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姚察著说林十卷位至吏部尚书。

《姚察著说林十卷位至吏部尚书。》[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该资料的标点符号由人工智能制作。此过程难免引入错误;若遇到标点错误,敬请自行修改。
1
顾野王撰《通史要略》一百卷,位至黄门侍郎。光禄卿张讥为国子博士,兼东宫学士,撰《游玄桂林》二十四卷。后主尝敕入就其家,写入秘阁。
2
后魏道武天兴四年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馀字,号曰《众文经》。
3
淮王昌弟孚为尚书丞,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凡为四卷奏之。
4
常山王晖为尚书左仆射。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宋,凡十四代,晖表上之。
5
王继叔耽勤读诵,研综经籍,钩深致远,多所博闻。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绪,皆撰录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馀篇。好事者览之,咸以为善焉。
6
刘懋撰。诸器物造作之始十五卷,名曰《物祖》。位至太尉司马。
7
张樊为光禄大夫,集庖牺至晋末,凡十六代,百二十八帝,历三千二百七十年,杂事五百八十九,合成五卷,名曰《历帝图历》。
8
崔浩为祭酒,朝廷礼仪文策、诏军国书记,尽关于浩。浩能为雅说,不长属文,而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9
李谧,涿郡人。年十八,诣太学受业。后鸠集诸经,广校同异,比《三传》事例,名《春秋丛林》,十有二卷。徵拜著作佐郎,辞以授弟郁。
10
孙僧化识星分,按天占,以言灾异,为通直散骑常侍。永熙中,出帝召僧化与中散大夫孙安都共撰兵法,未就而帝入关,遂罢。
11
李公绘潜居自持,雅好著书,撰《古今异说记》二十八卷,《赵语》三卷。北齐祖莅菸,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以后主属文奏,撰御览。武平三年二月,诏菁疤亟,魏收等入文林馆撰《玄洲苑御览》,后改名《圣寿堂御览》。八月,《御览》成,敕付史阁。后改为《修文殿御览》,凡三百六十卷。初诏萦胧仗子太师徐之才、中书令崔︱、散骑常侍张雕、中书监阳休之、监撰莸、茸嘧吠ㄖ鄙⑵锸汤晌さ、浪培、健S痔子舍人王邵、卫尉丞李孝基、殿中侍御史魏澹、中散大夫刘仲威、袁国子博士朱才、奉车都尉陆道闲、考功郎中崔子抠、左外兵郎薛道衡、并省主客郎中卢思道、司空东阁祭酒崔德、太学博士诸葛汉、奉朝请郑公超、殿中侍御史郑子信等入馆撰书,并敕萧放、萧悫、颜之推等同入撰例。复令散骑常侍封孝琰、前乐陵太守郑元礼、卫尉少卿杜台卿、通直散骑常侍王训、前兖州长史羊肃、通直散骑侍郎马元熙、省三公郎中刘氏、开府行参军李师上、温君悠入馆,亦令撰书。后命特进崔季舒、前仁州刺史刘逖、散骑常侍李孝贞、中书侍郎李德林续入待诏。寻又诏诸人各举所知。又有前济州长史李翥、前广武太守魏謇、前西兖州司马萧溉、前幽州长史陆仁惠、郑州司马江饔、谇巴ㄖ鄙⑵锸汤尚、恋略绰娇明、通直郎封孝謇、太尉掾张德冲、并省右民高恭、行司徒户曹参军古道子、前司空功曹参军刘ダ、获嘉令崔德儒、给事中李元楷、晋州治中阳师孝、太尉中兵参军卢公顺、司空中兵参军周子深、开府行参军王友伯、崔君洽、魏师謇,并入馆待诏。又敕右仆射逍⒀砸嗳胗览成后所撰录人,亦有不得待诏付司处分者。凡此诸人,亦有文学庸浅、附会亲识,妄相推荐者,十三四焉。虽然,当时操笔之徒,搜求略尽,其外如广平宋孝王、信都刘善经辈三数人,论其才性入馆诸贤,亦十三四不逮之也。待诏文林,亦是一时盛事,故存录其姓名。
12
荀士逊为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撰《曲言行于世。
13
隋陆爽,字开明。高祖受禅,转太子内直监,寻迁太子洗马,与左庶子宇文恺等撰《东宫典记》七十卷。
14
杜台卿,开皇初被徵入朝,台卿尝采《月令》,触类而广之,为书名《玉烛宝典》十二卷。奏之,赐绢二百疋,位至著作郎。
15
乐运,南阳水育阳人,尝愿为一谏臣,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诤事,集而部之,凡六百三十九条,合四十一卷,名曰《谏苑,奏上之文》,帝览而嘉焉。位至毛州高唐令。
16
魏澹,字彦深,为太子舍人,废太子勇,深礼遇之,屡加优锡,令撰《笑苑》、《词林集,世称其博物。
17
刘谭钰撰《兵书》十卷,名曰「金韬,上善之。
18
崔赜撰《洽闻志》七卷,八代四科志》三十卷。位至越王长史。
19
于仲文为光禄大夫,撰《略览》三十卷。
20
唐欧阳询为给事中。武德七年,奉诏与裴矩、陈叔达、赵弘智、令狐德┪、难г郎等十数人同修《艺文类聚》。
21
李百药,初仕隋为礼部员外郎。皇太子勇召为东宫学士,令修五礼,定律令,撰阴阳书。
22
魏徵为秘书监。贞观五年,撰群书政要奏之。今采其序例,以明述作之意曰:窃维载籍之兴,其来尚矣。左史右史,记事记言,皆所以昭德塞违,劝善惩恶,故作而可纪,薰风扬乎百代,动而可法,明戒垂乎千祀。是以历观前圣,抚运膺期,莫不懔乎驭朽,自︹不息。乾乾夕惕,义在兹乎!近古皇王,时有撰述,并皆包括天地,牢笼群有,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骋末学之传闻,师雕虫之小伎,流宕忘返,殊途同致。虽辩周万物,愈失司契之源。术总百端,弥乖得一之旨。皇上以天纵之多才,运生知之睿思。性与道合,动妙机神。玄德潜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损己利物,行列圣所不能行。瀚海龙庭之野,并为郡国扶桑。若木之域,咸袭缨冕。天地成平,外内示是福。犹且为而不恃,虽休勿休,俯协尧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将取鉴乎!哲人。以为六籍纷纶,百家春驳,穷理尽性,则劳而少功。周览骞墼,虿┒寡要。故爰命臣等,采摭群书,剪截浮放,光昭训典。圣思所存,务乎政术。缀叙大略,咸发神衷。雅致钩深,规摹宏远,网罗政体,事非一日。若乃钦明之后,屈己以救时,无道之君,乐身以亡国。或临难知惧,在危而获安,或得志而骄居,成以致败者,莫不备其得失。或立功树惠,贞心直道,忘躯殉国,身殒百年之中,声驰千载之后。或大奸巨猾,转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作黑忠良。由其放逐邦国,因以危亡者,咸亦述其终始,以显为臣不易。其立德立言,作训垂范。为纲为纪,经天纬地,金声玉振,腾实飞英,雅论徽猷,嘉言美事。可以弘奖名教,崇太平之基者,固亦片善不遗,将以丕显皇极。至于母仪嫔,则懿后良妃,参徽猷于十乱,著深诫于辞辇。或倾城哲妇,亡国艳妻,候晨鸡以先鸣,待举烽而后笑者,时有所存,以备劝戒。自六经讫于诸子,始五帝,下尽晋年,凡为五秩,合五十卷。本求政要,故以政要为名。但皇览遍略,随方类聚,名目互显,首尾淆乱,文义断绝,寻究为难。今之所撰,异乎先作,总立新名,各全旧体。欲见本知末,原始要终,并弃彼春华,采兹秋实,一书之内,牙角无遗。一事之中,羽毛咸尽,用之当今,足以殷鉴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引而伸之,触类而长。盖亦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庶弘兹九德,简而易从,观彼百王,不疾而速,崇巍巍之盛业,开荡荡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贞观,日用日新之德,将金镜以长悬矣」。太宗览之称善,敕皇太子诸王各传一本,赐徵帛二百疋。又徵为特进。以《礼经》遭秦灭学,戴圣编录,条疏不次,乃删其所记,以类相从,为五十篇,合二十卷名《类礼》。太宗善之,赐物一千段,以其书藏秘府及赐皇太子、诸王。
23
李袭誉为扬州总管长史,撰《忠孝图》二十卷,贞观十三年十一月奏之,太宗览而称善。
24
高士廉为尚书右仆射。贞观十五年,撰《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上之。有诏,藏之秘府时太学博士马嘉运、太常丞吕卞同修。高智周为秘书郎、弘文直学士,预撰《瑶山玉彩》、《文馆词林》。三迁兰台大夫。
25
李敬玄撰。《正论》三卷。位至扬州大都府长史。杜正伦为中书侍郎,兼左庶子,撰《春坊要录》四卷。
26
许敬宗为弘文馆学士,永徽中,与李义府等奉敕于内殿撰《东殿新书》二百卷,高宗自制序其书自《史记》至《晋书》,删其繁词,勒成藏之书府。
27
元万顷上元中为著作郎。则天广召文词之士入禁中修撰,万顷与左史刘酥、范履冰、苗神客,右史周思茂、胡楚宾等咸预其选。前后撰《列女传》、《臣轨》、《百寮新诫》、《乐书》,凡千馀卷。
28
姚,永徽中,为太子宫门郎,博涉经史,有才辩。与司议郎孟利贞等奉令修《瑶山玉彩》,书成,迁秘书郎。
29
张昌宗为麟台监,圣历中,则天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多未周备,令昌宗与麟台少监李峤广召文学之士给事中徐彦伯、水部郎中员半千等二十六人,增损《文思博要》,勒成一千三百卷。于旧书外更加佛教、道教及亲属姓氏,方域等部至是毕功,帝亲制名曰《三教珠英》。时左补阙崔同修。
30
韦叔夏,神龙中为国子祭酒,撰《三礼要记》三十卷,行于代。
31
王方庆撰。《宫卿故事》一卷,位至太子左庶子。
32
徐坚为集贤院学士,开元中,敕坚等纂经史要事及历代文章,以类相从,欲令皇子简事缀文,帝自定名为《初学记》。是日,撰成以献。帝称善,赐坚等绢三百疋。张九龄为中书令。开元二十七年二月,九龄等撰《六典》三十卷成,上之。
33
归崇敬为国子司业。大历中,与诸儒官同修《通志》,崇敬知《礼仪志》,众称允。
34
裴澄为国子司业,贞元十二年表上乘舆月令》十二卷。
35
苏冕为京兆府士曹缵国朝政事。撰《会要》四十卷。
36
杜涛淮南节度使,贞元十七年献《通典表》曰:「臣闻太上立德,不可庶几,其次立功,道行当代,其次立言,见志后学,由是往哲,迎相祖述,将施有政,用掳罴页,急疽悦抛,视椎枪傩蚴朔,怯我詹挪,患叭送交匙,驭馄耐娣⼂。虽履历叨幸,或职剧务繁,窃惜光阴,未尝辍废。夫《孝经》、《尚书》、《毛诗》、《周易》、三传,皆父子君臣之要道,十伦五教之宏纲,如日月之下临,天地之大德,百王是式,终古攸遵。然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愚管窥蠡测,岂达高深,跞∷粱奶,瞥衔臆度,每念懵学,莫探政经,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拯救之方。臣既庸浅,宁详损益,未原其始,莫畅其终。尚赖周氏典礼,秦皇荡灭不尽,纵有繁杂,且用准绳。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鉴,布在方策,亦粗研寻。自顷纂修,年涉三纪,识寡思拙,心昧词芜,图籍实多,事目非少,将谓功毕有愧乖疏,固不足发挥大猷。但微臣竭愚尽虑,凡二百卷不敢不具献上,庶明鄙志所之,尘渎圣聪,兢惶无措。其书凡九门:叙食货》十二卷,《选举》六卷,《职官》二十二卷,《礼》一百卷,《乐》七卷,《兵》六卷,《刑》十七卷,州郡》十四卷,《边防》十六卷。
37
贺兰正元,贞元中为昭义军节度使判官,进《用人》、《权衡》、《辅佐记》各十卷,《举选衡镜》三卷。
38
马总为天平军节度使,总理道素优,军政多暇,公务之馀,手不释卷。所著《奏议集》、《年历》、《通历》、《子钞》等书百馀卷,行于世。
39
唐次为礼部员外郎,贞元八年,坐窦参,出为开州刺史。在巴、峡间十馀年,不获进用。西川节度使韦皋抗表请为副使,德宗密谕皋令罢之。次久滞蛮荒,孤心抑郁,怨谤所积,孰与申明?乃采自古忠臣贤士,遭罹谗谤放逐,遂至杀身,而君犹不悟。其书三篇,谓之《辩谤略》,上之。德宗省之,犹怒,谓左右曰:「唐次乃方吾为古之昏主,何自谕如此!」改夔州刺史。及宪宗即位,与李吉甫同自峡内召还,授次礼部郎中。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卒。宪宗明哲嫉恶,尤恶人朋比。倾舀尝阅书禁中,得次所上书三篇,贤而善之,谓学士沈传师曰:「唐次所集辩谤之书,实君人者时宜观览。朕思古书中多有此事,次编录未尽,卿家传史学,可与学士类例广之」。传师与令狐楚、杜元颍等分功修续,广为十卷,号《元和辩谤略》,优诏答之。
40
宪宗元和八年六月,诏宰臣武元衡、李吉甫、李糸寮熬、上通子少傅判太常卿郑馀庆、礼部尚书权德舆,各进旧书。
41
张正甫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宝历二年,进《艺文类聚》一百卷。
42
令狐楚为翰林学士,宪宗以自古贤臣,多受谗谤,以至危亡,因诏楚纂集历代名臣受谤者为十卷,名为《元和辩谤略。书》成,帝嘉其该博。
43
李渤为著作佐郎,罢官。丫佣雒撰御戎新录二十卷以献。
44
韦处厚,穆宗时与路随为翰林侍读学士。长庆二年,处厚与随撰《六经法言》二十卷。书成,表献之曰:「臣闻三皇讲道,五帝讲德,三王讲仁,五霸讲义,所讲不同,同归于理。理道之极,备于六经。虽质文相变,忠敬交用,损益因时,步骤不一。然而释三纲、越五常,而致雍熙者,未之有也。自秦火荡,鹂妆诖蠹,曲学异辩,专门多惑。营道之轨并驰,希圣之堂盖寡。芜文错起,浮义互生,简册混散,篇卷繁积。劳神于累代,敝形于当年,其知愈博,其得愈少。夫然,通方之士,达识之儒,且犹不为也。况南面之尊,司道之契,岂不贪其精而遗其粗者乎?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精义神授,博识天资。山峻词峰,泉蓄学海。膺休运则混六合而不让,思屈已则舞两阶而不疑。故当希皇踵帝,肩王轹霸,可以区区近躅,拟于圣德哉!臣处厚臣随采合易、诗、书、左氏春秋、孝经等,因其本篇,掇其精粹,论纪先师微旨,今亦附于篇末,总题曰《六经法言》,合二十卷献上。取诸身必本于五事。下通诸物,兼畅于三才。始九族以及于百姓,刑室家以仪于天下。圣君良主之往行,哲人壮士之前言,天人相与之际,幽明交感之应,穷理尽性之辩,药石攻磨之规。尧、舜、禹、汤、文、武理乱之道,尽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义,必举其兴,可以观,劝其违,可以戒,此其所存者也。至如爻象错综,阴阳难名,比兴箴诲,幽隐难释,诰命训论,古今不合。威仪类制,命诸有司,褒贬扬手窆橹,钍贩ù似渌遗者也。商鞅之说秦主叹帝道之难行,太宗之纳魏徵,流王泽而广被。繇是言之,道无远近,德无重轻。能者挈之如毛羽,不能者举之如嵩、岱。今逢希代之君,当难合之运,故不能以百家邪说,六国纵横。秦、汉刑名,魏、晋偷薄,为盛时道。历代帝王,皆务纂集。魏称皇览,梁著遍略,邺中则有修文之作,江左则有寿光之书。但夸于闻见,非垂谋于理本。臣今所贵,实异斯作。陆贾奏甚卑之论,尚称善于高皇。方朔献杂糅之说,犹见知于武帝。伏惟陛下机务之馀,燕息之暇,时降省览,天下幸甚」。帝览其书,称善者久之。赐处厚随锦采二百疋、银器二事。
45
崔郾为翰林侍讲学士。宝历元年七月,与高重进《纂要集》十卷,各赐采锦二百疋、银器五事。
46
魏謇尝钞撮子书要言,以类相从,二十卷号曰《魏氏手略》。有文集十卷,位至太子少保。
47
裴文宗时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八年,集历代文章,自梁昭明太子著《文选》外,合于典雅者,古今通选,勒成三十卷,目为《太和通选》,并《意义目录》一卷,进上之。所著偏僻,时论以为不当。
48
王涯同平章事,太和八年进。《月令图》一轴。
49
兵部尚书王起进自古《帝王五位图,帝欲置于几案,以便观览,宣付起重,以长卷写进。
50
许康佐,为翰林学士、太和九年进。《纂集《左氏传》三十卷
51
高重为国子祭酒,太和九年进《春和纂集》四十卷
52
郑水晃,翰林侍讲学士,文宗命撰《经史要录》十二卷。书成,帝嘉其精博,因以十九书语类。帝亲自发问,水挥Χ晕,拗臀以金紫。
53
姚康为太子詹事,大中五年十一月,以所撰《统史》三百卷上之。统史自开辟至隋末编年,纂帝王美政、善事诏令可利于时者。至于时政盐、铁榷、和籴、赈贷、钱陌、兵数、虚实、贮粮、用兵、利害、边事戎狄,无不备载。下至释道、烧炼、妄求无验,皆载之。
54
崔铉为左仆射、平章事。大顺七年十月,铉上《续会要》四十卷,修撰官杨绍复、崔彖、薛逢、郑言等赐物有差。梁末帝贞明末,前衡州长史刘骘进所撰《地里手镜》十卷。
55
晋曹国珍为左谏议大夫。天福四年上言:「请于内外臣寮之中,选才略之士,聚《唐六典》、前后《会要》、《礼阁新仪》、《大中统类》、律令格式》等,精详纂集,俾无漏略,别为书一部,目为《大晋政统》」。从之。其详议官,宜差太子少师梁文矩、步骑常侍张允、大理卿张澄、国子祭酒唐来罄砩偾涓吆杞ス子司业田敏、礼部郎中吕咸休、司勋员外郎刘涛、刑部员外郎李知损、监察御史郭延升等一十人。允文、矩等咸曰:「改前代礼乐刑宪为《大晋政统》,则《尧典》、《舜典》,当以《晋典》革名。列状驳之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苟非圣明,焉能述作。若运因革故,则事乃维新。或改正朔而变牺牲,或易服色而殊徽号。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至于近代,率由旧章,比及前朝,是滋其目。多因行事之失,改为立制之初,或臣奏条章,君行可否,皆表其年月,纪以姓名聚类分门成文,作则莫不悉稽。前典垂范后昆,述言圣贤历于朝代,得金科玉条之号,设乱言破律之防,守而行之,其来尚矣。皇帝陛下运齐七政,历契千年,爰从创业开基,莫不积功累德,行宜直笔,具载鸿猷。若备录前代之编年,目作圣朝之政统,此则是名不正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媚时掠美,非其实矣。若剪截其词,此则是文不备也。夫文不备则启争端,而礼乐刑政于斯乱矣。若改旧条而为新制,则未审何门可以刊削,何事可以编联?既当革故从新,又须废彼行此,则未知国朝能守而不失乎?臣等同共参详,未见其可」。疏奏,嘉之,其事遂寝。
56
张昭为兵部尚书,世宗亲征淮南,表进所撰兵法,其略曰:「臣本书生,不娴武艺,空忝穰苴之位,惭无却阒。能遽捧纶言,令纂兵法。虽︹三宫之说,何称九天之谋?伏惟陛下玉斗缵戎,金楼聚学,九舜、十尧之典,不足揣摩,三门、五将之书,无烦接要。而犹申旦不寐,乙夜纵观,留连于尺籍,伍符探赜于枫天,枣地以为人情,贵耳而贱目,儒者是古而非。今以韩白之智有馀英、卫之才不足,宁悟渭水、钓翁之学。今乃椎轮圯桥,神叟之言已为糟粕,无足师模。于钤懒目,赊谧渺对,戳麟济下。臣撮其枢要,臣逖观前代兵家所著,篇部颇多。自唐末乱离,图书流落,今兰台、秘府,目录空存,其于讨论,固难详悉。今祗据臣家所有之书,摭其兵要,自军旅、制置、选练、教习、安营、结阵、命将、出师、诡谲、机权、形势、利害、赏罚、告誓、攻守、巧拙、星气、风角、阴阳、课式等部四十二门,离为十卷。管窥蠡测,莫知穹、渤之高深。兽走犬驰,且副勖缰。指使既成,卷部,须有签题。臣伏见前代奉诏撰论,皆目为制旨。今跞∽脊适绿囊,制旨兵法,臣留司都,下不敢跞。∪グ嘈薪,鞑钏嚼絷,逡栊秀诔。陆诏曰:朕昔览兵书,粗知前事,将观机要,委卿撰述。曾未逾时,远来呈进。披寻之际,备见精详。论战法之大纲,与孙、吴而共贯。赖卿博学,副朕所怀。宜示颁宣,用明恩宠。嘉奖在念,再三不忘。今赐卿衣著二百疋,银器一百两。
URN: ctp:ws143613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