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二十九卷 会通类》[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一、摄生
2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3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见疾病类五。}}
4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阴阳四。
5
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运气三十五。
6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运气三十二。
7
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运气四十三。
8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疾病二十七。
9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脉色九。
10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馀,有馀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阴阳二。
11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针刺十三。
12
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心欲实,令少思。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大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
13
运气四十一。
14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疾病六十七。
15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忻忻,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藏象三十。
16
二、阴阳五行
17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上与《六节藏象论》同,详运气一。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阴阳者数句与《五营运大论》同,详运气类四。又手足阴阳系日月篇亦同,见经络类三十四。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见经络类二十九。
18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运气三。
19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运气三。
20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疾病五。
21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摄生五。
22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疾病十三。
23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脉色类七。
24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疾病三十四。
25
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疾病八十四。
26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运气十六。
27
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经络三十。
28
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运气三十二。
29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运气十。
30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摄生类六。
31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经络二十九。
32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二阳者,阳明也。一阳者,少阳也。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疾病七。
33
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运气三十三。
34
太阴藏搏者,三阴也。一阴至,厥阴之治也。太阳藏何象?象三阳而浮也。少阳藏何象?象一阳也。阳明藏何象?象大浮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脉色十五。又三阴三阳次序,详疾病七。
35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疾病三十九。
36
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经络三十四。
37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针刺九。
38
人有阴阳,治分五态,藏象三十。
39
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针刺三十一。
40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针刺二十八。
41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脉色二十六。
42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疾病二十。
43
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针刺二十二。
44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论治八。
45
所谓阴者,真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脉色二十六。
46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六十七。
47
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疾病三十四。
48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脉色九。
49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疾病七十九。
50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脉色二十六。
51
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刺五十九。
52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疾病二十四。
53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针刺类九。
54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运气三。
55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运气三。
56
帝曰:愿闻平气。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帝曰: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帝曰:太过何如?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运气十三。
57
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运气六。
58
少阴君火,不司气化。运气二十四。
59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藏象七。
60
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运气二十三。
61
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所谓二火也。 运气类七。
62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阴阳一。
63
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疾病四十五。
64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一水不胜五火,故目 盲。疾病八十。
65
二火不胜三水。疾病九。
66
三、藏象
67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见阴阳类四。
68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阴阳五。
69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针刺二十八。
70
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经络二十八。
71
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经络十五。
72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73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疾病二十四。
74
肝为牡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脾为牝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针刺十七。
75
春脉者肝也。夏脉者心也。秋脉者肺也。冬脉者肾也。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脉色类十。
76
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运气一。脉色五。
77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经络十二。
78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疾病类五十八。
79
五脏六腑,肺为之盖,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肝者主为将,脾者主为卫,肾者主为外。六腑者,胃为之海。藏象二十九。
80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针刺六十四。
81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疾病七十一。
82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成此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疾病十八。《本神篇》曰:脾藏营,心藏脉,肾藏精。详藏象十。
83
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
84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九针论》曰:肾藏精志也。是谓五脏所藏。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疾病二十五。
85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阴阳一。
86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脉色三十二。
87
肝色青,心色赤,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疾病类二十四。
88
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疾病八十。
89
重阳之人, 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馀,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针刺二十二。
90
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针刺二。
91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疾病七十一。
92
肺者脏之盖也,疾病八十二。
93
肺者气之本。藏象二。
94
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疾病六十一。
95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经络二十一。
96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疾病十三。
97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疾病三十四。
98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脉色二十七。
99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经络二十三。
100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经络十三。
101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102
气味二。
103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色十一。
104
脉无胃气亦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色十二。
105
肾者至阴也。肺者太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针刺三十八。
106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藏象十三。
107
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疾病八十二。
108
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气味三。
109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经络一。
110
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病难已。脉色十二。
111
神: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运气三。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运气四十。玄生神,神在天为风。
112
运气三。藏象六同。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阴阳四。阴阳者,神明之腑也。阴阳一。运气三。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运气二十四。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运气十五。
113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运气九。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脉色十。论治十四。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脉色八。
114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故能形与神俱。不知持漏,不时御神。俱摄生一。四气调神。摄生四。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起居如惊。神气乃浮,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俱疾病五。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疾病六十七。心藏神。疾病二十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115
藏象一。运气四十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藏象二。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针刺二十三。心藏脉,脉舍神。藏象十。积神于心,以知往今。脉色三十二。血者神气也。经络二十三。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疾病八十。两神相搏,合而成形。藏象二十五。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藏象二十七。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志意和则精神专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俱藏象二十八。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脉色五。运气一。腑精神明,留于四藏。藏象十二。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味一。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经络十四。重阳之人,其神易动。针刺二十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摄生二。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去世离俗,积精全神。俱摄生三。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俱藏象九。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论治十七。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俱脉色十七。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病存亡。神无营于众物。必正其神。俱针刺七。一曰治神。道无鬼神,独来独往。俱针刺九。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藏象十一。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神者正气也。针刺一。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运气十二。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俱针刺十三。莫知其形,若神仿佛。用针之要,无忘其神。俱针刺十。推阖其门,令神气存。针刺十四。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针刺二十九。医不能严,不能动神。论治十八。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论治十九。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以移其神,气至乃休。俱针刺六十二。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针刺五十六。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补虚泻实,神归其室。疾病五十六。神变而止。针刺十九。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俱运气四十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何者为神?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俱藏象十四。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俱论治十七。五神失守,邪鬼干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运气四十四。
116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论治十八。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疾病九十一。神有馀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疾病十八。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神不使也。论治十五。
117
四、脉色
118
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为得道。见藏象类四。
119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藏象十二。天周二十八宿,人经二十八脉,周身一十六丈二尺。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经络二十六。
120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 为挛。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馀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论治十八。
121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论治十九。
122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脉色二十五。
123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亦太阴也。藏象十一。
124
上、下、来、去、至、止。脉色二十一注义。
125
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疾病二十五。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运气三十一。
126
三阳脉至手太阴而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先至为主,后至为客。疾病七。
127
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至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运气二十二。
128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疾病类二十五。
129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130
人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寸口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针刺二十九。
131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针刺类二十八。
132
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馀不足也。针刺五十七。
133
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藏象十五。
134
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针刺十六。
135
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络气不足,经气有馀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寒气暴上,脉满而实,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从则生,逆则死。疾病十六。
136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刺八。
137
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针刺二十九。
138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标本一。
139
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经络十三。
140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疾病二十一。
141
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脉色三十二。
142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经络六。
143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疾病类九。
144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疾病六。
145
手太阴、足太阴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手少阴、足少阴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手厥阴、足厥阴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俱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手阳明、足阳明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手太阳、足太阳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手少阳、足少阳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俱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疾病十。
146
阴气大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大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能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经络二十二。
147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针刺二十八。又二十九略同。
148
南北政。天地之变,无以脉诊。尺寸反,阴阳交。运气五。
149
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疾病五十三。
150
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运气六。
151
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疾病六十。
152
癫疾脉。疾病六十五。
153
腰痛脉。疾病三十七。
154
胃脘痈者,当候胃脉。人迎者胃脉也。疾病类八十八。
155
肠 生死脉。疾病七十二。
156
热病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疾病四十三。
157
六经滑涩,为疝为积。疾病七十。
158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疾病六十二。
159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疾病四十七。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针刺四十四。
160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针刺六十。
161
诸脉者皆属于目。经络二十一。
162
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针刺十六。
163
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针刺二十三。
164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165
论治十七。
166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论治八。
167
帝曰: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疾病六十六。
168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经络三十一。
169
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藏象十七。
170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经络六。
171
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藏象三十一。
172
肺热者色白而毛拔,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疾病七十一。
173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
174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颊下近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疾病四十四。
175
少阴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病十一。
176
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搏脉痹 ,寒热之交。
177
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论治十四。
178
五、经络
179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见针刺类三。
180
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针刺十四。
181
人有四经十二从。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色二十六。
182
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针刺二十七。
183
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运气二十九。
184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运气九。
185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阴阳四。
186
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运气一。
187
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疾病类五。
188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阴阳三。
189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脉色五。
190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脉色二十六。
191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针刺二十。
192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疾病十三。
193
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疾病三十四。
194
足三阳者下行。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疾病八十二。
195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疾病十二。
196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应皮,心应脉,脾应肉,肝应爪,肾应骨。藏象二十八。
197
脉者血之府。脉色二十一。
198
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
199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疾病八十。
200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疾病四十。
201
阳明者,胃脉也。阳明主肉。疾病十二。
202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脉色十一。
203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引不,故足痿不用也。
204
疾病七十一。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藏象十一。
205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疾病十三。
206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针刺六十一。
207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脉色二十七。
208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疾病十三。
209
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藏象四。
210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经络二十一。
211
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厥在于足,宗气不下。针刺三十五。
212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疾病六十七。
213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经络十二。
214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疾病八十三。
215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疾病四十八。
216
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疾病四十九。又义同四十八。
217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藏象二十八。
218
四肢八溪之朝夕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经络二十一。
219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藏象二十五。
220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疾病二十。
221
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疾病八十六。
222
水谷皆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疾病五十八。
223
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疾病六十六。
224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藏象十七。
225
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疾病类四十九。《疟论》作伏膂之脉,详四十八。
226
传舍于伏冲之脉。疾病二。
227
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 中,伏行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针刺二十。
228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藏象三。
229
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 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焉。帝曰:少阴独无 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馀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针刺二十三。
230
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疾病六十四。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疾病类三十九。
231
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大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
232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疾病五十六。
233
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藏象二十九。
234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疾病九十一。
235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藏象二十三。
236
首面耐寒,因于气聚。藏象二十。
237
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脉色三十二。
238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疾病七十九。
239
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疾病五十八。
240
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脉色三十。
241
命门者目也。经络十二。
242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以官何候?以候五脏。脉色三十一。
243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脉色一。
244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针刺十六。
245
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疾病三十一。
246
目 外决于面者为锐 ,在内近鼻者为内 ,上为外 ,下为内 。针刺三十七。
247
眉本。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疾病七十九。
248
臂阳明有入 遍齿者,名曰大迎。足太阳有入 遍齿者,名曰角孙。足阳明有挟鼻入面者,名曰悬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针刺四十四。
249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疾病十三。
250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针刺四十五。
251
渐者上侠颐也。针刺四十四。
252
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针刺四十七。
253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针刺六十四。
254
肓之原在脐下。疾病七十三。
255
陷于肉肓而中气穴。疾病五十六。
256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经络八。
257
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论治十九。
258
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疾病二十。
259
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经络十八。
260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疾病二。
261
内溢于经,外注于络。针刺二十一。
262
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脉色三十五。
263
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针刺三十八。
264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刺十六。
265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谓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经络十四。
266
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阳,《论勇篇》冲作衡。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臂薄者,其髓不满。疾病类七十六。
267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针刺三十八。
268
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针刺十七。
269
气门乃闭。疾病五。运气十七。
270
人有八虚,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疾病十五。
271
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针刺三十三。
272
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针刺五十三。
273
膀胱之胞薄以懦。气味三。
274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疾病六十七。
275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疾病五十七。
276
胞移热于膀胱。 疾病四十六。
277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疾病六十二。
278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疾病三十一。
279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乃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疾病三十四。
280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解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直阳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
281
散脉。肉里之脉。针刺四十九。
282
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针刺五十四。
283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284
针刺二十四。此义与《本输篇》大同,详经络十六。
285
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三焦下 ,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经络十六。
286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上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 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针刺七。
287
膜原。疾病六十六。
288
筋膜。疾病七十一。
289
缨脉。针刺五十五。《寒热病篇》作婴筋,针刺四十四。
290
皮者道也。针刺四十四。
291
四街。经络十二、十三。
292
四关。经络十五。
293
两卫。针刺七。
294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疾病十八。
295
六、标本
296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见运气类三。
297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运气六。
298
风行于地,所谓本也,馀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运气二十四。
299
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论治二。
300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论治十五。
URN: ctp:ws480483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