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下

《卷下》[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嶺表錄異下》

1
四十二條
2
跳䱓乃海味之小魚䱓也。以鹽藏鯔魚兒一斤,不啻千筒,生擘點醋,下酒甚有美味。餘遂問名跳之義,則曰:「捕此者,仲春於高處,卓望魚兒來,如陣雲闊二三百步,厚亦相似者,既見報魚師,遂槳船爭前而迎之。船衝魚陣,不於罟網,但魚兒自驚跳入船,逡巡而滿。以此為䱓,故名之跳。」又云:「船去之時,不可當魚陣之中,恐魚多壓沉故也。」即可以知其多矣。
3
嘉魚,形如鱒,出梧州戎城縣江水口。甚肥美,眾魚莫可與比。最宜為䱓。每炙,以芭蕉葉隔火,蓋慮脂滴火滅耳。漁陽有䱓魚,亦此類也案:原本脫「漁陽有䱓魚」五字。今據《太平御覽》增入
4
鱟魚,其殼瑩凈滑如青瓷碗,金敖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兩傍為六腳,有尾長尺餘,三棱如棕莖,雌常負雄而行案:「負」原本訛「附」。今據《玉篇》、《廣韻》及《西陽雜俎》改正。捕者必雙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負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綠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腳,和以為醬,食之。尾中有珠,如慄色黃。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5
黃臘魚,即江湖之橫魚。頭嘴長而鱗皆金色,南人臠為炙,雖美而毒。或煎尃,或乾,夜即有光如燭。北人有寓南海者,市此魚,食之,棄其頭于糞筐中,夜後忽有光明。近視之,益恐懼,以燭照之,但魚頭耳!去燭復明,以為不祥。乃取食奩,窺其餘臠,亦如螢光達明。遍詢土人,乃此魚之常也。憂疑頓釋。
6
竹魚產江溪間,形如鱧魚,大而少骨,青黑色。鱗下間以朱點,鬛可玩,或烹以為羹,臛肥而美。
7
烏賊魚,只有骨一片,如龍骨而輕虛,以指甲刮之,即為禾,亦無鱗,而肉翼前有四足,每潮來,即以二長足捉石,浮身水上。有小蝦魚過其前,即吐涎,惹之取以為食。廣州邊海人往往探得大者,率如蒲扇,煠熟以姜醋食之,極脆美。或入鹽渾醃。為乾,槌如脯,亦美。吳中人好食之。左思《吳都賦》曰:「烏賊擁劍。」
8
石頭魚狀如庸魚,隨其大小,腦中有二石子,如蕎麥,瑩白如玉。有好奇者,多市魚之小者,貯于竹器,任其壞爛,即淘之,取其魚腦石子,以植酒籌,頗為脫俗。
9
比目魚,南人謂之鞋底魚,江淮謂之拖沙魚。
10
雞子魚,口有觜如雞,肉翅無鱗,尾尖而長。有風濤,即乘風飛于海上,船梢類鮐鯣魚。
11
鱷魚,其身土黃色,有四足,脩尾形狀如鼉,而舉止趫疾,口森鋸齒,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懼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鱷嗥叫其下,鹿怖懼落崖,多為鱷魚所得,亦物之相攝伏也。故李太尉德裕貶官潮州,經鱷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沉失,遂召舶上崑崙取之,但見鱷魚極多,不敢輒近,乃是鱷魚窟宅也。
12
䱤魚,南人云,魚之欲產子者,須此魚以頭觸其腹而產。俗呼為「生母魚」。
13
鮯魚,案:《類篇》云䰼,小魚。䰼魚蟲連行絲行也。此鮯魚疑當作䰼魚如白魚,而身稍短,尾不偃清。遠江多此魚,蓋不產于海也。廣人得之,多為膾,不腥而美,諸魚無以過也。
14
鹿子魚,赬其尾鬛,皆有鹿斑,赤黃色。余嘗覽《羅州圖》云:州南海中有洲,每春夏此魚躍出洲,化而為鹿。曾有人拾得一魚,頭已化鹿,尾猶是魚。南人云:魚化為鹿,肉腥不堪食。
15
䱽魚,形似扁魚,案:《字書》云:鯧魚,閩人誤為䱽魚,䱽殆嶺南俗字而腦上突起連背,而圓身,肉甚厚,肉白如凝脂,止有一春骨。治之,以姜葱缹原註:音缶,蒸也之粳米,其骨自軟。食者無所棄,鄙俚謂之狗瞌睡魚。以其犬在盤下,難伺其骨,故云「狗瞌睡魚」也。
16
全義嶺之西南案:「全義」原本訛作「金義。」考《唐地理志》有全義縣,與小註所云靈川縣同屬桂州。今改正有盤龍山,山有乳洞,斜貫一溪,號為靈水溪原註:今桂州靈川縣也溪內有魚,皆脩尾四足,丹其腹,游泳自若,漁人不敢捕之。《爾雅》云:鯢似占,四足,聲如小兒。案此二句非《爾雅》本文,見郭璞《註》。邢昺《疏》云:鯢雌鯨也今商州山溪內,亦有此魚,謂之魶魚。案:《太平寰宇記》魶作納。攷《博雅》云:鯢,魶也。《類篇》云:魶,鯢也。此作魶為是。
17
海鱒,即海上最偉者也,其小者,亦千餘尺。吞舟之說,固非謬也案目原本脫此二句。今據《太平廣記》補入每歲,廣州常發銅船過安南,貨易路經調黎原註:地名。海心有山,阻東海濤險而急,亦黃河之西門也深闊處,或見十餘山,或出或沒,篙工曰:「非山島,鱒魚背也。」雙目閃爍,鬐鬛若簸朱旗,日中忽雨霡霂。舟子曰:「此鱒魚噴氣,水散於空,風勢吹來,若雨耳。」近魚即鼓船而噪,倏爾而沒原註:魚畏鼓,物類相伏耳!。交趾迴,乃捨舟取雷州,緣岸而歸。不憚苦辛,蓋避海鱒之難也。乃靜思曰:「設使者鱒瞋目張喙,我舟若一葉之墜眢井耳!寧得不皓首乎?」
18
南人多買蝦之細者,生切彳卓萊蘭香蓼等案《字林》等書倬萊,芋萊也。南方草木狀作綽萊,蓋刊寫訛異。,用濃醬醋,先潑活蝦,蓋似生萊,以熱釜覆其上,就口跑出,亦有跳出醋碟者,謂之蝦生。鄙俚重之,以為異饌也。
19
海蝦,皮殼嫩紅色,就中腦殼與前雙腳有鉗者,其色如朱。余嘗登海𦨴,忽見窗版懸二巨蝦殼,頭尾鉗足俱全,各七八尺。首占其一分,嘴尖如鋒刃,嘴上有須,如紅筋,各長二三尺,前雙腳有鉗,云:「以此捉食,鉗粗如人大指,長三尺餘,上有芒刺如薔薇枝,赤而銛硬,手不可觸。腦殼烘透,彎環尺餘,何止于盃盂也!案:《太平廣記》引此書一條有曰:《北戶錄》云:滕恂為廣州刺史,有客語恂曰:「蝦鬚有一丈者,堪為拄杖。」恂不信,客去東海,取鬚四尺以示恂,方服其異。凡九句為此書所無。又案:《海錄碎事》引此書云:海中有大蝦鬚可為杖,長丈餘。與此條所云「鬚如紅筋,各長二三尺」二語不同。附識于此。
20
石矩亦章舉之類。身小而足長,入鹽干燒,食極美。又有小者,兩足如常,曝乾後,似射踏子。故南中呼為「射踏子」也案:韓愈詩:章舉馬甲柱,闕以怪自呈。《考異》云:章舉有八腳,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魚。馬甲柱,即江瑤柱,此云石矩,即章舉之類當別有「章舉」一條,而傳寫佚之
21
紫貝即砑螺也案曾慥《類說》所載作「砑螺之紫貝」。與此意同文異。儋振夷黎海畔,採以為貨。
22
鸚鵡螺,旋尖處屈而朱,如鸚鵡嘴,故以此名。殼上青綠斑文,大者可受三升,殼內光瑩如雲母,裝為酒杯,奇而可玩,又,紅螺大小亦類鸚鵡螺殼,薄而紅,亦堪為酒器,刳小螺為足,綴以膠漆,尤可佳尚。
23
瓦屋子,蓋蚌蛤之類也。南中舊呼為「蚶子頭」。因盧鈞尚書作鎮,遂改為瓦屋子,以其殼上有棱如瓦壟,故名焉。殼中有肉,紫色而滿腹,廣人尤重之。多燒以薦酒,俗呼為「天臠炙」,吃多即壅氣,背膊煩疼,未測其本性也。
24
水蟹螯殼內皆鹹水,自有味。廣人取之,淡煮,吸其鹹汁下酒。
25
黃膏。蟹殼內有膏如黃酥,加以五味,和殼博之。食亦有味。赤蟹殼內黃赤膏如雞鴨子黃,肉白,以和膏,實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面,為蟹飥,珍美可尚。紅蟹殼,殷紅色,巨者可以裝為酒盃也。虎蟹,殼上有虎斑,可裝為酒器,與紅蟹皆產瓊岸海邊。
26
蝤蛑,乃蟹之巨而異者。蟹螯上有細毛如苔,身上八足,蝤蛑則螯無毛。後兩小足,薄而闊,俗謂之撥掉子。與蟹有殊,其大如升,南人皆呼為蟹,原註:有大如小□子者八月,此物與虎鬥,往往夾殺人也案:「蝤蛑」原本作「蝤蜂」。攷《玉篇》、《廣韻》、《續博物志》、《酉陽雜俎》、《埤雅》等書無「蝤蜂」,只有蝤蛑,云似蟹而大云八月能與虎鬥,云螯能殺人。與此條意義相合,今據以校改
27
蛤蚧,首如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黃色,身短尾長,多巢於樹中。端州古墻內,有巢于廳署城樓間者,暮則鳴案:《政和本草》云「多巢于榕樹中」,較此本多一「榕」字。又云「旦暮則鳴」,較此本多一「旦」字。自呼蛤蚧。或云鳴一聲,是一年者。里人採之,鬻于市為藥,能治肺疾。醫人云,藥力在尾,不具者無功。
28
海鏡,廣人呼為「膏葉盤」案:膏葉,《海錄碎事》及《說郛》作「膏菜」。兩片合以成形,殼圓,中甚瑩滑,日照如雲母光,內有少肉,如蚌胎,腹中有小蟹子,其小如黃豆而螯足具備。海鏡飢,則蟹出拾食,蟹飽歸腹,海鏡亦飽。余曾市得數個,驗之,或迫之以火,即蟹子走出,離腸腹立斃。或生剖之,有蟹之活在腹中,逡巡亦斃。
29
蠔即牡蠣也。其初生海島邊,如拳而四面漸長,有高一二丈者,巉巖如山。每一房內,蠔肉一片,隨其所生,前後大小不等。每潮來,諸蠔皆開房,見人即合之。海夷盧亭往往以斧揳取殼,燒以烈火,蠔即啟房。挑取其肉,貯以小竹筐,赴墟市以易酒原注:盧亭好酒,以蠔肉換酒也。肉大者,醃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食之即能壅腸胃。
30
彭螖,吳呼為彭越。蓋語訛也。足上無毛,堪食。吳越間多以異鹽,藏貨於市。
31
竭朴,乃大蟛蜞也。殼有黑斑,雙螯一大一小,常以大螯捉食,小螯分自食。
32
招潮子,亦蠻蜞之屬。殼帶白色,海畔多潮,潮欲來,皆出坎舉螯如望。故俗呼「招潮也。」
33
水母,廣州謂之水母,閩謂之蛇原註:疑駕切。其形乃渾然凝結一物,有淡紫色者,有白色者。大如覆帽,小者如碗,腹下有物,如懸絮,俗謂之足,而無口眼案:曾慥《類說》所載作「有口無眼」與此不同。常有數十蝦寄腹下,咂食其涎。浮汎水上,捕者或遇之,即欻然而沒,乃是蝦有所見耳。《越絕書》云,海鏡,蟹為腹,水母即蝦為目也。南人好食之。云性煖,治河魚之疾。然甚腥,須以草木灰點生油,再三洗之,瑩凈如水晶紫玉,肉厚可二寸,薄處亦寸餘。先煮椒桂,或豆蔻、生姜縷切而煠之,或以五辣肉醋,或以蝦醋如膾,食之最宜。蝦醋亦物類相攝耳!水母本陰海凝結之物,其理未詳案:自「南人好食之」以下,原本無之。今據《太平廣記》校增
34
十二時蟲,則蛇師蜥蜴之類也。土色者,身尾長尺餘,腦上連背有髻鬛,草樹上行極迅速,亦多在人家籬落間。俗傳云,一日隨十二時變色,因名之。
35
南土有金蛇,亦名蜴蛇,又名地鮮,州土出,案此句上疑有脫誤黔中桂州亦有。即不及黔南者,其蛇粗如大指,長一尺許,鱗甲上有金銀,解毒之功不下吉利也。
36
蚺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圍亦稱是。身有斑文,如故錦纈,俚人云,春夏多于山林中等鹿過則銜之,自尾而吞,惟頭角礙于口中案,原本脫此十四字。今據《太平廣記》補入。則于樹間合其首,俟鹿壞,頭角墜地,鹿身方咽入腹。如此蝮蛇極羸弱,及其鹿消,壯俊悅懌,勇健于未食鹿者。或云一年則食一鹿。
37
蚺蛇膽,普安州有養蛇戶,每年五月五日即擔蚺蛇入府,祗候取膽。余曾親見。皆於大籠之中,藉以軟草盤屈其上,兩人舁一條在地上,即以十數拐子從頭翻其身,旋以拐子案之,不得轉側,即於腹上約其尺寸用利刃決之,肝膽突出。即割下其膽,皆如鴨子大。曝於以備上貢。卻合內肝,以線合其瘡口,即收入籠。或云,舁歸放川澤。
38
兩頭蛇,嶺外多此類。時有如小指大者,長尺餘,腹下鱗紅,皆錦文,一頭有口眼,一頭似蛇而無口眼。云兩頭俱能進退,謬也。昔孫叔敖見之不祥。乃殺而埋之。南人見之為常,其禍安在哉!
39
蟕蠵者,俗謂之茲夷,乃山龜之巨者。人立其背,可負而行。產潮循山中。鄉人採之,取殼以貨。要全其殼,須以木楔出肉,龜吼如牛,聲響山谷。廣州有巧匠,取其甲黃明,無日腳者。原註:甲上有散黑暈,為日腳矣。煮而拍之,陷黑瑇瑁花,以為梳篦盃器之屬,狀甚明媚案:《政和本草》引此條云:「蟕蠵俗謂之茲夷。蓋山龜之大者,人立其背上,可負而行。潮循間甚多,鄉人取殼以生得全者為貴。初用木挑出其肉,龜被楚毒,鳴吼如牛,聲動山谷。工人以其甲通明黃色者煮抬陷瑇瑁為器。今所謂龜筒者是也
40
蜈蚣。《南越志》云: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曝為脯,美于牛肉。又云:長數丈能啖牛,里人或遇之,則鳴鼓燃火炬,以驅逐之。
41
龐蜂生于山野,多在橄欖樹上。形如蜩蟬,腹毒而薄,其鳴自呼為「龐蜂」,但聞其聲,採得者鮮矣。人以善價求之,以為藥。
42
宣歙人脫蜂子法,大蜂結房于山林間,大如巨鐘,其中數百層,土人採時,須以草覆蔽體,以捍其毒螫,復以煙火熏散蜂母,乃敢攀緣崖木,斷其蒂。一房中蜂子或五六斗至一石,以鹽炒曝乾,寄入京洛,以為方物。然房中蜂子三分之一,翅足已成,則不堪用。
43
交、廣溪洞間,酋長多收蟻卵,淘澤令凈,鹵以為醬。或云其味酷似肉醬,非官客親友,不可得也。
44
嶺南蟻類極多,有席袋貯蟻,子窠鬻于市者,蟻窠如薄絮囊,皆連帶枝葉,蟻在其中,和窠而賣之。有黃色大于常蟻,而腳長者。云:南中柑子樹無蟻者,實多蛀。故人競買之,以養柑子也。
URN: ctp:ws20880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