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三

《卷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第四十一证·往来寒热歌
2
阴阳相胜互争强。往来寒热亦何常。先寒后热为阴盛。先热后寒责在阳。阴阳交争。故往来寒热。阴气胜。故先寒后热。阳气胜。故先热后寒也。此疾大约有三证。大小柴胡姜桂汤。中风胸满不欲食。心烦喜呕小柴良。仲景云。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属小柴胡汤。热结在里十馀日。却是大柴胡克当。仲景云。伤寒十馀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宜大柴胡汤证。已汗复下胸胁满。柴胡姜桂保安康。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已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乾姜汤主之。
3
第四十二证·汗之而热不退歌
4
已汗复下脉加躁。不食狂言谩祈祷。此证谓之阴阳交。死候难医不可道。素问云。汗出而身复热。脉躁病不解。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也。曰病名阴阳交也。此其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隐藏于骨肉之间。
5
而得汗者。邪衰而精胜。则当食而不发热。热者邪气也。汗者胃气也。今汗出而狂言。不能食。邪盛也。死候可明矣。
6
汗脉静自然生。汗后复热命难保。得汗而脉静者生。躁者死。脉若浮数可再汗。沉实之时下为好。不得已须当汗。
7
下之。浮尚可汗。沉实。尚可下之。风温之候属葳蕤。风温。自汗而热。属葳蕤汤。虚烦竹叶汤为宝。虚烦。自汗出而热。不可下。宜竹叶汤。更看虚实治为宜。可细斟量休草草。淳于意诊齐中御府长信病。意称脉法热病阴阳交者死。今切之不交。并阴阳者。脉顺清而愈。其热强未尽。犹活也。
8
第四十三证·下之而仍发热歌
9
病患脉微来又涩。误汗误下皆为失。脉微则气虚。脉涩则血少。二者不可汗下。既下而又汗。荣卫皆虚。故发热也。
10
既汗亡阳斯恶寒。又下阴微还热极。阴虚者阳必凑之。既下则阴虚。故阳入阴分。所以内外皆热。素问云。阳虚则外热。
11
阴虚则内热。故热极也。最忌阴阳皆已虚。热又不止病斯亟。更有劳复并食复。失于调治并将息。既下之后。必须身凉。今下之而复热者。不特汗下之误。亦有劳复食复二证。劳复。谓病后用力。食复。谓饮食过度。失于调治之所致。
12
新瘥血气尚虚羸。劳复生热无气力。劳复。则无力而少气。脾胃尚弱食过多。食复发热还憎食。食复。则发热呕吐。
13
憎闻食臭矣。小柴枳实栀子汤。数者用之宜审的。
14
第四十四证·恶寒歌
15
恶寒发热在阳经。无热恶寒病发阴。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病发于阴也。阳宜发汗麻黄辈。阴宜温药理中宁。发于阳。宜桂枝麻黄青龙辈。发于阴。宜四逆理中也。啬啬恶寒桂枝证。仲景云。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桂枝汤证。汗后恶寒虚不任。汗后恶寒。虚也。脉微恶寒不可下。尚宜发汗莫令深。脉微。不可下。虽发汗。亦微发汗可也。亦有头汗恶寒者。柴胡加桂值千金。头有汗而恶寒者。仲景用小柴胡加桂汤。汗已恶寒心下痞。附子增加入泻心。仲景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第十八。
16
第四十五证·背恶寒歌
17
背阳腹阴各异位。阳弱恶寒多在背。素问云。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弱也。一则三阳合病生。仲景云。
18
三阳合病。额上生汗。背恶寒者。是其证。一则少阴寒在外。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以灸。以附子汤主之。欲识阴阳病不同。口和不和各分发。仲景云。背恶寒。口不仁者。三阳合病也。又云。口中和。
19
背恶寒者。少阴也。合病口燥并不仁。白虎抑阳是其对。仲景以白虎治背寒。抑退阳也。少阴口和须灸之。附子汤兼阴自退。解在上。
20
第四十六证·厥歌
21
厥有冷厥有热厥。脉证当须仔细别。冷厥才病四肢冷。脉但沉微身不热。冷厥。初得病便觉四肢逆冷。脉沉而微。
22
身不甚热也。足多挛卧并恶寒。引衣自覆仍不渴。仲景云。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23
故多足拘挛。外恶寒。引衣自覆不烦渴。热厥身热头且痛。三四日内厥方发。半日之间热复回。扬手掷足烦躁列。热厥与冷厥。本自不同。冷厥。才病便厥。热厥。必四五日内方发。半日之间热复来也。扬手掷足。心中烦躁。要之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相侵。仲景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血气不通手足冷。医人不识却疑阴。其脉沉伏而更滑。头面有汗指甲温。急便下之安可慢。不然疑似祸相仍。沉伏而滑。伏热在内也。四肢虽厥。指爪必温。皆阳实也。急下之则愈。又有正汗来相逼。两手一手忽无脉。手足厥冷面不泽。细辛甘草汤脱厄。朱肱云。忽然两手一手无脉。手足厥冷者。恐是正汗来。故有此证。用细辛甘草汤以助其汗。汗出则可愈。心下怔。之成切。怔忪惧貌。职容切。心动不定。惊也。厥有水。脉紧厥时邪在里。仲景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当与茯苓甘草汤以治厥。不尔。其水入胃。必利。又云。病者手足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心下满而烦。即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用瓜蒂散。发热七八日身冷。
24
此名脏厥为难治。仲景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不安。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
25
第四十七证·结胸歌
26
病发于阳下之早。热气乘虚心 。仲景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早。故也。
27
按之石 头项强。此是结胸证分晓。仲景云。结胸者。头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又云。其脉浮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脉浮与大未可下。先汗后下无颠倒。仲景云。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则死。热毒上攻结在胸。枳实理中应恰好。大抵结胸未辨虚实。先与理中加枳实佳。大抵结胸有三说。大结小结并水结。有大结胸。有小结胸。有水结胸。仲景云。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治。更有寒热二证存。热实寒实宜区别。仲景云。太阳病。从心下至小腹满。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大结胸也。又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小结胸也。又云。伤寒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大陷胸汤主之。此热实者也。又云。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此寒实者也。此外有证名脏结。脉浮关小沉细绝。仲景云。饮食如故。
28
时时下利。寸脉浮关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也。舌上滑苔不可医。痛引阴筋当死别。仲景云。
29
病者胁下素有痞。而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也。结胸之状如 病。从心至脐不可近。仲景云。
30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又云。从心以下至脐。不可近。大陷胸汤主之。心中懊 并躁烦。阳气内陷非虚靳。靳、居切。固也。仲景云。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也。
31
第四十八证·痞歌
32
痛为结胸否为痞。音被。关脉皆沉本同类。仲景玉函云。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仲景伤寒论云。病发于阳。
33
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汗之。因作痞。盖痛则为结胸。不痛则为痞。结胸与痞。寸脉浮。关脉皆沉。
34
关上若浮且泻心。仲景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发渴烦躁五苓对。仲景云。心下痞。与泻心汤。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汤主之。桔梗枳实汤最佳。先与服之使行气。晋人治痞气。多作桔梗枳实汤。往往便瘥。以其下气故尔。下利雷鸣心下硬。甘草泻心汤可治。仲景论中。泻心汤加减有五证。皆为痞气而设也。但满而不痛者。宜半夏泻心汤。色黄手足温者。黄连泻心汤。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乾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雷鸣心下硬。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也。
35
第四十九证·发黄歌
36
寒湿在里不能散。热蓄脾中成此患。湿热宿谷更相搏。郁塞不消黄色绽。巢氏云。寒湿在里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头面有汗齐颈止。渴饮水浆曾莫间。仲景云。
37
但头汗出馀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浮滑紧数脉来时。茵陈五苓皆可选。茵陈蒿汤。五苓散。皆可选用之。瘀血之证亦相类。大便必黑此其异。血证其间多发狂。要须辨别无乖戾。发黄与瘀血。其证相似。皆因瘀热在里故也。但发黄者。小便多不利。瘀血则小便利。小腹硬满。大便黑色。仲景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及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又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白虎之证亦身热。大率异同难辨别。白虎不能遂发黄。盖为周身汗发越。白虎与发黄证亦相似。但白虎周身发汗。故不能黄。发黄证则馀处无汗。齐颈而还更有中湿并中风。发黄大抵亦皆同。湿则薰黄身尽痛。目黄风中气难通。仲景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薰黄。又有中风黄者。但目黄。气难通也。
38
第五十证·发狂歌
39
发狂二证当别白。阳毒蓄血皆凭脉。发狂有二证。有阳毒发狂。有蓄血发狂。阳毒发狂多干呕。烦躁脉实并面赤。
40
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蓄血如狂脉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小腹硬满小便利。不发寒热大便黑。仲景云。
41
阳明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大抵当汗而不汗。热化为血如何散。血上蓄兮喜忘多。血下蓄兮还闷乱。素问云。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更有火劫发狂时。桂枝救逆汤加减。仲景云。伤寒之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
42
亡阳。惊狂。卧起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
43
第五十一证·发斑歌
44
温毒热病证两般。发斑隐疹满身间。仲景云。风气相搏。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温毒冬月冒寒气。至春始发在皮端。此证谓冬月冒寒。至春阳气盛。发于表肤者。热病表虚而里实。热毒不散锦纹斑。不可发汗重开泄。
45
升麻汤辈可求安。巢氏云。热病在表。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热毒瓦斯不散。烦躁。谵语。此为表虚里实。热气燥于外。故身体发斑如锦纹。凡发斑不可用发汗药。令疮重开泄。更增斑烂也。宜升麻元参汤。热毒乘虚入胃。胃烂。故发斑。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46
第五十二证·发喘歌
47
伤寒喘急是其常。先论阳明及太阳。太阳无汗麻黄证。仲景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一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又一证。下后不可便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阳明潮热小承汤。仲景云。潮热短气。腹满而有潮热者。小承气汤主之。水停心下喘而咳。加减青龙必可当。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小腹满而喘者。小青龙汤。阴证喘时须喘急。反阴丹辈用为良。阴证喘与阳证异。其喘必急。宜用反阴丹主之。
48
第五十三证·发渴歌
49
脉浮而渴太阳病。有汗而渴阳明证。渴而自利属少阴。三者不同须审订。仲景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又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其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又云。少阴病。其人欲吐。
50
复不得吐。而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此三证。渴虽同其病则异也。自非大渴莫与水。小渴唯宜滋润尔。若令剧饮心下满。变成水结难调理。仲景云。太阳病。胃中乾。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胃中和。则愈。渴太阳。无汗休供白虎汤。汗后脉洪方可与。此证思之要审量太阳病,须汗后渴。方可行白虎。亦须白虎加人参也。仲景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者。表未解。不可与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主之。渴阳明。有汗且休供五苓。小便不利汗仍少。脉浮而渴用为精。仲景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
51
又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阳毒躁盛黑奴用。中暑黄连丸酒蒸。黑奴丸。千金方也。酒蒸黄连丸。活人书方。二药虽非仲景之方。然治阳毒中暑。最为有效。
52
第五十四证·吐血歌
53
诸阳受病蕴邪热。在表当汗汗不发。巢源方云。吐血者。皆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汗不发。致使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也。热毒入深结在中。瘀血既停须吐血。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抵当方能绝。小品犀角地黄汤。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蓄血。及鼻衄吐血者。此汤主之。抵当汤治瘀血在内。大下寸口脉沉迟。吐血升麻安可缺。阳毒升麻汤。证云。阳毒二药。吐下之后。便成阳毒。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如锦纹。唾脓血者。此汤主之。
54
第五十五证·衄血歌
55
太阳阳盛必须衄。衄已解时何福祉。巢氏云。脉浮紧发热。其身无汗自衄者愈。盖太阳病。有因衄血而便自解者。
56
浮紧无汗系麻黄。脉浮自汗桂枝属。二者服之不中病。脉尚如前宜再服。仲景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故自汗脉浮者。宜桂枝也。麻黄桂枝正分表里。服之不中病尚宜再服。此活人书之意也。予谓此候不可不审察。细详仲景之书。又云。阳明病。口燥。但欲饮水不咽入者。此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额上陷。直视不能眠。
57
不得 。又云。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衄后脉微血已虚。慎勿服之令病笃。且看犀角地黄汤。不止茅花须预速。若脉微血虚。则麻黄桂枝皆不可用也。短剧犀角地黄汤。活人书云。茅花汤皆可用。阴证本来无此候。
58
少阴强发红来触。下厥上竭不可医。血流口鼻或耳目。仲景云。少阴病。但欲无汗。而强发之。则衄血。不知从何道出。
59
或从口鼻耳目中出。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60
第五十六证·吃噫歌
61
胃虚为哕名吃噫。吃、声哑语难也。噫胸气饱。出息。多因吐下缘虚极。古人方书无吃字。惟有哕。朱肱以哕者吃气也。橘皮乾姜退阴散。或灸乳下皆得力。灸法见活人书。并良方中。又有阳明小柴胡。视其前后部何如。仲景云。伤寒。哕而渴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因虚攻热必生哕。仲景言之岂妄欤。仲景云。其人本虚。
62
攻其热必哕。哕火外切。又于月切。逆气也。更有一证欲作汗。阴阳升降致屯如。胃气上逆无休止。逡巡中汗自然除。
63
庞安常说。
64
第五十七证·谵语歌
65
实则谵语虚郑声。两般相似最难明。仲景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而喘满者死。下利不止亦死矣。大小便利手足冷。更兼脉细是虚形。此郑声之证也。脉来洪数二便秘。谵语为因实得名。谵语证。本非一。
66
或因下利或胃实。仲景云。下利而谵语为有燥屎。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谵语。承气汤主之。三阳合病或瘀血。或者热入于血室。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谵语又云。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皆热入血室。大抵发热阳脉生。反见阴脉斯为逆。谵语发热。见阳脉者生。见阴脉者死。
67
第五十八证·烦躁歌
68
伤寒烦躁证如何。阳明证与少阴科。阳明脉长大便秘。仲景云。阳明脉长。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其人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坚也。伤风之候太阳多。仲景云。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者。宜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又云。
69
服桂枝汤。复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阴盛阳虚亦烦躁。少阴之证莫令讹。大抵阴盛阳虚亦烦故。少阴证多烦躁。少阴肾也。肾恶燥。故热邪传入肾经。则烦躁宜矣。仲景云。少阴病恶寒而倦。则自烦。欲去其衣者可治。又云。自利烦躁不得眠者死。汗下而烦医者误。仲景云。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坚痞。经脉动惕者。久而成萎。病解而烦气未和。更有虚烦宜竹叶。莫作伤寒致误佗。孙兆云。虚烦热疾。与伤寒相似。得病二三日。
70
脉不浮不恶寒。身不疼痛。但热而烦。非表候。不可发汗。如脉不紧。实病。但热。或不烦。非里实。不可下。汗下必危损。但用竹叶汤主之。其病自然而愈也。
71
第五十九证·懊歌
72
伤寒懊 意忡忡。懊、于告反。 、千金音作农。外台云奴冻切。或实或虚病胃中。结胸下早阳内陷。阳明误下胃虚空。懊 证有三。此一证。胃中因下空虚。而致也。仲景云。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又云。阳明证。其脉浮紧。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白苔者。栀子汤主之。若渴欲饮水者。白虎汤主之。客气动膈心中躁。栀子汤兼大陷胸。结胸。陷胸汤主之。白苔。栀子汤主之。胃中燥屎宜承气。腹满头坚不可攻。此一证。胃中下后有燥屎也。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下懊 微烦。胃中有燥屎者。
73
可攻。其人腹微满。头硬。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气汤主之。
74
第六十证·怫郁歌
75
怫郁有虚亦有实。要须仔细明证脉。怫。音拂。盖燥屎者实也。吐下者虚也。燥屎唯宜承气汤。仲景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得卧。有燥屎故也。承气汤主之。吐下极虚胃寒疾。仲景云。伤寒大吐下后。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致此也。火薰汗出目须黄。仲景云。寸口脉。阳浮。阴濡而弱。医如火薰郁令汗出。客热因火而热发。怫郁蒸肌肤。身目为黄。二阳并病面还赤。仲景云。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先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当解之薰之也脉来洪大荣气长。仲景云。寸口脉洪而大者。荣气长。荣气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声。随经医治何由失。
URN: ctp:ws200133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