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三

《卷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痰飲
2
凡病未有不發熱,不生痰者。是痰與熱,乃雜病兼見之症,似無容專立法門矣。然而有雜病輕而痰飲重,則專以痰飲為主治。書有五痰之名,以五髒分主之也;五飲之名,隨症見也。其實猶未確當,大抵痰以燥濕為分;飲以表裏為別。濕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脾實則消之,二陳湯,甚則滾痰丸;脾虛則補之,六君子湯。兼寒、兼熱,隨症加藥。燥痰澀而難出,多生于肺,肺燥,則潤之,貝母栝蔞散。肺受火刑,不能下降以致真水上泛,則滋其陰六味丸。飲有在表者,乾嘔,發熱而咳,面目、四肢浮腫,香蘇五皮散。飲有在里者,或停心下,或伏兩腋,咳則相引而痛,或走腸間,轆轆有聲,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隨其部位而分治之。此治痰飲之大法也。書云:治痰須理脾,以痰屬濕,脾土旺則能勝濕耳。治痰如此飲亦宜然。然脾經痰飲,當健脾以祛其濕。若腎虛水泛,為痰為飲者,必滋其腎。腎水不足,則用六味;若命門真火衰微,寒痰上泛者,則用八味腎氣丸,補火生土,開胃家之關,導泉水下流而痰飲自消矣。
URN: ctp:ws33007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