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十一v42~47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演仙山

《十一v42~47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演仙山》[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1
《太平御覽》   一一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二》

地部七》

1
       盧木齋
藏書
清華
大學
圖書
館𡒉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

1
  砥柱山   邙山    熊耳山   鼔鍾山
  陸渾山   崤山    青要山   缺門山
  三塗山   女几山  白馬山   太隂山
  金門山   轘轅山   闕塞山   牧牛山
  九山    大嵬山   桑山    半石山
  天心山   小徑山   蘭巖山   碭山
  歷山    南城山   奚公山   嵇山
  曹南山   嶧山    金郷山   琅瑘山
  龜山    徂徠山   危山    報山
  尼丘山   羽山    華不注山  長白山
  黌山   陶山   巫山   魚山
  糓城山  勞山   蒙山   謝禄山
  夾山   桃山   吠狗山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砥柱山》

1
《水經注》曰:砥柱山名也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
2
捜神記曰齊景公渡于江沅之河黿衘左驂没之衆皆驚愓古冶子於是抜劒從之邪行五里逆之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殺黿頭右手挾左驂鷰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歩觀者皆以為河伯也
3
《說文》曰:鳯鳥出東方君子之國過崐崘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邙山》

1
《說文》曰邙洛陽北土上邑也
2
十道志曰邙山在洛陽縣四十里
3
元和郡國志曰北邙山是隴山之尾一名平逢山亦名郟山
4
楊佺期洛城記曰北山連嶺脩亘四百餘里實古今東洛九原之地也
5
又戴延之《西征記》云邙山西匡東垣亘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時延聖火於丹陽即此母也今祠存焉
6
續《漢書·五行志》曰靈帝時童謡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乗萬𮪍上北邙至中平六年獻帝為中常侍叚珪等數人所執公卿百官隨其後到阿上乃得還此非侯非王上北邙也魏略曰魏文帝獵北邙上時盛夏炎暑行者或中暍鮑勛切諌遂因此伏法
7
《魏志》曰明帝即位欲平北邙令登臺以觀見孟津廷尉辛毗諌曰天地之性髙髙下下今而反之旣非其理加以損費人功民不堪役帝乃止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熊耳山》

1
《河圖》括地象曰熊耳山地門也其精上為畢附耳星
2
《史記》齊桓公曰寡人南伐至邵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3
《東觀漢記》曰:赤眉初降輦輸鎧甲兵弩積與熊耳山等
4
盛弘之《荆州記》曰南縣脩縣北有熊耳山山東西各一峯傍竦南北望之若熊耳山多漆下多㯶浮豪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又案仙書謂此山上有青丹之樹得而服之成仙
5
《西京雜記》曰葉似江籬而紅緑是又有丹青樹葉一青一赤望之如繡長安謂之丹青樹是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鼔鍾山》

1
《山海經》曰:皷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者也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圎葉而三成其名曰烏酸可以為毒也今名鍾山在陸渾縣西南三十里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陸渾山》

1
《水經》曰陸渾山伊水出焉今亦號方山漢末隱士潁川胡昭隱居山中有石城逺望之有金壇玉匱皛然間出尤好竹木泉石時有野人居之長生不死《春秋》時遷陸渾之戎意其遺𩔖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崤山》

1
元和郡縣志曰二崤山在今澠池縣西北一名嶺岑《左傳》謂秦將襲鄭蹇叔哭送謂収子骨所後漢末建安中曹公西討巴漢惡其險而更開北山道路多從之便又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弘農大守梁栁脩復舊道
2
《西征記》曰崤山上不得鳴鼔角鳴則風雨揔至自東崤至西崤三十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絶澗車不得方䡄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絶不異東崤〇傳曰𣏌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潜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臯之墓也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必死是間余収尓骨焉《漢書》曰:景帝三年吴楚反以周亞夫為太尉擊吴楚亞夫發至灞上趙渉遮說亞夫曰吴王素宿懷輯死士乆矣此知將軍且行必置間人於崤澠阨陋之間將軍何不從此右去趨藍田出武関抵雒陽間不過差一二日直入武庫擊金鳴鼔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計至雒陽使吏捜崤澠間果得吴伏兵
3
三輔舊事曰鄧禹敗於潼関後大破赤眉於崤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青要山》

1
《山海經》曰青要山實惟帝之宻都𤱏水出焉有草黄華赤實服之美人色《注水經》云強山東阜即騩山有美𬃷焉
2
十道志曰青要山又名強山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缺門山》

1
《注水經》曰缺門山山阜之不相接者一里故得名二壁争髙升聳相亂是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三塗山》

1
〈地理志〉曰三塗山在陸渾縣南《左傳》謂四嶽三塗九州之險或曰三塗者伊闕大谷轘轅三道是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女几山》

1
元和郡縣志曰女几山在福昌縣西南三十四里
2
《山海經》曰女几山上多玉下多金其獸即豹麖麝禽多鷮翟鴆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白馬山》

1
十道志曰白馬山《注水經》云溪水出冝陽白馬山山上有大石厥狀似馬故溪間以物色受名焉
2
滑州白馬山開山圖云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决馳走則山崩謂此山也
3
《西征記》云山有神白馬故名焉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太隂山》

1
十道志曰太隂山《左傳》謂晉梁丙隂趯率戎伐潁
2
又云蠻子赤奔晉之隂地且自雒以東至陸渾謂此山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金門山》

1
阮籍冝陽記曰金山之竹堪為笙管
2
楊泉物理論云冝陽金山竹為律管河內葭莩為灰可以調氣
3
又《注水經》曰金門溪出金門山也
4
又戴氏《西征記》云冝陽縣地名金門塢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轘轅山》

1
十道志曰轘轅山在緱氏東南
2
《左傳》曰:欒盈過周王使候出諸轘轅是也按轘轅道十三曲今置𨵿焉
3
又按薛綜注〈東京賦〉云轘轅坂十二曲道將去復還故曰轘轅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闕塞山》

1
洛陽記曰闕塞山在河南縣《左傳》晉趙鞅納王使汝寛守闕塞伏䖍謂南山伊闕是也杜預云洛西南闕口也俗名龍門是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牧牛山》

1
陽城記曰牧牛山在陽城東八十里下有九十六泉即滄河之上源也父老云昔有一神駮身自山而降下飲泉竭故以為名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九山》

1
陽城記曰九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注水經》云相澗《水經》九山東仲長子云昔有上者身遊九山之上施心不拘之郷即此山也山隂有九山廟碑晉永康二年立文曰九山府君者太華元子之稱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大嵬山》

1
陽城記曰大嵬山在宻縣東南五十里即具茨之山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供隄之上受神芝圖於黃盖童子即此也又名具茨山也又有方山一名浮戯山汜水出焉又有洧水出宻縣西南馬嶺山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桑山》

1
《春秋》曰鄭大旱使屠擊有事於桑山斬其木不雨子産曰有事於山蓻山林也蓻養護也而斬其木有罪大矣奪之官邑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半石山》

1
《山海經》曰半石山其上有草生而秀髙大葉與花皆赤而不實其名嘉榮服者不遷喜怒在緱氏南十五里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天心山》

1
道書《福地志》曰天心之山方圎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牆長十餘丈山髙谷深多生微蘅其草有風不
2
偃無風獨搖天心山又名錫義山在豊利縣東六十五
3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小徑山》

1
《山海經》曰小徑山器難之水出焉舊傳器難之水即索水也小徑山一曰嵩諸山俗名周山在榮陽縣三十五里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蘭巖山》

1
神境記曰榮陽縣有蘭巖山峭拔千丈常有𩀱鵠不絶來往
2
傳曰昔有夫婦隱此山數百年化為此鵠忽一旦一鵠為人所害其一鵠歳常哀鳴至今饗動岩谷莫年歲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碭山》

1
《水經注》曰:碭縣分水北有碭山碭芒二縣之間山澤深固多懷神智有仙者㳙予柱主並隱碭山得道漢髙隱之占后望氣知之即於是處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歷山》

1
《水經注》曰:雷澤西南十許里有一小山孤立峻上停停嵥峙詩謂之歷山山北有小阜南屬迤澤之東北有陶墟縁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聮属濵帶𤬄河也鄭𤣥云歷山河東今有舜井皇甫謐曰或言今濟隂歷山是也與雷澤相比余謂鄭玄之言為然故揚雄河東賦曰登歷觀而遥望𠔃聊浮濟河之巖今雷首歷觀歷山西枕大河校之圖緯於事為安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南城山》

1
《後漢書》曰:鄭玄漢末遭黃巾之難客於徐州今《孝經》序鄭氏所作其序云僕避于南城之山棲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餘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經》盖康成胤孫所作也今西上可二里所有石室焉周廽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經》處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奚公山》

1
楊曄徐州記曰奚公山奚仲造車之所山上䡄轍猶存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嵇山》

1
《水經》曰嵇山嵇氏故居也嵇康本姓奚㑹稽人也先人自㑹稽遷于譙之銍縣故為嵇氏取稽字之上以為姓蓋志本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曹南山》

1
十道志曰曹南山曹風詩所謂薈𠔃蔚𠔃南山朝躋是也有汜水出焉即《漢書》云髙祖即位於汜水之陽今壇存焉汜音汎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嶧山》

1
書〈禹貢〉曰嶧陽孤桐泗濵浮磬鄭𤣥注曰嶧山今在下邳西葛嶧山也
2
《詩》曰:奄有鳬嶧遂荒徐宅鳬嶧二山
3
《爾雅》曰:魯國鄒縣有嶧山純石相積構連屬而成山
4
《史記》〈始皇本紀〉曰二十八年始皇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諸博士議刻石頌秦德
5
三代地理《書》曰:秦始皇乗羊車登嶧山
6
鄒山記曰鄒山古之嶧山也孤桐之所植邾文公之所卜山下是鄒縣本是邾國魯穆公改鄒山從邑變故謂鄒山嶧陽猶多桐樹〈地理志〉嶧山在鄒縣北繹邑之所依名也山東西二十里南北一十三里髙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壌石間多孔穴洞逹相通往往有如數間居處其俗謂之嶧孔遭亂輙將居人入嶧外㓂雖衆無所施害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郷曲逃此山胡賊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嶧名曰郗公嶧山北有絶巖秦始皇𮗚禮於魯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嶺名曰晝門詩所謂保有蒲嶧者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金郷山》

1
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山有漢司隸校尉魯恭穿山得白虵白兎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郷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廟廟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及孔子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狀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聲聞甚逺時太尉從事中郎傳珎之諮議叅軍周安穆析敗石牀各取之為魯氏之後所訟三人並免官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琅瑘山》

1
《史記》始皇二十六年滅齊遂登琅瑘山築層臺於上秦皇樂之因留三月是也
2
郡國縣道記云琅瑘臺在故城東南十里州東南一百七十里臺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識餘多剥落臺側有四時祠即齊地八祠之一又云臺上有神泉人或汙之即立竭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龜山》

1
《水經注》曰:龜山在博縣一十五里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遟故望山而懷操故《琴操》有齊龜山操焉山北即龜隂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隂之田是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徂徠山》

1
又經注曰鄒山記云徂徠山在梁甫奉髙博三縣界猶有美松亦曰尤竦之山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危山》

1
《漢書》五行志曰哀帝時無塩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報山》

1
又報山石轉立晉灼曰漢注作報山山脅石一枚轉側起立髙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廣四尺東平王雲及后謁自之石所𥙊治石象報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殺后謁棄市國除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尼丘山》

1
《水經注》曰:沂水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山即顔母所祈而生孔丘也山東一十里有顔母廟防山南數里孔子父葬處禮所謂防墓崩者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羽山》

1
十道志曰羽潭一名羽池潭東有羽山
2
又《漢·志》曰東海郡祝其縣有羽山殛鯀之所
3
又郡國志云鍾離沬城有羽泉殛鯀處其水𢘆清牛羊不飲
4
書曰殛鯀于羽山
5
又曰蒙羽其藝
6
《左傳》昭公二年鄭于産聘于晉平公有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于今三月矣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黄熊入于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也《韓子》祀夏郊平公乃間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華不注山》

1
傳曰齊師與晉戰於鞌齊師敗績晉遂之三周華不注山《水經》曰華不注虎牙桀立孤峯特起青崖發翠同㸃黛焉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長白山》

1
郡國志曰長白山陳仲子夫妻隱起
2
郭氏《述征記》云長白山能興雲雨山西南有大湖山二山並有石室敗赤漆舡上有記皆謂之堯時物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黌山》

1
三齊略記曰鄭𤣥刋注詩善棲黌今山有古井不竭猶生細草葉形似韭俗稱鄭公書帶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陶山》

1
齊《地記》曰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號鴟夷子間行止於陶山因號陶朱公焉後改曰鴟夷山在今平隂縣東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巫山》

1
又曰巫山一名孝堂山
2
《左傳》曰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即此山也山上有石室俗傳云郭巨葬母之所因名孝堂山焉在平隂縣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魚山》

1
郭延生《述征記》曰魚山一名五山瓠子𰙔所謂也魏熹平中有神女成公智瓊降弦超室後復遇此山陌上
2
又《西征記》曰魚山臨河神女智瓊與弦超㑹所魏陳思王曹植嘗登此山有終焉之志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國也魚山在東阿縣東北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糓城山》

1
《漢書》曰謂糓城山昔張良受黃石公素書云山下黃石即吾也糓城山一名黃石山在東阿縣東北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勞山》

1
伏琛齊記曰不其城南二十里有大勞山小勞山在海側晏謀齊記曰俗云太山自言髙不如東海勞即此也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𮐃山》

1
髙士傳云老萊子隱於蒙山之陽以葭為盖蓬為室歧木為牀𦒿艾為蓆衣緼飲水墾山播植楚王親至其門方織畚至去有間其妻戴畚菜挾薪而至問車馬跡之多荅曰楚王妻曰可食以酒肉者可加以鞭捶可受以官禄者可隨以鈇龯先生受人官禄為人所制妾不能為人所制者妻乃畚菜而去也
2
東𮐃山在蒙山之東故曰東蒙《論語》云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謝禄山》

1
郡國志曰東海郡有謝禄山按《漢書》王莽時東海徐宣謝禄等擊王莽將田况大破之曽屯兵於此因名謝禄山在縣西一里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夾山》

1
〈地理志〉曰懷仁縣有夾山
2
《左傳》齊魯㑹于夾谷即此也在縣西四十里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桃山》

1
〈地理志〉曰桃山即華萊山也一名義珠山山上有井不可窺窺者不盈歳輙死
2
又云山上井有鳥巢於井中此鳥金喙黒色見則大水

地部七·河南宋鄭齊魯諸山·吠狗山》

1
人〈地理志〉曰吠狗山宋武北伐南燕之時至此山夜間犬吠明日視之唯見石狗
2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二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三》

地部八》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

1
  白於山   啇山    玄扈山   望楚山  石梁山   薤山    峴山    白馬塞山  髙車山   桐栢山   武當山  大狐山  石魚山   苦菜山   大洪山   赤岸山  莫耶山   雲母山   濠塘山   九闘山  塗山    八公山   蔡山   玉鏡山  睆山    雞籠山   梁山    都梁山  斗山    臺子山   長圍山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白於山》

1
《水經》曰白於山今名女郎山上多松栢下多櫟檀其獸多音昨牛䍫羊鳥多白鴞洛水出于其陽東注于涇也
2
又云:洛水源出縣北白於山
3
又曰:漢水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逺望山墳崔嵬狀髙及即其所裁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廟及擣衣石言張魯女也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啇山》

1
盛弘之《荆州記》曰上洛有啇山班孟堅〈西都賦〉所謂啇洛縁其隅髙士傳謂地肺即此也
2
《晉書》曰:董景道少好學千里追略不與人交通永平中知天下將亂隱啇洛山衣木皮葉食樹果彈琴歌嘯以自娱至劉曜時徴拜常辭以壽終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𤣥扈山》

1
《春秋》合成圖曰黃帝遊𤣥扈上洛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周昌等百二十人臨之有鳯衘圖以置帝前𤣥扈山在上洛縣北一百里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望楚山》

1
襄陽記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馬鞍山一名災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駿為刺史屢登之鄙其舊名望郢山因改為望楚山後遂龍飛是孝武望之處時人號為鳯嶺髙處有三墱即劉弘山簡九日宴賞之所也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石梁山》

1
襄陽記曰襄州石梁山山起白雲則雨黃雲則風黒雲則蠻多病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薤山》

1
襄陽記曰襄陽縣薤山山上有竹三年生一笋笋成竹死代謝如春秋焉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峴山》

1
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逹勝士登此逺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不可得知念此使人悲傷我百年後魂魄猶當此山也潤甫對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當與此山俱傳若湛軰乃當如公語耳後以州人思暮遂立羊公廟并碑於此山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白馬塞山》

1
盛弘之《荆州記》曰孟達為新城太守登白馬塞山而歎曰劉封申眈據金城千里而不能守豈丈夫也為上渚吟方土今猶傳此聲韻憤激其哀思之音乎遊者云重山疊鄣事亦信然也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髙車山》

1
髙士傳曰髙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也漢髙后使張良詣南山迎四皓之處因名髙車山也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桐栢山》

1
《河圖》括地象曰桐栢山為地穴上為維星
2
荆州圖副曰桐栢山〈禹貢〉所謂導淮自桐栢者也其山則雲峯秀峙林惟椅栢潜潤吐霤伏流數里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武當山》

1
山記曰武當山區域周廻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峯名曰叅嶺髙二十餘里望之秀絶出於雲表清朗之日然後見峯一月之間不見四五輕霄盖于上白雲帶其前旦必西行夕而東返常謂之朝山盖以衆山朝揖之主也
2
又南雍州記曰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承云尹喜所棲之地又隂君內傳云君字長生入武當山昇仙是也
3
又郭仲産南雍州記曰武當山廣三四百里山髙巄峻若博山香炉苕亭峻極于霄出霧學道者常百數相継不絶若有於此山學者心有隆替輒為百獸所逐
4
《山海經》曰:𥙊水源伏流三百餘里漢武帝遣殿上將軍戴生之此山採仙藥遂得道不返
5
甄異傳曰歷陽謝允字道通年十五為蘇峻賊軍王免所掠賣属東陽蔣鳯家嘗行山中見虎檻中狗竊念狗餓以飯飴之人檻方見虎攀木仰看允謂虎曰此檻木為汝施而我幾死其中汝不殺我我放汝乃開檻出虎賊平之後允詣縣别良善烏程令張球不為申理桎梏栲楚允夢見人曰此中易入難出汝有慈心當救拯廻見一少年通身黃衣遥在柵外時進獄中與允言語獄吏知是異人由此不敢枉允𫎇理還都西上武當山太尉𢈔公聞而𢚓之給其粮資隨到襄陽見道士說吾師戴先生孟盛子非丗間人也勑若有西上欲見我者可將來得無是君允因隨去入武當山齋戒三日進見先生乃是昔日所夢人也問允復見黃童不因賜以神藥三丸服之便不飢渇無所思欲先生亦無常處時有祥雲紫氣䕃其上或聞芳香之氣徹於山谷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太狐山》

1
《水經注》曰:大胡山在泚陽北如東三十餘里廣圎五六十里
2
張衝賦曰都所謂天封大胡者也胡一作狐南陽圖注曰山有大石如狐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石魚山》

1
《水經注》曰石魚山本名立石山髙八十餘丈廣十里石色黒而理若雲母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有若刻𦘕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苦菜山》

1
郡國志曰苦菜山即黃城山也自葉至泚陽南北相毗連旦百里亦曰長城山即長沮桀溺耦耕處下有東流水即子路問津之所《尸子》云楚狂接輿耕於方城即此山也《春秋》曰方城以為城是也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大洪山》

1
《水經注》曰蔡陽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盤基所跨廣圎一百餘里峯曰懸鈎處衆阜之中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俠鄣層峻岩髙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鍾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潜逺行者不窮其深而穴內常有風𫝑火無能以經乆故也隕水出于其隕隂初流淺狹逺乃寛廣可以浮舟栰矣時人以隕水所導故亦謂之為隕山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赤岸山》

1
南兖州記曰爪歩山東五里江有赤岸山南臨江中羅君章云赤岸若朝霞即此𩔖也濤水自海入江衝激六七百里至此岸側其𫝑始衰郭景純〈江賦〉云鼔洪濤於赤岸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莫𫆀山》

1
壽春圖經曰莫耶山長老傳云古者於此山鑄莫耶劒因為山名〇《史記》賈𧨏吊屈原篇云莫耶為鈍𠔃鈆刀為銛注云莫耶呉大夫姓也〇王僧䖍呉郡〈地理志〉云呉人造劒二陽曰干將隂曰莫耶莫耶其妻名也〇又淮南記云𪷟水合流千金塘源出縣西莫耶山是也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雲母山》

1
壽春圖經曰雲母山一名濠上山在州東南四十里按神仙傳云彭祖服食雲母時人共傳採於此山今或有道者採取不巳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濠塘山》

1
壽春圖經曰濠塘山在縣南六十里有濠水出焉古老所傳縁山泉灌濠成塘故以為名山穴多出鍾乳并有蝙蝠白艾色於穴中倒懸微帶紫色居人或有九月巳後二月巳前採取服之頗益壽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九𨷖山》

1
壽春圖經曰九𨷖山一謂隂陵山
2
江表傳云項羽敗烏江取此山過漢遣灌嬰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戰因名九𨷖山今石猶有磨刀礪鏃之跡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塗山》

1
應劭漢〈地理志〉曰禹娶塗山塗山有禹墟
2
太康《地記》曰塗山古當塗國夏禹所娶也山西南又有禹村盖禹㑹諸侯於塗山在〈禹貢〉楊州之域今九江當塗縣有禹娶之地今邑界有當塗故城存焉即漢為縣後廢
3
郡國志曰平阿縣有當塗山淮水出于荆山之左當塗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而楊濤北注也
4
《春秋左氏傳》曰哀公七年諸大夫對孟孫曰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注曰塗山在壽春東北非也余案《家語》曰:吴伐越至㑹稽獲骨焉其節專車吴子使使問孔子孔子曰丘聞之昔禹致群臣於㑹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之其骨專車此為大也盖丘明親丞聖旨録為實證矣又案劉向《說苑》辯物王肅之叙孔子世孫孔鼂所出先人書《家語》並出此事故塗山有㑹稽之名考校群書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盖周穆之所㑹矣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八公山》

1
《水經注》曰壽春縣八公山山無樹木唯重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髙帝之孫厲王長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千人多神仙祕法鴻寳之道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聞八公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錬金化丹從有入無乃與安登山埋金於地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昇其所昇之處踐石皆䧟入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蔡山》

1
懷寕圖經曰蔡山出大龜《尚書》云九江納錫大龜即謂蔡山也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玉鏡山》

1
懷寕圖曰玉鏡山在縣北萬歳郷界貞元二年從睆山東面忽然爆裂皎然如玉行路逺見如鏡懸焉其年刺史吕謂聞奏因山改萬歳為玉鏡郷其山西隅連睆山東面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睆山》

1
《漢書·地理志》曰睆山在𤄵山天柱峯相連其山三峯鼎峙疊嶂重巒拒雲槩日登渉無由山經云睆山東面有激水冬夏懸流狀如瀑布下有九井井有一石床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淺若天時亢旱則殺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鷄籠山》

1
歷陽圖經曰鷄籠山在縣西北《淮南子》云麻湖初陷之時有一老母提鷄籠以登此山因化為石今山有石狀如鷄籠因為名也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梁山》

1
歷陽圖經曰梁山在縣南俯臨江水南之博望山〇《宋書》云孝武帝大明七年登梁山大閱水軍于中江是日有雀二集于華盖有司奏請改元為神雀元年帝不許因立𩀱闕於梁山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都梁山》

1
盱眙圖經曰都梁山周廻三十里在縣南按《廣志》云都梁山生淮蘭草一名梁香草故以為名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
2
又阮昇之記云都梁山通鍾離郡廣袤甚逺出桔梗芫花䓁藥〇伏滔北征記云有都梁香草因以為名
3
又曰:隋大業元年焬帝立宫在都梁東隣鬱西枕長淮南望岩峯北瞰城郭其中宮殿三重長廊周廻院之西又有七眼泉涌合為一流於東泉上作流盃又於宫西南淮側造釣魚臺臨淮髙峯别造四望殿其側又有曲河以安龍舟大舸枕𠋣淮湄縈帶宫殿至十年為孟讓賊於此置營遂廢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斗山》

1
盱眙圖經曰斗山周廻二十里在縣西南與都梁山相連枕淮水險峻名曰斗山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臺子山》

1
盱眙圖經曰臺子山周廻一十里在縣東一里案《宋書》云元嘉二十七年宋將臧質引兵下造弩臺以射城中因以為名按臺子山在楚州西南是

地部八·啇洛襄鄧淮蔡諸山·長圍山》

1
盱眙圖經曰長圍山周廻四里在縣北七里上置軍營將士一千人守捉至德二年節度使髙適置按《宋書》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遣藏質拒魏太武帝遂於梁山築長圖城造浮橋絶水路即此山又改為長圍山當在楚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2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三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四》

1
         汪士鐘藏

地部九》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

1
   呉山    驪山    龍首山   九嵕山
  嶻嶭山   鷄頭山   牛首山   藍田山
  笄頭山   賀蘭山   太白山   五將山
   仇池山   青城山   卭崍山   岷山
   石鏡山   綏山     覆舡山   牛頭山
  董政山   彭亡山   鼎𤾁山   靈臺山
  黃厥山   靈山    猿門山   金山
   五婦山   玉女山   祁山    閬山
   盤龍山   銅梁山   髙梁山   青石山
   雲南山   禺同山   弔鳥山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呉山》

1
《周禮》:雍州其山鎭曰呉嶽孫炎曰雍州鎭有呉嶽山也郭璞曰呉嶽别名開山
2
《漢書·地理志》云呉山在汧縣西《國語》謂之西呉秦都咸陽以為西岳〇酈元《水經注》云流水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吴山其山三峯望之𢘆有落𫝑山下有石穴廣四尺髙七赤水溢石穴懸波傾注涌瀾奔盪發源成川北流注于汧是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驪山》

1
《三輔故事》曰始皇葬驪山起陵髙五十丈下錮三泉周廻七百歩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鳬鴈金蠺三十箱四門施徼奢侈太過六年之間為項籍所發放羊兒墮羊塚中燃火求羊燒其槨藏
2
《述征記》曰長安東則驪山西則白鹿原北望雲陽悉見山阜之形而𢘆若在雲霧之中孟康曰昔周幽王恱褒姒姒不𥬇王乃擊鼔舉烽以徴諸侯至而無冦褒姒乃𥬇王甚恱之及犬戎至王舉烽以徴諸侯不至王遂敗身死于驪山之北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龍首山》

1
辛氏《三秦記》云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連樊川頭髙二十丈尾漸下髙五六丈土赤不毛昔有黒龍從山出飲水其行道成土山今長安城即䟽山為臺殿基址不假築其含元殿即龍首山之東麓髙敞為京城之最階髙於平地三十餘尺南去丹鳯門四百餘歩中無間隔左右寛平東西廣百歩兩都賦云漢之西都寔曰長安左據凾谷二崤之岨右界褒斜龍首之險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帶以洪河涇渭之川即此山之形勢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九嵕山》

1
四夷郡國縣道記曰九嵕山東連仲山西當涇水出焉九嵕髙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在咸陽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嶻嶭山》

1
四夷郡國縣道記曰嶻嶭山在雲陽縣東北十里一名慈峨山俗嵯峨山頂有雲起即雨里人以為𠉀昔黃帝鑄鼎於此山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鷄頭山》

1
崔鴻《十六國春秋》云石生不能守長安欲西上隴士卒散盡遂入鷄頭山為追兵所害山在鄠縣東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牛首山》

1
《山海經》曰:牛首山澇水出焉而注于潏水是多飛魚狀似魽可療痔疾
2
又云牛首山有鬼草赤莖葉如葵莠如禾服之使人不憂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藍田山》

1
後魏《風土記》云藍田山巓方二里仙聖遊集之所劉雄鳴學道於山下有祠甚嚴亦灞水之源此西又有尊盧氏陵次北又有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於是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笄頭山》

1
《史記》云黃帝西至于崆峒笄頭山
2
圖經云笄頭山在涇陽西〈禹貢〉涇水所出
3
《淮南子》云薄落山一名笄頭山
4
《注水經》云大隴之山異名耳《莊子》謂廣成子學道於崆峒之山亦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盖在此山按今肅州又有崆峒山未詳孰是今此見有栢堂在山頂上不知何代所置也後漢隗囂使王孟塞雞頭道謂此山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賀蘭山》

1
涇陽圖經曰賀蘭山在縣西九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駮比人呼駮馬為賀蘭鮮卑等𩔖多依山谷為氏族今賀蘭姓者皆因此山名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太白山》

1
辛氏《三秦記》曰太白山南有陳倉山山有石與山雞不别趙髙燒山雞飛去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或謂是玉雞
2
録異傳云秦文公時雍南山有大梓樹文公伐之輙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秦若使人𬒳髪以朱𢇁繞伐樹汝得不憂否文公如其言伐樹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澧水中復出使𮪍擊之不勝𮪍墮地復上髪解牛乃畏之入水不出故置髦頭𮪍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五將山》

1
崔鴻《十六國春秋》云符堅為慕容冲所逼長安城中有《書》曰:帝出五將乆長得免是又謠曰堅入五將長得堅大信之率𮪍數百出五將宣告州郡期以孟冬救長安堅至五將山姚萇遣將軍呉忠圍堅衆奔散忠執堅以歸新平即此山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仇池山》

1
辛氏《三秦記》云仇池山上有百頃地平如砥其南北有山路東西絶壁百仞上有數萬家一人守道萬夫莫向山勢自然有樓櫓却敵之狀東西二門盤道可七里上有岡阜泉源《史記》謂秦得百二之固也西晉末為氐陽茂捜所據於山上立宫室囷倉皆為板屋乃氐之所理於此今謂之洛谷道是也
2
秦州記曰仇池山本名仇維山形似覆壷上廣百頃下周數十里髙二十餘里壁立千仞自然樓櫓却敵分置均調竦起數丈有如人力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青城山》

1
《福地記》曰:青城山髙三千六百丈周匝五千里有甘露芝草天池醴泉
2
玉匱經云黃帝封為五岳丈人乃岳瀆之上司眞仙之崇秩一月之內群岳再朝六時灑泉以代晷漏一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谷山亦為第五大洞寳仙九室之天對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峯掩映㸦相連接靈仙所宅祥異則多〇《益州記》云崗蠻㠋連嶺千里上有仙都
3
〈地理志〉云西徹之外江水所出天彭青城連峯不絶〇李膺記云入山七里至赤石城有羊馬臺三師壇上五里至瀑布水澗二百歩有二石梯有一石笋髙三丈過二石門絶崖數百丈下起常道觀髙峯下有氷六時灑落東北有二石室名龍宫可容百餘人從龍宫過石室至石梯名龍橋又有一石梯洞穴深淺莫知所極西北有石室宛然見存又有黃帝壇石法天地上圎下方闊一丈二尺有十二角觀東有石日月各闊五尺厚一尺二寸相對柱上烏兎煇鑠方圎磅礴可觀
4
五岳真形圗云洞天所在之處其下别有日月分精以照其中龍橋處二山相去百餘歩其峯危竦相對橋在峯首其橋中半漸漸促小可六七寸長一丈五尺兩邊懸崖俯臨不測山傍有誓石天師張道陵與鬼兵為誓朱筆𦘕山青崖中絶今驗斷處石並丹色闊二十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卭崍山》

1
《山海經》曰崍山江水出焉今在漢嚴道縣南中江所出有九折坂出貘似熊其陽多黃金其隂多麋其木多檀柘也
2
《華陽國志》曰嚴道縣縣有卭崍山山上凝氷夏結廻曲九折王陽去官之所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岷山》

1
《山海經》曰岷山江水出焉而東海注于大江其中多恠蛇有鳥焉其狀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可以禦火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石鏡山》

1
《華陽國志》曰疊州合川縣石鏡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其山有石瑩皎絜照之莫不備見形體故謂之石鏡山山下又有銅窟隋𥘉於此置監鼔鑄錢刀焉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綏山》

1
《列仙傳》曰葛由者蜀之羗人周成王時刻木為羊賣之一旦乗木羊入蜀蜀中王侯賔之上綏山山在安固縣東三十里隨之人皆得仙術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覆舡山》

1
十道録曰覆舡山堯遭洪水維舟樹下舡因覆焉
2
又《益州記》云覆舡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羊腹坂屈曲有壁立難昇之路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牛頭山》

1
九州記云牛頭山首日葛仙翁多遊於此今立為寺與白獸山相連昔秦時有白獸為害夷人射因刻白石於此山今遺像尚存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董政山》

1
十道記曰董政山隋開皇中縣令董叔封髙雅之士去官之後民咸思其德因指此山為董政山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彭亡山》

1
十道記曰彭亡山後漢將軍岑彭征公孫述於此山戰死故號曰彭亡山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鼎鼻山》

1
十道記曰鼎鼻山周道衰微九鼎淪一於此山之下其水清澄今民猶或見其鼎耳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靈臺山》

1
十道記曰靈臺山在縣北一名天柱山髙四百丈即漢張道陵昇眞之所
2
郡國志曰靈臺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樹髙五尺皮是桃心肉似栢張道陵與王良趙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桃迄今不朽小碑記之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黃厥山》

1
郡國志曰黃厥山有鍾乳穴十九又西岸有自然石塞其下流水上有一懸石似罄驚之有聲可聽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靈山》

1
郡國志曰靈山昔有神女於此擣衣因號擣衣山山南絶巖有方石明瑩謂之玉女擣練砧又有盤龍山以山形如盤龍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猿門山》

1
《益州記》云猿門山在涪縣之北二十五里上多猿其山二峯磔堅如門故曰猿門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金山》

1
《益州記》曰金山在涪縣東五十歩東臨澗水光照映川
2
又李膺記云金山長七八里每夏潦雨有崩處即金粟散出是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五婦山》

1
蜀記云梓橦縣有五婦山一名五婦臺秦王遺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橦五丁蹋地大呼驚五女並化為石蜀王築臺登而望之因名為五婦𠉀臺焉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玉女山》

1
梁州記云肥城東南有玉女山山有一石穴中若房宇有玉女入穴不出穴前有脩竹下有石壇風微動竹拂壇如箒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祁山》

1
𨵿山圖曰漢陽西南有祁山九州之名阻天下之竒峻
2
《蜀志》云建興六年諸葛亮率師攻祁山不扳即謂此也
3
又按九州志云祁山上有髙樓武陟二神祠每歳郡邑祀
4
又周地圖《地記》云其城即漢時守將所築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閬山》

1
閬山圖經曰閬山四合於郡故曰閬中按名山志云閬山多仙聖遊集焉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盤龍山》

1
李膺《益州記》云閬中盤龍山南有一石長四十丈髙五尺當中有户及扇若人之掩𨳲古老以為玉女房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銅梁山》

1
左太冲〈蜀都賦〉云外貟銅梁宕渠張孟注云銅梁山名也按其山有桃枝竹西連亘二十餘里山嶺之上平整逺望諸山而此獨秀也山在州南九里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髙梁山》

1
江源記云南浦郡髙梁山尾東跨江西首劒閣東西數千里山嶺長峻其峯崔嵬於蜀市望之若長雲垂天一日行之乃極其頂俯視衆山泯若平原劒閣銘可謂岩梁山積石峨峨即述此也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青石山》

1
《益州記》云昔巴蜀爭界乆而不決漢髙帝八年一朝宻霧石為之裂今猶如之自上及下破處直若引繩焉於是州界始判山上有古神祠甚靈今名青石山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雲南山》

1
九州要記云雲南郡山山有祠處石室稱黃石公祀之必用𥿄一百張筆一𩀱墨一丸室內有啓必知𠮷㓙但不見其形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禺同山》

1
九州要記曰禺同山有金馬碧雞之祠

地部九·𨵿中蜀漢諸山·弔鳥山》

1
九州要記曰弔鳥山在葉檢縣葉檢則雲南郡廢邑也山上有鳥千百群飛啁啾一歳必一度大集即鳯皇死也
2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四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五》

地部十》

地部十·河北諸山》

1
   大伾山   枉人山   鮒鰅山   天門山
   蘇門山   萬谷根山  郡山     嬰山
   牢山    介山     静巖山   風山
   管涔山   五臺山   謁泉山   懸罋山
   五指山   紇眞山   元姬山   白登山
   火山    三山     稷山     霍山
   平山    發鳩山   抱犢山   房山
   韓信山   湯山     干山言山  黒山
   雷公山   鼔山    隆慮山   鮮卑山
   大碣石山 白狼山   鳴雞山   歷山
  川喬山  大翮山小翮山    飛龍山
  無終山  燕山   龍山
  孔山

地部十·河北諸山·大伾山》

1
隋圖經曰大伾山按書云至于大伾又名青檀山今名𥠖陽東山
2
劉澄山川記云𥠖國也詩云𥠖侯寓于衛衛以中露𭰖中二邑處之以國名也
3
又張揖云成臯山是大伾山即謬矣

地部十·河北諸山·枉人山》

1
隋圖經曰枉人山俗名上陽三山或云紂殺比干於此山因得名古凢伯國之地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鮒鰅山》

1
《山海經》曰:鮒鰅山顓頊葬其陽九嬪葬其隂四虵衛之鮒鰅山者盖今廣陽山之别名也
2
郡國志曰顓頊所葬俗名青冢山焉

地部十·河北諸山·天門山》

1
《水經注》曰:天門注曰謂之百家巖下可容百家故以為名山有石穴狀如門𦆵得通人自平地東南入便至天井

地部十·河北諸山·蘇門山》

1
十道志曰蘇門山一曰蘇嶺俗又名五巖山《魏氏春秋》云即阮籍見孫登長嘯有鳯皇集登隱之處故號登為蘇門先生

地部十·河北諸山·萬谷根山》

1
郡國志曰晉陽萬谷根山即羊腸坂也
2
皇甫謐云羊腸塞在龍山西即晉陽西北古西河上郡𨵿於此隋焬帝大業四年經此幸汾陽改名深谷嶺
3
十二州志云晉陽有羊腸蟠曲在其西北九十里也
4
又隋國經曰失山去萬谷根山二十里頭上有石墟魏太武避暑之所羊腸坂在焉

地部十·河北諸山·郡山》

1
後魏興國《土地記》曰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識

地部十·河北諸山·嬰山》

1
隋圖經曰嬰山為并州之主

地部十·河北諸山·牢山》

1
又曰牢山在太原縣東北
2
後魏書劉聦遣子粲襲據晉陽猗廬救之遂獵于受陽年山陽閱皮肉山為之赤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介山》

1
并州記曰介山一名撗嶺
2
《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及禄遂與母階隱而死晉侯求不𫉬以綿上田封之以志吾過且旌人杜注曰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静巖山》

1
郡國志曰靈石縣有静巖山在東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龍泉即文公封推綿上之田是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風山》

1
《水經注》曰河水南經北屈縣故城西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衝飄也而略無生草盖常不定衆風之門故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管涔山》

1
《水經注》曰管涔山汾水所出土人亦云箕管山見多管草或以為名又為管字
2
前趙録云劉元海族子曜嘗隱避於管涔之山夜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劒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劒長二尺光輝非常背有名云神劒服御除衆毒矅遂服之隋時變為五色也又有三城堆故縣城於此置也又有汾陽宫隋大業四年置隋末廢也又有汾水出山陽
3
《山海經》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至于河
4
十二州記云汾水出周武縣之燕京山盖管涔之異名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五臺山》

1
《水經注》曰五臺山其山五蠻巍然故曰五臺
2
晉永嘉三年鴈門郡人五百餘家避乱入此山見山中人為先驅因而不返遂寧巖野往還之士稀有望見其村居者至詣㝷訪莫知所在故俗人以為仙者之都矣中臺之山山頂方三里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謂之太華泉盖五臺之層秀仙經云此山名為紫府仙人居之其北臺之山冬夏常氷雪不可居即文殊師利常鎭毒龍之所今多佛寺四方僧徒善信之士多往禮焉

地部十·河北諸山·謁泉山》

1
隋圖經曰西河謁泉山一名隱泉山有石室子夏退居之所
2
《水經注》曰謁泉山俗云陽雨𠎝時謁禱是應故得其名

地部十·河北諸山·懸罋山》

1
郡國志曰懸罋山一名龍山亦名結絀山多鮆魚食之不驕晉水出焉又有象山前録云劉聦征劉琨不克略晉陽踰象山而歸也又汾水自陽曲縣界流入南過晉陽縣晉水從縣南流注之又有洞過水西入于汾晉水下口也
2
又有晉祠《水經注》曰倨西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凉堂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3
姚最序行記云髙洋天保年中大修樓觀

地部十·河北諸山·五指山》

1
李穆叔趙記曰轑陽東北有五指山巖石孤聳上有一手一足之迹厥大如箕指數俱全
2
又郡國志云北齊宣王遣人量之長七尺
3
又《十六國春秋》云石勒當生之時此山上草木皆為鐡𮪍之形

地部十·河北諸山·紇眞山》

1
兾州圖經曰紇眞山在城東北登之望桑乾代郡數百里內宛然
2
又郡國志云望之數百里內夏𢘆積雪故彼人語曰紇眞山頭凉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
3
又有神泉人歌曰紇眞山頭有神丹入地千尺絶骨冷是山北十里有白登山

地部十·河北諸山·元姬山》

1
《兾州圖經》曰:元姬山在馬邑後魏書云道武侍人姓李善謳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樂府為之曲其曲存焉

地部十·河北諸山·白登山》

1
兾州圖經曰白登山在定襄縣東北漢髙所困之處上有臺因山為名

地部十·河北諸山·火山》

1
兾州圗經曰火山在定襄縣西五里
2
《水經注》曰西溪水源出火山山有火井南北七十歩深不見底炎𤍠上升常若雷之發嚮以草㸑之則煙騰火發其山一名熒臺井東五六尺有陽井廣輪與火井相狀𤍠𫝑亦同東有火井祠歳時祀之井北百歩有東西谷廣十許歩南岸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微風雖三伏亦凛列

地部十·河北諸山·三山》

1
隋圗經曰河東都三山即舜所耕歷山也〈禹貢〉所謂壷口雷首至于太岳壷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晉州雷首在河東界此山有九名謂歷山首山薄山襄山甘𬃷山渠猪山獨頭山陑山等之名又湯伐桀升自陑之所

地部十·河北諸山·稷山》

1
隋圖經曰稷山在綘郡后稷播百榖於此山亦《左氏傳》謂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是此也
2
後魏曰髙凉山隋巳後又為稷山

地部十·河北諸山·霍山》

1
隋圖經曰霍山在洪洞縣東北霍水出焉
2
《水經注》云發源成潭潭闊七十歩而不測其深
3
《爾雅》云霍山之珠玉焉
4
又有聖人崖崖有七穴相通
5
又《水經》云霍山北有雀䑕谷中道險左右柱結成偏梁閣道累石成路俗謂之魯班橋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平山》

1
隋圖經曰平山在平陽一名壷口山《尚書》謂壷口治梁及歧即此地也今名姑射山在縣西平水出其下
2
又《山海經》云憲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
3
兾州圖經云西入文成郡以山為界
4
又《莊子》云堯見姑射神人杳然䘮其天下即是此山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發鳩山》

1
《山海經》曰上黨發鳩山多柘木有鳥狀如烏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相呼云炎帝女東遊溺海化鳥今猶銜石以塡之

地部十·河北諸山·抱犢山》

1
道書《福地記》曰:抱犢山在上黨東南髙七丈有石城髙十丈方一里東南角有草名玉照下枝冬生花髙五六尺味頗甘取其末服之方寸匕日三不飢冝五糓多食物無惡毒宼賊不至〇玉匱云抱犢山東北去𢘆山之南數百里云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美陽縣西七十里名洞口
2
又隋圗經日卑山卑音蔽今名抱犢山四面危絶山頂有二泉後魏葛榮亂百姓抱犢上山因以名之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房山》

1
隋圖經曰房山嶺上有王母祠甚靈俗號為王母山
2
《後漢書》曰:章帝永和三年幸趙祠房山即謂此山也在縣西北十里濊水出焉亦謂石臼水又謂之鹿水出行唐東入博陵謂之木刀溝一謂袈裟水又從此過石童山南流入滹沱河
3
前燕慕容雋時房山王母祠前大樹自抜根下得玉圭壁八十三顆光色稍苛雋以為岳神之命以太牢𥙊之每祀有一虎來往祠側性頗馴狎而不害於物

地部十·河北諸山·韓信山》

1
隋圖經曰韓信山圎峻俗呼為韓信臺又乎為土門口西入井陘即向太原路是此也又有韓信城信破趙駐軍於

地部十·河北諸山·湯山》

1
《山海經》曰湯山湯水出焉此湯能愈疾為天下最
2
又按隋圖經云湯後側巖上有石室一户無塵穢俗號曰聖人室下經銅鳥廟有碑題云漳河神壇是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干山言山》

1
李公緒記曰栢仁縣有干山言山衛詩云出宿于干飲餞于言是此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黒山》

1
九州要記曰《墨子》昔居汲郡黒山採茯苓餌五百歳或老或少
2
又《魏志》漢獻帝𥘉平二年黒山賊為毒自統睦固等十万餘衆以掠魏郡也又云一名青山
3
《列仙傳》曰犢子鄴人在黒山常牽一黃犢來過鄴城沽
4
酒陽都女見恱之遂留相奉都女生死連眉即此者
5
6
土地《十三州志》云黒山險為逋逃幽藪
7
隋區宇圖志云周太祖諱黒因改黒山為青山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雷公山》

1
隋圖經曰雷公山𦒿老傳曰魏時黒山群盗張燕等不立君長直以名號為稱多髯者謂之羝公大聲者謂之雷公時雷公賊保此山因以為名

地部十·河北諸山·鼓山》

1
隋圖經曰鼔山亦名塗山
2
宋永𥘉古今山川記云鼔山如石鼔形二所南北相當二鼔相去十里
3
兾州圖經云鄴城西有石鼔鼔自烏即有兵〈魏都賦〉云神誕召逓於髙巒是也髙齊末此鼔鳴未幾云鄴城有兵而齊滅隋文季年又鳴聞數百里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隆慮山》

1
隋圖經曰隆慮山一名林慮盖隋縣西二十里山有三峯南第一峯名仙人樓髙五十丈下有黃花谷北巖出瀑布水注成池黃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餘仞下有小山孤竦謂之玉女臺髙九百丈其山北一峯名舉峯其北有偏橋即抱犢因也南接大行北連𢘆岳
2
又按顔脩內傳曰橋順字仲產有二子曰璋曰琮師事仙人盧子基於隆慮山栖霞谷教二子清虚之術服飛龍藥一丸千年不飢
3
魏文帝《詩》曰:西山有𩀱童不飲亦不食謂此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鮮卑山》

1
隋圖經曰鮮卑山在桞城縣東南
2
崔鴻《十六國春秋》慕容廆先代君遼左號曰東胡其後雄昌與勾奴爭盛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以山為號也𣗥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里與此異山而同號

地部十·河北諸山·大碣石山》

1
〈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城縣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武帝亦常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今於此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於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没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白狼山》

1
郡國志曰白狼山一曰鹿首山魏武於此逢師子處事具獸部

地部十·河北諸山·鳴鷄山》

1
隋圖經曰鳴鷄山在懷戎縣東北本名磨笄山昔趙襄子殺代王其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將何歸遂磨笄於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毎夜有野雞群鳴於祠屋上故亦謂為鳴鷄山

地部十·河北諸山·歷山》

1
後魏輿地圖風𡈽記曰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釡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

地部十·河北諸山·川喬山》

1
《山海經》曰川橋山有黃帝祠大荒內有軒轅臺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故也
2
梁湘東王臨終詩云寂寥千載後誰畏軒轅臺

地部十·河北諸山·大翮山小翮山》

1
《山海經》曰大翮山小翮山有王仲廟仲字次仲年小入學而逺常先到其師恠之謂不歸使人𠉀焉實在家等軰常見次仲捉一小𣗥木長三尺餘至著屋間欲取輙不見及年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𨽻書秦始皇時官務繁多次仲為文簡略赴急用之大嘉使徴不至始皇大怒詔檻車送之次仲吟詠化為大鳥出車外翮然髙飛徘徊長引至于西門山落二翮因名之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飛龍山》

1
隋圖經曰飛龍山又名封龍山
2
《十六國春秋》前趙録云王俊遣祁弘率鮮卑討石勒戰於飛龍山下勒師大敗
3
酈元《水經注》云汶水東經飛龍山北
4
又趙記云毎歳有疾風雹雨東南而行俗傳此山神女為東海而三石人猶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張耳故墟耳

地部十·河北諸山·無終山》

1
隋圖經曰無終山一名歩隂山又名翁同山
2
《神仙傳》云仙人白仲理者遼東人也隱居無終山中合神丹又於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即此山也
3
又《水經》云翁伯周末避亂適無終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嘗澡浴得〈玉藻〉架一𩀱於泉側
4
又捜神記云無終山又有陽翁玉田昔雍伯雒陽人父母終葬於無終山山髙八十里上無水雍伯置飲有人就飲與石一升令種之後玉生得白壁五𩀱娉北平徐氏遂家焉

地部十·河北諸山·燕山》

1
隋圖經曰燕山在易縣東南七十里巖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之若數百石囷左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之狀同擊勢云燕山石鼓鳴則有兵

地部十·河北諸山·龍山》

1
隋圖經曰龍山在易縣西南三十里有龍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跡西麓谷有一坈大如車輪春則風出東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門法猛以夏日入其東穴見石堂石人欲窮諸穴便有一人厲聲云法師有滯三穴皆如東者不冝仍來見穢猛仍意不息不覺忽在穴外也

地部十·河北諸山·孔山》

1
《水經注》曰易水東經孔山北
2
又隋圖經云孔山有孔表裏通徹故名尓
3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五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六》

地部十一》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

1
  敬亭山   蓋山     九華山   幘山
   牛渚山   慈母山   蕪湖山   望夫山
  博望山   陵陽山   白紵山   中山
   三鶴山   黟山     靈山     巖山
   三山    橫山
     鐡峴山  九井山
   石城山   攝山     黃鶴山   覆舡山
   北固山   虎丘山   女山     秦履山
   馬鞍山   中州山   三白山   馬蹄山
   祘山     㑹骸山   石姥山   大辟山
   花山    虞山     陽城山   姑蘇山
  硯石山  香山   華山
  包山   石鼓山  粟山
  定山   封山   岝㟧山
  孺子山  響山   晚山
  百丈流襄二山    印渚山
  天目山  卞山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敬亭山》

1
郡國志及宋永初山川記曰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謝朓賽雨賦詩之所其神云梓華府君頗有靈驗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蓋山》

1
紀義宣城記曰登蓋山一百許歩有泉俗傳云昔有舒氏女未適人其父析薪於此女忽坐泉處牽挽不動父遽告家比來唯見清泉湛然其女性好音樂乃作絃𰙔即泉涌浪廻復有赤鯉一𩀱躍出今作樂嬉遊泉猶故沸涌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九華山》

1
九華山録曰此山竒秀髙出雲表峯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焉李白因遊江漢覩其山秀異遂更號曰九華又曰山之上有池塘數畒水田千石其池有魚長者半㝷頒首頳尾朱鬐丹腹人欲觀之叩木魚即躍以可食之物散於池中食訖而藏焉其水流洩為龍池溢為瀑泉入龍潭溪有白墡窟其𡈽如麵不墋歉歳人多食之
2
顧野王輿《地記》曰九華山山髙一千丈
3
劉禹錫序曰余嘗愛終南太華以為此外無竒愛女几荆門以為此外無秀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幘山》

1
宣城圖經曰幘山北面迤邐連九華山其山層峯嵳峩遐睇狀如冠幘因號為幘山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牛渚山》

1
宣城圖經曰牛渚山突出江中謂為牛渚圻古津渡處也江表傳云司馬徽論運命暦數云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荆楊君子
2
又壽春童謡言天子當西上孫皓大喜即載妻子及後宫數千從牛渚陸道西上云青蓋入洛陽適還大雪寒凍殆死
3
《輿地志》云牛渚山首有人潜行云此處連洞庭傍達無底見有金牛狀異乃驚怪而出牛渚山北謂之採石按今對採石渡口上有謝將軍祠又按江源記云啇侶於此取石至都輸造石渚因名採石呉初以周瑜屯牛渚鎭西將軍謝尚亦鎭此城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慈母山》

1
宣城圖經曰慈母山在當塗縣北臨江丹陽記云山生簫管竹王襃〈洞簫賦〉云原夫簫管之所生于江南之丘墟即此處也其竹圎緻異於衆處自伶倫採竹嶰谷巳後唯此簳見珎歴代常給樂府而俗呼為鼔吹山山有慈母祠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蕪湖山》

1
宣城圖經曰蕪湖山在縣西南山因湖以名之漢末於湖側置蕪湖縣以其地卑畜水非深而生蕪藻故因以名縣焉晉為重鎭謝尚王敦皆鎭於此陳平縣廢以其地入當塗縣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望夫山》

1
宣城圖經曰望夫山昔人往楚累歳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其山臨江周廻五十里髙一百丈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博望山》

1
宣城圖經曰博望山有二山夾大江東曰博望西曰天門按郡國志云天門山亦曰峨嵋山楚獲吴艅艎於此按其山相對時人呼為東梁西梁山據縣圖為天門山
2
《輿地志》云博望梁山東西隔江相對如門相去數里謂之天門
3
宋孝武詔曰梁山天表象魏以旌國形仍以二山為立闕故曰天門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陵陽山》

1
宣城圖經曰陵陽山在涇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2
《列仙傳》云陵陽子明釣得白龍放之後五年龍來迎子明上丹陽陵陽山一百餘年乃得仙山髙一千餘丈又有子安仙人也來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因葬山下常有黃鵠栖其處樹上鳴云子安子安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白紵山》

1
宣城圖經曰宣州白紵山在縣東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領妓逰此山奏樂好為白紵歌因改為白紵山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中山》

1
宣城圖經曰宣州中山又名獨山有溧水縣東南一十里不與群山連接古老相傳云中山有白兎世稱為筆最精山前有水源號為獨水按輿《地記》云宣州溧水縣有獨山下有獨水流演不息即此山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三鶴山》

1
宣城圖經曰三鶴山在溧水縣東南六十里昔有潘氏
2
兄弟三人於此山求仙後道成化為三白鶴於此冲
3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黟山》

1
黟音伊
2
歙縣圖經曰北黟山在縣西北一百六十八里髙一千一百七十丈豊樂水出焉舊名黃山天寳六年勑改焉案江南諸山之大者有天台天目而天目近連浙江天台俯瞰滄海江海者實以地下為百川所歸然歙州則江之上㳺而海上濫觴也今計歙川之平地巳合與二山齊矣况其山又有摩天戞日之髙此則浙江東西宣歙池饒江等州山並是此山之支脉明矣其諸峯悉是積石有如削成煙嵐無際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符竇瀑泉則無峯不有若林澗之下巖峦之上竒蹤異狀不可摸冩信霊仙之窟宅也山中峯有溪丘公仙壇彩霞霊禽捿止其上是浮丘公與容成子逰之處所昔有人到壇所忽見樓臺煥然樓前有蓮池左右有塩積米積遂歸引村人上取了不知其處所山下人往往聞峯上有仙樂之声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霊山》

1
郡國志曰歙縣有霊山天欲雨先聞鼔角声此山上有圎石如車蓋縣以鼔鳴為𠉀一鳴令遷不鳴令不去山一名三姑山三年一野火燒數未滿人燒之即雨
2
新安記曰霊村有山生香草名曰霊香又有黃精山上有霊壇道士祈請不燒香自然芳馥村人常射獵經踐此土犯山神終無所獲
3
又《輿地志》云霊山髙峻有圎石髙數丈上有石蓋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巖山》

1
山謙之丹陽記曰秣陵縣南三十里有巖山山西有石室山東大道左有方石長一丈刻勒銘題賛吴功德孫皓所建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三山》

1
山謙之丹陽記曰江寜縣北十二里濵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三山舊時津濟道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横山》

1
山謙之丹陽記曰丹陽縣東十八里有横山連亘數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鐵峴山》

1
山謙之丹陽記曰永世記云縣南百餘里鐵峴山廣輪二百許里山出鐡楊州今鼓鑄之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九井山》

1
姑熟記曰縣南十里有九井山即殷仲文九日從桓公逰九井賦詩處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石城山》

1
江乗《地記》曰石城山嶺鄣千里相重似若一逰歷者以為吴之石城猶楚之九疑也多生箭竹又有桑樹山上有城因以名焉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攝山》

1
江乗《地記》曰扈村有攝山山多藥草可以攝生因名之方四靣各起重嶺逰者名繖山形似繖也山頂舊有周江乗廟傳云吴時人未詳名字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黃鶴山》

1
京口記曰有黃鶴山在縣界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歳西北名芙蓉樓至今存焉
2
又《輿地志》云俗傳此樓飛向江外以鐵鎻縻之方巳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覆舡山》

1
梁武輿駕東行記曰有覆舡山酒罌山南次髙𮪜山
2
傳云昔髙驪國女來東海神乗舡致酒礼娉之女不肯海神撥舡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北固山》

1
南徐州記曰城西北有别嶺入江三面臨水號云北固劉楨京口記云廻嶺入江懸水峻壁舊北固作固字梁髙祖云作鎭作固誠有其語然北望海口實為壯觀以理而推冝改為顧望之顧
2
《輿地志》云天景清明登之望見廣陵城如在青霄中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虎丘山》

1
顧凱之虎丘山序曰吴城西北有虎丘山
2
越絶《書》曰:闔閭冢名虎丘銅槨三重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女山》

1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丹徒縣西九里臨江有女山山東許貢客刺孫筞所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秦履山》

1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曁陽縣西南可三十五里有秦履山傳云秦皇登之以望江海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馬鞍山》

1
山謙之南州記曰曁陽縣北九里馬鞍山東有黃山郭璞葬所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中州山》

1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南沙縣北百里有中州山昔在海中去岸七十里義熈以來沙漲遂與岸連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三白山》

1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剡縣有三白出鐵常供戎器山東頭南面有石穴髙丈餘容十數人𢘆津液流潤天將雨輙有雲群行從南來暎山山亦出雲應之與同比就虞山即大雨矣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馬蹄山》

1
劉損京口記曰石峴東連馬蹄山山上石有馬蹄跡因以為名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祘山》

1
劉損京口記曰祘山無峯嶺臨江魏文帝南望致歎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㑹骸山》

1
吴郡縁海四縣記曰帶海有㑹骸山
2
傳云山有金牛昔有兄弟三人共鑿求之坎崩同死因以為名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石姥山》

1
劉道眞錢唐記曰石姥山有一石甑厥狀殊似居絶嶺之顚大數十圍下有三石足支之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大辟山》

1
郡國志曰餘杭大辟山本名餘杭山一名由拳髙峻為最旁有由拳村出藤𥿄
2
《晉書》曰:郭文字文舉隱於餘杭大辟山山中曽有猛獸殺一麈於菴側文舉因以語人人取賣之分錢以奉文舉曰我若須此自當賣之所以相語不須故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花山》

1
陸道瞻吴郡記曰吴縣有花山太康中生千葉蓮花於上故曰花山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虞山》

1
陸道瞻吴郡記曰海虞縣西六里有虞山上有仲雍冢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陽城山》

1
董監吴《地記》曰冨春有陽城山縣氏所葬漢末上有光雲氣天屬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姑蘇山》

1
董監吴《地記》曰姑蘇山一名姑胥連撗山之北
2
越絶書云吴地胥門外有九曲路闔閭造以逰姑胥之臺望湖中闚百姑《淮南子》亦謂之姑餘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硯石山》

1
董監吴《地記》曰硯石山在縣西門外亦名石鼔山又有琴臺在其上
2
越絶書云呉人於硯石置館娃宫
3
劉逵注吴都賦引楊雄《方言》云吴有館娃宫吴人呼美女為娃故三都賦云幸乎館娃之宫張女樂而娱群臣今吴縣有館娃郷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香山》

1
董監吴《地記》曰香山吴王遣美人採香於山因以為名故有採香徑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華山》

1
華山精舎記曰《老子》枕中記云呉西界有華山可以度難父老云山頂北有池上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長林森大荒楚蔽日
2
《輿地志》云山上有石鼔晉隆安中鳴乃有孫恩之乱山在縣西六十三里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包山》

1
呉《地記》曰包山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逺世莫能測呉王使霊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玉葉上刻霊寳經二卷使示孔子云禹之書也
2
又郡國志云洞庭山有宫五門東通林屋西達峩●缺字:⿱山眉南接羅浮北達岱岳
3
又按𤣥中記云呉國西有具區澤中包山有洞庭寳室入地下潜行通琅𫆀東武
4
《淮南子》云斷脩虵於洞庭
5
《左傳》云哀公元年夫差敗越於夫椒今太湖中别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宫潜涌五岳包山上舊無三班謂虵虎雉侯景乱後乃有虎虵為人之害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石鼔山》

1
郡國志曰吴王離宫在石鼔山越王獻西施於此山山有石馬望之如人𮪍南有石鼔鼔鳴即兵起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粟山》

1
吴《地記》曰粟山一名新石頭山上有城下有飛泉石杵有吴先王刻題處石杵西有舎古老言古於北採金
2
劉道眞記云縣西有姥山絶嶺之上有石甑一人摇輙動與千人不異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定山》

1
吴地志曰定山突出浙江中波濤所衝行侣為阻
2
謝靈運《詩》曰:朝發漁浦南暮宿富春郭定山杳雲霧赤亭無淹泊此山是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封山》

1
呉興記曰風渚在武康縣東十八里古防風國有風公廟水曰風渚山即封山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岝㠋山》

1
呉興記曰於潜縣西二里有岝㟧山有絶壁髙三十許丈謝安甞登之臨壁垂足曰伯昏無人何以過是當時稱以為難一云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於此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孺子山》

1
呉興記曰東遷縣有孺子山徐孺子入呉哭友人嘗登之因以為名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響山》

1
呉興記曰晩山北十八里有響山人於山下語無大小響則隨聲曲折應之
2
晩山
3
呉興記曰於潜縣西六十里有晩山悉是松木眞墨所出也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百丈流襄二山》

1
呉興記曰山墟村有山名曰百丈流襄二山堯遭洪水此山不𣳚但餘百丈因以名山水流襄山嶺因名流襄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印渚山》

1
呉興記曰印渚山上承浮溪水從渚以上至縣悉石瀬惡道不可行舡以下水道無險故行旅集焉晉王胡之為吴興太守至印中歎曰非唯使人心情開滌亦𮗜日月清朗傳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為名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天目山》

1
郡國志曰天目山上有數百年樹名曰翔鳯樹
2
《輿地志》云上有兩湖謂左右目故名天目也山極髙峻上多美石泉木名茶
3
雜道書曰天目山左髙於地七千五百丈右髙於地七千丈從廣三千里上有淵中有魚可食無毒虫
4
《水經注》曰:呉興郡於潜縣北有天目山山極髙峻崖嶺竦疊西臨後澗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鳯林東面有瀑布下注數畒深沼名曰蛟龍池水南流經縣西為縣之西溪

地部十一·江東諸山·卞山》

1
郡國志曰卞山卞和採玉處山東足有一名簣髙數尺晉太康中人開之風雨晦𡨋遂止歷代莫知所封
2
又《宋書》云蕭惠明為吴興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項羽神廟相承云羽多居郡㕔事前後七人太守不敢上㕔惠明謂綱紀曰孔季恭曽為此郡未聞有災遂盛設筵榻接賔數日未幾惠明忽見一人長丈餘張弓挾矢向之旣而不見因發背旬日而殞
3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六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七》

地部十二》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

1
  稷山    麻山    雞豕山   獨女山
  龜山     秦望山   𡹴山    塗山
  重山     羅山    鶴山    陳音山
  銅牛山   土城山   亭山    洛思山
  烏帶山   龍頭山   壇讌山   白石山
  小白山   縉雲山   桃都山   椒山
  覆釡山   石簣山   括蒼山   天姥山
  消山    白鶴山   仙石    石新婦山
  靈石山   臨海山   崛門山   石公山
   石城山   金勝山   長山    畢嶺
  銅山   崑山   𮪍石山  江郎山
  石室山  天階山  太湖山  孤山
  泉山   梨嶺   武夷山  闌干山
 雞巖   烏嶺山  金泉山  演仙山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稷山》

1
越絶《書》曰:稷山者勾踐齋戒臺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麻山》

1
越絶書曰麻山者勾踐欲伐吴種麻以為弓弦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雞豕山》

1
越絶書曰雞豕山者越將伐吴養雞豕於此山以食死士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獨女山》

1
吴越《春秋》曰獨女山者諸寡婦女滛佚犯過皆輸此山上越王將伐呉其士有憂思者令遊山上以喜其意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龜山》

1
呉越《春秋》曰怪山者琅邪東武海中山也一夕自來百姓怪之故曰怪山形似龜體故謂龜山
2
孔曄㑹稽記曰城西門外百餘歩有怪山越時起靈臺於山上又作三層樓以望雲
3
㑹稽志曰龜山之下有東武里即琅邪東武縣山一夕移於此東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動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秦望山》

1
《水經注》曰:㑹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為衆峯之傑渉境便見《史記》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取山頂七里懸嶝孤危峭路險絶記云攀蘿捫葛然後能昇山上無甚髙木當由地逈多風所致山南有嶕峴中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故呉越《春秋》云勾踐語范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又有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茅山也又曰揀山越絶云揀猶鎭也蓋《周禮》所謂楊州之鎭山矣山形四方多金玉下多玞石《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南流注于湖呉越《春秋》稱山覆盎釡之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黃帝之遺䜟也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像禮樂緯云禹治水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于會稽因而葬之言鳥為之耘春銜抜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有刑無赦山東有陘去廟七里深不見厎謂之禹井云東游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孫暢之述書云承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言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逺望山的狀若射侯故謂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之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准的明則米賤的闇則米貴故喭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𤣥斛米千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𡹴山》

1
《水經注》曰剡縣𡹴山山下有亭亭帶山臨江松嶺森蔚沙渚平淨浦陽江之東北經始寧縣嶀山之嶠嶠壁立臨江欹路峻狹不得併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俯視嶠西有孤峯特上飛禽罕至嘗有採藥者㳂山見涌蹊㝷上於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方㓗還復更㝷遂迷前路言諸仙之所集讌故以壇讌名山嶠北有嶀浦浦口有廟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盗竊必為蛇虎所傷北則嶀山與𡹴山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峯嶺相連其間傾澗懹烟泉溪引霧吹陸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事備謝康樂山居記
2
《宋書》曰張稷子𡹴字四山稷𥘉為剡令至𡹴亭生之因名𡹴字四山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塗山》

1
郡囯志曰塗山禹㑹萬囯之所有石舡長一丈云禹所乗者宋元嘉中有人於舡側掘得鐵履一𩀱
2
又㑹稽記云東海聖姑從海中乗舟張石㠶至二物見在廟中又有周時樂器名錞于銅為之形似鍾有頸映水用芒莖刜則鳴宋武修廟得古珪梁武初修之又得青玉印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重山》

1
孔曄㑹稽記曰重山大夫種墓語訛成重漢江夏太守宋輔於山南立斈教授今白樓亭處是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羅山》

1
孔曄㑹稽記曰諸曁縣北界有羅山越時西施鄭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矖紗處今名紵羅山王羲之墓在山足有石碑孫興公為文王子敬所書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鶴山》

1
孔靈符㑹稽記曰射的山西南水中有鶴山此鶴常為仙人取箭曽刮壤㝷索遂成此山漢太尉鄭𢎞少貧賤以採薪為業嘗於山中得一遺箭羽鏃異常心甚怪之頃之有一人覔箭𢎞以還之
2
又曰射的山半嶺有石室仙人射堂東髙巖臨潭有石的岫形甚圎明視之如鏡矣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陳音山》

1
孔曄㑹稽記曰陳音山昔有善射者陳音越王使簡士習射於郊外死因葬焉冢今開冢壁悉𦘕作𮪍射之象因以名山
2
孔曄㑹稽記曰銅牛山舊傳常有一黃牛出山巖食草採伐人始見猶謂是人所養或有共驅蹙之垂及輙失然後知為神異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土城山》

1
孔曄㑹稽記曰勾踐索美女以獻呉王得諸曁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澣紗石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亭山》

1
孔曄稽㑹記曰晉司空何元忌臨郡起亭山椒極望巖阜基址猶存因號亭山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洛思山》

1
孔曄㑹稽記曰永興縣東五十里有洛思山漢太尉朱偉為光禄大夫時遭母哀欲⺊墓此山將洛下冢師歸登山相地冢師去郷旣逺歸思常深忽極目千里北望京洛遂縈咽而死葬山頂故以為名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烏帶山》

1
孔靈符㑹稽記曰諸曁縣西北有烏帶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謝敷少時經始諸山往往遷易功費千計生業將盡後遊此境夜夢山神語之曰當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床下有異色甚明澈試取瑩拭乃紫石因問所從來云出此山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龍頭山》

1
孔靈符㑹稽記曰上虞縣有龍頭山上有蘭峯峯頂盤石廣丈餘葛洪學坐其上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壇讌山》

1
孔曄㑹稽記曰始寧縣有壇讌山相傳云仙靈所讌集處山頂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許大皆作行列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白石山》

1
孔曄㑹稽記曰剡縣西七十里有白石山上有瀑布水懸下三十丈巖際有蜜房採蜜者以葛藤連結然後得至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小白山》

1
名山略記曰小白山在㑹稽陽城趙廣信以魏末入小白山受李氏服氣法又師左元放受守中之道後錬九華丹丹成服之太一遣迎今在東華宫為眞人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縉雲山》

1
郡國志曰括州即處州也括蒼縣縉雲山黃帝遊仙之處有孤石特起髙二百丈峯數十或如羊角或似蓮花謂之三天子都有龍鬚草云群臣攀龍髯所墜者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桃都山》

1
郡國志曰台州桃都山上有大桃樹上有天雞日初出桃樹天雞即鳴雞下聞之而鳴樹下有兩鬼持葦索取不祥之鬼食之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椒山》

1
郡國志曰越州椒山呉王遣木客入山求大木不得工人憂思作木客吟一旦神木自生合抱長二十丈伐造姑蘇臺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覆釡山》

1
郡國志曰台州覆釡山云夏帝登此得龍符處有巨跡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踐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石簣山》

1
賀循記曰石簣山其形似簣在宛委山上呉越《春秋》云九山東南曰天柱山號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禹乃東廵登衡山殺四馬以𥙊之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簡書知導水之方者齋於黃帝之岳禹乃齋登石簣山果得其文乃知四瀆之眼百川之理鑿龍門通伊闕遂周行天下使伯益記之名為《山海經》
2
開山圖曰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長一尺二寸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括蒼山》

1
五岳圖序曰括蒼山東岳之佐命
2
登眞隱訣注及吴録云括蒼山登之俯視雷雨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天姥山》

1
郡國志曰天姥山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刋字科斗形髙不可識春月樵者聞簫鼓笳吹之聲䀨耳元嘉中遣名𦘕寫狀於圎扇即此山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消山》

1
郡國志曰消山下有夫人祠山北湖隂又有消御史廟孤石聳出似婦人艶粧而坐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白鶴山》

1
郡國志曰白鶴山者昔有白鶴飛入㑹稽雷門鼓中擊之聲震洛陽
2
臨海記曰郡西有白鶴山山上有池泉水懸溜逺望如倒掛白鶴因名掛鶴泉
3
又郡國志云漢末有徐公於白鶴山成道控鶴騰虚而去又有鶴掛嶺猶有翶翔之勢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仙石山》

1
臨海記曰仙石山有館土人謂之黃公客堂兩邊有石歩廊觸石雲起崇朝必兩有四竿䈥竹風吹自垂空微拂石皆浄即王方平遊處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石新婦山》

1
臨海記曰新婦山亦名似人山土石悉紺色列石參差似人形逺望如鳥之俯仰宋文帝遣𦘕工模冩山狀時一國盛圖於白圑扇焉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靈石山》

1
臨海記曰靈石山者山有寺當孫恩作叛毀材木以為舩舸山石即於空中自然而落賊每有所傷故曰靈山石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臨海山》

1
臨海記曰臨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臨海一水是始豊溪一水是東女溪至州北兩溪相合即名臨海溪山因溪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崛門山》

1
郡國志曰崛門山在海中腹有孔上達于頂有聲即大風不風即水涌出必見大兵吴將平孔內有聲逺聞千里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石公山》

1
東陽記曰石公山孤石望如石人坐其傍又有石如人狀似新婦着花履焉或名新婦巖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石城山》

1
呉録曰永康有石城山
2
海內南經云三天子都在閩西海北郭璞注云在新安歙縣東又引張氏𡈽《地記》云東陽永康縣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黃帝曽遊此山即三天子都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金勝山》

1
郡國志曰金勝山昔有人於此拾得金勝因以名之山有趙炳祠炳善方術廟至今無蚊䖝
2
異苑曰孫權時永康人入山還得大龜烹之不爛即此山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長山》

1
郡國志曰長山相連逕三百里一名金華山即皇初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處
2
吴録〈地理志〉曰常山仙人採藥處謂之長山山南有春草巖折竹巖巖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鬚云赤松羽化處又有似龍鬚而麄大者名為虎鬚不中為席但以其蓑為燈炷又《抱朴子》云左元放言金華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又按《輿地志》云金華山連亘三百餘里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畢嶺》

1
《輿地志》曰東陽畢嶺之下有錢嶺往往人於嶺下獲大錢今俗謂之錢嶺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銅山》

1
東陽記曰銅山下有泉水色鮮白號為銅泉
2
又按異苑曰吴時有軍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銅釡將欲破之水從中暴發遂成湖以溺人皆死於此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崑山》

1
東陽記曰崑山頂上有一孤石髙可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謂之石甑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𮪍石山》

1
郡國志曰𮪍石山如人𮪍馬而無頭昔有神巫以印指馬馬頭即落則此山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江郎山》

1
郡國志曰江郎山有三峯峯上各有一巨石髙數十丈歳漸長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於此故有三石峯在焉又有湛滿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晉遭永嘉之亂不得歸滿乃使祝宗言於三石之靈能致其子靡愛斯牲旬日中湛子出洛水邊見三少年使閇眼入車欄中等閑去如疾風俄頃間從空墮怳然不知所以良乆乃𮗜是家園中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石室山》

1
郡國志曰石室山一名石橋山一名空石山晉中朝時有王質者嘗入山伐木至石室有童子數四彈琴而歌質因放斧柯而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狀如𬃷梅含之不復飢遂復小停亦謂俄頃童子語曰汝來巳乆何不速去質應聲而起柯巳爛盡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天階山》

1
建安記曰天階山在將樂縣南二十里山下有寳華洞即赤松子採藥之所洞中有石鷰石蝙蝠石室石柱并石臼石井俗云其井南通沙縣溪復有乳泉自上而滴人以服之登山頂者若昇碧霄故有天階之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大湖山》

1
建安記曰大湖山在浦城縣西南一百里一名聖湖山湖在山頂昔有採藥者止此湖畔見滿湖芙蓉渉水採之乃石也亦有禽鳥逺望如飛近視則石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孤山》

1
建安記曰孤山在環璋之間其地坦平悉是溝塍阡陌以以此山挺然孤立因以名之
2
梁江淹為吴興令云此地有碧水丹山珎木靈草昔為淹之勝境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泉山》

1
泉山記曰山頂有泉分為兩沠一入處州一入建溪即漢書朱買臣所謂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即此山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梨嶺》

1
泉山記曰梨嶺因梨以名之記云南嶺下道東有鍾離古亭跡存焉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武夷山》

1
蕭子開建安記曰武夷山髙五百仞巖石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抜數百仞於煙嵐之中其石間有木碓礱簸箕籮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巖有懸棺數千
2
傳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因名之又坤元録云建陽縣上百餘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
3
郡國志云漢武好祀天下岳瀆此山預𥙊故曰漢祀山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䦨干山》

1
建安記曰䦨干山南與武夷山相對半巖有石室可容六千人巖口有木欄干飛閣棧道逺望石室中隱隱有床帳按几之屬巖石間悉生古栢懸棺仙葬多𩔖武夷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雞巖》

1
建安記曰雞巖隔澗西與武夷山相對半巖有雞窠四枚石峭上不可登履時有群雞數百飛翔雄者𩔖鷓鴣魏王泰坤元録云武夷山瀾東一巖上有鷄栖即此是也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烏嶺山》

1
烏嶺山記曰烏嶺峻極不通牛馬以其烏居山連接因以為名
2
魏王泰坤元録云邵武北有庸嶺一名烏嶺北隰中有大虵為將樂令李誕女所殺者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金泉山》

1
建安記曰金泉山南枕溪有細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小披沙掏之得金山之西有金泉祠

地部十二·㑹稽東越諸山·演仙山》

1
建安記曰演仙山古老相傳云演氏錬丹於此山竈之餘基近猶存焉此山東面亦略通人逕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即可携之出山即迷道又有演仙水出此山當郡城北為大河莫知其深淺兼下有暗竇入城流出於劒潭居人資之常流不絶
2
《太平御覽》卷第四十七
URN: ctp:ws16785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