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道德真经注疏卷二

《道德真经注疏卷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道德真经注疏》

1
德真经注疏卷之二
2
吴郡徵士顾欢述
3
五色令人目盲,
4
注: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不能视无色之色。○节解曰:非谓人之目盲,欲自有所见,但见玄黄之色,神明出入乘朱玉之笔,五色光耀,子则不见,是故目盲也。○疏:五色者谓青黄赤白黑也。言人不能内照真源,而外逐尘境,虽见异空之色,乃日非盲。不睹即色之空,与盲何别。
5
五音令人耳聋,
6
注: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也。○节解曰:非谓人之耳聋,欲自有所闻,但闻钟鼓之音,不闻神明之声,故日耳袭也。○疏:五音者,官商角徵羽也。心耽丝竹,耳滞官商,不能反听希声,故日聋也。《庄子》云:非唯形体有聋盲,夫智亦有之也。○王曰:若滞者,淫声即伤神败正,既有恶声啼吟,即是聋也。○顾、什等曰:但闻嘈唠在耳,廼日不聋,不知声相即空,与聋何异。
7
五味令人口爽,
8
注:爽,亡也。嗜于五味则口妄言,失于道也。○疏:五味甘苦辛酸咸也。爽,差失也。耽贪嘐醴,咀嚼膻腥,不能味道谈玄,故言口爽也。
9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10
注:人精神好安静,若驰聘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节解曰:谓人死归土,家室相送,婚姻驰走,恍惚悲泣,藏于冢圹之中,送于野田之上,亲者狂,疏者哀,故日若狂。○御日:驰骋世务,耽著有为,如彼田猎之夫,唯求杀获,日以心鬬,逐境奔驰,静而思之,是发狂病。○疏:驰骋犹走骤也,言田猎之夫,贪逐禽兽,快心放荡,有类狂人。倒置之徒,欲心逐境,速如骋驰,狂如田猎也。故《庄子》云:失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等是也。
11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
注:坊,伤也。难得之货,谓赵璧隋珠,珍贵金银珠玉等物,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疏:佳丽之物,贪著爱玩,为生死之因,于修道行中,大为妨碍。
13
是以圣人为腹,
14
注: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
15
不为目,
16
注:目不妄视,妄视则泄精于外也。○疏:是以,仍上文也。圣人即举圣戒,凡腹内也,目外也,怀道抱德,充满于内,故为腹也。内视无色,反听无声,诸根空净,不染尘境,故不为目也。
17
故去彼取此。
18
注: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神。○疏:去彼耳目之盲聋,取此为腹之实智。
19
宠辱若惊,
20
注:身宠亦惊,身辱亦惊。○御曰:操之则栗,合之则悲,未志宠辱,故皆惊也。○疏:宠是荣爱之名,辱是戮耻之称,若,如也,惊,恐也,言人得宠则逸豫喜欢,遭辱则怵惕忧志,故得宠心惊喜,遭辱心惊怖。喜怖虽异,为惊即同,故言若惊。然喜怖之情皆非真性,是以达者譬穷通于寒暑,比荣辱于傥来,死生不挠于神,有何贵贱之能惊也。
21
贵大患若身。
22
注: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息至身,故惊。○疏:贵谓爵位也,亦是自贵忘身也。谓烦恼老病等也。言凡夫但知矜贵此身,而恶大患,不知大息即是我身,多求资养,终归灭坏,故贵身即是贵患,恶患即是恶身,为贵与大息,俱以身为本也。○蔡曰:有身者执著我身,不能忘遣,为身愁苦,忧其勤劳,念其饥寒,即大息,故知执有生累,存身息起,贵我身者与贵大患不殊。故《西升经》云:身为恼本,痛痒寒温,大息之本,起乎存身。
23
何谓宠辱?
24
注:问何为宠,何为辱?宠者尊荣,辱者耻及身。还自问者,以晓示于人也。
25
宠为下,
26
注:宠辱为下贱。
27
得之若惊,
28
注: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也。
29
失之若惊。
30
注:失者,失宠处辱。惊者,恐祸重来。○节解曰:谓得道则万神皆来,呜于腹中,与子相见言语,知身五神元气流驰,故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者,谓失气亡精,神不行而失一,则头白齿落而死,衆人所哭,上屋呼魂,惊于天神,故日失之若惊也。○疏:世情颠倒,以宠为上,慧心观照,足为鄙下,何者,为得宠心惊喜,失宠心惊怖,此两惊本由一宠,故足为下。
31
是谓宠辱若惊。
32
注: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御曰:宠辱循环,宠为辱本。凡情惑滞,惊辱而不惊宠。
33
何谓贵大患若身?
34
注:复还自问,何故畏大患至身。
35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
36
注:吾所以有大息者,生吾有身,有身则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纵欲,则遇祸患也。○疏:此答前问也。执著我身,不能忘遣,为身愁毒,即为大患,故知贵我身者与贵患不殊也。故《西升经》云:身为恼本,痛痒寒温,吾拘于身,知为大患,即其事也。
37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38
注: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问,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御曰: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离形去智,了身非身,同于大通,夫有何患?○节解曰:忘身而养神,谓之无身。○疏:所言无者,坐忘丧我,享体离形,即身无身,非是灭坏而称无也。
39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于天下矣;
40
注: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长久。○疏:不知身是大息,矜而贵之,自贵其身,恒欲凌物,如此之人,适可堑寓于世间,不得久视于天下。
41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托于天下矣。
42
注: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德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疏:寄是堑时寄寓,托谓永相付托,言能保爱己身不轻驰骛。谦以自牧,雌而顺物者,则可以托付化于天下,故德经云自爱不自贵也。
43
视之不见名曰夷,
44
注:无色日夷,言一无彩色,不可得视而见之也。○疏:夷,平也,言至道微妙,非五色不可以眼识求,故视之不见也。若其有色,色则参差,只为无色,夷然平等也。
45
听之不闻名曰希,
46
注:无声日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也。○疏:希,简少也,体非官商,不可以耳根听,故日希也。
47
搏之不得名曰微。
48
注:无形日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搏持而得之也。○御曰:搏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象,故执持不得。以其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谓之日微。○疏:搏,触也。微,妙也。言体非形质,不可搏触而得之,故日微也。○臧曰:夫言希夷微者,谓精神气也,精者灵智之名,神者不测之用,气者形相之目,总此三法为一。圣人若不见是精,不闻是神,不得是气,既不见不闻不得,即应云无色无声无形,何为乃言希夷微耶。明至道虽言无色,不遂绝无,若绝无者,岂同太虚,即成断见。今明不色而色,不声而声,不形而形,故云夷希微也。所谓三一者也。
49
此三者不可致诂,
50
注:三者,谓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谓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强诂问而得之。
51
故混而为一。
52
注:混,合也。故合于三名而为一也。○疏:真而应,即散一以为三,应而真,即混三以归一,一三三一不异,故不可诂也。又解:此真应两身作三乘,义释具在开题卷中。
53
其上不缴,
54
注: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也。
55
其下不昧。
56
注:言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暗冥,明道上下无穷极也。○疏:言至道幽微,非愚非智,升三清之上,不益其明,坠九幽之下,不加其暗,所谓不增不喊,其在兹乎。
57
绳绳不可名,
58
注:绳绳者,动行无穷极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赤白黑别之,非一声也,不可以官商角徵羽听之,非一形也,不可以长短大小度之也。○节解曰:谓道入皮肤骨节之中,故日绳绳不可名也。
59
复归于无物。
60
注:物,质也。复当归之于无质。○疏:绳绳,正直也,犹绳墨之义。言圣人既能自正,复能正他,故绳绳不可执名求理,故不可名也。又解:绳绳,运动之貌,言至道运转天地,陶铸生灵,而视听莫寻,故不可名也。复归者,还源也。无物者,妙本也。夫应机降逵,即可见可闻,复本归根,即无名无相。故言复归于无物。
61
是谓无状之状,
62
注: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
63
无物之象,
64
注:言一无形质,而能为万物设形象也。○疏:妙本希夷,故称无状。无物迹,能生贷,故云之状之象。
65
是谓惚恍。
66
注:言一惚惚恍恍,若存若亡,不可状也。○御曰:无形之形,无状之状,不可名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疏:不定貌也。妙本非有,应迹非无,非有非无,而无而有,有无不定,故言惚恍。
67
迎之不见其首,
68
注: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除情去欲,一自归己矣。○疏:王曰:象者形而非也,谓仪貌可道,虽无物而应物有象。欲言有也,不见其形,欲言无也,物由之以生成。○顾曰:其来未兆,倏尔不见,故言迎之不见其首。○疏:道非古无始也。
69
随之不见其后。
70
注:言一无影迹,不可得而见也。○御曰:道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道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疏:道非今无终也。○顾曰:其去无述,混然无际。
71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72
注:圣人执守古道,生一以御万物,知今当有一也。○御曰: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反淳朴矣。○疏:执,持也。言圣人持太古无名之道,调御今之后生。王曰:古今虽异,其道恒存,执之者方能御物。
73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也。
74
注: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纲纪也。○疏:古始即无名之道也,若知无始无终,而终而始,不古不今,而古而今,用期古道以御今世者,可谓至道之纲纪也。王曰:守古无为之道,制御今之有为之世,镇此躁动之俗,反古淳素之始,陶鍊变化,是得道纲纪也。
75
古之善为士者,
76
注:谓得道之君也。○疏:古,昔也,善者,智德也,为,修学也。前章明执古御今,此即御今引古,故援昔善修道之士,以轨则圣人。
77
微妙玄通,
78
注: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
79
深不可识。
80
注: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也。○御曰: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为事者,于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也。○疏:微妙是能修之智,玄通是所修之境,境智相会,能使俱深,不可以心识知,故叹之也。
81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82
注:谓下句也。○御曰: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疏:容者,形貌也。独此不可识之圣智,甚堪轨物,方欲引接群品,故于无形之理,而强为修学之容。
83
豫若冬涉川,
84
注:举事辄加重慎,豫兮若冬涉川,心难之也。《想尔》曰:豫,犹豫,行止之貌,常当畏敬也。冬涉川者,恐惧也。畏四邻,不敢为非,恐邻里知之,此遵道奉戒之人谦谨如此也。○疏:犹豫,怖惧也。言修道行人惧于世境,如冬涉川冰,心地惶怖,恐陷溺也。此明意业净。
85
犹若畏四邻,
86
注:其进退犹犹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疏:又畏尘境,如人犯罪慎密,恐畏四邻闾里知闻也。此明口业净。○王曰:四邻谓生死老病也,亦是四魔,人不持戒,好犯非法,为四魔所录,是以小心,犹当慎密闲静,似畏人知也。
87
俨若客,
88
注:如客对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疏:俨,矜庄之貌。《礼记》云:俨若思,言圣人应敛励身心,勿得放纵,由如宾客对主人,不可轻躁,此明身业净。○顾曰:恭敛之貌也,言圣人恭敛,无为无事,若为客对主人,不敢轻躁,常和而不唱。
89
涣若冰将释,
90
注:涣者解散,释者消亡。谓除情去欲,日以空虚也。○御曰: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于物,故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疏:如前修学智慧增明,惑染消散,如彼冬冰之逢春也。○松灵曰:外虽矜庄若衆,内恒和畅放散,无复滞著,涣然如凝冰消散也。
91
敦若朴,
92
注:敦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彩也。○疏:敦者淳厚,朴者质素,前既三业清冷,惑累消除,故能德行淳和,去华归实也。
93
旷若谷,
94
注:旷者宽大也,谷者空虚,不有德名,无所不包容也。○疏:尘累斯尽,心灵虚白,故道宽旷包容如谷。
95
浑兮若浊。
96
注:浑者守本真,浊者不昭然。与衆合同,不自尊也。○御曰:和光浑迹,若浊而清。○疏:浑,合也。和,维也。浊,有为也。虽复心灵洁素,障累久消,而浑沌有为之中,与尘浊不异也。
97
浊以静之,徐清。
98
注:静,止也。水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疏:徐,缓也。虽处有欲之中,同事利物而在染不染,心恒安静,闲放而清虚也。前则虽清而能浑浊,此则处浊不废清闲,明动而寂也。○顾曰:浊者昏昧之貌,谓其昧智韬明,不任听察,如水之浊,无所鉴见也。○王曰:藏精匿照,外不异物,浑同波尘,故日若浊。凡上七事,皆人君之德,传曰:人君含垢,天之道也。得道之君,其斯之谓。若就行人论者,浑谓和杂也,浊谓有为也。虽心洁素而浑沌有为之中,与尘不异也。所言浊以静之徐清者,喻于水,水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心乱息缘,渐渐而清正也。
99
安以久,动之徐生。
100
注: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疏:虽复安静,即静而动,虽复应物而动,心恒闲放而化群品也。此文明寂而动也。○王曰:浑波则浊,徐静则清,危躁则死,安静则生,志人知浊之可清,故同波而后化,体危之可安,故徐动以教生,非体道善化,谁能如此。故日孰能。生化微妙,非速疾可成,必须心专行密,积勤累代,不日求以得,故日徐生。
101
保此道者,不欲盈。
102
注: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也。○疏:保,持也。言持此动寂不殊一中道者,不欲住中而盈满,此遣中也。
103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104
注: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弊不为新成。弊者匿光荣也。新成者,功贵名盛也。○疏:独此遣中圣人,于有为弊浊之内,复能慈救苍生,成大功德,此重结成也。○卢曰:此犹解前徐清之义,和俗而后静,徐以守其清,安身而后动,徐以全其生。
105
致虚极,
106
注:致,至也。道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也。○疏:夫道冲虚,德归清净,心能志虚,则得道之极,行能守静,则含德之厚。○卢曰:除情虑,致虚极也。而心恒寂,守静笃也。
107
守静笃。
108
注:守清净,行笃厚。○疏:虚极,道果也。笃,中也。言人欲得虚玄极妙之果者,必静心,守一中之道,则可得之也。
109
万物并作,
110
注:作,生也。万物并作生也。
111
吾以观其复。
112
注:吾言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言人当念重其本也。○疏:作,动用也,言一切衆生,并皆云为取舍,贪逐前境,以老君圣智观之,悉复在妙本,虽动而寂也。○顾曰:夫静观其反真。○王日:生生之体,性本湛然,但受纳有形,六情外动,言行云为,妄作招祸,至人观其本性,知可化而复,故云观其复。
113
夫物芸芸,
114
注:芸芸者,华叶盛也。
115
各归其根。
116
注:言万物无不桔落,各复反归其根而更生也。○疏:芸芸,衆多貌也。言衆生所以不能同于圣人,虽动不动,用而无心者,只为芸芸驰竞不息也。若能反本归根,即同于圣照,此劝之也。
117
归根曰静,
118
注:静谓根也,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疏:但能反本还源,驰竞之心自息也。○顾曰:草木零落,归根则静,人物变化,反真则安。
119
是谓复命。
120
注: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乃道之常也。○疏:命者真性慧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慧命。
121
复命日常,
122
注: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疏:反于性命,疑然凝湛,不复生死,因之日常。○何晏曰:复命当使不死,是道之所常。○卢曰:能知复命常理者,则是见道之明者也。
123
知常曰明。
124
注:能知道之所常行者,则为明也。○御曰: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也。○疏:既知反会真常之理者,则智慧照明,无幽不烛。○王曰:常道难知,故知之日明。
125
不知常,妄作凶。
126
注: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诈,则失其神明,故凶也。○疏:不知性修反德,而会于真常之道者,则恒起妄心,随境造业,动之死地,所作皆凶。○顾曰:不知道,言知谓之妄作,妄作之人,失道故凶。○孙曰:不能守静则天命失常,是其凶也。
127
知常容,
128
注:能知道之所常行,则能去情欲,无所不包容也。○御曰:知守真常之道,则必竟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也。○疏:体知凝常一中之道,悟违顺之两空,故能容物也。
129
容乃公,
130
注:无不包容,则公正无私,衆邪莫当也。○御曰:含容应物,应物无私,既无私邪,故为公正。○疏:公,平正也。既能包容庶物,所以公正无私也。
131
公乃王,
132
注:公正无私,则可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万,共奏己身也。○御曰:人能公正无私,则为物所归往也。○疏:王,往也,只为包容万物,公正无私,所以作大法王,为苍生之所归往也。
133
王乃天,
134
注:王德合神明,乃与天通也。○疏:既作法王化主,为物所归,复能荫覆含灵,同于旻昊也。
135
天乃道,
136
注: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疏:既类上天覆物平等,又同大道生化无穷。
137
道乃久,
138
注:与道合同,乃能长久。○疏:量等太虚,无来无去,心冥至道,不灭不生,既与此理相符,故义说为久。
139
没身不殆。
140
注: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殃无咎,与天地俱没,终不危殆也。○疏:没,灭也。殆,危也。匿端灭迹,谓之段身。应感赴机,谓之不殆。又解:迹有兴废,故言没身,本无生灭,故言不殆也。
141
太上,下知有之;
142
注: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不见臣事之迹,质朴淳厚。○御曰: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无施教有为之迹,故人无德而称焉。○疏:太上即是今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阙之中,凝神遐想,为常应之处,利根之人,机性明敏,悟妙本凝寂,体绝形名,从本降迹,故有位号,不执相生解,故下知有之,知有太上名号之所由也。
143
其次,亲之誉之;
144
注: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御曰:淳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疏:中根之人,机神稍暗,不能忘言证理,必须执相修学,所以耽著经教,亲爱筌蹄,依文生解,共相誉赞。○顾曰:此中古也,去道渐远,封言著相,其德可见。亲爱生上,则亲信于下,下则称誉于上,其功可言,则康歌载路。
145
其次畏之;
146
注:设形法以治之。
147
其次侮之。
148
注:禁多则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御曰: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疏:侮,欺也。下机之人,性情愚钝,纵心逐境,耽滞日深,唯畏世上威刑,不惧冥司考责,所以欺侮圣言,毁谤不信,故德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也。
149
信不足,
150
注:君信不足于下,下则有巧诈之民也。
151
有不信。
152
注: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御曰: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也。○疏:良由下机障重,信根不足,故疑毁圣文,有不信之罪。
153
犹其贵言。
154
注: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贵重于言,恐离道失自然也。○疏:犹其贵重世俗浮伪之言,故不信至道真实之教,是以迷惑日久,罪障弥深也。
155
功成事遂,
156
注:谓天下太平也。
157
百姓谓我自然。
158
注: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御曰: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矣。○疏:亭毒之功成,育养之事遂,而至德潜被,成功弗居,百姓日用而不知,皆谓我自然得如此,不知荷圣恩也。○王曰:化不由言,冥功潜被,物各逍遥,击壤自得,日用不知,欣赖无主,莫识所为,故皆谓我自然。
159
大道废,有仁义。
160
注: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大道废不用,恶逆并生,乃有仁义可传道也。○御曰:浇淳散朴,大道不行,日仁与义,小成遂作,而浇淳散,朴不足,雕弊起于有为。○疏:即太古之教废也。言大道之世,五德不彰,仁义既兴,淳朴斯废,故《庄子》云:散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又云:相徇以湿,相濡以沬,不如相忘于江湖。
161
智慧出,有大伪。
162
注:智慧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也。○御曰:用智慧,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疏:智慧,圣智也。上以圣智治物,法令滋彰,下则诈伪百端以避刑网,还窃圣智以为伪具,智之害物,备在《庄》文。○王曰:大道之时,无知无欲,物皆怀德,外用不显,道功既息,权诈兹兴,饬智惊愚,耀才动俗,朴散淳离,奸情并作,故曰大伪。
163
六亲不和,有孝慈。
164
注:六纪绝,则亲戚不和,乃有孝慈相收养也。○御曰:皆由失道,故有偏名。○疏: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妻也,淳和之世,偏爱不彰,六纪失序,孝慈方著,是以周德既衰,浇竞斯起,政彼曾闵之徒,显其高行。
165
国家昏乱,有忠臣。
166
注: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救其君。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义,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各自守信不知忠也。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衆星失光也。○疏:万乘之主以四海为家,故言国家但至治之时,忠诚不见,昏乱之世,贞节斯彰,是以龙逢名芳于夏桀,比干誉美于殷纣也。
167
绝圣
168
注: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画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
169
智,
170
注:弃智慧,反无为。
171
民利百倍;
172
注:农事修,公无私。○御曰:绝圣人言教之迹,则化洽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人归淳朴。人归淳朴,巧伪不作,矜徇不行。人挹天和,物无夭性,是有百倍之利。○疏:绝有名之圣,弃分别之智,人皆反本,为利极多,言百倍者,举其大数。故《庄子》云: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又田成子以圣智窃国是也。
173
绝仁弃义,
174
注:绝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言。
175
民复孝慈;
176
注:德化淳也。○御曰:绝兼爱之仁,弃财非之义,则人复于大孝慈矣。○疏:绝偏尚之仁,弃执迹之义,人皆率性无复矜矫,孝出天理,慈任自然,反于淳古,故言民复。《庄子》云:仁义者先王之蘧庐,已陈之刍狗,又云:削曾史之行,天下皆仁也。
177
绝巧弃利,
178
注:绝巧诈,伪乱真。塞贪路,闭权门。
179
盗贼无有。
180
注:上化公正,下无私邪。○御曰:人矜偏能之功,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矣。○疏:绝异端之巧,弃贪求之利,物各守分,故无盗窃。《庄子》云:欐工唾之指,天下皆巧矣。
181
此三者,
182
注:谓上三事所当弃绝也。
183
以为文不足。
184
注:以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也。○疏:三者谓前三绝也,此文是顿教大乘,上士所学,其理深远,不足以教下机也。
185
故令有所属:
186
注:当如下句。○御曰:此三者但令绝弃,未示修行,故以为此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属著,谓下文也。○疏:属谓付属也,言下机之人,未堪大乘之教,故有所属著,方进学心,所属之文,即下之四行。
187
见素抱朴,
188
注:见素者,当见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天下,令可法则也。
189
少私,
190
注:正而无私。
191
寡欲,
192
注:当知足也。○疏:见素,去华也。抱朴,归实也。少私,公正也。寡欲,息贪也。
193
绝学,
194
注:绝学不真不合道文。
195
无忧。
196
注:除浮华,则无忧患。○节解曰:谓去诸经书,还行一也。○御曰:绝有为之学,则淳朴。○疏:忧,患也。绝有相之学,会无为之理,患累斯尽,故无忧也。
197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198
注: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疏:唯,敬诺也。阿,慢应对也。《礼记》云:先生召,无诺。几何者,非远也,言世人不达违顺,妄生喜怒,闻唯则喜,闻阿则啧,不知唯阿两声同出一口,相去非远,故言几何。
199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200
注:善者称誉,恶者练诤,相去何如。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疏:顺意为美,逆心为恶,违顺既空,美恶安奇,且唯阿出自一口,美恶源乎一心,忘者知其不殊,执者肝胆楚越,然有为之学,迷执者多,是非美恶之中,喜怒唯阿之内,适为患累之本,绝之所以无忧,此两对略举执学须绝之状也。
201
人之所畏,
202
注:人谓道人也,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
203
不可不畏。
204
注:近令色,杀贤人。○疏:即行人所畏,谓生死及诸尘也。○注:必没溺也,前令绝恶,示美恶皆空,恐滞斯文,遂染尘境,故发此句以戒之也。
205
荒兮其未央哉。
206
注:言世俗之人荒乱,欲进学为邪文,未央止也。○疏:河上公本作荒,诸家云:莽莽,是眇莽,叹其久远。央是尽义,嗟其未息。言衆生染滞之心,其日固久,执著情笃,未有休时。
207
衆人熙熙,
208
注:熙熙,淫放多情欲也。
209
如享太牢,
210
注: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
211
如春登台。
212
注: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志意淫淫也。○疏:言耽著者衆,故云衆人,即众生,生之别称也。熙熙,悦乐也。享,燕享也。太牢,牛羊豕也。言衆生欣爱声色,情染极深,如饥人享太牢之撰,悦美之甚,又如春日登台,眺望林野,畅适其心。
213
我独怕兮未兆。
214
注:我独怕然安静,未有情欲形兆也。○疏:我,老君自称也。怕,寂也。兆,状也。言圣人虽处尘俗,而心智寂怕,不为前境所牵,故都无攀绿之萌状也。
215
若婴儿之未孩。
216
注:如小儿未能答偶时人也。○御日:言我独怕然安静,于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217
魁无所归。
218
注:魁然如穷鄙,无所归就也。○御曰: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疏:婴儿,赤子也。孩,笑也。魁,宽大也。归,往也。言圣人动不乖寂,处染不染,如彼婴儿,未能孩笑之时,心形俱李,智慧魁敬,器量宏博,譬彼虚舟而无任止也。
219
衆人皆有馀,
220
注:衆人馀财以为奢,馀智以为诈。
221
我独若遗。
222
注: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疏:衆人滞有,故耽染有馀,圣智体空,故遗弃不取也。
223
我愚人之心。
224
注: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
225
人之心也。
226
纯纯兮,
227
注:无所分别也。○疏:纯纯,不杂也。圣智虚白,纯粹精专,如彼愚人心无分别也。
228
俗人昭昭,
229
注:明且达也。
230
我独若昏。
231
注:如暗昧也。○御曰:自韬匿也。○疏:俗之人心灵暗昧,昭然分别,自炫其能,圣智虚通,明如日月,韬光匿耀,故若昏也。
232
俗人察察,
233
注:察察,急疾也。○御曰:立法制也。
234
我独闷闷。
235
注:无所割截也。○疏:察察机速,是分别之心。闷闷宽缓,是无分别之智,但俗心滞有,司察是非,妄生迫遽,圣智体有冥无,体知空幻,恒自闲静也。
236
忽若海。
237
注: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疏:河上本作海。晦者暗也,止,住也。圣智实明,而忽忽如暗欲显,光而不耀,故发此言。虽复同尘,而怛自凝寂,又不住此寂,故无正住止也。
238
飘若无所止。
239
注:我独飘飘若飞扬,无所止,志意在神域也。○御曰:我心寂然绝于俗学,似无所止著也。衆人皆有以,注:以,有为也。
240
我独顽似鄙。
241
注:我独无为,似鄙若不逮也。○御曰: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鄙。○疏:衆人滞于欲境,未尝休息,虽复取含不同,同有所以,圣人妙体虚假,曾无分别,既不见是,亦不知非,譬彼顽愚,若兹邪鄙。
242
我独异于人,
243
注:我独与人异。○御曰:人有情欲,我无染心。
244
而贵食母。
245
注: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于道也。○疏:人皆照察而分别,我独忽晦而忘怀。分别,故爱染于声色,忘怀,故贵用于真道,所以为异也。
URN: ctp:ws187947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