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隐公卷二

《隐公卷二起二年,尽四年[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凡书会者,恶其虚内务,恃外好也。古者诸侯非朝时不得逾竟。所传闻之世,外离会不书,书内离会者,《春秋》王鲁,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略外也。王者不治夷狄,录戎者,来者勿拒,去者勿追。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朝聘会盟,例皆时。○恶,乌路反。好,呼报反。非朝,直遥反,凡此字不音者皆同。逾竟,音境,今本多即作「境」字,更不音。所传,直专反,年末「相传」同。
2
[疏]注「凡书会者」至「外好也」。○解云:以其非自求多福之义故也。○注「古者诸侯」至「逾竟」。○解云:案《曲礼下》云「诸侯相见于隙地曰会」,故定十四年注云「古者诸侯将朝天子,必先会闲隙之地」。以此言之,则会合于礼。言会为恶之,非朝时不得逾竟者,正以《春秋》之会,非为天子而作之,故得然解。○注「古者不治」至「勿追」。○解云:言当是所传闻之世,王者草创,夷狄有罪不暇治之,即先书晋灭下阳,末书楚灭谷、邓是也。而此经录戎者,来者勿拒故也。○注「东方曰夷」至「曰狄」。○解云:下《曲礼》及《王制》皆有此文。○注「朝聘」至「皆时」。○解云:朝书时者,即文十五年「夏,曹伯来朝」,昭十七年「春,小邾子来朝」之类是也。其聘书时者,即文四年秋,「卫侯使甯俞来聘」;文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之属是也。其会书时者,即庄十三年「春,齐侯、宋人」以下「会于北杏」,十四年「冬,单伯会齐侯、宋公」以下「于鄄」之属是也。盟书时者,即庄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之属是也。其有书日月者,皆别著义,即不信者日,小信者月之属是也。
3
夏,五月,莒人入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入者,以兵入也。巳得其国而不居,故云尔。凡书兵者,正不得也。外内深浅皆举之者,因重兵害众,兵动则怨结祸,更相报偿,伏尸流血无巳时。诸侯擅兴兵不为之恶者,保伍连帅,本有用兵征伐之道,鲁人杞不讳是也。入例时,伤害多则月。○莒,音举。向,舒亮反,国名。更,音庚。偿,时亮反。擅,市战反。
4
[疏]「入者,何」。○解云:侵、伐、战、围、入皆是用用兵之文,而不言帅帅,故执不知问。○注「凡书兵」至「得也」。○解云:言《春秋》之内,凡书兵事者,皆欲言正之道其理不合然。○注「诸侯」至「是也」。○解云:保伍连帅者,即《礼记。王制》云「五国为属,属有长;二属为连,连有帅」是也。言本有用兵征伐之道者,谓礼五国为属,属有长;二属为连,连有帅;三连为卒,卒有正;七卒为州,州有伯,若州内有无道者,则长、帅、正、伯当征之,若其不征,则与同恶,故曰有征伐之道。知非大恶者,正以《春秋》之义,内大恶皆讳不书。而鲁入杞者,即僖二十七年秋,「公子遂帅师入杞」者是也。若然《礼》法「诸侯赐弓矢,然后专征伐」,而保伍连帅得有征伐之道,谓随州伯故也。○注「入例」至「则月」。○解云:入例时者,即成七年秋,「吴入州来」;定五年夏,「于越入吴」之属是也。伤害多则月者,此文及僖三十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是也。若然,僖二十七年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而书日者,彼注云「日者,杞属礼朝鲁,虽无礼,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当乃入之,故录责之」者,是其不引者,以此求之。
5
无骇帅师入极。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据公子遂帅师入杞,氏公子也。○骇,户楷反。
6
[疏]「无骇者何」。○解云:欲言其君,经不书爵;欲言大夫,又复无氏,故执不知问。○注「据公子遂帅师」至「子也」。○解云:在僖二十七年秋。
7
贬。贬,犹损也。○贬,彼检反,损也。曷为贬?据公子遂俱用兵入杞不贬也。疾始灭也。以下终其身不氏,知贬。疾始灭,非但起入为灭。
8
[疏]注「据公子遂俱用」至「贬也」。解云:欲决隐八年「庚寅,我入邴」,非用兵故也。○注「以下终」至「为灭」。○解云:即下八年「无骇卒」,传曰「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然则若直欲起此入为灭,止应此经贬之而巳,不应终身贬之,故知并欲起其疾始灭也。
9
始灭,于此乎?,适也,齐人语。据传言拨乱世。○,甫往反,适也。
10
[疏]注「,适也,齐人语」。○解云:胡生齐人,故知之。若《郑谱》云「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之类。○注「据传言拨乱世」。○解云:哀十四年传云「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是也。既言作《春秋》治乱世,明知往前相灭非一矣。而此经为始疾灭,是以据而难之。
11
前此矣。前此者,在春秋前,谓宋灭郜是也。○郜,古报反。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始焉尔。焉尔,犹于是也。
12
[疏]注「谓宋灭郜是也」。○解云: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传云「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彼注云「从本主名名之,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是也。然则宋灭郜在春秋前,故如此解。○
13
曷为始焉尔?据战伐不言始。
14
[疏]注「据战」至「始」。○解云:隐二年「郑人伐卫」,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皆不言始焉尔,故难之。而注先言战者,直漫据《春秋》上下战伐之事而巳,故意及则言,不为次第矣。
15
《春秋》之始也。《春秋》王者始,起所当诛也。言疾始灭者,诸灭复见不复贬,皆从此取法,所以省文也。○复见,扶又反,下「不复」同。见,音贤遍反。
16
[疏]注「言疾灭」至「省文也」。解云:诸灭复见不复贬,即定四年「蔡公孙归姓帅师灭沈」定六年「郑游帅师灭许」之属是也。
17
此灭也。其言入何?据齐师灭谭不言入。内大恶,讳也。明鲁臣子当为君父讳。灭例月,不复出月者,与上同月,常案下例,当蒙上月,日不。○当为,于伪反,下「为后背隐」同。
18
[疏]注「据齐师灭谭不言入」。解云:在庄十年。○注「灭例月」至「同月」。○解云: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属是也。○注「常案下」至「日不」。○解云:元年「祭伯来」之下,巳有此注,而复言之者,正以彼月为下「公子益师卒」,其「祭伯来奔」不蒙月。今此下五月二事皆蒙之,嫌其异,故重发之。
19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后不相犯。日者,为后背隐,而善桓能自复为唐之盟。○背,音佩。
20
[疏]注「后不相」至「之盟」。○解云:《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后不相犯。日者,言为后背隐,而善桓能自复为唐之盟者,即桓二年秋九月,「公及戎盟于唐」是也。言背隐者,桓是弑君之贼,而与桓盟,是背隐之义矣。言善桓能自复者,戎与桓同好相随,继其所能故善其得国矣。若《左氏》之义,以极是戎国都,案此经传及注,似非一物,而旧解曰以为戎能自复者,非也。
21
九月,纪履糸俞来逆女。纪履糸俞者何?纪大夫也。以逆女不称使,知为大夫。○履糸俞,音须,《左氏》为「裂」。
22
[疏]「纪履糸俞者何」。○解云:不书爵,又不言使,君臣不明,故执不知问。○注「以逆」至「大夫」。○解云:正以桓三年秋,「公子如齐逆女」之属,皆是大夫为君逆女。而文皆不言使,今此履糸俞逆女不言使,故知是大夫也。或者「使」为「爵」字误也。
23
何以不称使?据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称使。婚礼不称主人。为养廉远耻也。
24
[疏]注「据宋公」至「称使」。○解云:在成八年夏。○注「为养廉远耻也」者。谓养成其廉,远其惭耻也。
25
然则曷称?称诸父兄师友。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其称主人何?辞穷也。辞穷者何?无母也。礼,有母,母当命诸父兄师友,称诸父兄师友以行。宋公无母,莫使命之,辞穷,故自命之。自命之则不得不称使。
26
[疏]「辞穷者何」。○解云:弟子未解辞穷之义,故执不知问。○注「礼有母」至「师友」。○解云:即《婚礼记》云宗子无父,母命之」是也。○注「称诸父」至「以行」。○解云:谓使者称之,而文不言使者,以其非君故也。○注「宋公」至「称使」。○解云:即《婚礼记》云「亲皆没,巳躬命之」是也。○
27
然则纪有母乎?曰:有。以不称使知有母。有则何以不称母?据非主人,何不称母通使文。不通也。礼,妇人无外事,但得命诸父兄师友,称诸父兄师友以行耳。母命不得达,故不得称母通使文,所以远别也。○别,彼列反。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据伯姬归于宋不书逆人。
28
[疏]注「据伯」至「逆人」。○解云:在成九年春。
29
讥。讥,犹谴也。○谴,遣战反。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礼所以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于庙者,告本也。夏后氏逆于庭,殷人逆于堂。周人逆于户。○亲迎,鱼敬反,注及下同。先,悉荐反。
30
[疏]注「礼所」至「先女也」。○解云:出《昏义》文。○注「于庙者」至「于户」。○解云:即《书传》云「夏后氏逆于庙庭,殷人逆于堂,周人逆于户」者是也。○
31
始不亲迎。于此乎?前此矣。以惠公妃匹不正,不嫌无前也。○妃,音配,又芳非反。
32
[疏]注「以惠」至「前也」。解云:不以正妃匹者,是不重婚姻之礼,故知往前宜有不亲迎之事矣。
33
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始焉尔。焉尔,犹于是也。曷为始焉尔?据纳币不始。《春秋》之始也。《春秋》正夫妇之始也。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和,君臣和则天下治,故夫妇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内逆女常书,外逆女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略外也。○治,直吏反。
34
[疏]注「夫妇正」至「之端」。○解云:《昏义》郑注云「言子受气性纯则孝,孝则忠」是也。○注「内逆女常书」者。即桓三年公子、宣元年公子遂、成十四年叔孙侨如之属是也。
35
女曷为或称女,或称妇,或称夫人?女在其国称女,未离父母之辞,「纪履糸俞来逆女」是也。○未离,力智反,下同。在途称妇,在途见夫服从之辞,「公子结媵陈人之妇」是也。
36
[疏]「女曷为或称女」者,即此经是也。或称妇者,庄十九年「陈人之妇」是也。○注「在涂见」至「之辞」。○解云:案僖二十五年,宣元年传皆云「其称妇者何?有姑之辞也」者,兼二义故也,何者?在涂称妇者,服从夫辞;其至国犹称妇者,对姑生称也。
37
入国称夫人。入国则尊,尊有臣子之辞,夫人姜氏入是也。纪无大夫,书纪履糸俞者,重婚礼也。月者,不亲迎例月,重录之。亲迎例时。
38
[疏]注「入国」至「入是也」。○解云:在庄二十四年秋是也。○注「月者」至「例时」。○解云:不亲迎例月者,即此文及桓三年秋七月公子、宣元年正月公子遂之属是也。其亲迎时者,即庄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庄二十七年冬,「莒庆来逆叔姬」之属是也。有不如此者,别见义,即文四年「夏,逆妇姜」,成十四年「秋,叔孙侨如」之属是也。当文自有解,不能逆说也。
39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伯姬者何?内女也。以无所系也。不称公子者,妇人外成,不得独系父母。
40
[疏]「伯姬者何」。○解云:欲言内女,于纪言归;欲言外女,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注「不称公」至「父母」。解云:正以庄元年传云「群公子之舍,则巳卑矣」明有得称公子之道,故注者决之。○
41
其言归何?据去父母国也。妇人谓嫁曰归。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明有二归之道。书者,父母恩录之也。礼,男之将取,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女之将嫁,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内女归例月,恩录之。○取,七住反。○
42
[疏]注「妇人生」至「为家」。○解云:谓始生时。○注「明有二归之道」也。○解云:即此「伯姬归于纪」,宣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之属是也。○注「礼男之」至「女将嫁」。○解云:皆出《礼记。曾子问》。○注「内女归」至「录之」。○解云:即此文冬十月、隐七年三月「叔姬归于纪」,成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
43
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言无闻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生等,乃始记于竹帛,故有所失也。○「纪子伯,《左氏》作「子帛」。远,于万反。燔,扶元反。毋,音无。
44
[疏]「纪子伯者何」。○解云:欲言纪君,经不称侯;欲言大夫,复叙人君之上,故执不知问。
45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子氏者何?隐公之母也。以不书葬。
46
[疏]「夫人子氏者何」。○解云:欲言鲁之夫人,终无葬处,弟子未识,故执不知问。○注「以不书葬」。○解云:今隐公欲表巳让,故宜屈卑。其母不成夫人之礼,是以见其不书葬,知其是隐公母也。
47
何以不书葬?据姒氏书葬。○姒,音似。
48
[疏]注「据姒氏书葬」。○解云:即定十五年九月,「辛巳,葬定姒」是也。彼定姒之子哀公者,未逾年之君也,其母亦得书葬。今隐公虽欲让桓,不作成君,应比未逾年之君。今其母不书葬,故据而难之。
49
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据已去即位。○去,起吕反。子将不终为君,故母亦不终为夫人也。时隐公卑屈其母,不以夫人礼葬之,以妾礼葬之,以卑下桓母,无终为君之心,得事之宜,故善而不书葬,所以起其意而成其贤。子者,姓也。夫人以姓配号。义与仲子同。书薨者,为隐公恩录痛之也。日者,恩录之,公夫人皆同例也。○下,遐嫁反。
50
[疏]注「子者」至「子同」。○解云:上文仲子之下而注云「仲字子姓,妇人以姓配字,不忘本,因示不适同姓」。今此称姓者,亦是示不适同姓之义,故云义与仲子同。其不称字之义乃自异,故注云「以姓配号」,号即夫人是也。
51
郑人伐卫。书者,与入向同。侵、伐、围、入例皆时。
52
[疏]注「书者与入向同」。○解云:即上注云「凡书兵者,正不得也。外内深浅皆举之者,因重兵害众」是也。○注「侵伐围入例皆书时」。○解云:其侵伐书时者,即僖二十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之属是也。入例时者,已说于上,而注言此者,正以文承日月之下,故须解之。
53
三年,春,王二月。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也;三月,夏之正月也。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于是可得而观之。
54
[疏]注「二月至王者,解云:二月有王即此是三月有王者,即定元年王三月之属是也。○注使统其正朔。○解云:统者,始也。谓各使以其当代之正朔为始也。○注所以尊至观之。○解云:《春秋》黜?而言通三统者,黜?为鲁也。通三王之正者,为师法之义
55
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诸言何以书者,问主书。
56
[疏]注「诸言」至「主书」。○解云:至此乃解之者,正以有所据。下言何以书者,还言据彼难此之例,故不得然解也,即上二年传云「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是也。今此直言「何以书」,上无所据,则是问主书,故如此解。
57
记异也。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是后卫州吁弑其君完,诸侯初僭,鲁隐系获,公子进谄谋。○杀其,申志反,下「杀其君」同。,许韦反。谄,绩检反。
58
[疏]注「是后」至「完」。解云:在四年春。○注「诸侯初僭」。○解云:下五年秋「初献六羽」,传云「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僭诸公也。始僭诸公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是也。○注「鲁隐系获」者。○解云:即下六年「春,郑人来输平」,传云「狐壤之战,隐公获焉」是也。○注「父子」至「谄谋」。○解云:下四年「秋,帅师及宋公」以下「伐郑」,传云「公子谄乎隐公,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是也。此等诸事皆是阴阳之象,故取之日食。
59
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此象君行外︹内虚,是故日月之行无疾,食不失正朔也。
60
[疏]「日食,则曷为或日」者。○解云:即此是也。或不日者,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或言朔者,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注「此象君」至「朔也」。○解云:外强者,谓外有威严,其民臣望而畏之。内虚者,虚心以受物,正得为君之道,故食不失正朔也。《祭义》云:「虚中以治之」,郑注云「虚中,言不兼念馀事」是也。
61
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谓二日食,巳巳日有食之是也。此象君行暴急,外见畏,故日行疾月行迟,过朔乃食,失正朔于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谓晦日食,庄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此象君行儒弱见陵,故日行月行疾,未至朔而食,失正朔于后也。不言月食者,其形不可得而睹也,故疑言曰有食之。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不传天下异者,从王录内可知也。○懦,乃乱反,又乃卧反。
62
[疏]注「不传」至「可知也」。○解云:正以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传皆云「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今无此传,故须解之也。彼不从王内录者,以其皆在晋竟内故也。
63
三月,庚戌,天王崩。平王也。何以不书葬?据书葬桓王。
64
[疏]注「平王也」。○解云:知者,以本纪当之故也。○注「据书葬桓王」。○解云:即庄三年「五月,葬桓王」是也。○
65
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至尊无所屈也。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存,存,在。不得必其时也。设有王后崩,当越绋而奔丧,不得必其时,故恩录之。○绋,音弗。
66
疏]注「设有」至「奔丧」。○解云:何氏以意言之。不言天子崩者,举轻以明重故也。
67
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大毁坏之辞。诸侯曰薨,小毁坏之辞。大夫曰卒,卒,犹终也。士曰不禄。不录,无录也。皆所以别尊卑也。葬不别者,从恩杀略也。书崩者,为天下恩痛王者也。记诸侯卒葬者,王者亦当加之以恩礼,故为恩录。○以别,彼列反,下同。恩杀,所界反。为天,于伪反,下「故为」、「主为」,传「所为」同。
68
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以尹氏立王子朝也。○尹氏,《左氏》作「君氏」。朝,如字。
69
[疏]「尹氏者何」。○解云:欲言诸侯,不言国爵;欲言外臣,而书其卒;欲言内臣,内无尹氏,故执不知问。○注「以尹氏立王子朝也」者。○解云:在昭二十三年。
70
其称尹氏何?据宰渠氏官,刘卷卒名。○卷,音权。
71
[疏]注「据宰渠氏官」者。○解云: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注「刘卷卒名」者。○解云:在定四年秋。
72
贬。曷为贬?据俱卒也。
73
[疏]注「据俱卒也」。○解云:据刘卷言之。
74
讥世卿。世卿者,父死子继也。贬去名者氏,言起其世也,若曰世世尹氏也。○去,起吕反。世卿,非礼也。礼,公卿大夫、士皆选贤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小人居之,必夺君之威权,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齐崔氏世,弑其君光,君子疾其末则正其本。见讥于卒者,亦不可造次无故驱逐,必因其遇卒绝之,明君案见劳授偿,则众誉不能进无功;案见恶行诛,则众谗不能退无罪。○见讥,贤遍反,下同。造,七报反。
75
[疏]「世卿非礼也」。○解云:《诗序》云:「古之仕者,世禄也。」于贤者言之也。○注「齐崔」至「君光」。○解云:崔氏世者,即宣十年「齐崔氏出奔卫」,传云「崔氏者何?齐大夫也。其称崔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者是也。言弑其君光者,在襄二十五年夏。○注「君子疾其末」。○解云:即襄二十五年与昭二十三年是也。○注「则正其本者」。○解云:即此及宣十年是也。○注「见讥」至「绝之」。○解云:必因过卒绝之者,过即「崔氏出奔卫」,「尹氏立王子朝」是也。卒即此文是也。若然,「尹氏立王子朝」还言尹氏,而「崔杼弑其君光」不复言崔氏者,正以大夫弑君例称其名故也。○注「明君」至「无功」。○解云:众誉者,若共工、鲧等迭相为誉之类是也。○注「案见恶」至「无罪」。○解云:谓君有明德,案见恶行诛,则刑不滥也,故虽众谗亦不能退黜无罪之善人也。旧云言不能退无罪者,谓不能退使无罪,非也。
76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据原仲不卒。
77
[疏]注「据原仲不卒」。○解云:即庄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而经不书原仲之卒是也。
78
天王崩,诸侯之主也。时天王崩,鲁隐往奔丧,尹氏主傧赞诸侯,与隐交接而卒,恩隆于王者,则加礼录之,故为隐恩录痛之。日者,恩录之,明当有恩礼。○
79
[疏]注「时天」至「恩礼」。解云:鲁隐奔丧而不书者,盖以得其常故也。若遣大夫往则书之,即文九年「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是也。彼传云「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彼注云「重录失时」;「我有往者则书」,彼注云「谓使大夫往也,恶文公不自往,故书葬以起大夫之会」是也。○注「恩隆」至「录之」。○解云:言隐公恩隆于王者,则加礼录其傧赞之人也。
80
秋,武氏子来求赙。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武氏子何?据宰渠氏官,仍叔不称氏,尹氏不称子。
81
[疏]「武氏子者何」。○解云:欲言王臣,不言王使;欲言诸侯之臣,文无系国,故执不知问。○注「据宰渠氏官」者。○解云: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注「仍叔不称氏」。○解云:即桓五年「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是也。
82
讥。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时虽世大夫,缘孝子之心,不忍便当父位,故顺古先试一年,乃命于宗庙。武氏子父新死,未命而便为大夫,薄父子之恩,故称氏言子,见未命以讥之。
83
[疏]注「时虽世大夫」。○解云:知者,正见尹氏之属故也。○注「缘孝」至「宗庙」。解云:知如此者,正以此经讥父卒子未命而便为大夫故也。
84
何以不称使?据南季称使。
85
[疏]注「据南季称使」。○解云:即下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是也。
86
当丧未君也。当丧,谓天子也。未君者,未三年也。未可居君位称使也。故绝正其义,与毛伯同。
87
[疏]注「未君至伯同」。○解云:即文九年「春,毛伯来求金」,传云「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逾年矣,何以谓之未君」,「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逾年即位」,「缘孝子之心,即三年不忍当」,是故三年乃称王命使大夫矣。
88
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不但言何以书者,嫌主覆问上所说二事,不问求赙。○覆,芳服反。
89
[疏]注「不但」至「求赙」。○解云:上二事者,即父卒子未命,当丧未君是也。嫌言父卒子未命何以书,当丧未君何以书,故须连言之。注主为求赙书也者,嫌为上二事书故也。
90
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主为求赙书也。礼本为有财者制,有则送之,无则致哀而巳,不当求,求则皇皇伤孝子之心。
91
[疏]注「求则皇」至「子之心」。解云:言制礼本意,所以丧事无求者,恐伤孝子之心故也,何者?正以孝子本意无心求矣。
92
盖通于下。云尔者,嫌天子财多不当求,下财少可求,故明皆不当求之。
93
[疏]「盖通于下」。○解云:盖,诂为皆,若似盖云归哉之类,或者不受于师,故疑之。
94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不言薨者,《春秋》王鲁,死当有王文。圣人之为文辞孙顺,不可言崩,故贬外言卒,所以褒内也。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诗》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是也。○孙,音逊。
95
[疏]注「故贬」至「内也」。○解云:鲁得尊名,不与外诸侯同文,即是尊鲁为王之义。
96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97
癸未,葬宋缪公。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不及五月也。礼,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孔子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渴,喻急也,乙未葬齐孝公是也。○宋缪公,音穆,《左氏》作「穆」。凡此后仿此。首,手又反。
98
[疏]注「礼天子」至「姻至」。○解云:皆隐元年《左传》文。○注「孔子」至「故也」。解云:《檀弓下》篇文云。「孔子曰」之下无「礼」字。○注「渴喻」至「是也」。解云:即僖二十七年「六月,庚寅,齐侯昭卒。八月,乙未,葬齐孝公是也。而言渴葬者,谓更无他事但孜孜于葬故不待五月矣
99
」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慢葬不能以礼葬也,八月葬蔡宣公是也。
100
[疏]注「慢葬」至「葬也」。○解云:即下八年「夏,六月,巳亥,蔡侯考父卒」。○注「八月」至「是也」。○解云:言但自慢薄不依礼。故不待五月也。○
101
过时而日,隐之也。隐,痛也。痛贤君不得以时葬,丁亥葬齐桓公是也。
102
[疏]注「隐痛」至「是也」。○解云: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十八年「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是也。
103
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解缓不能以时葬,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解,古邂反,又古卖反。
104
[疏]注「解缓」至「是也」。解云:即下四年二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至五年「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
105
当时而不日,正也。六月葬陈惠公是也。○当时,丁浪反,又如字,下同。
106
[疏]注「六月」至「是也」。○解云:即定四年「二月,癸巳,陈侯吴卒」,「六月,葬陈惠公」是也。
107
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此当时,何危尔?宣公谓缪公曰:「以吾爱与夷,则不若爱女。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盍终为君矣。」与夷者,宣公之子,缪公者,宣公之弟。○与夷,如字,又音馀,凡人名字及地名之类皆放首音,借假字则时复重出。爱女,音汝,下及注同。盍终,户腊反,四年传同。
108
[疏]「当时」至「葬也」。○解云:即此年八月「宋公和卒」,十二月「癸未,葬宋缪公」是也。而注不言之者,以下有问,不注可知也。○「以吾」至「爱女」。○解云:若,如也。言吾爱于与夷,则不止如女而已,言其甚也。云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者,言不如女,道其不贤。云盍终为君矣者,何不遂为君,不听其反让。
109
宣公死,缪公立。缪公逐其二子庄公冯与左师勃。左师,官。勃,名也。○冯,皮冰反。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所以远绝之。○生,音无,下同。与夷复曰:复,报。「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致国乎与夷,此非先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缪公曰:「先臣之不尔逐,可知矣。尔,女也。可知者,欲使我反国。吾立乎此,摄也。」暂摄行君事,不得传与子也。谦辞。○传与,直专反;下音与。终致国乎与夷。庄公冯弑与夷。冯与督共弑殇公在桓二年,危之于此者,死乃反国,非至贤之君不能不争也。○冯杀,音试,注同。争,争斗之争。
110
[疏]注「冯与」至「二年」。○解云:即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是也。○注「死乃」至「争也」。○解云:至贤之君,谓受国者。正以与夷不贤,故终见篡矣。
111
故君子大居正。明法守正,最计之要者。
112
[疏]「故君子大居正」。○解云:言由是之故,君子之人大其适子居正,不劳违礼而让庶也。
113
宋之祸,宣公为之也。言死而让,开争原也。缪公亦死而让得为功者,反正也。外小恶不书,录渴隐者,明诸侯卒,王者当加恩意,忧劳其国,所以哀死闵患也。
114
[疏]注「言死而」至「原也」。○解云:言后人见其死乃让巳,疑非诚心至意,是以还让其子,终致后祸,故曰开争原也。○注「缪公」至「反正也」。○解云:其缪公之功,即桓二年冯弑君是也。○注「所以哀死闵患也」。○解云:哀死者,即慢之属是也。闵患者,隐之是也。
115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者何?杞之邑也。以上有伐杞。○牟,武侯反。
116
[疏]「牟娄者何」。○解云:外相取邑,例所不书,疑非凡取,故执不知周。
117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据楚子伐宋取彭城不书。
118
[疏]注「据楚」至「不书」。○解云:即襄元年传曰「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者是也。
119
疾始取邑也。外小恶不书,以外见疾始,著取邑以自广大,比于贪利差为重,故先治之也。内取邑常书,外但疾始,不常书者,义与上逆女同。不传始者,前此有灭,不嫌无取邑,当始明,故省文也。取邑例时。○见疾,贤遍反,年末「见众」同。差,初卖反。
120
[疏]注「内取邑常书」者。○解云:即下十年取郜、防,昭三十二年取阚之属是也。○注「义与上逆女同」。○解云:即上注云「内逆女常书,外逆女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略外」是也。○注「传不始者」。○解云:何故不发传云取邑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于此?始焉尔。曷为始焉尔?《春秋》之始也。凡不始之义有四:一则见其经而不始,即上二年彼注云「据战伐不言始,纳币不始之类」是也。二则其大恶不可始,即五年「初献六羽」之下,传云「始僭诸公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于此?僭诸公犹可言,僭天子不可言」,彼注云「传云尔者,解不始也」;三则省文,不假始,即此是也;四则无可始,即桓七年「焚咸丘」之下,注云「传不始者,前此未有,无所也」是也。○注「取邑例时」。○解云:即下六年「冬,宋人取长葛」之属是。然则「取牟娄」虽在月下,不蒙上月也。
121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曷为以国氏?据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氏公子。○弑其,申志反。弑字从式,杀字从殳,不同也。君父言弑积渐之名也;臣子云杀,卑贱之意也。字多乱,故时复音之;可知,则不重出也。完,音丸。
122
[疏]注「据齐」至「公子」。○解云:在文十四年秋也。商人所以得称公子者,正以商人次正当立,其罪差轻故也。○
123
当国也。与段同义。日者,从外赴辞,以贼闻例。
124
[疏]注「与段同义」者。○解云:即上元年注云「欲当国为君,故如其意,使如国君,氏上郑,所以见段之凶逆」是也。○注「日者」至「闻例」。○解云:《公羊》之例,合书则书,不待赴告。而言从外赴辞者,谓其君被弑,此君之臣即以其日赴于天子诸侯,望天子诸侯早来救巳,是以《春秋》悉皆书日,故云日者,从外赴辞也。言以贼闻例者,言以贼弑君,闻于天子诸侯,例日。如此,故下八年传云「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何氏云「赴天子也」。缘天子闵伤,欲其知之,义亦通乎此。
125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古者有遇礼,为朝天子若朝罢朝,卒相遇于涂,近者为主,远者为宾,称先君以相接,所以崇礼让,绝慢易也。当春秋时,出入无度,祸乱奸宄,多在不虞,无故卒然相要,小人将以生心,故重而书,之所以防祸原也。言及者,起公要之,明非常遇也。地者,重录之。遇例时。○要之,一遥反,注同。易,以豉反。
126
[疏]「遇者何」。○解云:欲言冬见,其文曰夏;欲言会聚,又不言会,故执不知问。○注「言及者」至「遇也」。○解云:正以及者,汲汲之文故也。其常遇者,即朝天子罢朝之时,相遇于涂是也。○注「遇例时」者。○解云:即隐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庄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及此之属皆是。而僖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曾阜子遇于防」,书月者,彼注云「甚恶内」是也。
127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128
秋,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者何?公子也。以入桓称公子。
129
[疏]「者何」。○解云:无公子,故执不知问。○注「以入桓称公子」。○解云:即桓三年秋,「公子如齐逆女」是也。
130
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据叔老会郑伯伐许不贬。
131
[疏]注「据叔」至「不贬」。○解云:在襄十六年夏。○
132
与弑公也。弑者,杀也,臣弑君之辞。以终隐之篇贬,知与弑公也。○与弑,音预,下及注同。
133
[疏]注「以终隐」至「弑公」。○解云:即此及十年「夏,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传云「此公子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是也。
134
其与弑公奈何?公子谄乎隐公,谄犹佞也。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隐曰:「吾?否!否,不也。○说,音悦。吾使涂裘,吾将老焉。」涂裘者,邑名也。将老焉者,将辟桓居之以自终也,故南面之君,势不可复为臣,故云尔。不以成公意者,隐本为桓守国,国邑皆桓之有,不当取以自为也。○将辟,音避,今本多即作「辟」字,后不更音。复,扶又反。本为,于伪反,下「自为」、传「吾为」皆同。
135
[疏]注「不以成」至「为也」。○解云:上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此传何以不言营涂裘?何以不书成公意也?言隐非正君,直为他守国而已,邑非已有,不当擅取之,取之非,是以不得作成公意解也。
136
公子恐若其言闻乎桓,于是谓桓曰:「吾为子口隐矣。口,犹口语相发动也。
137
[疏]注「口犹」至「动也」。○解云:语,读如子语鲁大师之语。○
138
隐曰『吾不反也』。」桓曰:「然则奈何?」曰:「请作难,难,兵难也。○难,乃旦反,注同。弑隐公。」谥者,传家所加。
139
疏]注「谥者」至「所加」。○解云:死谥,周道也。今始请弑已言隐公者,公羊子从后加之。所以至此乃注者,嫌是传语,故明之。
140
于锺巫之祭焉,弑隐公也。锺者,地名也。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传道此者,以起淫祀之无福。○祷解,丁老反,或丁报反;下古卖反,又古买反。觋,户狄反。
141
[疏]注「男曰觋,女曰巫者」。○解云:楚语文也。○注「传道」至「无福」。○解云:直言弑隐公,义势已尽,而必言于锺巫之祭焉者,以起淫祀之无福故也。
142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其称人何?据晋杀大夫里克,俱弑君贼不称人。○濮,音卜,一音剥。
143
[疏]注「据晋杀大夫里克」。解云:在僖十五年夏。
144
讨贼之辞也。讨者,除也。明国中人人得讨之,所以广忠孝之路。书者,善之也。讨贼例时,此月者,久之也。
145
[疏]注「讨贼例」至「久之也」。解云:「讨贼例时」者,庄九年「春,齐人杀无知」是也。桓六年秋八月,「蔡人杀陈佗」,亦书月者,与此同也。
146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晋者何?公子晋也。以下有卫侯晋卒,又言立。
147
[疏]「晋者何」。○解云:欲言次正,而文言立;欲言非正,而举众立之,故执不知问。○注「以下」至「言立」。○解云:以有卫侯晋卒,则知此文「卫人立晋」者,是先君之子,今始立为之君矣。又言立者篡文,知非正大子,故知公子矣。其卫晋侯卒在桓十二年冬。
148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诸侯立不言立,此独言立,明不宜立之辞。
149
[疏]「立者何」。○解云:诸侯之立,例所不书,今特言立,故执不知问。
150
其称人何?据尹氏立王子朝也。
151
[疏]注「据尹」至「朝也」。○解云:在昭二十三年秋。
152
众立之之辞也。晋得众,国中人人欲立之。然则孰立之?石昔立之。石昔立之,则其称人何?据尹氏立王子朝不称人。○昔,七略反,一音十洛反。众之所欲立也。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凡立君为众,众皆欲立之,嫌得立无恶,故使称人,见众言立也,明下无废上之义,听众立之,为立篡也。不剌嗣子失位者,时未当丧,典主得权重也。月者,大国篡例月,小国时。立、纳、入皆为篡,卒日,葬月,达于《春秋》,为大国例。主书从受位也。○篡,初患反。
153
[疏]注「不剌」至「权重也」。○解云:剌桓公嗣子失位者,即不书晋之立矣,故襄十四年「卫侯ぅ出奔齐」,襄二十六年传云「曷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恶卫侯也」,彼注云「欲起卫侯失众出奔,故不书剽立。剽立无恶,则卫侯恶明矣」。今书晋立,则不剌嗣子可知。○注「月者」至「国时」。○解云:大国篡例月者,即此文冬十二月「卫人立晋」;庄六年「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哀六年秋七月,「齐阳生入于齐」之属是也。而庄九年夏,「齐小白入于齐」不月者,彼注云「不月者,移恶于鲁也」。其小国时者,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之属是也。○注「立纳入皆为篡」。解云:立为篡者,此文「卫人立晋」,昭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之属是也。其纳为篡者,「纳顿子于顿」,及文十四年「晋人纳捷」之属是也。其入为篡者,小白,阳生之属是也。○注「卒日」至「大国例」。○解云: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秋,「八月,葬宣公」之属是也。○注「主书从受位也」。○解云:谓主恶晋之从立矣。
URN: ctp:ws168161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