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1-●清先正事略選卷三

《1-●清先正事略選卷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或勸舉講會,不應。臨卒,戒其子曰:『若等安貧讀書,守「人譜」以終身足矣』「人譜」者,念台所著書也!所臥榻,假之祁氏;病革,強起易之,曰:『吾豈可終於祁氏之榻』!門人私謚曰貞孝先生。
2 吳慎字徽仲,歙諸生也。於書無所不讀,而尤盡心於宋五子書。著書三十餘種;其行世者,有「周易粹言」、「大學中庸章句翼」。論學以「敬」為主,自號曰「敬庵」。初游梁溪時,東林書院尚守忠憲家法。徽仲與其州人施虹玉、無錫張秋紹等同受業高匯旃先生;春秋釋奠畢,升堂開講,威儀秩然,見者莫不斂容傾聽也。已而歸歙,會講紫陽、還古兩書院;興起者眾。
3 施虹玉名璜,休寧人。少應郡試,見鄉先生講學紫陽,瞿然曰:『學者當如是矣』!遂棄舉業,發憤自力於躬行。每會講,先一日齋宿,務設誠以感人教學者,以九容養外、九思養內。已而游梁溪,事高先生;將歸,與高先生期某年月日當赴講。及期,高先生設榻以待。或曰:『千里之期,能必信乎』?高先生曰:『施生,篤行君子也。如不信者,吾不複交天下士矣』!言未既,虹玉挈其子儋囊至矣。著「思誠錄」、「小學近思錄發明」,行於世。
4 汪燧字文儀,居徽之金城里。年十六,即手錄先儒書,昕夕觀省。既長,篤於躬行,一言動必秉成法。所著書甚多,一以洛、閩為宗;其「讀易質疑」,尤見推於時。卒年七十有四。
5 張夏字秋紹,無錫人。隱居菰川之上,孝友力學。初受業馬文肅公世奇之門,已而入東林書院。其為學,先經、後史,博覽強記;而歸本自治。高先生既歾,推秋紹主講席。湯文正公撫江蘇,與秋紹論學,韙之;延至蘇州學宮講「孝經」、「小學」,退而著「孝經解義」、「小學瀹注」及「洛閩源流錄」。年八十餘,卒。
6 又,嚴先生瑴者,字佩之,號生軒;亦無錫人。家貧,屏跡不出。性孝友,篤學好古;經史百家靡不究,尤潛心於「易」、「春秋」。嘗課其弟榖曰:『讀書以明道也。吾自得高子遺書,所學乃有歸宿』。既與同志講道東林,高君匯旃推為主席。重修道南祠,輯「忠憲年譜」、「高子節要」、「東林書院志」諸書。學使慕其名,貽以額曰「力扶正學」;終不一報謁也。著有「生軒易說」、「易同」、「春秋論」、「春秋集說」、「尚書講義」、「四書講義」、「生軒存稿」。以布衣終。
7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一下。
8 沈國模附史孝咸、管宗聖、韓當、邵曾可、邵廷採、王朝式
9 有明餘姚王文成公講「致良知」之學,弟子遍天下;後或不軌師說為,訿議於世。而同邑傳其學者,推徐曰仁、錢緒山、洪湖今山瀚、聞人邦正銓;再傳而得沈先生國模。
10 國模字求如,餘姚諸生。少以明道為己任;嘗從蕺山劉子會講証人社歸,闢姚江書院,與史子虛、管霞標輩申明「良知」之說。其所學,或以為近禪;而言行敦潔,較然不欺其志,故推純儒。明亡。聞劉子絕粒死,哭之慟。已而講學益勤。
11 初,山陰祁忠敏公彪佳與先生善。忠敏以御史出按江東,一日杖殺巨憝數人;會先生至,欣然以告。先生字祁曰:『世培!亦曾聞曾子云「哀矜勿喜乎」』?忠敏后嘗語人:『吾每慮囚,必念求如;恐倉卒喜怒過當也』。順治十三年卒,年八十有二。
12 子虛,名孝咸,餘姚人;繼求如先生主姚江書院。嘗曰:『空談易、對境難;於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三語精察而力之,其庶幾乎』!家貧,日食一粥,泊如也;醇潔之士多歸之。卒年七十有八;順治十六年也。
13 管霞標者,名宗聖;亦餘姚人。為人孝友忠亮,強氣自克。言動必准於禮,鄉人化之。孫少保礦始與霞標為文字交,既從講聖學;喟然嘆曰:『向嗜讀「左」、「國」、秦、漢百家書,先生為我洗盡矣』礦,世所稱月峰先生也
14 自沈、史歾後、書院輟講垂十年;而縣人韓仁父繼之。
15 仁父名當,求如弟子也。其學兼綜諸儒,以名教經世,兢兢儒、佛之辨。居貧,未嘗向人稱貸。每言立身,必自「節用」始。出陸梭山「居家制用篇」授學者,曰:『能仿此,亦自足用,何更外求為』!臨講,必默對良久,始發語。聞者輒內愧汗下,退而相語曰:『比從韓先生來,不覺自失』!
16 時又有邵曾可者,字子唯。性孝友愷悌。少頗好書畫;一日,讀「孟子」至『伯夷,聖之清者也』,遂渙然釋去。姚江書院之立也,人頗迂笑之;子唯厲色曰:『不如是,便虛度此生』!遂往學。同儕請業者多辨難,子唯獨默然竟夕。初以「主敬」為學,後專提「致知」。師事子虛甚謹,晨走十餘里,叩床下問疾,不食而反;月餘亦病。同人推其誠篤。卒年五十有一。
17 子唯生貞顯,字鶴間;鶴間生廷採,字允斯、又字念魯,學者稱念魯先生。九歲讀史,即操槧為徐達、常遇春傳。有法祖自外歸,偶舉宋儒語語之;念魯興曰:『其人安往邪?願得而事之』!祖以為有志,即為具衣冠送之姚江書院。是時求如先生年八十矣,歲必一再至書院為諸生設講;念魯立階下聽久之,執卷請曰:『孩提不學,不慮堯、舜不思,不勉同乎』?求如嘆曰:『孺子知「良知」矣。能敬以恕,吾何加焉』!自是,從韓先生孔當受業。初讀「傳習錄」,無所得;既讀劉公念台「人譜」,曰:『善哉!吾知學王氏學者所始事矣』。年二十,為縣學生,恥為應舉之文。入則讀古書;出則古衣冠行市中,末嘗旁視。居喪,不作佛事;營窀穸,必誠必信、一慟盡哀。
18 當是時,書院諸先生相次歾,念魯抱遺書於荒江斥海之濱,守其師說不變。然貧無以自存,走嘉興,課童子自給。居數年,有施博者與論學於放鶴洲,念魯曰:『天泉四言陽明本無極之說,儒也;龍溪浸淫無生之旨,釋也。不得以彼病此』!博肅拜曰:『博老矣;惟吾子崇尚正學,幸自愛』!蠡吾李剛主貽書論明儒同異;念魯答曰:『「致良知」者,主誠意。陽明而後,願學蕺山』。其自信如此。初,宛平孫侍郎承澤、孝感熊相國賜履先後以闢王氏學為己任,朝野之士嘩然從之;念魯曰:『是不足與辨,顧在力行耳』。嘗從同縣黃先生宗義問「乾鑿度算法」、會稽董先生瑒受「陣圖」、保定王先生正中學「西歷」。
19 施將軍琅征台灣,遇念魯於西湖,縱談沿海要害;施奇之,請與俱,不赴。間游鎮江,與梁總兵化鳳講擊刺之法;一月而盡。之淮安,從防河卒問「河淮離合狀」。北訪黃河故道、西走潼關,喟然曰:『土則古所耕也;而水利亡矣,奈何』!會邑人修複姚江書院,用禮幣致之。先一日,戒眾;厥明,諸子及地方吏畢至,釋菜於先賢如禮。出即講堂,南向坐;童子歌詩闋,為講「易」艮卦,聞者肅然。父老皆喜,曰:『數十年,今見此也」!
20 尋游京師,商邱宋至、鄞萬經欲招入一統志館;念魯謝曰:『老矣』!遂歸。康熙五十年卒,年六十有四。先生貌豐,目有光;紵袍布履,門庭潔如。居家必正坐;酒酣談忠孝事,人人感動。平生篤於三黨,養老姑;終其身,館陶家堰。時鄰婦詘聲數出於捆,聞邵先生過,輒止;一年而改。行鄉里,童子遭於道,必拱手立。然俗士輒貌敬之,而迂先生,莫肯傳其學。既倦游,無所遇;私念師友淵源,思及身而斬也,乃思托著述以自見。以為陽明扶世翼教,作「王子傳」;蕺山功主慎,忠清堅苦,作「劉子傳」;王學盛行,務使合於矩准,作「王門弟子傳」;金鉉、祁彪佳、黃宗義、張兆鰲等奉教守師說,作「劉門弟子傳」。又作「宋明遺民所知傳」、「姚江書院傳」及倪文正、施忠愍諸傳。門人刻其遺文,為「思複堂集」二十卷;又「姚江書院志略」凡四卷。
21 王朝式字金如,山陰人;亦求如弟子也。嘗入証人社。念台先生主誠意,君守「致知」;曰:『學不從良知入,必有誠非所誠之蔽』。念台稱其『志願大而骨力堅,所成就未可量』。
22 祟禎末,浙中大飢,金如倡賑粟,全活甚眾。時天下大亂,將走四方求奇傑士謀治安戰守策;不果行。順治初卒,年三十有八。
23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二上。
24 刁包附子再濂、王餘佑、張溍
25 先生諱包,字蒙吉,晚號用六居士;直隸祁州人。父克俊,樂善好施與;學者稱貞惠先生。
26 先生生而穎異,敦尚質行。年二十有五,舉明天啟丁卯鄉試;以古文鳴於京輔。既再上春官不第,遂棄舉子業,力以斯文為己任;於城隅闢地為齋曰「潛室」、亭曰「肥
27 遯」。日閉戶讀書其中,無間寒暑,學者宗焉;執經之履滿戶外。
28 甲申國變,設莊烈愍皇帝主於所居之順積樓;服斬衰,朝夕哭臨如禮。偽命敦趣,先生以死拒,幾及於難;會賊敗,得解。入國朝,遂不仕;日取「四子」、「五經」及宋、元以來諸儒書反覆尋究,積二十年不勌。其學以謹言行為要,以程、朱為宗旨。嘗謂『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語不苟、曰取與不苟、曰出處不苟』。尤篤好梁溪高忠憲之書;曰:『不讀此,幾虛過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貞惠禮。偶有過舉,必展謁悔謝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師;不可為子、不可為人』!其勇於自克如此。先是,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進一溢米,須發盡白。杖而後起,喪祭一准「禮經」。既葬,廬於中庭簷下,三年不飲酒、食肉,不入內室。每朔望、忌辰,悲號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憂毀悴,致不起;將卒時,肅衣冠起坐,命告辭貞惠及忠憲主。問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無一事,行矣』!遂瞑。學者私謚文孝先生。
29 生平木訥,似不能言;及大義所在,則正色而談,上下皆傾聽。州有大事不能決者,必待先生一言為斷。明季流賊犯州城,先生毀家倡眾,誓固守;城得不破。時有二璫主兵事,探卒報賊勢張甚;二璫怒其惑眾,將斬之。先生厲聲曰:『必殺彼,請先殺包』!乃止。二璫相謂曰:『使若居官者,其不為楊、左乎』!賊既去,流民載道,設屋聚養之;病者給醫藥,全活尤多。有山左難婦七十餘人,擇老成家人護以歸。臨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衛送;歷六府,盡歸其家。尤篤於故舊,然諾不苟。與東林諸君子及魏尚書環極為神交,各以所得相質証。孫夏峰徵君遷蘇門,道出祁州,先生留講學於家者三月。每晨,起誦「易」一周,輒重簾靜坐;以為常。所著「易酌」十二卷、「四書翼注」十六卷、「斯文正統」十二卷、「辨道錄」八卷、「潛室札記」二卷、「用六集」十二卷。先生卒後,無錫學者祀諸道南祠。
30 子再濂,字靜之。自為諸生,即弛置科舉業,從父友五公山人王餘佑及顏習齋游。手錄父遺書,又貳之以質四方之學者。平湖陸清獻公嘗與靜之書,乞借抄「用六集」、「斯文正統」、「辨道錄」諸書。靜之年逾六十,複手錄付諸子;且誡之曰:『昔蔚州魏公持節巡京畿,餘以故人子獨被渥洽;鄰邑人遂籯金而請事,餘掩耳走,災然若穢污之及吾體也。汝曹他日登仕籍,若以官富家,吾生不受其養、死不享其祭。惟先人遺書未刻者尚百餘萬言,必約身而次第布之』。其後,仲子承祖登康熙乙未進士,累官至江西布政使;果盡刻諸遺書行世。
31 五公山人者,字介祺;保定新城人也。父延善,邑諸生。尚氣誼;當明末,散萬金產結客。有子三:長餘恪、季餘嚴;山人其仲也,出嗣世父建善。令魯山,會闖賊陷京師,山人自魯山歸,父率三子與雄縣馬魯建義旗,傳檄討賊。時容城孫征君奇逢亦起兵,共恢複雄、新、容三縣,斬其偽官。未幾,賊敗,大清師入;山人父為仇家所陷,執赴京。三子將從,餘恪以山人後世父不可死,揮餘嚴為複仇計,遂獨身赴難;父子死燕市。餘嚴歸,率壯士入仇家,殲其老稚三十口無孑遺。名捕甚急,會上官有知其枉者,力為解;乃免。於是山人奉魯山公隱易州之五公山。
32 少勵志行,嘗受業於孫征君,學兵法。國變後,更從征君講性命之學;隱居教授,不求聞達。薦紳先生往往構講堂、具安車幣迎,受業從游至數百人。山人負文武才,教人以忠孝,務實學。嘗匯古人經世事為「居諸編」十卷、「八陣圖」一卷、「萬勝車圖說」一卷、「兵民經略圖」一卷;又「湧幢草」三十卷、「文集」三十二卷。王昆繩、李剛主讀其遺書,至撫卷太息曰:『此諸葛武鄉之流也』!卒年七十,學者私謚文節先生。山人與刁蒙吉先生為石交;靜之游其門最久語詳尹少宰「北學編」
33 同時有磁州張先生者,名溍,字尚若。年十二,為諸生。順治己丑進士,壬辰選庶吉士;與湯文正公共砥礪為聖賢之學。性至孝;聞母病,即乞養歸,躬侍湯藥,母病遂瘥。後連丁內、外艱,哀毀骨立,喪葬皆如禮。服闋赴補,適有詞林外轉之命,同人錯愕。君怡然歸,鍵戶讀書,窮究身心、性命之理;萃古人格言懿行,以勉子弟。家居二十年,不妄交游;惟與孫征君往複論辨無虛日。嘗曰:『真學問在行誼;若知而不行,猶弗知也』。又曰:『除忠孝倫常外,別無道學』。其所得可知矣。年五十有八,卒。著有「澹寧集」十卷。
34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三上。
35 謝文洊附宋之盛、甘京、章慥、黃採、黃熙
36 謝先生文洊,字秋水,號約齋;江西南豐人。生當明季,見天下方亂,慨然有出世志。遂棄諸生,入廣昌之香山,閱佛書。一日午坐,忽如鳥飛出籠,游太虛中;自此神氣灑然,異常時。既讀龍溪王氏書,服之;複讀王陽明書,自信益篤。遂與同邑李萼林、邵睿明講陽明之學,會於新城之神童峰。有王聖瑞者,力攻陽明先生;與爭辯累日,為所動。取羅整庵「困知記」讀之,始一意程、朱。闢程山學舍於城西,名其堂曰「尊洛」。著「大學中庸切己錄」及「講議」數十篇,發明張子「主敬」之旨;以為「為學之要,「畏天命一一言盡之矣。聖人一生戰兢惕厲,曰「顧諟天之明命」,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曰「昊天旦明,出王游衍」:無非畏天命之心法也。學者當常提此言,注目而視惟此、傾耳而聽惟此,稍有一念之私,急當痛悔,速自洗滌,以無犯帝天之怒;久之,人欲淨盡,上下同流,樂天境地可得而臻也』。時寧都易堂九子、星子髻山七子俱以文章節概名天下,而先生獨反己暗修,務求自得。其「程山十則」,亦以躬行實踐為主。髻山宋之盛過訪,程山遂約易堂魏禧、彭任會講旬餘;於是諸子皆推讓程山,謂其篤躬行、識道本。同縣甘京字健齋,與先生為友;已而服之誠也,遂師之。
37 康熙二十年,先生病,自為墓志;卒,年六十有七。所著又有「初學先言」、「大臣法則」、「左傳濟變錄」、「詩文集」諸書。
38 宋之盛,字未有;星子人。少孤,事兩兄如父。崇禎己卯,舉於鄉;應禮部試,不第。歸,結廬髻山,足不入城市,以講學為己任。其學以「明道」為宗、「識仁」為要;於二氏微言奧旨,皆能抉摘異同,非若世之闢異論者舍精而攻其觕也。與約齋交最篤。晚讀胡敬齋「居業錄」持敬之功益密。戊申五月,卒。
39 同邑有查小蘇者,亦棄諸生,山居不出;年九十而終。
40 甘京字健齋,南豐人。初為諸生,後棄舉子業;與同邑封浚、曾曰都師事謝約齋。值邑荒亂,特請免荒稅、蠲賦稅、賑飢、平寇,鄉人賴之。浚、曰都均以學行為鄉里所矜式。
41 章慥字仲實,南城人。明諸生;隱居華子岡,灌園養母。與程山論學,有針芥之投;程山每心折焉。好讀史,衡論精審,發前人所未發。著「二十一史童觀集」、「閱史偶談」若干卷;魏叔子稱其發微闡幽,大有功於後學。
42 黃採字亮工,南城人。孩提時,大父訓以「小學近思錄」及聖賢事跡,輒忻然聽受。稍長,言動不苟;師事程山,篤志力學。事父母純孝。繼母周得狂易疾,扶持三十餘年如一日;及卒,亮工年邁矣,仍哀慟盡禮。居家,以「小學家禮」倡引後進,風俗為一變。與弟暾以學道相勸勉。著有「聖圖願學錄」、「聖學匯編」。卒年八十有四。子湘,丙午舉人;官信豐教諭。既歾,豐人祠祀之。
43 黃熙字維緝,約齋同縣人。順治中進士,官臨川教諭;乞養歸。居父憂,哀感行路,蔬食三年。母喪未葬,鄰不戒於火,延燎將及;維緝撫棺大慟,願身同燼,俄風返火息。約齋於並世人少許可,獨引君為入室弟子云。
44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三下。
45 沈昀附姚宏任
46 沈先生字甸華,其後改名昀,字朗思;浙江仁和人。年十六,受知黎學使元寬。時山陰劉忠正公講學蕺山,先生渡江往聽講,而應先生潛齋和之。
47 甲申之變,棄諸生,刻苦自厲。其學以「誠敬」為宗、以「適於用」為主;而力排二氏曰:『其精者傍吾儒,其異者不可一日容也』。聞四方士有賢者,輒書其姓氏,冀得一見之;然不肯妄交。於取與尤介;授徒自給,三旬九食以為常。嘗絕粒數日,取階前馬蘭草食之。有聞之者饋米數斗,不受;固請則固辭。時先生餓甚,宛轉辭謝益困,遂僕於地;其人皇駴去。良久始蘇,笑曰:「其意良可感,然適以困老夫耳』。嘗展蕺山墓,徒步往來西陵。里中子弟習知先生清節,亦有好事者謀繼粟、肉,卒不敢前;以先生必不受也。潛齋嘆曰:『生平於辭受一節,自謂不苟;然視沈先生,猶愧之』!以末世喪禮不講,輯「士喪禮說」;薈萃先儒之論,定其可行者以授弟子陸寅。又輯「四子略」、「五子要言」、「家法論」、「升降編」、「言行錄」、「居求編」,皆粹然儒者之言。蕺山身後,弟子爭其宗旨,各有煩言;先生曰:『道在躬行;但騰口說,非先師所望於吾曹也」。疾革,門人問曰:『夫子今日何如』?先生曰:『心中無一物,惟知「誠敬」而已』。卒,年六十有三;無以為殮。潛齋經紀其喪,不知所為,涕泣不食;或問之,則曰:『吾不敢輕受賻襚以玷先生也』!潛齋弟子姚敬恆趨問曰:『如某,可以殮先生乎』?潛齋曰:「子篤行,沈先生夙所許;殆可也』。於是姚生遂殮先生,葬之湖上。子二:毅中、純中,皆承家學。
48 敬恆名宏任,錢塘人。少孤;母,賢婦也。敬恆不應科舉,隱市廛。其母偶見敬恆貿絲,銀色下劣;慍甚,曰:『汝亦為此惡行乎』?敬恆長跪謝,願得改行。乃受學應先生,日誦「大學」一過,一言一行服膺師說。過事,必歸於忠厚。潛齋不輕受人物,惟敬恆之饋不辭;曰:『吾知其非不義中來也』。然敬恆不敢多有所將,每時其乏而致之;終其身不倦。潛齋歾,敬恆執喪如古師弟子之禮。姚江黃先生晦木,於人鮮可意者;獨許敬恆曰:『是獨行傳中人也』!
49 晚年,以非罪陷縲紲。憲使慮囚入獄,敬恆方朗誦「大學」;憲使異之,入其室,案上皆程、朱書也。與之坐語,大驚;即日釋之。然敬恆卒以貧死。平生但事躬行,不著書;故鮮知者。
50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四上。
51 應撝謙附凌嘉印、沈士則、秦云爽
52 潛齋先生姓應氏,諱撝謙,字嗣寅;仁和人也。父尚倫,故孝子。
53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為八卦,左耳重輪、右目重瞳。少即以斯道為己任,偕同志虞畯民、張伏生、蔣與恆為狷社,取有所不為也。最後交沈朗思,尤稱莫逆。母病,服勤數年;母憐之曰:『吾為若娶婦以助若』!先生終不肯入私室。母卒除喪,始成禮。於遺經皆實踐而力行之,終身無疾言遽色。每倦而休,則端坐瞑目、寤則游息徐行。所居僅足蔽風雨,簞瓢屢空,恬如也。一日,見梁上白蛇墮地;曰:『此兵象也』。奉親逃之山中。既遭喪亂,自以故國諸生,絕志進取;益盡力著書。
54 康熙戊午,閣學李公天馥、項公景襄以博學鴻儒薦;先生輿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卻聘,實病不能行耳』。或舉泰山孫明複嘗從石介請以成丞相之賢,謂『不必果於卻薦』;先生曰:『我不能以我之不可學明複之可』。乃免征。範忠貞公承謨繼撫浙,又欲薦之;先生遂稱廢疾。海寧令許酉山請主講席,造廬者再;不見。既而曰:『是非君子中庸之道也』;扁舟報謁。許大喜曰:『應先生其許我乎』?先生逡巡對曰:『使君學道,但從事於愛人足矣。彼口說者,適足以長客氣也』。許嘿然不怡。既出,先生解維疾行;曰:『使君好事,必有束帛之將;拒之且益其慍,受之則非心所安也』。杭州守嵇君宗孟數式廬,欲有所贈,囁嚅未果;及見所作「旡閟先生傳」,乃不敢言。後以志局請,先生辭之;則請下榻郡齋數日以請益,先生但一報謁而已。同里姜御史圖南視鹺歸,於故舊皆有饋;嘗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諸塗,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躑躅;御史歸,投以越葛二端曰:『雅知先生不受人絲粟;然是戔戔者,非自盜泉來也』。先生謝曰:『笥尚有絺綌;昨偶感寒,欲其汗耳』。竟還之。
55 先生坐臥小樓中,一幾一榻;書冊外,無長物。弟子甚多,因以樓上、樓下為差如馬融例。里中一少年使酒,忽扣門求聽講;先生許之。居三日,不勝拘苦去,使酒如故。偶醉,持刀欲擊人,洶洶莫能阻;忽有人曰:『應先生來』!其人頗失魄,投刀垂手,汗浹背。先生撫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歸乎』!其人俯首謝過去。
56 先生卒於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病革,尚手輯「周忠毅公傳」,未竟而卒。平生不喜陸、王之學;其論性、論太極,於程、朱亦不盡同。如論「易」,謂『孔子得「易」之乾、老子得「易」之坤』。又謂『伏羲之「易」乾在上,以天為主;得之不得有命,非人之所能也:先天之事也。後天之「易」作於文王,離在上,以心為主;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易凶為吉,所以立命也』。故所著「周易集解」,皆獨具心得之言。他若「詩傳翼」、「書傳拾遺」、「春秋傳考」、「禮樂匯編」、「古樂書」、「論孟拾遺」、「學庸本義」、「孝經辨定」、「幼學蒙養編」、「朱子集要」、「潛齋集」凡十餘種,各有精義。又撰「教養全書」四十一卷,分選舉、學校、職官、田賦、水利、國計、漕運、治河、師役、鹽法十「考略」,仿「文獻通考」例;而明代事實尤詳。又有「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其「論次陽明言行」一卷附焉;平湖陸清獻公為之序,謂『當自為一書,不當附「性理」後;因表而出之,曰「王學考」』。清獻嘗兩會先生於武林,與論學術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訪清獻於西湖寓次。其卒也,清獻祭以文;略言『先生高風峻節,可比許由、陶潛。然許雖高潔,文採無聞;陶之文採表著矣,而耽於麴蘗,不可以為訓。惟先生閎覽博物、淡泊寧靜,許之所無,先生有之;陶之所有,先生無之:為足高視古今雲』。先生歾後,河陽趙公士麟、儀封張公伯行刻其遺集行世。門人凌嘉印字文衡、沈士則字志可、姚宏任字敬恆,能傅其學。
57 □□□有秦定叟先生者,諱云爽,字開地;著「紫陽大旨」八卷,專為糾陽明□□晚年定論而作也。書分八門:曰「朱子初學」、曰「論已發未發」、曰「論涵養本源」、曰「論居敬窮理」、曰「論致知格物」、曰「論性」、曰「論心」、曰「論太極」;而陽明之論亦間載以資互証焉。
58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四下。
59 胡承諾附陳大章、劉夢鵬
60 胡先生承諾,字君信,號石莊;湖北天門人。明崇禎末,舉於鄉。入國朝,隱居不仕。臥天門、巾柘間,窮年誦讀,書無所不窺;而深自韜晦,足不出門戶。生平無講學名,而析理至精,論事尤極平實。著「譯志」六十一篇。繹志者,繹己所志也。凡聖賢、帝王、名臣、賢士與凡民之志業,莫不兼綜條貫;原本道德、切近人情,酌古而宜今,為有體、有用之學。其目曰志學、曰明道、曰立德、曰養心、曰修身、曰言行、曰成務、曰辨惑、曰聖王、曰睿學、曰至治、曰治本、曰任賢、曰去邪、曰大臣、曰名臣、曰諫諍、日功跡、曰使治、曰選舉、曰朋黨、曰辨奸、曰教化、曰愛養、曰租稅、曰雜賦、曰導河、曰敕法、曰治盜、曰三禮、曰古制、曰建置、曰祲祥、曰兵略、曰軍政、曰武備、曰名將、曰興亡、曰凡事、曰立教、曰論交、曰人道、曰出處、曰取與、曰慎動、曰庸行、曰父兄、曰宗族、曰夫婦、曰祀先、曰奉身、曰養生、曰經學、曰史學、曰著述、曰文章、曰雜說、曰兼採、曰尚論、曰廣微、曰自敘,凡二十餘萬言。先生自擬其書於徐幹「中論」、顏之推「家訓」;然其精粹奧衍,非二書所及也。李君念慈序,稱先生『尚有「續書說一若干卷,與是書相表裏』;又稱『有「菊佳軒詩」宏深博奧,不屑為新穎秀發以趨時尚』。今皆不傳。
61 楚北學者,後有陳大章、劉夢鵬。大章字仲夔,黃岡人。康熙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土。深於「毛詩」,著「詩傳名物集覽」十二卷;徵引既眾,可資博覽。夢鵬字雲翼,蘄水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饒陽知縣。著「春秋義解」十二卷,大旨探本公、榖;謂『公、榖屬辭比事,義不詭於儒者』。其斥左氏也,持論甚辨。
62 ——見原書卷二十八名儒頁五上。
63 李生光附黨成、陶世征
64 李先生諱生光,字暗章;山西絛州人。未冠,為諸生。聞辛聘君複元倡學河汾,遂往受業;質疑問難無虛日。生平篤於躬行,事親至孝;聘君深重之。甲申之變,先生北向痛哭,楚其青衿,自號「汾曲逸民」。構草堂,日夕燕處其中,讀書自得。諸弟子羅列其下,談經課藝外,訓以二南大義、程朱微言,所成就者眾。著有「儒教辨正」、「崇正黜邪編」,凡萬餘言;衛道之力甚勇。又著「正氣猶存」、「西山閣筆」、「友於集」諸書,皆直寫胸臆,以淺近語寓覺世牖民之意。其處子吟曰:『東鄰有處子,夙明列女篇;字人尚未嫁,而乃失所天。痛茲生命薄,守貞期自全;毀容絕膏沐,矢志窮益堅。愛人貴以德,姑姊莫相憐;侃辭謝媒妁,何用日諓諓』!是可以見先生之志矣。
65 同州黨先生成,字憲公,號冰壑。其學以朱子為宗,以明理去私為本。生平不求人知,人即知而樂道之,終非其志也。州守前後表宅里,士大夫公舉純孝、舉實學,州守貰其租庸;先生皆若罔聞知。魏敏果公屢遺書商學業、說士品,太守袁公禮幣式閭敦請開講,範彪西先生曾揚之於觀察張公、郡守梁公;先生聞之,皆遜謝,意甚不懌。時以古狷者推之。其辨朱、陸異同,謂『論者多以陸為「尊德性」、朱為「道問學」,此言殊未然。蓋朱子之「道問學」,實以「尊德性」也。陸氏則自錮其德性矣,何尊之可雲!陸子嘗曰:「不求本根,馳心外物」;理豈在於外乎?此告子義之學也。朱子曰:「本心物理,原無內外」;以外物為外者,是告子義外之學也。即此數語,可以見二家之異同矣。若粗論其同,二家皆欲扶世教,皆欲崇天理、去私欲;其秉心似無大異者。而實究其學宗,則博文約禮者,孔、顏之家法,屢見於「論語」;朱子得其正矣。陸氏乃言「「六經」皆我注腳」,又言「不識一字,管取堂堂作大丈夫」;豈不偏哉』!先生之語氣和平而辯論精當,類如此。
66 又陶先生世征字視庵,亦絛州人;與李暗章、黨冰壑兩先生同學。平生願學孔子;嘗言一部「論語」皆神命脈之所存。久之,覺夫子之真面目躍然欲出,恍若親承提命者然;可謂極羹牆之慕矣。
67 --見原書卷二十九名儒頁一上。
68 朱用純附顧培、潘天成、湯之錡、金敞、王哲生
69 朱先生用純,字致一;江蘇昆山人。父集璜,明季諸生,貢太學。大兵下江東,城陷,不屈死。
70 先生慕王裒攀柏之義,自號曰柏廬。隱居味道,以諸生老其學;確守程、朱「知行」並進,而一以「主敬」為程。長洲徐昭法與先生友,屢以書問學,辨析甚至。居平精神純謐,動止有常。晨起謁家廟,退即莊誦「孝經」;數手書其文教學者。置義田,修墓祭。友愛諸弟,白首無間。遇事變,嶄然不撓;自言看得天理熟,當機立應,如離弦之矢;更不疑義、更不矜張,行所無事。
71 康熙十七年,或欲以鴻博薦,固辭乃免。其後有司欲舉為鄉飲賓,亦弗應。有來學者,必先授以「小學近思錄」,繼進之以「四子書」。每歲孟春,率諸弟子行釋奠先師禮;禮畢,講「四子書」。進止肅恭,誠意激發,興起者甚眾。已又患學者空言無實得,複作「輟講語」,反躬自責,言尤痛切。其論學,未嘗爭持異同;曰:『知所當知、行所當行可矣,他非所暇也』。
72 二十年,卒;七十有二。前歾之三日,設先人位,強起拜於堂;曰:『吾可告無罪於先人矣』!顧弟子曰:『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勉之哉』!有「愧訥集」及「大學中庸講義」行於世。所著「治家格言」,尤膾炙人口雲。
73 同時有顧滋畇者,名培;無錫人也。少善病,母憂其不壽,命習長生家言;頗得導引術。
74 年二十五,從宜興湯先生之錡問業,始幡然有志於學。湯先生歾,有弟子曰金敞,先生築其學山居以延敞,昕夕講習;遵高子靜坐法,以整齊嚴肅為入德之方,默識未發之中。久之,遂篤信「性善」之旨;動靜語默,無非學矣。晚歲,四方來學者益眾。春秋大會山居,行複七舊規;有請益者,教以默識未大原實體諸倫物。七日期畢,釋奠於先師,習禮歌詩;歲以為常。張清恪撫吳時,詣東林講學,頗疑靜坐之說;先生往複千言,暢高子之旨。其言甚辨,清恪不能難也。
75 年七十有九,卒。
76 又,潘先生天成,字錫疇,號鐵廬;溧陽人。寄食桐城,為安慶府學生。
77 幼,與父母避仇相失。年十五,乞食尋親,往來徽、寧萬山中,行且哭。每至一村,持𪔛大呼,作鄉語,觀者輒笑。至江西界,母金氏聞聲,自巷中出;遂相持哭。迎父母歸,佣販以養,備極艱苦。亦從湯先生之錡游,稱高座弟子;亦請業於梅徵君文鼎,遂為績學之儒。
78 年七十四,竟窮餓以死。遺書「鐵廬集」五卷。其門人荊溪許重炎傳其學,謀葬之;且刻其集,得征入「四庫」。錫疇之學,源出姚江;以養心為體,以經世為用。出自寒門,天性真摯,品最高潔;而精神堅苦,足以維風俗而勵人心。「四庫書提要」稱為義理文章,莫大乎是。卒,祀郡邑忠孝祠。
79 之錡,字世調。至性純篤;居親喪,一循古禮,就地寢苫。事諸父如父。於儒先書無不讀,而以周子「主靜」之說為宗,以子臣弟友為教。當事延主東林、延陵諸講席,不就。有詢朱、陸異同者;則曰:『顧力行何如耳,多辯論何益』!其卒也,整襟危坐而逝。
80 金敞字廓明,靖明人。好高、顧遺書,以聖人為必可學。師事湯世調;長世調三歲,執禮甚恭。後居無錫,與同志靜坐讀書;興起者甚眾。
81 王哲生字醇叔,昆山人;柏廬先生弟子也。康熙壬戌進士,官編修。授職七月,告養歸;絕意仕進,讀書敦行,檢望日重。兩任邑中清丈田畝事,先後為巡撫湯公斌、宋公犖所推重。表章前哲、扶持桑梓,皆不遺餘力。著「懿言日錄」;張清恪稱其精深博大,比之「抑戒」云。
82 ——見原書卷二十九名儒頁一上。
83 劉原淥附姜國霖、法坤宏
84 劉先生名原淥,字昆石,號直齋;山東安邱人。生五歲,問身所從來;父奇之。十四歲而孤,事母至孝;遇難,負母而逃,卒免禍。明末盜賊蜂起,先生與其仲兄率鄉人壘而守,閉婦女一室中;約戰敗,則火之。及賊薄壘,鄉人多被創死,仲兄身中九矢,鬥益力。先生從之,發數十矢;矢盡,仲兄麾之去,先生大呼曰:『離兄一步,非死所也』!卒斬首二、獲馬六。賊遁,一鄉得全。亂定,經營土疆,力耕致富。已而盡推膏腴與仲兄,分其餘為長兄立後、贍其亡姊家;大購經史,閉關讀書。
85 初閱養生家言,喜之;既讀宋儒語錄,乃篤信朱子之學,反覆推究四十餘年,於明學薛文清、於本朝學陸清獻,其餘不以為是也。常曰:『學者「居敬」、「窮理」二者,皆法文王而已矣。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居敬之功也;不識不知、順天之則,窮理之功也』。又曰:『讀書乃身上之用,而人以為紙上之用;居官乃辛苦之時,而人以為快樂之時。衰年正勤學之日,而人以為養安之日;科第本消退之根,而人以為長進之根:皆可嘆也』。每五更,起謁祠堂;退居一室,與諸弟子講論,常至夜分。月為講會,興起者甚眾。請於有司,建朱子祠東郊,春秋祀焉。以喪祭禮廢、俗日偷,乃酌古今之宜,定為品式;祭必嚴,齋戒蒞事極虔。仲兄疾,籲天祈以身代。兄卒,七日中止三食。久之,一邑皆化於禮。又為鄉人置義倉,煮粥以食飢人。常言:『人與我,一天而已;何畛域之有焉』!年八十二,有疾;當祭朱子,強起拜於庭,悶絕良久,始蘇。
86 康熙三十九年,卒。撰「讀書日記」六卷、「近思續錄」四卷、「冷語」三卷。其「冷語」中詆劉安世為僉壬,等於章敦、邢恕,則以其與伊川不協之故;而未讀「宋史」、「盡言集」也。繼先生而起者,有濰縣姜云一、膠州法鏡野等;皆以學行稱。
87 雲一,名國霖。少有至性。父游京師病,雲一往省,則已歾。無錢市棺,以敝衣一襲裹父尸,身負之,乞食而還;族人醵金以葬。母善怒,怒則致疾;雲一百計解之。一日怒甚,雲一跪膝前,作小兒嬉戲狀,持母手撻其面;母笑而罷自是不複怒。時雲一年五十矣。
88 師事昌樂周先生士宏;士宏有高致,常與雲一至莒,樂其山水,家焉。死,即葬於莒;雲一築室其側。家極貧,七十外,猶躬耕。年飢,率二日一食,貌轉腴;莒人恐其餓死,聞於官而遺之粟。居常肅衣冠,謹言語;竟日危坐無頹容。人或非毀之至面誚,夷然不為動。昌樂閻懷庭問云一喜讀何書?曰:『「論語」二十篇,終身味之不盡也』。自言年四十,始能不以貧富攖其心;五十,始能不以死生動其心雲。
89 鏡野姓法氏,名坤宏。曾祖若直,康熙己未舉鴻博,官布政使。
90 先生性恬靜,不諧俗;遂自號迂齋。少讀先儒書,未厭也。既得「傳習錄」,大喜;以為如己意所出。故其學以陽明為宗,以不自欺為本。閻懷庭常辨之,鏡野曰:『此無事口談也;譬之飲食,得其甘者果其腹、飫其精者澤其體,徒諜諜然為他人辨是非,所謂舍靈龜、觀朵頤也』。乾隆六年舉人,觀大理評事。卒,年八十有七。著「春秋取義測」及「綱目要略」。
91 同時,齊、魯間學者又有濰縣劉君以貴、德州梁君鴻翥、安邱張君貞、益都李君文藻、壽光王君允中,彬彬乎稱盛焉。
92 ——見原書卷二十九名儒頁一下。
93 汪佑
94 汪先生佑,字啟我,號星溪;安徽休寧人。十歲,讀「四子書」至「孔子作「春秋」、孟子閒聖道」章,夜屢夢天日晦冥,舉手捫之。覺而詢諸師,師曰:『此皆聖道之榛莽,楊、墨之流禍;汝今所讀,正人心、息邪說,孟子良謂此也』。稍長,慕劉因氏所評周、程、張、邵、朱、呂之說,謂『幸生朱子之鄉』!遂願私淑以終身焉。篤好「小學近思錄」;遵朱子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法。
95 明崇禎末,寇事棘,先生憂之;著「平寇十六策」,思效伊川詣闕上書故事,以時不可為,不果上。遂隱居事親,學日進。友人楊景陶邀赴還古書院會講,先生見所講多雜陸、王之說,乃與同人發明程、朱正學。會汪君覺斯倡複天泉書院講會,先生見汪君所學甚正,遂授以陳清瀾「學蔀通辨」,互相考究。嘗曰:『有善無惡,性之體;有善有惡,情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為良能;擴而充之,盡其才窮理盡性至於命,斯為大中至正、斯為至誠旡妄。乃陽明宗旨反以無善無惡為心之體,何耶?顧端文有言:「釋氏「三藏」十三部五千四百八十卷,一言以蔽之,曰無善無惡」;其害可勝言哉!紫陽書院,正吾黨講學明道壇坫之地』。乃與汪正叔、江衛道、汪月岩、胡匏更、吳敬庵、汪石樵、吳慎先、汪括齋、朱濟臣、陳書四、謝兼善諸君振興紫陽大會,訂六邑同人歲以朱子生日行釋菜禮。學三日講一,遵白鹿洞遺規;嚴斥歧趨,循正規。此外,若休城四孟會、白岳聖誕會、各邑塾月講會,皆不憚遠涉,應期必赴。蓋先生自遯世以後,視富貴如浮雲、避勢利如蛇蠍,格格不諧於俗者四十年;而一時同人皆知崇尚正學,則為功多矣。所著有「詩傳闡要」、「易傳闡要」、「禮記問答」、「禮記訂訛」、「大樂嘉成」、「四書闡要」、「四書講錄」、「五子近思錄」、「四子近思翼」、「明儒崇正錄」、「明儒通考」、「明儒性理匯編」、「史筆記」、「星溪文集」、「日記」、「家訓」諸書。而尤邃者「明儒通考」一書,讀擇精而語詳;高匯旃先生千里借鈔,以為得見此書,雖暝目而無憾云。
96 子監,安貧讀書,能嗣其家學。
97 ——見原書卷二十九名儒頁四上。
98 萬斯大附子經、猶子言
99 萬先生斯太,字充宗;浙江鄞人。始祖斌,明初從龍得功。斌子鐘,世襲指揮。又四傳至淮安總兵表,以儒將私淑新建之學;世稱鹿園先生。又二世至福建總兵邦孚;生戶部主事泰,先生父也。戶部八子,皆受業梨洲先生之門,稱高座弟子。長子斯年澹庵,自少為錢忠介所深契。避亂,必載書行;晝則偕老農雜作,夜擁書集子弟講習,成就者多。第五子斯選,字公擇;躬行實踐,為同堂領袖。嘗言:『宋儒自游、楊後,雖朱、陸大賢不免夾染二氏;至明儒尤甚』。其於諸儒書,彈駁疵纇至數千萬言;梨洲以為吳康齋之流。所著曰「白雲集」。第七子斯備,字允誠;李杲堂徵君鄴嗣女夫也。與征君唱和二十年,相依如左右手。著有「深省堂集」。第八子斯同,自有傳。
100 先生,其第六子。生逢喪亂,不事科舉業,湛思諸經。以為非盡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亦無由悟傳注之失。於是融會考証,奉正朔以批閏位,百注遂無堅城;舉諸家聚訟條分而縷析之,劃如也。尤精「春秋」、「三禮」;排纂說禮之言,較衛正叔為尤博。正叔無所折衷,先生則批卻導窾,言之了了;為書三百卷。其別出者,曰「學禮二疑」二卷、「周官辨非」二卷、『儀禮商」二卷、「禮記偶箋」二卷:梨洲皆序而行之。又輯「春秋」二百四十卷,毀於火。晚年複輯,絕筆於昭公;臨終曰:『吾魂魄猶徬佛與劉原父諸人論季武子立後一事。其覃精如此。浙東經術,自深寧、東發兩先生後,明初黃南山、楊鏡川能承其緒;其後寖衰矣,得梨洲及先生而一振。其辨正「商、周改月、改時」、周詩、周正及「兄弟同昭穆」,皆極精確。為人剛毅,嗜義若飢渴。張公煌言死國難,棄骨荒郊,先生葬之南屏山,乞梨洲志墓;春秋野祭,效西台之哭。父友陸文虎,甬中所稱陸萬是也。文虎無後,兩世喪皆未葬;先生葬其六棺。嘗游武林之玉籠山,見張縉彥神主,碎之;觀者咸闢易。李杲堂嘗言:『說經無雙、名擅八龍,昔有慈明,今見充宗』。其推服者至矣。
101 卒於康熙癸亥七月,年五十有一。外著有「丁災、甲陽草」各一卷、「萬氏家譜」十卷。
102 子經,字授一,別字九沙。自幼濡染家學,一切世俗之占畢末由至前。於是授經說數百萬言於父及諸父、受「明史紀傳」三百卷及列代史表數十種於季父及其從兄言,而又講性理於應徵士嗣寅、求漢隸源流於鄭君谷口、考地理箋釋於閻徵士百詩,其學益奧博無涯涘。
103 以康熙癸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方先生苞時以「南山集」牽連,詔下獄,莫能保出之者。九沙奮然送狀西曹,遂釋之;舉朝高其義。典試山西,得孫公嘉淦,一見推挹;卒成魁儒。又嘗識杭君世駿、全君祖望於髫年,以為鄭漁仲之流:世稱其有人倫監。視學黔中還朝,為忌者所中,有通州修城之役。家既罄,蕭然如布衣時;賣所作隸字,得錢給朝夕。乃增補充宗先生「禮記集解」凡數萬言;以「春秋」定、哀二公未畢,續纂數萬言。又訂從兄言「尚書說」輯成一編,以成萬氏經學;又重修季野先生「列代紀年」及從兄言「明史舉要」,以成萬氏史學。雖疏食不給,而見義嘗必為。蒼水張公墓道將圮,竭力修之,歲必設祀;墓,故充宗先生所營葬者也。會詔舉鴻詞科,趙侍郎殿最薦之;已而三禪館開,李侍郎紱又欲薦,使成其父書。皆以老,不赴。
104 晚年,家毀於火,先世遺書皆燼焉。年八十有三,卒。
105 言字貞一,號管村。少以古文名;隨諸父在講社中,最精博。梨洲先生深器其文,謂『能撫震川之古淡,而加以剡源之色澤』。季野先生亦云:『使吾有爾筆,班、馬不難到矣』!以副貢,被召修「明史」;獨成「崇禎長編」一書。出為五河知縣,忤大吏,論死;尋得免。所著曰「管村集」。
106 ——見原書卷三十二經學頁二上。
107 萬斯同
108 萬先生斯同,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浙江鄞人,戶部郎泰第八子。生而異敏,讀書過目不忘。八歲,在客座中背誦「楊子法言」終篇,不失一字。顧跅弛不馴,戶部閉之空室中。先生竊視架上有「明史料」數十冊,讀之甚喜;數日而盡。又見經學諸書,皆盡之。既出,時時隨諸兄後,聽其議論。會家課,先生欲豫焉;諸兄笑曰:『汝何知』!先生曰:『觀諸兄所為,易與耳』。因雜出經義目,試作之;千言立〔就〕。持之泣以告戶部曰:『幾失吾弟』!戶部亦愕然曰:『幾失吾子』!遂從梨洲先生游,為高第弟子;與聞蕺山劉氏之學,以「慎獨」為主,以聖賢為必可及。時甬江有五經會;先生年最少,遇疑義,輒片言折之。嘗守先儒戒,以為無益之書不必觀、無益之文不必作,遂專意古學,博通諸史;尤熟於明代掌故。
109 康熙戊午,詔徵博學鴻儒,巡道許鴻勛以先生薦,力辭;免。明年修「明史」,徐相國元文延至京師。時史局中徵士例食七品俸,稱纂修官;先生請以布衣參史局,不署銜、不支俸,許之。諸纂修以稿至,主者皆送先生覆審;覽畢,謂侍者曰:『取某書某卷某葉有某事,當補入;某事,當參校』。如言取至,無爽者。徐公罷,繼之者張公玉書、陳公廷敬、王公鴻緒,皆延請有加禮;「明史稿」五百卷,先生手定也。先生病唐以後史官設局分修之失,嘗曰:『昔遷、固才既傑出,又承父學,故事信而言文。其後專家之學才雖不逮,猶未至如官修者之雜亂也。官修之史,倉猝成於眾人,不暇擇其才之宜與事之習;是猶招市人而與謀室中之事也。吾辭史局而就館總裁所者,惟恐眾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亂賢奸之跡昧晦而不明耳』。又嘗語方侍郎苞曰:『史之難為久矣,非論其世、知其人、具見其表裏,則吾以為信而人受其枉者多矣。吾少館某氏,其家有列朝「實錄」;吾默識暗誦,末敢有一言一事之遺也。長游四方,從故家求遺書,旁及郡志邑乘、雜家志傳之文,莫不網羅參互,而要以「實錄」為指歸;蓋「實錄」者直載其事與言,而無所增飾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則其人之本末十得八九矣。然言之發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則非他書不能具也。凡「實錄」之難詳者,吾以他書証之;他書之誣且濫者,吾以所得於「實錄」者裁之。子盍就吾所述,約以義法而經緯其文;他日書成,曰「此四明萬氏所草創也」,吾死不恨矣』!蓋先生以遺民自居,而即任故國之史事以報故國;其至京師,特以群書有不能自致者,必資有力者以成之。其心事類元遺山,其潔身非遺山所及也。其後乾隆中,大學士張公廷玉等奉詔刊定「明史」,皆以「史稿」為本而加增損焉;先生之志,於是為不負矣。
110 其初至京師也,時議意其專長在史。及徐尚書乾學居憂,請先生纂「讀禮通考」,自國恤及家禮,「十四經」之箋疏,「廿一史」之志傳,漢、唐、宋諸儒之文集、說部,無或遺者;又以其餘為「喪禮辨疑」四卷、「廟制折衷」二卷。乃知先生故深於經,徐公因請編成「五禮」之書二百餘卷。當是時,京師耆彥雲集,各以所長自見;而先生最暗淡,自王公以下爭相從問「古儀法」。月再三會,聽講者當數十人;錄所聞共講肄,莫不呼曰「萬先生」。而先生與人還往,其自署祗曰「布衣萬斯同」,未嘗有他稱也。故督師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館於督師少寬假;先生屢數其罪以告之。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賂乞入死事列;先生斥之。父友馮侍郎躋仲諸子沒入勛衛家,先生贖而歸之。以康熙壬午夏,卒於王尚書史局中,年六十;門人私謚曰貞文。
111 先生於前史體例貫穿精熟,指陳得失,洞中肯綮;劉知幾、鄭樵不能及也。馬、班史皆有表,而「後漢」、「三國」以下無之;劉知幾謂無關得失。先生則曰:『史之有表,所以通紀、傳之窮;有其人已入紀、傳而表之者,有未入而牽連以表之者;表立而後紀、傳之文可省。讀史不讀表,非深於史者也』。所著「補歷代史表」六十卷,又「紀元匯考」四卷、「安季忠義錄」十六卷、「南宋六陵遺事」一卷、「庚申君遺事」一卷、「河源考」二卷、「河渠考」十二卷、「儒林宗派」八卷、「石經考」二卷、「石鼓文考」二卷、「群書疑辨」十二卷、「書學匯編」二十二卷、「周正匯考」八卷、「歷代宰輔匯考」八卷、「石園詩文集」二十卷;而「明史稿」及「讀禮通考」,別為書。先生在京師攜書十數萬卷,及卒,旁無親屬,編修錢名世以弟子為喪主,兼取其書去;時論薄之。
112 ——見原書卷三十二經學頁三上。
113 毛奇齡附陸邦烈
114 先生名奇齡,字大可、一字齊于;又名甡、字初晴,學者稱西河先生;蕭山人。生時,母張夢番僧持度牒入門。四歲,母口授「大學」,即成誦;乃授書,使循所讀自認之,一再周無不識者。時以篇首後、厚、後三字形異音同為問,具語之;即欣然以解。既就塾,讀「論語集注」至「有子孝弟」章,愀然請罷讀;問何故?則曰:『性中止有仁,曷嘗有孝弟;此言不忍聞也』!師大奇之。總角,補諸生;與伯兄萬齡齊名,人呼「小毛生」,華亭陳公子龍評為才子之文。
115 會明亡,哭學宮三日。時山賊起,先生竄身城南山;與同縣沈禹錫、包秉德、蔡仲光為四友,築土室,讀書其中。順治三年,王師下江南,杭州不守;山陰鄭秀才遵謙與餘姚熊給事汝霖、孫副使嘉績、上虞徐尚書人龍括閭左為民兵,截江抗王師。會武寧侯王公之仁、保定伯毛公有倫初以備倭軍寧波,至是引軍西,與民兵合,號「西陵軍」;共推魯王監國。保定伯至蕭山,移檄購大、小毛生;徐尚書薦授先生監軍推官,力辭之。當是時,馬士英奉故福王太后奔杭州,竄方國安軍中,號「方馬軍」;與西陵軍相犄角。先生謂保定曰:『方、馬,國賊也;明公為東南建義旗,何可與二賊共事?請絕之』!國安聞言大恨,欲甘心焉。幾被獲,脫之龕山;時保定弟有俶為靖南將軍,軍龕山也。
116 唐王建號福州,黃公道周以蠟書招先生,又辭之。亡走山寺,祝發披緇,匿坑中。王師破江東,戮留髮者,先生以髡免;歸,母夫人泣曰:『吾向夢僧寄度牒生兒,今竟然矣』!
117 先是,明季士林好為社;先生品目過嚴峻,人多忌之。至是,選越城詩;會稽庶常王自超從賊中歸,投以十詩,選其四。中有「鄆城夜走」及「哭周介生赴西市作」,先生以右丞、司戶評其篇。庶常大恚,謂誣其從賊;乃聚諸出社者,首先生抗命、今複抗試,且以浮、屠居士林骫壤名教,罪當死。讞者察其枉,得不坐。
118 順治八年,複諸生籍;怨家猶洶洶。布政使張某以從賊歸,命為今官;構者讒先生,張大恨,屬提學仍黜其籍。先生嘗效元人作詞曲自娛,提學摘其語以為訕謗謀訐而殺之;制府冤之,置不問。仇者憤不得雪,適姻戚有負□丁責者,忽擢先生於途,責以代償,擁而渡江;鄰人追至西陵渡,纂之還。次日,購道殣橫所纂處,謂『毛生聚眾殺營兵』;籍捕四出。乃變姓名為王士方;將出亡,仲兄錫齡出「周易」,泣授曰:『古賢處憂患,必知「易」;汝知此足矣』!先生跽受教,乃避地靖江之海陵。
119 逾月渡淮,飲古人所,有客目攝之。酒半,牽之入旁舍勞問,則故靖南將軍有俶也;具言保定死,武寧已殉節,而己以亡軍幸免,將要赴彭城。值山陽令朱禹錫聞先生至,款之;而吏部郎張新標有名園,中秋夜,會客數十人,伎樂合作。先生倚醉,扣盤賦「明河篇」,凡六百餘言。及旦,傳寫殆遍。施愚山參議還自京師,見之驚曰:『此必吾友毛生者也』!於是之齊,之楚,之鄭、衛、梁、宋,作「續哀江南賦」萬餘言。嘗登嵩山,越數峰,遠望淒愴,不能上;曰:『吾力衰矣!傷哉!貧且多難,芒芒者安歸乎』?乃複之禹州,寓故懷慶王邸之白雲樓;作「白雲樓歌」。未匝月,都下伎館酒樓競傳唱,仇者偵知之;去之嵩山,匿道士土室中。苦無書,夜起旁徨,假寢而泣;夢有告之者曰:『盍之嵩陽問之』!逾月,過嵩陽廟市無書,惟高笠僧貽書一帙,則古也。先生憶夢心動,叩所自來;曰:『吾遼人也;天啟末,全家死於兵,遂祝發竄海濱。少受學義州賀凌台先生;凌台為賀黃門欽之孫,講學醫巫閭,以「大學」古本授予曰:「古學之失傳,由不知本也。「大學」不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乎?本該體用而統心意及家、國、天下。必正心、誠意而學,乃有體;必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學,乃有用。北宋祖陳博之學,講性命而略事為,則專內遺外,不知有身;南宋宗程頤之學,就事物以求心性,則登枝逐流,並不知有本。夫格物者潔量本末,本諸身也;致知者審度先後,以身先之也。「中庸」以誠意為誠身,「孟子」以存心為養其大體:是正心、誠意,無非身也』。先生受學,心契之。已而應湖西施參議之招,設講鷺洲書院。楚人楊洪才恥庵來講姚江之學,使君雅不善姚江,謂不宜舍事物、求心性;恥庵不之辨。會午食,使君曰:『不遷怒,實難。吾昨責官庖以闕供也,今又責之,直遷怒矣;宜何以治之』?恥庵乃舉手肅四座曰:『若此者,可仍求之事物否』?時四座闐然。先生大悟,即下拜曰:『受教矣』!歸而惺然坐,通夜不寢。逾年,客崇仁、又客淮西,留三年。淮人有知小毛生者,先生曰:『吾非小毛生,乃毛牲也』。是時赦屢下,先生禍已解。
120 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先生入都,馮文毅溥闢館相待,而李文定天馥留先生主其家。時應召者駢集,馮公大會城東萬柳堂,先生援筆作「萬柳堂賦」,推座客第一。及試,聖祖方幸霸州,攜諸卷親覽;翼日,下三相國公閱。上忽問曰:『媧皇補天事,信乎』?蓋先生卷中用此語也。眾未對,馮公奏:『「淮南子」有之』。上曰:『徙記事邪,則「楚詞」、「列子」早及之;何止「淮南」!第未知傳信何如耳』?馮公複奏:『賦主鋪張古籍,宜可用』!於是先生列上卷,授檢討;纂修「明史」,鬮題得宏、正兩朝「紀傳」,具草二百餘篇。時聖祖精韻學,剖晰精嚴。關中李檢討因篤與吳門顧處士炎武竭終身之力講音韻,然卒狃於陸氏切韻二百八部之說;先生詘之。嘗與檢討飲文定宅,論韻不合;李公曰:『吾少讀箕子「麥秀歌」,惡其無韻;故凡遇論韻者,吾必曰:「能押是則言敢請」』。檢討未即對,先生曰:『「禾黍油油」者,尤也;「不與我好」,則蕭、肴、豪,尤之通也。好者,尤三聲也』。『有証乎』?曰:『有。「詩」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請益』!曰:『「易」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公曰:『善』!檢討笑曰:『韻有四聲,未聞三聲也』!先生曰:『四聲起於齊周顒,而沈約成之;古無有也。古人自為韻,而多以平、上、去三聲韻互相通押,謂之三聲。不讀「虞廷賡歌」有「股肱起,元首喜,百工熙」乎?不讀「蔓章」詩有「零露漙,清揚婉,適我願」;「彤弓」詩有「受言藏,中心貺,一朝饗」』乎?公與檢討乃大服。先生著「古今通韻」十二卷進呈,上幸南海子,攜書行,覽之稱善;有旨宣付史館,並飭禮部知其事。其後,嶺南楊生進沈約「原韻」十六卷;上疑其偽,特命取皇史宬所藏「通韻」本付閣臣參校;以不合斥去。丹陛樂者,黃門鼓吹曲也;設筍簴於午門旁,太常典之。而其曲多誤,上命更定之;掌院陳公廷敬以列代樂章配音樂議屬先生,條上多所採用。先生於音律有神悟;二十三年,上諭群臣以徑一、圍三、隔八相生之法,先生遂極意搜討,作「聖諭樂本解說」、「皇言定聲錄」及「竟山樂錄」思進之,太常眾阻之。三十八年,上複南巡,先生進「樂本解說」刻本;詔傳先生至行在朝門獎勞,並敕改刻本訛字,宣付專行。時蠡吾李𤧴走三千里受業凡三日,盡得其五音、二變、四清、七調、九聲、十二管並器色旋宮之法;先生大驚,遂盡出所著令校輯焉。時值北郊定配位,太常卿徐元珙謂『南郊南向,則三祖配位固宜以東設西向為一配、西設東向為二配,又東設西向為三配;其日月星辰諸配,亦皆始東設而次西設。何則?以崇左也。至北郊北向,則向所為左者、今在右矣。乃三祖配位一如南郊,始東設而次西設,其山林川澤亦如之;則在昭穆為顛倒而在左右為偏戾,於禮不合』。疏上,詔學士徐公幹學、韓公英議覆。上實無改意,而翰林官多各持一議。李文定特召問先生;先生曰:『南部尚左,故南向而配先左,此東設者,南向之左也。北郊尚右,故北向而配先右,此東設者,北向之右也』。曰:『此亦有言之者矣。特以左右言,則一左、一右似乎有分;而以東西言,則一東也。天下有南北異向,而一東、一西可同偏之禮乎』?曰:『有之』。『在何經』?曰:『在「曲禮」。「禮」曰: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東向西向,以南方為上』。語未竟,李公撫掌曰:『有是哉!經之無所不備也。然則仍舊貫而已矣』。議遂定。先生尋乞病歸。越三年,聖祖南巡,謁禹陵;先生迎駕西陵渡。上遙見先生,遣侍衛勞問。比還送駕,上駐馬問所苦,複勞之去。及三巡江、淅,先生謁行在,年老矣;命起立勿跪,且賜御書一幅。時皇太子隨駕,亦賜書屏、聯各一。其蒙恩遇如此。
121 先生嘗痛「易」學未明,太史占筮見之「大傳」及「春秋傳」者並失傳。而仲兄有「五易」之說,以移易為文王、孔子造卦象詞,為春秋史官立變解占所自始;遂推衍其義,作「仲氏易」三十卷、「推易始末」四卷、「春秋古筮書」三卷、「河洛原舛編」一卷、「太極圖說遺義」一卷、「易小帖」八卷、「易韻」四卷、「尚書廣聽錄」五卷、「舜典補亡」一卷、「古文尚書冤詞」八卷、「國風省篇」一卷、「毛詩寫官紀」四卷、「詩札」二卷、「詩傳詩說博義」五卷、「白鷺洲主客說詩」一卷、「婚禮辨正」一卷、「廟制折衷」二卷、「大小宗通繹」二卷、「辨定祭禮通俗譜」五卷、「喪禮吾說篇」十卷、「春秋毛詩傳」三十六卷、「春秋條貫篇」十一卷、「春秋屬辭比事記」十卷、「春秋簡書刊誤」二卷、「論語稽求篇」七卷、「大學証文」四卷、「大學知本圖說」一卷、「四書剩言」四卷、「聖朝樂本解說」二卷、「皇言定聲錄」八卷、「竟山樂錄」四卷、「大學問」一卷、「孝經問」一卷、「周禮問」二卷、「明堂問」一卷、「學校問」一卷、「郊社禘祫問」一卷、「經問」十八卷、「彤史拾遺」六卷、「武宗外紀」一卷、「後鑒錄」七卷、「蠻司合志」十五卷、「古今通韻」十二卷、「後觀石錄」二卷、「越語肯綮錄」二卷、「蕭山縣志刊誤」三卷、「湘湖水利志」三卷、「杭州志三詰三誤辨」一卷、「杭州治火議」一卷、「詩話」八卷、「詞話」三卷、「天問補注」一卷、「曾子問講義」四卷、「韻學要指」十一卷、「策問」三卷、「表」一卷、「雜說」十卷、「文」一百三十三卷、「詩」五十六卷,合四百九十有八卷。
122 先生少負奇才,說經長於辨駁,多與宋儒鑿柄,而雄辨足以濟之;晚益樂「易」。好獎借後進,或疑其歷詆古人,使氣難近;及親炙,乃爽然出意外。侍使曼殊艷而工詩,諸名士為文張之;晚歲悼亡,忽忽不自得。先生每作詩文,必陳書滿前;及伸紙疾書,或反不用一字。夫人陳氏心妒,以曼殊故,輒詈於人前曰:『公等以毛大可為博學耶?渠作七言八句,亦必獺祭乃成』。先生笑曰:『握筆一次、展卷一回,積久自能賅博;婦言不足聽也』!嘗僦居屋三間,左右庋圖史、寓眷屬,而中為客次。先生日著書其間,筆不停揮;請業者環坐,問隨答,井井無一誤。夫人在室中,時或詬詈,先生複還詬之;殆五官並用者。始寧女士徐昭華讀「灝中集」,感嘆願受業,稱都講焉。琉球使者過杭州,以兼金購文集,且求見;先生其名動海外若此。自明以來,申明漢儒之學,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說經,實先生開其先路。其文縱橫博辨,傲睨一世;與其經說相表裏,自成一格,不可以繩尺求。然議論獨到處,卒不可廢。詩次於文,要亦我用我法,不屑隨人步趨者。
123 卒,年八十有五。以兄子遠宗後;康熙庚午進士。弟子陸邦烈、盛唐、王錫、章大來等,著錄者甚眾。
124 邦烈字又超,平湖人。嘗取先生經說所載,為「聖門釋非錄」五卷;謂聖門口語,未可盡非雲。
125 ——見原書卷三十二經學頁四上。
126 魏禧附兄際瑞、弟禮
127 寧都三魏,伯曰祥,字善伯,改名際瑞;季曰禮,字和公;而叔子先生禧尤著。先生字冰叔,號裕齋。父兆鳳,字天民;以孝聞,居喪哀毀如古禮。家故饒於財,好施與,急人之難逾於己。崇禎初,薦學、征闢,皆不就;學者稱之曰徵君。
128 先生負異稟,年十一為諸生。甲申之變,愍帝死社稷,先生號慟,日哭臨縣庭,憤吒不欲生。謀從曾給事應遴倡義兵,不果;乃棄諸生服,隱居教授。先生形幹修頎,負才略。善擘畫理勢,事前決成敗,懸策而後驗者十常八九。方流賊之熾也,承平久,人不知亂,且謂寇遠猝難及。先生獨憂甚,移家翠微峰。峰距寧都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餘丈;中經坼,自山根至頂若斧劈然。緣坼鑿磴道,梯而登,因置閘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而彭士望躬庵、林時益確齋亦至,皆與先生立談定交,挈妻子來家翠微;世所稱易堂諸子也。其後數年,寧都被寇,翠微峰獨完。先生既謝諸生,益肆力古文辭;喜讀史,尤好左氏傳及蘇洵。其為文主識議,凌厲雄傑;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感慨,摹畫淋漓。
129 年四十,乃出游,涉江逾淮至吳越,思益交天下奇士;於吳門交徐枋、金俊明,西陵交汪渢,乍浦交李天植,常熟交顧祖禹,毗陵交惲日初、楊瑀,方外交藥池、槁木,皆遺民也。當是時,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人,與易堂相應和。論者謂西江自歐陽、鄒、魏宗陽明講性學,陳、艾依複社工帖括,其聲力氣焰皆足動一時;易堂起,獨以古文實學為歸,風氣一振,由先生為之領袖雲。
130 康熙戊午,詔舉博學鴻儒,先生被徵;以疾辭。有司督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醫。巡撫疑其詐,以扳扉舁至門,先生絮被蒙頭,臥稱疾篤;乃放歸。後二年,赴楊州故人約,卒於儀徵;年五十有七。其婦謝氏,絕食十三日以身殉。彭躬庵及其未死時,執贄拜床下,奉為女師。
131 易堂九子,自三魏及躬庵、確齋外,曰李騰蛟成齋、邱維屏邦士、彭任中叔、曾燦青藜,敦古友誼如骨肉子弟,無恆父師。高僧無可嘗至山中,嘆曰:『易堂真氣,天下無兩矣』!無可,明檢討方公以智也。凡戚友有難進之言或處人骨肉間,先生批卻導窾一言,輒解其紛。或訝之;先生曰:『吾每遇難言事,必積誠累時與其精神相貫注,夫然後言』。所著有「文集」、「日錄」、「左傳經世」諸書。
132 伯子性敏善,強記。為諸生,於兵刑、禮制、律法,皆能窮析原委。遇難事,剖決如流。
133 客潮鎮劉伯祿幕時,大兵圍潮久不下,主兵者怒;約城下曰:『盡屠之』。伯子力言於劉,劉叩頭力請;乃免。
134 範忠貞公撫浙,禮為上客;凡蠲荒、賑飢諸善政,伯子宣力為多。康熙丁巳,賊將劉大任踞贛,當事議撫之;大任揚言:非魏善伯來,吾不信也。時伯子客總兵哲爾肯所,遂遣之。友人及諸弟皆勸弗往;伯子慨然曰:『鄉邦之禍烈矣,願拌此身圖之』!遂往。甫入營,官兵遽從東路急攻;大任疑賣己,曰:『先生來,將為賈林乎?抑效酈食其也』?伯子無以應,被拘留十月。大任變計走降閩,拔營日,伯子遂遇害。
135 子世傑字興士,邑諸生。聞變,徒跣往迎喪,拔佩刀自刎;左右持之,遂日夜椎胸哭。死血結少腹下、目上,眴僂不能立,呼號二十日而死,年三十有三;人比之何炯、謝蘭云。伯子著「文集」十卷、「雜俎」五卷;興士所著,曰「梓室詩文集」。
136 季子少叔兄五歲。父命叔子授以書,笞罵皆樂受;曰:『叔兄愛我也』!比弱冠,更刻苦自勵,學日進;兩兄儼然以畏友待之。
137 既棄諸生,乃益事遠游。歷閩、粵,渡海達瓊崖;北抵燕京,返轍夷門,過洛陽;南浮漢、閱沔,入秦關、涉伊水,經鳳、滁道中:足跡幾遍天下。所至必交其賢豪,尋訪窮岩遺佚之士。嘗省故人於韓城,往觀砥柱三門。聞高士彭荊山居華山絕險,直上四十里;手鐵紐、躡飛磴訪之,高韓昌黎痛哭處十里。慷慨性好義,所得金輒隨手盡。居翠微峰頂,榜曰「吾廬」,更以自號。年六十六,卒。有詩、古文集。
138 子世效,字昭士;世儼,字敬士:皆有集,能世其家。
139 ——見原書卷三十七文苑頁一上。
140 王猷定附陳宏緒、徐世溥、歐陽斌元
141 王先生猷定,字於一,號軫石;江西南昌人。選拔貢生。父時熙,明進士,官太僕卿。天啟中,名在東林。
142 先生工詩、古文,為人倜儻自豪。少時,馳騁心伎,狗馬、陸博、神仙迂怪之事,無所不好;故產為之傾。晚寓淅中西湖僧舍。為文多鬱勃,如殷雷未奮;又如崩崖壓樹,丫槎盤礡,旁枝得隙突然幹霄。書法亦重一時。自明季公安、竟陵之說盛行,文體日瑣碎;先生與新建陳士業、徐巨源、歐陽憲萬輩均能獨開風氣。所著曰「四照堂文集」。
143 士業陳姓,名宏緒,號石莊。父道亨,明進士,官兵部尚書。楊忠烈漣以劾魏閹削籍,公抗疏申救,不納;遂投劾歸。卒,贈太子少保,謚「清襄」。
144 士業性警敏,家集書萬卷,晝夜講肄。以任子,薦授晉州牧。時真定屬邑多被兵,閣臣劉宇亮出督師,欲移師入晉州;士業拒不納,遂被劾。緹騎逮問,士民哭闕下,頌其保城功;得釋。謫湖州經歷、署長興、孝豐二縣事,有惠政;尋免歸。
145 入本朝屢薦不起。居章江,輯「宋遺民錄」以見志。著有「石莊集」、「恆山存稿」、「寒衣集」、「周易備考」、「詩經、尚書義」等書。
146 巨源名世溥,姓徐氏。父良彥,明進士,官宣大巡撫。忤崔、魏,削籍,戍清浪。崇禎初,起大理卿,遷工部侍郎。
147 巨源年十六,補諸生。時東鄉艾南英以文名,與巨源約為兄弟;江左錢謙益、姚希孟、里中萬時華輩皆以杓鬥歸之。明南贛巡撫潘曾紘得祥符王維儉所修「宋史」,屬巨源及晉江曾異撰重加更定;巨源才雄氣盛,一往自遂。屢躓於鎖闈;入本朝,遂絕意進取。
148 順治初,溧陽相枋政,欲修征闢故事;直指使親式其閭,又作手書遺司理持禮幣往山中致之,拒不納。所著曰「榆溪集」。
149 歐陽憲萬,名斌元。幼奇慧,讀書目十行下,終身不忘。為諸生,受知學使蔡忠襄懋德、侯忠節峒曾,二公皆禮以國士。姜公曰廣、楊公廷麟尤相推重,稱為奇才博學王景略之亞。與樂平王綱、南昌彭士望為兄弟交,講求經濟,以學業相砥鏃。
150 嘗為南左司馬呂公大器草疏劾馬士英二十四大罪;又嘗佐督師史公可法幕府,史公薦擢推官。士英知呂疏出君手,銜之;擯弗用。
151 尋歸隱。順治乙丑卒,年四十四。有「文集」十二卷。
152 ——見原書卷三十七文苑頁三下。
153 丁澎附陸圻、柴紹炳、毛先舒、毛際可、孫治、張綱孫、吳百朋、沈謙、虞黃昊
154 丁君名澎,字飛濤,號藥園;浙江仁和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官禮部郎中。
155 少有雋才,與弟景鴻、濚並稱三丁。吳梅村贈詩,有「兄弟文章入選樓」之句。早歲有「白燕樓詩」流傳,吳下士女爭採摭以書衫袖。婺州吳器之贈詩云:『恨無十五雙鬟女,教唱君家「白燕樓」』!其為時傾倒若此。初,與同里陸圻、柴紹炳、毛先舒、孫治、張綱孫、吳百朋、沈謙、虞黃昊、陳延會諸君稱西冷十子。通籍後,與宋荔裳、施愚山、張譙明、周釜山、嚴灝亭、趙錦帆酬唱日下,又號燕台七子。後以事牽累,謫居塞上者五年。卜築東岡,躬自飯牛,吟嘯自若。所作詩,語多忠愛,無怨誹之意;其所養可知矣。著有「扶荔堂集」。
156 陸圻字麗京,一字講山;居錢塘。少與弟階、培,感以文章經世自任;海內稱三陸。又與陳君子龍等為登樓社,世號西陵體。事親孝,刲股療母病,久而知醫。莊、鐘史禍作,麗京與查繼佐、範驤皆被株連;事白,嘆曰:『今幸得不死,奈何不以餘生學道耶』!
157 弟培,進士,官行人;死甲申之難。麗京親歾後,棄家遠游,不知所終。子寅,往來萬里,尋之數年,卒不得,竟以死;時稱其孝。
158 麗京生平不言人過;有語及者,輒曰:『我與汝姑自盡,毋妄議他人為』!著有「威鳳堂集」、「西陵新語」、「詩禮二編」。
159 柴紹炳字虎臣,號省軒;在西冷十子中文名最著,持躬尤端謹。有「省軒集」。
160 毛先舒字稚黃,一字馳黃。出陳臥子先生門,又嘗從念台劉子講學。其詩音節瀏亮,有七子餘風。著「聲韻叢說」、「韻學通指」、「韻白」、「匡床撰書」、「聖學真語」、「小匡文鈔」、「思古堂集」、「螺峰說錄」、「東苑文鈔」、「蕊雲晚唱」諸集。與西河、鶴舫齊名;時人謂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西河自有傳
161 毛鶴舫名際可,字會侯;遂人。順冶十五年進土,官彰德府推官。其學不及西河之博,亦不至如西河之悍僻;古文瓣香南豐。所著曰「松皋全集」。
162 孫治字宇台,錢塘人。以著述稱於時;其文如商彞、周鼎,剝蝕之餘光怪益露。生平篤友誼。陸驤武死,以孤女托,為擇吳檢討任臣妻之;又為立嗣,以甥女嫁焉。吳錦雯宰南和,客
URN: ctp:ws16028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