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史记三家注序

《史记三家注序》[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该资料是通过对对应底本影印本进行字符识别打造的初稿。若有错字,请协助纠正

《史记集解》序》

1
 裴駰〈一〉
2
  班固有言曰:〈二〉「司马迁〈三〉据左氏、《国语》,〈四〉采《世本》、战《国策》,〈五〉述楚汉《春秋》,〈六〉接其后事,讫于天汉。〈七〉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八〉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九〉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闲,斯已勤矣。〈一0〉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一一〉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一二〉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一三〉述货殖〈一四〉则崇势利〈一五〉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一六〉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羣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一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駰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一八〉虽时有纰缪,〈一九〉实勒成一家,〈二0〉总其大较,〈二一〉信命世之宏才也。〈二二〉
3
 〈一〉《索隐》:駰字龙驹,河东人,宋中郎外兵参军。父松之,太中大夫。《正义》:裴駰采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衆书之目而解《史记》,故题《史记》《集解》:序。序,绪也。孙炎云,谓端绪也。孔子作易〈序卦〉,子夏作诗序,序之义其来尚矣。
4
 〈二〉《索隐》:固撰《汉书》,作司马迁传,评其作《史记》所采之书,兼论其得失,故裴駰此序先引之为说也。案:固字孟坚,扶风人,后汉明帝时仕至中护军。祖穉,广川太守。父彪,徐令,续太史公书也。
5
 〈三〉《正义》:字子长,左冯翊人也,汉武帝时为太史令,撰《史记》百三十篇。父谈,亦为太史令。
6
 〈四〉《索隐》:仲尼作《春秋》经,鲁史左丘明作传,合三十篇,故曰《左氏传》。《国语》亦丘明所撰。上起周穆王,下讫敬王。其诸侯之事,起鲁庄公迄《春秋》末,凡二十一篇。
7
 〈五〉《索隐》:刘向云:「《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已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也。」《战国策》,高诱云六国时纵横之说也,一曰短长书,亦曰国事,刘向撰为三十三篇,名曰《战国策》。案:此是班固取其后名而书之,非迁时已名《战国策》也。
8
 〈六〉《索隐》:汉太中大夫楚人陆贾所撰,记项氏与汉高祖初起及说惠文闲事。
9
 〈七〉《索隐》:武帝年号。言太史公所记迄至武帝天汉之年也。
10
 〈八〉《索隐》:案字书,摭,拾也,音之赤反。
11
 〈九〉《索隐》:抵音丁礼反。梧音吾故反。抵者,触也。捂亦斜相抵触之名。案:今屋梁上斜柱曰「柱捂」是也。直触横触皆曰抵,斜触谓之捂,下触谓之捂。抵捂,言其参差也。以言彼此二文同出一家,而自相乖舛也。
12
 〈一0〉《正义》:言作《史记》采经传百家之事上下二千馀年,此其甚勤于撰录也。
13
 〈一一〉《索隐》:圣人谓周公、孔子也。言周孔之教皆宗儒尚德,今太史公乃先黄老,崇势利,是谬于圣人也。《正义》:太史公《史记》各显六家之宗,黄老道家之宗,六经儒家之首,序游侠则退处士,述货殖则崇势利,处士贱贫,原宪非病。夫作史之体,务涉多时,有国之规,备陈臧否,天人地理咸使该通,而迁天纵之才,述作无滞,故异周孔之道。班固诋之,裴駰引序,亦通人之蔽也。而固作《汉书》,与《史记》同者五十馀卷,谨写《史记》,少加异者,不弱卽劣,何更非剥《史记》,乃是后士妄非前贤。又《史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言,叙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事,《汉书》八十一万言,叙二百二十五年事;司马迁引父致意,班固父修而蔽之,优劣可知矣。
14
 〈一二〉《正义》:大道者,皆禀乎自然,不可称道也。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黄帝、《老子》遵崇斯道,故太史公论大道,须先黄老而后六经。
15
 〈一三〉《索隐》:游侠,谓轻死重气,如荆轲、豫让之辈也。游,从也,行也。侠,挟也,持也。言能相从游行挟持之事,又曰,同是非曰侠也。《正义》:奸雄,奸猾雄豪之人。
16
 〈一四〉《正义》:殖,生也。言货物滋生也。
17
 〈一五〉《正义》:趋利之人。
18
 〈一六〉《正义》:此三者是司马迁不达理也。
19
 〈一七〉《索隐》:俚音里。刘德曰「俚卽鄙也」,崔浩云「世有鄙俚之语」,则俚亦野也,俗也。不俚,谓词不鄙朴也。
20
 〈一八〉《正义》:駰音因。当音丁浪反。裴駰以班固所论司马迁《史记》是非,世人称班固之言。
21
 〈一九〉《索隐》:纰音匹之反。纰犹错也。亦作「悂」。字书云织者两丝同齿曰悂。缪亦与「谬」同。
22
 〈二0〉《正义》:虽有小纰缪,实编勒成一家之书矣。
23
 〈二一〉《索隐》:较音角。较犹略也,则大较犹言大略也。《正义》:较犹明也。
24
 〈二二〉《索隐》:案:《孟子》云「五百年之闲必有名世者」。赵岐曰「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闲也」。此言命者名也,言贤人有名于世也。宏才,大才,谓史迁也。
25
  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眞伪舛杂。〈一〉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衆本,为作音义,〈二〉具列异同,兼述训解,〈三〉粗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四〉聊以愚管,〈五〉增演徐氏。〈六〉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七〉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八〉删其游辞,取其要实〈九〉,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一0〉《汉书》音义称「臣瓒」者,莫知氏姓,〈一一〉今直云「瓒曰」。又都无姓名者,但云「《汉书》音义」。〈一二〉时见微意,有所裨补。〈一三〉譬嘒星之继朝阳,〈一四〉飞尘之集华岳。〈一五〉以徐为本,〈一六〉号曰《集解》:。未详则阙,弗敢臆说。〈一〉人心不同,〈一八〉闻见异辞,〈一九〉班氏所谓「疏略抵捂」者,依违不悉辩也。〈二0〉愧非胥臣之多闻〈二一〉,子产之博物,〈二二〉妄言末学,芜秽旧史,岂足以关诸畜德,庶贤无所用心而已。〈二三〉
26
 〈一〉《正义》:贸音茂。舛音昌转反。言世之迷惑浅识之人,或定彼从此,本更相贸易,眞伪杂乱,不能辩其是非。
27
 〈二〉《正义》:作音义十三卷,裴駰为注,散入百三十篇。
28
 〈三〉《正义》:徐作音义,具列异同之本,兼述训解释也。
29
 〈四〉《索隐》:殊,绝也。《左传》曰「斩其木不殊」,言绝恨其所撰大省略也。《正义》:省音山景反。
30
 〈五〉《索隐》:案:东方朔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皆喻小也。然此语本出《庄子》文,今云「愚管」者,是駰谦言己愚陋管见,所识不能远大也。
31
 〈六〉《正义》:演音羊善反。增,益也。言裴駰更增益演徐氏之说。
32
 〈七〉《正义》:采,取也。或取传说,采诸子百家,兼取先儒之义。先儒谓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是也。言百家,广其非一。
33
 〈八〉《正义》:并采经传之说,有裨益《史记》,尽抄内其中。抄音楚交反。
34
 〈九〉《正义》:删音师颜反。删,除也。去经传诸家浮游之辞,取其精要之实。
35
 〈一0〉《正义》:数家之说不同,各有道理,致生疑惑,不敢偏弃,故皆兼列。
36
 〈一一〉《索隐》:案:卽傅瓒,而刘孝标以为于瓒,非也。据何法盛《晋书》,于瓒以穆帝时为大将军,诛死,不言有注《汉书》之事。又其注《汉书》有引禄秩令及茂陵书,然彼二书亡于西晋,非于所见也。必知是傅瓒者,案:穆天子传目录云傅瓒为校书郎,与荀勖同校定穆天子传,卽当西晋之朝,在于之前,尚见茂陵等书。又称「臣」者,以其职典秘书故也。瓒音残岸反。
37
 〈一二〉《正义》:《汉书》音义中有全无姓名者,裴氏注《史记》直云「《汉书》音义」。案:大颜以为无名义,今有六卷,题云孟康,或云服虔,盖后所加,皆非其实,未详指归也。
38
 〈一三〉《正义》:见音贤见反。裨音卑,又音频移反。裨,益也。裴氏云时见己之微意,亦有所补益也。
39
 〈一四〉《索隐》:嘒,微小貌也。诗云:「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言衆无名微小之星,各随三心五噣出在东方,亦能继朝阳之光。嘒音火慧反。朝阳,日也。嘒星继朝阳,喻己浅薄而注《史记》也。
40
 〈一五〉《正义》:西岳华山极高大。裴氏自喻才藻轻小,如飞尘之集华岳,亦能成其高大。《管子》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华音胡化反,又如字。
41
 〈一六〉《正义》:徐广音义辨诸家异同,故以徐为本也。
42
 〈一七〉《正义》:有未详审之处则阙而不论,不敢以胸臆之中而妄解说也。
43
 〈一八〉《正义》:言人心旣不同,所见亦殊别也。
44
 〈一九〉《正义》:耳闻目见,心意旣乖,其辞所以各异也。
45
 〈二0〉《索隐》:裴氏言今或依违,不敢复更辩明之也。案:周公世家叙传曰「依之违之,周公绥之」也。
46
 〈二一〉《索隐》:晋大夫臼季名曰胥臣。案:《国语》称晋文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又胥臣对文公黄帝二十五子及屯豫皆八等事,是多闻也。
47
 〈二二〉《索隐》:郑卿公孙侨字子产。案:《左氏传》子产聘晋,言晋侯之疾非实沈、台骀之祟,乃说饮食哀乐及内官不及同姓,则能生疾。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48
 〈二三〉《索隐》:关,预也。畜德,谓积德多学之人也。裴氏谦言己今此《集解》:岂足关预于积学多识之士乎!正是冀望圣贤,胜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愈于《论语》「不有博弈者乎」之人耳。

《史记索隐》序》

1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
2
  《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迁自以承五百之运,继《春秋》而纂是史,其褒贬核实颇亚于丘明之书,于是上始轩辕,下讫天汉,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系家,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始变《左氏》之体,而年载悠邈,简册阙遗,勒成一家,其勤至矣。又其属稾先据《左氏》、《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而后贯穿经传,驰骋古今,错综櫽括,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故其意难究详矣。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所以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良有以也。
3
  逮至晋末,有中散大夫东莞徐广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宋外兵参军裴駰又取经传训释作《集解》:,合为八十卷。虽粗见微意,而未穷讨论。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作音义三卷,音则微殊,义乃更略。尔后其学中废。贞观中,谏议大夫崇贤馆学士刘伯庄达学宏才,钩深探赜,又作《音义》二十卷,比于徐邹,音则具矣。残文错节,异音微义,虽知独善,不见旁通,欲使后人从何准的。
4
  贞謏闻陋识,颇事钻研,而家传是书,不敢失坠。初欲改更舛错,裨补疏遗,义有未通,兼重注述。然以此书残缺虽多,实为古史,忽加穿凿,难允物情。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重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虽未敢藏之书府,亦欲以贻厥孙谋云。

《史记索隐》后序》

1
  夫太史公纪事,上始轩辕,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及传记诸子,其闲残阙盖多,或旁搜异闻以成其说,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核而文微,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其班氏之书,成于后汉。彪旣后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是兼采衆贤,羣理毕备,故其旨富,其词文,是以近代诸儒共行钻仰。其训诂盖亦多门,蔡谟《集解》:之时已有二十四家之说,所以于文无所滞,于理无所遗。而太史公之书,旣上序轩黄,中述战国,或得之于名山坏壁,或取之以旧俗风谣,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
2
  然古今为注解者绝省,音义亦希。始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又别有章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近代鲜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广作《音义》十三卷,唯记诸家本异同,于义少有解释。又中兵郎裴駰,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注本,合为八十卷,见行于代。仍云亦有《音义》,前代久已散亡。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撰《音义》三卷,音则尚奇,义则罕说。隋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刘伯庄云,其先人曾从彼公受业,或音解随而记录,凡三十卷。隋季丧乱,遂失此书。伯庄以贞观之初,奉敕于弘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二十卷。音乃周备,义则更略,惜哉!古史微文遂由数贤秘宝,故其学殆绝。
3
  前朝吏部侍郎许子儒亦作注义,不睹其书。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独善此书,而无注义。贞少从张学,晚更研寻,初以残阙处多,兼鄙褚少孙诬谬,因愤发而补《史记》,遂兼注之,然其功殆半。乃自唯曰:「千载古史,良难闲然。」因退撰《音义》,重作赞述,盖欲以剖盘根之错节,遵北辕于司南也。凡为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云。

《史记正义》序》

1
 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淸道率府长史张守节上
2
  《史记》者,汉太史公司马迁作。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南游江淮,讲学齐鲁之郡,绍太史,继《春秋》,括文鲁史而包《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而摭《楚汉春秋》,贯紬经传,旁搜史子,上起轩辕,下旣天汉。作十二本纪,帝王兴废悉详;三十世家,君国存亡毕著;八书,赞阴阳礼乐;十表,定代系年封;七十列传,忠臣孝子之诚备矣。笔削冠于史籍,题目足以经邦。裴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自刘向、杨雄皆称良史之才。况坟典湮灭,简册阙遗,比之《春秋》,言辞古质,方之两汉,文省理幽。
3
  守节涉学三十馀年,六籍九流地里苍雅锐心观采,评史汉诠衆训释而作《正义》,郡国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窃探其美,索理允惬,次旧书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记正义》:。发挥膏肓之辞,思济沧溟之海,未敢侔诸秘府,冀训诂而齐流,庶贻厥子孙,世畴兹史。
4
  于时岁次丙子,开元二十四年八月,杀靑斯竟。

史记正义》

1
 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淸道率府长史张守节上

史记正义·论史例》

1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采六家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
2
  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康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作表十,象天之刚柔十日,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作列传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举全数也。馀二日象闰馀也,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岁十二月及闰馀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奖箴诫,为后之楷模也。

史记正义·论注例》

1
  《史记》文与《古文尚书》同者,则取孔安国注。若与伏生《尚书》同者,则用郑玄、王肃、马融所释。与三传同者,取杜元凯、服虔、何休、贾逵、范宁等注。与三礼、《论语》、孝经同者,则取郑玄、马融、王肃之注。与《韩诗》同者,则取《毛传》、郑笺等释。与《周易》同者,则依王氏之注。与诸子诸史杂书及先儒解释善者,而裴駰并引为注。又徐中散作音训,校集诸本异同,或义理可通者,称「一本云」「又一本云」,自是别记异文,裴氏亦引之为注。

史记正义·论字例》

1
  《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闲」,「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后」字作「后」,「旣」字作「漑」,「勑」字作「饬」,「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缘古少字通共用之。《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程邈变篆为隶,楷则有常,后代作文,随时改易。衞宏官书数体,吕忱或字多奇,锺、王等家以能为法,致令楷文改变,非复一端,咸著秘书,传之历代。又字体乖日久,其「黼黻」之字法从「黹」,丁履反。今之史本则有从「专」,音端。〈秦本纪〉云「天子赐孝公『𦓞𦓗』」,邹诞生音「甫弗」,而邹氏之前史本已从「专」矣。如此之类,并卽依行,不可更改。若其「鼋鼍」从「龟」,「辞乱」从「舌」,「觉学」从「与」,「泰恭」从「小」,「匮匠」从「走」,「巢薻」从「果」孙守真按:此「果」字恐有讹。,「耕籍」从「禾」,「席」下为「带」,「美」下为「火」,「裒」下为「衣」,「极」下为「点」孙守真按:此句亦恐有讹误。,「析」旁著「片」,「恶」上安「西」,「餐」侧出「头」,孙守真按:此句恐当读作『「餐」侧出头』。然亦不明所以,殆亦有讹误?「离」边作「禹」,此之等类例,直是讹字。「宠」勑勇反字为「「竉」;「锡」字为「钖」音阳;以「支」章移反代「文」,问分反将「旡」混「无」。若兹之流,便成两失。

史记正义·论音例》

1
  史文与传诸书同者,刘氏并依旧本为音。至如太史公改〈五帝本纪〉「便章百姓」「便程东作」「便程南譌」「便程西成」「便在伏物」,咸依见字读之。太史变《尚书》文者,义理特美,或训意改其古涩,何烦如刘氏依《尚书》旧音。斯例盖多,不可具录,著在《正义》,随文音之。君子宜详其理,庶明太史公之达学也。
2
  然则先儒音字,比方为音。至魏秘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今并依孙反音,以传后学。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字,或以音模拟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其乡同言异,字同音异,于兹遂生轻重讹谬矣。」然《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淸,或滞于重浊。今之取舍,冀除兹弊。
3
  夫质有精粗,谓之「好恶」,并如字;心有爱憎,称为「好恶」,并去声。当体则为「名誉」,音预;情乖则曰「毁誉」,音馀。自坏乎怪反;坏彻上音「怪」。自断徒缓反,自去离也;端管反,以刀割令相去也。也奢反,未审之辞也;亦且反,助句之语也。音「伏」,又扶富反,重也。古卧反,越度也。核买反,自散也。纪苋反,隟也。许又反;许六反,养也。苏前反;屑然反。羽求反;胡沟反。治、持并音:直之反。止而反;脂、砥、祗并音旨夷反。惟、维、遗、唯并音:以佳反;怡、贻、颐、诒并音:与之反;夷、寅、彝、姨并音以脂反。息脂反;绥、虽、睢、荾并音息遗反;偲、司、伺、丝并音:巨支反。卮、枝、祇、肢并音:章移反;祇、歧并音:巨支反。其、期、旗、棊、踑并音渠之反;祈、颀、旗、几、畿并音渠希反。僖、熙、嬉、嘻并音许其反;希、晞、睎、稀并音:虚几反。霏、妃、菲、騑并音芳非反;飞、非、扉并音匪肥反。尸、尸、蓍并音:式脂反;书之反。居人反;斤、筋举欣反。篇、偏并音:芳连反。穿详连反。里、李、里并音:良止反。至、贽并:脂利反;之吏反。利、涖并:力至反;力置反。寺、嗣、饲并:辞吏反;字、牸并:疾置反;疾二反。置、致、踬、鸷并:陟利反。去冀反;去旣反;去吏反。冀、穊几利反;居未反。敷救反,又敷福反;敷救反;富、鍑并:府副反。若斯淸浊,实亦难分;博学硕材,乃有甄异。此例极广,不可具言。庶后学士,幸留意焉!

史记正义·音字例》

1
  文或相似,音或有异。一字单录,乃恐致疑。两字连文,检寻稍易。若音上字,言「上」别之。所音下字,乃复书「下」。有长句在,文中须音,则题其字。

史记正义·发字例》

1
  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皆依平上去入。若发平声,每从寅起。又一字三四音者,同声异唤,一处共发,恐难辩别。故略举四十二字,如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畜许六反,养也。又:许救反,六畜也。又:他六反,聚也。讼容反,随也。又:纵容反,南北长也。又伹容反,又子勇反,相劝也。又:从用反,侍从也。又:足用反,恣也。数色具反,历数、术数也。又色五反,次第也。又色角反,频也。传逐恋反,书传也。又逐全反,相付也。又张恋反,驿也。卒子律反,卒终也。又苍忽反,急也。尊忽反,兵人也。字体各别不辩,故发之也。辟君也,徵也。又频亦反,罪也,开也。疋亦反,邪也。又疋豉反,谕也。又音避,隐也。又普觅反,辟历也。施书移反,张也。又式豉反,与也。又羊豉反,延也。闲纪闲反,隙也。又纪苋反,闲也。又苋闲反,静也。射蛇夜反,射也。又神亦反,音石。夏胡马反,禹号也。又胡嫁反,春夏也。又格雅反,阳夏县也。复符富反,重也;又音「伏」也;又音福,除役也。重直拱反,尊也。直龙反,迭也。又直用反,累也。适圣石反,宽也,之也。又丁历反,大也。又张革反,责也。又音敌,当也。汜音祀,水在成皋。又音凡,邑名,在襄城。又孚剑反,为水,在定陶,高帝卽位处也。又音夷,楚人呼上为汜桥。乐音岳,谓音乐也。又音洛,欢也。又音五教反,好也,情愿也。覆敷富反,盖也。又:敷福反,再也。恐曲用反,疑也。又丘拱反,惧也。恶乌各反,粗也。又乌路反,憎也。又音乌,谓于何也。断端管反,有物割截也。又段缓反,自相分也。又端乱反,断疑事也。解佳买反,除结缚也。又核买反,散也。又佳债反,怠堕也。又核诈反,缝解。几音机,庶几也。又音祈,近也。又音记,亦冀望字也。又音纪,录也。过光卧反,度也,罪过也。又音戈,经过也,度前也。率所律反,平例也,率伏也,又音类也。又音刷,徐广云率卽锾也。又音色类反,将帅也。屈丘勿反,曲也。又君勿反,姓也。又羣勿反,尽也,强也。上时让反,位也。元在物之上。又时掌反,自下而上。王于方反,人主也。又于放反,霸王也,又盛也。长直良反,久也。又张丈反,长上也。藉才昔反,名籍也,又荐藉也。又租夜反,卽借也。培勃回反,补也。又蒲口反,冢也。胜音升,又式证反。难乃丹反,艰也。乃旦反,危也。使所里反,又:所吏反。息羊反,又:息匠反。针甚反,又:针禁反,又:直今反,又:沈禁反,厌没也。入今反,又:入禁反。音「官」,又:古玩反,又:古患反,敛之也。曹早反,七到反,至也。七低反,切帝反。非味反,用也。又音「秘」,邑也。扶味反,姓也。

史记正义·谥法解》

1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2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衆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羣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3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4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淸白守节曰贞。行淸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衆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徵为严。
5
   睿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6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窃豁。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7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恡。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8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旣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9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睿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10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衆曰靖。成衆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强果曰威。强甚于刚。
   强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11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12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𠫤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13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卽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衆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14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揜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15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馀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睿,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16
  以前《周书·谥法》。周代君王并取作谥,故全写一篇,以传后学。

史记正义·列国分野》

1
  《汉书·地理志》云:「本秦京师为内史。」颜师古云:「京师,天子所居畿内也。秦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时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也。」百官表云:「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左内史名冯翊。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也。」
2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
3
  魏地觜觿、参之分野。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濦强、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卷,去权反。
4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今之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5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郑,今河南之新郑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
6
  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眞定、常山,又得涿郡之高阳莫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淸河、河闲,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
7
  燕地尾、箕之分野。召公封于燕,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有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有新成、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8
  齐地虚、危之分野。东有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淸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
9
  鲁地奎、娄之分野。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
10
  宋地房、心之分野。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之睢阳。
11
  衞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
12
  楚地翼、轸之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后陈、鲁属焉。
13
  吴地斗、牛之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
14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今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眞、南海、日南。
15
  以前是战国时诸国界域,及相侵伐,犬牙深入,然亦不能委细,故略记之,用知大略。
URN: ctp:ws384078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