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蜀中廣記卷九十五

《蜀中廣記卷九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明)曺學佺 撰。
2
○著作記第五
3
內典
4
彭門光化寺石經》
5
髙僧傳云:唐初,釋道因于彭門山寺習道安居,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緬維法,盡將翳龍宮,遂於寺之北巖刻諸經典,窮多羅之秘袠,盡毗尼之正文,縦堯世之洪水。襄陵任趙簡之北山燎狩,必無他慮,與劫齊休。既而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與玄奘、法師翻譯校定梵書,兼充證義奘師,偏獎賞之,每有難文,同加叅酌。
6
宋板藏經》圓
7
悟禪師刻于昭覺院,予在遂寜,廣徳寺見之,又僧道先言大慈寺尚存十之二三。
8
銅梁縣石洞遺經
9
志云:「縣北十五里華嚴山絕,壁岩洞裂,出古遺經數千卷,因建寺藏之」。
10
晉慧持《龍淵寺經》
11
典髙僧傳》,慧持乃廬山逺之弟也,以晉隆安三年辭逺入蜀,止龍淵寺講說齋懺,義熙八年卒于寺中,以東間經籍付弟子道泓西間法典,囑弟子曇蘭,泓業行清敏,蘭、神悟天發,並係軌師蹤焉。
12
釋道安譯《維摩》、《法華》等經。
13
隋經籍志》:晉石勒時,常山沙門衛道安稟,性聰敏,誦經日至萬餘,言以胡僧所譯《維摩》、《法華》,未盡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揚觧釋。時中國紛擾,四方隔絕,道安乃率門徒南逰新野,欲令玄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趨諸方法,往詣揚州,恵逺之襄陽、法和入蜀道焉。
14
如《來藏經會釋疏》二卷,大無量《壽經疏》二卷,《勝鬘經疏》四卷,《般若心經》、《金剛經疏》義。
15
俱釋知玄著髙僧傳,玄眉州洪雅人。著如來藏經疏。命僧徹撰法鑑以照象,若十翼焉。大無量疏經,命僧徹撰法燈闕類章指焉。勝鬘經疏四卷,命僧徹撰法苑以錯綜猶緯書焉。又般若心經》、《金剛經各有疏義,此外作釋氏雜文,外篇二十餘卷。
16
釋法泰書法華經》
17
髙僧傳法泰,眉州隆山人,俗姓呂氏,為道士十餘年,逥心正覺,因而剃除,始誦《法華經》,尋即通利,乃精勤繕寫。一部數有靈瑞,欲向益州裝演,令人擔負一頭,以籠盛錢二千,經置錢上,一頭是衣服,行至地名,筰橋橋忽斷,負擔者墜水中,人浮得出,擔沒不見,泰於岸上捶胸號哭曰:「錢衣閒事,何忍溺經,如能為漉得者,賞錢兩貫。時有一人入水沒,得錢與衣襆而不得,經泰轉悲泣,近岸上下望小洲上有一襆取之,乃原經也,草木所擎,宛無濕處,泰不勝歡喜,即以三千錢償所漉人,其人曰:「法師悲號,劇喪父母,故為急覓,非是貪錢弟子,雖庸夫,亦知福報,請以此錢充」。莊嚴具言訖遁去。既至成都,裝演訖,將還,誦持不輟,時彪法師在彼開講,夜欲看讀,恒嫌泰誦課,聲髙自往請之,見泰前有大眾,皆胡跪,合掌驚駭,流汗而退。
18
《金字法華經》七卷
19
元至正末年,平江路女人鄒氏所書,字畫端楷,趙國師畫引首佛像甚工,致今在合州某生家,予及見之,惜第五卷非故物,引首猶全。
20
法華玄箋》十卷
21
髙僧傳唐梓州慧義寺神清三教,俱曉該玄,鍳極受業弟子黑白千餘,前後撰《得法華玄箋》十卷,並《釋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訣》十卷,《初學儀》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記》。又《識心論》、《澄觀論、俱舍義鈔》數卷、《北山叅玄語録》十卷。
22
銀字圓覺經。
23
新都志云:元大徳中,西川成都府録事玉壘坊女子王潮舍,在縣西五里華嚴庵。
24
《圓覺經疏鈔》十三卷,《疏略》二卷
25
髙僧傳唐圭峰禪師宗密,果州人。初,齋次受經,得《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誓傳是經,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未嘗隸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盤金剛盂》、《蘭法界觀》、《行願經》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畧》。又集諸宗禪言目為《禪藏》。
26
金紫光祿大夫、同門下平章事裴休序曰: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盤,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統眾徳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三乗,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出,現蓋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羅,蓋詮此也。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有廣略,乗時有先後,當機有深淺,非上根圓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來於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圭峰禪師得法於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一日,隨眾僧齋於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遇圓覺了義,卷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禪師既佩南宗密印,受圓覺懸記,於是閱大藏經律通,唯識起信等論,然後頓轡于華嚴法界,宴坐於圓覺妙場,究一雨之所霑,窮五教之殊致,乃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鈔十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修證儀一十八卷,並行於世。其序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釋義也,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也,極於理而已,不虛騁其文也。扶於教而已,不茍飾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胷臆之論,蕩蕩然實十二部經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靈之大本,三世之達道,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四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睹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詮之哉?對曰:噫!是不足以語道也。前不云乎?統眾徳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圓覺也。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於中國者五千餘卷,其所詮者何也?戒定慧而已。脩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行而求之者,何眾生之根噐異也。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滅,影像然後為得也,固不在詮表耳。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懐獝狘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憗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休常遊禪師之閫域,受禪師之顯訣,無以自效,輙直贊其法而普告大眾耳,其它備乎本序。
27
新繁縣空中般若經》
28
法苑珠林》:益州新繁縣西四十里許有王李村,隋時書生有姓茍者,在此教學大工,書而不顯,迹人欲其書,終不肯出,迺毆之亦不出。嘗以筆於前村東空中四面書《金剛般若經》,數日便了,云此經擬諸天讀之,人初不覺其神也。後忽雷雨大澍,牧牛小兒於書經處住而不澆濕,其地乾燥,可有丈許,村人怪之。爾後每雨,往驗皆然。唐武徳中,有非常僧語村人曰:此地空中有金剛般若,經諸天於上,設蓋覆之,不可輕污。村人因此四周欄楯,至今天雨,其地恒乾,毎齋日,常聞天樂聲振,繁會盈耳。
29
石刻尊勝幢咒一章
30
唐大中間,馬繼武書於石幢上,幢似柱,髙三四尺,其式如觚。萬歷初年,金沙寺僧修砌,掘得完全,可拓。
31
朱郎中血字經》
32
《蘇文忠集》云:朱壽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寫經》求之五十年,去歲始得於蜀中,作古風以賀。
33
《楞嚴經資中疏
34
恒沇法師者,蜀人也。因京師,惟愨疏楞嚴、經義,乃作義章,開釋此經,號《資中疏》。
35
金字華嚴經。
36
唐開元中,蕃王子譯進,今在遂寜廣徳寺。
37
華嚴合論
38
髙僧傳:眉州中嵓華嚴,祖覺禪師,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著書排釋氏,惡境忽現,悔過出家。未幾,疽發膝上五年,醫莫愈,因書華嚴合。論畢,夜感異夢,旦即捨杖歩趨。一日,誦至現相品,曰:「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遂悟華嚴宗旨府帥請講于千部堂,詞辯宏放,眾所歎服,因號為「華嚴禪師」云。
39
《本事經》七卷
40
譯經圖記四卷髙僧傳釋。靖邁,梓潼人,貞觀中玄裝法師西回,敕令翻譯師預其選,同棲玄明。浚等執筆綴文,譯本事經七卷。又著譯經圖記,銓序古今經目譯人名,位單譯重翻疑偽等科一,皆條理編于藏。
41
《唐藏經音義》四卷
42
晁氏曰:未詳撰人。分四聲,以類相従,蜀中印本也。
43
《起信論註》一卷
44
馬鳴大士造僧宗密註。
45
《原人論》一卷
46
亦宗密撰《斥執迷褊淺直顯真源通本末》,凡四篇為一卷。
47
三教圓通論》
48
任壽龍昌期著。
49
護法論。
50
蜀州張無盡嘗見梵冊整齊,嘆吾儒之不若,夜方執筆抒思妻向氏問何作,曰:「欲作無佛論》」。向曰:「既曰無,又何論?」公駭其言而止。後閱藏經,悚然有悟,乃作《護法論》,見《唾玉集》。
51
水懺文
52
唐悟逹國師法諱:知玄初逰學,時寓一寺,結夏有鄰僧患迦摩羅疾,眾皆惡之,玄獨時為將理,久而益勤,夏竟分袂疾,僧謂曰:「感君髙誼,昭佩不忘。吾舊居蜀彭州九隴山,有二長松為門之表,君他日榮遇,後將罹宿障之疾,能一見尋,或可療治,言已登途,玄師學行既充,聲徳昭著,居京師安國寺,宏開法席。咸通十二年,懿宗駕幸安國,賜以沉香寳座,署為國師,恩渥隆厚,忽生大瘡於膝上,眉目唇豁,狀如人面,動轉艱難,疼不可忍,徧召名醫,莫之能為也,因憶前約逺詣成都,抵九隴山,時值晡晩,四顧徬徨,見二長松欝乎?蓋張挺立雲表,遂趨而入,崇樓廣殿,金碧交輝,昔之鄰僧門迎而入,禮貌勤至,延佇止宿,詢問所來,遂告厥苦,彼曰無傷,引至巖阿,有泌其泉,清湛可愛,試令洗之,以愈其疾,方將掬水,瘡作人語,揚聲大呼,未可洗濯,試聽厥由。公今博識,必達古今,曽讀西漢書,見袁盎殺鼌錯事否,錯當,趨避東廂,心知袁盎之進言乎?載赴東市受刑,寜不大興怨恨,盎即公也,錯即我也,其寃為何如哉?以公十世,皆為髙僧,戒律精嚴,故吾不得伸其銜,今膺異寵,損徳以奢,方能爾及,既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三昩之水,濯我積世讎挾之心,自今與公兩釋無憾也。掬浣之初,痛徹心膂,殆絕而蘇,其瘡即愈,方知彼僧,乃應真之化現也,遂即其地樹剎以表之,深思積寃,遇聖而釋,因此興念,彼或皆然,遂述懺文,以為楷式,取慈悲水,能滌寃愆,詒厥將來,普令深省,名曰:水懺厥軌,可遵因起,若斯覽者,宜悉杭州沙門若訥序。
53
道一禪師語録》
54
即馬祖也。漢州什邡人見髙僧傳,為《四家語録》之首。
55
恵禪師語録》
56
師,名山人。元符間屢舉不第,郡守呂由誠戲與僧敕,明日即削髪,有《語録》行世。
57
《長松長老顯禪師語録》
58
蘇元老序云:頃歲吾蜀佛教,惟講席律壇之為尚,蓋人自以為無等等法矣,而未始知有祖道之髙晩,得真覺勝禪師自黃蘗歸,闡化於成都昭覺寺,初會易之廣大變動周流六虛者,又圓道之微妙混成先天地生者,遂言曰:吾之法函,蓋乾坤不為大消殞虛空不為難,當體見成,隨用立具。于時西南緇素之士驟聞之,率多聴熒瞪矒不入,久之,各憮然為間曰:異哉!此故吾家物也!胡歷劫遺之,乃今獲之,莫不失喜落涕,恨遭遇之晩,勝禪師既歿,紹禪師繼之,其法猶勝禪師也,而化度之眾加多焉。紹禪師既沒,顯禪師繼之,其法猶紹禪師也,而縁合之,法加盛焉,前住長松,今住保福,其皈依之侶未可計,而濟拔之功未有艾也,時會下髙弟有法安者,盡能記禪師兩地,為人言句,録而刊之,離為二通,其保福之語,則平等居士已為冠篇矣,而長松之録,猥委元老承之。嗚呼!釋迦別傳迦葉,親授西天,祖師之所護念,中華耆宿之所承襲,邈哉遐矣,不圖今日,及吾身親見之,然以吾觀於禪師,微言奧句,關鍵幽密,假令合天下禪,盡眼微,睇窺之,吾知其不得仿髴直羞,澀匍匐歸耳,顧某何敢妄談,聊舉其觕,以曉吾黨。新發意者,蘄與之交臂作舞,同趣師門云。
59
《禪喜集》
60
蘇東坡作載與緇宿往復語,刻在呉中。
61
《褒善録》一卷
62
晁氏曰:王蕃撰。嘉祐中,巴縣簿黃靖國死而復蘇,道其冥中所見,廖生嘗傳之,而蕃刪取其要為此書。
63
樂善録》十卷
64
陳氏曰:蜀人李昌齡伯崇撰。以《南中勸戒録》増廣之,多是因果報應之事。
65
《吉凶影響録》十卷
66
晁氏曰:中江岑象求編。象求,熙寜末閒居江陵,披閱載籍,見善惡報應事,輙刪潤而記之。間有聞見者,難于備載,亦采摘著于篇。
67
《僧史》一百卷
68
僧祖覺撰,即華嚴禪師也。「中嵓石筍,上祖覺臺,是其說法處。
69
釋氏《指心書》六十四卷
70
簡州趙介胄著。
71
《南紀緇林》
72
宋末普州張山翁君壽撰。
73
益部寺記。
74
劉悛撰,齊人。
75
成都大《悲寺集》二卷,《大慈寺記》二卷
76
並李之純編。
77
玄書
78
峩《眉山洞石經》」二十字。
79
《雲笈七籖》:峩眉山北洞中石室戶樞刻石書字,鬱儀引日精結璘致月神得道處上宮位稱大夫真」,凡二十字不解其意義是何等事如此,仙人不見其篇目者多矣,皆不得飛行上清,欲行此道,不必賢愚,但地上無此文。
80
三十九章《經》
81
《七籖》云:「太無晨,中君刊此峩眉山中洞宮玉戶曰太無在洞景之表,太素在幽玄之上,九宮列金門於太素之表,丹樓沓七重於太無之庭,乃三元君所逰也。
82
八道命籍。
83
七籖云:東海小童四極真人,西城王君封此籍於峩眉山西室中萬劫,一傳有玄名,帝簡紫字,青宮玉藏之文,千年之內,聴得三傳,上學不得此文,虛困山林,終不得道。所謂八道者,日月四時八節所行也。日行赤道,月行黃道,黃赤二道,陰陽之所恒行。至於立春、春分日月行青道二,出黃道東,立夏、夏至,日月行赤道二,出黃道南,立秋、秋分日月行白道二,出黃道西。立冬、冬至,日月行黑道二出黃道北,此八道也。
84
《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
85
晁氏曰:天皇人為黃帝說,一行羅公逺、葉法靜注《崇文書目》。按《九仙經興廢記》云:此經黃帝留峩眉山石壁,漢武帝時得之,大中初嘗禁絕。
86
三一經》
87
《元氣論》云:「黃帝求道於皇人,皇人,問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曰:子所得,皆末事也。子欲長生,三一當明。夫三一者,乃上皇黃籙之首篇也。能知之者,萬禍不能乾矣。
88
上真內經。
89
《集仙記》云:禹治水,至巫山,見雲華,夫人夫人謂禹曰:子之功及於物矣,勤逮於民矣!善格乎天矣!而未聞至道之要也。吾昔於紫清之闕,受書於我師三元道君曰:上真內經,天真所寳,封之金臺,佩入大微,則雲輪上徵,神武抱關振衣瑤房遨宴希林,長招仙公,右棲白山而下眄太空,泛乎天津,則乗雲騁龍逰,此名山則真人詣房,萬神奉衛,山精伺迎,動遊八景玉輪,靜則宴處金堂,亦謂太上玉佩,金璫之妙文也。汝將欲越巨海而無飆輪,渡飛沙而無雲軒,陟厄塗而無所輿,渉泥波而無所乗,陸則困於逺絕,水則懼於漂淪,將何以導百谷而浚萬川也?危乎?悠哉!太上愍汝之志,亦將授以靈寳真文,陸策虎豹,水制蛟龍,斬馘千邪,檢馭群凶以成汝之功也!其在乎陽明之天耶?吾所受寳書,亦可以出入水火,嘯吒幽冥,收束虎豹,呼召六丁,隱淪八地,顛倒五星,久視存身,與天相傾也。因命侍女陵容華,出丹玉之笈,開上清寳文以授禹,拜受而去。
90
黃表丹經一通
91
《神仙傳》曰:「陰長生裂,黃表寫丹。經四通其一,通以黃金之簡刻而書之,封以白銀之函,置蜀綏山。
92
天元度人經。
93
《文獻通考》:富順監有太平觀二十四化殿,唐貞觀八年建。宋嘉定七年重脩石砌中,得經一卷,曰天元度。人妙經道家未嘗見者凡六百餘字,見板行云。
94
《日月玄樞論》一卷
95
晁氏曰:唐劉知古撰。明皇朝為綿州昌明令。時詔求通丹藥之士,知古謂神仙大藥無出叅《同契》,因著論上于朝。
96
《叅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明鏡圖訣》一卷
97
陳氏曰:真一子彭曉秀川撰。蜀,永康人也。序稱廣政丁未,以《叅同契》分十九章而為之注,且為圖八環,謂之《明鏡圖》。曩在麻姑山傳録》,其末有秀川傳汪綱會稽所刻本。其前題祠部員外郎彭曉,蓋據秘閣本云爾。麻姑本附傳亦言仕蜀為此官。
98
張隨注《參同契》三卷
99
晁氏曰:隋皇祐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陽書,列十數圖於其後。
100
《壺中集》三卷,《三教論》一卷,《大寳論》一卷,《二十四化詩》一卷,《圖》一卷,《道教靈驗記》二十卷,《録異記》十卷
101
並杜光庭撰。
102
王氏《神仙傳》四卷
103
晁氏曰:杜光庭纂集王氏男真女仙五十五人,以謟王建。又有王虛中續纂三十人,附其後。
104
《授道心》一篇
105
晁氏曰:真宗朝楊谷常遇仙於成都藥市,自授其道本。《李氏書目》亦載云谷自號純粹子。
106
《通玄秘要悟真篇》一卷
107
晁氏曰:張用成平叔撰。天台人。熙寜中,隨陸師閔入蜀,授道於隱者,因成律詩八十一首。
108
《養生丹訣》一卷
109
岷山道士皇甫士安撰。
110
《太上洞玄靈寳修真論》一卷
111
成都李道士撰。《宋史》載不詳名代。
112
《鬼神感應大義》九卷
113
隋郫人何妥受詔與沉重撰。
114
文昌化書七十三則
115
宋淳熙重光赤奮若至日降筆神為晉越嶲、張霶夫諱「亞」,續化書二十一,則紹熙閼逢攝提,中秋日降神之季筆也。略見《神明傳》。
URN: ctp:ws31534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