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吳縝 撰 |
2  | ○十四曰當書而反闕 |
3  | 九宮貴神 |
4  | 穆宗改名 |
5  | 宰相表闕文 |
6  | 王思禮傳闕文 |
7  | 雨五十二日而不書月 |
8  | 蘇定方傳 |
9  | 薛大鼎傳 |
10  | 五行志 |
11  | 李子和傳 |
12  | 馬周傳 |
13  | 太子監國時宰相紀傳闕載 |
14  | 紀傳漏記蕭瑀事 |
15  | 李績傳 |
16  | 長孫無忌傳 |
17  | 百官志 |
18  | 封徳羿傳 |
19  | 忠義呂子臧傳漏載馬元規 |
20  | 鄭元璹朱粲傳 |
21  | 劉潼傳 |
22  | 九宮貴神 |
23  | 崔龜從傳云太和初遷太常博士最明禮家沿革定九宮皆列星不容為大祠詔可其議九宮遂為中祠 |
24  | 今案新書全不載九宮貴神之所本而其進新書表畧云名篇立傳因革增損義類凡例具載別錄然其別錄今世罕傳皆不知其刊削之所謂今龜從傳既述其事則它志傳中亦當因事著九宮之始庶其本末相證而後世可考焉況九宮之神自唐中葉以還世世崇奉人主嘗所親祝禮次昊天上帝列為大祠迄今不改其禮蓋亦甚重此正古所謂有其舉之莫敢廢而史氏所宜紀錄者也後世欲有所考據舍史籍奚適哉今新書直削而不述使一代巨典湮晦不傳後學無復稽考罔然不知其所本實闕文也 |
25  | 穆宗改名 |
26  | 穆宗紀云穆宗皇帝諱恒始封建安郡王進封遂王 |
27  | 今案憲宗紀元和元年八月丁夘進封子延安郡王宥為遂王元和七年立遂王宥為皇太子十五年正月庚子憲宗崩閏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極殿以上穆宗之為皇太子其名宥也及本紀則諱恒新史又不載改名年月今案澧王惲傳云初惲名寛深王察洋王寰絳王寮建王審元和七年並改今名以此推之當是元和六年惠昭太子既薨七年乃立遂王為皇太子因此並與諸子改名皆從心為文而穆宗之名必是此時所改以唐會要考之則可驗矣蓋新史凡諸帝在潛之日諸事多所簡畧不復詳述故不能見爾然既為一朝之史凡人主或皇太子之名豈細故哉當明加紀述使後人開卷而厯厯可考今乃削而不著使覽者莫見本末則難免闕文之譏也 |
28  | 宰相表闕文 |
29  | 長孫無忌傳晉王為皇太子無忌自司徒為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房喬傳自司空為太子太傅知門下省事蕭瑀傳自特進為太子太保李績傳自兵部尚書為特進太子詹事並同中書門下三品 |
30  | 今案宰相表內止載蕭瑀李績二人所命之官而無忌喬則不載此乃當書實闕文也 |
31  | 王思禮傳闕文 |
32  | 王思禮傳云在太原器甲完精儲粟至百萬斛云 |
33  | 今案鄧景山傳云思禮在太原儲廥盈衍請輸半以實京師此一事當載於思禮本傳今言之不盡實闕文也 |
34  | 雨五十二日而不書月 |
35  | 五行志第二十四云貞元二年五月乙巳雨至于丙申 |
36  | 今案五行志載元和十二年八月壬申雨至于九月戊子自壬申至戊子止十七日猶且明書月以謹其事今自乙巳至丙申凡五十二日若乙巳在五月中旬後則事闗五六七月凡三月豈可不明書丙申所係之月使後世何由而知哉實闕文也 |
37  | 蘇定方傳 |
38  | 蘇定方傳云定方討賀魯勒兵進至雙河與彌射步真合 |
39  | 今以定方傳上下文考之不見彌射步真是何人漢兵邪漢將邪蕃兵邪蕃將邪戎人部族名邪及以西突厥傳考之乃漢所遣將二人阿史那步真然則在定方傳則皆不書姓豈非闕文也乎 |
40  | 薛大鼎傳 |
41  | 齊王祐傳長史薛大鼎屢諫不聽帝以輔王無狀免之 |
42  | 今案薛大鼎本傳則無之此當書也 |
43  | 五行志 |
44  | 太宗本紀貞觀三年六月己夘大風拔木 |
45  | 今案五行志不載此一事以武徳二年十二月壬子大風拔木例推之則當載蓋闕文也 |
46  | 李子和傳 |
47  | 本紀貞觀六年正月癸酉靜州山獠反右武衛將軍李子和敗之 |
48  | 今案李子和傳不載此一事蓋闕文也 |
49  | 馬周傳 |
50  | 本紀貞觀十八年十一月甲午馬周為遼東道行軍大摠管 |
51  | 今案馬周傳不載此一事蓋闕文也 |
52  | 太子監國時宰相紀傳闕載 |
53  | 宰相表貞觀十九年二月乙夘士亷攝太子太傅劉洎馬周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右庶子髙季輔少詹事張行成同掌機務 |
54  | 今案是時太宗親征髙麗而皇太子監國于定州故以士亷洎周等佐之是亦宰相之任也故新書載之宰相表者以此然而不載於紀者何哉又案士亷洎周敬宗傳皆載其輔太子監國同掌機務之事惟季輔行成傳不載亦闕文也 |
55  | 紀傳漏記蕭瑀事 |
56  | 宰相表貞觀二十年四月甲子瑀罷太子太保今案本紀及蕭瑀傳皆無此一節蓋闕文也 |
57  | 李績傳 |
58  | 本紀貞觀二十一年三月戊子李世績為遼東道行軍大摠管以伐髙麗 |
59  | 今案宰相表及髙麗傳皆同而世績本傳則不載蓋闕文也 |
60  | 長孫無忌傳 |
61  | 本紀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丙午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省事宰相表亦同 |
62  | 今案無忌傳不載此一事然至於述髙宗即位後乃云進無忌太尉檢校中書令猶知門下尚書二省既云猶知二省則是前此曾知二省矣本傳闕文無疑也 |
63  | 百官志 |
64  | 太宗本紀云髙祖以謂太宗功髙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和號天策上將 |
65  | 今案天策上將亦官號也以翰林學士例言之亦當見于百官志今百官志不載實闕文也 |
66  | 封徳彞傳 |
67  | 髙祖紀武徳六年四月癸酉封徳彞為中書令今 |
68  | 案同時宰相裴寂蕭瑀楊恭仁傳各載其所命之官獨封徳彞傳無為中書令一節蓋闕文也 |
69  | 忠義呂子臧傳漏載馬元規 |
70  | 髙祖本紀武徳元年十月壬午朱粲陷鄧州刺史呂子臧死之 |
71  | 今案呂子臧傳同時死于鄧者又有慰撫使馬元規一人其守職死事與子臧同而不得載名於紀豈獨闕文而已哉是無以旌忠節而助風教也 |
72  | 鄭元璹朱粲傳 |
73  | 本紀武徳元年十二月辛巳鄭元璹及朱粲戰于商州敗之 |
74  | 今案鄭元璹及粲傳皆無此一戰蓋闕文也 |
75  | 劉潼傳 |
76  | 鄭裔綽傳云宣宗初劉潼由鄭州刺史授桂管觀察使裔綽固爭潼被責未久不宜付亷察帝已遣使者頒詔追罷之 |
77  | 今案劉潼傳止云為靈武節度使坐累貶鄭州刺史改湖南觀察使而漏此桂管觀察使追罷詔命一事不載蓋闕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