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記纂淵海卷四十五 宋 潘自牧 撰性行部。 |
3  | 奔競 |
4  | 經 |
5  | 子髙門懸薄,無不走也。史宋公子鮑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鄒陽曰:「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王氏方盛,賓客滿門,五侯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樓䕶盡得其歡心。張湯造請諸公不避寒暑。 鄭當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嘗置驛馬、長安諸郊,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明旦常恐不徧持苞苴而請謁,效鷹犬,以飛馳奔走權門。唐順宗永貞元年,王叔文、王伾等任事十餘家之門,車馬如市客,候見叔文伾者,至宿其坊中餅肆酒壚下,一人得千錢,乃容之。 |
6  | 集抗塵容而走俗狀,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悠悠風塵,皆奔競之士,望影星奔,藉響川騖,雞人始唱,鶴蓋成隂,髙門旦開,流水接軫,出沒風塵之內,漂淪名利之間,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出入朱門家三百六旬長擾擾不衝,風雨即塵埃,惟名利之都府兮,羌衆人之所馳竸,乗時而射利兮,紛變化其難推,蠅營狗苟。 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将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汙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縦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抵掌峩弁,厚自潤澤,進越無恧僧臨大道,閱浮生,来往憧憧利,與名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曽閒,見一人行抗喉舌,胝敏拇,以干東諸侯,客路如天逺,侯門似海深觸熱到人家到處公卿席無辭,酒盞深。匣有青萍笥,有書何門,不可曳長裾? |
7  | 本朝皇皇走聲,利與日争,寸晷梁何思澄終日造謁,每宿夕,作名紙一束,曉便命駕朝賢,無不悉狎,所在命食。 |
8  | 卓行 |
9  | 經君子,獨立不懼。 君子以立不易方。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儒有澡身而浴,徳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
10  | 史原憲閭巷讀書,懐獨行君子之徳義,絶世而獨立。蕭詧不好色,惡見婦人相去數丈,猶聞其臭。陽城年少,不肯娶,謂弟曰:「吾與若孤惸相育,既娶則間外姓,雖共處而益疏,我不忍」。弟義之,亦不娶」,遂終身。 |
11  | 集鷙鳥不羣。 懐質抱清,獨無匹兮。 金相玉質,百嵗無匹,清風激萬代,名與天壤俱,砥節礪行,元大夫生六十餘年而卒,未嘗識婦人而視錦繡,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太山不足為髙,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
12  | 同流合汙。 |
13  | 子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史與世同塵,隨波瀾而俱逝澹泊 |
14  | 經不役耳目百度,惟貞儉於位而寡於欲。君子之道,淡而不厭。 |
15  | 子含哺而熙乎澹泊,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不與物交淡之至也。。 |
16  | 史不流世俗,不爭勢利,上下無所凝滯,人莫之害。寡欲易足,亷靜樂道,不交接世俗。清靜無為,少嗜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攻苦食啖。陶潛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晉簡文帝性沖澹,所居凝塵滿席,湛如也,宅心事外。王導簡素寡欲。到溉,虛室單牀,旁無姬侍,澹於榮利。楊綰性沈靜,獨處一室,左右圖書,凝塵滿席,澹如也。 楊綰清談終日而不及榮利。 |
17  | 傳記王恭曰:恭作人無長物。 |
18  | 集澹泊為徳慮淡物自輕,吾子洗然,恬淡自逸,。與世無營,神氣晏和,林園無世情,輕祿傲世,與物無競,曠然無憂患,寂寞無思慮。 清虚靜泰,少私寡欲。 憎愛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養心澹然,不染物累。 清節素履惟將淡若水長揖古人風吾老世味薄門庭畏客頻。 骨清慮不喧大道本,夷曠,髙情亦沖虛,其如心似不然,灰面上滅,除憂喜色胷中消盡是非心。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自盡其心延夀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五,欲已銷諸念息,世間無境可勾牽。 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色,三尸應恨少恩情。彼此假命非本物,其間何怨亦何恩?慣無身外事,不信世間愁楚,雲澹無心。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澹然無所嗜。一身已無累,萬事更何欲髙情雅淡,世間稀。 深與世情薄委,身在丘壑以虛舟應物,世累不能干其神。 惡千金之藏,鄙十卿之祿。 治家無産,奉身無長物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不是眼前無俗,事不闗心,事不經心」。 |
19  | 本朝淡泊味愈長,道味自飴,世芬莫嗅。趙清獻公初知成都,攜一龜一鶴以行,其再任也,屏去龜鶴,止一蒼頭執事。遊神清淨之庭,守徳寂寞之宅,為嫌歸舍,兒童䀨故就僧房借榻眠。冷淡為歡意自長,棋中機械不願看琴裏,語言時喜聽。平生輕長物身,世等鴻毛。平生寓物不留物。 |
20  | 耽好 |
21  | 經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惟慢遊,是好罔。晝夜頟頟,盤遊無度。 顛覆厥徳,沈亂于酒。 沈湎,冒色。 玩物喪志 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殉于貨色,恒于遊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惟耽樂之從。 酗于酒徳,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式號式呼,俾晝作夜流湎以忘本。 |
22  | 子從流上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下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嗜欲深者天機淺,鄭公孫穆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穉齒婑媠者以盈之,方其耽於色也。屏親昵,絶交遊,逃於後庭,以晝足夜,三月一出,意猶未愜。 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惟患腹液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於色,不遑憂名聲之醜,性命之危也。酒食聲色之中瞞瞞然瞑瞑然,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傷也。 |
23  | 史君多內寵,鄭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齊恵、欒、髙氏皆嗜酒,信內多怨,尤物足以移人。楚夫人鄭袖所言皆從,娛耳目而樂,心意麗靡,爛漫於前,靡曼美色於後,荘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鼔之間,商紂好酒淫樂,嬖於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中山王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後房婦女以百數,張敞為京兆尹,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嫵,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一失難再得,後堂理絲竹,前堂羅鐘鼓。謝安愛好聲律,孟嘉好酣飲,愈多不亂。桓溫問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謝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山簡每至髙陽,習家池飲酒,大醉而歸。 劉伯倫銜盃潄醪,無思無慮,其樂陶陶齊東昏侯寵、潘貴妃,乃於殿中鑿金為蓮以貼地,令潘姬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李元忠雖處要任,不以物務干懐,唯飲酒自娛」。丞相歡欲用為僕射,世子登言其放達常醉,不可委以臺閣。其子操聞之,請節酒。元忠曰:「我言作僕射,不勝飲酒,樂爾愛僕射,宜勿飲酒」。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 |
24  | 傳記鴻臚孔羣好飲酒,王丞相語云:「卿恒飲酒,不見酒家覆瓶布,日月久則糜爛」。羣曰:「公不見糟中肉,乃更堪久」。 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胷中壘磈,故須澆之王。大嘆曰: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王孝伯云:名士不須竒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也文君眉色不加黛飾,臉若芙蓉。長卿素有消渇,疾作美人賦自刺,卒以此疾死。上又起明光宮,發燕、趙美女三千人充之。建章、未央、長樂三宫輦道相續,使三婦人知書者為僕射,大者領四百人,小者領一二百人,與上同輦者十六人,皆自然美麗,不施粉黛,上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 |
25  | 集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雲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 艷姬踏筵,舞清眸刺劎㦸蓋覆西施鳳花錦身,作匡牀臂為枕花鬚栁眼各無賴,紫燕、黄蜂俱有情。 |
26  | 淫亂 |
27  | 經朋淫于家。 淫佚于匪彞,用燕喪威儀。 作竒技淫巧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滛荒昏亂,游蕩無度。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淫於色而害於徳。宣公小大其聲,怡恱婦人。 |
28  | 子吳越之俗,男女無別,同川而浴。史齊慶封耆酒,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嫳氏易內而飲酒。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衣其衵服,以戯於朝,洩冶諌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貪色為淫,淫為大罰。商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於其間,為長夜之飲。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沈溺放恣,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抱哺其子,與公併倨,坐汙穢者曰:「帷薄不修」,設長夜之淫宴,帷薄不修,袵席無辨。楊國忠與虢國夫人居第相鄰,晝夜往來,無復期度,或並轡走馬入朝,不施障幕,道路為之掩目。 安祿山得出入禁中,因請為貴妃兒。上與貴妃共坐,祿山先拜貴妃,上問何故?」對曰:「胡人先母而後父」。 祿山生日,上及貴妃賜衣服、寶器、酒饌甚厚。後三日,召祿山禁中,貴妃以錦繡為大襁褓,褁祿山使宮人以綵輿舁之,上聞後宫喧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浴兒金銀錢,復厚賜祿山,盡歡而罷。自是祿山出入宫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上亦不疑也。自天寶以来,公卿大夫竸為游宴,沈酣,晝夜擾雜,子女不愧左右。 |
29  | 集漸漬荒,沈往而不返,恬退。 |
30  | 經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子人皆取先己獨取後。 |
31  | 史石慶為丞相,乞骸骨,歸避賢者路。平當為丞相,上召欲封,當當病篤,不應召。或謂當:「不可強起受侯印為子孫邪?」當曰:「吾居大位,已負素餐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餘罪。今不起者,所以為子孫也。司馬相如任官,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嘗稱疾閒居,不慕官爵,豈不牽位穢我王朝!」疏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不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闗,歸老故鄉,以夀命終,不亦善乎!」即日,父子俱移病,上疏乞骸骨,杜門不朝請。杜篤二十年,不闚京師,不愛權勢聲名,任髙百辟,情惟一丘。王奐常賃灌園,恥交勢利,張翰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 潘岳遷博士,輒去官免。自弱冠涉於知命之年,三遷而已。於是退而閒居於洛之涘。王導能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識皆稱善。處興廢。蔡謨除司徒,三年不就職。詔書屢下,謨終不受命。臨軒遣侍中紀據黄門郎丁纂徵謨,謨陳疾篤,使主簿謝攸陳讓。自旦至申,使者十餘返,而謨不至,詔免謨為庶人。謝安少有重名,前後徵辟皆不就。寓居會稽,以山水文籍自娛。雖為布衣時,人皆以公輔期之,士大夫至相謂曰:「安石不出,當如蒼生何!」沈慶之先有四宅,又有園舍在婁湖。慶之一夕,攜子孫及中表親戚徙居婁湖,以四宅輸官,非賀朝不出門,車馬率素從者不過三四人,過之者不知其為公也。清規懋賞,與白雲俱潔。厭榮捨紱,以松竹為心,辭蟬捨冕,遂其沖挹之性。陶𢎞景永平十年脫朝服、衣冠,挂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蜀王宗弁杜門不出,曰:「亷者足而不憂,貪者憂而不足。司空圖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見志,曰: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老而瞶,三宜休」。裴度晚節,頗浮沈,為自安計,逍遥林亭,保安宗族, |
32  | 《傳》記肅宗既還京師,泌辭去,云:「臣有五不可住,臣遇太早,陛下用臣太重,恩太深,功太髙而跡。太竒 |
33  | 集脫冠、謝朝列功成不受賞,長揖歸田廬,閉闗卻掃,塞門不仕,投簮髙邁,抽簮解朝衣,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榮挂冠裂冕,已辭榮南畝,東華事耕鑿,賓階客院常疎散,蓬徑柴扉終寂寞,自有林泉堪隠構,何必山中事丘壑解佩收朝帶,抽簮换野巾,紅顔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出車山林,揮手青門擁途,而祖者唯恐不及。 非仁聖不能全不奪之操,非堅明不能果獨往之志,惇史古風復行於今,羣公惜别,飛盖擁道,如漢廷祖二疏故事,不矍矍於進取,左絃右壺樂以自放,鳳閣鸞臺路從教,年少争隨山歸少海就日背。長安新辭将印拂朝纓,臨水登山四體輕。 脫屣將相守沖,謙唯於山,水獨不㢘沒齒為閒官。 挂印著公門。 蒲栁質易朽麋,鹿心難馴,冝當早罷去,收取雲泉身」。 宦情薄,似紙。 漸消名利想,無夢到長安。 厚真退之風,遏躁進之俗。 貂蟬雖未脫鸞,鳳已不羈。 陶君三十七:挂綬出都門,能以功成疏,寵位不將心。賞負雲霞,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時過無心求富貴,身閒不學見公卿。 |
34  | 本朝曽看元臣調鼎鼐,卻將田叟問耕耘」。 已上印書辭北闕,稍留冠,葢餞東門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歸興濃。,見機禍福之先,脫屣塵埃之外。 見故人而一笑,綽有餘歡。念平生之百為,一無可恨。 天眷雖隆,莫奪己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髙難進之風。 雖外為天下,惜老成之去,然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付青簡以遺事,追赤松而並遊。 斂藏為國之方,勉就還家之樂,進退有裕,卷舒適宜。 留侯志於赤松,晉公安於緑野。 退居水石之鄉,自放簮裳之外,優游空寂,有以知萬物之輕,呼吸清華,有以期百年之夀。 坐而論道,本無黃髪之嫌,出以濟時,何負赤松之約,而能去如脫屣,名重太山,近世以來,一人而已,方將翺翔嵩少之下,泝洄伊洛之間,身寄白雲,堂開緑野,釋鐘鼎之重負,收竹帛之餘光。 髙風所振,清議益隆。 身安氣定,色如玉脫,遺世俗心浩然薄有田園歸去,好苦無官,況莫来休? |
35  | 躁進 |
36  | 經自獻其身,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子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罪莫大於好進。 |
37  | 史衛鞅因嬖臣景監以求見秦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中書郎王融自恃門第三十內望為公輔,曰:「車前無八騶,何得稱丈夫!」 |
38  | 本朝蘇易簡特受太宗顧遇,性特躁進,罷參政,知鄧州,年纔逾壯,有「不勝寒冷之歎,贈老僧詩曰:「憔悴貳卿三十六,與師氣味不爭多」。又移書親舊曰「退位菩薩」難,做竟不登,強仕而卒,世言躁進。有夏侯嘉正為館職,平生好燒銀,常曰:「吾得見水銀一錢,知制誥一日無恨矣!」俱不諧而卒。錢僖公惟演自樞密使為使相,歎曰:「使我於黄紙盡處,押一箇字足矣!」 |
39  | 由徑 |
40  | 經闚觀女貞,亦可醜也。王孫賈曰:「與其媚於奥,寧媚於竈。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家伯冢宰:仲允膳夫。棸子內史蹶維趣馬,楀維師氏,豔妻煽方處。 |
41  | 子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42  | 史衞鞅因嬖臣景監以求見秦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蕭至忠自託於太平公主,引為刑部尚書。自大歴以来,節度使多出禁軍,其禁軍大将皆以倍稱之息,貸錢於富室以賂中尉,動踰億萬,然後得之,未嘗由執政至鎮,則重斂以償所負。及王沛薨,裴度、韋處厚以髙瑀代之,中外相賀曰:「自今債師鮮矣!」 |
43  | 集捷徑從狹路。 |
44  | 避名 |
45  | 經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于內,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謀斯猷,惟我后之徳為人臣之禮,不顯諫史臣不專大名,善則稱君,過則稱已」。晉師歸,范文子後入,武子曰:「無為吾望爾也」。夫對曰:「師有功,國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屬耳目焉,是代帥受名也,故不敢。宋平公築臺妨於農收,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築者謳曰:「澤門之晳,實興我役,邑中之黔,實慰我心」。子罕聞之,親執朴以行,築者而抶其不勉者。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託於民也,吾不忍為也」。乃被髪徉狂而為奴,魯、朱家隂脫季布之阨。及布尊貴,終身不見。孔光有所薦,唯恐人聞名。 張安世常有所薦,其人来謝,安世大恨,以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耶!」絶弗與通。 「丙吉有舊」,恩而不言」。 孔光時有所言,輒削草稿,以為章主之過,以干忠直,人臣之大罪也。陳重在郎署,有郎負息數十萬債,主日至,煎求無已,重密以錢代還郎,後覺知,厚辭謝之,重曰:「非我之為將,有同姓名者,終不言恵」。韓康採藥賣於長安市三十餘年,時有女子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貳價耶!」康歎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子皆知有我,焉用藥為!」乃遯入霸陵。諸葛亮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清畏人知。楊綰不好立名,羊祜每薦舉人,未嘗知,曰:「拜爵公朝,謝恩私室,豈人臣之節!」帝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婁師徳薦狄仁傑,師徳不言,仁傑不知,武后問仁傑曰:「師徳賢乎?」曰:「不知」。又問:「之知人乎?」曰:「未聞其知人」。后曰:「朕用卿,師徳薦也。傳記樂毅曰:「忠臣之去國也,不潔其名」。山濤為吏部尚書,用人皆先密啓,然後公奏。 |
46  | 本朝王旦在相位,每薦引人,未嘗知薦冦,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凖入見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薦凖,始愧歎以為不可及。范鎮論熙寧法制,至廢黜不用,公既得謝,軾往賀之曰:「公雖退而名益重矣。公愀然不樂曰:君子言聽計從消患於未萌,使天下隂受其賜。夫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范忠宣公在相位,凡薦引人才,必以天下公議,所薦士未嘗知,出於公公,亦未嘗示恩意於人。 |
47  | 好名 |
48  | 子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好名之人,能讓千乗之國。 |
49  | 史烈士徇名。皇甫規自以西州豪傑,恥不得與自上書附黨。 蔡邕曰:「孤特一身,得託名忠臣,死有餘榮」。杜預好為後世名,嘗言:「髙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二碑,紀其勲績,一沈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劉晝每言使我數十卷書行於後世,不易齊景之千駟也。揚巳取名,熊執易疏論裴延齡,相以示歸,登登動色曰:「願竄吾名,雷霆之下,君難獨處。傳記謝敷字慶緒,隠若耶,山初月犯少㣲星少㣲,一名處士星。時戴逵名著於敷,時人憂之。俄而敷死,故會稽人嘲曰:「吳中、髙士要死不得死」。 |
50  | 集賣身買得千年名士生為名,累有佀魚中鈎,古人貴身沒而名存,唯將道業為芳餌釣,得髙名直,至今。 |
51  | 掠美 |
52  | 經 |
53  | 子賣聲名於天下。 |
54  | 史已惡而掠,美為昏。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市恩: |
55  | 經 |
56  | 子 |
57  | 史呂相曰:我有大造於西也」。陳氏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賣弄國恩。 |
58  | 集奪我身上煖買爾眼前恩,見危者已墜,而欲援觀鬬者,將死而方救。 |
59  | 安靜 |
60  | 經無作聰,明亂舊章。 罔以側言,改厥度。 君罔以辨,言亂舊政,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
61  | 子治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虛靜重變法也。 |
62  | 史聖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縁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不變不革,黎庶攸寧。利不百,不變法,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參代何為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之約束,擇郡國吏長大,訥於文辭,謹厚長者。召除為丞相。史吏言文深刻,欲務聲名,輒斥去之。蕭曺為相,鎮以無為。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浄,民以寧一。 曹參去,齊屬,其後曰:以獄市為寄,謹勿擾也。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蕭規、曹隨。循髙祖之法則治,不循則亂。安靜之吏,悃愊無華。襄城令劉方,吏民同聲,謂之不煩,雖未有他異,斯亦殆近之矣。安靜之吏,日計不足,月計有餘。陸象先曰:「天下無事,當靜之於源,亦何不簡?前後為治,其政如一。 陸象先嘗謂人曰:「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爾。苟清其源,何憂不治!」 |
63  | 《傳記利不百者不變俗,功不什者不易器。集無波古井水,靜者心多妙 |
64  | 本朝古井無由波。 湛然如古井,終嵗不復。瀾自作不靖。 |
65  | 經罪自已,招無所怨。咎自作弗靖。 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姦宄,以自灾于厥身」。 起穢以自臭。 自作孽不可逭,自求辛螫。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 自貽伊慼。 |
66  | 子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所謂無病而自灸者也。三王既已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史沈尹戌曰:吾子殺人以興謗,今吾子好讒以自危也,變古亂常,不死則亡,,何乃取髙皇帝約束紛更之為?有短垣而自踰之?」 |
67  | 集狐九尾而自擾,艾骨自瘡遂自顚倒,若杵投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人養虎被虎,嚙人媚蟇被蟇,瞎乃知恩,非類一一。自作孽,無風自飄簸。 |
68  | 喜功生事 |
69  | 經無作聰明亂舊章子 |
70  | 史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好興事,舞文法。陸象先曰:「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陸長源性剛刻,多更張舊事, |
71  | 簡易 |
72  | 經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易》簡之善配至徳。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子。君子之道有四:易簡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見也,法而易言也。。 |
73  | 史夫政平易近,民民必歸之。石慶於兄弟最為簡易,為人簡易佚蕩。莫府省文書文書調役,務從簡寡。 |
74  | 紛擾 |
75  | 經禮煩則亂,蕩而不靜。 水煩則魚鼈不大,子何為紛紛然膠膠擾擾風波駭而魚鼈擾於淵,織羅密而羽禽躁於澤,豺狼衆而走獸劇於林爨,火猛而小,鮮糜於鼎也! |
76  | 史何乃取髙皇帝約束紛更之為!太史公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輷輷殷殷,若三軍之衆,如蝟毛而起, |
77  | 傳記千載,遵行,持為故事,一朝糾正,必驚愚俗。集鼇戴山,抃何以安之!洪波振壑,川無恬鱗,驚飇拂野,林無靜柯。雲海方蕩潏,孤鱗安得寧!環四海以為鼎,跨九垠以為爐,㸑以毒燎,煽以虐焰,其人沸湧灼爛,號呼騰蹈,莫有救止。 |
78  | 本朝擾擾,如一鼎之沸,安有清冷處喧譁! |
79  | 經民興,胥漸泯泯棼棼,如蜩如螗,如沸如羮。,史諸將盡讙國中語口籍籍,,一營大譟集,衆鳥萃而啾號兮,沸洲渚以連山喧啾百鳥羣,本朝春蛙夏蜩更嘈雜,土蚓,壁蟫何碎瑣。荒池暮夜蛙,閤閤食案白,日蠅營營 |
80  | 謙抑 |
81  | 經善世而不伐。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無不利、撝、謙。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以貴下賤。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徳,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用壯處謙壯,乃全也不自滿假。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非其臣,則答拜之。 善則稱人,過則稱已。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儉於世而寡於欲,讓於賢,卑已而尊人,小心而畏義。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后稷欲行之浮於名也,君子雖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客車不入大門,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 |
82  | 子損其自多,以虛受之,故能成其博也。 富貴而下人,何人不與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逺矣,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盛徳若不足。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爵益髙者意益下,功益大者心益小 |
83  | 史晉師歸,范文子後入,武子曰:「無為,吾望汝也!」夫對曰:「師有功,國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屬耳目焉,是代帥受名也,故不敢。孔子在位聴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溫良謙退不以行,能驕人,尹翁歸溫,良謙退不以行,能驕人。 衞綰不與他將爭有功,常遜他將征西功若丘山,猶自以為不足,趙咨曰:「吳國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唐彬與王濬共伐吳,彬知賊冦已殄孫皓將降,未至建鄴二百里,稱疾遲留,以示不竸,吳、陸抗敗,羊祜還,貌無矜色,謙沖如常。庾亮嘗謂周顗曰:「諸生咸以君方樂廣」。顗曰:「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帝命髙熲與賀若弼論平陳事,熲曰:「臣文吏耳,焉敢與大將論功!」楊盈川曰:「吾愧在盧前!」徐知誥曰:「吾今老矣,猶未徧達時事, |
84  | 集忌功名之過已惡,寵辱之踰量師道光而心愈讓,人爵貴而心愈恭誡滿持全,居豐守約,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子師乎! |
85  | 本朝蘇子容云:「歐公不言文章而喜談政事,君謨不言政事,而喜論文章,各不矜其所能也。,逢場作戯真呈拙,誤筆成蠅豈所長經術,貂蟬續狗尾,文章瓦釡作雷鳴 |
86  | 驕矜 |
87  | 經滿招損: 志自滿,九族乃離。 謂人莫己若者亡。有其善,喪厥善,矜其能,喪厥功。 驕淫矜誇,將由惡終。 |
88  | 子子曰:「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天下之至善,言不聞於耳」 |
89  | 史郤至與單襄公語,驟稱其伐,,晉叔向曰:「寡君有甲車四千乗,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何敵之有!牛雖瘠僨於豚上,其畏不死,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衞侯衎復歸於衞,大夫逆於境者,執其手而與之言,道逆者自車揖之,逆於門者頷之而已。齊桓公自稱曰:「寡人兵車之會三,乗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何以異於此乎!」范武子謂文子曰:「爾何知而三掩人於朝?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自矜功伐,伐則掩人,桓榮為太子少傅,帝賜以輜車,乗馬榮大會諸生,陳其車馬印綬,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應劭自贊曰:「故太山太守應中逺北面稱弟子,何如?」𤣥笑曰:「仲尼之門,考以四科,回賜之徒,不稱官閥」。劭有慙色。光武謂臧宫云:「常勝之家,難以慮敵」。張紘見魏陳琳武庫賦與琳書,深歎美之。琳曰:「可謂小巫見大巫,神氣殫矣」。石虎曰:「我家父子,自非天壊地陷,當復何愁!司徒義康,耳目所經,終身不忘,好於稠人廣席,標題所憶,以示聰明」。韓顯宗白:頃聞鎮南將軍王肅獲賊二三人,驢馬數匹,皆為露布。裴植為尚書,志氣驕滿,每謂人曰:「非我須尚書,尚書亦須我」。後魏楊大眼謂同寮曰:「吾之今日,所謂蛟龍得水之秋也。自此一舉,不復與諸君齊列矣」。李密得唐髙祖書,示其下曰:「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於是不虞義師而專意於世充」。王福畤少子有文,嘗詫韓思彥思彥戯曰:「君有譽兒癖, |
90  | 傳記章孝標及第後《寄白樂天詩》曰:「及第全勝十政官,金湯鍍了出長安。馬頭漸入揚州路,為報時人洗眼看」。 |
91  | 《集百勝難慮敵》 |
92  | 妄自尊大。 |
93  | 經侮慢自賢 自廣以狹人 謂人莫己若者亡。子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盜跖謂孔子曰:長大美好人,見而恱者,此吾父母遺徳。汝雖不吾譽,吾不自知耶!」 |
94  | 史以為皆出已下,其辭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馬援曰:「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郄詵曰:「臣對䇿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宜都王穆夀自恃任位,以為人莫己若,謂其子師曰:「但令我兒及我,亦足勝人,不須苦之」。鄭仁表自謂門地人物,文章具美,嘗曰:「天瑞有五色雲,人瑞有鄭仁表」。杜審言嘗與人曰:「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 |
95  | 傳記魏收云:我視沈約正如奴耳本朝韓浦、韓洎咸有詞學,浦嘗輕洎,語人曰:「吾兄為文,譬如繩樞草舍,聊庇風雨,予之為文,是造五鳳樓手雀兒来往,颺風髙下,視鷹鸇氣,意豪自謂能生,千里翼黄昏,依舊入蓬蒿。 |
96  | 倔彊 |
97  | 經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子子曰:「君子而彊氣,則不得其死。小人而彊氣,則刑戮荐臻」。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 勢不在人上而羞為人之下,是姦人之心也」。 |
98  | 史既不能強,又不能弱,屈彊於此,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曺景宗為人,自恃尚勝,每作書,字有不解,不以問人,皆以意造。遣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錢五百萬緍賞軍士,六州百姓給復一年,軍士受賜,歡聲如雷。成、徳、鄆、兖使者數輩見之,歎曰:「倔彊者果何益乎!傳記不循經典,自任胸懐。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開籠聽其去,鬱屈終不平。 |
99  | 集譬猶鷇卵始生,翰毛而便陸梁放肆韜藏。 |
100  | 經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用晦而明。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明夷務暗,不顯其光。 靡哲不愚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邦,無道則可,卷而懐之。 |
101  | 子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光而不耀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 大白若辱盛徳,若不足美珠不文質有餘也,仁哉樂毅,善藏其用。 |
102  | 史子房無知名,無勇功,直不疑所臨為官,惟恐人知其為吏跡,不好立名稱。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徳,容貌若愚。丙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曽孫遭遇吉絶,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鄧禹勲成智隠,靜其如愚。范對曰:「黃憲言論風㫖,無所傳聞,匿景藏采,不揚華藻,管寧曰:「潛龍以不見成徳,諸將每論功伐,復未嘗有言。帝輒曰:「賈君之功,我自知之。假令奮趐則能陵勵𤣥霄,騁足則能追風躡景,猶欲戢勁翮於鶴鷃之羣藏,逸跡於跛驢之伍。栁芳曰:「𤣥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 |
103  | 傳記:吾聞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巫醫。王湛、隠徳,人莫之知,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癡。金石生於沙中,豫章産於幽谷。 |
104  | 集巧倕不斷,曖曖內含光,退不飾《詩》、《書》以驚愚,進不賈名聲於天下,立言必雅,未嘗顯其所長。緒言餘論藴而莫傳,明不外飾,黙昭於𤣥機敏實內融,養蒙於用晦。 有天下大名而不以矜人,瓊草隠深谷忌,滿光恒缺韜爾智斧無為自伐玉櫝不啓焉,能瑕疵?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響昩昩,惟恐聞於人也。 幽塞未光,彌縮銛利匿徳藏光,退居保和。 梓人善運衆工而不伐藝。且免材為累,何妨拙有機用光本於藏曜,履行期於滅跡?神醫不言術。 囊藏透穎錐欲知花好處,偏在最深叢,晦即全身。藥明為伐性兵廟算無遺䇿,天兵不戰功匣刃不試,韜用而光潔。 不喜伐露,衆人皆察察而我獨昏昏。 |
105  | 本朝歐公知潁州,呂公著為通判,為人有賢行,而深自晦黙,時人未甚知,公後還朝,力薦之,乍為含垢千尋,濁不作矜,人一掬清 |
106  | 不求人知」。 |
107  | 經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108  | 子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為善於家,舟浮江海,不為莫乗,而沈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荃蓀孤植,不以巖隠而歇其芳,石泉潛流不以澗,幽而不清。 |
109  | 集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如楩楠生於深林,未始自貴而度材者一盼歆然在懐,無人自芳馨 |
110  | 本朝不以遊人只自芳表襮。 |
111  | 經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子飾智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掲日月而行。的的者,獲提提者射。 |
112  | 史為天下表的虛名無實,徒足為世之質的,將安用之?王勃等有才而浮躁衒露皓,皓者易汙,嶢嶢者難全。揚已取名,瞭然使戸曉者,蓋房、杜之細耶。 |
113  | 《傳》記:鵠的,非咎罪於人,少長貴賤,則同心以貫之,何也?惡其示人以難也。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腹中書」。 |
114  | 《集露》才揚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 |
115  | 本朝昭昭,然自為的於天下,使天下之過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 |
116  | 衒鬻 |
117  | 經自獻其身。 |
118  | 子自鬻以成其君。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
119  | 史漢武初即位,四方士上書自衒鬻者以千數。有郎功髙不調,自言安世,安世應曰:「君之功髙,明主所知,人臣執事,何長短而自言乎!」謝萬善自衒曜。舒元輿自負才有過人者,銳進取太和中,獻文闕下,久不得報,上書自言:「馬周、張嘉貞代人作奏,卒為名臣。今臣備位於朝,自陳文章,凡五晦朔不一報,竊自謂才不後周嘉貞也」。武后時,和逢堯負鼎詣闕下上書,自言願助天子和飪百度, |
120  | 集自衒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也,干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 |
121  | 推遜 |
122  | 經帝咨禹,平水土。禹讓於稷,契及臯陶。咨垂共工,垂讓於殳斨。暨伯與,咨益作虞。益讓於朱虎,熊羆咨伯作秩,宗伯讓於夔龍。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善則稱人。 觴酒,豆肉,讓而受惡,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朝廷之位,讓而就賤。 君子尊讓則不争,不争則逺於鬬辨矣,不鬬辨則無暴亂之禍矣,斯君子之所以免於人禍也!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
123  | 子,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夫惟不爭,故無尤」。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如其制作以俟明哲。 |
124  | 史秦伯享晉公子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晉郤伯見公曰:「子之力也。夫對曰:君之訓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范叔見勞之如郤伯,對曰: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欒伯見公,亦如之。對曰:「燮之詔也,士用命也書,何力之有焉!」范宣子讓其下皆讓,相如退,而讓頗名重太山。相如每朝會不與,亷頗同列望見,亷頗引車避匿。張儀曰:「蘇君之時,儀何敢言!」陳平曰:「髙祖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右丞相讓勃舜命九官,濟濟相遜。衛綰有功,常讓他將事有功,善推之於下。唐彬與王濬共伐吳,彬知賊冦已殄,孫皓將降,未至建鄴二百里,稱疾遲留,以示不競,果有先到者,争物後到者争功,以鼎足任重而終辭三事,固求罷職,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身辱髙任,顚覆尋至,願守先人之敝廬,豈可得哉!臣不能推其徳,達其功,使聖聴知,勝臣者多,未達者不少,假令有遺徳於版築之下,有隠才於屠釣之間,而朝議用臣不以為非,臣處之不以為愧,所失豈不大哉!臣忝竊雖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極寵,等宰輔之髙大也」。上賞謝朓之功,遷尚書吏部郎。朓上表三讓,上不許。中書疑朓之未及讓,國子祭酒沈約曰:「近世小官不讓,遂成常俗,謝吏部今授超階,讓別有意。夫讓出人情,豈闗官之大小耶!隋髙熲深避權勢,上表遜讓於蘇威,盧懐慎同平章事,自以才不及姚崇,事皆推而不專,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𤣥齡兼資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彥博濟煩治劇,衆務必舉,臣不如胄以諌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徵!」每議事,𤣥齡必曰:「非如晦莫籌之」。及如晦至,卒用𤣥齡䇿也。 |
125  | 本朝迺者河決澶淵,毒流淮、泗,百堵皆作,蓋僚吏之劬勞,一版不沈,本朝廷之威徳,而臣下掠衆美,上貪天功,獨竊璽書之榮,以為私室之寶。 |
126  | 貪功 |
127  | 史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吳起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以為將起娶齊女為妻,而魯疑之。起,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諸將爭功,紛紛不已。淮安王神通曰:「房𤣥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 |
128  | 傳記》:齊欲伐魏,淳于髠曰:「韓盧,天下之疾,犬東郭逡,海內之狡,兔盧逐,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夫見而擅其功, |
129  | 記纂淵海卷四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