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第二

《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第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1
  《正義》: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歲有萬物成熟,國有聖賢宮觀周域官僚,人有言語衣服體貌端修,咸謂之樂。〈樂書〉者,猶〈樂記〉也,鄭玄云以其記樂之義也。此於《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十一篇者,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言,有樂禮,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今雖合之,亦略有分焉。劉向校書,得《樂書》二十三篇,著於《別錄》。今《樂記》惟有十一篇,其名猶存也。
2
  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成王作頌,推己懲艾,〈一〉悲彼家難,〈二〉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三〉君子不為約則修德,〈四〉滿則弃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樂。〈五〉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聲律,〈六〉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敎。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七〉之聲興而士奮,鄭衞之曲動而心淫。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3
 〈一〉《正義》:音刈。
4
 〈二〉《正義》:乃憚反。家難,謂文王囚羑里,武王伐紂。
5
 〈三〉《正義》:言成王作頌,悲文王戰戰恐懼,推己戒勵為治,是善守善終也。
6
 〈四〉《正義》:為,于偽反。
7
 〈五〉《正義》:音洛。言不樂至荒淫也。
8
 〈六〉《正義》:比音鼻。
9
 〈七〉《索隱》:上姑堯反,又音叫。下音擊。
10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辟,〈一〉名顯鄰州,爭以相高。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二〉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三〉猶莫之化。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幷國於秦。
11
 〈一〉《索隱》:辟亦君也。 《正義》:辟,幷亦反。
12
 〈二〉《索隱》:齊人歸女樂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於魯而去也。或作「逐客」,誤耳。
13
 〈三〉《索隱》:按:系〔家〕、《家語》所云孔子嗤季桓子作歌引《詩》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謁,可以死敗。優哉游哉,聊以卒歲」。是五章之刺也。
14
  秦二世尤以為娛。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一〉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二〉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后行遠乎?」二世然之。
15
 〈一〉《正義》:祖伊諫殷紂,紂不聽。孔安國云祖己後賢臣也。
16
 〈二〉《正義》:說音悅。解音蟹。言非此樂和適,亦悅樂之不通,散恩澤之事不流,各一世之化也。諫二世,故名之也。
17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一〉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二〉
18
 〈一〉《索隱》:按:過沛詩卽大風歌也。其辭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鄕,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也。侯,語辭也。《詩》曰「侯其禕而」者是也。兮亦語辭也。沛詩有三「兮」,故云三侯也。
19
 〈二〉《正義》:肄音異。
20
  至今上卽位,作十九章,〈一〉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21
 〈一〉《索隱》:按:〈禮樂志〉〈安世房中樂〉有十九章。
22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靑陽,夏歌朱明,〈一〉秋歌西皞,〈二〉冬歌玄冥。〈三〉世多有,故不論。〈四〉
23
 〈一〉《集解》:瓚曰:「《爾雅》云春曰靑陽,夏曰朱明。」
24
 〈二〉《集解》:韋昭曰:「西方少皞也。」
25
 〈三〉《正義》:《禮記》〈月令〉云玄冥,水官也。
26
 〈四〉《索隱》:言四時歌多有其詞,故此不論載。今見《漢書》〈禮樂志〉。
27
  又嘗得神馬渥洼水中,〈一〉復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二〉霑赤汗兮沫流赭。〈三〉騁容與兮跇萬里〈四〉,今安匹兮龍為友。」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五〉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28
 〈一〉《集解》:李斐曰:「南陽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燉煌界。人數於此水旁見羣野馬中有奇異者,與凡馬異,來飲此水旁。利長先為土人持勒靽於水旁,後馬玩習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馬,獻之。欲神異此馬,云從水中出。」蘇林曰:「洼音『窐曲』之『窐』也。」 《索隱》:洼音一佳反,烏花反。蘇林音「窐曲」之「窐」,窐卽窳也。
29
 〈二〉《索隱》:按:〈禮樂志〉「貢」作「況」,況與貢意亦通。 《正義》:太一,北極大星也。
30
 〈三〉《集解》:應劭曰:「大宛馬汗血霑濡也,流沫如赭。」
31
 〈四〉《集解》:孟康曰:「跇音逝。」如淳曰:「跇謂超踰也。」 《索隱》:亦〔作〕「逝」。鄒誕生云跇,一作「世」,亦音跇。跇,超也。
32
 〈五〉《集解》: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 《索隱》:梢音史交反。又本作「騷」,亦同音。
33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一〉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二〉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三〉聲相應,故生變;〈四〉變成方,謂之音;〈五〉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六〉樂者,音之所由生也,〈七〉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八〉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九〉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一0〉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一一〉其怒心感者,其聲麤以厲;〈一二〉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一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一四〉六者非性也,〈一五〉感於物而后動,〈一六〉是故先王愼所以感之。〈一七〉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壹其行,〈一八〉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一九〉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二0〉
34
 〈一〉《正義》:皇侃云:「此章有三品,故名為樂本,備言音聲所起,故名樂本。夫樂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樂,樂聲從心而生;一是樂感人心,心隨樂聲而變也。」
35
 〈二〉《正義》: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惡來觸於心,則應觸而動,故云物使之然也。
36
 〈三〉《集解》:鄭玄曰:「宮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形猶見也。」王肅曰:「物,事也。謂哀樂喜怒和敬之事感人而動,見於聲。」
37
 〈四〉《集解》:鄭玄曰:「樂之器,彈其宮則衆宮應,然而不足樂,是以變之使雜也。」 《正義》:崔靈恩云:「緣五聲各自相應,不足為樂,故變使雜,令聲音諧和也。」
38
 〈五〉《集解》:鄭玄曰:「方猶文章。」 《正義》:皇侃云:「單聲不足,故變雜五聲,使交錯成文,乃謂為音也。」
39
 〈六〉《集解》:鄭玄曰:「干,楯也;戚,斧也:武舞所執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文舞所執也。」 《正義》:比音鼻,次也。音,五音也。言五音雖雜,猶未足為樂,復須次比器之音及文武所執之物,共相諧會,乃是由音得名。為樂〈武〉陰〈文〉陽,故所執有輕重異。」
40
 〈七〉《正義》:合音乃成樂,是樂由音而生,諸樂生起之所由也。
41
 〈八〉《正義》:本猶初也。物,外境也。(言)將欲明樂隨心見,故更陳此句也。
42
 〈九〉《集解》:鄭玄曰:「噍,踧也。」 《索隱》:焦音如字。鄒誕生作「噍」,音將妙反。 《正義》:殺,所介反。噍,踧急也。孫守真按:噍=焦;踧急=焦急,字形結構換部首+字形結構換聲符:焦⇌叔。若外境痛苦,則其心哀戚,哀戚在心,故樂聲踧急而殺也。此下六者,皆人君見前境來感己而制樂音,隨心見之也。
43
 〈一0〉《集解》:鄭玄曰:「嘽,寬綽之貌。」 《正義》:嘽,寬也。若外境可美,則其心歡樂,歡樂在心,故樂聲必隨而寬緩也。
44
 〈一一〉《集解》:鄭玄曰:「發,揚也。」 《正義》:若外境會意,其心喜悅,悅喜在心,故樂聲發揚也。
45
 〈一二〉《正義》:若外境乖失,故己心怒恚,怒在心,心隨怒而發揚,故無輟飡,則樂聲麤彊而嚴厲也。
46
 〈一三〉《正義》:廉,隅也。若外境尊高,故己心悚敬,悚敬在內,則樂聲直而有廉角也。
47
 〈一四〉《正義》:柔,軟也。若外境憐慕,故己心愛惜,愛惜在內,則樂和柔也。
48
 〈一五〉《正義》:性本靜寂,無此六事。六事之生,由應感見而動,故云非性。
49
 〈一六〉《集解》:鄭玄曰:「言人聲在所見,非有常。」
50
 〈一七〉《正義》:六事隨見而動,非關本性,聖人在上,制正禮以防之,故先王愼所以感之者也。
51
 〈一八〉《正義》:胡孟反。
52
 〈一九〉《集解》:鄭玄曰:「極,至也。」 《正義》:四事,防愼所感之由也。用〔正〕禮敎導其志,用(世)〔正〕樂諧和其聲,用法律齊其行,用刑辟防其凶〔姦〕,民不復流僻,徒感防之,使同其一(敬)〔致〕,不為非也。極,至也。
53
 〈二0〉《集解》:鄭玄曰:「此其所謂至也。」 《正義》:上四事功成,民同其心,俱不邪僻,故治道出也。民心所觸,有前六者不同,故聖人用後四者制之。
54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一〉情動於中,故形於聲,〈二〉聲成文謂之音。〈三〉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正和;〈四〉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五〉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六〉聲音之道,與正通矣。〈七〉宮為君,〈八〉商為臣,〈九〉角為民,〈一0〉徵為事,〈一一〉羽為物。〈一二〉五者不亂,則無惉懘之音矣〈一三〉。宮亂則荒,其君驕;〈一四〉商亂則搥,其臣壞;〈一五〉角亂則憂,其民怨;〈一六〉徵亂則哀,其事勤;〈一七〉羽亂則危,其財匱。〈一八〉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一九〉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二0〉鄭衞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二一〉桑閒濮上之音,〈二二〉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二三〉
55
 〈一〉《正義》:此樂本章第二段,明樂感人心也。人心卽君人心也。樂音善惡由君上心之所好,故云生於人心者也。
56
 〈二〉《正義》:情,君之情也。中猶心也。心旣感物而動,故形見於聲也。
57
 〈三〉《正義》:謂之音,淸濁雖異,各見於外,成於文彩,並謂之音也
58
 〈四〉《正義》:樂音洛。言平理之世,其樂音安靜而歡樂也。正政同也。
59
 〈五〉《集解》:徐廣曰:「一作『煩』。」 《正義》:亂世之音,民心怨怒,樂聲亦怨,由其正乖僻故。
60
 〈六〉《正義》:思音四。亡國,謂將欲滅亡之國,樂音悲哀而愁思。亡國之時,民之心哀思,其樂音亦哀思,由其民困苦故也。
61
 〈七〉《集解》:鄭玄曰:「言八音和否隨政也。」 《正義》:正和則聲音安樂,正乖則聲音怨怒,是聲音之道與正通矣。
62
 〈八〉《集解》:王肅曰:「居中總四方。」 《索隱》:居中總四方,宮弦最大,用八十一絲,聲重而尊,故為君。 《正義》:宮屬土,居中央,總四方,君之象也。
63
 〈九〉《集解》:王肅曰:「秋義斷。」 《索隱》:商是金,金為決斷,臣事也。弦用七十二絲,次宮,如臣次君也。
64
 〈一0〉《集解》:王肅曰:「春物並生,各以區別,民之象也。」 《索隱》:弦用六十四絲,聲居宮羽之中,比君為劣,比物為優,故云淸濁中,人之象也。 《正義》:角屬木,以其淸濁中,民之象。
65
 〈一一〉《集解》:王肅曰:「夏物盛,故事多。」 《索隱》: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配事。弦用五十四絲。 《正義》:徵屬火,以其徵淸,事之象也。
66
 〈一二〉《集解》:王肅曰:「冬物聚。」 《索隱》:羽為水,最淸,物之象。王肅云「冬物聚,故為物,弦用四十八絲」
67
 〈一三〉《集解》:鄭玄曰:「惉懘,獘敗不和之貌也。」 《索隱》:苫滯。又本作「惉懘」。 《正義》:惉,獘也。懘,敗也。君、臣、民、事、物五者各得其用,不相壞亂,則五音之響無獘敗也。
68
 〈一四〉《集解》:鄭玄曰:「荒猶散。」 《正義》:宮亂,則其聲放散,由其君驕溢故也。
69
 〈一五〉《集解》:徐廣曰:「搥,今禮作『陂』也。」 《索隱》:搥,鄒音都回反。徐廣曰「今禮作『陂』」音詖也。 《正義》:商音亂,其聲欹邪不正,孫守真按:欹=倚,字形結構換部首。由其臣不理於官,〔官〕壞故也。
70
 〈一六〉《正義》:角音亂,其聲憂愁,由政虐民怨故也。
71
 〈一七〉《正義》:徵音亂,其聲哀苦,由繇役不休,其民事勤勞也。
72
 〈一八〉《正義》:羽音亂,其聲傾危,由君賦重,(於)其民貧乏故也。
73
 〈一九〉《正義》:迭,互也。陵,越也。五聲並不和,則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謂之為慢也。
74
 〈二0〉《集解》:鄭玄曰:「君、臣、民、事、物也,其道亂,則其音應而亂也。」 《索隱》:無日猶言無復一日也。以言君臣陵慢如此,則國之滅亡朝夕可待,無復一日也。
75
 〈二一〉《集解》:鄭玄曰:「比猶同。」 《正義》:鄭音好濫淫志,衞音促速煩志,並是亂世音,雖亂而未滅亡,故比慢也。比,必以反。
76
 〈二二〉《集解》:鄭玄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閒,在濮陽南。」 《正義》:昔殷紂使師延作長夜靡靡之樂,以致亡國。武王伐紂,此樂師師延將樂器投濮水而死。後晉國樂師師涓夜過此水,聞水中作此樂,因聽而寫之。旣得還國,為晉平公奏之。師曠撫之曰:「此亡國之音也,得此必於桑閒濮上乎?紂之所由亡也。」
77
 〈二三〉《正義》:若用此濮上之音,其政必離散而民人流徙逃亡,緣臣誣上,各行私情,國卽滅亡而不可禁止也。
78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一〉樂者,通於倫理者也。〈二〉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三〉是故審聲以知音,〈四〉審音以知樂,〈五〉審樂以知政,〈六〉而治道備矣。〈七〉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八〉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九〉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一0〉食饗之禮,非極味也。〈一一〉〈淸廟〉之瑟,〈一二〉朱弦而疏越,〈一三〉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一四〉大饗之禮,〈一五〉尚玄酒〈一六〉而俎腥魚,〈一七〉大羹不和,〈一八〉有遺味者矣。〈一九〉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敎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二0〉
79
 〈一〉《正義》:此樂本章第三段也。孫守真按:點校本「樂本章」標書名號。前第一段明人心感樂,第二段明樂感人心,此段聖人制正樂以應之。此段自有二重:自「凡音」至「反人道」為一重,卻應第二段樂感人心也;又自「人(心)生而靜」至「王道備矣」為一重,卻應第一段人心感樂也。
80
 〈二〉《集解》:鄭玄曰:「倫猶類也。理,分也。」 《正義》:音初生自君心,形而成樂,樂成則能通於百姓,使各盡其類分,故曰通倫理者也。
81
 〈三〉《集解》:鄭玄曰:「禽獸知此為聲耳,不知其宮商之變。八音並作,克諧,曰樂。」
82
 〈四〉《正義》:聲為音本,若欲知音,常須審定其聲,然後音可知。
83
 〈五〉《正義》:音為樂本,前審定其音,然後可知樂也。
84
 〈六〉《正義》:樂為政本,前審定其樂,然後政可知也。
85
 〈七〉《正義》:前審定其本,後識其末,則為治之道乃可備也。
86
 〈八〉《集解》:鄭玄曰:「幾,近也。」 《正義》:禮謂治國之禮,包萬事。萬事備具,始是禮極。今知樂者但正君、臣、民、事、物五者之情,於禮未極,故云幾於禮也。
87
 〈九〉《集解》:鄭玄曰:「聽樂而知政之得失,則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禮。」 《正義》:若聽樂而知禮,則是禮樂皆得;二者備具,則是有德之君也。又言有德之人是能得禮樂之情,故云德者得也。
88
 〈一0〉《集解》:鄭玄曰:「隆猶盛也。極猶窮也。」 《正義》:大樂之盛,本在移風易俗,非窮鐘鼓之音,故云非極音也。故《論語》「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是也。
89
 〈一一〉《正義》:食音嗣。食享謂宗廟祭也。大禮之盛,本在安上治民,非崇玉帛至味,故云非極味也。故《論語》「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是也。
90
 〈一二〉《集解》:鄭玄曰:「〈淸廟〉謂作樂歌〈淸廟〉。」王肅曰:「於〈淸廟〉中所鼓之瑟。」
91
 〈一三〉《集解》:鄭玄曰:「越,瑟底孔,畫疏之使聲遲。」
92
 〈一四〉《集解》:鄭玄曰:「遺猶餘也。」王肅曰:「未盡音之極。」 《正義》:倡音唱。一唱謂一人始唱歌,三歎謂三人讚歎也。樂歌此先王之道,不極音聲,故但以熟弦廣孔,少唱寡和。此音有德,傳於無窮,是有餘音不巳。一云所重在德,本不在音,是有遺餘音,念之不忘也。
93
 〈一五〉《正義》:大享卽食享也。變「食」言「大」,崇其名故也。不尚重味,故食言大也。此言禮盛不(作)〔在〕至味之事。
94
 〈一六〉《正義》:祫祭之禮,則列玄尊在上,五齊在下也。
95
 〈一七〉《正義》:凡俎有肴生腊,(是俎)腥魚者,生魚也,俎雖有三牲而兼載生魚也。
96
 〈一八〉《正義》:和,胡臥反。大羹,肉汁也。祫祭有肉汁為羹,無鹽菜之芼和也。
97
 〈一九〉《正義》:遺亦餘也。此(者)〔皆〕質素之食。禮,人主誠設之道不極滋味,故尚明水而腥魚。此禮可重,流芳竹帛,傳之無已,有餘味。一云禮本在德,不在甘味,故用水魚而遺味也。
98
 〈二0〉《集解》:鄭玄曰:「敎之使知好惡。」 《正義》:好,火到反。惡,一故反。平,均也。言先〈王制〉禮作樂,本是敎訓澆民,平於好惡之理,故去惡歸善,不為口腹耳目之欲,令反歸人之正道也。
99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一〉感於物而動,性之頌也。〈二〉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己,天理滅矣。〈四〉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五〉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六〉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彊者脅弱,衆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七〉衰麻哭泣,〈八〉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筓,所以別男女也;〈九〉射鄕食饗,所以正交接也。〈一0〉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100
 〈一〉《正義》:此第三段第二重也。人初生未有情欲,其(情欲)至靜稟于自然,是天之性也。
101
 〈二〉《集解》:徐廣曰:「頌音容。今禮作『欲』。」 《正義》:其心雖靜,感於外情,因物而動,是性之貪慾也。
102
 〈三〉《集解》:王肅曰:「事至,能以智知之,然後情之好惡見。」 《正義》:上「知」音智。
103
 〈四〉《集解》:王肅曰:「內無定節,智為物所誘於外,情從之動,而失其天性。」 《正義》:言好惡不自節量於心,唯知情慾誘之於外,不能反還己躬之善,則天性滅絕矣。
104
 〈五〉《集解》:鄭玄曰:「隨物變化。」 《正義》:夫物不一,故言無窮也。若人心嗜慾無度,隨好惡不能節之,則與之而化,故云人化物。
105
 〈六〉《集解》:鄭玄曰:「言無所不為。」 《正義》:心隨物化,則滅天性而恣人心之欲也。
106
 〈七〉《集解》:鄭玄曰:「為作法度以遏其欲也。」王肅曰:「以人為之節,言得其中也。」
107
 〈八〉《正義》:此以下並是陳禮節人之事也。制五服哭泣,所以紀喪事之節,而不使背死忘生也。事死者難,故以哀哭為前也。
108
 〈九〉《集解》:鄭玄曰:「男二十而冠,女許嫁而筓。」 《正義》:冠音貫。筓音雞。
109
 〈一0〉《集解》:鄭玄曰:「射鄕,大射鄕飲酒。」
110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一〉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二〉禮勝則離。〈三〉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四〉禮義立,則貴賤等矣;〈五〉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六〉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七〉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八〉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九〉
111
 〈一〉《集解》:鄭玄曰:「同謂協好惡也,異謂別貴賤。」 《正義》:此第二章名為樂論。其中有四段,此章論禮樂同異也。夫樂使率土合和,是為同也;禮使父子殊別,是為異也。
112
 〈二〉《集解》:王肅曰:「流遁不能自還。」
113
 〈三〉《集解》:王肅曰:「離析而不親。」 《正義》:勝,式證反。勝猶過也。禮樂雖有同異,而又相須也。若樂過和同而無禮,則流慢,無復尊卑之敬。若禮過殊隔無樂,則親屬離析,無復骨肉之愛也。
114
 〈四〉《集解》:鄭玄曰:「欲其並行彬彬然。」 《正義》:樂和內,是合情也;禮檢跡,是飾貌也。
115
 〈五〉《集解》:鄭玄曰:「等階級。」
116
 〈六〉《正義》:文謂聲成文也。若作樂文采諧同,則上下並和,是樂和民聲也。
117
 〈七〉《正義》:好惡並去聲,又並如字。著,張慮反。若法律分明,善惡章著,則賢愚斯別,政化行矣。
118
 〈八〉《正義》:王者(為)用刑(則)〔以〕禁制暴慢,疏爵以舉賞賢良,則政治均平,是刑以防之矣。旣是禁暴而又言舉賢者,示刑最為重,不宜獨行,必須賞罰兼明也。然禮樂之用非政不行,明須四事連行也。
119
 〈九〉《正義》:言禮樂刑政旣均,又須仁以愛民,義以正民,如此則民順理正行矣。
120
  樂由中出,〈一〉禮自外作。〈二〉樂由中出,故靜;〈三〉禮自外作,故文。〈四〉大樂必易,〈五〉大禮必簡。〈六〉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七〉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八〉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九〉明長幼之序,〈一0〉以敬四海之內。〈一一〉天子如此,則禮行矣。〈一二〉
121
 〈一〉《集解》:鄭玄曰:「和在心。」 《正義》:此樂論第二段,謂樂功也。出猶生也。為人在中,和有未足,故生此樂也。
122
 〈二〉《集解》:鄭玄曰:「敬在貌。」 《正義》:作猶起也。為人在外,敬有未足,故起此禮也。
123
 〈三〉《正義》:樂和心,在內,故云靜。
124
 〈四〉《集解》:鄭玄曰:「文猶動。」 《正義》:禮肅人貌,貌在外,故云動。
125
 〈五〉《正義》:易,以鼓反。朱弦疏越是也。
126
 〈六〉《集解》:鄭玄曰:「易簡,若於〈淸廟〉大饗然。」 《正義》:玄酒腥魚是也。
127
 〈七〉《集解》:鄭玄曰:「至猶達也,行也。」 《正義》:樂行主和,和達則民無復怨怒也。禮行主謙,謙達則民不爭競也。
128
 〈八〉《集解》:鄭玄曰:「賓,協也。試,用也。」
129
 〈九〉《正義》:前云「禮至不爭」,故致天下尊卑之序也。禮使父慈子孝,是合父子之親也。卽父事三老也。
130
 〈一0〉《正義》:長坐幼立,是明長幼之序,卽兄事五更是也。
131
 〈一一〉《正義》:《孝經》云:「敎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敎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敎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君。」卽是敬四海之內也。
132
 〈一二〉《正義》:言天子能躬行禮,則臣下必用禮,如此則禮行矣。「合父子」以下,悉自天子自身行之也。
133
  大樂與天地同和,〈一〉大禮與天地同節。〈二〉和,故百物不失;〈三〉節,故祀天祭地。〈四〉明則有禮樂,〈五〉幽則有鬼神,〈六〉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七〉禮者,殊事合敬者也;〈八〉樂者,異文合愛者也。〈九〉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一0〉故事與時並,〈一一〉名與功偕。〈一二〉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一三〉詘信俯仰級兆舒疾,〈一四〉樂之文也。〈一五〉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一六〉識禮樂之文者能術。〈一七〉作者之謂聖,〈一八〉術者之謂明。〈一九〉明聖者,術作之謂也。
134
 〈一〉《正義》:此樂論第三段,論禮與樂唯聖能識也。言天地以氣氤氳,合生萬物。大樂之理,順陰陽律呂生養萬物,是大樂與天地同和也。
135
 〈二〉《集解》:鄭玄曰:「言順天地之氣與其數也。」 《正義》:言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卑殊形,生用各別。大禮辯尊卑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136
 〈三〉《集解》:鄭玄曰:「不失其性。」 《正義》:樂與天地同和,能生成萬物。
137
 〈四〉《集解》:鄭玄曰:「成物有功報焉。」 《正義》:禮與天地同節,有尊卑上下,報生成萬物之功。
138
 〈五〉《集解》:鄭玄曰:「敎人者也。」 《正義》:明猶外也。言聖王能使樂與天地同和,禮與天地同節,又能顯明其禮樂以敎人也。
139
 〈六〉《集解》:鄭玄曰:「助天地成物者也。《易》曰:知鬼神之情狀。然則聖人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也。」 《正義》:幽,內也。言聖王又能內敬鬼神,助天地生成萬物。
140
 〈七〉《正義》:言行禮同節,故四海合敬矣。樂同和,故四海同愛矣。
141
 〈八〉《正義》:尊卑貴賤之別,是殊事也。施之同以莊敬,是合敬也。
142
 〈九〉《正義》:宮商錯而成文,隨事而制變,是異文;同以勸愛,是合愛也。
143
 〈一0〉《集解》:鄭玄曰:「沿猶因述也。殷因於夏,周因於殷。」 《正義》:樂情主和,禮情主敬,致化是同。以其致化情同,故明王相因述也。
144
 〈一一〉《集解》:鄭玄曰:「舉事在其時也。」王肅曰:「有其時,然後得立其事。」 《正義》:言聖王所為之事與所當之時並行也。若堯舜揖讓之事與淳和之時並行,湯武干戈之事與澆薄之時並行。此句明禮也。
145
 〈一二〉《集解》:鄭玄曰:「為名在(於)其功也。偕猶俱也。」王肅曰:「有功,然後得受其名。」 《正義》:名謂樂名也。偕,俱也。功者,揖讓干戈之功也。聖〈王制〉樂之名,與所建之功俱作也。若堯、舜樂名〈咸池〉、〈大韶〉,湯、武樂名〈大濩〉、〈大武〉也。
146
 〈一三〉《正義》:此陳樂事也。鐘鼓之屬是樂之器,有形質,故為事也。
147
 〈一四〉《集解》:徐廣曰:「級,今禮作『綴』。」駰案:鄭玄曰「兆其外營域」。 《索隱》:徐廣曰:「級,今禮作『綴』。」綴舞者,酇列也。又按:下文「其舞行及遠」,「及短」,禮皆作「綴」,蓋是字之殘缺訛變耳,故此為「級」而下又為「及」也。然並依字讀,義亦俱通,恐違古記耳。
148
 〈一五〉《正義》:文飾之事也。
149
 〈一六〉《正義》:旣能窮本(知末)知變,又能著誠去偽,所以能述作,故謂之聖也。
150
 〈一七〉《集解》:鄭玄曰:「述謂訓其義。」 《正義》:謂上文「屈伸俯仰」,「升降上下」也。
151
 〈一八〉《正義》:堯、舜、禹、湯之屬是也。
152
 〈一九〉《正義》:游、夏之屬是也。
153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一〉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二〉樂由天作,禮以地制。〈三〉過制則亂,過作則暴。〈四〉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五〉論倫無患,樂之情也;〈六〉欣喜驩愛,樂之(容)〔官〕也。〈七〉中正無邪,禮之質也;〈八〉莊敬恭順,禮之制也。〈九〉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則此所以與民同也〈一0〉
154
 〈一〉《正義》:此樂論第四段也。謂禮樂之情也。樂法天地之氣,故云天地之和;禮法天地之形,故云天地之序。禮樂從天地而來,王者必明於天地,然後能興起禮樂也。
155
 〈二〉《集解》:鄭玄曰:「化猶生也。別謂形體異。」
156
 〈三〉《集解》:鄭玄曰:「言法天地。」 《正義》:天用和氣化物,物從氣化,是由天作也。地有高下區分以生萬物,禮有品節殊文,是由地制也。
157
 〈四〉《集解》:鄭玄曰:「過猶誤也。暴,失文、武意也。」
158
 〈五〉《正義》:禮樂旣不可誤,故須明天地者乃可制作也。
159
 〈六〉《集解》:王肅曰:「言能合道論,中倫理而無患也。」 《正義》:旣云唯聖人識禮樂之情,此以下更說其情狀不同也。倫,類也。賀瑒云:「樂使物得類序而無害,是樂之情也。」
160
 〈七〉《正義》:(容)〔官〕猶事也。賀瑒云:「八音克諧使物欣喜,此樂之事跡也。」
161
 〈八〉《集解》:鄭玄曰:「質猶本。」 《正義》:明禮情也。質,本也。禮以(心內)〔內心〕中正,無有邪僻,是禮之本。
162
 〈九〉《正義》:明禮情之事也。謂容貌莊敬,謙恭謹愼,是禮之節制也。
163
 〈一0〉《集解》:王肅曰:「自天子至民人,皆貴禮之敬,樂之和,以事鬼神先祖也。」 《正義》:言四者施用祭祀,隨世而異,則前王所不專,故又云則此所以與民同,言隨世也。
164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一〉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者其禮具。〈二〉干戚之舞,非備樂也;〈三〉亨孰而祀,非達禮也〈四〉。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五〉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六〉及夫敦樂而無憂,〈七〉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也;〈八〉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也。〈九〉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近於禮。〈一0〉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一一〉禮者辨宜,居鬼而從地。〈一二〉故聖人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一三〉
165
 〈一〉《集解》:鄭玄曰:「功成治定同時耳,功主于王業,治主于敎民。」 《正義》:此第三章名樂禮章,言明王為治,制禮作樂,故名樂禮章。其中有三段:一明禮樂齊,其用必對;二明禮樂法天地之事;三明天地應禮樂也。
166
 〈二〉《集解》:徐廣曰:「辨,一作『別』。」駰案:鄭玄曰「辨,遍也」。 《正義》:辨,皮勉反,又邊練反。夫禮樂必由功治,〔功治〕有小大,故禮樂應之而廣狹也。若上世民淳易化,故王者功治廣遍,是以禮樂備也。而殷、周民澆難化,故王者功治褊狹,則禮樂亦不具。
167
 〈三〉《集解》:鄭玄曰:「樂以文德為備,若咸池也。」 《正義》:證樂不備也。干戚,(周)武〔舞〕也。樂以文德為備,故用朱絲疏越,干戚之舞,故非備樂也。
168
 〈四〉《集解》:鄭玄曰:「達猶具也。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 《正義》:解禮不具也。謂腥俎玄尊,表誠象古而已,不在芬苾孰味。是乃澆世為之,非達禮也。
169
 〈五〉《集解》:鄭玄曰:「言其有損益。」 《正義》:庾蔚之云:「樂興於五帝,禮成於三王。樂興王者之功,禮隨世之質文。」崔靈恩云:「五帝淳澆不同,故不得相沿為樂;三王文質之不等,故不得相襲為禮。」
170
 〈六〉《集解》:鄭玄曰:「樂,人之所好也,害在淫侉;禮,人之所勤,害在倦略。」
171
 〈七〉《集解》:鄭玄曰:「敦,厚也。」
172
 〈八〉《集解》:鄭玄曰:「禮為異。」 《正義》:天高於上,地卑於下,萬物布散殊別於其中,而大聖制禮,別異尊卑,是衆大而行,故云禮制行矣。禮以節制為義,故云禮制。
173
 〈九〉《集解》:鄭玄曰:「樂為同。」 《正義》:天地二氣,流行不息,合同氛氳,化生萬物。而大聖作樂,合同人心,是以象天地而起,故云樂興也。
174
 〈一0〉《集解》:鄭玄曰:「言樂法陽而生,禮法陰而成。」 《正義》:近,其靳反。春夏生長萬物,故為仁愛。樂主陶和萬性,故仁近於樂也。秋則殺斂,冬則蟄藏,並是義主斷割。禮為節限,故義近於禮也。
175
 〈一一〉《集解》:鄭玄曰:「敦和,樂貴同。」 《正義》:此釋仁近樂之義。言樂之為體,敦厚和同,因循聖人之神氣而從順於天。
176
 〈一二〉《集解》:鄭玄曰:「別宜,禮尚異也。」孫炎曰:「居鬼,品處人鬼之志。」 《正義》:此解義近禮之由。居鬼猶循神也。鬼謂先賢也。禮之為體,尊卑殊別,各有其宜,因居先賢鬼氣而從順於地,分別禮分。
177
 〈一三〉《集解》:鄭玄曰:「各得其事也。」王肅曰:「各得其位也。」
178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一〉高卑已陳,貴賤位矣。〈二〉動靜有常,小大殊矣。〈三〉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五〉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六〉地氣上隮,〈七〉孫守真按:隮=躋,字形結構換部首。天氣下降,〈八〉陰陽相摩,〈九〉天地相蕩,〈一0〉鼓之以雷霆,〈一一〉奮之以風雨,〈一二〉動之以四時,〈一三〉煖之以日月,〈一四〉而百(物)化興焉,〈一五〉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一六〉
179
 〈一〉《正義》:此樂禮章第二段也,明禮樂法天地事也。言君尊於上,臣卑於下,是象天地定矣。
180
 〈二〉《集解》:鄭玄曰:「高卑謂山澤也。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澤。」
181
 〈三〉《集解》:鄭玄曰:「動靜,陰陽用事也。小大,萬物也。大者常存,小者隨陰陽出入。」
182
 〈四〉《集解》:鄭玄曰:「方謂行蟲。物謂殖生者。性之言生也。命,生之長短。」 《正義》:性,生也。萬物各有嗜好謂之性。命者,長短夭壽也。所祖之物旣稟大小之殊,故性命夭壽不同也。
183
 〈五〉《集解》:鄭玄曰:「象,光耀。形,體貌。」 《正義》:言日月星辰之光耀,草木鳥獸之體貌也。
184
 〈六〉《正義》:結禮之別也。此天地明聖,制禮殊別,是天地之分別也,亦別辨宜居鬼而從地也。
185
 〈七〉《集解》:鄭玄曰:「隮,升也。」
186
 〈八〉《正義》:明禮樂法天地氣也。天地二氣之升降合而生物,故樂以氣法地,弦歌聲氣升降相合,以敎民也。然氣從下升,(此)〔在〕樂象氣,故從地始也。形以上尊,(故)禮象形,〔故〕從天始也。
187
 〈九〉《正義》:二氣切摩而萬物生發,作樂亦令聲氣切摩,使民心生敬也。
188
 〈一0〉《集解》:鄭玄曰:「蕩,動也。」 《正義》:天地八節蕩動也。天地化物,八節更相感動,作樂亦令八音相感動也。
189
 〈一一〉《正義》:萬物雖以氣生,而物未發,故雷霆以鼓動之,如樂用鐘鼓以發節也。大雷曰霆。
190
 〈一二〉《集解》:鄭玄曰:「奮,迅也。」 《正義》:萬物皆以風雨奮迅而出,如樂用舞奮迅以象之,使發人情也。
191
 〈一三〉《正義》:萬物生長,隨四時而動,如樂各逐心內所須而奏之。
192
 〈一四〉《正義》:煖音喧遠反。萬物之生,必須日月煖照,如樂有蘊藉,使人宣昭也。蘊藉者,歌不直言而長言嗟歎之屬。
193
 〈一五〉《集解》:鄭玄曰:「百物化生。」
194
 〈一六〉《正義》:結樂之和也。如此則聖人作樂,法天地和同,是樂者天地之和也,亦是敦和率神而從天也。
195
  化不時則不生,〈一〉男女無別則亂登,〈二〉此天地之情也。〈三〉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四〉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五〉,窮高極遠而測深厚,〈六〉樂著太始〈七〉而禮居成物。〈八〉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九〉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一0〉。故聖人曰「禮云樂云」。〈一一〉
196
 〈一〉《正義》:此樂禮章第三段,明天地應於禮樂也。前聖人旣作禮樂,此明天地應樂也。若人主行化失時,天地應以惡氣毀物,故云化不時則不生也。
197
 〈二〉《集解》:鄭玄曰:「登,成也。樂失則害物,禮失則亂人。」 《正義》:此明天地應禮也。登,成也。若人君行禮,男女無別,則天地應而錯亂成之也。
198
 〈三〉《正義》:結隨禮樂得失而應之,是天地之情也。然樂是氣化,故云害物;禮是形敎,故言亂人也。
199
 〈四〉《集解》:鄭玄曰:「極,至也。蟠猶委也。」 《索隱》:音盤。鄒誕本作「播」,亦作「蟠」。
200
 〈五〉《正義》:言陰陽和,四時順,以應禮樂,禮樂與鬼神並助天地而成化也。
201
 〈六〉《集解》:鄭玄曰:「高遠,三辰也。深厚,山川也。言禮樂之道,上至於天,下委於地,則其閒無所不之矣。」
202
 〈七〉《集解》:王肅曰:「著,明也。明太始,謂法天也。」 《索隱》:著,明也。太始,天也。言樂能明太始是法天。
203
 〈八〉《集解》:成物謂地也。居亦謂法也。 《索隱》:言地能成萬物,故成物謂地也。居亦法也,言禮法地也。 《正義》:著猶處也。天為萬物之始,故曰太始。天蒼而氣化,樂亦氣化,故云處太始也。成物,地也,體盤薄長成萬物也。在地成形,禮亦形敎,故云居成也。地卑,故曰居;天高,故曰著也。
204
 〈九〉《集解》:鄭玄曰:「著猶明白也。息謂休止也。」 《索隱》:著謂(著)明白。〔著〕運生不息者,天之功也,故易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著養萬物不動者,地之德也,故易坤卦云「安貞吉」是也。 《正義》:此美禮樂配天地也。著亦處也。言樂氣化,處運生不息者,配天也。禮制尊卑定位,成養萬物,處不移動者,配地也。
205
 〈一0〉《集解》:鄭玄曰:「閒謂百物也。」 《正義》:此美禮樂若分則配天地,若合則與百物齊一也。(靜動而生)百物稟天動地靜而生,故呼百物為天地之閒也。
206
 〈一一〉《集解》:鄭玄曰:「言禮樂之法天地也。」 《正義》:引聖證此章也。言聖人云,明此一章是禮樂法天地也,故言聖人曰「禮云樂云」。樂動禮靜,其並用事,如天地閒物有動靜也。
207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一〉夔始作樂,以賞諸侯〈二〉。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敎尊,五穀時孰,然后賞之以樂。〈三〉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級遠;〈四〉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級短。〈五〉故觀其舞而知其德,〈六〉聞其謚而知其行。〈七〉大章,章之也;〈八〉咸池,備也;〈九〉韶,繼也〈一0〉;夏,大也;〈一一〉殷周之樂盡也〈一二〉
208
 〈一〉《集解》:鄭玄曰:「南風,長養之風也,言父母之長養己也。其辭未聞也。」王肅曰:「南風,育養民之詩也。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索隱》:此詩之辭出《尸子》及《家語》。 《正義》:此第四章名樂施,明禮樂前備後施布天下也。中有三段:一明施樂以賜諸侯也;二明施樂須節,旣賜之,所以宜節也;三明禮樂所施,各有本意本德。《世本》「神農作琴」,今云舜作者,非謂舜始造也,改用五弦琴,特歌南風詩,始自舜也。五弦者,無文武二弦,唯宮商角徵羽之五弦也。南風是孝子之詩也。南風養萬物而孝子歌之,言得父母生長,如萬物得南風也。舜有孝行,故以五弦之琴歌南風詩,以敎理天下之孝也。
209
 〈二〉《集解》:鄭玄曰:「夔欲舜與天下之君共此樂。」
210
 〈三〉《正義》:陳其合賞也。若諸侯孝德明盛,敎令尊嚴,年穀豐稔,故天子賞樂也,天下因而法之也。
211
 〈四〉《正義》:行音胡郎反。級音子衞反。本,或作「綴」,音同。此明雖得樂賜,而隨功德優劣(也)〔為〕舞位行列也。綴謂纘列也。若諸侯治民勞苦,由君德薄,王賞之以樂,則舞人少,不滿,將去纘疏遠也。
212
 〈五〉《集解》:王肅曰:「遠以象民行之勞,近以象民行之逸。」 《正義》:佚音逸。言若諸侯治民暇逸,由君德盛,王賞舞人多,則滿,將去纘促近也。庾蔚之云:「此為虞夏禮也。虞猶淳,故可隨功賜樂;殷周漸澆,易生忿怨,不宜猶有優劣,是以同制。諸侯六佾,故與《周禮》不同也。」
213
 〈六〉《正義》:觀其舞位人多少,去綴近遠,卽知其君德薄厚也。
214
 〈七〉《集解》:鄭玄曰:「謚者行之跡。」 《正義》:行音胡孟反。制死謚隨君德,故聞死謚則知生行。此一句比擬其舞也。
215
 〈八〉《集解》:鄭玄曰:「堯樂名。言堯德章明。」 《正義》:旣生時舞則知德,死則聞謚驗行,故更引死後聞樂則知行事解之也。〈大章〉,堯樂也。章,明也。民樂堯德大明,故名樂曰大章,後人聞大章則知堯生時德大明。上章是堯德之明,下章是後明於堯德。《白虎通》云「大章,大明天地之道」。
216
 〈九〉《集解》:鄭玄曰:「黃帝所作樂名,堯增脩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王肅曰:「包容浸潤行化皆然,故曰備也。」
217
 〈一0〉《集解》:鄭玄曰:「舜樂名。言能繼堯之德。」
218
 〈一一〉《集解》:鄭玄曰:「禹樂名。言禹能大堯舜之德。」
219
 〈一二〉《集解》:鄭玄曰:「言盡人事也。《周禮》曰『殷曰大濩,周曰大武』。」
220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一〉風雨不節則饑。〈二〉敎者,民之寒暑也,〈三〉敎不時則傷世。〈四〉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五〉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六〉善則行象德矣。〈七〉夫豢豕為酒,〈八〉非以為禍也;〈九〉而獄訟益煩,則酒之流生禍也。〈一0〉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一一〉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一二〉
221
 〈一〉《正義》:此則樂施章第二段,明施樂須節也。旣必須節,故引譬例。寒暑,天地之氣也。若寒暑不時,則民多疾疫也。
222
 〈二〉《正義》:風雨,天事也。風雨有聲形,故為事也。若飄灑淒厲,不有時節,則穀損民饑也。
223
 〈三〉《集解》:鄭玄曰:「敎謂樂也。」
224
 〈四〉《正義》:寒暑不時,旣為民疾苦;樂敎不時,則傷世俗之化也。
225
 〈五〉《正義》:風雨不節,則民饑饉;禮事不節,則治無功也。
226
 〈六〉《集解》:王肅曰:「作樂所以法其治行也。」
227
 〈七〉《集解》:王肅曰:「君行善,卽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德。」 《正義》:此廣樂所以須節已。言先王為樂必以法治,治善則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德也。
228
 〈八〉《集解》:鄭玄曰:「以穀食犬豕曰豢。為,作也。」
229
 〈九〉《正義》:此言禮須節也。豢,養也。言前王豢犬豕及作酒之事,本以為禮祀神祇,設賓客,和親族,禮賢能,而實非為民作禍災也。
230
 〈一0〉《集解》:鄭玄曰:「小人飲之善酬,以致獄訟。」 《正義》:此禮事也。言民得豢酒,無復節限,卒至沈酗鬭爭殺傷,而刑獄益生煩多,則是酒之流害生其禍也。
231
 〈一一〉《集解》:鄭玄曰:「一獻,士飲酒之禮。百拜,以喻多也。」
232
 〈一二〉《正義》:此結節功也。旣防酒禍,故飲不醉爭,以特合歡適也。
233
  樂者,所以象德也;〈一〉禮者,所以閉淫也。〈二〉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三〉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四〉哀樂之分,皆以禮終。〈五〉
234
 〈一〉《正義》:此樂施章第三段,明禮樂之所施各有本意,在於象德也。此言樂意也,言樂之所施於人,本有和愛之德。
235
 〈二〉《正義》:此言禮意也。言禮之所施於人,(大)〔本〕止邪淫過失也。
236
 〈三〉《集解》:鄭玄曰:「大事謂死喪。」 《正義》:民有喪則先〈王制〉衰麻哭泣之禮以節之,使其各遂哀情,是禮以哀之也。
237
 〈四〉《正義》:樂音洛。大福,祭祀者慶也。民慶必歌舞飲食,庶羞之禮使不過,而各遂歡樂,是有以樂之也。
238
 〈五〉《正義》:分,扶問反。結二事。哀樂雖反,皆用禮節,各終其分,故云皆以禮終。
239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一〉樂,樂其所自生;〈二〉而禮,反其所自始。〈三〉樂章德,〈四〉禮報情反始也。〈五〉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六〉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七〉靑黑緣者,天子之葆龜也;〈八〉從之以牛羊之羣,則所以贈諸侯也〈九〉
240
 〈一〉《集解》:鄭玄曰:「言樂出而不反,而禮有往來。」 《正義》:施,式豉反。此第六段,樂象法章第五段,不以次第而亂升在此段,明禮樂用別也。庾蔚之云:「樂者,所以宣暢四氣,導達情性,功及物而不知其所報,卽是出而不反,所以謂施也。禮者,所以通彼之意,故有往必有來,所以謂報也。」
241
 〈二〉《集解》:鄭玄曰:「自由也。」 《正義》:此廣施也。樂名所起,由民下之心所樂生,非有所報也。
242
 〈三〉《正義》:此廣報也。反猶報也。禮生無名,但是事耳,隨時得質文之事而報之。
243
 〈四〉《正義》:聞名知德,若大章是也。
244
 〈五〉《集解》:孫炎曰:「作樂者緣民所樂於己之德,若舜之民樂其紹堯,(也)周之民樂其伐紂,而作韶、武也。制禮者本己所由得民心,殷尚質,周尚文是也。」 《正義》:禮報人情而制,隨質文之始也。
245
 〈六〉《正義》:此以下廣言禮以報為體之事。輿,車也。大路,天子之車也。諸侯朝天子,脩其職貢,若有勳勞者,天子賜之大路也。
246
 〈七〉《正義》:庾蔚之云:「龍旂九旒,上公之旌。」
247
 〈八〉《集解》:《公羊傳》曰:「龜靑緣。」何休曰:「緣,甲𠳕也。千歲之龜靑𠳕,明乎吉凶也。」 《索隱》:葆與「寶」同,《史記》多作此字。《公羊傳》「寶龜靑緣」,何休以緣為甲装,千歲之龜靑装,明于吉凶。装音耳占反。 《正義》:緣,以絹反。
248
 〈九〉《集解》:鄭玄曰:「贈諸侯,謂來朝將去,送之以禮也。」 《正義》:合結上諸事,皆是天子送諸侯禮也。言五等諸侯朝畢反去,天子贈之大路龍旂寶龜,又送之以牛羊之羣也。
249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一〉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二〉。樂統同,〈三〉禮別異,〈四〉禮樂之說貫乎人情矣。〈五〉窮本知變,樂之情也;〈六〉著誠去偽,禮之經也。〈七〉禮樂順天地之誠,〈八〉達神明之德,〈九〉降興上下之神,〈一0〉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一一〉
250
 〈一〉《正義》:此第七章明樂之情,與之符達鬼神,合而不可變也。中有三段,一明禮樂情達鬼神也,二證禮樂達鬼神之事,三明識禮樂之本可尊也。前第六章明象。象必見情,故以樂主情。樂變則情變,故云情之不可變也。
251
 〈二〉《集解》:鄭玄曰:「理猶事也。」 《正義》:禮主事禮別也,故云事之不可易者也。
252
 〈三〉《正義》:解情不變也。統,領也。同,和合之情者也。
253
 〈四〉《集解》:鄭玄曰:「統同,同和合也。辨異,異尊卑之位。」 《正義》:解事不可易也。禮別於尊卑之事也。
254
 〈五〉《正義》:貫猶通也。言人情莫過於同異,而禮樂能統同辨異,故其說理能通人情。
255
 〈六〉《正義》:庾蔚之云:「樂能通和性分,使各不失其所,是窮自然之本也。使人不失其所守,是知變通之情也。」
256
 〈七〉《正義》:著,竹慮反。去,丘呂反。著,明也。經,常也。著明誠信,違去詐偽,是禮之常行也。
257
 〈八〉《正義》:見,胡練反。合明禮樂也。禮出於地,尊卑有序,是見地之情也。樂出於天,遠近和合,是見天之情也。
258
 〈九〉《正義》:達,通也。禮樂不失,則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是通於神明之德也。
259
 〈一0〉《集解》:鄭玄曰:「降,下也。興猶出也。」 《正義》:樂六變,天神下;八變,地祇出:是興降上下之神。
260
 〈一一〉《集解》:鄭玄曰:「凝猶成也。精粗謂萬物大小也。領猶理治也。」
261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一〉天地欣合,陰陽相得,〈二〉煦嫗覆育萬物,〈三〉然后草木茂,區萌達,〈四〉羽翮奮,角觡生,〈五〉蟄蟲昭穌,〈六〉羽者嫗伏,毛者孕鬻,〈七〉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八〉則樂之道歸焉耳。〈九〉
262
 〈一〉《正義》:為,于偽反。昭音照。此樂情章第二段,明禮樂能通達鬼神之事。前旣云能通鬼神,此明其事也。大人聖人與天地合德,故舉禮樂為敎,而天地從之大明也。
263
 〈二〉《正義》:欣,喜也。合猶蒸也。禮樂化行,故天氣下,地氣蒸合,陰陽交會,故相得也。論體謂之天地,論氣謂之陰陽也。
264
 〈三〉《集解》:鄭玄曰:「氣曰煦,體曰嫗。」
265
 〈四〉《集解》:鄭玄曰:「屈生曰區。」 《正義》:區音勾。草木據其成體之茂,區萌據其新牙,故曰達。達猶出也。曲出曰區,菽豆之屬;直出曰萌,稻稷之屬也。
266
 〈五〉《集解》:鄭玄曰:「無袵曰觡。」 《索隱》:牛羊有袵曰角,麋鹿無袵曰觡。 《正義》:觡,加客反。羽翮,鳥也。角觡,獸也。鳥獸得天地覆育煦嫗,故飛者則奮翅翮,走者則生角觡也。
267
 〈六〉《集解》:鄭玄曰:「昭,曉也。凡蟄蟲以發出為曉,更息曰蘇。」 《正義》:蟄蟲得陰陽煦嫗,故皆出地上,如夜得曉,如死更有氣也。
268
 〈七〉《集解》:鄭玄曰:「孕,任也。鬻,生也。」 《正義》:伏,房富反。羽,鳥也。毛,獸也。二氣旣交,萬物生乳,故鳥生卵嫗伏之,獸懷孕而生育之也。
269
 〈八〉《集解》:鄭玄曰:「內敗曰殰。殈猶裂也。」 《正義》:殰音讀。殈音呼覓反。胎生,獸也。卵生,鳥也。懷任在內而死曰殰,卵坼不成子曰殈。今和氣不殰殈也。
270
 〈九〉《集解》:孫炎曰:「樂和陰陽,故歸此也。」 《正義》:庾蔚之云:「一論天地二氣,萬物各得其所,乃歸於樂耳。」
271
  樂者,非謂黃鍾大呂弦歌干揚也,〈一〉樂之末節也,〈二〉故童者舞之;〈三〉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四〉禮之末節也,〈五〉故有司掌之。〈六〉樂師辯乎聲詩,故北面而弦;〈七〉宗祝辯乎宗廟之禮,故後尸;〈八〉商祝辯乎喪禮,〈九〉故後主人。〈一0〉是故德成而上,〈一一〉蓺成而下;〈一二〉行成而先,〈一三〉事成而後。〈一四〉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后可以有制於天下也。〈一五〉
272
 〈一〉《集解》:鄭玄曰:「揚,鉞也。」 《索隱》:鄭玄曰:「干,楯也。揚,鉞也。」則揚與鍚同。皇侃以揚為舉,恐非也。 《正義》:此樂情章第三段,明識禮樂本者為尊,識末者為卑,黃鍾大呂之屬,故云非謂也。揚,舉也,謂舉楯以舞也。
273
 〈二〉《正義》:黃鍾已下,是樂之末節也。
274
 〈三〉《正義》:末事易之,不足貴重,故使童子小兒舞奏之也。
275
 〈四〉《正義》:此亦明末也。用禮之本在著誠去偽,安上理民,不在鋪筵席樽俎,升降為禮之事也。
276
 〈五〉《正義》:布筵以下,是禮之末節也。
277
 〈六〉《集解》:鄭玄曰:「言禮樂之本由人君也。禮本著誠去偽,樂本窮本知變。」 《正義》:有司,典禮小官也。末節事易解,不為可重,故小官掌其事也。
278
 〈七〉《集解》:王肅曰:「但能別聲詩,不知其義,故北面而弦。」鄭玄曰:「弦謂鼓琴瑟。」 《正義》:此更引事證樂師曉樂者辯別聲詩。聲謂歌也。言樂師雖能別歌詩,並是末事,故北面,言坐處卑也。
279
 〈八〉《集解》:鄭玄曰:「後尸,居後贊禮儀也。此言知本者尊,知末者卑。」 《正義》:此禮事也。宗祝,太祝,卽有司之屬也。雖能分別正宗廟之禮,然佐於尸而非為敬之主,為卑,故在尸後也。
280
 〈九〉《集解》:鄭玄曰:「商祝,祝習商禮者,商人敎以敬於接神。」
281
 〈一0〉《正義》:商祝者,殷商之神祝,習商家神禮以相佐喪事,故云辯喪禮。其雖掌喪事而非發喪之主,故在主人後,言立處賤也。
282
 〈一一〉《正義》:上謂堂上也。德成謂人君禮樂德成則為君,故居堂上,南面,尊之也。
283
 〈一二〉《正義》:下,堂下也。藝成謂樂師伎藝雖成,唯識禮樂之末,故在堂下,北面,卑之也。
284
 〈一三〉《正義》:行,胡孟反。先猶前也,尸及喪主也。行成謂尸尊而人孝,故為行成。
285
 〈一四〉《集解》:鄭玄曰:「德,三德也。行,三行也。蓺,才伎也。先謂位在上也,後謂位在下也。」 《正義》:事為劣,故為在宗、商二祝也。識尸及主人後也。
286
 〈一五〉《集解》:鄭玄曰:「言尊卑備,乃可制作以為治。」 《正義》:故先王使上下前後尊卑分,乃可制禮作樂,以班於天下也。如周公六年乃為禮也。
287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一〉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敎焉。〈二〉
288
 〈一〉《正義》:此樂施章第三段後也,誤在此。「閉淫」之後,又用此章廣為象其德,故云聖人之所以觀德也。
289
 〈二〉《集解》:鄭玄曰:「謂立司樂以下,使敎國子也。」
290

  夫人有血氣心知之性,〈一〉而無哀樂喜怒之常,〈二〉應感起物而動,〈三〉然后心術形焉。〈四〉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五〉而民思憂;〈六〉嘽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七〉而民康樂;〈八〉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九〉而民剛毅;〈一0〉廉直經正〈一一〉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一二〉寬裕肉好〈一三〉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一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一五〉而民淫亂。〈一六〉
291
 〈一〉《正義》:此第五章名樂言,明樂歸趣之事。中有三段:一言人心隨王之樂也,二明前〈王制〉正樂化民也,三言邪樂不可化民也。前旣以施人,人必應之,言其歸趣也。此言人心隨王之樂也。夫人不生則已,旣已生,必有血氣心知之性也。
292
 〈二〉《正義》:性合五常之行,有喜怒哀樂之分,但其發無常,時隨外境所觸,故亦無常也。
293
 〈三〉《正義》:解所有四事之由也。緣外物來感心,心觸感來,起動應之,故有上四事也。
294
 〈四〉《集解》:鄭玄曰:「言在所以感之也。術,所由也。形猶見也。」
295
 〈五〉《集解》:鄭玄曰:「志微,意細也。吳公子札曰『其細已甚』。」
296
 〈六〉《正義》:殺音所界反,又色例反。思音先利反。此以下皆言心樂感而應見外事也。若人君叢脞,情志細劣,其樂音噍戚殺急,不舒緩也。音旣局促,故民應之而憂也。
297
 〈七〉《集解》:鄭玄曰:「簡節少易也。」
298
 〈八〉《正義》:嘽,昌單反。易,以豉反。樂音洛。嘽,綽也。緩,和也。慢,疏也。繁,文多也。康,和;樂,安也。言人君道德綽和疏易,則樂音多文采與節奏簡略,而下民所以安。
299
 〈九〉《集解》:王肅曰:「粗厲,亢厲;猛起,發揚;奮末,浸疾;廣賁,廣大也。」
300
 〈一0〉《正義》:粗音麄。賁,房粉反,又音墳。粗,略也。厲,嚴也。猛,剛;起,動也。末,支體也。廣,大也。賁,氣充也。言人君若性麄嚴剛動而四支奮躍,則樂充大,民應之,所以剛毅也。
301
 〈一一〉《集解》:孫炎曰:「經,法也。」 《索隱》:孫炎曰:「經,法也。」今禮本作「勁」。
302
 〈一二〉《正義》:經音勁。言人君廉直勁而剛正,則樂音矜嚴而誠信,民應之,所以肅敬也。
303
 〈一三〉《集解》:王肅曰:「肉好,言音之洪美。」 《索隱》:王肅曰:「肉好言音之洪潤。」
304
 〈一四〉《正義》:肉,仁救反。好,火到反。肉,肥也,謂音如肉之肥。言人君寬容肥好,則樂音順成而和動,民應之,所以慈愛也。
305
 〈一五〉《集解》:王肅曰:「狄成,言成而似夷狄之音也。滌,放盪;濫,僭差也。」 《索隱》:王肅曰:「狄成,言成而似夷狄之音也。」
306
 〈一六〉《正義》:辟,疋亦反。邪音斜。狄音惕。狄,滌,皆往來疾速也。往來速而成,故云狄成;往來疾而僭濫,故云滌濫也。言君上流淫縱僻,回邪放散,則樂音有往來速疾僭差之響,故民應之而淫亂也。心本無此六事,由隨樂而起也。
307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一〉稽之度數,制之禮義,〈二〉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三〉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四〉剛氣不怒,柔氣不懾,〈五〉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六〉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七〉然后立之學等,〈八〉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九〉以繩德厚也。〈一0〉類小大之稱,〈一一〉比終始之序,〈一二〉以象事行,〈一三〉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一四〉故曰「樂觀其深矣」。〈一五〉
308
 〈一〉《正義》:此樂言章第二段也。前言民隨樂變,此言先〈王制〉正樂化民也。言聖人制樂,必本人之性情也。
309
 〈二〉《正義》:稽,考也。制樂又考天地度數為之,如律呂應十二月,八音應八風之屬也。
310
 〈三〉《集解》:鄭玄曰:「生氣,陰陽也。五常,五行也。」 《正義》:道音導。行,胡孟反。合,應也。
311
 〈四〉《集解》:鄭玄曰:「密之言閉也。」 《正義》:陽謂稟陽氣多人也。陽氣舒散,人稟陽多則奢;陰氣閉密,人稟陰多則縝密。今以樂通二者之性,皆使中和,故陽者不散,陰者不密也。
312
 〈五〉《集解》:鄭玄曰:「懾猶恐懼也。」 《正義》:懾,之涉反,懼也。性剛者好怒,柔者好懼。今以樂和,使各得其所,不至怒懼也。
313
 〈六〉《正義》:四,陰、陽、剛、柔也。暢,通也。交,互也。中,心也。今以樂調和四事,通暢交互於中心,而行用舉動發於外,不至散密怒懾者也。
314
 〈七〉《正義》:此結樂為本情性之事也。閉陽開陰,抑剛引柔,悉使中庸,故天下安其位,無復相侵奪之也。
315
 〈八〉《集解》:鄭玄曰:「等,差也。各用其材之差學之也。」 《正義》:前用樂陶情和暢,然後乃以樂語樂舞二事敎之,民各隨己性才等差而學之,以備分也。
316
 〈九〉《集解》:鄭玄曰:「廣,增習之也。省猶審(習之)也。文采謂節奏合也。」
317
 〈一0〉《集解》:鄭玄曰:「繩猶度也。」王肅曰:「繩,法也。法其德厚也。」
318
 〈一一〉《集解》:孫炎曰:「作樂器大小稱十二律。」 《索隱》:類,今禮作「律」。孫炎曰「作樂器小大稱十二律」也。
319
 〈一二〉《集解》:鄭玄曰:「始於宮,終於羽。」
320
 〈一三〉《集解》:鄭玄曰:「宮為君,商為臣。」
321
 〈一四〉《正義》:此結本人之情,以下緣本而敎親疏。以下之理悉章著樂功,使閒者皆知而見輯睦情也。
322
 〈一五〉《正義》:此引古語證觀感人之深矣。
323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一〉氣衰則生物不育〈二〉,世亂則禮廢而樂淫。〈三〉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四〉慢易以犯節,〈五〉流湎以忘本。〈六〉廣則容姦。〈七〉狹則思欲,〈八〉感滌蕩之氣而滅平和之德,〈九〉是以君子賤之也。〈一0〉
324
 〈一〉《正義》:此樂言章第三段,言邪樂不可化民。將言邪樂之由,故此前以天地為譬,此以地為譬也。敝猶勞熟,煩猶數攪動也。土過勞熟,水過撓動,則草木魚鱉不長大也。
325
 〈二〉《正義》:此以天譬也。氣者,天時氣也。氣者衰微,則生物不復成遂也。
326
 〈三〉《正義》:此合譬也。世謂時世。亂,其禮不備,樂不節,故流淫過度。水土勞敝,則草木魚鱉不長大,如時世濁亂之禮樂,不可為化矣。
327
 〈四〉《正義》:樂音洛。此證樂淫之事也。淫樂則聲哀而無莊,故雖奏以自樂,必致傾危,非自安之道,故云樂而不安。若〈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則是有莊敬而安者也。
328
 〈五〉《正義》:易,以豉反。言無莊敬〔也〕。慢易(也)無節奏,故云犯節也。卽是哀而不莊也。
329
 〈六〉《正義》:湎音沔。靡靡無窮,失於終止,故言忘本,卽樂而不安之義也。
330
 〈七〉《正義》:言淫慝禮樂,聲無節也。廣,聲緩也。容,含也。其聲緩者,則含容姦偽也。
331
 〈八〉《集解》:王肅曰:「其音廣大,則容姦偽;其狹者,則使人思利欲也。」 《正義》:狹,聲急也。其聲急者,則思欲攻之也。
332
 〈九〉《正義》:感,動也。言此惡樂能動善人滌蕩之善氣,使失其所,而滅善人平和之德也。
333
 〈一0〉《正義》:君子用樂調和,是故賤於動滅平和之氣也。
334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一〉逆氣成象〈二〉而淫樂興焉〈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四〉倡和有應,〈五〉回邪曲直各歸其分,〈六〉而萬物之理以類相動也。〈七〉
335
 〈一〉《正義》:此第六章名樂象也。本第八,失次也。明人君作樂,則天地必法象應之。中有五段:一明淫樂正樂俱能成象;二明君子所從正樂;三明邪正皆有本,非可假偽;四證第三段有本不偽之由;五明禮樂之用。前有證,故明其用別也。今此明淫正二樂俱能成象,故先言淫樂為習應人事也。言君奏姦聲之樂以感動人民,則天地應之而生逆亂之氣也。
336
 〈二〉《集解》:鄭玄曰:「成象謂人樂習之也。」
337
 〈三〉《正義》:興,生也。若逆氣流行於世而民又習之為法,故云成象。旣習亂為法,故民之樂聲生於淫佚也。
338
 〈四〉《正義》:言順氣流行,民習成法,故樂聲亦生於和也。
339
 〈五〉《正義》:倡音昌尚反。和,胡臥反。君唱之,天地和之,民應之,故云唱和有應也。
340
 〈六〉《正義》:分,房問反。此是有應也。回邪,不正也。曲,折也。直,不邪也。言相應和,表直影正,表曲影邪,各歸其分也。
341
 〈七〉《正義》:姦聲致慝,正響招順,是以天下萬物之理,各隨君善惡,以類而相動也。
342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一〉比類以成其行。〈二〉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廢禮不接於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三〉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四〉然后發以聲音,文以琴瑟,〈五〉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六〉奮至德之光,〈七〉動四氣之和,〈八〉以著萬物之理。〈九〉是故淸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一0〉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一一〉小大相成,〈一二〉終始相生,〈一三〉倡和淸濁,代相為經。〈一四〉故樂行而倫淸,〈一五〉耳目聰明,〈一六〉血氣和平,〈一七〉移風易俗,天下皆寧。〈一八〉曰「樂者樂也」。〈一九〉君子樂得其道,〈二0〉小人樂得其欲。〈二一〉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二二〉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二三〉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二四〉廣樂以成其敎,〈二五〉樂行而民鄕方,〈二六〉可以觀德矣。〈二七〉
343
 〈一〉《集解》:鄭玄曰:「反猶本也。」 《正義》:此樂象章第二段也,明君子從正樂也。君子,人君也。反猶本也。民下所習旣從於君,故君宜本情,不使流宕,以自安和其志也。
344
 〈二〉《正義》:行,胡孟反。萬物之理以類相動,故君子比於正類以成己行也。
345
 〈三〉《正義》:此以下皆反情性之類事也。術,道也。旣本情和志,又比類成行,故姦聲亂色不留視聽,淫樂穢禮不與心道相接,惰慢邪僻不設置己身也。聲色是事,故云聰明,而氣無形,故於身為設也。
346
 〈四〉《正義》:百體謂身體百節。旣不行姦亂已下諸事,故能使諸行並由順正以行其德,美化其天下也。不留聰明於姦聲亂色,故耳目得順正也。不用心術接淫慝禮樂,故心知得順正也。不設身於邪僻,故百體得順正也。不言鼻口者,嗜不一也,亦因戒臭味順正也。
347
 〈五〉《正義》:其身已正,故然後乃可制樂為化,故用歌之音聲內發己之德,用琴瑟之響外發己之行。歌者在上,此是堂上之樂,故前明之也。
348
 〈六〉《正義》:又用干戚羽旄簫管,從而播之。絲竹在下,此是堂下之樂,故後明之也。
349
 〈七〉《索隱》:孫炎曰:「至德之光,天地之道也。」
350
 〈八〉《索隱》:孫炎曰:「四氣之和,四時之化。」
351
 〈九〉《集解》:孫炎曰:「奮,發也。至德之光,天地之道也。四氣之和,四時之化也。著猶誠也。」
352
 〈一0〉《集解》:王肅曰:「淸明廣大,終始周旋,皆樂之節奏容儀發動也。」 《正義》:歷解樂所以能通天地。言歌聲淸明,是象天氣也。廣大謂鐘鼓有形質,是象地形也。謂奏歌周而復始,如四時循環也,若樂六變九變是也。謂舞人迴旋,如風雨從天而下。
353
 〈一一〉《集解》:鄭玄曰:「五色,五行也。八風從律,應節至也。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王肅曰:「至樂之極,能使然耳。」
354
 〈一二〉《正義》:大小謂月晦小大相通以成歲也。賀瑒云:「十二月律互為宮羽而相成也。」
355
 〈一三〉《正義》:歲月終而更始也。賀瑒云:「五行宮商,迭相為終始也。」
356
 〈一四〉《集解》:鄭玄曰:「淸謂蕤賓至應鐘也。濁謂黃鍾至仲呂也。」 《正義》:代,更也。經,常也。日月半歲陰陽更相為常也,卽還相為宮也。
357
 〈一五〉《集解》:鄭玄曰:「倫謂人道也。」 《正義》:謂上正樂之行也,謂下事張本也,卽樂行之事也。由正樂旣行,故人倫之道淸也。
358
 〈一六〉《正義》:不視聽姦亂,故視聽聰明。
359
 〈一七〉《正義》:口鼻心知百體皆由從正,故血氣和平。
360
 〈一八〉《正義》:旣皆由從正以行其義,故風移俗革,天下陰陽皆安寧。移是移徙之名,易是改易之稱也。文王之國自有文王之風,桀紂之邦亦有桀紂之風。桀紂之後,文王之風被於紂民,易前之惡俗,從今之善俗。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
361
 〈一九〉《正義》:引舊語樂名,廣證前事也。前事邪正之樂雖異,並是其人所樂,故名曰樂也。
362
 〈二0〉《正義》:雖其人所樂而名為樂,而人心不同,故所樂有異(有異)而名通,故皆名樂。君子,堯舜也。道謂仁義,故制樂亦仁義也。
363
 〈二一〉《正義》:小人,桀紂也,人欲,邪淫也。
364
 〈二二〉《正義》:若君子在上,小人在下,君子樂用仁義以制小人之欲,則天下安樂而不敢為亂也。
365
 〈二三〉《集解》:鄭玄曰:「道謂仁義也,欲謂邪淫也。」 《正義》:若小人在上,君子在下,則小人肆縱其慾,忘正道,而天下從化,皆為亂惑,不得安樂。
366
 〈二四〉《正義》:若以道制欲則是君子,以欲忘道則為小人,故君子之人本情脩性以和其志,不使逐欲忘道,反情以至其行也。
367
 〈二五〉《正義》:內本情和志而外又廣於樂,以成其敎,然後發以聲音,以著萬物之理也。
368
 〈二六〉《集解》:鄭玄曰:「方猶道也。」 《正義》:君上內和志行,樂敎流行,故民皆向君子之道,卽仁義制欲者,故樂行而倫淸,以至天下安寧也。
369
 〈二七〉《正義》:結樂使人知上之事,故觀知其德也。
370
  德者,性之端也;〈一〉樂者,德之華也;〈二〉金石絲竹,樂之器也。〈三〉詩,言其志也;〈四〉歌,詠其聲也;〈五〉舞,動其容也:〈六〉三者本乎心,然后樂氣從之。〈七〉是故情深而文明,〈八〉氣盛而化神,〈九〉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一0〉
371
 〈一〉《正義》:此樂象章第三段,明邪正有本,皆不可偽也。德,得理也。性之端,本也。言人稟生皆以得理為本也。
372
 〈二〉《正義》:得理於內,樂為外,故云德華也。
373
 〈三〉《正義》:歷解飾所須也。樂為德華,若莫之能用,故須金石之器也。
374
 〈四〉《正義》:前金石為器,須用詩述申其志,志在心,不術不暢,故用詩述之也。
375
 〈五〉《正義》:若直述其志,則無醞藉之美,故又長言歌詠,使聲音之美可得而聞之也。
376
 〈六〉《正義》:若直詠歌未暢,故又舉手蹈足以動其形容也。
377
 〈七〉《正義》:三者,志、聲、容也。樂氣,詩、歌、舞也。君子前有三德為本乎心,後乃詩歌舞可觀,故云然後樂氣從之也。
378
 〈八〉《正義》:德為性本,故曰情深也。樂為德華,故云文明。
379
 〈九〉《正義》:歌、舞、蹈,樂氣從之,故云氣盛。天下咸寧,故曰化神也。
380
 〈一0〉《集解》:鄭玄曰:「三者,本志也,聲也,容也。言無此本於內,則不能為樂耳。」 《正義》:內外符合而無有虛假,不可以為偽也。
381
  樂者,心之動也;〈一〉聲者,樂之象也;〈二〉文采節奏,聲之飾也。〈三〉君子動其本,〈四〉樂其象,〈五〉然后治其飾〈六〉。是故先鼓以警戒,〈七〉三步以見方,〈八〉再始以著往,〈九〉復亂以飭歸,〈一0〉奮疾而不拔,(也)〔一一〕極幽而不隱。〈一二〉獨樂其志,不厭其道;〈一三〉備舉其道,不私其欲。〈一四〉是以情見而義立,〈一五〉樂終而德尊;〈一六〉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過:〈一七〉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一八〉
382
 〈一〉《正義》:此樂象章第四段也,明證前第三段樂本之事。緣有前境可樂,而心動應之,故云樂者心之動也。
383
 〈二〉《正義》:象,法也。樂舞無聲則不彰,故聲為樂之法也。
384
 〈三〉《正義》:若直有聲而無法度,故須文采節奏,聲之儀飾也。
385
 〈四〉《正義》:本,德也。心之動必應德也。
386
 〈五〉《正義》:德行必應法也。
387
 〈六〉《正義》:飾,文采節奏也。前動心有德,次行樂有法,然後乃理其文飾也。
388
 〈七〉《集解》:鄭玄曰:「將奏樂,先擊鼓以警戒衆也。」 《正義》:此引武王伐紂之事,證前有德後有飾也。武王聖人,是前有德也;而用此節奏,是後有飾也。先鼓者,為武王伐紂,未戰之前,鳴皮鼓以警戒,使軍衆逆備也。今作武樂者,未奏之前鳴皮鼓以敕人使豫備具也,是明志後有事也。
389
 〈八〉《集解》:鄭玄曰:「將舞必先三舉足,以見其舞之漸也。」王肅曰:「舞武樂三步為一節者,以見伐道也。」 《正義》:見,胡練反。三步,足三步也。見方謂方戰也。武王伐紂,未戰之前,兵士樂奮其勇,出軍陣前三步,示勇氣方將戰也,今作樂象之。纘列畢而舞者將欲舞,先舉足三頓為步,以表方將舞之勢也。
390
 〈九〉《集解》:鄭玄曰:「武舞再更始,以明伐紂時再往也。」 《正義》:著,竹慮反。再始謂兩過為始也。著,明也。文王受命十一年,而武王除喪,軍至孟津觀兵,曰「紂未可伐也」,乃還師,是一始也。至十三年,更興師伐之,是再始也。今舞〈武〉者,前成列將欲舞而不舞,是一始也。去復更來,是二過始,明象武王再往,故云再始著往也。
391
 〈一0〉《集解》:鄭玄曰:「謂鳴鐃而退,明以整歸也。」 《正義》:復者,伏也。飭音敕。復亂者,紂凶亂而安復之。飭歸者,武王伐紂勝,鳴金鐃整武而歸也。以去奏皮鼓,歸奏金鐃者,皮,文也,金,武也,初示文德,使紂自改之則不伐,紂旣不改,因而用兵,用兵旣竟,故鳴金鐃而歸,示用已竟也。今奏武舞,初皮鼓警衆,末鳴鐃以歸,象伐紂已竟也。鐃,鐙鐸也。
392
 〈一一〉《集解》:王肅曰:「舞雖奮疾而不失節,若樹木得疾風而不拔。」 《正義》:謂舞形也。奮,迅;疾,速也。拔,傾側也。伐紂時士卒歡喜,奮迅急速,以尚威勢,猛而不傾側也。今武舞亦奮迅急而速,不傾倒象。
393
 〈一二〉《集解》:鄭玄曰:「極幽謂歌也。」 《正義》:皆謂文采節奏也。
394
 〈一三〉《集解》:王肅曰:「樂能使仁人獨樂其志,不厭倦其道也。」 《正義》:言武王諸將,人各忻悅,象武王有德,天下之志並無厭(干戈)〔仁義〕君臣之道。
395
 〈一四〉《正義》:緣人人不厭,故作樂者事事法之。欲備舉武王之道耳,非為私情之所欲也。
396
 〈一五〉《正義》:不厭武王之道,其情旣見,則不私其欲,義亦立也。
397
 〈一六〉《正義》:為樂之理旣終,是象德之事,其德亦尊顯也。
398
 〈一七〉《正義》:樂理周足,象德可尊,以此敎世,何往而不可,君子聞之則好善,小人聞之則改過也。
399
 〈一八〉《正義》:此引舊語,結樂道之為大。
400

  君子曰:禮樂不可以斯須去身。〈一〉致樂以治心,〈二〉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三〉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四〉致樂,以治心者也;〈五〉致禮,以治躬者也。〈六〉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七〉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八〉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九〉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煇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民莫不承順,〈一0〉故曰「知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一一〉
401
 〈一〉《正義》:此第十章名為樂化章第十,以化民,故次賓牟賈成第十也。其章中皆言樂陶化為善也。凡四段:一明人生禮樂恆與己俱也;二明禮樂不可偏用,各有一失也;三明聖人制禮作樂之由也;四明聖人制禮作樂,天下服從。此初段,人生禮樂恆與己俱也。恆故能化,化故在前也,引君子之言以張本也。斯須,俄頃也。失之者死,故俄頃不可去身者也。
402
 〈二〉《集解》:鄭玄曰:「致猶深審也。樂由中出,故治心也。」
403
 〈三〉《集解》:王肅曰:「易,平易;直,正直;子諒,愛信也。」鄭玄曰:「油,新生好貌。」
404
 〈四〉《集解》:鄭玄曰:「若善心生則寡於利欲,寡於利欲則樂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見信,如天也;不怒而見畏,如神也。」
405
 〈五〉《正義》:結所由也。有威信,由於深審樂以結心之故。
406
 〈六〉《正義》:前明樂治心,今明禮檢跡。若深審於禮以治身,則莊敬也。鄭玄云「禮自外作,故治身也。」
407
 〈七〉《集解》:鄭玄曰:「禮自外作,故治身也。」 《正義》:旣身莊敬儼然,人望而畏之,是威嚴也。治內難見,發明樂句多;治外易觀,發明禮句少,而又結也。
408
 〈八〉《集解》:鄭玄曰:「謂利欲生也。」
409
 〈九〉《集解》:鄭玄曰:「易,輕易也。」
410
 〈一0〉《集解》:鄭玄曰:「德煇,顏色潤澤也。理,容貌進止也。」孫炎曰:「德煇,明惠也。理,言行也。」
411
 〈一一〉《正義》:錯,七故反。引舊證民莫不承聽,莫不承順也。聖王有能詳審極致禮樂之道,舉而措之於天下,天下悉從,無難為之事也。
412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一〉故禮主其謙,〈二〉樂主其盈。〈三〉禮謙而進,以進為文;〈四〉樂盈而反,以反為文。〈五〉禮謙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六〉故禮有報〈七〉而樂有反。〈八〉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九〉
413
 〈一〉《正義》:此樂化章第二段也。明禮樂不可偏用,各有一失,旣方明所失,故前更言其所發外內不同也。動亦感觸。
414
 〈二〉《集解》:鄭玄曰:「人所倦也。」王肅曰:「自謙損也。」 《索隱》:王肅曰:「自謙愼也。」
415
 〈三〉《集解》:鄭玄曰:「人所懽也。」王肅曰:「充氣志也。」
416
 〈四〉《集解》:鄭玄曰:「進者謂自勉強也。文猶美也,善也。」王肅曰:「禮自減損,所以進德修業也。」
417
 〈五〉《集解》:鄭玄曰:「反謂自抑止也。」王肅曰:「樂充氣志而反本也。」
418
 〈六〉《集解》:鄭玄曰:「放淫於聲樂,不能止也。」
419
 〈七〉《集解》:孫炎曰:「報謂禮尚往來,以勸進之。」王肅曰:「禮自減損,而以進為報也。」
420
 〈八〉《集解》: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 《索隱》:孫炎曰「反謂曲終還更始」也。
421
 〈九〉《集解》:鄭玄曰:「俱起立於中,不銷不放。」
422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一〉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二〉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三〉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四〉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五〉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六〉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七〉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鄕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八〉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九〉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一0〉要其節奏,〈一一〉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一二〉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423
 〈一〉《正義》:此樂化章第三段也。明聖人所以制樂,由人樂於歌舞,故聖人制樂以和樂之,故云樂者樂也。但懽樂是人所貪,貪不能自止,故云人情也。
424
 〈二〉《集解》:鄭玄曰:「人道,人之所為也。」
425
 〈三〉《集解》:鄭玄曰:「不可過。」
426
 〈四〉《集解》:鄭玄曰:「形,聲音動靜也。」
427
 〈五〉《集解》:鄭玄曰:「文,篇辭也。息,銷也。」
428
 〈六〉《集解》:鄭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聲之洪殺也。」
429
 〈七〉《集解》:鄭玄曰:「方,道也。」
430
 〈八〉《集解》:鄭玄曰:「審一,審其人聲也。比物謂雜金革土匏之屬以成文,五聲八音克諧,相應和也。」
431
 〈九〉《正義》:前云先〈王制〉之聲音,形於動靜,故此證其事也。此是發於聲音也。民聽正聲,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廣大也。
432
 〈一0〉《集解》:鄭玄曰:「綴,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433
 〈一一〉《集解》:鄭玄曰:「要猶會也。」
434
 〈一二〉《集解》:鄭玄曰:「紀,總要之名。」
435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一〉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齊矣。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436
 〈一〉《正義》:此樂化章第四段也。明樂唯聖人在上者制作,天下乃從服也。若內有喜,則外歌舞以飾之,故云先王以樂飾喜也。
437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一〉「吾端冕而聽古樂〈二〉則唯恐臥,聽鄭衞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438
 〈一〉《正義》:此章第八,明文侯問也。文侯故晉大夫畢萬之後,見子夏而問於樂也。
439
 〈二〉《集解》:鄭玄曰:「端,玄衣也。古樂,先王之正樂。」 《正義》:此文侯問事也。端冕謂玄冕。凡冕服,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故稱端也。著玄冕衣與玄端同色,故曰端冕聽古樂也。此當是廟中聽樂。玄冕,祭服也。
440
  子夏答曰:「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一〉和正以廣,〈二〉弦匏笙簧合守拊鼓,〈三〉始奏以文,止亂以武,〈四〉治亂以相,訊疾以雅。〈五〉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六〉姦聲以淫,溺而不止〈七〉,及優侏儒,〈八〉獶雜子女,不知父子。〈九〉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一0〉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一一〉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一二〉
441
 〈一〉《集解》:鄭玄曰:「旅猶俱也。俱進俱退,言其齊一也。」 《正義》:子夏之答凡有三,初則舉古禮,次新樂以酬問意,又因更別說以誘引文侯,欲使更問也。此是答述古樂之情。旅,衆也。
442
 〈二〉《集解》:鄭玄曰:「無姦聲也。」
443
 〈三〉《集解》:鄭玄曰:「合,皆也。言衆皆待擊鼓乃作也。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糠也。」 《正義》:拊音敷武反。拊,一名相。亦奏古笙樂也。弦,琴也。匏,瓠屬也,四十六簧;笙十九至十三簧也。簧,施於匏笙之管端者也。合,會也。守,待也。拊者,皮為之,以糠實如革囊也,用手撫之鼓也。言奏弦匏笙簧之時,若欲令堂上作樂則撫拊,堂上樂工聞撫拊乃弦歌也。若欲令堂下作樂則擊鼓,堂下樂工聞鼓乃吹管播樂也。言弦匏笙簧皆待拊為節,故言會守拊鼓也。
444
 〈四〉《集解》:鄭玄曰:「文謂鼓,武謂金也。」
445
 〈五〉《集解》:孫炎曰:「整其亂行,節之以相;赴敵迅疾,趨之以雅。」鄭玄曰:「相卽拊也,亦以節樂。雅亦樂器名,狀如漆筩,中有椎。」
446
 〈六〉《集解》:鄭玄曰:「俯猶曲也。言不齊一也。」 《正義》:此第二述雜樂也。俯,曲也。新樂行列不齊,進退曲也。
447
 〈七〉《集解》:王肅曰:「姦聲淫,使人溺而不能自止。」
448
 〈八〉《集解》:王肅曰:「俳優短人也。」
449
 〈九〉《集解》:鄭玄曰:「獶,獼猴也。言舞者如獼猴戲,亂男女尊卑也。」
450
 〈一0〉《正義》:此結新樂答也。
451
 〈一一〉《正義》:此第三段,誘引文侯更問前故說此句,言文侯所問乃是樂,而好鏗鎗之音,非律呂克諧之正樂也。
452
 〈一二〉《集解》:鄭玄曰:「鏗鎗之類皆為音,應律乃為樂。」
453
  文侯曰:「敢問如何?」〈一〉
454
 〈一〉《集解》:鄭玄曰:「欲知音樂異意。」
455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一〉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祅祥,此之謂大當。〈二〉然后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旣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曰:『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三〉俾於文王,其德靡悔。旣受帝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四〉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與?」〈五〉
456
 〈一〉《正義》:當,丁浪反。此答古樂之由也。天地從,四時當,聖人在上故也。
457
 〈二〉《集解》:鄭玄曰:「當謂不失其所也。」
458
 〈三〉《集解》:鄭玄曰:「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敎誨不倦曰長。慶賞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順。俾當為『比』,擇善而從之曰比。」
459
 〈四〉《集解》:鄭玄曰:「施,延也。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故受天福,延及後世。」
460
 〈五〉《集解》:鄭玄曰:「言無文王之德,則所好非樂。」
461
  文侯曰:「敢問溺音者何從出也?」
462
  子夏答曰:「鄭音好濫淫志,〈一〉宋音燕女溺志,〈二〉衞音趣數煩志,〈三〉齊音驁辟驕志,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不用也。〈四〉詩曰:『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五〉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曰:『誘民孔易』,此之謂也。〈六〉然后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壎篪,〈七〉孫守真按:鞉=鼗,字形結構換部首。此六者,德音之音也。〈八〉然后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醻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九〉此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一0〉號以立橫,〈一一〉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硜,〈一二〉硜以立別,〈一三〉別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一四〉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一五〉濫以立會,會以聚衆。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一六〉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一七〉孫守真按:鎗=鏘,字形結構換聲符。
463
 〈一〉《集解》:鄭玄曰:「濫,濫竊姦聲也。」 《正義》:子夏歷述四國之所由以答文侯也。
464
 〈二〉《集解》:王肅曰:「燕,歡悅。」
465
 〈三〉《集解》:孫炎曰:「趣數,音促速而數變也。」鄭玄曰:「煩,勞也。」
466
 〈四〉《集解》:鄭玄曰:「言四國出此溺音。」
467
 〈五〉《集解》:鄭玄曰:「古者樂敬且和,故無事而不用,溺音無所施。」
468
 〈六〉《集解》:鄭玄曰:「誘,進也。孔,甚也。言民從君之所好惡,進之於善無難也。」
469
 〈七〉《集解》:鄭玄曰:「椌楬謂柷敔。」 《索隱》:壎,以土為之,大如鵝子,形似錘,吹之為聲。篪,以竹為之,六孔,一孔上出名翹,橫吹之,今之橫笛是也。詩云「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是也。
470
 〈八〉《集解》:鄭玄曰:「六者為本,以其聲質。」
471
 〈九〉《集解》:鄭玄曰:「官序貴賤,謂尊卑樂器列數有差。」
472
 〈一0〉《集解》:鄭玄曰:「號令,所以警衆也。」王肅曰:「鐘聲高,故以之立號也。」
473
 〈一一〉《集解》:鄭玄曰:「橫,充也。謂氣作充滿。」
474
 〈一二〉《集解》:王肅曰:「聲果勁。」
475
 〈一三〉《集解》:鄭玄曰:「謂分明於節義。」
476
 〈一四〉《集解》:鄭玄曰:「廉,廉隅。」
477
 〈一五〉《集解》:王肅曰:「濫,會諸音。」
478
 〈一六〉《集解》:鄭玄曰:「聞讙囂則人意動作也。」
479
 〈一七〉《集解》:鄭玄曰:「以聲合己志。」
480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一〉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二〉
481
 〈一〉《正義》:此第九章。名賓牟賈問者,蓋孔子之問本為牟賈而設,故云牟賈問也。
482
 〈二〉《集解》:鄭玄曰:「武謂周舞也。備戒,擊鼓警衆也。」 《正義》:此孔子問牟賈及樂之事,凡問有五,此其一也。備戒者,謂將欲作樂前鳴鼓警戒,使樂人各備容儀。言初欲奏樂時旣已備戒,使有節奏,故令武舞者備戒已久。疑其遲久,故問之也。
483
  答曰:「病不得其衆也。」〈一〉
484
 〈一〉《集解》:鄭玄曰:「病猶憂也。以不得衆心為憂,憂其難。」 《正義》:牟賈答也。亦有五,而二答是,三答非。今答是也。言武王伐紂時憂不得衆心,故前鳴鼓戒衆,久之乃出戰也。故令舞者久久乃出,象武王憂不得衆心故也。
485
  「永歎之,淫液之,何也?」〈一〉
486
 〈一〉《集解》:鄭玄曰:「永歎,淫液,歌遲之也。」 《正義》:此第二問也。
487
  答曰:「恐不逮事也。」〈一〉
488
 〈一〉《集解》:鄭玄曰:「逮,及也。事,伐事也。」 《正義》:此答亦是也。言衆士望武王欲伐速,恆恐不及伐事之機,故有永歎淫液之聲。
489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一〉
490
 〈一〉《集解》:王肅曰:「厲,疾也。備戒雖久,至其發作又疾也。」 《正義》:第三問也。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問樂舞何意發初揚袂,又蹈頓足蹋地,勃然作色,何忽如此(何)也。
491
  答曰:「及時事也。」〈一〉
492
 〈一〉《集解》:鄭玄曰;「時至,武事當施也。」王肅曰:「欲令之事各及時。」 《正義》:此答非也。牟賈意言發揚蹈厲象武王一人意欲及時之事,故早為此也。鄭亦隨賈意注之也。
493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一〉
494
 〈一〉《集解》:王肅曰:「右膝至地,左膝去地也。」 《正義》:憲音軒。第四問也。坐,跪也。致,至也。軒,起也。問舞人何忽有時而跪也。
495
  答曰:「非武坐也。」〈一〉
496
 〈一〉《集解》:鄭玄曰:「言武之事無坐也。」 《正義》:此答亦非也。牟賈言武奮之士不應有坐也。
497
  「聲淫及商,何也?」〈一〉
498
 〈一〉《集解》:王肅曰:「聲深淫貪商。」 《正義》:第五問也。
499
  答曰:「非武音也。」〈一〉
500
 〈一〉《集解》:王肅曰:「言武王不獲已為天下除殘,非貪商也。」 《正義》:此答又非也。
501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一〉
502
 〈一〉《正義》:孔子評其答武音不貪,但不知其實解理,空言其非,反問也。
503
  答曰:「有司失其傳也。〈一〉如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二〉
504
 〈一〉《集解》:鄭玄曰:「有司典樂者。傳猶說也。」 《正義》:傳,直緣反。賈答言武王非有貪,是有司傳之謬妄,故有此矣。
505
 〈二〉《集解》:鄭玄曰:「荒,老耄也。言典樂者失其說,時人妄說也。」 《正義》:賈又云假令非傳者謬妄,則是武王末年,年志荒耄之時,故有貪商之聲也。
506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一〉
507
 〈一〉《集解》:鄭玄曰:「萇弘,周大夫。」 《索隱》:按:《大戴禮》云孔子適周,訪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是也。 《正義》:萇音直良反。吾子,牟賈也。言我聞萇弘所言,亦如賈今所言之也。
508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一〉「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旣聞命矣。〈二〉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三〉
509
 〈一〉《正義》:免猶避也。前所答(四)〔五〕事,(五)〔四〕不被叩問,今疑不知前答之是非,故起所疑而問也。
510
 〈二〉《集解》:孫炎曰:「聞命謂言是。」
511
 〈三〉《集解》:鄭玄曰:「遲之遲謂久立於綴。」
512
  子曰:「居,吾語汝。〈一〉夫樂者,象成者也。〈二〉總干而山立,〈三〉武王之事也;〈四〉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五〉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六〉且夫武,始而北出,〈七〉再成而滅商,〈八〉三成而南,〈九〉四成而南國是疆,〈一0〉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一一〉六成復綴,以崇天子,〈一二〉夾振之而四伐,盛(振)威於中國也。〈一三〉分夾而進,〈一四〉事蚤濟也。〈一五〉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一六〉且夫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一七〉武王克殷反商,〈一八〉未及下車,〈一九〉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二0〉封帝舜之後於陳;〈二一〉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二二〉封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二三〉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二四〉庶民弛政,庶士倍祿。〈二五〉濟河而西,〈二六〉馬散華山之陽〈二七〉而弗復乘;牛散桃林之野〈二八〉而不復服;〈二九〉車甲弢〈三0〉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苞之以虎皮;〈三一〉將率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三二〉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三三〉左射貍首,右射騶虞,〈三四〉而貫革之射息也;〈三五〉裨冕搢笏,〈三六〉而虎賁之士稅劍也;祀乎明堂,〈三七〉而民知孝;朝覲,然后諸侯知所以臣;耕藉,〈三八〉然后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敎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三九〉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四0〉所以敎諸侯之悌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四一〉
513
 〈一〉《集解》:鄭玄曰:「居猶安坐也。」
514
 〈二〉《集解》:王肅曰:「象成功而為樂。」
515
 〈三〉《集解》:王肅曰:「總持干楯,山立不動。」
516
 〈四〉《正義》:此下明應象成之事也,答所以遲也。象武王伐紂,持楯立,以待諸侯至,故云武王之事也。
517
 〈五〉《集解》:王肅曰:「志在鷹揚也。」 《正義》:答遲久已竟,而牟賈前答發揚蹈厲以為象武王欲及時事,非也。言此是太公志耳。太公相武王伐紂,志願武王之速得,自奮其威勇以助也。
518
 〈六〉《集解》:王肅曰:「武亂,武之治也。皆坐,以象安民無事也。」 《正義》:賈前答武坐,非也,因又為之說,言當伐紂時,士卒行伍有亂者,周召二公以治正之,使其跪敬致右軒左,以待處分,故分八佾象鬭時之亂,挨相正之,則俱跪,跪乃更起以作行列,象周召之事耳,非武舞有坐之也。
519
 〈七〉《集解》:鄭玄曰:「始奏,象觀兵盟津時也。」 《正義》:說五事旣竟,而遲久之意未周,故更廣其象成之事。非答前五事,故云「且夫」也。始而北出者,謂奏樂象武王觀兵孟津之時也。王居鎬在南,紂居朝歌在河北,故舞者南來,持楯向北,尚象之也。
520
 〈八〉《集解》:鄭玄曰:「成猶奏也。再奏,象克殷時。」 《正義》:再成謂舞者再來奏時也。舞者初始前,一向北而不舞,象武王前觀孟津,不伐而反也。至再往而向北,遂奏成擊刺。
521
 〈九〉《集解》:王肅曰「誅紂已而南。」 《正義》:舞者第三奏,往而轉向南,象武王勝紂,向南還鎬之時也。
522
 〈一0〉《集解》:王肅曰:「有南國以為疆界。」 《正義》:舞者第四奏,象周太平時,南方荆蠻並來歸服,為周之疆界。
523
 〈一一〉《集解》:王肅曰:「分陝東西而治。」 《正義》:舞者至第五奏,而東西中分之,為左右二部,象周太平後,周公、召公分職為左右二伯之時。
524
 〈一二〉《集解》:鄭玄曰:「六奏,象兵還振旅也。復綴,反位止也。」王肅曰:「以象尊崇天子。」
525
 〈一三〉《集解》:王肅曰:「振威武也。四伐者,伐四方與紂同惡者。一擊一刺為一伐也。」 《正義》:夾音古合反。夾振,謂武王與大將(軍)夾軍而奮鐸振動士卒也。言當奏武樂時,亦兩人執鐸夾之,為節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當伐紂時,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牧誓云「今日之事不過四伐五伐」是也。故作武樂舞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
526
 〈一四〉《集解》:徐廣曰:「一作『遲』。」
527
 〈一五〉《集解》:王肅曰:「分部而並進者,欲事早成。」
528
 〈一六〉《集解》:鄭玄曰:「象武王伐紂待諸侯也。」
529
 〈一七〉《集解》:鄭玄曰:「欲語以作武樂之意。」 《正義》:今衞州所理汲縣,卽牧野之地也。更欲語牟賈奏武樂遲久之意,其語卽下所陳是也。
530
 〈一八〉《集解》:鄭玄曰:「反,當為『及』,謂至紂都也。」
531
 〈一九〉《索隱》:給,禮文作「及」,蓋聲相近而字誤耳。 《正義》:車,戎車也。軍法,一車三人乘之,步卒七十二。牧誓云「戎車三百兩」,則二萬二千五百人也。
532
 〈二0〉《正義》:〈地理志〉云平原郡祝阿縣也。薊音計,幽州縣是也。
533
 〈二一〉《正義》:陳州宛丘縣故陳城是也。
534
 〈二二〉《正義》:汴州雍丘縣,故杞國。
535
 〈二三〉《集解》:鄭玄曰:「積土為封。封比干之墓,崇賢也。」
536
 〈二四〉《集解》:徐廣曰:「〈周本紀〉云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又曰表商容之閭。」
537
 〈二五〉《集解》:鄭玄曰:「弛政,去紂時苛役。倍祿,復其紂時薄者。」
538
 〈二六〉《正義》:濟,渡也。河,黃河也。武王伐紂事畢,從懷州河陽縣南渡河至洛州,從洛城而西歸鎬京也。
539
 〈二七〉《集解》:鄭玄曰:「散猶放。」
540
 〈二八〉《集解》:徐廣曰:「在弘農縣,今曰桃丘。」
541
 〈二九〉《正義》:示無復用。服亦乘也。桃林在華山之旁,此二處並是牛馬放生地,初伐就此取之,今事竟歸之前處,故《尚書·武成篇·序》云「武王伐殷,往伐歸獸」是也。
542
 〈三0〉《集解》:徐廣曰:「音韜。」
543
 〈三一〉《集解》:鄭玄曰:「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544
 〈三二〉《集解》:王肅曰:「所以能櫜弓矢而不用者,將率之士力也,故建以為諸侯,謂之建櫜也。」 《索隱》:王肅云:「將帥能櫜弓矢而不用,故建以為諸侯,因謂建櫜也。」
545
 〈三三〉《集解》:鄭玄曰:「郊射,為射宮於郊也。」王肅曰:「郊有學宮,可以習禮也。」
546
 〈三四〉《集解》:鄭玄曰:「左,東學;右,西學也。貍首、騶虞,所歌為節也。」
547
 〈三五〉《集解》:鄭玄曰:「貫革,射穿甲革也。」
548
 〈三六〉《集解》:鄭玄曰:「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裨衣,袞之屬也。搢,插也。」
549
 〈三七〉《集解》:鄭玄曰:「文王之廟為明堂。」
550
 〈三八〉《集解》:鄭玄曰:「耕藉,藉田也。」
551
 〈三九〉《集解》:鄭玄曰:「老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周名太學曰東膠。」
552
 〈四0〉《集解》:鄭玄曰:「冕而總干,在舞位。」
553
 〈四一〉《集解》:鄭玄曰:「言武遲久,為重禮樂也。」
554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一〉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二〉如賜者宜何歌也?」
555
 〈一〉《集解》:鄭玄曰:「師,樂官也。乙,名也。」
556
 〈二〉《集解》:鄭玄曰:「氣順性。」
557
  師乙曰:「乙,賤工也,〈一〉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二〉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淸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三〉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四〉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五〉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志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斷;〈六〉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七〉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句中鉤,累累乎殷如貫珠。〈八〉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九〉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0〉子貢問樂。〈一一〉
558
 〈一〉《集解》:鄭玄曰:「樂人稱工也。」
559
 〈二〉《集解》:鄭玄曰:「執猶處也。」
560
 〈三〉《集解》:鄭玄曰:「肆,正也。」
561
 〈四〉《集解》:鄭玄曰:「各因其德歌所宜。」
562
 〈五〉《集解》:鄭玄曰:「育,生也。」
563
 〈六〉《集解》:鄭玄曰:「以其肆直。」
564
 〈七〉《集解》:鄭玄曰:「以其溫良而能斷也。」
565
 〈八〉《集解》:鄭玄曰:「言歌聲之著,動人心之審,而有此事。」
566
 〈九〉《集解》:鄭玄曰:「長言,引其聲。」
567
 〈一0〉《集解》:鄭玄曰:「手舞足蹈,歡之至。」
568
 〈一一〉《正義》:結此前事,悉是答子貢問之事。其〈樂記〉者,公孫尼子次撰也。為〈樂記〉通天地,貫人情,辯政治,故細解之。以前劉向《別錄》篇次與鄭目錄同,而〈樂記〉篇次又不依鄭目。今此文篇次顛倒者,以褚先生升降,故今亂也。今逐舊次第隨段記之,使後略知也。以後文出褚意耳。
569
  凡音由於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570
  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舜之道何弘也?紂之道何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驩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故身死國亡。
571
  而衞靈公之時,〈一〉將之晉,至於濮水之上舍。〈二〉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乃召師涓曰:「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其狀似鬼神,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因端坐援琴,聽而寫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習也,請宿習之。」靈公曰:「可。」因復宿。明日,報曰:「習矣。」卽去之晉,見晉平公。平公置酒於施惠之臺。〈三〉酒酣,靈公曰:「今者來,聞新聲,請奏之。」平公曰:「可。」卽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師曠曰:「師延所作也。與紂為靡靡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師涓鼓而終之。
572
 〈一〉《正義》:時衞都楚丘。楚〔丘〕故城在宋州楚丘縣北三十里,衞之楚丘邑也。
573
 〈二〉《正義》:《括地志》云:「在曹州離狐縣界,卽師延投處也。」
574
 〈三〉《正義》:一本「慶祁之堂」。《左傳》云「虒祁之宮」。杜預云:「虒祁,地名也,在絳州西四十里,臨汾水也。」
575
  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平公曰:「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576
  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屋之閒。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577
  聽者或吉或凶。夫樂不可妄興也。
578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敎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琴長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商張右傍,其餘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則君臣之位正矣。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夫禮由外入,樂自內出。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之行窮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姦邪之行窮內。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於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所以養行義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於無禮,故聖王使人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故君子終日言而邪辟無由入也。
579
 《索隱》述贊:樂之所興,在乎防欲。陶心暢志,舞手蹈足。舜曰簫韶,融稱屬續。審音知政,觀風變俗。端如貫珠,淸同叩玉。洋洋盈耳,咸英餘曲。
URN: ctp:ws45411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