳山泉在吳山北,寒泉迸溢,清甘不竭。咸淳志:吳越時開水味為錢塘第一。淳祐丁未,大旱,城中諸水皆涸,獨此井如常。安撫趙與●奏立祠以旌異之,又為亭覆井上。龍井,在錢塘縣風篁嶺,本名龍●,産茶最佳。宋元豐中,僧辨才即其處為亭,率其徒環而咒之,俄見大魚自泉中躍翠華出。秦觀有記 臨幸」。。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41
御題匾額曰篁嶺巻阿,其中八景曰「過溪亭滌心沼,一 ,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洞神運石翠峯閣御製」有「初遊龍井誌懷三十韻,龍井八詠雨中再遊龍 井龍井上作再遊龍井坐龍井上,烹茶諸詩。三十御製年有井,六首龍井,八詠雨中遊龍井,再遊龍井諸 遊龍御製詩四十五年有八詠展龍井,所弆《臨蘇東坡書》,和 遊龍井作龍井,御製《過溪橋詩》巻,仍疊舊韻諸詩。四十九年,有「 遊龍井」,作「疊庚子詩韻詩、金沙井在錢塘縣孤山下,唐白居易嘗酌此泉,甘美可愛,視其地沙,光燦如金,因名杜公井在新城縣城內。唐乾寜中,杜稜鎮東安,董昌圍急,城中乏水,穿土及百尺,不得泉,稜䖍禱之,泉立,至民賴以活目為杜公井黄金灣井在新城縣南二十里地界,新城、桐廬之間,荒僻險逺,宋淳祐中,縣令趙崇侅開鑿以濟行者、彭家井在新城縣北門內,大旱不竭,城中人多賴之。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二百十六。
URN: ctp:ws12696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