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 檢索 "栒"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詩地理考
條件: 包含字詞「栒」
Total 3

卷二

97
《鄭氏譜》曰:豳者,后稷之曾孫曰公劉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今屬右扶風邑。公劉以夏后大康時失其官守,竄於此地,猶修后稷之業,勤恤愛民,民咸歸之,而國成焉。其封域在《禹貢》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至商之末世,大王又避戎狄之難,而入處於岐陽,民又歸之。公劉之出,大王之入,雖有其異,由有事難之故,皆能守后稷之教,不失其德。成王之時,周公避流言之難,出居東都二年。思公劉、大王居豳之職,憂念民事至苦之功,以比序己志。後成王迎而反之,攝政,致太平。其出入也,一德不回,純似於公劉、大王之所為。大師大述其志,主意於豳公之事,故別其詩以為豳國變風焉。  朱氏曰:虞夏之際,棄為后稷而封於邰。及夏之衰,棄稷不務。棄子不窋失其官守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劉,能復修后稷之業,民以富實,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國於豳之谷焉。十世而太王徙居岐山之陽,十二世而文王始受天命,十三世而武王遂為天子。武王崩,成王立,年幼不能蒞阼,周公旦以冢宰攝政。乃述后稷、公劉之化,作詩一篇以戒成王,謂之《豳風》。而後人又取周公所作及凡為周公而作之詩以附焉。豳,在今邠州三水縣;邰,在今京兆府武功縣。《郡縣志》:寧州城即公劉邑地,後魏為邠州,改為豳,後改為寧州。  《周語》:夏之衰,不窋竄戎狄之間。韋昭云:豳,西近戎,北近狄。 孔氏曰:不窋己竄豳地。定國於豳,自公劉始也。 《郡縣志》:慶州治東南三里,有不窋故城。  《地理志》: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右扶風邑縣有豳鄉,《詩》豳國,公劉所都。徐廣曰:漆縣東北有豳亭。  《通典》曰:邠州,古豳國。西魏置豳州,開元十三年改為邠。  《郡縣志》:古豳城在豳州三水縣西三十里,公劉始都之處。邑故城在縣東二十五里。 《括地志》:縣西十里有豳原,豳城在原上。 《史記正義》:武王登邠之阜,以望商邑,蓋登此城。  孔氏曰:《鄭譜》《王》在《豳》後。公劉為狄迫逐而徙居,《詩》「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本紀》:公劉在戎、狄間。杜預云:豳在新平漆縣東北,邰始平武功縣所治斄城,邰近而豳遠。公劉初居豳,太王終去豳,俱是先公之俊。 《括地志》:邠州新平縣,即漢漆縣。《詩》「豳國」。  《鄭志》:張逸問:《豳·七月》專詠周公之德,宜在《雅》,今在《風》何?答曰:以周公事專為一國,上冠先公之業,所以在《風》下,次於《雅》前。  曹氏曰:不窋之居於豳,未能國也。至其孫公劉,始立國焉。后稷開國在邰,豳雖非后稷之舊,而豳公所修者,實后稷之業,故併以后稷繫之豳。其後自豳而岐、自岐而程、自程而豐、自豐而鎬,積累增修,而後王業成焉。  吳氏曰:《風》有《周》、《召》、《王》、《豳》,地則皆周地,詩則皆周詩,如邶、墉、衛之為三,魏、唐之為二,其詩所從得之地不同,其發於聲者不一,故本其地而繫之也。張氏曰:《黍離》,出於洛陽者也;《七月》,出於豳者也。  歐陽氏曰:《周南》、《召南》、《邶》、《墉》、《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鄶》、《曹》,此孔子未刪之前,周大師樂歌之次第也。季札觀樂於魯,次第如此。《周》、《召》、《邶》、《墉》、《衛》、《檜》、《鄭》、《齊》、《魏》、《唐》、《秦》、《陳》、《曹》、《豳》、《王》,此鄭氏《詩譜》次第也。張氏曰:始於《二南》,終於《豳》,聖人所以為無窮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