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草之八

《草之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澤瀉 》
1 (《本經》上品)
2 釋名水瀉(《本經》)、鵠瀉(《本經》)、及瀉(《別錄》)、 (音俞)、芒芋(《本經》)、禹孫。時珍曰︰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孫。余未詳。
3 集解《別錄》曰︰澤瀉生汝南池澤。五月採葉,八月採根,九月採實,陰乾。弘景︰曰汝南郡屬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州、代州者。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叢生淺水中,葉狹而長。恭曰︰今汝南不複采,惟以涇州、華州者為善。頌曰︰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叢似穀精草。秋末采根曝乾。
4
5 修治 曰︰不計多少,細銼,酒浸一宿,取出曝乾,任用。
6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咸。權曰︰苦。元素曰︰甘,平。沉而降,陰也。
7 杲曰︰甘、鹹,寒,降,陰也。
8 好古曰︰陰中微陽。入足太陽、少陰經。扁鵲曰︰多服,病患眼。
9 之才曰︰畏海蛤、文蛤。
10 主治風寒濕痺,乳難,養五臟,益氣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本經》)
11 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別錄》)。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甄權)。主頭旋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尿血,主難產,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大明)。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滲泄止渴(元素)。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李杲)。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香港腳(時珍)。
12 發明頌曰︰《素問》治酒風身熱汗出,用澤瀉、術;《深師方》治支飲,亦用澤瀉、術,但煮法小別爾。張仲景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有澤瀉湯,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要藥。元素曰︰澤瀉乃除濕之聖藥,入腎經,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
13 宗奭曰︰澤瀉之功,長於行水。張仲景治水蓄渴煩,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長於行水。本草引扁鵲云︰多服病患眼。誠為行去其水也。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複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之。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
14 好古曰︰《本經》云久服明目,扁鵲云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也。瀉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昏目。
15 王履曰︰寇宗奭之說,王好古韙之。竊謂八味丸以地黃為君,余藥佐之,非止補血,兼補氣也,所謂陽旺則能生陰血也。地黃、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皆腎經之藥,附子、官桂乃右腎命門之藥,皆不待澤瀉之接引而後至也。則八味丸之用此,蓋取其瀉腎邪,養五臟,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五勞之功而已。雖能瀉腎,從於諸補藥群眾之中,則亦不能瀉矣。
16 時珍曰︰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非引接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辟一闔,此乃玄妙。後世不知此理,專一於補,所以久服必致偏勝之害也﹗
17 正誤弘景曰︰《仙經》服食斷谷皆用之。亦云身輕,能步行水上。
18 頌曰︰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搗篩取末,水調,日分服六兩,百日體輕而健行。
19 時珍曰︰神農書列澤瀉於上品,複云久服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典術》云︰澤瀉久服,令人身輕,日行五百裡,走水上。一名澤芝。陶、蘇皆以為信然。愚竊疑之。澤瀉行水瀉腎,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謬可知。
20 附方舊三,新四。
21 酒風汗出︰方見麋銜下。
22 水濕腫脹︰白朮、澤瀉各一兩,為末,或為丸。每服三錢,茯苓湯下。(《保命集》)
23 冒暑霍亂,小便不利,頭運引飲。三白散︰用澤瀉、白朮、白茯苓各三錢,水一盞,薑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溫服。(《局方》)
24 支飲苦冒︰仲景澤瀉湯︰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水二升,煮一升,分二服。《深師方》︰
25 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澤瀉取五合,合此二汁分再服。病甚欲眩者,服之必瘥。
26 腎臟風瘡︰澤瀉,皂莢(水煮爛),焙研,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27 (《經驗方》)
28 瘧後怪症,口鼻中氣出,盤旋不散,凝如黑蓋色,過十日漸至肩胸,與肉相連,堅勝金石
29
30 氣味鹹,平,無毒。
31 主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別錄》)。壯水臟,通血脈(大明)。
32
33 氣味甘,平,無毒。
34 主治風痺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別錄
35 發明時珍曰︰《別錄》言澤瀉葉及實,強陰氣,久服令人無子;而《日華子》言澤瀉催生,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似有不同。既云強陰,何以令人無子?既能催生,何以令人有子?蓋澤瀉同補藥,能逐下焦濕熱邪垢,邪氣既去,陰強海淨,謂之有子可也;若久服則腎氣大泄,血海反寒,謂之無子可也。所以讀書不可執一。
36 附錄酸惡 《別錄》有名未用曰︰主惡瘡,去白蟲。生水旁,狀如澤瀉。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草 》
1 (《唐本草》)
2 釋名 菜(恭)、 榮。
3 集解恭曰︰ 菜所在有之,生水旁。葉圓,似澤瀉而小。花青白色。亦堪蒸啖,江南人用蒸魚食甚美。五、六月採莖葉,曝乾用。
4 氣味甘,寒,無毒。
5 主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恭)。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羊蹄 》
1 (《本經》下品)
2 釋名蓄(《別錄》)、禿菜(弘景)、敗毒菜(《綱目》)、牛舌菜(同)、羊蹄大黃(《庚辛玉冊》)、鬼目(《本經》)、東方宿(同)、連蟲陸(同)、水黃芹(俗),子名金蕎麥。
3 弘景曰︰今人呼為禿菜,即蓄字音訛也。
4 時珍曰︰羊蹄以根名,牛舌以葉形,名禿菜以治禿瘡名也。《詩‧小雅》云︰言采其 。
5 陸璣注云︰ ,即蓄字,今之羊蹄也。幽州人謂之 。根似長蘆菔而莖赤。亦可瀹為茹,滑美。鄭樵《通志》指 為《爾雅》之菲及蕢者,誤矣。金蕎麥以相似名。
6 集解《別錄》曰︰羊蹄生陳留川澤。
7 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春生苗,高者三、四尺。葉狹長,頗似萵苣而色深。莖節間紫赤。開青白花成穗,結子三棱,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堅實。
8 宗奭曰︰葉如菜中波棱,但無歧而色差青白,葉濃,花與子亦相似。葉可潔擦 石。子名金蕎麥,燒煉家用以製鉛、汞。
9 時珍曰︰近水及濕地極多。葉長尺餘,似牛舌之形,不似波棱。入夏起苔,開花結子,花葉一色。夏至即枯,秋深即生,凌冬不死。根長近尺,赤黃色,如大黃胡蘿蔔形。
10
11 氣味苦,寒,無毒。恭曰︰辛、苦,有小毒。
12 時珍曰︰能製三黃、砒石、丹砂、水銀。
13 主治頭禿疥瘙,除熱,女子陰蝕(《本經》)。浸淫疽痔,殺蟲(《別錄》)。療蠱毒(恭)。治癬,殺一切蟲。醋磨,貼腫毒(大明)。搗汁二、三匙,入水半盞煎之,空腹溫服,治產後風秘,殊驗(宗 )。
14 發明震亨曰︰羊蹄根屬水,走血分。
15 頌曰︰新采者,磨醋塗癬速效。亦煎作丸服。采根不限多少,搗絞汁一大升,白蜜半升,同熬如稠餳,更用防風末六兩,搜和令可丸,丸如梧子大。用栝蔞、甘草煎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服。
16 附方舊六,新七。
17 大便卒結︰羊蹄根一兩,水一大盞,煎六分,溫服。(《聖惠方》)
18 腸風下血︰敗毒菜根(洗切),用連皮老薑各半盞,同炒赤,以無灰酒淬之,碗蓋少頃,去滓,任意飲。(《永類方》)。
19 喉痺不語︰羊蹄獨根者,勿見風日及婦人、雞、犬,以三年醋研如泥,生布拭喉外令赤,塗之。(《千金方》)。面上紫塊如錢大,或滿面俱有。野大黃四兩(取汁),穿山甲十片(燒存性),川椒末五錢,生薑四兩取汁和研,生絹包擦。如乾,入醋潤濕。數次如初,累效。(《陸氏積德堂
20 瘍風駁︰羊蹄草根,於生鐵上磨好醋,旋旋刮塗。入硫黃少許,更妙。日日用之。(《聖惠》)
21 汗斑癜風︰羊蹄根二兩,獨科掃帚頭一兩,枯礬五錢,輕粉一錢,生薑半兩,同杵如泥。以湯澡浴,用手抓患處起粗皮。以布包藥,著力擦之。暖臥取汗,即愈也。乃鹽山劉氏方,比用硫黃者更妙。(《藺氏經驗方》)
22 頭風白屑︰羊蹄草根曝乾杵末,同羊膽汁塗之,永除。(《聖惠方》)
23 頭上白禿︰獨根羊蹄,勿見婦女、雞、犬、風日,以陳醋研如泥,生布擦赤敷之,日一次。(《肘後》)。
24 癬久不瘥︰《簡要濟眾方》︰用羊蹄根杵絞汁,入輕粉少許,和如膏,塗之。三、五次即愈。《永類方》︰治癬經年者。敗毒菜根(獨生者),即羊蹄根,搗三錢,入川百藥煎二錢,白梅肉擂勻,以井華水一盞,濾汁澄清。天明空心服之。不宜食熱物。其滓抓破擦之。三次即愈。《千金方》︰治細癬。用羊蹄根五升,桑柴灰汁煮四、五沸,取汁洗之。仍以羊蹄汁和礬末塗之。 疥,濕癬浸淫日廣,癢不可忍,愈後複發,出黃水︰羊蹄根搗,和大醋,洗淨塗上
25 疥瘡有蟲︰羊蹄根搗,和豬脂,入鹽少許,日塗之。(《外台秘要》)
26
27 氣味甘,滑,寒,無毒。
28 主治小兒疳蟲,殺胡夷魚、 魚、檀胡魚毒,作菜。多食,滑大腑(大明。時珍曰︰胡夷、 魚皆河豚名。檀胡未詳)。作菜,止癢。不宜多食,令人下氣(詵)。連根爛蒸一碗食,治腸痔瀉血甚效(時珍)。
29 附方舊一。
30
31 氣味苦,澀,平,無毒。
32 主治赤白雜痢(恭)。婦人血氣(時珍)。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酸模 》
1 (《日華》)
2 釋名山羊蹄(《綱目》)、山大黃(《拾遺》)、 蕪(《爾雅》)、酸母(《綱目》)、(同)、當藥。
3 時珍曰︰ 蕪,乃酸模之音轉,酸模又酸母之轉,皆以味而名,與三葉酸母草同名。掌禹錫以 蕪為蔓菁菜,誤矣。
4 集解弘景曰︰一種極似羊蹄而味酸,呼為酸模,根亦療疥也。
5 大明曰︰所在有之,生山岡上。狀似羊蹄葉而小黃。莖葉俱細。節間生子,若茺蔚子。
6 藏器曰︰即是山大黃,一名當藥。其葉酸美,人亦采食其英。《爾雅》︰須, 蕪。郭璞注云︰似羊蹄而葉細,味酸可食。一名 也。
7 時珍曰︰平地亦有。根葉花形並同羊蹄,但葉小味酸為異。其根赤黃色。連根葉取汁煉霜,可製雄、汞。
8 氣味酸,寒,無毒。時珍曰︰葉酸,根微苦。
9 主治暴熱腹脹,生搗汁服,當下利。殺皮膚小蟲(藏器)。治疥(弘景)。療痢乃佳(保升)。去汗斑,同紫萍搗擦,數日即沒(時珍)。
10 附方新一。
11 瘭疽毒瘡,肉中忽生黯子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或青或白,其中有核,核有深根,應心。腫泡紫黑色,能爛筋骨,毒入臟腑殺人︰宜灸黯上百壯。以酸模葉薄其四面,防其長也。內服葵根汁,其毒自愈。(《千金方》)
12 附錄牛舌實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鹹,溫,無毒。主輕身益氣。生水中澤旁。實大,葉長尺。五月採實。一名豕首。
13 器曰︰今東土人呼田水中大葉如牛耳者,為牛耳菜。
14 時珍曰︰今人呼羊蹄為牛舌菜,恐羊蹄是根,此是其實。否則是羊蹄之生水中者也。舌
15 《別錄》曰︰味辛,微溫,無毒。主霍亂腹痛,吐逆心煩。生水中。五月採之。
16 弘景曰︰生小小水中。今人五月五日采幹,以治霍亂甚良。
17 蛇舌《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酸,平,無毒。主除留血、驚氣、蛇癇。生大水之陽。四月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龍舌草 》
1 (《綱目》)
2 集解時珍曰︰龍舌,生南方池澤湖泊中。葉如大葉菘菜及 狀。根生水底,抽莖出水,開白花。根似胡蘿蔔根而香,杵汁能軟鵝鴨卵,方家用煮丹砂, 白礬,製三黃。
3 氣味甘、鹹,寒,無毒。
4 主治癰疽,湯火灼傷,搗塗之(時珍)。
5 附方新一。
6 乳癰腫毒︰龍舌草、忍冬藤,研爛,蜜和敷之。(《多能鄙事》)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菖蒲 》
1 (《本經》上品)
2 釋名昌陽(《本經》)、堯韭(普)、水劍草。
3 時珍曰︰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呂氏春秋》云︰冬至後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於是始耕。則菖蒲、昌陽又取此義也。《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4 集解《別錄》曰︰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
5 弘景曰︰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 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不堪服食。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厘花也。東間溪澤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斷蚤虱,不入服食用。詩詠多云蘭蓀,正謂此也。
6 大明曰︰菖蒲,石澗所生堅小,一寸九節者上。出宣州。二月、八月採。
7 頌曰︰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節尤密,亦有一寸十二節者。采之初虛軟,曝乾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乾燥砂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黔蜀蠻人常將隨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乾後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皆醫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不堪入藥。今藥肆所貨,多以二種相雜,尤難辨也。
8 承曰︰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須絡石,略無少泥土,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類也。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粗慢,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氣味不烈而和淡爾。
9 時珍曰︰菖蒲凡五種︰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於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餘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余皆不堪。此草新舊相代,四時常青。《羅浮山記》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
10 《抱朴子》言︰服食以一寸九節紫花者尤善。蘇頌言︰無花實。然今菖蒲,二、三月間抽莖開細黃花成穗,而昔人言菖蒲難得見花,非無花也。應劭《風俗通》云︰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長年。是矣。
11
12 修治 曰︰凡使勿用泥菖、夏菖二件,如竹根鞭,形黑、氣穢味腥。惟石上生者,根條嫩黃,緊硬節稠,一寸九節者,是真也。采得以銅刀刮去黃黑硬節皮一重,以嫩桑枝條相拌蒸熟,曝乾銼用。
13 時珍曰︰服食須如上法製。若常用,但去毛微炒耳。
14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苦、辛,平。
15 之才曰︰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16 大明曰︰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器,令人吐逆。
17 主治風寒濕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竊,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本經》)。四肢濕痺,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別錄》)。治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惡瘡疥瘙(甄權)。除風下氣,丈夫水臟,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者,作末炒,乘熱裹 ,甚驗(大明)。心積伏梁(好古)。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時珍)。
18 發明頌曰︰古方有單服菖蒲法。蜀人治心腹冷氣 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亦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下,亦效。
19 時珍曰︰國初周顛仙對太祖高皇帝常嚼菖蒲飲水。問其故。云服之無腹痛之疾。高皇御製碑中載之。菖蒲氣溫味辛,乃手少陰、足厥陰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道藏經》有《菖蒲傳》一卷,其語粗陋。今略節其要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也。其法采緊小似魚鱗者一斤,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刮去皮切,曝乾搗篩,以糯米粥和勻,更入熟蜜搜和,丸如梧子大,稀葛袋盛,置當風處令乾。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臨臥更服三十丸。服至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顏色澤,白髮黑,落齒更生。其藥以五德配五行︰葉青,花赤,節白,心黃,根黑。能治一切諸風,手足頑痺,癱緩不遂,五勞七傷,填血補腦,堅骨髓,長精神,潤五臟,裨六腑,開胃口,和血脈,益口齒,明耳目,澤皮膚,去寒熱,除三尸九蟲,天行時疾,瘴疫瘦病,瀉痢痔漏,婦人帶下,產後血運。並以酒服。河內葉敬母中風,服之一年而百病愈。寇天師服之得道,至今廟前猶生菖蒲。鄭魚、曾原等,皆以服此得道也。
20 又按︰葛洪《抱朴子》云︰韓眾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記萬言。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飢不老,不知所終。《神仙傳》云︰咸陽王典食菖蒲得長生。安期生采一寸九節菖蒲服,仙去。又按︰ 仙《神隱書》云︰石菖蒲置一盆於幾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葉尖露水洗目,大能明視,久則白晝見星。端午日以酒服,尤妙。蘇東坡云︰凡草生石上,必須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幾案間,久更可喜。其延年輕身之功,既非昌陽可比;至於忍寒淡泊,不待泥土而生,又豈昌陽所能仿佛哉?
21 楊士瀛曰︰下痢噤口,雖是脾虛,亦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溫,用山藥失之閉。惟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粳米飲調下。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22 附方舊十,新一十七。
23 服食法︰甲子日,取菖蒲一寸九節者,陰乾百日,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耳
24 健忘益智︰七月七日,取菖蒲為末,酒服方寸匕,飲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驗之。久服聰明三十六風有不治者,服之悉效菖蒲(薄切日乾)三斤,盛以絹袋,玄水一斛,即清酒也,懸浸之,密封一百日,視之如菜綠色,以一斗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取出日飲。(夏禹《神仙經》)
25 癲癇風疾︰九節菖蒲不聞雞犬聲者,去毛,木臼搗末。以黑 豬心一個批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日一服。(《醫學正傳》)
26 尸厥魘死,尸厥之病,卒死脈猶動,聽其耳中如微語聲,股間暖者,是也。魘死之病,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嚙其踵及足拇趾甲際,唾其面即蘇。仍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納舌下,並以菖蒲根汁灌之。(《肘後方》)。
27 卒中客忤︰菖蒲生根搗汁灌之,立瘥。(《肘後方》)。
28 除一切惡︰端午日,切菖蒲漬酒飲之。或加雄黃少許。(《洞天保生錄》)。
29 喉痺腫痛︰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聖濟總錄》)。
30 霍亂脹痛︰生菖蒲(銼)四兩,水和搗汁,分溫四服。(《聖惠方》)。諸積鼓脹,食積、氣積、血積之類︰石菖蒲八兩(銼),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去斑蝥不用。以布袋盛,拽去蝥末,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白湯下。治腫脹尤妙。或入香附末二錢。(《奇效方》)。
31 肺損吐血︰九節菖蒲末、白面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下,一日一服。(《聖濟錄》)。
32 解一切毒︰石菖蒲、白礬等分,為末,新汲水下。(《事林廣記》)。
33 赤白帶下︰石菖蒲、破故紙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婦人良方》)。
34 胎動半產卒動不安,或腰痛胎轉搶心,下血不止,或日月未足而欲產。並以菖蒲根搗汁一、二升,服之。(《千金》)。
35 產後崩中,下血不止。菖蒲一兩半,酒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三服,食前溫服。(《千金方》)。
36 耳卒聾閉︰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心),同搗作七丸。綿裹一丸,塞耳,日一換。
37 一方不用巴豆,用蓖麻仁。(《肘後方》)。
38 病後耳聾︰生菖蒲汁,滴之。(《聖惠方》)
39 蚤虱入耳︰菖蒲末炒熱,袋盛,枕之即愈。(《聖濟錄》)。
40 諸般赤眼,攀睛雲翳。菖蒲擂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點之效。(《聖濟錄》)。
41 眼瞼挑針︰獨生菖蒲根,同鹽研敷。(《壽域神方》)。
42 飛絲入目︰石菖蒲捶碎。左目塞右鼻,右目塞左鼻。百發百中。(危氏《得效方》)。
43 頭瘡不瘥︰菖蒲末,油調敷之,日三、夜二次。(《法天生意》)。
44 癰疽發背︰生菖蒲,搗貼之。瘡乾者,為末,水調塗之。(孫用和《秘寶方》)。
45 露岐便毒︰生菖蒲根搗敷之。(《証治要訣》)。
46 熱毒濕瘡︰宗奭曰︰有人遍身生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粘著衣被,曉夕不得睡。有人教以菖蒲三斗,日乾為末,布席上臥之,仍以衣被覆之。既不粘衣,又複得睡,不五、七日,其瘡如失。後以治人,應手神驗。(《本草衍義》)。
47 風癬有蟲︰菖蒲末五斤。以酒三升漬,釜中蒸之,使味出。先絕酒一日,每服一升或半升
48 陰汗濕癢︰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濟急仙方》)。
49
50 主治洗疥、大風瘡(時珍)。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白菖 》
1 (《別錄》有名未用)
2 釋名水菖(《別錄》)、水宿(《別錄》)、莖蒲(《別錄》)、菖陽(《拾遺》)、溪蓀(《拾遺》)、蘭蓀(弘景)。
3 時珍曰︰此即今池澤所生菖蒲,葉無劍脊,根肥白而節疏慢,故謂之白菖。古人以根為菹食,謂之菖本,亦曰菖 ,文王好食之。其生溪澗者,名溪蓀。
4 集解《別錄》曰︰白菖十月採。
5 藏器曰︰即今之溪蓀也。一名菖陽。生水畔。人亦呼為菖蒲。與石上菖蒲都別。根大而臭,色正白。
6 頌曰︰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甚多,失水則枯。葉似石菖,但中心無脊。其根幹後,輕虛多滓,不堪入藥。
7 時珍曰︰此有二種︰一種根大而肥白節疏者,白菖也,俗謂之泥菖蒲;一種根瘦而赤節稍密者,溪蓀也,俗謂之水菖蒲。葉俱無劍脊。溪蓀氣味勝似白菖,並可殺蟲,不堪服食
8 氣味甘,無毒。
9 《別錄》曰︰甘、辛,溫。汁製雄黃、雌黃、砒石。
10 主治食諸蟲(《別錄》)。主風濕咳逆,去蟲,斷蚤虱(弘景)。研末,油調,塗疥瘙(蘇頌)。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香蒲 》
1 (《本經》上品)蒲黃(《本經》上品)
2 釋名甘蒲(蘇恭)、醮石(《吳普》)
3 ,花上黃粉名蒲黃。
4 恭曰︰香蒲即甘蒲,可作荐者。春初生,取白為菹,亦堪蒸食。山南人謂之香蒲,以菖蒲為臭蒲也。蒲黃即此蒲之花也。
5 集解《別錄》曰︰香蒲生南海池澤。蒲黃生河東池澤,四月採之。
6 頌曰︰香蒲,蒲黃苗也。處處有之,以泰州者為良。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取其中心入地白 ,大如匕柄者,生啖之,甘脆。又以醋浸,如食筍,大美。《周禮》謂之蒲菹,今人罕有食之者。至夏抽梗於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謂之蒲槌,亦曰蒲厘花。其蒲黃,即花中蕊屑也。細若金粉,當欲開時便取之。市KT 以蜜搜作果食貨賣
7 時珍曰︰蒲叢生水際,似莞而褊,有脊而柔,二、三月苗。采其嫩根,瀹過作 ,一宿可食。亦可炸食、蒸食及晒乾磨粉作餅食。《詩》云︰其蔌伊芳何?惟筍及蒲。是矣。八、九月收葉以為席,亦可作扇,軟滑而溫。
8 正誤弘景曰︰香蒲方藥不複用,人無采者,南海人亦不複識。江南貢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廟縮酒。或云是薰草,又云是燕麥,此蒲亦相類耳。
9 恭曰︰陶氏所引菁茅,乃三脊茅也。香茅、燕麥、薰草,野俗皆識,都非香蒲類也。蒲一名蒲筍(《食物》)、蒲兒根(《野菜譜》)。
10 氣味甘,平,無毒。時珍曰︰寒。
11 主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本經》)。去熱燥,利小便(寧原)。生啖,止消渴(汪穎)。補中益氣,和血脈(《正要》)。搗汁服,治妊婦勞熱煩躁,胎動下血(時珍。出《產乳》)。
12 附方舊一新一。
13 妒乳乳癰︰蒲黃草根搗封之,並煎汁飲及食之。(昝殷《產寶》)
14 熱毒下痢︰蒲根二兩,粟米二合,水煎服,日二次。(《聖濟總錄》)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蒲黃 》
1 (《本經》上品)
2 修治 曰︰凡使勿用松黃並黃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 及吐人。真蒲黃須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卻再焙乾用之妙。
3 大明曰︰破血消腫者,生用之;補血止血者,須炒用。
4 氣味甘,平,無毒。
5 主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本經》)。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瀉血,利水道,通經脈,止女子崩中(甄權)。婦人帶下,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妊婦下血墜胎,血運血症,兒枕急痛,顛撲血悶,排膿,瘡癤游風腫毒,下乳汁,止泄精(大明)。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時珍)。
6 發明弘景曰︰蒲黃,即蒲厘花上黃粉也。甚療血。《仙經》亦用之。
7 宗奭曰︰汴人初得,羅去滓,以水調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臟虛熱,小兒尤嗜之。過月則燥,色味皆淡,須蜜水和。不可多食,令人自利,極能虛人。
8 時珍曰︰蒲黃,手足厥陰血分藥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則能行,熟則能止。與五靈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諸痛,詳見禽部寒號蟲下。按許叔微《本事方》云︰有士人妻舌忽脹滿口,不能出聲。一老叟教以蒲黃頻摻,比曉乃愈。又《芝隱方》云︰宋度宗欲賞花,一夜忽舌腫滿口。蔡御醫用蒲黃、乾薑末等分,乾搽而愈。據此二說,則蒲黃之涼血活血可証矣。蓋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陰相火乃心之臣使,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
9 附方舊十四,新十一。
10 舌脹滿口︰方見上。
11 重舌生瘡︰蒲黃末,敷之。不過三上瘥。(《千金方》)
12 肺熱衄血︰蒲黃、青黛各一錢,新汲水服之。或去青黛,入油髮灰等分,生地黃汁調下。
13 (《簡便單方》)
14 吐血唾血︰蒲黃末二兩,每日溫酒或冷水服三錢妙。(《簡要濟眾方》)
15 幼兒吐血︰蒲黃末,每服半錢,生地黃汁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或入髮灰等分。(《同上》)。
16 小便出血︰方同上。
17 小便轉胞︰以布包蒲黃裹腰腎,令頭致地,數次取通。(《肘後方》)。
18 金瘡出血悶絕︰蒲黃半兩,熱酒灌下。(危氏方)
19 瘀血內漏︰蒲黃末二兩,每服方寸匕,水調下,服盡止。(《肘後方》)。
20 腸痔出血︰蒲黃末方寸匕,水服之,日三服。(《肘後方》)。
21 鼠奶痔瘡︰蒲黃末,空心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塞上方》)。
22 脫肛不收︰蒲黃,和豬脂敷,日三、五度。(《子母秘錄》)。
23 胎動欲產︰日月未足者蒲黃二錢,井華水服。(《同上》)。
24 產婦催生︰蒲黃、地龍(洗焙)、陳橘皮等分,為末,另收。臨時各抄一錢,新汲水調
25 服,立產。此常親用甚妙。(唐慎微方)。
26 胞衣不下︰蒲黃二錢。井水服之。(《集驗方》)。
27 產後下血,羸瘦迨死。蒲黃二兩,水二升,煎八合,頓服。(《產寶方》)。
28 產後血瘀︰蒲黃三兩。水三升,煎一升,頓服。(《梅師方》)。
29 兒枕血瘕︰蒲黃三錢。米飲服。(《產寶》)。
30 產後煩悶︰蒲黃方寸匕,東流水服,極良。(《產寶》)。
31 墜傷撲損︰瘀血在內,煩悶者。蒲黃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塞上方》)。
32 關節疼痛︰蒲黃八兩,熟附子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涼水下,日一。(《肘後方》)。
33 陰下濕癢︰蒲黃末,敷三、四度瘥。(《千金方》)。
34 耳出膿︰蒲黃末,摻之。(《聖惠》)。
35 口耳大衄︰蒲黃、阿膠(炙)各半兩。每用二錢,水一盞,生地黃汁一合,煎至六分,溫服耳中出血︰蒲黃炒黑研末,摻入。(《簡便方》)。
36 滓大明曰︰蒲黃中篩出赤滓,名曰蒲萼也。
37 主治炒用澀腸,止瀉血、血痢,妙(大明)。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菰 》
1 (《別錄》下品)
2 釋名茭草(《說文》)、蔣草。
3 時珍曰︰按︰許氏《說文》︰菰本作 ,從瓜諧聲也。有米謂之凋菰,已見穀部菰米下。江南人呼菰為茭,以其根交結也。蔣義未詳。
4 集解保升曰︰菰根生水中,葉如蔗、荻,久則根盤而濃。夏月生菌堪啖,名菰菜。三年者,中心生白苔如藕狀,似小兒臂而白軟,中有黑脈,堪啖者,名菰首也。
5 藏器曰︰菰首小者,擘之內有黑灰如墨者,名烏郁,人亦食之。晉張翰思吳中 、菰,即此也。
6 頌曰︰菰根,江湖陂澤中皆有之。生水中,葉如蒲、葦輩,刈以秣馬甚肥。春末生白茅如筍,即菰菜也,又謂之茭白,生熟皆可啖,甜美。其中心如小兒臂者,名菰手。作菰首者,非矣。《爾雅》云︰出隧,蘧蔬。注云︰生菰草中,狀似土菌,江東人啖之,甜滑。即此也。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亦緣此義。其根亦如蘆根,冷利更甚。二浙下澤處,菰草最多。其根相結而生,久則並土浮於水上,彼人謂之菰葑。刈去其葉,便可耕蒔,又名葑田。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歲飢,人以當糧。
7 宗奭曰︰菰乃蒲類。河朔邊人,止以飼馬作荐。八月開花如葦。結青子,合粟為粥食,甚濟飢。杜甫所謂「波漂菰米沉雲黑」者,是也。
8 菰筍
9 一名茭筍(《日用》)、茭白(《圖經》)、菰菜(同)。
10 氣味甘,冷,滑,無毒。
11 詵曰︰滑中,不可多食。
12 頌曰︰菰之種類皆極冷,不可過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
13 主治利五臟邪氣,酒 面赤,白癩 瘍,目赤。熱毒風氣,卒心痛,可鹽、醋煮食之(孟詵)。去煩熱,止渴,除目黃,利大小便,止熱痢。雜鯽魚為羹食,開胃口,解酒毒,壓丹石毒發(藏器)。
14 菰手
15 一名菰菜(《日用》)、茭白(《通志》)、茭粑(俗名)、蘧蔬(音氍 )。
16 氣味甘,冷,滑,無毒。大明曰︰微毒。
17 詵曰︰性滑,發冷氣,令人下焦寒,傷陽道。禁蜜食,發痼疾。服巴豆人不可食。
18 主治心胸中浮熱風氣,滋人齒(孟詵)。煮食,止渴及小兒水痢(藏器)。
19 菰根
20 氣味甘,大寒,無毒。
21 頌曰︰菰根亦如蘆根,冷利更甚。
22 主治腸胃痼熱,消渴,止小便利。搗汁飲之(《別錄》)。燒灰,和雞子白,塗火燒瘡(藏器)。
23 附方舊二。
24 小兒風瘡︰久不愈者。用菰蔣節燒研,敷之。(《子母秘錄》)。
25 毒蛇傷嚙︰菰蔣草根燒灰,敷之。(《廣濟方》)。
26
27 主治利五臟(大明)。
28 菰米 見穀部。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苦草 》
1 (《綱目》)
2 集解時珍曰︰生湖澤中,長二、三尺,狀如茅、蒲之類。
3 氣味(缺)
4 主治婦人白帶,煎湯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黃無力,為末,和炒脂麻不時乾嚼之(時珍)。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水萍 》
1 (《本經》中品)
2 釋名水花《本經》、水白《別錄》、水蘇《別錄》、水廉《吳普》。
3 集解《別錄》曰︰水萍生雷澤池澤。三月採,曝乾。
4 弘景曰︰此是水中大萍,非今浮萍子。《藥錄》云︰五月有花白色。即非今溝渠所生者。楚王渡江所得,乃斯實也。
5 藏器曰︰水萍有三種。大者曰蘋,葉圓,闊寸許。小萍子是溝渠間者。《本經》云水萍,應是小者。
6 頌曰︰《爾雅》云︰萍, 。其大者蘋。蘇恭言有三種︰大者曰蘋,中者曰荇,小者即水上浮萍。今醫家鮮用大蘋,惟用浮萍。
7 時珍曰︰本草所用水萍,乃小浮萍,非大蘋也。陶、蘇俱以大蘋注之,誤矣。萍之與蘋,音雖相近,字卻不同,形亦迥別,今厘正之,互見蘋下。浮萍處處池澤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或云楊花所化。一葉經宿即生數葉。葉下有微須,即其根也。一種背面皆綠者。一種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謂之紫萍,入藥為良,七月採之。《淮南萬畢術》云︰老血化為紫萍。恐自有此種,不盡然也。《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者,乃蒿屬。陸佃指為此萍
8 修治時珍曰︰紫背浮萍,七月採之,揀淨,以竹篩攤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即易乾也。
9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酸。
10 主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髮,止消渴。久服輕身(《本經》)
11 下氣。以沐浴,生毛發(《別錄》)。治熱毒、風熱、熱狂, 腫毒、湯火傷、風疹(大明)。搗汁服,主水腫,利小便。為末,酒服方寸匕,治人中毒。為膏,敷面 (藏器)。主風濕麻痺,香港腳,打撲傷損,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癜風丹毒(時珍)。
12 發明震亨曰︰浮萍發汗,勝於麻黃。
13 頌曰︰俗醫用治時行熱病,亦堪發汗,甚有功。其方用浮萍一兩(四月十五日采之),麻黃(去根節)、桂心,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四物搗細篩。每服一錢,以水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和滓熱服,汗出乃瘥。又治惡疾癘瘡遍身者,濃煮汁漬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
14 時珍曰︰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世傳宋時東京開河,掘得石碑,梵書大篆一詩,無能曉者。真人林靈素逐字辨譯,乃是治中風方,名去風丹也。《詩》云︰天生靈草無根幹,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飄水面。神仙一味去沉,采時須在七月半。選甚癱風與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鏷頭上也出汗。其法︰以紫色浮萍晒乾為細末,煉蜜和丸彈子大。每服一粒,以豆淋酒化下。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偏正頭風,口眼 斜,大風癩風,一切無名風及香港腳,並打撲傷折,及胎孕有傷。服過百粒,即為全人。此方,後人易名紫萍一粒丹。
15 附方舊七,新十八。
16 夾驚傷寒︰紫背浮萍一錢,犀角屑半錢,釣藤鉤三七個,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連
17 消渴飲水︰日至一石者。浮萍搗汁服之。又方︰用乾浮萍、栝蔞根等分,為末,人乳汁和丸梧子大。空腹飲服二十丸。三年者,數日愈。(《千金方》)。
18 小便不利,膀胱水氣流滯。浮萍日乾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翼》)。
19 水氣洪腫︰小便不利。浮萍日乾為末。每服方寸匕,白湯下,日二服。(《聖惠方》)。
20 霍亂心煩︰蘆根(炙)一兩半,水萍(焙)、人參、枇杷葉(炙)各一兩。每服五錢,入薤白四寸,酒煎溫服。(《聖惠方》)。
21 吐血不止︰紫背浮萍(焙)半兩,黃 (炙)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薑、蜜水調下。(《鼻衄不止︰浮萍末,吹之。(《聖惠方》)
22 中水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即是。以浮萍日乾為末。飲服方寸匕良。(《千金方》)。
23 大腸脫肛︰水聖散︰用紫浮萍為末,乾貼之。(危氏《得效方》)
24 身上虛癢︰浮萍末一錢,以黃芩一錢同四物湯煎湯調下。(《丹溪纂要》)。
25 風熱癮疹︰浮萍(蒸過焙乾),牛蒡子(酒煮晒乾炒)各一兩,為末。每薄荷湯服一、二錢,風熱丹毒︰浮萍搗汁,遍塗之。(《子母秘錄》)。
26 汗斑癜風︰端午日收紫背浮萍晒乾。每以四兩煎水浴,並以萍擦之。或入漢防己二錢亦可。(《袖珍方》)
27 少年面 ︰《聖惠方》︰用浮萍日 之,並飲汁少許。《普濟方》︰用紫背萍四兩,防己一兩,煎濃汁洗之。仍以萍於斑 上熱擦,日三、五次。物雖微末,其功甚大,不可小看。(《普濟方》)。
28 粉滓面 ︰溝渠小萍為末。日敷之。(《聖惠方》)。
29 大風癘疾︰浮萍草三月採,淘三、五次,窨三、五日,焙為末,不得見日。每服三錢,食前溫酒下。常持觀音聖號。忌豬、魚、雞、蒜。又方︰七月七日,取紫背浮萍(日乾為末)半升,入好消風散五兩。每服五錢,水煎頻飲,仍以煎湯洗浴之。(《十便良方》)。
30 瘡入目︰浮萍陰乾為末,以生羊子肝半個,同水半盞煮熟,搗爛絞汁,調末服。甚者,不過一服;已傷者,十服見效。(危氏《得效方》)。
31 弩肉攀睛︰青萍少許,研爛,入片腦少許,貼眼上效。(危氏《得效方》)。
32 毒腫初起︰水中萍子草,搗敷之。(《肘後方》)。
33 發背初起,腫 赤熱。浮萍搗和雞子清貼之。(《聖惠方》)。
34 楊梅瘡癬︰水萍煎汁,浸洗半日。數日一作。(《集簡方》)。
35 燒煙去蚊︰五月取浮萍陰乾用之。(孫真人方)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蘋 》
1 (《吳普本草》)
2 釋名 菜(《拾遺》)、四葉菜(《卮言》)、田字草。
3 時珍曰︰蘋,本作 。《左傳》︰蘋蘩蘊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則 有賓之之義,故字從賓。其草四葉相合,中折十字,故俗呼為四葉菜、田字草、破銅錢,皆象形也。諸家本草皆以蘋注水萍,蓋由蘋、萍二字,音相近也。按韻書︰蘋在真韻,蒲真切;萍在庚韻,蒲經切。切腳不同,為物亦異。今依《吳普本草》別出於此。
4 集解普曰︰水萍,一名水廉,生池澤水上。葉圓小,一莖一葉,根入水底,五月花白。三月採,日乾之。
5 弘景曰︰水中大萍,五月有花白色,非溝渠所生之萍。楚王渡江所得,即斯實也。
6 恭曰︰萍有三種︰大者名蘋,中者名荇,葉皆相似而圓;其小者,即水上浮萍也。
7 藏器曰︰蘋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 菜。曝乾可入藥用。小萍是溝渠間者。
8 禹錫曰按︰《爾雅》云︰萍, 也。其大者曰蘋。又《詩》云︰於以采蘋,於澗之濱。
9 陸璣注云︰其粗大者謂之蘋,小者為萍。季春始生。可糝蒸為茹,又可以苦酒淹之按酒。今醫家少用此蘋,惟用小萍耳。
10 時珍曰︰蘋,乃四葉菜也。葉浮水面,根連水底。其莖細於 、荇。其葉大如指頂,面青背紫,有細紋,頗似馬蹄決明之葉,四葉合成,中折十字。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蘋。其葉攢簇如萍,故《爾雅》謂大者為蘋也。《呂氏春秋》云︰菜之美者,有昆侖之蘋。即此。
11 《韓詩外傳》謂浮者為 ,沉者為蘋。 仙謂︰白花者為蘋,黃花者為荇,即金蓮也。蘇恭謂大者為蘋,小者為荇。楊慎《卮言》謂四葉菜為荇。陶弘景謂楚王所得者為蘋。皆無一定之言。蓋未深加體審,惟據紙上猜度而已。時珍一一采視,頗得其真云。其葉徑一、二寸,有一缺而形圓如馬蹄者, 也。似 而稍尖長者,荇也。其花並有黃白二色。葉徑四、五寸如小荷葉而黃花,結實如小角黍者,萍蓬草也。楚王所得萍實,乃此萍之實也。四葉合成一葉,如田字形者,蘋也。如此分別,自然明白。又項氏言︰白蘋生水中,青蘋生陸地。按今之田字草,有水、陸二種。陸生者多在稻田沮洳之處,其葉四片合一,與白蘋一樣。但莖生地上,高三、四寸,不可食。方士取以 硫結砂煮汞,謂之水田翁。項氏所謂青蘋,蓋即此也。或以青蘋為水草,誤矣。
12 氣味甘,寒,滑,無毒。
13 主治暴熱,下水氣,利小便(《吳普》)。搗塗熱瘡。搗汁飲,治蛇傷毒入腹內。曝乾,栝蔞等分為末,人乳和丸服,止消渴(藏器)。食之已勞(《山海經》)。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萍蓬草 》
1 (《拾遺》)
2 釋名水粟(《綱目》)、水栗子。
3 時珍曰︰陳藏器《拾遺》︰萍蓬草,即今水粟也。其子如粟,如蓬子也。俗人呼水粟包,又云水栗子,言其根味也。或作水笠。
4 集解藏器曰︰萍蓬草,生南方池澤。葉大如荇。花亦黃,未開時狀如 袋。其根如
5 時珍曰︰水粟,三月出水。莖大如指。葉似荇葉而大,徑四、五寸,初生如荷葉。六、七月開黃花,結實狀如角黍,長二寸許,內有細子一包,如罌粟。澤農采之,洗擦去皮,蒸曝,舂取米,作粥飯食之。其根大如栗,亦如雞頭子根,儉年人亦食之,作藕香,味如栗子。昔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食之甜如蜜者,蓋此類也。若水萍,安得有實耶?三、四月採莖葉取汁,煮硫黃能拒火。又段公路《北戶錄》有睡蓮,亦此類也。其葉如荇而大。其花布葉數重,當夏晝開花,夜縮入水,晝複出也。
6
7 氣味甘,澀,平,無毒。
8 主治助脾濃腸,令人不飢(時珍)。
9
10 氣味甘,寒,無毒。
11 主治煮食,補虛,益氣力。久食,不飢,濃腸胃(藏器)。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荇菜 》
1 (《唐本草》)
2 釋名鳧葵(《唐本》)、水葵(《馬融傳》)、水鏡草(《土宿本草》)、靨子菜(《野菜譜》)、金蓮子。接余。
3 時珍曰︰按《爾雅》云︰荇,接余也。其葉苻。則鳧葵當作苻葵,古文通用耳。或鳧喜食之,故稱鳧葵,亦通。其性滑如葵,其葉頗似荇,故曰葵,曰荇。《詩經》作荇,俗呼荇絲菜。池人謂之荇公須,淮人謂之靨子菜,江東謂之金蓮子。許氏《說文》謂之KT ,音戀。《楚詞》謂之屏風,云︰「紫莖屏風文綠波」是矣。
4 集解恭曰︰鳧葵即荇菜也。生水中。
5 頌曰︰處處池澤有之。葉似 而莖澀,根甚長,花黃色。郭璞注《爾雅》云︰叢生水中。葉圓在莖端,長短隨水深淺。江東人食之。陸璣《詩疏》云︰荇莖白,而葉紫赤色,正圓,徑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大如釵股,上青下白,可以按酒。用苦酒浸其白莖,肥美。今人不食,醫方亦鮮用之。
6 時珍曰︰荇與 ,一類二種也。並根連水底,葉浮水上。其葉似馬蹄而圓者, 也;葉似而微尖長者,荇也。夏月俱開黃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大如棠梨,中有細子。按︰寧獻王《庚辛玉冊》云︰鳧葵,黃花者是荇菜,白花者是白蘋即水鏡草,一種泡子名水鱉。雖有數種,其用一也。其莖葉根花,並可伏硫、煮砂、製礬。此以花色分別蘋、荇,似亦未穩,詳見蘋下。
7 正誤恭曰︰鳧葵,南人名豬 ,堪食,有名未用條中載也。
8 志曰︰鳧葵即荇菜,葉似 ,根極長。江南人多食之。今云是豬 ,誤矣。今以春夏細長肥滑者為絲 ,至冬粗短者為豬 ,亦呼為龜 ,與鳧葵殊不相似也。而有名未用類,即無鳧葵、豬 之名,蓋後人刪去也。
9 時珍曰︰楊慎《卮言》以四葉菜為荇者,亦非也。四葉菜乃蘋也。
10 氣味甘,冷,無毒。
11 主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唐本》)。搗汁服,療寒熱(《開寶》)。搗敷諸腫毒,火丹游腫(時珍)。
12 附方新四。
13 一切癰疽及瘡癤。用荇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即 也),各取半碗,同苧麻根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毒四圍。春夏秋日換四、五次,冬換二、三次,換時以薺水洗之,甚效。(《保生余錄》)
14 谷道生瘡︰荇葉搗爛,綿裹納之下部,日三次。(《范汪方》)
15 毒蛇螫傷,牙入肉中,痛不可堪者。勿令人知,私以荇葉覆其上穿,以物包之,一時折牙
16 點眼去翳︰荇絲菜根一錢半(搗爛。即葉如馬蹄開黃花者),川楝子十五個,膽礬七分,石次,七日見效也。(孫氏《集效方》)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 》
1 (《別錄》下品)
2 釋名茆(卯、柳二音)。水葵(《詩疏》)、露葵(《綱目》)、馬蹄草。
3 時珍曰︰ 字,本作 ,從純。純乃絲名,其莖似之故也。《齊民要術》云︰ 性純而易生。種以淺深為候,水深則莖肥而葉少,水淺則莖瘦而葉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謂之 菜,並得葵名。顏之推《家訓》云︰蔡朗父諱純,改 為露葵。北人不知,以綠葵為之。《詩》
4 云︰薄采其茆,即 也。或諱其名,謂之錦帶。
5 集解保升曰︰ 葉似鳧葵,浮在水上。采莖堪啖。花黃白色,子紫色。三月至八月,莖細如釵股,黃赤色,短長隨水深淺,名為絲 ,味甜體軟。九月至十月漸粗硬。十一月萌在泥中,粗短,名瑰 ,味苦體澀。人惟取汁作羹,猶勝雜菜。
6 時珍曰︰ 生南方湖澤中,惟吳越人善食之。葉如荇菜而差圓,形似馬蹄。其莖紫色,大如箸,柔滑可羹。夏月開黃花。結實青紫色,大如棠梨,中有細子。春夏嫩莖未葉者名稚,稚者小也。葉稍舒長者名絲 ,其莖如絲也。至秋老則名葵 ,或作豬 ,言可飼豬也。又訛為瑰 、黽 焉。余見鳧葵下。
7 氣味甘,寒,無毒。
8 藏器曰︰ 雖水草,而性熱擁。
9 詵曰︰ 雖冷補,熱食及多食亦擁氣不下,甚損人胃及齒,令人顏色惡,損毛發。和醋食,令人骨痿。
10 李廷飛曰︰多食性滑發痔。七月有蟲著上,食之令人霍亂。
11 主治消渴熱痺(《別錄》)。和鯽魚作羹食,下氣止嘔。多食,壓丹石。補大小腸虛氣,不宜過多(孟詵)。治熱疸,濃腸胃,安下焦,逐水,解百藥毒並蠱氣(大明)。
12 發明弘景曰︰ 性冷而補,下氣。雜鱧魚作羹食,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用。
13 恭曰︰ 久食大宜人。合鮒魚作羹食,主胃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應入上品。故張翰《臨秋風》思吳中之鱸魚 羹也。
14 藏器曰︰ 體滑,常食發氣,令關節急,嗜睡。《香港腳論》中令人食之,此誤極深也。
15 溫病後脾弱不能磨化,食者多死。予所居近湖,湖中有 、藕。年中疫甚,飢人取 食之,雖病瘥者亦死。至秋大旱,人多血痢,湖中水竭,掘藕食之,闔境無他。 、藕之功,於斯見矣。
16 附方新三。
17 一切癰疽︰馬蹄草即 菜,春夏用莖,冬月用子,就於根側尋取,搗爛敷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毒散。用葉亦可。(《保生余錄》)。
18 頭上惡瘡︰以黃泥包豆豉煨熟,取出為末,以 菜汁調敷之。(《保幼大全》)
19 數種疔瘡︰馬蹄草(又名缺盆草)、大青葉、臭紫草各等分,擂爛,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溫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水藻 》
1 (《綱目》)
2 釋名時珍曰︰藻乃水草之有紋者,潔淨如澡浴,故謂之藻。
3 集解頌曰︰藻生水中,處處有之。《周南》詩云「於以采藻,於沼於 ,於彼行潦」是也。陸璣注云︰藻生水底,有二種︰一種葉如雞蘇,莖如箸,長四、五尺;一種葉如蓬蒿,莖如釵股,謂之聚藻。二藻皆可食,煮熟 去腥氣,米麵糝蒸為茹,甚滑美。荊揚人飢荒以當谷食。
4 藏器曰︰馬藻生水中,如馬齒相連。
5 時珍曰︰藻有二種,水中甚多。水藻,葉長二、三寸,兩兩對生,即馬藻也;聚藻,葉細如絲及魚鰓狀,節節連生,即水蘊也,俗名鰓草,又名牛尾蘊,是矣。《爾雅》云︰ ,牛藻也。郭璞注云︰細葉蓬茸,如絲可愛,一節長數寸,長者二、三十節,即蘊也。二藻皆可食,入藥,以藻為勝。《左傳》云︰蘋蘩蘊藻之菜,即此。
6 氣味甘,大寒,滑,無毒。
7 主治去暴熱熱痢,止渴,搗汁服之。小兒赤白游疹,火焱熱瘡,搗爛封之(藏器)。
8 發明思邈曰︰凡天下極冷,無過藻菜。但有患熱毒腫並丹毒者,取渠中藻菜切搗敷之,濃三分,乾即易,其效無比。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海藻 》
1 (《本經》中品)
2 釋名 (音單,出《爾雅》,《別錄》作 )、落首(《本經》)、海蘿(《爾雅注》
3 集解《別錄》曰︰海藻生東海池澤,七月七日采,曝乾。
4 弘景曰︰生海島上,黑色如亂髮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
5 藏器曰︰此有二種︰馬尾藻生淺水中,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咸味;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海人以繩系腰,沒水取之。五月以後,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爾雅》云,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正為二藻也。
6 頌曰︰此即水藻生於海中者,今登、萊諸州有之,陶隱居引《爾雅》綸、組注昆布,謂昆布似組,青苔、紫菜似綸;而陳藏器以綸、組為二藻。陶說似近之。
7 時珍曰︰海藻近海諸地采取,亦作海菜,乃立名目,貨之四方云。
8 修治 曰︰凡使須用生烏豆,並紫背天葵,三件同蒸伏時,日乾用。
9 時珍曰︰近人但洗淨咸味,焙乾用。
10 氣味苦、鹹,寒,無毒。
11 權曰︰咸,有小毒。
12 之才曰︰反甘草。
13 時珍曰︰按︰東垣李氏治瘰癧馬刀,散腫潰堅湯,海藻、甘草兩用之。蓋以堅積之病,非平和之藥所能取捷,必令反奪以成其功也。
14 主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雷鳴,下十二水腫(《本經》)。療皮間積聚暴 ,瘤氣結熱,利小便(《別錄》)。辟百邪鬼魅,治氣急心下滿,氣下墜,疼痛卵腫,去腹中幽幽作聲(甄權)。治奔豚氣香港腳,水氣浮腫,宿食不消,五膈痰
15 發明元素曰︰海藻氣味俱濃,純陰,沉也。治癭瘤馬刀諸瘡,堅而不潰者。《經》云︰鹹能軟堅。營氣不從,外為浮腫。隨各引經藥治之,腫無不消。
16 成無己曰︰咸味涌泄。故海藻之咸,以泄水氣也。
17 詵曰︰海藻起男子陰,消男子 疾,宜常食之。南方人多食,北方人效之,倍生諸疾,更不宜矣。
18 時珍曰︰海藻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陰 之堅聚,而除浮腫香港腳留飲痰氣之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
19 附方舊二,新二。
20 海藻酒,治癭氣。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之,以清酒二升浸之,春夏二日,秋冬三日。每服兩合,日三。酒盡再作。其滓曝乾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不過兩劑即瘥。(《肘後方》)
21 癭氣初起︰海藻一兩,黃連二兩,為末。時時舐咽。先斷一切濃味。(丹溪方)。項下瘰,如梅李狀。宜連服前方海藻酒消之。(《肘後方》)。
22 蛇盤瘰癧︰頭項交接者。海藻菜(以蕎面炒過),白僵蠶(炒)等分為末,以白梅泡湯和丸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海蘊 》
1 (溫、 、醞三音。《拾遺》)
2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3 釋名時珍曰︰ ,亂絲也。其葉似之,故名。
4 氣味鹹,寒,無毒。
5 主治癭瘤結氣在喉間,下水(藏器)。主水 (蘇頌)。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海帶 》
1 (宋《嘉 》)
2 集解禹錫曰︰海帶,出東海水中石上,似海藻而粗,柔韌而長。今登州人乾之以束器物。醫家用以下水,勝於海藻、昆布。
3 氣味鹹,寒,無毒。
4 主治催生,治婦人病,及療風下水(《嘉 》)。治水病癭瘤,功同海藻(時珍)。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昆布 》
1 (《別錄》中品)
2 釋名綸布。
3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綸布一名昆布,則《爾雅》所謂綸似綸,東海有之者,即昆布也。綸音關,青絲綬也,訛而為昆耳。陶弘景以綸為青苔、紫菜輩,謂組為昆布;陳藏器又謂綸、組是二種藻。不同如此。
4 集解《別錄》曰︰昆布生東海。
5 弘景曰︰今惟出高麗。繩把索之如卷麻,作黃黑色,柔韌可食。《爾雅》云︰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今青苔、紫菜皆似綸,而昆布亦似組,恐即是也。
6 藏器曰︰昆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其細葉者,海藻也。曰︰其草順流而生。出新羅者葉細,黃黑色。胡人搓之為索,陰乾,從舶上來中國。
7 時珍曰︰昆布生登、萊者,搓如繩索之狀。出閩、浙者,大葉似菜。蓋海中諸菜性味相近,主療一致。雖稍有不同,亦無大異也。
8 修治 曰︰凡使昆布,每一斤,用甑箅大小十個,同銼細,以東流水煮之,從巳至亥,待咸味去,乃晒焙用。
9 氣味鹹,寒,滑,無毒。普曰︰酸、鹹,寒,無毒。權曰︰溫,有小毒。
10 主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 瘡(《別錄》)。破積聚(思邈)。治陰 腫,含之咽汁(藏器)。利水道,去面腫,治惡瘡鼠 (甄權)。
11 發明杲曰︰鹹能軟堅,故癭堅如石者非此不除,與海藻同功。
12 詵曰︰昆布下氣,久服瘦人,無此疾者不可食。海島之人愛食之,為無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相習,病亦不生,遂傳說其功於北人。北人食之皆生病,是水土不宜耳。凡是海中菜,皆損人,不可多食。
13 附方舊四。
14 昆布 ,治膀胱結氣,急宜下氣。用高麗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斛,煮熟劈細。入蔥白一握,寸斷之。更煮極爛,乃下鹽酢豉糝薑橘椒末調和食之。仍宜食粱米、粳米飯。極能下氣。無所忌。海藻亦可依此法作之。(《廣濟方》)
15 癭氣結核 ,腫硬。以昆布一兩,洗去咸,晒乾為散。每以一錢綿裹,好醋中浸過,含之咽津,味盡再易之。(《聖惠方》)
16 項下五癭︰方同上。(《千金翼》)。
17 項下卒腫,其囊漸大,欲成癭者。昆布、海藻等分,為末,蜜丸杏核大。時時含之,咽汁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越王余 》
1 (《拾遺》)
2 釋名、集解 曰︰越王余算生南海水中,如竹算子,長尺許。劉敬叔《異苑》云︰昔晉安越王渡南海,將黑角白骨作算籌,其有餘者,棄於水中而生此。故葉白者似骨,黑者似角,遂名之。相傳可食。
3 氣味鹹,溫,無毒。
4 主治水腫浮氣結聚,宿滯不消,腹中虛鳴,並煮服之(李 )。
5 附錄沙箸
6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有沙箸,似是余算之類,今附於此。云︰海岸沙中生沙箸,春吐苗,其心若骨,白而且勁,可為酒籌。凡欲采者,須輕步向前拔之。不然,聞行聲遽縮入沙中,不可得也。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石帆 》
1 (《日華》)
2 集解弘景曰︰石帆狀如柏,水松狀如松。
3 藏器曰︰石帆生海底,高尺餘。根如漆色,至梢上漸軟,作交羅紋。
4 大明曰︰石帆紫色,梗大者如箸,見風漸硬,色如漆,人以飾作珊瑚裝。
5 頌曰︰左思《吳都賦》︰草則石帆、水松。劉淵林注云︰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無葉,高尺許,其花離樓相貫連。若死則浮水中,人於海邊得之,稀有見其生者。
6 氣味甜、鹹,平,無毒。
7 主治石淋(弘景)。煮汁服,主婦人血結月閉(藏器)。
· 草之八(水草類二十三種) ·· 水松 》
1 (《綱目》)
2 集解弘景曰︰水松狀如松。
3 頌曰︰出南海及交趾,生海水中。
4 氣味甘、鹹,寒,無毒。
5 主治溪毒(弘景)。水腫,催生(藏器)。
URN: ctp:ws33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