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十七·草部

《卷二十七·草部[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五穀第十敘事《周易》曰:日月麗於天,百穀草木麗於土。《周書》曰:凡禾,麥居東方,黍居南方,稻居中央,粟居西方,菽居北方。《周官》曰: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鄭司農云: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凡王之膳食用六谷,鄭司農云:稻黍稷梁麥。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辨其邦國都鄙九穀之數。揚州、荊州,其穀宜稻;豫州、並州,其穀宜五種;鄭玄云:黍稷菽麥稻。青州,其穀宜稻麥;兗州,其穀宜四種;黍稷稻麥。雍州、冀州,其穀宜黍稷;幽州,其穀宜三種。黍稷稻。《大戴禮》曰: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智惠而巧,不食不死。《禮斗威儀》曰:歲兇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穀。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孟夏驅獸無害五穀;仲夏之月,乃命百縣,雩祀百闢,以祈穀實;孟秋之月,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臣專政,私其君位,則草木不生,禾穀不實。《穀梁傳》曰:一穀不升曰歉,二穀不升曰饑,三穀不升曰饉,四穀不升曰康,五穀不升曰荒。大之禮,君食不兼味;廷道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禱而不祠,五穀皆熟為有年。揚雄《方言》曰:凡以火乾五穀之類,出自山東。齊楚以往曰熬,隴冀以往曰福火,秦晉之間曰㷅。楊泉《物理論》曰: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性之術,常使穀氣少,則病不生矣。粱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種為六十,疏果之實助穀各二十,凡為百穀,故《詩》曰:播厥百穀者,穀種眾種之大名也。《範子·計然》曰: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東方多麥稻,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宜,各有高下。高而陽者多豆,平而陰者多五穀。許慎《說文》曰:禾,嘉穀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禾之秀實為稼,莖節為禾。一曰稼,事也,在野曰稼。《禮記》曰:稻曰嘉疏。蔡邕《月令》曰:十月獲稻;在九月熟者,謂之半夏稻。《異物志》曰:交趾一歲再種。《抱樸子》曰:南海晉安有九熟之稻。郭義恭《廣志》曰:有虎掌稻,紫芒稻,赤廣稻,蟬鳴稻,七月熟。稻有蓋下白,正月種,五月獲。獲其莖,根復生,九月復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漠稻,七月熟。此三種大且長,三枚長一寸半。《養生要集》曰:粳,稻屬也,稻亦粳之總名也。道家方藥,有用稻米、粳米,此則是兩物也。稻米粒白如霜,味苦,主溫。服之,令人多瘦無肌膚。粳米味甘,主利五臟,長肌膚,好顏色。《說文》曰:秫,稷之粘者也。又曰:秫,粘粟也。崔豹《古今注》曰:稻之粘者為秫,禾之粘者為黍。《廣志》曰:秫有赤有白,有胡秫,早熟及麥。《養生要集》曰:秫米味酸。《汜勝之書》曰:黍者,暑也,種必除暑,先夏至三十日。《禮記》曰:黍曰薌合。《說文》曰:,黍也,一稃二米,所以釀鬯;黍,禾屬粘者也。孔子曰:黍可以為酒。《廣志》曰:有燕頷黍,牛黍,南尾秀成赤黍,馬革大黑黍,亙黍;有縕毛黃黍,白黍。《說文》曰:稷,五穀之長也。《廣志》曰:破藏稷逼麥,稷也。此二者以四月熟。《本草》曰:稷米甘無毒,主益氣,補不足。《說文》曰:粟,嘉穀之實也,粟之為言續也。《廣志》有赤粟、白莖粟,有黑粟,有張公班粟。《本草》曰:陳粟味苦無毒,主胃疽熱中渴,利小便。崔豹《古今注》曰:糜,祭也。《後漢書》曰:烏丸國其地宜祭。《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山陽之祭。楊泉《物理論》曰:梁者,黍稷之總名也。《爾雅》曰:艸赤苗,芑白苗。{郭璞注:{艸,赤粱粟;芑,白粱粟,皆好穀。}}《廣志》曰:有具粱、解粱,有遼東赤粱。《本草》曰:白粱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有襄陽竹根者最佳;黃粱出青冀。左思《魏都賦》曰:有雍邱之粱。崔る《七依》曰:玄山之粱。《廣雅》曰:大豆,菽也;小豆,答也;豍豆、豌豆,留豆也;胡豆<豆>,雙也。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也。巴菽,巴豆也。《說文》曰:萁,豆莖。楊泉《物理論》曰:菽者,眾豆之總名也。《廣志》曰:種小豆,一歲三熟,味甘;白豆粗大可食,刺豆亦可食。豆苗似小豆,紫華,可為面,生朱提,建寧。胡豆有青有黃者。《禮記》曰:仲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嘗麻,先薦寢廟。《淮南子》曰:汾水濁而宜麻。《養生要集》曰:麻子味甘無毒,主補中益氣,服之令人肥健。麻子一名麻ナ,一名麻勃。《廣雅》曰:苣藤,弘胡麻也。《抱樸子》曰:胡麻一名方莖,服餌不老,耐風濕。其葉名青襄。《廣雅》曰:大麥,也;小麥,ピ也。《說文》曰: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周所受來也;,麥莖。《廣志》曰:宛麥似大麥,出涼州;旋麥,三月種,八月熟,出西方;赤小麥而肥,出鄭縣;有半夏小麥,有秀芒大麥,有黑廣麥。
2 事對靈稼嘉穀曹植《社頌》曰:靈稼阿那,一禾千莖。許慎《說文》曰:禾,嘉穀也。至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此其義也。
3 合穎連莖魏收《後魏書》曰:許謙,字元遜,代人也。子洛陽為雁門太守,家田三生嘉禾,皆異隴合穎。《春秋說題詞》曰:嘉禾之滋,莖長五尺,五七三十五,故連莖三十五穗,以成盛德。
4 六穗三苗虞預《會稽典錄》曰:謝承遷吳郡督郵。歲穰,嘉禾六穗,生於部屬。《尚書·大傳》曰:成王時,有苗異莖而生,同為一穗,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問之,公曰:「三苗為一穗,抑天下其和為一乎。」銜滋吐秀《春秋說題辭》曰:禾者銜滋之。宋均注曰:銜滋液以生,故以禾為名。鄭氏《婚禮謁文贊》曰:嘉禾為谷,班祿是宜;吐秀五七,乃名為嘉。
5 充箱實野《尚書·大傳》曰:成王時,有苗異莖而生,同為一穗,長充箱。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禾實於野,粟郵於倉,皆奇怪,非人意者也。北里西山《史記》曰:管仲說桓公曰:「古之封禪,北里之禾,所以為盛。」蘇林注曰:北里,地名也。阮籍詩曰:豈若西山草,瑯玕與丹禾。
6 照九阿齊萬畝阮籍詩曰:垂穎臨曾城,餘光照九阿。曹植《社頌》曰:秀吐穗,萬畝齊,平蔭蓋隴,百穢不生。
7 九熟再種《抱樸子》曰:南海晉安有九熟之稻。楊孚《異物志》曰:交趾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
8 青穗紫莖周處《風土記》曰:兼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許慎《說文》曰:稻,餘也。業稻,紫莖不黏者。
9 半夏一旬蔡邕《月令章句》曰:十月獲稻,人君嘗其先熟,故在季秋九月熟者,謂之半夏稻。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有融澤,五穀多良。有浹日之稻,言一旬而生也。
10 紫芒赤廣郭義恭《廣志》曰:有虎掌稻、紫芒稻。又曰:有赤廣白米稻,南方有蟬鳴稻、累子稻、白漠稻,並七月熟。
11 青芋白莖郭義恭《廣志》曰:有青芋稻,六月熟。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和靈稻,言寒者食之則溫,熱者食之則體冷。莖多白。
12 黑廣白霜郭義恭《廣志》曰:粳有烏粳黑廣,有青幽白夏之名。《本草經》曰:粳米味苦,主溫,米粒白如霜。
13 五里香三月種魏文帝《與朝臣書》曰:江表唯長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耶。上風吹之,五里聞香。崔《四民月令》曰:三月可種粳稻。
14 秋薦夏登《禮記》曰: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又曰:仲夏之月,農乃登黍也。
15 滿握盈疇劉穎《魯都賦》曰:黍稷油油,粳族垂芒;殘穗滿握,一穎盈箱。王粲《登樓賦》曰: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16 燕𪁟馬革郭義恭《廣志》曰:黍有燕頷之名,又有驢皮黍。又曰:牛黍,南尾秀成赤黍,馬革大黑黍。
17 金至金至《毛詩》曰: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爾雅》曰:金至金至,獲也。劉熙《釋名》曰:金至金至,斷黍稷聲。
18 東門徙南夷獻《韓子》曰:吳起欲攻秦小亭,置一石赤黍門外,令人能徙此於西門外者,賜之上田宅,人爭徙之。乃下令曰:「明日攻秦,能先登者,仕之大夫,賜之上田宅。」於是攻之,一朝而拔。沈約《宋書》曰:黃帝時,南夷乘白鹿來獻鬯。《爾雅》云:,黑黍。
19 薦宗廟享司寒《古今注》曰:和帝元興元年,黑黍禾二實生任城,得米三斗八升,以薦宗廟。《左傳》曰:申豐封季武子曰:「其藏冰也,黑牡黍,以享司寒。」杜預注云:「黑牡黑牲,黍黑黍也。司寒,北方玄冥之神也,故物皆用黑。有事於外,故祭其神。」盈倉破藏《毛詩》曰:我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庾惟億。郭義恭《廣志》曰:破藏,稷也。
20 四月熟五穀長郭義恭《廣志》曰:逼麥稷以四月熟。許慎《說文》曰:稷,五穀之長。
21 瓊膏玉粒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瓊脂粟。言質白如玉,柔滑如膏,食之盡壽不病。又曰:員嶠之山名環邱,上有方湖千里,多大鶴,高一丈,群飛於湖際,銜採不周之粟於環邱之上。粟生穗,高五丈,其粒皎然如玉也。
22 龍枝鳳冠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龍枝之粟,言其枝屈曲似游龍,食之善走。又曰:有鳳冠粟,似鳳之冠,食者令人多力。
23 千株五變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雲渠粟。生,葉似扶蕖,食之益顏色。粟莖赤多黃,皆長二丈。千株生。《春秋說題辭》曰:粟五變,以陽化生為苗,秀為禾,三變而發謂之粟,四變入臼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
24 大粒長枝楊泉《物理論》曰:凡種有強弱,土有剛柔。土宜強,高莖而疏粟,長穗而大粒。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耀枝粟,言其枝長而弱,無風自搖,食之多壽。
25 薌萁鹽鉆《禮記》曰:祭宗廟之禮,梁曰薌萁。郭義恭《廣志》曰:鹽鉆梁粒如蟣子,魏文帝以為粥雲云。
26 長莖大目《呂氏春秋》曰: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數節,競葉蕃實。《春秋佐助期》曰:豆神為靈趙,長七尺,大目,通於時節。
27 紫花綠色郭義恭《廣志》曰:豆,苗似小豆,紫華,可為面,生朱提。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傾離豆,見日即傾葉,食者歷歲不饑。豆莖皆大若指而綠,一莖爛熳數畝。以上豆。
28 紫色紅苣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紫實之麻,粒如粟,色紫。迮為油,則汁如清水,食之目視鬼魅也。又曰:有倒葉麻,如倒苣。紅紫色,亦名紅冰麻,言冰寒乃有實。
29 益氣飛明《本草經》曰:麻子味甘無毒,主補中益氣,令人肥健。王子年《拾遺記》曰:有飛明麻,葉黑,實如玉。風吹之如塵,亦名明塵麻。
30 紅冰紫粒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倒葉麻,色紅赤,亦名紅冰麻,食之令人顏色白潔。又曰:有紫實麻,粒如粟。以上麻。
31 一莖九穗《晉起居注》曰:太康十年,嘉麥出扶風郡,一莖兩穗,傾皆有枝,實三倍。崔鴻《前涼錄》曰:永嘉元年,嘉麥一莖九穗,生於姑臧。
32 三葉兩歧《呂氏春秋》曰:孟夏之山,百穀三葉而獲大麥。《東觀漢記》曰:張堪為漁陽太守,勸人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歧。」以上麥。
33 晉張翰《豆羹賦》乃有孟秋嘉菽,垂枝挺莢;是刈是獲,充簟盈篋。香鑠和調,周疾赴急。時御一杯,下咽三嘆。時在下邑,頗多艱難;空匱之厄,固不輟歡。追念昔日,啜菽求安。
34 晉湛方生《孫苗贊》茜茜嘉苗,擢擢階側;弱葉蘩蔚,員棘疏植;流津沃根,輕露濯色。
35 蘭第十一敘事按《說文》曰:蘭,香草也。《離騷》曰:紉秋蘭以為佩。又曰:秋蘭兮蘼蕪。又曰:疏石蘭兮以為芳。王逸曰:石蘭,香草;疏,布也。《易》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蘭,芳也。《禮記》曰:婦人或賜之[QVDK]蘭,則受獻諸舅姑。《家語》曰: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文子》曰:日月欲明,浮蓋之;叢蘭欲發,秋風敗之。《孫卿子》曰:民之好我,芬若椒蘭也。
36 事對燕蘿謝庭《左傳》曰: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姑,夢天與己蘭,曰:「餘為伯儻,餘而祖也,以是為而子,蘭有國香,人服媚之。」文公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徵蘭乎?」公曰:「諾。」《語林》曰:謝太傅問諸子侄曰:「子侄何預人事,而政欲使其隹。」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紉佩蔭池《離騷》曰:紉秋蘭以為佩。晉傅玄《詠秋蘭詩》曰:秋蘭蔭玉池,池水清且芳;雙魚自踴躍,兩鳥時徊翔。
37 綠葉紫莖《離騷》曰:秋蘭兮靡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莖,芳菲兮襲予。又,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38 丹穎縹蒂左思《齊都賦》曰:其草則有杜若蘅菊,石蘭芷蕙,紫莖丹穎,湘葉縹蒂。
39 顏師古《幽蘭賦》惟奇卉之靈德,稟國香於自然;灑嘉言而擅美,擬自操以稱賢。詠秀質於楚賦,騰芳聲於漢篇;冠庶卉而超絕,歷終古而彌傳。若乃浮卷岫,朗月澄天;光風細轉,清露微懸;紫莖膏潤,綠葉水鮮;若翠羽之群集,譬彤霞之競然。感羈旅之招恨,狎寓客之留連;既不遇於攬採,信無憂乎剪伐。魚始陟以先萌,雖鳴而未歇;原擢穎於金陛,思結陰乎玉池。泛旨酒之十醞,耀華燈於百枝。
40 太宗文皇帝《詠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湯;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和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非芬芳。
41 梁孝元帝《賦得蘭澤多芳草詩》春蘭本無艷,春澤最葳蕤。燕姬得夢罷,尚書奏事歸。臨池影入浪,從風香拂衣。當門已芬馥,入室復芳菲。蘭生不擇逕,十步豈難稀。
42 後梁宣帝《詠蘭詩》折莖聊可佩,入室自成芳。開花不競節,含秀委微霜。
43 陳張正見《賦新題得蘭生野逕詩》披襟出蘭畹,命酌動幽心;鋤罷還開路,歌喧自動琴。華燈共影落,芳杜雜花深;莫言閑逕里,遂不斷黃金。
44 菊第十二敘事《爾雅》云:菊,治薔也。周處《風土記》曰:日精,治薔,皆菊之花莖別名也。生依水邊,其華煌煌;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九月律中無射,俗尚九日而用候時之草也。《名山記》曰:道士朱孺子服菊草,乘雲升天。《抱樸子》曰: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也;而根莖花實異名,或無效者,故由不得真菊。又曰:菊花與薏花相似,直以甘苦別之耳。菊甘而薏苦,所謂苦如薏者也。應劭《風俗通》曰:南陽酈縣有甘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餘家,不復穿井,悉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百餘,下七八十者。名大夭。菊花輕身益氣,令人堅強,故也。《本草經》曰:菊有筋菊,有白菊、黃菊。菊花一名節花,一名傳公,一名延年,一名白花,一名日精,一名更生。又云:陰威一名朱嬴,一名女花。其菊有兩種者:一種紫莖,氣香而味甘美,葉可作羹,為真菊;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名薏,非真菊也。
45 事對白華黃蕊《吳氏本草》曰:菊華一名白華。盧諶《菊賦》曰:翠葉雲布,黃蕊星羅;熒明茜粲,庵藹猗那。
46 青柯紫莖鐘會《菊華賦》曰:青柯紅芒。嵇含《菊花銘》曰:煌煌丹菊,暮秋彌榮;旋蕤圓秀,翠葉紫莖。詵詵仙徒,食其落英。
47 糅玉英耀金華鐘會《菊花賦》曰:掇以纖手,承以輕巾;揉以玉英,納以朱唇。服之者長生,食之者通神。左九嬪《菊花頌》曰:英英麗質,稟氣靈和;春茂翠葉,秋耀金華。
48 儀鳳集星羅雲布潘尼《秋菊賦》曰:馨達幽遠,光燭隰原;招仙致靈,儀鳳舞鸞。飛莖散葉,倚靡相尋;游女望榮而巧笑,雛遙集而弄音。盧諶《菊賦》曰:何斯草之特瑋,涉節變而不傷;超松柏之寒茂,越芝英之冬芳。翠葉雲布,黃蕊星羅。
49 魏鐘會《菊花賦》何秋菊之可奇兮,獨華茂乎凝霜;挺葳蕤於蒼春兮,表壯觀乎金商。延蔓蓊鬱,緣阪被崗;縹幹綠葉,青柯紅芒。芳實離離,暉藻煌煌;微風扇動,照曜垂光。於是季秋初月,九日數並;置酒華堂,高會娛情。百卉凋瘁,芳菊始榮;紛葩曄曄,或黃或青。乃有毛嬙西施,荊姬秦嬴,妍姿妖艷,一顧傾城。擢纖纖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仰撫雲髻,俯弄芳榮。
50 晉潘尼《秋菊賦》垂採煒於芙蓉,流芳越於蘭林;游女望榮而巧笑,雛遙集而弄音。若乃真人採其實,王母接其葩。或充虛而養性,或增妖而揚娥;既延期以永壽,又蠲疾而弭痾。
51 唐太宗文皇帝《賦得殘花菊詩》階蘭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濃晚笑,風勁淺殘香。細葉雕輕翠,圓花飛碎黃;還將今歲色,復結後年芳。
52 宋鮑昭《答休上人菊詩》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岡草;味貌復何奇,能令君傾倒。玉碗徒自羞,為君愧此秋;金蓋覆牙半,何解心獨愁。
53 陳叔達《詠菊詩》霜間開紫蒂,露下發金英;但令逢採摘,寧辭獨晚榮。
54 芙蓉第十三敘事《爾雅》曰:荷芙蕖,江東呼荷華為芙蓉。其莖茄,其葉荷,其本密,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詩義疏》曰:的,五月中生。生啖脆,至秋表皮黑。的成可食,或可磨以為飯。如粟飯,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又可為糜。《華山記》曰:華山頂上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者羽化。《太清諸草木方》曰:七月七日採蓮花七分,八月八日採蓮根八分,九月九日採蓮實九分,陰乾下,服方寸匕,令人不老。
55 事對紫飾朱儀張奐《芙蓉賦》曰:綠房翠蒂,紫飾紅敷;黃螺圓出,垂蕤散舒。纓以金牙,點以素珠。閔鴻《蓮華賦序》曰:川源清澈,羨溢中塘;芙蓉豐植,彌被大澤,朱儀榮藻,有逸目之觀。
56 同乾駢花沈約《宋書》曰: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天泉池。樂游苑池、玄圃圓池,並二蓮同幹。《宋起居注》曰:泰始二年,嘉蓮一雙,駢花,並實,合跗同莖,生豫州鱧湖。
57 金房珠實傅玄歌曰:煌煌芙蕖,從風芬葩;陰結其根,陽發其華。金房綠葉,素珠翠柯。王子年《拾遺記》曰:漢昭帝游柳池,有芙蓉紫色,大如斗。花葉甘可食,芬氣聞於十里之內,蓮實如珠。
58 星懸電發孫敬《芙蓉賦》曰:芬馥揚馨,煙晃星懸,爛如朱霞。朝興炯若,流景在天。孫楚《蓮華賦》曰:紅花電發,暉光煒煒;仰曜朝霞,俯照淥水。
59 兩華千葉《宋紀》曰:文帝元嘉二年,蓮生建康擔湖,一莖而兩華。《華山記》曰:華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華,服之羽化。
60 映丹墀濯玄瀨傅亮《芙蓉賦》曰:伊玄匠之有瞻,悅嘉卉於中蕖,既暉映於丹墀,亦納芳於綺疏。嵇含《甘瓜賦》曰:芙蕖振採,濯莖玄瀨;流葩映川,莫此為最。
61 魏曹植《芙蓉賦》竦芳柯以從風,奮纖枝之璀璨。其始榮也,皎若夜光尋扶桑;其揚暉也,晃若九陽出湯谷。芙蕖蹇產,菡萏星屬;絲條垂珠,丹莖吐綠;焜焜燁燁,爛若龍燭。
62 宋鮑昭《芙蓉賦》青房兮規接,紫葩兮圓羅;樹妖嬈之弱幹,散菡萏之輕柯。上星光而倒景,下龍麟而隱波;戲錦鱗而夕映,濯繡羽而晨過。排積霧而揚芬,鏡洞泉而含綠;葉折水而為珠,條集露而成玉。潤蓬山之瓊膏,耀蔥河之銀燭;冠五華之仙草,超四照之靈木。
63 唐太宗文皇帝《採芙蓉詩》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游鶯無定曲,驚鳧有亂行;蓮稀釧聲斷,水廣棹歌長。棲鳥還密樹,泛流歸建章。
64 孝元帝《賦得涉江採芙蓉詩》江風當夏清,桂棹逐流縈;初疑京兆劍,復似漢冠名。荷香風送遠,蓮影向根生;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輕。日暮鳧舟滿,歸來度錦城。
65 隋杜公《瞻詠同心芙蓉詩》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66 萱第十四敘事《說文》曰:萱,忘憂草也。束《發蒙說》曰:甘棗令人不惑,萱草可以忘憂。《毛詩》曰:安得萱草,言樹之背。背,北堂也。
67 事對忘憂解思束《發蒙說》曰:萱草可以忘憂。張華《博物志》曰:《神農經》曰:中藥養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也。王朗《與魏太子書》:不遺惠書,所以慰沃;奉讀歡笑,以藉饑渴。雖復萱草忘憂,皋蘇釋勞,無以加也。
68 梁徐勉《萱草花賦》覽詩人之比興,寄草木以命詞;惟平章之萱草,欲忘憂而樹之。爰有幽憂,庭閑志靜;高木列其陰,蘭芳糅其影。玩叢葩之爭芬,悅群根之競穎。或開紅而散紫,咸𦯀於上春;信茲華之獨秀,投金質於炎辰。既耀色以祛晦,亦含香而可均;不恃合歡之木,舞俟孫枝之筠。同芰荷於闌暑,及蟬露乎首。其葉四垂,其跗六出,亦曰宜男,加名斯吉。華而不艷,雅而不質;隨晦明而舒卷,與風霜而榮悴。笑杜蘅與揭車,何眾匯之能匹。
69 隋陽休之《詠萱草詩》開跗幽澗底,散彩曲堂垂;優柔清露濕,微穆惠風吹。朝朝含麗景,夜夜對華池。
70 隋魏彥深《詠階前萱草詩》綠草正含芳,霍靡映前堂;帶心花欲發,依籠葉已長。雲度時無影,風來乍有香;橫得忘憂號,餘憂遂不忘。
71 萍第十五敘事《爾雅》曰:蘋,萍也,郭璞曰:江東謂之藻。其大者。周處《風土記》曰:萍,芹菜之別名也。《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昆侖之焉。《禮記》曰:季春之月,萍始生。《淮南子》曰:萍樹根於水,木樹根於土。《淮南萬畢術》曰:老血變為萍。聚血之精至黃泉。《本草》曰:水萍一名水華,味辛寒,治暴熱身癢。下水氣,烏須發,久服輕身,生雷澤。
72 事對浮水無根渡江得實許慎《說文》曰:蘋,萍也。無根,浮水而生。《家語》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73 生水澤寄清池《本草經》曰:水萍一名水華,味辛寒,生池澤水上。療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何晏詩曰:轉蓬去其根,流飄從風移;芒芒四海途,悠悠焉可彌。願為浮萍草,托身寄清池;且以樂今日,其後非所知。
74 色青華白《範子·計然》曰:水萍出三輔,色清者善。《吳氏本草》曰:水萍一名水廉,生池澤水上。葉圓小,一莖一葉,根入水。五月華白,三月採,日乾之。
75 共祭祀羞王公《毛詩》曰:採,大夫妻能循法度,則可以承先祖,共祭祀。《左傳》曰:蘩蘊藻之菜,可羞於王公。
76 西晉夏侯湛《浮萍賦》步長渠以游目兮,覽隨波之微草;紛漂水敝以澄茂兮,羌孤生於靈沼。因纖根以自滋兮,乃逸蕩乎波表;散圓葉以舒形兮,發翠彩以含縹。蔭修魚之華鱗兮,翳蘭池之清潦。既澹淡以順流兮,又雍容以隨風;有纏薄於崖側兮,或回滯乎湍中。紛上下而靡常兮,漂往來其無窮。仰熙陽曜,俯憑綠水;停不安處,行無定軌。流息則寧,濤擾則動;浮輕善移,勢危易蕩。似孤臣之介立,隨排擠之所往。內一志以奉朝兮,外結心以絕黨;萍出水而立枯兮,士失據而身枉。睹斯草而慷慨兮,固知直道之難爽。
77 南齊劉繪《詠萍詩》可憐池內萍,氛氳紫復青;巧隨浪開合,能逐水低平;微根無所綴,細葉詎須莖;漂泊終難測,留連如有情。
78 庾肩吾《賦得池萍詩》風翻乍青紫,浪起時疏密;本欲嘆無根,還驚能有實。
79 苔第十六敘事周處《風土記》曰:石發,水苔也。青綠色,皆生於石也。《爾雅》曰:藫,石衣也。郭璞曰:水苔也。一名石發。又《廣雅》曰:石發,石衣也。《說文》曰:苔,水衣也。沈懷遠《南越志》曰:海藻一名海苔,或曰海羅。生研石上。《廣志》曰:空室無人行則生苔蘚,或青或紫。一名圓蘚,一名綠錢。
80 事對石發水衣《爾雅》曰:藫,石衣也。郭璞注云:水苔也,一名石發,江東食之。張揖《廣雅》曰:石發,石衣也。許慎《說文》曰:苔,水衣也。
81 沒階生閣王智深《宋紀》曰:王微,字景玄,太保弘之弟子也。吏部尚書江湛愛其才用,舉為吏部郎。陳病篤不受,因以與湛書告絕。足不逾閾,十有餘載,棲遲於環堵之室,苔草沒階。謝莊《月賦》曰:陳思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綠苔生閣,芳塵凝榭,悄焉疚懷,弗怡中夜。
82 梁江淹《青苔賦》餘鑿山楹為室,有青苔焉。意之所之,故為是作。嗟青苔之依依兮,無色類而可方;必居閑而就寂,似幽意而深傷。故其處石,則松栝交陰,泉雨長注;橫澗俯視,崩壁仰顧。悲凹險兮,唯流水而馳騖,遂能屈上生,班駁下布,異人貴其貞精,道士悅其回趣。咀松屑以高想,捧丹經而永慕。若其在水,則鏡帶湖沼,錦匝池林,春塘秀色,陽鳥好音。青郊未謝兮白日照,路貫千里兮綠草深;乃生水而搖蕩,遂出波而沉淫。假青條兮蔥翠,借黃華兮舒金。游梁之客,徒馬疲而不能去;兔園之女,雖蠶饑而不自禁。寂兮如何?苔積網羅。視青蘼之杳杳,痛百代兮恨多,故其所詣,哀以情起。感以怨來,魂慮斷絕,精念徘徊。睹彼木蘭與豫章,既中繩而獲夭;及薜荔與蘼蕪,又懷芬而見表。至哉青苔之無用,吾孰知其多少。
83 梁沈約《詠青苔詩》綠階已漠漠,泛水復綿綿;微根如欲斷,輕絲似更聯。長風隱細草,深堂沒綺錢;縈鬱無人贈,葳蕤徒可憐。
URN: ctp:ws39337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