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天主實義上卷

《天主實義上卷》[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耶穌會中人利瑪竇述
2 燕貽堂較梓
3 第一節 論天主始制天地萬物而主宰安養之
4 首篇論天主始制天地萬物而主宰安養之。
5 一、《天主實義》小引
6 中士曰:夫修己之學,世人崇業。凡不欲徒稟生命與禽匯等者,必於是殫力焉。修己功成,始稱君子;他技雖隆,終不免小人類也。成德乃真福祿;無德之幸,誤謂之幸,實居其患耳。世之人,路有所至而止;所以繕其路,非為其路,乃為其路所至而止也。吾所修己之道,將奚所至歟?本世所及,雖已略明;死後之事,未知何如。聞先生周流天下,傳授天主經旨,迪人為善。願領大教。
7 西士曰:賢賜顧,不識欲問天主何情何事?
8 中士曰:聞尊教道淵而旨玄,不能以片言悉。但貴國惟崇奉天主,謂其始制乾、坤、人、物,而主宰安養之者。愚生未習聞,諸先正未嘗講。幸以誨我。
9 西士曰:此天主道,非一人、一家、一國之道,自西徂東,諸大邦咸習守之,聖賢所傳,自天主開闢天地,降生民物至今,經傳授受無容疑也。但貴邦儒者鮮適他國,故不能明吾域之文語,諳其人物。
10 二、論証以理為准
11 吾將譯天主之公教,以徵其為真教。姑未論其尊信者之眾且賢,與其經傳之所云,且先舉其所據之理。
12 據理論証的原因
13 ⑴人有理性
14 凡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無大乎靈才也。靈才者,能辯是非,別真偽,而難欺之以理之所無。禽獸之愚,雖有知覺運動,差同於人,而不能明達先後內外之理。緣此,其心但圖飲啄,與夫得時匹配,孳生厥類云耳。人則超拔萬類,內稟神靈,外睹物理,察其末而知其本,視其固然而知其所以然,故能不辭今世之苦勞,以專精修道,圖身後萬世之安樂也。
15 ⑵理有普遍性
16 靈才所顯,不能強之以殉夫不真者。凡理所真是,我不能不以為真是;理所偽誕,不能不以為偽誕。斯於人身,猶太陽於世間,普遍光明。舍靈才所是之理,而殉他人之所傳,無異乎尋覓物,方遮日光而持燈燭也。今子欲聞天主教原,則吾直陳此理以對,但仗理剖析。或有異論,當悉折辯,勿以誕我,此論天主正道公事也,不可以私遜廢之。
17 中士同意以理論証
18 中士曰:茲何傷乎?鳥得羽翼,以翔山林;人稟義理,以窮事物。故論惟尚理焉耳。理之體用廣甚,雖聖賢亦有所不知焉。一人不能知,一國或能知之;一國不能知,而千國之人或能知之。君子以理為主,理在則順,理不在則咈,誰得而異之?
19 三、宇宙有主宰
20 不証自明
21 西士曰:子欲先詢所謂始制作天地萬物而時主宰之者。予謂天下莫著明乎是也。人誰不仰目觀天?觀天之際,誰不默自嘆曰:「斯其中必有主之者哉!」夫即天主——吾西國所稱『陡斯』是也。
22 以良能証明
23 茲為子特揭二三理端以証之。其一曰:吾不待學之能,為良能也。今天下萬國各有自然之誠情,莫相告諭而皆敬一上尊。被難者籲哀望救,如望慈父母焉;為惡者捫心驚懼,如懼一敵國焉。則豈非有此達尊,能主宰世間人心,而使之自然尊乎?
24 以物質運行有序証明
25 其二曰:物之無魂、無知覺者,必不能於本處所自有所移動,而中度數。使以度數動,則必藉外靈才以助之。
26 ⑴沒有外靈相助的運動
27 ①石必止於其本處
28 設汝懸石於空,或置水上,石必就下,至地方止,不能複動。緣夫石自就下,水之與空非石之本處所故也。
29 ②風動而不合度數
30 若風發於地,能於本處自動,然皆隨發亂動,動非度數。
31 ⑵有外靈相助的運動
32 ①日月星辰各依其則
33 至如日月星辰並麗於天,各以天為本處所,然實無魂無知覺者。今觀上天自東運行,而日月星辰之天,自西循逆之,度數各依其則,次舍各安其位,曾無纖忽差忒焉者。倘無尊主斡旋,主宰其間,能免無悖乎哉?
34 ②舟渡江海無覆蕩之虞
35 譬如舟渡江海,上下風濤而無覆蕩之虞,雖未見人,亦知一舟之中必有掌舵智工撐駕持握,乃可安流平渡也。
36 以鳥獸的靈異証明
37 其三曰:物雖本有知覺,然無靈性,其或能行靈者之事,必有靈者為引動之。試觀鳥獸之類,本冥頑不靈,然飢知求食,渴知求飲,畏戰啥薄青冥,驚網罟而潛山澤,或吐哺、或跪乳,俱以保身孳子、防害就利,與靈者無異。此必有尊主者默教之,才能如此也。譬如觀萬千箭飛過於此,每每中鵠,我雖未見張弓,亦識必有良工發箭,乃可無失中云。
38 四、天主為造物主
39 中士曰:天地間物至煩至賾,信有主宰。然其原制造化萬物,何以徵也?
40 西士曰:大凡世間許多事情,宰於造物,理似有二。至論物初原主,絕無二也。雖然,再將二三理解之。
41 以萬物不能自成証明
42 其一曰:凡物不能自成,必須外為者以成之。
43 ⑴樓台房屋不能自起
44 樓台房屋不能自起,恆成於工匠之手。知此,則識天地不能自成,定有所為制作者,即吾所謂天主也。
45 ⑵銅鑄小球不能自成
46 譬如銅鑄小球,日月星宿山海萬物備焉,非巧工鑄之,銅能自成乎?況其天地之體之大,晝夜旋行,日月揚光,辰宿布象,山生草木,海育魚龍,潮水隨月,其間員首方趾之民,聰明出於萬品,誰能自成?
47 ⑶作己者非己
48 如有一物能自作己,必宜先有一己以為之作;然既已有己,何用自作,如先初未始有己,則作己者必非己也。故物不能自成也。
49 以萬物的秩序証明
50 其二曰:物本不靈而有安排,莫不有安排之者?
51 ⑴宮室之巧
52 如觀宮室,前有門以通出入,後有園以種花果,庭在中間以接賓客,室在左右以便寢臥,楹柱居下以負棟梁,茅茨置上以蔽風雨。如此乎處置協宜,而後主人安居之以為快。則宮室必由巧匠營作,而後能成也。
53 ⑵銅鑄之字
54 又觀銅鑄之字,本各為一字,而能接續成句,排成一篇文章。苟非明儒安置之,何得自然偶合乎?因知天地萬物咸有安排一定之理,有質有文而不可增減焉者。
55 ⑶天地萬物
56 ①天地
57 夫天高明上覆,地廣厚下載。分之為兩儀,合之為宇宙。辰宿之天高乎日月之天,日月之天包乎火,火包乎氣,氣浮乎水土,水行於地,地居中處。而四時錯行,以生昆蟲草木,水養黿龜、蛟龍、魚鱉,氣育飛禽走獸,火暖下物。
58 ②人類
59 吾人生於其間:秀出等夷,靈超萬物;稟五常以司眾類,得百官以立本身。目視五色,耳聽五音,鼻聞諸臭,舌啖五味,手能持,足能行,血脈五髒,全養其生。
60 ③動物
61 下至飛走鱗介諸物,為其無靈性,不能自置所用,與人不同。則生而或得毛、或得羽、或得鱗、或得介等當衣服,以遮蔽身體也;或具利爪、或具尖角、或具硬蹄、或具長牙、或具強嘴、或具毒氣等當兵甲,以敵其所害也。且又不待教而識其傷我與否。故雞鴨避鷹,而不避孔雀;羊忌豺狼,而不忌牛馬。非鷹與豺狼滋巨,而孔雀與牛馬滋小也,知其有傷與無傷異也。
62 ④植物
63 又下至一草一木,為其無知覺之性,可以護己及以全果種,而備鳥獸之累,故植而或生刺、或生皮、或生甲、或生絮,皆生枝葉以圍蔽之。吾試忖度:此世間物安排布置有次有常,非初有至靈之主賦予其質,豈能優游於宇下,各得其所哉?
64 以萬物的本原証明
65 其三曰:
66 ⑴天主是萬物本原
67 吾論眾物所生形性,或受諸胎、或出諸卵、或發乎種,皆非由己制作也。且問胎、卵、種猶然一物耳,又必有所以為始生者,而後能生他物。果於何而生乎?則必須推及每類初宗,皆不在於本類能生,必有元始特異之類化生萬類者——即吾所稱天主是也。
68 ⑵天主無所由生
69 中士曰:萬物既有所生之始,先生謂之天主,敢問此天主由誰生歟?
70 西士曰:天主之稱,謂物之原;如謂有所由生,則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終者,鳥獸草木是也;有始無終者,天地鬼神及人之靈魂是也;天主則無始無終,而為萬物始焉,為萬物根柢焉。無天主則無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無所由生也。
71 ⑶天主化生萬物
72 中士曰:萬物初生,自天主出,已無容置喙矣。然今觀人從人生、畜從畜生,凡物莫不皆然;則似物自為物,於天主無關者。
73 西士曰:天主生物,乃始化生物類之諸宗;既有諸宗,諸宗自生。今以物生物,如以人生人,其用人用天,則生人者豈非天主?譬如鋸鑿雖能成器,皆由匠者使之,誰曰成器乃鋸鑿,非匠人乎?
74 以萬物的四因証明
75 ⑴四所以然
76 ①四所以然釋義
77 吾先釋物之所以然,則其理自明。試論物之所以然有四焉。四者維何?有作者,有模者,有質者,有為者。夫作者,造其物而施之為物也;模者,狀其物置之於本倫,別之於他類也;質者,物之本來體質所以受模者也;為者,定物之所向所用也。
78 ②四所以然例証
79 此於工事俱可觀焉。譬如車然:輿人為作者,軌轍為模者,樹木料為質者,所以乘於人為為者。於生物亦可觀焉。譬如火然:有生火之原火為作者,熱、乾、氣為模者,薪柴為質者,所以燒煮物為為者。
80 ⑵四所以然與物的關系
81 天下無有一物不具此四者。四之中,其模者、質者此二者在物之內,為物之本分,或謂陰陽是也;作者、為者此二者在物之外,超於物之先者也,不能為物之本分。
82 ⑶天主是所以然之初所以然
83 吾按天主為物之所以然,但云作者,為者,不云模者,質者。蓋天主渾全無二,胡能為物之分乎?至論作與為之所以然,又有近、遠、公、私之別。公遠者大也,近私者其小也。天主為物之所以然,至公至大;而其餘之所以然,近私且小。私且小者必統於大者、公者。夫雙親為子之所以然,稱為父母,近也,私也。使無天地覆載之,安得產其子乎?使無天主掌握天地,天地安能生育萬物乎?則天主固無上、至大之所以然也。故吾古儒以為所以然之初所以然。
84 五、天主唯一
85 中士曰:宇內之物眾而且異,竊疑所出必為不一,猶之江河所發,各別有源,今言天主惟一,敢問其理?
86 西士曰:物之私根原,固不一也;物之公本主,則無二焉。何者?
87 物之公本主無以尚之
88 物之公本主,乃眾物之所從出,備有眾物德性,德性圓滿超然,無以尚之。
89 物之公本主不能有二
90 使疑天地之間,物之本主有二尊。不知所云二者,是相等乎?否乎?如非相等,必有一微,其微者自不可謂公尊。其公尊者大德成全,蔑以加焉;如曰相等,一之已足,何用多乎?又不知所云二尊,能相奪滅否?如不能相滅,則其能猶有窮限,不可謂圓滿至德之尊主;如能奪滅,則彼可以被奪滅者,非天主也。
91 無公本主則萬物散壞
92 且天下之物,極多極盛,苟無一尊,維持調護,不免散壞:如作樂大成,苟無太師集眾小成,完音亦幾絕響。
93 天主為天主萬物公本主
94 是故一家止有一長,一國止有一君,有二,則國家亂矣;一人止有一身,一身止有一首;有二,則怪異甚矣。吾因是知乾坤之內,雖有鬼神多品,獨有一天主始制作天、地、人、物,而時主宰存安之。子何疑乎?
95 六、天主無窮難測
96 人不能完全了解天主
97 中士曰:耳聆至教,蓋信天主之尊,真無二上。雖然,願竟其說。
98 西士曰:天下至微蟲如蟻,人不能畢達其性,矧天主至大至尊者,豈易達乎?如人可以易達,亦非天主矣。
99 ⑴君臣關於天主的問答
100 古有一君,欲知天主之說,問於賢臣。賢臣答曰:「容退一日思之。」至期,又問。答曰:「更二日方可對。」如是已二日,又求四日以對。君怒曰:「汝何戲?」答曰:「臣何敢戲。但天主道理無窮,臣思日深,而理日微,亦猶瞪目仰瞻太陽,益觀益昏,是以難對也。」
101 ⑵嶴斯惕諾對天主的思考
102 昔者又有西土聖人,名謂嶴梧斯惕諾,欲一概通天主之說,而書之於冊。一日,浪游海濱,心正尋思,忽見一童子掘地作小窩,手執蚝殼汲海水灌之。聖人曰:「子將何為?」童子曰:「吾欲以此殼盡汲海水傾入窩中也。」聖人笑曰:「若何甚愚?欲以小器竭大海入小窩。」童子曰:「爾既知大海之水,小器不可汲,小窩不盡容,又何為勞心焦思,欲以人力竟天主之大義,而入之微冊耶?」語畢不見。聖人亦驚悟,知為天主命神以警戒之也。
103 只能以「非一無」形容天主
104 ⑴因其類而知萬物之性
105 蓋物之列於類者,吾因其類,考其異同,則知其性也。有形聲者,吾視其容色,聆其音響,則知其情也。有限制者,吾度量自此界至彼界,則可知其體也。
106 ⑵天主非類屬而無以知之
107 若天主者,非類之屬,超越眾類,比之於誰類乎?既無形聲,豈有跡可入而達乎?其體無窮,六合不能為邊際,何以測其高大之倪乎?庶幾乎舉其情性,則莫若以『非』者,『無』者舉之;苟以『是』、以『有』,則愈遠矣。
108 以非與無來形客天主性情
109 中士曰:夫『極是』、『極有』者,亦安得以『非』、以『無』闡之?
110 ⑴以萬物之缺欠知天主之完全
111 西士曰:人器之陋,不足以盛天主之巨理也。惟知物有卑賤,天主所非是,然而不能窮其所為尊貴也;惟知事有缺陷,天主所無有,然而不能稽其所為全長也。
112 ⑵天主非天地、鬼神、人物、道德
113 今吾欲擬指天主何物,曰:非天也,非地也,而其高明博厚較天地猶甚也;非鬼神也,而其神靈鬼神不啻也;非人也,而遐邁聖睿也;非所謂道德也,而為道德之源也。彼寔無往無來,而吾欲言其以往者,但曰無始也;欲言其以來者,但曰無終也。
114 ⑶天主全體全能全知全善
115 ①全體
116 又推而意其體也,無處可以容載之,而無所不盈充也。不動,而為諸動之宗。無手無口,而化生萬森、教諭萬生也。
117 ②全能
118 其能也,無毀無衰,而可以無之為有者。
119 ③全知
120 其知也,無昧無謬,而已往之萬世以前,未來之萬世以後,無事可逃其知,如對目也;
121 ④全善
122 其善純備無滓,而為眾善之歸宿,不善者雖微而不能為之累也;其恩惠廣大,無壅無塞,無私無類,無所不及,小蟲細介亦被其澤也。
123 天主不可全明
124 夫乾坤之內,善性、善行,無不從天主稟之。雖然,比之於本原,一水滴於滄海不如也。天主之福德,隆盛滿圓,洋洋優優,豈有可以增,豈有可以減者哉?故江海可盡汲,濱沙可計數,宇宙可充實,而天主不可全明,況竟發之哉?
125 七、結語
126 中士曰:嘻!豐哉論矣。釋所不能釋,窮所不能窮矣。某聞之而始見大道,以歸大元矣。願進而及終。今日不敢複瀆,詰朝再以請也。
127 西士曰:子自聰睿,聞寡知多,餘何力焉?然知此論,則難處已平,要基已安,餘工可易立矣。
128 第二節 解釋世人錯認天主
129 第二篇 解釋世人錯認天主
130 一、總評對儒道佛三教
131 中士曰:玄論飫耳醉心,終夜思之忘寢,今再承教,以竟心惑。吾中國有三教,各立門戶:老氏謂物生於無,以無為道;佛氏謂色由空出,以空為務;儒謂易有太極,故惟以有為宗,以誠為學。不知尊旨誰是。
132 西士曰:二氏之謂,曰無曰空,於天主理大相刺謬,其不可崇尚明矣。夫儒之謂,曰有曰誠,雖未盡聞其釋,固庶幾乎?
133 二、對待佛道的正確態度
134 中士曰:吾國君子亦痛斥二氏,深為恨之。
135 西士曰:恨之不如辯之以言,辯之不如析之以理。
136 當憐恤二氏之徒
137 二氏之徒,並天主大父所生,則吾弟兄矣。譬吾弟病狂,顛倒怪誕吾為兄之道,恤乎?恨乎?在以理喻之而已。
138 當執理以論辯
139 余嘗博覽儒書,往往憾嫉二氏,夷狄排之,謂斥異端,而不見揭一鉅理以非之。我以彼為非,彼亦以我為非,紛紛為訟,兩不相信,千五百餘年不能合一。使互相執理以論辯,則不言而是非審,三家歸一耳。西鄉有諺曰:「堅繩可系牛角,理語能服人心。」敝國之鄰方,上古不止三教,累累數千百枝,後為我儒以正理辯喻,以善行嘿化,今惟天主一教是從。
140 三、虛無不是萬物之原
141 中士曰:正道惟一耳,烏用眾?然佛老之說持之有故,凡物先空後實,先無後有,故以空無為物之原,似也。
142 虛無不足為萬物之原
143 西士曰:上達以下學為基,天下以實有為貴,以虛無為賤,若謂萬物之原貴莫尚焉,奚可以虛無之賤當之乎?
144 空無不能為萬物之原
145 ⑴空無無所施於物
146 況己之所無,不得施之於物以為有,此理明也。
147 ⑵空無不能生物體
148 今曰空曰無者,絕無所有於己者也,則胡能施有性形以為物體哉?
149 ⑶空無只能生空無
150 物必誠有,方謂之有物焉;無誠則為無物。設其本原無實無有,則是並其所出物者,無之也。世人雖聖神,不得以無物為有;則彼無者、空者,亦安能以其空無為萬物有、為萬物實哉?
151 ⑷空無於物無所用
152 試以物之所以然觀之,既謂之空無,則不能為物之作者、模者、質者、為者,此於物尚有何著歟?
153 四、天主開萬物之原
154 中士曰:聞教固當,但謂物者先無而後有,是或一道也。
155 西士曰:有始之物,曰先無而後有,可也;無始之物,非所論矣。無始者,無時不有。何時先無焉?特分而言之,謂每物先無後有,可耳;若總而言之,則否也。譬如某人未生之先,果無某人,既生而後有也;然未生某人之先,卻有某人之親以生之。天下之物,莫不皆然。至其渾無一物之初,是必有天主開其原也。
156 五、天主非佛老之空無
157 中士曰:人人有是非之心,不通此理,如失本心,寧聽其餘誕哉?借如空無者,非人、非神、無心性、無知覺、無靈才、無仁義、無一善足嘉,即草芥至卑之物猶不可比,而謂之萬物之根本,其義誠悖。但吾聞空無者,非真空無之謂,乃神之無形、無聲者耳,則於天主何異焉?
158 西士曰:此屈於理之言,請勿以斯稱天主也。夫神之有性有才有德,較吾有形之匯益精益高,其理益寔,何得特因無此形,隨謂之『無』且『虛』乎?五常之德,無形無聲,熟謂之無哉?無形者之於無也,隔霄壤矣。以此為教,非惟不能昭世,愈滋惑矣。
159 六、天主非儒家之理與太極
160 中士曰:吾儒言太極者是乎?
161 古聖不以太極為上帝
162 西士曰:余雖末年入中華,然竊視古經書不怠,但聞古先君子敬恭於天地之上帝,未聞有尊奉太極者。如太極為上帝—萬物之祖,古聖何隱其說乎?
163 以太極為本原不合理
164 中士曰:古者未有其名,而實有其理,但圖釋未傳耳。
165 西士曰:凡言與理相合,君子無以逆之。
166 ⑴太極生天地只是象徵
167 太極之解,恐難謂合理也。吾視夫無極而太極之圖,不過取奇、偶之象言,而其象何在?太極非生天地之實可知已。
168 ⑵太極生天地無實理可依
169 天主之理,從古實傳至今,全備無遺;而吾欲志之於冊,傳之於他邦,猶不敢不揭其理之所憑,況虛象無實理之可依耶?
170 太極是理而非本原
171 中士曰:太極非他物,乃理而已。如以全理為無理,尚有何理之可謂?
172 ⑴太極必須合理   
173 西士曰:嗚呼!他物之體態不歸於理,可複將理以歸正議。若理之本體定,而不以其理,又將何以理之哉?
174 ⑵自立體與依賴體
175 吾今先判物之宗品,以置理於本品,然後明其太極之說不能為萬物本原也。夫物之宗品有二:有自立者,有依賴者。
176 ①自立體
177 物之不恃別體以為物,而自能成立,如天地、鬼神、人、鳥獸、草木、金石、四行等是也,斯屬自立之品者;
178 ②依賴體
179 物之不能立,而托他體以為其物,如五常、五色、五音、五味、七情等是也,斯屬依賴之品者。
180 ③以白馬為例
181 且以白馬觀之:曰白,曰馬,馬乃自立者,白乃依賴者。雖無其白,猶有其馬;如無其馬,必無其白,故以為依賴也。 
182 ⑶比較自立體與依賴體
183 比斯兩品:凡自立者,先也、貴也;依賴者,後也、賤也。一物之體,惟有自立一類;若其依賴之類,不可勝窮。如人一身固為自立,其間情、聲、貌、色、彞倫等類俱為依賴,其類甚多。
184 ⑷理是依賴體不能為本原
185 若太極者止解之以所謂理,則不能為天地萬物之原矣。蓋理亦依賴之類,自不能立,何立他物哉?中國文人學士講論理者,只謂有二端:或在人心,或在事物。事物之情合乎人心之理,則事物方謂真實焉;人心能窮彼在物之理,而盡其知,則謂之格物焉。據此兩端,則理固依賴,奚得為物原乎?二者皆在物後,而後豈先者之原?
186 理無法自在自為
187 ⑴理無法存在於無物之光
188 且其初無一物之先,渠言必有『理』存焉?夫『理』在何處?依屬何物乎?依賴之情不能自立,故無自立者以為之托,則依賴者了無矣。如曰賴空虛耳,恐空虛非足賴者,理將不免於偃墮也。
189 ⑵理憑空生物不合理
190 試問:盤古之前,既有理在,何故閒空不動而生物乎?其後誰從激之使動?況理本無動靜,況自動乎?如曰昔不生物,後乃願生物,則理豈有意乎?何以有欲生物,有欲不生物乎?
191 理不能生物
192 中士曰:無其理則無其物,是故我周子信理為物之原也。
193 ⑴虛理不能為物之原
194 西士曰:無子則無父,而誰言子為父之原乎?相須者之物情恆如此,本相為有無者也。有君,則有臣;無君,則無臣。有物,則有物之理;無此物之實,即無此理之實。若以虛理為物之原,是無異乎佛老之說,以此攻佛老,是以燕伐燕,以亂易亂矣。
195 ⑵理不能自發生物
196 今時『實理』不得生物,昔者『虛理』安得以生之乎?
197 ①車之理不能動發一車
198 譬如,今日有輿人於此,有此車理具於其心,何不即動發一乘車?而必待有樹木之質,斧鋸之械,匠人之工,然後成車。何初之神奇,能化天地之大,而今之衰蔽,不能發一車之小耶。
199 ②理不能生陰陽五行於此
200 中士曰:吾聞理者,先生陰陽五行,然後化生天地萬物,故生物有次第焉。使於須稚車,非其譬矣。
201 西士曰:試問於子:陰陽五行之理,一動一靜之際,輒能生陰陽五行;則今有車理,豈不動而生一乘車乎?又理無所不在,彼既是無意之物,性必直遂,任其所發,自不能已;何今不生陰陽五行於此?孰禦之哉?
202 理是無靈不能生化之物
203 ⑴理是無形之物
204 且「物」字為萬實總名,凡物皆可稱之為「物」。《太極圖注》云:「理者,非物矣。」物之類多,而均謂之物:或為自立者,或為依賴者;或有形者,或無形者。理既非有形之物類,豈不得為無形之物品乎?
205 ⑵理是無靈之物
206 又問理者靈、覺否?明義者否?如靈、覺明義,則屬鬼神之類,曷謂之太極,謂之理也?
207 ⑶理不能生靈覺
208 如否,則上帝、鬼神、夫人之靈覺由誰得之乎?彼理者以己之所無,不得施之於物以為之有也;理無靈、無覺,則不能生靈生覺。請子察乾坤之內,惟是靈者生靈,覺者生覺耳。自靈覺而出不靈覺者,則有之矣;未聞有自不靈覺而生有靈覺者也。子固不逾母也。
209 ⑷理無靈不能生化
210 中士曰:靈覺為有靈覺者所生,非理之謂,既聞命矣。但理動而生陽,陽乃『自然之靈覺』,或其然乎?
211 西士曰:反覆論辯,難脫此理。吾又問:彼陽者何由得靈覺乎?此於自然之理,亦大相悖。
212 天主能生萬物
213 中士曰:先生謂天主無形無聲,而能施萬象有形有聲;則太極無靈覺,而能施物之靈覺,何傷乎?
214 ⑴天主精上能施粗下
215 西士曰:何不云?「無形聲者精也、上也;有形聲者粗也、下也。」以精上能施粗下,分不為過。以無靈覺之粗下,為施靈覺之精上,則出其分外遠矣。
216 ⑵天主之性全然包下
217 又云,上物能含下物,有三般焉:或窮然包下之體,如一丈載十尺,一尺載十寸之體是也;或渾然包下之性,如人魂混有禽獸魂,禽獸魂混有草木魂是也;或粹然包下之德,如天主含萬物之性是也。夫天主之性最為全盛,而且穆穆焉,非人心可測,非萬物可比倫也。雖然,吾姑譬之。如一黃金錢有十銀錢及千銅錢價,所以然者,惟黃金之性甚精,大異於銀銅之性,故價之幾倍如此。天主性雖未嘗截然有萬物之情,而以其精德包萬般之理,含眾物之性,其能無所不備也;雖則無形無聲,何難化萬象哉?
218 ⑶天主含生化萬物之靈
219 理也者,則大異焉。是乃依賴之類,自不能立,何能包含靈覺為自立之類乎?理卑於人,理為物,而非物為理也,故仲尼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如爾曰:「理含萬物之靈,化生萬物」,此乃天主也。何獨謂之「理」,謂之「太極」哉?
220 天主與理和太極的關系
221 ⑴理與太極非物之本原
222 中士曰:如此,則吾孔子言太極何意?
223 西士曰:造物之功盛也,其中固有樞紐矣,然此為天主所立者。物之無原之原者,不可以理,以太極當之。
224 ⑵太極本義另有論述
225 夫太極之理,本有精論,吾雖曾閱之,不敢雜陳其辨,或容以他書傳其要也。
226 太極不是天地的本原
227 中士曰:吾國君臣,自古迄今,惟知以天地為尊,敬之如父母,故『郊社』之禮以祭之。如太極為天地所出,是世之宗考妣也,古先聖、帝王、臣祀典宜首及焉。而今不然,此知必太極之解非也。先生辯之最詳,於古聖賢無二意矣。
228 天地不是至尊
229 西士曰:雖然,『天地為尊』之說,未易解也。夫至尊無兩,惟一焉耳;曰天、曰地、是二之也。
230 七、天主是中國古人所說的上帝
231 天主不是玄帝、玉皇
232 吾國天主,即華言上帝。與道家所塑玄帝、玉皇之像不同,彼不過一人,修居於武當山,俱亦人類耳,人惡得為天帝皇耶?
233 用經典証明上帝是天主
234 吾天主,乃古經書所稱上帝也。
235 ⑴祭祀上帝
236 《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禮以事上帝也。」朱注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竊意仲尼明一之,以不可為二,何獨省文乎?
237 ⑵贊美上帝
238 《周頌》曰:「執兢武王,無兢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又曰:「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
239 ⑶事奉上帝
240 《商頌》云:「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雅》云:「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
241 ⑷上帝不是蒼蒼之天
242 易曰:「帝出乎震。」夫帝也者,非天之謂,蒼天者抱八方,何能出於一乎?
243 ⑸上帝悅納人的祭祀
244 《禮》云:「五者備當,上帝其饗。」又云:「天子親耕,粢盛桔耍以事上帝。」
245 ⑹上帝討伐有罪
246 《湯誓》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247 ⑺上帝賦人以善
248 又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猶,惟後。」《金滕》周公曰:「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上帝有庭,則不以蒼天為上帝可知。歷觀古書,而知上帝與天主特異以名也。
249 用推理來証明天主是上帝
250 中士曰:世人好古,惟愛古器、古文,豈如先生之據古理也?善教引人複古道焉。然猶有未諳者,古書多以天為尊,是以朱注解帝為天,解天惟理也;程子更加詳曰:「以形體謂天,以主宰謂帝,以性情謂乾。」故云奉敬天地,不識如何?
251 ⑴用天可以解釋上帝
252 西士曰:更思之,如以天解上帝,得之矣:天者一大耳。理之不可為物主宰也,昨已悉矣。上帝之稱甚明,不容解,況妄解之哉?
253 ⑵蒼天不是上帝
254 蒼蒼有形之天,有九重之析分,烏得為一尊也?上帝索之無形,又何以形之謂乎?天之形圓也,而以九層斷焉,彼或東或西,無頭無腹,無手無足,使與其神同為一活體,豈非甚可笑訝者哉?況鬼神未嘗有形,何獨其最尊之神為有形哉?此非特未知論人道,亦不識天文及各類之性理矣。
255 ⑶大地不是上帝
256 上天既未可為尊,況於下地乃眾足所踏踐,污穢所歸寓,安有可尊之勢?
257 ⑷天主是上帝
258 要,惟此一天主化生天地萬物,以存養人民。宇宙之間,無一物非所以育吾人者,吾宜感其「天地萬物之恩主」,加誠奉敬之可耳,可舍此大本、大原之主,而反奉其役事吾者哉?
259 八、論天與天主
260 中士曰:誠若是,則吾儕其猶有蓬之心也夫,大抵抬頭見天,遂惟知拜天而已。
261 愚者只知天地而不知天地之主
262 西士曰:世有智愚差等各別,中國雖大邦,諒有智,亦不免有愚焉。以目可視為有,以目不能視為無,故但知事有色之天地,不複知有天地之主也。遠方之氓,忽至長安道中,驚見皇宮殿宇巍峨嶻嶪,則施禮而拜曰:「吾拜吾君。」今所為奉敬天地,多是拜宮闕之類也。
263 智者視蒼蒼之天而知有天之主宰
264 智者乃能推見至隱,視此天地高廣之形,而遂知有天主主宰其間,故肅心持志以尊無形之先天,孰指茲蒼蒼之天而為欽崇乎?
265 天是天主的代稱
266 君子如或稱天地,是語法耳。譬若,知府縣者,以所屬府縣之名為己稱:南昌太守,稱謂南昌府;南昌縣大尹,稱謂南昌縣。比此,天地之主,或稱謂天地焉。非其以天地為體也,有原主在也。吾恐人誤認此物之原主,而實謂之天主。不敢不辨。
267 九、結語
268 中士曰:明師論物之原始,既得其實,又不失其名;可知貴邦之論物理,非苟且茁災談,乃割開愚衷,不留疑處。天主之事,又加深篤。愧吾世儒佛徬要地,而詳尋他事,不知歸元之學。夫父母授我以身體髮膚,我故當孝;君長賜我以田里樹畜,使仰事俯育,我又當尊;矧此天主之為『大父母』也,『大君』也,為眾祖之所出,眾君之所命,生養萬物,奚可錯認而忘之?訓諭難悉,願以異日竟焉。
269 西士曰:子所求,非利也,惟真道是問耳。大父之慈,將必佑講者以傳之,佑聽者以受之。吾子有問,吾敢不惟命?
270 第三節 論人魂不滅大異禽獸
271 第三篇 論人魂不滅大異禽獸
272 一、人類痛苦而禽獸快樂之疑
273 人類尊貴
274 中士曰:吾觀天地萬物之間,惟人最貴,非鳥獸比;故謂,「人參天地」,又謂之『小天地』。
275 禽獸自足快樂
276 然吾複察鳥獸,其情較人反為自適,何者?其方生也,忻忻自能行動;就其所養,避其所傷;身具毛羽爪甲;不俟衣屨,不待稼穡;無倉廩之積藏,無供爨之工器;隨食可以育生,隨便可以休息;嬉游大造而常有餘閒;其間豈有彼我貧富尊卑之殊?豈有可否、先後、功名之慮操其心哉?熙熙逐逐,日從其所欲爾矣。
277 人類痛苦而絕望
278 ⑴人類外在的痛苦
279 ①勞苦愁煩終其一身
280 人之生也,母嘗痛苦;出胎赤身,開口先哭,似已自知生世之難。初生而弱,步不能移。三春之後,方免懷抱。壯則各有所役,無不苦勞:農夫四時反土於憝睿豢吐鎂年徧於山海,百工勤動手足,士人晝夜劇神殫思焉,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者也。五旬之壽,五旬之苦。
281 ②疾病之苦
282 至如一身疾病,何啻百端?嘗觀醫家之書,一目之病,三百餘名,況罄此全體,又可勝計乎?其治病之藥,大都苦口。
283 ③蟲畜之害
284 即宇宙之間,不拘大小蟲畜,肆其毒具,能為人害,如相盟詛;不過一寸之蟲,足殘九尺之軀。
285 ④人類互相殘害
286 人類之中,又有相害。作為凶器,斷人手足,截人肢體。非命之死,多是人戕。今人猶嫌古之武器不利,則更謀新者益凶。故甚至盈野盈城,殺伐不已。
287 ⑤人生的欠缺
288 縱遇太平之世,何家成全無缺?有財貨而無子孫,有子孫而無才能,有才能而身無安逸,有安逸而無權勢,則每自謂虧丑,極大喜樂而為小不幸所泯。蓋屢有之。
289 ⑥人終有一死
290 終身多愁,終為大愁所承結,以至於死,身入土中,莫之能逃。故古賢有戒其子者曰:「爾勿欺己,爾勿昧心。人所競往,惟於墳墓。」吾曹非生,是乃常死。入世始起死,曰死則了畢已,月過一日,吾少一日,近墓一步。
291 ⑵人類內在的痛苦
292 夫此只訴其『外苦』耳,其『內苦』誰能當之?凡世界之苦辛,為真苦辛;其快樂,為偽快樂;其勞煩為常事,其娛樂為有數。一日之患,十載訴不盡;則一生之憂事,豈一生所能盡述乎?
293 ①欲望永遠不能滿足
294 人心有此為愛、惡、忿、懼四情所伐,譬樹在高山,為四方之風所鼓,胡時得靜?或溺酒色,或惑功名、或迷財貨,各為欲擾,誰有安本分而不求外者?雖與之四海之廣,兆民之眾,不止足也。愚矣!
295 ②心靈無所歸依
296 然則,人之道人猶未曉,況於他道?而或從釋氏,或由老氏,或師孔氏,而折斷天下之心於三道也乎。又有好事者,另立門戶,載以新說,不久而三教之歧必至於三千教而不止矣。雖自曰:「正道!正道!」而天下之道日益乖亂。上者陵下,下者侮上,父暴子逆,君臣相忌,兄弟相賊,夫婦相離,朋友相欺,滿世皆詐謟誑誕,而無複真心。
297 ⑶人類的悲哀
298 嗚呼!誠視世民,如大洋間著風浪,舟舶壞溺,而其人蕩漾波心,沉浮海角。且各急於己難,莫肯相顧。或執碎板,或乘朽蓬,或持敗籠,隨手所值,緊操不舍,而相繼以死。良可惜也!不知天主何故,生人於此患難之處?則其愛人反似不如禽獸焉?
299 二、人屬天而禽獸屬世
300 對人世的兩種態度
301 ⑴昏愚者貪愛世界
302 西士曰:世上有如此患難,而吾疑心猶憐愛之不能割。使有寧泰,當何如耶?世態苦丑至如此極,而世人昏愚,欲於是為大業,闢田地,圖名聲,禱長壽,謀子孫,篡弒攻並,無所不為,豈不殆哉?古西國有二聞賢:一名黑蠟,一名德牧,黑蠟恆笑,德牧恆哭,皆因視世人之逐虛物也;笑因譏之,哭因憐之耳。
303 ⑵通達者苦生樂死
304 又聞近古一國之禮:不知今尚存否,凡有產子者,親友共至其門哭而吊之,為其人之生於苦勞世也;凡有喪者,至其門作樂賀之,為其人之去勞苦世也。則又以生為凶,以死為吉焉。夫夫也,太甚矣!然而可謂達現世之情者也。
305 人不屬於現世
306 ⑴現世是人的寄居地
307 現世者,非人世也,禽獸之本處所也,所以於是反自得有餘也。人之在世,不過暫次寄居也,所以於是不寧、不足也。
308 ⑵現世是人的考場
309 賢友儒也,請以儒喻。今大比選試,是日士子似勞,徒隸似逸;有司豈厚徒隸而薄士子乎?蓋不越一日之事,而以定厥才品耳,試畢,則尊自尊,卑自卑也。吾觀天主亦置人於本世,以試其心而定德行之等也。
310 ⑶人的本家室在天
311 故現世者,吾所僑寓,非長久居也。吾本家室,不在今世,在後世;不在人,在天,當於彼創本業焉。
312 禽獸屬於現世
313 今世也,禽獸之世也,故鳥獸各類之像俯向於地;人為天民,則昂首向順於天。以今世為本處所者,禽獸之徒也,以天主為薄於人,固無怪耳。
314 三、天主教天堂地獄說辯      
315 中士曰:如言後世天堂地獄,便是佛教,吾儒不信。
316 西士曰:是何語乎?佛氏戒殺人,儒者亦禁人亂法殺人,則儒佛同歟?鳳凰飛,蝙蝠亦飛,則鳳凰蝙蝠同歟?事物有一二情相似,而其實大異不同者。天主教,古教也;釋氏西民,必竊聞其說矣。凡欲傳私道者,不以三四正語雜入,其誰信之?釋氏借天主,天堂、地獄之義,以傳己私意邪道;吾傳正道,豈反置弗講乎?釋氏未生,天主教人已有其說:修道者後世必登天堂受無窮之樂,免墮地獄受不息之殃。故知人之精靈常生不滅。
317 四、人與草木禽獸靈魂之別
318 中士曰:夫常生而受無窮之樂,人所欲無大於是者。但未深明其理。
319 人有魂與魄
320 西士曰:人有魂、魄,兩者全而生焉;死則其魄化散歸土,而魂常在不滅。吾入中國嘗聞有以魂為可滅,而等之禽獸者;其餘天下名教名邦,皆省人魂不滅,而大殊於禽獸者也。吾言此理,子試虛心聽之。
321 世有生、覺靈三魂
322 彼世界之魂有三品:
323 ⑴草木之生魂
324 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此魂扶草木以生長,草木枯萎,魂亦消滅。
325 ⑵禽獸之覺魂
326 中品名曰覺魂,則禽獸之魂也,此能附禽獸長育,而又使之以耳目視聽,以口鼻啖嗅,以肢體覺物情,但不能推論道理,至死而魂亦滅焉。
327 ⑶人類之靈魂
328 上品名曰靈魂,即人魂也。此兼生魂,覺魂,能扶人長養及使人知覺物情,而又使之能推論事物,明辨理義。人身雖死,而魂非死,蓋永存不滅者焉。
329 人的靈魂不同於草木禽獸
330 凡知覺之事,倚賴於身形,身形死散,則覺魂無所用之。故草木禽獸之魂依身以為本情,身歿而情魂隨之以殞。若推論明辨之事,則不必倚據於身形而其靈自在;身雖歿,形雖渙,其靈魂仍複能用之也。故人與草木禽獸不同也。
331 ⑴覺魂賴乎身體
332 中士曰:何謂賴身與否?
333 ①長育賴乎身體
334 西士曰:長育身體之事,無身體則無所長育矣。
335 ②視聽嗅啖賴乎五官
336 視之以目司焉,聽之以耳司焉,嗅之以鼻司焉,啖之以口司焉,知覺物情之以四肢知覺焉。
337 ③視聽嗅啖賴乎物
338 然而,色不置目前,則不見色矣;聲不近於耳,則聲不聞矣;臭近於鼻則能辨,遠則不辨也;味之咸酸甘苦入口則知,不入則不知也;冷熱硬軟合於身,我方覺之,遠之則不覺也。
339 ④視聽賴乎康健之體
340 況聲同一耳也,聾者不聞;色同一目也,瞽者不見。故曰:覺魂賴乎身,身死而隨熄也。
341 ⑵靈魂不賴乎身 
342 若夫靈魂之本用,則不恃乎身焉,蓋恃身則為身所役,不能擇其是非。
343 ①靈魂不為身所長役
344 如禽獸見可食之物即欲食,不能自已,豈複明其是非?人當飢餓之時,若義不可食,立志不食,雖有美味列前,不屑食矣。
345 ②靈魂不為外物所役
346 又如人身雖出游在外,而此心一點猶念家中,常有歸思,則此明理之魂賴身為用者哉?
347 ⑶靈魂不滅之理
348 子欲知人魂不滅之緣,須悟世界之物,凡見殘滅,必有殘滅之者。殘滅之因,從相悖起。物無相悖,決無相滅。日月星辰麗於天,何所系屬,而卒無殘滅者,因無相悖故也。凡天下之物,莫不以火、氣、水、土四行相結以成。然火性熱干,則背於水,水性冷濕也;氣性濕熱,則背於土,土性乾冷也。兩者相對相敵,自必相賊,即同在相結一物之內,其物豈得長久和平?其間未免時相伐兢,但有一者偏勝,其物必致壞亡。故此有四行之物,無有不泯滅者。夫靈魂則神也,於四行無關焉,孰從而悖滅之?
349 五、人與禽獸靈魂有別
350 中士曰:神誠無悖也。然吾烏知人魂為神,而禽獸則否耶?
351 西士曰:征其實何有乎?理有數端,自悟則可釋疑也。
352 以靈魂與身體的關系証明
353 其一曰:
354 ⑴禽獸之魂為身所役
355 有形之魂不能為有之主,而恆為身之所役,以就墮落。是以禽獸常行本欲之役,徇其情之所,導而不能自檢。
356 ⑵人的靈魂能為身主
357 獨人之魂能為身主,而隨吾志之所縱止,故志有專向,力即從焉。雖有私欲,豈能違公理所令乎?則靈魂信專一身之權,屬於神者也,與有形者異也。
358 以人有兩種性情証明
359 其二曰:
360 ⑴人兼有兩種心性
361 一物之生惟得一心。若人則兼有二心:獸心、人心是也;則亦有二性:一乃形性,一乃神性也。故舉凡情之相背,亦由所發之性相背焉。
362 ⑵人兼有兩念
363 人之遇一事也,且同一時也,而有兩念並興,屢覺兩逆,如吾或惑酒色,即似迷戀欲從,又複慮其非理。從彼,謂之獸心,與禽獸無別;從此,謂之人心,與天神相同也。
364 ⑶覺魂只能唯一
365 人於一心、一時、一事,不得兩情相背並立:如目也,不能一時睹一物,而並不睹之也;如耳也,不能一時聽一聲,而並不聽之也。
366 ⑷以兩悖之情証其兩悖之源
367 是以兩相悖之情,必由兩相悖之心;兩相悖之心,必由兩相背之性也。試嘗二江之水,一咸一淡,則雖未見源泉,亦証所發不一矣。
368 以人與禽獸不同的性情好惡証明
369 其三曰:物類之所好惡,恆與其性相稱焉。故著形之性,惟著形之事為好惡;而超形之性,以無形之事為愛惡。
370 ⑴禽獸之性是形性
371 吾察萬生之情,凡禽獸所貪娛,惟味、色、四肢安逸耳已,所驚駭,惟飢、勞、四肢傷殘耳已。是以斷曰:此諸類之性不神,乃著形之性也。
372 ⑵人之性有神性
373 若人之所喜惡,雖亦有形之事,然德善,罪惡之事為甚,皆無形者也。是以斷曰:人之性,兼得有形、無形兩端者也。此靈魂之為神也。
374 以人的抽象能力証明
375 其四曰:凡受事物者,必以受者之態受焉,譬如瓦器受水,器圓則所受之水圓,器方則所受之水方。世間所受,無不如是。則人魂之神,何以疑乎?我欲明物,如以己心受其物焉,其物有形吾必脫形而神之,然後能納之於心。如有黃牛於此,吾欲明其性體,則視其黃曰非牛也,乃牛色耳;聽其聲曰非牛也,乃牛聲耳;啖其肉味曰非牛也,乃牛肉味耳;則知夫牛自有可以脫其聲、色、味等形者之情而『神』焉者。又如人觀百雉之城,可置之於方寸之心。非『人心』至神,何以方寸之地能容百雉之城乎?能神所受者,自非神也,未之有也。
376 以人的欲望和悟性証明
377 其五曰:
378 ⑴人以有形之官接有形之物
379 天主生人,使之有所司官者,固與其所屬之物相稱者也。目司視,則所屬者色相;耳司聽,則所屬者音聲;鼻口司臭、司嗜,則所屬者臭味。耳、目、口、鼻有形,則並色、音、臭、味之類均有形焉。
380 ⑵人以無形之靈通無形之性
381 吾人一心,乃有司欲,司悟二官,欲之所屬善者耳,悟之所屬真者耳。善與真無形,則司欲,司悟之為其官者,亦無形矣,所為神也。神之性能達形之性,而有形者固未能通無形之性也。夫人能明達鬼神及諸無形之性,非神而何?
382 ⑶人有心靈通無形之性
383 中士曰:設使吾言:『世無鬼神』,則亦言:『無無形之性』,而人豈能遂明之乎?則此五理似無的據。
384 西士曰:雖人有言無鬼神、無無形之性,然此人必先明『鬼神無形之情性』,方可定之曰有無焉。苟弗明曉其性之態,安知其有無哉?如曰:雪白,非黑者,必其明『黑白之情』,然後可以辯雪之為白而非黑。則人心能通無形之性,益著矣。
385 以人能外觀內省
386 其六曰:
387 ⑴禽獸所知有限且不能反省
388 肉心之知,猶如小器,有限不廣,如以線系雀於木,不能展翅高飛,線之阻也。是以禽獸雖得知覺有形之外,情不能通,又弗能反諸己而知其本性之態。
389 ⑵人的知識無限且能無省
390 若無形之心,最恢最宏,非小器所限,直通乎無礙之境。如雀斷其所束之線,則高非戾天,誰得而御之?故人之靈非惟知其物外形情,且暢曉其隱體,而又能反觀諸己,明己本性之態焉,此其非屬有形,益可審矣。
391 六、靈魂不死不滅
392 所以言:人魂為神,不容泯滅者也。因有此理,實為修道基焉。又試揭三、四端理,以明徵之。
393 關心身後之事
394 其一曰:
395 ⑴人心都願意留美名於後世
396 人心皆欲傳播善名,而忌遺惡聲,殆與還生不侔。是故行事期協公評,以邀人稱賞:或立功業,或輯書冊,或謀術藝,或致身命,凡以求令聞廣譽,顯名於世,雖捐生不惜,此心人大概皆有之。而愚者則無,愈愚則愈無焉。試問,死後,吾聞知吾所遺聲名否?如以形論,則骨肉歸土,未免朽化,何為能聞?然靈魂常在不滅,所遺聲名善惡寔與我生無異。若謂靈魂隨死銷滅,尚勞心以求休譽,譬或置妙盡 ,以己既盲時看焉;或備美樂,以己既聾時聽焉。此聲名何與於我?而人人求之,至死不休。
397 ⑵孝子慈孫有事亡如事存之心
398 彼孝子慈孫,中國之古禮,四季修其祖廟,設其裳衣,薦其時食,以說考妣。使其形、神盡亡,不能聽吾告哀,視吾稽顙,知吾「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心,則固非自國君至於庶人大禮,乃童子空戲耳。
399 人心希望常生不死
400 其二曰:
401 ⑴上帝有物有則之品類
402 上帝降生萬品,有物有則,無徒物,無空則。
403 ⑵禽獸之欲不逾本世之事
404 且歷舉名品之情,皆求遂其性所願欲,而不外求其勢之所難獲。是以魚鱉樂潛川淵,而不冀游於山嶺;兔鹿性喜走山嶺,而不欲潛於水中。故鳥獸之欲非在常生,不在後世之躋天堂受無窮之樂,其下情所願不逾本世之事。
405 ⑶人心所願冀愛長生
406 獨吾人雖習聞異論,有神、身均滅之說,亦無不冀愛長生,願居樂地,享無疆之福者。設使無人可得以盡實其情,豈天主徒賦之於眾人心哉?何不觀普天之下多有拋別家產,離棄骨肉,而往深山窮谷誠心修行?此輩俱不以今世為重,祈望來世真福。若吾魂隨身而歿,詎不枉費其意乎?
407 今世的事物不能滿足人心
408 其三曰:
409 ⑴今世事物不能充滿人心
410 天下萬物惟『人心』廣大,窮本世之事物弗克充滿,則其所以充滿之者在後世,可曉矣。
411 ⑵今世事物不能充滿人心之因
412 蓋天主至智、至仁,凡厥所為人,不能更有非議。彼各依其世態,以生其物之態。故欲使禽獸止於今世,則所付之願不越此一世墜落事,求飽而飽則已耳。欲使人類生乎千萬世,則所賦之願不徒在一世須臾之欲,於是不圖止求一飽,而求之必莫得者焉。
413 ⑶今世事物不能充滿人心之証
414 ①商賈殖貨之人
415 試觀商賈殖貨之人,雖金玉盈箱,富甲州縣,心無慊足。
416 ②仕人
417 又如仕者,躐身世之浮名,趨明時之捷徑,惟圖軒冕華袞為榮。即至於垂紳朝陛,晉職台階,心猶未滿,
418 ③君王
419 甚且極之奄有四海,臨長百姓,福貽子孫,其心亦無底極。此不足怪,皆緣天主所稟情欲,原乃無疆之壽、無限之樂,豈可以今世幾微之樂姑為饜足者?
420 ⑷惟有天主能滿足人心
421 一蚊之小,不可飽龍、象;一粒之微,弗克寔太倉。西土古聖曾悟此理,瞻天嘆曰:「上帝公父,爾寔生吾人輩於爾,惟爾能滿吾心也。人不歸爾,其心不能安足也。」
422 人都怕死人
423 其四曰:人性皆懼死者,雖親戚友朋,既死則莫肯安意近其尸。然爾猛獸之死弗懼者,則人性之靈自有良覺,自覺人死之後尚有魂在,可懼;而獸魂全散無所留以驚我也。
424 現世不能完全善惡報應
425 其五曰:天主報應無私,善者必賞,惡者必罰。如今世之人,亦有為惡者富貴安樂,為善者貧賤苦難,天主固待其既死,然後取其善魂而賞之,取其惡魂而罰之。若魂因身終而滅,天主安得而賞罰之哉?
426 七、惡人靈魂不會散滅
427 中士曰:君子平生異於小人,則身後亦宜異於小人。死生同也,則所以異者必在於魂也。故儒有一種言善者能以道存聚本心,是以身死而心不散滅;惡者以罪敗壞本心,是以身死而心之散滅隨焉。此亦可誘人於善焉。
428 人的靈魂不會散滅
429 西士曰:人之靈魂不拘善惡,皆不隨身後而滅,萬國之士信之,天主正經載之,餘以數端實理証之矣。此分善惡之殊,則不載於經,不據於理,未敢以世之重事輕為新說,而簧鼓滋惑也。勸善沮惡有賞罰之正道,奚捐此而求他詭遇?
430 惡人靈魂不滅的証明
431 ⑴靈魂不會聚散
432 人魂匪沙匪水可以聚散,魂乃神也,一身之主,四肢之動宗焉。以神散身,猶之可也;以身散神,如之何可哉?
433 ⑵靈魂不會因惡而散壞
434 使惡行能散本心,則是小人必不壽矣。然有自少至老為惡不止,何以散其心猶能生耶?心之於身重乎血,血既散,身且不能立,則心既散,身又焉能行?況心堅乎身,積惡於已不能散身,何獨能散其心乎?若生時心已散,何待死後乎?
435 ⑶天主不因其善惡改變其本性 
436 造物者因其善否不易其性:
437 ①禽獸雖善不能常生
438 如鳥獸之性非常生之性,則雖其間有善,未緣俾鳥獸常生。
439 ②魔鬼雖惡不能殄滅
440 魔鬼之性,乃常生之性縱其為惡,未緣俾魔鬼殄滅。
441 ③惡人靈魂也不能因惡而散滅
442 則惡人之心豈能因其惡而散滅焉?
443 惡人靈魂概受滅亡之刑不公
444 使惡人之魂概受滅亡之刑,則其刑亦未公,固非天主所出。蓋重罪有等,豈宜一切罰以滅亡哉?
445 靈魂散滅的觀點導人為惡
446 況被滅者,既歸於無,則亦必無患難、無苦辛、無所受刑,而其罪反脫,則是引導世人以無懼為惡,引導為惡者以無懼增其惡也。
447 儒家以心散、心為喻
448 聖賢所謂心散、心亡,乃是譬詞。如吾泛濫逐於外事,而不專一,即謂『心散』;如吾所務不在本性內事,而在外逸,即謂『心亡』;非必真散、真亡也。
449 八、人的靈魂的結局
450 善惡是靈魂之飾
451 善者藏心以德,似美飾之;惡者藏心以罪,似丑污之。
452 靈魂散滅由天主
453 此本性之體,兼身與神,非我結聚,乃天主賦之,以使我為人。其散亡之機亦非由我,常由天主。天主命其身期年而散,則期年以散,而吾不能永久。命其靈魂常生不滅,而吾焉能滅之耶?
454 善用則安誤用則危
455 顧我所用何如善用之,則安泰;誤用之,則險危云耳。
456 ⑴靈魂不因行為而改變其本性
457 吾稟本性如得兼金,吾或以之造祭神之爵,或以之造藏穢之盤,皆我自為之。然其藏穢盤獨非兼金乎?
458 ⑵靈魂會因行為而改變其處境
459 增光於心,則鍰諤焐現大光;增瞑於心,則鎝檔叵輪大瞑,誰能排此理之大端哉?
460 九、結語
461 中士曰:籲!今吾方知人所異於禽獸者,非幾希也。靈魂不滅之理,甚正也,甚明也。
462 西士曰:期己行於禽獸,不聞二性之殊者,頑也。高士志浮人品之上,詎願等己乎鄙類者哉?賢友得契尊旨,言必躍如。然性遐異矣,行宜勿邇焉。
463 第四節 辯釋鬼神及人魂異論,而解天下萬物不可謂之一體
464 第四篇 辯釋鬼神及人魂異論,而解天下萬物不可謂之一體
465 一、以經典証明鬼神存在
466 中士曰:昨吾退習大誨,果審其皆有真理,不知吾國迂儒何以攻折鬼神之實為正道也?
467 西士曰:吾遍察大邦之古經書,無不以祭祀鬼神為天子諸侯重事,故敬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豈無其事而故為此矯誣哉?
468 以商代經典論証
469 ⑴經典
470 ①《盤庚》
471 《盤庚》曰:「失於政,陳於茲,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何虐朕民?』」又曰:「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後。曰:『作丕刑於朕孫。』迪高后丕乃崇降弗詳。」
472 ②《西柏戡黎》
473 《西伯戡黎》,祖伊諫紂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
474 ⑵對經典的解釋說明
475 ①《盤庚》
476 盤庚者,成湯九世孫,相違四百囟猶祭之,而猶懼之,而猶以其能降罪、降不詳,勵己、勸民,則必以湯為仍在而未散矣。
477 ②《西柏戡黎》
478 祖伊在盤庚之後,而謂殷先王既崩而能相其後孫,則以死者之靈魂為永在不滅矣。
479 以周代經典論証
480 ⑴經典
481 ①《金滕》
482 《金滕》「周公曰:『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又曰:『我之弗闢,我無以告我先王。』」
483 ②《召浩》
484 《召誥》曰:「天既遐終大邦殷命,茲殷多哲王在天,越厥後王後民。」
485 ③《詩經》
486 《詩》云:「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487 ⑵對經典的解釋說明
488 周公、召公何人乎?其謂成湯、文王既崩之後,猶在天陟降而能保佑國家,則以人魂死後為不散泯矣。貴邦以二公為聖,而以其言為誑,可乎?
489 當以正理駁斥邪說
490 異端熾行,禱張為幻,難以攻詰,後之『正儒』其奈何?必將理斥其邪說,明論鬼神之性,其庶幾矣。
491 二、以理釋鬼神存在之疑
492 中士曰:今之論鬼神者,各自有見。或謂天地間無鬼神之殊;或謂信之則有不信則無;或謂如說有則非,如說無則亦非,如說有無,則得之矣。
493 論証鬼神當以經典為據
494 西士曰:三言,一切以攻鬼神,而莫思其非,將排詆佛老之徒,而不覺忤古聖之旨。且夫鬼神,有山川、宗廟天地之異名異職,則其不等著矣。所謂二氣良能、造化之跡、氣之屈伸,非諸經所指之鬼神也。
495 不可以信疑論鬼神之有無
496 吾心信否,能有無物者否?講夢則或可,若論天地之大尊,奚用此恍惚之亂耶?譬如西域獅子,知者信其有,愚人或不信,然而獅子本有,彼不信者,能滅獅子之類哉?又況鬼神者哉?
497 不可以有無說鬼神
498 凡事物,有即有,無即無。蓋小人疑鬼神有無,因就學士而問以釋疑,如答之以有無,豈非愈增其疑乎?
499 當以理推論鬼神
500 ⑴不可以眼見為憑
501 諸言之旨無他,惟曰:「有,則人見之;人莫見之則無矣。」然茲語非學士者議論,乃郊野之誕耳。無色形之物,而欲以肉眼見之,比方欲以耳啖魚肉之味,可乎?誰能以俗眼見五常乎?誰見生者之魂乎?誰見風乎?
502 ⑵當以事理為據
503 以目睹物不如以理度之。夫目,或有所差,惟理無謬也。
504 ①以日輪為例
505 觀日輪者,愚人測之以目,謂大如甕底耳;儒者以理而計其高遠之極,則知其大乃過於普天之下也。
506 ②以直木為例
507 置直木於澄水中而浸其半,以目視之如曲焉;以理度之,則仍自為直,其木非曲也。
508 ③以影為例
509 任目觀影,則以影為物,謂能動靜;然以理細察,則知影實無光者耳已,決非有物,況能動靜乎?
510 ④以西校公之語為証
511 故西校公語曰:「耳目、口鼻、四肢所知覺物,必揆之於心理。心理無非焉,方可謂之真;若理有不順,則舍之就理可也。」
512 ⑷當以外顯推內隱
513 人欲明事物之奧理,無他道焉,因外顯以推內隱,以其然驗其所以然。如觀屋頂煙騰,而屋內之必有火者可知。昔者,因天地萬物而証其固有天地萬物之主也,因人事而証其有不能散滅之靈魂也。則以証鬼神之必有,亦無異道矣。如云『死者形朽滅而神飄散泯然無跡』,此一二匹夫之云,無理可依,奈何以議聖賢之所既按乎哉?
514 三、靈魂的存在狀態
515 中士曰:《春秋》傳載:鄭伯有為厲。必以形見之也。人魂無形,而移變有形之物,此不可以理推矣。夫生而無異於人,豈死而有越人之能乎?若死者皆有知,則慈母有深愛子,一旦化去,獨不日在本家顧視向者所愛子乎?
516 《春秋》証明鬼神存在
517 西士曰:《春秋》傳既言伯有死後為厲,則古春秋世亦已信人魂之不散滅矣。而俗儒以非薄鬼神為務,豈非春秋罪人乎?
518 鬼神死人靈魂
519 夫謂人死者,『非魂』死之謂,惟謂『人魄』耳、『人形』耳。靈魂者,生時如拘縲線中;既死,則如出暗獄而脫手足之拳,益達事物之理焉,其知能當益滋精,逾於俗人,不宜為怪。君子知其然,故不以死為凶懼而忻然安之,謂之歸於本鄉。
520 天主掌管靈魂
521 ⑴天主制作限定萬物
522 天主制作萬物,分定各有所在,不然則亂。如死者之魂仍可在家,豈謂之死乎?且觀星宿居於天上,不得降於地下而雜乎草木,草木生於地下,亦不得升於天上而雜乎星宿。萬物各安其所不得移動,譬水底魚飢將死,雖有香餌在岸,亦不得往而食之。人之魂雖念妻子,豈得回在家中?
523 ⑵天主使靈魂顯現
524 凡有回世界者,必天主使之,或以勸善,或以懲惡,以驗人死之後其魂猶存,與其禽獸魂之散而不回者異也。魂本無形,或有著顯於人,必托一虛像而發見焉,此亦不難之事。
525 人不可妄言底毀
526 天主欲人盡知死後魂存,而分明曉示若此,而猶有罔詆無忌、亂教惑民,以己所不知,妄云人死魂散,無複形跡,非但悖妄易辯,且其人身後之魂必受妄言之殃矣。可不慎乎?
527 四、鬼神非氣非物
528 中士曰:謂人之神魂死後散泯者,以神為氣耳。氣散有速漸之殊,如人不得其死,其氣尚聚久而漸泯,鄭伯有是也。又曰:陰陽二氣為物之體,而無所不在。天地之間無一物非陰陽,則無一物非鬼神也。如尊教謂鬼神及人魂如此,則與吾常所聞無大異焉。
529 鬼神不是氣
530 ⑴鬼神與氣名理不同
531 西士曰:以氣為鬼神靈魂者,紊物類之實名者也。立教者,萬類之理當各類以本名。古經書雲氣、雲鬼神,文字不同,則其理亦異。有『祭鬼神』者矣,未聞有『祭氣』者,何今之人紊用其名乎?
532 ⑵人死魂散不合理
533 雲氣漸散,可見其理已窮,而言之盡妄。吾試問之:夫氣何時散盡?何病疾使之散?鳥獸常不得其死,其氣速散乎?漸散乎?何其不回世乎?則死後之事皆未必知之審者,奚用妄論之哉?
534 鬼神非物
535 《中庸》謂:「體物而不可遺。」以辭迎其意可也。蓋仲尼之意謂:鬼神體物,其德之盛耳,非為鬼神即是其物也。
536 鬼神在物與魂神在人不同
537 且鬼神在物與魂神在人大異焉。
538 ⑴魂神中與人形的一體
539 魂神在人為其內本分,與人形為一體,故人以是能論理而列於靈才之類;
540 ⑵鬼神與物各列各類
541 彼鬼神在物,如長年在船非船之本分者,與船分為二物而各列於各類,故物雖有鬼神而弗登靈才之品也。
542 ⑶天主命鬼神引導萬物
543 但有物自或無靈,或無知覺,則天主命鬼神引導之,以適其所,茲所謂體物耳矣,與聖君以神治體國家同焉。不然,是天下無一物非靈也。
544 ⑷反駁萬物有靈論
545 蓋彼曰:天下每物有鬼神,而每以鬼神為靈,如草木金石豈可謂之靈哉?彼文王之民感君之恩,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不足為奇;今桀紂之台、沼亦謂之靈矣,豈不亦混亂物之品等而莫之顧耶?
546 萬物各從其類
547 分物之類,貴邦士者曰;或得其形,如金石是也;或另得生氣而長大,如草木是也;或更得知覺,如禽獸是也;或益精而得靈才,如人類是也。吾西洋之士猶加詳焉,觀後圖可見。但其倚賴之類最多,難以圖盡,故略之,而特書其類之九元宗云。凡此物之萬品,各有一定之類,有屬靈者,有屬愚者。如吾於外國士傳:中國有儒謂鳥獸草木金石皆靈,與人類齊。豈不令之大驚哉?
548 五、人與萬物之別不在性之偏正
549 中士曰:雖吾國有謂鳥獸之性同乎人,但鳥獸性偏而人得其正,雖謂鳥獸有靈,然其靈微緲,人則得靈之廣大也,是以其類異也。
550 正偏大小不足以分類
551 西士曰:夫正偏小大不足以別類,僅別同類之等耳。正山、偏山、大山、小山,並為山類也。智者獲靈之大,愚人獲靈之小,賢者得靈之正,不肖得靈之偏,豈謂異類者哉?如小大偏正能分類,則人之一類,靈之巨、微、正、僻其類甚多。
552 有與無是分類的原則
553 苟觀物類之圖,則審世上固惟「有」「無」二者可別物異類焉耳。試言之:有形者為一類,則無形者異類也;生者為一類,則不生者異類也;能論理者惟人類本分,故天下萬類無與能論也。
554 外來與內本是分類的原則
555 人之中,論有正偏小大,均列於會論之類,而惟差精粗。如謂鳥獸之性本靈,則夫其偏、其小,固同類於人者也,但不宜以似為真,以由外來者為內本。譬如因見銅壺之漏能定時候,即謂銅水本靈可乎?將軍者有智謀以全軍而敗敵,其士卒順其令而或進、或退、或伏、或突,以成其功,誰曰士卒之本智不從外導者乎?
556 以自主與不自主區別靈性
557 明於類者,視各類之行動;熟察其本情,而審其志之所及。則知鳥獸者有鬼神為之暗誘,而引之以行上帝之命,出於不得不然,而莫知其然,非有自主之意。吾人類則能自立主張,而事為之際皆用其所本有之靈志也。
558 六、人與萬物之和氣與鬼神之別
559 中士曰:雖雲天地萬物共一氣,然物之貌像不同,以是各分其類。如見身只是軀殼,軀殼內外莫非天地陰陽之氣,氣以造物,物以類異;如魚之在水,其外水與肚裹之水同,鱖魚肚裹之水與鯉魚肚裹之水同,獨其貌像常不一,則魚之類亦不一焉。故觀天下之萬像,而可以驗萬類矣。
560 人與萬物之別
561 ⑴外貌之別非種類之別
562 西士曰:設徒以像分物,此非分物之類者也,是別像之類者耳。
563 ⑵以像貌分類之謬
564 像固非其物,也以『像』分物,不以『性』分物,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犬牛之性猶人之性歟,是告子之後又一告子也。
565 ⑶相貌與種類之別
566 以泥塑虎塑人二者,惟以貌像謂之異,宜也;活虎與活人,謂止以其貌異焉,決不宜矣。以貌像別物者大概相同,不可謂異類;如以泥虎例泥人,其貌雖殊,其為泥類則一耳。
567 氣與鬼神之別
568 ⑴氣非生命之本
569 若以氣為神,以為生活之本,則生者何由得死乎?物死之後,氣在內外猶然充滿,何適而能離氣?何患其無氣而死?故氣非生活之本也。
570 ⑵氣與靈魂之別
571 傳云:「差毫厘,謬千里。」未知氣為四行之一,而同之於鬼神及靈魂,亦不足怪;若知氣為一行,則不難說其體用矣。
572 ①氣為構成萬物形象之元行
573 且夫萬者,和水火土三行,而為萬物之形者也;
574 ②靈魂是人的內分
575 而靈魂者,為人之內分,一身之主,以呼吸出入其氣者也。
576 ③氣是生物呼吸之物
577 蓋人與飛走諸類皆生氣內,以便調涼其心中之火,是故恆用呼吸,以每息更氣,而出熱致涼以生焉。魚潛水間,水性甚冷,能自外透涼於內火,所以其類多無呼吸之資也。
578 ⑶鬼神是司造化之物
579 夫鬼神非物之分,乃無形別物之類。其本職惟以天主之命司造化之事,無柄世之專權。
580 ⑷人當敬鬼神而遠之 
581 故仲尼曰:「敬鬼神而遠之。」彼福祿、免罪非鬼神所能,由天主耳。而時人諂瀆,欲自此得之,則非其得之之道也。夫「遠之」意與「獲罪乎天,無所禱」同,豈可以「遠之」解「無之」而陷仲尼於無鬼神之惑哉?
582 七、萬物與天主不同體
583 中士曰;吾古之儒者,明察天地萬物本性皆善,俱有宏理,不可更易。以為物有巨微,其性一體,則曰天主上帝即在各物之內而與物為一,故勸人勿為惡以玷己之本善焉,勿違義以犯己之本理焉,勿害物以侮其內心之上帝焉。又曰人物壞喪,不滅本性而化歸於天主,此亦人魂不滅之謂,但恐於先生所論天主者不合。
584 萬物與天主一體是魔鬼傲語
585 西士曰:茲語之謬,比前所聞者愈甚,曷敢合之乎?吾不敢以此簡吾上帝之尊也。天主經有傳:昔者天主化生天地,即化生諸神之匯,其間有一鉅神,名謂「輅齊拂兒」,其視己如是靈明,便傲然曰:「吾可謂與天主同等矣」。天主怒而並其從者數萬神變為魔鬼,降置之於地獄。自是天地間始有魔鬼,有地獄矣。夫語「物與造物者同」,乃輅齊拂兒鬼傲語,孰敢述之歟?
586 萬物與天主一體不合儒家正論
587 世人不禁佛氏誑經,不覺染其毒語。周公仲尼之論、貴邦古經書,孰有狎後帝而與之一者?
588 人不能與天主同等
589 設恆民中有一匹夫,自稱與天子同尊,其能免乎?地上民不可妄比肩地上君,而可同天上帝乎?
590 萬物不能與天主同等
591 人之稱人謂曰:「爾為爾,我為我。」而今凡溝壑昆蟲與上帝曰:「爾為我,我為爾。」豈不謂極抗大悖乎哉?
592 八、人與天主不同等
593 中士曰:佛氏無遜於上帝也。其貴人身,尊人德,有可取也。上帝之德固厚,而吾人亦具有至德;上帝固具無量能,而吾人心亦能應萬事。試觀先聖調元開物,立教明倫,養民以耕鑿機杼,利民以舟車財貨,其肇基經世,垂萬世不易之鴻猷,而天下永賴以安,未聞蔑先聖而上帝自作自樹,以臻至治。由是論之,人之德能,雖上帝罔或逾焉。詎雲創造天地獨天主能乎?世不達己心之妙,而曰心局身界之內;佛氏見其大,不肯自屈,則謂:「是身也,與天地萬物咸蘊乎心。」是心無遠不逮,無高不升,無廣不括,無細不入,無堅不度,故具識根者宜知:方寸間儼居天主。非天主,寧如是耶?
594 佛氏之說矜傲喪德
595 西士曰:佛氏未知己,奚知天主?彼以眇眇躬受明於天主,偶蓄一材、飭一行,矜鳶另,肆然比附於天主之尊,是豈貴吾人身、尊吾人德?乃適以賤人喪德耳。傲者諸德之敵也,一養傲於心,百行皆敗焉。
596 謙卑以聖人敬事天主
597 西土聖人有曰:「心無謙而積德,如對風堆沙。」聖人崇謙讓。天主之弗讓,如遜人何哉?其視聖人,翼翼乹乹,畏天明威,身後天下,不有其知,殆天淵而水火矣。聖人不敢居聖,而令恆人擬天主乎?夫德基於修身,成於事上帝。周之德必以事上帝為務,今以所當凜然敬事者而曰「吾與同焉」,悖何甚乎?
598 人不能從無中創造萬物
599 至於裁成庶物,蓋因天主已形之物而順材以成之,非先自無物而能創之也。如制器然,陶者以金,謖咭閱荊然而金木之體先備也。無體而使之有體,人孰能之?人之成人,循其性而教之,非人本無性而能使之有性也。
600 天主能從無中創造萬物
601 若夫天主造物,則以無而為有,一令而萬像即出焉。故曰:無量能也,於人大殊矣。
602 人物之理是天主印跡
603 且天主之造物也,如朱印之印楮帛,楮帛之印非可執之為印,斯乃印之跡耳。人物之理皆天主跡也。使欲當之原印而複以印諸物,不亦謬乎?
604 人心不含天地萬物真體
605 智者之心含天地、具萬物,非真天地萬物之體也。惟仰觀俯察,鑒其形而達其理,求其本而遂其用耳,故目所未睹,則心不得有其像。若止水、若明鏡影諸萬物,乃謂明鏡、止水均有天地,即能造作之,豈可乎?
606 無人能於此造一山一川   
607 必言顧行乃可信焉,天主萬物之原,能生萬物。若人即與之同,當亦能生之,然誰人能生一山一川於此乎?
608 九、萬物非一體
609 中士曰:所雲生天地之天主者,與存養萬物天上之天主者,佛氏所云「我」也。古與今,上與下,「我」無間焉,蓋全一體也。第緣四大沉淪昧晦,而情隨事移,「真元」日鑿,「德機」日弛,而「吾」、天主並溺也;則吾之不能造養物,非本也,其流使然耳。夜光之珠,以蒙垢而損厥值,追究其初體,昉可為知也。
610 西士曰:籲,裨眨∮惺嵌就抳而世人競茹之,悲歟。非淪昧之極,孰敢謂萬物之原、天地之靈為物淪昧乎哉?
611 天主不會受四大昧溺
612 夫人德堅白,尚不以磨涅變其真體;物用凝固,不以運動失其常度。至大無偶、至尊無上,乃以人生幻軀能累及而污惑之?是人斯勝天,欲斯勝理,神為形之役,情為性之根,於識本末者,宜不喻而自解矣。且兩間之比,孰有逾於造物者,能囿之、陷之於四大之中,以昧溺之乎?
613 天主不可能與我為一體
614 夫天上之天主,於我既共一體,則二之澄澈、混淆無異焉。譬如首上靈神於心內靈神同為一體也,故適痛楚之遭、變故之值,首之神混淆,心之神鈞混淆焉,必不得一亂一治之矣。今吾心之亂,固不能混天上天主之永攸澄澈,彼永攸澄澈又不免我心之混淆,則吾於天主非共為一體,豈不驗乎?
615 天主與萬物不同體
616 ⑴天主與萬物同體的三種可能
617 夫曰天主與物同:
618 ①天主即萬物
619 或謂天主即是其物,而外無他物。
620 ②天主在萬物內
621 或謂其在物,而為內分之一。
622 ③天主使用萬物
623 或謂物為天主所使用,如械器為匠之所使用。此三言皆傷理者,吾逐逐辯之也。
624 ⑵批駁天主即萬物
625 ①天主即萬物則沒有物性
626 其云:天主即是『各物』,則宇宙之間雖有萬物,當無二性,既無二性,是無萬物,豈不混淆物理?
627 ②天主即萬物則萬物不相戕害
628 況物有常情,皆欲自全,無欲自害。吾視天下之物固有相害相殛者,如水滅火,火焚木,大魚食小魚,強禽吞弱禽,既天主即是各物,豈天主自為戕害而不及一存護乎?然天主無可戕害之理。
629 ③天主即萬物則不必祭上帝
630 從是說也,吾身即上帝,吾祭上帝即自為祭耳,益無是禮也。
631 ④人心不接受天主即木石
632 果爾,則天主可謂木石等物,而人能耳順之乎?
633 ⑶批駁天主在萬物內
634 ①天主小於萬物不合理
635 其曰天主為物之內本分,則是天主微乎物矣。凡全者,皆其大於名分者也。斗大於升,升乃斗十分之一耳。外者包乎內。若天主在物之內為其本分,則物大於天主,而天主反小也。萬物之原乃小乎其所生之物,其然乎?豈其然乎?
636 ②天主在人內不合理
637 且問天主在人內分,為尊主歟?為賤役歟?
638 a、天主為賤役不可以
639 為賤役而聽他分之命固不可也。
640 b、天主為尊主則無人為惡
641 如為尊主而專握一身之柄,則天下宜無一人為惡者,何為惡者滋眾耶?
642 c、天主受蔽於私欲則與天主之德不符
643 天主為善之本根,德純無渣,既為一身之主,猶致蔽於私欲,恣為邪行,德何衰耶? 
644 d、天主不能管理一身則與天主之能不符
645 當其制作乾坤,無為不中節,奚今司一身之行,乃有不中者?又為諸戒原,乃有不守戒者,不能乎?不識乎?不思乎?不肯乎?皆不可謂也。
646 ⑷批駁天主使用萬物
647 ①天主使用萬物則天主與萬物不同體
648 其曰物如軀殼,天主使用之若匠者使用其器械,則天主尤非其物矣。石匠非其鑿,漁者非其網、非其舟。天主非其物,何謂之同一體乎?
649 ②天主使用萬物則不應當懲惡賞善
650 循此辯焉,其說謂萬物行動不系於物,皆天主事,如械器之事皆使械器者之功:夫不曰耜耒耕田,乃曰農夫耕之;不曰斧劈柴,乃曰樵夫劈之;不曰鋸斷板,乃曰梓人斷之。則是火莫焚,水莫流,鳥莫鳴,獸莫走,人莫騎馬乘車,乃皆惟天主者也。小人穴壁逾牆、御旅於野,非其罪,亦天主使之罪乎?何以當惡怨其人,懲戮其人乎?為善之人亦悉非其功,何為當賞之乎?亂天下者,莫大於信是語矣。
651 天主不是萬物本分
652 且凡物不以天主為本分,故散而不返歸於天主,惟歸其所結物類爾矣。如物壞死而皆歸本分,則將返歸天主,不謂壞死,乃益生全,人亦誰不悅速死以化歸上帝乎?孝子為親厚置棺槨,何不令考妣速化為上尊乎?嘗証天主者,始萬物而制作之者也。其性渾全成就,物不及測,矧謂之同?
653 十、天主與萬物的關系
654 萬物性理是天主印跡
655 吾審各物之性善而理精者,謂天主之跡可也,謂之天主則謬矣。試如見大跡印於路,因驗大人之足曾過於此,不至以其跡為大人。觀畫之精妙,慕其畫者曰高手之工,而莫以是為即畫工。天主生萬森之物,以我推徵其原,至精極盛,仰念愛慕,無時可釋。使或泥於偏說,忘其本原,豈不大誤?
656 天主是萬物之外分
657 ⑴天主是物之外分
658 夫誤之原非他,由其不能辨乎物之『所以然』也。所以然者,有在物之內分,如陰陽是也;有在物之外分,如作者之類是也;天主作物,為其公作者,則在物之外分矣。
659 ⑵天主在物的四種方式
660 第其在物,且非一端:或在物如在其所,若人在家、在庭焉;或在物為其分,若手足在身,陰陽在人焉;或倚賴之在自立者,如白在馬為白馬,寒在冰為寒冰焉;或在物如『所以然』之在其『已然』,若日光之在其所照水晶焉,火在其所燒紅鐵焉。以末揆端,可云天主在物者耶。
661 ⑶天主不離於物也不雜於物
662 如光雖在水晶,火雖在鐵,然而各物各體本性弗雜,謂天主之在物如此,固無所妨也。但光可離水晶,天主不可離物。天主無形而無所不在,不可截然分而別之。故謂全在於全所,可也謂全在各分,亦可也。
663 十一、人與萬物的關系
664 中士曰:聞明論,先疑釋矣。有謂人於天下之萬物皆一,如何?
665 人不同於天主與萬物
666 西士曰:以人為同乎天主,過尊也;以人與物一,謂人同乎土石,過卑也。由前之過,懼有人欲為禽獸;由今之過,懼人不欲為土石。夫率人類為土石,子從之乎?其不可信,不難辯矣。
667 相同的三種類別
668 寰宇間,凡為同之類者,多矣:
669 ⑴同宗異類
670 ①同名異物
671 或有異物同名之同,如柳宿與柳樹是也。
672 ②同群之同
673 或有同群之同,以多口總聚為一,如一寮之羊皆為同群,一軍之卒皆為同軍是也;
674 ③同理之同
675 或有同理之同,如根、泉、心三者相同。蓋若根為百枝之本,泉為百派之源,心為百脈之由是也。此三者姑謂之同,而實則異。 
676 ⑵同類異體
677 ①同宗之同
678 或有同宗之同,如鳥獸通為知覺,列於各類是也;
679 ②同類
680 或有同類之同,如此馬與彼馬共屬馬類,此人與彼人共屬人類是也。此二者略可謂之同矣。
681 ⑶同體異用
682 ①同屬一體
683 或有同體之同,如四肢與一身同屬一體焉。
684 ②名異實同
685 或其名不同而實則同,如放勳、帝堯二名總為一人焉。茲二者乃為真同。夫謂天下萬物皆同,於此三等何居?
686 人與萬物不是一體
687 中士曰:謂『同體之同』也。曰:君子以天下萬物為一體者也;間形體而分爾我,則小人矣。君子一體萬物非由作意,緣吾心仁體如是。豈惟君子,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688 ⑴萬物一體之本意
689 西士曰:前世之儒借萬物一體之說,以翼愚民悅從於仁,所謂一體,僅謂一原耳已。
690 ⑵信萬物一體將滅仁義之道
691 如信之為真一體,將反滅仁義之道矣。何為其然耶?仁義相施必待有二;若以眾物實為一體,則是以眾物實為一物,而但以虛像為之異耳,彼虛像焉能相愛相敬哉?故曰為仁者推己及人也。仁者以己及人也,義者人老老、長長也,俱要人己之殊,除人己之殊,則畢除仁義之理矣。設謂物都是己,則但以愛己、奉己為仁義。將小人惟知有己,不知有人,獨得仁義乎?
692 ⑶論仁德的本義
693 書言人己,非徒言形,乃兼言形性耳。且夫仁德之厚,在遠不在近。
694 ①近愛之愛
695 a近愛本體
696 近愛本體,雖無知覺者亦能之。故水恆潤下,就濕處,合同類,以養存本體也;火恆升上,就乾處,合同類,以養全本性也。
697 b、近愛所親
698 近愛所親,鳥獸亦能之,故有跪乳、反哺者;
699 c、近愛己家
700 近愛己家,小人亦能之,故常有苦勞行險阻為竊盜以養其家屬者;
701 d、近愛本國
702 近愛本國,庸人亦能之,故常有群卒致命以御強寇奸宄者。
703 ②遠愛之愛
704 獨至仁之君子能施『遠愛』,包覆天下萬國而無所不及焉。君子豈不知我一體、彼一體;此吾家吾國,彼異家異國?然以為皆天主上帝生養之民、物,即分當兼切愛恤之,豈若小人但愛己之骨肉者哉?
705 ⑷體群臣之本意
706 中士曰:謂以物為一體乃仁義之賊,何為《中庸》列「體群臣」於九經之內乎?
707 ①體群臣是譬喻
708 西士曰:體物以譬喻言之,無所傷焉。如以為實言,傷理不淺。
709 ②不必施仁於物
710 《中庸》令君體群臣,君臣同類者也,豈草木瓦石皆可體耶?吾聞君子於物也,愛之弗仁,今使之於人為一體, 必宜均仁之矣。
711 ③施仁於物是兼愛
712 墨翟兼愛人,而先儒辯之為非。今勸仁土泥,而時儒順之為是,異哉!
713 萬物多種多樣,
714 ⑴天主造萬物
715 天主之為天地及其萬物,萬有繁然:或同宗異類,或同類異體,或同體異用。今欲強之為一體,逆造物者之旨矣。
716 ⑵人心以萬物為美
717 ①人心以事物多多為善
718 物以多端為美,故聚貝者欲貝之多,聚古器者欲器之多,嗜味者欲味之多。
719 ②人心以豐富多彩為美
720 令天下物均紅色,誰不厭之?或紅、或綠、或白、或青,日觀之不厭矣。
721 ③人心以音樂變化為美
722 如樂音皆宮,誰能聆之?乍宮、乍商、乍角、乍徵、乍羽,聞之三月食不知味矣。外物如此,內何不然乎?
723 ⑶以理推論萬物的多樣性
724 ①萬物不只是外貌之別
725 吾前明釋各類以各性為殊,不可徒以貌異,故石獅與活獅貌同類異,石人與石獅貌異類同,何也?俱石類也。
726 ②萬物的體與類的含義
727 嘗聞吾先生解類體之情曰:自立之類,同體者固同類,同類者不必同體。又曰:同體者之行為皆歸全體,而並指各肢。設如右手能救助患難,則一身兩手皆稱慈悲;左手習偷,非惟左手謂賊,左手全體皆稱為賊矣。
728 ③萬物不同體
729 推此說也,謂天下萬物一體,則世人所為盡可相謂。跖一人為盜;而伯夷並可謂盜,武王一人為仁。而紂亦謂仁;因其體同而同之,豈不混各物之本行乎?
730 ④同燈非同體
731 學士論物之分,或有同體,或有各體,何用駢眾物為同體?蓋物相連則同體也,相絕則異體也。若一江之水,在江內是與江水一體;既注之一勺,則勺中之水於江內水惟可謂同類,豈仍謂同體焉?泥天地萬物一體之論,簡上帝,混賞罰,除類別,滅仁義,雖高士信之,我不敢不詆焉。
732 十二、結語
733 中士曰:明論昭昭,發疑排異,正教也。人魂之不滅、不化他物,既聞命矣。佛氏輪回六道、戒殺之說,傳聞聖教不與,必有所誨,望來日教之。
734 西士曰:丘陵既平,蟻垤何有?余久願折此,子所嗜聞,亦吾所喜講也。
URN: ctp:ws40746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