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壕Lqí
2
注解:帛蒼艾色也。蒼者,艸色也。艾者,仌臺也。蒼艾色,謂蒼然如艾色是為綥。毛傳曰:綦巾,蒼艾色。許所本也。鄭箋則云:綦,綦文也。綦文者,文錯畫也,象交文,今作紋是也。不純綦而紋路蒼畫為十字相交,是為綦文。曹風:其弁伊騏。傳曰:騏,騏文也。秦風傳曰:騏,綦文也。魯頌傳:蒼騏曰騏,顧命騏弁。鄭注曰:靑黑曰騏。玉藻綦組綬,注曰:綦文雜色也。皆謂蒼文也。從糸□聲。□各本作畀,並篆體作綼。今正。此用卄部之□為聲,非用丌部之畀為聲也。卄部之□從□缶之□為聲,非由,非鬼頭之田也。□在古音在弟一部,田在古音弟十五部,此不可或紊者也。其亦古音弟一部也,故□字亦作綦,經典用之。徐鉉以補說文或體,許本書無之。渠之切。一部。玉篇作綨。《詩》:「縞衣□巾。」未嫁女所服。鄭風出其東門文。傳曰:縞衣,白色男服也。綦巾,蒼艾色女服也。箋云:縞衣綦巾所為作者之妻服也。鄭與毛異。許用毛說,而以未嫁二字申毛意。一曰不□綥。不借亦作薄借。薄音博。禮喪服傳曰:繩屨者,繩菲也。注云:繩菲,今時不借也。急就篇作不借。釋名作搏臘,同耳。周禮弁師注曰:璂讀如薄借綦之綦。不借綦,若今云艸鞵襻也。士喪禮組綦注云:綦,屨係也。所以拘止屨也。讀如馬絆綦之綦。內則屨著綦注亦云:綦,屨繫也。按許不云一曰屨系而舉不借綦者,以俗語易曉也。如今小兒鞵□。綦,綥或從其。大徐所補。攷玉部有□,艸部有藄,則當依大徐補也。
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
標題:繰zǎo
5
注解:帛如紺色。如紺色者,如紺而別於紺也。廣雅系諸靑類,葢比紺色之靑更深矣。禮記用為澡治字,他書用為繅絲字。或曰:深繒。深繒疑有訛舛,繒不得言深也。從糸喿聲。讀若喿。親小切。二部。按廣雅音早。廣韻同。
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7
標題:緇zī
8
注解:帛黑色也。黑者,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考工記: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鄭注曰:玄色者,在緅緇之閒,其六入者與。從糸甾聲。側持切。一部。按玉藻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注:純當為緇。古文緇字,或作糸旁才。又周禮媒氏純帛注:純實緇字也。古緇以才為聲。祭統王后蠶於北郊以供純服注:純以見繒色。論語今也純,鄭讀為緇。鄭意今之□字,俗訛為純耳。然則許書當為□篆,解云古文緇,從糸,才聲。而缺者,豈從今書不從故書之例與。
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0
標題:才shān
11
注解:帛雀頭色也。今經典緅字許無。纔卽緅字也。考工記: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注: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則為緅。緅,今禮俗文作爵,言如爵頭色也。又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士冠禮爵弁服注: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然。或謂之緅。依鄭則爵緅纔三字一也,三字雙聲。巾車雀飾注曰:雀,黑從赤少之色。玉裁按今目驗雀頭色赤而微黑。一曰□黑色如紺。纔,淺也。前一說謂黑多,後一說謂微黑,不同。鄭注考工,巾車謂黑多。注士冠禮謂微黑,亦不同也。其實雀頭微黑而已,纔淺亦於雙聲求之,猶竊之訓淺也。江沅曰:今用為才字。乃淺義引伸。讀若讒。從糸毚聲。士咸切。八部。
1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3
標題:□tǎn
14
注解:帛騅色也。騅者,蒼白色也。詳馬部。釋言曰:菼,騅也。王風毛傳曰:菼,騅也。蘆之初生者也。艸部曰:□者,萑之初生。一曰騅帛色如□,故謂之騅色,謂之□也。取其與□同音也。從糸剡聲。土敢切。八部。《詩》曰:「毳衣如□。」王風大車文。按此十字當作從糸,□省,詩曰毳衣如□。說會意之恉,復証之以詩,如□寷引易之例,若如今本則色固□矣。何云如□,且偁詩毛氏。毛固作菼,何云偁毛。
1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6
標題:綟lì
17
注解:帛□艸染色也。□,各本訛戾,韻會訛艾。今正。艸部□艸可以染留黃,染成是為綟。綟與□疊韻,與留雙聲。留黃或作駵黃,或作流黃,皇侃作緇黃,葢卽□黃之色,其色黎黑而黃也。漢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金璽盭綬。如淳曰:盭音戾,綠盭也。以綠為質。晉灼曰:盭,艸名也。似艾可染綠,因以為綬名。按綠近黃,綠為質而染黑,故曰駵黃,中央之閒色。何承天纂文云:綟,紫色。非也。漢制:綠綟綬在紫綬之上。紫綬一名緺綬,其色靑紫。從糸戾聲。按戾聲當作□省,會意包形聲也。郞計切。十五部。
1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9
標題:紑fóu
20
注解:白鱻衣皃。鱻各本作鮮。今正。許例新鮮字如此作也。毛詩傳曰:絲衣,祭服也。紑,潔鮮皃。從糸不聲。匹丘切。古音在一部。《詩》曰:「素衣其紑。」周頌作絲衣。絲衣乃篇名,素恐訛字。此謂士爵弁玄衣纁裳非白衣也。本義謂白鮮,引申之為凡新衣之偁。
2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2
標題:緂tān
23
注解:白鱻衣皃。從糸炎聲。充彡切。八部。廣韻他甘切。謂衣采色鮮也。六字葢非許語。依玉篇則白鮮衣皃四字當作衣采色鮮也五字。
2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5
標題:繻xū
26
注解:繒采色也。此本義也。左傳紀裂繻。大夫以裂繻為名。此繻乃□之叚借。巾部曰□,繒端裂也是也。終軍傳:關吏與軍繻。蘇林曰:繻,帛邊也。舊關出入皆以傳,傳因裂繻頭,合以為符信也。卽左氏裂繻字,正當作□。是以二傳作緰。從糸需聲。相俞切。古音在四部。讀若「繻有衣」。周易旣濟六四文,葢有訛奪,證之以□篆下所偁。則繻當作需,衣下奪□字。
2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8
標題:縟rù
29
注解:□采飾也。飾各本作色。今依文選西京賦、月賦、景福殿賦、劉越石荅盧諶詩注正。□本訓馬髦飾,引申之為□多。飾本訓□也,引申之為文飾。喪服傳曰:喪成人者其文縟,喪未成人者其文不縟。注曰。縟猶數也。按數如數罟之數。從糸辱聲。而蜀切。三部。○按自縵繡二篆至此皆言文採與色之不同。
3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1
標題:纚xǐ
32
注解:冠織也。冠織者,為冠而設之織成也。凡繒布不□翦裁而成者謂之織成。內則注曰:縰,韜髮者也。士冠禮曰:纚廣終幅長六尺。注曰:纚,今之幘。終,充也。纚一幅長六尺,足以韜髮而結之矣。禮經贊者奠纚而後設纚,賓正纚乃加冠,是以纚韜髮而後冠也。此纚葢織成,緇帛廣二尺二寸,長只六尺,不待翦裁,故曰冠織。漢制:齊三服冠獻冠幘縰。正是織成者。注云:如方目紗。按引申之,網有名纚者。薛綜曰:纚綱如箕形,狹後廣前。西京賦曰:纚鰋鲉。吳都賦曰:纚鱨魦。○釋名:纚以韜髮者也。以纚為之,因以為之名。按劉語似誤。本為韜髮之偁,繼乃以為帛偁,如劉語乃倒其先後矣。從糸麗聲。所綺切。十六部。亦作縰同。問喪雞斯。卽笄纚之叚借也。謂□緇帛韜髮。六字各本無。依集韻、類篇、韻會所引皆有,葢古注之存者。
3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4
標題:紘hónɡ
35
注解:冠卷維也。維字今依玉篇補。卷經典釋文起權反。玉藻:縞冠玄武。注曰:武,冠卷也。古者冠與卷殊。雜記注曰:秦人曰委,齊東曰武。喪大記注曰:武,吉冠之卷也。冠卷不得偁紘,故知冠卷下有維字,必為古本矣。周禮弁師注:朱紘,以朱組為紘也。紘一條屬□端於武。又曰:紐小鼻在武上,笄所貫也。士冠禮注曰:有笄者屈組為紘,垂為飾。無笄者纓而結其絛。按有笄者謂冕弁,無笄者謂冠。許冖部冠下曰,弁冕之總名也。則此云冠卷維者,謂冕弁之紘以一組自頤下而上屬□端於武者也。葢笄貫於武,紘實屬於笄首耳。許以笄統於卷,故曰冠卷維。許、鄭說略同。戴先生說冠無笄有武,冕弁有笄無武,紘屬於笄,說更明了。○引申之,凡中寛者曰紘。如月令其器圜以閎。閎讀為紘。淮南書有八紘。從糸厷聲。戶萌切。古音在六部。紭,紘或從弘。
3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7
標題:紞dǎn
38
注解:冕冠□耳者。魯語:王后親織玄紞。韋曰:紞所以縣瑱當耳者。齊風:充耳以素乎而,充耳以靑乎而,充耳以黃乎而。箋云:素、靑、黃、謂所以縣瑱者。或名為紞。織之,人君五色,臣則三色而已。瓊華、瓊瑩、瓊英、謂縣紞之末,所謂瑱也。玉裁按紞所以縣瑱,瑱所以塞耳,紞非塞耳者也。大戴禮:黈纊塞耳,所以揜聰。黈,黃色也。纊同纊。薛綜東京賦注曰:黈纊,言以黃綿大如丸縣冠□邊當耳,不欲妄聞不急之言。此薛氏緣辭生訓。大戴纊字乃紞之訛,形之誤也。黃色之紞下垂充耳,人君紞五色,故或單舉玄,或單舉黃,以該他色。自紞訛為纊,漢初諸儒不能辨證。禮緯、客難、東京賦諸書又改作纊,因起薛氏繆說,而呂忱、顏師古從之。用黃綿塞耳,禮之所無。士喪禮曰:瑱用白纊。豈有生時以纊充耳者。如淳漢書注曰:以玉為瑱,以黈纊縣之。如語亦欠明了。古文用字□無有呼絛繩為纊者。許書冕冠塞耳者,當作冕冠所以縣塞耳者,乃與鄭箋詩、韋注國語合。鄭、韋析言之,許渾言之耳。引申之義為衾紞。鄭云:被識也。按今人語謂之當頭,卽當耳之意。又紞如打五□,亦謂當□面有聲也。從糸冘聲。都感切。七部。
3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0
標題:纓yīnɡ
41
注解:冠系也。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係也。以二組系於冠卷結頤下是謂纓,與紘之自下而上系於笄者不同。冠用纓,冕弁用紘。纓以固武,卽以固冠,故曰冠系。玉藻之記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許此冠字專謂冠,不該冕弁。從糸嬰聲。於盈切。十一部。
4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3
標題:紻yǎnɡ
44
注解:纓卷也。此卷亦起權反。卷本訓厀曲,引申為凡曲之偁。纓卷,謂纓之曲繞也。是為紻從糸央聲。於□切。十部。
4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6
標題:緌ruí
47
注解:系冠纓□者。各本作系冠纓也,韻會無也字,皆非。今正。緌與纓無異材,垂其餘則為緌,不垂則臿於纓卷閒。內則冠緌纓注曰:緌者,纓之飾也。正義曰:結纓頷下以固冠,結之餘者散而下垂謂之緌。按玉藻曰:有事然後緌。檀弓曰:喪冠不緌,扱其餘也。引申之為旌旂之緌。以旄牛尾為之。古字或作蕤,或叚綏為之。從糸委聲。儒隹切。古音在十六部。
4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9
標題:緄ɡǔn
50
注解:織成帶也。各本無成字。依文選七啟注、後漢南匈奴傳注補。玉篇□誤章:凡不待翦裁者曰織成。緄□見後漢書,葢非三代時物也。詩小戎:竹柲緄縢。毛傳曰:緄,繩也。此古義也,而許不取之,過矣。漢碑用為袞字。從系昆聲。古本切。十三部。
5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52
標題:紳shēn
53
注解:大帶也。巾部□下曰:紳也。與此為轉注。革部鞶下云:大□也。男子□鞶,婦人□絲。□下云:紳也。男子鞶□,婦人□絲,皆於古大□革□不分別,是其疏也。古有革□以系佩韍,而後加之大□,紳則大□之垂者也。玉藻曰:紳長制士三尺。子游曰:參分□下,紳居二焉。注云:紳,□之垂者也。言其屈而重也。許但云大□,亦是渾言不析言。葢許意以革□統於大□,以□之垂者統於□,立言不分別也。從糸,大□用素用練。故從糸。□聲。失人切。十二部。
5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55
標題:繟chǎn
56
注解:帶緩也。繟之言□也。韓詩:檀車□□。毛詩作幝幝。從糸單聲。昌善切。十四部。
5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58
標題:綬shòu
59
注解:韍維也。韍古文作市,韠也。韍維,謂所以維韍者,釋器曰:璲,瑞也。此謂玉瑞也。又曰:璲,綬也。郭云:卽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者,因通謂之璲。(今本字誤)古者韍佩皆系於革□。佩玉之系謂之璲。俗字為繸。又謂之綬。韍之系亦謂之綬。爾雅渾言之,許析言之,言韍可以該佩也。謂之綬者,韍佩與革□之閒有聯而受之者,故曰綬。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瑌玟而縕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綬,是其制也。司馬氏輿服志曰:五伯迭興,戰兵不息,於是解去韍佩,留其係璲,以為章表。故詩曰:琄琄佩璲。此之謂也。至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承不改。夫大東所言,其時未嘗去玉。綬見玉藻、爾雅,非至秦漢乃有此名。古之所謂綬者璲也,秦漢之縌也。秦漢之所謂綬者,所以代古之韍佩也,非古之綬也。然則許曰綬,韍維也。又曰組,綬屬也。此古之綬也。又曰縌,綬維也。緺,綬紫靑色也。綸,靑絲綬也。此秦漢之綬也。秦漢改韍佩為綬,遂改綬為縌,此名遷移當正者也。從糸受聲。殖酉切。三部。
6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61
標題:組zǔ
62
注解:綬屬也。屬當作織,淺人所改也。組可以為綬,組非綬類也。綬織猶冠織,織成之幘梁謂之纚,織成之綬材謂之組。玉藻綬必連組,曰玄組綬、朱組綬是也。內則曰:織紝組紃。周禮典絲掌組。詩曰:執轡如組。傳曰:組,織組也。執轡如組,御眾有文章。言能制眾。動於近,成於遠也。按詩意非謂如組之柔,謂如織組之經緯成文,御眾縷而不亂,自始至終秩然,能御眾者如之也。織成之後所用韍佩之系,其大者也。其小者□為冠纓。各本冠作冕。今依七啟李注、急就顏注正。冕用紘,冠用纓。冕可偁冠,冠不得偁冕也。玉藻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緌與纓同材,故諸侯言緌不言纓。纓以組之細者為之。大為組綬,小為組纓,其中之用多矣。典絲供所受之組是也。從糸且聲。則古切。五部。
6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64
標題:緺ɡuā
65
注解:綬紫靑色也。各本無色,今依後漢南匈奴傳,大平御覽正。百官公卿表曰:丞相,金印紫綬。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國,綟綬。徐廣曰:似紫。紫綬名緺綬,其色靑紫。何承天云:緺,靑紫色也。按紫者,水剋火之閒色。又因水生木而色靑,是為紫靑色。從糸咼聲。古蛙切。古音在十七部。
6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67
標題:縌nì
68
注解:綬維也。此綬謂漢之綬也。乘輿長丈九尺九寸,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長丈五尺,百石長丈二尺者是也。綬維謂之縌。乘輿至二千石皆長三尺二寸,千石至二百石皆長三尺者是也。司馬彪曰: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按當曰與綬相迎受故曰縌。縌之言逆也,漢之縌古之綬也。漢之綬,猶古之韍佩也。縌篆其創於李斯輩與。從糸逆聲。宜戟切。古音在五部。
6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70
標題:纂zuǎn
71
注解:佀組而赤。漢景帝紀曰: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臣瓚引此為注。按組之色不同。似組而赤者,則謂之纂。釋詁曰:纂,繼也。此謂纂卽纘之叚借也,近人用為撰集之偁。從糸算聲。作管官。十四部。
7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73
標題:紐niǔ
74
注解:系也。今本系下曰:係也。係者,結束也。一曰結而可解。結者,締也。締者,結不解也。其可解者曰紐。喪大記曰:小斂大斂皆左衽結絞不紐。正義云:生時□並為屈紐,使易抽解。若死則無復解義,故絞束畢結之,不為紐也。從糸丑聲。女久切。三部。
7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76
標題:綸lún
77
注解:糾靑絲綬也。各本無糾字。今依西都賦李注、急就篇顏注補。糾,三合繩也。糾靑絲成綬,是為綸。郭璞賦云:靑綸競糾。正用此語。緇衣注曰:綸,今有秩、嗇失所佩也。釋艸:綸似綸。郭曰:今有秩、嗇夫所□糾靑絲綸。法言:五□之綸。李軌云:綸,糾靑絲綬也。今本法言改糾為如,不可通矣。考輿服志:乘輿黃赤綬。諸侯王赤綬,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綟綬,公侯將軍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靑綬,千石、六百石黑綬,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百石靑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按繆卽糾字。自黃綬以上,綬之廣皆尺六寸,皆計其首,首多者系細,首少者系粗,皆必經緯織成。至百石而不計其首,合靑絲繩辮織之,有經無緯,謂之宛轉繩,若今人用絲繩如箸粗為□者也。緇衣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小雅曰:之子於釣,言綸之繩。召南曰:其釣維何,維絲伊緡。傳云:緡,綸也。綸之繩猶言糾之繩矣。後人用以代經論字,遂使其義不傳。從糸崙聲。古還切。古音在十三部。
7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79
標題:綎tīnɡ
80
注解:系綬也。系當作絲。廣韻曰:絲綬,□綎。玉篇曰:絲綎,綬也。按此綬葢綬之類而已,非印綬之綬。從糸廷聲。他丁切。十一部。
8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82
標題:絙huán
83
注解:緩也。緩當作綬。玉篇絙下曰:絙,綬也。此亦綬之類也。從糸□聲。胡官切。十四部。
8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85
標題:□bó
86
注解:頸連也。頸當作領。玉篇作領連,是也,謂聯領於衣也。衣部曰:襮,黼領也。毛傳曰:襮,領也。領謂之襮,連領謂之□,玉篇以為同字也。從糸,□省聲。補各切。古音在二部。
8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88
標題:紟jīn
89
注解:衣系也。聯合衣襟之□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凡結□皆曰紟。玉藻:紳韡結三齊。注云:結,約餘也。結或為紟,宋本如此韋注國語曰:□甲者紟鎧也。紟,今本訛衿。荀卿非十二子曰:其纓禁緩。叚禁為紟也。按襟,交衽也。俗作衿。今人衿紟不別。又喪禮紟,單被也。乃紟之別一義,亦因可以固結之義引申之。從糸今聲。居音切。七部。按又巨禁切。□,籀文從金。玉篇、古文四聲韻皆作□。
9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91
標題:緣yuàn
92
注解:衣純也。此以古釋今也。古者曰衣純,見經典。今曰衣緣。緣其本字,純其叚借字也。緣者,沿其邊而飾之也。深衣曰: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袂緣猶袂口也。廣各寸半者,表裏共三寸也。旣夕禮注曰:飾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緣之義引申為因緣、夤緣,而俗遂分別其音矣。從糸彖聲。以絹切。十四部。
9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94
標題:纀pú
95
注解:常削幅謂之纀。爾雅釋器文也。郭云:削殺其幅,深衣之裳也。按許書之削當作消。纀之言僕也,僕之言附也。從糸僕聲。博木切。三部。
9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97
標題:褲kù
98
注解:脛衣也。今所謂套褲也,左右各一,分衣□脛,古之所謂褲,亦謂之褰,亦謂之襗,見衣部。若今之滿當褲,則古謂之□,亦謂之幒,見巾部。此名之宜別者也。從糸夸聲。苦故切。五部。按此字疑當同胯□作褲,今皆作褲。
9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00
標題:繑qiāo
101
注解:褲紐也。紐者,系也。脛衣上有系,系於幝□曰繑。從糸喬聲。牽遙切。二部。
10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03
標題:緥bǎo
104
注解:小兒衣也。衣部曰:□,緥也。斯干:載衣之裼。傳曰國:裼,褓也。褓,緥之俗字,古多云小兒被也。李奇曰:小皃大藉。師古曰。卽今小兒繃。古多叚借保葆字。從糸□聲。博抱切。古音在三部。
10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06
標題:繜zūn
107
注解:薉貉中女子無褲,□帛為脛空,用絮補核,名曰繜衣,狀如襜褕。無褲者,無左右各一之褲也。帛,依急就篇當作布。空腔古今字。核當作核,果核之引申也。帛為脛腔,褚以絮而裹之,若今江東婦之卷胖。胖音如滂去聲。是名繜衣,亦曰母繜。急就篇曰:襌衣蔽膝布母繜。葢蔽厀、繜衣、襜三者相似,故曰狀如襜。衣部曰:襜,衣蔽前也。又曰:直裾謂之襜褕。此當曰狀如襜,不當有褕字。從糸尊聲。子昆切。十三部。
10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09
標題:紴bō
110
注解:絛屬。按急就篇□縀紃三字相聯,必三者為一類也。縀葢本作紴,篆形皮叚相似而訛,縀乃又訛緞。說者因以□後帖解耳,未知是否。從糸皮聲。讀若被,或讀若水波之波。博禾切。十七部。
11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12
標題:絛tāo
113
注解:扁緒也。廣雅作編緒,漢書及賈生新書作偏諸,葢上字作編,下字作諸為是,諸者謂合眾采也。賈誼傳曰: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偏諸,緣。服虔曰:偏諸如牙條,以作□緣。又曰縠之表,薄紈之裏,緁以偏諸。晉灼曰:以偏諸緁著衣。然則偏諸之為絛明矣。□記注曰:紃,若今時絛也。毛詩、左傳正義曰:王后親織玄紞,卽今之絛繩,必用□采線織之。按紴、□葢其闊者,絛其陿者,紃其圜者。從糸攸聲。土刀切。古音在三部。
11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15
標題:□yuè
116
注解:采彰也。彰者,彣彰也。為五采彣彰可以緣飾之物也。一曰車馬帬。一曰謂一名也。帬各本作飾。今正。師古漢書注曰:偏諸,若今之織成,以為要襻及褾領者也。古謂之車馬帬,其上為乘車及騎從之象。急就篇□注曰:□,織采為之。一名車馬飾,卽今之織成也。按二注皆用許為訓。顏意偏諸卽□也。一作飾。不同者,後人改之耳。從糸鉞聲。王伐切。十五部。
11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18
標題:緃zōnɡ
119
注解:□屬。急就篇絛繢總為類。師古曰:總一作縱。說文作緃。按羔羊:素絲五總。傳曰:總,數也。豈卽緃與。從糸,從省聲。足容切。九部。
12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21
標題:紃xún
122
注解:圜采也。采彰、扁諸、圜采,葢古有是名,而漢語猶然。圜采以采線辮之,其體圜也。內則:織紝組紃。注曰:紃,絛也。雜記:紃以五採。注曰:紃,施諸縫中,若今時絛也。孔穎達曰:似繩者為紃。從糸川聲。詳遵切。十三部。
12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24
標題:緟chónɡ
125
注解:增益也。增益之曰緟。經傳統叚重為之,非字之本。如易之重卦,象傳言重巽。又言洊雷震、習坎、明□作離,兼山艮、麗澤兌皆謂緟之也。今則重行而緟廢矣。增益之則加重,故其字從重。許書重文若干皆當作緟文。從糸重聲。直容切。九部。
12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27
標題:纕rǎnɡ
128
注解:援臂也。援臂者,□衣出其臂也。王制:適四方,裸股肱。注云:謂擐衣出其臂脛。蕭該云:擐當作□。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義。陸德明曰:擐,舊音患,今宜音宣,依字作□。字林云:□,□臂也。先全反。玉裁按援□古今字。□,俗又作揎。鄭作擐猶許作援,二聲古同耳。字書、韻書有從□聲之字。今以詛楚文石刻攷之,其云亦應□皇天上帝及大沈久湫之幾靈德賜□劑楚師。釋為爰,釋為援皆可。董逌云古受字,非也。援臂者,援引也,引袖而上之也,是為纕臂。襄訓解衣,故其字從襄糸。今則攘臂行而纕臂廢矣。攘乃揖讓字。從糸襄聲。汝羊切。十部。廣韻攘臂平聲。
12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30
標題:纗zuī
131
注解:維綱中繩也。綱者,網之紘也。又用繩維之。左右皆有繩,而中繩居要,是曰纗。思玄賦舊注云:纗,系也。葢引申之為凡系之偁。思玄賦曰:纗幽蘭之秋華。李善引通俗文曰:繫幃曰纗。幃者,今之香囊也。通俗文各本作說文,今以意改。從糸巂聲。讀若畫。戶圭切。廣韻又胡卦切。十六部。或讀若維。維疑當作絓。
13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33
標題:綱ɡānɡ
134
注解:網紘也。各本作維紘繩也。今依棫樸正義正。紘者,冠維也。引申之為凡維系之偁。孔穎達云:紘者,網之大繩。商書曰:若罔在綱,有條而不紊。詩曰:綱紀四方。箋云:以罔罟喻之,張之為綱,理之為紀。從糸岡聲。古郞切。十部。□,古文綱。古文四聲韻作□□二形。□從古文糸也。□,古文。
13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36
標題:縜yún
137
注解:綱紐也。紐者,結而可解也。大曰系,小曰紐。綱之系網也,必以小繩毌大繩而結於網,是曰縜。引申為凡紐之偁。梓人為侯,上綱與下綱出舌尋,縜寸焉。注云:綱,所以繫侯於植者也。縜,籠綱者。按綱繩粗大,故以小繩毌大繩為紐連於侯,其用與網一也。。從糸員聲。為贇切。十三部。大鄭曰:讀如竹靑皮之筠。《周禮》曰:「縜寸。」
13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39
標題:綅qīn
140
注解:線也。各本線上有絳字。今依閟宮釋文、正義正。以線訓綅,不言色也。綅旣為絳線,則經不必言朱矣。閒傳:禫而綅。雜記注:禫旣祭,乃服禫服。朝服綅冠。鄭曰:黑經白緯曰綅。別一義。從糸,□省聲。子林切。七部。又息廉反。《詩》曰:「貝胄朱□。」魯頌閟宮文。傳曰:貝胄,貝飾也。朱綅,以朱綅綴之。按毛意謂以朱線綴貝於胄耳。正義謂綴甲,非也。
14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42
標題:縷lǚ
143
注解:線也。此本謂布縷,引申之絲亦名縷。從糸婁聲。力主切。古音在四部。
14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45
標題:線xiàn
146
注解:縷也。鄭司農周禮注曰:線,縷也。此本謂布線,引申之絲亦偁線。從糸戔聲。私箭切。十四部。線,古文線。周禮縫人作線。鮑人同。注曰:故書線作綜,當為糸旁泉。讀為絤。按線作綜,字之誤也。絤則鄭時行此字。漢功臣表:不絕如線。晉灼曰:線今線縷字。葢晉時通行線字,故云爾。許時古線今線,晉時則為古線今線,葢文字古今轉移無定如此。
14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48
標題:□xué
149
注解:縷一枚也。一枚猶一個也。從糸穴聲。乎決切。十二部。
15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51
標題:縫fénɡ
152
注解:□鍼紩衣也。鍼下曰:所□縫也。召南:羔羊之縫。傳曰:縫言縫殺之大小得其宜。引申之義也。從糸逢聲。符容切。九部。
15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54
標題:緁qiè
155
注解:□衣也。下文緶下曰:緁衣也。與此為轉注。衣部曰:□者,緶也。喪服傳曰:斬者何?不緝也。齊者何。緝也。齊卽□,緝卽緁,叚借字也。緁者,緶其邊也。從糸疌聲。七接切。八部。□,緁或從習。習聲與緁聲相近也。□字原作□下衣。
15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57
標題:紩zhì
158
注解:縫也。與上文縫為轉注。黹下曰:鍼縷所紩衣也。凡鍼功曰紩。從糸失聲。直質切。年二部。鐵,古文。
15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60
標題:緛ruǎn
161
注解:衣戚也。戚今之蹙字也。古多用戚,無蹙字。考工記曰:不微至無以為戚速。詩鄭箋云:縐絺,絺之戚戚者。今俗改作蹙。衣戚,衣部所謂襞,韋部所謂韏。子虛賦:襞積褰縐,紆徐委曲,鬱橈谿谷。張揖注曰:襞積,□齰也。褰,縮也。縐,戚也。其縐中文理,岪鬱迴曲,有似於谿谷也。按□古字,□襉皆今字。縐訓戚,與鄭箋合。俗本訛裁。而小顏、小司馬皆不得其解,甚矣古書之難讀也。衣戚亦曰韏衣,是為緛。引申之為凡戚之偁。素問曰: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謂戚而短也。緛以衣喻,弛以弓喻。從糸耎聲。而沇切。十四部。
16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63
標題:□zhàn
164
注解:補縫也。補者,完衣也。古者衣縫解曰袒,見衣部。今俗所謂綻也。以鍼補之曰□,內則云衣裳綻裂,紉鍼請補綴是也。引申之,不必故衣亦曰縫□。古□歌行曰: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賴得賢主人,覽取為我□。謂故衣誰則補之,新衣誰則縫之,賴有賢主婦見而為補縫之也。綻字古亦作□,淺人改之。從糸旦聲。丈莧切。十四部。
16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66
標題:繕shàn
167
注解:補也。周禮繕人注曰:繕之言勁也,善也。叔於田序注云:繕之言善也。曲禮:招搖在上,急繕其怒。注曰:急猶堅也。繕讀曰勁。按許言補,其本義也,而中含善勁二義,故鄭云之言,不必如曲禮注之改讀也。從糸善聲。時戰切。十四部。
16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69
標題:絬xiè
170
注解:衣堅也。各本無此三字,以論語曰絬衣長短右袂,冠於從糸之上。今補正。玉篇注曰:堅也。廣韻注曰:堅絬。皆本諸說文古本,非能杜撰也。自淺人不知許有引經說叚借之例,則訓論語絬衣為堅衣而不可通,乃刪其本義,徑引論語使絬為□之或體。殊不思絬果□或字,則當於衣部□篆之下出一絬篆,云□或從舌聲,不得憒憒如是。且上文云補縫也,下文云綴得理也,堅義正與補綴相合,列字之次弟可攷者如是。衣堅者,今蘇州人所謂勩箸也。從糸舌聲。舌以柔而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從舌非無意也。私列切。十五部。《論語》曰:「絬衣長,短右袂。」鄉黨篇文。今論語絬衣作□裘。衣部曰:□,私服也。然則論語自訓私服,而作絬者,同音叚借也。許偁之者,說六書之叚借也。如□,人姓也。而偁無有作□。堋,喪葬下土也。而偁堋淫于家。尚書叚□為好,叚堋為朋也。
17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72
標題:累léi
173
注解:綴得理也。綴者,合箸也。合箸得其理,則有條不紊,是曰累。樂記曰:纍累乎端如貫珠。此其證也。一曰大索也。論語作縲,字之誤。注云:黑索也。亦誤作累,如孟子係累其子弟是。亦作羸,如易大壯羸其角,馬云大索也。鄭、虞作累。引申之,不以罪死曰累,見楊雄反離騷注。從糸畾聲。畾聲卽靁省聲也。力追切。十五部。按纍絫二字大不同。纍在十五部,大索也。其隸變不得作累。絫在十六部,增也。引申之延及也。其俗體作累,古所不用。
17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75
標題:縭lí
176
注解:□絲介□也。介者,書也。謂以絲介書□閒為飾也。葢卽周禮之繶絇。從糸離聲。力知切。古音在十七部。
17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78
標題:□ɡōu
179
注解:刀劍緱也。廣韻曰:刀劍頭纏絲為緱也。按謂人所把處如人之喉然。從糸矦聲。古侯切。四部。
18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81
標題:繄yī
182
注解:□衣也。所以韜□者,猶盛弓弩矢器曰醫也。叚借為語□。左傳: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毛詩:伊可懷也。箋云:伊當作繄。繄猶是也。從糸殹聲。烏雞切。十五部。一曰赤黑色繒。赤當依玉篇作靑。巾車:王后安車,彫面繄總。注曰:繄讀為鳧鷖之鷖。鷖總者,靑黑色,以繒為之。鄭司農說也。
18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84
標題:縿shān
185
注解:旌旗之游所屬也。各本失所屬二字。今補。□部曰:游,旌旗之流也。周禮巾車注云:正幅為糝,游則屬焉。正義曰:正幅為縿,爾雅文。又覲禮正義:爾雅說旌旗正幅為縿。唐後爾雅奪正幅為縿四字,邢疏不能攷補。縿是旌旗之體,游則屬焉。故孫炎注曰:為旒於縿。郭璞曰:縿,眾旒所箸。戴先生曰:游箸縿垂者也。交龍鳥隼之屬皆畫於縿。爾雅曰:纁帛縿。鄭本之,曰九旗之帛皆用絳。上有弧以張縿之幅,見覲禮、明堂位、考工記。下以人維之,周禮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太常、爾雅維以縷是也。所以太常必維之者,正恐其游長曳地。毛詩:素絲紕之,大夫旌旗之游亦維持之也。游屬於縿而統於縿。然□部游下不云旌旗之縿也。則知縿下□不云旌旗之游。理合析言,不得渾言矣。從糸參聲。所銜切。古音在七部。
18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87
標題:徽huī
188
注解:衺幅也。卽詩之邪幅也。傳曰:邪幅,偪也。所以自偪束也。箋云: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厀。按內則謂之偪,許云謂之徽,未見所出,葢猶蔽厀謂之褘與。釋詁曰:徽,善也,止也。大雅箋云:美也。自偪束之義文引申也。一曰三糾繩也。三糾,謂三合而糾之也。丩部曰:糾,三合繩。易係用徽纆。劉表曰:三股曰徽,□股曰纆。一說糾本三股,三糾當為九股。從糸,微省聲。許歸切。十五部。
18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90
標題:□biē
191
注解:扁緒也。見絛下。一曰弩要,俗作□。鉤帶。從糸□聲。□者,籒文折字。并列切。十五部。
19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93
標題:紉rèn
194
注解:單繩也。單各本及集韻作繟,非其義。李文仲字鑒作繹。今依廣韻,佩觿作單。太平御覽引通俗文曰:合繩曰糾,單展曰紉,織繩曰辮,大繩曰絚。釋玄應引字林單繩曰紉。單對合言之。凡言綸言糾皆合三股二股為之,紉則單股為之。玉篇曰:紉,繩縷也,展而續之。方言曰:□,□,續也。楚謂之紉。葢單股必以他股連接而成。離騷曰:紉秋蘭以為佩。注:紉,索也。內則:紉針請補綴。亦謂線接於鍼曰紉。從糸刃聲。女鄰切。古音在十三部。
19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96
標題:繩shénɡ
197
注解:索也。索下云:繩也。艸有莖葉,可作繩索也,故從□糸。繩可以縣,可以束,可以為閑,故釋訓曰:兢兢,繩繩,戒也。周南傳曰:繩繩,戒愼也。從糸,蠅省聲。食陵切。蠅字入黽部者,謂其蟲大腹如黽類也。故蠅以黽會意,不以黽形聲。繩為蠅省聲,故同在古音弟六部。黽則古音如芒,在弟十部。
19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199
標題:□zhēnɡ
200
注解:□未縈繩。未縈繩,謂未重疊繞之如環者。紆者,詘也,少少詘曲之而已。將縈繩先詘曲之。引申為凡紆曲之偁。士喪禮:陳襲事於房中,西領南上不綪。注云:綪讀為□。□,屈也。江沔之閒謂縈收繩索為□。按許紆下一曰縈也,此卽江沔之閒語也。此云紆未縈繩,用詘訓也。凡器物曲陳之皆曰□。一曰急弦之聲。聲□然也。從糸爭聲。讀若旌。側莖切。十一部。
20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02
標題:縈yínɡ
203
注解:收卷也。卷居轉切。各本作韏,非也。今依韻會、玉篇正。凡舒卷字,古用厀曲之卷。今用氣勢之捲,非也。收卷長繩,重疊如環,是為縈。於營切。今俗語尚不誤。詩周南:葛藟縈之。傳曰:縈,旋也。從糸,熒省聲。於營切。十一部。
20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05
標題:絇qú
206
注解:纑繩絇也。纑者,布縷也。繩者,索也。絇,糾合之謂。以讀若鳩知之,謂若纑若繩之合少為多皆是也。廣韻:絇,九遇切。絲絇也。唐會真記崔氏書曰:奉寄採絲一絇。元稹詩曰:棼絲不成絇。正讀九遇切。是唐人多用此語。若屨絇,禮經及禮記皆作絇。周禮作句。鄭云:箸舄屨之頭以為行戒。句當為絇。聲之誤也。玉裁按許不言屨飾,但言纑繩絇。許意屨絇字當從周禮作句為正,取拘止之意。從糸句聲。讀若鳩。古音在四部。今其俱切。
20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08
標題:縋zhuì
209
注解:□繩有所縣也。縣者,系也。以繩系物垂之是為縋。縋之言垂也。玄應引縣下有鎭。《春秋傳》曰:「夜縋納師。」見左傳襄十九年。從糸追聲。持偽切。按當持位切。古音在十五部。
21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11
標題:絭quàn
212
注解:纕臂繩也。纕各本作攘。今正。纕者,援臂也。臂褏易流,以繩約之,是繩謂之絭。絭有叚帣為之者。史記滑稽列傳:帣鞁鞠□。徐廣云:帣,收衣袖也。又有叚卷為之者。列女傳:趙津女娟攘卷操檝。卷卽絭也。禾部曰:稇,絭束也。冖部曰:冠,絭也。是引申為凡束縛之偁。從糸□聲。居願切。十四部。
21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14
標題:緘jiān
215
注解:所□束匧也。所□二字今補。篋者,笥也。束者,縛也。束之者曰緘。引申之,齊人謂棺束曰緘。喪大記作咸。從糸咸聲。古咸切,古音在七部。
21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17
標題:縢ténɡ
218
注解:緘也。亦所以束者也。周書有金縢。凡艸之藟、木之蘽曰縢。俗作藤。從糸□聲。徒登切。六部。
21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20
標題:編biān
221
注解:次□也。以絲次弟竹□而排列之曰編。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字下曰: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然則駢比其□,上下用絲編二,是以有得靑絲編考工記者也。禮之編茅為鼎鼏,周禮王后之編列髮為之,亦猶是法也。從糸扁聲。布玄切。十二部。
22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23
標題:維wéi
224
注解:車葢維也。車葢之制,詳於考工記。而其維無考。許以此篆專系之車葢,葢必有所受矣。引申之,凡相系者曰維,韍維、綬維是也。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從糸隹聲。以追切。十五部。
22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26
標題:絥bèi
227
注解:車絥也。郊祀志:雍五畤路車各一乘。駕被具。西畤、畦畤禺車各一乘,禺馬四匹,駕被具。師古曰:駕車備馬之飾皆具。按駕車之飾此所謂絥也。被馬之飾,革部所謂鞁也。從糸伏聲。平祕切。古音在一部。茯,絥或從艸。□,絥或從革□聲。葡聲,伏聲同在弟一部。
22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29
標題:□zhēnɡ
230
注解:□綊,各本少此二字。今依全書通例補。椉輿馬飾也。椉輿,天子車。飾亦妝飾之飾。□綊字今無所攷。傅玄乘輿馬賦注今不傳。從糸正聲。諸盈切。十一部。
23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32
標題:綊xié
233
注解:□綊也。其義已釋於上,故此但云□綊也。凡綿連字不可分釋者,其例如此。從糸夾聲。胡頰切。八部。
23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35
標題:□fán
236
注解:馬髦飾也。馬髦,謂馬鬣也。飾亦妝飾之飾。葢集絲絛下垂為飾曰□。引申為□多,又俗改其字作繁,俗形行而本形廢,引申之義行而本義廢矣。至若鄭注周禮、禮記之繁纓,繁讀為鞶□之鞶,謂今馬大□也。此易字之例,其說與許說絕殊。從糸□。各本下有聲字,非也,今□。□者,艸盛上出,故從糸□會意,猶之□字亦以□縣會意也。附袁切。十四部。《春秋傳》曰:「可□稱旌□乎?」哀卄三年左傳文。□,□或從□。以弁形聲。□,籒文弁。見皃部。
23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38
標題:韁jiānɡ
239
注解:馬紲也。釋名曰。韁,疆也。繫之使不得出疆限也。從糸畺聲。居良切。十部。
24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41
標題:紛fēn
242
注解:馬尾韜也。韜,劍衣也。引申為凡衣之偁。釋名曰:紛,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楊子言車軨馬□。馬□謂結束馬尾。豈韜之而後結之與。羽獵賦注。紛,旗流也。尚書:敿乃干。傳曰:施汝盾紛。離騷用繽紛字。皆引申叚借也。從糸分聲。撫文切。十三部。
24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44
標題:紂zhòu
245
注解:馬緧也。方言曰:車紂,自關而東,周洛韓鄭汝潁而東謂之□。或謂之曲綯。或謂之曲綸。自關而西謂之紂。從糸,肘省聲。除桺切。三部。
24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47
標題:緧qiū
248
注解:馬紂也。考工記:必□其牛後。注云:□讀為緧。關東謂紂為緧。按:亦作□。商王紂,古文尚書作受。從糸酋聲。七由切。三部。
24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50
標題:絆bàn
251
注解:馬□也。馬部□下曰:馬絆也。與此為轉注。小雅:縶之維之。傳曰:縶,絆。維,繫也。周頌曰:言授之縶,以縶其馬。箋云:縶,絆也。按:縶謂繩。用此繩亦謂之縶。此凡字之大例。有客其冣明者也。引申為凡止之偁。從糸半聲。博幔切。十四部。
25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53
標題:□xǔ
254
注解:絆歬□足也。莊子馬蹏篇:連之以羈□。崔云:絆前□足也。吳都賦:□麋麖。劉注同。從糸須聲。相主切。古音在四部。按向秀云馬絆。音竦。集韻入二腫。漢令:蠻夷卒有□。疑有奪字。殊下云:蠻夷長有罪當殊之。此應云蠻夷卒有罪當□之。
25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56
標題:紖zhèn
257
注解:牛系也。牛系,所以系牛者也。周禮封人作絼。鄭司農云:絼,箸牛鼻繩。所以牽牛者。今時謂之雉。與古者名同。後鄭云:絼字當以豸為聲。按絼讀如豸,池爾切。漢人呼雉卽絼也。絼變作紖,而讀丈忍切。仍絼雉之雙聲。今人讀紖余忍切,則非也。少儀曰:牛則執紖。從糸引聲。讀若病。直引切。十二部。
25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59
標題:縼xuàn
260
注解:□長繩系系牛也。玉篇云:以長繩系牛馬放之也。從糸旋聲。辭戀切。十四部。
26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62
標題:縻mí
263
注解:牛□也。□本馬□也。大車駕牛者則曰牛□,是為縻。潘岳賦曰「洪縻在手。凡言羈縻勿絕,謂如馬牛然也。從糸麻聲。靡為切。古音在十七部。□,縻或從多。多聲,麻聲同。十七部。
26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65
標題:紲xiè
266
注解:犬系也。犬字各本無,今補。少儀:犬則執紲。牛則執紖。馬則執靮。注曰:紲,紖,靮皆所以繫制之者。按許以此篆次於牛系,牛□之後,其為用少儀顯然也。紲本犬系,引申之,馬亦曰紲。故上文韁下曰馬紲也。若紲本謂馬,則宜次於韁篆後矣。從糸世聲。私列切。十五部。《春秋傳》曰:「臣負羈紲。」春秋僖卄四年左傳文。服虔注曰:一曰犬韁曰紲。古者行則有犬。按如服說,則紲之本義也。如杜說紲馬韁,則紲引申之義也。服云犬韁,許云馬紲,文意正同。紲,紲或從枼。枼亦世聲也。
26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68
標題:□mò
269
注解:索也。易。係用徽纆。劉表曰:三股曰徽,□股曰纆。字林曰:□合曰糾。三合曰纆。從糸黑聲。莫北切。一部。按從黑者,所謂黑索拘攣罪人也。今字從墨。
27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71
標題:緪ɡēnɡ
272
注解:大索也。通俗文:大索曰緪。一曰急也。淮南子曰:張瑟者小弦絚,大弦緩。高氏注曰:緪,急也。王逸注九歌曰:絚,急張弦也。如月之恆傳曰:恆,弦也。本亦作緪。沉重古恆反。按手部揯,引急也。緪與揯音義皆同。從糸恆聲。古恆切。六部。亦作絚。非從□之絙也。亦古鄧切。
27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74
標題:繘yù
275
注解:□也。易井卦:汽至亦未繘井,羸其瓶。鄭云:繘,綆也。方言曰:繘,自關而東周洛韓魏之閒謂之綆,或謂之絡。關西謂之繘。從糸矞聲。餘聿切。十五部。□,古文從絲。□,籒文繘。從絲又從□也。□者,叉手也。
27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77
標題:綆ɡěnɡ
278
注解:汲井□也。汲者,引水於井也。綆者,汲水索也。何以盛水,則有缶。缶部曰□,汲瓶也是也。何以引瓶而上,則有綆。春秋傳具綆缶是也。從糸□聲。古杏切。古音在十部。讀如岡。
27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80
標題:絠ǎi
281
注解:彈彄也。繟者,開弓也。彄者,弓弩端弦所尻也。弦與弓弩於發矢時相離,是名絠。從糸有聲。弋宰切。又古亥切。一部。
28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83
標題:□zhuó
284
注解:生絲縷也。生絲為縷也。凡蠶者為絲,麻者為縷。絲細縷粗,故糾合之絲得偁縷。謂縷系矰矢而□隿□也。李善文賦注所引有引此十字。今按有此乃完。當作生絲縷系矰矢而□隿□也,共十一字。矢部曰:矰者,隿□矢也。隹部曰:隿者,□□飛鳥也。□者,□□也。從糸敫聲。之若切。古音在二部。
28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86
標題:繴bì
287
注解:繴謂之罿,罿謂之罬,罬謂之罦。捕鳥□車也。見釋器及網部。從糸辟聲。博厄切。十六部。
28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89
標題:緡mín
290
注解:釣魚□也。□本施於鳥者,而鉤魚之繩似之,故曰釣魚□。召南曰,其釣維何,維絲伊緡。傳曰:緡,綸也。謂糾絲為繩也。從糸昏聲。武巾切。十三部。吳人解衣相被謂之緡。方言:緡,綿,施也。秦曰緡,趙曰綿,吳越之閒脫衣相被謂之緡綿。按大雅:荏染柔木。言緡之絲。傳曰:緡,被也。是其為古義古訓,不始方言也。
29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92
標題:絮xù
293
注解:敝綿也。綿者,聯□也。因以為絮之偁。敝者,敗衣也。因以為孰之偁。敝綿,孰綿也。是之謂絮。凡絮必絲為之,古無今之木綿也。以絮納袷衣閒為袍曰褚,亦曰裝。褚亦作著。以麻縕為袍亦曰褚。從糸如聲。息據切。五部。
29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95
標題:絡luò
296
注解:絮也。今人聯絡之言,葢本於此。包絡字,漢人多叚落為之,其實絡之引申也。楊雄傳曰:綿絡天地。以絮喻也。一曰麻未漚也。陳風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傳曰:漚,柔也。箋云:於池中柔麻,使可緝績作衣服。按未漚者曰絡,猶生絲之未湅也。從糸各聲。盧各切。五部。
29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298
標題:纊kuànɡ
299
注解:絮也。玉藻:纊為繭。注曰:纊,今之新綿也。按鄭釋纊為新綿者,以別於縕之為新綿及舊絮也。許則謂纊為絲絮,不分新故,謂縕為麻紼,與鄭絕異。從糸廣聲。苦謗切。十部。《春秋傳》曰:「皆如挾纊。」春秋宣十二年左傳文。纊,纊或從光。
30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01
標題:紙zhǐ
302
注解:絮一□也。□各本訛笘。今正。□下曰:潎絮簀也。潎下曰:於水中擊絮也。後漢書曰:蔡倫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自是莫不從用焉。天下咸稱蔡侯紙。按造紙昉於漂絮,其初絲絮為之,以□薦而成之。今用竹質木皮為紙,亦有致密竹簾薦之是也。通俗文曰:方絮曰紙。釋名曰:紙,砥也。平滑如砥。從糸氏聲。諸氏切。十六部。
30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04
標題:□fǔ
305
注解:治敝絮也。敝絮猶故絮也。從糸咅聲。芳武切。古音在四部。
30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07
標題:系jì
308
注解:系□也。一曰惡絮。一曰猶一名也。系□讀如溪黎。疊韻字,音轉為纖□。纖苦堅切。廣韻十二齊、一先皆曰:纖□,惡絮。是也。釋名曰:煮繭曰莫,幕也。貧者著衣可以幕絮也。或謂之牽離,煮熟爛牽引使離散如絮也。按此與煮繭絓頭不同物。編太平御覽者合而一之,誤矣。從糸□聲。大徐古詣切,非也。此字之本音見周易釋文,云:直作□下糸者,音口奚反。集韻、繫,牽兮切。引說文繫□今惡絮。陸德明、丁度非不言之憭然也。而六朝以後舍系不用,而叚繫為系,遂使繫之本義薶藴終古。至鼎臣奉敕校定此書,亦徑云古詣切,何淺率如是。尚自謂用唐韻,不知唐韻霽韻內之系,非許書之繫□也。十六部。
30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10
標題:□lí
311
注解:繫□也。從糸虒聲。郞兮切。十六部。一曰維也。此別一義。謂□亦訓維系。
31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13
標題:緝jī
314
注解:績也。自緝篆至絣篆皆說麻事。麻事與蠶事相似,故亦從糸。凡麻枲先分其莖與皮曰木,因而漚之,取所漚之麻而林之,林之為言微也。微纖為功,析其皮如絲。而捻之,而□之,而續之,而後為縷。是曰績,亦曰緝,亦絫言緝績。孟子曰:妻闢纑。趙注曰:緝績其麻曰闢。按闢與擘肌分理之擘同,謂始於析麻皮為絲也。引申之,用縷以縫衣亦為緝,如禮經云斬者不緝也□者緝也是也。又引申之為積厚流光之偁,大雅傳曰緝熙光明也是也。從糸咠聲。七入切。七部。
31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16
標題:絘
317
注解:績所未緝者。各本作績所緝也。今依廣韻正。□縷相接而後為緝。未捻接之前,豫林纖微諸縷以儲偫之,是為絘。令其次弟可用也。引申之,周禮有絘布。鄭司農云:列肆之稅布。從糸次聲。七四切。十五部。
31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19
標題:績jī
320
注解:緝也。豳風:入月載績。傳曰:載績,絲事畢而麻事起矣。績之言積也。積短為長,積少為多。故釋詁曰:績,繼也,事也,業也,功也,成也。左傳曰:遠績禹功。大雅曰:維禹之績。傳曰:績,功也。從糸責聲。則歷切。十六部。
32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22
標題:纑lú
323
注解:布縷也。言布縷者,以別乎絲縷也。績之而成縷,可以為布,是曰纑。禮經縷分別若干□以為麤細,五服之縷不同也。趙岐曰:湅麻曰纑。麻部□下曰:未湅治纑也。然則湅治之乃曰纑。葢縷有不湅者,若斬衰、齊衰、大功、小功之縷皆不湅。緦衰之縷則湅之。若吉服之縷則無不湅者。不湅者曰□,湅者曰纑,統呼曰縷。從糸盧聲。洛乎切。五部。
32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25
標題:紨fū
326
注解:布也。謂布名。一曰粗紬。謂大絲繒之粗者,漢書武五子傳嚴延年女羅紨。從糸付聲。防無切。五部。
32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28
標題:□suì
329
注解:蜀細布也。左思蜀都賦:黃潤比筒。注:黃潤,謂筒中細布也。楊雄蜀都賦曰:筒中黃潤,一端數金。從糸彗聲。祥歲切。十五部。
33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31
標題:絺chī
332
注解:細葛也。葛者,絺綌艸也。其緝績之一如麻枲。其所成之布,細者曰絺,粗者曰綌。葢艸有不同,如今之葛布有黃艸葛,其粗者也。從糸希聲。丑脂切。十五部。
33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34
標題:綌xì
335
注解:粗葛也。從糸谷聲。綺戟切。古音在五部。□,綌或從巾。
33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37
標題:縐zhòu
338
注解:絺之細者也。者字依御覽補。《詩》曰:「蒙彼縐絺。」庸風君子偕老文。傳曰:蒙,□也。絺之靡者為縐。按靡謂紋細皃,如水紋之靡靡也。米部曰:□,碎也。凡言靡麗者皆取□義,謂其極細。此毛說與鄭說之不同也。一曰戚也。戚各本作蹴。蹴者,躡也。非其義。葢本作戚,俗作蹙,又改為蹴耳。今正。鄭箋云:縐絺,絺之蹙蹙者。此鄭說之異毛也。戚戚者,如今皺紗然。上文云:緛,衣戚也。子虛賦:襞積褰縐。張揖注云:縐,戚也。從糸芻聲。側救切。四部。
33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40
標題:絟quán
341
注解:細布也。江都王傳:遺帝荃葛。師古曰:字本作絟。千全反。又千劣反。江南筒布之屬皆為荃也。從糸全聲。此緣切。十四部。
34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43
標題:紵zhù
344
注解:萵屬。萵者,枲屬也。陳風曰:東門之池,可以漚紵。細者為絟,布白而細曰紵。各本作粗者為紵。今依玄應書正。卷十二、十五略同也。周禮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艸之物,白而細疏曰紵,古亦借為褚衣之褚。從糸宁聲。直呂切。五部□,紵或從緒省。
34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46
標題:緦sī
347
注解:十五升抽其半布也。各本無抽其半三字,當由不通人□之,今補。緦者,布名。猶大功、小功皆布名也。經云緦麻三月者,注云:緦麻,緦布衰裳而麻絰□也。今本注內□下緦字,則不可通矣。傳曰:緦者十五升抽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緦。凡布幅廣二尺二寸,禮經布八十縷為升,卽許之布八十縷為稯也。斬衰三升,三升有半。齊衰四升。繐衰小功之縷四升有半。大功八升若九升。小功十升若十一升。緦布朝服之縷七升有半。升數各不同,而皆合二尺二寸之度以成布。十五升去半者,十五升朝服之升數也。去其半則為七升有半。朝服用十五升,其布密。緦用其半,其布疏。謂之緦者,鄭曰治其縷細如絲也,傳所謂有事其縷也。繐衰用小功之縷,而升數不及半。緦用朝服之縷,而升數只取半。皆聖人因宜適變之精意。一曰□麻一絲布也。此說非也。鄭注喪服曰:或曰有絲。朝服用布,何衰用絲乎。從糸思聲。息茲切。一部。□,古文緦,從恖省。思各本作糸,誤,今正。□,古文。
34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49
標題:緆xī
350
注解:細布也。布一本作麻,古亦呼布為麻也。燕禮:冪用綌若錫。鄭注:今文錫為緆。緆,易也。治其布使滑易也。按今文其本字,古文其叚借字也。子虛賦被阿錫,卽列子之衣阿緆。許意從禮今文,故錄緆字。喪服錫衰傳曰:錫者何也。麻之有錫者也。錫者十五升抽其半。無事其縷,有事其布曰錫。按據是則緆之與緦,但一事其縷,一事其布為少異耳。其為十五升之半則同也。何緦下偁傳以釋之,而緆下不稱傳也。曰緦在五服之內,故聖人特製其字。錫衰不在五服內,故聖人用錫之名,不別製字。錫衰之錫與細布之緆,其實不同也。葢古者布十五升為冣細。十五升布成,治之使滑易,是曰緆。錫衰則半十五升而治之,亦名曰緆。實非緆也。是以傳之釋經也,先之曰:錫者何也,麻之有錫者也。有讀為又。言麻旣為布矣,而又加灰易之。此言緆之本義也。繼之曰:錫者十五升抽其半。無事其縷,有事其布曰錫。此釋錫衰之錫也。□言錫者,意各有在。許作字書釋緆本義。故只曰細麻,而不必詳十五升去半之緆,葢用傳前說以包後說矣。從糸易聲。先擊切。十五部。□,緆或從麻。先鄭曰:錫,麻之滑易者。劉熙曰:錫,易也。治其麻使滑易也。古說謂治麻曰錫。
35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52
標題:繐suì
353
注解:細疏布也。禮經曰:繐衰裳牡麻絰,旣葬除之者。傳曰:繐衰者何,以小功之縷也。注云:治其縷如小功,而成布四升半。細其縷者,以恩輕也。升數少者,以服至尊也。凡布細而疏謂之繐。今南陽有鄧繐。按小功十升若十一升成布,而此用小功之縷四升半成布,是為縷細而布疏。其名曰繐者,布本有一種細而疏者曰繐,但不若繐衰之大疏。而繐衰之名繐,實用其意。故鄭舉凡布以名之。劉氏釋名說繐衰亦曰細而疏如繐也。許云細疏布,亦謂凡布,不主繐衰,與緆本為細布名,而錫衰之錫取以為名正同。故皆不引禮傳。從糸惠聲。私鋭切。十五部。按此篆各本在前絙□二篆之閒,非其次也,今移此以正之。
35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55
標題:緰tóu
356
注解:緰貲,布也。謂布名。急就篇:服瑣緰□與繒連。師古曰:緰□,緆布之尤精者也。□貲同。從糸俞聲。度侯切。四部。
35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58
標題:縗cuī
359
注解:喪服衣。喪字各本無,今補。凡服上曰衣,下曰裳。禮衰裳連言,卽衣裳也。以衰統負板辟領等為言也。長六寸,博四寸,直心。禮喪服記曰:衰長六寸,博四寸。注云:廣袤當心也。前有衰,後有負板,左右有辟領。孝子哀戚無所不在。按縗,經典多叚借衰為之。從糸衰聲。倉回切。古音在十七部。
36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61
標題:絰dié
362
注解:喪首戴也。喪服經苴絰,注曰:麻在首在要皆曰絰。絰之言實也。明孝子有忠實之心,故為制此服焉。首絰象緇布冠之缺項,要絰象大□,又有絞□象革□。按經傳首要皆言絰,而首章傳苴絰大搹去五分一以為□。齊衰之絰,斬衰之□也云云。然則在首為絰,在要為□。經特舉絰以統□耳。故許以喪首戴釋絰,猶言當心之縗,則負板、辟領皆統其中也。從糸至聲。徒結切。十二部。
36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64
標題:緶biàn
365
注解:交枲也。謂以枲二股交辮之也。交絲為辮,交枲為□。一曰緁衣也。上文緁下云□衣也。此云□,緁衣也。是為轉注。從糸□聲。房連切。十一部。
36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67
標題:□huà
368
注解:□也。□者,足所依也。方言曰:絲作之者謂之□。麻作之者謂之不借,或謂之屨,或謂之□角,或謂之粗,或謂之□,或謂之□。□其通語也。一曰靑絲頭□也。上義謂麻作之,此義謂靑絲為頭。讀若阡陌之陌。許書無阡陌,葢當作什佰也。一曰以下十三字當在從糸戶聲之下。從糸戶聲。大徐亡百切。郭景純下瓦反。一音畫。古音在五部。
36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70
標題:□běnɡ
371
注解:枲□也。枲者,麻也。急就篇屐屩□藨。今俗語□之判合為幫。讀如邦。從糸封聲。博蠓切。九部。
37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73
標題:緉liǎnɡ
374
注解:□□枚也。齊風:葛屨五□。□必□而後成用也,是之謂緉。一曰絞也。一曰猶一名也。方言:緉,□絞也。關之東西或謂之□。絞通語也。按緉之言□也,□之言雙也,絞之言交也。從糸□,□亦聲。各本□作兩,篆作緉,非,當正。力讓切。十部。
37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76
標題:潔jié
377
注解:麻一端也。一端猶一束也。端,頭也。束之必齊其首,故曰端。人部係下云:潔束也。是知潔為束也。束之必圍之,故引申之圍度曰潔。束之則不□曼,故又引申為潔淨。俗作潔,經典作潔。從糸□聲。古□切。十五部。
37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79
標題:繆móu
380
注解:枲之十潔也。枲卽麻也。十潔猶十束也。亦叚為謬誤字,亦叚為謚法之□。一曰綢繆也。唐風:綢繆束薪。傳曰:綢繆猶纏綿也。鴟鴞鄭箋同,皆謂束縛重疊。從糸翏聲。武彪切。三部。
38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82
標題:綢chóu
383
注解:繆也。謂枲之十潔,一曰綢繆二義皆與繆同也。今人綢繆字不分用。然詩都人士單用綢字,曰綢直如髮。毛傳以密直釋之,則綢卽稠之叚借也。從糸周聲。直由切。三部。按此二篆疑有訛亂。
38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85
標題:□rú
386
注解:潔縕也。潔縕謂束縕也。束縕見蒯通傳。一曰敝絮也。敝絮謂孰綿也。前說謂麻,此謂絲。從糸奴聲。女余切。五部。《易》曰:「需有衣□。」旣濟六四爻辭。按此篆舊在系篆之前。彼上下文皆言絲,絮非其類,今移次於此。
38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88
標題:縕yùn
389
注解:紼也。玉藻:纊為繭,縕為袍。注曰:纊,新綿也。縕,今之纊及故絮也。纊及故絮者,謂以新綿合故絮裝衣。鄭說與許異。衣部曰:以絮曰襺,以縕曰袍。許絲絮不分新舊,槩謂之纊,以亂麻謂之縕。孔安國釋論語曰:縕,枲著也。許所本也。蒯通傳:束縕乞火。師古曰:縕,亂麻。從糸□聲。於云切。十三部。亦上去聲。
39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91
標題:紼fú
392
注解:亂枲也。枲各本作系:不可通。今正。亂枲者,亂麻也。可以裝衣,可以然火,可以緝之為索,故采尗毛傳曰:紼,繂也。言用紼為索也。從糸弗聲。分勿切。十五部。
39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94
標題:絣bēnɡ
395
注解:氐人殊縷布也。漢武都郡,應劭曰:故白馬氐羌。華陽國志曰:武都郡有氐傁。殊縷布者,葢殊其縷色而相閒織之、絣之言駢也。從糸并聲。北萌切。十一部。自緝篆至此篆皆說麻事也。
39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397
標題:紕bǐ
398
注解:氐人□也。氐人所織毛布也。周書伊尹為四方獻令,正西以紕罽為獻。後漢西南夷傳:冄駹夷能作毞毲。毞卽紕也。華陽國志同。禮記用紕為紕繆字。從糸,毛似糸。故從糸。比聲。讀若《禹貢》「玭珠」。卑履切。十五部。亦平聲。玭珠見玉部注。
39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00
標題:□jì
401
注解:西胡毳布也。西胡見玉部□注。毳者,獸細毛也。用織為布,是曰□。亦叚罽為之。從糸罽聲。居例切。十五部。
40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03
標題:縊yì
404
注解:絞也。絞各本作經,庸人所改也。今正。交部曰:絞,縊也。與此為轉注。絞縊必□股辮為之。喪服傳曰:喪之絰不摎垂葢不成也。不摎垂,謂不絞也。經本訓從絲為一股,縊死必□股為之。以其直縣也。故亦謂之經。許解縊必不云經也。左傳曰: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手部曰:摎,縛殺也。從糸益聲。於賜切。十六部。《春秋傳》曰:「夷姜縊。」桓十六年左傳文。
40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06
標題:綏suī
407
注解:車中靶也。靶各本作把,玉篇作車中靶也,廣韻引說文同。按靶是,把非。靶者,轡也。轡在車前,而綏則系於車中,御者執以授登車者,故別之曰車中靶也。少儀曰:車則脫綏,執以將命。綏本系於車中,故可脫。郭璞注子虛賦曰:綏,所執以登車。論語曰:□車必正立執綏。周生烈曰:正立執綏,所以為安。按引申為凡安之偁。從糸妥聲。聲字各本無,今補。妥字見禮經、小雅。許偶遺之,今已補於女部。毛公曰:妥,安坐也。綏以妥會意,卽以妥形聲。古音在十七部。今音息遺切。
40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09
標題:彞yí
410
注解:宗廟常器也。彝本常器,故引申為彞常。大雅:民之秉彝。傳曰:彞,常也。從糸。糸,綦也。綦,許書所無。當作冪。周禮幎人:以疏布巾幎八尊,以畫布巾幎六彝。彞尊必以布□之,故從糸也。廾,持之。之字今補。廾,竦手也。尊下亦曰卄以奉之。米,器中實也。酒者米之所成,故從米。從彑象形。各本作彑聲,非也。今依韻會正。彑者,豕之頭。鋭而上見也。爵從鬯又而象雀之形,彝從糸米卄而象畫鳥獸之形,其意一也。故云與爵相似。此與爵相佀。相似猶同意也。以脂切。十五部。《周禮》:「六彝: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蜼彝、斝彝。□待祼將之禮。」見春官司尊彞職。□、□,皆古文彝。
41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糸部
412
標題:素sù
413
注解:白致繒也。繒之白而細者也。致者,今之致字。漢人作注不作致,近人改為致,又於糸部增致篆,皆非也。鄭注雜記曰:素,生帛也。然則生帛曰素,對湅繒曰練而言。以其色白也,故為凡白之偁。以白受採也,故凡物之質曰素,如□下一曰素也是也。以質未有文也,故曰素食,曰素王。伐檀毛傳曰:素,空也。從糸□,取其澤也。澤者,光潤也。毛潤則易下□。故從糸□會意。桑故切。五部。凡□之屬皆從□。
41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部
415
標題:□
416
注解:素屬。從素廾聲。居玉切。三部。
41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部
418
標題:□yuè
419
注解:白□,縞也。縞者,鮮支也。急就篇有白□。顏注曰:謂白素之精者,其光□然也。從□勺聲。以灼切。二部。
42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部
421
標題:□lǜ
422
注解:□屬。素當作索。索見□部,繩索也。從素之字,古亦從糸。故□字或作□,或作繂。采尗毛傳曰:紼,繂也。謂麻繩也。今說文訛作素屬,乃不可通矣。從□。猶從糸也。率聲。所律切。十五部。
42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部
424
標題:繛chuò
425
注解:□也。淇澳毛傳曰:綽,緩也。從□卓聲。昌約切。二部。綽,繛或省。今多如此作。
42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部
427
標題:□huǎn
428
注解:繛也。糸部曰:紓,緩也。然則緩,紓也。從□,爰省。胡管切。十四部。大徐管作玩:非。緩,□或省。今多如此作。文六 重二
42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部
430
標題:絲sī
431
注解:蠶所吐也。吐者,寫也。從二糸。息茲切。一部。凡絲之屬皆從絲。
43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絲部
433
標題:□pèi
434
注解:馬□也。從絲車。各本篆文作轡,解作從絲從軎。五經文字同,中從軸末之軎也。惟廣韻六至轡下云:說文作□。此葢陸法言、孫愐所見說文如此,而僅存焉。以絲運車,猶以□挽車,故曰□與連同意,只應從車,不煩從軎也。今據以正誤。與連同意。見連輦二字下。兵媚切。十五部。《詩》曰:「六□如絲。」小雅皇皇者華文。此非以證□字,乃以釋從絲之意也。六□如絲毛傳曰:言調忍也。如絲,則是以絲運車。故其字從絲車。凡引經說會意之例如此。
43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絲部
436
標題:□ɡuān
437
注解:織□絲毌杼也。織字下各本衍絹字,玉篇又誤緝,今□。以絲各本誤作從糸,毌作貫,今正。杼者,機之持緯者。毌,穿物持之也。以絲貫於杼中而後織,是之謂□。杼之往來,如□機合開也。從絲省,卝聲。卝者,□字也。鉉等云古磺字,非也。古還切。十四部。卝,古文□字。各本無此五字,今補。說詳□部。文三
43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絲部
439
標題:率shuài
440
注解:捕鳥畢也。畢者,田網也。所以捕鳥。亦名率。按此篆本義不行。凡□訓將□也,□訓先導也皆不用本字而用率,又或用帥。如綿傳云率循也,北山傳云率循也,其字皆當作□是也,又詳帥下。左傳藻率。服虔曰:禮有率巾,卽許書之帥也。象絲網,謂〈⼎么⼎〉。上下其竿柄也。上其竿之露者,下其柄也。畢網長柄。所律切。十五部。凡率之屬皆從率。2131文一
44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率部
442
標題:蟲huǐ
443
注解:一名□,爾雅釋魚:蝮
URN: ctp:ws23322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