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三百十九·輿地考五

《卷三百十九·輿地考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古荊州
2
《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北據荊山,山在今襄陽郡南漳縣。南及衡山之陽也,衡山在今衡陽郡湘潭縣,江、漢朝宗於海江、漢二水歸入於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今潯陽郡西北,沱、既道,土夢作沱、二水名,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夢,澤名也,今在安陸郡。言二水既從其道,則夢之土可為耕作畎畝之治。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荊州其一。《周禮·職方》曰:
3
正南曰荊州《爾雅》曰:「漢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衡山在湘南。夢在華容。潁水出陽城乾山,宜屬荊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詳。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
4
荊,強也,言其氣躁強;亦言荊,驚也。或取名於荊山焉。蓋蠻夷國,瓠之種昔高辛氏有畜犬,曰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孫滋蔓,號曰「蠻夷」,今長沙武陵蠻是也,詩人所謂蠻荊也夏、商以來,最為邊患。周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故《詩》曰「蠻方來威」,又曰「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春秋至戰國時,並為楚地。其在天文,翼、軫則楚之分野漢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東、江陵,竟陵、富水、義陽之東境,安陸、齊安、漢陽、江夏、巴陵、長沙、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韓、秦之交漢之南陽之地,今宜陽之西,要宜屬韓。漢之地,今播川、義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屬秦。秦平天下,置郡,此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東、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清江等郡地是也、黔中今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等郡地皆是也。漢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長沙今長沙、巴陵、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等郡是、南陽之東境今義陽、漢東等郡是。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荊州領郡、國八。其五溪中地,歸漢以後,歷代開拓今播川、涪川、夜郎、義泉、龍溪、溱溪等郡地。後漢並因之初理武陵郡漢壽縣,今武陵郡武陵縣也。後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漢末,曹公赤壁敗後,遂與吳、蜀三分其地北境屬魏,西境屬蜀,東境屬吳。及劉備歿後,所分之地悉復屬吳,而荊州南北雙立魏荊州理宛,今南陽郡。吳荊州理江陵,今郡也。晉亦置荊州領郡十九。初理襄陽,平吳,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縣也。其後遷徙無常處。自王抗以後,復理江陵,不復移改。宋分置荊州領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領郡四,理義陽,今郡、郢州領郡六,理南郡、雍州領郡十,理襄陽,今郡地。刺史所理則在古荊河州境,其統領郡縣,則古荊州之境、湘州領郡十,理長沙,今郡。齊並因之。州境之內,含帶蠻音但,土地遼落,稱為殷廣。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故謂荊州為陜西也以比周、召分陜之義。其後割裂,不可詳也。唐分置十五部,此為山南東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東、武陵、澧陽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長沙、零陵、桂陽、江夏、江華、衡陽、巴陵、邵陽是也、黔中道黔中、盧溪、盧陽、寧夷、清江、潭陽、龍溪、義泉、靈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陸、義陽及嶺南道連山。宋乾德元年,平荊湖湖南北
5
三年平蜀夔路,始盡得古荊州之地。後為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及夔路之施、黔、思、播等州云。
6
◎古荊州歷代沿革之圖
7
▲春秋時可攷者十三國
8
楚夔晁黃鄖申麇羅巴穀州權若阜
9
▲秦時為郡三
10
南郡長沙郡黔中郡南陽南境是
11
▲漢時為郡國六縣七十九
12
南郡十八縣江陵臨沮夷陵華容宜城郢己阜當陽中廬枝江襄陽編秭歸夷道州陵若阜巫高成
13
江夏郡十四縣西陵竟陵西陽襄邾晁鄂安陸沙羨蘄春黽阜杜下雉鍾武
14
長沙國十三縣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
15
武陵郡十三縣索孱陵臨沅沅陵金覃成舞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人艮山零陽充
16
桂陽郡十一縣郴臨武便南平耒陽桂陽陽山曲江含水匡水貞陽陰山
17
零陵郡十縣零陵營道始安夫夷營浦都梁泠道泉陵洮陽鍾武
18
郡東北境是縣見梁州
19
▲晉時為郡國十五縣一百一十三
20
南郡十一縣江陵編當陽華容若阜枝江旌陽州陵監利松滋石首
21
襄陽郡八縣宜城中廬臨沮己阜襄陽山都鄧城
22
宜都郡三縣夷陵夷道人艮山
23
江夏郡七縣安陸南杜曲陵平春黽阜竟陵南新市
24
武昌郡七縣武昌柴桑陽新沙羨沙陽鄂官陵
25
長沙郡十縣臨湘攸下雋醴陵瀏陽建寧吳昌羅蒲圻巴
26
衡陽郡九縣湘鄉重安湘南湘西陽衡山連道新康益陽
27
零陵郡十一縣泉陵祁陽零陵營浦洮陽永昌觀陽營道舂陵陽泠道應陽
28
武陵郡十縣臨沅龍陽漢壽沅陵黔陽酉陽金覃城沅南遷陵舞陽
29
湘東郡七縣酃茶陵臨蒸利陽陰山新平新寧
30
桂陽郡六縣郴耒陽便臨武晉寧南平
31
邵陵郡六縣邵陵都梁夫夷秭歸邵陽高平
32
建平郡八縣巫北井秦昌信陵興山建始秭歸沙渠
33
天門郡五縣零陽中袞臨澧澧陽
34
豐郡五縣安風雩婁安豐蓼松滋
35
▲隋時為郡二十縣一百有八
36
南郡十縣江陵長楊宜昌枝江當陽松滋長林公安安興紫陵
37
夷陵郡三縣夷陵夷道遠安
38
襄陽郡十一縣襄陽安養穀城上洪率道漢南陰城義清南漳常平若阜
39
竟陵郡八縣長壽藍水𦰛川漢東清騰樂鄉豐鄉章山
40
沔陽郡五縣沔陽監利竟陵甑山漢陽
41
安陸郡八縣安陸孝昌吉陽應陽夢京山富水應
42
永安郡四縣黃岡黃陵木蘭麻城
43
江夏郡四縣江夏武昌永興蒲圻
44
義陽郡五縣義陽鍾山羅山禮山淮源
45
長沙郡四縣長沙衡山益陽邵陽
46
衡山郡四縣衡山晁陰湘潭新寧
47
巴陵郡五縣巴陵華容沅江湘陰羅
48
零陵郡五縣零陵湘源永陽營道馮乘
49
熙平郡九縣桂陽陽山連山宣樂游安熙平武化桂嶺開建
50
武陵郡二縣武陵龍
51
澧陽郡六縣澧陽石門孱陵安鄉崇義慈利
52
桂陽郡三縣郴臨武盧陽
53
沅陵郡五縣沅陵大鄉鹽泉龍標辰溪
54
黔安郡二縣彭水涪川
55
清江郡五縣鹽水巴山清江開夷建始
56
▲唐時為州三十四縣一百三十七
57
荊州七縣峽州四縣歸州三縣復州三縣郢州三縣襄州七縣安州六縣黃州三縣沔州二縣鄂州五縣申州三縣潭州六縣岳州五縣衡州六縣永州四縣道州四縣郴州八縣連州三縣邵州二縣朗州二縣澧州四縣辰州五縣沅州三縣黔州六縣思州四縣施州二縣珍州四縣播州三縣夷州五縣溱州二縣錦州五縣溪州二縣費州四縣業州二縣
58
▲宋時為州三十四縣一百二十八
59
江陵府八縣荊門軍二縣峽州四縣歸州三縣復州二縣郢州二縣德安府五縣黃州三縣漢陽軍二縣鄂州七縣興國軍三縣信陽軍二縣潭州十二縣岳州五縣衡州五縣永州三縣全州二縣道州四縣郴州四縣桂陽軍三縣連州三縣邵州三縣武岡軍三縣鼎州四縣澧州四縣辰州四縣沅州四縣靖州三縣黔州二縣思州三縣施州二縣珍州二縣播州三縣
60
江陵府春秋以來,楚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東接夢,亦一都會也。秦置南郡。漢高帝改為臨江郡,景帝改為臨江國,後復故。後漢因之。其地居洛陽正南章帝徙鉅鹿王恭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
61
乃徙為安陸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為南郡太守,後屬吳麋芳以郡來降,關羽因此遂敗,常為重鎮吳師來伐,當陽侯杜元凱向江陵,斬其督任延
62
晉平吳,置南郡及荊州領郡十九,理於此,東晉以為重鎮桓沖理上明,使劉波守江陵。宋、齊並因之宋領郡十二,齊領郡十。梁元帝都之,為西魏所陷大將于謹平之,遷後梁居之,為藩國,又置江陵總管府。隋并梁,置江陵總管府如故,後改為荊州。煬帝初,復為南郡。唐為荊州,或為江陵郡,後改為江陵府,荊南節度。屬山南道。領縣七江陵、枝江、松滋、石首、當陽、公安、長林。梁以復州監利來屬。宋乾德三年,升白秋巡為潛江縣,白臼巡為建寧縣,萬庾巡為萬庾縣,白沙院為玉沙縣,萬庾尋廢。開寶五年,以長林、當陽二縣屬荊門軍。至道二年,以玉沙隸復州。屬荊湖北路,領本路兵馬鈐轄。中興後,本路安撫、制置置司。貢綾、、碧澗茶芽、柑橘。領縣八,治江陵。江陵故楚郢都。漢縣。有息壤、紀南城、梅四洲、渚宮枝江故羅國地。唐縣。
63
有九十九洲公安隋縣。有呂蒙城、油水、涔港松滋石縣。有蜀江、巴山
64
監利隋縣。有乾溪石首唐縣。有石首山、大江建寧宋縣。有鹿角山
65
潛江宋縣。有曹河
66
荊門軍宋開寶五年,以江陵府荊門鎮建為軍,以長林、當陽二縣來屬;後廢,仍隸江陵。元祐間,復置軍。屬荊湖北路。領縣二,治長林。長林隋縣。
67
有紫蓋山當陽漢縣。有沮水
68
峽州春秋、戰國時並楚地。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漢並為南郡地。魏武平荊州,置臨江郡。後蜀先主改為宜都郡。吳改夷陵為西陵,常為重鎮。陸遜疏:「夷陵要害。國之關限,若其失之,非損一郡,荊州可憂。」
69
晉、宋、齊並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後周改為峽州。陳常得之,為重鎮隋開皇中,伐陳。陳人守荊門、狼尾灘,並宜都縣界。安蜀城,夷陵縣界也。唐為峽州,或為夷陵郡郡城即陸抗攻步闡,拒晉師之壘,以扼三峽之口,故為峽州。西通蜀江。屬山南道。領縣四夷陵、宜都、長楊、遠安
70
宋為峽州,屬荊湖北路。貢五加皮、芒硝、杜若。領縣四,治夷陵夷陵。晉縣。
71
有虎牙山、黃牛山、三游洞長楊隋縣。有人艮山、長山溪,渚汕宜都唐縣。有荊門山、羊腸山、狼尾灘遠安後周縣。有宜陽山、清溪
72
歸州歷代土地與安郡同夔州,唯秦時屬南郡,二漢為南郡。吳置建平郡,以為重鎮其地險固。孫皓末,晉將王自蜀沿流伐吳。吳之守將吾彥表謂皓曰:「請建平增兵,若建平不下,晉師終不敢過。」皓不從。即秭歸縣界也
73
晉亦為建平郡,宋、齊皆因之。隋屬巴東郡。唐武德二年,分夔州秭歸、巴東二縣置歸州或云因歸國為名,後為巴東郡古夔子國城,在郡東二十里。屬山南道。領縣三宋同。宋屬荊湖北路。貢。領縣三,治秭歸。秭歸隋縣。
74
有夔子城、大江興山唐縣。有玉虛洞巴東隋縣。有石門山、大江
75
復州春秋以來,為楚地。秦屬南郡。二漢屬南郡、江夏二郡地。晉置竟陵郡,宋、齊因之。後周以其地置郢、復二州。隋煬帝初州廢,於舊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郡地,於舊復州置沔陽郡。唐改為復州,或為竟陵郡。屬山南道。領縣三監利、沔陽、竟陵。梁以監利入江陵府。晉為防禦。宋至道三年,以江陵府玉沙來屬。屬荊湖北路。寶元二年,廢沔陽入玉沙。領縣二,治景陵。景陵晉縣。有漢水、夢城玉沙宋縣。有沔水、夏水
76
郢州歷代所屬與竟陵郡同。二漢屬江夏郡。晉、宋、齊為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屬安州。後周分置石城郡,後於石城郡置郢州。隋煬帝初州廢,置竟陵、安陵二郡。唐併二郡為溫州,或為郢州,或為富川郡。屬山南道。領縣三長壽、京山、富水,周廢富水入京山。宋為防禦。屬京西南路。
77
貢白。領縣二,治長壽。長壽晉縣。有漢水京山隋縣。有漳河、富河
78
德安府春秋雲阜子之國云阜或作鄖,夢之澤在焉。後楚滅雲阜,封鬥辛為鄖公,即其地也。秦屬南郡。二漢屬江夏郡。晉初亦屬江夏郡,後分置安陸郡。宋、齊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總管府。後周置州及安陸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為安陸郡。唐為安州,或為安陸郡郡城臨水。屬淮南道。
79
領縣六安陸、吉陽、應山、應城、夢、孝昌。後唐安遠軍節度。周以郢州汶川來屬。宋建隆元年,復為建安軍。開寶中,廢吉陽。太平興國二年,以漢川屬漢陽軍。宣和元年,升為德安府。屬荊湖北路。貢青。領縣五,治安陸。安陸漢縣。有陪尾山、水、夢澤孝感後唐縣。有環水夢西魏縣
80
應城唐縣。有波河應山隋縣。有廖水
81
黃州春秋時邾國之地今郡東南百二十里臨江與武昌相對仁邾城。《史記》曰:「皇帝之末孫有陸終者,產六子,第五別為曹姓,歷代不絕。至武王伐紂之後,封其裔子挾於邾,為諸侯。」即此也,後為黃國之境。戰國時屬楚。秦為南郡。二漢為江夏郡。魏亦為重鎮魏文帝黃初中,吳揚聲欲獵江北,豫州刺史滿寵度必襲西陽,為之備。孫權聞之乃退。吳後得邾城孫權赤烏中,使陸遜攻邾,常以三萬兵守之。晉為西陽國。宋為西陽郡。齊又分置齊安郡。北齊置衡州,領齊安一郡。陳廢衡州。後周又置衡州及黃州。隋初,改衡州為黃州。煬帝初州廢,置永安郡。唐為黃州,或為齊安郡。屬淮南道。領縣三宋同。宋屬淮西路。貢布、連翹。領縣三,治黃岡。黃岡隋縣。有大江黃陂後周縣。有武湖、松湖麻城隋縣。有永泰河
82
漢陽東春秋鄖國之地。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江夏郡。魏初為重鎮曹公定荊州後,以文聘為江夏太守,守沔口,土石梵,吳軍來攻,不克。後屬吳,亦為重鎮孫權嘉禾中,陸遜屯江夏、沔口晉、宋以來,並屬江夏郡。
83
後周置復州。隋煬帝初,改為沔州。尋改為沔陽郡,則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唐武德中,討平朱粲,析為沔州。或為漢陽郡。屬淮南道。領縣二宋同,後廢州,以漢陽隸鄂州,水義川隸安州。周平淮南得其地,建為軍。宋因之,屬湖北道。
84
領縣二,治漢陽。漢陽隋縣。有赤壁、沔水、灄水漢川唐水義川縣,宋時改
85
鄂州自春秋以來皆屬楚,有江、漢二水在州西合。秦屬南郡。漢高祖置江夏郡應劭曰:「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
86
後漢因之,荊州牧劉表將黃祖守在此按《吳志》孫策表曰:「臣到沙羨縣祖屯處,破之。」。吳分江夏孫權初城江夏更置武昌郡,孫權常都之,孫皓又徙都之,常為重鎮孫權甘露初,城武昌,陸遜、諸葛恪、滕牧皆屯焉。及晉伐吳,使王戎襲武昌,胡奮襲江夏。歷代亦為兵衝,其地亦曰夏口東晉孝武時,桓石仁屯守,亦曰魯口以對魯山岸為名也。晉、宋並為江夏、武昌二郡。
87
宋兼置郢州領郡六,理於此。齊因之,亦為重鎮劉懷珍言於高帝曰:「夏口兵衝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鎮兵。其後梁武帝自襄陽起兵東下,攻圍凡百餘日,方降。梁末,北齊得之,遣慕容儼守。陳霸先將侯攻,圍六月餘不下,後三國和通,乃歸梁。,他典反。梁分置北所州,尋分北新置土、富、徊、泉、濠五州。隋平陳,改置鄂州。煬帝初州廢,置江夏郡。唐武德中,平蕭銑,改為鄂州。或為江夏郡,大都督,武昌軍節度。屬江南道。領縣七江夏、永興、唐年、漢陽、武昌、蒲圻、晁川。唐末屬湖南馬氏。後入南唐,置嘉魚、永安、通山三縣。周以漢陽、水義川屬漢陽。宋乾德五年,置大冶縣。太平興國三年,以永興、通山、大冶三縣屬興國軍。仍為武昌節度,屬湖北路。熙寧五年,升崇陽縣屬城鎮為縣。嘉定十五年,以武昌縣升為壽昌軍。貢銀。領縣七,治江夏。
88
江夏晉縣。有黃鶴山、鸚鵡洲、鄂渚武昌吳縣。有樊山、西塞山、崢嶸洲
89
蒲圻吳縣。有赤壁嘉魚南唐縣。有蒲圻湖崇陽唐唐年縣,宋改。有壺頭山咸寧南唐永安縣,宋改。有牛鼻潭通城宋縣。有太平港
90
興國軍宋太平興國二年,以鄂州永興、通山、大冶三縣置軍。屬江西路。
91
貢。領縣三:治永興。永興隋縣。有闔閭山、大江大冶南唐縣通山南唐縣。有九宮山
92
信陽軍春秋時申國之地或曰申國今在南陽郡南陽縣,其後屬楚。秦屬南陽郡。二漢為南陽、江夏二郡。魏分南陽置義陽郡。晉宋並因之,宋又置司州領縣四,治於此。齊並因之。有三關之隘今義陽縣界有故平靖關,其武陽、黃峴二關,在安陸郡應山縣界也,北接陳汝,控帶許、洛。宋、齊以來,常為邊鎮。梁曰北司州,後復置司州梁天監二年,為魏將元英所陷。後魏改為郢州。後周改為申州。隋煬帝改為義州,尋為義陽郡。唐為申州,或為義陽郡。屬淮南道。領縣三義陽、羅山、鍾山宋開寶九年,降為義陽軍,廢鐘山、羅山二縣。太平興國元年,改為信陽軍。雍熙二年,復置羅山。屬京西北路。貢布。
93
領縣二,治信陽。信陽魏義陽縣。有水師水、桐柏山、淮水羅山
94
潭州古三苗國之地。自春秋以來,為黔中地,楚國之南境。秦為長沙郡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漢為長沙國,初封番君吳芮為長沙王都於此;及景帝,封子發又為長沙王。後漢復為長沙郡,晉因之。宋長沙國,兼置湘州領郡十,治於此。齊因之,又為長沙郡。湘川之奧,人豐土闢,南通嶺嶠,唇齒荊雍,亦為重鎮。梁、陳以來,皆因而不改。隋平陳,置潭州取昭潭為名
95
煬帝初州廢,置長沙郡。唐為潭州,或為長沙郡。屬江南道。領縣六長沙、湘潭、湘鄉、益陽、醴陵、瀏陽。唐末馬氏據其地,建為武安軍節度;梁以衡州攸縣來屬。宋乾德元年,平湖南,降為防禦。太平興國二年,析長沙六鄉置寧鄉縣。端拱元年,復武安節度。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岳州湘陰並來屬。熙寧六年,置安化縣。元符元年,以長沙縣五鄉、湘潭縣兩鄉為善化縣。屬荊湖南路。
96
貢葛、茶。領縣十二,治長沙、善化。長沙隋縣。有嶽麓山、湘水、溈水、橘洲湘潭唐縣。有碧泉益陽漢縣。有五溪山、益水湘陰唐縣。有漣水、汨水醴陵唐縣。有王喬山瀏陽唐縣。有因水唐縣。有陽山、攸水衡山晉縣。有衡山、武陽山安化有浮青山、資江湘鄉有縣。有Ж水寧鄉有大溈山,溈水善化。
97
岳州古蒼梧之野蒼梧野不止於此,郡界側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國之地亦古麇子國;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凡今長沙、衡陽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春秋、戰國時,並屬楚,亦古羅國之地,《楚辭》之言汨羅是也羅縣北有汨水。汨音覓。秦屬長沙郡,二漢皆因之。吳因之,為重鎮建安中,孫權使魯肅;孫皓時,滕牧、萬皆屯於此。晉因之,東晉亦為重鎮使陶侃鎮守此。宋分置巴陵郡,齊因之。梁置巴州,湘東王遣陸法和等據赤亭,擒侯景將任約於此今郡西華容界有赤亭城是也。城近赤亭湖,因以為名。隋平陳,改為鄂州。煬帝初,改為羅州,尋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羅縣令蕭銑為主,起兵於此。唐武德四年,平蕭銑,復為岳州。或為巴陵郡。屬江南道。領縣五巴陵、華容、沅江、湘陰、昌江。宋乾德元年,以湘陰隸潭州。淳化五年,升王朝場為縣。屬荊湖北路。貢。領縣五,治巴陵。巴陵吳縣。有湘水、君山、洞庭湖華容唐縣。有赤沙湖沅江隋縣。有楓山、沅水平江唐昌江縣,後唐改。
98
有昌江山、汨水臨湘即王朝縣。有城陵山、大江
99
衡州春秋以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桂陽郡地。後漢屬長沙、桂陽二郡地。吳以其地置衡陽、湘東二郡,晉因之。宋為衡陽國及湘東郡,齊以下皆因之齊嘗改衡陽國為郡。隋平陳,省湘東、衡陽二郡置衡州。煬帝初州廢,置衡山郡。唐為衡州,或為衡陽郡。屬江南道。領縣六衡陽、湘潭、耒陽、攸、常陵、茶陵。梁以攸縣屬潭州。宋乾德三年,升安仁場為縣。淳化四年,以衡山隸潭州。屬荊湖南路。貢麩金、犀。領縣五,治衡陽。衡陽唐縣。有岣嶁山、茶溪、蒸水、酃水茶陵唐縣。有陽山、炎帝陵耒陽唐縣。有耒水、歷水,杜甫墓常寧唐縣。有舂水、宜溪安仁有小江水
100
永州春秋楚國之南境。秦屬長沙郡。漢武置零陵郡,後漢及晉皆因之。宋為零陵國。齊為零陵郡,梁、陳皆然。隋平陳廢,置永州。煬帝初州廢,置零陵郡。唐為永州,或為零陵郡。屬江南道。領縣四零陵、祁陽、湘源、灌陽
101
晉以湘源、灌陽二縣屬全州。宋雍熙元年,升東安場為縣。屬荊湖南路。貢葛、石燕。領縣三,治零陵。零隋縣。有瀟水祁陽唐縣。有浯溪東安有大陽小江
102
全州晉天福中,馬希範奏以永州湘源縣置州,以灌陽來屬。宋因之,屬荊湖南路。貢葛、零陵香。領縣二,治清湘。清湘隋湘源縣,晉改。有湘山、乳穴灌陽隋縣。有灌水
103
道州舜封象有鼻國,即此也。春秋時楚地。秦屬長沙郡。漢初屬長沙國,後屬零陵郡。後漢、魏、晉皆因之。宋、齊為營陽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郡。隋平陳,郡廢,悉併其地置永州。煬帝初州廢,屬零陵郡。唐平蕭銑,割其地置營州。
104
武德五年,改為南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或為江華郡漢都龐嶺,今謂之永明。有毗渚嶺,今謂之白芒,即五嶺之二也屬江南道。領縣四營道、延唐、江華、永明。宋因之,屬荊湖南路。貢白、零陵香。領縣四,治營道。營道唐縣。有營水、沱水寧遠唐延唐縣、宋改。有九疑山、冷道水永明唐縣。有警水江華唐縣。有吳望山、沱水
105
郴州春秋、戰國時皆楚地。秦屬長沙郡。項羽徙義帝都郴,即此地。漢初,以其地為桂陽郡即長沙之南境,後漢、晉、宋、齊皆因之。陳以其地為桂陽、廬陽二郡。隋平陳,廢二郡,置郴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桂陽郡。唐為郴州,或為桂陽郡。屬江南道。領縣八郴、南亭、資興、義章、藍山、義昌、高平、臨武。晉改為敦州,廢臨武、高平二縣,以其地入桂陽監;又廢資興縣。漢復為郴州。宋景德二年,以藍山屬桂陽監。嘉定四年,析郴縣置資興縣。屬荊湖南路。
106
貢。領縣五,治郴。郴漢縣。有郴水、淥水桂陽唐義昌縣,宋改。有耒水宜章唐義昌縣,宋改。有章水永興有安陵水資興。
107
桂陽軍唐於郴州境置監,掌鑄錢。宋因之,主銀冶。景德元年,以郴州藍山縣來屬。天禧三年,置平陽縣。紹興間,又割平陽縣析置臨武縣。屬荊湖南路。
108
領縣三,治平陽。平陽隋縣。有芙蓉山藍山唐縣臨武。
109
連州春秋楚地。秦屬長沙郡之南境。二漢屬桂陽郡。吳屬始興郡,晉因之。
110
宋明帝置宋安郡,後省屬廣興郡宋改始興為廣興,今始興郡也。齊復屬始興郡。梁又分為陽山郡。隋平陳,郡廢。隋煬帝初,置熙平郡。唐改為連州,或為連山郡。屬嶺南道。領縣三宋同。宋開寶四年,以廣州水含光來屬。六年,以水含光隸英州。屬廣東路。貢布、官桂、鍾乳。領縣三,治桂陽。桂陽漢縣。有湟水、海陽湖陽山晉縣。有茂溪山連山隋縣。有銅山、乳穴
111
邵州春秋、戰國時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零陵郡地。後漢屬長沙、零陵二郡地。吳置邵陵郡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晉、宋、齊、梁、陳皆因之。隋平陳,廢邵陵,併入長沙郡。唐復分置邵州,或為邵陽郡。屬江南道。
112
領縣二邵陽、武岡。宋熙寧五年,收復梅山,以其地置新化縣。元豐四年,以溪洞徽州為蒔竹縣隸州。崇寧四年,以蒔竹縣之臨口寨為臨岡縣。五年,別為武岡軍。屬荊湖南路。貢犀角、銀。領縣三,治邵陽。邵陽晉縣。有武陵水、桃花源新化有惜、水資水等五寨蒔竹有蒔竹水
113
武岡軍本唐邵州武岡縣隋為武攸縣。崇寧五年,升為軍,以蒔竹分為綏寧、臨岡二縣隸焉。屬荊湖南路。領縣三,治武岡。武岡唐縣。有齊水綏寧臨岡故臨口寨,後又改為新寧縣
114
鼎州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晉皆因之本名義陵,在辰陽縣,與夷相接。《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
115
宋、齊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後改曰沅州。隋平陳,改為朗州。煬帝初州廢,置武陵郡。唐為朗州,或為武陵郡。屬江南道。領縣二武陵、龍陽。後唐為武正軍節度,又改武平軍。周為大都督。宋析武陵置桃源縣,又置沅江縣。大中祥符五年,改為鼎州。乾道元年,升為常德府,領本軍節度。屬荊湖北路。貢布、糸束布。領縣四,治武陵。武陵隋縣。有武陵山、沅水、滄浪水、杜渚、芷江桃源宋縣。有桃源山、夷溪、延溪龍陽吳縣。有鼎水、酉水、橘洲沅江。
116
澧州春秋時楚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兼置荊州領縣七,治於此。吳分置天門郡,晉、宋、齊皆因之。隋平陳,置松州,尋改為潭州。煬帝初,為澧陽郡。唐為澧州,或為澧陽郡。屬江南道。領縣四宋同。宋屬荊湖北路。貢綾、竹簟。領縣四,治澧陽。澧陽晉縣。有大浮山、崇山、澧水安鄉隋縣。有澧水、澹水石門隋縣。有茹溪慈利隋縣。有水
117
辰州古蠻夷之地,春秋楚國之境。秦屬黔中郡。漢屬長沙、武陵二郡地。
118
後漢發南郡人入武,擊諸蠻,不克。後馬援至臨沅而擊諸蠻,破之,此其地也。
119
後亦屬武陵郡。晉、宋、齊並為武陵郡地。隋分辰州,煬帝初,為沅陵郡。唐為辰州,或為盧溪郡。屬江南道。領縣五沅陵、漵浦、辰溪、盧溪、麻陽。宋太平興國七年,置招諭縣。熙寧七年,以麻陽、招諭二縣隸沅州。屬荊湖北路。
120
貢光明朱砂、水銀。領縣四,治沅陵。沅陵漢縣。有壺頭山、沅江漵浦唐縣。有漵水辰溪隋縣。有辰溪盧溪唐縣。有武山、武溪
121
沅州古蠻夷之境,楚國黔中之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或為潭陽郡。屬江南道。領縣三龍標、朗溪、潭陽。宋熙寧七年,章收復其地,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以辰州麻陽、招諭二縣來屬。八年,併錦州寨人戶及廢招諭入麻陽縣。元豐三年,併鎮江寨人戶入黔江城,為黔陽縣。五年,升舊渠陽寨為縣。屬荊湖北路。貢水銀、朱砂。領縣四,治盧陽。盧陽唐錦州屬縣。有錦水、瀘水麻陽唐縣黔陽渠陽。
122
靖州秦、漢黔中地,唐為夷播、敘二州之境。後周時,節度使周行逢死,敘州刺史鍾存志奔武陽,而楊正岩以十洞稱徽、誠二州。宋熙寧九年,十洞酋長楊通蘊送款內附。楊通寶來貢,朝廷以通寶為誠州刺史。其子盈復為誠州刺史,又詔於武岡之西作城在渠河之陽為誠州。廢為渠陽軍,尋廢為寨,隸沅州。復置誠州,後改為靖州,蓋自崇寧再歸職方。屬荊湖北路。貢白絹。領縣三,治永平。永平本渠陽縣。有渠河。崇寧三年改會同本三江縣,崇寧二年改通道本羅蒙縣,崇寧二年改
123
黔州古蠻夷之國,春秋、戰國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關地易之,即此是也,通謂之五溪五溪謂酉、辰、巫、武、陵等五溪也。古老相傳云,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為一溪之長。一說云,五溪蠻皆瓠子孫,自為統長,非巴子也。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後漢因之,晉、宋、齊亦然。
124
後周武帝時,蠻帥以其地歸附,遂置奉州,後改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煬帝初,為黔安郡。唐復為黔州,或為黔中郡。屬江南道。領縣六彭水、洋水、黔江、洪杜、信寧、都儒。孟蜀為武泰軍節度,宋平蜀因之。嘉祐八年,廢洪杜、洋水、都儒、信寧四縣入彭水。後升為紹慶府。此州羈縻之州凡五十六。思州領縣二,費州領縣二,並州遣牙校治事。播州領縣二,夷州領縣四,並領以酋長,其餘南寧等州並群蠻所處,地連溪峒,控邊面甚廣。屬四川夔州路。貢朱砂、蠟。
125
領縣二,治彭水。彭水漢西陽縣,隋改。有壺頭山、巴江、彭水、朗溪黔江唐縣
126
思州歷代土地與黔中郡同。隋屬清江郡。唐武德元年,以地當特效羊之衝要,遂置務州。貞觀八年,改為思州。或為寧夷郡。屬江南道。領縣四務州、寧夷、思、思王。宋初為羈縻州,隸黔州。大觀元年,蕃部長田祐恭願為王民,始建州,領務川、水、安夷三縣。宣和四年,廢州及務川縣,以務川城為名;水、安夷二縣並作堡,隸黔州。紹興二年,復置思州,就以田氏為守。
127
施州春秋巴國之境。七國時,楚國巫郡之地。秦屬南郡,二漢因之。後周置亭州及業州。隋煬帝初,並置庸州,尋廢,置清江郡,唐為施州,或為清江郡。
128
屬江南道。領縣二清江、建始。宋屬四川夔州路。貢黃連木藥子。領縣二,治清江。清江漢巫縣地。有夷水,一名清江,廩君乘土船於此地建始漢巫縣地
129
珍州古蠻夷之地。唐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珍州。或為夜郎郡。屬江南道。
130
領縣四營德、夜郎、麗皋、樂源。憲宗時廢屬溱州。五代復為蠻夷。宋賜名珍州,後改為西高州。徽宗時,大駱解上下族帥駱世華、駱文貴獻其地,立珍州、亦曰樂源郡。宣和三年,承州廢,以綏陽縣來隸。屬四川夔州路。領縣二,治樂源。樂源綏陽。
131
播州古蠻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國之東南隅也。漢屬羊,其後無聞。
132
唐以隋羊縣置播州,或為播川郡。屬江南道。領縣三遵義、帶水、芙蓉
133
宋大觀二年,南平夷人楊友貴等獻其地,建為州,領播川、琅川、帶水三縣。宣和三年,廢為城,隸南平軍。
134
夷州檄外蠻夷之地。漢屬羊郡。歷代恃險,不聞臣附。隋煬帝時,始屬明陽郡。唐武德四年,以思州之寧夷縣置。貞觀元年州廢,四年復以黔州之都上縣開南蠻置。十一年,徙治綏陽與費州同置。或為義泉郡。屬江南道。領縣五綏陽、都上、義泉、晁川、寧夷。宋為羈縻州,大觀三年,酋長獻其地,建為承州。領縣五,與唐同。宣和三年,廢州及都上等縣,以綏陽縣隸珍州。
135
溱州古蠻夷之地。唐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溱州。或為溱溪郡。屬江南道。
136
領縣二營懿、扶歡。宋為羈縻,仍領前二縣。熙寧七年招納,置營懿等寨,隸恭州。後隸南平軍。大觀二年,別置溱州及溱溪、夜郎兩縣。宣和三年,廢州及縣,以溱溪寨為名,隸南平軍。
137
錦州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居垂拱二年,以辰州麻陽縣地及開山洞置錦州。
138
或為盧陽郡。屬江南道。領縣五盧陽、洛浦、招喻、常豐、渭陽。宋無此州,其地則入辰、沅二州。
139
溪州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或為靈溪郡。屬江南道。
140
領縣二大鄉、三亭宋無此州。
141
費州古蠻夷之國,漢屬羊郡。山川險阻,為俚獠所居,多不賓附。至後周,始置為費州因水為名。唐貞觀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陽,南蠻置。
142
或為涪川郡。屬江南道。領縣四涪川、多田、扶陽、城樂。宋無此州。
143
業州古蠻夷之地。唐長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以「舞」、「武」聲相近,更名鶴州。二十年,又名業州。大歷五年,又更名獎州。或為龍溪郡。屬江南道。領縣二峩山、渭溪。宋無此州。
URN: ctp:ws44163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