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四書蕅益解

《四書蕅益解》[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2 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3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 四悉檀。
5 補注不失人亦不失言。則四悉檀具矣。悉。遍也。檀。施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是興趣義。所以起信。二為人悉檀。是訓導義。所以開解導行。三對治悉檀。是警策義。所以止惡生善。四第一義悉檀。是解脫義。所以顯性証真。佛說一切法。不離四悉檀。
6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 如此。方名志士仁人。今之志士仁人。宜以此自勘。
8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9 賢之與仁。皆吾利器也。奈何鈍置之耶。
10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11 王陽明曰。顏子具體聖人。其於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夫子平日知之已深。到此都不必言。只就制度文為上說。此等處。亦不可忽略。非要是如此。方盡善。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便於防範上疏闊。須是要放鄭聲。遠佞人。蓋顏子是克己。向裏德上用心的人。孔子恐其外面末節。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處。幫補說。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許多工夫。方始做得。此方是萬世常行之道。不然。只去行了夏時。乘了殷輅。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豈便治得。
12 補注綺語即鄭聲。妄言即佞人。千數百年來。靡麗之駢體。淫蕩之詩賦。謗佛非聖之文辭。皆鄭聲佞人教淫教殆之尤者也。國以為教。家以為學。而不知其非。天下大亂之所由來也。放之遠之。刪之毀之。而後天下可為也。
13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4 未超三界外。總在五行中。斷盡二障。慮斯遠矣。
15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16 正是不肯絕望。
17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18 誅心在一知字。
19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20 厚責人者。只是不能自厚耳。
21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2 畢竟將如之何。
23 補注知因果。信輪回。善有所勸。惡有所懲。小人有所忌憚。然後可以教之為善。周安士先生曰。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雖聖人並起。無如之何矣。
24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25 小慧與義正相反。
2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行之。行此義也。出之。出此義也。成之。成此義也。卓吾曰。不是以義為質。以禮行之。以孫出之。以信成之。方外史曰。須向君子二字上著眼。
28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9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0 稱字。去聲。沒世而實德不稱。君子之名。真可疾矣。
3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2 識得自己。自然求己。小人只是不知自己耳。哀哉。
33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34 矜。則易爭。群。則易黨。故以不爭不黨為誡勉。
35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 至明至公。
37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8 可行於天下。可行於萬世。真是一以貫之。
39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40 人自謂在三代後。孔子視之。皆同於三代時。所以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
41 補注試猶省也。如日省月試之試。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
42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43 不敢絕望。
44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45 二皆自亂自己耳。卓吾云。一失之浮。一失之躁。
46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47 上句。為豪傑伸屈。下句。為鄉願照膽。
48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9 可見道。只是人之所具。天地萬物。又只是道之所具。誰謂天地生人耶。
5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1 為三種懺法作前茅。
52 補注千年暗室。一炬能消。懺悔猶炬也。無炬則永暗矣。懺法三種。一作法懺。向佛前披陳身口意罪。誓不複作。二取相懺。於定心中。運懺悔想。如佛來摩頂。以感瑞相。期消煩惱。三無生懺。正心端坐。而觀無生之理。如法華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53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54 學。思。本非兩事。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
55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56 卓吾云。作訓詞看。
57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58 知及。仁守。是明明德。莊以蒞之。是親民。動之以禮。是止至善。不能莊蒞動禮。便是仁守不全。不能仁守。便是知之未及。思之思之。如來得三不護。方可名動之以禮。故曰修己以敬。堯舜其猶病諸。
59 補注如來身口意三業。純淨離過。不須防護。名為三不護。
60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1 不可小知。不可以思議測度之也。可大受。如大海能受龍王之雨。能受眾流之歸也。小人反是。
62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63 既曰未見蹈仁而死。又曰有殺身以成仁。方信殺身不是死。
64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65 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66 卓吾云。只為學者。惟有當仁一事讓師。故云。
67 補注此當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章合看。便知不當貢高。亦不當退屈。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貢高與退屈二者皆非也。
68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69 諒。即硜硜小人。
70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71 敬其事敬字。從敬止發來。既敬其事。必後其食矣。
72 子曰。有教無類。
73 佛菩薩之心也。若使有類。便無教矣。
74 補注列子衝虛經言。太古神聖之人備知萬物情態。悉解異類音聲。會而聚之。訓而受之。同於人民。故先會鬼神魑魅。次達八方人民。末聚禽獸蟲蛾。言血氣之類。心智不殊遠也。神聖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者。無所遺逸焉。列子所謂太古神聖者。非三界大師四生慈父之大覺世尊乎。
75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76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仁與不仁而已矣。
77 子曰。辭。達而已矣。
78 從古有幾個真正達的。
79 卓吾云。五字。便是談文秘密藏。
80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81 子張看得道字奇特。孔子注得道字平常。
82 季氏第十六
83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84 老吏斷獄曲直分明。
85 補注文德即均也。安也。和也。不均。不安。不和。故人不服也。遠人不服。而修文德以來之。此正本清源之化。若棄文德。而黷武功。近人不服。況遠人乎。故國家之憂。不在遠人。而在蕭牆之內也。
86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87 卓吾云。明誅臣子。隱責君父。
88 補注上承天道。下子庶民。謂之天子。非桀紂獨夫之所能混同也。好善如春之生。惡惡如秋之肅。好善如母之慈。惡惡如父之嚴。禮樂征伐。即好善惡惡之事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故庶人不議。庶人議而天下之亂可知矣。乃至庶人不敢議。而天下之亂益甚矣。
89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90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1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92 益者損者。都就求益招損的自身上說。
93 補注多聞難。諒。更難。直。尤難中之難。如此益友。幸勿交臂失之。便闢。非直也。善柔。非諒也。便佞。非多聞也。便闢。似直而非中道。善柔。似諒而非至誠。便佞。似多聞而非正知正見。如此損友。切勿誤認。
94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衍。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95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96 有戒。則能御血氣。無戒。則被血氣使。一部易經。三戒收盡。
97 補注是即貪嗔癡三毒也。自少。而壯。而老。一切時。皆當戒之。分舉三時者。以其易犯耳。語偏而意圓也。知三毒皆由血氣所為。則知非本性所有。能悟性者戒之非難。性體虛空。何有於色。性量一如。何有於鬬。性具萬有。何事於得。是之謂順性修戒。
9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99 天命之性。真妄難分。所以要畏。大人。修道複性。是我明師良友。所以要畏。聖言。指示修道複性之要。所以要畏。畏天命。是歸依一體三寶。畏大人。是歸依住持佛寶僧寶。畏聖人之言。是歸依住持法寶也。不知天命。亦不知大人。亦不知聖人之言。小人既皆不知而不畏。則君子皆知。故皆畏耳。不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懼。是不畏天命。妄以理佛。擬究竟佛。是狎大人。妄謂經論是止啼法。不知慧命所寄。是侮聖人之言。
100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01 只是肯學。便非下民。
102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03 字字箴銘。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君子思不出其位。與此參看。
104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105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其斯之謂與。
106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107 未得謂得。枉了一個空歡喜。可笑可笑。
108 補注聖人視一切眾生如子。有何遠近之分乎。
109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110 補注 一邦君之妻耳。而各各稱之不同如此。可悟性一而名與相萬殊之旨。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其為致良知一也。
111 陽貨第十七
112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113 時其亡。只是偶值其亡耳。孟子作瞰其亡。便令孔子作略。僅與陽貨一般。豈可乎哉。
114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15 性近習遠。方是不變隨緣之義。孟子道性善。只說人道之性。以救時耳。
116 補注順性而修。則九界眾生。皆可成佛。故曰相近。隨習而流。則同體之性。而十法界分焉。十法界者。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此謂四聖。天法界。人法界。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此是六凡。九界對佛而言。皆眾生也。十界唯是一心。心本無界。依於所習善惡淨染四法而成十界。故曰法界。真如性內。絕生佛之假名。故曰一真法界。真者無妄。如者不變也。
117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118 除卻上知下愚。便皆可移。既未到上知。豈可不為之堤防。既不甘下愚。豈可不早思移易。
119 補注陽明先生謂上智與下愚不移。非不可移。乃不肯移耳。上智不肯為惡。下愚不肯為善。非不能也。
120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121 公山弗擾。子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122 原不說公山決能用我。
123 卓吾云。言必為西周。不為東周也。
124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25 要以此五者行於天下。方是仁。不得舍卻天下。而空言存心。以天下不在心外。而心。非肉團故也。
126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27 磨得磷的。便非真堅。涅得緇的。便非真白。匏瓜。用為浮囊。而不用作食器。只是一偏之用。聖人無用。無所不用。故云吾豈匏瓜。乃顯無可無不可。猶如太虛空然。不可喚作一物耳。非是要與人作食器也。若作食器。縱使瑚璉。亦可磷可緇矣。
128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29 若不好學。則仁知等。皆虛名耳。言者。但有虛名。非實義也。蔽。卻是實病矣。
130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31 今人都不曾學詩。
132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133 為字。妙。直須為文王。為周公。始非面牆。
134 補注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其道。不能行於妻子。譬如面牆而立。第一步已不可行。安能行之家國天下乎。故文王之化。自刑於寡妻始。然後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135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136 與人而不仁章參看。
137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138 的當之甚。刻毒之甚。
139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140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141 鄉原。只好偷石人石馬。道聽塗說。連石人石馬也偷不得。
142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143 照妖鏡。斬妖劍。
144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145 葛可久頂門針。不知還救得否。可悲可憐。
146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7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148 二也字。一者字。賓主歷然。
14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50 無言。豈是不言。何言。卻是有言。說時默。默時說。參。
151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152 補注既辭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可知聖人之不肯妄語。雖不見孺悲。實已進而教之。
153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喚甚麼作禮樂。可恥可恥。舊榖既沒。新榖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喪心病狂。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真禮真樂。和盤托出。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154 難道三年之喪。便報得三年之愛。且就人情真切處。點醒之耳。
155 陳旻昭曰。宰我答安。真有調達入地獄的手段。得他此答。方引出孔子一番痛罵。方使天下後世之為子者。皆不得安。方杜絕千古世後。欲短喪之邪說。
156 補注調達。即提婆達多。於無量劫前。佛為國王。調達為阿私仙人。為王說妙法華經。自是世世示現逆行。專意害佛。生斛飯王家。為佛從弟。常以毒藏十指甲。禮佛接足。足不傷。而指自壞。又與阿闍世王。謀欲殺佛。而自為新佛。王縱五百醉象踏佛。佛以手指。指現獅子。象皆攝伏。又推大石壓佛。地神遮之。石碎。迸其小者。中佛足流血。因是陷入地獄。佛遣使問其安否。報曰。我處此。如四禪天樂。又問幾時出地獄。答曰。待世尊來入地獄。我方出之。其五逆類如此。實則大權示現。成就佛功德。故法華會中。得授記成佛。
157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158 好行小慧。無所用心。俱難矣哉。須是居易以俟命。
159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160 勇者奪魄。
161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162 大須各自簡點。莫使此二人惡。
163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164 曲盡女子小人情狀。
165 補注女子小人。皆須教之以道。學道則易使也。若養而不教。則有怨與不孫之弊。
166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167 惡字。不作去聲讀。見惡。謂尚不能改惡從善也。雖云改過可貴。但四十不改。恐終不能改矣。故警勵之。意欲其奮發速改也。
168 補注欲其不終於惡也。不終於惡。則朝聞道夕死可矣。
169 微子第十八
170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71 異世者。卻知其仁。同時者。卻云不知其仁。孔子於仁字。何等認得清楚。豈似子路子貢子張武伯等。隔牆猜謎乎。
172 卓吾曰。千古只眼。
173 方外史曰。若據後儒見識。則微子之去。箕子之陳洪範於武王。安得與比干同論。嗚呼。仁理之不明也久矣。
174 補注為仁而去。為仁而奴。為仁而死。故曰殷有三仁焉。
175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76 卓吾曰。有見有守。方外史曰。惟見。得真。故守得定。
177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78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79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180 又是聖人一個知己。 趨而闢之。尤有禪機。
181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好贊詞。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哉。耰而不輟。闢人之士。錯看孔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可見不是闢人之士。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菩薩心腸。木鐸職分。
182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問得滿撞。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答得清楚。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露出馬腳。惹出是非。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趙州勘婆子。至則行矣。勘破了也。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3 此數句。絕不似子路之言。想是夫子教他的。幸得丈人不在。不然卻被丈人勘破。
184 補注長沮桀溺丈人之勤四體。分五榖。自是古時學者本色。兩漢學風尚如此也。孔子欲進以大乘救世之學。故不許其闢世。然高於後世科舉學校所養成之游民萬萬矣。今之學者。當法長沮桀溺丈人之生計自立。而更進求大乘救世之學。則真孔子徒也。讀樊遲請學稼章。亦當知此意。若戰國時許行君民並耕而食之說。則窒礙難通矣。兩漢諸帝。尚躬耕籍田。以供宗廟祭祀。而令郡國各舉孝弟力田之士。以為鄉里表率。此則良法美意可施行也。
185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186 異於是。謂異於不降不辱。異於降志辱身。異於隱居放言也。非謂異於逸民也。以無可無不可。而附於逸民之科。又是木鐸一個注腳。
187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兆/鼓]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188 淒愴之景。萬古墮淚。亦可助發苦空無常觀門。
189 補注此周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之實錄也。古者百官各專其學。各世其官。賴有世祿以養之也。周東遷後。王政不行於諸侯。所入不足以養官。而散在四方。百官之學。遂變為百家之學。而古學漸衰矣。讀班固藝文志。可知其大略也。
190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191 補注此言居上要寬。寬則得眾。無求備於一人。是教凡有國者。造就人才之准則。求備於一人。可使天下無一人。不求備於一人。而人才不可勝用矣。後世科舉學校。皆以求備一人之法。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不能成德。而國家之根本傷矣。可嘆也夫。
192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193 補注八士而出於一家兄弟。又兩兩雙生。可想周士之多。文武周公德化之盛也。楊慎曰。大理董難曾見宋人小說周有八士。命名八人而四韻。伯達伯適一韻也。仲突仲忽一韻也。叔夜叔夏一韻也。季隨季騧。隨旬禾反。騧烏戈反。一韻也。周人尚文。於命子之名。亦致密不苟如此。說見顧亭林音學五書之唐韻正。
194 子張第十九
195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196 卓吾云。致命。不用思字。有理。
197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98 卓吾云。罵得很。 方外史曰。弘字。篤字。用得妙。
199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200 毋友不如己者。原不是拒人。
201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202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203 此便是子夏之學。不是孔子之學。所謂小人儒也。
204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5 此卻說得有味。
206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207 逼真好同喻。
20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209 卓吾云。今人倘有文過之念。此念便是小人了。
210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11 像贊。
212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213 小心天下去得。
214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215 卓吾曰。最方而最圓。出入。形容其活動耳。云何便說未盡合理。
216 方外史曰。若不合理。何名小德。
217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鉗錘小子。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點化小子。譬諸草木。區以別矣。激礪小子。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慫恿小子。
218 子游之譏。是要門人知本。子夏之辯。是要門人即末悟本。只此灑掃應對進退。若以為末。到底是末。若知其本。頭頭皆本。二賢各出手眼接引門人。莫作是非會也。
219 補注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天以一味降時雨。草木隨類各滋榮。君子之道。本末不二。見本見末。見先見後。皆學者機感之不同也。若即末知本。即始知卒。則非至圓至頓之聖人不能。故一乘佛法。分別而說三說五。乃至無量。為菩薩。緣覺。聲聞。天。人。及惡道眾生。曲垂方便。十方三世佛。等一大慈也。
220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221 卓吾曰。今人學未優。則已仕矣。仕而優。如何肯學。 方外史曰。惟其學未優便仕。所以仕後永無優時。
222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223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224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225 好朋友。真難得。今人那肯如此說病痛。
226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227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228 惟至孝者。方能至慈。堪為萬世士師座右銘。
229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230 殷鑒不遠。
23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232 光明正大之論。
233 衞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234 卓吾曰。分明說他師文武。而語自圓妙。
235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236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緩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237 卓吾曰。對癡人。不得不如此淺說。 方外史曰。世間癡人都如此。向他說極淺事。他便見得深。向他說極深理。他既不知。反認作淺。
238 堯曰第二十
239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
240 修己以敬四字。便是帝王道脈。歷歷可考。
241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242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243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44 知命只是深信因果耳。知禮。則善於觀心。所謂約之以禮。知言則善於聞法。所謂了達四悉因緣。
245 論語點睛補注下終
URN: ctp:ws45037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