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八 七竅門下

《卷八 七竅門下》[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2
耳鳴 耳腫痛 耳疹 耳中癢 耳膿 耵聹 蟲入耳中
3
經云。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蒙招尤。目冥耳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趙以德曰。耳者腎之竅。足少陰經之所主。然心亦寄竅於耳。在十二經脈中。除足太陽。手厥陰外。其餘十經脈絡。皆入於耳中。蓋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陽。合天地之道。精氣無不變通。故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耳受之而聽斯聰矣。靈樞云。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聞五音矣。五髒不和。則七竅不通。故凡一經一絡。有虛實之氣入於耳中者。皆足以亂主竅之精明。而兼至聾聵。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聾者。於腎亦有虛實之異。左腎為陰。主精。右腎為陽。主氣。精不足。氣有餘。
4
則聾為虛。其人瘦而色黑。筋骨健壯。此精氣俱有餘。固藏閉塞。是聾為實。乃高壽之兆也。此皆稟賦使然。不須治之。又有乍聾者。經云。不知調陰陽七損八益之道。早喪之節也。其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此亦無治也。惟暴聾之病。與陰陽隔絕之未甚。經脈欲行而未通。衝擊其中。鼓動聽戶。隨其氣之微甚而作嘈嘈風雨諸聲者。則可隨其邪以為治。外此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擊。其聲嘈嘈。眼如見火。謂之虛鳴。熱氣乘虛。隨脈入耳。
5
聚熱不散。膿汁出焉。謂之膿耳。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硬。成核塞耳。亦令暴聾。謂之耵耳。前是數者。腎脈可推。風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風為之疏散。熱為之疏利。虛為之調養。邪氣並退。然後以通脈調氣安腎之劑治之。羅謙甫云。夫暴聾者。由腎虛風邪所乘。搏於經絡。隨其血脈上入耳。正氣與邪氣相搏。故卒聾也。風虛耳聾。
6
排風湯、桂辛散。腎髒風虛。黃 丸。兼氣虛。去附子加肉桂、人參。肝腎虛火。姜蠍散。風熱耳聾。犀角飲子。厥聾。經云。暴厥而聾。偏閉塞不通。內氣暴薄也。複元通氣散去白牽牛。加全蠍、石菖蒲、川芎、生姜、蔥白。吞養正丹凡治耳聾。皆當調氣。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四物湯加肉桂吞龍薈丸降火。及復元通氣散調氣。耳聾有濕痰者。滾痰丸下之。耳聾面頰黑者。為精脫腎虛。燒腎散。耳聾多恐者。為肝虛。溫膽湯下養正丹。外治。用通神散、蓖麻丸。一方。
7
用地龍三枚。鹽少許。同入蔥管內。化水滴耳中。三五日效。一法。用磁石豆大一塊。鯪鯉甲三片。燒存性。綿裹塞耳中。口銜生鐵少許。覺耳中如風雨聲即愈。
8
耳鳴 經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故耳鳴。又云。液脫者。腦髓消。筋酸耳數鳴。凡此皆耳鳴之屬虛者也。經云。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
9
盛上而躍。故耳鳴也。又云。厥陰之脈。耳鳴頭眩。又云。少陽所至為耳鳴。治以涼寒。凡此皆耳鳴之屬實者也。王汝明曰。耳鳴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鳴。鬱甚則閉塞矣。若平昔飲酒濃味。上焦素有痰火。清痰降火為主。大抵此証先因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於耳也。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虛勞等証。喻嘉言曰。凡治高年腎氣逆上而耳鳴。當以磁石為主。以其重能達下。但性主下吸。不能制肝木之上吸。更以地黃、龜膠群陰之藥輔之。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令陰氣自旺於本宮。不上觸於陽竅。由是空曠無礙。豈更艱於遠聽哉。丹溪取通聖散治飲酒過度而耳鳴。亦無確見。惟滾痰丸一方。少壯用之多效。以黃芩、大黃、沉香之苦最能下氣。礞石之重墜。大約與磁石相仿也。薛立齋云。若血虛有火。用四物加山梔、柴胡。
10
若中氣虛弱。補中益氣加山梔、丹皮。若因怒便聾。而或耳鳴。屬肝膽氣實。小柴胡加芎、歸、山梔。若午前甚者。陽氣實熱也。小柴胡加黃連、山梔。午後甚者。陰血虛也。四物加白術、茯苓。若腎虛火動。耳中哄哄然。是無陰也。加減八味丸。腎虛耳中潮聲蟬聲。無休止時。妨害聽聞者。當墜氣補腎。正元散下黑錫丹。間進安腎丸。腎髒虛風耳鳴。夜間睡著如擂戰鼓。四肢掣痛。耳內覺有風吹奇癢。黃 丸、四生散選用。
11
耳腫痛屬少陽相火。犀角飲子加腦、麝為丸。經云。少陽之勝耳痛。治以辛寒是也。耳內痛生瘡。用鼠粘子、連翹、歸、芍、芩、連、甘、桔、生地、桃仁、黃 、柴胡、草龍膽之類。耳濕腫痛。用涼膈散加羌、防、荊芥。外用龍骨、黃丹等分。枯礬減半。加麝少許吹入。或龍骨、黃丹、乾胭脂為末亦佳。或用五倍子燒灰。同枯礬吹之。
12
耳疹 耳疹屬少陽三焦。或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怒動肝火而致。若發熱 痛。屬三焦厥陰風熱。用柴胡清肝散、梔子清肝散之類。慎不可專治其外複傷氣血也。有因腎虛風熱作癢。挖傷成瘡者。六味丸加白蒺藜。
13
耳中癢。腎家有風。四生散。每作時服二三劑即瘥。
14
耳膿者濕熱聚於耳中也。復元通氣散如前加減。外以五倍子、全蠍、枯礬為末。入麝少許吹入。或橘皮燒灰存性。入麝少許。先以綿拭耳內。膿淨吹之。如壯盛之人。積熱上攻。耳中出膿水不瘥。涼膈散瀉之。
15
耳中耵聹。耳鳴耳聾。內有污血。外用萊菔搗汁。研麝少許滴入。餘法與耳聾相參治之。
16
蟲入耳中。將生姜擦貓鼻。其尿即出。取尿滴耳中。蟲即出。或用炒芝麻枕之。蟲亦出。耳中有物不可出。以弓弦或錢串繩。剪令頭散蘸好膠著耳中。使其物粘之。徐徐引出效。薛立齋治一男子。每交接。耳中癢痛或水出。以銀簪探之。甚喜陰涼。此腎經虛火。用加減八味丸而愈。
17
又治一婦因怒發。每經行。兩耳出膿。兩太陽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則胸脅乳房脹痛。
18
或寒熱往來。小便頻數。或小腹脹悶。皆屬肝火血虛。加味逍遙散十劑。諸證悉退。以補中益氣加五味而痊。
19
20
鼻 鼻鼽 鼻淵 鼻 肉 鼻瘡 鼻疳蝕 鼻痛 鼻赤 鼻紫黑
21
經曰。肺開竅於鼻。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五氣入臭。藏於心肺。心肺有病。
22
而臭為之不利也。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肺主臭。在藏為肺。在竅為鼻。
23
陽明之脈。挾鼻絡目。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
24
經云。其宗氣走於鼻而為臭。夫宗氣者。胃中生發之氣也。因饑飽勞役損其脾胃則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
25
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麗澤通氣湯。時值寒月。必須發散。或加麻黃、細辛之類於升麻湯內。
26
春夏可用葱白、白芷之屬。佐以枯芩、蘇葉。多加桔梗為舟楫。庶或成功。已經發散。未得全開。
27
脈洪有力。口乾鼻燥者。君以辛涼清之。酒芩、梔子、薄荷之屬。仍佐荊、防、升、芷。不可驟用寒涼也。丹溪云。鼻為肺竅。肺家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有寒有熱。暴起為寒。久鬱成熱。
28
寒傷皮毛。氣不得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氣不宣通。先以葱白、白芷、香豉、羌、防、紫蘇、細辛、辛荑之屬表散。後以酒炒芩、連、姜汁炒黑山梔、生甘草、石膏、薄荷、川椒之屬清火自愈。
29
近世以辛荑仁治鼻塞不聞香臭。無問新久寒熱。一概用之。殊不知肺胃陽氣虛衰。不能上透於腦。
30
致濁陰之氣。上乾清陽之位而窒塞者。固宜辛荑之辛溫香竄以通達之。若濕熱上蒸。蘊釀為火而窒塞者。非山梔仁之輕浮清燥不能開發也。至於風寒暴窒。重則麗澤通氣。輕則葱白、香豉、細辛、羌活、薄荷、荊芥之屬。隨寒熱輕重而施。可不審權度而混治哉。王汝言曰。鼻塞不聞香臭。
31
或遇冬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
32
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治當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利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只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也。若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証。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作風寒治。薛立齋云。前證若因飢飽勞役所傷。脾胃生發之氣不能上升。邪害孔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宜養脾胃。使陽氣上行。則鼻通矣。補中益氣加辛荑、山梔。
33
鼻 肺氣注於鼻。上榮頭面。若風寒客於頭腦。則氣不通。久而鬱熱。搏於津液。濃涕結聚。則鼻不聞香臭。遂成 。芎 散。外用千金搐鼻法。或瓜蒂、黃連、赤小豆為散。入龍腦少許。吹鼻中。水出鬱火即通。不應。非火也。乃濕也。瓜蒂、藜蘆、皂莢為散。入麝、腦少許。吹鼻中去水以散其濕。
34
鼻鼽 鼻出清涕也。風寒傷皮毛。則腠理鬱閉。宜疏風清肺。香蘇散加川芎、蜀椒、細辛、辣桂、訶子。不應。非風也。乃寒也。辛夷散去木通、防風、升麻。 本。加桂、附、蔓荊、訶子、白術。如血與涕俱出。謂之鼽衄。宜和營降火。當歸內補建中湯加香豉、童便最捷。後以六味合生脈調之。鼻塞腦冷清涕出。千金通草辛荑搐鼻法。鼽鼻鼻中 肉不得息。用礬石藜蘆散吹之鼻淵 鼻出濁涕。即今之腦漏是也。經云。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傳為衄 瞑目。要皆陽明伏火所致。宜風藥散之。辛荑散加蒼耳、薄荷。夏月。加黃芩、石膏。不應。非火也。膈上有濁痰。濕熱也。雙解散加辛荑。鼻淵鼻鼽。當□寒熱。若涕濃而臭者為淵。屬熱。清涼之藥散之。
35
若涕清而不臭者為鼽。屬虛寒。辛溫之劑調之。鼻中時時流臭黃水。甚者腦亦時痛。俗名控腦砂。
36
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許。燒存性。為細末。酒調服即愈。鼻淵腦漏。用生附子為末。煨蔥涎。和如泥。夜間塗湧泉穴。一方。以老少年陰乾。有嘴壺內燒煙。以壺嘴向鼻熏之。左漏熏右。右漏熏左。一方。以石首魚腦 過。和生白礬、腦麝搐之。一法。用白鯗頭一枚。炙燥為末。放火在有嘴壺內。蓋好。以嘴向鼻。吸煙熏之。分七日熏。燒完即愈。
37
鼻 肉 上焦積熱鬱久而生。有諸中而形諸外。必內服清火利膈藥。宜涼膈散加減。須斷酒濃味。韓氏云。富貴人鼻中肉贅。臭不可近。痛不可搖。束手待斃者。但以白礬末。加阿魏、腦、麝少許。吹其上。頃之。化水而消。內服勝濕瀉肺之藥。此濃味擁熱。蒸於肺門。如雨霽之地。
38
突生芝菌也。 肉與鼻痔大同小異。痛極而不下垂者為 肉。此血熱勝也。阿魏為血積之嚮導。白礬為滌垢之專藥。兼腦、麝以開結利竅也。鼻痔則有物下垂而不痛。乃濕熱勝也。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內服星、半、蒼術、酒洗芩、連、神曲、辛荑、細辛、白芷、甘草。消痰積之藥。外用膽礬、枯礬、辛荑仁、細辛、杏仁為散。入腦、麝少許。雄黑狗膽。
39
或豬脂和研。綿裹內鼻中。頻換自消。鼻中生瘡。用雄黃、白礬、瓜蒂、細辛為散搐鼻。若鼻中窒塞不通。用苦丁香、母丁香、赤小豆。為散吹鼻中。皆外治良法也。
40
鼻瘡 內服甘露飲加犀角、胡連、柴胡。虛。加人參。外用黃柏、苦參、檳榔為末。豬脂調敷。或青黛、槐花、杏仁、輕粉、枯礬研敷。
41
鼻疳蝕 內用椿根、葱白、豆豉、川椒。以清泔水三升。和醋一盃煎成。入鹽少許服。有惡物下即效。外用草烏燒灰。麝香等分。研極細。以少許敷瘡上。
42
鼻乾無涕。宜犀角、黃 、木通、杏仁、麥冬、炙甘草、升麻、葛根、桑皮、石膏、朱砂。
43
積熱。加牙硝、大黃。
44
鼻痛 風火鬱於上則痛。初宜升麻、葛根、蔥白、白芷散之。有氣道壅塞而痛。宜川芎、葛根、甘草、苦梗、山梔、薄荷、姜、棗、蔥白。痛久服藥不應。時痛劇。時向安。或兼兩顴紫赤。
45
此為濕熱瘀滯。宜犀角、玄參、連翹、山梔、丹皮、赤芍、生甘草之類。肺受風。面枯色。頰時赤。皮膚乾燥。鼻塞乾痛。此為虛風。白鮮皮、麥冬、茯苓、杏仁、桑皮、白芷、細辛、石膏煎服。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仲介介痛不出。以牛脂或羊脂。如指大。納鼻中。以鼻吸取脂入。須臾脂消。則物隨脂俱出也。
46
鼻赤 俗名酒 鼻。乃血熱入鼻也。多飲酒人。邪熱熏蒸肺竅。伏留不散。故見於鼻。或肺素有風熱。雖不飲酒。其鼻亦赤也。宜用枇杷葉拭去毛。生煎濃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後臨臥服。
47
或服瀉青丸。或同姜汁炒黑山梔、杏仁泥等分。蜜丸服之。并用白鹽時時擦之。外治。以生白礬、硫黃、玄明粉等分為散。入麝少許擦之。
48
或用硫黃、輕粉、杏仁為散。臨臥時以津唾調塗鼻上。或用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碾塗之。或用生礬研末。每洗面時。置掌中滴酒擦患處。數日即白。或用硫黃一兩。輕粉、白礬各五分。為末。
49
用燒酒一碗。入酒壺。將藥盛絹囊中。懸空壺內。熱湯浸壺。慢火燉一二時。取出放冷。日用燒酒塗。夜用沉底藥末敷。
50
鼻紫黑 諸陽皆聚於頭。則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之中央。而陽明起於 中。為至清至精之分。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冷。為陰所搏。結滯不行。故先紫後黑。
51
當用山梔仁姜汁浸炒黑二兩。入乾姜炮黑二錢。連翹仁一兩。為末蜜丸。臨臥燈心湯服二錢半。
52
以清肺家血中之熱也。江應宿治一人。鼻塞氣不通利。濁涕稠粘。屢藥不效。已經三年。其脈兩寸浮數。曰。此火鬱也。患者曰。向作腦寒主治。子何懸絕。經云。諸氣 鬱。皆屬於肺。越人云。肺熱甚則出涕。乃熱鬱滯氣壅塞不通也。投以升陽散火湯。數劑而病如失。
53
54
口者。脾之所主。胃與大腸脈之所挾。經云。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主於口也。又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下交承漿。又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此胃與大腸之脈挾於口也。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熱則口淡。口甘。經云。有病口甘者。此五髒之溢也。名曰脾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香飲子。若脈弦滑。兼嘈雜。屬痰火。滾痰丸。此指實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濁。俱屬土中濕熱。脾津上乘。久之必發癰疽。須斷濃味氣惱。服三黃湯加蘭葉、白芍、生地。燥渴甚者。為腎虛。日服加減八味丸。可保無虞。中消。脾液上乘口甘者。蘭香飲子。老人虛人。脾胃虛熱不能收斂津液而口甘者。當滋補脾氣。補中益氣去升、柴。加蘭香、煨葛根。
55
口苦。經云。有病口苦。名曰膽癉。夫膽者中精之府。五髒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也。龍膽瀉肝湯。或小柴胡加麥冬、棗仁。不應。本方加川連、膽草。口酸。肝膽實熱也。佐金丸加神曲、草龍膽。口辛。肺氣上溢也。生脈散加桑皮、地骨皮、黃芩。口咸。腎液上乘也。六味地黃丸加五味、烏 骨。口淡為胃熱。而有虛實。實則甘露飲加廣藿香。病後胃虛口淡。六君子加黃 、當歸。口澀。肝邪逆於肺。氣虛火旺也。黃芩、葛根、防風、薄荷、栝蔞、茯苓。口瘡。經云。膀胱遺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蓋小腸者。心之府也。此舉邪熱之一端耳。心屬君火。主五髒六腑之火。故諸經之熱。皆應於心。心脈布舌上。
56
脈布舌下。二經之火為病。皆當用寒涼施治。但有涎者。兼取其涎。若元藏虛冷。上攻頭熱。
57
足冷口瘡。用附子理中湯、連理湯。併用當歸、附子蜜煎含咽。有用生附子末塗腳心者。若此之類。皆是治龍火之法。陰邪上迫。心肺之陽不得下降。故用溫熱主治。或散於上。或散於下。隨其攸利。胃中有熱。脈洪大而實者。服涼膈散、金花丸。并用黃柏一味蜜炙含之。忌犯酒醋。犯之難愈。又好飲酒人。多有此證。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相和治之。服涼藥不愈者。此酒色過度。勞役不睡。舌上光滑而無皮。或因憂思損傷中氣。虛火泛上無制。必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
58
并用蜜煎附子噙之。口瘡以甘草半寸。白礬錢許。含化咽津。口瘡久不愈。以五倍子末摻之。或煎湯漱。或煎湯泡白礬漱。蓋酸能收斂也。口瘡甚者。含焰硝、硼砂。勿開口。并用南星末。醋調貼足心湧泉穴以引熱下行。又方。五倍子一兩。
59
蜜炙黃柏、滑石各半兩。銅綠三錢。麝香少許。為末摻之。舌瘡口破疼痛。以巴豆半枚。生研。
60
和米飲一豆大。杵和。貼印堂對額間。約半刻許。覺紅就去。不可泡起。小兒減半。隨即痊愈。
61
戴複庵云。下虛上盛。致口舌生瘡。宜用鎮墜之藥。以蘇子降氣湯。或鹽湯下養正丹。口臭。年高水弱。奉養太過。濃味。及服食補陽藥。口糜臭不可近。甘露飲加犀角、茵陳。及濃煎香薷汁含之。徐徐咽下。口中如膠而臭。知母、地骨皮、桑皮、山梔、麥冬、甘草、食鹽。煎湯噙下。
62
壯盛之人。涼膈散甚佳。痰壅氣濁而臭。宜鹽湯探吐之。
63
子和治一男子。二十餘歲。病口中氣出。臭如登廁。夫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乘。火主臭。
64
應使如是也。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亢極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湧之。以瓜蒂散湧而去其七分。夜以神 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斷。但藥性獷悍。不宜輕用。
65
齲蛀、骨槽風
66
齒統屬足少陰腎經。分上下齦。上齦屬足陽明胃經。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男子八歲腎氣實。
67
髮長齒更。三八真牙生。五八齒槁。八八則齒髮去。女子以七為數。蓋腎主骨。齒乃骨之餘。髓之所養。故隨天癸之盛衰也。東垣云。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下齦乃手陽明大腸脈之所過。惡熱飲而喜寒。上齦乃足陽明胃脈之所貫。喜熱飲而惡寒。牙者腎之標。實則堅牢。虛則浮動。熱則袒動。作痛不已。其痛不一。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而作痛者。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作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有齒齦腫起而作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有胃中氣少。不奈於寒。
68
袒露其齒作而痛者。有為蟲蝕色變而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臭穢之氣不可近者。痛既各異。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69
薛立齋云。濕熱甚而痛者。承氣湯下之。上下牙痛不可忍。牽引入腦。或喜寒惡熱。脈洪數有力者。涼膈散倍酒蒸大黃瀉之。大腸熱而齒齦腫痛。清胃散。火鬱而痛者。越鞠丸解之。腎經虛而痛者。六味丸加骨碎補。腎經虛寒而痛者。八味丸加細辛。其屬風熱者。羌、獨、荊、防、芎、辛、薄荷、生地之類。水煎漱咽。不愈。茵陳散。風毒及熱壅上攻牙齦痛。或齦縫有紅肉努出。消風散。臨臥半漱半服。風寒入腦者。羌活附子湯。牙痛用清涼藥更甚者。從治之。畢茇、川椒、薄荷、細辛、龍腦、青鹽。為末擦之。得熱而痛。得涼則止者。小承氣湯加甘草、川連。
70
凡齒痛。遇勞即發。或午後甚者。皆脾胃虛熱。補中益氣下六味丸。若齒齦腫痛。 赤腮頰。此胃經風熱。犀角升麻湯。若善飲者。齒痛腮頰 腫。此胃經濕熱。清胃散加葛根。因服補胃熱藥。
71
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乃手陽明經中熱甚而作。其齒喜冷惡熱。清胃散加蘭香。寒熱皆痛。當歸龍膽散。上邊痛。倍升麻。下邊痛。倍白芷。胃中實熱太甚。口臭不可近。牙根疳蝕血出。乃恣食肥甘美酒所致。清胃散加茵陳、香薷。少佐白豆蔻。先以熟大黃瀉一二次。使胃中濕熱去。而齒自安矣。腎虛牙浮而痛。甚則憎寒壯熱。如欲脫之狀。下安腎丸、還少丹。間進黑錫丹。有房勞惱怒。牙即動搖長出。服補腎清胃藥俱不效者。此腎經火邪盛也。
72
宜酒黃柏三錢。青鹽、升麻各一錢。且漱且咽以攝之。或生地黃兩許。骨碎補三錢。同細辛一分。
73
秦椒七粒。酒水浸搗。略煎入青鹽少許。如上且漱且咽服之良。牙疳腫腐作痛。
74
人中白、青黛、冰片、玄明粉為散摻之。小兒好食糖霜生疳。治之不愈者。以石蜜不時嚼之。糖因煎煉而助濕熱。石蜜不經火熬。其性本寒。故能化疳。專取同氣之相感也。
75
齲蛀 齲蛀數年不愈。當作陽明蓄血治。桃核承氣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之。好飲者多此。屢服有效。局方引涎止痛方。川椒、露蜂房微炙。等分為末。水煎入鹽少許。乘熱頻漱。冷即吐出。或用蟾酥、銀朱摻和為丸。如萊菔子大。每用一丸搽患處。便不疼。至三丸。吐濃涎數口即愈。又用不蛀皂角一莢。去皮子。於皂子處安巴豆一粒。鹽泥固濟。燒灰研細末。用剜耳子抄少許。填入蛀孔內。白芷、細辛煎漱。或溫米醋。漱出蟲自愈。或用食鹽之滴鹵漱二三次。以攝其虛陽。其痛即止。但可暫用。以其能損齒也。
76
牙齒動搖。還少丹常服。或六味丸加骨碎補。陰虛內熱者。甘露飲。外用五倍子散、烏金散、長春牢牙散。齒間肉壅。口不能開。水漿難入。以牙硝煎湯漱之。一法。用皂白二礬湯漱之。一法。用五倍子煎湯漱之。一法。以熱醋漱之。
77
骨槽風 生於耳前腮頰。痛引筋骨。寒熱如瘧。牙關緊閉。不能進食。不待腐潰而齒便脫落。
78
此風毒竄入骨槽所致。初則堅硬難消。急宜艾灸其外。鍼刺齒齦以泄其毒。用冰、硼、玄明粉。
79
為散吹搽。內服降火化痰消腫之劑。久則瘡口難合。非參、 、歸、芍補托。兼肉桂、冬、味之類。不能破結斂肌。其治法。外科正宗頗詳。瘍醫宜參究之。若腐腫不消。虛熱不退。形焦體削者不治。
80
81
經云。腎者。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髭鬚黃者。多熱多氣。白者。少血多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陰多血。美鬚者。
82
陽明多血。髮黃白。七寶美髯丹。髮白須黃。髮落不生。脈弦。皮毛枯槁。是營衛氣衰。黃 建中下六味丸。髮脫落。及臍下痛。是脾腎氣衰。不能生長真陰。四君子加熟地。染鬚。用烏金散、烏金丹、赤金散。皆不傷髭而極效。一法。揀上好茄棵。留初生第一枚茄子。傍蒂上面挖去一塊。
83
嵌入水銀三分。仍以挖下者掩上。拴好。餘花摘去。勿令結子。久之茄中悉化為水。取貯鉛罐中。
84
以水浸罐之半。勿令干。鬚梢一沾。全鬚盡黑。
85
86
唇屬足太陰陽明脾胃。又屬手少陰太陰。心脈挾口。統屬衝任二脈。上唇挾口。屬足陽明。
87
下唇挾口。屬手陽明。唇燥則乾。熱則裂。風則 。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者。名曰繭唇。有唇腫如繭如瘤者。或因七情火動傷血。或因心火傳脾。或因濃味積熱傷脾。大要審本證。察兼證。清胃氣。生脾津。或兼滋腎。則燥自潤。火自降。風自息。腫自消。若患者忽略。
88
治者不察。妄用消熱清毒之藥。或用藥線結去。反為翻花敗証矣。腎虛唇繭。時出血水。內熱口乾。吐痰體瘦。六味丸去萸加麥冬。不應。用加減八味丸。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唇腫裂。或患繭唇。柴胡清肝散。胃火血燥。唇裂為繭。或牙齦潰爛作痛。清胃散。風客於脾經。唇燥裂無色。
89
犀角升麻湯去白附子。加枳殼、石斛。婦人鬱怒。肝脾受傷。多有此證。逍遙、歸脾、小柴胡選用。唇燥口乾。生瘡年久不愈。外用橄欖燒灰研末。豬脂調塗。治唇緊裂生瘡。青皮燒灰敷之。唇者肉之分也。唇反者。肉先死。唇青者。為筋死。
90
石頑曰。唇青有二。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唇淡為脫血。宜十全大補輩。唇赤中帶黃色。為脾熱。黃芩芍藥湯。唇赤而腫濃。漯漯然者。雖曰心火亢盛。實脾胃中有濕熱。當從清胃散加減治之。
91
92
張三錫曰。心開竅於舌。心火盛則舌乾或破。脈洪實有力者。黃連瀉心湯加減。右脈虛大。
93
四肢倦怠。而舌瘡破不愈。屬勞役過度。虛火上炎為患。補中益氣湯。口舌唇疼有瘡。皆心火炎盛。涼膈散。舌瘡風熱。口中乾燥。舌裂生瘡。甘露飲。酒客膏粱。積熱內盛。上焦痰實。舌脹腫。涼膈散瀉之。須脈實有力。氣壯乃可。舌強硬如豬脬。以鍼刺舌兩邊大脈血出即消。勿刺中央。令人血不止。此病患多不識。失治則死。凡舌腫。舌下必有如蟲形。有頭有尾。可燒釘烙頭即消。上焦痰熱壅遏。勢挾相火。則病速而危。毒瓦斯結於舌下。復生一小舌。名子舌脹。但脹大而強無小舌者。名木舌脹。大都痰火為患。緩者用辛涼利氣化痰藥。重者砭去其血即平。勞神不睡。口舌破者。自當安神養心。作心虛治。心之本脈。係於舌根。脾之絡脈。係於舌傍。肝脈絡於舌本。少陰脈係舌本。風寒傷於心脾。憎寒壯熱。齒浮舌腫痛。金沸草散漱口。吞一半。吐一半。經驗方。治舌脹大。塞口不能飲食。用真蒲黃一味。頻刷舌上。甚則加乾姜末從治之。若能服藥。即以川連一味。煎濃汁呷之。以瀉心火。甚者。加乾姜從治。舌上有竅。出血不止。炒槐花末摻舌重舌。宜三黃丸。及生蒲黃摻之。舌出不收。心經熱甚。及傷寒熱毒攻心。與傷寒後不調攝。往往有之。宜珍珠末、冰片、火 人中白敷之。舌暴腫退場門。用巴豆霜。以紙卷納鼻中。舌自收。此取辛烈開竅散火。引毒流散之意。與小兒口疳貼囟同法。平人舌上稠黑胎垢。拭之不淨。經久不退。且口甜氣穢。便是胃脘發癰之候。與傷寒暴病。府邪內實迥異。急宜涼膈散下之。
94
95
靈樞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
96
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風邪入皮膚。痰飲積腑髒。則面 黯。脾肺二經風濕。搏而為熱濕。故面生瘡。面腫曰風。兩頰赤腫。其狀如痱。酒調消風散。食後服之。
97
或用羌活、防風、升麻、白芷、牛蒡子之屬。甚則涼膈散、生姜、葱豉汗之。外杵杏仁如膏。加玄明粉、硫黃敷之。風熱面腫而痛。升麻湯加犀角、黃連、白芷、川芎、薄荷、荊芥。風熱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者。犀角升麻湯。虛風證。能食麻瞀。牙關急搐。目內 動。胃中有風。故面獨腫。升麻胃風湯。
98
面熱面寒 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火上行而獨燎其面。鍼經云。
99
面熱者足陽明病。調胃承氣湯加犀角、川連。脈數實有力。精神茂澤。升麻湯加川連。甚者。涼膈散。咳逆倚息不得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桂苓五味甘草湯加大黃利之。左半邊面及耳熱耳鳴。
100
覺從少腹左脅衝上者。屬肝火。實則當歸龍薈丸。虛則加減八味丸。虛甚。地黃飲子。面寒為陽虛。陰寒鬱遏所致。升麻湯加熟附子。甚者。附子理中湯。陽明經虛。面熱而赤者。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二三分。面赤為邪氣怫鬱在經。宜表不宜下。面戴陽。下虛也。傷寒用四逆湯。雜證用地黃飲子。面白善嚏。脈緊者寒也。羌活、防風、甘草、 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
101
悲恐者。更加桂、附。面目浮腫。或紫黑。或風刺癮疹。消風散加減。面上風癢。或如火丹。鼠粘子散。不應。加人參一錢。數服即效。面部生瘡。或鼻臉赤。風刺粉刺。百藥不效。及面上細瘡。常出黃水者。並宜硫黃膏塗之。上焦風熱。則面生小瘡。通聖散。脾胃虛。或吐瀉後面目浮腫者。脈必緩弱。或氣口虛大。六君子湯加減。面青肝虛。面白肺虛。面黃脾虛。兩頰紅陰虛。
102
面如漆柴。手足少陰氣俱絕。為血先死。若面黑而不至於枯者。六味丸。面塵脫色。為肝木失榮。
103
人參養榮湯。面色忽黑。乃因臭氣所衝而成。或頭痛。或腹痛。或嘔吐。或腹脹。一味香附末。
104
淡鹽湯下三錢。面上豆痕。或斑 密陀僧細末。夜以人乳調敷。面上雀斑。白丁香、鷹屎白、密陀僧。唾調搽之。面上赤斑癬。鹿角灰豬脂調塗。指爪破面。輕粉研細。生姜汁調敷。無瘢痕。
105
肋腫屬風熱。乾葛、甘、桔、升麻、薄荷。濕熱脈洪大者。羌活勝溼湯加甘、桔、黃芩。 腮。
106
赤小豆末。雞子清調敷。井底泥亦得。三因方。凡伸欠頰車蹉。但開不能合。以酒飲之令大醉。
107
睡中吹皂角末搐鼻。嚏透即愈。正後以補中益氣加骨碎補調之。
108
咽喉
109
經云。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懸雍者。
110
音聲之關也。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故咽氣通於地。會厭管於其上。以司開闔。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其喉必錯。以舌抵上 。
111
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凡經言喉痺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地閉塞也。云咽塞。云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塞也。云喉痺咽嗌痛者。謂咽喉俱病。天地之氣並閉塞也。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咽在後主吞。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主出而不納。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主納而不出。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送入喉脘。遂嗆而咳矣。經云。足少陰所生病者。口渴舌乾。
112
咽腫上氣。咽乾及痛。其證內熱口乾面赤。痰涎湧上。尺脈必數而無力。蓋緣腎水虧損。相火無制而然。須用六味丸加麥冬、五味。大劑作湯服之。又有色慾過度。元陽虧損。無根之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者。須八味腎氣丸。大劑煎成。冰冷與飲。引火歸源。庶幾可救。乳鵝纏喉。二種不同。腫於喉兩傍者為雙鵝。腫於一邊者為單鵝。治法。用鵝翎蘸米醋攪喉中。去盡痰涎。後以鵝翎探吐之。令著實一咯。咯破喉中。紫血即潰。或玉樞丹磨服。毒甚不散者。上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古法有刺少商穴甚好。刀針刺血。急則用之。然但腫不痛者。切不宜用。蓋有形而無痛者。
113
陽之類也。當峻補其陰。若刺之。反傷陰血必死。纏喉風證。先兩日頭目眩暈。胸膈緊塞。氣息短促。驀然咽喉腫痛。手足厥冷。氣閉不通。飲食不下。痰毒壅盛為纏喉風。其證最急。又有兩塊結於喉傍。甚則大如雞卵。氣塞不通。痰鳴不止者。為鎖喉風。其證更劇。慎勿砭破。急用土牛膝。
114
選粗者兩許。勿經水。勿犯鐵。折斷搗汁。和米醋半盞。雞翅毛蘸攪喉中。如牙關緊閉者。蘸攪兩腮自開。開後喉中頻攪以通其氣。若喉兩傍有塊者。涎出自消。後以人中白 過。入冰片少許吹喉中。日吹一次。不過三四日愈。或硼砂丹湧去頑痰。或荔枝草搗汁。和醋含漱。或天名精搗自然汁。鵝翎掃入去痰。或用馬鞭草搗汁灌漱。倘腫塞不得下者。灌鼻取吐。以奪其勢然不若土牛膝汁最捷。若兩塊湊合。喉中痰鳴。懸壅上縮不見。氣塞不通。神丹不可救矣。用土牛膝醋攪後。以拇指捺其脊上七節兩傍。如疼痛者易已。甚者以膝墊其當背。以手抄兩脅下。向上扳兩缺盆。令胸前凸起。則氣伸而得上泄。若出涎後。涕淚稠粘者。風熱也。無涕淚者。風寒也。胸中有結塊者。宿食也。隨證治之。此證雖係時毒邪氣。多有因跌撲飲食停滯而起者。宜用荊、防、甘、桔、連翹、牛蒡、薄荷、黑參、山楂內解其毒。蓋山楂能消食散血。破結塊中火。與消風散中濃朴同意。又有喉疼忽愈。毒攻胸脅。痛不可忍。氣促身熱。不能臥者。牛蒡子、貝母、醋炒升麻、黃藥子、干浮萍、黑參、生甘草。蜜丸噙化。七日以後。毒深喘甚。手足指甲紫者。難治。
115
吹藥用紫口蛤蜊七枚。橄欖核七枚。文火 過。研細入枯礬一錢。以大青魚膽一枚。置鐘內曬乾。
116
再加膽汁。三膽為度。加冰片吹之。然須戒茶百日。後無復發之虞。一切喉痺腫痛及重舌木舌等証。烏龍膏。急者惟針刺血。最為上策。咽喉腫痛。作渴飲冷。大便秘結。六脈俱實。涼膈散下之。喉痺脈浮。惡寒發熱。多是暴寒折熱。表邪勢盛。非但寒涼藥食能凝閉毒邪。即硼砂、白礬、白梅等酸收之品。及膽礬點喉。俱不可犯。惟當輕揚開發其表以泄火毒。急砭患處。並刺少商出血。最為要訣。走馬喉風。若有頭痛發熱。先與一味香豉濃煎。加蔥涕探吐。後用荊、防、牛蒡、甘、桔、連翹、薄荷、犀角之類。如口不開者。以牙皂末吹鼻取嚏。方可下藥。鎖喉風証。有用牙皂煎湯湧吐頑痰。每至皮毛脫落。大傷胃氣。甚至激動其痰。鎖住不能吐出。頃刻立斃者。其走馬喉痺。有用巴豆綿裹塞鼻。每至 發其毒。不可不慎。
117
乳鵝。用硼砂、白梅。應手獲效。然性最辛烈。雖假酸收。終是以火濟火。每令不時舉發。人皆未省其故也。時氣咽腫。普濟消毒飲去芩、連苦寒之味。熱服以散表為先。喉痺傳染是疫癘。荊防敗毒散。隨證加減。陰虛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肺花瘡。難治。桔梗湯送都氣丸。切勿用冰片吹點。證劇不勝湯藥者。日用雞子生調米飲衝服。稍緩其疼。終亦必亡而已。脾肺有熱。虛火上壅。咽喉生瘡。本事利膈湯。咽痛服涼藥反甚者。宜用姜汁。咽中如有炙臠。或如梗狀。痰火客於上焦也。半夏濃朴湯。即四七湯。懸壅腫痛。不可飲食。黑參、升麻、大黃、射干、甘草煎服。咽痛。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紅絲如發。懸黑泡如癭珠。垂挂咽門。致飲食不入。杜牛膝根洗淨。入好醋三五滴。同研汁。就鼻孔滴入。絲斷珠破即安。懸壅痛不下食。
118
即會厭垂長。而懸壅塞。妨礙飲食者。燒鹽箸蘸點之。乳鵝紅腫不消。杜牛膝根研爛。用乳點納鼻。諸哽在喉。當審何物。以所勝能制者治之。如鸕 橄欖治魚哽。狗涎治骨哽。鵝涎治稻芒哽。
119
鴨涎治螺螄哽。磁石治鐵哽。水銀灰治金銀哽。要在變通。諸物哽塞。苧麻根杵爛。丸如彈子大。
120
將所哽物煎湯吞下。吞釘鐵金銀銅錢等物。用烊銀罐中炭。為末。銀匠油槽內油調服即出。並多食肥肉。助其潤下。錢哽。荸薺生嚼多食效。或加茨菇汁。不應。用羊脛骨。 存性。荸薺汁調服自化。諸哽。用薤白煮半熟。以綿縛定。手執線頭。少嚼薤白咽。度薤至哽處。便牽引。哽即隨出。又法。用絲綿一小團。如上法亦妙。誤吞魚釣。以 串咽下拽之。有線在外者。以綿紙剪數百層穿在線。徐徐咽下。少頃引之上出。
121
羅謙甫治征南元帥。七旬。至楚上。因過飲腹痛。腸鳴自利。日夜約五十行。咽嗌腫痛。耳前後腫。舌本強。涎唾稠粘。欲吐不能。以手拽之方出。言語艱難。反側悶亂。夜不得臥。其脈浮數。按之沉細而弦。先以砭刺腫上。出紫黑血。頃時腫勢消減。遂用桔梗、甘草、連翹、鼠粘子、酒黃芩、升麻、防風。水煎令熱漱。冷即吐出勿咽。恐傷脾胃也。再漱而涎清腫散。語聲自出。後以辛熱丸劑。以治中寒化宿食而燥脾胃。取丸之不即施行。而不犯其上熱。至其病所而後化。乃治以緩也。不數服利止痛定。後胸中閉塞。作陣而痛。複以異攻散加升麻溫養脾胃。升順正氣而愈。
URN: ctp:ws30459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