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新唐书纠谬卷二十

《新唐书纠谬卷二十》[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附录:
2
新唐书纠谬二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3
宋吴缜撰缜字廷珍成都人尝以朝散郞知蜀州后厯典数郡皆有惠政其著此书专以驳正新唐书之讹误凡二十门四百馀事初名纠谬后改为辨证而绍兴间长乐吴元美刊行于湖州仍题曰纠谬故至今尚沿其旧名王明淸挥麈录称欧阳修重修唐书时缜尝因范鎭请预官属之末修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及新书成乃指摘瑕疵为此书晁公武尝引张九龄为相事谓其误有诋词今观其书实不免有意掊击如第二十门字书非是一条至厯指偏傍点画之讹以讥切修等夫修史者但能编撰耳至缮录刊刻责在校雠缜槩归过于修等诚未免有意索瘢然欧宋之作新书意主文章而疏于考证抵牾蹖驳本自不少缜自序中所举八失原亦深中其病不可谓无裨史学也今世所行刊本第二十卷柳宗元传至苏定方传凡六条皆全脱而错入第六卷郑濳曜姓不同以下四条之文重复舛误巳非完书独两淮所进本尚属南宋旧椠其柳宗元传六条原文具在谨据以订正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 史部二 正史类二)
4 五代史记纂误三卷(永乐大典本)
5 宋吴缜撰案周密齐东野语曰刘羲仲道原之子也案道原刘恕之字也道原以史学自名羲仲世其家学摘欧公五代史之讹为纠谬一书以示坡公公曰往岁欧公著此书初成荆公谓馀曰欧公修五代史而不修三国志非也子盍为之乎馀固辞不敢当夫为史者网罗千百载之事其间岂无小得失邪馀所以不敢当荆公之托者正畏如公之徒掇拾于其后耳云云据其所说似乎此书为刘羲仲作然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五卷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三卷虽卷数小异然均题缜作不云羲仲又密引挥麈录之言亦称缜有此书而不辨其为一为二案挥麈录所云乃新唐书纠谬此引为五代史误则密亦自疑其说葢传闻异词不足据也是书南渡后尝与新唐书纠谬合刻于吴兴附唐书五代史末今纠谬尚有椠本流传而是书久佚惟永乐大典颇载其文采掇裒集犹能得其次序晁公武称所列二百馀事今检验仅一百十二事约存原书十之五六然梗概巳畧具矣欧阳修五代史义存褒贬而考证则往往疏舛如司马光通鉴考异所辨晋王三矢付庄宗等事洪迈容斋三笔所摘失载朱梁轻赋等事皆讹漏之甚者至徐无党注不知参核事迹寥寥数语尤属简陋缜一一抉其缺误无不疏通剖析切中症结故宋代颇推重之章如愚山堂考索亦具列纪传不同各条以明此书之不可以不作未可遽以轻议前修斥其浮薄至如所称唐明宗纪赵鳯罢条徐无党注中忘其日三字检今本无之又晋出帝纪射雁于繁台句今本并无雁字周大祖纪之甲辰当作甲申今本亦正作甲申不作甲辰缜旣纠修误不应竟构虚词或后来校刻五代史者因其说而追改之耶谨依宋史目次厘为三卷其间有与薛史同异者并畧加附识于下以备考证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 史部二 正史类二)
6 书名:新唐书纠谬
7 作者:吴缜(字廷珍;号不详) (北宋) 撰
8 部:史 类:正史类 属:
9 参考数据:(《四库大辞典》)
10 二十卷。宋吴缜撰。吴缜,生卒年不详,字廷珍,成都人。北宋英宗治平中进士,神宗时「从宦巴峡」,撰成该书。哲宗元佑中,知万州、蜀州。绍圣元年(1094),经侍读胡宗愈推荐,吴缜表进该书于朝。吴缜撰写该书,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吴缜初登第,上书欧阳修,愿预官属之末修《新唐书》,欧阳修以其「年少轻佻拒之」。新书成后,吴缜「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王明淸《挥麈后录》卷二)另一种说法是,吴缜以其父师孟名显于时,却「不得预修」《新唐书》,「故为此」书以纠之。(《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以吴缜中进士年份而言,前一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因《新唐书》成书在前,为嘉靖佑五年(1060),而吴缜初登第在后,是治平中(1064—1067)。后一种说法,本身就难于断定是否事实,故前用「世传」二字带出。今之可据者,一为元佑四年(1089)八月吴缜所写自序,一为绍圣元年(1094)吴缜《进新唐书纠谬表》。据《自序》所言,该书为其「从宦巴峡」时所撰,元佑四年八月「解秩还朝」,归舟中将书稿整理成册,并于地当峡口的夷陵至喜亭写成序文。序称:前期旧史如唐及五代实录等,已修为新书颁于天下。《新唐书》自颁行迄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缜寻阅新书,间有未通,则必反复参究,或舛驳脱谬,则笔而记之。」岁时稍久,积目益众。归纳而论,其失有八:一曰责任不专,二曰课程不立,三曰初无义例,四曰终无审覆,五曰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六曰务因旧文而不推考,七曰刊修者不知刊修之要,八曰校勘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苟容。接著,吴缜又分析了造成「八失」的原因:新书纪、志、表则欧阳公主之,传则宋公主之,所主既异而不务通知其事,故纪有失而传不知,传有误而纪不见。尝闻修唐书自建局至印行罢局,几二十年。修书官初无定员,皆兼莅他务,或领外官。其书既无期会,得以安衍,自肆苟度岁月,如是者将十五年而书犹未有绪。及朝廷讶其淹久,屡加督促,往往遣使就官取之。于是仓猝牵课,以书来之,是书之不能完整,又何足怪!吴缜的这一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历来正视不够,当引起注意。吴缜撰写该书,因「无他异书以考证,止以本史自相质正」。全书分二十门,各为一卷,其目类如下:一曰以无为有,二曰似虚而实,三曰书事失实,四曰自相违舛,五曰年月时世差互,六曰官爵姓名谬误,七曰世系乡里无法,八曰尊敬君亲不严,九曰纪志表传不符,十曰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十一曰载述脱误,十二曰事状丛复,十三曰官削而反存,十四曰当书而反阙,十五曰义例不明,十六曰先后失序,十七曰编次未当,十八曰与夺不常,十九曰事有可疑,二十曰字书非是。所涉记事,凡四百六十条。《进书表》称,其书初名《新唐书正谬》,「寻以未尝刊正,止是纠摘谬误而已,遂改为《新唐书纠谬》。」吴缜另有《五代史纂误》,以纠《新五代史》之误。《新唐书纠谬》一书,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才由宇文时中刊行。元、明时期,罕有流传。清代,四库馆所采两淮所进本为南宋旧刊。钱大昕校、补遗、附录本,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孙星华撰校勘记本,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卢文弨校补一卷,单行,刊入「抱经堂丛书」。
11 书名:五代史纂误
12 作者:吴缜(字廷珍;号不详) (北宋) 撰
13 部:史 类:正史类 属:
14 参考数据:(《四库大辞典》)
15 三卷。宋吴缜(详见《新唐书纠谬》撰。《五代史记纂误》主要是采摘欧阳修的《五代史》中有误或简陋不当之处,一一为之考补纠正。如《周太祖纪》「甲辰」,应当是「甲申」,有的是修改旧文首尾失检或脱落之处。《五代史记纂误》原本未分卷,只分上、中、下卷。上卷:《梁本纪》三事,《唐本纪》十六条,《晋本纪》七条,《周本纪》五条,《唐宗人传》四条,《晋宗人传》一条,《汉宗人传》二条,《周宗人传》二条,《梁臣传》八条。中卷:唐臣传九条,汉臣传二条,周臣传一条,死事传二条,唐六臣传五条,义儿传四条,杂传十三条。下卷:杂传十八条,司天考一条,后蜀世家五条,南唐世家二条,东汉世家二条。此书原本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录出。分为三卷。有聚珍板本,知不足斋本,闽覆聚珍本。
16 吴缜新唐书纠缪二十巻又五代史纂误三巻(四库全书 史部 正史类 宋史卷二百三)
17 唐书辨证二十卷
18 右皇朝吴缜撰数新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馀事(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郡斋读书志卷二下)
19 五代史纂误五卷
20 右皇朝吴缜撰凡二百馀事皆五代史抵牾阙误也(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郡斋读书志卷二下)
21 唐书纠缪二十卷
22 朝请大夫知蜀州成都呉缜廷珍撰其父师孟显于熙丰序言修书之时其失有八而纠摘其缪误为二十门侍读胡宗愈言于朝绍圣元年上之世传缜父以不得预修书故为此案挥麈录嘉佑中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呉缜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文忠以年少轻佻拒之缜恚甚而去迨新书成乃指摘瑕疵为纠缪一书此云世传其父不能预修故为此未知何据(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23 五代史纂误五卷案宋史艺文志作三卷杂録一卷
24 呉缜撰宇文峕中守吴兴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书刻之后皆取入国子监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蔵经有馀板以刊二史置郡庠中兴监书多阙遂取其板以往今监本是也(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25 唐书辩证二十卷一名纠谬
26 鼌氏曰皇朝吴缜撰缜字廷珍成都人仕至郡守数新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馀事缜不能属文多误有诋诃如新书张九龄传云武惠妃陷太子瑛遣官奴告之曰废必有兴公为援宰相可常处九龄奏之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缜以为时九龄已相而太子竟以废死以为新书似实而虚按史之文谓终九龄在相位日太子得不废也岂谓卒以九龄为相太子终无患乎初名纠谬其后改云辩证实一书也
27 王氏挥麈録曰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呉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紏谬一书至元佑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刊行之绍兴中福唐呉仲实元羙为湖州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
28 陈氏曰其父师孟显于熈丰此书绍圣初上之(四库全书 史部 政书类 通制之属 文献通考卷二百)
29 五代史纂误五卷 杂録一卷
30 鼌氏曰皇朝吴缜撰凡二百馀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证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事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证其字之脱错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
31 陈氏曰宇文时中守吴兴郡庠有二史板遂二书刻之后皆入国子监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经有馀板以刊二史置郡庠中兴监书多阙遂取其板以徃今监本是也(四库全书 史部 政书类 通制之属 文献通考卷二百)
32 唐书辩证二十卷
33 晁氏曰成都呉缜撰缜字廷珍仕至郡守数新唐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馀事缜不能属文误有诋诃如新书张九龄传云武恵妃陷太子瑛遣官奴告之曰废必有兴公为援宰相可常处九龄奏之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缜以为时九龄已相而太子竟以废死以为新书似实而虚按史之文谓终九龄在相位日太子得不废也岂谓卒以九龄为相太子终无患乎初名紏谬其后改为辩证实一书
34 王氏挥麈録曰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呉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従其间指摘瑕疵为糺谬一书至元佑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刊行之绍兴中福唐呉仲实元美为湖州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四库全书 史部 地理类 杂记之属 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35 五代史纂误五卷 杂録一卷
36 晁氏曰呉缜撰凡二百馀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证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事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证其字之脱错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四库全书 史部 地理类 杂记之属 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37 新唐书纠谬一函六册
38 宋吴缜撰二十卷前自序后载缜进书表宋吴元羙后序
39 宋鼌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吴缜字廷珍成都人仕至郡守数新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馀事又宋王明清挥麈后録载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至元佑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刊行之绍兴中福唐吴仲实元羙为湖州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为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吴元羙宋史无传考明凌迪知万姓统谱载元羙福州人绍兴中为福建安抚司机宜乡人郑玮告其家亭号潜光有心于党李堂名商隐无意于事秦秦桧恶之谪容州是书元羙作后序时为绍兴戊午乃宋髙宗绍兴八年序称直寳文阁宇文时中自蜀来守吴兴以郡庠有新唐书五代史版本而吴君此书不可不附见遂令并刻之云云此本密行小字楮墨甚精实宋刊本之佳者宇文时中仕左中奉大夫直秘阁亦见迪知万姓统谱
40 御题新唐书纠谬宋吴缜所作也观其离为二十门逐条考证摘举舛讹洵称犂然有当夫以宋代文学之臣如欧阳修宋祁者主持馆局尚不免纰缪抵牾信史之难亶其然乎是书为元刻旧本几暇览观用志数语于卷首乾隆甲子十月廿有八日钤寳二曰庄敬日强曰内府书画之寳
41 书后有明文徵明行书一行曰弘治丙辰春三月廿四日观于唐子畏书楼文璧记按弘治丙辰为明孝宗九年书画谱载徵明名璧以字行长洲人子畏系唐寅字吴县人二人皆工书画擅才名寳贵是书则在前明己难得矣子畏有印记
42 本朝季振宜徐干学均有收蔵圗章(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二)
43 新唐书纠谬一函四册
44 篇目同前缺吴元羙后序
45 是书宻行小字体式与前部同而笔画较肥亦间有讹字盖宋代翻刻之本后缺吴缜进表一叶及吴元羙后序系本书所有而后经散逸者表末六行墨笔补书而中仍缺一百三十四字注明缺文补书者不知谁氏书中颇有校正讹字之处亦留心考古之士惜所见非全本耳
46 明鸿胪顾汝修蔵本详见后明版秦汉印统考证
47 本朝大学士蒋廷锡编修查慎行俱经收蔵廷锡字扬孙江南常熟人康熙癸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谥文肃慎行字悔馀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癸酉举顺天乡试以大学士李光地荐入直南书房癸未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得树楼即慎行家楼名其武陵世家顾蒙困学斋诸印无考(四库全书 史部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二)
48 宋吴元美作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曰唐人称杜征南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颜师古本传今观其推广发明二子信有功矣至班左语意乖戾处徃徃曲为说以会附之安在其为忠也今吴君于欧宋大手笔乃能纠谬纂误力禆前阙殆晏子所谓献可替否和而不同者此其忠何如哉然则唐人之论忠也陋矣可谓卓识之言(四库全书 子部 杂家类 杂考之属 日知录卷二十七)
49 癸辛杂识言刘羲仲摘欧阳五代史之讹误为纠谬一书以示坡公云云又言挥麈録云蜀人吴缜初第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不许因作纠谬疑其别是一书不知吴缜所著纠缪乃新唐书也予家有旧刻本当是公谨未睹此故疑为一书耳(四库全书 子部 杂家类 杂说之属 香祖笔记卷九)
50 吴缜辨证二十卷数新书初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馀事缜不能属文多误有诋诃缜又撰五代史纂误五卷凡二百馀事(四库全书 子部 类书类 玉海卷四十九 唐书备问)
51 新唐书以浅水原懐中冡为浑瑊平凉会明所杀战士敛死者平凉离浅水原三百里无容以数千人迁至三百里谬甚矣懐中冡乃太宗征薛举战士也亦有马处是时天下剙建十昭仁寺宜禄县乃其一处为其中当战地也蜀人吴缜有新书紏缪至十二卷(四库全书 子部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画墁录)
52 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距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糺缪一书至元佑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刊行之绍兴中福唐吴仲实元美为湖州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张仲宗云(四库全书 子部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挥麈录后録卷二)
53 吴缜著唐书纠谬五代史纂误之因  (宋)张元干 撰
54 (四库全书 集部 别集类 南宋建炎至德佑 芦川归来集卷九)
55 嘉佑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扵文忠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怏怏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缪一书至元佑中缜逰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代史纂误俱刊行之绍兴中福唐吴仲实元美为湖州教授复刻扵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按此篇见挥麈后録云得之张仲宗今附载
56 新唐书纠谬呉缜
57 (四库全书 子部 杂家类 杂纂之属 说郛卷十上)
58 一曰以无为有
59 代宗母呉皇后传
60 李吉甫谋讨刘辟
61 刘兰拒却颉利
62 马璘击溃史朝义兵
63 裴巨卿窦孝谌无传而云有传
64 二曰似实而虚
65 放死罪囚三百九十人
66 义阳宣城二公主四十不嫁
67 郑絪作相时事皆不实
68 张九龄諌而太子无患
69 刘潼治蜀南诏不敢犯边
70 三曰书事失实
71 降封宗室郡公而纪书为县公
72 陆贽李晟传幸梁州事
73 宪宗子棣王彭王信王同封失实
74 王勮传以寿春等五王降封入合为出合
75 张锡为相日数
76 辛云京京杲二传书事失实
77 崔圆辞大学士
78 王播进献
79 郭英乂代髙适
80 节愍太子诛武三思事
81 四曰自相违舛
82 王瓌恭宪太后弟乃以为惠安太后弟
83 以三月二日为中和日
84 太宗纪享年差三岁
85 杜佑所终之官与桑道茂传不同
86 眀皇帝公主数多一人
87 穆宗纪始封与宪宗纪异
88 建王已改名而薨时犹书故名
89 谓八王史失其薨年而自有薨年可见者
90 谓九王史失其系胄而自有系胄可见者
91 韦云起尝为麟州刺史而本传不载且是时未有麟州
92 虞世南传及天文志叙星变灾异事与纪志不同
93 李源年七十四而传以为八十
94 王同皎李多祚传讨二张处所与桓彦范及皇后等传不同
95 独孤怀恩献后之弟而以为侄
96 张鷟贬官年世相逺
97 本纪书浑释之死与传不同
98 杜求仁传舛误
99 贤妃徐惠为齐聃姊又为姑
100 萧至忠传叙萧徳言世次未眀
101 徐州戍兵龎勋等擅还
102 诛张昕三传各异
103 刘禹锡得志时三事与别传皆差
104 张巡用兵人数误
105 王焘等世次不眀
106 裴寂字不同
107 刘审礼传与表不同
108 虢王子次序不同
109 馆陶公主所尚不同
110 崔良佐传
111 武攸暨传误
112 两传载周贽安太清不同
113 郝玭马璘传不同
114 苏定方传误
115 江夏王道宗李靖等传不同
116 刘澭入朝纪传不同
117 孔戢传误
118 刘弘基殷开山传误
119 五曰年月时世差互
120 韦弘景封还诏书事一以为宪宗一以为穆宗
121 魏謩罢相差一年
122 李诉平蔡州差一年
123 阎立本为中书令差一年
124 武惠妃薨差一年
125 王志愔传幸东都差一年
126 王求礼传乆视二年大雪误
127 武后问狄仁杰求竒士其年误
128 岑羲为同三品年误及官称不同
129 窦怀贞传误
130 常山王承乾卒纪传纪差一年
131 惠昭太子薨年纪传不同
132 孝敬皇帝年差一岁
133 章怀太子传年误
134 庆王宗薨纪传差一年
135 张浚死纪传差一年
136 肃王薨差一年
137 武攸暨传年次误
138 啖助传赞误
139 懿徳太子传误
140 上官昭容传误
141 江夏王道宗传误
142 突厥传叙永安王孝基传误
143 太宗薛举相持六十馀日事
144 吐谷浑传贞观九年误
145 六曰官爵姓名谬误
146 纪书团练使崔灌而传乃观察使崔瓘
147 天策上将乃书为上将军
148 纪云矍璋而传乃瞿章
149 史思眀朱泚传各有敬釭许季常
150 目录著王綝而传乃王琳
151 封道言名不同
152 杨昢名不同
153 王抟名不同
154 梁武孙名误
155 嗣郯王戒丕字误
156 武徳四年封越王元茂误
157 信王憻名纪传不同
158 昭宗子裕纪书为佑
159 王茂章误作彦章
160 辛云京官误
161 朗陵王父子名皆未眀
162 呉大瓘名不同
163 杨子琳作杨惠琳二事
164 以公主字为封号
165 程昌裔名不同
166 张去奢去盈不同
167 郭濳曜姓不同
168 南昌公主
169 张说字误为锐字
170 雍王毕王房各有景误
171 范云仙等官误
172 苏光荣名不同
173 鹿晏弘名误
174 牛勖名不同
175 鱼朝恩传脱字
176 李训仇士良两传各载鱼弘志名不同
177 马举官及名纪传不同
178 卢坦误书呉少诚
179 范阳王蔼名不同
180 东莞郡公融名不同
181 袁朗传袁粲名误
182 苏弘轸名不全
183 李氏表有知古二名
184 王琚王同皎等传周璟名不同
185 宰相李藩世系表脱误
186 仇甫姓不同
187 苏定方传与突厥传不同
188 突厥传季髙迁姓误
189 突厥传李靖传不同
190 何重霸名纪传不同
191 髙祖纪书封徳羿左仆射误
192 唐俭传误书官
193 髙祖纪书长孙顺徳官误
194 髙祖纪封子为蜀王名不同
195 长平王传薛仁杲传不同
196 七曰世系乡里无法
197 称引父祖子孙别传例
198 王方庆璵 李吉甫徳裕
199 徐文逺有功 刘乃伯刍
200 张荐又新 柏良器耆
201 卢怀慎奕杞元辅
202 称引旁支逺裔别传例
203 崔日用良佐 李邕墉
204 崔玄暐戎 严震砺
205 陆贽扆 令狐徳棻楚
206 父祖子孙别传以例当书而不书者
207 李素立李承李藩
208 孟简传 陆长源传
209 李景让为憕孙又似曾孙
210 张镒为后胤五世孙又似曾孙
211 袁朗乡里
212 崔行功乡里
213 八曰尊敬君亲不严
214 杨隆礼尝避讳改名而传不载
215 诞节名及上寿仪纪传皆不载
216 裴守真耀卿传次序
217 九曰纪志表传不相符合
218 百官志太宗定内外官数与曹确传不同
219 天下军节度使姓名次序纪传不同
220 刘总纳土其州不同
221 宋璟传载东巡泰山之年与纪不同
222 李光弼传平袁晁年月与纪不同
223 程知节为葱山道总管与纪不同
224 桓彦范传中宗复位日与纪不同
225 宰相世系表苏瓌字与传不同
226 崔龟从传其官与本纪不同
227 郭正一传为相之年并其事与纪志不同
228 流敬晖处纪表与传不同
229 杜元颖为相至罢纪传各不同
230 孙处约为相其官名纪传不同
231 岑羲命相之纪传不同
232 李吉甫传星变纪志不同
233 乾符五年五月风雹事纪志不同
234 垂拱二年新丰庆山事纪志不同
235 侯君集传岑文本官不同
236 褚遂良贬官纪传不同
237 栁璨官本纪与表传不同
238 毕王璋子韶世系未眀
239 瑶山玉彩字
240 元结猗玕子
241 员俶年齿差误
242 萧颖士
243 李素立世系不同
244 崔沔传
245 王方庆传与表不同
246 睿祖名纪传不同
247 崔行功祖表传不同
248 徳宗纪与李怀光传不合
249 李揆世次表传不同
250 袁滋子□等
251 崔佑甫立后
252 窦怀贞官名与纪不同
253 苏味道拜官纪传不同
254 韦巨源传州名与纪不同
255 李进贤被逐纪传不同
256 萧至忠父引官误
257 苏瓌苏震世次不眀
258 韩休父兄
259 刘瞻入相
260 王璵传年与纪不同
261 修瑶山玉彩人不同
262 萧俛为仆射表传不同
263 邓康王徙封纪传不同
264 雨土纪志月不同
265 韩王更封纪传年不同
266 武徳时地震纪志月不同
267 贞观时地震纪志日不同
268 石然纪志月不同
269 李绩等征辽东宰相表日误
270 薛万彻官及髙丽城名纪传不同
271 十曰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
272 肃宗纪即位事与裴冕杜鸿渐魏少游传不同
273 李岘传谢夷甫事与毛若虚传不同
274 呉士矩传与狄兼谟传异同且各述事不尽
275 髙智周传记蒋洌等事与乔琳传不同
276 李知本李华传各载太冲而得名之因不同
277 薛存诚孔戣传各述李位事而有不同
278 公主传及张茂昭传各纪尚主而有不同
279 韦温传尉迟璋事与陈夷行曹确传不同
280 王播传所载石刻与五行志不同
281 杜悰及南蛮传述秦匡谋事不同
282 崔湜及周利贞传述内外兄不同
283 刘晏传及艺文志各载包融包佶事及所任官有不同
284 王晏平为韦温封上诏书
285 苏味道张锡传误
286 呉凑韩皋传不同
287 苏干之死纪传不同
288 武延秀安乐主被诛处不同
289 张说评许景先文两传不同
290 呉凑刘晏议王缙等罪
291 刘悟贾直言传不同
292 文宗纪即与杨志诚传不同
293 十一曰载述脱误
294 衡王传误
295 唐义识字误
296 常山及薛谭字误
297 程处亮名不同
298 韦伦传记襄州事误
299 严善思传误
300 王同皎传误
301 狄仁杰传误
302 宰相世系表脱漏不载者
303 宰相世系虽有名而计目中脱漏者
304 宁王传漏临淄王一名
305 武后所撰字阙漏
306 杜悰传漏拜司徒
307 南蛮传漏李福败绩
308 韩建害诸王纪书不尽
309 裴行立传漏平李锜功
310 裴行立授泌州刺史误
311 王志愔传误
312 胶东郡王道彦传误
313 孔颖达传误
314 温曦尚凉国公主未眀
315 李道古廹逐栁公绰及诬李聴事
316 贾至传漏弃汝州贬岳州
317 刘蕡陈少游传脱字
318 李晟世系脱漏
319 袁朗传误
320 长孙无忌传漏事
321 崔戎传脱世次
322 韩曅为滉之族子
323 大历十二年秋雨灾
324 邢文伟传阙漏
325 西河公主传漏事
326 李光颜立功漏落
327 诸王有传而无录者
328 隐太子传李轨事误
329 贞观四年日食及火纪志脱字
330 蜀王愔传漏晋王治一名
331 李子和传脱字
332 霍王传证本纪脱误
333 髙纪误书战地及漏书四将被执
334 十二曰事状丛复
335 王通 赵丽妃
336 独孤怀忠 赵瓌
337 庆山 薛顗薛绍
338 沈皇后 来济髙智周
339 合浦公主 裴柔
340 安定公主 上官仪
341 韦绦崔沔 裴行俭
342 韦伦 刘正臣
343 宫市 宜城公主
344 张锡苏味道 冥报记
345 卢光启 张楚金翰苑
346 李巨川 皇甫冉曽兄弟
347 张读 张昌宗
348 崔颢 栁公绰
349 姜庆初 赵骅全交
350 严绶张廷圭 徐贤妃徐坚
351 项斯 李揆李玄道
352 崔良佐 髙重
353 髙定 吉中孚
354 王裕 韦彤
355 注文选五臣 裴安时
356 帅夜光 段秀实
357 杨慎交 崔嘏
358 十三曰宜削而返存
359 安乐公主览镜作眉
360 林蕴矜氏族
361 令狐徳棻宜州人
362 杜审权手自下帘
363 蒋洌父墓植松柏
364 姚崇传
365 严绶李达
366 宋之愻为刺史教婢
367 韩滉乘马李岩服裘
368 五王赞中不字
369 杨恭仁为雍州牧事
370 十四曰当书而返阙
371 九宫贵神
372 穆宗改名
373 宰相表阙文
374 王思礼传阙文
375 雨五十二日而不书月
376 苏定方传
377 薛大鼎传
378 五行志
379 李子和传
380 马周传
381 太子监国时宰相纪传阙载
382 纪传漏记萧瑀事
383 李绩传
384 长孙无忌传
385 百官志
386 封徳羿传
387 忠义吕子臧传漏载马元规
388 郑元璹朱粲传
389 刘潼传
390 十五曰义例不眀
391 中宗纪前与诸帝纪详畧不同
392 宗室有书姓或不书姓者
393 一事中兼该诸传而诸传中有载不载者
394 皇后传所书不同
395 薨卒书法不同
396 温王不立纪传
397 姚南仲传书独孤后事
398 太宗纪魏徵薨事
399 十六曰先后失序
400 郭正一未相前对策今传在为相之后
401 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及横水之战纪传前后不同
402 卢坦传叙李锜栁晟阎济美事失序
403 蒋乂传记张孝忠事失序
404 元载传杀李少良失序
405 记火灾年次不伦
406 栁浑传记事失序
407 十七曰编次未当
408 萧瑀传书太子师保等事
409 太子三太三少次序
410 孟诜无隐槩而入隐逸传
411 李栖筠传方清事
412 仆固怀恩马存亮赞失所附
413 十八曰与夺不常
414 建定边军之策
415 论封建事
416 李诉李光颜平蔡之功
417 韩皋有大臣器
418 宪宗罢韩全义
419 严绶治太原事
420 十九曰事有可疑
421 文徳皇后传所记恐误
422 宜城公主传所书可疑
423 叚文昌传有疑
424 牛氏表有可欵
425 朱敬则预诛二张可疑
426 张孝忠妻入朝迎公主事可疑
427 覃王字可疑
428 谯王传裴巽未明
429 贾至论诸人善守
430 栁浑为张延赏所挤
431 王维王缙兄弟
432 裴寂两书四月癸酉为左仆射
433 崔彦昭逐李可及
434 二十曰字书非是
435 误用字
436 姚宋传赞蹈误悼 严挺之传偏误徧
437 藩镇传序犹误由 崔郾传瑰误瓌
438 张廷圭传凋误雕 杜佑传褘误漪
439 萧俛传砥误底 萧遘桓彦范等传瞑误暝
440 康承训传掫误陬 萧至忠赞悟误悞
441 隐太子巢刺王突厥等传受误授
442 袁朗传授误受 张建封传确误埆
443 屈突通唐俭崔宁传趣误趋
444 崔光逺传悟误悞 辛替否髙郢等传禳误攘
445 薛嵩传鞠误踘 孙逖传阙误缺
446 韦待价等传嗤误蚩 狄仁杰尚误上
447 奸臣传赞晨误辰 上官仪赞晨误辰
448 李峤传■〈草受,去冖〉误■〈受,去冖〉 何皇后传悍误捍
449 窦建徳传观误灌 王义方传庞误逢
450 员半千传安禄山史思眀赞确误搉
451 郑善果传聊误辽 吐火罗传麦误凌
452 不经字
453 张建封传□当作蹙 苏源眀传俘当作殍
454 安金藏传𡎉当作𥀁 田绪传并目录躭当从耳
455 呉元济并李日知传揔当作摠
456 孙思邈传𨥧当作砭 卢弘宣传䝱当作胁
457 李栖筠传栖当从木 郑馀庆传矩当作矩
458 李翰徐申等传爨当作爨 李光弼杨炎等传么当作么
459 岑文本等传愍当作愍 韦处厚传褓当作緥
460 吉温传襁当作襁 五行志燃当作然
461 裴冕传爯当作再 吕諲传餝当作饬
462 讹错字
463 南蛮传崃讹峡 史宪诚传沼讹绍
464 王勃传璝讹愦 韩滉传玄讹元
465 太宗纪卭讹卬浍讹沧 仆固怀恩传横讹黄
466 李怀仙传先讹仙 代宗纪盩厔讹盩屋
467 侯君集传碛讹积 陈京传冘讹尤
468 昭宗纪传隽讹隽 王播传扬讹剔
469 韦挺传牟讹牟 魏徵陆贽等传逢讹逄耗讹耗
470 姜抚传牡蒙讹杜蒙 刘氏宰相世系表琢讹堟
471 元稹传暇讹睱 王纬传浙讹浙
472 李绅传拫讹根 百官志待讹侍
473 李徳裕传秒讹抄 李磎传反掷讹反摘
474 李锜传搉讹攉 刘崇望等传镌讹镌
475 王凝传搉讹摧 侯希逸传苦讹䒷
476 栁宗元传郑讹郭 卢怀慎及吐蕃等传
477 李晟赞 韩愈传
478 刘武周传 苏定方传
URN: ctp:ws392137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