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用藥大略

《用藥大略》[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餘初事醫,亦閱方書,未讀《本經》,只知某藥性寒,某藥性熱,某藥豁痰,某藥行氣,某藥燥濕,某藥健脾,某藥破血,某藥補血。遇病用藥,如是而已!及藥不應手,嗜古而靈,始知五運六氣之理。天地有五運六氣,人身亦有五運六氣,而百卉草木,亦莫非五運六氣。五運,五行也;六氣,亦五行也。天地開闢,草木始生,農皇仰觀俯察,而百卉草木,有五方之出處,五時之生成,其中更有五色、五臭、五味,而合於人之五髒六腑,天地人物,一以貫之,著為藥性。知藥之性,則用之無窮,取之有本;後人不知其性,但言其用,是為逐末亡本。如云犀角解心熱,羚羊清肺肝。遇心熱之証,宜用犀角,肺肝之証,當用羚羊,使用之而毫不見功,將如之何?必知犀角之性如何,所以清心熱者何故?羚羊之性何如,所以清肺肝者何故?知其所以然之故,則取之左右逢其源,不知其故而硬用之,是欲金之鳴而撞其木也。雖撞不鳴,不鳴愈撞,愈撞愈不鳴,即至折手,不見成功,何益哉!
2 藥性必分髒腑經脈,升降出入。或行皮毛,或解肌腠、或通經脈、或起水土之氣上行、或助金木之氣轉輸、或秉鎮墜之質下降。以藥性之運氣,合人身之運氣而用之,斯為有本。茲未能悉底詳明,姑以日逐所用數十品言之。
3 人參補五髒之真元,五髒真元有一髒不足者,即用之。若水火不交,心腎之真元不足也;天地不交,脾肺之真元痞塞也;氣血不和,陰陽之真元不濟也,急用之,猶恐無裨矣。凡飲食不進,胃口不開者,必用人參。
4 蓋五髒六腑之氣俱至於胃,猶江漢朝宗於海也。有一髒一腑之氣不至於胃,其人必不能食,雖食亦勉強不多。別藥補止一髒一腑,獨人參備天、地、人三才之氣,能補五髒六腑之元神,故必用之。其餘之用。不可勝說,若欲盡說,罄竹難書,善悟可耳!
5 黃 助三焦之氣,從經脈以達肌腠,若三焦內虛不能從經脈而達肌腠者,必用之。
6 白術補脾土,脾土虛者必用之。類之山藥、石斛、米仁、乾姜、炙甘草,皆脾土藥也。其餘尚有運脾消導之藥,不可勝紀矣。
7 五味子、杜仲、補骨脂、巴戟天、熟地黃,皆補腎藥也。陽氣立而陰精不足,凡此可補,然緩著也。若腎精竭而陽無所附,又宜桂、附以補陽。
8 凡藥空通者,轉氣機。如升麻、木通、烏藥、防己、通草,皆屬空通。藤蔓者走經脈,如銀花、乾葛、風藤、續斷、桑寄生,皆屬藤蔓;至不必藤蔓而入血分之藥,亦走經脈,如紅花、當歸、丹皮、秦艽、白芍之類。胸膈不和,在兩乳之上,則川貝母、桔梗、茜草、麥冬,木通、蔞仁,主開胸痺;凡胃絡與心包絡不相通貫,致不能橫行旁達者,此藥亦主之。心氣不交於腎,則桂枝,茯苓、棗仁、枸杞,可使心氣歸伏於下。肝氣有餘而內逆,則用元胡、青皮、五靈脂、香附、白蒺藜之類以疏肝。
9 凡藥有刺而屬金者,皆主伐肝。蓋金能制風,金能平木,制風平木,即所以伐肝也。肝氣不足而內虛,則用山萸肉、五味子、熟地黃、當歸、白芍、木瓜之類以補肝。又水能生木,補腎即補肝,所謂虛則補其母也。
10 五髒調和,六腑無恙,或三焦火氣有餘,陽明燥氣上熾,少陽相火妄動,則芩、連、梔、柏,凡瀉火清涼皆可用也;若髒腑內虛,而燥火上炎者,又當和其髒腑,或補瀉兼施,不可專行涼瀉矣。肺為五髒之長,受朝百脈,不宜有病。其咳嗽之証,雖關於肺,而病根在於別髒別腑,腑髒之氣,不循經順行各上逆於肺,而為咳也。若咳果在於肺,久久便為不治之証。而肺經之藥,通變無窮,不可執一。如杏仁、桔梗、桑皮、白芥子、麻黃、紫蘇、葶藶子,皆瀉肺藥也;百合、款冬、貝母、人參、五味子,皆補肺藥也。而補脾之藥,亦所以補肺,蓋足太陰屬脾土,手太陰屬肺金,土能生金,故補脾即所以補肺也。凡發散毛竅,解肌出汗之藥,皆所以瀉肺。蓋肺主皮毛,金能生水,實則瀉其子,故皮毛汗出所以瀉肺也。
11 其病在骨,當用腎髒之藥,桂、附可用。其病在筋,當用肝髒之藥,歸、芍可用,及前補肝之藥,皆可用也。病在肌肉,當用補脾助土之藥。病在經脈,當用心包絡之藥。病在皮毛,當用肺經之藥。其藥已載於前,意會而神明之可也。
12 又痘証用藥,方書俱有成法,餘獨體痘根所發之原,而神解以治。痘毒起於腎,此毒一發,合相火而上行,故痘為水毒,因火始發,見點一二,則知外有熱而內發痘。經云:榮主血,衛主氣。主血者,合心主之包絡也;主氣者,合三焦之肌腠也。如三焦氣虛,見點一二,火毒內熾,一起便見狂煩不順,則用大承氣湯,乃釜底抽薪之治。如錢氏百祥丸,亦釜底抽薪之法也。若無此証,但觀其痘所循之路,必令三焦之氣內合心包。
13 心包主血、主脈,見點不必發表,第一要用經脈之藥,使三焦之氣先合榮血而走心包,如紅花、續斷、秦艽、茜草、當歸、川芎、生地、銀花之類;出之有漸,顏色潤澤,盒飯和其三焦,調其中胃,四五日痘根微有水色,即宜助三焦而補氣血,銀花、歸、芍、茯苓、黃 、人參、甘草、桑蟲。如是而已,此外之治,皆不諳經脈,不知自然之理,而妄行施治者也。此其大略也。
URN: ctp:ws34825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