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雲謠集雜曲子

《雲謠集雜曲子》[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鳳歸雲閨怨
2 征夫數載,萍寄他邦。去便無消息,累換星霜。月下愁聽砧杵,擬塞雁行。孤眠鸞帳裏,枉勞魂夢,夜夜飛揚。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誰為傳書與,表妾衷腸?倚牖無言垂血淚,闍祝三光。萬般無那處,一爐香盡,又更添香。
3 此首調下原題「閨」字;次首辭前原題「又怨」,「又」乃承前指調名,「怨」與前首所題「閨」字連合,即「閨怨」,為二首共有之題,乃書手一題分寫所致。
4 月下二句:上句,唐校、總編校作「月下愁聽砧杵起」,校「擬」作「起」。下句,況校、叢書本校作「擬塞雁□行」,總編校作「塞雁南行」,商榷校作「塞雁行」,以「擬」為衍字刪之。[補校]下句,校注校作「凝塞雁行」。
5 帳:原誤寫作「悵」。
6 枉:原寫作「往」,從諸校本改。
7 行:況校、唐校作「幸」。
8 那:伯二八三八卷寫「郍」,即「那」俗字,通「奈」。
9 又閨怨
10 淥窗獨坐,修得為君書。征衣裁縫了,遠寄邊隅。想得為君貪苦戰,不憚崎嶇。終朝沙磧裏,止憑三尺,勇戰奸愚。豈知紅臉,淚滴如珠。枉把金釵卜,卦卦皆虛!魂夢天涯無暫歇,枕上長噓。待公卿回故日,容顏憔悴,彼此何如?
11 此首接前首抄寫,空一格,題「又怨」。「又」乃承前指調名,「怨」與前首調下所題「閨」字連屬,為一題分寫。
12 淥:通「綠」。
13 修得句:伯二八二三卷作「修得君書」。
14 隅:原寫作「虞」,從唐校改。
15 憚:原寫作「旦」,從董校改。崎嶇:原寫作「崎駈」,從董校改。
16 終:原寫作「中」。里:原寫作「里」。
17 止:原寫似「山」,蔣議以為「止」字之誤,茲從校訂。「止」同「只」。伯二八三八卷寫作「已」。
18 臉:原寫作「𫆤」,即「臉」字形訛。
19 滴:原寫作「的」。
20 枉:原寫作「往」。
21 噓:原寫作「虛」,從諸校本改。
22 [補校]公卿二句:校錄改「故日」為「故里」,校注改「回故」為「回歸」,新書校作「待公卿回,故日容顏憔悴」。案:疑「故」字衍,「回日」即歸來之日。
23
24 幸因今日,得睹嬌娥。眉如初月,目引橫波。素胸未消殘雪,透輕羅。〔□□□□□〕,朱含碎玉,雲髻婆娑。東鄰有女,相料實難過。羅衣掩袂,行步逶迤。逢人問語羞無力,態嬌多。錦衣公子見,垂鞭立馬,腸斷知麼?
25 原卷無空缺,況校補五空圍作一句,諸校本並從,據補。
26 麼:原寫作「磨」。
27
28 兒家本是,累代簪纓。父兄皆是,佐國良臣。幼年生於閨合,洞房深。訓習禮儀足,三從四德,針指分明。娉得良人,為國遠長征。爭名定難,未有歸程。徒勞公子肝腸斷,謾生心。妾身如松柏,守志強過,魯女堅貞。
29 纓:原寫作「上竹下纓」。
30 皆是:原寫作「皆事」,從諸校本改。
31 原寫似「曾父」,況校、冒斠校作「曾女」,蔣議以為應作「魯女」,指魯秋胡妻,據改。
32 天仙子
33 燕語啼時三月半,煙蘸柳條金線亂。五陵原上有仙娥,攜謌扇。香爛漫,留住九華云一片。犀玉滿頭花滿面,負妾一雙偷淚眼。淚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紅絲應百萬。
34 [補校]燕:原寫作「鶿」。校注改「啼時」為「鶯啼」。
35 華:原寫作「𫈐」,乃唐人俗書。
36 珍珠:羅書、王集校作「真珠」。
37
38 燕語鶯啼驚教夢,羞見鸞台雙舞鳳。天仙別後信難通,無人問,花滿洞,休把同心千遍弄。叵耐不知何處去,正時花開誰是主?滿樓明月夜三更,無人語,淚如雨,便是思君腸斷處。
39 此首與前首句式相同,惟下片換韻。諸校本皆依原卷及前首訂作雙迭體一首,惟校錄、總編以上下片用韻不同,分作單片體二首。
40 教:況校作「覺」。[補校]燕:原寫作「鶿」。
41 問:冒斠、林編、總編皆校作「共」,新校訂作「閧」。
42 正時:況校校作「正是」,校錄校作「正值」。
43 竹枝子
44 羅幌塵生,帡幃悄悄,笙簧無緒理。恨小郎游蕩經年。不施紅粉鏡台前,只是焚香禱祝天。垂珠淚滴,點點滴成班。待伊來敬共伊言,須改往來段卻顛。
45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向不見傳辭,敦煌寫卷所載此首及下首乃僅見者。二首皆為雜言體,與唐五代流行之七言四句體《竹枝》辭頗異。此首與下首句式篇制相異,下首為規範之雙迭體,此首疑有脫誤,或為別體。
46 幌:原誤寫作「愰」。
47 帡幃:原誤寫作「恲愇」。
48 笙簧:原寫作「笙篁」,從董校改。
49 垂珠二句:原寫作「垂珠淚的點點的成班」。叢書本朱校疑「垂珠」上有誤,龍校疑「淚的」下脫「羅裳里」三字;冒斠、校錄移上片次句與此句相連,作「幈幃悄悄垂珠淚,□□□□□,點點滴成斑」;蔣議校作「□□□□□□□,□□垂珠淚,點點滴成斑」;王集、饒編校作「垂珠淚,滴點點,滴成班」。案:「班」通「斑」。
50 敬:羅書校作空圍,校錄校作「即」,總編校作「際」。[補校]校注將此句點為:「待伊來,敬共伊言」。
51 往:總編校作「狂」。段:原寫作「叚」,即「段」字俗寫,「段」通「斷」。冒斠校作「假」,唐校校作「斷」。
52
53 高卷朱簾垂玉牖,公子王孫女。顏容二八小娘,滿頭珠翠影爭光,百步惟聞蘭麝香。口含紅豆相思語,幾度遙相許。修書傳與蕭娘:儻若有意嫁潘郎,休遣潘郎爭斷腸。
54 顏:原寫作「傾」,從羅書校改。[補校]公子二句,校注校作「公子王孫女傾容,二八小娘」。
55 蘭:原寫作「拦」。
56 蕭娘:原寫作「蕭郎」,叢書本朱校、唐校疑為「蕭娘」之誤,據改。
57 洞仙歌
58 華燭光輝,深下帡幃。恨征人久鎮邊夷,酒醒後多風醋。少年夫壻,向淥窗下左偎右倚,擬鋪鴛被,把人尤泥。須索琵琶重理,曲中彈到,想夫憐處,轉相愛幾多恩意。卻再敘衷鴛衾枕,願長與今宵相似。
59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唐五代向不見傳辭,敦煌寫卷所載此首及下首乃僅見者。
60 帡幃:原寫作「恲愇」。
61 左偎:原寫作「佐猥」。
62 [補校]把:校注校作「抱」。
63 琵琶:原寫作「瑟琶」,從龍校改。重:原寫作「從」,從況校改。
64 恩意:原寫作「思意」,從龍校改。[補校]校注從校錄將此二字校作「恩義」。
65 卻再句:原卷「衷」下一字似「克」或「充」字,意難通,或為「衷」字之衍誤;「再敘」原寫作「在緒」,況校疑作「再絮」。冒斠校作「卻再絮文鴛衾枕」;饒編校作「卻再敘衷曲鴛衾枕」。茲從新書、林編校訂。[補校]校注此句校作「卻再續衷情鴛衾枕」。
66 今:原寫作「金」。
67
68 悲雁隨陽,解引秋光,寒蛩響夜夜堪傷。淚珠串滴,旋流枕上。無計恨征人,爭向金風漂蕩。搗衣嘹亮。懶寄回文先往,戰袍待?,絮重更熏香。殷勤憑驛使追訪。願四塞來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69 [補校]「又」字下原有「珠」字,旁有「卜」號。新書案:「卷子中常用『卜』作刪去號,此『珠』字當刪去。」
70 滴:原寫作「的」。
71 無計二句:冒斠校作「無計恨、征人爭向」,以此句為上片結句,以「金風漂蕩」作換頭;唐校則以「爭向金風漂蕩」作上片結句。
72 搗:原寫作「禱」。嘹:原寫作「寮」。[補校]禱:校注從董校校作「搗」。
73 戰袍二句:冒斠、唐校校作「戰袍待穩絮,重更熏香」。(左糸右穩不要禾):原寫作「穩」,從饒編校改。
74 令戎客:羅書校作「令夫壻」,冒斠校作「令我客」,總編校作「令戍客」。
75 破陣子
76 蓮臉柳眉休韻,青絲罷攏雲。暖日和風花戴媚,畫合雕梁燕語新,卷簾恨去人。寂寞長垂珠淚,焚香禱盡靈神。應是瀟湘紅粉繼,不念當初羅帳恩,拋兒虛度春。
77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又見南唐李煜詞。敦煌寫卷所載四首,與李煜所作格調大致相同。
78 蓮:原寫作「連」。休韻:校錄校作「羞暈」,唐校校作「休暈」。
79 攏:原寫作「籠」,從饒編校改。
80 戴媚:唐校校作「帶媚」。
81 [補校]雕:原寫作「凋」。
82 [補校]繼:校注從校錄校作「絆」。
83 恩:原寫作「思」。[補校]帳:原寫作「悵」。
84
85 日暖風輕佳景,流鶯似問人。正時越溪花捧艷,獨隔千山與萬津,單于迷虜塵。雪落亭梅愁地,香檀枉注謌唇。蘭徑萋萋芳草淥,紅臉可知珠淚頻,魚箋豈易呈!
86 佳:原寫作「住」。
87 正時:董校校作「正是」。
88 虜:原寫作「慮」,從董校校改。
89 亭梅:原寫作「渟梅」,總編校作「梅庭」。茲從唐校校改。
90 枉:原寫作「往」。[補校]檀:原寫作「擅」。
91 蘭徑:原寫作「拦徑」,茲從新書、林編校改。
92
93 風送征軒迢遞,參差千里餘。目斷妝樓相憶苦,魚雁百水鱗跡踈,和愁封去書。春色可堪孤枕,心焦夢斷初。早晚三邊無事了,香被重眠比目魚,雙眉應自舒。
94 百水:冒斠校作「由來」,唐校校作「南來」,總編校作「山川」。商榷校「百」為「(左走右而不要兩豎)」字之省,「(左走右而不要兩豎)」同「驀」。跡:原寫作「積」,從饒編校改。[補校]此句,校注校作「魚雁游水鱗跡疏」。
95 封:原寫作「風」。
96 心焦句:諸校本多於「初」上補一空圍,總編校補「更」字。
97 比目魚:原寫作「比翼魚」,從諸校本改。
98
99 年少征夫堪恨,從軍千里餘。為愛功名千里去,攜劍彎弓沙磧邊,拋人如斷弦。迢遞可知閨合,吞聲忍淚孤眠?春去春來庭樹老,早晚王師歸卻還,免交心怨天。
100 從軍句:羅書校作「書名年複年」,不知何據;冒斠校作「從軍千里□□」;新校訂校作「從軍千里間」;林編疑「千里餘」三字涉上首而誤,原作當為「從軍□□年」。
101 為愛句:羅書校作「為覓封侯酬壯志」,不知何據。
102 交:通「教」。
103 浣溪沙
104 孋景紅顏越眾希,素胸蓮臉柳眉低。擬笑千花羞不坼,懶芳菲。〔□□□□□□□,□□□□□□□〕。偏引五陵思懇切,要君知。
105 此調原寫「渙沙溪」。《教坊記》「曲名」表載《浣溪沙》,又敦煌寫卷二六○七、伯三一二八、三八二一、四六九二卷所載此調之作,皆題《浣溪沙》,茲據改。
106 孋景:林編校作「麗影」。[補校]越眾:校注校作「越中」。
107 擬笑:總編校作「一笑」。
108 菲:原寫作「非」。
109 □□二句:原脫,從校錄校補。
110 偏:原寫作「篇」,從羅書校改。
111
112 髻綰湘雲淡淡妝,早春花向臉邊芳。玉腕慢從羅袖出,捧杯觴。纖手令行勻翠柳,素咽謌髮繞雕梁。但是五陵爭忍得,不踈狂?
113 袖:原寫作「抽」。
114 令行:「行」字原草寫,又似「分」字,王集、饒編校作「令分」。
115 [補校]雕:原寫作「凋」。
116 柳青娘
117 青絲髻綰臉邊芳,淡紅衫子掩素胸。出門斜捻同心弄,意恛惶。故使橫波認玉郎。叵耐不知何處去,交人幾度挂羅裳。待得歸來須共語,情轉傷。斷卻妝樓〔伴小娘〕。
118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唐五代兩宋皆不見傳辭,敦煌寫卷所載此首及下首,乃僅見之作。
119 素:況校疑作「酥」。
120 故使:原寫作「固使」,從諸校本改。玉郎:原寫作「王郎」,據下首「只問玉郎何處去」句意改。
121 伴小娘:原卷末三字被墨污染,略可辨認「伴」字輪廓及「娘」字右部。茲據羅書校補。
122
123 碧羅冠子結初成,肉紅衫子石榴裙。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謌唇。含情喚小鶯。只問玉郎何處去,才言不覺到朱門。扶入錦□□□□,□殷勤,因何辜負少年人。
124 石榴:原寫作「石磂」。
125 故:原寫作「固」。胭:原寫作「煙」。
126 含情句:冒斠、總編校作「□□含情喚小鶯」。
127 扶入二句:原卷「錦」字以下殘損,約缺五字,諸校本並補五空圍,茲從校補。
128 原卷於此首下空一格,寫有《傾杯樂》調名,然未抄辭文,可見原卷未抄完。
129 以上十八首斯一四四一卷
130 傾杯樂
131 憶昔笄年,未省離合,生長深閨苑。閒憑著繡床,時拈金針。擬貌舞鳳飛鸞,對妝台重整嬌姿面。知身貌算料,豈交人見。又被良媒,苦出言詞相誘詃。每道說水際鴦鸞,惟指梁間雙燕。被父母將兒疋配,便認多生宿姻眷。一旦娉得狂夫,攻書業拋妾求名宦。縱然選得,一時朝要,榮華爭穩便。
132 未省離合:冒斠校作「未曾離合」,唐校校作「未曾離過」,楊校疑「合」乃「合」之誤。
133 苑:原寫作「菀」,從龍校校改。
134 金針:新書、林編校作「金線」。
135 擬貌:唐校校作「擬描」。
136 知:林編校作「自」,商榷以為乃「奴」字形訛。[補校]知身貌:校注校作「自身兒」。
137 詃:校錄校作「炫」,總編校作「衒」。
138 際:原寫作「濟」。[補校]鴦鸞:新書、校注校作「鴛鴦」。
139 旦:原寫作「但」。娉:冒斠校作「嫁」。
140 攻:原寫作「功」。
141 縱然:原寫作「眾然」。
142
143 窈窕逶迤,貌超傾國應難比。渾身挂綺羅裝束,未省從天得知。臉如花自然多嬌媚,翠柳畫娥眉,橫波如同秋水。裙生石榴,血染羅衫子。觀艷?語軟言輕,玉釵墜素綰烏雲髻。年二八久鎮香閨,愛引猧兒鸚鵡戲。十指如玉如蔥,銀蘇體雪透羅裳里。堪娉與公子王孫,五陵年少風流壻。
144 貌超句:冒斠校作「體貌超群,傾國應難比」,林編校作「□貌超□,傾國應難比」。應難:原寫作「難應」,從諸本校改。
145 渾身句:冒斠校作「渾身□挂,綺羅裝束」,總編校作「渾身挂綺羅,裝束□□」。
146 知:冒斠、林編校作「至」。
147 娥眉:同「蛾眉」。
148 生:冒斠校作「上」。榴:原寫作「磂」。
149 軟:原寫似「載」字,從楊校校改。
150 墜:總編校作「綴」。
151 鎮:原寫似「傎」,冒斠校作「鎖」。茲從林編校訂。
152 鸚鵡戲:原寫作「鶯鵡鉞」,從諸校本改。
153 銀:唐校作「凝」。蘇:通「酥」。
154 內家嬌
155 絲碧羅冠,搔頭墜髻鬢,寶裝玉鳳金蟬。輕輕傅粉,深深長畫眉淥,雪散胸前。嫩臉紅唇,眼如刀割,口似朱丹。渾身挂異種羅裳,更熏龍瑙香煙。屐子齒高,慵移步兩足恐行難。天然有靈性,不娉凡〔間〕。交招事無不會,解烹水銀,煉玉燒金,別盡謌篇。除非卻應奉君王,時人未可趨顏。
156 此調不載《教坊記》「曲名」表,唐五代傳辭亦僅見敦煌寫卷所載此首及下首,皆為長調,與宋代柳永等人同調之作篇制句法大體相近。
157 搔頭墜髻鬢:遺書本從楊校校作「搔頭墜鬢」,唐校校作「搔頭墜髻」。
158 裝:林編、總編校作「妝」。
159 傅粉:原寫作「浮粉」,總編校作「敷粉」。茲從王集校改。
160 淥:通「綠」。
161 眼:原寫作「明」,據下首「兩眼如刀」句改。
162 朱丹:原寫作「珠丹」,茲從龍校改。
163 煙:原寫作「熛」,從諸校本改。
164 屐子:原卷「子」下有「上止下豆」字,從龍校刪。
165 不娉凡間:原卷無「間」字,「凡」下接寫「交」字。冒斠校作「不嫁凡夫」。茲從新書、總編於「凡」下補「間」字,以「交」字屬下句。
166 交招句:冒斠校作「招□□□,事無不會」,唐校校作「招事無不會解」,王集校作「招事無不會」。
167 煉:原寫作「練」。
168 又禦制林鍾商內家嬌
169 兩眼如刀,渾身似玉,風流第一佳人。及時衣著,梳頭京樣,素?艷孋情春。善別宮商,能調絲竹,歌令尖新。任從說洛浦陽台,謾將比並無因。半含嬌態,逶迤緩步出閨門。搔頭重慵憽不插,只把同心,千遍捻弄,來往中庭。應是降王母仙宮,凡間略現容真。
170 原卷無題,據伯三二五一卷補。伯三二五一卷原題「禦制臨鍾商內家嬌」,「臨」即「林」音訛,「商」、「嬌」皆俗寫。驗之北宋柳永《樂章集》之《內家嬌》,其宮調亦屬林鍾商。所謂「禦制」者,饒編考訂可能為後唐莊宗李存勖所作,總編則考訂為唐玄宗制曲,內廷樂工作辭。
171 佳:原訛作「住」,據伯三二五一卷改。
172 京樣:伯三二五一卷寫作「京儀」。
173 素㜱艷孋情春:林編、總編校作「素質艷麗青春」。
174 謾:伯三二五一卷寫作「慢」。
175 緩:原寫作「換」,從諸校本改。門:原寫作「幃」,失韻,據伯三二五一卷改。
176 搔頭句:冒斠校作「搔頭□重,慵葸不插,□□□□」,總編校作「搔頭重慵憁不插,□□□□。□□□□□□」。
177 把:伯三二五一卷寫作「抱」。
178 應是句:伯三二五一卷寫作「應長降王奴仙宮」。
179 拜新月
180 蕩子他州去,已經新歲未還歸。堪恨情如水,到處輒狂迷。不思家國,花下遙指祝神明。直至於今,拋妾獨守空閨。上有穹蒼在,三光也合遙知。倚帡幃坐,淚流點滴,金粟羅衣。自嗟薄命,緣業至於斯。乞求待見面,誓不辜伊。
181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冒斠謂此調若以聲響求之,即《安公子》。
182 神明:冒斠校作「神祗」,以「祗」字叶韻。
183 帡幃:原寫作「恲愇」。
184 滴:原寫作「的」。
185 金粟:原寫作「金慄」,林編校作「金縷」。
186 斯:原寫作「思」,從諸校本改。
187
188 國泰時清晏,咸賀朝列多賢士。播得群臣美,卿感同如魚水。況當秋景,蓂葉初敷卉。向登新樓上,仰望蟾色光翅。回顧遇玉兔影媚。明鏡匣參差斜墜。澄波美,猶怯怕銜半鉤耳。萬家向月下,祝告深深跪。願皇壽千千歲,登寶位。
189 群臣:商榷校作「君臣」。
190 感:原寫作「敢」,從新書校改。
191 蓂:新書校作「萱」。
192 向:校錄校作「同」。
193 光翅:唐校校作「光遲」,饒編校作「光起」。
194 回顧句:唐校校作「顧遇玉兔影媚」,總編校作「回顧玉兔影媚」。
195 美:原寫作「善」,從龍校校改。
196 猶:原寫作「由」。銜:原寫作「衝」。
197 寶:原重寫,當衍一字,從諸校本刪。
198 拋球樂
199 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子細思量著,淡薄知聞解好麼?
200 紛紛:原寫作「芬芬」。
201 負恩:原寫作「負思」。
202 麼:原寫作「磨」。
203
204 寶髻釵橫墜鬢斜,殊容絕勝上陽家。蛾眉不掃天生淥,蟬臉能勻似朝霞。無端略入後園看,羞煞亭中數樹花。
205 墜:總編校作「綴」。
206 蟬臉:遺書本、總編校作「蓮臉」。朝霞:原寫作「朝遐」,遺書本、林編校作「早霞」。
207 亭:校錄、林編校作「庭」。
208 魚歌子
209 睹顏多,思夢悞。花枝一見恨無門路。心哽噎,淚如雨,見便不能移步。五陵兒,戀嬌態女,莫阻來情從過與。暢平生,兩風醋,若得丘山不負。
210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花間集》所載此調之作皆題《漁歌子》。遺書本從龍校校作《漁歌子》。
211 [補校]:校注依楊校刪去「門」字。
212 心:校錄、林編校作「聲」。
213 來:校錄、林編校作「兩」。
214
215 洞房深,空悄悄,虛把身心生寂寞。待來時,須祈禱,休戀狂花年少。淡勻妝,固施妙。只為五陵正渺渺。胸上雪,從君咬,恐犯千金買笑。
216 虛把:王集、總編校作「虛抱」。
217 固施妙:遺書本、校錄校作「周旋妙」,饒編校作「固思妙」,總編校作「周旋少」。
218 恐犯:龍校、冒斠校作「恐把」,唐校校作「空把」。
219 喜秋天
220 潘郎妄語多,夜夜道來過。賺妾更深獨弄琴,彈盡相思破。寂寂更深坐,淚滴濃煙翠。何處貪歡醉不歸,羞向鴛衾睡。
221 此調載《教坊記》「曲名」表,唐五代傳辭僅見敦煌寫卷所載此首及下首。原卷所載凡八十八字,連寫無間,不分首。遺書本始分作雙迭體二首,諸校本並從;惟校錄、總編以上下片用韻不同,分作單片體四首。
222 妄:原寫作「忘」,從楊校校改。
223 賺:原寫作「湛」,從楊校校改。
224 彈:原寫作「撣」。
225 更深坐:總編校作「坐更深」。
226 滴:原寫作「的」。煙:原寫作「熛」。
227 鴛衾:原寫作「鴦衾」。
228
229 芳林玉露催,花蘂金風觸。永夜嚴霜萬草衰,搗練千聲促。誰家台榭菊,嘹亮宮商足。暮恨朝愁不忍聞,早晚離塵土。
230 .催:校錄校作「摧」。
231 .搗:原寫作「禱」。[補校]:校注從楊校作「搗」。
232 .榭:原寫作「謝」。菊:楊校疑作「曲」,校錄校作「間」,總編校作「深」。
233 .嘹亮:原寫作「撩亮」。
234 .暮:原寫作「每」,楊校疑作「夜」,茲從唐校校改。
235 .土:總編校作「俗」。
236 以上十二首伯二八二三卷
237 考辨
238 以上三十首,前十八首原載斯一四四一卷,其中《鳳歸云》前二首並載伯二八三八卷;後十二首原載伯二八三八卷,其中《內家嬌》第二首又載伯三二五一卷。原卷於開篇並題「雲謠集雜曲子共三十首」。既稱「集」,且以「雲謠」為名,又標示「雜曲子」性質,且達「共三十首」之數量,其為曲子詞之選集,用為歌唱之腳本,已昭然可見。伯二八三八卷所載十四首,抄寫於唐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破除歷》背後,其同面之上文所寫者,為金山天子之《雜齋文式》。金山天子與朱梁一代相始終,故諸家訂該集寫卷時代在朱梁末季,約公元九二二年前後,已比《花間集》之結集早十八年左右。至於編集時代,自然略早於寫卷時代,或推測在唐末,不無可能。至於作辭時代,諸家考訂或盛唐,或晚唐五代,各有偏欹。考集中所用十三調名,除《內家嬌》外,皆見諸《教坊記》「曲名」表,則其依調作詞,在開元、天寶以來至編集之前,均有可能,當非一時一地所作。至於集名,原卷並題「雲謠」,董康校「云」為「云」字之省,諸校本並從。任二北考「雲謠」之取義,乃用《列子》所載王母於瑤池宴上為穆王謠之事典,後借指歌曲或歌唱。惟林編考斯、伯二卷三十首中「云」宇皆不省寫,謂無獨省「雲謠」一字之理,主從原卷作「雲謠」。至於「共三十首」之數,諸家皆為信守,惟任二北訂為三十三首,乃將《天仙子》次首破為二首,將《喜秋天》二首分作四首,皆因雙迭體換韻之故,且以此指認原卷「共三十首」之題記不實。按民間制作,於雙迭體換韻,非無可能,以上二調三首既皆如此,知非偶然,亦難指認皆為書手抄寫所誤。
URN: ctp:ws17701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