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十三 外篇在宥第十一

《卷十三 外篇在宥第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三
2
河 南 郭 象 注
3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在宥第十一》

1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2
〔注〕宥使自在则治,治之则乱也。人之生也直,莫之荡,则性命不过,欲恶不爽。在上者不能无为,上之所为而民皆赴之,故有诱慕好欲而民性淫矣。故所责圣王者,非贵其能治也,贵其无为而任物之自为也。
3
〔疏〕宥,宽也。在,自在也。治,统驭也。寓言云,闻诸贤圣任物,自在宽宥,即天下清谧;若立教以驭苍生,物失其性,如伯乐治马也。
4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5
〔疏〕性者,禀生之理;德者,功行之名;故致在宥之言,以防迁淫之过。若不任性自在,恐物淫僻丧性也。若不宥之,复恐效他,其德迁改也。
6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7
〔注〕无治乃不迁淫。
8
〔疏〕性正德定,何劳布政治之哉。有政不及无政,有为不及无为。
9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偷也。
10
〔注〕夫尧虽在宥天下,其进则治也。治乱虽殊,其于失后世之恬愉,使物争尚畏鄙而不自得则同耳。故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也。
11
〔疏〕恬,静也。愉,乐也。瘁,忧也。尧以德临人,人歌击壤,乖静性也;桀以残害于物,物遭忧瘁,乖其愉乐也。尧桀政代斯异,使物失性均也。
12
夫不恬不偷,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13
〔注〕恬愉自得,乃可长久。
14
〔疏〕尧以不恬淮人,桀以不愉取物,不合淳和之性;欲得长久,天下未之有也。
15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
16
〔疏〕毗,助也。喜出于魂,怒出于魄,人禀阴阳,与二仪同气。尧令百姓喜,毗阳暄舒;桀使人怒,助阴惨肃。人喜怒过分,天则失常,盛夏不暑,隆冬无霜?既失和气,加之天灾,人多疾病,岂非反伤形乎。不可有为作法,铃致残伤也。
17
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18
〔注〕此皆尧桀之流,使物喜怒太过,以政斯息也。人在天地之中,最能以灵知喜怒扰乱群生而振荡阴阳也。故得失之问,喜怒集乎百姓之怀,则寒暑之和败,四时之节差,百度昏亡,万事夭落也。
19
〔疏〕为滞喜怒,遂使百姓谋虑失真,既乖宪章之法,斯败也已。
20
于是乎天下始乔请卓惊,而后有盗蹑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
21
〔注〕慕赏乃善,故赏不能供。
22
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
23
〔注〕畏罚乃止,故罚不能胜。
24
〔疏〕乔,诈伪也。诂,责问也。卓,独也。惊,猛也。于是乔伪诂责,卓尔不群,独怀惊猛,轻陵于物,自尧为始,次后有盗坏之恶,曾史之善,善恶既著,赏罚系焉,慕赏行善,惧罚止恶,举天下斧铁不足以罚恶,倾宇宙之藏不足以赏善。给,犹足也。
25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26
〔疏〕若忘赏罚,任真乃在足也。
27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28
〔注〕忘赏罚而自善,性命乃大足耳。夫赏罚者,圣王之所以当功过,非以著劝畏也。故理至则遗之,然后至一可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寻其事逃,故为匈匈焉与进竞逐,终以所寄为事,性命之情何暇而安哉。
29
〔疏〕匈匈,罐哗也,竞逐之谓也。人惧斧铁之诛,又慕轩冕之赏,心怀百虑,事出万端,匈匈竞逐而不知止。夏殷已来,其风渐扇,赏罚缨扰,终日荒忙,有何容暇安其性命。
30
而且悦明邪?是淫于色也;悦聪邪?是淫于声也;
31
〔疏〕悦,受染也。淫,耽滞也。希离慕旷,为滞声色也。
32
悦仁邪?是乱于德也;悦义邪?是悖于理也;
33
〔疏〕德无憎爱,偏爱故乱德;理无是非,裁非故逆理。悖,逆也。
34
悦礼邪?是相于技也;悦乐邪?是相于淫也;
35
〔疏〕礼者,擎腮曲拳,节文隆杀。乐者,咸池大夏,律吕八音。说礼乃助浮华技能,爱乐更助官商淫声。
36
悦圣邪?是相于艺也;悦知邪?是相于疵也。
37
〔注〕当理无悦,悦之则致淫悖之患矣。相,助也。
38
〔疏〕说圣逵,助世问之艺衍;爱智计,益是非之疵病也。
39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40
〔注〕存亡无所在,任其所受之分,则性命安矣。
41
〔疏〕八者,聪明仁义礼乐圣智是也。言人禀分不同,性情各异。离旷曾史,素分有者,存之可也;众人性分本无,企慕乖真,亡之可也。
42
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蛮卷伧囊而乱天下也。
43
〔注〕铃存此八者,则不能纵任自然,故为蛮卷伧囊也。
44
〔疏〕蛮卷,不舒放之容也。伧囊,忽遽之貌。天下群生,唯知分外,不能安任,黉巷自拘,夸华人事,伧囊急速,争驰逐牧,由八者不忘,致斯弊者也。
45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
46
〔注〕不能遗之,已为误矣。而乃复尊之以为贵,岂不甚惑哉。
47
〔疏〕前八者,乱天之经,不能忘遗,已是大惑。方复尊敬,用为楷模,痛惜甚也。
48
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斋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僎之,吾若是何哉。
49
〔注〕非直由寄而过去也,乃珍贵之如此。
50
〔疏〕八条之义,事同刍狗,过去之后,不合更收。诫禁致斋,明言执礼,君臣跪坐,更相进献,鼓九韶之歌,舞大章之曲。珍重还庐,一至于此,庄生自击,无奈之何也。
51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52
〔注〕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不得已者,非迫于威刑也,直抱道怀朴,任乎叉然之极,而天下自宾也。
53
〔疏〕君子,圣人也。不得已临莅天下,怛自无为。虽复无为,非关拱默,动寂无心,而性命之情未始不安也。
54
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55
〔注〕若夫轻身以赴利,弃我而殉物,则身且不能安,其如天下何。
56
〔疏〕贵身贱利,内我外物,保爱精神,不荡于世者,故可寄坐万物之上,托化于天下也。
57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
58
〔注〕解擢则伤也。
59
〔疏〕五藏,精灵之宅;聪明,耳目之用。若分辨五藏情识,显擢聪明之用,则精神奔驰于内,耳目竭丧于外矣。
60
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
61
〔注〕出处默语,常无其心而付之自然。
62
〔疏〕圣人寂同死尸寂泊,动类飞龙在天,岂有寂动理教之异哉。故寂而动,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欲明寂动动寂,理教教理,不一异也。
63
神动而天随,
64
〔注〕神顺物而动,天随理而行。
65
〔疏〕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即动即寂,德同苍昊,随顺生物也。
66
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67
〔注〕若游尘之自动。
68
〔疏〕累,尘也。从容自在,无为虚淡,若风动细尘,清空中浮物,阳气飘飘,任运去留非已。
69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70
〔注〕任其自然而已。
71
〔疏〕物我齐混,俱合自然,何劳功暇,更为治法也。
72
崔瞿问于老聪曰:不治天下,安臧人心?老聪日:汝慎无樱人心。
73
〔注〕樱之则伤其自善也。
74
〔疏〕姓崔,名瞿,不知何许人也。既问:在宥不治人心,何以履善?答曰:宥之放之,自合其理,作法理物,则樱挠人心。引下文云。
75
人心排下而进上,
76
〔注〕排之则下,进之则上,言其易摇
77
荡也。
78
〔疏〕人心排他居下,进己在上,皆常情也。
79
上下囚杀,
80
〔注〕无所排进,乃安全耳。
81
〔疏〕溺心上下,为境所牵,如禁之囚,
82
搂烦困苦。潭约柔乎刚强。
83
〔注〕言能淳约,则刚强者柔矣。
84
〔疏〕淳约,柔弱也。矫情行于柔弱,欲制服于刚强。
85
廉剧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
86
〔注〕夫鱼火之热,凝冰之寒,皆喜怒并积之所生。若乃不雕不琢,各全其朴,则何冰炭之有哉。
87
〔疏〕康,务令也。创,伤也。雕琢名行,欲在物前。若违情起怒,寒甚凝冰;顺心生喜,热喻焦火。
88
其疾倪仰之问而再抚四海之外。
89
〔注〕风俗之所动也。
90
〔疏〕逐境之心,一念之顷,已遍十方,况倪仰之问,不再临四海哉。
91
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92
〔注〕静之可使如渊,动之则系天而踊跃也。
93
〔疏〕有欲之心,去无定准。偶尔而静,如流水之遇渊潭;触境而动,类高天之县;不息动之,则系天环跃。
94
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95
〔注〕人心之变,靡所不为。顺而放之,则静而自通;治而系之,则趺而愤骄。债骄者,不可禁之势也。
96
〔疏〕排下进上,美恶喜怒,愤发骄矜,不可禁制者,其在人心乎。
97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樱人之心,
98
〔注〕夫黄帝非为仁义也,直与物冥,则七义之透自见。逵自见,则后世之心叉自殉之,是亦黄帝之述使物搂也。
99
〔疏〕黄帝因宜作则,慈爱养民,实异偏尚之七,裁非之义。后代之主,执之轨辙,苍生名之为圣,搂人之心自此始也。弊起后王,衅非黄帝。
100
尧舜于是乎股无肱,经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
101
〔疏〕肱,白肉也。尧舜行黄帝之连,心形瘦弊,股瘦无白肉,经秃无细毛,养天下形容,安万物情性,五藏忧愁于内,血气矜庄于外,行仁义以为规矩,立法度以为楷模,尚不免流放凶族,则有不胜。
102
尧于是放谁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脆,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103
〔疏〕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混沌,即罐兜也,为党共工,放南裔也。缙云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饕餮,即三苗也,为尧诸侯,封三苗之国。国在左洞庭,右彭蠡,居豫章,近南岳。三蟾,山名,在西裔,即秦州西羌也。少昊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穷奇,即共工也,为尧水官。幽都在北方,即幽州之地。《尚书》有殖鲧,此文备也。四人皆包藏凶恶,不遵尧化,故投诸四裔,是尧不胜天下之事。故四凶由舜,今称尧者,其时舜摄尧位故耳。
104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
105
〔注〕夫尧舜帝王之名,皆其述耳,我寄斯逵而述非我也,故骇者自世。世弥骇,其边愈粗,粗之与妙,自涂之夷险耳,游者岂常改其足哉。故圣人一也,而有尧舜汤武之异。明斯异者,时世之名耳,未足以名圣人之实也。故夫尧舜者,岂直一尧
106
舜而已哉。是以虽有矜愁之貌,仁义之逵,而所以逵者故全也。
107
〔疏〕施,延也。自黄帝延乎尧舜,圣迸滞,物扰乱,延及三王,惊骇更甚。
108
下有桀蹑,
109
〔疏〕桀坏行小人之行为下,曾史行君子之行为上。
110
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
111
〔疏〕谓儒墨守进,是非因之而起也。
112
于是乎喜怒相疑,
113
〔疏〕喜是怒非,更相疑贰。
114
愚知相欺,
115
〔疏〕饰智惊愚,互为欺侮。
116
善否相非,
117
〔疏〕善与不善,彼此相非。
118
诞信相讥,
119
〔疏〕诞虚信实,自相讥诮。
120
而天下衰矣;
121
〔注〕莫能齐于自得。
122
〔疏必相仍纠纷,宇宙衰也。
123
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
124
〔注〕立小异而不止于分。
125
〔疏〕喜怒是非,炽然大盛,于徐故天年夭枉,性命烂漫。烂漫,散乱也。
126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127
〔注〕知无涯而好之,故无以供其求。
128
〔疏〕圣人穷无崖之智,百姓焉不竭哉。
129
于是乎新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央焉。
130
〔注〕雕琢性命,遂至于此。
131
〔疏〕绳墨,正木之曲直;礼仪,示人之隆杀;椎凿,穿木之孔窍;刑法,次人之身首。工匠运斤锯以残木,圣人用礼法以伤道。
132
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樱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峪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133
〔注〕若夫任自然而居当,则贤愚袭情而贵贱履位,君臣上下,莫匪尔极,而天下无息矣。斯述也,遂换天下之心,使奔驰而不可止。故中知以下,莫不外饰其性以眩惑众人,恶直丑正,蕃徒相引。是以任真者失其据,而崇伪者窃其柄,于是主忧于上,民困于下矣。
134
〔疏〕脊脊,相践籍也。一云乱,宇宙大乱,罪由圣智。君子道消,晦逵林薮,人君虽在庙堂,心怛忧栗,既无良辅,恐国倾危也。
135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136
〔疏〕殊者,次定当死也。桁杨者,械也,夹脚及颈,皆名桁杨,六国之时及衰周之世,良由圣进,鲸劓五刑,遂使桁杨者盈衢,殊死者相枕,残兀满路。相枕相望,明其多也。
137
而儒墨乃始离歧攘臂乎栓桔之问。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
138
〔注〕由腐儒守述,故政斯祸。不思捐逵反一,而方复攘臂用进以治逵,可谓无愧而不知耻之甚也。
139
〔疏〕离跋,用力貌也。圣迩谓害物之具,而儒墨方复攘臂分外,用力于极桔之问,执进封教,救当世之弊,何荒乱之能极哉。故发噫欺息,伤固陋不已,愧而不耻也。
140
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接摺也,仁义之不为栓桔凿柄也,
141
〔注〕桁场以接褶为管,而极桔以凿柏为用,圣知仁义者,远于·罪之述也。违远罪则民斯尚之,尚之射骄诈生焉,骄诈生而御奸之器不具者,未之有也。故弃所尚则矫诈不作,矫诈不作则桁杨极桔废矣,何凿柄接褶之为哉。
142
〔疏〕接褶,械楔也。凿,孔也。以物内孔中日柄。械不楔不牢,格无孔无用。亦犹宪章非圣进不立,桀坏无仁义不行,圣进是换扰之原,仁义是残害之本。
143
焉知曾史之不为桀厂噙矢也。
144
〔注〕嘴矢,矢之猛者,言曾史为桀仰之利用也。
145
〔疏〕喘,箭镞一有孔猛声也。圣智是窃国之具,仁义凶暴之资,曾史为桀坏利用猛箭,故云然也。
146
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147
〔注〕法其所以换也。
148
〔疏〕绝窃国之具,弃凶暴之资,即宇内清平,言大治也。
149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
150
〔疏〕德化韶令,宇内大行。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151
〔疏〕空同山,凉州北界。广成,即老子别号也。
152
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
153
〔疏〕五谷,黍稷菽麻麦也。欲取窈冥之理,天地阴阳精气,助成五谷,以养苍生也。
154
吾又欲官阴阳,以遂莘生,为之奈何?
155
〔疏〕遂,顺也。欲象阴阳设官分职,顺莘生之性,问其所以。
156
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
157
〔注〕问至道之精,可谓质也。
158
〔疏〕而,汝也。欲播植五谷,官府二仪,所问粗浅,不过形质,乖深玄之玫。是抵诃也。
159
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160
〔注〕不任其自尔而歌官之,故残也。
161
〔疏〕苟欲设官分职,引物从己,既乖造化,铃致伤残。
162
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163
〔疏〕族,聚也。分百官放阴阳,有心治万物,爻致凶灾。雨风不调,炎冻失节,云未聚而雨降,木尚青而弃落;搀抢薄蚀,三光昏晦,人心遭扰,玄象荒怠。
164
而佞人之心荐蓊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165
〔疏〕万万,狭劣貌也。汝是馅佞之人,心其狭劣,何能语至道也。
166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问居三月,复往邀之。
167
〔疏〕黄帝退,清齐一心,含九五尊位,筑特室,避罐嚣,藉白茅以洁诤,闲居经时,重往请道。邀,过也。
168
广成子南首而外,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
169
〔注〕人皆自修而不治天下,则天下治矣,故善之也。
170
〔疏〕使人治物,物铃褛烦,各各治身,天下清正,故善之。蹶然,疾起。
171
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172
〔注〕窈冥昏默,皆了无也。夫庄老之所屡称无者,何哉?明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自生耳,非为生也,又何有为于已生乎。
173
〔疏〕至道精微,心灵不测,故寄窈宝深远,昏默玄绝。
174
无视无听一,抱神以静,形将自。
175
〔注〕忘视而自见,忘听而自闻,则神不扰而形不邪也。
176
〔疏〕耳目无外视听,抱守精神,境不能乱,心与形合,自冥正道。
177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178
〔注〕任其自动,故问静而不夭也。
179
〔疏〕清神静虑,体无所劳,不绿外境,精神常寂,心闲形逸,长生久视。
180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181
〔注〕此皆率性而动,故长生也。
182
〔疏〕任视听而无所见闻,根尘既空,心亦安静,照无知虑,应机常寂,神淡守形,可长生久视也。
183
慎汝内。
184
〔注〕全其真也。
185
〔疏〕忘心,全真也。
186
闲汝外,
187
〔注〕守其分也。
188
〔疏〕绝视听,守分也。
189
多知为败。
190
〔注〕知无崖,故败。
191
〔疏〕不慎智虑,心神既困,耳目竭于外,何不败哉。
192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193
[注〕夫极阴阳之原,乃遂于大明之上,入于窈冥之门也。
194
〔疏〕阳,动也。阴,寂也。遂,出也。至人应动之时,智照如日月,名大明也。至阳之原,表从本降进,故言出也。无感之时,深根寂然凝湛也。至阴之原,亦摄逵归本,故日入窈冥之门。广成示黄帝动寂两义,故托阴阳二门也。
195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196
〔注〕但当任之。
197
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198
〔疏〕天官,谓日月星辰,能照临四方,纲维万物,称官也。地官,谓金木水火土,能维持动植,运载群品,亦称官也。阴阳二气,春夏秋冬,各有司存,如藏府也。咸得随任,无不称适,何违造化,更立官府也。汝但无为,慎守汝身,一切万物,自然昌盛,何劳措心,自贻伊戚哉。
199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200
〔注〕取于尽性命之极,极长生之政耳。身不夭乃能及物也。
201
〔疏〕保恬淡一心,处中和妙道,摄卫修身,虽有寿考之年,终无衰老之日。
202
黄帝再拜稽首日:广成子之谓天矣。
203
〔注〕天,无为也。
204
〔疏〕欺圣道之清高,可与玄天合德也。
205
广成子曰:来。余语汝。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
206
〔疏〕死生变化,物理无穷,俗人愚惑一,谓有终始。
207
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
208
〔注〕徒见其一变也。
209
〔疏〕万物不测,千变万化,愚人迷执,谓有限极。
210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
211
〔注〕皇王之称,随世之上下耳,其于得通变之道以应无穷一也。
212
〔疏〕得自然之道,上逢淳朴之世,则作牺农;下遇浇季之时,应为汤武。皇王述自夷险,道之一也。
213
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214
〔注〕失无穷之道,则自信于一变而,不能均同上下,故俯仰异心。
215
〔疏〕丧无为之道,滞有欲之心,生则睹于光明,死则便为土壤。迷执生死,不能均同上下,故有两名也。
216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
217
〔注〕土,无心者也。生于无心,故当反守无心而独往也。
218
〔疏〕夫百物昌盛,皆生于地,及其雕落,还归于土。世问万物,从无而生,死归空寂。生死不二,不滞一方,今将去汝任适也。
219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220
〔注〕与化俱也。
221
〔疏〕反归冥寂之本,入无穷之门:应变天地之问,游无极之野。
222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223
〔注〕都任之也。
224
〔疏〕参,同也。与三景齐明,将二仪同久,岂千二百岁哉。
225
当我,缙乎。远我,昏乎。
226
〔注〕物之去来,皆不觉也。
227
〔疏〕圣人无心若镜,机当感发,即应感冥符,若前机不感,即昏然晦逵也。
228
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229
〔注〕以死生为一体,则无往而非存。
230
〔疏〕一死生,明变化,未始非我,无去无来,我独存也。人执生死,故忧息之。
231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批髁爵跃而游。
232
〔疏〕云将,云主将也。鸿蒙,元气也。扶摇,木神,生束海也,亦云风。遭,遇也,扮,拍也。雀跃,跳跃也。寓言也。夫气是生物之元也,云为雨泽之本也,木是春阳之乡,东为仁惠之方。举此四事,示君王御物,以德泽为先也。
233
云将见之,
234
〔疏〕怪其容仪殊俗,动止异凡,故问行李之由,庶为理物之道也。
235
倘然止,赞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
236
〔疏〕倘,惊疑貌。赞,不动也。史,长老名也。
237
鸿蒙村牌爵跃不辍,对云将曰,游。
238
〔疏〕乘自然变化遨游也。
239
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日: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
240
〔疏〕二气不降不升,郁结也。
241
六气不调,
242
〔疏〕阴阳风雨诲明,此六气也。
243
四时不节。
244
〔疏〕春夏秋冬,节令愆滞其序。
245
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
246
〔疏〕我欲合六气精华以养万物,故问也。
247
鸿蒙村脏爵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248
〔疏〕万物咸禀自然,若措意治之,叉乖造化,故掉头不答。
249
云将不得问。又三年,束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250
〔疏〕故如上天,再言忘朕,幸忆往时也。
251
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
252
〔注〕而自得所求也。
253
〔疏〕浮游处世,无食取也。
254
猖狂,不知所往;
255
〔注〕而自得所往也。
256
〔疏〕无心忘行,无的当也。
257
游者鞅掌,以观元妄。
258
〔注〕夫内足者,举目皆自正也。
259
〔疏〕鸿蒙游心之处宽大,涉见之物众多,能观之智,知所观之境无妄也。鞅掌,众多也。
260
朕又何知。
261
〔注〕以斯而已矣。
262
[疏〕浮游猖狂,虚心任物,物各自正,我复何知。
263
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
264
〔注〕夫乘物非为进而逵自彰,猖狂非招民而民自往,故为民所放效而不得已也。
265
〔疏〕我同鸿蒙,无心驭世,不得已临人,人则随我述,便为物放效也。
266
愿闻一言。
267
〔疏〕愿闻要旨,庶次深疑。
268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
269
〔注〕若夫顺物性而不治,则情不逆而经不乱,玄默成而自然得也。
270
〔疏〕乱天然常道,逆物真性,即谲诈方起,自然之化不成也。
271
解兽之击,而乌皆夜呜;
272
〔注〕离其所以静也。
273
〔疏〕放效进彰,害物炎起,兽则惊群散起,乌则骇飞夜呜。
274
灾及草木,祸及昆虫。
275
〔注〕皆坐而受害也。
276
[疏〕草木未霜零落,灾祸及昆虫。昆,明也,向阳启垫。
277
噫,治人之过也。
278
〔注〕夫有治之逃,乱之所由生也。
279
〔疏〕天治斯灭,治人过也。
280
云将曰:然则吾奈何?
281
〔疏〕欲请不治之卫。
282
鸿蒙曰:噫,毒哉。
283
〔注〕言治人之过深。
284
〔疏〕重伤祸败屡叹。噫,叹声。
285
倦倦乎归矣。
286
〔注〕传传,坐起之貌。嫌不能险然通放,故遣使归。
287
〔疏〕传传,轻举之貌。嫌云将治物为祸,故示轻举,劝令息连归本。
288
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鸿蒙曰:噫。心养。
289
〔注〕夫心以用伤,则养心者,其惟不用心乎。
290
〔疏〕养心之衍,列在下文。
291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292
〔疏〕徒,但也。但处心无为而物自化。
293
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
294
〔注〕理与物皆不以存怀,而阁付自然,则无为而自化矣。
295
〔疏〕伦,理也。堕形体,忘身也。吐聪明,忘心也。身心两忘,物我双遣,是养心也。
296
大同乎滓淇,
297
〔注〕与物无际。
298
〔疏〕淇津,自然之气也。茫荡身心大同,自然合体也。
299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300
〔注〕坐忘任独。
301
〔疏〕魂,好知为也。解释,遣荡也。莫然,无知;涤荡心灵,同死灰枯木,无知魂也。
302
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
303
〔注〕不知而复,乃真复也。
304
〔疏〕云云,众多也。众多往来,生灭不离自然,归根明矣,岂得用知然后复命矣哉。
305
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306
〔注〕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复,乃能终身不离其本也。
307
〔疏〕浑沌无知而任独,千变万化,不离自然。
308
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309
〔注〕知而复之,与复乖矣。
310
〔疏〕用知慕生本,乃离自然性也。
311
无问其名,无阀其情,物固自生。
312
〔注〕闯问则失其自生也。
313
〔疏〕道离名言,理绝情虑。若以名问道,以情闯理,不亦远哉。能遣情忘名,任于独化,物得生理也。
314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315
〔注〕知而不默,常自失也。
316
〔疏〕降道德之言,示玄点之行,立身以来,方今始悟。
317
再拜稽首,起辞而行。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318
〔疏〕染习之人,迷执日久,同己喜惧,异己嫌恶也。
319
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
320
〔注〕心欲出常为众舞也。
321
〔疏〕夫是我而非彼,喜同而恶异者,铃欲显己功名,超出韦众。
322
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
323
〔注〕众皆以出众为心,故所以为众人也。若我亦欲出乎众,则与众无异而不能相出矣。夫众皆以相出为心,而我独无往而不同,乃大殊于众而为众主也。
324
〔疏〕人以竞先出乎众为心,此是怛物鄙情,何能独超莘外。同其光尘,方大殊于众而为众杰。
325
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
326
〔注〕吾一人之所闻,不如众技多,故因众则宁也。若不因众,则众之千万,皆我敌也。
327
〔疏〕用众人技能,因众人闻见,即无忿竞。所谓明者为之视,智者为之谋也。
328
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
329
〔注〕夫欲为人之国者,不因众之自为而以己为之者,此为徒求三王主物之利而不见己为之息也。然则三王之所以利,岂为之哉?因天下之自为而任耳。
330
〔疏〕用一己偏执为国者,徒求三王主物之利,不知为丧身之大患也。
331
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
332
〔疏〕侥,要也。以皇王之国利要求非分,为一身之幸会者,未尝不身遭顼败。万不存一,故云几何也。
333
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馀丧矣。
334
〔注〕己与天下,相因而成者也。今以一己而专制天下,则天下塞矣,己岂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万方有馀丧矣。
335
〔疏〕以侥幸之心为帝王之主,论存己矣无一成,语亡也有馀败也。
336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337
〔疏〕此一句伤叹君王不知侥幸为弊矣。
338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339
〔疏〕九五尊高,四海宏巨,是称大物也。
340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
341
〔注〕不能用物而为物用,即是物耳,岂能物物哉。不能物物,则不足以有大物矣。
342
〔疏〕苟求三王之国,不能任物自为,翻为物用。已自是物,焉能物物。断不可也。
343
而不物,故能物物。
344
〔注〕夫用物者,不为物用也。不为物用,斯不物矣,不物,故物天下之物,使各自得也。
345
〔疏〕不为物用而用于物者也。
346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
347
〔注〕用天下之自为,故驰万物而不穷。
348
〔疏〕圣人通自然,达造化,运百姓心知,用群生耳目,是知物物者非物也。岂独戴黄屋,坐汾阳,佩玉玺,治天下哉?固当排六合,陵太清,超九州,游姑射矣。
349
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350
〔注〕人皆自异而己独韦游,斯乃独往独来者也。独有斯独,可谓独有矣。
351
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
352
〔注〕夫与众玄同,非求贵于众,而众人不能不贵,斯至贵也。若乃信其偏见而以独异为心,则虽同于一致,故是俗中之一物耳,排独有者也。未能独有,而欲饕窃轩冕,冒取非分,众岂归之哉。故非至贵也。
353
〔疏〕人皆自异而己独与韦游,斯乃独往独来者也。独有斯独,可谓独有矣。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独有之人,苍生乐推,百姓荷戴。以斯为主,可谓至尊至贵也。
354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
355
〔注〕百姓之心,形声也;大人之教,影响也。大人之于天下何心哉?犹影响之随形声耳。
356
〔疏〕大人,圣人也。无心感应,、应不以心,故百姓之心,形声也;大人之教,影响也。
357
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
358
〔注〕使物之所怀各得自尽也。
359
〔疏〕圣人心随物感,感亦称机,尽物怀抱。
360
为天下配。
361
〔注〕问者为主,应故为配。
362
〔疏〕配,匹也,先感为主,应者为匹也。
363
处乎无响,
364
〔注〕寂以待物。
365
〔疏〕处,寂也。无感之时,心如桔木,寂无影响也。
366
行乎无方。
367
〔注〕随物转化。
368
〔疏〕行,应机也。逗机不定方所也。
369
挈汝适复之挠挠,
370
〔注〕挠挠,自动也。提挈万物,使复归自动之性,即无为之至也。
371
〔疏〕挠挠,自动也。逗机无方,还欲提挈汝等韦品,令归自本性,则无为至也。
372
以游无端;
373
〔注〕与化俱,故无端。
374
〔疏〕游,心与自然俱游,故无朕逵之端崖。
375
出入无旁,
376
〔注〕玄同无表。
377
〔疏〕出入尘埃生死之中,玄同造物,无边可见。
378
与日无始;
379
〔注〕与日新俱,故无始也。
380
〔疏〕与日俱新,放无终始。
381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
382
〔注〕其形容与天地无异。
383
〔疏〕项,赞,论,语。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阀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
384
大同而无己。
385
〔注〕有己则不能大同也。
386
〔疏〕合二仪,同大道,则物我俱忘也。
387
无己,恶乎得有有。
388
〔注〕天下之难无者己也。已既无矣,则韦有不足复有之。
389
〔疏〕己既无矣,物焉有哉。
390
睹有者,昔之君子;
391
〔注〕能美其名者耳。
392
〔疏〕行仁义,礼君臣者,不离有为君子也。
393
睹无者,天地之友。
394
〔注〕睹无则任其独生也。
395
〔疏〕睹无为之妙理,见自然之正性,二仪非有,万物尽空,翻有入无,故称为友矣。
396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397
〔注〕因其性而任之则治,反其性而凌之则乱。夫民物之所以卑而贱者,不能因任故也。是以任贱者贵,因卑者尊,此叉然之符也。
398
〔疏〕民虽居下,各有功能;物虽轻贱,咸负村用。物无弃材,人无弃用,庶咸亨也。
399
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
400
〔注〕夫事藏于彼,故匿也。彼各自为,故不可不为,但当因任耳。
401
〔疏〕匿,藏也。事有隐显,性有工拙,或显于此,或隐于彼,或工于此,或拙于彼,但当任之,悉事齐也。
402
厅而不可不陈者,法也;
403
〔注〕法者妙事之进也,安可以逵赢而不陈妙事哉。
404
〔疏〕法,言教也。以教望理,理妙法粗,取谕荃蹄,故须陈说故也。
405
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
406
〔注〕当乃居之,所以为远。
407
〔疏〕义虽去道疏远,苟其合理,应须取断。
408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409
〔注〕亲则若偏,故广乃仁耳。
410
〔疏〕亲虽偏爱狭博,周普广爱,乃大仁也。
411
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
412
〔注〕夫礼节者,息于系一,故物物体之,则积而周矣。
413
〔疏〕积,厚也。节,文也。夫礼贵尚往来,人情华薄,故外示折旋,内敦积厚,此真礼也。
414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
415
〔注〕事之下者,虽中非德。
416
〔疏〕中,顺也。修道之人,和光处世,卑顺于物,而志行清高,涅而不缁其德也。
417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418
〔注〕事之难者,虽一非道,况不一哉。
419
〔疏〕妙本一气,通生万物,甚自简易,其唯道乎。
420
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421
〔注〕执意不为,虽神非天,况不神哉。
422
〔疏〕神功不测,显晦无方,逗机无滞,合天然也。
423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
424
〔注〕顺其自为而已。
425
〔疏〕圣人观自然妙理,大顺韦物而不助其性分。此下释前文。
426
成于德而不累,
427
〔注〕自然与高会也。
428
〔疏〕能使境智冥会,上德既成,自无瑕累也。
429
出于道而不谋,
430
〔注〕不谋而一所以为身。
431
〔疏〕显出妙一之道,岂得待(显)谋而复说。〔疏〕《老经》云,为而不恃。仁慈博爱,贵在合宜,故无恃赖。
432
薄于义而不积,
433
〔注〕率性居远,非积也。
434
〔疏〕先王篷庐,非可宝重,已陈刍狗,岂积而留。
435
应于礼而不讳,
436
〔注〕自然应礼,非由忌讳。
437
〔疏〕妙本湛然,进应于礼,岂拘忌讳。
438
接于事而不让,
439
〔注〕事以理接,能否自任,应动而动,无所辞让。
440
〔疏〕混俗扬波,因事接物,应机不取,亦无辞让。
441
齐于法而不乱,
442
注〕御粗以妙,故不乱也。
443
〔疏〕因于物性,以法齐之,故不乱也。
444
侍于民而不轻,
445
〔注〕恃其自为耳,不轻用也。
446
〔疏〕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宁,故侍籍不敢轻用也。
447
因于物而不去。
448
〔注〕因而就任之,不去其本也。
449
〔疏〕顺黔黎之心,因庶物之性,虽施于法教,不令杂于性本。
450
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
451
〔注〕夫为者,岂以足为故为哉?自体此为,故不可得而止也。
452
〔疏〕物之禀生,功丹万殊,如蜕娘转丸,蜘蛛结网,出自天然,非关假学。故素无之而不可强为,性中有者不可不为也。
453
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
454
〔注〕不明自然则有为,有为而德不纯也。
455
〔疏〕閤自然之理,则浇薄之德不纯也。
456
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
457
〔注〕不能虚己以待物,则事事失会。
458
〔疏〕闭虚玄道性,故触事面培,谅无从而可也。
459
不明于道者,悲夫。
460
〔疏〕閤天人之理,惑君臣之义,所作类蹙,深可悲伤。
461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462
〔注〕在上而任万物之自为也。
463
〔疏〕无事无为,尊高在上者,合自然天道也。
464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465
〔注〕以有为为累者,不能率其自得也。
466
〔疏〕司职有为,事累繁扰者,人伦之道。
467
主者,天道也;
468
〔注〕同乎天之任物,则自然居物上。
469
〔疏〕君在上任物,合天道无为也。
470
臣者,人道也。
471
注〕各当所任。
472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
473
〔注〕君任无为而委百官,百官有所司而君不与焉。二者俱以不为而自得,则君道逸,臣道劳,劳逸之际,不可同日而论之也。
474
〔疏〕君位尊高,委之宰牧;臣道卑下,竭诚奉上;故君道逸,臣道劳,不可同日而语也。
475
不可不察也。
476
〔注〕不察则君臣之位乱矣。
477
〔疏〕天道君而无为,人道臣而有事。尊卑有隔,劳逸不同,各守其分,则君臣咸无为也。叉不能鉴理,即劳逸失宜,君臣乱矣。夫二仪生育,变化无穷,形质之中,最为广大,而新新变化,念念推迁,实为等均,所谓亭之毒之。
URN: ctp:ws152578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3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