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十九

《卷四十九》[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四十九江蘇省:江寧府為省㑹,在南京師南二千四百里,東西距九百五十里 ,北距一千一百三十里,東至太倉州海岸七百七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浙江嘉興府嘉興縣界四百七十里,北至山東兖州府滕縣界八百八十里,東南至松江府金山縣海岸九百三十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長興縣界四百八十里,東北至山東沂州府日照縣界八百三十里,西北至河南歸徳府虞城縣界八百九十里。
3
分野、天文、斗、牛、女分野,星紀之次兼魯地、奎、婁、分野、降婁之次。今淮安府之清河、安東、桃源,徐州府之邳州、宿遷、睢寧及海州,是宋地。氐、房、心分野。大火之次,今徐州府之銅山、蕭縣、碭山、豐縣、沛縣是
4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及徐州之域。禹貢:淮海惟揚州。孔安國傳:揚州北據淮,南距海。佑按經云:東漸於海,則青、徐、揚之海皆主東言。杜 通典曰:揚州北距淮,東南距海。今境內淮以南皆●州之地,惟徐州及海州,淮安府之清河、安東、桃源為古徐州域。春秋時分屬吳、楚,亦兼魯、宋之疆。邳、泗以北屬魯,徐州入宋。後越滅吴,并其地,戰國時為楚地,秦置㑹稽鄣諸郡,漢初置吴楚二國。秦置㑹稽郡,後漢分置吴郡治,吴今蘇州府。吴國,今揚州府楚國,今徐州府。元封五年,置十三部刺史,分屬揚、徐二州,漢置揚州,領郡國七,丹陽、㑹稽二郡屬之徐州,楚國屬之。後漢因之。改徐州之楚國為彭城,國為州治,增置下邳國。三國時,揚州屬吴,吴都建業,置揚州,領丹陽吴郡。徐州屬魏,徐州治彭城國,兼領沛國、梁國下邳國。晉亦為揚,平吴後治建鄴,領丹陽吴郡增置毘陵郡,恵帝增置義興郡。治彭城國,領下邳國、東海、廣陵、臨淮郡。二州,東晉都建康,揚州遂為王畿,徐州增置山陽郡。劉、宋仍為揚。領丹陽吴郡。、徐領彭城、下邳、南蘭陵。二州。改晉之僑州曰南徐。領南、東海、南琅琊、晉陵、義興等郡。南兖、領廣陵、海陵、山陽等郡。二州蕭齊。及梁初,仍為揚、徐、南徐、南兖州,天監中,增東徐州,晉㤗始中,徐州入魏,改為東徐州,尋廢,天監初復置。梁中大通五年,又改魏東徐州為武州。而淮表屬魏,魏延興初,置南徐州,太和十九年置南兖州,武定七年置東楚州、宿豫郡,復梁武州為東徐州。大寳以後,江北盡入於髙、齊。先有南徐、東徐、南兖,改東楚州曰東徐州,復東徐州曰武州,復睢州曰潼州。天保二年,克廣陵,改東廣州。陳承、梁緒僅保江南,亦置揚州、南徐等州。禎明初,增置吴州,而江、淮地屬齊,旋屬後周。大象元年,取陳南、北兖州,改武州曰邳州,南兖州曰吴州。隋開皇九年平陳,置揚州徐州總管府,大業初,改為丹陽,江都、毘陵、吴郡以上屬揚州彭城、東海、下邳等郡。以上屬徐州唐武徳初,復改諸郡為州。貞觀初,分屬江南及淮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又分江南為東、西道。淮南道採訪使治揚州,領揚、楚等州。江南東道採訪使治蘇州,領潤、昇、常、蘇四州。昭宗時為楊行密所據。五代時,楊隆演建吴都廣陵,李昪代之,是為南唐都建康。增置泰州,惟吴郡屬於吴越錢氏周顯徳五年,克淮南十四州,以江為界。又增置通州。宋開寳八年,平南唐,分江南、淮南二路及分屬兩浙路。熙寧中,分江南為東、西二路,淮南為東、西二路,亦分屬為浙西路江寧府屬江南東路淮安府清河軍、海州真州高郵軍、㤗州通州屬淮南東路,常州,江隂軍鎮江江府,平江府為浙西路。元分屬河南、江浙行中書省揚州、淮安二路,高郵一府,徐、邳二州屬河南。江北行省,平江、常州、鎮江、集慶四路。松江一府屬浙江行省。至元二十三年,自杭州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於集慶路。明初定鼎、建康,改集慶路曰應天府,建為京師嘗置江南行省,旋罷。永樂二年,改建北京以為行在。正統六年,定北京為京師,以應天府為南京,府六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揚州、淮安州一徐州皆在直●內。本朝改置江南省,治江寧府。順治十八年分屬左、右布政使司淮安、揚州二府,徐州一州屬左布政使司。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五府屬右布政使司。康熙六年改為江蘇省領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淮安、揚州七府,及徐州一州。雍正二年,升太倉、海、通三州皆為直●州。十一年,昇徐州為府。乾隆三十二年,以通州崇明沙地析置海門㕔,領府八江寧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直●州三太倉州、海州、通州、㕔一海門
5
江寜府: 蘇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鎮江府: 揚州府: 淮安府: 徐州府: 太倉州海。 州 通。 州 海門㕔。
6
形勢東濵海,南據五湖,西接梁楚,北有淮甸,其名山則有鍾山、攝山、鷄鳴、牛首,北固焦山、金山、恵山、靈岩,其大川則有大江、淮、黄河、清河、睢水、運河、洮河、太湖、大海,其重險則有京口。山水清峙,土壤優渥,東南之勝,實謂名邦。
7
文職官。
8
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駐江寧府、江蘇巡撫轄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揚州、淮安、徐州八府,太倉、海通三州。海門一㕔,駐蘇州府
9
漕運總督駐淮安府
10
河道總督駐清江浦,管江南河道
11
提督江蘇學政,督江寧、蘇州等八府三州駐江陰縣。巡視兩淮鹽政,轄江南、江西、湖廣、河南、汝寜等處,駐揚州府。督理織造二員。一駐江寜府,一駐蘇州府。
12
督理龍江西新闗江寜織造兼管督理淮安鈔闗。 揚州鈔闗常鎮道監收滸墅鈔闗蘇州織造兼管、海闗松太道監收。江寧布政使司轄江寧、揚州、淮安、徐州四府,海、通二州駐江寧府,乾隆二十五年分置。理問  倉大使。 庫大使日盈
13
江蘇布政使司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太倉一州、海門一㕔,駐常州府理問。 庫大使永盈
14
江蘇按察使轄江寧、蘇州等八州、三州、一㕔府。雍正八年,自江寧府移駐蘇州。經歴司獄。
15
江安督糧道。轄江寧、揚州、淮安、徐州四府及安徽之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鳯陽、潁州八府,海州、通州二州及安徽之廣徳州、和州、滁州、六安州、泗州五州漕務駐江寧府庫大使雍正五年設
16
蘇松糧儲道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太倉州一州漕務分巡蘇州,駐常熟縣庫大使雍正五年設
17
鹽法道轄江蘇、安徽兩省,塩法兼分巡江寧,駐江寧府。河庫道駐清江浦。雍正七年復設。庫大使,分巡松太兵備道駐上海縣
18
分巡淮、揚、河務兵備道兼管漕務塩法,海防駐淮安府。分守常鎮、通道。駐鎮江府。
19
分巡淮、徐、海、河務兵備道轄邳、宿、銅、豐、桃源駐徐州府兩淮塩運使駐揚州府。經歴。 知事。 庫大使廣盈、淮南、淮北監掣同知二員,儀徴淮安。批驗所大使二員儀徴淮安。㤗州分司運判駐㤗州。鹽課大使十一員,富安、安豐、伍佑、梁垜、東臺、丁溪、草堰、新興廟灣、劉庄何垜通州分司運判駐石港場鹽課大使九員,豐利、掘港、石港、角斜、金沙餘西拼茶餘東呂四。海州分司運判駐安東縣鹽課大使三員,板浦,臨興中正。
20
江寧府知府。 理事同知。 江防同知。 管糧同知駐懐清橋、南捕通判。 北捕通判。 府學教授、訓導 經歴 照磨 檢校。 巡檢三員江東司、江淮司、秣陵鎮宣課大使二員龍江闗,聚寳門、批騐茶引所大使。 知縣七員上元、江寧、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縣丞三員上元、江寧句容縣學教諭七員。 訓導七員。 典史七員,巡檢五員,江寧、上元、淳化、句容、龍潭、六合、●埠、高淳、廣通。税課局大使。六合
21
蘇州府知府。 督糧水利同知。 總捕同知。 海防同知雍正八年復設,駐常熟福山、太湖水利同知雍正八年設,駐洞庭東山,管糧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知事照磨。 太湖同知司獄駐洞庭東山知縣九員。吴長洲,元和,崑山、新陽、常熟昭文,吴江震澤。縣丞八員、吴長洲、元和,崑山、新陽、常熟,吴江震澤。縣學教諭五員、吳長洲,昆山。常熟吴江。訓導五員、吴元和,新陽昭文震澤。主簿五員。吴長洲、元和,吴江昭文典史九員。 巡檢十三員吴縣:光福太湖同知,甪頭、東山、長洲吴塔、元和周庄、崑山石浦、新陽、巴城、常熟、黃泗浦、昭文白茆港、吳江同里、分湖、震澤平望
22
松江府知府。 董漕同知駐南滙川沙水利通判駐奉賢、柘林糧捕通判。 府學教授。 經歴 知事。 照磨 知縣七員華亭、奉賢、婁縣、金山、上海、南滙、青浦,縣丞六員華亭、奉賢、婁縣、上海、南滙、青浦縣學教諭四員,華亭、婁縣、上海、青浦訓導四員奉賢金山、南滙、青浦。主簿四員,華亭、婁縣、上海、青浦。典史七員,巡檢九員。華亭、金山、奉賢、南橋、婁縣、小蒸村、金山、洙涇、上海、黃浦、吴淞、江南滙、三林莊、青浦澱、山新涇
23
常州府知府。 縂捕通判。 督糧水利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知事。 照磨 知縣八員武進、陽湖、無錫、金匱、江陰、宜興、荆溪、靖江,縣丞五員武進、無錫、江陰、宜興、靖江縣學教諭五員武進、無錫、江陰、宜興、靖江,訓導五員陽湖、金匱、江陰、荊溪、靖江,主簿三員陽湖、金匱、江陰典史八員。 巡檢十一員武進、奔牛、小河、陽湖、馬蹟、無錫、高橋、金匱、望亭、江陰、顧山鎮、宜興、鍾溪、下洙、荊溪、湖㳇、張渚、靖江、新港
24
鎮江府知府。 海防理事同知。 督糧總捕、通判,管河水利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歴知事。 照磨 知縣四員丹徒、丹陽、金壇、溧陽,縣丞四員金壇、溧陽、丹陽、管河、丹徒、管河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四員,主簿三員。丹徒、丹陽、金匱。典史四員。 巡檢六員丹徒、安港、丹徒鎮、高資鎮、丹陽、包港、呂城、金壇、湖溪、閘官横越閘
25
揚州府知府。 清軍捕盜同知。 揚河江防同知駐●洲鎮、水利、同知駐㤗州。東臺場,雍正八年設揚河通判駐高郵州下河通判。 糧河通判駐㤗州府學教授。 訓導經歴。 照磨 檢校。 知州二員高郵㤗州同二員管河州判二員。 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高郵吏目二員。 巡檢四員高郵界首時堡、㤗州、寧鄉、海安知縣六員江都甘泉儀徴,興化、寳應、東臺縣丞五員。江都儀徴興化、寳應、東臺俱管河縣學教諭四員江都儀徴寳應、興化、訓導五員甘泉儀徴興化、寳應、東臺主簿二員甘泉、寳應俱管河典史六員。 巡檢八員,江都●洲鎮萬夀口、甘泉邵伯、上官橋儀徴,舊江口、興化、安豐、寳應、衡陽鎮、槐樓。税課局大使儀徴閘官四員。儀徴清江閘、芒稻、河閘、興化、白駒三閘草堰閘淮安府知府。 山清外河同知。 山安南岸河務同知雍正九年,自廟灣移駐童家營、六塘河務同知。 海防河務同知駐安東縣、桃源河務同知駐桃源縣山,清裏河同知駐清江浦,山盱河務通判駐山陽縣周家橋軍捕通判,桃源、安清、中河通判雍正九年,改安清、中河通判駐清江浦。髙堰河務通判駐清江浦府學教授。 訓導 經歴 檢校。 税課局大使 知縣六員山陽、阜寧、鹽城、清河、安東、桃源縣丞九員山陽、山陽、●河、阜寜、鹽城、清河、清河、管河、清河、外河、安東、桃源、縣學教諭五員山陽、鹽城、清河、安東、桃源、訓導五員山陽、阜寜、清河、安東、桃源主簿十一員山、陽裡河山、陽外河、山陽髙家堰、山陽髙良濶清河中河、清河、外河、清河裡河、安東管河、桃源中河、桃源北岸、桃源南岸。典史六員。 巡檢十二員,山陽、童家營、阜寧、羊寨鄉、草堰口、馬邏鄉、大套、鹽城、上崗、沙溝、清河、馬頭、安東、五港、長樂、桃源、史家集三義。閘官六員、清河閘、清江閘、通濟閘、福興閘、恵濟閘、鹽城、天妃、石䃮閘。徐州府知府。 銅沛河務同知。 宿、虹、河務同知駐宿遷縣、邳、睢、靈、壁、河務同知駐邳州糧鹽捕盜。通判、宿遷、運河通判。 南北岸通判。 府學教授經歴 知州管河州同。 州判管河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三員,舊城、直河、新安,知縣七員。銅山、蕭、碭山、豐、沛、宿遷、睢寧縣丞四員。銅山、宿遷、中河、睢寧。縣學教諭六員。蕭、碭、山、豐、沛、宿遷、睢寜。訓導七員。 主簿十員,銅山南岸、北岸蕭縣、碭山、豐縣、沛縣、宿遷、北岸、南岸運河、睢寧俱管河,典史七員,巡檢九員。銅山、利國、桃山、蕭縣、張山店、沛縣、夏陽、宿遷、㟃峿、銅山、呂梁、洪聞、虎口、宿遷、劉馬庄、歸仁堤閘官二員滕沛閘、韓莊閘
26
太倉州知州。 州同。 州學學正。 吏目 巡檢二員七浦甘草、閘官七浦天妃閘知縣四員鎮洋、崇明、嘉定、寳山。縣丞四員。 縣學教諭二員崇明、嘉定,訓導三員鎮洋、崇明、寳山、主簿寳山典史四員。 巡檢二員崇明、豹貔鎮、嘉定、諸翟海州知州。 管河州同。 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二員高橋、恵澤知縣二員。贑榆、沭陽縣丞沐陽縣學教諭二員。 訓導二員。 典史二員巡檢贑榆清口鎮
27
通州知州。 管河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税課局大使 巡檢三員白塔河、烏沙河三角知縣二員如臯㤗興。縣丞如臯管河。縣學教諭二員。 訓導二員。 主簿如臯駐掘港典史二員。 巡檢五員如臯西塲、石莊、㤗興、黃橋、印莊、口岸
28
海門㕔同知乾隆三十八年,以通州崇明、沙地析置照磨兼管司獄武職官
29
鎮守江寧將軍駐江寧府鎮守江寜、副都統原設京口將軍,乾隆二十八年裁,止存副都統一員,歸江寧將軍管轄協領兼佐領八員,佐領三十二員內委署前鋒翼長二員防禦四十員內委署前鋒章京八員,驍騎校四十員。 京口協水師副將駐江陰縣。康熙三十六年裁總兵官,今屬江寧將軍,左營遊擊駐靖江縣,中軍、守備駐江陰縣。千總二員一員駐靖江縣。把總四員。 右營遊擊駐●洲、中軍、守備駐丹徒縣、圌山、韓橋汛,千總二員分防丹徒、朱張圩、江都三江營,把總四員分防丹徒、匡家橋、㤗興、黃家港、江都、大礟臺、丹徒、簰灣汛。京口水師營都司。 千總。 把總。
30
京口副都統。 協領兼佐領二員。 佐領十四員。 防禦十六員。 驍騎校十六員。
31
督標中軍副將駐江寧府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左營遊擊。 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32
江寧城守協副將。 左營都司。 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右營都司。 中軍守備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竒兵營逰擊駐儀徴縣。雍正八年屬江寧協守備二員雍正十三年,添設一員,分駐儀徴青山頭,千總二員分防江寧、新江口、儀徴、東溝。把總四員分防新江口、儀徵、舊江、黃泥灘、青山、●洲營守備駐●洲城。雍正八年,屬江寧協千總。 把總二員分防●洲城外、大橋汛浦口營都司、駐江浦縣、浦口,雍正十年改守備千總、兼防六合。把總二員分防來安縣、全椒縣。溧陽營都司駐溧陽縣,雍正十年改守備千總駐高淳縣把總二員一員分防句容縣。漕標中軍副將駐淮安府山陽縣城。中軍都司。 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左營都司。 中軍守備。 千總把總三員。 右營遊擊駐淮安府山陽新城中軍守備、千總。 把總三員。 淮安城守營叅將。 中軍守備駐舊城。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廟灣營遊擊駐阜寧縣廟灣城中軍守備千總二員。分防阜寧縣安東縣把總。 佃湖營都司。 把總二員。 小闗營千總。 鹽城營遊擊駐縣城。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駐西沙溝北劉團浦把總二員分防新洋港、劉莊場海州營逰擊駐州城,中軍、守備雍正七年添設,駐贛榆縣青口鎮,千總二員員。分防州東、南路把總三員分防州西北路、贑榆縣、沐陽縣、東海營都司駐海州。東海城。雲臺山,康●三十七年裁,雍正二年復設千總。 把總二員分防東海南城、北城
33
河標中軍副將駐清口浦,雍正十年設中軍都司。 千總三員。 把總五員。 左營副將駐徐州府,雍正七年,改漕標,屬河標。中軍都司。 右軍守備駐夏鎮,千總三員二員。分防沛縣、府西北路,把總五員四員。分防府南路、東北路豐縣、睢寧縣,右營遊擊駐桃源縣、白洋河。雍正七年改漕標屬河標,中軍守備駐宿遷縣城,千總三員二員分防白羊河、新邳州,把總四員分防桃源縣隅、頭集、宿遷城外。邳州、泇口、清河縣、蕭營都司駐蕭縣。雍正七年,改漕標屬河標,十年改守備設。把總二員駐碭山縣統轄江南、江北、淮徐、揚河營叅將駐清河縣運口、遊擊駐東東縣山、清裏河上營守備駐山陽楊家廟,雍正六年分裏河營設千總。 把總二員。 山清外河上營、守備駐山陽老壩口千總二員分防清河、玉皇閣、山陽、大車路口把總。 山阜海防河營守備駐阜寧縣。童家營,雍正七年分山清外河營設,亦曰外河下營,把總三員分防山陽、小茭陵、阜寧、馬邏、大套高堰河營守備駐山陽高家堰,康熙三十八年,分盱眙河營設千總。 山盱河營守備駐山陽高良澗,雍正七分分高堰河營設,亦曰高堰下營把總分防山陽、周橋、山安、上河營守備駐安東縣城千總。 把總。 安阜北岸河營守備駐安東縣佃湖,雍正七年,分山安河營設把總二員一員分防阜寧、馬家港、桃源、安清、中河營守備駐清河縣,康●三十八年設,千總駐安東縣,把總二員分防桃源縣、清河縣、高寳運、河河營守備駐高郵州、千總二員分防寳應縣、泥甸橋、高郵清水潭把總二員分防高郵、寳應,揚河江防河營守備駐●洲,雍正七年分揚河營設千總。 把總駐江都縣。邵伯豐蕭碭河營守備千總 把總二員。 淮徐河營遊擊駐宿遷縣,舊以守備領營,雍正六年,添設遊擊南岸守備駐睢寧縣城。北岸守備駐睢寧木社店,千總二員分防董家堂、戴家樓,把總三員分防董家堂、五工頭、王家堂銅。沛河營守備駐徐州府城外千總。 把總二員。宿虹北岸河營守備駐宿遷縣千總駐宿遷皂河把總駐宿遷五堡。宿、虹南岸河營守備駐宿遷。白洋河,雍正六年分宿虹河營設。千總駐宿遷洋河汛。把總駐宿遷蔡家樓。桃源、南岸河營守駐桃源縣。千總、駐桃源龍渦汛。把總、駐桃源烟墩汛。桃源、北岸河營守備駐桃源縣。雍正六年分桃源河營設。千總駐桃源崔鎮把總駐桃源三義鎮。宿遷、運河營守備駐宿遷縣。皂河,雍正六年分中河下營設。把總二員一員。分防楊家莊葦蕩營叅將駐山陽縣。仁和鎮,康熙三十八年設遊擊,後裁。雍正四年,復設叅將、督兵採葦左營守備駐海州。大伊鎮右營守備駐仁和鎮,千總二員分防龍渦蕩、北汛、北蕩汛。把總四員分防龍渦蕩南汛出河港汛。南蕩汛西蕩汛。船務、營守偹。 把總二員。
34
江蘇撫標營中軍叅將駐蘇州府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右營守備。 千總二員。 把搃三員。 蘇州城守營叅將。 中軍守備。 左軍守備。 右軍守備駐崑山縣。千總二員。 把總八員分防大唯亭、滸墅闗、楊孜橋、蘇州城、木瀆、鎮社壇、黃埭、平望營都司駐吳江縣。雍正十年改守備設,自提標移屬撫標。蘇州營千總駐平望鎮把總二員分防同里鎮、震澤鎮
35
提督江南總兵官駐松江府城,轄全省軍務。中軍叅將駐松江府城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輪防黃浦汛、金澤汛、鍾賈山、洙涇汛。左營遊擊駐松江府城中營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三員分防小涇汛、章練塘、盛澤鎮。右營遊擊駐上海縣城中軍、守備。 千總三員一員分防閔行汛。把總四員分防北簳山、引翔港、塘橋汛、泗涇汛前營遊擊駐松江府城、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三員。分防青浦縣、震澤鎮、斜塘汛後營遊擊駐松江府城、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一員分防菉葭浜把總四員二員。分防干呂港、蘆墟汛松江城守營遊擊、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金山營叅將駐縣城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一員分防浙江平湖縣、江門鎮,一員駐金山縣、張堰鎮把鎴四員二員分防華亭縣、亭林鎮、張澤鎮。柘林營都司駐華亭縣、柘林城。千總。 把總二員駐奉賢縣、南橋鎮。青村營都司駐奉賢縣青村城千總。 把總駐蔡家營川沙營叅將駐南滙縣川沙城。中軍、守備駐南滙縣城。千總二員。分防川沙城、新場鎮。把總四員。分防周浦鎮、寳山縣城、寳山礮臺、上海縣、巢家路。南滙營都司駐縣城。千總。 把總二員駐一團汛。劉河營遊擊駐鎮洋縣茜涇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太倉州城、太倉、土寨汛,把總四員分防鎮洋、天妃宮、太倉、七了汛、劉河礮臺、昭文縣、横涇汛吴淞營叅將駐寳山縣城、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礮臺汛、胡巷口汛把總四員分防楊行鎮、嘉定縣城、江灣鎮、月浦鎮,福山營遊擊駐常熟縣、福山城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礮臺汛、胡巷口汛,把總四員,分防駐福山城一員,駐昭文、徐六涇。把總四員,分防常熟、鹿苑鎮、唐市鎮、昭文、薛家鎮鎮、支塘鎮太湖營副將,駐吴縣。太湖、中洞庭東山,雍正二年增設。左軍都司駐震澤縣簡村右軍守備駐宜興縣周鐵橋千總四員分防鮎魚口、馬山把總四員分防東山、震澤、吳漊、吴縣、鼋山、荆溪、鳳川。常州營遊擊駐府城。中營、守備、駐陽湖縣。左軍、守備駐金匱縣右軍、守備駐荊溪縣千總三員分防陽湖、金匱、荆溪把總四員二員分防無錫、宜興江陰營遊擊駐縣城、中軍、守備。 千總駐西路鄉。把總二員分防東路鄉南路鄉。靖江營守備駐縣城千總。 把總二員分防西沙孫祠鎮、東沙斜橋汛楊舍營都司駐江陰縣、楊舍堡城把總防沿江汛地孟河營都司駐武進、孟河堡城把總。 鎮江城守營叅將。 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一員分防金壇縣,把總四員三員。分防丹陽縣城、尹公橋、丹徒、大港鎮
36
鎮守蘇、松水師總兵官駐崇明縣。中營遊擊駐崇明北路。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永寜、沙北、合洪、把總四員分防永寜、沙頭、條港、北●河、外海、山前、野鵞沙、左營遊撃、駐崇明東南路。中軍守備、千總二員,分防施翹河、蒲沙套。把總四員。分防南洪郁黃狀,當沙頭港岸溝。右營都司駐崇明東北路。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堡鎮、拳頭港把總四員分防高頭沙、陳六港、張家港、外海、大安、戲臺、沙、竒營、遊擊駐崇明西北路、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施翹河、掘頭港,把總四員分防施翹河、掘頭港、渡船港大套
37
鎮守江北狼山總兵官駐通州中營游擊。 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左營都司。 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右營遊擊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揚州營遊擊駐府城守備二員,一員,雍正十二年添設,分駐府城三江營千總三員分防:寳應、衡陽鎮、高郵州、把總八員六員,分防鈔闗、寳應、縣城、馬家橋、邵伯鎮、北壩、僧道橋、㤗州營遊撃駐州城、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如臯力乏橋、王家、港中㳫竈把總四員分防東臺場、興化縣中㳫竈五木樓㤗興營都司駐縣城。雍正十年改守備設把總二員一員駐凌家橋。掘港營都司駐如臯掘港港把總二員分防李家堡、坌河鎮。
38
户口江蘇布政使司八府、三州一㕔原額人丁三百九十一萬七千七百零七丁,滋生人丁二千五百零四萬九千五百二十八,丁
39
田賦江蘇布政使司八府、三州一㕔田地六十四萬九千二百一十七頃六十二畝二分零屯田地二萬五千九百四項七十一畆五分零襍辦銀四萬五千二百五十八兩七錢二分零,額徴地丁銀三百二十九萬四千六百六十六两,零額徴米麦豆三十八萬四千六百一十四石零。名宦漢魏相定陶人,昭帝時遷揚州刺史。考按郡國守相多所貶退黃霸陽夏人,宣帝時為揚州刺史何武郫縣人,宣帝時為揚州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舉奏其餘賢與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國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試其誦論,問以得失,然後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穀美,●已乃見二千石以為常。鮑永屯田人,光武時,遷揚州牧。時南土尚多,宼暴永以吏人痍傷之,後乃緩其銜輿,示誅彊橫,而鎮撫其餘,百姓安之。樊●新野人,建武中遷揚州牧,教民耕田種樹理家之術。陳衆廬江人,建武中為揚州從事。李憲餘黨淳于臨等聚衆屯●山,揚州牧歐陽歙遣兵不能克,衆請諭降臨,于是乘单車駕白馬往說而降之,●山人共為立祠,號白馬陳從事。張禹襄國人,建初中拜揚州刺史,歴行郡邑,深幽畢到,親録囚徒,多所明舉,民懐喜悅怨徳,美●莫不自歸焉。滕撫北海劇人,拜中郎將,督揚、徐二州事,進擊廣陵賊張嬰,斬獲千餘人。又歴陽賊華孟攻九江,殺郡守撫,乘勝進撃破之,斬孟等。於是東南悉平。馮緄宕渠人,順帝末,以緄持節督揚州諸郡軍事,與滕撫擊破羣賊。劉祐安國人,桓帝初遷揚州刺史、㑹稽太守梁旻,大將軍冀之從弟也。祐舉奏其罪,旻坐徴還。陳翔邵陵人,桓帝時遷揚州刺史,舉奏豫章太守王永奏事,中官吳郡太守徐参在職貪穢,並徴詣廷尉,威名大振。臧旻射陽人,熹平初拜揚州刺史,時㑹稽妖賊許昭起兵句章,攻破城邑,泉以萬數,旻連戰三年,破平之。陶謙,丹陽人,靈帝時為徐州刺史,擊黃巾,大破走之,境內晏然。三國魏劉馥沛國相人為揚州刺史,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數年中,恩化大行,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于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稲田,官民有蓄。晉胡威春春人,武帝時遷徐州刺史,勤於政術,風化大行。郄鑒金鄉人,明帝時鎮合肥,尋鎮廣陵。蘇峻反,進都督揚州八郡軍事,率衆渡江,築大業、曲阿、慶亭三壘以拒賊,斬蘇逸,降男女萬餘人。又海宼抄東南諸縣,鑒城京口,復率衆平諸寇。謝安陽夏人,太元中,以太保鎮廣陵,築新城,又築埭於城北,後人追思之曰召伯埭。宋劉義欣,彭城人,元嘉中,監豫、司、雍、并四州諸軍、豫州刺史。於時土荒民散,義欣綱維補葺,隨時經理,境內畏服,道不拾遺,城府庫藏,皆並充實,又修芍陂使田不旱。梁蕭秀、武帝弟都督南徐兖二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招懐撫恵,恵愛大行。辛公義狄道人仁壽中充揚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內官寮犯法,未入州境,豫令使屬之。公義至揚州,皆無所縦捨去官,吏人守闗訴寃,相繼不絶。唐李襲譽安康人,高祖時擢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俗喜商賈,不事農,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句城塘,溉田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狄仁傑太原人高宗時,持節江南巡撫使吴楚,俗多●祠,仁傑一切禁止,凡毁千七百所,止留夏禹、吴㤗、伯季札、伍員四祠而已。韋虛心萬年人,景龍中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以廬江多盜,遂縣舒城,盜賊為衰韋陟萬年人,肅宗初為江東節度使,時永王璘兵起,委陟招諭,與高適、來瑱㑹安州,為載書登壇,詞㫖慷慨,士皆隕泣。顔真瑯琊人,乾元二年,拜浙西觀察使。劉展將反,真卿豫飭戰備,都統李峘以為生事,非短之。展卒舉兵度淮,而峘奔江西劉晏南華人,代宗時,領江淮轉運、租庸、鹽鐵常平使。時大兵後,京師斗米千錢,禁膳不兼,晏乃自按行浮淮、泗,達于汴,入于河右,循底柱、硤石觀三門遺迹。至河陰、鞏、洛,見宇文愷梁公堰厮河為通濟渠,視李傑新堤,盡得其病利,乃移耆宰相。元載言運之利與害,各有四載,得書盡以漕事委晏晏,得盡其才,凡嵗致四十萬斛。李栖筠趙人,代宗時為浙西都●練觀察使、平盧行軍司馬。許杲擅留上元,有窺江吴意。栖筠至張,設武備,遣辯士厚齎金幣抵果軍賞勞,使士歆愛奪其謀。杲懼,悉衆渡淮,掠楚、泗而潰。又奏部豪姓多徙貫京兆、河南,規脫徭科,請量産出賦,以杜姦謀,詔可。韓滉京兆人建中初為鎮海軍節度使,綏輯百姓,均租調,不踰年,境內稱治。杜佑萬年人,建中中為淮南節度使,決雷陂以廣灌,溉斤海濵,棄地為田,積米至五十萬斛,列營三十區,士馬整飭,四鄰畏之杜亞京兆人,興元初拜淮西節度使,治漕渠,引湖陂,築防庸,入之渠中,以通大舟,夾隄高卬田,因得灌溉,疏啓道衢,徹壅通堙,人皆悅頼張建封南陽人,貞元中,除徐濠泗節度使,地迫於宼,嘗困蹙不支,至是復為雄鎮。李吉甫贊皇人,元和中為淮南節度使,奏蠲逋賦數百萬,築富人固本二塘,溉田萬頃,漕渠不能居水,乃築隄蓄洩。李徳裕替皇人,元和中為浙西觀察使。初,潤州王國清亂,貲用空殫,徳裕自儉約,以留州財贍軍,再期賦物儲牣,南方信禨巫,雖父母癘疾,子棄不敢養。徳裕諭以孝慈大倫敇違約者,顯置以法。數年,●俗大變,又按屬州非經祠者,毀千餘所,撤私邑山房千四百舍,宼無所廋蔽,敬宗止詔浙浙西上脂盝糚具,又詔索盤縧繚綾千匹,徳裕皆上奏力言開成初,復起為浙西觀察使,徳裕三在浙西出入,十年,遷淮南節度使。崔從齊州人,敬宗時為淮南節度使,蠲除苛政,及卒,下有刲股以祭者李珏趙郡人,宣宗時拜淮南節度使,江淮旱,發倉賑民,以軍羡儲粟半價糶之,卒於鎮,淮南之人徳之宋許驤睢陽人,宋太宗時,改江南轉運副使。洪吉上供運船水損物,主吏懼罪,故覆舟鞠獄者,按以欺盜,當流死者數百人,驤詢得其實,多獲輕典,優詔褒之。又上言:刼盜配流,遇赦得原,還本鄉,讎告逋者,多所殺害,請以●軍。詔可楊允恭綿竹人,太宗時,緣江多賊,命督江南水運,因捕冦黨,行及臨江軍,擇驍卒挐輕舟,伺下江賊所止,悉梟其首,又趣通州境上躡海賊,賊赴水死者大半,自是江路無剽掠之患焉任中正濟陰人,太宗時為江南轉運副使,至郡,嵗大稔,民出租賦,平糴皆盈餘,發運使欲悉調餉京師,中正曰:「東南嵗輸五百餘萬,而江南所出過半,今嵗有餘,或嵗稍歉,則數不登,患及吾民矣」。乃止向敏,中開封人,太宗時為淮南轉運副使,時領外計者皆以權寵自尊,所至畏憚。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属有禮,勤於勸朂,職務修舉。喬維岳南頓人,太宗時為淮南轉運使,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陽灣,水勢湍悍,運舟多罹覆溺。維岳規度開故沙河,自末口至磨盤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至淮澨,總五堰,又命剏二斗門于西河第三堰,覆以厦屋,設縣門積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橫橋岸上累石以牢其址,自是運舟往來無滯。胡則永康人,太宗時提舉江南路鑄錢監,得吏所匿銅數萬斤,吏懼且死,則曰:馬伏波哀重囚而釋之,吾豈重貨而輕數人之生乎?籍為羡餘不之罪。王嗣宗汾州人,至道中為淮南轉運使。楊、楚間有窄家神廟,民有疾,不服藥,但竭致祀以邀福,嗣宗撤其廟,選名方,刻石州門,自是民風稍變。初,漕運經泗州浮橋,舟多覆壊,嗣宗徙置城隅,遂獲安濟夏侯嶠鉅野人,咸平中,為江南巡撫使,所過疏理刑訟,存問耆老,務從寛簡,人以為便。使還,采病民二十餘事上之,亟詔釐革黄震浦城人,真宗時為江淮發運使。先是,李溥自三司小吏為發運使十餘年,姦贓狼籍,丁謂黨之,無敢言者。震既至,發溥姦贓數十事,溥坐廢趙賀封邱人,真宗時為江淮制置發運使,籍諸州,物産厚薄,分劇易為三等,視其功過自裁定,吏巧不得施。蘇州太湖塘岸壊及並海支渠多湮廢,水浸民田,賀伐石築堤,浚積潦,自吳江東赴海流,民歸者二萬六千戶,嵗出苗租三十萬,任布河南人,真宗時擢江淮制置發運使,前使者多聚山海珍異之物以餉權要,布一切罷去,張綸汝陰人,真宗時除江淮發運副使,時塩課大虧,奏除通秦、楚三州塩戶宿負,官助其噐用,塩入優與之值,嵗增課數十萬,復置塩塲於杭、秀、海三州,嵗課又百五十萬,疏五渠,導太湖入海,又築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郵,以洩橫流。泰州有悍海堰,綸修復之,見漕卒凍餒道死者曰:此有司之過,推俸錢市絮●衣,其不能自存者薛奎正平人,真宗時遷江淮制置發運使,疏漕河,廢三堰以便餉運凌策涇人王旦言䇿,蒞事和平,可寄方靣,授江南轉運使、王隨河南人,真宗時遷淮南轉運使,嵗比饑,隨敇屬部,出庫錢貸民市種糧,約嵗中輸絹以償,流傭多復業徐起鄄城人,真宗時為江東轉運使,請開長淮舊浦,以便漕運李防內黃人,景徳中為江南轉運使,淮南舊不禁塩,制置司請禁塩,而官自鬻之,使兵夫輦載江上,多溧失之患,防請令商人入錢帛京師而給以塩,則公私皆利,後采用之吴遵路丹陽人,仁宗時為淮南轉運副使兼江淮發運司事,嘗于真楚泰州高郵軍置斗門十九,以蓄泄水利,廣屬郡常平倉儲二百萬,以待凶嵗,後皆便之許元宣城人,慶厯中,擢江淮制置發運判官,時江淮嵗漕不給,京師乏軍儲,元至,悉發瀕江州城藏粟所在,留三月食,逺近以次相補,引千餘艘轉漕而西,未幾京師足食,朝廷以為任職,就遷副使,范仲淹吴,縣人仁宗時,嵗大蝗旱,江淮、京東滋甚,命仲淹安撫江淮,所至開倉賑之,且禁民●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塩錢條上,救敝十餘事,上嘉悅,方偕莆田人為江南安撫三司,嵗出乳香綿綺下州郡配民,偕奏罷之龔鼎臣須城人,仁宗時淮南災,以鼎臣體量安撫,蠲逋振貸,全活甚衆韓絳雍邱人,仁宗時江南饑,為體量安撫使,行便民事數十條,李繹萬年人,仁宗時為江淮制置發運使,內出絹五十萬匹,責貿于東南,繹曰:百姓饑,不宜重擾,輙奏罷之徐的建安人,仁宗時為江淮制置發運副使,奏通㤗州海安如臯漕河,詔未下,的以便宜調兵夫濬治之,出滯塩三百萬斛,得錢八百萬緡,遂為制置發運使,王鼎館陶人為淮南、兩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前使者多漁市南物,持遺權貴,鼎一無所市,獨悉意吏事,凡調發綱吏,度漕路逺近,定先後為成法,于是勞逸均吏,不能為重輕,蔣堂宜興人,為淮南轉運使兼江淮發運使,嵗薦部吏二百人,曰十得二三,亦足報國,後為江淮制置發運使。先是,發運使上計,造大舟數十,載江湖物入遺京師權貴,堂曰:吾豈為此嵗入?自可附驛奏也。前後五年,未嘗一至京師張瓌全椒人,為淮南轉運使,三司下諸道責羡財,淮南獨上金九錢,三司使怒,移文誚責●,以賦數民貧對。楊察合肥人,仁宗時歴江南東路轉運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數擿姦隠,衆始畏伏,察在部,専以舉官為急務,人或議之,察曰:此按察職也。茍掎拾羡餘,則俗吏之為何必我哉齊廓㑹稽人,為江淮西南轉運使,時初兼按察奉使者,競為苛刻邀聲名,獨廓奉法如平時,人以為長厚王素莘縣人,仁宗時為淮南郡轉運按察使,時新置按察,類多以苛為明,素獨不摘細故,即有貪刻必䋲,治窮竟下,吏愛而畏之沈立歴陽人,為江淮發運使,居職辦治楊綋浦城人,為江東轉運按察使。江東饑,綋開義倉賑之,吏持不可,綋曰:義倉為民而設稍稽,人將殍矣。張景憲河南人,任淮南轉運副使、山陽令鄭昉,贓累巨萬,親戚多要人,景憲首案治,流之嶺外,貪吏望風引去張洞祥,苻人,英宗時為淮南轉運使,淮南地不宜麥,民艱於所輸,洞命輸錢,官為糴麥,不踰時而足羅拯祥符人為江淮發運副使,江淮故無積倉,漕船繫岸下,俟糴入乃得行,蓋官吏以淮南不受陳粟為逃譴計,拯始請凡未至而不可上供者以廩軍,又貯浙西米于潤倉以時運,自是漕增而費省馬仲甫廬江人為淮南轉運使,真、揚諸州城狹出未少,官糴之多,價常踴登,濵江米狼戾而農無所售,仲甫請移糴以紓其患,兩益于民,從之。又建議鑿洪澤渠六十里,漕者便之蔣之竒宜興人,為淮東轉運副使,嵗●民流之竒,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揚之天長三十六陂,宿之臨渙橫斜三溝,尤其大也,用工至百萬,溉田九千頃,活民八萬四千,後擢江淮荆浙發運副使,鑿龜山左肘,至洪澤為新河,以避淮險,自是無覆溺之患,凡所經度,皆為故事薛向萬泉人,神宗時為江浙荊淮發運使,綱舟歴嵗久,篙工利于盜賣,嘗假風水沉溺以滅迹,向募客舟分載,以相督察王宗望固始人,哲宗時為江淮發運使,楚州沿淮至漣州,風濤險,舟多溺,議者謂開支氏渠引水入運河,嵗久不决,宗望始成之,為公私利毛漸江山人,哲宗時為江東兩浙轉運副使,浙部水溢,漸案錢氏有國時故事,起長安堰至塩官,徹清水浦入于海,開無錫蓮蓉河,武進廟堂港,常熟疏涇梅李入大江,又開崑山七鴉茜涇,下張諸浦東北道,吴江開大盈顧滙柘湖,下金山小官浦以入海,自是水不為患陳遘永州人,徽宗時為淮南發運使,朝廷方督綱餉,運渠壅澀,遘使决呂城、陳公兩塘達于渠,漕路始通,而朱勔花石綱塞道,官舟不得行,遘捕繫其人,而上書自刻,帝為點勔人張根徳興人,徽宗時為淮南轉運使,根以水災多,乞蠲租賦,散洛口、未常平、青苖米,以貸流民,詔褒諭之,章縡浦城人,提點淮南東路刑獄,新鈔發行舊鈔廢,一時商賈束手,或自殺,縡得訴者所持舊鈔為錢以千計者三十萬,上疏言鈔法誤民,請如約以示大信,帝怒,輙罷之韓宗武雍邱人,徽宗時為淮南轉運判官,前使者貸上供錢,禁庭遣使來索宗武,奏其狀,詞極鯁切,坐貶秩罷歸向子諲臨江人,宣和初,除江淮發運使、主管文字,淮南仍嵗旱,漕不通,有欲濬河與江淮平者,內侍主其議,發運司檄子諲行,子諲言决不可,請復舊制,嚴禁約則無患,使者用其言,漕復通張大經南城人,紹興中,提點江東刑獄,他路有巨豪犯法,嵗久不决,命移屬大經,豪挾權勢求脫,大經卒正其罪葉夢得吴人,紹興初為江東安撫大使、知建康兼夀春等六州宣撫使,時建康兵不滿三千,夢得遣將分屯要害,劉豫兵入冦夢得,諭降其將。八年,除安撫制置大使、建康留守,奏防江措畫八事,金兵至拓臯夢得●結民兵,分據江津,金兵不得渡而去,夢得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乏尤袤無錫人,紹興中提舉江東常平,江東旱,單車行部,覈一路常平米,通融有無,以之賑貸推行朱子所講荒政于諸郡,民無流殍,洪适番陽人,提舉江東路常平茶塩首,言役法不均之弊,㑹完顔亮来侵,上親征,适覲,金陵言本路旱,百姓逐食于淮,復遭金兵,今各懷歸而田産為官鬻,請聼其估贖之,劉錡徳順軍人,紹興三十一年,金主亮自將南耒,以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引兵屯揚州,建大將旗鼓,軍容甚肅。金萬戸高景山攻揚州,錡遣員琦拒于皂角林,伏發,大敗之,斬景山楊存中嵊縣人,隆興中,金人攻淮甸,詔存中都督江淮事,時諸將各守分地,不相統一,存中集諸將調䕶之,于是始更相為援,帝親札褒之,㑹金兵已深入,朝廷欲舍淮保江,存中持不可,乃已鄭興裔開封人為江東路鈐轄,乾道初,建康留司請治行宫,備巡幸,興裔奏勞人費財,乞罷其役韓彥直延安人,乾道中,總領淮東軍馬錢糧,㑹大軍倉給糧,徑乘小輿往察之,給米不如數,捕吏置于理,初代者以乏興罷交,承為緡錢僅二十萬,明年,奏計乃四倍,岳珂湯隂人,任江東轉運判官,以所積經常錢糴米五萬石,樁留江東九郡,以時濟糴,諸郡皆䝉其利,謝深甫臨海人,孝宗時,江東大旱,擢為提舉常平,講行救荒,條目所全活一百六十餘萬人,楊萬里吉水人,光宗時為江東轉運副使,權領總淮西江東軍馬錢糧,朝議欲行鐵錢于江南諸郡,萬里疏其不便,不奉詔。邱崈江陰軍人,為江淮宣撫使,時師潰,崈奏泗州孤立,淮北所屯精兵幾二萬,萬一金人南出清口,及犯天長等城,則首尾中斷,墮敵計矣,莫若棄之,還軍盱眙,從之,金人自渦口犯淮南,或勸崈棄廬和州為守江計,崈曰:棄淮則與敵共長江之險矣,吾當與淮南共存亡,益增兵為防。袁甫鄞人提舉江東常平,適嵗旱,亟發庫庾之積,凡州縣窠名●倉司者,無新舊皆住,催遣宮分行賑濟,饑者與粟,病者予藥,尺籍之單弱者,市民之失業者,皆曲軫之,提點本部刑獄行部,問民疾苦,薦循良,劾姦貪,決滯獄,所至詣學宮講說,前後持節江東五年,所活殆不可勝計常楙理宗時,監江淮茶塩所、蕪湖局,不受商稅贏,唐璘古田人,理宗時為江東運判時,邊事急,置四察訪使,就詔璘分建康、太平、池州、江西,檄當塗宿設戰具,防采石、撥和糴,續生劵具奏,捐總所錢二十萬緡助江防,聲大振,耿世安為江東副總管,兩淮都撥發官課,報元兵至世安,徑迎至漁溝,以三百騎入陣鏖擊,自午至酉,身被七創,猶能追殺潰兵,收兵還至數里,趙淮衡山人為淮東轉運使,徳祐中戍銀樹壩,兵敗被執,烏珠使招李庭芝,淮陽許諾,至城下大呼曰:李庭芝!男子死耳!毋降也!烏珠殺之,棄尸江濵。 。阿珠,舊作阿术,今改正。元趙良弼女直人世祖南征,召参議元帥事兼江淮安撫使,親執桴鼓,率先士卒,五戰皆㨗,禁焚廬舍,降降民,所至宣布恩徳,民皆安堵商琥濟陰人,至元十四年,拜江南行御史臺監察御史,建康戍卒有利湯氏財者,投戈于其家,誣為反具,琥知其寃,罪誣者而釋之。華亭蟠龍寺僧思月謀叛被擒,其黨縱火來,刼民大擾,琥亟誅其魁,文法吏責琥擅誅,中丞張雄飛曰:江南殘毀之餘,盗賊屢起,顧尚循常例,安用憲臺為哉?薩里至元中,奉使江南省風俗,訪遺逸,時行省理財方急,賣所在學田,以價輸官,薩里曰:學田所以供祭祀、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還朝以聞,帝嘉納焉。 薩里,舊作撒里,今改正。瑠濟哩威至元中為江東道宣慰使,在官務興學諸生有俊秀者,拔而用之,為政嚴明,豪猾吏束手不敢犯,然無無所刑戮而治 瑠濟哩威舊作立智理威,今改正。陳思濟柘城人,至元中,授兩淮都轉運使,姦弊盡革,商賈通行,嵗課以足。趙宏偉甘陵人,大徳中遷江南行臺都事,江南大饑,宏偉請以贓革錢賑之,民賴以生。伊克德、伊爾丹大徳中,除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使,始視事見,以獄具陳列庭下甚備,問之,乃前官創置,以待有罪者。伊克徳、伊爾丹蹙然曰:凡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亷,得其情則將服罪」。獄具,毋庸施也,即屏去之。監憲一年,贓吏削跡克徳伊爾丹舊作奕赫抵雅爾丁,今改正。。 敬儼河東人,至大元年,擢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治書侍御史,以議立尚書省,忤宰臣意,左遷轉運使,比至,首劾場官之貪汚者,法既大行,課復增益,至二十五萬引,河南行省参政来㑹塩䇲,將以益數,為嵗入常額,儼以亭戶凋敝已甚,以羡為民,力將殫病人,以為已非宰臣事,事遂止崔敬恵州人,至正初,遷江東亷訪使,抑豪強恵下,窮洗寃滯,興學勸農,百廢具舉福壽唐古特人,至正十五年,遷江南行臺御史大夫,明兵圍集慶,福壽數督兵出戰,勢不能支,城遂破,百司皆犇潰,福壽獨據胡床坐鳳凰臺下,指麾左右或勸之去,叱之曰:「吾為國家重臣,城存則生,破則死,尚安往哉!」亂兵四集,遂遇害明陳瑄合肥人,宣徳中,以平江伯充總兵都督,疏清江浦,引水達淮,開㤗州白河,通大江,築高郵河堤,堤內鑿渠亘四十里,淮濵作常盈倉,貯江南輸税,鎮守淮安,兼督漕運,漕政益修。漕渠在江淮問者,瑄功為大周忱吉水人,宣徳五年始設巡撫官,以忱為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奏減蘇州府田租七十二萬石,他府亦以次減,民得蘇息。修吳淞江顧浦諸䖏水利,至今賴之孫鼎廬陵人,正統中,督南畿學政,教士以徳行為本,每學置本源録,錄諸生善行,行部不使人知,單輿猝至,集諸生試之,即日定其甲乙,請託者無所容王竑河州人。景㤗時,以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四府、徐、和、滁三州,時大水,民饑,道殣相望,竑不待報,開倉發賑,家賦牛種,復業者無算,他境流移,安輯家萬六百餘家,病者給藥,死者具槥,鬻子女則贖而歸之,還籍者與道里費,由是人忘其饑,頌聲大作李秉曹州人,天順初,以僉都御史巡撫蘇、松,嵗饑,發廩賑貸,又請滸墅闗税悉徴米偹,荒內官金保于淮安倉,大肆科索,秉發其罪,帝宥之,令盡革其弊,居職數載,恵政大敷崔恭廣宗人,天順初,代李秉巡撫蘇、松,浚儀徵漕河及常鎮,道避江險,又大治吴淞江,起崑山夏家口,至上海白鶴江、嘉定卞家渡,迄于莊家涇,凡浚萬四千二百餘丈,又浚曹家港、浦滙塘、新涇諸水,民賴其利。蘇、松旱饑,奏蠲秋糧四十餘萬石,民困以蘇陳選臨海人,成化初,以御史督學南畿,患士習浮●,範以古禮,嘗止宿學宮,夜巡行兩廡,察其誦讀,諸生競勸文教大興王恕三原人,成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江南。舊制,應天、鎮江、太平、寜國、廣徳官田徴半租,民田全免,其後民田悉歸豪右,而官田累貧民,恕乃減官田耗均之民田,常州時有羡米,奏以六萬餘石補夏税,又補他府戶口塩六百萬貫,公私便馬。水災,奏免秋糧六百餘萬石,周行賑貸,全活二百餘萬口戴●浮梁人,成化中,以御史督學南畿,抑奔競嚴,約束賞拔,皆知名士佀,鐘鄆城人,宏治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蘇、松,首擇亷幹吏主倉庾,侵漁弊絶,所部災,奏免嵗辦織造諸物,改折漕糧五十萬石留滸墅闕稅,二年,皆報許何鑑浙江新昌人,宏治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江南,蘇、松大水,民饑,用便宜發漕米十五萬石賑之,屢奏便民事宜,多報可,與侍郎徐貫疏吳淞、白茆諸渠,泄水入海,水患遂息朱瑄鄞縣人,宏治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江南,濬三江下流以殺太湖水,疏孟瀆諸河通漕,自蘇州至崑山經沙河,舟多覆溺,瑄為甃石,作堤樹栁其上。太倉、鎮海二衛軍民雜䖏難治,建議置太倉州,減蘇松嵗辦雜徭,實心幹濟,口不言錢,歸之日饔飱不給李充嗣內江人,正徳時巡撫應天,嵗大饑,悉心賑救,時寧王宸濠有逆謀,充嗣為之備,及宸濠反,自將精兵萬人西屯采石,傳檄部內,詭言京兵十萬且至,賊疑懼,㑹王守仁破南昌,賊乃潰去,就進工部尚書,修蘇、松水利,大開白茅港,䟽吳淞江。嘉靖初,奏減正徳時所加白糧,并蠲嵗辦之浮舊額者,民困以蘇蕭鳴鳳山陰人,正徳時,以御史督學南畿,取士先徳,行後文藝,誨諭懇摯,諸生感悦,以比前御史陳選,稱之曰陳泰山,蕭北斗歐陽鐸太和人,嘉靖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以蘇、松田賦不均,乃令賦最重者減耗米,派轉齎以䡖之,最䡖者徴本色,增耗米陰重之,由是版版籍不更,賦無偏畸。曾鈞進賢人,嘉靖時以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徐、邳等十七州縣連被水患,鈞乃疏劉伶臺至赤晏廟八十里,築革灣老黃河口,餘三里溝、新開河高家堰並建牐築堤,閲數月工成,民以寧居周如斗。餘姚人,嘉靖中以御史巡按蘇松,時倭患方棘,而嵗又不登,如斗悉心經畫,外應軍旅,內撫士民,奏免田租數十萬石,懽聲如雷,已奉命監軍將吏畏服,期滿當代,以士民請,更留一年曹邦輔定陶人,嘉靖中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時倭寇直犯南京,破溧水,邦輔督兵追及之于楊林,盡殱其衆鄭曉海塩人,嘉靖時以兵部侍郎總督漕運,時大江南北皆被倭患,曉懸重賞捕戮其嚮導,請增設㤗州海防副使,備倭●洲城,諸海口皆增兵設堠,遂連破之,斬馘甚衆,餘賊潰去唐龍蘭谿人,以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撫鳳陽諸府、壽州正陽闗榷税,通、㤗二州虛田税及漕卒船料皆人所患苦,並奏罷之俞大猷晉江人,嘉靖時為蘇松副總兵,時倭寇猖獗,總督張經檄速戰,大猷不可,俟諸軍畢集,大破之。又擊倭蘇州,倭出海走,生擒生魁,別倭犯吴江,又破之于鶯脰湖,倭懼皆遁,江南遂寧劉景韶崇陽人,嘉靖時為淮揚海道副使,景韶饒將畧,每戰身先士卒,自丁堰至廟灣,大小十餘戰,巨寇卑殱,又山西驍將邱陞以倭警調援淮陽,景韶狹與俱,所向無不克,後陞自仲家園追賊,至鍋●輕騎先進,為賊所圍,馬蹶死于陣朱衡萬安人,嘉靖末,以工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理河漕,時河決沛縣飛雲橋,塞運道,衡開新渠一百九十四里,築馬家橋堤以遏飛雲橋堤決口,漕艘通行無阻海瑞瓊山人,隆慶中,巡撫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莫不飭厲,疏請濬吳淞江茆,通流入海,民賴其利,甫半嵗去,小民號泣載路,家繪像祀之,後卒官南京潘季馴烏程人,萬厯初,以右都御史兼工部侍郎總理河漕,時河決崔鎮全,淮南徙高堰,湖隄大壊,維揚、高寳間皆為巨浸,季馴相度地勢,條上六事,河工以成。乾隆二十二年,翠華南巡,奉致祭㫖建祠春秋劉東星泌水人,萬厯中,以工部侍郎總理河漕,開濬賈魯故道,起曲里鋪,至三仙臺,抵小浮橋,又濬漕渠,自徐、邳至宿,又奏開泇河,以疾卒于官李化龍長垣人,萬歴中,以工部侍郎總理河道,與巡撫李三才開泇河,由直河入泇口抵夏鎮二百六十里,避黃河呂梁之險,漕至今便焉周起元海澄人,天唘間,巡撫吴中,為政持大,體尚清淨,性剛介,不畏強禦,織造內監李實倚魏忠賢勢,貪暴不法,誣勘蘇州同知楊姜起,元申救,因疏實侵尅罪,忠賢怒,逮死,獄中,人皆寃之張國維東陽人,崇禎中擢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流宼犯江北,國維往來堵勦,得稍靖。在事六年,以寛恵得民,尤究心水道,輯三吴水利全書,建蘇州石塘、松江海堤,濬江陰鎮江漕渠,立社學,修常平倉,並有成績。祁彪佳山陰人,崇禎中巡按蘇、松諸郡,首以弊政,當革者十,良法當復者十,徧詢屬吏而行之,風采大著。吴中積猾最多,訪其尤者四人,大會縉紳,父老立杖殺之,逺近震慴。後擢巡撫,開館招士儲將,才平賦役,人望大孚史可法大興人。崇禎八年,分巡池州、安慶,監江北諸軍,蒐軍實,治戰具,流賊不敢犯。十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屢敗賊衆。十四年,總督漕運,時漕輓每嵗缺餉,幾至百萬,可法大濬,南河祛除宿弊殆盡。又興屯田,繕城郭,威望大著。福王時,以東閣大學士督師淮、揚、揚州,破慷慨死節。何騰蛟黎平衛人,崇禎中官淮揚兵偹僉事,討平土宼程有宇等萬衆,部內晏然,本朝馬國柱漢軍正藍旗,順治七年總督江南時,八旗駐防兵民不相習,國柱盡心撫戢,令行禁止,兵民相安李日芃漢軍正藍旗,順治七年操江都御史。時沿江多盜,日芃令五里置汛兵稽之,行旅晏然。海寇犯鎮江,遣將堵勦,斬獲甚衆,刋定經賦全書,剏立書院來四方學者,士民徳之李嵩陽封邱人,順治七年提學江南,時士習靡譎,尚詞華,棄義理,嵩陽痛革之。遵用傳註文體乃正,秦世禎廣寧人,順治八年巡按江南,墨吏蠧胥,誅逐不遺,理囚多所平反,漕卒為橫索,贈無藝疏請立五采五銀法,著為令、李來㤗撫州人,順治十二年督學江南,所拔皆孤寒知名士,尋任蘇、松糧儲,復分守蘇、松、常道,歴官清慎,能持大體,不事威嚴,而所部懾服、郎廷佐漢軍鑲黃旗,順治十三年,總督江南捍海冦冇功、石廷柱漢軍正藍旗,順治十三年,以鎮海將軍駐鎮江,能飭兵安民,民間稱為石佛、額楚滿洲鑲黄旗人,江南都統善綏戢兵民。吴逆之亂,提兵援江右,軍律嚴明,所至安堵。郎賽漢軍正紅旗,江南都統時,初設軍屯,軍紀嚴肅,㕓市晏然、李森先平度州人。順治中巡按江南,置姦胥之虐民者。十一人于法民大悦。陳培禎奉天人,順治中江南左布政,以亷幹稱。海寇薄城食盡,民將為變,培禎開聚寳門以通運,人心乃安。與總兵梁化鳳潛開小東門,出不意擊賊,大破之。梁化鳳榆林人寧國總兵官移鎮崇明,海宼出沒不常。化鳳收復平渾、平安、大安、聮福等沙宼氛稍息,鎮兵皆寄居民間,化鳳始建營房處之,兵民稱便。順治十六年,赴援江寧,突圍入,守潛自間道出擊,賊大敗,遂復潤州周維新奉天人以副都統駐鎮江,戢兵禮士,人皆徳之,馬祐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八年,巡撫江南,疏蠲全省逋賦百九十餘萬,又請賑淮揚六郡之被水災者,并其賦除之,又濬河以時蓄洩,民賴其利。後霖雨為災,以憂卒官,遺疏極陳水災民困,無一語及私、王之鼎漢軍正紅旗鎮海將軍禮遇士人,而御兵極嚴,有古名將風、靳輔漢軍鑲黄旗康熙中,由安徽巡撫總督河道,大挑山清、高寳四州縣運河,詳審兩淮全局陳經理河工事宜八疏,復請開中河三百餘里,令漕艘由仲家莊牐而上,即入中河,避百八十里黃河湍悍之險,勞績茂著。雍正十二年,崇祀賢良祠于成龍山西永寧州人,康熙中總督兩江,貪墨吏望風解綬,豪猾皆潛徙他境,杜苞苴,減火耗,清營伍,除蠧商,剏立虹橋書院,檄延高才之士,講習其中,親其訓誨,自奉儉約,以疾卒官,崇祀賢良祠湯斌睢州人,康熙中巡撫江蘇,吴俗奢靡,裁之以禮,立嫁娶喪,●定式,又累疏陳吴民疾苦,淮、揚水災,倡屬捐濟,撫吳三年,食惟疏菜,還朝之日,吴人攀送者數千人,崇祀賢良祠施世綸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中累擢淮徐道,安徽布政使,總督漕運,革羡金,劾貪弁,除蠧役,號稱嚴明傅蠟塔滿洲鑲黃旗人。康熙中,總督江南,薦賢能斥貪墨,讞獄明慎,摘發如神,請免江寧號房蓬搭地租銀八千兩,又疏請江南鄉試增廣觧額,設三載,卒于官,崇祀賢良祠許汝霖海寧人,康熙中督學江南,手定甲乙,釐正文體,人咸服其公鑑、張鵬翮遂寧人,康熙中總理河道,徧行履勘,悉心經畫,拆攔黄壩、築髙堰、廣闢清口,疏人字芒稻等河,又請改中河築堤三義壩,每嵗糧艘通行無阻,黃淮皆循故道,所著有河防記,崇祀賢良祠、張泰交陽城人,康熙中督學江南,刻苦勵操,雖周親宿好,莫敢千以私。陳鵬年湘潭人,康熙中總督河道時,漕渠嵗澁,遣幹吏直溯淮源,疏其上流,使清水暢達,㑹黃濟運,又挑濬黃河南北岸,引河四道,以疾卒官崇祀賢良祠。張伯行儀封人,康熙中巡撫江蘇,清正著聞,豪猾望風逺遁,舉劾屬員無所阿狗,奏請蠲瓜洲浮税賑恤,高寶下河災黎撫吳五載,官吏莫敢冒法貪濫。齊蘇勒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初,總督河道,疏復●洲花園港運道,建閘啓閉,以順水勢,堵●洲城西新開河道,以免江水逼城之患。蒞政清勤,河防完固,崇祀賢良祠。馮景夏桐鄉人,雍正中,任蘇、松糧儲道,剔弊除蠧,不避嫌怨,改用小口倉斛,以杜溢收,盡革陋規浮費,漕政肅清,民咸稱頌。又清查松、常二府積欠,稽覈精詳,為人所不能及尹繼善,滿洲鑲黃旗人。雍正六年,以內閣侍讀學士協辦南河事務。明年,授江蘇巡撫,八年,署兩江總督。十一年,遷雲貴廣西總督。乾隆五年,再任兩江總督。十三年,叅賛四川軍營,去二十一年,復任。二十九年,晉大學士,仍管两江總督及河務事。繼善公正端厚,前後厯任二十年,愛民養士,整飭吏治,不年尚嚴厲,而吏民畏懐,不動聲色,而大小悉就三十召還入閣,尋卒于位,祀 賢良祠,諡文端。陳宏謀臨桂人。乾隆二十二年,任江蘇巡撫,尋授兩廣總督。二十三年,以摠督銜仍管江蘇巡撫。二十七年,調任湖南。宏謀以理學自命為政綜,覈名實,清予告,漕弊禁滛,祠崇檏,黜華治無不舉。以大學士恭 回籍,卒於途。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諡文。
40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四十九
URN: ctp:ws43970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