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吳縝 撰 |
2  | ○十五曰義例不明 |
3  | 中宗紀前與諸帝紀詳略不同 |
4  | 宗室有書姓或不書姓者 |
5  | 一事兼該諸傳而諸傳中有載不載者 |
6  | 皇后傳所書不同 |
7  | 薨卒書法不同 |
8  | 溫王不立紀傳 |
9  | 姚南仲傳書獨孤后事 |
10  | 太宗紀魏徵薨事 |
11  | 中宗紀前與諸帝紀詳略不同 |
12  | 本紀云中宗太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諱顯髙宗第七子也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髙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
13  | 今案諸帝紀初必書其始封或遷徙改名進爵及厯官次序等事然後乃記即位而中宗自髙宗時封周王又徙英王改名哲武后時復名顯之類以諸帝紀例皆宜備書今乃畧而不述未知其故 |
14  | 宗室有書姓或不書姓者 |
15  | 太宗紀貞觀二年正月癸丑吐谷渾寇岷州都督李道彥敗之八年十二月辛丑特進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摠管膠東郡公道彥為赤水道行軍摠管以伐吐谷渾十二年十一月己巳明州山獠反交州都督李道彥敗之 |
16  | 今案道彥即淮安王神通之子故八年為赤水道摠管時紀不書姓然二年十二年則又皆書姓何也 |
17  | 一事兼該諸傳中有載不載者 |
18  | 長孫無忌傳云太宗曰朕當評公等可否以相規謂髙士亷心術警悟臨難不易節所乏者骨鯁耳唐儉有辭善和解人酒杯流行發言可憙事朕二十年未嘗一言國家事楊師道性謹審自能無過而懦不更事緩急非可倚岑文本敦厚文章論議其所長也謀畧經逺自當不負於物劉洎堅正其言有益不輕然諾於人能自補闕馬周敏鋭而正評裁人物直道而行所任皆稱朕意禇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無忌應對機敏善避嫌求於古人未有其比總兵攻戰非所善也 |
19  | 今案太宗所評諸人短長惟楊師道一人載入本傳然亦有不同其外諸人皆不見於本傳未審當載之歟不當載歟此亦義例之不明者也 |
20  | 皇后傳所書不同 |
21  | 哀帝紀云母曰皇太后何氏又昭宗十七子傳云積善皇后生裕及哀皇帝 |
22  | 今案后妃傳凡所生必書曰生某宗某王某公獨何皇后傳不書其生徳王裕及哀帝不審其義例何謂也 |
23  | 薨卒書法不同 |
24  | 太宗紀貞觀元年六月辛丑封徳彞薨又公主傳中宗女定安公主嫁太府卿崔銑主薨又崔祐甫傳是歲被疾薨年六十 |
25  | 今案封徳彞傳云貞觀元年遘疾臥尚書省帝親臨視命尚輦送還第卒年六十又崔行功傳末云孫銑尚定安公主卒崔祐甫病及卒然則封徳彞在本紀則書薨在本傳則書卒定安公主在本傳則書薨在崔銑傳則書卒崔祐甫在本傳則書薨在其子傳則書卒不知其義例謂何新書之內此比甚多不可遽數今但畧舉其一二以見其書法之駮雜難明也 |
26  | 溫王不立紀傳 |
27  | 三宗諸子傳云中宗四子韋庶人重潤後宮生重福重俊殤帝 |
28  | 今案新書凡列帝諸子間有史失其傳者亦必標其名而著其遺逸無傳之因不直爾晦其名也今此所謂殤帝者乃重茂也始封北海郡王神龍初進封溫王中宗崩韋后矯遺詔立之為皇太子遂即皇帝位既而臨淄王以兵討亂韋氏敗睿宗即位復封為溫王景雲二年正月徙封襄王開元二年七月丁未薨追冊為殤帝重茂之立凡二十餘日比於諸王事亦稍殊若以前史昌邑王北鄉侯例推之其始封進爵及平生事迹則宜列之為傳其即位後所行之事則當編之於中宗睿宗之紀今此傳但記殤帝二字其餘則皆略而不述亦不顯其名及隱晦無傳之因返更不若列帝諸子之失傳者使後世覽者莫知殤帝之為誰此又書法之不可曉者也 |
29  | 姚南仲傳書獨孤后事 |
30  | 姚南仲傳云大厯十年獨孤皇后崩 |
31  | 今案本紀大厯十年十月丙寅貴妃獨孤氏薨丁夘追冊為皇后后妃傳所載亦同然則獨孤氏當薨時止貴妃耳安得遂書為崩此蓋不惟義例之不明蓋未嘗考其位號先後而書也 |
32  | 紀魏徵薨事 |
33  | 太宗本紀貞觀十七年正月戊辰魏徵薨 |
34  | 今案新書例本紀惟書宰相而它官不書今據宰相表徵以十六年九月丁巳罷為太子太師矣故於十七年正月表內更不書此徵薨一節蓋謂非宰相故也而本紀十六年九月不書徵罷至十七年薨則是尚以為宰相乎若尚以為宰相當書則表內不當記云罷為太子太師至十七年正月猶當書其薨於表如此則於義方允於例為合若以為已罷宰相不當書則本紀內當記其十六年罷為太子太師而十七年則不當更載其薨也此一事進退皆無所據依紀表二者必有一悞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