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上卷 本輸穴說難

《上卷 本輸穴說難》[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手太陰肺經五穴
2 一、少商(井穴)
3 部位 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4 証治 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 瘧振寒。腹滿唾沫。唇乾引飲不下。膨膨。手攣指痛。寒慄鼓頷。喉中鳴。
5 針灸 三棱針刺之。微出血。洩諸髒熱氣。不宜灸。
6 按 少商乃陰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髒為陰。
7 陰常不足也。
8 二、魚際(滎穴)
9 部位 在大指本節後散脈中。
10 証治 灑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痺走胸背痛。不得息。
11 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痺。悲恐。
12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
13 按:魚際乃陰滎火穴。在手大指後魚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時。則魚腹豐滿。離開次指時。則本節後內側微陷下。有如魚腹正中交際之形。故名魚際。魚際為火穴。
14 肺為金藏。火能克金。故此穴言針不言灸。
15 三、大淵(俞穴)
16 部位 在手掌後陷中。
17 証治 胸痺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惋不得臥。肺脹滿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唾血。
18 振寒。咽乾。狂言口僻。
19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20 按:大淵乃脈之所會。本輸篇云。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蓋其穴在手大指如魚形之後。再下一寸。即寸口脈之起點。此五髒之 穴。亦稱原穴。蓋六腑水穀精華。
21 注入五髒經 之起原處。故稱淵。
22 四、經渠(經穴)
23 部位 在寸口陷中。
24 証治 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痺。掌中熱。咳嗽上氣。數欠。熱病汗不出。
25 暴痺喘。足心痛。嘔吐。
26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傷人神。
27 按: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即關上部位。寸至關長一寸九分。以下即為尺中。言經渠者。乃經過之衝渠要道。大淵在寸口之始。經渠居寸口之中。並未入於尺中也。
28 五、尺澤(合穴)
29 部位 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
30 証治 風痺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痺上氣。舌乾。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
31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32 其:尺澤乃肺之合穴。可針。可灸。蓋陰合為水。肺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實者針之。瀉某子故也。肺乃髒氣之藏。山澤通氣。此穴恰在太陰尺中。脈之結點。
33 故名尺澤。義至深也。
34 手陽明大腸經六穴
35 一、商陽(井穴)
36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37 証治 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 瘧。口乾。頤頷腫。齒痛。
38 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
39 針灸 針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可灸三壯。
40 按:商陽乃陽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陽常有餘。商乃肺音。大腸合之。故曰商陽。大腸之脈。上頸貫頰。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
41 故治齒病目病。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42 二、二間(滎穴)
43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
44 証治 喉痺頷腫。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 。
45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46 按:二間乃陽滎水穴。金水相生。可針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節。此穴在二節與三節之中間。故曰二間。
47 三、三間(俞穴)
48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
49 証治 喉痺。咽中如鯁。齒齲痛。嗜臥。胸滿腸鳴。洞洩寒瘧。唇焦口乾。氣喘。目 急痛。
50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51 按:三間乃陽俞木穴。手陽明脈之所注。在食指本節第三骨之後。大次指歧骨之前。
52 穴居其中。故名三間。
53 四、合谷(原穴)
54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55 証治 療寒熱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頭痛。齒齲。喉痺。痿臂。面腫。
56 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
57 針灸 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若婦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損胎氣。
58 按:合谷乃大腸手陽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間。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達勞宮。與後溪成一直線。大指次指相合處。類似深谷。故稱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59 五、陽溪(經穴)
60 部位 在腕中上側大指與次指兩筋間陷中。
61 証治 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
62 喉痺。耳鳴。齒痛。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63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慎如合谷法。
64 按:陽溪乃手陽明所行之經穴。手太陰肺別絡列缺交會之處。肺位最高。大腸居下。
65 手指掌後仰。則大指與次指兩筋高起。太陰交陽明之處。有類山溪。故名陽溪。
66 六、曲池(合穴)
67 部位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68 証治 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隨。刺風癮疹。喉痺不能言。胸中煩滿。筋緩。捉物不得。
69 挽弓不開。屈伸難。風臂肘細而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
70 針灸 針入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可灸三壯。
71 按:曲池乃大腸手陽明之合穴。陽合為土。陽明多氣多血。有餘者瀉之。然大腸為庚金。土穴乃金之母。故瀉後當補之。邪氣之來也緊而急。穀氣之來也徐而和。先瀉後補。指下針下。猶有所別。穴在肘外輔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稱曲池。
72 足陽明胃經六穴
73 一、厲兌(井穴)
74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75 証治 尸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腹脹滿。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 寒。喉痺。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
76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77 按:厲兌乃足陽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實。皆可用鋒針淺刺之。厲不美也。兌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擠。其形惡厲。其經脈斜通於次指外間。故名厲兌。
78 二、內庭(滎穴)
79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80 証治 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 。齒齲痛。瘧不嗜食。
81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82 按:內庭乃陽滎水穴。在足次指外間。中指內間。跗上半寸。兩指之正中。如一庭豎於內。故名內庭。
83 三、陷谷(俞穴)
84 部位 在足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
85 証治 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
86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87 按:陷谷乃陽俞木穴。病重者可針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
88 四、衝陽(原穴)
89 部位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
90 証治 偏風口眼 斜。跗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91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92 按:衝陽在足背高起處。有動脈應手。名趺陽脈。久病欲知府氣之強弱者。必診此脈。其穴類似中封。使逆則宛。和則通。搖足而得之水穀精華大會於此。陽明多氣多血。有此一衝衢。
93 故名衝陽。
94 五、解溪(經穴)
95 部位 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96 証治 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 驚。膝股 腫。轉筋目眩。
97 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眉攢疼。
98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99 按:解溪乃陽經火穴。上為 骨。下為跗屬。分解於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稱鞋帶穴。以束縛鞋帶。正在此穴間也。
100 六、足三里(合穴)
101 部位 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當低跗取之。
102 証治 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 。腸鳴腹痛。食不化。秦丕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 癖。四肢腫滿。膝 酸痛。目不明。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
103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104 按:三里穴名。手足陽明皆有。名同穴異。繼起針灸家增一足字以別之。蓋陽明行氣於三陽。里者。寬廣之義。古(井田制)。九百畝為方里。蓋胃為水穀之海。大腸小腸。三焦。無處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故本輸篇稱之曰下陵三里。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於丘也。陵冠一下字。蓋足三里穴不如手陽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105 且也足太陰脾合於膝內陰之陵泉。足少陽膽。合於膝外陽之陵泉。皆高於足陽明 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其穴可針一寸。肥人可針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風毒。可盡量多灸。
106 足太陰脾經五穴
107 一、隱白(井穴)
108 部位 在足大指端內側白肉際。(側當作折。傳寫之訛已久。)
109 証治 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暴洩。衄血。卒尸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
110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若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
111 按:先師許公直 傳授有云。足大指端內側。乃大敦穴。非隱白穴。隱白。在足大指下折紋中。其穴常隱而肉色白。故名隱白。
112 二、大都(滎穴)
113 部位 在足大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骨罅中。赤白肉際。
114 証治 熱病汗不出。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
115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116 按:大都乃脾所溜之滎穴。古者。邑有先廟曰都。周禮地官。四縣曰都。脾為土藏。
117 乃四象之母。滎為火穴。又土之母。合乎先廟之義。經脈十二之次序。脾居四位。又合乎四縣曰都之義。其穴在足大指本節高起之後。赤白肉皆豐滿。故名大都。
118 三、太白(俞穴)
119 部位 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120 証治 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
121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122 按:太白乃陰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足內側肉色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稱太白。穴在足內側核骨下。核骨一作 骨。一名腕骨。本輸篇云。太白腕骨之下也。俗名孤拐骨。
123 四、商丘(經穴)
124 部位 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125 証治 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人不樂。身寒。太息心悲氣逆。痔疾。骨疽蝕。婦人絕子。
126 小兒慢風。
127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128 按:商丘。乃陰經金穴。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登高初步之小阜也。商乃西金之高音。脾井滎俞經四穴。皆居卑位。由此穴而上內踝。乃與三陰交會而入合於陰之陵泉。登高必自卑。故名商丘。
129 五、陰陵泉(合穴)
130 部位 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與陽陵泉斜對。稍高一寸。
131 証治 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得俯仰。霍亂疝瘕。
132 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
133 針灸 針入五分。不言灸。
134 按:陰陵泉乃脾合水穴。脾為陰中之至陰。陵高於丘也。泉高處之水源也。故靈樞經曰。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蓋五俞合穴。下達於上。內通於外之要點。治病當求其源也。其穴不言灸者。以脾為土髒。土中含濕。則萬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則土燥而不能育物也。
135 手少陰心經五穴
136 一、少衝(井穴)
137 部位 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138 証治 熱病煩滿。上氣。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掌中熱。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肘腋痛。
139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140 二、少府(滎穴)
141 部位 在小指本節後陷中。平直勞宮。
142 証治 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手卷不伸。
143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七壯。
144 三、神門(俞穴)
145 部位 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
146 証治 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狂笑。嘔血。上氣遺溺。大小人五癇。
147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炷如小麥大。
148 四、靈道(經穴)
149 部位 在臂內下廉。去掌後橫紋後一寸五分。
150 証治 心痛。悲恐相引螈 肘攣。暴喑不能言。
151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152 五、少海(合穴)
153 部位 在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曲手向頭取之。
154 証治 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
155 針灸 針入五分。不宜灸。
156 按:以上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為心本藏之井木。滎火。俞土。經金。合水五穴。乃扁鵲所增。本輸篇並未記載。然神門一穴。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時針之。治大小人癇証有特效。(仙)用針數十年。心本藏九穴。僅取神門一穴。餘八穴未曾一次取用。蓋尊經旨。外經病而內不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之正義。
157 兌骨即掌外側腕後高起之踝骨。手踝骨向內轉。踝內側骨有空即神門穴。踝骨上另有一空即養老穴。經稱此骨名兌骨。兌有內通之義。向內一轉則神門養老兩孔穴皆開。與足內外踝之頑梗不開無穴可取者。迥然不同。故別其名曰兌骨。繼起針灸家多書作銳骨。義未妥。
158 手太陽小腸經六穴
159 一、少澤(井穴)
160 部位 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161 証治 瘧。寒熱。汗不出喉痺。舌強。口乾。心煩。臂痛。螈 。咳嗽。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
162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163 按:少澤井金。乃手少陰交手太陽之起穴。心乃五髒六腑之主。合於小腸。山澤通氣。一手小指而兩井穴出其內外。心井曰少衝。小腸井曰少澤。
164 二、前谷(滎穴)
165 部位 在小指外側本節之前陷中。
166 証治 熱病汗不出。 瘧。癲疾。耳鳴頷腫喉痺。咳嗽衄血。頸項痛。鼻塞不利。目中白翳。臂不得舉。
167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168 按:前谷滎水穴。乃手太陽脈之所溜。在小指本節前。故稱前谷。
169 三、後溪(俞穴)
170 部位 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掌取之。
171 証治 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胸滿。頭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
172 針灸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173 按:後溪俞木穴。乃手太陽脈之所注。在手小指本節之後。掘掌視之。較前谷高起。
174 故稱後溪穴。內通督脈。乃靈龜八穴之一。照開時針之。可針六分或八分。
175 四、腕骨(原穴)
176 部位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177 証治 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
178 臂肘不得屈伸。 瘧頭痛煩悶。驚風螈 。五指掣。
179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180 按:腕骨乃手太陽脈所過之原穴。手外側腕前一小骨。手常屈伸轉側。則此骨宛轉。
181 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繼起針灸家更名起骨。以免與穴名混同。亦可。
182 五、陽谷(經穴)
183 部位 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中。
184 証治 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腕外側痛不舉。妄言左右顧。螈 目眩。
185 針灸 針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三壯。
186 按:陽谷經穴。乃太陽脈之所行。在手外側腕中。斜上兌骨。則為養老。與腕上手少陽陽池及大次指兩筋間之陽溪穴成一橫線。然此穴不如陽溪陽池之寬深。故名陽谷。
187 六、小海(合穴)
188 部位 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伸臂而得之。
189 証治 肩 肘臂外後廉痛。寒熱。齒齦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四肢不舉。
190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191 按:小海合穴。乃手太陽小腸脈之所入。合治內府。其脈入缺盆者。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胃為水穀之海。小腸與胃相連綴。故肘內合穴名小海。且手三陽脈皆起於足。小腸合於巨虛下廉。大腸反合巨虛上廉。蓋大腸展轉反側。為傳導之官。小腸乃受盛之官。直趨於下。化物出焉。故合穴反居大腸合穴之下也。
192 足太陽膀胱經六穴
193 一、至陰(井穴)
194 部位 在足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
195 証治 目生翳。鼻塞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痺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
196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197 按:至陰乃足太陽膀胱所出之井金穴。考經脈十二回環之次序。足太陽終於此穴。交足少陰腎之經。蓋太陽經穴至此已交於陰經。故曰至陰。
198 二、通谷(滎穴)
199 部位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200 証治 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頸項痛。目KT KT 。
201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202 按:通谷乃足太陽所溜之滎穴。滎小水也。穀能通行小水。故名通谷。
203 三、束骨(俞穴)
204 部位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之後。赤白肉際陷中。
205 証治 腰脊如折。髀不可曲。 如結。 如裂。耳聾。惡風寒。目眩。項強不可回顧。目內 赤爛。
206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207 按:束骨穴乃足太陽所注之俞穴。前有足小指本節骨。後有京骨穴上之大骨。此穴居外側赤白肉際陷者中。前本節骨後大骨如受約束之形。故名束骨。
208 四、京骨(原穴)
209 部位 在足外側大骨之下。赤白肉際陷中。
210 証治 膝痛不得屈伸。目內 赤爛。瘧寒熱。善驚。不欲食。筋攣。足 酸。髀樞痛。
211 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衄血不止。目眩。
212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213 按:京骨穴乃足太陽所過之原穴。京大也。其穴在足外側大骨之下。此大骨本名京骨。因與穴同名。別其名曰大骨。與手腕骨別稱起骨。同一義也。
214 五、昆崙(經穴)
215 部位 在足外踝後。跟骨之上陷中。
216 証治 腰尻痛。足 腫。不得履地。鼽衄。 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滿。陰腫痛。小兒發癇螈 。
217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炷如小麥大。妊婦刺之墮胎。
218 按:昆崙乃足太陽所行之經穴。膀胱為水府。此穴居踝後。較井滎俞原各穴皆高。昆崙乃水之高源。故以此名其穴。
219 六、委中(合穴)
220 部位 在 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
221 証治 膝痛。腰挾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痺。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
222 凡傷寒熱汗不出。取其經血立愈。委中者。血 也。大風發眉墮落。可刺之出血。
223 針灸 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七吸。禁灸。
224 按:委中乃足太陽膀胱經所入之合穴。穴在 中央。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凡太陽經脈所過。腰髀膝關重痛。大風眉落。風邪深入於陽蹺奇經。乃足太陽之別脈。均可刺委中出血。以上所言。皆邪實宜瀉之之証。正虛者。則不可妄刺。素問云。
225 刺委中大脈令人僕。脫色。不可不知也。
226 足少陰腎經五穴
227 一、湧泉(井穴)
228 部位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取之。
229 証治 腰疼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婦人無子。咳嗽。身熱。
230 喉痺胸脅滿。目眩。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踐地。
231 針灸 針入三分。無令出血。可灸三壯。
232 按 湧泉乃腎所出之井穴。藏真下於腎。腎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湧泉。腎為生氣之藏。立命之根。故刺之不可見血。如妄刺之而血出不止則死矣。慎之慎之。
233 二、然谷(滎穴)
234 部位 在足內踝腕骨前。然骨之下陷中。
235 証治 咽內腫。心恐懼。如人將捕之。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少腹滿。上搶胸脅。咳唾血。喉痺。淋瀝。女子不孕。男子精溢。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初生小兒臍風。口噤痿厥洞洩。
236 針灸 針入三分。不宜見血。可灸三壯。
237 按:然穀乃腎所溜之滎穴。陰滎為火穴。坎中有一陽無根之少火能生氣。其穴亦名龍淵。潛龍在淵之義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於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吾蜀有產鹽區。名自噴井。火自地中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此亦然谷少火之明証也。
238 三、太溪(俞穴)
239 部位 在內踝之後跟骨之上。動脈陷中。
240 証治 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嘔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
241 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若 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瘦瘠。手足厥冷。
242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243 按:太溪穴。腎脈所注為俞土。乃九針十二原之要穴。久病重病欲知髒氣之強弱者。
244 必診此脈。金匱中脈法。有寸口趺陽少陰之分。趺陽即胃原衝陽。少陰即太溪也。(仙)曾於途中救治倒地昏迷之急痧証。寸口無脈。太溪有脈。用開十宣法。救之而痊。如太溪脈已絕。不可救也。
245 四、複溜(經穴)
246 部位 在足內踝上二寸。動而不休陷中。
247 証治 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KT KT 。善怒多言。舌乾胃熱。蟲動涎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五種水病。溺青赤黃白黑。
248 青取井。赤取滎。黃取俞。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洩後腫。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盜汗不止。
249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五壯。
250 按:穴名複溜。以足少陰別入跟中之脈。下歧為二。後繞大鐘交足太陽。前下行水泉照海。為陰蹺奇經之起點。上達交信。亦在內踝上二寸。此別脈也。其太溪正經直上之脈。複從內踝稍後上二寸而溜于此。與出湧泉溜然穀同義。故名其穴曰複溜。複溜在後。交信在前。中隔一小筋。交信乃陰蹺 。再上 分中曰築賓穴。又陰維脈之起點。故曰陰蹺陰維者。足少陰之別也。
251 五、陰穀(合穴)
252 部位 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253 証治 膝痛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少腹急引陰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
254 針灸 針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255 按:按陰穀乃足少陰腎所入為合之水穴。穴在內輔骨後下。大筋小筋間。互相根據倚。
256 取穴者必先令病者微屈其膝。以指審其間應手之脈。再撥開上下大小筋。乃可進針。此乃足陰經最高而深藏不露之穴。故名陰穀。
257 手厥陰心包絡五穴
258 一、中衝(井穴)
259 部位 在手中指之端。
260 証治 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
261 針灸 針入一分。灸一壯。
262 按:中衝乃心包絡所出之井穴。膻中為臣使之官。其脈出手三陰之正中。手諸井穴皆在指側。此穴獨居中指端之正中。故名中衝。
263 二、勞宮(滎穴)
264 部位 在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
265 証治 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痺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口腥 。胸脅支滿。黃膽目黃。
266 針灸 針入二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267 按:勞宮乃心包絡之滎穴。陰滎火穴。勞勤也。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故曰勞宮。
268 三、大陵(俞穴)
269 部位 在掌後兩骨之間方下。兩筋間之始陷中。
270 証治 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
271 嘔逆狂言不樂。喉痺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
272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273 按:大陵乃心包絡所注之俞穴。在掌後兩骨結點之下。兩大筋間之始。近大指前有大淵。小指後有陰 神門。成一橫線。穴位寬大。故名大陵。
274 四、間使(經穴)
275 部位 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276 証治 心懸如飢。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鯁。
277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278 按:間使二字皆作去聲讀。在內關之後與外關別絡相通。三焦孤府之營衛氣有餘而過於此則脈至。無餘而不過於此則脈止。臣使之官。或至或止。故曰間使。
279 五、曲澤(合穴)
280 部位 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取之。
281 証治 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胗。臂肘手腕善動搖。
282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283 按:曲澤乃心包絡所入之合穴。在肘內廉大筋之下陷者之中。微屈其肘乃得之。其穴位深。故曰曲澤。
284 手少陽三焦六穴
285 一、關衝(井穴)
286 部位 在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287 証治 口乾。頭痛。舌卷喉痺。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痛不能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
288 針灸 針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289 按:關衝乃三焦手少陽所出之井穴。外關內關。別絡橫通。心包絡井穴曰中衝。心本藏之井曰少衝。此穴居少衝中衝之間。故曰關衝。
290 二、液門(滎穴)
291 部位 在小指次指之間合縫處陷中。
292 証治 驚悸妄言。寒厥臂痛。不能自上下。 瘧寒熱。頭痛。目眩赤澀。淚出。耳暴聾。
293 咽外腫。牙齦痛。
294 針灸 針入二分。灸三壯。握拳取之。
295 按:液門乃三焦之滎穴。陽滎為水。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水之精謂之液。陽受氣於四末。故名其水穴曰液門。
296 三、中渚(俞穴)
297 部位 在無名指小指本節後間陷中。液門後一寸。
298 証治 熱病汗不出。臂指痛不得屈伸。頭痛。目眩生翳。目不明。耳聾咽腫。久瘧。手臂紅腫。
299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握拳取之。
300 按: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曰中渚。
301 四、陽池(原穴)
302 部位 在手腕上橫紋陷中。
303 証治 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舉。
304 針灸 針入三分。不宜灸。
305 按:陽池乃手少陽三焦所過之原穴。手表腕上陷中。從無名指本節直摸至腕中心陷凹處。如池狀。故名陽池。下針時不可搖手。仰其指掌。則穴位明顯。
306 五、支溝(經穴)
307 部位 在腕後三寸骨間陷中。
308 証治 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暴喑。產後血暈。不省人事。
309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七壯。
310 按:支溝乃三焦所行之經穴。穴前一寸有外關別絡。入手厥陰經。三焦水道流行至此。別有一分支之溝渠也。
311 六、天井(合穴)
312 部位 在肘外大骨之上陷中。
313 証治 咳嗽上氣。胸滿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淒淒不得臥。驚悸悲傷。螈 癲疾五癇。風痺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 頰肘痛腫。臂腕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 瘡腫疹。
314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315 按:天井乃手少陽三焦經脈所入為合之土穴。穴在肘外大骨後上一寸兩筋骨罅間陷中。肘前五寸有穴。曰四瀆。溝瀆歸於下流。而天井獨居其上。蓋有用之水天一所生。蓄之井里。以備生生化化之用。故曰天井。取穴時。先曲其肘。在大骨後一寸。穴位取定。令病患叉手按膝頭。乃進針。
316 足少陽膽經六穴
317 一、竅陰(井穴)
318 部位 在第四指外側爪甲角。
319 証治 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癰疽。口乾口痛。喉痺。舌強。耳聾。轉筋。肘不可舉。
320 針灸 針入一分。灸三壯。
321 按:竅陰乃足少陽膽所出之井穴。在足太陽之後。為手少陽三焦下俞之起點。少陽者一陽也。陽根於陰。故曰竅陰。頭完骨上亦有竅陰穴。乃手足少陽與足太陽之會。故同名竅陰。
322 二、俠溪(滎穴)
323 部位 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
324 証治 胸脅支滿。傷寒熱病汗不出。目赤。頷腫。胸痛耳聾。
325 針灸 針入二分。灸三壯。
326 按:俠溪乃足少陽膽所溜之滎水穴。三焦下俞在此與足太陽足少陽交會。其穴位狹窄。故名俠溪。
327 三、臨泣(俞穴)
328 部位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
329 証治 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 。周痺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 瘧日西發者 酸灑淅振寒。婦人月經不調。季脅支滿。乳癰。
330 針灸 針入二分。灸三壯。
331 按:臨泣乃足少陽所注之俞穴。足少陽頭部。有一臨泣穴。在目上入髮際五分。乃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取之可治目眩淚生翳諸証。居高臨下。曰臨泣。足下有此臨泣穴。亦足太陽與足少陽交會處。故同名臨泣。此穴上通帶脈靈龜八穴中。有此一開穴。待時取之。功用最大。兩臨泣穴。繼起針灸家。在頭者曰目臨泣。在足者曰足臨泣。因足太陽少陽之起穴。皆在目內外 。泣自目出。故曰臨泣。
332 四、丘墟(原穴)
333 部位 在外踝之前下陷中。去俠溪五寸。
334 証治 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頭腫。久瘧振寒。痿厥。腰酸痛。髀樞中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
335 針灸 針入五分。灸三壯。
336 按:丘墟乃足少陽膽經原穴。丘之大者曰墟。詩邶風。升彼墟也。讀上聲。有升高之義。膽六 穴至此。轉而高升。故名丘墟。
337 五、陽輔(經穴)
338 部位 在外踝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即外踝上四寸光明懸鐘二穴之中。
339 証治 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百節酸疼。痿痺。馬刀。頸項痛。喉痺。汗不出。振寒。 瘧。腰 酸痛。不能行立。
340 針灸 針入五分。灸三壯。
341 按:陽輔乃足少陽所行之經穴。陽經為火。膽為陽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輔助其陽經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故名陽輔。
342 六、陽陵泉(合穴)
343 部位 在膝外陷中。即膝下一寸外尖骨前之陷凹處。蹲坐取之。
344 証治 膝伸不得屈。冷痺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
345 針灸 針入六分。灸七壯。
346 按:陽陵泉乃足少陽膽經所入之合穴。此穴在膝外突出。陵高於丘。此穴下有外丘。
347 有丘墟。與膝內陰之陵泉斜對。故名其穴曰陽陵泉。凡疾高而外者。皆可取此穴。
348 足厥陰肝經五穴
349 一、大敦(井穴)
350 部位 在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
351 証治 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尸厥如死。
352 針灸 針入一分。灸三壯。
353 按:先師許公直 云。大敦在足大指端內側。其肉敦阜。一般認大敦處為隱白。誤矣。凡傷寒病久。熱入厥陰。刺大敦見血立效。考正穴法云。大敦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蓋三脈動於足大指。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太陰在下(俗本太陰誤作少陰)。陽明多氣多血。與肝脾同會於足大指。故指上生叢毛。名曰三毛。三毛之間非大敦穴。考足少陽脈交足厥陰。別跗上。入大指。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可証明經稱三毛中。乃由足大指前之發端處達到三毛。經過大指側。肉起如敦狀處是穴。穴在指端及三毛二者之中。名曰大敦。名實相副。繼起用針者。刺大敦多在足大指叢毛之間。淺刺之。誤矣。
354 二、行間(滎穴)
355 部位 足大指次指間即合罅後五分動脈陷中。
356 証治 嘔逆咳血。心胸痛。腹脅脹。色蒼蒼如死狀。中風。口 。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肝積肥氣。 瘧。洞洩遺尿。癃閉。崩漏白濁。寒疝。少腹痛。腰痛不可俯仰。小兒驚風。
357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358 按:行間乃足厥陰所溜之滎穴。由大敦轉入足大指與足次指兩指縫間。一彳一亍曰行。兩足指相合。故曰行間。
359 三、太衝(俞穴)
360 部位 行間上二寸陷中。
361 証治 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
362 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或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洩小便淋癃。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瘍 。 酸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漏血不止。小兒卒疝。
363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364 按:太衝乃足厥陰肝所注之俞穴。肝髒血。女子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太衝又為九針十二原之原穴。五髒稟受六腑水穀氣味精華之衝衢。故曰太衝。
365 四、中封(經穴)
366 部位 在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
367 証治 瘧色蒼蒼如死狀。善太息振寒。大便難。小便腫痛。五淋。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相引痛。或身微熱。
368 針灸 針入四分。灸三壯。
369 按:中封乃足厥陰所行之經穴。各針灸書中皆雲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靈樞本輸篇云在內踝之前一寸半。蓋靈樞根據骨度。凡言踝前後。踝上下。皆自踝骨中心起計算。踝骨長一寸。中心至四旁骨際長半寸。繼起用針尺度。除去踝中心至邊際半寸不算。故云一寸。所言不同。其部位仍同。穴在踝前陷中。兩大筋所封閉。故名中封。取穴時。仰其足則逆而宛。伸其足則和而通。搖其足則跗上兩大筋分開。其穴乃見。本輸六十餘穴。詳言穴位字數最多者。惟此一穴。蓋取之不易也。(宛)音鬱義亦同。
370 五、曲泉(合穴)
371 部位 在膝內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而得之。
372 証治 疝。陰股痛。小便難。少氣。洩利膿血。腹脅支滿。膝痛筋攣。四肢不舉。不可屈伸。風勞失精。身體極痛。膝脛冷。陰莖痛。實則身熱。目痛。汗不出。目KTKT 。發狂衄血。喘呼痛引咽喉。女子陰挺出。少腹痛。陰癢血瘕。
373 針灸 針入六分。灸三壯。
374 按:曲泉乃足厥陰肝所入為合之水穴。水之高而有來源者。謂之泉。穴在內輔骨之下。
375 大筋之上。屈曲其膝乃能取得此穴。故曰曲泉。
376 十二別絡
377 一、列缺部位 去腕側上一寸半。以手交叉。食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明。
378 証治 療偏風口 。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
379 善笑。縱唇口。健忘。
380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
381 二、偏歷部位 在腕後三寸。手陽明絡也。別走太陰。
382 証治 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KT KT 。癲疾多言。耳鳴。口 。齒齲。喉痺。嗌乾。鼻鼽衄血。
383 針灸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384 按:列缺偏歷乃手太陰手陽明陰交陽。陽交陰。橫斜而行之兩別絡穴。列缺在兩手指交叉。食指盡處。以爪甲切之。若呈列一缺點在此。故名列缺。特殊人有現反關脈者。其脈不行寸口之中。由尺中斜上列缺。入陽溪穴而上食指。大淵經渠正關脈之位不動。而動列缺之上。故名反關。有一手反關。有兩手反關。數百人中有其一。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為受病而有此脈也。列缺內通任脈。為靈龜八穴之一。待時而取之。作用最大。須用臥針。斜向內。久留其針。補瀉寒熱升降。各種手法。皆可取用。列缺上一寸半。腕後上三寸。即偏歷穴。乃大腸手陽明經脈行至陽溪上。偏向臂內。別陽經脈。而歷絡於手太陰之經。故曰偏歷。其十二經所行之次序。肺寅。大卯。胃辰。脾巳。手陽明從手走頭。交足陽明胃。精專營氣。一日一夜一周於身。只走列缺。不走偏歷。只走豐隆。不走公孫。偏歷公孫等別絡。乃二十八脈。男女不同。左升右降。右升左降。陰陽互相交錯。脈度十六丈二尺。乃行於偏歷公孫等交錯之別絡也。
385 三、豐隆部位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別走太陰。
386 証治 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痺不能言。
387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388 四、公孫部位 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
389 証治 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
390 針灸 針入四分。可灸三壯。
391 按:豐隆與公孫兩別絡。乃足陽明。足太陰脈度往還之要道。豐隆穴位。在外踝中心直上八寸。考骨度篇。膝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膝下三寸。 骨外為三里。複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複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此穴在下廉 骨外。以骨度推計之。豐隆穴較高於下廉一寸。然穴與上廉非直線。別於陽明之正經之外。
392 其肉豐滿而隆起。與巨虛上下廉。迥然不同。故名豐隆。以骨度推之。內絡太陰。
393 當在漏穀地機之間。公孫別絡。在足大指本節骨後一寸。吾國古史。以火德旺者曰炎帝。以土德旺者曰黃帝。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公孫穴。乃脾土別絡。人體五髒。脾居中央。中央黃色。入通於脾。以土德旺。此別絡穴。別於太陰土位。
394 絡於陽明燥金之位。土以生金。亦猶以土德旺之後裔。故名公孫。由流溯原。賜其姓也。
395 五、通里部位 去掌後橫紋後一寸。陷中。手少陰絡。別走太陽。
396 証治 熱病。卒心中懊 。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 痛。
397 實則支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痺。少氣遺溺。
398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399 六、支正部位 在腕後五寸。小指動應手。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400 証治 寒熱頷腫肘攣。頭痛。目眩。虛風驚恐。狂惕生疣目。
401 針灸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402 按:通裡支正乃手少陰手太陽從陰出陽。從陽入陰之兩別絡穴名。通里者。以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若井裏然。心經穴靈道之前五分。陰 之後五分。腕之後一寸。即通里穴位。一有雲去腕一寸半者。蓋通里在手外側腕上折紋後。手向外側屈而取腕間折紋。則為一寸。如伸而取之。則有一寸半也。支正乃小腸別絡。
403 內注手少陰心。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故曰正。支者離也。離小腸經脈而入絡於心之正主位。故其別絡穴。曰支正。
404 七、飛揚部位 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別走少陰。
405 証治 血痔。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鼽衄。癲疾寒瘧。
406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407 八、大鐘部位 在足跟後踵中。大骨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408 証治 實則小便淋閉。灑灑。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張喘息。舌乾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
409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410 按:飛揚大鐘乃足太陽足少陰經。從陽入陰。從陰出陽之兩別絡。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411 一名厥陽。厥盡也。陽至此而盡。則絡於陰也。飛揚跋扈有好高之義。十二別絡。
412 如內關外關。光明蠡溝。在手足內外。皆成平線。而飛揚與足跟後踵中之大鐘穴較之上下懸殊矣。大鐘之義有二。一鐘者重也。一鐘者飲器也。腎為立命之根。
413 人之能立。賴有此後踵大骨。其責重大。故曰大鐘。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水之精者曰津曰液。膀胱為州渚之官。津液藏焉。腎之精津。轉注膀胱之脈。不有此一大鐘之飲器。則津液無所藏之處。故名其穴曰大鐘。義至濃也。
414 九、內關部位 在掌後去腕二寸。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陽。
415 証治 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惕惕。
416 針灸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417 十、外關部位 在陽池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此手少陽絡。別走心主厥陰脈。
418 証治 耳聾渾渾無聞。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痛不能握。
419 針灸 針入三分。灸三壯。
420 按:內關外關。乃手厥陰心包絡。與手少陽三焦經脈。別陰出陽。別陽入陰之絡穴。
421 掌內腕後二寸曰內關。在兩筋間。掌外腕後二寸。曰外關。在兩骨間。握拳取之。
422 則兩筋明晰。外關伏手取之。則兩骨便於摩按。此外關內關。合於奇經。陰維陽維。乃靈龜八穴之二。待時取之。作用最大也。
423 十一、光明部位 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
424 証治 熱病汗不出。卒狂。嚼頰淫濼。脛酸 痛。不能久立。虛則痿痺。偏細。坐不能起。實則足 熱膝痛。身體不仁。
425 針灸 針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426 十二、蠡溝部位 在內踝前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
427 証治 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杯。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
428 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經不調。帶下赤白。
429 針灸 針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430 按 光明蠡溝。乃足少陽膽。足厥陰肝。陽入陰。陰出陽之兩別絡穴。外踝上五寸曰光明。內踝上五寸曰蠡溝。蠡嚙木之小蟲也。肝為木髒。膽為木府。經脈十二。
431 始於肺而終於肝。肝髒之血。不能盡返於肺。男子生髭須。女子下月事。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思慮此回環十二經己周之營血。
432 必有小數不潔者。不特無益於肝之經脈。而轉有損於肝之經脈。如蠡溝之蝕木。
433 因置此一蠡溝穴與光明穴。內外相應。膽有決斷。大放光明。通於蠡溝。是者存之。轉於上腹屬肝絡膽。非者去之。有如日月光明。則蠡溝之害木者自去也。
434 十二別絡
435 一、巨虛上廉(手陽明下合穴)
436 部位 在足三里下三寸。外膝眼下六寸。當舉足取之。
437 証治 飧洩腹痛。支滿。狂走。俠臍少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藏氣不足。偏風 腿。手足不仁。
438 針灸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灸偏風。以年為壯。
439 二、巨虛下廉(手太陽下合穴)
440 部位 在巨虛上廉下三寸。外膝眼下九寸。兩筋骨罅間。舉足取之。
441 証治 少腹痛。飧洩。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
442 胃中熱。不嗜食。瀉膿血。胸脅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女子乳癰。喉痺。 腫。足跗不收。
443 針灸 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444 三、委陽(手少陽下合穴)
445 部位 中外廉兩筋間屈伸取之。
446 証治 腋下腫痛。胸滿膨膨。筋急。身熱。飛尸遁注。痿厥不仁。小便淋澀。
447 針灸 針入七分。可灸三壯。
448 按:六腑經脈。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故手三陽經病自外來者。取手之六 。如病在內府。當取足下之合穴。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蓋大腸小腸。皆與胃相連接。小腸連接於胃之下口幽門。曲屈而下。故合穴出於巨虛下廉。
449 大腸連接於小腸末之闌門。回環而上。故合於巨虛上廉。三焦下 。出於 中外廉。名曰委陽。故閉癃瀉之。遺尿補之。皆取委陽。此本輸之變例也。
450 十二別絡
451 肺五 穴一別絡穴圖 大腸六 穴一別絡穴圖 胃六 穴一別絡二下合穴圖 脾五 穴一別絡穴圖 心五 穴一別絡穴圖 小腸六 穴一別絡穴圖 膀胱六 穴一別絡一下合穴圖 腎五 穴一別絡穴圖 心包絡五 穴一別絡穴圖 三焦六 穴一別絡穴圖 膽六 穴一別絡穴圖 肝五 穴一別絡穴圖 
URN: ctp:ws39255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