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之八十二

《卷之八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词 翰
2 闽虽僻在一隅,然而伟人硕士绩行著焉,于是乎有列圣褒奖之宸章;高山大川灵秀萃焉,于是乎有风人品题之骚雅;方岳郡邑政教出焉,于是乎有名公纪述之文词。呜呼!圣训彰彰,昭回云汉,闽之臣庶固当佩服钦诵以自励矣。若夫先正之所品题纪述者,皆足以明物理,植世教,闽之人士亦乌可以不知哉!乃志词翰。
3 福州府
4 宸章
5 《我太祖高皇帝谕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参政魏鉴、翟庄诏二道》:「今年仲夏,敕卿南行,又抵中秋,而被中政令得失杳无知者。卿,郡之籍民也,如民焉,殊于民者何,至于学焉,而闾里曰儒,如儒焉已,而超于儒者云何,乃至于尚志焉。故官于朝然,不考者而迁调之,于功未见,惟志,于业未见,惟勤。即今职于炎方,其所辖者甚众。且八闽之地,利尽南海,势控诸蕃。古今居是者,君子焉,小人焉,弊焉,人情焉,珠玉焉,翡翠焉,金银焉,束帛焉,子女焉,贤人焉,非人焉,忠君焉,爱民焉,修身焉,笃孝焉,高名不朽焉,没身绝嗣焉,其焉焉殊于焉而又同焉。卿其审择焉,力行焉,功名遂而身家全矣。朕观上古天下之治乱,在于君臣能驭不能驭耳。若君能,则驭臣下以礼法,臣能,驭吏卒以体上,故治由此而始矣。若君罔知所以驭臣下,臣亦无知以绳吏卒,故乱由此而始矣。或云吏卒小人,其于治乱何干,然虽小人,凡施小诈,动伤国政,所以为乱始。若吏卒守分,民无枉扰,则民安矣。所以朕尝下令入于条章者,正欲使上官驭吏卒动以礼,次严之以法。若吏卒之徒,背理而违法者绳以死地无论。此令已入条章久矣。人皆贪官,动为下人所持,纵有吏卒纵横,安敢谁何?所以国政无施,天下之民受枉,治愈弛而乱愈生,由此也。朕尝切恨。若为官布政权,无驭吏卒之威,则诸事不成。盖吏卒能为股肱爪牙,若驭以得法,诸事办集,方今有职者孰能为此忽!九年秋,丞相奏福建两参政致极刑于一老吏,朕闻当哉,若不如律者,数加捶死,有何他论。故往谕之。今后凡有不如律者如是,近行者尤加急治,勿令欺侮,方称是官。」
6 《劳福建卫指挥敕》:「八闽之地旷,民好啸聚,凡守此者非智勇者不易。今卿当此方面之重,必昼夜筹策,抚善绳顽,则为将之能者也,戒慎之!」
7 《赐张以宁诗并序》:「朕闻历代贤君,必有贤臣能事其主者,居则规谏有方,出则能示威德以抚四夷。汉之陆贾□□于南越1,马援持书于窦融是也。朕居江左十有六年,思慕此等之臣,终未得志,怏怏于心。自即位之初,特遣翰林官知制诰事张以宁、典簿牛谅使安南。初未知其怀抱何如,去后,今年实封来奏,朕再三览之,喜不自胜。以宁至彼,其王已行长逝,彼国人请授王印于世子。我臣以宁言:此吉礼,非凶事也。今尔国有丧,况来文伊2先君之名,非世子之名,降之非礼也。尔国当遣使往奏,庶依大礼。』于是国人从之。今使者至,如以宁实封之言。朕思安南僻在外夷,瘴烟甚重,古人以为要荒,圣人不居之地,贤者不游之处,恐瘴烟乘其体故耳。今我臣以宁抱忠贞之气,奋古能使之风,执之以大义,守之以法,使安南复命而后降印。又安南国中人民、官属以我中国揖为大礼,见人长揖为礼毕。为我以宁能评之以礼,使彼国中今行稽首、顿首之拜。观其所以,我以宁非独抱忠贞而能使其事者能速化夷行中国之礼,可谓智哉!于戏!抱忠贞之气,奋守节之刚,非生性之自然,历练老成愚夫猛士可乎?使之善者,以宁也,缀诗以勉之,句虽不联,朕本非儒,文之不深,专述其事耳。《以宁初使》:『闻说西南瘴似烟,林丛草木有蛇蚿,承差不避言君命,自是前贤忠义传。』《得以宁实封》:『岭南南又海南边,惟有安南奉我天。使者往还多议说,瘴云埋树若堆烟。民人跣足为乡礼,断发衣袍似野禅。话到异方人异处,老臣何日得来前。』《念以宁涉江海》:『我臣奉命之丹徼,驿路迢遥渡几河?野宿听猿题夜月,朝看狸走疾岩阿。风尘末纪何回日?取性观山世态多。晴朗好瞻红日胜,但阴3驱逐片云过。』『离马乘舟涉大洋,风号帆挂几寻樯。巨鳌闻诏冲前浪,渊底雄蛟翊驾航;舵转水鸣声霹雳,蚌开珠拥海云光。我臣劲节遐方靖,好把丹衷奉上苍。』《念以宁入重山》:『卿初奉命便前奔,道路崎岖实惨魂。千寻树杪猿飞走,万谷风生瘴气昏。日暮鸟啼人不到,月沈象吼夜还温。何时化作中原地,风俗流行礼乐敦。』『使者登山日进程,崎岖石径动人惰。鸟啼深树声刺耳,兽立幽阴未识名。太古以来樵不到,至今人往兽无惊。峰头一点无科木,驻马观来四海平。』《慎言》:『卿因国事往期年,应是朝同世子贤。语善久知人道是,话非虽壮远无边。也知周庙三缄口,犹恐临时不自然。彼处受封王即位,但将诗庆便回旋。』《戒财》:『海滨邦国宝多珠,勿为区区化作迂。此去尔家丰俸禄,好将方寸向前图。功名千载诚难得,一失应须目下污4。记得黄金乘夜送,四知不纳却来诬。』《保身》:『华林江狭水湍流,为问民人是几秋,水色红黄民性犷,山生巨兽象为头。我臣至彼还修养,岂被南方瘴气愁。彼国有人依礼待,卿当归告甚崇优。』《谕强制诰令世子守服》:『安南世子性惟贤,志行将来必备全。初附能尊中国礼,讣音来报朕心怜。以宁休作殊邦看,万里神交是宿缘。更把圣书深道与,直教素服衣三年。』洪武三年四月□□日。」
8 《太宗文皇帝御制洪恩灵济宫碑》:「朕惟自古英贤,生为名臣,著庇民之功;没为明神,赞天地之化。鼓动流荡,行乎两间,以荫福斯民。御灾悍患,叩枯5吹生,濯濯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非智虑所可得而测也。《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其此之谓欤!惟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溥济真人江王,九天玉阙宣化扶教上仙昭灵溥济真人饶王,其功德充溢,盖若是已。神南唐之胄,生有民社之勋,没录仙班之籍。伯仲齐美,华萼联芳。领职上天,耀灵下土,呼吸响应,电迈风行。下民是胄,父母其依。慈祥仁爱,物赖以宁。乃者朕躬弗豫,用药百计,罔底于效;神默运精灵,翊卫朕躬,顷刻弗违。随叩随应,屡显明徵。施以灵符天医妙药,使殆而复安,仆而复起,有回生之功,恩惠博矣,盛矣。朕揆德凉薄,何由获兹?永怀神德,曷其能忘!海深岳峻,其焉有报。盖有功必报,国之恒典,是用祝册加封神号:伯曰『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洪恩真人』,仲曰『高明弘静冲淡妙应仁惠洪恩真人』,旧号俱如故。大新庙宇,亢爽轩豁,称神所栖。爰敕有司,虔洁香火,春秋祭祀,岁易时衣,给洒扫五户,表朕悃愊,荅神鸿庥。虽然,神功之厚而报赉之薄,神固无责于报否,在朕心不能已矣。夫天地之德曰生,神体天地之道,弼亮化机,出幽入明,翕张歘忽,遨游太清。监观四方,济利群生,功在霄壤,昭昭若此,固有不可得而名言者。乃彰神绩,勒于真石,树之于庙,垂示无穷。并系以诗曰:『天产英灵为世杰,出入幽明犹一。生著勋劳保瓯粤,没为明神崇伟烈。芒芒海甸倚芘樾,雨瞬寒燠调以日。冬无凌兢夏无暍,冷气远殄靡飓。下徐高黍岁穰桀,驱扫不祥走妖。晨钟暮鼓乐髫耋,卓彼鳌峰峻且嶻。蜿蜒回抱天造设,春兰荐芳秋菊馝。寒泉白石潄清洁,神之游兮羽葆翳。飞云翩翩道幢节,歘来忽往灵僁僁。呼吸响应速以偈,济利溥博无时偈。四时报享繁献醊,卫朕之力畴与埒?维矢铭心与刻骨,书思著德勒坚碣。垂示万古昭日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初一日。」
9 题咏
10 《题咏登钓龙台》韩渥:「无奈离肠易九回6,强掳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枝桑病眼开7。」雅琥:「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江流禹划纵横外,山入秦封苍莽中。逐鹿兵还神器定8,屠龙人去钓台空。海门日落潮头急9,何处繁华是故宫?」国朝王偁:「高台远枕大江流,江上云屏宿霭收。才子挥毫春作赋,商人酹酒晚移舟。空潭龙去山河改,古殿云寒剑戟愁。莫向此中多感慨,汉家陵树已先秋。」按《瀛奎律髓》以韩渥诗为《登南神光寺塔院作》。
11 《邻霄台》僧惠:「平台屹峰巅,去天不盈尺。云来隐巉岩10,云散露形迹。长笑视大荒,烦襟尽冰释11。不知身世远,但觉乾坤窄,一勺沧溟浮,万家烟树隔。解农恣盘礴12,谢我山水癖。极目送斜晖,寥寥海天碧13。」
12 《游鼓山》蔡襄:「郡栖瞻东方14,岚光莹人目。乘舟逐早潮,十里登南麓。云深翳前路,树暗迷幽谷。朝鸡乱木鱼,晏日明金屋。灵泉注石窦,清吹出篁竹。飞毫划峭壁,势力忽惊触。扪萝跻上峰,太空延眺瞩。孤清浮海山,长白挂天瀑。况逢肥人,性尚自幽独15。西景复向城,淹留未云足。」
13 《游鼓山大顶峰》黄乾:「登山如学道,可进不可已。悬岩更千仞,壮志须万里。平生石鼓怀,独酌灵源水。峨峨大顶峰,欲往辄中止。今朝复何朝16,击楫渡清泚。好风从西来,缥缈吹游子。褰裳陟危巅,万象皆俯视17。东南际大海,日月旋磨蚁。烟云隔洲渚,历历犹可指。城中十万家,嚣杂不到耳。郊原与廛市,琐碎如聚米18,同来皆良俦,酌酒共欢喜。深林更叫啸,盘石恣徙倚。摩挲陈公碑,岁月为我纪。更持末后句,归以铭石几。」帖木儿:「肩舆直上白云梯,古刹林深路欲迷。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
14 《题荔枝轩》杨朏:「曾观荔枝图,几费丹青妆。能红能紫亦能绿,不能写得天然香。曾读《荔枝谱》,品品堪第一19。较量滋味论高低,大抵闻名不如实。我疑真宰推化工,安排百果分番红。杏梅桃李不足数,先教碌碌随春风,锦囊玉液相浑沦,百果让作东南元。别有真香与真色20,一时分付荔枝轩。」
15 《三山九日》黄镇成:「九日南州尚滞留,高风寒雁独登楼。自怜白发难为客,欲买黄花只负秋。南国美人鹦鹉赋,北庭公子鷫鹴裘。不愁大地风霜苦,更拟吹笙过十洲。」
16 《游大帽山》21国朝高廷礼:「灵境秘绝顶22,石房秋气多。只疑列仙居,俯视飞鸟过。群岛落天镜,玉盘浸青螺。相期谢尘鞅,归卧此岩阿。」
17 《游覆釜山玉华洞》国朝林鸿:「真仙构灵宅,洞府何嵌空?入洞可十里,流水咽其中。阴岛湿花露,石门度松风。怪石变万状,寻源竟无穷。有时起云雾,微径又不通。触目极香霭,游心但鸿蒙。」 「路尽忽有天,容光淡空青。蜕出风露外,了然心目醒。幽兴殊未已,又还宿云扃。终悲向朝市,尘鬓秋星星。」
18 纪述
19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朱文公:「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浚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23,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然唯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庋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矣。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枕潜参伍以求其故,则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唯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辩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加于此哉。然无已而有一焉,则亦曰姑使二三子者,知乎为学之本有无待于外求者,而因以致其操存持守之力,使吾方寸之间清明纯一,真有以为读书之地,而后宏其规,密其度,循其先后本末之序,以大玩乎阁中之藏,则夫天下之理其必有以尽其纤悉而一以贯之。异时所以措诸事业者,亦将有本而无穷矣,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凡阁之役,始于庆元初元五月辛丑,而成于七月戊戌。材甓佣食之费,为钱四百万有奇,则常君既率其属输俸入以首事,而帅守詹侯体仁、使者赵侯像之、许侯知新咸有以资之。至于旁郡之守,赵侯伯璝、十二邑之长陈君羾等,亦以其力来助。而董其役者,学之选士杨诚中、张安仁、萧孔昭也。」
20 《闽县学记》程钜夫:「闽为县自隋始,县有学自宋庆历始。学在九仙山之麓,鬻民地为之。庙成于熙宁方尹叔,完修于崇宁庄尹谊,至元戊寅毁焉。越五年创礼殿,又五年创西斋,苟完,不旋踵而敝,门径欲芜,士非无志,往往划于力不足。元贞二年春,教谕韩君挺特寔来,以兴复为己任,谋于予,乃谕县官劝学于协力图之。鸠工度材,修废补缺,缭以重檐,护以阑楯,新像设绘从祀,而庙始严,会讲有堂,易桷与瓦,置二斋,设小学,而学始备。以至门垣阶序,墁甃漆丹悉如式。于是故老来观,欢谓前所无有。诸生诣予征记。董子曰,设庠序以化于邑,然则邑学古庠序也,所以明人伦也,人而不伦则物矣。科目兴,月书季考,姑设利禄驱靡使从,岂道德果尽信哉?故明伦之说为书生常谈,其于化民成俗之意戾甚。闽为福附庸,非深山穷谷比,士风之盛,五百年于此矣。科举废,后生无所事聪明24,日以放恣诗书而刀笔衣冠,而皂隶小有材者溺愈深25,居近利者坏愈速,不能不蹈先儒之忧。天朝嘉惠学校,隶名者复其身,德行文学必由此选,是学校重矣,况邑于民尤近哉。今堂宇新,士习盍与之俱新?读书穷理,必思圣人所谓教者何事,充而仁义礼知之性,尽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职,求无愧于为人,由一邑之善士,为一国天下之善士。庶几庠序不徒设,道德可尽信,且以解先儒溺、深、坏、速之忧。是惟明时崇儒重学之意26,而亦司教化之责者所望于斯邑之士也,尚勉旃哉。韩君,故孝廉孔惠公之子,家学有渊源,故于斯文笃意如此。」
21 《道山亭记》曾巩:「闽故隶周者七,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厄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阪如缘絙,或垂岩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癹,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冲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揖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狭多阻,岂虚也哉。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之外,其志壮哉。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馀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22 《勉斋书院记》贡师泰:「至正十九年冬十月,福州始作勉斋书院,明年秋八月告成。丁亥,廉访使者率郡大夫士行释莫礼。己丑,经略使李公国凤谒祠下,用便宜署今额。以儒人张理为山长。执事者间具本末请记于贡师泰曰:「书院遍天下,而闽中为盛,大率祠徽国朱文公师弟子居多,若延平、武夷、考亭、建安、三山、泉山、龙溪,双蜂、北山之属皆是也。勉斋先生实文公高弟,独无专祠,顾非莅政者之缺欤?昔者佥事张引尝图经始,以调官浙东不果。经历孔汭,锐意作兴,以拜南台监察御史又不果。未几,行部闽广,适郡士林祖孟、祖益请以太平公辅里故宅一区为学宫,厥位面阳,广轮合制,遂倡成之。而廉使赡思丁、副使元奴、佥亭亦怜真必刺的纳、刘完者、郑潜,经历答理、蒙古知事黄普颜帖木儿、照磨傅居信、叶心相,事议若出一,且移郑君董视,而佐以属吏王兰焉。行省平章普化帖木儿闻之,亟发白金五十两及租田一百五十亩奇,以给以赡,于是即旧以图新,拓隘以增广,礼殿中崇像圣人之燕居,祠宇旁峙严先生之祀事堂曰:『道源』,著师友之授受也。阁曰『云章』,以郑君正字瑞本时所得皇太子『麟凤龟龙』四大字刻置其上也。堂后叠石山曰『小鳌峰』,不忘先生读书精舍之名也。斋左曰『凝道』,右曰『尊德』。栖士有舍,待宾有馆,燕休有室,更衣有次,庖、湢、库、庾各有其所。重门衙衙、层庑翼翼。瞰以方池,度以石梁。其周九百八十四尺有奇,东西广九十尺,深视广之四,雄规伟观,穆然靓深。然后斯道之统有所尊,而讲学之士知所向矣。惟子之学盖亦得于先生者,请文诸石,以纪其成。顾师泰荒陋,何足以知此,然窃闻之,斯道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所以为治,孔子、颜氏、曾氏27、子思、孟轲氏之所以为教,不幸而变于管、商,惨于申、韩,杂于荀、杨,暴于鞅、斯,裂破碎于毛、郑、贾、马、王、范之徒8,幸而唐之韩愈氏能以所得,著之《原道》之书。然其于性也主三品,于仁也专博爱,则犹未免于不详不精之失焉。至宋全盛,濂溪启其源,伊洛溯其流,渡江再世,文公始集诸儒之大成,使千裁不传之道复明于天下后世。吁,盛矣哉!于时门人弟子聪明卓越固不为少,然求其始终不渝、老而弥笃者先生一人而已。先生因刘子澄一拜文公于屏山之后,即慨然以斯道自任。听风声于屋头,对孤灯于天曙,其坚志苦思为何如也。自是得执子婿之礼,从登庐阜,涉彭蠡,过洞庭,望九疑,宦游淮、江、湖、湘、吴、越、瓯闽间。不惟口传心授于师门者,愈久而愈博,而其所见名山大川,渊深高厚,皆有以助夫精微广大之学矣。是故徵诸事业,则城安庆,御汉阳最为伟绩,著之方册,则《四书通释》、《仪礼通解》尤为有功。盖先生有志于斯文,以陆沉下官,不能大行其学,固可深慨,然圣贤坠绪,非文公无以明,文公遗书,非先生无以成,则斯文吾道确乎其有所归矣。先生没,其传之著者,在闽则宓斋陈氏、信斋杨氏,在浙则北山何氏,江以西则临川黄氏,江以东则双峰饶氏,其久而益著者,则西山真氏衍义诸书,凡今经帷进讲成均典教,皆出先生讲论之馀也。呜呼!先生之道传之后世,先生之书行乎天下,孰不想慕其高风,渐被其馀泽?况鳌蜂、箕山之间,云烟苍莽,神气流行,慨然肃然,犹若有见乎其位,闻乎其容声者乎29?书院之作,其有功于世教,岂曰小补云哉!遂记不辞。先生讳干,字直卿,御史之第四子,累官至大理寺丞,转承议郎致仕,勉斋其自号云。」
23 建宁府
24 题咏
25 《东溪泛舟》李频:「登岸还入舟,水禽惊笑语。晚叶低众色,温云带烦暑。落日乘醉归,溪流复几许。」
26 《游升山》杨亿:「层云连近郭,占胜有招提。宿雾蒙金像,飞泉溅石梯30。钟声空谷答,塔影乱云齐。千骑时来此,幽寻独杖藜。」
27 《游武夷山》陈襄:「万叠层峦接远空,瑞云晴霭气溶溶。高于泰华五千仞,秀出巫山十二蜂31。蕙帐晓寒孤鹤怨,桃源春尽落花秾32。鸾凰一啸最深处,仙客楼台有几重33?」杨亿:「灵岳标真牒,孤峰入紫氛。藤萝暗仙穴,猿鸟骇人群;白道千年在34,悬流万壑分。汉坛秋藓驳,曾祀武夷君。」杨时:「函关崎嵚走秦鹿,天下并逐争群雄。抉云翻空鳌足折,黔黎窜伏如寒蛩。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犹有高人踪。龙泓东注海波涌,玉女翠拥秋云松。亦霄真骨写虚壁,通泉凡笔惭非工。藏舟浮梁跨绝壑,隐见似与天潢通。当时鸡犬不复见,窠岩依旧烟震笼。我来秋杪月既望,尚有幽菊埋榛丛。天容洗净雨新霁,云幕四卷清无风。掀蓬进棹穷异境,注目想见流残红。回船杖屦蹑幽径,松竹窈窕环琳宫,翠琬温辞耀华衮,金榜大字缠蛟龙。自怜病骨挂尘网。幔亭高会何由逢?解衣归卧玉锁碎35,仰看明月穿疏蓬。」 《又和李倅韵》:「浓淡烟鬟半雨睛,溪光初借晚霞明。鳌头涌出三峰秀,天汉酿成一鉴清。粉社有谁藏旧牒?宾云无处问遗声。幔亭寂寞仙何在?勾漏丹砂早晚成。」李纲36:「宴罢虹桥绝世氛,曾孙谁见武夷君?更无帟幕空中举37,时有笙竽静处闻,猿鸟夜啼千嶂月,松篁寒锁一溪云38。洞天杳杳知何处?翠石苍崖日欲曛。」 刘子翬:「回薄溪流漾翠岑,东风一舸纵幽寻。幔亭落日笙箫断,毛竹连云洞府深。似有碧鸡翔木杪,谁将丹鹤写岩阴?神仙可学非身外,多少游人浪苦心。」 朱文公《分韵得瑶字):「秋声入庭户,残暑不敢骄。起趁汗漫期。雨袂天风飘。眷焉此家山,名号列九霄。相与一束集,旷然心朗寥。栖息共云屋,追寻唤渔船39。一水屡萦回,千蜂郁岧。苍然大隐屏,林端耸孤标。下有云一壑,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英琼瑶。茅茨几时见?自此遗纷嚣。」 蔡沉:「才既非时须40,性本爱岑寂。决策名山游,幽隐遂成癖。春风百花红,秋月千瘴碧。烟霞结绸缪,猿鸟自畴昔。乘间抚深旷,喷薄轰铁笛41。笑挹天柱峰,高寒几千尺。」
28 《过武夷作》朱文公:「弄舟绿碧间42,栖集灵峰阿。夏木纷已成,流泉注惊波。云阙启苍茫,高城郁嵯峨。眷言羽衣子,俛仰日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方士繇:「丹岩石气凝高秋,碧溪上引天河流。金堂石室不可到,五棺莓苔生古愁43。仙人昔乘紫云去,白马摇鞭在何处44。茫茫尘世那得知,幔亭空记当年事45。君不见茂陵松竹已萧疏,乾鱼犹祭同亭祠46。」
29 《武夷七咏》朱文公《天柱峰》:「屹然天一柱,雄镇乾维东47。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洞天》:「绝壁上千寻,隐约岩栖处。笙鹤去不还,人间自今古。」 《画鹤》:「谁写青田质?高超雁鹜群。长疑风月夜,清唳九霄闻。」 《仰高堂》:「面势来空翠,哦诗独好仁。怀人今已矣,谁遣栋梁新?」 《趋真亭》:「危亭久已倾,只有颓基在,何事往来人,不知容鬓改。」。《大小藏岩》:「藏室岌相望,尘编何莽卤。欲问伯阳翁,风烟迷处所。」《丹灶》:「仙人推挂节,炼火守金丹。一上烟霄路,千年亦不还。」
30 《武夷九曲擢歌》朱文公:「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擢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睛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暮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43,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毯。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茅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船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楼鼓岩下水萦洄49。莫言此处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31 《武夷精舍杂咏并序》朱文公:「武夷之溪东流凡九曲,而第五曲为最深,盖其山自北而南者至此而尽。耸全石为一蜂,拔地千尺,上小平处微戴土,生林木极苍翠可玩。而四隤稍下则反削而入,如方屋帽者,旧经所谓大隐屏也。屏下两麓坡坨旁引,还复相抱,抱中地平广数亩,抱外溪水随山势从西北来,四屈折始过其南,乃复绕山东北流,亦四屈折而出。溪流两旁,丹岩翠壁,林立环拥,神剜鬼刻,不可名状。舟行上下者,方左右顾瞻错愕之不暇,而忽得平冈长阜、苍藤茂木,按衍迤靡,胶葛蒙翳,使人心目旷然以舒,窈然以深若不可极者,即精舍之所在也。直屏下两麓相抱之中,西南向为屋三间者『仁智堂』也。堂左右两室,左曰『隐求』,以待栖息,右曰『止宿』,以延宾友。左麓之外,复前引而右抱,中又自为一坞,因累石以门之,而命曰『石门之坞』。别为屋其中,以俟学者之群居,而取『学记』相观而善之义,命之曰『观善之斋』。石门之西少南,又为屋以居道流,取道书《真诰》中语,命之曰『寒栖之馆』。直观善前山之巅为亭,回望大隐屏最正且尽,取杜子美诗语,名以『晚对』。其东出山背,临溪水,因故基为亭,取胡公语名以『铁笛』。寒栖之外,乃植楦列樊以断两麓之口,掩以柴扉,而以『武夷精舍』之匾揭焉。经始于淳熙癸卯之春,其夏四月既望堂成,而始来居之。四方士友来者亦甚众,莫不叹其佳胜,而恨他屋之未具,不可以久留也。钓矶、茶灶皆在大隐屏西。矶石上平,在溪北岸,灶在溪中流,巨石屹然,可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当中科臼自然如灶,可爨以瀹茗。凡溪水九曲,左右皆石壁,无侧足之径,惟南山之南有蹊焉,而精舍乃在溪北,以故凡出入乎此者非鱼艇不济50。总之,为赋小诗十有二篇以纪其实。若夫晦明昏旦之异候,风烟草木之殊态,以至于人物之相羊,猿鸟之吟啸,则有一日之间恍惚万变而不可穷者。同好之士其尚有以发于予所欲言而不及者乎哉。《精舍》:『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 《仁智堂》:『我惭仁知心,偶自爱山林。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 《隐求斋》:『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响。隐去复何求,无言道心长。』 《止宿寮》 :『故人肯相寻,共寄一茅宇。山水为留行,无劳具鸡黍。』 《石门坞》:『朝开云气拥,暮掩薛萝深。自笑晨门者,那知孔氏心?』《观善斋》:『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日用无馀功,相看俱努力。』《寒栖馆》:『竹间彼何人?抱瓮靡遗力。逢夜更不眠,焚香坐看壁。'《晚对亭》:『倚筇南山巅,却立有晚对。苍峭矗寒空,落日明影翠。』 《铁笛亭》:『何人轰铁笛?喷薄两崖开。千载留馀响,犹疑笙鹤来。』名亭之义,详见《宫室志》。 《钓矶):『削成苍石,倒影寒潭碧。永日静垂竿,兹心竞谁识?』《茶灶》:『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渔艇》:『出载长烟重,归装片月轻。千岩猿鹤友51,愁绝棹歌声。』」
32 《题报恩寺》赵汴:「松撼寒声竹锁阴,梵宫潇洒称行吟。庭前花意自荣落,门外山光同古今;夜榻近轩弧月满,晓锄寻药乱云深。中间若了休休事,不信欢愁解到心。」
33 《游紫云岩天然庵》刘:「万叠青山入画图,最高高处著浮屠。薄云弄日明还暗,小雨飞空有却无。山鸟避人疑俗驾,道人好客点云腴。我来一笑忘尘虑,倒裁归欤日欲晡。」
34 《金斗源瀑布》刘子翬:「路穷岩瀑挂,爽气净尘纷52,溜险时依壁,源高半隔云。入池惊练尽,触石听雷分。接胜多幽侣,筇声破藓纹。
35 《题将军岩》刘子翬:「昔年栖险人何在?仿佛楼台杳霭间。事去长空飞鸟没,时请宴坐一僧闲。霜秋石壁黄金树,月夜云涛碧玉湾。杖策时来访奇绝,渔樵幽兴自相关。」
36 《访胡籍溪宅》刘子翬:「寂寂临湖屋,湖风为掩门,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好事长留客,虽贫亦置樽。平生枯淡意,去此与谁论?」
37 《游百丈山分韵得云字》朱文公:「执热倦烦局,驾言起宵分。随川踏晓月,度岭披朝云。攀缘白石梯,拂拭苍藓纹。喷薄惊快觌,琮琤喜先闻。奇哉此精庐,渺然隔尘氛。诸公肯同来,定非俗子群。永日坐清樾,短章策奇勋。慨然念畴昔,联裾已荒坟。中路忘罄折,寸心谩丝棼。惟应泉石愿,三生有馀薰。兹游获重寻,十载心氤氲。他年访旧躅,山灵莫移文。」
38 《西山卜居》朱文公:「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茆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修。兹焉毕暮景,何必营冕裘?」
39 《游瑞岩次韵》朱文公:「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崔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山翠空蒙昼不开。一壑只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留连计,未许山灵便却回。」
40 《云谷二十六咏》朱文公《云谷》:「寒云无四时,散漫此山谷,幸乏霖雨姿,何妨媚幽独。」 《南涧》:「危石下峥嵘,高林上苍翠,中有横飞泉,崩奔杂奇丽。」 《瀑布》:「峰回危径转,垂练鬼千寻。不为登山倦,踌躇秋涧阴。」《云关》:「白云去复还,黄尘到难入。只有涧水声,出关流更急。」 《莲诏》:「亭亭玉芙蓉,迥立映澄碧。只愁山月明,照作寒露滴。」 《杉径》:「南起云关口,萦纡上草堂,天风发清籁,山月度寒光。」《云庄》:「小丘横翠几,层嶂复嵯峨。释耒闲来看,岩姿此处多。」 《泉碣53》:「入关但平田,复□得清响54。何必问真源,神襟一萧爽。」 《石池》:「两岩苍峭石,护此碧泓寒。秋月来窥影,骊珠吐玉盘。」 《山楹》:「山楹一怅望,恨此云迷谷,仙人不可期,缥缈双髻绿。」 《药圃》:「长镜灵根,莳此泉下圃。珍剂未须论,丹荑已堪煮。」《井泉》:「山高泽气通,石窦飞灵液。默料谷中云,多应从此出。」 《西寮》:「畲田种胡麻,结草寄林樾。珍重无心人,寒栖弄明月。」《晦庵》:「忆昔屏山翁,示我一言教。自信久未能,岩栖冀微效。」 《草庐》:「青山绕蓬庐,白云障幽户。卒岁聊自娱,时人莫留顾。」 《怀仙》:「西望多奇峰,北瞰独仙府。欲致武夷君,石坛罗桂醑。」 《挥手》:「山台一挥手,从此断将迎。不见尘中事,惟闻打麦声。 《云社》:「自作山中人,即与云为友。一啸雨纷纷,无劳三奠酒。」 《桃蹊》:「涧里春泉响,种桃泉上头。烂红纷委地,未肯出山流。」 《竹坞》:「悄蒨桃蹊北,萧椮竹坞深。不堪秋夜永,风雨助悲吟。」 《漆园》:「旧闻南华仙,作吏漆园里,应悟见割忧,嗒然空隐几。」 《茶阪》:「携籯北岭西,采撷供茗钦。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绝顶》:「当年赫曦台,移治在兹岭。寥廓无四邻,三光疑倒影。」 《北涧》:「土断川亦分,北下成阴涧。秀石得佳名,服膺吾敢慢。」自注:「云涧有仁义石。」 《中溪》:「南下东岭阿,云是中溪道。岩树爱樛枝,石田悲蔓草。」《休庵》:「别岭有精庐,林峦亦幽绝。无事一往来,茶瓜不须设。」
41 《题风泉亭》朱文公:「涧谷居永久,高情未云酬,兹焉发天秘,始造寒岩幽。上有茂树阴,下有滑泉流。结亭倚苍峭,凿磴穷嵌丘。翠壁自屏立,青藓亦环周。朅来憩永夏,凛若临清秋。仰空韵笙竽,俯槛铿琳球55。幽听一以会,悠然与神谋。遐哉超世心,暇日聊娱忧。笑问车马客,谁能此淹留?」
42 《游密庵分韵得绝字》朱文公:「闽乡饶奇山,仙洲故称杰。巍然一峰高,复与众山绝。传闻极目处,天水远明灭。万里倏往还,三光下罗列。我来发孤兴,径欲跻我。病骨竟支离,何当攀去辙。」
43 《过胡文定公书堂》张栻:「入门认碧溪,循流识深源。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喧,人事经几变,寒花故犹存。堂堂武夷翁,道义世所尊。永袖霖雨手,琴书贲丘园。当时经行地,尚想笑语温。爱此亭下水,烟若玻璃盘。晴看浪花涌,静见潜鳞翻。朝昏递日月,俯仰鉴乾坤。因之发深感,倚槛更无言。」
44 《西山》蔡沉:「紫荆相依倚,绿筱自蒙密。秋兰涧中花,山果路边实。沿岗引霜藤,临流坐寒石。日暮阴崖开,云收远山出。疏篱尚存菊,荒庭旧垂橘。丝桐想虚堂,简策见静室。俯仰今几时,漫然巳陈迹。摩挲苍苔痕,屐齿不可识。」
45 《文公故宅》叶善夫:「峨峨云谷山,淼淼沧州水。中有宅一区,过者视阙里。文献尚可徵,岂不自鲁始。载咏邹氏书,千载若为俟。」
46 《采蕨行》国朝黄裳:「皇天养民山有蕨,蕨根有粉民争掘。朝掘暮掘山欲崩,救死岂知筋力竭。明朝重担向溪浒,濯彼清冷去泥土。夫舂妇滤呼儿炊,饥腹虽充不胜苦。棠阴诸公知不知,朝夕思飧醴与肥?赈饥无策未足怪,胡忍剥我民膏脂!嗟予黍为斯邑宰,致民多饥欲谁罪?见尔奔波心甚惭,立马无言颡生此。但愿皇天怜尔苦,五日一风十日雨。雨顺风调五谷登,蕨根满山长不取。」
47 纪 述
48 《重修建宁府学记》真德秀:「宝庆绍元之初年,天官尚书叶公以显谟阁学士出牧建安。清心劬躬,以治以教,期年民各遂于理。顾瞻泮宫,实维本原风化之地,由庆元后旷弗克修,垂三十祀。曰:『予奉天子命寔来,固欲为国毓材,以俟举选。如宝璧玉,如护掎桐。惟学攸居56,其可弗饬。』乃命属役于僚吏之能者,而以郡博士董之。先葺大成殿,次及十六斋,又次及于三贤堂,然后增辟小学。起盂秋甲辰,迄九月甲寅,功用以成。于是学正叶瑞甫等书来,俾识厥事。某于乡邦为后进,谊不可以先长者,遂请辞57。而端甫等书再至,论勉愈力58,既弗获终辞,则诵所闻以告曰:『诸公所为命仆者,岂欲相与讲明为学之士指欤?夫格物以致知,昔者圣人示人之正法也,请以缮修之役明之。今之学校,非昔之学校乎?昔之圮陋者,今屹焉以完,昔之暗郁者,今焕焉以新,非以修之之功故耶,学者之于学亦若是而已矣。盖受巾以生,万善咸备,犹此宇之本闳且丽也,私欲泪焉,邪说滑焉,犹其漂摇于风雨、漫漶于垢氛而浸朽以弊也59。一日自克,私胜而仁存;一念知悔,善章而咎泯。又如圮陋者之可以复完,暗郁者之可以复新也。夫忠信笃敬,学者立德之基;刚毅木讷,学者任重之实,而辞章华缛,特藻饰之美耳。圣门教人具有本末,故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亦何异基址之固而后栋梁可施,栋梁之安而后丹艧可设也,盖缮修一役耳60,而为学之理具焉。自是推之,则凡天下之事事物物即器,而道已存,由粗而精,可见知至之功不难进矣。虽然,学岂徒知而已,盖学聚问辩,而必以居行继之,博学审问,而必以笃行终焉,断断乎不易之序也。《易》、《中庸》之旨不明,学者始以口耳为学,讲论践履,析为二致。至其甚也,以利欲之心,求义理之学,而以理义之说,文利欲之私,而去道愈邈矣。然则致知力行,交勉并进,岂非学者用功之至要哉!又岂非贤邦君所望于吾州之士者哉!若夫赋役之力,调度之目,在故府可覆,此不书。公名时,字秀发,括苍人。'」
49 《浦城县学重建文宣王殿记》杨时:「周道衰,陵夷至于战国,干戈日寻,帝王之迹熄,而典章文物沦丧无遗矣。孔子于是时,穷为旅人,无所用于世,退而删诗书,定礼乐,而先王所以为治之道,焕然著在方册,使后世有考焉。论其功,谓贤于尧舜,岂虚语哉!故庙食百世,虽天子之尊,北面而奉之,为道之存,非以是为荣观也。国家庆历中诏天下郡县立学,是时,陈公先生襄,以经术德义为一时儒宗,适主县簿,孜孜以教育人材为务。乃与其令谋,即县之东南隅筑宫于其上,以延后学。邑人徐翘营殿于其中,不侈不陋。故三舍行,堂庑一新。至建炎初,为贼火所焚,而殿得以独存,春秋无以奉祀事。绍兴三年冬,县令吴侯来,视事之始,历告诸神祠,独吾圣师无瞻依之所,喟然叹曰:『今老佛之徒犹知严事其师,而吾徒独不知之耶?』于是概然有建立之意。不数月,召邑之诸生刘寿、吴元宾61、吴震、全畴相与董其事,经始于四年中夏,落成于秋七月。良材坚甓增于前,用人之力与夫塑绘之工,其费无虑百馀万,人乐输之不为厉。既而邑之士萧,以吴侯之书走吏诣予求文以为记。予为之言曰:『学之废久矣,诐淫邪遁之辞盈天下,士溺于所习,冥行而已。予尝考之《周官 司徒》,以知、仁、圣、义、忠、和六德教万民。夫仁与圣孔子不敢居,而先王以是教万民者,盖天地万物一性耳,无圣贤智愚之异,故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尝曰62:人皆可以为尧舜。故学者必以圣人为师,犹之射者栖鹄于侯以为的,惟巧力具,然后能中。巧而不至,至而不中,盖有之矣。然不为之的,则莫知孰为中否也。《司徒》以仁圣教民,盖亦栖鹄之义与之为的耳。然仁之为仁,圣之为圣,必有在矣。学者未知仁圣之所以为仁圣,虽有学,犹虚器也。世之论者,以谓仁者爱而已矣,盖未尝究观孔子之言耳。知孔子之言仁,则圣亦从而可知矣。夫浦城之为邑,盖东南贤士大夫之材薮,英材异禀出而擢高科、登士、进秉钧轴者,世有人焉。吴侯用心于此,非徒饰其祠以夸耀之也。盖欲邑之士肄业于其中者,既其文,茹其实63,心得而身行之,以趋圣贤之域。然后为学之成也。故并以告之。』」
50 《睦亭记》真德秀:「嘉定十四年六月,西山精舍成,明年五月,作新亭于池上,而命之曰『睦亭』。客有问者曰:『夫睦,家庭之事也,予以名斯亭,何哉?』予曰:『古者合族而祭事,己必有藏私焉。祭所以尊尊,而燕所以亲亲,其义一也。予之为是精舍也,以吾王父与吾先人之丘垄在是也,有精舍焉,以奉吾王父先人之丘垄,而春秋飧祀无以为会吾宗族之地,是知尊尊矣,而未知亲亲也。凡人所为薄于宗族者,以其不知所出之本一也;诚知其所出之本一,则虽由衰焉而功,由功焉而缌,由缌焉而至于无服,譬之巨木百围,枝叶扶疏,而根干则一,夫岂容以异观哉!然予之所以为是者,非为今日虑也。自吾之曾王父,有予一人焉,是为吾王父。王父有子二人焉,是为吾先人,若吾叔父,吾叔父不幸无后,而有子者惟吾先人焉,吾之兄若弟是也。吾之兄不幸早世,而吾与叔季氏仅存,盖相倚以为命者,夫焉得而弗睦耶?予以所以为是者为后人虑也。苏公有言,吾之所与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之初,一人之身也。今自吾之子与兄弟之子,降而为从兄弟,自吾之孙与兄弟之孙,降而为再从兄弟属。一降则恩为之一衰,又自是而降,则亲尽服穷而涂人矣。吁,亲未尽,服来穷而涂人焉,今之俗皆然也,况于亲之尽、服之穷而不涂人耶?此吾所以虑乎后之人也。今为精舍于斯,欲吾子子孙孙钦奉其先之祀。又为亭于斯,欲吾子子孙孙毕其先之祀,而相与会聚于斯亭。劝酬欢洽之馀,追念本始,而知其所祖之一,则服属虽远而情不至于疏。情不至于疏,则恩不得而绝,庶其免于相视为涂人也,兹吾所望于后之人也。』客又曰:『子之为虑则至矣,然吾观世之有田以具粢盛,有屋以眡茔域者,不为不多矣。而能保之以传于后者甚寡,又将何以为计耶?』曰:『此非予所能知也。虽然,有一焉,夫自吾一家而观之,则吾之昆弟宗族同一体也。自天地而观之,则凡与吾并生于穹壤间者皆同一体也。以吾尊祖睦族之心推之,凡其有田以具粢盛,有屋以眡茔域者,犹吾心也,吾其忍以货与力取之耶?吾而不忍于人,人亦将不忍于我矣,此予之可知者。其所不可知者奚庸过计为哉!』客曰:『然。』遂次其语为《睦亭记》。」
51 《梦笔山房记》魏了翁:「世传江文通为吴兴令,梦人授五色笔,由是文藻日新。今浦城县故吴兴也,县故有孤山里,人因以『梦笔』称之。乡先生杨文庄公尝读书其间。比岁,真希元于山之麓得数亩地,艺卉木、营阖庐,为息游藏修之所。既为文庄识其事,又以书抵了翁,曰:『子为我发之。』了翁每恨由周而上,圣贤之生,鲜不百年,盖历年弥久,则德盛仁熟,故虽从心所欲罔,有择言,皆足以信今贻后。《诗》三百,圣贤忧愤之所为者十六七;六艺之作、七篇之书亦出于历聘不遇,凡皆坦明敷畅,日星垂而江河流也。圣人之心,如天之运纯亦不已,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虽血气盛衰所不能免,而才壮志坚,始终弗贰,曷尝以老少为锐惰,穷达为荣悴者哉?灵均以来,文词之士兴,已有虚骄恃气之习。魏晋而后,则以纤文丽藻为学问之极致,方其年盛气强,位亨志得,往往恃以所能,哗世眩俗,岁滔月迈,血气随之,则不惟形诸文词衰飒不振,虽建功立事,蓄缩顾畏,亦非复盛年之比。无他,非有志以基之,有学以成之,徒以天资之美,口耳之知,才驱气驾而为之耳。如史所书,任彦升、丘灵鞠、江文通诸人皆有才尽之叹。而史于文通末年,至谓梦张景阳夺锦,郭景纯徵笔,才不逮前,夫才命于气,气禀于志,志立于学者也,此岂一梦之间他人所得而予乎?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而他人亦可以夺之乎?为此言者,不惟昧先王梦祲之义64,亦未知先民志气之学,由是梦笔之事如王元琳、纪少瑜、李巨山、李太白诸人史不绝书,而杜子美、欧阳永叔、陈履常庶几知道者,亦曰老去才尽,曰诗随年老,曰才随年尽,虽深自抑损,亦习焉言之,不知二汉时犹未有是说也。希元用力于圣贤之学,今既月异岁殊,志随年长,其自今所资益深,所居益广,则息游藏修于是山也,其必谓吾言然矣。睿圣武公年九十五,作抑之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呜呼!为学不倦如此,才可尽而志可踬乎65,既以复于希元,又以自儆云。」
52 《西山书院记》虞集:「建宁路浦城县,真文忠公之故居在焉。其孙渊子言其族人用建安祠朱文公之比,筑宫祠公,相率举私田给凡学于其宫者而清官为之立师。江浙行中书省上其事,朝廷题之,名之曰『西山书院』,列为学宫,实延佑四年四月也。是年,天子命大司农晏翰林学士承旨某,译公所著《大学衍义》,用国字书之,每章题其端曰『真西山云』。书成奏之,上常览观焉。昔宋臣尝缮写唐宰相陆宣公奏议以进,其言曰:『著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识者以为知言。由今观之,宣公之论治道可谓正矣,然皆因事以立言,至于道德性命之要,未暇推其极致也。公之书,本诸圣贤之学,以明帝王之治,据已往之迹,以待方来之事。虑周乎天下,忧及乎后世,君人之轨范,盖莫备于斯焉。董仲舒曰:『人主而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知,后有贼而不见。』比虽未敢上比于《春秋》66,然有天下国家者,诚反覆于其言,则治乱之别,得失之故,情伪之变,其殆庶几无隐者矣。公当理宗入继大统之初,权臣假公之出,以定人心。既而斥去之。十年复召,首上此书。当时方注意用之,未几而公亡矣。《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公再出而世终不获被其用,岂非天乎?庸讵知百年之后,而见知遇于圣明之时也。然则公之祀岂止食于其乡而已乎!盖尝闻之67,工师之为巨室也,犹必有尺度绳墨之用,朴缔构之制,未有无所受其法者也,为天下国家其可以徒用其才智之所及者哉68。今天子以聪明睿智之资,然能自得师,尊信此书以为道揆,况众人乎?学者之游于斯也,思公之心而立其志,诵公之书而致其学69,圣朝将得人于西山之下焉,不徒诵其言而已也。」
53 《建阳县学藏书记》朱文公:「古之圣人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纪政事之实;《诗》,以导性情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严;《礼》,以正行;《乐》,以和心。其于义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可谓盛矣。而总其书不过数十卷,盖其简易精约又如此。自汉以来,儒者相与尊守而诵习之,传相受授,各有家法,然后训传之书始出。至于有国家者,历年行事之迹,又皆各有史官之记,于是文字之传益广。若乃世之贤人君子,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以至见闻感触有接于外而动乎中,则又或颇论著其说以成一家之言。而简策所载,箧椟所藏,殆不胜其多矣。然学者不欲求道则已,诚欲求之,是岂可以舍此而不观也哉?而近世以来,乃有所谓科举之业者以夺其志。士子相从于学校庠塾之间,无一日不读书,然问其所读,则举非向之所谓者。呜呼!读圣贤之言而不通于心,不有于身犹不免为书肆,况其所读又非圣贤之书哉!以此道人,乃欲望其教化行而风俗美,其亦难矣。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而学于县之学者,乃以无书可读为恨。今知县事会稽姚侯誉寅始斥掌事者之馀金,鬻书于市,上自六经下及训传、史记、子集凡若干卷以充入之,而世儒所诵科举之业者,一无得与于其间。诸生既得圣贤之书而读之,又相与讲于侯之意而知所兴起也。来谒予文以记之,予推姚侯之所以教其人70固可书矣,而诸生之所以承侯之意者,亦当得书也,抑予犹愿有告焉。诸君读侯之书,其必有以通诸心,有诸身而无徒为是书纬者;则庶几无□于侯之教,而是邦风俗之美亦将有以异于往时矣71。于是敬书其说,使刻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54 《考亭书院记》熊禾:「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世运升降之会,天必拟大圣大贤以当之者72,三纲五常之道所寄也。道有统,羲、轩邈矣,陶唐氏迄今六十二甲辰,孟氏历叙道统之传,为帝为王者千五百馀岁;则尧、舜、禹之于冀也,汤尹之于伊、亳也,文武周公之于岐丰也,自是而下为霸为强者二千馀岁,而所寄仅若此,儒者几无以借口于来世。呜呼!微夫子六经,则五帝三王之道不传;微文公四书,则夫子之道不著,人心无所于主73,利欲持世,庸有极乎?七篇之终,所以大圣人之居而尚论其世者,其独无所感乎?呜呼!由文公以来又百有馀岁兵,建考亭视鲁阙里,初名『竹林精舍』,后更『沧州』,宋理宗表章公学,以公从祀庙廷,始锡书院额,诸生世守其学不替。龙门方侯逢辰,灼见斯道之统有关于世运,故于此重致意焉。岁戊子,侯为郡判官,始克修复,邑令古澶郭君瑛又从而增辟之。乙巳,侯同知南剑郡事,道谒祠下,顾谓诸生曰:「居已完矣,其盍有所养乎?』书院旧有田九十馀亩,春秋祀犹不给,侯将捐田为倡,郭君适自北来,议以克协。诸名贤之胄与邦之大夫士翕然和之,合为田五百亩有奇,供祀之馀,则以给师弟子之廪膳,名曰『义学田』。初,省府以公三世孙朱沂充书院山长。既殁,诸生请以四世孙朱椿袭其职,侯白之当路,仍增弟子员74,属其事于邑簿汪君蒙,且以书来,曰:『养可以粗给矣,而教之不可以无师也。』谓禾犹逮有闻,俾与前贡士魏梦牛分教大小学,盖有甚焰然者。既又属禾记其事,其将何以为词?重惟文公之学,圣人全体大用之学也,本之身心,则为德行,措之国家天下75则为事业,其体有健顺、仁义、中正之性,其用则有治教、农礼、兵刑之具,其文则有小学、《大学》、《语》、《孟》、《中庸》、《易》、《诗》、《书》、《春秋》、三礼、《孝经》、图书、《西铭传义》及《通鉴纲目》、《近思录》等书,学者学此而已。今但知诵习公之文,而体用之学曾莫之究,其得谓之善学乎?矧曰体其全而用其大者乎?公之于考亭也76,门人蔡氏渊尝言其晚年间居于大本大原之地,克养敦厚,人有不得窥其际者,盖其喜怒哀乐之未发,早闻师说于延平李先生者,体验已熟,虽其语学者非一端,而敬贯动静之旨,圣人复起77,不易斯言矣。呜呼!此古人接受心法也。世之溺口耳之学何足以窥其微哉?公之修三礼,自家乡至邦国王朝,大纲小纪,详法略则,悉以属之。门人黄氏乾且曰:『如用之固,当尽天地之变,酌古今之宜78,而又通乎南北风气,损文就质,以求其中可也。』使公之志克遂,有王者作,必来取法矣,呜呼!古人为治之大经大法,平居既,无素习,一旦临事,惟小功近利是视,生民亦何日蒙至治之泽乎?秦人绝学之后,六经无完书。若井田,若学校,凡古人经理人道之具尽废。汉犹近古,其大机已失之矣。当今治宇一统,京师首善之地,立胄学,兴文教,文公四书方为世大用。此又非世运方升之一机乎?邵氏观化所谓善变之则,帝王之道可兴者,以时考之可矣。诚能于此推原义、轩以来之统,大明夫子祖述宪章之志,上自辟雍,下逮庠序、祀典、教法,一惟我文公之训是式,古人全体大用之学复行于天下,其不自兹始乎?今公祠以文肃黄氏乾配,旧典也。从以文节蔡氏元定、文简刘氏爚、文忠真氏德秀,建安武夷例也。我文公体用之学,黄氏其庶几焉。馀皆守公之道不贰,其侑公也实甚宜。公以建炎庚戌生于剑之南溪,父吏部韦斋先生仕国也79。公蕴经世大业,属权奸相继用事,郁郁不得展,道学为世大禁,公与门人益务坚苦泊如也。庆元庚申,殁于考亭。后十年庚午,疆场事起,又六十七年丙子,宋亡,公子曾孙浚以死节著。呜呼!大圣大贤之生,共有关于天地之化,盛衰之运者,岂可以浅言哉!夫子之六经不得行于再世,而公之四书乃得彰著于当代,公之身虽屈于当时,而公之道卒信于其后者,天也。过江来,中州文献欲尽,自左丞覃怀、许公衡倡明公学,家诵其书,人尊其道,凡所以启沃君心、栽培相业以开治平之原者,皆公馀泽也。方侯创义学,东平袁君壁适以皋事至闽,访求公后,表浚二子林、彬于省,长南溪、建安二书院,奉韦斋及公祠。又以考亭乃公旧宅,恳恳为语诸生小学入门之要,尤以师道不立为忧;既而金华陈君举司文吴会为胄学,徵藏书,考寻文献,且欲于此继成公志,以复六经古文为属,诚钜典也,而必有俟焉。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欲观周道,舍鲁何适?主学一脉60,亟起而迓续之,则天地之心,生民之命,万世之太平当于此乎?在侯之功不亦远乎?侯世以德显,其仕闽以化为玫,道南七书院皆其再造也。考亭西北偏有山曰云谷,晦庵在焉,亦为之起废61。汪君于山之麓为门以识之,凡公之坟宅,悉从而表树焉,庶乎知为政之先务矣。精舍创于绍熙甲寅,前堂后室制甚朴实。宝庆乙酉,邑令莆阳刘克庄始辟公祠,今燕居庙则淳佑辛亥漕使眉山史侯季温旧构也。书院之更造,惟公手创不敢改,栋宇门庑焕然一新,邑士刘熙实终始之。义学之创兴,宋奕、黄枢首帅以听,华恭孙、叶善夫、赵宗叟、盱江李廷玉与有谋焉。而厚帑庚、完塈茨以迄于成,则虞子建、刘实也,贤劳皆可书。时提调官总管燕山张仲仪、教授三山黄文仲、助田名氏悉书石阴。」
55 《崇安县学田记》朱文公:「崇安县故有学而无田,遭大夫之贤而有意于教事者,乃能缩取它费之赢,以供养士之费,其或有故而不能继,则诸生无所仰食,而往往散去,以是殿堂倾圮,斋馆芜废,率常更十数年乃一闻弦诵之声,然又不一二岁辄复罢去。淳熙七年,今知县事赵侯始至而有志焉,既葺其官庐之废坏而一新之,则又图所以为饮食久远之计者而未知所出也,一日,视境内浮屠之籍,其绝不计者凡五,曰中山,曰白云,曰凤林,曰圣历,曰暨历,而其田不耕者以亩计凡若干,乃喟然而叹曰:『吾知所以处之矣。』于是悉取而归之于学。盖岁入租米二百二十斛,而士之肄业焉者,得以优游卒岁,而无乏绝之虑。既而学之群士十馀人,相与走予所居之山间,请文以记其事,曰:『不则惧夫后之君子莫知其所始,而或至于废坏也。』予惟三代盛时,自家以达于天子诸侯之国,莫不有学,而自天子之元子以至于士庶人之子莫不入焉,则其士之廪于学官者宜数十倍于今日,而考之礼典,未有言其费出之所自者,岂当时为士者其家各已受田,而其入学也有时故得以自食其食,而不仰给于县官也欤?至汉元成间,乃谓孔子布衣养徒三千而增学官、弟子至不复限以员数。共后遂以用度不足,无以给之,而至于罢。夫谓三千人者聚而食于孔子之家,则已妄矣。然养士之需,至以天下之力奉之而不足,则亦岂可不谓难哉?盖自周衰,田不井授,人无常产,而为士者尤厄于贫,反不得与为农工商者齿,上之人乃欲聚而教之,则彼又安能终岁裹饭而学于我,是以其费遂多,而或取之经常之外,势固有所不得已也。况今浮屠氏之说,乱君臣之礼,绝父子之亲,谣诬鄙诈,以殴诱一世之入,而纳之于禽兽之域,固先王之法之所必诛而不以听者也。顾乃肆然蔓衍于中国,丰屋连甍,良畴接畛,以安且饱,而莫之或禁。是虽尽逐其人,夺其所据而悉归之学,使吾徒之学为忠孝者得以无营于外,而益进其业,犹恐未足以胜其邪说;况其荒坠芜绝,偶自至此,又欲封植而永久之乎?赵侯取之,可谓务一而两得矣。故特为之记其本末与其指意所出者如此,以示后之君子,且以警夫学之诸生,使益用力乎予之所谓忠且孝者。职其事者又当谨其出内,于簿书之外而无龠合之私焉,则庶其无负乎赵侯之教矣。赵侯名某,材甚高,听讼理财,皆办其课,又有馀力以及此,诸使者方上其治行于朝云。」
56 《崇安县五夫社仓记》朱文公:「乾道戊子春夏之交,建人大饥,予居崇安之开耀乡,知县事诸葛侯廷瑞以书来属予及其乡之耆艾左朝奉郎刘侯如愚,曰:民饥矣,盍为劝豪民发藏粟,下其直以振之?』刘侯与予奉书从事,里人方幸以不饥。俄而盗发浦城,距境不二十里,人情大震,藏粟亦且竭,刘侯与予忧之不知所出,则以书请于县、于府。时敷文阁待制信安徐公嚞知府事,即日命有司以船粟六百斛溯溪以来。刘侯与子率乡人行四十里,受之黄亭步下。归籍民口大小仰食者若干人,以率受粟,民得遂无饥乱以死,无不悦喜欢呼,声动旁邑。于是浦城之盗无复随和而束手就擒矣。及秋,徐公奉祠以去,而直敷文阁东阳王公淮继之。是冬有年,民愿以粟偿官贮。里中民家将辇载以归有司,而王公曰:『岁有凶穰,不可前料,后或艰食,得无复有前日之劳?其留里中,而上其籍于府。』刘侯与予既奉教,及明年复又请于府曰:『山谷细民无盖藏之积,新陈未接,虽乐岁不免,出倍称之息,贷食豪右,而官粟积于无用之地,后将红腐不复可食。愿自今以来,岁一敛散,既以纡民之急,又得易新以藏,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又可以抑侥幸、广储蓄,即不欲者勿强。岁或不幸小饥则弛半息、大侵则尽蠲之,于以惠活鳏寡,塞祸乱原,甚大惠也,请著为例。』王公报皆施行如章。既而王公又去,直龙图阁仪真沈公度继之。刘侯与予又请曰:『粟分贮民家,于守视出纳不便,请仿古法,为社仓以储之,不过出捐一岁之息,宜可办。』沈公从之,且命以钱六万助其役。于是得籍阪黄氏废地以鸩工度材焉。经始于七年五月,而成于八月。为仓三,亭一,门墙守舍无一不具。司会计董工役者,贡士刘复、刘得舆、里人刘瑞也。既成,而刘侯之官江西幕府,予又请曰:复与得舆皆有力于是仓,而刘侯之子将仕郎琦尝佐其父于此,其族子右修职郎坪亦廉平有谋,请得与并力。』府以予言悉具书礼请焉,四人者遂皆就事,方且相与讲求仓之利病,具为条约,会丞相清源公出镇兹土,入境问俗,予与诸君因得具以所为条约者迎白于公。公以为便,则为出教,俾归揭之楣间,以视来者。于是仓之庶事,细大有程,可久而不坏矣。予惟成周之际,县都皆有委积,以待凶荒,而隋、唐所谓社仓者,亦近古之良法也,今皆废矣,独常平义仓尚有古法之遗意,然皆藏于州县,所恩不过市井惰游辈,至于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则虽饥饿频死而不能及也。又其为法太密,使吏之避事畏法者,视民之殍而不肯发,往往全其封鐍,递相付授,至或累数十年不一訾省,一旦甚不获已,然后发之,则已化为浮埃聚穰82而不可食矣。夫以国家爱民之深,其虑岂不及此?然而未之有改者,岂不以里社不能皆有可任之人,欲一听其所为,则惧其计私以害公?欲谨其出入同于官府,则钩校靡密,上下相遁,其害又必有甚于前所云者,是以难之而有弗暇耳。今幸数公相继,其爱民虑远之心,皆出乎法令之外,又皆不鄙吾人以为不足任,故吾人得以及是,数年之间,左提右挈,上说下教,遂能为乡闾立此无穷之计,是岂吾力之独能哉?惟后之君子视其所遭之不易者如此,无计私害公以取疑于上,而上之人亦毋以小文拘之如数公之心焉,则是仓之利夫岂止于一时,其视而效之者,亦将不止于一乡而已也。因书其本末如此,刻之石以告后之君子云。」
57 校 注
58 1 似应为「汉之陆贾奉使于南越」。
59 2 「伊」疑为「仍」之误。
60 3 「阴」疑为「期」之误。
61 4 「目下汗」似为「日下污」之误。
62 5 似应作「煦枯」。
63 6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四》作「无那愁肠日九回」。
64 7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四》作「离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65 8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四)作「逐鹿师还神器定」。
66 9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四》作「海门最是潮头急」。
67 10 道光鄢调元《十闽名胜笺 卷一》作「云来隐巉嶷」。
68 11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作「长笑观大荒,尘襟尽冰释」。
69 12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作「解衣恣磅礴」。
70 13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作「极目送斜晖,遥遥海天碧」。
71 14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二》及乾隆黄任《鼓山志 卷十》均作「郡楼赡东方」。
72 15 乾隆黄任《鼓山志 卷十》作「素尚自幽独」。
73 16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二》作「今朝复何如」。
74 17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二》及乾隆黄任《鼓山志 卷十》均作「褰裳陟遥颠,万象能俯视」。
75 18 上述《闽都记 卷十二》及《鼓山志 卷十》均作「城中十万家,嚣喧不到耳;郊原与市廛,琐碎如聚米」。
76 19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一》作「其品堪第一」。
77 20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一》作「别有真香与味色」。
78 21 道光鄢调元《十闽名胜笺 卷一》作「游席帽山二首之二」。
79 22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八闽名胜笺 卷一》作「灵境閟绝顶」。
80 23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七十七》作「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学文学之意」。
81 24 乾隆{福州府志。学校》作「科举废,后生无所事耳目」。
82 25 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小有才者溺愈深」。
83 26 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是虽明时崇儒重学之意」。
84 27 乾隆《福州府志;学校》作「曾子」。
85 28 乾隆《福州府志。学校作「磔裂破碎于毛、郑、贾、马、王、范之徒」。
86 29 乾隆《福州府志。学校》作「闻乎其音容者乎」。
87 30 道光鄢调元《十闽名胜笺 卷二》作「层峦连近郭,占胜有招提;宿雾昏金像,飞泉溅石梯」。
88 31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秀出巫山十二重」。
89 32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桃源春尽落花浓」。
90 33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凤鸾一啸最深处,仙客楼台何处逢」。
91 34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古柏千年在」。
92 35 康熙重刊《杨龟山先生集 卷三十九》作「解衣归卧玉琐碎」。
93 36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题作「幔亭峰」。
94 37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更无裀幕空中举」。
95 38 上述《武夷山志 艺文》作「松篁闲锁一溪云」。
96 39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追寻唤渔舠」。
97 40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才既非时用」。
98 41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喷薄鸣铁笛」。
99 42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九十五》作「弄舟绿碧涧」。
100 43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王馆莓苔生古愁」。
101 44 乾隆麓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白马瑶鞭在何处」。
102 45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幔亭空说当年事」。
103 46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乾鱼犹记同亭祀」。
104 47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作「雄镇斡维东」。
105 48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道人不作荒台梦」。
106 49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鼓楼岩下水潆洄」。
107 50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非渔艇不济」。
108 51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千载猿鹤友」。
109 52 光绪续修《浦城县志 艺文》作「爽气净尘氛」。
110 53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作「泉硖」。
111 54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作「复此得清响」。
112 55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作「俯槛铿琳璆」。
113 56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惟兹攸居」。
114 57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请固辞」。
115 58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谕勉愈力」。
116 59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而寖朽以弊也」。
117 60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夫缮修一役耳」。
118 61 康熙重刊《杨龟山先生集 卷二十四》作「吴元实」。
119 62 康熙重刊《杨龟山先生集 卷二十四》作「孟子亦曰」。
120 63 康熙重刊《杨龟山先生集 卷二十四》作「溉其文,茹其实」。
121 64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不惟昧先王梦龄之义」。
122 65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才有尽而志可踬乎」。
123 66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斯虽未敢上比于春秋」。
124 67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抑又闻之」。
125 68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为天下国家,可徒用其才智之所及哉」。
126 69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体公之心而立其志,诵公之书而笃其学」。
127 70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七十六》作「予惟姚侯之所以教其人」。
128 71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七十六》作「则庶几无负于侯之教,而是邦风俗之美,亦将有以异于往时矣」。
129 72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天必生大圣大贤以当之者」。
130 73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人心无所为主」。
131 74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仍增置弟子员」。
132 75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举而措之国家天下则为事业」。
133 76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公之在考亭也」。
134 77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则圣人复起」。
135 78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如用之困,当尽天地之变,酌古今之宜。」
136 79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韦斋先生之仕国也」。
137 80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正学一脉」。
138 81 道光《建阳县志 坛庙》作「考亭西北隅有山曰云谷,晦庵在焉,侯亦为之起废」。
139 82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七十六》作「化为浮埃聚壤」。
URN: ctp:ws440891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