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清代学人列传

《清代学人列传》[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奸胥舞弊压搁者,任事数日,廉得一本,穷治之,弊遂绝。十八年,由太仆寺卿转大理寺卿。时米禁严,畿辅岁歉乏食,疏请宽禁。是秋巨逆林清犯禁门,有议加筑圆明园宫墙,或请增宿卫兵额者,公皆不谓然,具折上仁宗,大动容,召对良久乃罢,上谕军机大臣:"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其事卒见施行与否,与其奏牍何辞,海内咸弗知也。逾年,视学山东,值教匪捕诛之后,作《阐训化愚论》、《见利思害说》,士民赖以端所向。任满,迁左副都御史,奉命治福建藩司李赓芸狱,得实平反。还朝,擢礼部侍郎,迁吏部,充修《仁宗实录》总裁。道光元年,为经筵讲官,升工部尚书,调礼部尚书。丁父忧。时怀祖先生年九十,公亦六十七矣。执亲之丧,白衣冠,周一岁,起复任原职。十七年,以疾卒于位,赐祭葬,予谥文简。
2 公立朝,不唯阿,不矫激,敷陈密勿,家人多不及知,有古大臣风度。凡典乡试者四,典会试者二,得士甚众。幼承家学,精研古义,尝言于人曰:"吾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学。夫三代之语言与今之语言,如燕越之相语也;吾治小学,吾为之舌人焉。其大归曰:用小学说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又曰:"吾用小学校经,有所改,有所不改。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则为改。孟蜀以降,椠工主之;椠工误,则为改。唐宋明之士,或不知声音文字而改经,以不误为误,是妄改也,则为改其所改。若夫周之没,汉之初,经师无竹帛异字,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则不改。假借之法,由来旧矣;其本字什八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错字,则考文之圣之任也,则不改。写官椠工误矣,吾疑之,且思而得之矣;但群书无佐证,惧后来之籍口也,则又不改焉。"
3 尝本石臞先生《广雅疏证》所诠,及平日趋庭所闻者,成《经义述闻》三十一卷,皆摘经句为题而解之。间有摘一字及类摘二句三句数句不等。其前人传注不皆合干经,则择其合经者从之;其皆不合,则以己意逆经意,而参之他经,证以成训,而别为之说。非专守一家,无少出入,如何劭公之墨守,故即毛、郑《诗》《礼》传注,且凭文字假借,辨其是非。于近时惠、戴诸家号为通儒者,亦辄引古义以驳正之。莫不旁徵曲喻,融会贯通。其解及《大戴》,以宋人曾升之为十四经,《国语》则汉《律历志》有《春秋外传》之目也。
4 复怪自汉以来,说经者崇尚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著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即以实字释之,遂使其文捍格,而意亦不明,因见石臞论《诗》"终风且暴"《礼记》"此若例也"诸条,发挥意旨,于是始涣若冰释,得所遵循;遂益引而伸之,以尽其义类。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语助之文,莫不遍为搜讨,分字编次,成《经传释词》十卷。都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证之,易晓者则略而不论。与《述闻》益互为表里,实今世文典之先河云。
5 ○王源
6 王源,字昆绳。一字或庵,直隶大兴人。生于顺治五年,卒于康熙四十九年1648-1710
7 少有节概,慕诸葛亮、王守仁之为人。从魏禧学古文。豪侠尚气,喜言兵,作《平书》十篇,一曰分民,二曰分土,三曰建官,四曰取土,五曰制田,六曰武备,七曰财用,八曰河淮,九曰刑罚,十曰礼乐。分上中下三卷。大旨谓:
8 "秦坏先王之法,祸中于一时;后世因之,祸流于万世。且夫草昧初造,苟因前制,立国已耳。位天地,育万物,宅心者谁乎?势已定,功已成,欲变法难矣。法至明而弊已极,非尽其旧而别为规,不可以为治。爰本三代之法,而不泥其迹,准今酌古,变而通之,以适其宜,参取后制,一洗历代相因之弊,而返乎古,使遵行之毋失,亦可为一二千年太平之业,斯愚志也。"
9 于文章,亦恒自言:"左、史、昌黎之外,无北面者。"年四十,初游京师,徐元文颇加礼重,诸公排纂文史,必就质焉。《明史》稿《兵志》,实出其手。或病其不习时文,笑曰:"是尚需学而能乎!"因就有司求试,举京兆第四人。寻舍去,曰:"吾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
10 晚岁,闻颜习斋讲学乡里,偕李刚主往谒,与语,大悦服,同师事之。然自负轻世学益坚,曰:"吾所学及今始可见之行事,非虚言也。"既而以习斋之说告方苞,苞故皮傅程、朱,颇相诘难。或且谓君因而自咎,乃恐失实生平好为汗漫游,见人不自道姓名。逾六十后归,客死山阳。卒之日,神色洒然,无片语及家务。
11 所著《平书》外,有《易传》十卷,《兵论》二卷,《或庵文集》十六卷。
12 ○王筠
13 王筠1784--1854,字贯山,一字泉友,山东安邱人。
14 道光元年举人。博涉经史,尤深《说文》之学。游京师三十年,出任山西宁乡知县。县在万山中,民朴事简,暇则抱一编不去手。旋权徐沟、曲沃,并号繁剧,二县皆治,亦未尝废学。
15 著有《说文释例》二十卷,即诗书而释其条例,犹杜元凯之于《春秋》也。共分五十二目,自指事至列文变例,皆论篆籀;自说解正例至双声叠韵,皆论说解;自挩文至末,则皆臆说。《存疑》数卷,专订许氏及段玉裁之误。其例目失之繁多,论说或涉穿凿,不无遗憾。而其精确之处,如论象形之字当分平看竖看,又有当放低看者,时契文尚未发见,可谓创获。
16 复著《说文句读》三十卷,虽多采段注及桂氏义证,然贯以己意,折衷一是。初不依傍于人,《说文补正》二十卷,《句读补正》三十卷,则辅翼两书者。《说文系传校录》三十卷,又所以绍述大徐之学,足以骖靳钱、钮焉。斯为《王氏说文五种》。
17 他著;《禹贡正字》一卷,《毛诗重言》一卷,《毛诗双声叠韵说》一卷,《夏小正义》一卷,《弟子职正音》一卷,《蛾术编》二卷,《小学三支别》《四书说略》四卷,《教童子法》一卷,亦不落讲章语录窠臼。《马首农言》一卷,典雅翔核,有六朝地志风度。卒年七十一。光绪中曾由国子监将所著书择要进呈,奉旨留览。
18 ○魏源
19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20 七八岁时,即常夜手一编咿唔达旦。十五补诸生,始究心阳明之学。好读史,贫无书,假之族塾。乾隆癸酉,举拔贡。翌年入都,遂留从胡墨庄问汉儒家法。侍郎周系英见其著作,力为揄畅,数月,名满京师。是时复问宋德之学于姚镜塘,学《公羊》于刘申受,古文辞则与董桂敷、龚自珍诸人相切磋。道光壬午,中顺天乡试。苏藩司贺长龄延辑《皇朝经世文编》,乃更留心经济之学。巡扰陶澍亦加礼重。凡海运水利诸大政,咸与咨访。已丑,应礼部试不售,援例以内阁中书候补,益熟于一代掌故沿革。比陶公督两江,用先生议,改淮北,试行票盐,引销课裕,每年额溢数十万。壬寅,英人犯海疆,江浙震动,佐钦差长白裕公幕,数月辞归。裕公阵殁,抚议遂成。有感而著《圣武记》十四卷。甲辰,成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权知东台县事。礼耆德,惩奸猾,士民说服。未几,丁母艰去官。读礼之暇,念曩岁夷祸,缘当事者为其鴪远,不谙底蕴所致;因搜览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并近译外洋诸纪述,辑《海国图志》六十卷。继又得布人玛吉士等所著书,补辑四十卷,合前书共一百卷。服阕,署兴化知县。请于大府,定收获后启坝,且筑西堤以捍秋汛。民感其德,议集资建生祠,坚阻乃止。会淮南亦改鹾政,而盐缺产课不足,檄权海州分司运判,相机调剂。咸丰辛亥,补高邮州牧。粤寇既陷扬州,则首倡团练,亲督巡防,人心始定。乃为忌者以迟误驿报劾罢。仅一佐周天爵治军皖北。避兵侨居兴化,惟手订生平著述,不与人事。
21 其学最精史地,故推《圣武记》、《海国图志》称佳构。治经好求微言大义。于《书》,专申《史记》伏生大传,及《汉书》所载欧阳、夏侯、刘向遗说,以难马、郑,作《书古微》十七卷。于《诗》,表章齐、鲁、韩坠绪,以匡传笺,作《诗古微》二十二卷。其馀尚有《公羊古微》、《春秋繁露注》、《曾子子思子章句》等十馀种,多不传。后之论者诋其空疏少实,盖考据非其所擅,而新理解则时出也。杂文自编为《古微堂内外集十卷》。卒年六十四。
22 ○温睿临
23 温睿临,字邻翼,一字哂园,浙江乌程人。为故辅体、仁族孙。
24 举康熙乙酉乡试,诗古文雄于时。性伉直,好面折人过。与万季野交最善。以赴礼闱游京师,当道钦其名,咸致敬礼。会开明史局,徐元文延万主任编纂,因常相过从,多所参论。季野乃谓之曰:"鼎革之际,事变繁多,金陵粤闽,播迁支柱,"历年二十,遗事零落,及今时故老犹存,遗文尚在,可网罗也,子曷辑而志之成一书乎!"应曰"诺"。在京无事,遂裒聚野史绥寇纪略等四十馀种排比纂次,三帝鲁王为纪略者四,诸臣为列传者二十四,总成四十卷,题曰《南疆逸史》。观其序万氏《纪元汇考》称:"馀来京师,与之游者十馀年,见则问看何书?有何著述?勤勤以年老时迈毋荒岁月为戒。"是《逸史》虽成于哂园,而实犹是季野之志也。究缘怵于利害,不能直笔,比诸陈承祚《蜀志》差可比肩。尔后文网日密,即此四十卷者,辗转传抄,仅止二十卷;且削脱撰人名氏。然则详于南都、闽、浙,略于滇、粤、台峤,尚未知原本如此,或后来之佚脱也。殆李氏瑶重编为五十六卷,则更非'庐山之真面目',良足惜也!"他著尚有《吾征录》、《均役全书》、《游西山吟稿》若干卷,均不传。
25 ○翁方纲
26 翁方纲1733--1818,字覃溪,直隶大兴人。
27 乾隆甲子,年十二,补顺天府学生。丁卯年十五,乡试中式。壬申,年二十,会试中式;殿试,改庶吉士。即于是年自编《复初斋诗集》。甲戌,年二十二,散馆,授编修。己卯,年二十七,奉命典试江西。壬午,年三十,奉命典试湖北。甲申,年三十二,奉命视学粤东。壬辰,还都。次年得宋椠苏诗施顾注本,因以"宝苏"名室。丙申,奉命充文渊阁校理官。己亥,奉命典试江南。辛丑,擢国子监司业,旋擢司经局洗马。癸卯,充顺天乡试副考官。甲辰,还少詹事。丙午,再视学江西。辛亥,奉命视学山东。嘉庆元年,丙辰,年六十四,赐千叟宴,赏赉珍物。己未,授鸿胪寺卿。甲子,年七十二,重赴泮杯。丁卯,年七十五,赐三品街,重与鹿鸣宴。甲戌,年八十二,赐加二品衔,重与恩荣筵宴。戊寅,年八十六,卒。
28 先生精心汲古,宏览多闻,于金石谱录书画碑版之学,尤能剖析毫芒,如肉贯串。著《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前列《年月表》,十八卷附《魏吴石刻八钟》,十九卷《隶续补急救章注》,二十卷《隶八分考》,二十一卷《补遗》,末附《斑马字类记》。议论坚卓,断制详明。既刻后,随有刬改。晚定本,尤见精核。惟间以诗歌附入,与欧、赵之体又异。视学广东时,著《粤东金石略》若干卷。
29 先生诗宗西江派,多至六手馀篇。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于其中。虽瓣香在少陵、东坡,初不以一家执也。书法初学颜平原,继学欧阳率更;隶法史晨韩敕诸碑。生平双钩事勒旧帖数十本,北方求书碑版者毕归之。
30 ○吴东发
31 吴东发,字侃叔,号芸父,浙江海盐人。
32 屡荐于乡不售,以岁贡入成均。性孝友,工诗文,通六书,工篆隶,善画山水。致力金石之学,凡商周秦汉之文及见者,莫不研究。尝从钱竹汀游,多所商榷,钱引为畏友焉。著有《群经字考》,《读经笔记》,《经韵六书述》,《石鼓读》,《商周文拾遗》,《钟鼎款识释文》,《金石文跋尾续》,《澉浦诗话》,《遵道堂文稿诗稿》等。尤邃于《尚书》,著《书序镜》、《尚书后案质疑》二种。卒年五十七。
33 ○吴大澄
34 吴大澄,字清卿,江苏吴县人。
35 起家翰林,博通训诂辞章,尤嗜金石。有所见,辄手摹之,或图其形,存箧笥,积久得百数十器,编《恒轩吉金录》若干卷。及视学西陲,铎车所莅,地不爱宝,鼎自尊簋之属廉石归装,往往载之兼两,以此文采风流,照耀京国。且数上封章论时事,潘祖荫、翁同和交称其贤,屡迁至副都御史。光绪庚辰,以伊犁议约出治军吉林。甲申,法越构衅,会办北洋军务,驻天津。已而简任湖南巡抚。所收蓄益富。甲午,日寇朝鲜,自请督师赴前敌。德宗壮之,授帮办前部,甫交绥,即奔溃,寻自劾,部议革职,得旨改为留任,令还湘。言官交章纠弹,始开缺。未几,慈禧后恶其党同和,将追论失律罪,赖袁世凯营救,仅予罢斥,永不叙用。卒于家。
36 公擅长文学,负才气,好为大言,而军旅实非所习。所著《恒轩吉金录》外,又尽取潘氏暨潍县陈氏、福山王氏诸家合己所旧藏拓本,考而释之,都十四卷。仿宋欧阳公例,名曰《愙斋集古录》。其言曰:"《说文》之字,皆周末相沿,非孔子六经旧简;故求之《说文》而不可通者,往往于《经典释文》得之,如'徐'之古文'䣄',《周礼》雍氏注'征徐戎',《释文》刘本作'䣄',举沇儿钟鲁公伐䣄鼎为证。又如'来'作'逨'、'韔'通'鬯'。《释文》所存异字多与古器铭密合,人初不信,后见敦煌唐写本,《释文》虞书虽止十一叶,以校《通志》、《抱经》两刻,增字不啻倍蓰,《说文》所无,迨难枚举,而今则古字亡矣。"然后知初唐旧本陆氏所存古字实有溢出许书之外,而公之言信而有徵也。复裒钟鼎异文,撰《说文古籀补》十四卷、《附录》一卷;就古金文以探制字之源,撰《字说》一卷;纵不若后来孙仲容氏之精,要多创获。书法亦遒丽,有《篆文论语》井《说文部首》见重于艺林云。
37 ○吴嘉善
38 吴嘉善,字子登,江西南丰人。
39 咸丰壬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居京师,获交乌程徐庄愍公,同治算学。其后演述庄愍割圜八线缀术,叙中有感恩知己之语一,可徵其交谊之笃矣。同治改元,避乱之长沙,识丁取忠。逾年客广州。因南海邹伯奇又识钱塘夏鸾翔。亦志同道合,并结针芥之契。光绪己卯,奉使法兰西国,驻巴黎。所撰著书,首述笔算,次九章翼,曰今有术,曰分法,曰开方术,曰平方平圆各形术。推测方田者,曰立方立圆术。推衍商功者,曰勾股术,曰衰分术,曰盈不足术,曰方程术。于勾股术后,次附平三角、弧三角、测量高远三术。又次,则专述天元四元之书,为《天元一术释例》,为《名式释例》,并草为《四元浅释》。丁氏初用活字印行十七种,后悉刻入《白芙堂丛书》。公自巴黎受代还,旋卒。
40 ○吴凌云
41 吴凌云,字得青,号客槎,江苏嘉定人。
42 岁贡生。师承汉学,晚尝假馆钱竹汀孱守斋,得悉发所藏书读之,闻见益廓,研究益精。遂取十三经释文,最录其文字声音训诂之互异者,而剖析其义类,折衷许书,实事求是,不苟依傍前贤,亦不妄与前贤驳难,惜未卒业而殁。年五十七。然论列已逮《尔雅?释言》,仅阙《孟子》而已。竹汀且间采其言入《养新录》。海盐陈其乾获手稿,厘为《经说》三卷,附《小学广韵说》各一卷,总曰《吴氏遗书》。其中如:引"护网",证《葛罩》是"护";以食哺小儿曰"饫",证《棠棣》饮酒之"饫";"背当",证《仪礼?乡射记》"韦当";谋以酒酢谓之"亨",证《礼运》以亨以炙之数;皆世俗恒言,而简质精卓,辞达理举。小学诸说,则谓:"身"当训家人有身,"后"当训尾下窍,"甘"即古"柑"字,"卜"即古"报"字,"弗"即古"绋"字,"来"即古"赉"字,"夷"、"吊"等字并象缠束形。又推本造文之始,阐发前人未宣之秘,无不典核明析。
43 ○吴其浚
44 吴其浚,字瀹斋,河南固始人。
45 家世贵胄,由举人捐内阁中书。嘉庆二年,以一甲第一名及第。授修撰,放广东考官。旋丁父母忧。服阕,值南书房。迭任湖北江西学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奉命查办湖广总督周天爵滥刑诸款,得实,周论遣,即署督缺,寻简湖南抚巡。适崇阳县逆匪钟人杰连陷崇通,将进窥巴陵,偕提督台涌驰岳州防堵,诸镇兵至,令分扼临湘、平江各隘,而自移驻湘阴,匪三千馀偷劫平江军营,击却之。未几,湖北兵收崇通,钟匪就擒,叙功调云南巡抚。数月,改福建,奏请清查云南铜厂情形及库存款项。寻复调山西,以兼管盐政,疏陈河东活引课银短绌,拟裁减盐政办公银万两充抵,均允行。晋省烟土充斥,群贩者或劫夺相械斗,禁之尤力。道光二十六年,以旧疾屡发,请开缺,旋卒。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如例。
46 公虽弋巍科,登显宦,顾留心博识之学。所读四部书,苟有涉于水陆草木者,靡不剬而缉之,名曰《长编》;然后乃出其生平所耳治目验者以印证古今,辨其颜色,别其性味,省详论定,摹形绘状,成《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并以《长编》二十二卷合之。首谷蔬,次草花果木,都数千馀种。诚可谓包孕万有,独出冠时者矣。惟分类或不若今植物学家之密,又遣辞间有文人习气;大辂始于椎轮,要未足为此书病也。
47 ○吴骞
48 吴骞1733-1813字槎客,浙江海宁人。诸生。
49 友同郡陈鳝,讲求训诂之学,互相质证。著《子夏易传疏》二卷,《诗谱补亡后订》一卷。
50 笃嗜典籍,遇善本书,辄倾囊购之。先后所得不下数万卷。颜所居楼曰"拜经",取东莞臧氏例也。校勘精审,裒其题跋成《藏书记》五卷,多资考订,在钱遵王、吴尺凫上。尝获宋椠本《咸淳临安志》,刻一印文,为"临安志百卷人家",盖风致如此。
51 先世故有别业在荆溪,每间岁来往。因采访旧闻,撰《桃溪客语》五卷。又成《国山碑考》一卷,《阳羡名陶录》二卷,并极详赅。年八十卒。
52 刊《拜经楼丛书》若干种,如《陶靖节》、《谢元晖》、《罗昭谏》诸集,率宋元旧刻,而以已著暨诗文集附焉,艺林重之,与"士礼居"相颉颃云。
53 ○吴任臣
54 吴任臣,字志伊,一字尔器,号托园,浙江仁和人。为明诸生。
55 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志行端懿,学博而思深。穿穴经史,兼擅天官奇壬之术,射事多中,时人比诸管、郭。尝以欧阳氏《五代史》附十国世家于末,虽叙次简洁,然遂不免遗漏,立传者孙晟、刘仁瞻数人而已。又于十国时事亦间有未核,读史者或不足焉。因取其间人物事实而章著之,网罗典籍,仿崔鸿例,勒成《十国春秋》。为本纪二十四,列传千二百八十二;人以国分,事以类属,又为纪元、世系、地理、藩镇、百官、五表,总一百十四卷。所采古今书籍,无虑数百种,即石刻亦所不遗,故绝鲜臆说杜撰。复为考异夹注各条之下,以示有征。其所辨证,如田頵擒孙儒年月,则从吴录,而不从薛史。吕师周奔湖南年月,则从《通鉴》,而不从《九国志》。南唐《烈祖世家》,则从欧史《十国纪年》,而不从《江南野史》《吴越备史》之类。采择详博,而考据明慎。五表义法尤精,为文亦渊雅,得马、班遗意,诚足称淹贯矣!他著尚有《字汇补》、《山海经广注》、《托园诗文集》,共若干卷。惜《周礼大义通》、《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并佚不传。
56 ○吴荣光
57 吴荣光1773--1843,宇伯荣,号荷屋,广东南海人。
58 嘉庆戊午举人,己未进士。散馆,特授编修。京察一等,补御史。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未几,以巡漕失察落职。指复员外郎,选刑部。随成格往山西谳狱,覆命升郎中,补军机章京,授陕西西安道。道光元年辛巳,擢福建按察使,赶贵州布政使。寻丁外艰。期满入都召见,补授湖南巡抚。值江华逆傜赵金陇倡乱,偕总督卢坤、提督罗思举讨平之。署湖广总督。除办理善后外,在任五年。凡裁冗员,惩蠹役,缉奸民,政事莫不具举。丙申,坐湖南学政龚维琳被劾,未先据实陈奏,降四品卿。未成行,适武岗匪警,得旨留湘会剿。事毕赴京,逾岁,授福建布政使。嗣以衰老乞假归。卒年七十一。
59 公恢廓大度,喜延纳,遇士抱才艺者咸罗而致之幕下,或为游扬声誉,有毕秋帆、阮芸台之风。尤酷嗜金石,精鉴赏。所藏如辛举卣、祖乙鼎、姬彝、蛢笠尊、太史虘父巳彝、兵史鼎等,皆海内绝品。其馀碑版,又几二千通。著《筠清馆金石记》,先刊其金文五卷。说者谓公经学虽不逮文达,此书实足与《积古斋钟鼎款识》相颉颃。复撰《帖镜》六卷,考证亦颇雅赡云。
60 ○吴式芬
61 吴式芬,字子苾,号诵孙,山东海丰人。
62 道光甲午进土。官至内阁学土。酷嗜金石,尝就《寰宇访碑录》,补其未备,删其讹复,增入三代秦汉以来吉金,各注姓氏家藏,如孙录收砖瓦之例;惟不载玺印泉币镜铭,只载有年月者;孙录未详碑额,亦并补之;书约十六卷,名曰《攈古录》。又复荟萃金石目录,分州县编之。其存者,则列为己见;未见者,则注明见某书,列为待访。凡古今金石诸书,无不备采;更取历代史籍及诸家文集说部以益之;墓志以曾出土、著录者为断,而不采文集;钟鼎砖瓦,流传本无定所,亦不收载;地里未详者,别附于后,以俟参考;名《金石汇目分编》,约四十卷。于款识古文,研究六书,多所考释;于穹碑巨著,缺文误字,博访旧本,多所补正;皆散见所蓄金文册子,及手校金石各书。近代关中汉泥封出土綦多,谓足明两京制度,订史册沿讹;集拓本,据《汉志》编次,加以考证,成书一卷,与《攈古录》并梓行。惟《汇目》稿藏于家。
63 ○吴廷华
64 吴廷华,字中林,号东壁,浙江仁和人。
65 康熙甲午举人。官福建海防同知。生平于六经笺疏,无所不窥。尝以荐预纂修《三礼义疏》,得遍览中秘储书之古今先儒著述,故礼学尤为赅洽。撰《周礼疑义》四十四卷,《仪礼疑义》五十卷,《礼记疑义》七十二卷,稿凡百数十册,惜以卷帙浩繁,无力刊行。昭文张海鹏曾抄入《治经堂续经解》,亦未遑授梓。今传世者止《仪礼章句》十七卷。以经文叙次质直,无脉络起止可寻;又自一字至数十字,句多奇零不整,语语涩口;且监本与石本各有脱误,郑注与贾疏不免轇轕;用是删繁取约,补脱勘讹,作为此书。一篇之中,画其节目;一节之内,析其句读;其训释多本郑、贾笺疏,间亦采他说附案以发明之。至丧取特关教孝要道,则倍加详审。论者谓:虽不逮张蒿庵,而较胜于马德章云。
66 ○吴炎
67 吴炎1626--1663,字赤溟,又字如晦,号愧庵。江苏吴江人。以遭逢鼎革,不忘宗国,故更号赤民。
68 少承家学,为归安诸生,有声于时。国变后,乃遁迹湖州山中,久之始出,则偕其伯叔昆季结逃难之盟于溪上,一时吴越间高蹈能文之士声应气求者得数十百人,盖彬彬乎有月泉吟社之遗风焉。
69 既与同邑潘柽章约撰《明史记》,柽章精考核,而赤民长于叙事,因各竭其能昕夕载笔。又疏遗轶暨赫赫耳目前足感慨后人者,得百事,作《今乐府》。史祸作,或劝趋避,笑不应,阖户危坐,以待捕者。既鞫讯,廷辩侃侃不稍挠;已知其无济,益抗激骂不止。棰楚交下,意气自若,竟与柽章同磔于市。天下咸识其惨!《乐府》清季有梓行者。邑人陈去病复裒其遗集。
70 ○吴颖芳
71 吴颖芳,字西林,自号临江乡人,浙江仁和人。
72 少端重,寡言笑。年十五而孤。一应童试,为隶所呵,曰:"是求荣而反辱也!"自是遂不复为制举业,壹志读书。尝怪郑樵《通志》务与先儒为难,于是取六书七音乐略为之从流而溯其源。其用力,则自乐始。谓:"律管音调,请儒能致其说而不能习其器,俗工能习其器而不能得其说,遂以为不可究诘。"乃案典籍证众器,成《吹豳录》五十卷。次及六书,悉本许叔重。谓:"今本《说文》取一字为篆书,而细书为往;其实许氏原文,上下相连,皆当作大书。又许氏所列文字间有未备,每于说中见之,如某字从某,则所从之字可以补正文。"成《说文理董》四十卷。因六书而及音韵,谓;"字读有古音,有正音;经传反切,皆经先儒审定,不对执后人口音以取证。"成《音韵讨论》四卷。又因《说文》而考制字之原,分六类,各溯其所从始,而沿其孳生,成《文字源流》六卷。又取钟鼎文字有成篇可读者,笺释其文义,详论其前后倒互之例,读之皆能文从字顺,成《金石文释》六卷。兼通内典,所著关于"因明"、"唯识"者复数种。晚年名益重。通州雷翠庭、武进庄方耕视学两浙,均躬造其庐订交焉。惜遗稿多散失,仅《吹豳录》及《理董后编》六卷有写本。而《临江乡人诗》四卷独传。迩来竞倡道古金石文学与夫佛学之相宗,不知百数十年前先生夙已开之,转以诗人目先生也,嗟夫!
73 ○吴玉搢
74 吴玉搢,字籍五,号山夫,江苏山阳人。贡生。
75 自幼即好辨识古字。稍长,究心六书,博通群籍,学有本源,旁及金石彝器,合同异之迹,析流传之变,形声既明,训诂斯定,因以考证经传,指摘谬讹,勒而成书,著《说文引经考》二卷,虽不逮后来完备,实大辂之椎轮也。《别雅》五卷,取字体之假借通用者依韵编之,各注所出,而为之辨证,于考古深为有功。《金石存》十五卷,前为篆书五十二种,后为隶书六十八种,皆列其文于前,而解题于后,详其出处,系以时代。李氏函海刻此书,题仁和赵搢撰,误矣。性喜游,尝南浮大江,访求畴人逸士,与涉历山谷,探采古迹,以证其所学。穷冬匹马走塞上,登居庸关。所至就戍卒野人叩以山川厄塞,时徘徊丛莽落照中,竟日不食,人多怪之。复游京师。时翁覃溪、朱竹君方以考据金石称专家,闻山夫至,争出所著以相质。秦蕙田纂《五礼通考》,亦多出其手订。晚得凤阳训导。久之告归,卒于家。
76 ○吴云
77 吴云,字少甫,号平斋,晚自号曰退楼,浙江归安人。
78 少虽孤露,而能自奋于学。屡踬场屋,六试始补博士弟子,秋闱复不售。转益讲求经世之学,旁及金石书画,咸究壼奥。道光甲辰,援例以通判分发江苏,两权宝山,一权金匮,所至有政声。长于折狱办赈,富经验,实事求是。寻摄泰坝监掣同知。值粤寇沿江东下,侍郎雷以諴治军扬州,檄总理营务。叙功升知府,并加道衔。咸丰戊午,权知镇江府。时郡城残破之馀,抚绥安辑,流亡渐归。明年,调苏州,奉上官命赴上海与西国领事会议假洋兵助战,议未定,而省垣陷。巡抚薛焕使率炮艇会洋兵收复松江府城,遂兼摄松守,而部议以失地将夺取,薛公力争得白。因固请交代,并辞兼篆。然尚佐薛公幕,虽不居职,而有大议必须焉。终为忌者谮去,遂不复出。诸大吏屡欲强起,皆以疾谢。侨居吴下,有泉石之胜。客有见之者,则幅巾杖履,萧然如神仙中人,几忘前此之为风尘吏也。生平笃嗜金石,幼读《汉书》至梁孝王尊罍事,曰:"此必三代上法物,惜史氏言之不详耳!"塾师大异之。所著有《二百兰亭斋金石记》,毁于兵火。乱后得齐侯罍二,更名所居曰"两罍轩",著《两罍轩彝器图释》十二卷,凡一器一铭,莫不钩摹格刻;意有所疑,则博稽经史,以相证明。此外有《古官私印考》,都二十七卷;《虢季子白盘考》、《汉建安弩机考》、《温虞恭公碑考》、《华山碑考》各一卷,《焦山志》十六卷,诗文尺牍题跋又若干卷。同治十年,以捐赈直隶水灾复原官。卒年七十三。
79 ○武亿
80 武亿1745--1799,字虚谷,号授堂,河南堰师人。
81 年十二,偏览九经诸子,为文下笔千言。早失怙恃,衰毁骨立。会伊、洛溢,居圮,架木为小屋,读书其中。严冬砍木,烧以御寒,斧伤足,血殷不顾。倜傥负奇气。乾隆庚寅,举乡试,乃由兴汉走四川,沿夔巫以归,揽其形胜。作《六国论》。旋居京师,从朱筠游,益为博通之学。庚子成进士,选授山东博山知县。莅任,勤政爱民,革诸供馈,决辞无留狱,祷雨立沛,严止贿赂,舆情大治。创范泉书院,进其秀者,亲讲授以敦实学。当和珅秉国,遣番役捕反贼,横行民间,州县莫敢谁何,先生率人收之,杖而解去。大府虑获咎权要,因颟顸以滥刑劾奏。罢官日,博山民千馀人遮道乞留,不得,相与馆其全家于县中,朝夕馈问;先生不忍用家口累民,悉遣归。乃间游东昌临清间,修鲁山、郏县、宝丰三志,藉以自给。继主讲清源书院,凡五载,始返里。安阳令赵希潢与同受业朱筠,延至署,订金石文字,旋抱病辞。嘉庆四年,和珅既伏诛,诏举枉曲,于是先生去官事闻,敕史部起复而先一月竟卒,年五十有五。
82 先生生平博洽于学,诸经注疏、三史、通鉴,皆能暗诵。好收藏碑版,游历所至,如嵩山泰岱,遇有石刻,扪苔剔藓,尽心摹拓。或不能施■〈亹毛〉椎者,必手录一本。惬师杏园庄民家掘得宋刘韬墓志,重几百斤,急往购之,负之行数十里,困惫无恤,其嗜古有如此。所著《三礼义证》十二卷,《群经义证》八卷,《经读考异》八卷、补一卷,《四书考异》一卷,《句读叙述》二卷,《金石三跋》十卷,《续跋》十四卷,《偃师堂石遗文录》,并核定五经异义,驳异义补遗,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郑志等,各若干卷。《授望文抄》十卷,《诗抄》八卷,《读史金石集目》、《年谱》、《授堂札记》又若干卷。
83 ○夏鸾翔
84 夏变翔,字紫笙,浙江钱塘人。
85 诸生。以输饷议叙,得詹事府主薄。年少聪颖,讲究曲线诸术,洞析圆出于方之理。条列各法,更推演以究其变。撰《洞方术图解》二卷。谓"楕圆及诸曲线其理皆出于平圆,苟会其通,则制器尚象,俯仰观察,为用无穷。"撰《致曲术图解》二卷。复尝专立捷术,以开各类乘方通为一术,可径求平方根数十位,不论益积翻积,俱为坦途。成《少广缒凿》一卷。又《万象一原》九卷。刻汪氏《振绮堂丛书》中。
86 ○夏荃
87 夏荃,字退庵,江苏泰州人。
88 编辑《海陵文征诗征》凡数十卷,又撰《退庵笔记》十六卷,《梓里旧闻》八卷。凡桑梓旧闻,衣冠盛事,故书杂记,轶行遗文,下及技艺寸长,乡闾琐语,莫不辨非求是,援古证今,搜罗甚富。宝应刘宝楠称其"在小说杂家间,固梦溪香祖之流亚也"。又集其所获古钱乾馀品而录之为谱,谱凡八卷。前有《历代年号重袭考》,《历代钱谱考》,为之辨真赝,别良楛,考其年世,核其异同,旁徵百家,折衷至是。虽未能悉存模拓,而专重考证。后此李竹朋之纂《古泉汇》,实用其例。海陵韩国钧跋以为"审是非,辨得失,能订董广川、洪景伯诸家之误;其考年号重袭,亦与赵瓯北、李申耆相伯仲。洵乎为史学之津梁,圜府之龟鉴也!"以明经终。生平勤于著述,而付印者仅《海陵文征》二十卷,其馀俱未梓行。甚至遗稿散失,十不存一。韩公编《海陵丛刻》,始取其《退庵笔记》、《梓里旧闻》、《退庵钱谱》、表而章之,而先生遗著赖垂不朽云。
89 ○夏燮
90 夏燮公元1800-1875年,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
91 夏燮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兄弟之间自相师友,学业日进。他除熟谙经书、音韵学之外,"兼深史学,留意时务",成为一代史家。
92 夏燮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举人,初任青阳县学训导。道光三十年,任直隶临城县学训导,《中西纪事》初稿编次成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十月,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驻扎在祁门。夏燮从浙江返回江西,调入曾国藩幕府。这时,夏燮从事于明史的研究,开始了撰写《明通鉴》的准备工作。接著又做了江西巡抚毓科、沈葆桢的幕撩,处理过长江设关和江西法国教士传教纠纷。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他在《与弘莲详明经论修明通鉴书》中,阐述了修《明通鉴》的目的和凡例。同治四年六月,他又将《中西纪事》增订为24卷,刻印发行。其后在江西历任吉安、永宁、宜黄等县知县。同治十二年,在宜黄县任所刊刻了《明通鉴》一百卷。
93 夏燮在宜黄县任内,历年亏空,多达几万金。此事被江西藩司刘秉璋查觉,历次交代不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夏燮在贫病忧愤中去世。夏燮死后,官府逼还欠款,其家人只好将夏燮的藏书出售偿债,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刘秉璋曾派人告诉夏家,如果愿将《明通鉴》木版归官书局,可折价一万五千金。由于夏家不肯,于是刘秉璋便报请江西巡抚刘坤一,将夏燮参奏革职、查抄、监追。至光绪七年,欠款尚未还清,其子夏■〈来上金下〉也遭受连累。江西巡抚李文敏参奏他"顽抗不缴,实属延玩"。上谕将在外省任职的夏■〈来上金下〉暂行革职,由吴元炳委员押解到江西,勒逼追缴。夏燮所刻的书版,被没入江西官库。光绪九、十年间,两江总督左宗棠,鉴于夏燮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奏请朝廷将他列入儒林传。这时刘秉璋已调升浙江巡抚,见到左宗棠的奏稿后,便旧事重提,将夏燮亏欠公款原案同时上奏。并说:"岂有亏空公款数万金,而可称为儒林者?"因而撤销左宗棠原奏。
94 夏燮勤于撰述,著作甚多,他的代表作为《中西纪事》和《明通鉴》。
95 《中西纪事》全书二十四卷,记载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末年中外关系的史事。例如,对于英国侵略者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大门,强行通商的经过,以及西方教士来华传教的始末等,记载甚为详细。特别可贵的是他搜集了抗击外国侵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事迹,列为《海疆殉难》一目,加以记录。《中西纪事》的编撰,采用纪事本末体裁,将中外关系的有关史事,分类记载,列成二十四个题目,每个题目为书一卷,按时间先后,叙明原委,眉目清楚,叙事详明。夏燮自叙编书的目的是抗御外国的侵略和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因而怀著"蒿目增伤,裂眦怀愤"的心情,"搜辑邸钞文报,旁及新闻纸之可据者,录而存之"。但又考虑到清政府文字狱的馀威,"窃怀挟书之惧",因而署名"江上蹇叟"。书中贯串著强烈的爱国思想,揭露英、法、美、俄等国的侵略罪行,颂扬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中西纪事》初稿成于道光三十年,后经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的修改,定为十六卷。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今增订为本24卷。出版以后,因触犯了洋人,受到腐败的清政府的查禁,曾被毁版。到公元1871年,才又重新刊刻印行。
96 《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在《明通鉴》中,夏燮把明代历史分为三个部分来撰写:《明前纪》,起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迄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用元朝的年号,记叙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农民起义军到建立明朝的历史。《明纪》,起自洪武元年,迄于崇祯十七年,记叙朱元璋称帝后到崇祯缢死煤山、清兵入关的历史。《附编》,起子清顺治元年,迄于康熙三年,用清朝的年号,记叙南明政权的历史,特别是抗清斗争的历史。《附编》这种形式,是夏燮在编撰《明通鉴》中的一个独创,是与清政府作合法斗争的产物。因为清统治者害怕激起汉族人民的反抗情绪,对南明的历史讳莫如深,不使编入官修的《明史》,因而这段历史缺乏记载。夏燮找出乾隆《附唐桂两王本末》于《通鉴辑览》后的诏令作护身符,巧妙地将南明历史收入作为《附编》,纳入明史体系,这不仅保存大量南明史料,而且使明史首尾相连,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
97 《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 材料丰富,考订详实。夏燮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考异",并按照胡三省注《通鉴》的办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著,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98 《明通鉴》于同洽十二年公元1873年刻印于江西宜黄官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又由湖北官书局重校刊行。中华书局出版了标点本。
99 此外,夏燮的著作,尚有《五服释例》二十卷,《粤氛纪事》二十卷,校勘明《陶安学土集》,吴应箕《楼山堂集》、《国朝汪策算学书》,《校汉书八表》等,都刊印发行。没有刻印的有《明史纲目考证》、《明史考异》、《谢山堂文集》等书。
100 ○项名达
101 项名达,原名万准,字步莱,号梅侃,浙江仁和人。
102 嘉庆丙子举人,考授国子监学正。道光丙戌成进士。改官知县,不就职,退而专攻算学。年六十二卒于家。
103 先生与乌程陈助教杰,钱塘戴处士煦,交契最深。晚年造诣益精进。谓古法为无所用。不甚涉猎,而专意于平弧三角。与助教意不谋而合。癸卯夏,陈以事至杭州,冒雨访之,纵言至于三角,梅侃曰:"平三角两边夹一角迳求夹角对边,向无其法,窃尝疑而得之,君闻之乎?"陈曰:"未也。"因录其法以归。其倾倒如此。著述甚富,传者但有《下学庵勾股六术》及《图解》一卷。以勾股相求和较诸题术稍繁杂,初学恒难了然,乃取旧术略为变通,分术为六,使题之相同者通为一术,厘然悉有以御之,繁杂可无复虑矣。又著《象数原始》一书未竟,疾革时,遗书属戴处士足成之。处士为补六七两卷。徐庄愍公索定本付梓。借庄愍殉难,书与版同付劫灰。弟子夏鸾翔最有名。
104 ○谢启昆
105 谢启昆1737--1802,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
106 乾隆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既而充国史馆纂修,日讲起居注官。出为镇江府知府,调扬州府,因事革职,发军台。旋开复,署安徽宁国府,擢江南河库道,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转浙江布政使。仁宗亲政,简任广西巡抚,凡三载,终于位。年六十六。
107 公居官明决,素持正,上官或异意而不能夺。任扬州,适东台县民徐述夔诗祸起,迁延弗忍竟治,虽坐此获咎,而颂声遍江、淮。及为藩司,其时各省官帑多缺,每至公私相瞀,阅历数宦,前后援倚,所亏愈不可补夏。公独持身廉洁而智足究郡县利病之多寡,立法以其赢绌互补。故所任不数年,无造怨于吏民,而能完久亏之额。比抚广西,内治整饬,夷獠安堵。筑湘漓之堤以为民利,迄今人呼曰谢公堤。又尝兴学校,肃营伍,文武皆怀爱,且敬畏之。
108 自少博闻强识,本以文学名。迨出翁覃澳门,益专力经史金石诸学。居史局暇日以元魏之季,东西对峙,虽各为强臣所制,无以相尚,而天平改元,孝武固在,东魏诚不能如西魏之正。且天保受禅而后,关西犹拥虚号者七八年,国祚亦较愈于东之促。乃伯起书仅存,彦深之史失佚,读史者不无遗憾,爰斠定义例,排次成篇,计本纪一,表三,考二,列传十三,载记一,合为《西魏书》二十四卷。其中将相大臣征伐诸表尤为精核。
109 后著《小学考》五十卷,补朱氏《经义考》所未备。《粤西金石志》十五卷,与覃溪《粤东金石志》并行。请修《广西通志》,成书若干卷,显微阐幽,搜罗博洽,称方志善本。为诗宏瞻富丽,兼具唐宋名家之体。有《树经堂集》十五卷,咏史诗八卷,杂古文四卷。
110 ○邢澍
111 邢澍,字雨民,号佺山,甘肃阶州人。
112 乾隆庚戌进士。历充壬子、戊午、庚申、辛酉乡试同考官。任浙江永康、长兴等县知县。精于决狱,发覆掷奸、莫不神效,而行政利人,所至有耆年之称;故循声卓著,为上游所推重。寻署江西饶州府知府,迁南安府。精天文舆地之学,兼嗜金石。东南素号繁剧,莅事数年,刑清政简。乃以其暇,裒宋《会要》及《金石札记》等书。又念关中自唐宋以来,迭经兵资,昔贤述作,沦佚者众;爰竭二年之力,精心搜采,为《全秦艺文志》八十卷,始三代,迄明,分门别类,条举遗逸,大致仿史志,而参经义考例。于金石,则《札记》之外,既偕孙星衍纂《寰宇访碑录》,复据所见唐宋以前金石刻并宋元刊本《隶释》《隶续》等编字体不同者,撰《金石文字辨异》十二卷。归里后,沉静寡营,但以著书自娱。诗文有《守雅堂文集》、《南旋诗草》。
113 ○徐承庆
114 徐承庆,字梦祥,自号谢山,江苏长州人。
115 举乾隆丙午顺天乡试。大挑以知县分发山西,补孟县,调阳曲,擢平定州,转解州,署汾州府知府,引疾归。夙通经义,覃精小学。于许书致力尤深,虽风尘鞅掌,暇辄留心考订。初,段懋堂欲注洨长之书,先成《说文解字读》,密行细字,每册厚寸许,凡四十馀册。晚始删繁就要以作注,又恐老而不及期,未免求速,转多疏略。君乃作《说文段注匡谬》若干卷,借正懋堂之失,心平而气和,辞达而理举,与钮匪石《段注订》同意而说加详;不独叔事之功臣,抑亦段氏之诤友也。
116 ○徐乾学
117 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为顾事林外甥,
118 八岁能文,十三通五经。康熙庚戌进士。癸丑,以第三人及第,授编修。壬子,主试顺天,拔韩菼tan于遗卷中,卒魁天下,咸服其藻鉴之精。升右赞善,丁内艰归。
119 公守制家居,病近世丧礼流失,寖以成俗,旧典弃而不讲,乃搜讨古今丧纪因革兴废之由,分别部居,先经史,后群籍,而以近代通儒硕学之议论附之,并加按语,折衷诸说,成《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朱彝尊序称其"摭采之博,而择之也精;考据之详,而执之有要,为天壤间必不可少之书。"
120 起复,充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累官侍讲学士,詹事,内阁学士,教习庶吉士,转礼部侍郎。一切礼制,酌古准今,有不便者,多所厘正。奉命总裁《一统志》,《会典》,及《明史》,纂《鉴古辑览》,《古文渊鉴》。见著作之任,无不领。寻充经筵讲官,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
121 溯由翰林荐升至大司寇,昆季俱位列卿,门第之隆,宾客之盛,一时无两。而公尤知人能得士。一时庶几之流,奔走辐凑如不及。虽山林遗逸,亦为强起。率迎致馆餐而厚资之,俾至如归。访问放实,商榷僻书,以广见闻。后生之才隽者,延举荐引无虚日。即片言细行之善,每叹赏不去口。荜门寒畯,或穷困来投,辄竭所有佽ci助无吝色。宾退,则书卷随身,从事铅椠。纵饮阑寝倦,曾鲜休息之时。传是楼藏书甲海内,晨夕雠校。尤笃志经学,凡唐宋来先儒经解,世所不常见者靡不搜览参考,雕版以行。即世所传《通志堂经解》,人知为纳兰容若纂辑,不知实出于公也。
122 官御史日,饬台纲,察军政,尝劾罢赣豫抚臣及山西、甘肃两总兵。时方分南北党,诸台谏益倚之,弹劾不避,结怨遂深。会张汧qian狱起,于是督抚暨内大臣摭拾罪状,连章许奏,上宽大,置不问。公乃谢病乞归。五疏始得请。仍命修《一统志》。仿宋司马光故事,书局自随,后终坐潍县令朱敦厚事落职。卒于家。有旨召用,已不及矣。
123 所著《读礼通考》而外,尚欲荟萃古今经说,各为一书,以正群讹,未就。其于史学,《宋元通鉴》一百八十四卷,属草甫成;而《明史》稿中议大礼三案、东林理学诸源流,皆公之特笔,足为实录焉。诗文雍容和平,不失玉堂风度,有《澹园集》三十卷。
124 ○徐时栋
125 徐时栋,字定宇,一字同叔,学者称柳泉先生,浙江鄞县人。
126 资性通敏,委己于学。道光丙午举人,以输饷授内阁中书。两上春官,即家居不复出。湖西烟屿楼藏四部书六万卷,尽发而读之,丹黄杂下,穷旦夕弗倦。溴遭兵燹,图籍俱尽,乃营新宅,购藏如其旧,寝息于中,老而弥笃,覃思精诣,著书数百卷。
127 治经尤有心得,不傍汉,不徇宋,尝主先秦之书以平众难,故鲜蹈墨守之弊。《尚书?汤誓》有二,一为伐桀,见于今文;一为祷旱,错见于古书。梅氏窃取旧交以缀《汤诰》,而祷旱之誓湮。则作《逸汤誓考》。《太誓》亡于秦火,河内女子所献,亦伪书也,后儒或据以为真,则作《三太誓考》。言诗音者,始自陈第,亭林辈继之,往往以汉魏之音强合古音,独以诗证诗,分为七部,而周人之韵以著,则有《诗音通》。避寇建隩,杜门说诗,恒发明新义,则有《山中学诗记》。读充宗之书而嫌其疏也,因作《春秋规万》。读西河之书而斥其妄也,因作《舜典补亡驳义》、《四书毛说驳正》。又尝补朱辑之《逸经》,正毕校之《吕览》。旁逮群经《国语》,并多论撰焉。
128 既校刊宋元四明六志,复附以札记佚丈馀考。又为宋袁正献公请从祀,详其本末,作《事实录》;考其系代,作《世谱略》。为舒氏子孙校宋文靖公遗集,参稽群书,纠近刻《宋元学案》之谬作《新校广平学案》。
129 主修县志,仿史馆儒林文苑传例,徵引文句,各注本书,不厌求备,徵采几逾千种。且建议为贞烈节孝请旌,至千馀人,择其尤者,人自为传,列诸新志。更搜访乡先正诗文,踵诸家耆旧之集凡数十册。皆以存乡邦掌献也。
130 又辑《偃王志》、《北宋谱疏证》、《言行记》、《思旧记》,则皆徐氏一家之书也。文集四十卷,宗法龙门、昌黎。诗集十八卷,亦浩浩直达,无门户之习。卒年六十。综其生平,沉潜遗经,接据古训,本汉经师之家法,而于宋代讲学诸儒仍阐发不遗馀力,信乎其为通儒者矣!
131 ○徐松
132 徐松,字生伯,顺天大兴人,原籍上虞。幼随宦京师,遂家焉。
133 九岁入邑庠。嘉庆乙丑,以二甲第一人成进土,授编修。旋入值南书房。大学士董诰心重其渊雅有俊才,一切应奉文字率委之。会诏与纂辑唐文,因遍视四库敕修《新疆志》,属其亲历各城,周咨彼中情事。于是足迹尽南北路。每携开方小册,置指南针,具记山川道里,下马录之。至邮舍,则进仆夫驿卒台弁通事,一一与之质证。经年,风土备悉。乃援古证今,成书十二卷,有图有叙,论山河之襟带,城郭之控制,兵食财赋之储积,田野畜牧之繁博,条分件系,详核该洽。庚辰,赐还。道光改元,全书缮呈御览。宣宗召见,奏对西陆情形甚悉。授官中书。并以其书付武英殿赐序刊行,名曰《新疆识略》。又撮其要领,作《新疆南北路赋》二章。自为注记,词旨华赡。十六年,选礼部主事。寻擢御史,外放陕西、榆林府知府。有政声,转延、榆兵备道,量移潼、商。未几,致仕归。年六十八卒。
134 先生生平研究经术、尤精史事,嗜读《新旧唐书》。纂唐文时,于《永乐大典》中得《河南志图》,亟为摹抄,采集金石传记,合以程大昌、李好文之《长安图》,成《唐两京城坊考》五卷。性复好钟鼎碑碣文字,谓足资考证。于敦煌搜得唐索勋及李氏修功德两碑,皆向来著录家所无者。自塞外归,名益噪,所交并当时贤豪之士。别撰有《唐登科记考》三十卷,《宋三司条例考》若干卷,《后汉书.西域传补注》二卷,《西域水道记》五卷,《长春真人西游记考》二卷。
135 ○徐同柏
136 徐同柏,字寿藏,号籀庄,自号少孺;初名大椿,宁春甫。浙江海盐人。
137 幼依外家张氏,就其家塾受经,闻塾师与诸生讲子史故实,悉能窃听暗记。继从舅氏叔未先生问学。叔未固嗜金石。又请益于毕明经星海。--毕为处士宏述孙,工篆隶,精研六书,著有《六书通摭遗》。--得其指授,小学之功,盖基于此。年十九,补博士弟子员。初治钟鼎款识之学,尝谢生徒读书叔未清仪阁,愤发刻厉,金坛段若膺见其文,以磊砢英多目之。复丐钱竹汀书"讽籀书窠"匾,用示己志。佐县志金石采访,因辑《履仁乡金石文字记》八卷。全稿未梓,仅存其目。旋食廪饩。既屡试不久彀,愈专力吉金文字。叔未每得款识之难辨者,属其细意融会,即豁然通解。海内如平湖钱梦庐、仁和赵次闲、长白斌笠耕、诸城刘燕庭、钱塘瞿颖山、潍县陈寿卿,诸家藏器,多拓请考释,久之成《从古堂款识学》十六卷。更为翟氏著《清吟阁古器款识释文》数册。其间释虢叔大林钟,定"旅"为虢公长父名,定周封"敦"为康叔封器,定齐侯"鈃"为陈桓子鈃之类,均极详审。仪徵阮元题记,称许甚至。他著尚有《焦山周鼎斛》,《新莽泉刀二品考》,《珣溪古玉式》,暨《竹里诗存》若干卷。卒年八十。
138 ○徐文靖
139 徐文靖1667--1757?,宇容尊,号位山,安徽当涂人。
140 雍正癸卯,与任启运、陈祖范同举江南乡试。主考黄叔琳诧曰:"吾得三经师矣!"乾隆丙辰,举博学宏词,又举经学,授翰林院检讨。
141 平居好寻究舆图方志,以胡渭《禹贡锥指》虽著闻于一时,容有疏略之处,为作《会笺》十四卷,期补正其缺失,颇多可取。又为《山河两戒考》十四卷,使与《会笺》相辅。且旁探《山海经》《竹书纪年》,以考见古史地之源流沿革。于《竹书》别成《统笺》十二卷,援引繁富,卢文弨序而行之。
142 治经初取汉魏诸家《易》说证朱子《本义》,作《周易拾遗》。嗣复推诸群经,成《经言拾遗》十四卷。其抄诗礼经论及考辨于史说部,成《管城琐记》三十卷。全榭山先生称其精博。尝与语邵子三十宫说,引据殊赅博,质之曰:"君不读《击壤集》乎?'物外洞天三十六,都疑布在洛阳中,小车春暖秋凉日,一日只能移一宫'。是非三十六宫之明文乎?天根月窟,老氏之微言也。三十六宫,图经之洞天福地也;其必以复姤之说文之者,其犹《参同》必以乾坤坎离分气值日而究之。《参同契》之用《易》,非圣人作《易》之旨也。"榭山大叹服。因撰《皇极经世考》若干卷。并工诗,亦皆典雅可诵。
143 ○徐文范
144 徐文范,字仲圃,江苏嘉定人。
145 与钱大昕友善。好学深思,专精地理,虽足迹不出里閈,而三条四列十道九域一一囊括于心胸。以两唐两宋之世,区宇混一,经纬秩如;即三国之承汉,五代十国之承唐,封畛虽分,名实未改,稽古之彦,搜索匪难;独典午渡江以后,开皇平陈以前,瓜剖豆分,盖三十国南北侨置,千回百易,史之存者十家,而有志者才五;晋则但述太康,而不详江左偏安之局;魏则只举武定,而反遗洛阳全盛之规;休文或失诸繁,辅机或嫌其略,子显、谀闻更无论矣;甚至杜佑、李吉甫、乐史辈于方舆之学最称赅治,而南北侨立之迹亦复十缺其九。乃上溯太安,下讫大业,以年为经,以国为纬,旁行书之;又以晋初所分之廿州为其纬中之纬,下至炀帝罢州郡而止;先辨实土,附缀侨置,其间分列并合,参互错综,志有渗漏,则采纪传以证之;作《东晋南北朝舆地表》二十四卷。书成,钩稽毫发,穷极幼眇,可称杰构。
146 ○徐养原
147 徐养原1758~1825,字新田,又字饴庵,浙江德清人。
148 夙承家学,读书有深识。年十三,随父宦入京师,从一时名土问业,于学术之源流派别靡不晓贯。父乞养归,益覃思经训,顺事左右,往往以说经娱亲。充嘉庆六年副贡生。父母先后卒,遂无意攻制举业。
149 初,阮元抚浙,筑精舍西湖上,选高材生数十人讲肄其中,先生及弟养灏与焉。又集诸儒校勘十三经注疏,先生任《尚书》、《仪礼》。《仪礼》多脱文错简,素号难治,所校独精。
150 平居尝曰:"古之儒者,必修六艺;邮之书数,居之礼乐,皆以养性也。"于是条通经传,著其大者为《明堂说禘郊辨》、《井田议》、《饮食考》、《周官五礼表》、《五官表》、《考工杂记》。其说虽泰半墨守郑氏,然若论明堂,失之隘;计侯道,失之远;又直诤其失。为《尚书考》,列汉魏旧说,举近日诸家为未及举。为《黑水考》、《渤海考》,复不附和胡渭之说,皆实事求是,不为苟同。
151 兼通声律六书古音,旁逮历算舆地氏族之学。于字书,辨析于会意、指事、形声四者。有《六书故》、《纠檀园字说》、《僮龠》、《急救篇考异》。于古音,增定段氏十七部为十九。有《说文声类》、《毛诗类韵》、《周易楚辞经传诸子音证》、《古音备征记》。因而《仪礼》之今古文,《周官》之故书,《春秋三家》、《论语鲁读》,咸能列其异同,以为之考焉。于声律,以母夫人善琴,秉承慈训,有《律吕臆说》、《琴学原始》、《乐曲考》、《管色考》、《荀勖笛律图说注》。
152 于历算,欲中西之法各明其直,无相杂糅。有《周髀解》、《九章重差补图》、《刘徽割圆表》、《长广方说》、《带纵诸乘方记》、《乘方补记》、《三角割圆》、《对数比例》、《对数新论》。
153 于舆地氏族,有《朝鲜疆域考》、《氏族谱》等书,亦详核。
154 凡若干卷,数十万言。
155 为人舍书籍外无嗜好,非疾病丧纪不辍业。诵读孜孜,考论矻矻,迄老弗衰。卒年六十八。
156 ○徐有壬
157 徐有壬,字君青,亦字钩卿,浙江乌程人。
158 用宛平籍,举顺天乡试。道光己丑,成进土,改主事,官户部。出守扬州,迁四川成绵龙茂道,历滇臬湘藩以至江苏巡抚。咸丰庚申,粤寇陷苏城,弗屈遇害,举家殉焉。事闻,恤荫如典礼,赐谥庄愍。
159 公精于推步,方在郎署日,宣庙尝召询:"圆明园水高于京城若干丈?西洋贡器其用如何?"奏对称旨。台官往往就决所疑。始治算,得《四元玉鉴》,积思三昼夜,以意步为细草,人见而奇之,争相传抄以去。尤精于割圜堆垛之术。算术以割圜为甚难,嘉定钱塘本沈氏笔谈说创为进位开方法,一时信之。乃以内容外切反复课之,其说遂破。又对数表传自西人,云以屡次开方而得其数,则取屡乘屡除法驭之,得数巧合,而省力百倍。益精心探索,思入幼眇,深造自得如此。
160 所著《务民义斋算学》,曰:《割圜密率》三卷,《楕圆正术》一卷,《弧三角拾遗》一卷,《朔食九服里差》三卷,《用表推日食三差捷法》一卷,《截球解义》一卷,附《楕圜求周术》一卷,造《各表简法》一卷。其见于目录而未刻者:为《堆垛测圜》等七种,退稿均佚。
161 ○徐元文
162 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徐乾学之弟。
163 年十四,补诸生。顺治十一年,赐进土第一。康熙初元,江南奏销案起,坐罣误,谪銮仪卫经历,阅四年,事白,复原官。丁外艰,与两兄日居丧次,酌古礼行之。起复,补国史院修撰,迁秘书院侍读,典试陕西。九年,迁祭酒,充经筵讲官。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超拜左都御史。二十七年二月,公兄乾学自总宪迁大司寇,上难其代,久之不补;七月,复还公故官。兄弟相代为亚相,海内荣之。十二月,迁刑部尚书,甫旬日,调户部。二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公既以廷议数与满大臣忤,屡招党讦,乃具疏力求去;上许原官致仕,即日辞朝。舟过临清,关吏大索,虽酱瓿之属皆发视,仅得图书数千卷,光禄馔金三百而已。皆啧啧叹清官不置。三十年七月,薨于里第,年五十有八。
164 公之在成均也,毅然以师道自任,疏请准顺治间例,令直省学臣选拔文行兼代之士,复乡试副榜额,并送监肄业。得旨下部著为令。复请广监生中式之额。并请永停纳栗一途,言其不可者有四,下所司,纳例自河工外得一切停止。莅学四年,端士习,正文体,条教大饬。充日讲起居住官时,圣祖诏公用历代通鉴与四书参讲。公与桐城张文端取《通鉴纲目》,择其事之关主德裨治理者,逐一进讲,博采先儒之论,以己意附之,旁推交通,一以仁义为本。及岁终,汇进讲议。公具疏尤以"心法"为谆谆。其责难陈善,多此类也。
165 康熙十八年,特召监修《明史》。学士充监修,非故事也,请辞,不许。因请购遗书,徵遗献荐故给事中李清、主事黄宗羲及原任副使曹溶、主事江懋麟,布衣黄虞稷、诸生姜宸英、万言。部议不允,特旨从之。有诏召清等。宗羲、溶,并以老不至,而各上所著书,诏并付史馆。
166 公与兄健庵俱好士,延揽奖借如不及,累散于金,赴人之急,晚年官逾贵,常戚戚如有忧者。内行修洁,苞苴之使不及门。御家人严整,退食之暇,匡坐读书而已。待兄弟极友爱,然恒以道义相规切。历充《孝经衍义》、《政治训典》、《方略》、《一统志》总裁。《明史》稿未成,尝疏准《宋史》益、卫二王例,以福、唐、桂三王事迹载附传,其明末诸臣尽忠所事者,直书无隐。诏曰可。至乾隆初,《明史》告成,颇用其例云。著《含经堂集》若干卷。
167 ○许桂林
168 许桂林,宇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江苏海州人。与兄乔林、石华齐名。
169 由拔贡生举嘉庆丙子科江南乡试。旋丁内艰,以哀毁卒。年四十三。
170 君生平好学深思,至性纯粹,躬行践履,博综群书。体素弱,不耐劳。惟读书则精神焕发,故日以诂经为事。馀力兼娴六书九数。人以疑义就质,有问必答,霭然可亲。治诸经皆有发明,尤邃于《易》,撰《易确》二十卷。谓:说经当以经为主,与经合者为是,与经违者为非。乃取乾为主,而以全易皆乾所生。博观约守,于易义实有独见。复因《春秋》三传,治《谷梁》者恒少,成《谷梁传年月释例》一卷。折衷汉、宋,成《四书因论》二卷。于算术采集《宣夜》遗文,通之以西法,成《宣西通》三卷。读《数理精蕴》,撮其简要切于日用者,成《算牖》四卷。并先后刊行。他如《毛诗后笺》、《春秋左传地名考》、《步纬简明法》、《味无味斋文集》、骈体文、《壹籁词》等,尚三四十种,百馀卷。又通古音,曾为《许氏说音》以配洨长《说文》,惜并不传。唐陶山刺海州,延课其子,交谊甚笃。甘泉罗土琳从之游,后遂以畴人名世云。
171 ○许瀚
172 许瀚,字印林,山东日照人。
173 幼博综经史及金石文字。年逾冠,入县学。道光乙酉,道州何文安公视学山左,奇其才,拔贡成均,次年入都,即寓何邸,得与公子绍基友,互相考订。治小学,尤深于声音训诂之原。至勘定宋元明旧籍,精审度不减顾涧薲、黄荛圃辇下知名士若张穆、苗夔、俞燮辈,皆昕夕过从,以学问相切劘。龚自珍素少许可,独推为北方学者第一。其见重于时如此。会核录重修字典,议叙得州同街。乙未,北闱乡试中式;五上著官不利。应聘主讲渔山书院,修辑《济宁州志》。复选投峄县教谕,旋丁忧去官。丙午,河帅潘芸阁侍郎延校史籍,因识丁晏、鲁一同、许梿,文字往还,契合无间。而商城杨铎宝卿交最挚。己酉,为山西杨氏校刊桂氏《说文义证》。时患偏痹,养疴里门,尚力疾从事。咸丰庚辛之际,太平军犯东境,越日照,所藏书籍碑版悉付劫灰。幸先期走避,获免于难。未几遂卒。
174 所著惟《攀古小庐文》数卷梓行。遗著一卷,刻入《滂喜斋丛书》,《韩诗外传勘误》则仅存遗稿。其致杨宝卿书谓;"古人造字,实由于音。近代若王氏父子及金坛段氏,略悟此义,惟未有专成一书者。欲治《说文》,宜从事声音之学。"又谓;"《说文》中所列重文,治之者咸不明其例。倘将《说又》所有重文勒为一编,亦发前人未发之蕴。"此亦可见其小学之一斑矣。
175 ○许梿
176 许梿,号叔夏,字珊林,浙江海宁人。
177 生而绝慧,读书能推究民物。笃志经术,精治六书,尤喜研究律学。嘉庆二十四年举人。道光十三年成进士。选直隶知县,未赴。荐修国子监金石志,书成,改知州,得山东平度。始莅任,决狱捕盗类老吏。河漫州田,为开浚支渠,赋且大入。牧平度八年,邻封有疑狱,大府辄檄委往勘,无不结正或平反者。素留心检验尸伤损,订《洗冤录详义》,俾后之刑官奉为师法云。历官淮安、镇江、徐州知府,并著捍灾赈荒诸绩。升江苏粮储道。方改海运,散遣内河水手,部勒周密,无哗者。
178 顾虽吏事精敏,而日不废学。洞识古篆源流。攻《说文解字》,以为其一家之学也。寝馈久,罗致古今撰述,独推钮树玉、王筠为绝诣。纂《说文流笺》巨篇高数尺,未写定,寇乱散佚。别纂《识字略》,依韵戢孴,盖非初志。考定金石文字,手自钩抚。《古均阁宝刻录》行世亦不及十一。工篆隶,书势茂密,与弟楣齐名。兼通医术,博览群书,往往有所刊误校正。咸丰间,兵事大起,流寓转徙,书策沦失,所著不悉传,承学之士惜焉。卒年七十六。
179 ○许宗彦
180 许宗彦1768--1818,字积卿,又字周生,浙江德清人。
181 九岁能读经史,善属文。王昶爱其才,为作《积卿字说》。乾隆丙午举于乡。嘉庆己未成进士。是科得人最盛。朱圭尤器之,尝曰:"经学则有张惠言,小学则有王引之,词章则有吴才鼎等,兼之者其许某乎!"释褐授兵部主事。
182 性至学。时父方伯公告养在籍,念侍奉无人,观政两月即假归。及两亲相继辞世,益无意进取,颜其室曰"止水"以见志。杜门著书垂二十年。卒年五十。著《止水斋诗文集》二十卷。
183 先生既濡染其乡梨洲、季野、西河、榭山、堇浦诸先生之泽,复与当世通儒名德若程易畴、钱晓征、段若膺、姚姬传辈游,上下议论,益湛深经术。为学务求六经大义,深观自汉以来二千年治乱得失,究古今儒道隆替,文章真伪,不屑屑校雠文字,辨析偏旁训诂,不惑于百家支离蔓衍迂疏寡效之言。盖殊持平于汉宋者。其辞有曰:"所谓'下学而上达'者,'诗书执礼'则'下学'也,'知天命"则'上达'也。后之儒者,研穷心胜,而忽略庸近,是知有'上达'而不由于'下学',必且虚无惝恍而无所归;考证训诂名物,不务高远,是知有'下学'不知有'上达',其究琐屑散乱无所统纪。圣贤之学,不若是矣。"
184 考周五庙二祧,以为周制五庙之外,别有二祧,为迁庙之杀,以厚亲亲之仁。宗庙之外,别立祖宗,与禘郊同为重祭,以大尊尊之义。考文武二世室,以为周文武皆配于明堂太室,故有文武世室之号。均能发韦玄成、刘歆、郑康成、王肃所未能明。
185 说六书转注,以为从偏旁转相注。如示为部首,从示之偏旁,注为神祗等字,从神祗,注为祠祀祭祝等字,展转相注,皆同意为一类。戴东原指尔疋诂训为转注,而不知诂训出于后来,非制字时所豫定。段懋堂申戴说,又言尔疋等字多假借;而不知假借者,本无其字。今如初、哉、首、基之训,非本无首字,而假初、哉诸字以当之也。馀若日月诸解,辨王晓庵之误。礼论治论各篇,稽古证今,通达治体。文虽不多,然率独具神识,未经人道云。
186 ○薛传均
187 薛传均,字子韵,江苏甘泉人。县学生。
188 初工骈文,以肄业梅花书院,闻山长歙人洪梧讲论,自惭闻见浅陋,乃与刘文淇、包世荣等五人者相结,为本原之学。积三载,各聚书至五七千卷,交相假阅质难,遂博览群籍,强记精识,于十三经注疏及《资治通鉴》用力尤勤,反复至数十过。注疏本,手自校勘,发明毛、郑、贾、服之说,其魏晋诸儒不守师法者概置焉。读史则重在研究治乱得失;遗文琐事,亦复强记,而大端必数小学。就许君原书钩稽贯穿,洞其义而熟其辞。当时精许学者,称嘉定钱氏、金坛段氏。段氏徒众尤盛,独谓其时杂臆说,不若钱氏精审。终推究得失,而右钱氏。《潜研堂集》中有《说文答问》一卷,深明通转假借之义。乃博引经史以证之,成《说文答问疏证》六卷。又尝以《文选》中多古字,条举件系,疏通证明,成《文选古字通疏义》十二卷,草创未竟。文淇诸人为纂辑缮副,并集录其十三经本丹黄手勘之语,尚廿馀卷。
189 家始裕,缘嗜读书,辄中落,而好读之志未尝少挫,每曰"富贵不敢期,但有暇读书则愿足矣。"既十赴省试报罢,生计日迫,乃就福建学使陈用光聘,见所著书,恨相见之晚。会随陈按临汀州,遘热疾,殁于试院,年四十有四耳。
190 ○薛凤祥
191 薛凤祥?-1680,字仪甫,山东淄川人。
192 尝师事定兴鹿善继、容城孙奇逢,著《圣学心传》,发明"认理寻乐"之旨。嗣从魏文魁学天文,主持旧法。顺治中,与西人穆尼阁游,遂改从西学,尽传其术。因成《天学会通》十馀种。其曰:"对数比例"者,即西洋之"假数"也。曰"中法四线"者,以西法六十分为度,不便于算,改从古法,以百分为度,表所列止正弦馀弦,正切余切,故曰"四线"。其推步诸书,曰:"太阳诸行法原",曰"木火土三星经行法原",曰"交食法原",曰"历年甲子",曰"求岁实",曰"五星高行",曰"交食表",曰"经星中星",曰"西域回回术",曰"西域表",曰"今西法选要",曰"今法表"。皆会中西以立法。以顺治十二年乙未天正冬至为元,诸应皆从此起算。以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五十七秒五微为岁实,黄赤道交度有加减,恒星岁行五十二秒,与天步真原同。梅氏《算书记》所谓"青州之学"。时人以与王晓庵并称"南王北薛"。又著《两河清汇考》,究黄河、运河以及职官夫役道里之数,历代治河成绩,援据古今,疏证颇详。
193 ○薛寿
194 薛寿,字介伯,晚字价伯,江都人。
195 学于同县梅蕴生植之,兼通词章小学。二十补诸生。道光戊辰,祁文端岁试拔置第一。会蕴生游浙,复受经刘文淇,业愈进。所居曰"学诂斋"。罗列书史,聚友论学,日事点勘。省试辄不利,力学不辍。咸丰初,遭乱丧其资,以客授自给。尝从事淮南书局,运使方浚颐、庞际云并礼遇之。最后应湖北学使张之洞聘,主经心书院讲席,以疾归,卒年六十一。
196 生平专力许书,于音韵尤有深造。好以读若例说《诗经》,用韵正转;又欲分《广韵》入声缉合盍为一部,叶帖以下为一部,皆未有成书。所著《续文选古字通》二十卷,《读经札记》二卷,《学诂斋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集》二卷。
197 ○严长明附:子严观
198 严长明,字冬友,号道甫,江苏江宁人。
199 幼颖敏,十行并读。既补诸生,学使梦侍即以国士目之,知其贫,问所需,对曰:"贫乃士之常,闻广陵马氏多藏书,愿得一席为读书计耳。"因荐诸运使卢雅雨,立延致之。是时,东南名士多假馆马氏斋,冬友虚心质难,相与上下其议论,遂博极群书。乾隆壬午南巡,以献赋召试,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通古今,多智计,又工于奏牍。请大臣刘文正公最奇其才。户部奏大下杂项钱粮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项下,乃言于文正曰;"今之
URN: ctp:ws127281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